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结构

2024-07-16

打破结构(通用9篇)

打破结构 篇1

河南省南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 全市有841万农村户籍人口, 住在4539个村, 这两组数字都高居河南省首位。2011年南阳市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 比上年增长19.6%,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 比上年增长14.7%,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8.9%。农民收入虽然增长, 但仍未扭转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的势头, 这种差距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分析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 用来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二元结构理论,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 对南阳城乡二元结构的量化测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1) 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别显著。南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 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 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介于0.1~0.4,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 说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由于非农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 农业分布在乡村, 因此, 非农与农业之间的差距也就同时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差距。 (2) 二元对比系数又在逐步降低, 由2007年的1.20降至2011的0.15, 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这是由该时期经济体制全面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引致的结果, 是一种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以下特征: (1) 农业作为传统的经济部门, 处在长期的发展停滞阶段。由于中国农业人口过多以及长期的分散经营, 对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较少, 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不前, 导致了劳动生产率极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税的减免, 但仍然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增加。 (2)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 但其产出只占GDP总值的不足10%,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 服务于城市的“工业化”, 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 由于制度等原因, 农民进城做贡献,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城市待遇, 没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 即出现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显示, 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有2.53亿人, 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即所谓的“农民工”, 他们在保险、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都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有所区别。“农民工”进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应是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过程, 它关系着国家的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 (3) 城乡的收入差距。根据经济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增加投资, 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标志则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因此, 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转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机制尚未形成。

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传统的农业采用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对农业投入的财政、信贷机制不健全。财政支出中投入农业的支出增加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 而农业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较小。三是农民的小农观念严重, 文化素质, 竞争观念落后, 整体素质较低。

2. 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成为农民就业的瓶颈。

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就业机会的增加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12年, 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 (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 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已达一半以上。但目前城市化发展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农民进城后的户籍制度不完善, 而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养老、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别, 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 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培训、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关注不够。凡此种种, 大大制约了农村的非农化进程。

三、对南阳市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所谓新型农村社区, 就是指以城市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社会化措施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体系支撑农村, 把若干个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建立起来的新的农村居住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能够突出特点、突出优势, 有利于引导各地结合实际, 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有效改善群众生活, 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从南阳市多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来看, 现阶段应重点从抓好规划、产业、就业等方面着手:

1.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

必须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结合点, 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衔接, 城镇化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衔接。要推动农村发展城镇化就要把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 努力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打破过去的村布局, 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 从农村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 以城镇化为建设方向和标准, 把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延伸下去、完善起来, 建立起服务中心、文化大院、标准卫生院、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 持续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水平, 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围绕“三化”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性课题, 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就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南阳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 “三农”问题尤为突出, 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 南阳要牢牢把握战略发展机遇, 始终坚持着力发展、谋划发展、推动发展, 推进南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南阳“五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速富民强市, 全面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南阳。

2.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初步构建了以下几种农村社区模式:城镇带动型。南阳市是河南省城镇最多的城市, 先开发城镇市场, 带动周边村庄, 使农民从物流、加工和商贸行业中致富, 进而完善社区的功能。园区辐射型。建立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 鼓励区内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特色产业型。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建立特色产业村, 增加农民收入。村庄合并型。建立中心村, 将远离城镇、居住分散、生活不便、经济不发达的村庄合并起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壮大产业这一中心, 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 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育特色经济, 壮大集群经济, 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 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 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3. 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一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就业服务管理体系, 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 取消各种制度限制。二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机构”, 提升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三要扶持城市中劳动密集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挖掘和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此外, 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业, 开拓农业产业的内部发展, 从而促进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 带动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充分整合。

4. 建立现代农业。

将过去传统的分散式农业经营转变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依据当前新的土地制度, 引导企业进入农业, 鼓励其承包经营土地, 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建立特色农业, 引导农民广泛使用农业机械, 并对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户进行补助和奖励, 建设新农村。

5. 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农村基本公共产品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上, 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加大在农村的经费支出。增加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农村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建设,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 首先, 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 在城乡教育领域建立统一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标准。其次,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将地方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绝大部分投入农村。建立农民“参合”的激励机制, 鼓励农民“参合”积极性。再次,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低保资金实施专项转移支付, 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根据本地生活水准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最后, 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三农”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 党中央提出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 把城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盘考虑, 缩小城乡差距, 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文章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元桎梏,城乡统筹,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赵强社.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2].刘吉英.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J], 理论学刊.2008 (12)

[3].何春红.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经验[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5 (2)

[4].吴杨.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管理学报, 2012 (3)

[5].许仙苗.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打破结构 篇2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实践表明,“三结合”与“三利用”在教读课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打破结构 篇3

中国网民数量超过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连年快速增长的数据,固然宣示了互联新时代的到来,也要看到,在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很多老年人面对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是心向往之而力不能及。

看不清屏幕上显示的字,手机软件功能太多、操作步骤繁琐,根本记不过来……诸多原因造成了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是既爱又怕。而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各玩各的,在自己的微信圈聊得热闹非凡,对于父母的关心有一搭没一搭,这样的场景正在不同的家庭上演。

亲情无限好,尽孝要趁早。多一点陪父母唠嗑的耐心孝心,少一些自顾自的“埋头苦干”;多一点不厌其烦的交流教授,少一些“好话不说第三遍”的敷衍了事,才有可能纾缓父母心中的“落伍”焦虑,帮助他们踏上子女的交流节奏。对父母多点耐心,多点关心,子女和父母间的数字鸿沟,并非不可填平。

939万莘莘学子,迎来了实现“大学梦”的重要时刻。30多年来,高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也因“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为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一些地方及高校先行先试,打破“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探索更科学、更多元的模式,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探路。网友就此展开热议。

高考要改革,但怎么改?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和弊端在哪里,就应该优先改革和完善哪里。目前公众的不满之处,主要集中在诸如片面追求分数,“一考定终身”,人才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上。目前很多地方以及高校积极进行改革试点,探索“多元评价”招考模式,打破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设置特点的需要,招收录取到更适合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学生,实现了学生和专业的高匹配度,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利于高校优势专业和学科的形成。

——苑广阔

公众希望打破“一锤定音”高考模式的前提是不影响公平公正,这是高考选拔模式改革必须保证的内容。公众对高考改革既热切期待,又担心其公平公正性,这就对高考选拔模式改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可以说,任何罔顾公平正义的高考改革,注定过不了民意关。该怎么办呢?不能止步不前,必须以审慎的办法,先摸到石头再挪动脚步过河。

——李冰洁

打破“一锤定音”的高考录取模式,高校录取除了看学生高考统考成绩外,还参考学生面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这样的高考制度改革大方向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还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自主招生监督、监管制度,堵塞高校自主招生领域的舞弊空间;通过加大对高校自主招生领域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舞弊人员付出沉重代价。唯有完善制度建设与强化惩处力度并举,才可能既发挥高校自主招生所能发挥的积极效用,同时又避免高考招生公平受到损害,维护与促进教育公平。

——魏文彪

打破高考“一锤定音”实施多元高考,透明公正是前提、是保障、是后盾,是确保高考多元改革及成败的生命线。因此,要确保多元录取的规则明确,具有切实可操作性,不给人为操作留下空间和借口。还要确保规则执行过程透明,不给人浑水摸鱼的空间。各相关院校要对规则进行事先公示,相关考核评价过程、录取过程和录取信息尽可能详细的公布。此外,要强化惩防制度建设。不但要对危害多元高考的招考方,如相关高校、招生办等相关责任人进行强力监管和惩罚,而且还要对相关家长、违规学生进行惩处,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觊觎者不敢再为。

打破“惯性”思维 篇4

所谓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考虑问题, 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的盲点,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有效避免“新”与“老”的不合理, 防止“老”设施在发展中出现“新”问题, 首先要打破“惯性”思维。

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中, 往往存在一种惯性思维, 那就是对一些“老”设备、设施总会“网开一面”, “主动”去降低安全标准和要求, 在设备检查、设备管理中采取“躲避”态度或“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结果“老”设备成为了各种松懈管理、降低标准和不作为的借口。管理思维的“护短”意识和“僵化”意识, 造成了这些“老”设备的“短”越拖越大, 状况越来越差, 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管理好这些“老”设备, 就要坚决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走出“要、等、怨、靠”的怪圈, 主动适应“新”环境、形势、标准的要求, 真正站在提高设备“本质安全”的高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彻底摒弃不良习气和依赖心理, 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以思想的转变带动观念的更新, 以观念的更新推动行动上的作为, 进而变风险为机遇。

一些“老”设备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 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具备自身特点的管理标准和习惯做法, 但随着国家、行业对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及工作环境、设备状况的不断改变, 安全管理的模式、标准和方法也应随之变更, 以避免“老”设备与当前安全管理环境和需要产生矛盾。笔者认为, 想做好“老”设备的管理, 必须要学会对标, 要对照“新”环境、标准、要求, 对设备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薄弱环节, 以“自我揭短”的形式和盘托出。多揭出一个短处, 多找出一处隐患, 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打破作文批改 篇5

作文,就其本质而言,叶圣陶认为:作文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从而创造新意思的语言使用行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童真,正被所谓的“标准”异化。的确,我们从许许多多的孩子作文中,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特有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孩子独有的眼光与稚气,看不到敏睿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孩子的思想哪儿去了?想象力哪儿去了?本能的创造力又哪儿去了?是否被教师为了应试,千方百计强求他们做到思想健康,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言生动而扼杀了呢?打破作文批改“标准”形式,势在必行。

一破道德评判过重。作文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现实,不能将作文仅当作是歌-功-颂-德的赞语。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作文时思考视角狭隘,说假话、空话、套话,不去揭露生活中的丑陋,不去反思成长中的过失,不去表白内心的伤感,不去揭露人性的弱点。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善于创造的思想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格。

二破写作模式过严。一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乐此不疲地给学生讲方法,说套路,授技巧,将学生局限在写作公式里,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写出精品,获得高分。殊不知,如此“会诊”,只会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后导致作文雷同、单一,毫无新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不拘形式的多样性,不要使学生走进模式化的误区。

三破成人思想过浓。教师往往都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界定学生的作文,以成人化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习作。这种揠苗助长式的评判,势必造成学生迎合成人品位,故作高深状,写出的文章成熟而老到,失去了应有的童真童趣。我们应唤起童心,激起真情,赏析迥异的个人情感,作文评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四破批评指正过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的教师总是一门心思在学生作文本里寻找着错误和不足,然后像割肉似的,这儿砍一刀,那儿割一块„„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满眼的“鲜血淋漓”,目不忍睹。教师真可谓煞费苦功,其实有几个学生领老师的这份情?我们再来说说巴西足球与中国足球吧。中国足球是教练在指指点点地“教”,队员循规蹈矩地“学”,故而中国足球很难踢出去。而巴西足球,全凭小孩们在大街小巷泥土里自由自在地“玩”,便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贝利,有了激-情四射的绿茵桑巴。是啊!如果能把巴西足球模式移植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又何愁作文不“新”呢?

作文批改应少些“标准”,多些发现;少些自以为是的评定,多些启迪思想的点拨;少些声色俱厉的“堵”,多些因势利导的“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吧!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

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

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打破桎梏 重建规则 篇6

随着制造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利润率越来越低,传统的占据市场优势的欧美日企业已经逐渐退出一线的产品制造和开发环节,甚至出现了惠普在PC业务上的犹豫不决,以及日欧产业巨头的合并或出售。正是抓住了动荡年代的机遇,大中华地区成为新的IT产业发动机,2011年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年。

作为中国IT企业的骄傲,联想成为2011年最耀眼的明星。除了占据本土优势,继续扩大在大陆市场的领先优势,我们看到了联想在其他领域中的改进与提高。联想在成熟市场(美欧日)中借助Think和idea双品牌重拾上升势头,以及在新兴市场(金砖5国)高歌猛进,让他越来越成为成熟且全球化的企业。特别是随着乐Phone及乐Pad手持终端产品的推出及市场影响力增加,联想已逐渐从单纯的PC业务涉足更多类型的消费电子产品,由此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

明基是较早涉足自有品牌推广的中国企业,在同行们还在争夺OEM订单为他人做嫁衣之时,“BenQ”已然开始了独立的品牌建设之路。借助整体集团的优势,近年来明基在显示终端设备上领先业界推出了多种规格的产品,宽屏笔记本电脑让我们记忆犹新,而2011年,以游戏玩家为目标客户的“电竞”显示器、率先推出广视角大尺寸的VA+LED显示器,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

从“打破”到“突破” 篇7

原来,当教者向同学们发问,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时,有同学回答是句子不整齐,也有同学回答是不押韵,还有的同学回答像散文诗。忽然,有个同学提出:能不能让我们改一改这首诗,把不押韵改成押韵的?这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同学们各自发表意见,争论不休。有赞成试一试、改一改的,改了可以比较比较;也有表示反对的,认为人家写得好好的,改它没有什么意义。但提出这个问题的那位同学坚持要改成押韵的。这时,教者有点为难,让同学们改吧,这堂课原来确定的任务就不能完成,会打乱了原来的安排;不让同学们改吧,又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遏制了他们的思维创造性。见到绝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的神情,教者当即点头同意让同学们尝试一下。这一来,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想露一手,都想一鸣惊人。不到十分钟,同学们开始互相交流了,不少同学脸上现出得意的神色。然后各个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到班上交流。这一交流,可让教者吃惊不小。

诗歌原来是这样写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尸体,说:这是奴隶!”有同学改成这样:“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会更加疯狂,他们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脊梁,说:这就是奴隶的下场!”有同学是这样改的:“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敌人会更加神气,他们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尸体,说:看,这就是奴隶!”还有的是这样改的:“假使我们不去作战,敌人会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冲着我们的尸体翻白眼,说:奴隶就这么贱!”同学们情绪高涨,教者也兴奋异常。想不到同学们别出心裁,竟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这是教者在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教者便抓住契机,趁热打铁,启发同学们将自己改的押韵的诗与原诗比较,发现还是原诗好,自然、清新,没有雕琢的痕迹。而自己改的虽然押韵,有了音乐感,但缺少原诗的特有的韵味,从而认识田间这位擂鼓诗人采用“鼓点式”的写法恰到好处,并进而认识“内容决定形式”的写作原则。想不到本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都通过改诗并与原诗的对比得到了解决。而且,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有了自己的体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这堂课打破了原来的计划,但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一种突破。

这堂课就是笔者几年前亲自上的一堂语文课。就因为这堂课,引发了笔者的一番思考:

1. 把目光从课本中移开

过去,提到备课,就是首先要钻研大纲和教材,似乎只要将它们钻研透了,课就会上得成功,教学效果就会好。但自从上了这堂课以后,笔者对备课有了新的认识,就是教者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课本上,应该把它移到学生的身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学生上。备课要备学生。想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多考虑的是怎样让学生吃透教材;怎样让学生去反复练习,巩固课堂知识;怎样制定复习计划,好让学生考试过关。而很少舍得花工夫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去深刻体验、去深受教育、去不断尝试、去不断创新,这样只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而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这样的态度,还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怎么能使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所以,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恐怕就应该从语文教师的目光改起,教师应该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把课堂作为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

2. 让思维从模式中突破

备课、上课、改作业,是习以为常的三部曲。语文教师上课,也往往是导入、讲授、练习三部曲。天长日久,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成了捆住教师手脚的看不见的绳索。就拿教学《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来说,按照常规,只要读读背背、讲讲练练就算过去了,可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只是按固定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会压抑住学生身上这些可贵的东西。作为教师,就一定要善于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让思维从固定的模式中突破,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使语文教学改革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3. 使能力在活动中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具备真本领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我们语文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把这样的机会给了学生,就等于把打开知识大门和能力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过去的语文教学,常常是禁锢式的、封闭式的教学,几乎所有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被挡在课堂之外,其理由是:这些活动与语文考试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偶尔有相关的活动,也只是搭花架子,做做样子走过场,不把它当回事。但时至今日,课改已经向我们教师敲起了警钟,那种禁锢式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形势。而使学生变得聪明的途径不是在死啃书本上,主要的还是通过学生亲自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感悟、品味,从而提高能力,提升品位。

打破定式学习语录 篇8

第一,请同学们阅读八则语录,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用下列句式,对每一则语录进行概括。

创造性思维,不要__________________,而要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不难写出以下的句子———

创造性思维,不要总是那么严肃,而要在大多数时候保持放松状态;

创造性思维,不要因循别人的做法,而要建立自己的规则;

创造性思维,不要失去了想象力,而要像孩子一样,保持想象力;

……

2.请根据上面的提炼,说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同学们只要将上面的句子进行简单合并,自然能够归纳出以下结论———

创造性思维,就是要保持放松状态,保持想象力,走出因训练形成的思维疆界,顺其自然……一句话,“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待同样的事情”。

完成了这两个小问题,我们就把握了本课的核心———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这一步骤帮助我们打破了学习议论文的思维定式———本篇课文不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而是带有议论色彩的语录,我们应该用学习语录的方法来学习它。

第二,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句子,小组讨论说说其作用。

1. 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

2.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 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4. 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

5. 他想,所谓的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八则语录,最短不过72字,最长也不过169字。每则语录结构基本相似,都有观点句和支撑句。有的观点句在文中,支撑句紧随其后;有的题目就是观点句,支撑句在段中。上述5个句子,都是支撑句。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些句子究竟支撑了什么,证明了什么。

第1句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不能因循别人的做法”的观点。

第2句是引用论证,引用毕加索的话有力地支撑(证明)了创造性思维需要保持想象力的观点。

第3句也是引用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需要走出思维定式的观点。

第4句是比喻论证。这句话中“思维疆界”的比喻意义十分明确,证明了创造性思维需要走出思维定式的观点。

第5句是对比论证。将“他”看见的与没看见的进行对比,证明了创造性思维需要想到画面背后的观点。

打破“婚后沉默症” 篇9

夫妻感情需共营

恋爱中的男女,都会把爱情放在第一位,自然会在对方身上下一番工夫。但结婚之后,丈夫则会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事业,如果妻子此时还来不及调整心态,仍然期望丈夫花大把精力在自己身上,那么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建议:作为丈夫,虽然工作重要,但也别以这个为借口冷落妻子。其实妻子要求也不多,只希望你在闲暇时能够陪陪她,满足一下精神需求就足够了。如果工作实在繁忙,要耐心向妻子说明工作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妻子,要理解丈夫的辛苦,同时可以安排一些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家庭娱乐活动,共同回忆初恋与新婚时的情景,这不仅能巩固和发展夫妻关系,还能让丈夫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彼此心灵需沟通

夫妻间有矛盾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最糟糕的处理方法并不是相互争吵,而是有话都憋在肚子里,进行“冷处理”。这样只能让怨气越积越深,由相互看不惯直到相互厌倦。

建议:如果心中有什么不满,应及时告知对方,或许会让对方意识到自己错了,或许是一场误会。如果不进行沟通,则永远只会相互埋怨。当然,夫妻之间的沟通要以尊重为前提,在友好、温馨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非要争个长短曲直。对方错了,点到为止;自己错了,说一声“对不起”。切忌不要使用语言暴力,否则会给对方精神造成极大伤害,即便是自己有理对方也不会接受。

生活乐趣需共享

一个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生活乐趣的人,会产生孤独感,继而对婚姻失望。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双方都处于沉默状态,没有语言上的交流,那么原本充满生机的生活,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建议:夫妻双方要学会分享乐趣,首先要善于发现乐趣,比如学做一道美味菜肴,观看一部好看的电影,为爱人做一桌好吃的菜……如此,对方也会觉得生活有乐趣,充满了新鲜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培养共同的情趣,使得双方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丽)

上一篇:红外检测器法下一篇:图书馆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