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的结构

2024-05-14

流的结构(共7篇)

流的结构 篇1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流研究中,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经济联系较紧密;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研究相对较薄弱。这种研究的不完善性, 影响了全国城市群发展基础数据的完善, 造成区域横向比较不足, 很难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整体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为云南省城市流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Harris、Ullman、Haggett等国外学者很早就对城市的功能联系和外向服务功能进行过研究和探讨。Smith (1983) 认为“流”, 可反映城市体系的概貌, 空间流的刻画不应是其重点,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空间流揭示区域联系或城镇体系的空间秩序或法则。

英国地理学家哈哥特 (1988) 借用物理学的热传导方式, 把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二、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本文中根据目前的城市流理论在我国的成熟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 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 将城市流的国内综述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2年--2004年) 关于城市流的研究主要是单个城市的城市流研究, 研究的区域比较具有代表性——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朱英明等 (2002) 认为城市流是指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区域所发生的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流的表现形式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在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流动。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沪宁杭城市密集区,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的中心城市可以分为三类。张虹鸥等 (2004) 的研究也是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他们研究的区域比较有代表性, 主要是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 该地区的研究对以后学者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参考性。

第二个阶段 (2006年--2009年) 的研究也侧重代表性区域的研究, 重心是有所转移, 研究的区域更广, 不仅涉及东部地区, 更涉及了中部、北部等地区;在方法上面, 不仅有通用的方法, 更是引用了SPSS分析方法;不仅有多地区的空间秩序比较, 更有同一地区的时间序列比较。

李桢业等 (2006) 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四个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带共33座城市的外向型服务业数据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 通过计算这两个期间33座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外向功能量以及辐射强度的变化, 来确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流域主要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连绵带的城市流变化情况。

王士君等 (2007)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 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 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

赵宇鸾等 (2008) 对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 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及城市发展对策, 以期促进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王海江等 (2009) 用城市流来描述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用城市流强度来表征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强弱。城市流强度与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具有强相关性, 通过对全国地级以上28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的计算和结构分析, 总结出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的的特征。

第三个阶段 (2010年至今) 更加注重在城市流研究的基础之上, 建立有利于各地区发展的网络结构以及城市流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研究的点更细;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和谐发展。主要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位学者的研究上面。

朱顺娟等 (2010) 根据城市流强度值确定长株潭城市群三级网络节点, 构建城市网络联系模型来确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 从而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王海江等 (2010) 通过对中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分析, 从城市流视角探讨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研究认为, 由城市流强度占GDP比重而确定的外部贡献率, 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门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 城市群区域内部密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提高了各城市的外部贡献率, 由城市间密切经济联系而形成的城市流是城市群演化发育的内在机制之一。

2011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方法采用了线性回归;研究的目的是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最终促进区域的发展。陈群元等 (2011)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 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 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 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 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 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 最后, 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2012年和2013年的研究更加体现了, 城市流的研究方法及形式更加全面;城市流只是研究的工具, 最终还是为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来做贡献的。郭建科等 (2012) 以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 将货运量作为切入点, 把城市流模型改造为城市货运外向服务功能模型, 应用Arc GIS空间分析手段, 测算各城市水陆空等不同运输方式货运外向服务功能。对1989年和2008年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揭示货运外向服务功能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等级结构, 考察各城市在整个国家层面和所在区域货运空间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赵林等 (2012)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 以中原经济区29 个城市为研究区域, 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据此, 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 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徐慧超等 (2013)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 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 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 运用Q形聚类法, 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 同时, 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三、结论

以上就是城市流的相关文献综述, 由以上文献我们也可以看出, 城市流的研究区域虽然广、方法也多, 但是始终没有一篇关于云南省的城市流研究, 所以本文是立足于全国城市流的基本研究——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方法对云南省的城市流研究提出思考的路径。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 并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城市化水平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 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 随着新兴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革命, 地区间的合作不断深化, 基本经济单位将不再是单个城市, 而是一个个组合起来的、实力雄厚且具有战略优势的城市圈或城市群。本文是立足于全国城市流的基本研究——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方法对云南省的城市流研究提出思考的路径。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流,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Smith S.Recreation Geogra Phy[D].London:Longman, 1983.

[2]朱英明, 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 :31-33.

[3]张虹鸥, 叶玉瑶, 罗晓云, 叶树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6) :117.

[4]李桢业, 金银花.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3) :117.

[5]赵宇鸾, 林爱文, 骆建礼.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2 (3) :89.

[6]朱顺娟, 郑伯红.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 2010 (5) :65.

[7]王海江, 苗长虹, 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 2010 (1) :49.

[8]陈群元, 宋玉祥.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 2011, 31 (11) :1840.

[9]李王鸣, 江勇.基于城市流要素的区域城市内外部功能联系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域为例[J].经济地理, 32 (2) :59.

[10]郭建科, 韩增林, 王利.我国中心城市货运外向服务功能空间体系[J].地理研究, 2012, 31 (10) :1849.

[11]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 2012, 32 (3) :57.

流的结构 篇2

关键词:路面排水,裂缝,渗流

水是危害公路的主要自然因素。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恶化,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1]。SEEP/W能有效地模拟多层路面结构的非饱和排水。本文基于前人非饱和土参数值的研究,运用有限元软件针对带裂(接)缝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进行渗流模拟,分析新建路面与带裂缝路面结构雨水入渗量,路面内部排水系统对以上结构的排水性能改善程度。

1 路面结构层渗流模型

非饱和土与饱和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三相体,部分空隙由气体填充。Fredlund采用两个独立应力状态变量进行非饱和土的理论应力分析。这两个独立应力状态变量是净法向应力(σ-μw)和基质吸力(μa-μw)。其中,σ为土体单元法向应力;μa为孔隙气压力;μw为孔隙水压力。饱和土是非饱和土的一种特殊情形,即μa-μw=0,因此只有一个应力状态变量(σ-μw)。通常在工程应用中假定孔隙气压力与大气压强相等,于是μa=0,因此非饱和区的压力势就是负孔隙水压力(-μw),即基质吸力就用负孔隙水压力来衡量。

其中,y为距离地下水位的距离,水位以上为负,水位以下为正;γw为水的重度。对于非饱和渗流,土的渗透系数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与饱和度和含水量相关的变量,记作k(θ),其中θ为体积含水量。Richard(1931年)将Darcy定律应用到非饱和流中,并推导得出非饱和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其中,H为总水头;kx,ky,kz分别为x,y,z方向的渗透系数。Richard方程可以分别由含水率、毛管压力水头等写成不同的表达方式。由于无法求得解析解,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2 沥青路面接(裂)缝入水

Ridgeway直接在已使用多年的旧路面上进行表面水渗入率的测定试验,建议采用接(裂)缝的渗入率作为指标,并提出设计值为100 cm3/(h·cm)。我国公路排水设计规范依据国内部分旧路面的表面水渗入率测定结果,采用Ridgeway的指标,建议面层存在裂缝的沥青路面的表面水渗入率设计值为0.625 cm3/(h·cm2)。依据所选取的设计渗入率,可以按沥青路面接缝和裂缝的数量计算纵向每延米表面水设计渗入量:Q1=IaB+kpB。其中,Ia为每平方米有裂缝沥青路面的表面水设计渗入率,m3/(d·m2);kp为表面水对每平方米未开裂路面表面的渗透率。

3 计算采用模型

采用上述中央分隔带入水计算模型,本文通过研究降雨条件下沥青路面接(裂)缝入水以及沥青混凝土孔隙入水,采用重丘区高速公路横断面24.5 m,半幅2×3.75 m行车道+2.5 m硬路肩+0.75 m土路肩+3 m中间带,行车道与硬路肩横坡为2%,土路肩为4%。路面结构为18 cm沥青混凝土面层+36 cm水泥稳定碎石(比选:排水基层)+20 cm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路面设定为降雨边界。雨型采用5年一遇2 h降雨历时降雨强度8.4e-6 m/s。沥青路面行车道中间一条裂缝,路面与路肩处一条接缝,裂缝与接缝贯穿面层至基层顶面,宽度1 cm。

结构层材料的非饱和参数取值见表1,由于路面结构具有对称性,分析模型取半幅剖面进行计算分析。面层为四边形网格,单元格为0.025 m×0.025 m,共有960个。基层包括四边形与三角形网格,单元格为0.025 m×0.025 m,共有4 008个。土基包括四边形与三角形网格,单元格为0.05 m×0.05 m,共10 068个。断面共划分单元格15 036个。

输出结果选用两行车道中心断面(距离道路中线6 m),面层、基层与底基层结构中心点。鉴于路面结构的对称性,本文选用路面左幅断面进行非饱和渗流模拟,道路中心线断面没有水流交换,设定为Q=0流量边界,地下水位深3 m,结构底面设定为定水头边界H=0,路面与中央分隔带为降雨边界,裂缝周围设定为定水头边界H=0。计算结果选取点位置示意图见图1。

4 计算结果分析

图2为裂隙结构与新建路面结构基层降雨期间体积含水量分布。降雨1 h内,两种结构的体积含水量接近,保持初始值6.5%。接下来1 h,裂隙结构基层体积含水量增长速度比新建路面快,截止到计算时间末t=7 200 s,裂隙结构基层体积含水量增加到饱和值24%,比新建路面基层体积含水量19%高5%,说明裂缝的存在将导致表面水入渗量大大增加。

图3为雨停后面层体积含水量分布。排水基层结构面层由含水量饱和值8%降到5%用了24 h,而密级配基层结构体积含水量降到5%用了400 h。由于体积含水量5%接近面层材料的残余含水量值4.6%,随后面层的排水速率趋于平缓。说明排水基层能迅速排除面层中和积滞在层间的自由水。

5 结语

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接(裂)缝降雨入渗模拟,假定行车道中间一条裂缝,路面与路肩处一条接缝,接(裂)缝宽1 cm。接(裂)缝的存在导致结构层雨水渗入量大幅增加。对于密级配基层,入渗的自由水积滞在结构层与层间;面层下设置排水基层能迅速排除结构层中的雨水。

参考文献

[1]John Stormont,Shenxiong Zhou.Improving Pavement Subsur-face Drainage Systems by Considering Unsaturated Water Flow[R].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NewMexico,AIbuquerque,New Mexico,2001.

[2]Paola Ariza,Bjorn Birgisson.Evaluation of Water Flow throughPavement Systems[R].Civil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Florida,Florida,2002.

[3]张迎春.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层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3.

[4]Perera Y Y.Moisture equilibria beneath paved areas[D].Ari-zona State University,Arizona City,2003.

[5]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AASHTO Guide for Des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s.Washington,D.C.,1998.

[6]刘建华,郭忠印.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公路排水设计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6,34(2):191-195.

血液灌流的护理体会 篇3

1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对2009年1-12月28例急性中毒患者在采取常规抢救治疗外, 同时采取血液灌流治疗。其中男14例, 女14例;年龄16~80岁, 中位年龄48岁;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 百草枯中毒8例, 安眠药中毒6例, 其他4例。22例患者抢救成功, 未愈6例。

2术前护理要点

2.1 做好术前准备

鉴于患者病情危重, 生命体征不稳定, 变化快, 在进行血液灌流前必须备好抢救车、吸引器等一系列抢救器械和药物, 做好抢救准备。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前给予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并给予患者行导尿术留置尿管。在进行血液灌流时要严格记录尿量, 根据尿量的变化随时调节补液量。

2.2 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

向家属说明血液灌流的目的、意义, 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并向家属说明血液灌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呼吸心跳骤停、穿刺失败、凝血、出血及感染等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2.3 建立体外循环的准备

术前为患者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 置入血滤管, 采用高流量双腔导管, 保证血流量充足、稳定。术后用肝素盐水封管, 并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必须两路静脉, 最好采用套管针, 保证充足的补液量, 以防建立体外循环后, 体内有效循环骤减而引起血压下降。

3术中护理要点

(1) 在进行灌流前要认真检查各项设备、血泵、灌流器、管路的安装等, 并妥善固定, 防止管路脱落、移位, 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2)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以防感染, 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先冲洗灌流器及血液管路, 彻底排尽空气, 使活性炭粒肝素化, 以防灌流术中凝血。 (3) 术中要严密观察机器的运转、血液的流速等情况。观察患者的T、P、R、BP、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变化,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4) 病情观察与处理。应根据不同的毒性来观察病情如心肌损害 (应观察心电图变化及监测心肌酶普) 、肝脏损害 (应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功能、肝功能) 、肾脏损害 (应观察尿量、尿色及监测肾功能) 等。一般患者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 应予以氧气吸入且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 并准备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设备, 随时准备配合抢救。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现象, 治疗后监测凝血常规, 可适当运用鱼精蛋白中和。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如吸氧、呼吸兴奋剂、强心、升压、纠正酸中毒、应用特效解毒剂等。 (5) 灌流结束后, 宜采用空气压力回血法, 不宜采用生理盐水回血法, 否则易将吸附在灌流器上的有毒物质再回流到体内, 影响血液灌流的效果。为防止体内肝素化所导致的出血倾向, 用鱼精蛋白50mg+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以拮抗肝素的不良反应。

4术后护理要点

(1) 为了防止体内肝素化后皮肤、黏膜易出血的特点, 在24h内尽量不做静脉穿刺和肌内注射。 (2) 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因此, 加强各项基础护理、预防感染是血液灌流术后护理的重点。保持病室的清洁, 空气流通, 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3次, 每次30min;口腔护理、会阴护理, 每天2次;保持静脉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隔天换药1次, 如敷料有污染应随时更换。

5饮食护理

大多数患者在中毒早期已行大黄导泻、活性碳吸附、催吐洗胃等治疗,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使用保护胃黏膜及预防消化道出血的药物。病情稳定后应予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有些患者因插管洗胃可出现喉头水肿而造成吞咽困难, 可由流质过度至半流质再到软食。对于重症患者可鼻饲流食, 也可静脉营养加胃肠道营养, 以保证热量摄入及能量供给。

6心理护理

本组28例患者中大部分均为家庭矛盾引发。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医务人员除给予安慰外, 还要注意沟通技巧, 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多交流, 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 用关心、体贴支持等方法来稳定患者情绪。对于重症患者也由于血液回路、各种器械及呼吸机等对躯体的束缚以及较长的治疗时间, 导致患者抑郁、烦躁不安而发生不配合行为, 由此使治疗不能继续,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清醒患者要耐心解释治疗目的、注意事项, 以取得配合, 并保持在安静状态;可向其讲述同种疾病治愈病例, 从而消除其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神志不清、躁动患者可适当约束并予以镇静治疗。

血液灌流技术在急救护理中已被广泛的应用, 这对急诊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但要掌握血液灌流技术的操作常规, 还必须掌握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 以提高抢救中毒患者的成功率。

关键词:血液灌流,中毒, 急性,护理

参考文献

[1]肖莉.16例中毒患者血液净化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15 (5) :170.

关于曲率流的一些结论 篇4

假设X0:Mn→Rn+1是n维浸入紧致光滑子流形, 定义主曲率为 (λi) 1≤i≤n, 法向量为n.设是光滑的, 令Mt:=X (Mn, t) .本文讨论一组光滑子流形满足.其中Uk是一光滑函数, F是关于主曲率对称的函数.

2. 主要结论和证明

由gij的定义和Frener-Serret formua可知:

定理2.2面积元素满足.

由定理2.1可得

定理2.3法向量n满足.

证明已知=0是成立的, 可得

由于, 可得

已知, 最终得

定理2.4第二基本形式hij满足

证明由于, 我们定义分号, 则我们可得hij=-.

(根据定理2.3)

由于计算量庞大, 分开来计算:

将所有部分结合起来, 可得

定理2.5假设.令.

证明令, 则

(By[2]lemma1.1) 可得

最终得.

3. 相关经典曲率流的例子

例1令Uk=0, F=H=λ1+λ2+…+λn, 显然H是关于主曲率对称的函数, 则发展方程变为, 由上述讨论直接可得

例2令, 显然|A|2是关于主曲率对称的函数, 则发展方程变为.直接得

例3令是关于主曲率对称的函数, 则发展方程变为.直接得.

例4令是关于主曲率对称的函数, 则发展方程变为.我们有.

参考文献

[1]Klaus Ecker.Regularity theory for mean curvature flow, September26, 2003

视觉噪音流的网站传播实务刍议 篇5

媒介视觉流程设计的优良程度是衡量信息传播活动噪音干扰大小的重要指标, 不符合受众视觉流程的网站设计通常会在以下两个方面产生噪音。

一、延时性噪音的分析

网页下载速度首先决定着信息在一定时间内的完整性, 网站对于焦点信息的采集具有同步性特点, 然而在网络媒介中呈现给受众完整信息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由于有的网站注重色彩过渡鲜明和清晰及结构布局内容的华丽而导致网页下载速度过慢, 阻碍了受众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完整实效的信息;其次在视觉中, 在网页下载过程时无序的信息元素下载、缓慢的下载会导致网页初期整体看来凌乱毫无章法, 很容易导致受众视觉混乱。综上两点, 可以说等待是网站视觉流程中最大的噪音。

通过对765位网民进行的“关于网页下载速度、网页布局结构、网页色彩运用的受众关注度”调查发现注重网页打开速度的网民约占整体比重的71%, 关注网页布局结构和网页色彩的分别占22%和7%。

二、框架离合的噪音解析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色彩的明暗、强弱、色相、色调和颜色的心理暗示等等在一定情况下左右着受众的情绪。心理学家曾经调查, 人通过眼睛观察事物时, 在最初的几秒内, 色彩感觉印象占整体感觉印象的80%, 而形体和内容感觉只占20%, 两分钟后色彩感觉印象占60%, 而形体和内容感觉印象占40%。将网站的色彩运用理解为视觉流程中的先锋角色是毫不夸张的。

(一) 受众的色彩框架认知

网站的色彩运用与设计和受众的色彩框架认知是息息相关的, 当视觉流程中色彩设计与受众的色彩框架认知不相符合时, 受众就会视网页色彩为视觉噪音产生排斥心理, 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框架分析》一书中所阐释的“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知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 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来分析, 受众对色彩的认知也是具有一定框架结构的, 而受众所形成的色彩框架结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和观察得到的, 假设一个电影网站色彩上使用白色、绿色和粉色, 那么对于受众来说网站的色彩运用上产生了视觉噪音, 因为一提到电影在受众脑海里形成的框架就是黑色、蓝色或灰色所组成的电影院的氛围, 而白色、绿色和粉色组成的电影网站是无法融入受众已有的色彩框架认知结构里面去的, 就会对此产生逆反心理。

(二) 色彩的心理效果

面对受众的色彩认知框架, 网站不可能面面俱到让每一位受众都认可网站自身的色彩运用与设计, 但是要使网站色彩的设计认知框架与所定位受众中大多数的认知框架相吻合。这种受众与网站架构者关于色彩认知的符合来自于色彩给予人的一般心理效果, 众所周知, 色彩具有多种的心理特性, 如色彩的冷暖特性、色彩的艳丽与淡雅、色彩的轻重。色彩的冷暖是被人们所常提及的色彩心理的特性, 色彩本身不具备物理特性, 无法用器官触摸感知冷暖, 而往往是通过潜意识心理联想而带来的颜色冷暖感觉作用到色彩认知框架结构中。色彩的艳丽与素雅是色彩心理中另一个特性, 在单色相中通常低亮度和低饱和度会形成素雅的感觉, 而高亮度和高饱和度会给受众产生艳丽的感觉。两个器物一个是颜色较深的, 一个是颜色较浅的, 质量和形状一样, 人们往往感觉到颜色浅的物体较轻, 而颜色重的较重, 这就是颜色给人带来的轻重感。利用颜色的轻重可以让网站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觉, 色彩较重的符合那些稳重、成熟的受众框架, 色彩较轻的符合那些偏好活泼、清新的受众的认知框架。

总之, 网站在色彩运用方面要做到缩小网站建构者色彩框架认知和受众色彩框架认知的差距, 从而达到降低受众情绪噪音的目的。

结论

本文通过噪音的角度, 将受众延时性的心理态势与传播噪音紧密结合, 并且以实际调查为基础, 用数据得出网页的下载速度是对受众接收信息最大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 分析出视觉噪音本质是色彩认知框架的离合所产生的, 通过对色彩的调度来降低视觉噪音。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网页视觉流程的设计方法也随之发展变化。但传播原理是所有传播行为的根本, 从传播学原理出发, 思考现实中大众传播的问题, 结合社会实践, 可以为解决传播问题提供中肯的视角和对策。■

摘要:目前互联网上的网站, 多数网页的视觉流程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对传播过程中噪音的分析来阐释网站视觉流程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并且通过框架认知理论角度, 分析如何通过网站色彩的运用和网站布局的优化来降低视觉传播上的噪音。

关键词:视觉流程,噪音,框架认知理论

参考文献

[1]胡崧.网页色彩与版式设计创意实战[M].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 2006:206页[1]胡崧.网页色彩与版式设计创意实战[M].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 2006:206页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414页[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414页

[3]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7:344页[3]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7:344页

[4]方新普, 陆峰, 孟梅林.视觉流程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71页[4]方新普, 陆峰, 孟梅林.视觉流程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71页

[5]王士刚, 李晓慧.网站色彩搭配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2) :78页[5]王士刚, 李晓慧.网站色彩搭配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0 (2) :78页

重力流的分类及主要流体特征 篇6

沉积物重力流是指泥、砂、砾混杂的, 重力驱动的, 悬浮搬运的高密度底流。形成条件是:较大的水深;足够的坡度角和足够的密度差;充沛的物源;一定的激发机制。

按沉积物支撑机理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和浊流。碎屑流是高浓度的沉积物分散体, 具有屈服强度和高的粘性, 是水和粘土杂基支撑碎屑物质的块体流;颗粒流是一种由无凝聚力颗粒 (主要是砂、砾) 所组成的重力流;液化沉积物流即由超孔隙压力支撑沉积颗粒漂浮的重力流;浊流是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 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

由于重力流中的颗粒流和液化沉积物流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实例少沉积体积小[1]和应用价值不高故不受关注, 而碎屑流 (特别是砂质碎屑流) 和浊流及其沉积则是争论的主题。

2 流体特征

2.1 流变学特征

流变学研究的是流体和固体形态物质的流动和变形特征, 即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的关系。流变特征是流体的基本特征, 所有流体在流变学上可分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两大类, 凡服从内摩擦定理的称为牛顿流体, 而不服从内摩擦定理的称为非牛顿流体。所谓服从内摩擦定理是指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流速梯度 (或称剪切变形率) 的变化, 其动力黏滞系数始终保持一常数, 即在任意小的外力作用下即能流动的流体, 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满足线性关系;而非牛顿流体或者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满足线性关系 (如拟塑性流体和膨胀性流体) , 或者具有一定的屈服强度, 当外力大于其屈服力时, 才开始像牛顿流体一样流动 (如塑性流体, 或称宾汉流体) 。

流体的流变性质主要由其沉积物浓度所决定, 与其所搬运颗粒的大小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相关较小。浊流的沉积物浓度较低 (一般为1%~23%体积浓度) , 而碎屑流中沉积物浓度一般较高, 其中, 砂质碎屑流体积浓度为25%~95%, 泥质碎屑流体积浓度为50%~90%。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边界体积浓度值一般为20%~25%。碎屑流的最佳拟合流变模式是宾汉 (Bingham) 模式, 即碎屑流是一种具有塑性流变或非牛顿流变性质的流体, 呈层流流动状态;而浊流具牛顿流变模式, 呈完全的紊乱流动状态[2]。在沉积物沉积方式上, 浊流表现为沉积颗粒由悬浮状态的顺序沉降, 而碎屑流则表现为沉积物的整体冻结。

2.2 沉积物支撑机制

传统上浊流的定义主要是基于流体流变学、流动状态和沉积物支撑机制。认为浊流是一种具牛顿流变性质和紊乱流动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 其主要的沉积物支撑机制是流体湍流向上的分力。Middleton和Shanmugam认为碎屑流中沉积物是靠基质强度 (黏土—水基质的内聚强度) 、分散压力 (由颗粒碰撞产生的摩擦强度) 和上浮力 (由水和细粒物质混合产生) 支撑的;王德坪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碎屑流沉积的研究, 认为虽然浮力的支撑作用对于陆上的泥石流较重要, 但对水下碎屑流并不重要并进一步对黏土—水基质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认为在泥流和“真正的碎屑流”中, 黏土—水基质起了结构意义上的基质作用, 表现为内聚强度;而在黏土含量少只在颗粒接触处存在的砂质碎屑流中, 黏土—水基质起了成分意义上的基质作用, 表现为黏附强度。试验也表明, 颗粒支撑的碎屑流沉积中的黏土重量含量低至2%甚至0.5%, 或泥基 (黏土+水基质) 体积含量低至5%, 也足以起到润滑碎屑流中的颗粒以防止摩擦锁定的作用, 并能提供碎屑流自身的流体强度。

实质上, 碎屑流中沉积物的支撑机制主要由其塑性流变性质所决定, 与其所具有的屈服强度直接相关。一方面是黏土—水基质所产生的基质强度 (包括内聚强度和黏附强度) ;另一方面是由颗粒碰撞所产生的摩擦强度[2]。

3 沉积特征

重力流沉积可分为以下4类, 碎屑流沉积:粒径范围大, 可含很粗砾石;支撑机制为浮力;支撑类型为杂基支撑。特征:粒级变化大, 杂基多, 无分选, 颗粒分选磨圆差, 可见反向粒度递变层理。

浊积岩的沉积构造主要有: (1) 底痕:冲蚀痕与工具痕、槽模、沟模、锥模; (2) 底痕:准同生载荷构造、重荷模、火焰构造; (3) 粒度递变层理、分布递变、粗尾递变;以上三类沉积构造在高、低密度浊流沉积中均可见到。 (4) 包卷层理; (5) 交错纹理;以上两种沉积构造主要见于低密度浊流沉积中。 (6) 中—大型交错层; (7) 逆行沙波交错层理;以上两种沉积构造主要见于高密度浊流沉积中。

岩石记录中所保存的沉积特征只能用于推断沉积物在沉积之前最后很短时间内的流动机理, 而流体在搬运过程中发生转变的证据不能保存在最后的沉积物中, 即岩石记录不能直接揭示任何沉积物的迁移机理, 也没有确定的标准从沉积记录中辨识其搬运机制, 实际上, 沉积过程和搬运过程常常并不是同一流体所为, 将底部含有槽模和冲刷面的深水砂岩解释为浊积岩, 就值得怀疑, 因小规模的冲刷面和槽模可由紊乱流动状态的流体产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冲刷面之上的砂就是从产生该冲刷面的流体中沉积的, 冲刷面可由呈紊乱流动状态的流体产生而后来被碎屑流或其他过程充填, 现代未充填的海底水道和峡谷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 冲刷面也可以由浊流外的其他过程产生, 如等深流和其他底流, 所以, 深水砂岩成因的解释应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 而不应根据砂岩底部的侵蚀接触来判断浊流和碎屑流都是深水沉积物重力流, 特别是碎屑流是由未固结的沉积物再次搬运形成的, 深水沉积背景是识别碎屑流沉积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上下层位均为深水沉积的条件下, 其沉积才可能被解释为碎屑流成因, 仅由砂岩本身的特征并不能充分说明碎屑流沉积的存在。

4 结论

(1) 沉积物重力流按沉积物支撑机理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和浊流。其中碎屑流和浊流较为常见。

(2) 流体的流变性质主要由其沉积物浓度所决定, 浊流的沉积物浓度较低, 而碎屑流中沉积物浓度一般较高。

(3) 浊流是一种具牛顿流变性质和紊乱流动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 沉积物的支撑机制是单一的湍流, 而碎屑流是一种具塑性流变性质和层流流动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 沉积物的支撑机制主要由其塑性流变性质所决定。SS

摘要: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碎屑流和浊流较为常见沉积物重力流的流体特征即流变特征。研究认为,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碎屑流和浊流在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流态之间的转换, 这种流体发育的最终阶段特征决定了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形态与类别, 进而阐述了流体性质转换理论在沉积体系识别中的作用。

关键词:沉积物重力流,碎屑流,浊流,流体性质转换,沉积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林, 曲永强, 孟庆任, 等.重力流沉积:理论研究与野外识别[J].沉积学报, 2011, 29 (4) :677-688.

[2]高红灿, 郑荣才, 等.碎屑流与浊流的流体性质及沉积特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 (8) :815-827.

[3]夏青松, 田景春.浊积岩神话与砂质碎屑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26 (4) :105-108.

CMMB复用流的节目传输方式 篇7

移动多媒体广播 (以下简称:CMMB) 的网络覆盖是实现运营服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目前, 全国CMMB的信号覆盖主要采用U波段无线发射来构建各省市CMMB的无线覆盖网络。

对于城区面积较大、单发射台站覆盖方式无法满足基本覆盖要求的地区, 需采用单频网 (SFN) 覆盖方式, 节目传输分配中心通过光缆、微波、HFC网络等传输手段将CMMB复用流信号传输分配到各个发射站, 若干发射台站的发射机采用同一频率在同一时刻发射同一节目, 完成单频网的基本覆盖。基于工程实施中传输方式选型的问题, 下面详细的阐述如何在现有的传输条件下利用不同的传输手段对CMMB复用流信号进行可靠传输。

1 利用光缆资源进行节目传输

光纤传输具有带宽大、传输距离远、衰减小、不受电磁波干扰 (不怕雷击) 、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传输设备体积小且电信号接口方式丰富等优点, 在广电、通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议在选择传输方式中, 优选光缆传输。

1.1 光纤直传方式

若复用流信号传输可利用的光缆资源有限, 仅占用一芯光纤实现信号的传输, 根据收发两端电-光、光-电转换的电接口, 可配置单路ASI/SDI光端机、多路ASI/SDI光端机或IP光端设备。

1.1.1 单路ASI/SDI光端机传输

在光纤的收发两端配置单路ASI/SDI光发、收机, 将复用器输出的一路ASI信号直接送入光发机的ASI输入口, 光传输设备将ASI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 通过一芯光纤传送到目的端, 光收机将光信号转成ASI电信号后, 送入发射设备。

该光端机安装简单、基本无使用操作, 稳定性较好。大部分单路ASI/SDI光端机占用1U机柜空间, 需成对使用, 可选择光波长单模1310nm或1550nm。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在选择设备前对传输链路用专业的OTDR进行测试, 以根据传输距离或线路衰减来选择合适的光端设备。普通的光端机传输距离在30km、线路衰减要求在16dB以下可保证传输质量, 也可根据传输距离和线路衰减选用更长距的光端设备。目前有些设备可做到传输最远达80km、线路衰耗约25dB。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1 (a) 所示。

1.1.2 多路ASI/SDI光端机传输

由于光缆传输带宽大, 对于光缆资源紧张的地区, 可在收发两端选择多路ASI/SDI光传输设备, 即利用WDM技术将多路ASI的码流信号调制到不同光波长的载波上、而后将多载波信号合路在一芯光纤上进行节目传输, 可根据需要传输2路、4路甚至8路ASI码流, 极大的节省了光纤资源。但根据多路的数量, 价格也成倍数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在长距离传输线路中选择多路光端机, 因为光纤对各波长信号的传输衰减不同, 长距离将造成某些波长传输的信号衰耗较大。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1 (b) 所示。

1.1.3 IP光纤收发器

由于上述的两种光端设备仅能完成单向信号传输, 为进一步提高光纤使用效率, 可选择将IP信号调制到光信号的光纤收发器设备, 实现在一芯光纤中对收发双向信号的传输, 这种方式不仅可将复用流的信号传输到发射站点, 也可将发射站点的监控数据回传至中心, 极大的节约了光纤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光纤利用度, 目前已组织厂商完成集1路ASI码流及IP双向传输于一身的光传输设备, 可以同时传送ASI码流及监控信息等, 充分的利用的光传输资源。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 如图1 (c) 所示。

由于光纤收发器的电接口是基于IP的, 需要将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个IP信号进行传输, 框图如下:

1.2 SDH光传输

相比以上的几种传输方式, 利用SDH光传输将最大化的节省光缆资源且可传输达10G的信号, 但由于SDH光传输设备价格较高, 建议租用已有SDH传输链路进行节目传输。下面根据SDH电接口板的情况, 可选用三种适配传输方式。

1.2.1 SDH设备提供4X2MB (4XE1) 电接口

传输的SDH光传输设备配置有多个2M电接口, 此时传输链路见图2。在组网中, 码流适配器可配置成一发多收, 节省了发端的适配资源。CMMB的复用流的码率一般在5Mbit左右, 建议租用4×2 M对信号进行传输。利用此方式传输需购置相应传输适配设备, 将CMMB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适配成4×2M信号, 送入SDH电接口进行信号传输;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1.2.2 SDH设备提供1×45MB (1×E3) 电接口

SDH光传输设备配置有45MB (E3) 电接口, 此时传输链路见图3。在组网中, 码流适配器可配置成一发多收。此种方式需购置传输适配设备, 将CMMB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适配成45MB信号, 送入SDH电接口进行信号传输;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同图2, 码流适配器为ASI/DS3转换, 接口板配置为45M电接口板。

1.2.3 SDH设备提供IP以太网口

SDH光传输设备配置有IP以太网口, 此时传输链路见图3。可在组网中配置为一台ASI转IP发送端转换设备多台IP转ASI设备, 将CMMB复用流的ASI信号转换成IP的以太网信号, 送入SDH光传输设备IP以太网口进行信号传输;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同图2, 码流适配器为ASI/IP转换, 接口板配置为以太网电接口板。

2 利用微波资源进行节目传输

广电系统的光纤分布并不发达, 造成单频网发射站点的选址有较大局限性。而且, 无论是采取重新铺设光纤, 还是光纤租用的模式, 成本都比较昂贵。微波通信是一种利用微波无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手段, 数字微波通信则在微波传输中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具有建设快、投资小、应用灵活、传输质量可靠、传输线路长等多种优点。在节目信号传输中是对光缆传输的极大补充。下面对采用数字微波对CMMB复用流信号进行传输的几种方式进行简述。

2.1 容量为45M (DS3) 的SDH微波传输

SDH微波传输适用于7.7〜8.2GHz的广泛频带, 业务接口为45Mbps, 可利用公务通道传输9.6k的IP业务。微波传输系统由微波天线、ODU (室外收发信机) 和IDU (室内调制解调器) 组成, 根据传输的需要, 可以配置成1+0或1+1系统。配备的监控系统可实现对室内外单元工作状态、收信电平等参数进行查询。45M微波室内单元的接口是45M电接口, 需购置ASI/DS3转换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 SDH微波设备的收发频率需提前请当地无委进行线路电测方可确定;设备安装完成后, 应要求厂商提供监控软件, 以便于随时监测微波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2.2 容量为155M的SDH微波传输

SDH微波传输适用于6〜38GHz的广泛频带, 业务接口可提供PDH、SDH以及以太网接口, 传输容量为2〜48路2Mbps的信号或1〜2路8Mbps信号或1路STM-1 (155M) 或2/4个10/100Base-TX信号、千兆以太网信号。微波传输系统由微波天线、ODU (室外收发信机) 和IDU (室内调制解调器) 组成, 系统配置根据需要可配置为1+0无保护或1+1保护系统。可利用监控系统对室内外单元及收信电平等参数进行查询。根据选用的电接口, 购置相应的ASI转155M或ASI转4路2Mbps适配设备。

SDH微波设备的收发频率需提前请当地无委进行线路电测方可确定;设备安装完成后, 应要求厂商提供监控软件, 以便于随时监测微波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同图3, 码流适配器分别替换为ASI/4×2M、ASI/155M, 微波传输室内单元分别替换为E1接口板、155M接口板。

2.3 IP微波 (微波网桥)

多在通讯领域上使用, 目前多个城市的CMMB复用流传输也采用此方式。优点是只要线路无遮挡可直接安装, 不需提前进行频率电测, 使用公共的5.8G频率 (5.725〜5.850GHz) , 其调制方式、使用带宽、信号电平可随电磁环境自动进行设置, 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需要在发、收端配置ASI、IP转换设备。目前, 多个微波网桥厂家可实现此种方式传输。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同图3, 码流适配器替换为ASI转IP设备, 微波传输室内单元替换为IP以太网接口板。

2.4 基于MMDS网络传输

多频道微波分配系统 (MMDS) 是中独立的信号传输系统, 采用多路微波的方式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 采用2.5G〜2.7GHz的微波频率。用多路微波传输覆盖整个城市, 再用微波天线和降频器接收。具有传输信号信噪比高、工程收效好、施工周期短、传输链路不需维护等优点, 但传输链路中属视距传输, 中间不能有遮挡, 容易受天气影响, 且频道容量有限。建议:若原有MMDS系统, 可采用此方式进行传输。

CMMB复用流经过CMMB分发信道调制器进行分发信道编码调制, 生成中心频率为36.15MHz, 经MMDS发射机上变频为2.563GHz的S波段射频信号且进行功率放大, 通过MMDS网络, 发送至各个CMMB接收站点。CMMB接收站点通过网状蝶形天线进行定向接收后, 由LNB进行下变频, 然后通过CMMB分发信道解调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发信道解调解码, 还原出CMMB复用流。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4所示。

3 利用HFC网络进行节目传输

HFC有线电视网络是广电系统的最重要的电视节目传输网络, 也是目前广电分布最广、服务最好的网络。优点是免去了敷设干线的复杂工作、覆盖面广、指标高、传输距离远、投资小、见效快、拓展性强。但在实施中, 一定确定好使用的频率, 以免在发端、收端受到UFH/VHF同频率发射设备的干扰。

CMMB复用流经过有线分发调制器进行分发信道编码和QAM调制, 生成带宽为8MHz的UFH/VHF有线电视射频信号。然后经过HFC有线电视网络, 发送至各个CMMB发射站点;CMMB单频网发射站点通过有线分发解调器对接收到的相应频点的有线电视信号进行分发信道解码和QAM解调, 还原恢复出CMMB复用流,

传输网络基本组成框图如图5所示。

节目传输是保证各地CMMB信号覆盖的基石, 在多种信号传输方式选择中, 技术人员应从保证安全传输、投资性价比、便于将来扩展、运行维护可靠等多角度来分析、比较, 选择一种适合当地的信号传输方式, 各种传输方式的投资可联系国内设备厂商进行性价比的考量。

摘要:随着CMMB市场运营的推进, CMMB覆盖网单频网建设将在全国大面积铺开。在选择合适的单频网点后, 如何利用现有网络传输资源, 经济、安全、高效的解决节目传输方式问题, 对各省市网络建设人员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本文对CMMB复用流的多种实际应用、测试通过的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对工程实施有所指导、帮助。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下一篇:观念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