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定势

2024-10-16

结构定势(共10篇)

结构定势 篇1

思维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状态, 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 起着正效应 (正迁移) 。如何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思维定势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思维定势的特点

(一) 概念

文献认为思维定势是思维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它是思维由显著的变动诸如灵感、顿悟转向稳定、平和的一种态势”。

(二) 特点

文献的作者指出思维定势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客观性、稳定性。思维定势是主体在认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

2) 模式化、自动化。思维定势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模式、方式、范式, 它对具体的认识对象具有某种既定的倾向性。而思维定势作用的发挥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性, 一旦相关, 认识对象以及认识情境出现, 思维定势便会将其纳入已有的思维轨道。并接受思维定势的过滤、整合, 自动形成新认识。

3) 强大的惯性。在整个思维过程中, 思维定势常常表现出对已有的认识成果的强大的惯性作用, 使得在思维过程中, 当客观刺激不足以使主体产生某种特定认识时, 主体仍然固执地得到该认识。

二、结构力学特点

结构力学力学是土木专业基础课, 结构力学理论是一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课程, 把实际工程抽象、概括、总结而得到的一门理论, 反过来又用于指导实际问题, 它具有专业术语多、信息多、方法多的特点, 所以难于记忆、掌握, 从另一方面来说, 结构力学知识体系是一环扣一环的, 知识体系的衔接在结构力学在结构力学学科具有其独到的特点, 它的知识点相互衔接就像一栋大厦的基础与各个楼层及各个楼层的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基础直接把一个一栋大厦直接放在地面上那将会是什么结局。如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时, 对柔度系数的意思、自由项的意思、位移条件、支座反力的画法、M图的画法、截面M的求法、平衡条件等等必须完全掌握, 任何一细小错误都会导致本质性的错误。

鉴于结构力学学科的特殊性, 同时由于定向思维的客观性、稳定性、模式化、自动化、强大的惯性、扩散性等特点, 所以在具体的结构力学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利用思维定势学习并且巩固知识成果。

当遇到和以往曾经接触到的事物相同或较为相似的问题时, 思维定势会帮助我们迅速利用已有的模式和方法, 促使问题顺利的解决。

三、案例分析

在大学土木专业课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诸多专业术语、信息、方法, 并且用许多不同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但恰恰相反, 有些同学在解答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无处下手, 这是为什么?问题的根源在于结构力学教学双方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态度、思维形式和运用模式方法是否恰当有关。

本文以影响线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来探讨思维定势在结构力学教学中作用。

举例:求K截面弯矩和剪力影响线

说明:无论单位力在K点左侧或者右侧, 都取左边作隔离体, 根据平衡方程∑MK=0得出MK的表达式, 从而作出MK的影响线如图 (d) 所示, 根据平衡方程∑Fy=0得出FQK的表达式从而能作出FQK的影响线如图 (e) 所示。

在此处教学中如果考虑在单位力在K点左侧取右边隔离体, 在单位力在K点右侧侧取左边边隔离体, 尤其在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基础不太好的情况下, 这时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就会有学生过多考虑为什么一会取左边一会取右边来计算, 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并且掌握此最主要处知识点 (影响线的做法) , 但是此时如果考虑思维定势的影响, 无论单位力在K点左侧或者右侧, 都取左边作隔离体就不会产生思维上的混乱, 从而有利于展开教学。

四、结束语

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积极利用思维定势的有利作用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 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国通.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J].数学通报, 2001.

[2]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州学刊.1989 (4) .

[3]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0.

[4]王卫生.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善用“错误”克服“定势” 篇2

一、善用错误的好处

教师如果能够善用学习错误,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错误往往发生在事物的转折之处,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最后,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

二、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所采用的解决策略

(一)采用变式练习,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视野也比较狭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采取一定的手段,在为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由于学生的出错,教师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因此在讲课之前,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进而能够在讲课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课前准备有预见性,是减少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预见性还表现在设计的习题和作业应让学生得到变式练习,从而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通过变式练习,才能在以后碰到新的与教材不同或在完全不同的情境时,识别产生式中的条件,迅速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解决新问题而不致产生错误。

(二)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学习错误之后,都不能简单地公布正确的答案就算了事,而应从错误本身入手,引导学生将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对比,进而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或者是引发其中隐含的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即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结果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二者有冲突,进而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

(三)“错题记录本”,彻底诊治自己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通常会对于同一个问题,不止一次的犯错。这就体现出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解题的反思,没有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强化。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错题记录本”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出错的事实进行改正,同时还要诊断自己出错的翔实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篇3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采取反思维定势的措施。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状态,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凌乱状态, 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已知买3个空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现在有120个空啤酒瓶, 最多可以换多少瓶啤酒?” (1瓶啤酒指1个空啤酒瓶+1个啤酒瓶中的酒) 。学生都这样做:120÷3=40, 4÷3=13……1, 13÷3=4……1, 4÷3=1……1, 剩下3瓶还可以换一瓶, 总共可以换:40+13+4+1+1=59 (瓶) 。许多家长也这样认为。但这道题的答案是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家长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脑筋急转弯”, 成年人都想不出, 孩子怎么办?家长为何有这种感慨呢?是因为大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解决本题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可以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 只需从题目中3空瓶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这个条件进行组织, 再灵活、创造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思路:逐步推导法。第一次, 用120个空啤酒瓶换来40瓶酒 (含瓶) , 喝完酒后得到40个空啤酒瓶;第二次, 用40个空啤酒瓶换来13瓶酒 (含瓶) , 还剩1个空啤酒瓶, 喝完酒后得到14个空啤酒瓶……列式:120÷3=4040÷3=13……1, (13+1) ÷3=4……2, (4+2) ÷3=2, 40+13+4+2=59。因此, 一共可以换59瓶啤酒 (不含酒瓶) , 还剩2个空啤酒瓶。关键剩下2个空啤酒瓶怎么处理?方法1:分析酒瓶个数与能喝到的啤酒瓶数之间的关系。喝完40瓶酒后, 原来的120个空啤酒瓶就剩下40个空啤酒瓶即喝40瓶啤酒需要80个空酒瓶, 每喝1瓶酒要2个空啤酒瓶, 因此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喝。方法2:借助生活中借东西、还东西的经验得出, 可以先向商店借1瓶啤酒喝完后再给商店3个空啤酒瓶。这样还是按照3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含酒瓶) 的方法交换, 商家并不吃亏, 即从这个角度看, 2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不含酒瓶) 也是可行的

第二种思路:根据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以及每瓶啤酒 (含瓶) 喝完后又有一个空啤酒瓶, 得出每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 (不含瓶) 。因此, 120个空啤酒瓶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 (不含瓶) , 列式为:120÷ (3-1) =60。

通过思维的转移, 从而不使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个侧面,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转移思维方向与联想方式, 不断改进与扩充已有的结果, 不仅重视常规方法, 同时也重视非常规方法, 得出的结果立竿见影。

又如有3个大学生到一个旅店投宿, 旅店还有一间客房, 安排他们3人住在这间客房里。经理说要收600元, 于是他们每人交了200元住下了。后来经理发现他们是大学生, 可以优惠一点, 决定总共收550元。经理派一名服务员退给他们50元。服务员边走边想, 50元他们3个人分也分不开, 不如给他们30元, 剩下的20元就归我了。服务员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私自留下20元。可是他回去一想, 觉得有问题, 怎么算都是少了10元。他想:他们每人交了200元, 我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等于他们每人都交了190元, 190元×3=570元, 再加上自己留下的20元, 总计590元, 那么还有10元钱到哪里去了呢?解决本题时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用逆向思维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往往可以是从“出奇”出发, 而达到“制胜”的目的。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 正向是指常规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逆向则恰恰相反, 是对传统习惯、常识的反叛, 是对常规的挑战, 它能克服思维定势, 破除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 它会使人感觉新颖, 喜出望外, 别有所得。实际上, 这种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 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 就想办法间接解决。本题可这样解释:600-50=550是3个人的, 服务生藏起来了20元 (20元也是3个人的) , 每个人还有10元:3×10=30, 50+20+30=600。或实际上是三个人每人交给190元, 一共花了570元, 其中550元给了老板, 剩下的20元被服务员拿去了。换个思维方式思考, 再困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打破思维定势 篇4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年轻患者:男性,35岁,自1997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间断出现腹泻或便秘,伴便血,血色鲜红、量少、不伴黏液及大便形状改变,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考虑为“痔疮”,间断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治疗,病情好转。

从2007年5月开始,患者感觉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且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前增多,其他症状同前。当地医生仍考虑为“痔疮”所致,未予特殊治疗。2007年12月患者病情加重,逐来到我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癌,遂行“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已侵入浆膜。

术后患者化疗半年,其后每3个月复查1次。2009年11月,患者再次来到我院复查CT,显示肝内多发占位,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明显高于正常值,肝脏针吸活检确诊为肝转移性腺癌。目前,该患者为晚期结肠癌,只能进行姑息化疗,延长生命。

生活“西化”,助癌逐年上升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病,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以上海为例,1973~1993年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2%,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要快。既往研究表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早近15年,30岁以下患者占12%,因此,我国中青年人群更需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

既往认为,在欧美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是一种与西方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也与生活方式是相关的。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丢弃了以往健康的、以水果蔬菜类的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搭配,取而代之的是高蛋白、高能量的摄入,生活方式开始“西化”,从而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高。

无症状人群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从50岁开始,普通人群应该直接进行全结肠镜检查。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被诊断为结肠癌或腺瘤性息肉者,应该在40岁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为结、直肠癌或息肉的年龄提前10年进行结肠镜检。全面接受肠镜筛查,并切除5毫米以上腺瘤的人群,其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

长期“痔疮”,须警惕癌变

便中带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便中出现少量鲜血多见于远端结直肠的一些情况,包括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损伤,结直肠肿瘤、结肠息肉以及各种炎症和溃疡性疾病。痔疮的发病率较高,常言道“十男九痔”。故人们对便中带血的认识大部分考虑为痔疮。该患者在确诊前10年就出现大便规律变化,且便中带鲜血,当地医院确诊“痔疮”,经痔疮治疗后好转。因此,在长期的治疗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只要出现便中带血就认为是“痔疮”。

2007年,患者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及便后鲜血增多等症状变化,但由于患者和医生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未注意到变化的特点,未作进一步检查,主观坚持是“痔疮”加重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延误了诊断时机。如果患者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可能在早期发现结肠癌灶,及时予以手术。因此,提高结、直肠癌疗效最有效的办法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总之,一旦出现便中带血,尤其当大便规律和性状出现了变化时,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就诊,鉴别是痔疮还是肠道肿瘤,以便及时发现真正的原因,早期治疗。

Tips痔疮和结、直肠癌特点

* 外痔和肛裂位置浅表,常常伴有疼痛,易于发现。内痔的出血是不伴疼痛的,这是大部分人认为的“一出血就是痔疮出血”。

* 结、直肠癌的症状和体征由肿瘤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左侧结肠癌和直肠癌较多出现便血情况。

浅谈思维定势与误诊 篇5

1思维定势与误诊

思维定势是指由实践目的、价值模式、和知识储备等因素构成的特定认识框架, 是人们所熟悉的思维方向、思维路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可以说他是头脑所习惯使用的一系列程序和工具的总和。思维定势的优点在于, 在处理日常事物、一般情况、惯例性事务的时候, 能够驾轻就熟, 得心应手;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 它就变成了思维枷锁。其在临床误诊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验定势

思维中的经验定势是指过分依赖以往的经验, 不敢越出经验半步, 而且习惯以经验为标准来衡量是非, 因循守旧, 先入为主。医生在医疗工作中因长期接触和处理某种疾病, 对这种疾病的诊治形成了一定思路 (经验) , 等到再出现类似或相似的情况时, 会不自觉地进入这种思维状态, 依照原有的经验来思考和判断。如遇到患者以咳嗽为主诉, 就按呼吸道感染诊治。遇到患者以消化不良为主诉就按慢性胃炎诊治。遇到患者扁桃体肿大就按急性扁桃体炎诊治, 遇到以腹泻为主诉的患者就按肠炎诊治等。全然不考虑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它疾病。

1.2 权威定势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盲目迷信权威, 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表现在医疗过程中, 医生盲目相信大医院或名专家, 过于相信大医院或名专家做过的诊断不会有错, 使诊断一误再误, 导致患者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给患者造成身心, 甚至生命伤害。

1.3 非理性定势

思维中的非理性定势是指思维过程中人偏离了理性的引导, 而处于感情、欲望、情绪、潜意识等因素的支配下, 无法清醒而准确地把握事物和问题。有的医生一旦通过对患者某些症状、体征的分析、推理, 做出某种诊断, 就容易满足起来, 即使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 也总是沿着原来的诊断思路对新病情进行牵强附会地解释。如某15岁男孩因下腹、阴部疼痛被医生诊断为肠梗阻并收治。3 d后, 患者自述左下腹疼痛减轻, 阴囊部疼痛, 体温正常, 腹平软, 左下腹轻度压痛, 左阴囊肿大, 左附睾及睾丸明显增大, 压痛明显, 医生认为系肠梗阻压迫所致, 仍按肠梗阻症状治疗。5 d后, 患者左阴囊肿大疼痛严重, 转院检查, 诊断结果为睾丸扭转, 但因误诊误治导致左侧睾丸坏死, 被迫摘除。

1.4 书本定势

思维中的书本定势权威定势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以书本为绝对权威, 一切按书本来, 不敢越雷池半步, 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有的医生不懂得书本知识是是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 (选取、抽象、截取) 之后所形成的一般性、纯化的知识, 它往往与实际存在的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书本知识掌握得头头是道, 参加各项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不是无所适从, 就是误诊不断。如一医生对以月经过期、恶心、呕吐为主诉的某女性患者依照书本知识断然诊断为怀孕, 5个月后B超检查胎儿发育情况, 被诊断为假孕。

1.5 辅检定势

临床思维中的辅检定势是指医生崇拜仪器检查, 或是为了规避医疗风险等因素, 在临床诊断中过分依赖和迷信辅助检查结果的思维模式。如一位妇女做妇科检查时, 采用未经卫生部认可的MDI检测法, 误诊其患有淋病。仅凭一次肝功能检验, 就断定患者得了肝炎。CT报告了一个脑瘤, 就诊断为脑瘤, 最后却是脑血管畸形等。据“中国误诊文献数据库”对几万篇误诊文献中报道的15万份误诊病例的统计显示, 由于医生过分依赖和迷信辅助检查结果而导致误诊的比例约占14.7%, 成为造成误诊的前四项原因之一。

2防止因思维定势导致误诊之对策

2.1 强化创新性思维意识

实践表明, 病同人不同, 临床表现、理化检查结果也有所差异;同一种症状可有多种疾病引发;一种疾病在其前期、中期、后期的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点等。临床诊断过程是对病又对人,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动态思维过程。因此, 每一个正确诊断的形成都是创新性思维的结果。

2.2 以患者为本,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医生的职责就是防病治病,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表现到实际工作中, 就是以患者为本, 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只有以患者为本, 才能破除各种思维定势的干扰, 不因循守旧、不盲目崇拜和依赖;才能真正做到见病又见人, 进行创造性思维。

2.3 掌握科学诊断的思维方法与步骤

确定正确的诊断, 一般要经过下列三个步骤:

2.3.1 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对疾病的认识, 首先就要了解症状和体征, 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周密的调查研究。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它各项检查都是对病情进行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手段。在搜集资料时, 应该重视其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唯有真实的、系统的和完整的临床资料才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如:有时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不是当时测得的结果, 而是来自患者自己的陈述, 或是医护人员主观猜测的。显然这些资料都是不确实的, 如根据这些资料进行诊断, 必然会影响诊断的正确性。又如, 一名女患者呈半坐体位, 两颧发绀, 颈静脉怒张, 心尖部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肝肿大, 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 两下肢有指压性水肿。此患者表现是多方面的, 但结合其既往史曾数次患扁桃体炎此次心悸, 气短, 不能平卧, 两下肢水肿3 d而来就诊, 加之, 心脏听诊, 根据这些病史和体征, 就可以初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并发心力衰竭。这样就将病史和体征用一个疾病的诊断联系起来了。如一位心悸、失眠的患者, 由于医生忽略了检查甲状腺及有关的其它检查, 结果遗漏了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而误诊为“神经衰弱”。

2.3.2 辩证分析、综合, 提出诊断

患者所提供的资料, 往往比较零乱, 缺乏系统性;有些客观检查所得到的资料, 也可能与现病无密切关系。要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 就必须将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在复杂的信息中, 透过现象看本质, 弄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分清主次, 找出其主要矛盾、然后再予以综合、推理, 考虑哪几个病比较在复杂的现象中, 接近患者的实际情况, 最后合理估价, 得出初步诊断。例如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很多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引起, 要透过这些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 就要进一步通过对热型、咳嗽和咳痰的性质及伴随的症状和体征等的分析推理, 才能抓住本质, 得出正确诊断。又如患者有腹胀、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发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心尖部可听到雷鸣样舒张期杂音等症状及体征。其中腹胀、恶心、食欲不振、腹泻是消化系统症状;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发绀是循环系统症状, 结合心尖部有雷鸣样舒张期杂音及肝肿大、肝-颈静脉逆流征阳性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说明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是主要矛盾, 而腹胀、腹泻、恶心、食欲不振等是次要矛盾, 这是由于胃肠道淤血所致。只有这样抓住了主要矛盾,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又如一位老年患者, 发热、胸痛、咳嗽已1周, 查体发现血压11.4/7.2 kPa (86/54 mm Hg) , 右胸上部叩诊浊音, 听到中小水泡音, 白细胞总数9.6×109/L (9 600/mm2) , 分类:中性粒细胞0.67 (67%) , 杆状核0.21 (21%) , 淋巴细胞0.12 (12%) 。对这位患者, 若孤立地看白细胞总数, 认为变化不大, 可考虑肺结核的诊断。若结合此患者年老、血压偏低, 虽白细胞总数不高, 但中性粒细胞较高而有明显的核左移, 则中毒性肺炎的诊断, 应优先考虑, 即应作X线检查, 予以进一步证实。如白细胞增多是许多化脓性感染疾病的普遍现象, 但在某个别机体反应能力降低的患者, 可无白细胞增多, 甚至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 这就是特殊性。所以在诊断过程中, 必须掌握疾病现象的共性与个性, 也要结合患者个体的特殊性, 加以分析、对比, 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2.3.3 反复实践, 验证诊断

由于受到疾病发展过程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 对疾病的认识必须在动态中不断深化, 不断验证和修正, 才能充实原有的诊断。例如有些疾病, 经过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后, 仍无法肯定诊断, 这就需要按初步诊断进行试验治疗, 密切注意其反应。若病情允许, 可对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一个时期, 再研讨其诊断。例如, 原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若在对侧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则在心电图检查中, 可能只有S-T段移位和T波倒置, 而无典型的异常Q波。对此, 必须观察S-T段和T波的动态性改变, 结合血清酶的变化及临床症状, 才能加以肯定或否定。如果以为一次的诊察就能完成资料的搜集, 不进行动态观察, 就难免会贻误诊断。有些疾病的特殊病症, 只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内才表现出来。例如伤寒只有在发病第2周后, 血清凝集试验的阳性率才开始升高, 至第4周可达到阳性率90%。又如口腔的“麻疹黏膜斑”, 在麻疹发病后的第2~3天出现, 经过2~3 d后, 变为不明显, 继之消失。所以, 一些重要的病征, 在就诊时可能尚未出现, 或已经消失。因此, 我们既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就诊前的情况, 又要详细观察初诊后的变化, 以免遗漏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资料。

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火花 篇6

一、导奇激趣———激发创新的动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 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 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 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 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迎来创新的使者, 奏响求知的动人序曲。

二、引导质疑———启发创新的灵感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使他们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放声高呼, 我能成功”。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明明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是“借”的呢?这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我问及大家笑的原因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 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 于是, 我表扬了他勇于质疑的精神, 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最终, 学生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因此, 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 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 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 才能勇于捕捉疑问。故而, 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从而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拓展想象———打开创新的闸门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 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 表象越丰富, 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1. 丰富表象, 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 如山村、大海、森林等,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 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 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然后在课堂上, 组织大家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接下来, 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 使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最后, 结合演示, 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 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 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 填补空白, 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 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 发散学生的想象,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时, 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时会想些什么?他还想飞, 请你为他想想办法。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地和小乌龟连在一起, 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 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 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启发, 从而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思维

突破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篇7

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 定势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这样就可以将解决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拿来应用解决新问题, 或者是将新的问题进行分解, 化为和旧问题类似的情况, 这样就能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然, 凡事有利也有弊, 定势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较快地处理新问题, 但是也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惯性, 也可以说是惰性, 养成比较呆板或机械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貌似而本质不同的时候, 定势思维就容易让解题者步入误区。下面举例说明:由于人的眼界的局限性, 甚至是坐井观天, 所以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例如:1.“相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坐在教室里的人是运动的”。这一问题, 由于长期的定势思维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生很难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 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也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眼界, 先交代地球是绕太阳快速运动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 也是相对地球来说的。再让学生体会乘坐汽车时, 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的情景。说明这已下意识地把汽车作为参照物, 树木就是运动的。再举例宇航员能出入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 也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教师帮助下打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定势, 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 从而利用新的思维方式, 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2.在学习“托利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倾斜时的高度和长度问题, 学生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水往低处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液体往压强小的地方流”。玻璃管在倾斜时, 因为压强变小, 会有一部分水银流进玻璃管, 保持高度不变, 长度增大。有了新的思维定势,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出错。在连通器的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

3.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在电流的学习上, 虽然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但也要避免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 水渠中的水离水源越远的地方, 水流可能会变小。但在学习串联电路串联电流特点时, 学生也会因为思维的定势而出现错误, 认为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较大。这可以借助于实验, 用电流准确地测出整个电路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的电流大小, 进行比较, 即可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的结论。也可以根据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概念, 加以分析讲解。定势思维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 在某些问题上,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从另一角度看,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模式 (定向、定法、定序) 去解决问题。这又会出现负迁移, 就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学习中就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定势思维具有两重性, 根据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对策。

1.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双基”的定势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定势。

2.一般问题可以根据思维定势采用共同的策略解决, 因此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定势。

3.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 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4.在新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发挥原有定势思维的优势, 一般的思维定势较容易培养, 而关键是在突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以避免旧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例说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8

【例题】(2010·南通)小沈准备给小陈打电话,由于保管不善,电话本上的小陈手机号码中,有两个数字已模糊不清.如果用x、y表示这两个看不清的数字,那么小陈的手机号码为139x370y580(手机号码由11个数字组成), 小沈记得这11个数字之和是20的整数倍.

(1)求x+y的值;

(2)求小沈一次拨对小陈手机号码的概率.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概率公式.

【分析】(1) 设这11个数字之和是20的a倍,先根据题意列出x+y和a之间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电话号码的数字最大数是9和最小数是0,得到0≤x+y≤18,根据a是整数即可求解;

(2) 利用电话号码每个数位上的数是0~9共10个数字可求得一次拨对电话的概率.

【解答】(1) 设这11个数字之和是20的a倍,根据题意,得

1+3+9+x+3+7+y+5+8=20a. (1分)

即x+y=20a-36.

∵0≤x+y≤18,

∴0≤20a-36≤18

解得1.8≤a≤2.7. (3分)

∵a是整数,

∴a=2,(4分)

∴x+y=20×2-36=4. (5分)

(2)

共有5对数,一次打对号码的概率是1/5 . (10分)

打破权威定势沉闷 篇9

一、打破权威

我们过去认为,教学是一种知识传承活动,列入教材的都是基础知识,不允许理解的含混和传授的谬误。于是,课堂上便有了许多权威:课本权威、教师权威、名人权威等,其核心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权威。现代哲学家波普尔则认为“我们的知识具有各种各样的来源,却无一具有权威性。”知识的进步主要在于对早先知识的修正。

这样一来,知识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就发生了动摇,教学中的一系列权威就理所当然应当打破。

第一、要善待学生的“错”。学生,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又可能不准确,这就难免会出“错”。有些“错”反映了儿童认识的阶断性和递进性,尽管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析、筛选中逐渐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踪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有些“错”看似错,但却是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其中反射出智慧的光芒,那就更为难得,必须倍加珍爱,一位教师教学思想品德,《保护公共设施》这一课,课前他让学生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设施受损情况护电话,本意是教育学生自觉保护电话亭,邮筒等公共设施;可一位同学却认为应该拆除,乍一听吃惊不小,以为是唱反调。可一问,他理由是可以用网络、手机代替,免得增加管理难度,立在路边不好看,当然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认为这样费钱又伤害大脑。又有同学再反驳,说手机也可以改进。谁对谁错?教师并没有指出,一会说你可以当邮政部长,一会说他可以当财政部长,没有简单的判对判错,结果引得学生一场欢呼。可见,这种“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

第二、要善设恰当的“错”。据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比赛时,评委给他一份乐谱让他即席指挥。到中途小泽征尔的指挥棒突然停在半空,因为他觉得此处似乎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评委很宽容,让他重新指挥,可一到此处他又停下来,询问评委乐谱是否有错。评委十分肯定地说,这是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小泽征尔再次执棒,指挥到此处,他忍不住大声叫起来:“不对,这里肯定是乐谱错了!”原来这是评委他们故意设下的“陷井”,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饶有兴味的“考验”中摔打,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该会有多大的长进!

课堂上应当出“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越“错”反而越科学、越全越深刻,不出错或许是最大的“错”。我们善待这样的“错”。

二、打破定势

我们一贯认为,以教学形式实施的知识传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链式过程,每节课都应当有一个周密的程序计划,久而久之,便有了若干“定势”,教师的优劣仅在于对这些定势的娴熟操作程度。其实教学本质上应当是种交往种对话。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也无法“设定”,更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定势。

其实,课堂教学就要能“出奇”,就要示“顺畅”,减少人 “设定”,大大增加随机性。

第一、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奇心,许多事物将会逊色很多,作为老师,更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要一厢情愿人为地“设计”,某种形式激发儿童的兴趣,而是要尽量满足儿童本来存在某种好奇心。当然,儿童的好奇缺乏深刻的认识基础和明确的价值目标,往往是肤浅的、从众的、短暂的。但正是这看似漫无边际、变动不居的好奇,同样蕴含着儿童的某种角色期待,价值期待或理想追求,往往成为人一生发展最直接、最基本的动因和诱因。

第二、要保持教学过程和新颖和独特。有学者说:“教学就是怒席创作。”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一篇课文,真正走进课堂都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对象变换,时空发展了,就象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教师只有将教案看作是一种未成熟的大体思路,看作是有待改进的设想,自觉地追求“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使每节课都充满新颖和奇特,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和魅力。

三、打破沉闷

要想打破课堂教学中明确目标的压抑和沉闷,让学生对教学乐此不疲,课堂就必须能“出彩”。所谓“出彩”就是突变带来的妙趣,是意外带来的惊喜,就像京剧的叫板、相声的“包袱”能带出“满堂彩”来一样,它是课堂的亮点,是对“目标”的超越和升华。教学要能“出彩”是一种很高的要求。

第一、要有开放的思想和民主的氛围。过去的课其压抑沉闷的原因在于封闭,封闭的知识体系,封闭的教育观念,加上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课堂像一块封建领域地剥夺了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特的理解、追求、质疑和批判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宝贵的求异火花和批判精神的萌芽。轻则冷落,重则呵斥,以致错过了许多本可以使课堂增色的良机。

第二、要有教学机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说,关天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加拿大的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机智是全身心投入的敏感的实践。这里有三个要点;一要全身心投入。教师必须挣脱目标的锁定,跳出教材的樊篱,沉醉于息息相通的师生精神交往之中,机智才能:应运而生“。二是敏感。机智的本意是触摸,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瞬间的直接感受,这就要悉心观察每个学生细微的反映和情感起伏及时,将那些看似无助甚至有碍于教学进程的偶发事件转化为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良机。三是实践。教学机智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尝试,反复琢磨的顿悟,正是这种教学机智,”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化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这种教学进程中引发的完全真实的“情境转换”比人为的“创设”、“演示”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定势美 篇10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的武术流派和风格,时至今日,武术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了,而更成为体育竞赛的重要项目和极具观赏性的艺术活动。同时,伴随着美学教育在中国的普及,人们开始从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武术,这也引发了武术研究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武术美学,武术美学是从美学的角度和理论对武术动作进行研究。但是在对武术美学的研究中更多的是研究武术动作中的动态动作,却鲜有人对武术动作中的定势作研究。武术定势动作是套路设计者特意安排的短暂停留瞬间的展现,虽然在套路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武术定势美在舞台、电影等场合应用广泛,能以其招牌式的形体动作诠释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赢得人们的喝彩。

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组长邱丕相先生在其主编的教材《武术初阶》一书中对武术美学中的定势美做了简单概括。定势是与动态相对的武术动作,定势之美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 研究对象

2.1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定势动作

武术美在现实生活中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同时也包含形式美、艺术美的因素。武术竞技套路是力与美的结合,其中,力是武术竞技套路的基础,美则是武术竞技套路带给人的主观感受。人们通过参与或观赏武术竞技套路获得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既是感官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由于武术竞赛套路以人为对象,以运动为表现手段,所以也可以说,武术竞技套路定势动作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直接展示。从美学角度来看,武术竞赛套路与美学存在着密切关联。

2.2 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定势动作中的美学诠释

在武术竞技套路中,运动员通过对不同运动形式的表现和组合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并以此获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性的启迪以及情感的升华。不同的武术竞技套路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虽然表征存在差异,但都是通过人自身的形象对人本质力量的体现,都是自由创造所获得的积极成果,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定势动作与美的联系也由此产生。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参考了有关美学和武术方面的论文、书籍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整个文章的补充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录像观察法

搜集更多的武术套路定势动作进行分析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进行观察研究,如长拳中的燕式平衡、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等。

3.3 分类归纳法

为了不笼统地概括定势美,对武术竞赛套路中定势美的要素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以便于研究和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美表现出的内涵

定势动作虽然是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少数动作,但在所有的武术竞技套路中都离不开它的存在,武术定势动作具有区别于动态动作的美学感受,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定势美是由形式美、形体美、音乐美等多种要素构成,只有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完美的融合,定势美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展现。

4.1.1 形式美

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动作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形式美,指的是事物的外在形式以及不同形式间的组合关系带给人的审美想象和联想,可分为内形式美、外形式美两种类型。其中,外形式美的审美特征非常显著,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引起人审美情感的作用。比如外形式美的应用最为普遍的无疑是线条,它不仅是定势美的基础,也是表达定势美最基本的手段。除线条因素外,定势美对于声音的应用也比较普遍,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声音能够引起不同的情感意味,在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观众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艺术联想。内形式美则是对形式美不同要素按一定规律进行组合,这种规律主要来自于体育竞技对于套路动作定势美的不断探索和优化。

4.1.2 形体美

竞技武术套路属于难、美技能体育项目,运动员成绩的评定主要以动作的规格、优美程度、难度和稳定性为依据,对于动作的艺术表现力有着较高要求。定势动作之美本质上是由运动员的精神神韵、身体姿态所表现出的美,并通过力与美的结合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美感。形体美是人体外在形式美的简称,美的形体才能带来美的运动。定势动作中的形体美主要是指静态形体美,例如燕式平衡、提膝亮掌等,都属于静态的优美造型。

4.1.3 精神美

武学中强调的精神,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状态,那就是人本身的心身合一,也就是精气神要和谐,例如精力充沛、双目有神等。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定势动作并不仅仅属于肢体动作,更需要通过良好的精神气质体现出武术和动作中美的内涵。武术竞赛中的定势往往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精气神,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在由运动变为静止的一瞬间给人一种宁静的、沉稳、坚定的感受。以长拳中的前提膝平衡为例,虽然是一个短暂的定势,但恰恰体现了长拳意气合一、阴阳兼顾、虚实平衡的和谐美。

4.1.4 音乐美

参赛者可以在套路编排过程中加入不带歌词的伴奏音乐,但应注意保证二者的和谐统一。与其他类型的体育运动一样,伴奏音乐具有调节情绪、烘托气氛、展现内涵、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将音乐与套路中的定势动作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展现出更加优美的动作,也可以使定势美的艺术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将太极拳与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结合,既可以使观众体会到音乐带来的诗情画意,又能更好的展现太极拳轻灵的特点,最终使观众获得心旷神怡的审美体验。

4.1.5 服装美

对于武术竞技运动而言,运动员身着服装样式的差异往往能够使观众对于同样的武术动作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定势动作的艺术表现能力也会因服装的加入而得到进一步延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武术服装都会采用质感柔和的丝绸材料,在服装形式的选择上倾向于宽松,以便为运动员的定势动作带来静定的悬垂之美,让静态的动作带给观众以轻灵、飘逸的审美体验。根据最新的武术竞技规则,运动员着装的搭配要求已经较最初放宽了许多,在图案、款式的选择上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例如,可以穿着印有太极图、龙等彰显中国特色图案的服装,集体项目可以穿着紧身服装等,近年来出现的在太极拳比赛中穿着短袖上衣的做法更是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太极拳运动的印象,使太极拳运动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

4.2 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美的美学特征

4.2.1 依存性

现代武术竞技套路动作难度和强度不断加大,只有更为专业的比赛场地才能让运动员更好地完成高难度动作,武术套路比赛场地与运动员肢体动作间的依存关系由此得到生动的展现。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项目较多,除各类徒手项目外,往往还要设计器械类项目,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不同武术器械的风格美得以展现,竞技套路的定势美也因此得到完善。离开了运动员的定势动作,器械毫无价值;离开了器械的烘托,定势美也难免显得单调和乏味,这反映出武术器械与动作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比赛规则中有关配乐的规定使运动员能够将定势动作与一定意境的背景音乐有机结合,使定势动作和音乐的美感同步展现,观众也因此获得更多、更好的审美享受。由此可见,随着竞技武术套路向难、美、新方向的不断发展,这种依存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4.2.2 直观性

直观,就是对事物的瞬间把握与生成,由于竞技武术套路定势动作具有艺术美的特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定势美应当属于美的视觉艺术的范畴。武术套路运动之所以能够打破国界、语言和民族的障碍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运动形式,主要归功于外在动作形式对于内在意蕴与文化的生动表现,而这种动作形象则来自于人们视觉上的主观感受。与戏曲表演或音乐比赛不同,竞技武术套路定势动作的艺术美是以运动员的动作作为存在的物质基础,动作的优美、运动员的气势、整体的神韵都需要人们用自己的双眼直接感受,即只有通过直观体验,观众才能领略竞技武术套路定势动作独特的美感。

4.2.3 艺术性

竞技武术套路定势动作的艺术性是通过对不同动作的组合、变化所形成的动作形象来表达自身的意蕴与情感,对于艺术美的表现也是此项运动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极富艺术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竞技套路定势动作将各类具有攻防性质的武术动作进行了艺术上的深加工,使之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动作的艺术美也由此得到展现。

4.2.4 造型性

竞技武术套路定势美的另一个美学特征就是造型性,武术套路“十二形”中对于“站如松、静如岳”的描述所体现出的正是造型的重要性。由于中国武术大多源自生活实践,因此,武术造型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生活中典型形象的艺术加工,例如,在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太极拳比赛中,辅以旋律优美的琵琶伴曲的白鹤亮翅造型,就可以使观众瞬间身心释放,带来遨游云端的美妙感觉,进而为观众带来武术套路动作造型美的享受。

4.2.5 超常性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定势动作是通过人身体各个部分协调统一来展现武术的攻防内涵,是武术哲学以静制动的“战斗”形式体现。以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中的长拳为例,其中的歇步冲拳、燕式平衡等很多包含静态美的武术动作都是具有超常的难度,对人的耐力、稳定性、平衡能力的要求极高。在比赛场上漂亮地完成一个具有高难度的武术定势动作更容易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的超常水平,甚至起到了震撼全场的美学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本次研究所讨论的武术竞技套路,是中国武术的历代前辈从观赏角度对击打过程中成功招式的模仿以及格斗时刻的表现,是对当时人物经典姿态的定格与反映,同时也是拳种风格的独特体现,是经前辈们的编排、整理并在长期的演变中最终形成的。(2)本文通过结合武术与美学的特征和属性,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定势美的内涵与体现,挖掘了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美的美学特征。(3)武术竞技套路中的的定势美有着不同于其他动作类型的美学特征,在武术竞技套路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4)武术竞技套路中所表现出的定势美是中华武学中“以静制动”思想的体现。

5.2 建议

(1)发展竞技武术套路定势美需要把握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美的依存性、直观性、艺术性、造型性、和超长性的美学特征。(2)需要努力提高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美各构成要素的表现水平。(3)对武术竞技套路定势美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武术竞技套路的定势美有更深入的认识,使武术竞技套路之美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摘要:文章以武术竞技套路中的定势动作和武术美学为重点展开研究分析,从美学的角度对武术定势动作做了详细的分析,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武术竞技套路中定势美的内涵进行了细致归类。研究认为,武术竞技套路中所表现出的定势美完美的融合了美学中的各种构成要素,展现出了武学“以静制动”思想的精髓,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发展武术竞技套路定势美,在提高定势美表现水平的同时,也要把握武术套路中定势美的美学特征,从而促使中国武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完善完美。

关键词:武术,竞技套路,定势美

参考文献

[1]李彩芹.论体育美的表现形态与本质特征[J].甘肃高师学报,2008(27):68~70.

[2]谭润芳.论中西体育的美学差异[D].太原:中北大学,2011.

上一篇:农村电影的发展路径下一篇:伴奏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