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通用9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1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作为学生的主体,也常常是有名而无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注意三个切忌。首先切忌“画地为牢”。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内”,束缚学生思维的展开。再次切忌“惟我独尊”。教师不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其次切忌“口若悬河”。这类教师一到讲台上就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好比一位导游,喋喋不休地硬塞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难以拓展想像的空间,学习效果必然欠理想。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视通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变化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巧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四、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诸位同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吧!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 不断地给自己补充知识营养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无论是在社会岗位上还是在私人工作中, 当代中学生也更应如此, 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也需要课外阅读。但是, 他们从阅读中所汲取的是否是文学营养呢?我们知道, 健康需要营养均衡, 营养均衡需要从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汲取各种营养元素, 但是, 若选择不慎, 哪怕自己挑到的不是营养, 而是垃圾食物, 这样不但对身体无益, 反而危及健康, 这就涉及到中学生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1. 加强课堂阅读教学的引导是前提
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因为其他学科内容的阐述离不开阅读, 拓展阅读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提高阅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 我们教师往往重视的是引导学生如何与语文课本对话, 而忽视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忽视了语文课堂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熏陶。因而, 虽然我们语文教师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 扩大阅读面,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无意识地割裂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所以, 教师要加强课堂阅读教学的引导, 积极指导学生把阅读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借助于课堂内已建构的阅读方法和阅读途径, 主动地运用于课外阅读, 并通过这种阅读来进行自主建构, 开阔他们的视野, 活跃他们的思维, 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2. 课外阅读以课内阅读为依托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 学生拿了它去开启他的书库”。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 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 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此外, 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陶冶性情,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接触社会的机会。
3. 指导、监督是关键, 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可以推荐优秀书目, 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既能推进阅读教学顺利进行, 又能使语文素质得到相应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拓展
俗话说:无知便无能。其实有知不用也无能。在语文教学中, 广大学生深受高考“用”的限制, 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实际应用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高考应用才是, 所以学到的东西只要和高考无关, 便不会去关注, 远离生活。现在教师就要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
1. 教师要结合教材, 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 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跟创造性思维训练关系密切, 都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式, 让学生自读自悟, 主动探索, 引导学生课外延伸, 举一反三。我在教《跨越时空的美丽》之后, 让学生结合实际和自身谈一谈为何这些人都能够跨越时空, 经历时空的磨砺与淘洗, 至今仍然鲜活在目。学生通过文中所学谈到了当今的感动中国人物, 认为他们也会穿越时空, 跨越千古。学生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能在时间长河中激起浪花。
2. 教师要结合生活,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3
在改革浪潮的呼唤下,新课程早已如雨后春笋,走进校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评价目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经过近段时间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教学是以教给学生知识为目的的。虽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仍在行其道。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静听,教师引经据典,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少,学生则越来越死气沉沉,缺乏兴趣。在新课程观念日益推行的今天,纯粹知识式的教学却依然充斥着某些学校,尽管知识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本质却是:忽略了教学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而不是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学生。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潜能的天才,除了极少数发展有缺陷的孩子之外,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不同潜能都能够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追求学生群体的全体发展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如果对学生在潜能方面的类型差异、强弱不加区分,而一味要求所有的人达到同一个标准,其结果可能是鸭子忘记了如何游水、兔子不知怎样奔跑、燕子荒废了空中飞翔。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符合个性的发展。
二、打造“快乐家园”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上课,而我们的学生,则是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更不要说积极举手发言了。所以,我认为创设“快乐家园”——愉悦、民主的课堂是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富有启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抑制,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因而,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用心爱着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部动力。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而且符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所以我认为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我们大可把它引入课堂。
四、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以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的“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义是:要十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教师认为讲得越细,甚至讲得口干舌燥,课堂效率就会越高。其实,这样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要积极得多。这样就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了出来。
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课改的影响下,现在的课堂的确大不一样。教师变得宽容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变得有趣了,多媒体满天飞,说学演唱十八般本领全用上;不绝于耳的赞誉、鼓励,走出门去,许多人都自信满满。于是,我们沾沾自喜,这一切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在这一切热闹的背后,我们是否注意到这几种现象:虚晃一枪,两张皮;明知故问,走形式;水上浮萍,不到位;千篇一律,不可取。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不是学生一味地说,忽视了倾听,一味地表演,被形式迷失。所以,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六、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不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展与目标的差异,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其实,这种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素质构成,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既要学会扬长避短,也要学会扬长补短。下面我谈谈我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体会,以便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篇4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回想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我们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在逐渐脱离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即便如此,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脱离陈旧的教学观念,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果想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就必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很多教师无法做到与学生之间应有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对语文课堂产生比较全面的认知。有的地区语文课堂的教学工具较为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有利条件,这也对语文教学成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策略的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1.新课标跟以前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要求的标准降低了
现在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潜能。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做全面的了解,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差异,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学会”的真正含义。现在大部分学生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语文课本知识上讲解的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指导,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多进图书馆、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2.要想实现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也必须进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
首先我们得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彻底摒弃教师中心论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在课堂上,不要求对学生提问的问题都可以回答上来,但必须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哪些信息具有价值,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逻辑性的整理信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主要的职能是“授学生以渔”,我们要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品质、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鼓励,以此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是粉笔、黑板,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各校已经全面推广,它跟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有着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例如,在学习《边城》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来,我设计了一个课前准备和阅读环节,即在讲解课文以前,先运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看几幅课文中涉及环境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主人公翠翠的生活环境,再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看到图片的感受。让学生对故事中人物有大致的了解以后,再集体观看《边城》电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达到了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到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中,使语文教学活动更生动、直观。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是的,身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我们必须认真辨别传统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劣性,及时进行反思,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看法,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赞美,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真正地融入语文学习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龙明,王艳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5]徐林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篇5
我国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运用新理念,活教老教材”,让学生喜欢上体育,喜欢上体育课呢?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用新标准、新理念来理解体育这一门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基本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找出他们自己进行体育游戏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练习、比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
以下介绍我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治学态度,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求名利的治学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去上一节体育课,体育教师都是采用集合──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来作为教学手段,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要跟老师学什么就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但我在《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教学中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地进行热身运动。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我不主张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而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划着船儿回家”,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放松,从而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我把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
另外,课堂上我还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课堂上充满了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还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的积极性高,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体力、创新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例如,我在示范课《动物狂欢》时就利用体育游戏来教学。我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取食”“消灭害虫”、“拯救森林”;遵循儿童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既使身心得到承受外部环境压力的锻炼,也使身心压力得以向外释放,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了解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堂课得到专家和同仁一致好评。这是一种在游戏中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也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三、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训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是对学生人格的无情摧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无情扼杀。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同时,要明白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引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学习评价的转变
以往,学生期末的体育成绩是体育老师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进行达标考核,把考核后的成绩直接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对于没有要求达标考核的年级,大部分体育老师都是采用平时体育运动技能较好,平时表现突出的来进行衡量,最后确定体育成绩,而对那些平时好动、好玩、淘气的学生来说,他们可就惨了,老师给的成绩肯定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恰当的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后进生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能使其丧失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论文 篇6
浅谈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
四川省岳池县齐福小学 魏远宏
唐朝是我国古诗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唐诗的内容丰富,意境高远,体裁多样,技巧纯熟。它最富有灵气与美感,它具有形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不仅孕育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还产生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教学中,要把古诗的意境、形象等特点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在读课文时不只看到它的故事而要看到它有诗,就像看到花园里有奇花异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就景说,杜甫的《绝句》和朱熹的《春日》之中可寻找出春天的美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小学四年级下册),里面都有景色。这两首诗的景物是那么简单,之所以成诗,主要不在里面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的景色和感悟春天的美,以及抓住暖和的阳光、苏醒的万物、鸟语花香,这种简朴而隽永的色彩明快,动静结合的无限风光,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在生命发展存在多种可能的时候,能够发现生命亮色的诗人敏锐的目光。如果不能把握当下文化间中的其他生命现象,也可能会导致一种没有诗情画意的生命苦恼、迷茫、困惑……诗歌所具有的启蒙价值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这两首诗里的景我们都会说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都写得出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学懂一首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韵律,对仗等的佳妙之处。比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写过一首《桃花源诗》,配上一篇《桃花源记》,文传而诗不显。后来王维的`《桃源行》把那种田园生活写成了仙境,为他自己的田园诗服务。在宋代的王安石一个革新派,他借写《桃源诗》来讽刺当时的现实现象。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岳池农家》,寥寥几笔,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农业生产的收获和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学诗必须要走进诗人善于观察,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感触、感受事物的变化。
各人的天资不同,特别是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就能感悟到诗里趣味无穷,而低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就无法感悟诗里趣味。在教学古诗时给学生阐明一个观点:真正学好古诗,就得自己想象诗句所描绘的什么?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诗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孔雀东南飞”《乐府》时,对《乐府》茫然,根本不知道《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开始的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是古代叙事诗体的开始,它本身不但是文学宝库里的明珠,还给历代诗家以深远的启发,影响了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全诗一千七百八十余字,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里的杰出之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全诗除前两句“入题”和尾声以外,可分十三节。按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主要写了“诉虐”“遣归”“盟誓”“逼嫁”五个部分,反映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一点体会到了要上好古诗课就得了解历史和走进现实的生活,也对于我在引导学生爱诗所征服的新思路。比如在教学浪漫诗人李白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继承并发展了自《诗经》《乐府》以来的几条主线的,激愤于劳逸的不均;而杜甫则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质量兼胜,真挚感情充满诗句,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诗中有一个不同的认识,达到不同的感悟,感悟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带着“晨的露珠,与兴趣的花朵上路。”对于某一种体裁的诗和某一个时代,从不能理解到理解,是一种新的收获;从不同审视角度和不同表达方式在学习上要以公平的评价来征服自己的“领土”筑上一层更坚固的壁垒。记得在起初教学南宋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在解读“耘田”、“绩麻”之意中,我便发现学生无精打采,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理解能力所应有的透视距离。特别是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整首诗的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同时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教师必须加强这一难点教学,培养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把学诗的热情逐渐伸延。
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和对古诗的意境、形象、趣味中,我把诗人的热情、思想用形象的方法饱和着激情和想象力用于课堂,让学生通过诗的艺术的特殊手法把感性具象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提炼成完整的趣味性,从而让诗艳丽多彩,亲切感人,这不仅要使学生内心深处领会诗意,还要把诗当形,如临其境,亦悲亦喜,感同身受。正如鲁迅所强调学诗“感得”和“领会”,这正是诗中的趣味的具体性。比如在教学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便极力解释诗题“鹿柴”是诗人居住的一个地方(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出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描写出鹿柴这个地方傍晚时分的幽静。使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融合,具有“诗中有画”的山水诗之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拓展他们视野。我便指导他们阅读王维的《桃源行》。前四句写清溪幽静,红桃盛开景色(也与陶潜的《桃花源记》相似)。以下六句叙述从“山口潜行”到“山开旷远”之后,便从山中景物写到居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象散花竹”,由远到近,如入画图。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乎如此。“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写月夜,写白昼,有静有动,十四个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指导学生探究,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起来了。曾记得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读到鲁迅的《答客诮》,无法领悟诗题和诗意。我便耐心的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做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更是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精神激励。诗境是论辩性的。“答客诮”这个诗题也是论辩性的,“未必”、“如何”、“知否”,这一串词语的运用,渲染了论辩的色彩,加强了情感的份量;最后的比喻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此外,在教学中,教与学要有激情,又要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诗的形象。因为诗讲究的是含蓄、蕴藉,忌讳的是太直、太实。在学习诗的过程中要品味、领略、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是诗语中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明了诗人热情正烈,创作高涨,尽吐为快,铸造形象,达到了诗美的效果。
浅谈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 篇7
1. 文摘性举例。
教师平时的阅读应该与教学挂起钩来, 把一些有用有趣、新颖的实例分门别类记录下来, 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例如, 教材“禁止近亲结婚”这个内容中指出“近亲结婚”的危害时, 举例说到“我国某些山区的一个村子……出现了很多傻子。”什么地方的哪些人属近亲结婚, 不便于“曝光”:也就没有真正的实例。笔者讲到这个内容时, 补充了 (法制日报) 1989年10月5日刊载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10个孩子, 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 其余7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 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 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 终生未娶, 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这则实例典型具体, 且具有代表性。其他方面如“传染病”、“环境保护”等内容, 报刊上有大量的相关实例, 只要稍加留心, 总是能收集一些的。
2. 发散性举例。
当解说某个概念用一个或一个方面的例子不足以说得明白透彻, 或感性知识不足时, 可多举几个例子。如要学生举出“能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的实例, 学生讨论答问的气氛很活跃, 举出的例子有的连老师都想不到:身上洒了香水的姑娘骑自行车经过我们身边, 我们闻到了扑鼻的香味。这些例子不但充实了教材内容,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通过这些实例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气体的扩散作用普遍存在。从而为讲解“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铺垫下足够的感性知识。
3. 补充性举例。
生物教学中的举例不一定照搬教材, 只要能说明问题, 学生比较熟悉和常见的, 举教材之外的例子也是可以的。例如, 在讲茎的输导作用时, 教材举的例子是甘蔗, 教师讲课时, 如果抱住这根甘蔗死啃不放, 学生很难尝出甜味而感兴趣。于是我在野外采集了松树的嫩枝和苕藤各一束。上课时介绍名称后发给学生, 让学生切断两种植物的茎, 并观察发生的现象, 当问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茎有什么作用时, 学生得出了“输导作用”的结论, 轻松而自然。
二、生物教学必须做好生物实验
1.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在实验教学中要巧设实验, 引发兴趣;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例如, 在学习完昆虫的性外激素的作用后, 先指导学生从玉米螟雌蛾体内提取了性引诱物, 然后带领学生到近郊的玉米地里做诱杀雄玉米蛾的实验, 将雌玉米蛾的性引诱物涂在滤纸上, 卷成纸卷, 悬在水盆的水面上, 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 钻在玉米地里, 眼都不眨地盯着水盆。只见从四面八方飞来的雄蛾纷纷扑向滤纸, 投入水中, 为“爱”牺牲, 不一会儿, 就有几百只雄蛾葬身水中。学生们目睹这种生物防治的高效性, 异常兴奋与激动, 当问他们苦不苦的时候, 他们却回答:“一点儿也不苦, 正相反, 我很快乐, 因为我有兴趣。”的确, 通过实验, 使初中学生觉得新奇, 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
2. 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
在生物实验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耐心细致, 要如实做好记录, 实验中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现象, 及时纠正片面性。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 首先观察水稻花和桃花的形态, 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来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很少招来蜜蜂及其他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形态上的特征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花的类型的解剖, 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蜜腺, 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 而观察水稻花结构的同时, 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 为使学生弄清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 使学生认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3. 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早读 篇8
那么如何从早读课着手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说,都高中了,谁还不会读书呀?确实有学生不会读!读书的形式有很多种,默读呀,朗读呀,细读呀,浏览呀等。可我说的是早读,早读是一定要读出声的,只有大声朗读,激情朗诵,才能彰显早读课的魅力。在高一的第一堂语文早读课上,当我走进教室环视教室内读书者寥寥无几,声音稀稀落落,很不景气时,我顺手在黑板上写道:无读不丈夫!同学们看到后慌忙读了起来,而后又写道:声小非君子!同学们开始大声朗读起来,死寂沉沉的教室里立即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可见,教师巧妙合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让学生明确早读的任务
早读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且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
首先,我把语文课代表训练成得力助手。头一天,我就告诉阅读的内容,早读课上,前十分钟由课代表带领大家放声齐读,后十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朗读。其间,课代表及时巡视,以解决阅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其次,我还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早读课上进行系统的字、词、成语、句子等的积累,因此,我印制了每期的《早读巅峰积累》,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对重要知识点及时得到复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使学生成为会读的人
语文早读中,更多的是为了记忆,记住要求背诵的,考试可能考到的,这种机械的死记硬背,与作者缺少深层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读书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又让学生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
所以,早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看准字形的基础上,带着感情,有节奏地去读。带着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悟地去读。如果有必要,辅以一定的动作也可。初中时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片段,先生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读到入神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经典的片段让学生回忆起来也是不无好处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启发,那么早读的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總之,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早读课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余味”,让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早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让语文早读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9
摘 要
随着各项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崭新的变化。新《课标》的确立,使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位教师也投入到研究新《课标》,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授课的新阶段。本文以一个师范生的视角,浅谈如何结合新《课标》有效地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授课。本文将紧密联系新《课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吸取其中的精华来谈谈如何更好、更有效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引 言
一、新《课标》的提出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以崭新的速度加快改革。为了使现今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并于2006年通过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此次新《课标》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放在首位,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崭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新《课标》中将原先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新《课标》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强调了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的交给学生,将学生的角色变化为主体,摆脱传统的制约。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概念的界定,我选取了以下几个作为研究:
(一)、是指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1]。
(二)、|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
(三)、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学的方法等[3]。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协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实现。正如马云鹏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写道:“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同一个班级,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大不相同的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自觉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众生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手段[3]。”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迈向成功教育教学的关键点。
三、在新《课标》下产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等等。在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现在的课堂中,不能再按照从前的“老一套”来教学,要摆脱单一的以讲课和练习为主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学习数学的主导者。通过新《课标》的产生和新型教学方法的逐步形成,教师也在努力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内心情感的体验;在学习内容上,逻辑过于严谨,题型偏难;学习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对学习成绩的过于苛求。
四 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应该是讲解法了。在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讲解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头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输送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经过加工整理贮存于头脑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讲解法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合乎逻辑的推导,入情入理的分析,帮助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能力[3]。”的确讲解法可以平稳的推动一节课的走向,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明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用讲解法来进行。因为这种单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不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没有自己参与其中,记忆的时间也会很短暂。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之买文具一节,用讲解法教学的效果显然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联系生活经验授课的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中,以机械重复训练为主导的练习法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难啃下的一块骨头”。练习法虽然是学生牢固记忆知识并解题的根本途径,但是如何安排好使用好练习法却成为了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有效地利用有目的的阶梯式的练习,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与讲授、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练习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也才是主导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进入学校,使教师更生动的、形象的进行教学,演示法就是如今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丰富精彩的课件,展示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的情感体验。但演示法通常在低段和中段的教学中使用的较多,又由于课前准备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组织。
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启发式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好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式谈话法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更是引出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方法。这样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反馈也很及时。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高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小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小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整数的运算定律,再引出新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运算定律和整数运算定律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以这样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比一般讲解法要更为有效。
在马云鹏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写道:“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设疑,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和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发散思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发现法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而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我们同学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从设计教学环节上看,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但后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加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但是发现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长,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感知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低年级的学生不适于用这种方法[4]。
(二)、汲取常用教学方法的营养,不全盘摈弃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教师把眼光更多的关注于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上,并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我们之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使“学困生”更加困难的学习。更有教师认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此迷茫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舍弃,我们应该汲取常用教学方法中的营养,将自主、探究、合作充分的融合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它们并存。在关注如何更好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同时,应该注意基本功不能忽视,可以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更要注重“四基”的培养。在孙颖编写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中写道:“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体现在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基本模式与选择的教学基本策略能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否促成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更要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新型的教学方法题情境等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掌握好探究学习的时间。
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比如乘法除法的运算,没有一定知识作为基础的探究也是浪费时间。教师要以“四基”为基础,善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上,在知识衔接上,合理使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就应该巧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授课。比如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教师抛,学生猜正反面,重复多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每次都是正面或者反面朝上吗?”由此学生得出硬币落地可能出现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摸球游戏。教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入两个白球和两个红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来摸球,教师猜颜色。之后,再分小组,让学生轮换角色来猜颜色。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每次都猜对了吗?为什么没有每次都猜对呢?”“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黑色的小球吗?”学生在自己实践后,得到了更加肯定的答案。“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黑球。”教师在摸球游戏的基础上,将两个颜色相同的球放入盒子内,教师摸,学生猜。从而引出“一定”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在摸球游戏中,教师不能看着盒子摸球,同时,要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五、小组合作,经历数学化过程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现代课堂更多的采用合作学习取代原来的个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三人到六人之间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位学生都发挥作用,多说,多听,多动手,多动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班级中进行各小组的良性竞争。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环境、学习程度、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在数学学习方面、思考问题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教师需要认识到差异,接受差异,并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只把目光关注在“优等生”身上,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果都叫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那就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了。“后进生”需要教师更多的温暖和帮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准备课程,让“后进生”动起来,给他们一些鼓励,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后进生”也能够自信起来。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刘影、程晓亮编写的《数学教学论》中这样定义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并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也是培养“四基”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应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去找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现知识并总结归纳知识,最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新教材(人教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现实情境:一个小男孩手持10元钱站在一家商店的货柜旁准备买东西,货柜上摆放着分别标有8元、15元、6元、40元、45元和20元的各种玩具和体育用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这个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想到些什么?只见学生立刻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满腔的热情参与其中,纷纷表达着各自的意见。这个说:“看来我只能买乒乓球拍(8元)或者买皮球(6元)了,我更喜欢皮球”;那个接着说:“那你还剩4元”;还有的说:“机器人最贵(45元),差不多50元了”;不少学生还提出了谁比谁的价钱贵(便宜)等问题。有个学生甚至这样说:“我最喜欢踢足球,要15元,钱还差一点,如果这个商店可以降价就好了,不行的话,就只好回家再要钱了”。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有思考、有个性、有创意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进一步提出:你们刚才的这些想法和问题与数学有联系吗?为什么?在教室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发现所有这些其实就是数学中的“比大小”“估计”和“加减法”知识。接下来教师说:希望同学们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对于教材中10-6=4(元)等人民币的计算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6]。结合实习经验,浅谈教学方法
4.1 展示实习课程《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方法
在昌吉市第七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过程中,实习结束时,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我展示了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其中,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从生活中的三角形入手,利用播放幻灯片,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设计小游戏“你猜我答”。学生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来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也充分参与到其中,开动脑筋,想要难住老师。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60°和60°”、“34°和71°”“90°和40°”这就充分说明学生在想度数的同时,也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知识。更有学生说出“120°和85°”这时候,教师就会告诉他,这两个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中的各式三角形来验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下,自主探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10到12分钟后,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有很多小组不止使用了一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用拼接法、有的用计算法、还有学生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撕成两个三角形。教师最后在讲台上演示了各种验证的方法,并表扬学生充分动用了自己的智慧,使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有阶段性的练习,有判断、选择、填空,也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样式的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进行巩固,并且集中注意力,对学习保持兴趣。)最后,教师引导着学生来猜猜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了联系。)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后,我发现从现实生活中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体现了新型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探索放在首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以前“填鸭式教学“了 结 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新型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汲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到新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四基”的内容,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点,使素质教学落在实处,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 释 ①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②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③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④ 孙颖,《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⑤ 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⑥ 刘庆华,《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第13期(供小学用·第5期)参 考 文 献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教学论文05-21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06-18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09-12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10-16
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各章前言的教学10-22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问题式”教学设计07-10
谈新课标下如何创新英语教学11-12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09-04
新课标下的教学05-28
新课标下的新诗教学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