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反思性教学(共12篇)
新课标下的反思性教学 篇1
回顾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课程改革已逐渐步入新境界,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教训,全面总结与反思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有效教学,努力实践课改精神以实现新课程价值。结合科学发展观考量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做到教学上的高效低耗,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新课标要求,摆正教师的位置、学生的位置,理清旧式教育模式的不足与新型体育课的优点。教学要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广大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
一
在近几年江苏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观摩的现场,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在讨论,像这类课在平时的课堂上是没法上的,原因要么是条件达不到,要么是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说到底,观摩这些课就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1. 要正确分清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与关系。
常态课也习惯称为常规课、平常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公开课原来是骨干体育教师为高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后来发展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又称“观摩教学”。观摩课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而观摩课是“示范性”公开课,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常态课是公开课与观摩课的基础。同是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我们所看到的观摩课是授课老师在一次又一次与其他专家同仁经过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再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课,它是新课改的方向,同时又是大家研究、切磋的对象。我们应学习它先进的组织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模仿。
2. 要明确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及其关系。
在观摩课上我们看到有的教材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更本没有条件实施,但这不能说我们对这类课没有学习观摩的必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度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我们学习的不是本节课所授课的教材,而应该是学习本节课是如何选择教材,以及如何开发地方课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环境与条件,在选择教材时要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运动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用性;简单易行。
3. 结合科学发展观,体育课的有效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有效措施。
本次课改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二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的第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1. 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身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2. 广大体育教师缺乏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
课改初期有“教师‘不会’上课了”的说法。比如有人把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看成了“放羊式”教学法,把教师当成了课的“牧羊人”,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更有的把教学内容的“放开”与教学方法的“开放”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随意选择,田径等基础性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课是否要上的议论话题。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实践都来自于对理论的研究,以及校内的研讨。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观摩、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
3. 师生关系角色转变思想保守。
新课程提出师生关系的确立应民主、平等、和谐。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利用体育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活跃快乐的情境,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相互合作、交流、探究,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充分地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玲玲.人文·人文精神.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5) .
[2]王支援.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德育, 2010, (4) .
[3]王海霞.审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情怀.体育师友, 2010, (1) .
新课标下的反思性教学 篇2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与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不仅给历史教学带来冲击,也使我们开始对教育观念进行根本性思考。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教学机智等方面进行了感悟与反思,对历史学科的教与学策略的认识更清晰、明朗。
关键词:感悟 反思 新课标 教育观 教学研究的主体
从教的十几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教书是为了什么?教历史又是为了什么?也为了这个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的反思,可收效甚微。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材的出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也有了自己的诸多感悟与反思。感悟与反思一:新理念——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我们开始了对教育观念的根本性的思考。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真正体味新教材可以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主要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是“用”还是“教”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如,新教材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侵略的五次战争(其实只有四次,中法战争没有归纳进来)归列在一起,重在向学生阐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实质性的问题,可是对每次侵华战争的叙述又很精简,但却对列强在华的罪行,不仅用文字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还配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是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去“用”好教材了。又如,“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教材只有两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 1近代史的开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新课标下只有依据教材,深化认识,又不拘泥于教材,才是历史教学的真谛。
2、谁是课堂的主角?
我们讲教学改革也有好多年了,“传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许我们已不再用。我们都明白,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学生是主体性。可是真正明白的有几个?真正落实下来的又有几个?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以为多提几个问题、学生多回答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是,学生还是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唱主角的仍是教师,学生的主体性还是未能得到发挥。可喜的是,新教材给教改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教学型”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教师平时只需要考虑“教什么”,而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考虑,或者考虑得很少。对于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学生来说,仅仅应付考试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因此,为师者除了掌握现有的历史知识之外,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新领域的研究拓展。新课程呼唤“研究型”的历史教师的出现。
“研究型”教师,就是指教师参与到研究中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需要:对历史学科知识本身进行进一步研究;对相关历史教材进行研究与处理;对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进行学习与理解;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感悟,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掌握与应用;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行实践与反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细心揣摩与体会,努力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感悟与反思二:新教法——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到教法,我相信大多数的同行都知道,那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围绕“怎么教”,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只要我们有心去翻阅一些书、报刊、杂志,就不难发现诸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技巧”、“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涉及教学方法的文章,教学中,我们也很努力的试着去做,但是很快就发现我们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我们对“教有法,而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还不十分了解的缘故。俗话说得好:一母生九子,个个全不同。教法也是多样的、多方面的,它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灵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好在新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给了我最大的感悟,开始对“怎么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一个比较直接的层面上,就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再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实,形成对人类历史最基本的了解,更深一层就是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质”。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的能力;引导一个人的全面的、充分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将历史教学放在人文科学领域,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延伸人的素质发展观念。而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无论是在内容、难度,还是在编排方式上都体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历史教学应该为学生服务,“怎么教”也就明白了。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服务社会,把握未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乃是历史教学应遵从的规律。教学中,我们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和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广、普及给学生,扬善抑恶,净化学生的心灵。比如中近史中的侵略与反抗,一方面,意在向学生说明腐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另一方面,以列强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国家、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的思想感情。这也给我们历史如何教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值得。
感悟与反思三:新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这里所说的“新问题”也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或反馈。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教与学、讲与练的双边互动活动就经常处于一种错综复杂交织状态,学生的“新问题”也就多了起来,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验丰富,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根据学生信息的输出情况,灵活、及时地调整讲课的进度、深度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自觉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表现出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从而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了解情况写下来,有位学生写了“进行爱国宣传”这个问题,教材中没有提到,学生却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新问题”。我首先赞扬这名学生的“独到见解”。指出他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五四精神”中“爱国”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地把教学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环节,从而也更好地把握了新教材寓含的情感教育功能。
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讲,怎样才能具备处理好这种“新问题”的能力呢?我想借用武侠小说中的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对教材熟稔于心,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博学精通,心中有数,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其次教师知识面要广,适应性要强。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知识不仅要“专”还要“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情况。谦虚谨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以平等的态度,谦虚而又认真地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能用教师的“威严”,对学生不理不睬,堵塞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悉心倾听学生的答与问,认真批阅作业;教师在洞察的基础上还要迅速作出判断;善于在繁杂的问题中,抓住争论的焦点,巧妙地处理好“新问题”。作为教师就应具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学、治学精神。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机智的几点感悟反思。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的变化,还有更深、更强大的冲击力。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我相信,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最后,我用清末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作为我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不悔的追求与信念。参考文献:
(1)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措施
一、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生表示很喜欢历史,但是却不喜欢历史课。这一点所表现出的现实问题就是同学们缺乏对历史课的兴趣。缺乏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是课本过于枯燥,所以同学们不喜欢历史课。
同时,面临高考,很多教师就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会使得同学们面临较大的压力,不能完全开阔视野,所教授的知识是固定的,严重打压了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便少了对历史的研读和理解,更多是对历史知识的背诵,导致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再次下降。
二、构建合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这一点是针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对策。教师们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大纲,但是可以改变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教师们不能只是单纯讲述,而是要发挥现代科学的优势,使用多媒体等工具,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相比之下,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更加直观,而且有趣,使得同学们更易于接受而不感到枯燥。
同时,教师们应该改变以自身为教学主体的观念,而是以同学们为主体,多与同学们互动,多听同学们的看法并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更加高效率地进行教学。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仅仅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同学们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换思想,这样对于历史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思考之余,进行讨论,也可以共同提高。
另外,老师还可以抽出一节课组织同学们表演,将历史重现。那么,同学们在模仿当事人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当时的情境,考虑前因后果,那么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和明了。
参考文献:
[1]陈凤.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J].才智,2011(10):85-87.
[2]张广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4):98-99.
新课标下数学例题教学的反思 篇4
一、两种体验式教学实验的对比
△ABO中,C为直线AB上一点,且,求证:. 对学生而言,一接触这道证明题就会想
证明这个有什么意思呢?这道题目的性不太强,需要借助老师的点拨才使学生感到一个向量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何不直接让学生体验用和来表示呢?有了参数无疑增加证明的难生熟悉的中点、 三等分点入手肯定更容易接受。这样,我在两个班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调整,让学生有不同的认知体验。证明这个有什么意思呢?这道题目的性不太强,需要借助老师的点拨才使学生感到一个向量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何不直接让学生体验用和来表示呢?有了参数无疑增加证明的
案例1:多媒体演示。师:△ABO中(篇幅所限,图略),C为直线AB上一点,且,则能否用和来表示。生沉默不语。(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生 1:.生 2,.师板书解题过程。.师:当 λ=1时,C点的位置在哪里?生:C是AB的中点
案例2:多媒体演示。师:△ABO中(篇幅所限,图略),C为AB的中点。现在我们如何用向量刻画中点?生1。生 2:。生3:……师:如何用和来表示?生:,故。。师:当C为AB中点,即A时,那么,当C为AB靠近B点的三等分点呢?当C为AB靠近B点的四等分点呢?(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生:分别是和.师:那么,当时,如何用和A来表示?(请学生猜测,并将猜测结果写下来,再共同求解得出结论。)
二、同一例题两种体验式教学后的反思
1. 本例题教学的得与失
案例1 把教学重点放在求解上,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但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案例2 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的培养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欲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生新知识,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2. 例题处理的必要性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定理、 公式和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是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而对例题恰当有效地进行处理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在以后的例题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对例题的选择、补充、设计和引导,扩大例题的应用范围,总结例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尽显数学例题“1+n”的优势。此过程中,教会学生迁移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上得到不断提升。
3. 例题处理的一点尝试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发展能力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教学无疑有它的优势。因此,在例题处理时也进行了一点体验教学的尝试。体验教学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的两个主要策略。在例题处理上,要依据所讲授的内容, 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例题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
4. 三星级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三星级学校有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水平较低, 单纯说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先要让学生愿意走进数学,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我们要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以“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提供一个有温度和适度的问题情境,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中,不断认知、建构、领悟乃至豁然开朗。
摘要:文章以苏教版数学必修四第66页例4为例,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例题教学进行反思,以实现让学生减负增效的目标。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篇6
2015年6月11日,呼和浩特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业务培训暨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在赛罕区大学路小学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主办,目的是希望通过专家细致而深刻地讲解,给更多的一线教师带来启发与思考,指明课堂教学方向,帮助更多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事业上成长。来自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音乐教研员及全市300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启动仪式特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教授做了题为“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的专题讲座,吴斌教授倾情讲授,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就此次专题讲座重点内容,笔者将分享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分享之一:把握课程标准,应抓住音乐内核,妥善处理音乐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就内蒙古地区众多教师参与的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观摩课”活动,吴斌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评课过程中,一线教师与专家给定分数差异非常大?”面对这样一个具体而又指向明确的问题,在场的教师还是比较茫然。吴斌教授却通过几个信手掂来的案例对音乐课堂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给予了很明确的解析。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一定要是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的音效、作品、音响、素材的质量、演唱者、演奏者、指挥、演奏乐团、舞团等等,挖掘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
感悟之一: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发现本地区优势,推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各个区都选出了较高水平的展示课,综观这些展示课,笔者发现,教师普遍存在音乐文化知识与能力相对欠缺,教育理论素养相对不足,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个人演唱、演奏等技能的提高,过于强调音乐背景知识等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对音乐本身的体现时间不足,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刻。由于教师对当今国内外的音乐教学现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课堂教学的音乐表现力不足,不能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个别教师虽然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有些许了解,但不能更好地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当然,这样的状况不仅仅存在于内蒙古地区,也是其他地区的普遍现状,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及我国的评价制度有直接关系。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现状,借鉴国外音乐教学的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完整体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要更好的借鉴发达地区的教学经验,推动本地区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
分享之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内容是音乐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在讲座中,吴斌教授很明确地提出了内容丰富是评优课的标准。音乐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也是世界音乐教育的大趋势。通过例证和比较,他分析了香港教师、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在40分钟内完成的教学内容。
感悟之二:抓住音乐本质,丰富教学内容,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内容可以融入很多蒙古族音乐。学生从一次又一次的音乐听辨、感受、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学生来说,随处都可以听到各种蒙古族长调、短调、爬山调、漫瀚调等等,甚至生活中可以参加各种蒙古族婚礼,听到几十人的马头琴齐奏及蒙古族各种庆典仪式,在弘扬、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同时,音乐与人生,分享与交流必将是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重要的部分都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并产生思想,引发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内蒙古音乐教育的地区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由内而外的个人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每一位教师更勇敢、更努力地前进,既要突出我们民族的优势,又要与发达地区接轨。当教师能充分驾驭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表现力十足的课堂时,也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课,也将会走向全国优质课观摩活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而最大受益者就是孩子们和社会。吴斌教授對少数民族地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成长速度。
分享之三:完善学生音乐素养监测机制,规范音乐课堂教学行为
吴斌教授指出,听与模仿是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方式,只有音乐才能百听不厌,越熟悉越有感情,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音乐重复90次会终身不忘,而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怕的则是重复。感受到高质量的音乐将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源,教师高质量的范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教学的关键。唱歌课记住旋律和音响是重点,听音乐也是学文化,所以,音乐一定是以整体的方式学习。唱歌教学的关键就是范唱、模仿,整体、重复。音乐一定是听力理解,同时教师应在每节课上都给个体提供认知、体验、表演的机会,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点体现的。
感悟之三:重视音乐元素,让学生在律动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以整体方式学习音乐时,不可忽略的便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音乐元素就是指组成音乐的每个部分。如果教师对这些元素不够熟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只感受了其中一两个,忽视了其他,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哪一位音乐教师,不运用大部分的音乐元素,就会成为一位优质课的教师。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音乐的动感,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音乐欣赏教学,在音乐开始时,一定是要找到律动,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律动,使自身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在音乐的反复中,寻找音乐中更多的内涵。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设计学生一起演奏乐器部分,那也一定要培养学生演奏之前就要有动感,这个动感包括学生形成内心听觉的稳定性。如果使用奥尔夫教学法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稳定性,就是节奏基石,通过一个固定音型,将音乐不断发展。律动在常态课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以至于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上了好多年的音乐课,大多数学生没形成稳定的内心听觉,往往在演唱、演奏过程中,越来越快,速度不一,更没有合作精神,也听辨不出音乐的规律。
在音乐教学中还要重视休止符的价值。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会问遇到这样的休止符该怎么做,但一定要使他们清晰,顺其自然地感受音乐,即使休止,那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思想的无穷力量。
音乐的表现力离不开音乐元素,音乐元素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音乐元素,发展学生敏锐的听辨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也是音乐文化的载体。
新课标下教学反思 篇7
一、重视多媒体教学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 书上的很多例题和解题方法用到多媒体展示。用多媒体的好处有:
1、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
2、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 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提高讲解效率。
3、直观性强,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 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 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 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 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 必修二讲立体几何时可以运用多媒体, 在讲导数时书上也有很多例子是运用几何画板的例子。
二、教学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教学中如果急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 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 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 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 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 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 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过去的教法较多地运用灌输式、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着较高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主张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主张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说过:听了, 一会儿就忘了;看了, 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 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 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 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 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 认识得快, 认识得深, 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 是高效的。
摘要:新课标倡导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 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 还思维于学生, 还时间于学生, 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 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在一年的高三复习工作中笔者对新课标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反思。
新课标下反思性教学实践初探 篇8
(一) 反思性教学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1.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端正对发展专业能力的认识:专业能力的提高不能依赖外在的指导,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设计活动、观察过程、收集数据, 根据得出的结论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从从业者提升到探究者。
2.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常规, 重新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
3.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将自己和其他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行动。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不同于有知识的人, 因为反思型的教师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从而使得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 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重新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模式。
(二)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途径
1.撰写教学反思日记。教学日记是重点教学经验的纪录, 它本身是一种为指导者提供反馈的形式, 也可作为反思性探索的手段, 而且写日记的过程又可以激发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洞察力。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写反思日记:
(1) 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如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可能仅仅一句话, 但可作为今后教学最直接的参考。
(2) 记失败之处, 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
(3) 记学生问题, 即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出来的欠缺点和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然后对这些收集到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反思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设想等。
2.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 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水平: (1) 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2) 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3)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行动研究的特点反映在不断努力地在行动与反思之间建立联系, 使之结合、对峙, 从而对自己有意识或潜意识的行为进行反思,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行动, 并通过基于反思的行动来发展个人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
把行动研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将其作为提高课程和教学的手段, 可以使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使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行动研究为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行动研究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探究者。行动研究操作步骤大体分为确定问题、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实施考察、进行反思等环节。即行动研究以以下几个环节构成一个循环: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计划:
(1) 确定问题。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 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 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 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首先, 教师应该从疑难中寻找问题, 比如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 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其次,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第三, 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2) 采取行动。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行动的计划性、情境性和开放性。
(3) 实施观察。按照研究计划有策略地采取行动后, 如何收集行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料, 以备后面的反思改进之用, 行动研究中观察是最为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直观明了、简单易行, 也最为教师所把握。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采取自我观察和观察他人的方法。
(4) 进行反思。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应以研究问题为基点, 以研究计划为参照, 以教师行动为对象, 以改进实践为归宿进行反思, 为重新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打下基础。
3.课后总结报告。每节课后立即进行总结可以使教师重新快速、简单地回顾课堂中发生的事情, 去考虑对课堂内容的时间分配如何, 这堂课的效果又怎么样。教学计划描述了教师准备在课堂中做什么, 而课后总结报告描述的是课堂上发生的事情。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9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 普遍对地理学科不重视, 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 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不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 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 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 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了解学生的需要, 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 应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尊重学生, 赞赏学生, 启迪思维, 激励斗志,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以“34个省级行政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为例, 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 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 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 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 寓教于乐,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 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课本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 ,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 (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 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 (同上) ,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 (同上) 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 不可以看课本 (同上) ,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 (同上) 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 可以获得奖品 (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 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 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再次, 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一要做到冷静沉着, 不急不躁, 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先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短的时间内。二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所包含的积极因素, 善于引导, 即使进行批评也不能埋没了闪光点。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 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 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 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 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 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 如八年级上册就有120幅左右, 而且种类很多, 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 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 作为教者,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10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分析
1. 实行教学反思是实践课改的要求
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 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只有采取改革措施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进行教学改革才可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实行教学反思则是进行课改的要求, 在高中历史的改革期间, 会出现许多在过去的教学中未见过的问题, 而此类问题将会导致传统教学和创新之间出现矛盾, 基于客观环境下, 教师只能通过采取教学反思, 才可从中挖掘最合适的发展途径。
2. 实行教学反思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 例如课堂情境知识。在教学期间, 此类知识足以支撑教师快速的解决教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在预测之外的教学情境, 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性。然而, 实践性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长期教学而累积到的知识, 无法由他人给予。
3. 实行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要求
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 (波纳斯) 认为, 教师成长等于反思加经验。此处带出了两个概念, 一是经验型教师, 二是专家型教师, 新课改中要求, 高中历史的教师应当属于专家型教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朱永新) 认为, 一名教师贵在用心从事了多少年教育工作, 而不是仅仅从事教育工作。这句话中强调了教师的用心, 教师在用心教育中不断成长, 慢慢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其中用心即是反思。
二、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科目进行教学反思的对策分析
1. 构建自我反思制度
自我反思制度是指教师为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成长所构建的制度, 通过不断完善该反思制度, 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自我反思制度具体实施的几点措施:①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时, 可借助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评价, 通过邀请其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旁听, 使其可根据教学活动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达到找出不足、弥补不足的目的, 促进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②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是确保教学反思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应对自我评价能力进行加强;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属于最直接的感受着, 可以这么说, 学生是在教学活动中最有资格去评价教师的人, 因此,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制约, 邀请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建议, 从而清楚认识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而通过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属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的几点方法:①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转变为问题提出;②适当掌握好教学内容中的深度、广度, 对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适当调整。但是在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时, 需有一个度, 以确保教学内容适用于高中生;③对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使教学内容实现结构化, 引导学生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出完整的教材知识体系, 使教学内容实现条理化。
3. 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工作, 均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也就是高中历史教师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则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 通过反思才可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使其更适合如今的高中生, 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方法:①对教学工具合理利用。近几年, 许多高中历史科目的教师为了满足新课标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应用多媒体技术, 未能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导致通过多媒体教学后, 不仅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还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感。因此,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选择教学工具时要谨慎, 考虑到采用该教学工具是否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并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此种教学方法, 或是在应用该教学工具时, 可试用一节课, 观察效果, 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注意营造教学气氛。无论是哪一门科目, 教学气氛均会对该门科目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 应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除了需要注重教学初期对历史科目的引入教学, 还在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从而带动课堂气氛活跃。若历史课堂一直处于沉闷与冗长的状态, 将会不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中。因此, 在教学期间, 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沟通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结语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反思;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5-01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就教师的成长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条公式说明了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个善于总结经验和反思实践的人。新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传统的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我们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做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才能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英语教学反思及其重要性。
一、反思教学过程,创新借鉴
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放在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我们应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很多教师有时会突发奇想,迸发灵感,使得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这些瞬间的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状态下产生的,并非备课时预设的,它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但对我们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并记录下来,以便以后上课进行创新借鉴。例如,词汇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在教单词时,往往发现学生单词记不住,一个单词记十多遍,好不容易记住了,第二天又忘记了,学生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流行歌曲非常着迷,于是上课的时候我就尝试用歌词作例句,来激发学生记单词。如教单词ugly时,我举了一句歌词的例句:I am ugly but I am gentle。(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学生很快记住了ugly和gentle两个单词。再如,在教whatever时,我唱了一句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无论你去哪,无论你在做什么,我都在这儿等你。)学生也很快掌握了whatever的用法,收到了“唱的比说的好听”的效果。此后我对这一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创造了“我爱记单词”的教学环节,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单词的效率。
二、反思教学疏漏,查漏补缺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老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思维走出来,是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即便是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也难免有如教材内容处理不当、教学方法选用不当等疏漏、失误之处 “病因”和“病例”,同时对症下药地积极摸索,寻找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如,教“Robots- Our Servants in the future?”时,笔者感觉自己教得挺卖力,而学生却情绪低落,几乎没有互动的可能。课后,笔者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认为这节课之所以失败,就是没有把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化。在备课组的认真反思下,大胆地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首先把教材中post-reading中的问题 Why does the title have a question mark? 提前让学生讨论,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分成两组讨论Will there be a war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obots。经过第二堂课的实践,反思让笔者的课堂“活”了。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不但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加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教学内容的反思令课堂再现了生机,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四、反思学生困惑,激发兴趣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是挑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要通过反思学生的困惑,来了解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便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高考复习专题:定语从句时,我按照教师讲解概念、用法,学生做题巩固,教师总结规律的模式,整堂课看似进行得很顺利,但通过测试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出虚拟语气是高中教学语法中的一个难点,老师自己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所以,整节课教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关注了语法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消极地配合老师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反思我觉得,在这堂课堂里教师应是配角,学生才应该是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觉得教学步骤应改为教师创设语言情景,引出虚拟语气,引导学生用虚拟语气进行造句,我重新抽时间,按照反思后的教学思路,把定语从句的知识重新讲了一遍,果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因此,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来做个有心人,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勤于观察,乐于记录,以记促思,敏于反思,以思促教。
参考文献:
[1] 李晓棣.英语教师应强化“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1.(20)
[2] 平爱红.教学反思的学理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4 (12)
[3] 单丹.初中英语教学之体会[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人性化课堂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 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这种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 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潜在能力得不到开发。因此, 教师要完全地摒弃这种教学方式, 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人性化的课堂,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 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被调动起来,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将自己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
如, 《斑羚飞渡》一课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 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讲解这篇课文时, 我引用了“伊拉克战争”这件事, 在探究人物形象时我问:在这篇文章中, 人充当的是什么角色?引发学生结合课文, 分析此事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实践性为宗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实践性是新课程标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鉴于近来广受批评的高分低能的毕业生现象, 语文教学应该以实践性教学为宗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 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除此以外, 实践性的教学还能够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培养起来,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眼下成绩的提高和满足教师教学成果的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标下的反思性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教学反思10-22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07-26
新课标下初中生政治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05-18
新课标下的教学05-28
新课标下的新诗教学07-18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05-16
新课标下的分层教学06-27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07-10
新课标下的写字教学08-07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