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精选12篇)
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 篇1
根据对1976年我国唐山7.8级地震震害统计, 砖房是100%破坏, 其中85%以上倒塌。砖房之所以地震破坏比例如此大, 主要原因是砖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 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 砖砌体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砖结构是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体系, 从而导致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在我省大部分中小县城砖混结构的房屋是民用建筑房屋的主体。如果在多层砖房的设计中过度追求大开间、大门洞、大悬挑, 甚至通窗效果等, 必将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性能。
1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目标
1)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三个水准。为使多层砖混房屋达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应重视房屋的概念设计。多层砖混房屋在强震作用下易倒塌, 防倒塌设计是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多层砖混房屋的抗倒塌, 不是依靠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来保证的, 而是在总结以往震害经验的同时, 利用结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措施来实现。
(1) 建筑平、立面的布置应力求规则、均匀、对称, 避免质量、刚度发生突变, 避免楼层错层, 因为, 结构体形复杂和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均匀时, 难以估计应力集中和扭转的影响以及抗震薄弱部位。在地震作用下, 容易造成破坏。
(2) 多层砖混房屋的结构体系,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 沿平面内宜对齐, 沿竖向应上下连接;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当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房屋有错层, 且楼板高差较大、各部分结构刚度, 各部分结构质量截然不同时, 宜采用防震缝将结构分割成平面和体形规则的独立单元;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烟道、风道等不应削弱墙体, 当墙体被削弱时, 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突出屋面的烟囱;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3) 震害调查表明, 多层砖混房屋震害与其总高度和层数有密切关系, 倒塌的百分率与房屋的层数成正比, 这是由于作用在多层砖混房屋的水平地震作用随房屋层数的增加而加大。各国都对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进行了限制, 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
(4) 多层房屋的高宽比越大, 地震的倾覆作用越明显, 为确保房屋不发生整体弯曲破坏, 《规范》对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宽度比值进行了限制。
(5) 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来承担。横墙间距过大, 会使横墙数量减少, 纵墙支承减少, 楼盖平面内变形过大, 造成横墙整体抗震能力下降, 纵墙发生较大的出平面弯曲, 楼盖不能有效地把地震作用均匀地传给各抗侧力构件。因此, 房屋抗震横墙间距设计时要满足《规范》要求。
(6) 多层砖混房屋的墙体是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和抗侧力构件, 地震时房屋的倒塌一般也是从墙体破坏开始的。应保证房屋的各道墙体同时发挥它们的最大抗震强度, 避免个别墙段的抗震强度不足导致逐个破坏, 从而造成整个房屋的破坏甚至倒塌。当个别墙段尺寸不满足要求时, 可在该部位增设构造柱来满足要求。
2 抗震计算
1) 抗震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满足抗震承载力的基础。地震时地面运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且十分复杂。对于多层砌混房屋, 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 分别就纵、横向进行抗震强度验算。 多层砖混房屋抗震强度验算, 实际上只进行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砌体墙片的抗震抗剪强度验算。笔者经对7、8度区若干幢规则的7、6层住宅砖房抗震计算分析显示, 底层所用混合砂浆的强度等级不能低于M10;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大开间房屋, 应注意验算房屋的横墙间距, 应注意验算房屋的高宽比;雨蓬、阳台、挑沿及挑梁的抗倾覆验算; 梁支座处局部承压验算, 支承在独立砖柱上的梁, 不论跨度大小均加梁垫, 与构造柱相连接的梁进行局部抗压计算时, 宜按砌体抗压强度考虑, 等等。
2) 由于抗震设计涉及到许多不确定因素,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还不够完善, 要对结构进行“精确”抗震计算来预测地震破坏是困难的。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看, 经济实用的抗震构造措施, 对抵御罕遇地震、防止结构倒塌起着关键作用。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只是对墙体本身的强度进行验算, 对于墙片之间、楼层之间和房屋局部等的连接强度问题, 计算时较难考虑, 应采取构造措施来加强各部分连结和房屋的整体性及变形能力。因此, 为了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 应同时考虑强度验算和构造措施, 以保证“小震不坏, 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
(1) 构造柱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圈梁的结合, 可对砖混房屋形成一种约束作用, 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和结构延性, 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 使结构在遭到强烈地震时, 虽有严重开裂而不致倒塌, 这就达到目标—大震不倒。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在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外, 还要在以下部位增设构造柱。①规范限制的较大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 (2.1米以上) ;②对横墙较少或横墙很少的多层砖混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或二层后的层数, 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③对横墙长度大于层高二倍时, 在横墙中部增设构造柱。内纵墙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④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超过总数的1/3时, 在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⑤在承受较大集中荷载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同时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 以增强构造柱和砖墙之间的整体性, 也便于利用构造柱的外露侧面检查施工质量。
(2) 圈梁的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对房屋的抗震有较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 增强楼、屋盖的整体性并增加墙体的稳定性, 有助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 减轻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破坏。圈梁必须按规范要求设置, 对于隔开间或每开间设置构造柱的多层砖房, 应沿设有构造柱的横墙及内、外纵墙在每层楼盖和屋盖处均设置闭合且拉通的圈梁, 若圈梁穿过中间走廊时, 必须要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圈粱 (包括地基圈梁) 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 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圈梁的截面和配筋不宜过大, 通常按规范要求设置或提高一个等级采用就可以了, 不宜无限提高, 因为, 圈梁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所以讲房屋的抗震横墙数量不足或墙体本身的抗震性能太差时, 仅靠增设或加大圈梁截面及配筋是起不到抗震的作用。
(3) 墙体间的连接。多层砖混房屋各构件间的抗震构造连接是多层砖混房抗震的关键。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 以增强构造柱和砖墙之间的整体性, 也便于利用构造柱的外露侧面检查施工质量。7度时层高超过3.6m或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 以及8度和9度时, 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 当未设构造柱时, 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7度 以上 顶层楼梯间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拉结筋, 。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的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于顶部圈梁连接, 构造柱与砖墙以及砖墙与砖墙的连接, 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
(4) 墙体间的连接。目前, 我省多层砖混房屋的楼、屋盖多采用全现浇板, 这样大大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 并增加了房屋的刚度;增加了现浇板与所有墙体的联结, 有效的防止了纵墙出现平面外的弯曲破坏, 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现浇楼板、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 均不小于120m。
(5) 其他构造。
①房间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得大于6.6m。
②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外纵墙和横墙达到整体连接。
③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④房屋的底层和顶层, 在窗台板处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带, 其厚度为60mm, 宽度不小于240mm, 纵筋不小于3φ6;两端深入墙体不小于360mm。
⑤楼梯间和门厅阳角的梁支撑长度为500, 并与圈梁连接。
⑥跨度超过6m的梁下240墙应加壁柱或构造柱, 跨度不宜大于6.6m, 超过时应采取措施。
⑦砖砌栏板应配水平钢筋, 且压顶卧梁应与砼立柱相连, 压顶卧梁宜锚入房屋的主体构 造柱 。
⑧对开间大于3.9m的房间要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圈梁必须封闭, 构造柱箍筋全高加密。
⑨砖砌体结构的长度较长时应设伸缩缝。高差大于6米和两层时应设沉降缝。
⑩构造柱不得作为挑梁的根。
结束语
多层砖混房在城乡建设中量大面广, 又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 加强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 重视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的三个环节, 就能使多层砖混房屋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进行普通砖混房屋结构设计时, 设计人员还应掌握如下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并应考虑当地地方性的建筑法规。设计人员应熟悉当地的建筑材料的构成、货源情况、大致造价及当地的习惯做法, 设计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摘要:多层砖混结构在历次地震中的震害非常严重, 对于这种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体系, 设计时应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措施等方面出发, 根据工程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关键词:抗震性能,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措施
参考文献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
[2]罗国强, 罗刚.建筑施工中的结构问题.
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 篇2
1.此类结构为竖向力和水平抗侧力主要靠砖墙,在结构体系把握上应以水平力体系为主。
2.单层.刚性、刚弹性、弹性三种方案对照规范要求做,不多说。
3.多层.要设计为刚性方案,即使有梁有柱只要符合砖房刚性方案要求,就可按砖混结构对待,但要明确这种梁柱墙混布的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结构仍以剪切变形为主,一要墙的布置满足刚性房屋的要求,二要满足抗震规范要求,三要在以刚性房屋剪切变形为主的出发点上考虑侧向刚度均匀,都能以剪切变形。举一个常见例子,一个一层为两开间一道横墙的房子,下部门市,上部办公,在一层横向是没问题的,纵向因门市从外开门,对致有可能只有柱而没了墙,因而纵向地震时,由于纵向不满足刚性房屋要求,或称纵向结构开门一边不是以剪切变形,地震时刚度中心和结构质量中心偏心过大,引起结构扭转破坏。说这个的目的是要如果你做的是砖混结构,就要从全局以砖房抗侧看结构布局。
4.要明确有柱的砖混,在小震作用下,柱是基本不受力的,在大震时,砖房开裂,柱承担的是以砖房开裂刚度与柱刚度之和而分配来的地震力,这时结构侧向刚度已大降,结构不再是纯剪切变形了。
对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砖混结构;楼板;配筋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33-01
在我国,砖混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整个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了。
本文是作者由多年的设计工作中得出的有关砖混结构的设计构造、措施和难点,结合规范,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设计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结构布置措施
1.1预制板的布置
通常设计的时候,对于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标注的,一般都采用对角线的方式标注,但是这种标注的方式在预制板多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标注线的交叉,那么可以改用水平线或垂直线进行标注,如果房间的预制板的类型相同的时候,那么可以只标注一块板,相同的板直接标房间类型编号就可以。
编号的时候要注意全楼统一,可按照横向或者纵向的顺序进行,不仅不容易出错,还能提高设计的效率,施工人员也方便看图施工。预制板相互间的板缝一般取40mm,板缝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
布板时应从整个建筑平面的中部开始逐渐向往外侧布置,为了减少板的数量,尽可能的用大尺寸的预制板,如果个别位置不符合模数,需要现浇板,现浇板的位置最好位于门窗洞口的地方,方便整体的布置。现浇板的宽度一般≥200mm,如果尺寸太小,会影响水管和暖气管道的穿板。
为了满足建筑的需要,构造必须使用整体现浇层的时候,现浇层最小厚度80mm,配双向φ8@250,混凝土强度最小是C20。从抗震的方面考虑,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效果更好。
1.2现浇板的配筋
从08年汶川地震的经验总结,尽量采用高强度的钢筋,抗震性能更好。用三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三级钢。钢筋强度高,直径和间距可以加大,但最大间距不能超过200mm,通过计算,当距取200mm时,小于6.6米跨度的板的裂缝都能达到规范的要求。个别跨度较小的板上部的负筋为了便于施工,可以不断,在说明里可以说明,配置为双层双向钢筋φ8@200。为了方便施工。楼板的上下部钢筋间距可以相同,而且钢筋的直径也不宜相差太大。考虑到屋面板的抗裂要求,板的上部钢筋可以不断开,或隔一断一,部分受力较大处要附加钢筋。
为了减少画图的工作量,对于楼板的形状不同,但是配筋相同的时候,也可以编为一个板号。为了防止出错,每层的楼板宜统一编号,方法可以是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编号。由于现在的强弱电管都要走楼板中部,对板的厚度有相应的要求,一般≥120mm,不宜采用楼板较薄,再单独设置垫层埋电线管的做法。个别电管过多的板需要加大板的厚度。为了保持房间的净高,尽量布置大跨度的楼板,减少单独外露的梁的使用,减少对住户的压迫感。
为了减少楼板角部的应力集中,挑板的阳角加辐射筋。挑板的阴角加斜筋。即使是预制板结构的住宅,为了增强防水的效果,屋面板必须采用现浇楼板,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楼板的开裂,尤其是屋面板与女儿墙的连接处,更是开裂的主要部位。对于悬挑结构,应采用现浇板,我国很大省市发生了很多悬挑结构倒塌的事故,事后分析,很大原因是预制板整体性不好,与主体结构连接不牢固,比如雨罩、挑廊,阳台等。
1.3圈梁、构造柱布置
圈梁和构造柱是砖混结构主要的抗震措施,从唐山大地震后,规范中就对圈梁和构造柱提出了很多的技术措施。
圈梁要每层浇圈闭合。如果个别时候圈梁(包括地圈梁)由于构造原因,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被截断,必须在被截断处附加一道梁,并且梁的两端要满足搭接长度。针对唐山大地震倒塌房屋的特点,规范中还特别指出,如果单层房屋层高≥4米,宜在窗户的上面再增加一道圈梁。保证墙体的侧向刚度。规范中,还强调必须保证圈梁和构造柱纵筋要有可靠的搭接及锚固。
对于构造柱来说,首先箍筋在柱子的上下端应加密(加密区的长度取柱子净长的1/3)。同时构造柱要生根于基础。对于较大的门窗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洞口宽度2.4米以上)。如果每层的构造柱相同,只需标注一根,其他采用相同的编号。汶川地震以后,很多地区从抗震的角度出发,要求圈梁钢筋、构造柱纵筋必须采用三级钢筋。
如果圈梁外露,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容易产生裂缝,而且圈梁外露,从装饰效果上看,也不美观,所以,如果外墙采用370,圈梁一般采用240,外侧留有120的砖墙。同时构造柱必须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圈梁的钢筋必须锚入构造柱的钢筋里面。
1.4过梁布置
结构师和建筑师应该配合工作,如果结构师发现圈梁下的空间不能放置过梁,可以和建筑师协商,用圈梁兼做过梁。从抗震的角度来说,过梁也应该采用整体现浇的方式。过梁的钢筋与柱或构造柱的钢筋应有可靠的连接。当过梁上有大梁的时候,过梁要兼用梁垫,一般截面较大。
1.5雨蓬、阳台、挑檐布置
为了方便施工,悬挑板的竖板现浇最小厚度为80mm。又是为了加快施工速度,阳台的竖板可以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但是必须与悬挑板中的预埋构件有牢固的焊接。从受力的角度考虑,由于雨棚和阳台上部受力,所以钢筋应放在板的上部,而且钢筋的根部必须牢固的锚入墙体圈梁当中。有些阳台采用门联窗的方式,为了满足日后入住居民装修的需要,可以采用方便凿掉的轻质隔墙材料。悬挑板的长度如果过大,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在板下配置構造钢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为了避免清洁的时候尘土下落,挑板内跨板的根部应该加个小的竖沿。挑从很多地方悬挑板发生的工程事故经验分析,板的配筋应该适当的偏大,为了防止施工时,工人野蛮施工,把负筋踩塌,应用大直径的钢筋。和楼板一样,如果挑板的跨度较小,为了方便施工,可以把挑板支座的负筋拉通。
2梁、柱的布置
1)受到集中力的梁应附加箍筋或者是吊筋,从方便施工的角度考虑,宜优先考虑使用附加箍筋。2)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如果把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次梁会导致主梁出现扭转,必须通过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的方式来改善。3)建筑为了造型,很多时候喜欢用有圆柱,但是为了方便施工,设计师最好把地下的柱子设计为方柱。从受力的角度考虑,圆柱的纵筋最少8根,箍筋可以使用螺旋箍筋,规范要求螺旋箍筋的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下部方柱的箍筋宜使用复合箍筋,在上下部要加密。角柱因为受力大,注意要增大纵筋直径并沿全柱高度加密箍筋。幼儿园为了幼儿的安全,防止运动中碰伤,不宜使用有棱角的方柱。4)考虑到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柱子的纵筋宜大直径和大间距,但最大间距也不宜大于200mm。从防止出现裂缝的角度考虑,梁的纵筋宜小直径好和小间距,但钢筋间距必须满足构造的要求。5)如果进深梁与构造柱相连接的的高度大于300mm,规范规定,梁端1.5倍梁高范围内的箍筋宜加密。次梁弹性支承在墙体上或者次梁的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梁端的弯矩为零,此时的支座可按简支设计,但安全期间,梁端的箍筋必须加密。
3结论
本文针对砖混结构在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遇到的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根据工程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设计人员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 篇4
1995年1月17日凌晨, 日本大阪、神户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大地震, 死亡5438人, 受伤34523人;神户人口约350万, 死亡比例是1.55‰, 受伤比例是9.86‰。
1976年7月28日凌晨, 我国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 死亡242769人, 受伤164851人;唐山人口约150万, 死亡比例是161.8‰, 受伤比例是109.9‰。
同样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地震, 日本阪神和中国唐山相比, 后者死亡人数约为前者的104倍, 受伤约为11倍。究其原因, 主要是唐山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较多, 地震时普遍倒塌。这种结构的房屋, 空心楼板干铺浮搁在砖墙之上, 而砖墙又缺乏可靠的拉结和约束, 一旦大地震发生, 楼板散落、砖墙倒塌, 接着便是一堆瓦砾, 居住于其中的居民即无法存活。而日本阪神则多为木结构的二层住宅, 阪神地震后, 几乎是全部倒塌, 但多数为倾斜倒塌, 被砸死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也容易逃生和求助, 死亡比例相对很低。
阪神地震的震害经验是继我国唐山地震后又一次极其宝贵的建筑物震害经验。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完善我们的抗震设计规范, 正视我国的建筑抗震现状, 提出对应措施。目前, 我国各地的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要考虑加固, 主要是要防止地震时砖墙倒塌, 空心楼板散落。在加固现有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同时, 对于新建的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在设计上要防止出现新的“危房”, 即重视新建住宅的设计质量。新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怎样设计, 才能防止在地震不倒塌, 避免今后发生大地震时人员的大量伤亡,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房屋的平、立面布置
在房屋的平面布置和结构方案上, 要切实执行规范规定的一些设计原则, 如房屋体形, 力求平面简单、规则, 立面变化、刚度变化和质量分布力求均匀;建筑高度适当, 高宽比不宜过大;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避免把建筑物置于易液化的地基上;基础要有足够的埋深, 合理划分抗震缝等, 为建筑物抗震设计准备一个良好的开端。
2 适当提高砌体的强度
现在回过头来看20世纪70、80年代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 有很多房屋的砌体强度偏低, 按现在的抗震验算方法验算, 一般都通不过。适当提高新设计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砌体强度, 以适应将来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次抗震验算的经验认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 在8、9度地区, 底层最低应采用M10砂浆。在6、7度地区, 底层最低应采用M7.5砂浆。上部几层采用M5即可 (根据抗震验算确定) 。砖强度最低应采用MU10, 今后可推广MU15、MU20。砂浆强度是控制砌体强度的关键因素, 对抗震验算的通过举足轻重, 一般沿高度应分三种强度等级, 即M10、M7.5、M5。那种从下到上都采用一种强度等级的作法, 从受力角度讲, 显然不合理。
3 增设构造柱
唐山地震后, 大量的震害调查表明, 在房屋破坏中, 墙体破坏最为常见。墙体破坏主要表现为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阶梯形裂缝、交叉裂缝和竖向裂缝。地震作用加大时, 出现墙体倾斜、纵墙倒塌、横墙倒塌、全部倒塌、一塌到底。
在墙体中设置构造柱, 对于脆性材料的砌体房屋具有发送抗震延性、增强墙体间的连接、增强结构的整体工作性能, 其作用已被公认。两端有构造柱的墙体, 可以较多地增大变形能力, 即使墙体开裂以后, 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 特别是构造柱在限制破碎墙体位移方面, 具有突出作用。只要构造柱的主筋不合部断裂, 墙体还被约束在其自身的平面内, 墙体虽已裂缝、滑移, 但仍能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这就是我们对砖混结构房屋在大地震中所企盼的目标———大震不倒。要达到这一目标, 笔者认为, 除应按规范规定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以外, 还应在下述部位增加构造柱的设置:a.墙体的转角部位;b.较大的门、窗洞口两侧;c.较长的横墙中部;d.横墙间距较大的纵墙上;e.纵墙端部窗洞口两侧;f.较大集中荷载作用部位。
增加构造柱的设置后, 墙体可按构造要求增加构造柱间的水平拉结钢筋, 使局部形成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 而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的强度比普通砖砌体的强度增加较大。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验算时, 一般应考虑构造柱的作用。抗震验算采用电算时 (因手算较繁琐且不准确,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作砖混结构抗震验算时, 大多采用电算) , 程序提示:构造柱是否参予抗震验算?此时回答“是”。程序自动将构造柱的砼及纵向钢筋的抗剪作用计入墙体截面总抗剪承载力之中。构造柱参予抗震验算后, 墙体截面的抗剪承载力提高很明显, 笔者通过多次电算发现, 多数墙体可提高10%以上, 有的甚至可提高40%以上, 平均可提高14%~15%。
4 楼 (屋) 盖现浇
从抗震角度讲, 墙体与楼 (屋) 盖的连接是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 国内设计与施工单位的做法各不相同, 有的干脆就没什么连接, 将空心楼板干铺在砖墙上, 当地震作用加大时, 出现滑税、散落, 致使房屋倒塌。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楼 (屋) 盖现浇。楼 (屋) 盖现浇以后, 消除了上述散落过程, 增加了楼 (屋) 盖对墙体的约束能力, 增加了房屋的整体性, 增大了楼板的刚度。楼 (屋) 盖现浇以后, 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以适当放宽, 因为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 层间变形是控制性的, 较强的楼 (屋) 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 当墙体不对齐时, 现浇楼 (盖) 是一个很好的传递水平力的选择。楼 (屋) 盖现浇以后, 由于是纵、横墙均承重, 增加了楼板对所有墙体的约束, 避免了因横墙承重时, 纵墙没有可靠的支座和约束而首先倒塌的恶果。
楼 (屋) 盖现浇以后, 由于刚度的提高, 在抗震验算中, 笔者通过电算对照, 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可提高4%~10%。
楼 (屋) 盖现浇以后, 多层砖房可以不设置圈梁。但要注意现浇楼 (屋) 盖与构造柱及墙体应有可靠连接。
摘要:针对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问题展开了探讨。
砖混结构施工方案 篇5
本工程施工图中基础采用条形基础,本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对条形基础进行编制
8.1.1基础施工
1.施工顺序
施工放线——基槽开挖——检查轴线、标高——浇垫层砼——养护——砌条石基础——地圈梁
2.施工工艺
(1)地槽开挖采用人力开挖方式进行,开挖过程中其土石方应
及时运至现场指定位置放置,严禁场内土石方乱弃。
(2)地槽开挖施工应有序进行,不得随意切断场内临时排水沟
道,开挖某处地槽前应将要切断的临时排水沟道改道后再行施工,以免造成现场排水不畅。
(3)垫层砼浇好后,在垫层上抄平并弹好中心线,经检查合格,做好隐蔽验收资料,再砌条石基础、关模扎筋浇地圈梁。条石基础的组砌要严格按规范和设计图纸的要求施工,施工时,砂浆打座灌缝应密实,组砌得当,收阶合理,不得有松动、通缝,漏灌砂浆等现象。
(4)基础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土方回填。
基础工程完成后,用经纬仪放出各条轴线墨线,用水平仪侧出基 础设计表面标高,经建设、质检、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共同对基础
进行全面验收,作出鉴定并签字后,才能进行主体施工。主体施工前应将开挖基槽剩下的土外运出场,以免影响主体的砌筑。
8.2 主体结构施工
8.2.1砖砌体工程
1、砖砌体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
2、施工方法
1)组砌方法:组砌方法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同一道墙体严禁有两种以上的砌筑形成,并不得有通缝。砌体宜采用一顺—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2)排砖撂底:按设计要求经测量放出轴线和门窗洞口位置的尺寸线。采用千砖排砖撂底,以砖的模数按测量放线,标出位置尺寸进行排砖撂底,两山墙排丁砖,前后纵墙排条砖。排砖时应严格核对门窗洞口的位置、窗间墙、垛、构造柱的尺寸是否符合排砖的模数。在保证砖砌体灰缝8—10mm的前题下全盘考虑排砖撂底。
排砖时要注意卫生主管道及门窗的开启不受影响,在其洞口处砌 体的边缘必须用砖的合理模数,不得出现破活。
3)选砖:砌砖前应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颜色均匀、规格基本一致的砖。
4)盘角:砌筑砖砌体前应先进行盘角,每次盘角高度应以3—5 层砖为宜,盘角要及时、准确地用吊线及靠尺检查。若有偏差应随时 修整。盘角应严格对照底盘线、皮数杆的竖向标高,水平灰缝要均匀 一致。盘角应坚持及时检查和修整,保持新盘角的平整和垂直必须完 全符合验评标准规定的允许偏差值,方可挂线砌砖。
5)挂线:砌筑一砖半及其以上厚墙体时,应及时双面挂线进行砌筑。砌一砖厚清水墙与混水墙体的时候。应挂外手线进行砌筑。如果工作面长,几个人使用一根通线时,工作面的中间应设挑线点;此挑线点应以两端盘角点或“起墙”点贯通穿线看齐;水平灰缝应均匀一致,平直通顺。
6)构造柱马牙搓设置:砌体留置马牙搓要求先退后进,应于每层往脚开始先退五皮砖、后挑出五皮砖做马牙搓,搓宽为60mm,搓高为300mm,以保证柱脚为大断面。
7)砌砖:砖砌体的砌筑,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砌筑时上口拉线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
三、一”砌砖法进行作业。
操作方法:砌筑时,首先应将灰打匀打平,砖要放平,垒砌时一 定要跟线,左、右相邻要对平,注意做到:“准确的尺码边角正,浆
满缝直墙面平。”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应控制在10mm,但不 应小于8mm。
砌筑墙时.混水墙严禁半分头集中砌筑出现三皮砖及其三皮
砖以上的通缝.砖墙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组砌形式,应
根据砌筑部位的受力性能而定.18砖和1/2砖厚墙砌体严禁使用分 头砖。
8)留搓: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及其楼梯间应同时砌筑.如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援.实心砖砌体的斜搓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临时间断处加留置斜搓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处外,也可设置直搓,但必须留置阳搓,并应设置拉结筋.拉结筋的数量为每120mm墙厚设 置1根中6钢筋,间距沿墙高不于超过500mm;埋入长度从墙的留搓 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末端应有90度弯钩.洞口顶部宜
设置过梁。
9)预埋件:预埋件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和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设置之前应作防腐处理,并必须根据洞口尺寸、构件需要,按要求正确设置,严禁事后剔凿。
10)过梁安装:在砌体中安装过梁时,必需严格控制其位置、标 高及型号等的准确性。支承处座浆应饱满,如座浆厚度超过20mm时,要用细石混凝土铺垫,过梁两端的支承高度应相同、长度应相等。
3、构造柱、圈梁施工
圈梁用工具式模板,构造柱两侧砖墙每米高留60X 60mm洞口,穿φ48的钢管夹具。板缝用木模拉吊。
钢筋规格、数量、位置及搭接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筑混凝土前搁好保护层垫块。对构造柱,砌筑前先调整竖筋插铁,绑扎钢筋骨架,砌筑时加支方木斜撑,封闭构造柱模板前彻底清除柱根杂物,并调整钢筋位置;浇筑圈梁砼以前,再次校正伸向上层的竖筋位置。浇筑时用振捣棒捣实。构造柱应分层下料,振捣适度防止挤动外模。
4、预制板安装
预应力空心板生产厂家必须具备相应资质,进场后应按规定作构件结构性能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上。构件堆码应分规格堆码,堆码垫木上下对齐,堆码高度不超过10块。楼板安装前,按设计图纸和规范检查预应力空心板质量和型号,否则不得使用。
构件安装前,应先堵板孔。板缝宽度满足设计要求,板缝灌浆分两次进行。
8.2.2钢筋砼工程
1、砼质量保证措施
(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进场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各种材料:水泥、砂、石、水、粉煤灰、外加剂,均应达到试验所用材料的材性指标,由配合比负责人签字认可。
(2)原材料储备与供应保证
生产前必须有一定的储备。本公司砼供应站砂、石堆场大、储备
充足;粉煤灰及外加剂用量相对较小,容易备足料.与水泥厂随时保持联系,保证供应。
(3)砼配合比设计试配
砼的施工配合比设计试配由总工负责.试配时采用工程中实际使
用的材料,严格计量,机械搅拌.测定拌合物性能指标:容重、凝结时间、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坍落度损失.制作砼立方体强度试件,根据测得的性能指标确定使用配合比。
(4)搅拌设备正常运转的保证
机械设备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出故障,所以每次生产都设
电工、机修工值班,负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5)严格按配合比计量下料
搅拌站由专人操作,计量必须准确可靠。
(6)拌合物取样检测
按规定规定的取样频率和数量取样,测其坍落度、容重、凝结时 间、坍落度损失率及砼试件各龄期的强度,作为砼质量检查和积累技 术资料用。
2、钢筋施工
钢筋工程是砼工程中的主要骨架,是承受荷载的主要材料,因此
在施工中一定要按照施工图纸、会审纪要及有关操作规程,认真施工及检查工程质量。
本工程的钢筋加工,系在钢筋外加工场统一加工,采用焊接头绑扎接头。钢筋绑扎均采用就位绑扎,绑扎前先将操作面清扫干净,认真考
虑好绑扎顺序,与水电预埋管安装紧密配合,交又穿插一次绑扎就位. 钢筋半成品入场后,按设计图、计划检查规格、数量,并复核质
量合格证,抽检报告,焊接报告资料,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
加强对钢筋成品的保护,钢筋在绑扎过程中,必须保护好预埋管 件、铁件,严禁乱踩钢筋。
3、混凝土施工
本工程现浇混凝土采用350型强制式搅拌机现场搅拌混土满足施工需要,施工时注意控制噪声污染和粉尘飞扬。本工程混凝土为自拌混凝土塔吊运输就位。现场混凝土制备与浇筑方法如下:
1)施工准备
(1)材料
①水泥
泥选用3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各种指标应分别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准。
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并要核对其品种。标
号。包装重量和出厂日期并抽检合格.使用前若发现受潮或过期,应 重新取样试验,包装重量不足的另行堆放,作出处理。
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50Kg/m3。
②砂
根据特细砂砼规范,本工程主体结构拟采用长江特细砂和渠河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及其以上的采用渠河砂,其余的采用特细
砂。
③石子(碎石)
石子宜选用石灰岩并取样确定.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面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
石子中的含泥量(按重量计)对等于或高于C30混凝土时,不大于1%;低于C30时,不大于2%;对C1O和C1O以下的混凝土,石子的含泥量可酌情放宽。石子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按重量计),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或等于C30时,不大于15%;低于C30时不大于25%;对C10和C10以下,可放宽到40%。④水
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2)机具
①混凝土搅拌机,按搅拌方式采用强制式。
②振动器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和平板式振动器。
③台秤.能称量200Kg以上材料,且有CMC标志。
④斗车(手推车).
(3)作业条件
①构造柱、圈粱等模板内的木碎.杂物要清除干净,模板缝隙应严密漏浆。②模板、钢筋、预埋件、管线等应符合设计图纸并办理隐蔽验收手续。③脚手架搭设要符合安全规定:砼浇捣时尚应架浇砼用脚手架,严禁在墙上行走或施工。
④水泥、砂、石子及外加剂、掺合料等经检查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试验室要下达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⑤台秤经计量检查准确符合使用要求.
⑥对班组已进行全面施工技术交底,包括作业内容、特点、数量、工期、施工方法、配合比,安全措施、质量要求和施工缝设置等.
2)操作工艺
①浇筑前对模板浇水湿润,柱模扳的清扫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并检查钢筋接头是否焊好,垫块是否加好.
②根据配合比的每盘(槽)各种材料用量要过称.
③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
④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中起至开始卸料时止规定采用。
⑤混凝土运输:混凝土在现场运输工具采用混凝土吊斗.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采用塔吊及时吊运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
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如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灌前进行二次拌合。
⑥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
a)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措施.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生口)。
b)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
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
c)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
d)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
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的时间确定.
e)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初凝前修整完毕。
f)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12小时内应浇水养护。混凝土浇水养护日期一般不少于7天,掺用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
3)施工注意事项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蜂窝。产生原因:振捣不实、漏振、漏浆。
预防措施: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动器.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砂浆,才能使接缝严密,防止侧板吊脚。
(2)露筋.产生原因: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或垫块脱落。
预防措施: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缝表面应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
(3)麻面。产生原因: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漏涂隔离剂。
预防措施:模板应平整光滑,安装前要把粘浆清除干净.并满涂隔离剂,浇捣前对模板要浇水润湿。
(4)孔洞。产生原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
预防措施:对钢筋较密的部位(如粱柱接头)应分次下下料,缩小分层振捣的厚度;按照规程使用振动器。
(5)缝隙及夹渣。产生原因:施工缝未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柱头和梯板脚。
预防措施:浇注前对柱头,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砂,木屑。
(6)钢筋混凝土柱底部缺陷(烂脚).产生原因:模板下。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建筑前没有先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浆。
预防措施:模板缝隙宽度超过2.5mm应予以填塞严密。特别防止侧板吊脚。
(7)粱柱结点处(接头)断面尺寸偏差过大.产生原因:柱头模板刚度差,或把安装柱头模板放在楼层模板安装的最后阶段,缺乏质量控制和监督。
预防措施:安装粱板模板前,先安装柔柱接头模板,并检查其断面尺寸.垂直度.刚度,符合要求才允许接驳粱模板。
(8)混凝土表面不规则裂缝.产生原因:一般是淋水保养不及时湿润不足,水分蒸发过快或厚大构件温差收缩,没有执行有关规定。
(9)缺棱掉角.产生的原因:投料不准确,搅拌不均匀,出现局部强度低;或拆模板方法不当。
预防措施:指定专人监控投料,投料计准确;搅拌时间要足够;拆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应在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能拆除。拆除时对构件棱角应予以保护。
(10)钢筋保护层垫块脆裂。产生的原因:垫块强度低于构件强度;沉置钢筋笼时冲力过大。
预防措施:垫块不得低于构件强度,并能抵御钢筋放置时的冲击力;当承托较大的粱钢筋时,垫块中应加钢筋或铁丝增强;垫块制作完毕应浇水养护。
(11)混凝土缺陷的处理
麻面:先用清水对表面冲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平。蜂窝、露筋:先凿除孔洞周围疏松软弱的混凝土,然后用压力水 或钢丝刷洗刷干净,对小的蜂窝孔洞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 实,对大的蜂窝露筋孔洞处理。
孔洞:凿去松软的混凝土,用压力水或钢丝刷洗刷干净,支模后,先涂纯水泥浆,再用比厚混凝土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捣。如孔洞较 深,可用压力灌浆法。
砖混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砖混结构;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1砖混结构建筑的定义
砖混结构建筑指的是承建建筑物时,砌筑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时所用的材料为砖和混凝土,结构为砌块形式,横向上起承重作用的梁、楼板或者屋面板等采用的为钢筋混凝土构造。总体来说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构成了砖混结构。包括低层和中高层的建筑。
2砖混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砖混结构建筑的设计要点
以承重砖墙为主体的砖混结构建筑,在设计时应注意:门窗洞口不宜开得过大,排列有序;内横墙间的距离不能过大;砖墙体型宜规整和便于灵活布置。构件的选择和布置应考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还要满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他构造要求,如外墙的保温隔热、防潮、表面装饰和门窗开设,以及特殊功能要求。建于地震区的房屋,要根据防震规范采取防震措施,如配筋,设置构造柱、圈梁等。砖混结构建筑可以在质感、色彩、线条图案、尺度等方面造成朴实、亲切而具有田园气氛的风格。设计时还可以统一考虑附属建筑和庭园环境布置,以取得和谐的艺术效果。
2.2施工前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砖混结构施工前首先要确保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选派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人担任。其次,在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要想全体的基层施工人员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特殊部位的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还要对施工图纸做好认真的自审和会审工作。再者,在施工前要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将临时设施搭建好,将施工机具布置到位,另外,还要确保施工场区内的道路畅通,水电设施齐全,提高对施工中所用到的各种施工机械进行维护和保养,为以后的施工工程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还要做好施工前的计量工作,计量工作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种计量器具均需有专职人员负责维修和保养,使各种计量器具自始至终保持在有效状态。各轴线、标高由专职测量放线人员测定。质检人员所用的钢卷尺等必须做好比对校核,确保各种计量器具的准确有效。
2.3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1)砖砌体砌筑技术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选择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保证砌体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受力性能。砖砌体的质量应当达到:灰缝横平坚直、砂浆饱满、薄厚均匀。砌块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接搓牢固。具体的要点有:①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薄厚均匀。施工时要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厚度以10mm为宜,不宜小于8mm或大于12mm。为了保证铺灰平整,所以在施工时要用“三一砌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保证墙体保温、隔声、竖向灰缝饱满、灰缝厚度要均匀一致。②砌块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为了提高砌体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砖块排列应遵守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的原则。每层砌砖分两步架,两个施工层,采用一顺一丁砌合法,240 墙单面挂线,370墙双面挂线,线应绷直、拉紧,每层砖都要跟线。为提高受力性能,各层承重墙、梁下最上一皮砖采用丁层砌法。砌筑要上下错缝,组砌合理,避免游丁走缝、通缝现象。抗震节点构造必须注意横平竖直,隔墙顶面与上部结构接触处宜用侧砖或斜砌挤紧,防止砌体的不均匀沉降和失稳。③接茬牢固:施工时按照留搓的原则,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必须留搓的部位,采取留斜搓,高度不宜超过一步架,长度不小于高度2/3。如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可考虑留直搓但必须是阳搓,并加拉钢筋,其数量是120mm厚墙用一根Φ6钢筋,间距沿墙不超过500mm钢筋末端做90度弯勾。④当出现相邻建筑物高度不同时,施工顺序为先高后低,当分段施工时相邻施工段、高差要小于一层楼或小于4m,同时,为了减少灰缝变形引起砌体沉降,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越过1.8m。
(2)钢筋工程施工要点
①钢筋绑扎时,根据现场情况在模板上用笔标出箍筋或分布筋位置,便于在这些位置进行绑扎。如果对钢筋进行绑箍时模板还没有支好,可以按照图纸的要求,比照钢尺使用记号笔将需要绑扎箍筋的位置在焊接好的主筋上标注出来,然后以这些点为依据进行箍筋的绑扎工作。另外,钢筋的绑扎、焊接及加工形状必须要在设计及规范要求下完成。②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钢筋搭接的长度进行加工和安装,要保证钢筋绑扎的位置准确,柱子钢筋上口要设置和点焊锁口箍筋而且要确保点焊牢固和确保轴线位置准确无误。要用隔点焊接技术对各种负弯矩筋进行焊接,要确保牢固,防止发生倾倒现象。③在双层钢筋结构中,要用用“几”型钢筋支撑上下的牢靠,另外为了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在施工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要对梁、板、柱钢筋进行垫块处理。对悬挑构件进行现浇操作时要注意切忌不可踩踏上部的钢筋,为了保持稳定要设置钢筋凳,以便在浇灌混凝土时使用。在柱子钢筋施工中,一般采用电渣焊技术。在施工中在确保构造柱的柱子筋同心的同时还要保证焊接的质量完全符合设计的要求。
(3)模板施工要点
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做好拼缝严密不漏浆,支撑稳固安全不变形,标高和构件断面尺寸严格按图施工,按规定验收。对墙板节点的模板提前配置好,方便拆除安装,保证外观质量和断面尺寸。模板安装时,柱、梁、板的轴线位置及标高要准确无误,几何尺寸准确,表面平整,拼缝严密、牢固,做到不漏浆,不沉陷,达到清水混凝土及镜面混凝土标准,从而对整个结构工程起到良好质量促进作用。
(4)混凝土施工要点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要配齐施工人员及施工工具。混凝土浇筑要做到均匀下灰,均匀振捣,做到连续浇灌,不出现冷缝。认真控制好混凝土楼面标高,随打随抹平,达到取消楼面找平层的要求。主要的要点有:①在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对混凝土的各项技术要求(强度等级、缓凝要求、塌落度)现场施工方法、生产效率(或工期)交接班搭接要求,以及供需双方协调内容,连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一起下达。②要保证所需材料供应充足,选定的水泥品种有足够的储备量或后续供应有保证;全部材料应检验合格,符合使用要求;搅拌机、浇捣现场之间有可靠的通讯联系手段。③配料室必须按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配料,因故需调整施工配合比(如发现材料有异常,砂、石含水量有变化等),必须由试验员签发变更通知单。混凝土搅拌配料时把材料按配料顺序全部装入搅拌机内搅拌均匀后(保证搅拌时间),装入运输车内。混凝土运输车装料前应把车内积水排净。运输途中,防止离析。
2.4施工中质量管理措施
在施工中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不合格的材料绝不在工程中使用;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地进行综合或单项质量检查,督促操作人员严把质量关;每道工序施工必须作好技术交底工作,将技术要求、操作要领、质量要求贯彻到每位操作人员,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正确施工;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现场管理人员经常巡回检查各工作面的质量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3结论
综上所述,砖混结构施工涉及的方面较多,本文主要针对其中关键性的几点,包括施工设计、砖砌体施工、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以及几项主要的管理措施等进行了技术要点简述。
参考文献:
[1]兰瑾.砖混结构建筑施工质量浅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294
[2]严迎莹.砖混结构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现代装饰,2011(6):130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防治 篇7
1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
1.1 现象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 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 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 并由下向上发展。横墙由于刚度较大 (门窗洞口也少) 。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相对变形, 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出现在底层墙体。向上逐渐减少, 裂缝宽度下大上小, 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 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 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 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 裂缝上宽下窄。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 顶层中央顶部竖起裂缝较少。
1.2 原因分析
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的墙体中, 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 当结构刚度较差, 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 导致墙体开裂。
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由于地基沉降量较大, 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 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房屋底层窗台下竖直裂缝, 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 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 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 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 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裂, 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 影响窗扇开启。另外, 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 由于冻胀作用, 也可能在窗台处发生裂缝。
1.3 预防措施
加强地基基础钎探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 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 待探出的软土部位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后, 方可进行下部基础施工。
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 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 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 设置沉降缝, 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的产生。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 操作中应防止浇筑圈梁混凝土时将沉降断开处浇筑在一起, 或混凝土、砖头、砂浆等杂物落入缝内, 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发生墙体拉裂现象。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 提高墙体抗剪强度。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 可以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故应在基础的顶面 (±0.000m) 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设计时.应控制长高比不要过大。操作时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如砖浇水润湿程度, 改善砂浆和易性, 提高砂浆饱满度, 在施工临时间断处留置斜槎。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置混凝土梁下反砖券, 以适应反梁作用而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产生裂缝, 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以外。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来加强。
2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2.1 现象
八字裂缝:出现在顶层纵墙的两端 (一般在1~2开间的范围内) , 严重时可发展到房屋l/3长度内, 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窗时, 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或3皮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续分布, 两端较中间严重, 在转角处, 往往形成纵、横墙相交而成的包角裂缝。
竖向裂缝:对于一些较长较大的房屋, 在纵墙中间部位可能出现竖向裂缝, 裂缝宽度中间大、两端小。
上述裂缝多出现在房屋建成约1~2年内, 具有南面、两面重, 北面、东面轻的特点, 大多数裂缝经过夏季或冬季后出现。
2.2 原因分析。
八字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 这种裂缝的产生, 往往是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 保温层未施工前, 混凝土砖砌体两种材料线膨胀系数的差异 (前者比后者约大l倍) , 在较大温差情况下, 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裂缝。无保温屋盖的房屋, 经过夏、冬季气温的变化, 也容易产生八字裂缝。裂缝之所以发生在顶层, 还由于顶层墙体承受的压应力较其他各层小, 因而砌体抗剪强度比其他各层要低的缘故。
檐口下水平裂缝、包角裂缝以及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 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邻接部位发生的竖直裂缝, 以及纵墙上的竖直裂缝, 产生的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
2.3 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做保温层, 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 因此, 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同时应尽量缩短间隔时间。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块预制或顶层圈梁与墙体之间设置滑动层。按规定留置伸缩缝, 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的影响。伸缩缝内应清理干净, 避免碎砖或砂浆杂物掉入缝内。
3 大梁梁底部的墙体裂缝
3.1 现象。大梁底部的墙体 (窗间墙) , 产生局部竖直裂缝。
3.2 原因分析。
大梁下面墙体竖直裂缝, 主要由于未设梁垫或梁垫面积不足, 砖墙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所引起。该部位墙体厚度不足或未砌砖垛。和砂浆强度等级偏低, 施工质量较差。
3.3 预防措施。
有大梁集中荷载作用的窗间墙, 应有一定的宽度或加垛。梁下应设置足够面积的现浇混凝土梁垫, 当大梁荷载较大时。墙体应考虑横向配筋。对宽度较小的窗间墙, 施工中应避免留脚手眼。由于此类裂缝属受力裂缝, 将危及结构的安全。因此。一旦发现, 应尽快处理。
4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干缩引起裂缝的措施
4.1 设置控制缝
4.1.1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 对3层以下的房屋, 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 可仅在建筑物1层-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 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控制缝做成隐式, 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 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 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 如聚硫化物、聚氨酯或硅树脂等填缝。
4.1.2 控制缝的间距:
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在转角部位, 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设置灰缝钢筋: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 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 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 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灰缝钢筋宜采用钢筋焊接网片, 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便通长设置时, 允许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5d;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m;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 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 上下不小于3mm, 外侧小于15mm, 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 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 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 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5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物常见裂缝的分析研究和实践证实, 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 但只要设计合理, 确保施工质量, 选用材料得当, 建筑物的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
参考文献
简要分析砖混结构住宅的设计流程 篇8
一、砖混结构住宅的内容及其优点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 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 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 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 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可以这样说, 砖的形状越规则, 砂浆的强度越高, 灰缝越薄越均匀, 砌体的强度就越高, 房屋的耐用年限就越长。
砖混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 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 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 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 各地都可生产。
(2) 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
(3) 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 不需模板, 造价较低。
(4) 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
(5) 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 因而在住宅建设中运用得最为普遍。
二.砖混结构的设计
1. 结构平面图。
在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前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就是要不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的问题。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时 (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 ,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是可以不用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那么对于砌体结构来讲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足的话应该可以不用在软件中建模的, 直接设计即可, 但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必要时进行人工复核。对于局部受压的防御措施是要按规定对梁下设梁垫以及设置构造柱等措施。如果时间不是很紧张的话建议还是输入建模较好, 有一个便利就是可以利用软件来进行荷载导算。在结构平面图的绘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 如果结构是对称的或单元式的结构, 要利用对称的或单元的画法来节省笔墨提高效率。
(2) 上下左右对称的尺寸标柱可以省略对称边的标注来节省笔墨提高篇幅的利用效率。
(3) 板的厚度结合建筑平面的开间和进深确定一个统一的厚度, 局部不适处局部加厚或减薄。这样有利于保持经济性并可提高效率。 (据常规经验板跨度≤4.5米时板底钢筋不会超过φ10。) 还需要注意的是管道井或通风井搁置在楼板上时的板局部受压需验算。板上隔墙下未设梁时板底须附加钢筋, 并要提高板的配筋率。板上预留洞口须注明尺寸, 须要附加钢筋的设附加钢筋, 须要设洞口梁的要设梁。板的阳角须按构造规定设附加钢筋。挑板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满足, 当伸入相邻板内时要注意伸入长度应大于等于1.5倍的悬挑长度。
(4) 梁及圈梁。梁的定位, 尤其是厨房, 卫生间的梁定位时的原则是:梁边与门窗边外齐, 即梁尽量处在厨房, 卫生间的室内, 不要露在与厨房, 卫生间相邻的房间内。普通房间的梁布置时尽量避免梁穿过房间, 梁的高度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做小, 保正梁下有足够的净空 (即预留业主装修的空间) 还有就是如前所述的阁楼层的抬墙梁, 如果不影响阁楼层的使用则尽量的使梁上反 (即梁底标高平板底标高) 这样的好处是板下空间平整美观, 但要注意的是此时要注意梁的抗剪钢筋是否足够。
(5) 柱及构造柱。必要时砌体结构里面是可以设置单独的受力柱的, 此柱的截面和配筋应符合砼规范的要求,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并应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与此柱相连的梁的构造和配筋也要满足相关的要求。
(6) 挑梁。挑梁钢筋要比计算值适当的放大。挑梁伸入墙体的拖梁长度应满足构造要求, 并要分析计算满足抗倾覆的要求。如果非是必要的话挑梁尽量做成等截面不然给施工造成麻烦, 至于挑梁的底筋, 当挑梁悬挑大, 荷载大, 挠度大时应适当的加大底筋 (有研究表明底筋对减小挑梁的挠度有一定的贡献)
(7) 过梁。过梁可以按标准图来选用, 在设计图中应交待清楚选用的方法和标准图的具体图号。当门窗洞口较大或过梁上荷载较大或过梁范围内有集中力时应验算过梁是否满足要求, 否则, 应予以加强。
2. 屋顶 (面) 结构图。
当建筑是平屋顶时注意事项同上所述。当建筑是坡屋面时, 结构的处理方式有两种:梁板式及折板式。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 板跨度较大, 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反之, 则适用折板式。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应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厚。此外梁板的折角处钢筋的布置应有大样示意图。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 建议采用剖面示意图加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 (实践证明此方法便于施工人员正确理解图纸) 。正确绘图和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人员真正的心知肚明, 结构设计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 正确理解建筑图纸和意图。设计的图纸方能让施工人员明白。由于屋面的起坡会造成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高, 应结合门窗顶设置圈梁来降低墙的计算高度。
3. 大样详图。
大样详图的绘制可以在建筑详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 前提是建筑详图的准确无误。也可以在以前做过的详图的基础上来局部改进绘制。要注意的是在保持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尽量的使结构受力和理和施工方便。在标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需要提醒的是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关系要搞清楚。该减的减, 不该减的就不要减。
4. 楼梯。
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 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 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阁楼层处的楼梯由于有分户墙的存在要设置抬墙梁。注意梁下的净空要求, 并要注意梯板宽度的问题。首段梯板的基础应注意基础的沉降问题, 必要时应设梯梁。
5. 基础。
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可采用C25) 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施工图审查中心重点审查部位) 。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 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局部墙体中有局部的较大荷载时也要调整基础的宽度 (因软件计算的是墙下的平均轴力) 。基础图中的构造柱, 当定位不明确时应给与准确定位。
以上所述几点都是在结构施工图设计中容易忽略和遗忘的地方,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本文没有涉及 (请参见相应的规范和规程) 。希望本文所涉及的地方可以给设计人员一定的帮助, 能够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总之, 设计工作需要的是认真, 仔细和很强的责任心。只有各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 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摘要: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 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与理论联系, 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 通过对砖混结构的分析, 结合砖混结构的特点从设计者容易忽略的角度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 提出几点建议, 供大家参考。
城镇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优化设计 篇9
近几年全球地震频发,我国也是遭遇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强震引起房屋的倒塌是城镇人员伤亡重大的直接原因,次生灾害造成农村经济损失大部分也是来自房屋的破坏。在我国的不少地区的中小城镇特别是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多层砖混房屋、多层底框架房屋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还有少量自建砖木结构。由于经济水平低,多数砖混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抗震水平比较低,直接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针对城镇的多层砖混房屋的常见震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实现多层砌体房屋优化设计的一些途径以及震害的预防。
1 城镇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原因
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云南盈江地震的震害考察中发现,砖混结构倒塌的多为非正规设计施工的农村建筑,按要求均定为危险建筑,震害主要表现为整体剪切、局部破坏、塌落、墙体的破坏。
(1)震区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平普遍较低。民房和大多数公用房屋基本上没有设防,造成房屋的抗震能力甚微,这是大量房屋建筑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2)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在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缺少构造柱及圈梁等问题,甚至有的使用者为了尽量利用空间,房屋的底层或者顶层局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框架结构,使房屋的底层和上部的刚度差别较大,地震时多层房屋的各层位移不同步。
(3)工程地质条件问题。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普遍比较差,导致建筑物的地基不稳,加上地震的作用加重了房屋的破坏程度,特别是山区及丘陵地区的房屋,甚至建在地形变化剧烈的地方,由于此类地形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加重了地震的破坏力,从而使房屋失去了抗震能力的基础。
(4)不良建筑材料削弱了房屋的抗震性能。经常会出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好,但在次震中破坏却十分严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砌体材料和砌筑砂浆的性能差。材料砂浆砌筑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施工中对砂浆的配合比不能很好控制;二是不能清楚地理解各种砂浆的适用范围;三是因为条件所限,有的甚至在泥土地上搅拌砂浆,使砂浆里含泥量大增。很多工人为了方便,一次搅拌大量砂浆,放置时间太长,使砂浆失去胶结能力,直接导致墙体的抗剪能力很低。
(5)施工方法不当及施工质量差。灰缝大小不均匀,忘记砖湿水,里外皮砖不咬合形成通缝等情况在城镇的砌体施工中经常存在。另外,施工时纵横墙体交接处基本只留直槎或者马牙槎,这样的墙体容易开裂或倒塌。
2 抗震优化设计途径
2.1 抗震设计优化的基本考虑
(1)结构体系力求合理。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布置,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在实际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做几种方案比较分析,在比较复杂的混合结构中可以依据建筑功能分区的不同,同时采用不同的结构布置方案。
(2)房屋的高度和层数不应该超出限值。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较高层数的房屋以发挥经济效益,但是砌体结构的脆性性质又决定了这类材料不可能建造较高层数的房屋,所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有了强制性的规定。
(3)合理布置砌体平立面。建筑物的平立面宜规则、对称,并应防止局部有过大的突出或者凹进。砌体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应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变化均匀,楼层不宜错层,楼梯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或者转角处,若必须要设时,须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当砌体结构因为使用要求必须将平面或者里面设计成较为复杂点的体型时,可以将房屋自下而上用抗震缝分开。有些房屋内设置烟道、垃圾道等附属设施时,不应消弱墙体,否则应采取加强措施。
(4)砌体材料的适当应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成本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建筑材料。提高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也是提高砖墙体抗震性能的经济有效措施。尽量使用现浇楼板,增加砌体的整体性能。不使用现浇板时,一定要加强预制板和砌体墙以及圈梁直接的连接,提高房屋的整体刚度。
2.2 通过抗震验算保证达到结构优化
通过对砌体房屋的抗震原理及抗震性能的研究,我国已总结出许多关于砌体结构抗震的正确思维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一定要经过抗震设计以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2.3 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构造优化措施
2.3.1 建筑布置与结构选型
合理的建筑和结构布置,包括房屋高度、层数的限制、纵横墙间距等,可使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各构件均匀受力,不产生过大的内力和应力。
2.3.2 抗震构造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房屋整体性好构件连接强度高的措施,如构造柱、圈梁、拉结钢筋的布置,对墙体间咬砌和楼板搁置长度的要求等。
(1)构造柱的设置。在砌体结构墙体设计中,经常会遇到砖墙竖向承载力不足而又不愿加大墙体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经常通过加设构造柱予以加强墙体承载力,增强房屋整体性。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可大大提高抗震能力。
(2)圈梁的设置。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钢筋混凝土圈梁,以提高房屋空间刚度、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或其他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的破坏。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防止预制板的散落。圈梁作为边缘构件,对保证装配式楼盖、屋盖的水平刚度,能起到整体横隔板的作用。
(3)水平钢筋的设置。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研究表明,配筋多孔砖可有效地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学性能。
2.3.3 悬臂构件的连接
(1)女儿墙的稳定措施。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由于建筑立面造型的变化,女儿墙高度不仅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要满足立面造型的要求,因此女儿墙的安全性计算及女儿墙的加强措施,在整个工程结构设计中愈来愈重要。7度设防时,女儿墙最大高度当不设置构造柱时,最大悬臂高度为930 mm;当女儿墙设置构造柱时最大悬臂高度为1 330 mm,且实际情况经常有超过这种高度的,在墙体的一定高度处设置细石混凝土带,防止工人一步到位的方式砌筑墙体。在城镇居民的自建房屋中,不宜设女儿墙。
(2)悬挑构件的稳定措施。砌体中最常见的为悬臂阳台、雨蓬的挑梁。阳台挑梁的最大外挑长度不宜大于1.8 m,不应大于2 m。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
2.3.4 隔振及效能减震技术
通过结构减震控制的方法,防止或减轻建筑物上部结构发生非线性变形,提高结构物的抗震能力。
实践证明,凡是认真进行抗震设计或在构造上进行加强,并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的混合结构房屋就能不同程度地抵抗地震的破坏。因此,认真总结震害规律,进行合理的抗震和减震设计,提出切实可靠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对提高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极为重要。
3 建议
基于我国的国情,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多层砖混结构还是城镇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结合实践经验,根据砌体房屋的震害现象、震害原因及特点的分析,对城镇砌体房屋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宣传和普及城镇居民抗震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乡镇居民在自建房屋的基地选择上,尽量不要选择在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比如水塘岸边、河流湖泊岸边。
(2)制定适合城镇民居的标准。我国现行的抗震标准对城市建筑有很大的指导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一定适用于城镇居民的房屋,且各个城镇的砌体建筑特色也不一样。所以各个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符合当地条件、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标准。
(3)建立适用于乡镇建筑的质量检测体系与鉴定加固方法。对于在建或新建的房屋及年代久远的房屋应有不同的质量检测体系与加固方法。对于城镇既有的房屋做出检测,是否满足安全性等级要求,让居民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危险的建筑,应该提出加固意见。城镇的房屋功能比较单一,对于危险程度不高的砌体结构应尽量提出加固方案,防止建筑垃圾对城镇的污染。
(4)各级建设部门应对乡镇建筑的设计、施工加强管理,防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抗震规范管理组.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武开通,蔡继斌,陈壹.浅论城乡多层砖混房屋抗震优化设计[J].科技资讯,2010(27).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 篇10
1 建筑平面和立面布局的规整性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凸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2 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现行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1中的限值。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表1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1/2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力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 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抗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筋如2φ6@500,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必须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刚度;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现行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规范中表7.1.5的规定,其中,7度设防时,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18 m。当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平面外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5 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1层,2层特别是第1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 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 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M5提高到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层~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6 有效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布置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 mm。
多次试验表明,砖墙增设构造柱后能提高砖混房屋的延性,发挥防止砖砌体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承载力提高10%~30%,提高砌体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抗倒塌措施。另外,在多层砖混房屋中合理地设置构造柱,能起到增强房屋整体性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的设置部位应符合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取240 mm×180 mm,7度超过6层时,8度超过5层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 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房屋四角的构造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 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 m。
7 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载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1%,也不宜大于1%,间距不应大于五皮砖,也不应大于400 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 mm。
8 其他措施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宜设置在每个建筑单元中部,尽量避免将楼梯设在房屋尽端靠近山墙处;凸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为了避免个别墙段抗震强度不足首先破坏,导致逐个破坏,进而造成整栋楼破坏甚至倒塌,要求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通过建筑上的合理布局,结构上的构造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砌体房屋脆性材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从而满足抗震要求。
在抗震设计时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于建设工程只有在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这三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御地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甫,苗吉.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5):69-70.
[2]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 篇11
【关键词】轻钢加层;抗震加固;反梁
房屋加层是指在原有房屋的顶层再往上增加楼层。加层前必须对原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情况及现状进行充分、全面的调查分析,并由有关部门出具房屋抗震能力鉴定报告,决定是否加固,是进行抗震加固还是强度加固,或者是同时进行抗震、强度加固,同时考虑地震作用时加层部分的鞭鞘效应。
加层计算应对原有建筑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包括地基承载力验算;砖混结构的承重墙承载力验算;原屋面板改为楼面板,其承载力的验算;原顶层楼梯梁的验算。
砖混结构的加固方法有多种:扩大砌体截面加固、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外包钢加固、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增加圈梁、拉杆等。
1.墙体的补强与加固
1.1新设抗震墙
当多层砖混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不满足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时,应采取的措施:
(1)使用上允许将大开间改为小开间时,在抗震横墙间距超限值处增设新的抗震横墙。若建筑平面不允许增设抗震横墙时,可采取加强楼面及屋面刚度的方法。
(2)原有隔墙为轻质隔墙时,可将其拆除后改为抗震横墙。原有隔墙为半砖墙时,可采取双面夹板墙加固成抗震墙。
(3)新加或改造的抗震墙,均应自下至上连续贯通,确保剪力往下传递,如上层不需设抗震横墙可在该层终止。
(4)对于平面形状复杂、质量和刚度分布很不均匀的房屋,应该着重验算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偏心距。当偏心率2e/L≤0.1, 7度时可不计算扭转的影响;当偏心率2e/L≤0.05, 8、9度时可不计算扭转的影响(L为房屋的长度)。当偏心率超过上述限制时,可结合加固增加抗震墙或夹板墙,将偏心距减小到许可范围,减小扭转的影响。如隔墙原来无基础,则应新增基础。同时抗震横墙的顶部应采取措施,使之与楼面板、屋面板有可靠连接。抗震横墙与原有纵墙或壁柱间,应保证拉结牢固,新增抗震横墙与原纵墙交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
1.2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双面或单面加固原有砌体
1.3增加墙砌体、柱砌体的截面面积
根据原有砌体的结构平面布置可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
(1)在窗间墙或适当部位增设壁柱。
(2)对原带有壁柱的砖墙或独立砖柱,可在砖墙或砖柱的一端或两个端面用砖镶砌,增加其截面面积。
1.4对刚度较差的房屋,可增设型钢或钢筋混凝土的支撑或支架加固。
2.新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圈梁
2.1多层砖混结构抗震加固采用外加构造柱的设计
(1)轻钢加层后,房屋的总高度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3m左右时,应隔开间设置外加柱;超过6m左右时,应每开间设置外加柱加固。
(2)加层后,若墙体抗剪强度不满足,且差值率在20%左右,可在设有横墙的纵墙外侧设外加柱加固。
(3)设有外加圈梁加固的房屋,应在墙的尽端及每隔三开间设置外加构造柱。
(4)纵墙承重的砖混结构,如大开间的教室或会议室,由于加层刚架一般采用刚接方案,刚接柱脚传递较大的弯矩和剪力,对原有结构的影响较大,应增设外加柱或组合柱加固。
外加柱的截面类型有:矩形柱、扁柱、L形柱等。外加柱与墙体的连接应采用拉结钢筋和销键。
2.2多层砖混结构抗震加固采用外加圈梁的设置原则
(1)原房屋的顶部可设置作为门式刚架加层结构的柱脚基础的反梁,代替屋面钢筋混凝土圈梁。
(2)纵墙承重的砖混结构原房屋的宜适当增设外加圈梁。
圈梁应沿外墙及内承重墙设置,组成闭合交圈,力求不被洞口截断。外墙圈梁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墙圈梁可采用钢拉杆(圆杆或型钢)代替,钢拉杆应尽可能靠近楼(屋)盖和横墙墙面。
3.基础的加固
多层砖混结构的基础多为墙下条形基础,当加层后地基承载力满足时,基础不用加固。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可加宽原有基础,加宽部分与原有基础的连接通过钢筋锚杆,并将原混凝土基础的表面凿毛、清洗。
刚性基础应满足刚性角要求,柔性基础应满足抗弯要求。钢筋锚杆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有条件时可将加固筋与原基础的受力钢筋焊接。基础加宽也可将柔性基础改为刚性基础,条型基础扩大成片筏基础。
4.砖混结构加层加固的工程实例
工程概况:某公司浴室,建于80年代,建筑面积5435m2。该建筑的中间内走廊两侧为大开间的浴室和更衣室,4层结构顶面标高15.6m。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MU7.5砖及M5砂浆,纵墙承重体系,原建筑采用预应空心楼面板及屋面板,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场地土为Ⅱ类。由于该浴室准备改造为餐饮会议中心,要求增加1层,加层面积1550m2,加层平面布置与原浴室4层相同。
抗震鉴定结果表明,承重墙基本完好,基础现状较好,没有出现不均匀沉降,可加建一层门式刚架轻钢结构。但原结构设计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故在加层改造中一并解决整体房屋的7度抗震设防问题。
(1)由于加层为大开间会议室,在中部跨间无法设置横向柱间支撑,只能在加层两端设置,门式刚架加层结构的刚度较小,故边柱柱脚采用刚接方案,中柱柱脚采用铰接方案。在原屋面增设反梁,作为门式刚架的柱脚基础。反梁在纵横双向设置,在柱脚处局部加大反梁尺寸。反梁与外加构造柱及原楼板应有可靠连接。横向反梁用来抵抗刚架柱脚的水平剪力和弯矩。
(2)为保证新旧结构有良好连接,在加层结构设计中,反梁与原屋面连接植筋采用结构胶,并将原建筑女儿墙的构造柱钢筋保留,锚入新增反梁中,保证锚固长度。在楼梯间及外墙四角等处增设构造柱,构造柱不仅与原有墙体采用销键连接,而且要与反梁可靠连接。
(3)对部分局部温度裂缝的墙体进行加固,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双面加固。
(4)将原屋面保温层及防水层铲除。由于原空心板承载力不足,对原楼面板采用板缝加钢筋和空心板圆孔内加钢筋并增加钢丝网片混凝土面层加固,同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5)加层内、外隔墙采用轻质水泥钢丝网夹芯板,屋面采用75mm厚岩棉夹芯板,故轻钢结构加层自重较轻。通过对加层后结构的验算,基础能满足设计要求,不用加固原有基础。
5.结语
(1)房屋的加层设计应与房屋的抗震加固、强度加固相结合,施工时应先加固、后加层。
(2)加层后,原有墙体强度不足时,可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及增加墙体截面面积。
(3)增设外加圈梁及构造柱应与原有墙体采用销键可靠连接。
(4)在原屋面增设作为钢结构加层结构的柱脚基础的反梁,对加层加固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浅析多层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 篇12
1 墙体裂缝的产生和原因
墙体裂缝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开发商因墙体裂缝而影响销售, 而且更使许多住户心理上产生恐惧。产生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a.地基不均匀的沉降。如相邻建筑物的体型层高相差较大而产生的影响, 新建的高层构筑物所产生的附加沉降, 地下水位的降低变化, 地基突变与局部塌陷, 还有北方地区的地基土胀冻等。b.墙体结构承受能力不足。一般抗拉。抗弯和抗剪的强度不足和砌体截面偏小引起局部承压不够都会产生。c.温度变形。主要是建筑物屋顶层长期受自然界气温变化和太阳辐射作用下所引起的温度应力, 使屋面与墙体有较大的温差.很容易在顶层墙体出现温度裂缝;d.材料的质量差异。主要是砂浆体积不稳定, 不断膨胀造成砌体开裂, 砖砌体的收缩也会产生裂缝。e.施工质量方面。主要不按施工规范操作, 如组合砌筑方法不妥体中重缝, 中通缝较多。漏放构造钢筋等;f.设计构造措施不当, 主要表现在沉降缝设置不妥。没有加强建筑物的薄弱环节:如楼梯间) 。g.由于地震。风灾所引起的外部影响。
2 裂缝特点
裂缝的分类, 主要有斜裂缝, 竖向裂缝, 水平裂缝;严重的有墙身和窗间墙的交叉裂缝, 构造柱断裂墙体失稳所产生的水平裂缝, 以及温度裂缝等。从这些裂缝特点看, 混合结构房屋墙身出现的裂缝, 大多数都有温度和地基变形所造成的;危害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主要是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而一般裂缝大多数不危及结构安全, 并无明显危害, 仅影响一般外观。缩短使用年限, 降低建筑使用功能。
3 鉴别裂缝的基本方法
由温度变形引起的裂缝, 它的位置多数出现在房屋顶部, 以房屋两端部的裂缝最为常见, 尤其是建筑物过长而又无变形缝等因素。裂缝的形态特征是以斜裂缝为主;水平裂缝多数是呈断续状态, 与屋面形状有关;竖向裂缝主要是构筑物纵向收缩而产生的。温度变形裂缝大多数是经过夏季和冬季后所形成的, 随着气温和环境温度的变化, 在温度最高和最低的时候, 裂缝宽度、长度是较大的。由地基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裂缝, 主要出现在房屋下部, 局部也会发展到二层以上;在房屋等高长条形的情况下, 两端都会产生裂缝;如房屋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 又无沉降缝, 以及地基性质突变时, 所产生的裂缝会不断延伸、发展, 严重时会贯穿房屋的全高。常见的斜裂缝发生在门窗洞口附近, 竖向裂缝的形状是上宽下细, 水平裂缝很少出现, 当地基局部发生塌陷所产生的水平裂缝。它的缝宽是比较大。由承载力不足造成的裂缝, 是在砌体结构中, 由于结构构件受力较大而产生的附加应力, 这个部位的裂缝在底层是常见的, 而在粱垫下的墙体裂缝主要是局部承压不够而造成的。受压裂缝的方向与应力一致, 受拉裂缝与应力方向垂直 (最常见的是沿灰缝开裂) , 受弯裂缝在构件的受拉区外边缘较宽、受压区不明显, 多数沿灰缝开展。因承载力不足所引起构件出现断续的裂缝, 随荷载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它的宽度就会增大、就会贯通、就会导致破坏。
4 预防措施
分析墙体裂缝的原因和鉴别裂缝的方法后,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多年来工程实践经验.我们可以采取控制裂缝的有效措施, 减少构筑物裂缝的进一步扩展。在温度变形方面, 为了减少屋面层与墙体的温差.应在屋顶增加保温层或架空隔热板;如建筑物长度超限 (小于60m) , 应设置温度伸缩缝;在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的女儿墙和挑檐时, 宜在一定部位设置而二、三道断缝:以减少其胀缩;混合结构房屋顶层墙体的砌筑砂浆.宜用混合沙浆, 其和易性好, 后期强度稳定 (其砂浆强度大于M5) , 这样可提高墙体整体性和抵抗温差裂缝的能力;在房屋顶层端部一、二开间范围内, 砌体的水平抗震构造配筋应拉通, 特别是与端部横墙连接的内外纵墙内的水平钢筋, 必须拉通一至二个开间;在顶层墙体遇有门窗等洞口时, 过梁上的墙体水平灰缝内设置二至三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6道钢筋.并伸入过粱两端墙内不小于600mm;这是防止墙体开裂的有效措施。在控制沉降裂缝方面, 主要是减少沉降、荷载和刚度的差异;当发生地基沉降严重的情况下, 并且危害结构安全同题时, 必须先对基础进行加固, 然后再修补裂缝。考虑到地基沉降所引起的裂缝, 我们对混合砌体结构的设计, 应加强房屋的整体刚度, 增强外、内纵墙的抗剪、抗拉能力, 特别在房屋的两端部与纵墙连接处增设构造柱、并且加强基础圈粱的刚度;端部外纵墙窗洞不宜过宽, 内纵墙不开高窗;在窗台下墙体灰缝内。同样设置三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6道钢筋, 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同时在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设置拉接钢筋的构造措施;在使用混凝土砌块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下设置通长的窗台梁, 控制裂缝的出现, 在承载力不足方面, 有结构设计不妥的因素, 也有施工质量低劣和材料质量差的原因。因此, 在结构设计中, 不但要考虑强度计算、抗震构造措施, 也要考虑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 以及其它构造措施等。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有关因素,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裂缝。同样在施工中, 要控制施工进度, 杜绝不规范、不文明的施工现象, 严格防止出现内外墙连接处的通缝和其它不规则的裂缝, 要严格控制质量, 必须遵照国家有关规范和规定去做, 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针对墙体裂缝的情况, 我们设计人员应该认真对待、认真负责和认真分析, 并且采取对策, 通过各种数据处理和计算, 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这样就能控制裂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2]王轶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王轶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推荐阅读:
砖混结构的设计总结07-24
砖混结构的设计总结05-11
砖混结构墙体11-25
砖混结构:砌体、裂缝05-10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09-06
砖混结构工程11-30
砖混结构设计技术10-12
砖混结构住宅设计12-16
砖混结构竣工验收报告12-13
砖混结构质量通病防治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