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

2024-07-26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精选8篇)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1

新课标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反思能力

乐昌市坪梅中学

黄文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健。新的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近几年的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在新形势下的新型教师,所具备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备教学的反思能力。

一、教学反思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综合能力。

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反思能力

第一,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中小学中教材编排、教学内容、过程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82页

例3: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月租费 本地通话费 全球通 50元/月

神州行 0 0.40元/分 0.60元/分

⑴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⑵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96页 探究2:用哪种灯省钱

小明想在两种灯中选购一种,其中一种是11瓦(即0.011千瓦)的节能灯,售价60元;另一种是60瓦(即0.06千瓦)的白织灯,售价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受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节能灯售价高,但是较省电;白织灯售价低,但是用电多。如果电费是0.5元/千瓦时,选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灯的售价加电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前一个题目可以作为后一个题目的铺垫,后一题可以作为前一个题目的升华。例3先通过具体的数字发出问题,再引导学生使用方程对此问题进行两种收费方式的探索;教师还可以再进一步作出变式:“如果请你在这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中选用一种,你有几种选择?”

有了这一次的感受,在96页探究2的学习中,对两种方式先探索平衡点的作法就有了一次很好的体会,在教学中若能将两个题目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学习效果将会更好。

因此对教材内容的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

第二,对教学常规的反思。

教师的重要工作就是教学工作,而几乎每天教师都要重复循环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验等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这是教师的常规工作,是每天不可减缺的过程。然而,在每个过程某个环节中,是否都能体现出新的思想和方式,适应新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常规中进行反思。首先,可反思它的弊端、缺欠和与教育发展相抵触的地方,从而找到改革的突破口,着力进行开发和重建。其次,反思教学常规中沉积下来的教育精华,进行挖掘和提炼。比如,当前教师的备课中就存在着:模仿的多,创造的少;抄写的多,思考的少;考虑教法的多,研究学法的少等问题。不少教师“备课”,往往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学校的“查”这些问题,很少真正的落实备课的宗旨,缺乏创新,而是一本教案年年用,修修补补又三年,这样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师对教学的创新。针对这样的备课,我们就应该进行反思,进行改革,采取分层要求、备教一致等方法,让教师把精力

放在教学研究上,放在钻研教材上,放在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体现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第三,对教学习惯的反思。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自身的教学习惯.并渐渐地习惯成自然,形成思维定式,似乎觉得这些习惯的正确性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在这些无意识形成的教学习惯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合理性是有限的,虽然它们可能在一般或大多数的情形中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中,就会暴露出其中弊端,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教师喜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表扬和肯定,但是在事实上不少的表扬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是对学生回答情况的真实反馈,这样的话往往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必要经常性进行深人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教学反思能力的作用

在实践中具有教学反思能力或者说具有这种意识的教师的比例不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有不少教师逐渐认识到这种能力对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

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例如对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实施,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提升。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群体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个体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次,有利于教师由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而研究型教师更主要体现不是他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更在于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教师不能被动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研究成果使用到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要求教师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作出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道德感的重要方面就是责任感,而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2

一、两种体验式教学实验的对比

△ABO中,C为直线AB上一点,且,求证:. 对学生而言,一接触这道证明题就会想

证明这个有什么意思呢?这道题目的性不太强,需要借助老师的点拨才使学生感到一个向量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何不直接让学生体验用和来表示呢?有了参数无疑增加证明的难生熟悉的中点、 三等分点入手肯定更容易接受。这样,我在两个班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调整,让学生有不同的认知体验。证明这个有什么意思呢?这道题目的性不太强,需要借助老师的点拨才使学生感到一个向量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何不直接让学生体验用和来表示呢?有了参数无疑增加证明的

案例1:多媒体演示。师:△ABO中(篇幅所限,图略),C为直线AB上一点,且,则能否用和来表示。生沉默不语。(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生 1:.生 2,.师板书解题过程。.师:当 λ=1时,C点的位置在哪里?生:C是AB的中点

案例2:多媒体演示。师:△ABO中(篇幅所限,图略),C为AB的中点。现在我们如何用向量刻画中点?生1。生 2:。生3:……师:如何用和来表示?生:,故。。师:当C为AB中点,即A时,那么,当C为AB靠近B点的三等分点呢?当C为AB靠近B点的四等分点呢?(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生:分别是和.师:那么,当时,如何用和A来表示?(请学生猜测,并将猜测结果写下来,再共同求解得出结论。)

二、同一例题两种体验式教学后的反思

1. 本例题教学的得与失

案例1 把教学重点放在求解上,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但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案例2 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的培养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欲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生新知识,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2. 例题处理的必要性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的概念、定理、 公式和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是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而对例题恰当有效地进行处理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在以后的例题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对例题的选择、补充、设计和引导,扩大例题的应用范围,总结例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尽显数学例题“1+n”的优势。此过程中,教会学生迁移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上得到不断提升。

3. 例题处理的一点尝试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发展能力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教学无疑有它的优势。因此,在例题处理时也进行了一点体验教学的尝试。体验教学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的两个主要策略。在例题处理上,要依据所讲授的内容, 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例题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

4. 三星级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三星级学校有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水平较低, 单纯说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先要让学生愿意走进数学,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我们要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以“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提供一个有温度和适度的问题情境,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中,不断认知、建构、领悟乃至豁然开朗。

摘要:文章以苏教版数学必修四第66页例4为例,对新课标下的数学例题教学进行反思,以实现让学生减负增效的目标。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3

一、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

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学生坐在位置听讲。半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睡觉啦。那么教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呢?例如:我教学《认识人民币》,当学生掌握了1元=10角1角=10分这个进率以后,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情节。第一个情节是:老师扮演老婆婆,新年到了,哪位学生向老婆婆说新年好就得到一个大红包。结果每个学生都对婆婆说:“婆婆,新年好,身体健康”。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一个大红包。并向老婆婆鞠了个躬。第二个教学情节是:教师在教室设计“(1)三班小超市”。超市里有学习用品、玩具、好吃的等等。由班干当售货员,分成八个小组。教师巡视指导。这时,有一个小组的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其中一个女生哭了起来。师:为什么哭了?能跟老师说说吗?

女生:他用10元钱买一支钢笔,钢笔的价钱9元8角,我应找回他2角。可我刚才急急忙忙找回他2元钱。

师:向男生说:“是这样吗?”

男生:开始有点不承认。

女生:他把2元钱放到口袋里。

师:补错了要承认,不要贪心,知错就改,要做诚实的好孩子。

男生:从口袋里拿出2元钱,交给女生。

女生:找回男生2角钱。

师:对女生说:“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细心。

当全班学生都买完了自己的东西,剩余的钱拿好回位置坐好。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某地区被洪水淹没的情景需要捐款捐物。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剩余的钱捐给灾区人民吗?

男生:刚才那位吵架的男生马上把2角钱放到捐款箱里。

接着,有一部分的学生也把剩余的钱捐出来。

师:有一部分的同学为什么不把剩余的钱捐给灾区人民呢?

学生:因为我的钱很新,舍不得。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我们受灾,别人也不捐钱给我们,怎么办?

老师刚说完,全班学生都把自己剩余的钱放到捐款箱里。第一个教学情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渗透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细心,不要粗心。第二、第三个教学情节:教师明白男生不是不知找错了钱,而是借此机会多要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只做耐心地劝说,与不经意间渗透“补错了要承认,不要贪心,知错就改,我们从小要做诚实的好孩子。”使得那位男生既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又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面对那位男生把剩余的钱捐给灾区人民的做法,教师非常赞赏,那位男生受到表扬后非常激动和兴奋:他心里仿佛要告诉大家:他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接着带动全班学生进行捐款。

二、教师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平等地交往与对话

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说的都对,老师讲错了也不敢承认。学生明明知道也不敢说。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心灵的沟通。例如:有一次,我在课堂纠正错题,发现有些学生在做除法时,喜欢把被除数和除数交换位置来计算,导致出错。这天,我特意把典型错例板书在黑板上,并特别强调:“在做乘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但是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绝对不可以交换位置,绝对不可以!”可是我没想到,我的话很快引起一个学生的反对。生:老师,您说得不对。师:我教了10多年数学,哪里说得不对,坐下!赶快改错。生:这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被除数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比如,被除数和除数完全相同时。在上面课堂里出现教育霸权现象,老师的一句“我教了10多年的数学,哪里说得不对。”把一个孩子缜密的思维扼杀了,破坏了师生彼此共存、和谐交往的生态链。在这堂课中,这个孩子一句精彩的独白被老师打断了,假如我让这个学生当众发表不同的见解,为这个学生勇于挑战的勇气感到欣慰,为这个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感到佩服,我将受益非浅。

三、教学过程中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以量化、终结性评价为主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激励起学习的热情,建立自信。在上面的教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在经过鼓励后,作为学生需要注意和努力的方向。这种评价将会给这名学生极力学习的热情、带来学好数学的转机。

四、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我教学一年级《8+5》算法的多样化。

师:怎样计算8+5,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想办法。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很多,能在小组里给同学说一说吗?

师:能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1:我是看图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可以摆小棒。

师:这样也行,有多少同学用这种方法?(又有10个同学举手)

生3:这种方法不好,如果没有小棒怎么算?

生4:这种方法太慢。

师:那谁介绍自己的好办法呢?

生5:我把8分成3和5,因为5+5=10,10+3=13。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还会推理!还有谁有好的算法?

生6:我把5分成2和3,因为8+2=10,10+3=13。

师:你的办法真棒!刚才同学们计算8+5用了很多方法,这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方法都很好,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呢?请你告诉你的同桌。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从数学知识教学转向品德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学习态度积极、对数学感兴趣、能充分地感受数学的价值的完整的“人”。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标的发展,也适应当今新时代的发展。。

新课标下数学教师若干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4

宁县二中 段志杰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体会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既注重基础又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顺利完成高中数学《标准》所规定内容,并且能胜利迎战高考,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认真学习《标准》我们就能领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努力怎么做,该反思什么。通过学习《标准》,明确了《标准》中体现的新理念和该反思的方向

一、《标准》中体现的新理念和该反思的方向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突破点

《标准》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具体的以下是主要的: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变化 1.展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体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 3.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 4.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5.在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生活化情境化与数学化等。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 1.数学课堂教学——教什么

• 核心数学概念 • 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怎么教(1).集体备课的作用在哪?(2).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3).如何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4).章节的起始课该上什么内容?如何上?

(5).一堂课的引入该怎么设计?(6).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兴趣盎然的学习内容?

(8).课堂教学应如何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9).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10).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落实?

(11).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到底如何理解?如何落实?(12).如何理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13).如何理解适当使用信息技术?(14).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动如何组织?(15).如何能腾出至少一年时间高考复习?(16).怎样才算“教完了”?(17).什么叫“抓基础”?(18).数学概念教学的要义是什么?

(19).如何理解“模块化、螺旋上升”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意图?(20).如何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 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评价

(1).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发展的评价(2).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水平发展的评价(3).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4).教师实施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建议 1.我们面临的现实 2.教材层面的问题

3.教学层面的问题 4.教师层面的问题 5.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五)、基于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

(1)概念和概念解析

(2)目标和目标解析

(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5)教学过程设计

(6)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体会,现就必修3和必修4两个模块的教学与反思和大家进行交流。

二、教学实践方面

(一)、研究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例”组成的系统,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适合学生阅读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例如必修4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部分改变了以往教材多、繁、杂的公式排布模式,改变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公式通过加工整理成了两大类: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以及角α与nπ+α(k∈Z)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把很多公式整理总结在一起,利用奇偶性和π的奇偶倍分析总结了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这种编写简明阐述了公式的整体特征,更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在利用公式解题时大大缩短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解题的速度提升,也不会出现符号搞不清楚的问题,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便于教师实施知识总结,是该部分的一大亮点。2.教材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自己作图,发现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与先前知识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函数变换的不同顺序路径的异同。

3.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材的每一章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典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掌握本章的知识,然后明确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概率一章时教材引用 “五千万幸运儿‘横空出世’” 的通讯报道,阐述了社会上购买福利彩票中大奖的问题以及中奖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章的后续学习作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

每一节的正文描述,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先作渗透,后讲理论、概念,加强应用。教材及习题坡度平缓,有些习题采用一题多问,由浅入深的编写方法。例如:在算法初步这一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对它都是陌生的,但真正接触起来,给人的感觉确是平稳过渡,是一种自然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教材从学生熟知的鸡兔同笼趣题谈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有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冲动,接着教材中又设计了利用Scilab程序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把学习本章计算程序语句的问题推向了高潮。然后教材从算法──框图──语句由浅入深地作了详细阐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难使学生掌握。

4.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

安排知识顺序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高一新教材4个模块囊括了基本初等函数、向量、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圆)、概率统计以及新加入的算法初步,这些知识几乎将原先的教材内容全部涉及,但是看起来“形”散的新教材结构其实“神”不散,现在学习的这些内容都是工具性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储备多了,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学习。5.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概率部分的章头图是北京、上海、香港三大城市的降水率;在古典概型中引入基因控制问题,分析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问题;在本章最后,教材用键盘设计和排布问题以及“一次性密码本”的设计问题编辑了例题,更深入地阐述了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实际问题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深刻懂得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加注意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研究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新教材虽然起点较低,但标高却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推向不同的档次,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说,新教材“下可保底,上不封顶”。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景:

(1)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景;(2)创设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3)创设产生发现乐趣的发现情景;(4)创设产生探索欲望的知识迁移情景;(5)创设产生成就感的成功情景。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相信不相信?试一试。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例子:老师手中的转盘(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如果将它自由转动,请你们猜一猜,当转盘停止时,指针会指向那种颜色的区域?(学生发现答案不确定。)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情是现实中的有趣问题,最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自然会把学生引入随机现象之中,使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就在身边。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更能用好教材。

2.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1).设计一题多问,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新教材必修4中的“思考与讨论”有一思考讨论题:x为锐角,比较x,sin x,tan x的大小。在讲授时,我没有讲完题目答案就作了以下变式设计:已知x为弧度制锐角,请用小于号“<”将x,sin x,tan x连接起来。

教师提问:

第一、根据已经学过的弧度制、角的定义和三角函数线的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你能在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中把要比较的三个量所对应的图形表示出来吗?

第三、请大家看图,这三个量谁大谁小? 第四、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第五、当x为钝角时如何?其他范围呢?推广后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过程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好多了,也更好地运用了教材。(2).倡导一题多解,实施分层教学

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学材”。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例如:设2α是第二象限角,则必有()。A.tan α>cot α B.tan α<cot α C.sin α>cos α D.sin α<cos α

本题是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大小的问题,先求出α的范围

A层(基础较差的学生)作差比较大小:

因为cot 2α<0,所以tan α>cot α。

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求解。B层(中等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图象以及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比较图象得出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反思计算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C层(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特殊值或单位圆解决。

特殊值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单位圆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三角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带动他们的后续学习。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并且从中提炼了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4.搞好知识衔接,加强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搞好初高中的衔接。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许多学习方法讲座,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教材,取得良好效果。

(2).搞好知识本身的衔接

重视探究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注意到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教材必修4将三角分成了两部分: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除作了大量删减,没有将两部分安排在一起。开始并不明白编写的意图,在试教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中逐渐明确,三角恒等变换是借助向量为工具来解决论证一系列公式的。教材将三角函数定义、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穿在一起,形成一条主线,学习完后更容易把他们融为一体。

例如和角公式的推导,教材中用单位圆结合角终边上一点三角函数值的定义,以及数量积的知识作了推导,综合运用了前面已有的知识,教材第143页“探索与研究”又作了新的提问。基于此,笔者在讲授这一部分知识时也作了新的推理和尝试,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即新教材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另法如下:设两向量坐标与以x轴正轴为始边组成的角为α、β。

此解法完全从向量进入,更容易引发学生对向量的认识,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加深、巩固和应用。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教材、学生、教师构成教学的三要素。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学材”,是在教师指导下必不可少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要材料(像演戏的剧本)。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

教师是主导,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搞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象演戏的导演)。

三、教学反思方面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长吉

《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学数学2003,8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4、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章水云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探讨 篇5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个交流,交流的题目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探讨》。为什么要说是探讨,因为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有法,而教无定法,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法的多元化,决定了备课的灵活性。今天我只是谈谈备课这个板块的一些思考,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阐述,因此,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使大家产生一点共鸣。因为我是长期教数学的,所以今天我的发言主要针对数学学科谈谈如何开展备课。虽然谈的是数学学科,但是与其他学科之间还是有些共性。因此,我希望同样给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带来一点点启示。今天我的发言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当前老师们的备课存在的几点问题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上好课,而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对于备课,目前各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备课就是“抄”教案。

抄教案,教师首先买一本教案,每节课基本上把教案详抄一遍,特别是新教师更为突出。我认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实践经验,抄教案也情有可原,但实际教学中一些老教师也是总是完整的,不假思索的抄教案,我想这是应付检查的原因,真正上课的时候,教案上的一些东西不一定用得着。这使我想起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的一句话:“现成的教案是别人劳动的成果,犹如贴在窗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研究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

所以,备课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即使别人再好的点子,也只有融进了自己的思想,(二)备课过于简单

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未分析、教学具的准备不充分、板书设计几乎没有,教学内容处理过于简单化,没有真正去读懂学生,读懂课标,读懂教材,没有真正的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这样去上节课是忙乱的,手足无措的,效率低下的。像这样准备不充分的上课,你想小学1-4年级每周数学是4节课,语5-6年级每周是6节课,小学1-2年级每周语文8节课,3-4年级每周7节课,5-6年级每周6节课,你能完成任务吗?

(三)有无备课上课的现象

这主要集中在那些疏于教学管理的学校,是对待工作态度不够端正的教师的表现。这不是能容忍,如果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又不高,不备课上课那就是在误人子弟,从大的角度讲,那是害国害民。

(三)备课缺少集体思考

很多学校是教师个人独资备课,几乎没有年级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我认为,交换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两种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补充和提高。我们学校在教学教研上提倡的理念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只有集体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凡是我校老师外出参加比赛的课,我们都有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磨课。除此,我们学校在年级组内经常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某个章节,某个课题,怎么上课,大家集思广益。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一)备教法

为什么我要将备教法放到首要的位置呢?因为教法是教学思想的外衣,是教学理念的体现,好的教法就是好的思想,好的理念,教法的改革才是正的课改,所以我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讲。

当前,新课程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响亮口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对策。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关注课堂的生成,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学校正在在实施“立足常态,构建高效课堂”体现“三先三重”的教学改革:即先学生自学后调整教学,先互研后解疑释惑,先学生展评后整理拓展;在重视知识本身的同时,更重视方法的传授,重视思维的发展,重视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步骤分为三步:自学、互学、展学,这就是当前在全国推广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

1、自学——学习前提

为什么要先自学,然后才教呢?例举一位老师教他的学生做高斯曾经做过题目。他一走进教室,告诉同学们,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名字叫高斯。小时候,高斯的老师出了一道……为什么这位老师不能让学生想到最简单的方法呢?那就是先教的结果,先教学生往往思维被老师的方法所禁锢,一味的模仿和记忆导致学生创新的思维被逐渐扼杀。

最近的《人民教育》上有一个“尝试教学专辑”。里面有篇文章:《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这使我想到我家女儿,……弄得鱼不如大人弄得鱼好吃,但是她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她记忆很深,也很快乐。吃饭的时候,我们夸奖她你弄的鱼真好吃,她特别开心。

“先教后学”

到“先学后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我们为什么要先学后教,主要是为了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

在自学前,教师必须注重情境的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和导入,将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课的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互学——学习的重心

为什么要进行交流互学。有一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是美国学者发现并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课堂上靠耳朵听讲获得的知识(5%)靠眼睛去阅读获得的知识(10%),靠靠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20%),用示范演示的方法获得的知识(30%),但是靠分组讨论获得的知识(50%),靠练习操作及实践获得的知识(75%)如果是将获得的知识去教别人(即兵教兵)(90%)

美国学习专家提出凡是学习效果在30%及以下的学习都是个人学习或者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30%以上的学习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可见小组互学、组内交流、教别人的学习的重要性十分重要。

三、展学——学习的关键

“展学”是全班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互助”,方法是让学生大胆展示讲解,由此课堂进行了升级,把传统的“讲堂”升级为“学堂”,再将“学堂”升级为学生展示才华的“殿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互学和展学阶段,老师不是听之任之,不该讲的不讲,该讲的必须讲。什么不讲,三不讲,第一、学生自学能学懂的不讲,第二、学生自学有困难但“互学”能解决的不讲;

第三、学生自学有困难、“互学”依然有困难,但“展学”中能解决的不讲。有的人认为学案导学模式要规定老师一堂课老师讲解不能超过多少分钟,这是很教条的。讲多讲少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当学生不懂的时候老师要讲,当学生讲的肤浅或者讲不清的时候,老师必须引导性的追问和关键性的提示讲解。

(二)备学生

备课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而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往往眼中就没有学生。如果在备课中忽视了备学生,一定程度上就会影教学,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生活经验,采取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备。

1、了解解学生基本情况(这是做好老师的前提)

一个班级由许多同学组成,尤其老师接到一个新班级,必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认知水平、学业水平以及家庭环境有所了解,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做到与学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如果一个老师接到一个班级一两个月都不知道某某些学生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个性特征,那么这学生在心里琢磨,这个老师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我在老师心中没有肯定没有地位,学习上就没有多大兴趣和动力。、2、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教学的起点,就是学习者对学科内容或对学习任务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活经验等,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怎样把握教学起点呢?

(1)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已经掌握了,就不要再详细的讲解了。

比如:六年级下册,百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由于有了认知基础,因此老师在讲此题是放手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而不是由老师来详细的讲解了。

(2)

哪些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为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点,老师重点讲解或者可以让优生带动全体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一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对学习并没有多大困难,此课应该重点放在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和提高口算的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要会算。

3、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的要求

(1)问题设计分层

问题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基础的问题必须是独立的思考解决,主要让给中下学生回答。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交给优等生来回答或者小组讨论解答。这样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练习设计分层

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成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变式)练习,拓展练习。比如:六年级下册学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的一个练习

(一)基础巩固题

1、这两个图形,形状(),大小(),是()图形。

2、这两个图形,形状(),大小(),是()图形。从左往右看,图形()了,从右往左看,图形()了。

(二)综合应用题

图1

图2

从图1到图2,图形放大了()倍,从图2到图1,图形缩小了()倍或缩小到原来的()。你是怎么想的?

(三)拓展研究题

画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把它缩小2倍。

整个练习有梯度,从对放大或缩小的感知认识——放大或缩小几倍的感知认识

——抽象的画出缩小的后图形。这实际就是从感知到抽象的一个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4、摸清学生认知障碍

学生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三点:

回生、遗忘现象

如百分数教学一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分数中分率的意义(分率是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学生遗忘了分率的意义,那么就直接影响百分数意义的建构。

混淆现象

在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概念比较多,如质数、合数与偶数、奇数在外延上有交叉的地方,容易混淆。质数中有偶数和奇数,合数中也有奇数和偶数。

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如0.42=0.8,23=8,4/7+2/5=6/12

在备课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将会在学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就能突破学生知识上的障碍。

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流程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备课,在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三、备内容

(一)备课标

课标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南,教师们一定要把握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课程内容是是什么,搞清楚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只有深刻理解了课标精神,才能有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近几年凡是城区招考老师都必须要考《课标》。

(二)备教材

1、把握每一册教科书内容。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体现教材整合的思想,不是孤立的教学每一个章节内容,而是将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比如:小学可能性的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四年级上册对事件发生的确定现象描述为一定或不可能,对不确定现象描述为可能、也可能、还可能。第二阶段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有大小,第三阶段可能性的大小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只有整合了教材来思考,才能把握好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

2、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1)

理清知识所涵盖的数学知识点,做到对知识点补遗漏,不增加。

如一年级6-10的认识

(2)明确教材编写思想和意图

如二年级笔算加减法整理复习。这个图意图①是引导学生归纳加减法计算法则,让学生对计算法则进行总结。②淡化运算法则文字的叙述和记忆,注重对计算法则的实质的理解。关键是学生能掌握,会运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阐述,不一定一字不差的背出法则。③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方式主动学习,不需要老师进行灌输。④桌面上有大量的计算卡片,表明学生是在经过大量计算来总结的,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抽象的独立的去理解计算法则。

再如二上54页,图中呈现的是老师带领学生量桌子的长度,学生的桌子都一样大小,但由于测量的工具不一样(用铅笔的、用手的、用书的、用三角板的),同样的桌子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老师问:为什么不一样呢?(测量的工具即使用的测量单位不一样)。看来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为什么这样编写呢?这是改变传统的对厘米和米抽象的认识,把认识厘米和米放到具体的测量长度的活动中去,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教材对重难点的处理方式

一年级加减法混合运算

(4)明确教材提前孕伏的内容

如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整齐排列的图形,渗透了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再如一年级讲了10的组成后,7+()=10,这里是做加法想减法,为20以内退位减法提供了铺垫,分散了难点。

(5)读懂教材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提示。如六年级下册比例:在太阳底下测量竹竿的影子长度,提示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收集数据。在教学比列时,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表中的数据探究发现的,不是老师讲的。下面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概念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也不是让学生去猜,而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体现三种学习方式:①实验操作学习法②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③老师讲授式学习。

3、教材如何处理加工

(1)、教材的内容要情景化。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与老教材相比,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很浓的儿童情趣。像这种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静态的知识要动态化。

一般的教材不可能把新有的教学内容讲得十分祥尽。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静态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几和第几”这节课时,让学生做上台上做模拟排队购票的游戏,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内容要生活化。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备课时,我们要使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应开展“我是小小调查员”的活动,走向社会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酒瓶上,衣服的吊牌上,饮料瓶上。有了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了解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很快而且很全面地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备教学反思。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成败之处,考虑补救措施,写出简要贴切的教学后记。如成功的教学处理方法、不足的原因、改进的设想等,有了课后反思,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实践反复表明,这样作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的成长是非常用的。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7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使教师变为主导者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有效处理好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工具, 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

案例一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6页给出了“弧度制”的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呢?

(2) 这个弧度数是否与圆半径大小有关呢?

为此 (如图1, 图2) , 我先用计算机画一个圆, 并在圆上截取AB等于半径OA, 再作射线OB, 便得到一个圆心角∠AOB, 这个角就是1弧度的角。按此方法, 再画一个与上述圆半径不同的圆, 同样得到另一个圆心角∠COD, 经测量, ∠COD=∠AOB。

经过测量, 同学们可以发现, 当圆心角一定时, 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定的, 与圆的半径大小无关。

二、为学生搭桥, 使学生顺利过桥

教师每节课要精心设计, 所提的问题学生要能想得到, 要处在学生的位置考虑, 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体现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时间应用, 切勿过桥时设置过多的障碍, 为学生搭好桥, 使学生过好这座桥。

案例二新课标第38页“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 (x) ,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实数T, 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 都有f (x+T) =f (x) , 那么函数f (x) 就是周期函数, T是函数的周期。”特别强调“存在”“都有”这种词语, 并结合图像, 与学生们一起了解f (x+T) =f (x) 的实际意义;同时还让学生们回忆“存在”“都有”这些词语在哪些概念当中也出现过?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最值) , 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周期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另外还把f (x+T) =f (x) 变成f (x+T) =f (-x) , 让学生课后去探索、思考。

三、与学生共同探究

案例三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 x是自变量, 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 x当成因变量, 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 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 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 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 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 (关于y=x对称) , 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 比如说知道了y=x3-1, 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 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 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 (高考中的重要部分) 。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 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 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 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 (运算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 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 实现知识重组,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 重情境, 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戏你千万别去看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比演戏的要求更高, 因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高明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种表演中来, 并始终乐在其中。

利用数学美使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获得了享受,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教师首先要提高对于这种美的鉴赏能力, 然后和学生一道去揭示、探求、认识这种美。

五、在新课标下, 教师作好角色转换应严防以下几点

(1) 严防过分地夸大主导者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 严防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3) 严防课改中只讲究“花架子”, 遇到问题就研究、探索。在新课标下, 学生仍然要参与国考, 进一步在大学里深造, 所以精讲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练习。它能够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检验, 同时也是落实三基的不可替代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形式。认真抓好练习、反馈与讲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8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極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和激情教育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等等。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五、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下一篇:关于唯美感恩节祝福朋友圈文案4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