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教学

2024-05-28

新课标下的教学(通用12篇)

新课标下的教学 篇1

诗歌是最纯粹的文学样式, 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和体验, 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加上语言的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 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新诗。在新课标下如何搞好新诗歌教学呢?

一.把握新诗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缀文”、“观文”均关乎情。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饱含深情, 老师在教现代诗歌时, 务必结合诗歌内容, 充分发掘诗歌的情感因素, 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膊。体作者的情, 察作者的意,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教师首先必须先找出诗歌的动情点, 深入进去, 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情, 努力做到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 从而达到言之有情、动之有情、寻之有情的效果。如余光中的《乡愁》分别写了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及游子和大陆分离, 分别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寄托其情感。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 其情感已层层深化, 但还仅仅停留在个人之愁, 而最后一句的两岸分离却由个人之愁上升到家国之思, 深刻地表现了居住在台湾的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诗人以“残缺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 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 转而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情感通过摸索、触到、灰烬、微凉、蓬蒿、憔悴、苦水、希望等词语表现出来。这种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完全可以体会。

二.分析新诗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人、物和自然景象。现代诗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只有真正了解诗歌形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是现代诗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 把握诗歌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 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 构成整体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该诗涉及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 形象虽然较多, 但他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 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悲情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胜利的曙光。诗人作为人民的一员为祖国而歌唱, 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这样, 众多的形象就串成了一个整体。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 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 这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 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三.品味新诗语言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 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 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品味新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如《回延安》的第一节有“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这里用一“抓”一“贴”, 为何不用其它诸如“捧”、“拿”、“放”、“靠”等词呢?很明显, “抓”字急而紧, “贴”字近而紧。这两个字动作逼真, 非常传神,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重回故土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而其它的四个字就没有如此传神的功用。后面的“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以及“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跟“抓”、“贴”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充分表现了诗人急不可耐的怀念之情。新诗《在山的那边》中“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 这是用来形容山, 既和山的青色相符, 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子里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沮丧的心情。通过传神字词的品析、参悟, 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用词的妙处, 悟透情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以上是对新诗教学的一点尝试, 难免浅显和疏漏之处。相信随着新诗篇目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 新诗教学一定会迎来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新课标下的教学 篇2

21世纪我们如何做教师?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的近2间,第一个百年中知识总量大约是50年翻一番,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这既提供了依*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显得更加重大而庄严。今天我们做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中国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出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各种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总结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创新学习需要我们做创新型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存、积累,尽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总结出的思维成果。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课文、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善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纵横驰骋,在创造的天地一展才华。

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同时,我们必须要有较好的气质和较强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而且要善于总结思维与实践的体会,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此外,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刻苦学习计算机技术,熟练地操作电脑,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篇3

一、对化学学科教学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其特殊的化学用语。教师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活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用化学用语来理解和表述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化学知识。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三、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体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创造性思维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化学知识走向“会学”化学知识。这就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可灵活处理教材,将活动的顺序适当调节:先实践“水果电池”,然后体验锌、硫酸、铜原电池,最后进行科学探索。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中我们利用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实验,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和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以近来媒体频频曝光的矿难事故入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了身边的化学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展示和鼓励。

5、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对教学中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变,善于将“问题”转变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目标,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如Ba(OH)2·8H2O与NH4Cl反应的演示实验,通过课后的反思,我们将实验完善为烧杯盖上多孔塑料板,塑料板上放置浸有稀硫酸的棉花,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6、重视化学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化学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教学媒体,优化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4

一、贴近生活, 力求写实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同样生活也是学生习作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但不少学生作文偏偏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 想一句写一句。就此现象, 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 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二、“创设情境”激趣

教学生写《当试卷发下来时》、《等车》等一类作文时, 我先让学生表演领试卷时的心情、态度、表情、动作, 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心情不一样, 伴随的一系列动作、表情也会有差异。可能会出现:语言 (抱怨) 、动作 (不时拍手叫好或不看一眼就把试卷捏成一团塞到抽屉里去) 、心情 (焦急、难耐) , 通过表演, 学生说得直观、形象, 能调动学生相似的感觉, 从而产生共鸣, 并激发写的欲望。

三、以说促写, 说写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 有些学生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这样既帮助学生写之前, 在头脑中理清作文的结构, 又给了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如我在教学生写《我喜欢的一门功课》时, 先让学生就“你最喜欢哪一门功课?你认为这门功课的重要性在哪儿?以前是怎样学习的?以后打算怎样学好?”等问题畅所欲言。同时, 我提示学生不要有任何顾忌, 说出心里话, 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很快, 学生的顾虑消除了, 跃跃欲试, 不一会儿就举手发言, 热情高涨。他们有的说喜欢语文, 有的说喜欢数学, 有的说喜欢音乐, 有的说喜欢英语……我让学生发言了近半个小时后, 我说:“现在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把老师刚才的提问作为提纲。”这时, 课堂气氛由热烈归于沉静了。学生们准备以笔代劳、一吐为快。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喜欢音乐, 因为歌声能消除人的烦恼、痛苦, 给人以欢乐。当我听到婉转、柔美的歌声时, 我会陶醉;当听到高昂、振奋的歌曲时, 我会产生一种力量……所以, 长大了, 我要当歌唱家, 把我的歌声撒向人间, 撒向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四、扩大阅读, 积累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 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好的文章的,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 我们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热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 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意所欲, 内容应笔而生,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 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 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 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思想和艺术, 同时也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 学生视野开阔了, 知识丰富了, 思维活跃了, 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五、放飞畅想

青少年最富于想象, 想象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注意培养的想象能力, 带着想象力进入观察之中, 进行移情、联想、幻想性观察, 这样就可以使观察的对象变得更加灵活, 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产生一种种神奇景象。如, 小朋友在观察天上的白云, 如果只是看, 我们只能看到一片片漂浮在天空中的白色烟雾, 如果我们带着想象去看, 我们就可以看到白云像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 像公鸡, 像大象, 像绵羊……如果再对白云投入我们的喜爱之情, 仿佛还可以嗅到白云的气息, 触摸到它的轻柔质感。又如, 面临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人类的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20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怎样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 我们可以出类似《我在2027年国庆的时候》、《2027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 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下的教学艺术 篇5

湖南省龙山皇仓中学:曹首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这几年的美术教学变革是有目共睹的,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多元化转变,美术教科书的内容也丰富许多,不再是单一的美术技能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提倡人文素养,开发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这样也极大地刺激广大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使之美术教师对美术的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于是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有了些个人的看法与想法。

一、现在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再明确了。

我们要如何来面对现在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这是现行美术教师们思考最多的主题,美术课是教给学生什么知识的?是重点给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还是文学常识的知识?还是其他?这个问题本来是一目了然,但在有的教师在课堂里,这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十分模糊。一堂美术课,授课针对的不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内在规律的探索阐述,而是津津乐道于作品的历史意义、时代背景及艺术家生平、轶文趣事的故事性介绍。当然,这些因素对全方位、立体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起着不可缺少的帮助作用,问题是脱离具体作品内在艺术特点的表述,或文学性大于审美性,或变成看图说文,流于肤浅、简单的模式。这种对艺术作品本体的忽略、淡化,使这些艺术作品沦为其他学科观念的脚注,本身就是对艺术功能的错位颠倒,学生怎能领略到作品内在蕴含的美。《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把 1

握与引导这堂课的整体走向。

二、欣赏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评述。

现在的美术欣赏课被称为欣赏·评述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由于人对作品的欣赏并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养的影响,因此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所提供的各种因素而展开各种联想和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幅作品所表现的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现什么主题,作品给我们什么感受。所以,教师要在上课时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包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同时本人在欣赏课上要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如:美术作品与生活比较、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上,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也是一种很方便很实用的欣赏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欣赏课学习不再是被动、无聊的事情,相反成为一种主动、快乐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审美欣赏能

力的提高。就艺术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更新,我们美术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

三、为美术课堂提供一种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种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全身心参与艺术活动时,不要让他们感到其周围总是有那样一双阴冷的眼睛在盯着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欣喜地发现教师也正在和自己一起分享着教学中的愉悦。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艺术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只有心情不错,才能与艺术为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艺术愉悦体验的机会。

因此,教师就应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绘画的教学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祖国(如张家界风光、九寨沟风景等)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欣赏,画家(包括教师)的国画作品或是水彩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同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较为容易,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美术作品都基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并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从课堂中这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遵循愉悦原则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特征。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

同时愉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中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种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对

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整个教学活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巴甫洛夫说:“愉悦可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接受。”通过美术课本身具有的美的形象来满足学生“畅神”和“悦情”的需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就要研究如何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使之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使视觉的“珍馐美味”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教学的愉悦性还表现为: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只有当学生从说教、强制、灌输的被动中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艺术的向往和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进艺术审美对象这样的状态下时,美术教学愉悦原则才得以完整的实施。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创新 真实 个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的革新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怎样使作文教学尽快从低效率走上快车道,这是新课改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课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是作文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新课改下的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学生的习作过程,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不断破旧立新,迸发求异思维火花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意识的作文就没有灵魂。那么创新作文是什么样呢?我以为只要是写出了真感情,真体验的就是创新作文,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是创新作文。故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飞其理想,拓宽其思路,给他们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

二、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角落,一个不愿被人察觉的角落;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生活感受,它存留在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褪色的记忆,它连接着自己的昨天和明天……所以,个人写真不失为释放真情实感的最佳素材。在写真情时,一方面求得心灵的慰藉,一方面又为自己积累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果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那就有可能文思泉涌,下笔有方,一挥而就。要尊重学生原始表达,提倡社会写真。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最好的时期,他们对语文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各种语言现象在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在倡导说真话表真情的氛围中,我们不能因为写作在表达上出现一点问题就一味的抹杀,而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批改时尽量顺着原来的思路,尽量保持原意。

三、个性是作文的魅力

没有个性就会流于平庸,没有个性就会失去魅力。强调个性,永远是作文的创新之源。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应该有相同的两篇作文。所以,用个性化语言来写作文,应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引导学生做到“我心思我事,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不拘一格地表达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作文风采。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愿望呢?我们首先应弘扬语言个性。习作的个性有俊庸之分,语有柔刚,学有短长,气有雅俗……差别迥异,一旦发现学生习作语言真切,且有自己的特点,就应该大加赞赏,鼓励其继续张扬个性,在宽松洒脱的写作心境中,让个性语言的奇葩含芳吐艳。其次,放飞想象的翅膀。鲁迅先生说过:孩子们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幻想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它使儿童超越时空的限制,摆脱理性的束缚,在亦真亦幻中显露自己的天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让学生多读充满想象的作品,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要让学生从已经发生的情节中,想象新的情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7

写作就是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真观察、精心了解、深入认识及自我的感受和思想变化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方式。由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了解不同, 对生活体验各异, 写出的文章也千差万别, 各有千秋。要想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 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入手。让学生重视写作、喜欢写作。为此, 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关注生活, 走进生活

写作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要想让学生写出感人肺腑、精美诱人的文章, 必须让学生“走进去”、“写出来”。所谓“走进去”就是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 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投入生活、丰富生活资源。把观察、感受、体会到的结果储备起来, 为自己的写作备好足够的材料, 这样待到写作时便会得心应手。所谓“写出来”是指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不是将学生关在屋里凭空想象, 闭门造车, 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准备心情记事本、周记本。每天都写心情日记, 把自己一天的心情如实地写出来, 每周写一篇一周心得, 将一周来的生活、学习、心情、感受写成心得体会。每周都进行一次交流, 看谁写的真、感受深, 并给以点评及奖励。这样久而久之写作时的困难、材料缺乏症的毛病就逐渐克服了。教师布置作业时看到的是学生面带着微笑的脸, 而不是愁眉不展。

因此, 关注现实, 走进生活是写作中良好的渠道, 这种渠道给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二、阅读搜索, 整理储存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选择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而不是见书就读, 走马观花、读故事、看热闹。作为教师能否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是决定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 对学生的要求是: 读书要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让学生在休息或节假日时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指把中学生必读的名著、杂志、报刊推荐给学生读。定位就是定期进行阅读方法交流指导, 使学生方法到位。

以上是阅读搜索,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整理储存,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随笔、分类整理、储存备用, 如: 哪些是与理想有关的素材, 哪些是有关爱国的事例, 哪些是为人处事方面的, 并经常交流。长期下去, 学生作文时有思想、有生活、有技巧、有可借鉴的范例。这样, 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望题兴叹, 而是妙笔生花。正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以文为范, 文后练笔

作为语文教师,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文学字词句, 这些只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懂得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能力。初中教材所选课文, 既有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 也有情感的融入, 同时更是写作的很好范例。为此讲授一篇课文的时候, 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同时及时练笔, 仿写。如学完《苏州园林》一文时, 可趁热打铁, 布置一篇课后练笔《我们的校园》, 学生可以及时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相关知识出色完成此次练笔。其他问题的文章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效果非常好。

四、引导鼓励, 激发创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确定内容、方法和目标、激励学生、大胆分析、大胆讲评, 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同中求异, 培养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特点, 在语文课堂上, 采用辩论会、模仿秀等形式,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此外, 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 写影评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各抒己见, 尽显自己独到的思辨锋芒。

培养思考习惯, 丰富生活认识储备, 训练迁移能力。生活离不开思考, 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作用。看到玫瑰, 有人欣赏, 有人责怪, 有人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事物。灯光给人希望, 小草给人坚强, 春蚕给人奉献, 种种事物, 都有“思”的结晶,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会迁移思考, 习惯自然养成, 这样, 学生的定向思维得到了扩散, 思维变宽了。学生在写作文时思维与技巧上就会更上一层楼。

五、教有法, 写有程序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除了收集素材, 日常练笔之外, 还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 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1. 学会审题

审题是写作文时最关键的一点, 审题时要让学生抓住题眼, 如《我最敬佩的人》文题重点应放在“敬佩”二字上, 因此在选择素材时, 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 能突出主题来写。

2. 立意要新颖

现在中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是, 文字千篇一律,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会发散思维, 不会逆向思维, 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淡淡。为此, 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时的创新能力, 写作立意要新颖。如有关“失败、挫折”为题的文章, 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写出失败、挫折背后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影响, 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不同事物, 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更新颖些。

3. 学会列提纲

学生在写作时, 经常是提笔就写, 往往是半途而废, 走投无路, 结果写出的文章支离破碎, 虎头蛇尾。因此, 写文章前列提纲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 写起文章来就思路清晰, 得心应手了。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创新,真实,个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的革新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 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怎样使作文教学尽快从低效率走上快车道, 这是新课改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课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是作文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新课改下的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学生的习作过程, 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个不断破旧立新, 迸发求异思维火花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意识的作文就没有灵魂。那么创新作文是什么样呢?我以为只要是写出了真感情, 真体验的就是创新作文, 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是创新作文。故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放飞其理想, 拓宽其思路, 给他们一个“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

二、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角落, 一个不愿被人察觉的角落;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生活感受, 它存留在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褪色的记忆, 它连接着自己的昨天和明天……所以, 个人写真不失为释放真情实感的最佳素材。在写真情时, 一方面求得心灵的慰藉, 一方面又为自己积累起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果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 那就有可能文思泉涌, 下笔有方, 一挥而就。要尊重学生原始表达, 提倡社会写真。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最好的时期, 他们对语文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各种语言现象在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在倡导说真话表真情的氛围中, 我们不能因为写作在表达上出现一点问题就一味的抹杀, 而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批改时尽量顺着原来的思路, 尽量保持原意。

三、个性是作文的魅力

没有个性就会流于平庸, 没有个性就会失去魅力。强调个性, 永远是作文的创新之源。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也不应该有相同的两篇作文。所以, 用个性化语言来写作文, 应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引导学生做到“我心思我事, 我手写我心, 我笔抒我情”。不拘一格地表达真情实感, 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作文风采。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愿望呢?我们首先应弘扬语言个性。习作的个性有俊庸之分, 语有柔刚, 学有短长, 气有雅俗……差别迥异, 一旦发现学生习作语言真切, 且有自己的特点, 就应该大加赞赏, 鼓励其继续张扬个性, 在宽松洒脱的写作心境中, 让个性语言的奇葩含芳吐艳。其次, 放飞想象的翅膀。鲁迅先生说过:孩子们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 想到地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幻想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 它使儿童超越时空的限制, 摆脱理性的束缚, 在亦真亦幻中显露自己的天性。要做到这一点, 就得让学生多读充满想象的作品, 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要让学生从已经发生的情节中, 想象新的情节,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新课标下的情景教学 篇9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 学生的水平不是很高, 更有很多学生来学校是为了混日子, 所以学生结构已形成多层次。但他们都是最终参加同样的考试, 参加高考。即使是比较不好的同学, 也是要在高考中一博正名。为提高教学效果, 让同学更好的学习, 提出分层次教学学案的设计是符合现实要求的。要求我们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手段分开层次, 强化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 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改变学生角色教学情境, 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 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 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 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学习者。许多学生谈“数”色变, 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 并有排斥倾向, 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 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 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 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 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 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 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 并促其实现, 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教学情境, 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问题,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课堂上,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不等于随随便便问问题,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问“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等,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 这样问, 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少意义, 而且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因此, 问题教学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而且思维含量比较高, 这样, 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 思维才能不断发展。

三、开放式教学情境

教材中有些概念和例题内涵非常丰富, 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内容设计开放式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 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 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 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 对比其异同点, 加深记忆, 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记或有疑点, 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 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 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 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 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 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诸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 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 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学习。

四、故事教学情境

青少年学生对故事情境有着极强的向往, 因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设计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故事情境所讲的故事要小而具体、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更重要的是要与课本教学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生迫切要求学习。

五、合作学习教学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评价的标准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 以及学会处理分歧的能力和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六、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 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 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 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 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 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 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 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要求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 使用数学语言, 特别是熟悉公式时, 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 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 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精选例题, 设置“陷阱”, 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 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 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七、对有思维惰性的学生, 帮助他们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每一点每一滴都讲清楚, 就是“嚼烂”知识, 再灌给他们, 习惯于依样画葫芦去生搬硬套, 一遇到运算难一点的题, 就怕繁, “望题兴叹”。针对这种学生, 要求他们一定要课前预习, 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让他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恰能解决, 从而获得成功感,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上课讲解例题时, 要适当穿插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 掌握常用解题技巧, 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课后留有适当的思考题, 让他们能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 使学生经常开动脑筋, 掌握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当然, 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我们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 联系实际, 不断开拓、创新, 一定能设计出许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逐渐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从而,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土健, 张奠宙, 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S].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刘绍学.数学①必修A版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徐沥泉.教学·研究·发现——MM方式演绎[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新课标下的小说阅读教学 篇10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所占的篇幅较大。高中第四册六个单元中, 有三个是小说单元。小说在教材中占有如此比重, 是因为小说的作用举足轻重——师生通过小说的教与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艺术形象的分析, 使学生达到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 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 现当代小说阅读的教学方式绝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 而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我们实施互动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 让学生听读或自己读或用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如分组、分角色朗读, 朗读接龙等) 。待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后, 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本课的几个探究主题, 再分组研讨。一般是一组一个内容, 小组成员课后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二、三节课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老师适时点拨, 或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 教师根据情况再予以补充。这种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规课堂教学。

二.自主式阅读教学

学生奔忙于“家庭—学校”之间, 囿于“课堂—课文”之中, 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 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

“自主式阅读”关键在于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 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讲解, 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 需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 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 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 完全自主, 完全放松。我们在寒假进行了学生“自主式阅读”的尝试, 做法是: (1) 发给学生第四册语文读本, 推荐自主阅读的小说篇目。 (2) 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3) 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每天至少阅读1篇文章, 每人至少写3篇读书笔记。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老师、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 让三者自由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 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活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平台。第四册的小说阅读教学基本上可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

四.创新式阅读教学

所谓“创新式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深思、体味、思考, 进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 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结论。如学习《祝福》, 从创新式阅读教学角度出发, 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守财奴》可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等。

创新阅读是一种理念, 它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代表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创新阅读也是一种方法, 它是学生阅读的高级阶段, 是教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创新阅读教学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 只要作好选择, 理清关系, 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11

一、教研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本学年我校的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在教研组长何胜老师的具体组织下,认真贯彻学校教学改革基本思想,围绕“聚焦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总目标,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抓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为重点。

二、教研活动具体实施情况

1.继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转变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本学年,我们利用每周晚上教研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教改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学技能理论,继续用“微格课”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及教学技能。

3.加强学生书写训练,认真上好写字课,并且要求全校学生每天认真书写50个以上的钢笔字,学生的书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三、教研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教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本学年年段过关考试,我校语文教师任教学科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部分教师所教学科平均分、合格率、A优率、B优率均在学区同年级名列前茅。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是一所城市郊区小学,教研水平整体上还不高,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还较差,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还不够熟练。班级之间语文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陈腐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尚未彻底革除。许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使我校语文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小学)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良好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性格气质也不同, 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这都会具体表现在情感和体验上。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针对相同的阅读内容可要求学生做出不同的解读, 从自身的经验和体会中做出个性的反映。在阅读训练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类型的内容试题,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不必刻意追求答案的统一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见解。每一篇文章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甚至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背影,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时, 要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联系作品的有关内容, 说出自己的感受, 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分析,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做出多样化的解读。对于课文中的那些形象化的描绘和感人的情景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因为阅读内容的繁重而感到疲劳, 也不会因为阅读内容的枯燥而感到压力过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提供阅读的时间, 使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阅读所喜欢的内容。阅读的内容相当广泛, 涉及不同的文体, 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指导, 使之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不仅仅涉及的范围要广, 而且要学会如何阅读。比如阅读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善于分析, 对优美的句子乐于摘抄, 对一些人生启发意义重要的文章还要写出读书笔记。读书不仅仅是课内的, 还要向课外延伸;不仅仅是教师推荐的, 还要自己主动去选取。久而久之, 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产生良好的兴趣, 阅读教学的目标就可实现。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就会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语文学习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阅读体验

质疑是做学问的开始, 一切问题的发现都源于对问题的质疑, 发现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使学生能够走进文本, 主动探究, 发现问题。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具有自主性, 不是依赖教师, 依赖资料, 而是能够通过自身的阅读进行体验, 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和情感。

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知道, 语文是文学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更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因为所阅读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目, 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忽视文章所特有的这种功能, 一定让学生深入文本, 体验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从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大自然的壮美与辽阔, 从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感受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从作品所叙述的平凡小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当然, 优美的语句和形象的描绘也都会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三、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有创意的阅读

一篇文章, 一部作品总离不开它的时代, 离不开作者的生活, 所以对作品的解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有创意地阅读, 在阅读中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

1. 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语句提出疑问。

俗语说:“学贵有疑。”有疑才能进步, 进步往往得益于解决问题时所提出的疑问, 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 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 找出问题要点, 根据要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2. 要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这种推断是建立在学生对阅读文段初步感受理解基础上的, 同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分析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结尾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或写一些续写, 让他们去推断一些其他合理的或反向结局, 让学生体会阅读学习的余味, 使其“学味”无穷。

3.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交流的能力, 阅读有

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学生还要学会与别人交流、讨论, 让大家与自己一起分享阅读的成果。学生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 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4. 鼓励学生作文时创新。

作文材料是学生阅读的障碍, 有的学生之所以不能理解题意, 是因为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不够, 不能去全面理解, 不能抓住重点去理解, 很多情况是抓住皮毛, 不能触及灵魂, 抓住几个句子, 不能抓住主干句子, 有时甚至是几个词语, 就展开想象, 提炼观点。在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理解时, 也不能正确理解, 或是对材料不能进行创新性解读, 致使使用的材料缺乏新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阅读, 如何对材料进行整体性把握, 这些材料可以有哪些新意等等, 教师恰当的引导, 能够扫除学生阅读的障碍, 走向创新。

上一篇:双十一下一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