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2024-08-04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精选13篇)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1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观念,把作文教学跟学生的人格建构、现实生活、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唯其如此,才能开创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目前初中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学生极少,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改版,无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新课标(2011版)明确规定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人格建构方面,它强调“语文课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7-9 年级)”对写作提出了 8 点要求: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次,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

结合笔者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本人认为,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回到真实的写作”,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另一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可以说,亲近自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手段,更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与生活(包括自然)相结合,这是语文教改(尤其是作文教改)的趋势。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树立大阅读观。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提出明确的目标,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三、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思想、训练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无裨益。

四、进行系统化的、切实有效的写作技巧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思想、关注生活、强化阅读等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大家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都见过同样的景物,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写成一篇好文章,有的人却不能?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不同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是技巧。写作教学讲究的是宏观与微观兼顾,只有大而广的理论(指导思想)而没有系统而具体的训练,一切都是空谈。当然写作训练“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指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引自《语文课程标准》)总之,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牵涉到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看到教学中的困难,更要看到希望。现在,全国各地正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学作文教学就一定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困境,走向光明。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2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

遵循新课程理念, 从生活出发, 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力求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 数学与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 我们出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符号, 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 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其他图标, 如绿色环保图标、地铁站的图标等, 从这样情境出发, 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感受“在数学中, 经常用字母表示数”。

二、从融合走向整合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对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内容进行整合, 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法”时提问:引入负数后, “正数与负数相乘”“负数与负数相乘”“负数与0相乘”等运算该怎样做呢?为此, 我们首先借助于小学里学过的乘法的意义, 观察“2×3=2+2+2=6”在数轴上的表示, 合乎情理地推测出负数乘正数 (如 (-2) ×3= (-2) + (-2) + (-2) =-6) 在数轴上的表示, 通过比较, 感受结论“负数乘正数, 绝对值相乘, 并在积的前面添加负号”的合理性,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下面的算式:

提问:“你能将上面的运算结果完成吗?”“你能在数轴上画箭头, 表示你的运算结果吗?”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感受“正数乘负数, 绝对值相乘, 并在积的前面添加负号”的合理性。最后, 通过类似的观察和操作活动, 感受“负数乘负数, 绝对值相乘, 并在积的前面添加正号”的合理性, 让学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让学生经历“计算—观察—归纳—猜想”的活动过程中, 注重数形结合, 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旧知、联系活动, 从融合走向整合, 融思维训练于实践操作中。

三、从活动走向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做数学, 通过做来感受数学、探索知识和结论,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7年级时, 我们着重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 描述实验过程中的数学现象,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8年级时, 我们着重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 验证和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或结论、设计和构造 (简单的几何体、图形、图案、式子等) , 让学生学会表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9年级时, 我们着重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 探索实验现象的联系和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发展学生反思、质疑和推理能力。

在学习“立方根”时, 我们给出了探索活动: (1) 根据立方根的定义, 你能举出某个数的立方根吗?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中, 弄清立方根的概念, 提高表达能力。 (2) 1的立方根等于多少?还有其他数的立方也是1吗? (3) -2的立方等于多少?还有其他数的立方也等于-8吗? (4) 从上述问题讨论中你得到什么结论?让同学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记住平方根的性质。

四、从过程走向思想

教学中, 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做数学”中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数学的思维。

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 我们开展了探索活动: (1) 你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2) 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 可以用三角形全等性质先证明哪一个?为什么? (3) 尝试说说如何证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路。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充分讨论、相互交流, 通过整理和完善思路, 发展了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3

1. 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 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 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 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 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瞭乱,是绿 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 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 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 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 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 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 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篇4

济南实验初中语文组

陈皓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学作文,先学做人。

许多青少年轻松愉快、一气呵成写就的日记或书信,用文学的标准看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情形却变了,内心的苦思冥想不是互相打架就是顾此失彼,曾经轻松的笔顿时重得难以下手。这时候,写作差不多成为一种苦役。这种反差之所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很大原因是第一种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第二种则是戴着手铐脚镣。这不难理解。日记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性情所致,喜悲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书信起码也是有话要说,而且没有立意的制约,所以也自由。而后一种写作是要交给老师看的,他的评价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所以要有所收敛,中规中矩。问题是,许多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是违背科学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唯理,就是不相信和排斥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认为只有理性才是高尚可靠的。这种用理性压制感性的做法,与唯物主义重视实践和感性背道而驰,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压得只剩下瘦巴巴的几根骨头,使记叙文、随笔等充斥空洞的说教,为了迎合这种说教,有时不得不去扭曲生活。唯理论强迫着学生漠视人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仅妨碍他们学会体验和挖掘生活,也窒息了他们身上的艺术细胞。目前严峻的现实是,私情私语因为违忤老师的意志,学生们只好隐瞒,唯理的方法是因为老师喜欢,他们只能无中生有。抛弃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文章的真伪在于表情达意。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

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自由的状态不仅是生产佳作的途径,而且使作文无比快乐。作文的快乐首先是心灵的快乐。虽然苦思冥想意味着伤脑筋,但对心灵而言,它不过是肉体的疲惫,这种疲惫伴随着人们发掘和表现自己,实际是快乐的附属品。但许多老师对此满不在乎。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写给自己的文字,写给他人的信件,即使激情洋溢,文采飞扬,也仅仅属于私情私语。作文与报刊发表的文章一样,是拿出来给人看给人念的,不能不把关,不能不讲思想影响。不写群众的道理,缺乏有益的教义,有什么价值可言呢?他们像故意要跟学生作对,看学生痛苦心情舒畅似的,把学生的作文一个接一个地放到唯理的床上,长的无情地锯掉,短的要使劲拉长。他们常常颠倒作文的好坏,把鲜花和掌声送给了“假、大、空”。

我们自己的阅读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散文和随笔,是因为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思想、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天性驱使我们要从别人那里接触、了解、感受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对于我们不知其所,不知其然的事物,我们也愿意听听别人怎么说,怎样想。对那些瘦损干瘪,千篇一律,了无生机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会予以拒绝,因为它不能提供给我们新鲜有意思的东西,使我们的阅读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有二人是颇有“建树”,而周作人的文字虽好却难以流芳,这是为何?不会“做人”也!司马迁忍辱写成《史记》可窥见其人格。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关汉卿、蒲松龄哪一个不是有着凛然正气的文人,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一档次。古今中外做人比作文更为重要。推而广之,做任何事首先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作文是各种艺术的合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作文也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反映。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5

2011年12月28日,经过三次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2012年秋季正式执行)。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正版文件。2012年7月,我看了省教科院组织的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读,对专家们细致入微的剖析,下面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修改更趋时代特征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三、课程目标的修订更加系统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修订,既降低了要求,又增加了新的目标要求。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并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四、“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更能易懂实用

1.课程内容修订的三种情况

“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例如,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

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课程内容。例如,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第三,调整了活动建议,整理、归并,删去了难以实施的活动建议,由修订前的58条活动建议减少到 24条,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制作简易地球仪”; “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

五、感受《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的变化

1.增加了教材内容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

上P11);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3);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10);等等。

2.精简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3);等等。

3.更新了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7)。

4.调整了教材内容

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5—27);等等。

5.校准了教材内容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七下P68—69)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优化了教材活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特别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7.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七下P73)、正文“文化与旅游”(七下P92)、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2)等。

六、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紧扣课程改革理念,紧密联系生活

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

2.要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80)、“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4—85)、“ “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3),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 等。

3.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教学中,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这将利于为国家乃

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例如,“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七下P4)、“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上P80—8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8)、“俄罗斯”(七下P85—89)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5.要建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获得情况,而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6

广东肇庆中学

杨子文

【内容摘要】为了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分层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

2、《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正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分层教学,力争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关注学生的差异

因为身体的原因,体育课上有的学生跑得没有别人快、跳得没有别人远、动作做得没有别人好看等等,这些最直观的差异在每节课上都会体现出来。体育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练习,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目标的内容。例如跳高的练习可以设置不同的高度,快速跑可以有不同的起跑点但终点相同,跨栏跑可以有不同的栏高进行跨栏练习等。可以按性别分组,按体能分组,按兴趣分组,考核评价可以有不同的标准等等,体育教师着重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

二、分层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等。新课标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实施平等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对不同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差异性为各类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各层次都协调进步的目的。这充分展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化发展的策略,达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会学能力的目的。这为学生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平时的测验、考查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对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平时还要作好记录,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分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把素质好的学生分在A组,其余的学生分在B组。在实践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对A、B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A组学生采用启发点拔,让学生探究创新学习;对B组学生教师要详细讲解,分解动作难度让学生逐步完成任务。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感受的可能,达到各自的目标。例如:对A组学生来说,跳远技术在掌握蹲踞式动作后,再学习挺身式;在技巧中掌握前滚翻技术后,再学习鱼跃前滚翻。而B组学生则力求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即可(即学会蹲距式跳远及前滚翻即可)。又如学习跨栏跑时,A组学生要求栏间跑是跑三步然后过栏;而B组的学生则要求栏间跑是跑五步然后过栏。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自主选择练习组和相对集中练习组。自主选择练习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已喜欢的项目。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跳绳等。相对集中练习组就是在每节体育课中由教师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通过分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发展耐力时,课本要求完成变速跑1200-1500米,那么从量和强度来说,要求A组的学生应大于B组学生。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是这样的:A组学生成一路纵队,采用交替领跑的方法,完成1500米变速跑;B组的学生成一路纵队,采用“弯道走——直道跑”走跑交替的形式,完成1200米变速跑。实践表明,这样既克服了A组学生“吃不饱”,又解决了B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分层教学的层次目标 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收获和进步,练习手段的设计和运用至关重要。而练习手段的设计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而定,要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1、差生的基本教学目标是: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理论的知识,初步掌握所学的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中等生的基本教学目标是: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较为流畅地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等生的基本教学目标是: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对运动技术内涵的理解,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结合运动技术的改进,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分层教学的评价

分层教学的评价可以反馈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中的“亮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对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增强自信、品尝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评价侧重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和学习进步程度。

2、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方法,既找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拼搏。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3、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竞争评价的方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拼搏。评价的重点以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为主。

六、结论

新课标提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分层教学”恰好能达到这一目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层教学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3、分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7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由实践创造出来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2. 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 教师不要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则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扬,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4. 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 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而其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素质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旨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而数学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 理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这对开发人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几年来笔者对数学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1. 以发展为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完全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 智能及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到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差生教学中, 笔者将知识分成不同的环节, 以讲、练、读、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由浅入深地给出问题, 让学生练习或口答, 使其感觉有所收获,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培养师生情感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对其学习成果肯定和表扬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以填空、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创设生动新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 还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处处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 使学生自动调节, 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反应,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3. 及时积累, 锻炼意志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 总是一环扣一环, 前面学习过的公式、概念及特殊题型的解题方法等, 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都要用到。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一定要使学生认识自我, 克服怕苦、畏难、烦躁的心理, 养成每天坚持巩固、小结、积累、预习的学习习惯, 以不甘失败的坚强意志弥补知识学习上的漏洞、积极探索新知识。同时还应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4. 让学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深深地感知数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能促进学生智能开发、个性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优化。培养教学素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的教学形式。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教学 学习方法

新课程实施后,英语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注重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采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精神素质。在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好每一节英语课呢? 为此,结合本人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供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实施后,从英语教材的变化可以看出,当前的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改变奠定了相应的基础,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枯燥乏味的课本教学,教师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言语中学习英语语言。当前的课程改革重点是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是有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习英语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预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上英语新课之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学号英语的重要手段,预习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袖管,同时可以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材课中的部分新知识,对新知识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好统计和标注,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后带入课堂中,认真听老师讲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尤其对课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专注地听讲,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果,发挥了预习的重要作用。可见课前预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回顾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

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了解到教师对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同时要从学生学得是否轻松,能否产生浓厚兴趣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很多教师都有这种体会,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效果会更好,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原因就在于教师根据前一个教学班级的信息反馈,对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作出了调整。例如:在教学look for 与find, listen to 与hear两组词的区别时,正巧我班有一学生因丢了钱包而上课时走神,这时我把事先备课时准备的材料作出了调整,举了下面这个例子。I heard a piece of bad news that mede me unhappy,Xiaoming lost a book which named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Parts yesterday afternoon. He looked for it at home and school this morning, but he couldn’t find it . so he is listening to me . But he may not hear me clearly because he is bad moon.结合这样的语境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察言观色,及时有效地捕捉学生的各种反应,恰到好处地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学习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学生不能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英语,与学习汉语不同。作为学习母语,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着学习母语的天然环境,在正式书写汉字之前我们也可以轻松地使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一些基本的观点了,根本就不需要学习任何的语法就能熟练地出口成章。然而学习英语,我们没有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说的环境,我们就要寻找恰当的方法不让学生产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我们学习英语,要提高口语就要尽力地寻找联系口语的环境,例如参加英语角。要提高听力就得大量的听录音带,听广播英语。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得大量的去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章。

五、注重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中午休息、课间休息、周末等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谈,获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学习情况,当了解到学生对自己某天或某节课感到兴趣很浓,氛围浓厚、参与的积极性极高,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达成了一致,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另外若条件允许,可以组织一些英语课外活动,比如参加英语角口语活动,英语演讲比赛、快速的單词记忆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的课外活动与课堂相比,气氛较好,学生较随意,不再那么拘束,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成立朋友式的合作伙伴,同时在活动中让教师了解到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等,将这些课外反馈的信息有效地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必将是课外活动产生巨大的奏效。

总之,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习科目,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明玉.注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J].考试周刊,2008.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9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

xiaoxue.xuekeedu.com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10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总复习

在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授课结束后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总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两个“依据”,采取三个“阶段”,注意四个“不要”.

作 者:刘志刚 作者单位: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河北,乐亭,063606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化学总复习一条“主线” 两个“依据” 三个“阶段” 四个“不要”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总复习 系统构建

一、复习目标的建立,为学子选取正确的方向

复习目标是中考复习的第一步,是中考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复习目标后,才能够保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依照《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考试大纲进行全方位分析,确定各项中考考试内容。教师要对考试大纲中的细节变化进行仔细研读,依照考试大纲内容制定相应考试内容,查漏补缺,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师依照考试大纲明确教学重点,把握各项重点知识组合,制定复习的核心。

例如,在对二次函数的大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往年大纲对复习内容进行对比,观察大纲中二次函数的变化。教师要对新加入的二次函数复习内容进行重视,增加该部分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对往年二次考试重点进行全面复习和训练,保证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上述内容。

二、复习环节的细化,为学子铺平成功的道路

正确的复习方向可以像蜡烛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完善的复习内容可以像船舶载着学生乘风远航。在复习内容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依照考试大纲内容,制定阶段性复习计划,形成四部分环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系统复习。教师要对初中教学的各项脉络进行全面了解,依照各项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复习体系,全面复习各项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一道数学题中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在第一环节复习的过程中对各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统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近年来的中考题逐渐加大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比例,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较广、各项知识较为简单。只有把握好上述基础知识,在基础上不丢分,才能够保证学生在中考中考取优异的成绩。

第二环节:教学难点的细致复习。在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考考试卷的特点,选取题目较为新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教师要依照中考中的专题内容形成考试系统,对一章节内容进行复习。要依照中考发展方向,搜寻相关专题,形成系统的专项练习资料。该环节题目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以中考常见问题为核心,以开放型或图形变化型为辅助进行日常训练。

第三环节:综合训练环节的构建。综合训练作为当前中考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该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中考模拟练习,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中考题型,熟练中考题型。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模拟练习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解题技巧,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训练中增强对中考题型的熟练度,在脑海中形成印象。

第四环节:回味练习,平整心态。在考试的一周前,教师要让学生对上述三环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对上述三个环节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复习,扫除学习中的盲点。教师要让学生对错题和易错题进行清扫,练习以往的中考真题,回归到新课标中考试题内容上。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考,不要给自身过大的压力,防止学生中考失利。

三、复习技能的培养,为学子打开梦想的大门

(一)知识梳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梳理能力是提升学生复习效果的关键。良好的知识梳理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复习量,做到重点突出,难易分明,有效提升各项复习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划分,让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形成系统学习体系。

(二)严密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保证学生能够正确解题的前提。在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题目的各项内容抽丝剥茧,全面了解题目中的信息,依照上述信息解出习题。学生在中考的过程中由于审题不清造成解题失误的现象数不胜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密审题能力对中考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提升自身审题能力。

教师要强调中考中审题的易错点、难度,确保学生认识到题目中的“陷阱”。例如,在对二次方程题目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重视到二次方程中“非负根”“不小于零”等内容进行重视,要确保学生能够对上述中的隐含条件进行提取,降低出现的答案遗漏现象。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1)超脱具体,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依照具体情形,进行研究拓展,了解题目的本质及规律。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审题完成后构建解题框架,形成大概解题思路,由上述内容出发,在思维中制定解题方案,完成数学思考。(2)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剥茧抽丝,找出解题的突破点。

四、总结

初中总复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成绩,教师一定要做好复习内容的规划及设置,让学生能够充分复习中考知识内容。教师要对复习层次进行明确,层层深入、层层递进,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复习能力,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在中考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宣国成.改变,让数学复习也美丽——对提高小学数学毕业复习效率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2.

[2]陆静菊.初三数学复习方法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1.

[3]兰福春.初中数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

[4]马鸣.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刍议[J].新课程究:基础教育,201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 篇12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 要使学生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1].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学.

一、利用电脑视像头、多媒体技术改进演示实验效果

新课程的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 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科学探究”中. 由于教学资源和化学实验资源等条件所限, 化学实验教学主要还是以演示为主, 为了改良演示实验效果, 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 我研究了一种成本低, 效果好的方法: 就是利用电脑视像头把演示实验的过程通过液晶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看到实验的全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做实验的乐趣,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 为学生亲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实验, 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中学化学中有不少实验污染严重或危险性大, 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虽然演示实验能做, 但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有毒导致空气被污染, 于是我通过设计有关课件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顺利地完成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二、开放演示实验,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化学教学中, 开放演示实验, 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 从学生的问卷中得到: 大多数学生认为, 看教师的操作, 不太注意操作动作, 只注意现象, 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 不对马上指出, 很注意实验步骤与现象, 担心能否成功. 因此, 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 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 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 独立探索、研究, 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 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培养实验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 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 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 然后, 出示一些实验仪器: 集气瓶、双孔橡皮塞 ( 带有导管、燃烧匙) 、烧杯、弹簧夹、酒精灯 ( 火柴) 等, 一些药品: 磷、硫、木炭、水等, 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 学生讨论积极, 但不敢一试. 这时教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 有学生上场了. 不同次的实验, 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正好1 /5, 有的超过, 有的不满. 不管哪种情况, 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 找测不准的原因. 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 为什么? 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 激发了探索兴趣, 部分学生还询问哪有卖实验仪器的? 好在家里实验; 课余时间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吗? 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 可尝到探究教学的甜头.

四、理论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 开发家庭小实验

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 应多注意与生活生产相联系, 多设计一些和它们相关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例如, 在讲二氧化碳时, 很自然会想到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温室效应, 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 这个实验相对简单, 而且也只是粗略地试验温室效应. 但是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直观的印象. 比呆板的向学生语言叙述要生动形象、简单扼要, 清晰明了得多.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新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和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但创新并不是特殊才能的人才具有的能力, 只要我们在“教”的过程中, 以实验为契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则可促使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导下的初中作文教学 篇13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王铁岭

单 位 丰南区南孙庄中学 通讯地址 丰南区南孙庄中学 邮政编码 063308 邮箱:xiaoyusan2706@163.com 联系电话 ***

个人简介:

王铁岭 男 丰南区南孙庄中学 中学一级 2011年被评为唐山市级骨干教师。坚守教学一线,勤奋务实,任劳任怨,深入研究教材,爱生如子,大胆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数次中考成绩列全区前列。多次被评为市级区级先进工作者,历次承担市级和区级公开课,并收到良好效果。曾发表论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百草园》、《谈初中作文分段式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等。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丰南区南孙庄中学 王铁岭

摘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只有课前把课上的一切准备设计好,有一个周密的安排,上课的时候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严格执行主体教学的要求,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大胆的给学生展示、发挥、评价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教师勇敢地退出教学的主阵地,而将这一表演的舞台回归给学习的主角。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大胆的创造性的来设计出更能激发学生激情和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设计 方法 和谐 宽松 高效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其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含金量”,以此来满足时代的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实施课程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课程改革的最前沿的广大一线教师,身感肩上责任之重大。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起内在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对课堂进行合理高效完美的设计。

一、认真研读教材,以正确的思想导航。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思想,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正处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与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师应以新课标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为准绳,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里如果没有正确思想为指导,没有

前卫理念为依托,就容易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偏颇之路。

二、正确制定目标,灵活把握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提得全面,适度,明确,具体,便于检测。教师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能使自己的活动更加自觉,主动,也能按照教学目标顺利解决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选择教法,如何进行学生成绩的检测与评定等一系列问题,使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都和目标建立联系,发挥整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灵活的掌握学生的能力层次,针对学生能力层次差别,为其选择不同梯度的目标。这样真正实现在同一年级中的分层指导教学,使每个同学都能“吃得好”、“吃得饱”,避免低效行为教学,并由此发挥其潜在的主观潜能,使“优劣得所”各有所得。例如《岳阳楼记》一文,就可以安排对文章的目标进行分解,高水平的学生可选择三个目标,而一般水平的学生则选择其二或其一。这种设计因势利导,深得学生的欢迎,最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有了体验自身价值的机会,既体现了主体性课堂的特点,又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性化特点。

三、营造和谐课堂,精心筛选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有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与意识,培养了参与能力,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来因材施教。教师要从思想上砸烂旧的教学观念,克服“满堂灌”、“一言堂”、居“高”临下式的教学方式,需要平等民主、合作研究。教师要为此脱下“师道尊严”的穷酸的长袍,选择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益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的“情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研究教材,灵活的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的反映。随时调整“出墙的红杏”。既鼓励竞争式学习方式,又提倡合作开发、资源共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课堂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中品味《音乐巨人贝多芬》顽强的精神和《安塞腰鼓》豪放的风采,在动人的故事中欣赏《皇帝的新装》的善良与丑恶和《丑小鸭》成长的快乐,在人物模仿秀中感悟《孔乙己》的落魄 4

与辛酸和《范进中举》的狂喜与悲凉。比如一些说明文——《桥之美》、《故宫博物院》教师就可以放权给学生,通过一些影象资料,采用旅游参观的形式,学生既可以充当导游解说文中的内容,又可以在参观中边看边与导游探讨一些问题。教师这种安排学习的方法,既生动活泼,又真切具体,使理解自然可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其它一些“社会语言活动”引入课堂,比如“主持人、法官、律师、记者”等,这样一则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二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并从中体会的学习的方法和乐趣,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四,培养语文素质,听说读写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始终以听说读写作为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教师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要以听说读写为载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虽各自有其独立性,但这四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结构。整体能力的发展是各个局部能力相互促进与发展的效果。胡克英在《教学简论》中明确指出:“任何单打一地抓局部能力的训练方法,势必抹杀了这种相应促进的发展的特性。上课前,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对最近发生的身边事、国家事、天下事进行交流评论,从校内的新亮点到国际的新趋势都可作为谈论的话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与说,也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利用课堂开展朗读比赛、故事会、演讲比赛、优秀诗文美读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在开展学校文学社、坚持大作文训练的前提下,可多鼓励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五,教材联系生活,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融课本知识与课内外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和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会使学生不仅牢固的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语言活动的情趣和信心。实践活动不单指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练习,还包括课内外的模拟或真实的实践活动。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学生在对中国古代石桥的知识有了系统地了解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教师何不让学生亲自“下水”来“设计”一座台湾到大陆的跨海大桥。形式可以分组合作设计或请求“外援”帮助,或与父母合作,或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从“结构、材料、外形”等多方面设计。这种课堂 5

外的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跨越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还应注意教材的内容增减和信息的整合,做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师可在内容了解过后,为使学生对中国桥梁现代发展状况有更新的了解,可及时补充现代中国桥梁的发展状况;在如《背影》一文,当学生了解了朱自清父子的真挚情感之后,教师可适当补充“当代社会父子亲情”的内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更加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提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合作交流中,在自主探索中去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设计好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特点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灵活地选择组合,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教案,实现最佳教学过程。

主要参考资文献

《新课程师资培训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党员扶助基金管理办法下一篇:国际商务中合同 Contract常用语及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