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共11篇)
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1
打破常规,学着改变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
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
张富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由此可见,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实践者、合作者。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进行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这些,本人结合这次培训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探究,合作交流,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学生不再只是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甚至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这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 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
上,在教法和学法指导上加以研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或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换图形、变更条件、结论等形式,如我在九年级(上)四边形一章复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四边形ABCD中,E、F、G、H
EAHGD分别为各边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
FC在学生完成此题后,做如下拓展:(1)如果四边形ABCD分别为平行 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 梯形,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
B图 2(2)如果四边形EFGH是矩形或菱形,那么四边形ABCD满足什么条件?(3)你能从中得出四边形EFGH的形状与四边形ABCD的什么有 关吗?
通过这样的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重视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前提,充分挖掘教材中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如教材中的做一做、数学实验室或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设置适应不同层次性发展的活动目标,将知识、操作、应用等综合性知识结合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实践
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频率与概率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摸牌、掷硬币、投针、摸球等数学试验,使他们在试验中进一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又如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一章的学习中,我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学校旗杆高度,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真正领悟到数学是事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尊重和理解学生,发挥情感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密切相关,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方法得到老师的肯定时,他们往往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对学习充满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和表扬,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以满足,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理解、信任、和谐的关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培养他们学习的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变无用的数学为实用的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绝大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教材绝对服从,并不管它们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照本宣科,最终使数学变得枯燥乏味。而新课程既贴近生活,又联系实际,同时少了“掌握”、“理解”、“灵活运用”等指标性教学目标,让教师少了许多束缚,多了创新教材的空间。如根据本地域的实际创新教材,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其结果把教材教活了不说,还让学生也乐于学数学了。教师常把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作为备课的重中之重。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内容时,我引用柯受良飞越黄河这一生活实例提问学生:是否只要勇敢就可以去飞越黄河?学生多数答“不是”。我又问:那还需要什么?这一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了,有的说需要黄河的宽度,汽车飞出的初始速度等。随后我又提问他们如何求黄河的宽度,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到本节课的内容。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七、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 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发挥计算机对文字、语言、动画等多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及灵活的人机对话等特点,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满足学生的感官要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从实际出发,挖掘和发挥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充实到数学教学内容之中,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如我在九年级(上)讲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动画效果展示两圆在变化过程中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从变化过程中总结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而且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和密度,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转换角色,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探索出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乐于并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数学才能。
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2
注重实践,培养情感,这种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充分灵活的运用实验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在实际授课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如发现法、实践法、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等) 和学习方法(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归纳、类比、猜想、验证等)
三、在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实践的感受、情感的体验不应仅停留在个体自身上,还要注重集体的实验探究. 集体的学习,集体的感受体验才更广泛,更深刻,也更难忘. 所以在进行主体知识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同学来参与实验活动,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可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集体分成若干组,各组多尝试几个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拼贴平角情况,组内归纳总结,进行各组间比较、交流,最后集体形成共识. 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明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数学道理. 这样的集体合作探究,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实验探究,易于接受和理解,并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成就感.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合作实验探究的好习惯. 在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情感,增强合作意识.
五、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有学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 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 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 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由此引导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 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名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结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 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课内的教学、学习、实践向课外延伸. 这种延伸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直接延伸,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知识,发现知识,领会知识; 一个是间接延伸,就是指老师在课堂内引领学生练习社会生活实际或当堂模仿、实验,来感受切身体会. 如“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问题就可让学生在课堂内结合实际生活感受畅谈应用的实例. 这是所谓的首先在思维上延伸到实践去,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3
通过半年来新课标教学的实践,本人对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化学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堂堂三尺讲台,有我在此,谁敢与之争锋”充分体现了教师总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永远唱的是主角,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观众而已。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尤其是化学,必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自己设计、探究、交流等等。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换句话说学生的“地位”可谓大大提高,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不再是教师“专政”的对象,相反教师成了学生的服务者。
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教学方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等都将付诸东流,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以便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改变化学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 进行师生易位,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教学特点。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习题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在富集在海洋中的元素——氯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有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听、看、记、问、想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给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
(1)紫色石蕊;(2)FeCl2溶液;(3)Na2CO3溶液;(4)AgNO3溶液。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4
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是作为教学一线的一名普通体育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才是根本,十几年来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收到一定的效果。
1 体育课堂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其源泉。人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活动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他们从久坐的教室来到操场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舒散一下禁锢着的筋骨,放松一下绷紧的大脑,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活动,在他们看来体育课就是“玩乐”,这种玩乐实际上是作为体育锻炼动机,是促进一个人与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又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把“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在十几年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①思想教育法:“人的动机可以激发,可以转移”。通过宣传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学习运动技术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②激励法:如在教学中对练习积极,情绪高涨的.学生提出口头表扬,对掌握技术差的学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也应进行鼓励,使他们也享受到提高的快乐。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③直观法:通过技术的实战演示给学生形成生动的直观表象,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并组织班级和小组之间的对抗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愉快的进行学习。
2 认真备课做好学生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科学的安排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是使一节体育课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和组织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准备活动要针对学生上课时的机能状态,学生上体育课之前,由于不同班级的不同安排,其身体的机能状态也可能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应采用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例如学生的兴奋性较低,就应进行一些节奏较快、幅度较大的活动,以提高其兴奋性;学生如因某些特殊情况,上课伊始就表现出过高的兴奋性,则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两种不同的方法中选用一种:一是进行缓和而有节奏的活动,以使其兴奋性转入正常;二是通过较大强度的活动,诱发周围神经细胞的抑制。如果学生刚上完课间操,则应突出安排一些专项准备活动;如果学生平时的机能水平较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则可适当缩短些。运动量要适宜,运动量过大,学生体力消耗大,影响授课任务的完成;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意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气候条件,都应作为安排准备活动量大小的依据。比如冬季应选择运动量大一些的内容练习,准备活动时间稍长一些,强度和密度稍大一些;若气温高,准备活动时间应短些,以减少能量消耗。准备活动的运动量是否合适,可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和教师的观察进行分析判断。在准备活动即将结束时,如发现学生额头微汗,自感身暖,脱去外衣,情绪已调动起来,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内容开始跃跃欲试。迹象表明,已经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3 合理运用体育游戏
游戏是使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重要的辅助内容。体育游戏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还可达到使身体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体育游戏既能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水平,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有着积极作用,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权,让学生主动选择,自由结组参与游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使他们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在体育课游戏的运用时间和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运用的适时适当,游戏内容要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多种游戏穿插进行,不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创编游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
4 体育教学中既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
新课标下英语教学之我见 篇5
过去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手段等已难适应新课标。因此,要求教师要体会课标的精神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比如新课标将以“分数论英雄”改为“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态度的评价”。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才会在落实新课改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和错路。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也随社会而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如“多媒体”(multimedia)、“欧元”(Euro)、“网上购物”(net shopping)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吸纳来自方方面面的新鲜营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也应该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应用电教手段的能力。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过去,投影、幻灯、录像、电影等媒体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达不到应用的目的,也就无法有效地使用新课标。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展教学活动是十分有利的。这是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新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所谓的“师德尊严”,对学生一视同仁;用关系与爱心感化学生,用热心与耐心帮助学生,用诚心与信心鼓励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敬爱和信赖。对老师的热爱进而转化成对本学科的热爱,并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投入学习,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许多老师只注重如何去教,即过多地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过程性,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自己的教学,而很少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改很难有效地落实。河别北师大粱仪教授在《英语教学法研究》一书中指出:“教学的涵义应该是‘教会学习’。英语教学首先应该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尽早获得自学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方法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因此,面对新课改,我们必须研究改革方法。下面主要谈一些新课改下的口语教学、阅读理解教学与听力教学。
传统的口语教学已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解决口语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这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中国学生在培养英语口语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困难: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教师口语水平偏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因怕说不好而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对策:1)坚持英语教学。用英语组织课堂,用英语教英语。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说英语的能力只有通过说的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每当学生能正确表达时,教师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真正受到鼓舞,并产生自信心和积极性,进一步努力想方设法提高说的能力。3)注意改错的艺术。学生初说英语,出错是难免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改错的艺术。有的老师习惯于一发现错误就直接打断学生,进行直接纠正,并要求学生直接重复教师正确的句子。这种改错的方法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多用。因为它往往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口语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的改错要有所选择,对一些小错,尤其是因为学生因不熟练而造成的口误就不宜有错必纠。因为随着学生口语训练的增加,这些错误会自行纠正。但当学生英语出现严重的错误时,则必须纠正,但也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英语的积极性,切记粗暴打断,更不能训斥指责。(4)文化障碍的消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和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广大师生深感头疼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很有必要教会学生掌握以下技巧:一,学会猜词。反对学生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教学生如何应用上下文、构词法、常识、逻辑推断等各种线索进行猜测。比如利用文中的同义词线索、反义词线索、次关联线索等。二,理解技巧。在一段阅读材料中,它的上下文总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准确、快速地理解上下文,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介绍两种理解技巧:1.寻找主题句。主题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思想。一般地说,大多数的主题句出现在段落的开头。开宗明义,引人入胜;有些主题句则放在段尾,画龙点睛,概括全文;有些主题句又会出现在段落中间,承上启下。但有些用来制造一种情感或气氛的段落,就没有主题句,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有了主题句,阅读理解便完成了一半。(2)信号词辨认。每个作者都是以一定的计划和提纲来展开文章的,这就要求学生应用阅读技巧迅速找出现实文章结构的线索和信号词。信号词是语篇中语义的传播纽带和语气通顺连贯的衔接手段,同时,信号词还有指出其所指内容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作用。(1)表明举例的信号词有for example, such as, like等。(2)表明作者观点的信号词有although, but,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still等。(3)表事件发生顺序的信号词有when, while, finally, at last等。掌握以上信号词有助于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找到所需信息。三,阅读方法。学生掌握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达到准确理解全文的目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1.“成组”视读。“成组”视读指读者视线每停留一次可以看到好几个单词,而这些单词是具有逻辑意义的一组单词,我们把这称为“意群”,这种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的方法便是“成组“阅读的核心。这就要求读者围绕一组词中的关键词,充分利用眼睛的运动机能有效地发挥眼与脑的协调作用,更清楚明了地理解整句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2.预读。预读包括读标题,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读标题的目的在于对所选篇章的题材有所了解,以便应用适当的技巧进行阅读;读文章第一段的目的在于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传达的信息;文章的最后一段往往是全文的主题、小结和结论。3.略度与寻读。略度即“全景式”通览全文,以掌握全文大意。略读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也叫“跳读”,即快速扫视所度内容,查各种特定的具体信息或某一问题的答案,不必详细地了解全文大意。在寻读过程中,视读要迅速跳过无关紧要部分而捕捉关键词、短语句子等。寻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或信息所在的位置,快捷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听力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听力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学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总结,认识到高中学生的英语主要有两方面困难:1)心理上的困难。高中学生听英语的主要障碍表现在听音时心情过于紧张和注意力不集中两方面。心理紧张主要出现在测试或大型考试中,由于求胜心切,又怕不适应考试的内容和语速,心理总感到被动、无把握,从而产生过渡紧张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是无法保证听力理解的连续性和正确性的。
2)语言上的困难。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困难就是语言上的困难。语言困难可分为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和综合理解方面的困难。语音方面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发音不准、不懂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方面。词汇方面的困难存在于词汇量不够,或者对单词的掌握只是一词一义,如当听到“color it red”时,很多学生只以为color只有“颜色”这意思,没想到还有“染色”这意思。语法方面的困难存在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就算听懂材料内容,也无法正确理解。如:“You should not have told you the bad news.”如果听者不懂得虚拟语气的用法,便无法明白此句的意思。综合理解困难是由于学生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词或单句上,无法达到对篇章的综合理解。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6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不同意见,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和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与知识的本身相比,它更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思考的人;相反,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如果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有时还能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算法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板书出来,再进行评价,因为板书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鼓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护。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教师要发挥自己导师的角色
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计划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词汇掌握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定学习计划,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工具书等,根据各个指导的原则逐一制定自己的近、中、长期词汇学习计划。除此之外,还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汇学习策略,诸如卡片法、尝试记忆法、同伴提问法等。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判断积极词汇的方法,掌握的标准及词典的使用方法等。课堂上的词汇直接学习要至少解决三分之二的积极词汇,这些词汇由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登台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的词汇信息加以点评,并提出改进措施。另外三分之一的词汇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决定学习的深度。
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在课堂中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创设:1.通过多媒体或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实物、表演及简笔画,如在教“现在进行时”后操练时,通过设计用遮盖物挡住三分之二画面的女孩弹钢琴图片,让学生猜:What is he/she doing?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Is she drawing a picture?”“Is she doing her homework?”既练习了一般疑问句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2.在具体学习某项英语知识或技能时,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回忆与这项英语知识。如学习football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从good,cook联想到oo的发音,有all-wall-hall联想ball。再引学生其他的球类活动basketball, volleyball.词组play football 同义词soccer ball 。通过brainstorm相关到athletic, strong, sport, run等,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3.让学生尽可能多得去听英语说英语,以扩大学生的英语经验。上课之前,播放英语歌曲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轻松、节奏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又有复习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情趣浓、意味深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多种“通道”,而且情境的创设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三、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要处处摆老师的架子,不要过分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还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语言要纯正,书法要规范,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
其次,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抚慰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发挥爱的力量去感化后进生。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們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增强成就感。
最后,每个学生都需要鼓励和表扬,适当的赞扬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并不是对学生随意夸奖,而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错误也不能纵容,只是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时的艺术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创新,立足素质教育,讲究实效。生动的课堂教学,浓厚的英语氛围,让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今后学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改革旧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但因我国农村小学地处偏僻的农村, 信息不足, 孩子们的知识面狭窄, 习作大都索然无味, 要么就干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 要么机械地去列提纲、编故事。大部分学生习作时, 围绕主题苦思冥想、东拼西凑, 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只是无病呻吟。更令人心急心痛的是我们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只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学生, 甚至为了应付考试, 在考前让学生背作文。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就这样被消耗殆尽了。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写作难的困境, 就会影响学生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为此, 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就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标中提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但是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生害怕写作文, 甚至逃避作文, 可以说对写作文毫无兴趣。所以在作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调动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对作文的兴趣, 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采的作文素材, 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当春暖花开之时, 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 让学生身处大自然的怀抱, 亲自观察、感受自然的奇妙。这时如果让学生去写有关春天的作文时, 学生自然会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当中去。这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生来说,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但因地处偏僻的农村, 信息不足, 农村小学生的见识短浅, 知识面狭窄, 课外读书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造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利用好教科书上的资源外, 还要要求学生博览群书, 积极利用课外的资源。读课外书不仅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 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计划地变换阅读方式, 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要指导他们思考, 要边读边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教会学生把从课本上学到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平时上课, 多让学生模仿课文, 说一些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得心应手。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就地取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 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 有了源头, 才会不断地倾斜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让学生走进生活, 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农村天地广阔, 生活丰富多彩, 山川田野, 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 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但是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往往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认为是小事。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 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挖掘题材。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习作训练时, 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家中的马、驴、猪、狗等动物, 然后再进行习作。让他们意识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 但只要有意思, 就是很好的题材, 只须加以提炼, 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来。
四、强化训练, 重视批改和讲评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进行作文训练时, 要引导学生多写多练, 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 然后过渡到段, 过渡到篇, 并借鉴教科书上的写作方法, 从写简单的日记过渡到写记叙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的文章。对作文的批改, 我们老师要走出传统的误区, 要怀有一颗爱心, 尽可能地挖掘习作中的“闪光点”, 多用肯定表扬的语言, 少用否定批评的语气, 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用谈心式的语气, 让学生从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 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总而言之,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理念, 运用各种办法,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充分挖掘乡土素材, 强化习作训练, 重视作文批改, 更新批改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话, 让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善于写作文也并非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9
在低年级教学阶段, 作为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 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不仅在语文学习中乐于识字, 而且要对写字有浓厚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养成正确地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明确识字、写字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 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 认写分流”, 要依据课标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字, 只是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 挪个地方也认识, 不要求抄写、默写、考试。在教学中不要拔高要求。要求学会的字, 以往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 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 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能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其中“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 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语文, 学习其他课程, 对于视野的开阔, 智力的开发, 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低年级教师的教学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在游戏中识字,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育学家卡罗林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 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注意力极易受影响, 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方法。比如, 做摘苹果、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让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 学生的兴趣高昂, 识字效果极佳。
三、恰当运用多种形式, 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 教师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1. 编顺口溜。
在区别形近字“晴、清、请、情”时, 我编了一些学生容易记的、富有趣味性的顺口溜。比如“晴, 日出天就晴, 流水才能清, 请人得说话, 用心想事情。”学生记下了顺口溜, 也就记住了这四个字。比如“喝、渴”这两个字, 学生容易读混和用混。我是这样编的:“用口来喝水, 无水他口渴。”学生记住了这句话, 理解了字义, 也就不会读混、用混了。
2. 猜字谜。
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 引导学生自编、互猜字谜,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识字兴趣。如,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洋, 南洋两棵树, 长在石头上是“磨”字;“美”字, 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 大字在底下”, 还有学生编了“两朵鲜花插头上, 王家大姐最漂亮”;“金”, 学生编成“一个人, 他姓王, 口袋装着两块糖”;一个人累了, 靠在树边休息 (休) ;竹子长得比天高 (笑) ;天没它大, 人有它大 (一) 。一口咬掉牛尾巴 (告) 把猜字谜引进识字课堂, 学生不仅生字学得津津有味, 还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
3. 我们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组成规律, 自己动脑筋, 想办法记住它们:
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妈 (女+马) , 用减一减的办法记住几 (机-木) , 用比一比的办法记住了雨—两, 己—已。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住了样—洋, 村—对。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 想办法记住的, 就会深刻而牢固。总之, 识字方法的形式多样, 信手拈来。
四、讲究科学方法, 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通过对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1992年大纲的比较, 可以发现在识字、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面谈到的“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 既是识字的策略, 又是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写字教学: (1) 写字量比识字量要少; (2) 写字和识字不同步。就拿人教版实验教材来说, 一年级上册要求会认400个字, 要求会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会认550个字, 要求会写250个字。一年级上册每课只要求写3~4个字, 一年级下册每课要求写5~6个字。写不在多, 认真则灵。要搞好写字教学, 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书写指导。
1. 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 掌握基本笔顺规则。
汉字有20种笔画,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 就得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笔画的名称。在一年级的上册课本中已经学习了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的写字规则。
2. 偏旁部首的书写。
在写字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独体字, 更要注重这些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部首。如, “好”字偏旁是“女”字旁, 书写时要提醒学生应该将“横”变为提, 然而有的学生很容易写成“女子”。
3. 写字教学比单纯认字要复杂得多。
语文课标要求小学每天的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 指导学生写字。低年级学生写字大多是零起点, 一定要“有师指导”,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上有时间就让学生动笔写写, 没有时间就把它作为家庭作业。有的教师虽进行指导, 但是指导不力,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利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 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字写不好, 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教师的板书不好, 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 加强写字指导。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 环境 目标 互动 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应是学习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偏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注重传承知识,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走不出“一言堂”的窠臼,教师辛苦,学生疲惫。传统课堂模式脱离课堂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漠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行为,都有悖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目标强调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改革教学过程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寻找规律,得出答案,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以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须遵从教育规律,切实转变观念,着力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丰富而有激励性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学生潜能。这里的环境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心理环境。优化自然环境是指变革教室环境布置,利于师生间讨论与交流。优化心理环境即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广博的数学知识、有趣的教学风格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不断鼓励、鞭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都能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设计层递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目标。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及情感素养存在差异,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若不考虑差异性,势必造成课堂学习秩序混乱,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兼顾整体,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让教学目标反映出层递性,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达标的可能,自主选择目标。
例如,我们讲授图6时:
在ΔADF与ΔBCE中,若AD=BC,∠D=∠C,加上条件 ,则有 ΔADF≌ΔBCE.
问: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对基础不好的同学,可据判断方法说出一个即可,如DF=CE;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可逐个分析判断依据,得出需要添加的条件;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就可要其思考,除给出的直接条件,能否再添加些间接条件,也能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能够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三、建立师生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习过程中绝离不开教师指导,否则自主学习就成放羊式的盲目。教师须始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在过程中可积极向教师做出信息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师生互动也是多向互动,可以是教师和个体双向互动,也可是教师和整体双向互动;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也可是学生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师应据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还是动态过程,它不可能完全遵循教师的课堂设计,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或有出人意料的新情况,就需教师有娴熟的教学业务技能和教学智慧。课前教师须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多备辅助方案,做到胸有成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挥洒自如。
四、制定多元评价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建立适应的评价机制。我们必须用多元评价形式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发现优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评价一般采用正面肯定,引导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2)倡导对学习结果的延迟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错误结论做出否定,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比较中寻求正确答案。教师要有耐心,延缓等待,使学生有足够时间作进一步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可用激励性语言,化解学生紧张情绪,适当提示拓展学生的思路。(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最高境界是学生自我学习。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努力向高一级目标奋进。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价方法,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的层级目标,主动参与,适时检查,逐步由扶到放,使学生能够真正独立学习。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
新教材实施以来,听力考查已成了“焦点”。所以听力在英语学习和运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重视英语读﹑写的训练,忽略对学生听﹑说的训练。下面本人将针对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力训练与解题技巧的培养谈几点做法。
一、中学生在听力方面基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部分学生在启蒙阶段就不能正确的掌握音标的发音,他们的发音与标准发音有差异,因此在听语言材料时,很难区别一些易混淆的词。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词汇积累少,习惯用语,语法知识掌握也不扎实,如look out 应译为“当心”而不是“往外看”,若其意掌握不正确就直接影响听题的准确性了。
2.学生对英美国家生活,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
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文化习惯,这些差异常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为了更好地学好一门第二语言——英语 ,学习者就需要了解英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一些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但不少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听语言材料时,尽管词句都听懂了,但仍然影响他们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3.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在听材料前,担心语速太快,担心碰到生词缺乏自信心,感到没把握,心情变得非常紧张,往往一开始就无法进入状态。有些学生在听材料时碰到生词就害怕,焦躁不安甚至放弃,往往这种过分的紧张焦虑情绪影响了他们正常听力水平的发挥
二、听力技巧的训练和培养
1.帮助学生把好语音关,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掌握音标的正确发音是学好英语的前提,也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单词的一把钥匙,是掌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关键。
首先在教学的初起阶段,我认真结合字母的教学教好48个音素,认真引导要求学生准确发好每个音,读准每个单词,短语和句子。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归纳,善比较”的好习惯。
最后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大量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听读训练。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听读中更好地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2.创设英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
目前我们山区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有限,课堂成了学习英语的主渠道。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积极创设英语语言环境。
首先我很重视课堂用语,尽量多说英语,少说母语,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由浅入深,反复训练。
总之,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常听英语,常说英语,常感受英语信息的刺激, 常锻炼学生感知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用英语思维以及在制定的语言情景下理解英语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教材中的对话,阅读文章时,我多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教学方式。通常合上课本带着我设置的一两个问题,试听录音材料一两遍,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回答所给的问题,最后打开课本核对答案,这就能养成学生仔细听的习惯。提高学生听力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和记录效果。
我还指导学生加强课外活动,多听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听英语新闻,听英语小故事,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多看英文电影等各种语言情景,养成良好的听英语习惯和充分感受地道的英美英语。
3.注意培养学生英语朗读
朗读是语言学习必备的技能,特别是初学者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朗读就能够高度关注语言材料的音﹑形﹑义,帮助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要提高学生听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我利用课堂﹑早读20分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准确朗读教材中的英语单词﹑句子﹑段落,课外举行朗读比赛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流畅的语感,流畅的语感反而又促使学生的听力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动力,渐渐地学生的听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三、听力解题技巧的指导
1.做好听力前的准备,克服紧张情绪
听材料前学生可微闭双眼做深呼吸,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放松心情,多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2.听前预览题干,捕捉信息,预测
听前充分利用间隙时间,浏览题干和选项,捕捉可获得的信息。
3.边听边记,简要记录
在听第二遍材料时,要边听边记,对重要细节,关键词语作简要记录。
4.抓住要点,忽略不重要信息
在听材料过程中,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分清主次,区别看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听力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它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趁早抓住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常抓不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大量反复训练,同时教师有步骤训练鼓励学生多听多练,激发他们听的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我相信只要师生树立信心,定会不断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促使我们山区英语听力教学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肖建壮.英语学习策略,现代出版社,1997
[2]英语课程标准,2001
【打破常规,学者改变——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之我见】推荐阅读:
北美奇葩院校大盘点打破常规教学方式的的“4大天王”01-06
打破常规的思考10-10
打破常规的概念制造者10-26
现代语文教学打破传统注入新的活力10-15
打破沉默07-14
打破结构07-16
打破僵局10-02
打破惯性思维05-27
打破班级界限08-07
软件打破界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