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势思维(共12篇)
定势思维 篇1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 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和专注性。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其基本特征是: (1) 将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的趋向性; (2) 扩大已有经验的应用范围。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习惯性思维上, 容易产生负迁移作用, 也会造成方法定型化, “先入为主”的情况有时还会以“功能僵化”的形式反映出来, 从而形成思维的惰性与呆板性, 妨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消极的一面,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采取反思维定势的措施。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状态,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凌乱状态, 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已知买3个空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现在有120个空啤酒瓶, 最多可以换多少瓶啤酒?” (1瓶啤酒指1个空啤酒瓶+1个啤酒瓶中的酒) 。学生都这样做:120÷3=40, 4÷3=13……1, 13÷3=4……1, 4÷3=1……1, 剩下3瓶还可以换一瓶, 总共可以换:40+13+4+1+1=59 (瓶) 。许多家长也这样认为。但这道题的答案是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家长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脑筋急转弯”, 成年人都想不出, 孩子怎么办?家长为何有这种感慨呢?是因为大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解决本题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可以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 只需从题目中3空瓶啤酒瓶可换1瓶啤酒这个条件进行组织, 再灵活、创造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思路:逐步推导法。第一次, 用120个空啤酒瓶换来40瓶酒 (含瓶) , 喝完酒后得到40个空啤酒瓶;第二次, 用40个空啤酒瓶换来13瓶酒 (含瓶) , 还剩1个空啤酒瓶, 喝完酒后得到14个空啤酒瓶……列式:120÷3=4040÷3=13……1, (13+1) ÷3=4……2, (4+2) ÷3=2, 40+13+4+2=59。因此, 一共可以换59瓶啤酒 (不含酒瓶) , 还剩2个空啤酒瓶。关键剩下2个空啤酒瓶怎么处理?方法1:分析酒瓶个数与能喝到的啤酒瓶数之间的关系。喝完40瓶酒后, 原来的120个空啤酒瓶就剩下40个空啤酒瓶即喝40瓶啤酒需要80个空酒瓶, 每喝1瓶酒要2个空啤酒瓶, 因此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喝。方法2:借助生活中借东西、还东西的经验得出, 可以先向商店借1瓶啤酒喝完后再给商店3个空啤酒瓶。这样还是按照3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含酒瓶) 的方法交换, 商家并不吃亏, 即从这个角度看, 2个空啤酒瓶换1瓶啤酒 (不含酒瓶) 也是可行的
第二种思路:根据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以及每瓶啤酒 (含瓶) 喝完后又有一个空啤酒瓶, 得出每2个空啤酒瓶可以换1瓶啤酒 (不含瓶) 。因此, 120个空啤酒瓶最多可以换60瓶啤酒 (不含瓶) , 列式为:120÷ (3-1) =60。
通过思维的转移, 从而不使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个侧面,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转移思维方向与联想方式, 不断改进与扩充已有的结果, 不仅重视常规方法, 同时也重视非常规方法, 得出的结果立竿见影。
又如有3个大学生到一个旅店投宿, 旅店还有一间客房, 安排他们3人住在这间客房里。经理说要收600元, 于是他们每人交了200元住下了。后来经理发现他们是大学生, 可以优惠一点, 决定总共收550元。经理派一名服务员退给他们50元。服务员边走边想, 50元他们3个人分也分不开, 不如给他们30元, 剩下的20元就归我了。服务员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私自留下20元。可是他回去一想, 觉得有问题, 怎么算都是少了10元。他想:他们每人交了200元, 我退给他们每人10元, 等于他们每人都交了190元, 190元×3=570元, 再加上自己留下的20元, 总计590元, 那么还有10元钱到哪里去了呢?解决本题时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用逆向思维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往往可以是从“出奇”出发, 而达到“制胜”的目的。
什么是“逆向思维”呢?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 正向是指常规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逆向则恰恰相反, 是对传统习惯、常识的反叛, 是对常规的挑战, 它能克服思维定势, 破除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模式, 它会使人感觉新颖, 喜出望外, 别有所得。实际上, 这种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 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 就想办法间接解决。本题可这样解释:600-50=550是3个人的, 服务生藏起来了20元 (20元也是3个人的) , 每个人还有10元:3×10=30, 50+20+30=600。或实际上是三个人每人交给190元, 一共花了570元, 其中550元给了老板, 剩下的20元被服务员拿去了。换个思维方式思考, 再困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在生活中, 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总是习惯于按照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从来也不去尝试全新的思考方式, 这会让人的思维逐渐僵化, 会让人的生命变得毫无生机。如果能突破思维定势, 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换一种眼光去面对困难, 就会获得丰盈又芬芳的硕果。
定势思维 篇2
吴忠利通区第十一小学苏金海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然而,创新又谈何容易。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观念创新。
21世纪必然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时代。观念创新就是要敢于破除旧观念,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要解思想,破除各种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要大胆地去实践,去创新,而传统的守旧观念,传统的体制却压制创新,人们习惯于依照“老规矩”办事,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传统的教育体制更扼杀创新,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就是更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课程改革下的新的思维,理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的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教学的新路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大胆放手于学生。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改掉以前老师在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惯常定势是一种消极的东西,要创新思维,也就是用 1
不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其些不寻常。所以,我们在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抛开 那些“法则”、“规律”、“定理”、“守则”、“常识”之类的东西,进行一番“混沌型”的无序思考,以便充分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达到更好的创新效果。
因循守旧的人有时是不敢先想,不敢创新,而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不愿想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哥伦布的鸡蛋”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熟悉了。那么,怎样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呢?哥伦布的方法是把鸡蛋一端的蛋壳磕破一点,形成一个平面,从而使鸡蛋稳稳地立在桌面上,看了哥伦布的做法,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原先有一个框框,就是“不许打破鸡蛋皮”,这一条束缚是谁强加给你的呢?是你自己。那么好,让我们沿着哥伦布的思路再构想一些新创意。除了“磕破鸡蛋皮”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呢?其实方法多的很,比如:(1)、在桌面上挖一个小坑。(2)、使用“万能胶”。
(3)、在天花板上栓一根绳,吊着鸡蛋。(4)、让桌子躺到,鸡蛋放在地板上贴着桌面。(5)、使鸡蛋高速旋转,而立在桌面上。(6)、把桌子倒吊起来,鸡蛋竖着塞在桌面与地板之间。(7)、直接用手扶着,等等。
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我们初次听到“怎样把鸡蛋竖立在桌面上”这一难题的时候,我们几乎一筹莫展,感到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原因就是我们头脑中无形的束缚很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要创新就必须摆脱定向思维的桎枯,超越重复、常规、传统的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推进教育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谋求创新思维,就要从传统的、已经习惯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宽广的眼界、开放的胸怀、深刻洞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使教育思想和理论与时代同步发展。
第三,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当家作主,学生只有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会真正产生创新欲望。
听说过“踮脚跟”的故事吗?在一片平坦的空地上,一边是艺术家们在表演,一边是成千的观众站着观看,由于观众的身高差不多,使得站在后排的观众视线被挡,看不清前边的表演,这时候,场中的一位观众忽然“脑筋一转”,踮起自己的脚跟,于是这位观众顿时比其它人高出半个头,能够清楚地看到艺术表演。
这里的“踮脚跟”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只有首先“踮脚跟”的人才能从这项创新意识中得到益处,所以在教学中也是一样,要找到首先“踮脚跟”的人,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什幺”,还要学会“怎么学”,唯有“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辨证的水平,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展。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得道的仙人练成了“点化术”不论什么物品摆在他面前,仙人只需要用食指轻轻一点,那个物品就会变成贵重的物品,他想要什么,就能变来什么。仙人遇到一个乞丐,顿时生出怜悯之心,便用手指为乞丐“点”
出了食物、衣服和其它生活用品。最后,仙人关切地问:“你还想要什幺,尽管说,我都会让你满足的!”那位乞丐想了想,怯生生地说:“我想要你的食指”。
故事中的乞丐总是受到人们的指责,认为他太贪心。其实,那位乞丐却是一位极为聪明的人。请想一想,仙人为他“点”出的东西,总有吃光用光的时候,如果自己能够掌握“点化”的方法,岂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
因此,在教学中方法至关重要。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法,逐步转化为一种能力,可以自己进行学习,这也是教育所达到的最高目标。
1、以疑激思。
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还要不断的创新,而疑问和惊奇则是最容易激发起儿童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儿童的强烈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设置疑问,无疑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于是,同学们产生了疑虑,个个皱眉沉思,积极思考。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效果较好。
2、以趣激思。
兴趣使学习最好的教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唯有产生了兴趣后,才会自觉、主动地实现目标。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大家知道由于过青龙桥附近的坡度比较陡,詹天佑大胆设计了“人”字形路线,使用了两个火车头,分别起到了推和拉的作用,那么火车到底是怎样上坡的呢?于是,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自制的火车教具,然后在同学之间相互演示,由于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时的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3、利用电教手段。
颜色、声音、动作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更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天地、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武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先利用课件,演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比较。这一开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器官,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他对后面的教学活动,必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加强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值得每个教师探讨的主题。如我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我在出示课题后问学生: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然后在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自学提纲;
1、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
2、是谁呼风唤雨的,靠什么呼风唤雨的?
3、是怎样呼风唤雨的?
4、围绕这个题目讲了那些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到书上探索答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化教学理论为基础,完善为“自学------提问------验证”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第五、改革评价方式,保护创新愿望。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人类本性中,最厚植于人的行动,那就是受尊重的愿望”。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以一个人冷冰冰的“是”或“否”,浇熄了学生思维中偶尔迸现的创造火花。
1、加强激励机制。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如果从书本上找不现成的答案,就应和学生一起查资料、找真
相。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受到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自然也就会有更高创新愿望。在一般情况,正如书中所讲:在小孩的头脑中总是盘旋着许多莫名其妙的新想法,而大人们总惯于认为这些想法荒唐可笑、不屑一顾。每当小孩内心一阵冲动,站起来想发表自己法时,他常常会招来一顿训斥:“坐下!别插嘴!”大人们也许没有想到,一个颇有天分的未来发明家就在这样的训斥中被扼杀了。
2、允许标新立异。
学生在解答中的“新”与“异‘,往往反应出学思维中为教师所忽略的一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提供了一种教学可能但也容易造成思维僵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常多鼓励学生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新思想、好方法给予肯定。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一个目的,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一定感受不同,达到共同的目的之后交谈起来才有味道。所以,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多样化,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一节课自始至终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
例如:我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介绍某一玻璃。有的以展览馆解说员的口气,庄重亲切;有的以厂家推销员的口气,热烈夸张;有的则充当玻璃本身,自己介绍自己,风趣幽默。这样做要比仅仅只是读课文、背课文要好的多。再如:教《詹天佑》一课,我就采用了默读、填表、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法。这样做,学生就乐于学习,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打破思维定势解题 篇3
A lonely and sad pug(哈巴狗) was photographed as he waited for his owner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world’s saddest dog. Pictures of the pet taken by a passer-by have become an internet foucus after being posted on the photo-sharing website Flickr.
The dog which is nicknamed Mr Newman looks terribly upset as he sits on the pavement tied to a lamp-post with a rope.
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outside a café in the Californian city of San Francisco, which may go some way to explaining why he is dressed in a stylish grey and purple sweater.
“He was hanging around looking for somebody to love him. I tried to cheer him up——he seemed happy to see me,” said the photographer Chris Michael.
One of the four photos of the pug on Flickr is titled “Tough day for Mr Newman” and with some other words as follows: “Despite his cool clothes, the girls just aren’t interested in him any more.”
Dozens of people on the site said they had been touched by the dog’s pitiful expressions gaze. “I come back to see this photo every now and then because it’s too cute, so does my daughter. In fact, my family all are touched,” wrote one of the pedestrians who had seen the photo. Another viewer said that she had been moved as to buy a pug of her own after seeing the photos.
Mr Newman may have won the hearts of internet users but he is unlikely to be more famous than a cat competitor Keyboard Cat, the musical pet who has become a star on YouTube.
1. The little pug waited by the road probably because .
A. it was abandoned by its owner B. it was left behind by his owner
C. it was trapped by a passer-by D. it couldn’t find the way home
2. The writer used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from the website to .
A. add some humor to the passage B. describe the pug’s loveliness
C. help the god owner recognize it D. inform girls to adopt the dog
读完这篇文章,学生就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哈巴狗被主人遗弃,等待路人来领养。只凭着经验和感觉去做题很容易误导我们,尤其对于阅读理解更是如此。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一就是严格遵循作者陈述的意思,禁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文章。现在我们来分析本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第二段的定从“which is nicknamed Mr. Newman”(绰号为Newman先生)表示出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第三段“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outside a cafe in Californian city of San Francisco”更能解释出小狗的主人是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时将小狗暂时留在外面。第四段“He was hanging around looking for somebody to love him”说明小狗因寂寞而四处走动想寻找路人的关爱。尤其是第五段“Tough day for Mr. Newman”(Newman先生艰难的一天)表明作者的幽默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尽管哈巴狗衣着很酷,但女孩们还是对它不感兴趣。这句话是为了更突出哈巴狗的困境,使文章更具幽默之意。经过分析我们就可改变一贯的想法,错误地认为此文是呼吁人们给予小狗关爱,领养小狗。此文只是作者对一只在咖啡店外等候主人的哈巴狗的描述。它在等待主人时的无聊寂寞之情,无耐之中四处寻找别人的宠爱,但无人理会。因此作者戏称它为“全世界最忧伤的狗”。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解题是很有帮助的,如第一题学生倾向于A“被它的主人遗弃”,通过分析文章,理顺思路之后,就会明白选择答案B的原因了。第二题学生选择B和D,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画线句子是突出哈巴狗的困境,使文章更具幽默感,所以选择A。
那么,我们再联想2011课标卷.全国I的完形填空。文章提到一位女性,年轻时,由于她的老师运用了不当的教学方法,使她对科学失去了兴趣,通过这件事,警示我们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给我们一种潜意识:第一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感知这一学科,畅游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帮助学生今后的学习。就因为这种思维定势,使众多考生虽能读懂文章,却迟迟不敢大胆下手选择。因此错误率极高,并且浪费时间,影响做后面阅读理解题时的心情。
学生在解题时应该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
突破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篇4
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 定势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这样就可以将解决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拿来应用解决新问题, 或者是将新的问题进行分解, 化为和旧问题类似的情况, 这样就能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然, 凡事有利也有弊, 定势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较快地处理新问题, 但是也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惯性, 也可以说是惰性, 养成比较呆板或机械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貌似而本质不同的时候, 定势思维就容易让解题者步入误区。下面举例说明:由于人的眼界的局限性, 甚至是坐井观天, 所以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例如:1.“相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坐在教室里的人是运动的”。这一问题, 由于长期的定势思维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生很难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 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也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眼界, 先交代地球是绕太阳快速运动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 也是相对地球来说的。再让学生体会乘坐汽车时, 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的情景。说明这已下意识地把汽车作为参照物, 树木就是运动的。再举例宇航员能出入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 也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教师帮助下打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定势, 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 从而利用新的思维方式, 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2.在学习“托利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倾斜时的高度和长度问题, 学生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水往低处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液体往压强小的地方流”。玻璃管在倾斜时, 因为压强变小, 会有一部分水银流进玻璃管, 保持高度不变, 长度增大。有了新的思维定势,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出错。在连通器的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
3.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在电流的学习上, 虽然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但也要避免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 水渠中的水离水源越远的地方, 水流可能会变小。但在学习串联电路串联电流特点时, 学生也会因为思维的定势而出现错误, 认为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较大。这可以借助于实验, 用电流准确地测出整个电路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的电流大小, 进行比较, 即可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的结论。也可以根据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概念, 加以分析讲解。定势思维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 在某些问题上,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从另一角度看,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模式 (定向、定法、定序) 去解决问题。这又会出现负迁移, 就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学习中就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定势思维具有两重性, 根据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对策。
1.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双基”的定势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定势。
2.一般问题可以根据思维定势采用共同的策略解决, 因此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定势。
3.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 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4.在新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发挥原有定势思维的优势, 一般的思维定势较容易培养, 而关键是在突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以避免旧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摆脱思维定势 篇5
经验在指引我们的行为的同时,影响我们创新思维,这是难免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想去除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再获得经验,不再应用经验。
如果想要减少思维定势不利的一面,那需要你多增加经验,经验增多,人的思维会更加开放和全面。
定势思维效应 篇6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6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飞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明显的必然性。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着拳头做出敲擊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火花 篇7
一、导奇激趣———激发创新的动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 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 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 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 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迎来创新的使者, 奏响求知的动人序曲。
二、引导质疑———启发创新的灵感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使他们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放声高呼, 我能成功”。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明明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是“借”的呢?这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我问及大家笑的原因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 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 于是, 我表扬了他勇于质疑的精神, 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最终, 学生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因此, 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 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 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 才能勇于捕捉疑问。故而, 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从而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拓展想象———打开创新的闸门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 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 表象越丰富, 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1. 丰富表象, 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 如山村、大海、森林等,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 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 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然后在课堂上, 组织大家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接下来, 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 使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最后, 结合演示, 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 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 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 填补空白, 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 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 发散学生的想象,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时, 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时会想些什么?他还想飞, 请你为他想想办法。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地和小乌龟连在一起, 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 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 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启发, 从而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思维
定势思维 篇8
一、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思维, 是行为的引导者, 是行为的先行者.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思维的引导下实现的.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索问题的能力, 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产生新思想的能力, 侧向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 对所选择方案与假设的逻辑证明与实验验证能力等.也就是说, 思维的创新, 是行为的创新的开始, 一般来说,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源于一个合理宽广的知识结构, 但同时也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学生只有在探索思维的驱使下, 如联想、类比、猜测、直觉等思维的驱动下, 才能将知识进行转换和创新.因此, 可以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精髓与核心.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 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 才能做得好.
二、思维创新的实现
良好的教育理论, 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创新思维教学的实现, 有赖于教师对教学理论的掌握, 更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推动和引导.
1.不断强调, 以行动感染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都是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直接刺激者,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在高中学生中引起教学反响, 要想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教师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 以此感染学生.如课堂练习:已知f (x) =x5+ax3+bx-8, 且f (-2) =10, 求f (2) .这是道简单的题目, 如果按照常规的解法, 这个题目并无特别之处, 对许多高中学生而言, 也没有太多的练习意义, 但是思维的创新与变化, 使得问题具有其他的教学意义.
解:设g (x) =x5+ax3+bx, 则f (x) =g (x) -8.
∵f (-2) =g (-2) -8=10,
∴g (-2) =18.
又∵g (x) 是奇函数, ∴g (2) =-g (-2) =-18,
∴f (2) =g (2) -8=-18-8=-26.
这道题, 其实就是打破了常规思维, 采用了整体思维的方式, 将题中的几个量看做一个整体, 进而简化解题的步骤, 这样的解题思维不是最精妙的, 也没有到令人惊奇的地步, 但是, 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说, 通过这种富有思维和技巧性的解题教学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耳濡目染, 进而养成一种善于思考, 勤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2.推陈出新, 敢于“逆反”
任何新思维、新思想的创新都是在“推陈”的基础之上实现“出新”的, 从辨证哲学的角度看, 维持是事物发展的量变, 创新是孕育在事物发展中的质变.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新”思维是从“旧”思维上产生的, 因此创新要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既有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是合理的.比如逆向思考, 就是从常规思维那里得到启发, 进而思想创新.如:有红、黄、蓝、黑、白五个球, 分别装入红、黄、蓝、黑、白五个口袋, 每袋装一个球, 问至少有两个口袋与球的颜色不同的装法有多少种?此问题若从正面思考, 需将至少有两个口袋与球的颜色不同的情况分为四类, 即恰有两个口袋、三个口袋、四个口袋、五个口袋与球的颜色不相同的情况, 依据加法原理求得其结果.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正面的、常规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其解法繁琐且不好控制.若借助常规思维进行反思, 从逆向的角度来考虑, 想到“所有口袋与所装球的颜色相同”易得五个球装进五个口袋的装法有P
学习不光是接受新的知识, 还要创造新的知识.高中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主要科目,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负有主要责任.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参考文献
[1]俸文忠.“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的应用——以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J].成功 (教育) , 2007 (10) .
打破思维定势, 激活写作潜意识 篇9
心理学认为, 意识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内部某一时刻处于活跃、兴奋状态而被主体意识到的那些心理事实;而潜意识指的是主体精神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 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 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以观海上景色为例, 当你在高处远眺宽阔的大海时, 你所见到的是蓝色、跳荡、汹涌, 你马上会联想到大海的力量、博大等, 而其他的 (如, 狭隘、自私) 意识反应则暂时中断。所想到的、反应敏锐强烈的谓之意识激活;暂时中断的则谓之意识沉睡。写作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一个人头脑里储存的信息量大得惊人, 但平时它们都沉睡着, 只有在回忆时, 由于内部注意的调遣和调节, 才有一部分被唤醒。高中生已经阅读了不少书刊, 已经得到教师的许多教诲, 也受到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按事实说, 他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量是丰富的, 主体精神世界中的心理事实也是丰厚而复杂的。由此看来, 作文没有话说, 或严重雷同是不应该的。但事实上却确实存在着以上提到的两种毛病, 其原因就是学生们的心理事实大部分有时几乎都是处于潜藏状态, 因此, 写作文常常是搬别人的话或无话可说, 学生主体内的心声根本没有得到畅快的倾吐。我们这里说要激活学生写作中的潜意识, 就是要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的状态。我们若能如此进行训练的话, 那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或严重雷同的状况就可逐渐地得到改变。
怎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潜意识”呢?我们认为进行“三思”训练非常有效。所谓“三思”就是将“构思”这一笼统的概念分而为三:深思、广思、反思。从一个细小的题材深入挖掘, 从而提炼出新颖、深刻的主题, 叫深思;对同一题材进行多角度的辐射构思, 叫广思;就某一件事, 打破思维定势, 以不同于常见的方式生发异想, 创立新论的逆反构思, 叫反思。进行“三思”训练,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小题大做”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善于联想和想象, 用理性的显微镜、情感的放大镜去表现生活, 从小处入手, 往深处发掘其富有思想意义的内涵。无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都切忌大而不当、空而不实。例如, 在学习了高中第一册记叙文单元后, 我要求学生作一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较复杂的记叙文。不少学生以为“复杂”即记叙的事情较多, 而在记叙中很少运用描写的方法, 缺乏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这就使文章内容空泛, 面孔相近。第二次再写, 为避免出现第一次的情况, 我启发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的某一景、某一物入手, 精心选材, 努力挖掘较深刻的主题。一篇题为《秋桐》的作文, 取材于林阴道旁的梧桐树, 作者从山深秋梧桐那飘零的树叶、光秃的枝丫, 联想到满脸皱纹、蹒跚而行的老奶奶;从梧桐在夏季充满生机, 为人们遮荫纳凉的景象, 联想到奶奶年轻时的美丽、强壮与勤劳;由秋桐在秋风中的哀叹悲歌, 想到了奶奶晚年不息劳作, 不辍地忙碌。文章最后写道:“秋梧桐啊, 明年你还会拥有春天, 你还可以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所以, 抬起你的头, 用你苍劲的枝干显示你的生命是无愧的, 是勇往直前的, 因为你将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但是我的奶奶, 是不会再拥有年轻了。然而, 你也有明天, 你的明天就是我们———你的后代, 我们将去创造更美好的春天, 去谱写更动人的人生乐章……”这样的作文, 就写出了特点, 避免了雷同, 挖掘出较深刻的主题, 可谓别出心裁。这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迷津, 激活学生的创作潜意识。
二、同题多作
同一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特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题多作, 即同一个题目用不同的文体去写以达到训练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近几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都是一题多写, 这些都是很好的训练题。如, 以《脚步》为题, 就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等。从内容上讲, “脚步”可以是安于现状的原地踏步, 也可以是勇于开拓的前进的步伐;“脚步”又有谦虚与骄傲、自信与自卑之别;急与缓、轻与重的脚步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从体裁方面讲, “人生的脚步应该是踏踏实实的”, 可以写成议论文;企业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辉煌来, 就可写成记叙文。这种题目有充分回旋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再如, 在学生学习了鲁迅的《药》这篇文章后, 我以《药喻》为作文题目, 在课堂上让大家展开讨论。不少学生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当即表态, 这个立意切题, 但一般化, 写出的文章难有独创性。有一位学生说, 邻居有人住院治疗, 出院后自以为是, 用药过量, 导致肝脏萎缩而暴死, 于是得出结论:药有利有弊, 但不能因弊而废药, 只能扬长避短。由此联想到对古代文化的吸收, 也应采取科学的态度,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我马上启发:你是从“药”的哪个角度生发的?“药”与“古代文化”如何联系起来?应当如何立意?学生的潜意识被激活了, 思路进一步打开。有的从药的性质谈起, 凡药三分毒, 要对症下药, 切莫过量, 无病进补也要慎重, 由此联想到改革开放中的“引进”问题, 也应当慎重, 不能盲目。有的从服药要遵从医嘱谈起, 阐述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尊重客观规律的道理。更有人说, 山上、路边都有草药, 但外形看来却是草, 联想到人才到处都有, 可惜被埋没了。角度越换越奇, 立意越挖越深。最后一位学生由药的配方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到药效, 联想到领导者用人适当与否直接关系一个单位、地区的兴衰。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去拓展想象的空间, 才能激活学生写作中的“潜意识”。
三、正题反作
按习惯去思维, 往往造成思维惰性。作文之中严重的雷同现象, 根源就在惯性思维。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呢?不妨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从反面去思考, 或许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我曾运用《薛谭学讴》这则寓言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这则寓言里的薛谭认为老师的本领已学到手, 要离开老师秦青, 秦青在送别时“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 连空中飘动的云彩也停住不动了。这时薛谭想“求反”。许多学生认为薛潭“求反”是明智之举, 我首先肯定学生的立意是正确的, 并指出这种思维循着原材料所告诉给读者的指向考虑, 是顺向思维。我们若运用逆向思维 (指取与原材料相反的观点, 进行求异探究) , 该怎么立论呢?一位学生站起来, 说:“薛谭为什么要辞归?也许是秦青安排教学内容不当, 传艺方法不当, 可从‘秦青未必是良师’的角度立论。”又有一个学生说:“假如薛谭请求留下来, 而秦青认为孽谭想离开自己是有损自己的‘尊严’, 因而拒绝求反, 可以从正确对待‘尊严’的角度立论。”又有一个学生抢着说:“我认为薛潭‘终不敢言归’, 即使把秦青的技艺全学到手, 充其量不过只有秦青的水平, ‘强中自有强中手’, 可从‘应广投名师, 博采众长’的角度立论。”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也不乏新意的立论。
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牢记许多模式.这样,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符合这些模式的数学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然而, 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模式的过程中, 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 养成机械的、呆板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成为束缚其解决问题的绊脚石.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 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 依据个人的实际教学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重视双基教学,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正确的思维定势有助于探究新知识.在任何条件下, 已有的认知结构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其实, 理解概念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 学生参与这个过程, 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势”, 形成适合的思维定势.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概念教学, 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揭示出概念本质.
如在二次根式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思考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依据a≥0回答: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 然后问:中x的取值范围如何? 学生便可顺利得出正确答案是x≤3.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多向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己首先要达成共识, 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的思维.教育者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 而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 进而优化成自己的真知.教学中, 观察问题的角度,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 以免造成学生思路单一, 思维僵化.而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
例如, 一条抛物线y=x2+bx+c经过 (2, 0) 与 (12, 0) , 最高点纵坐标是3,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本题按常 规解法 , 先把 (2, 0) , (12, 0) 两点坐标代入y=ax2+bx+c, 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 得到方程组, 求出a, b, c的值, 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也可用抛物线的顶点式,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 (x-h) 2+3, 再把 (2, 0) , (12, 0) 两点坐标代入 , 转化为解方程组求出a、h的值但解方程组的难度较大.这是可以根据题目特点,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间接地达到目的.
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 (2, 0) 与 (12, 0) 恰好是抛物线与轴的两个交点, 则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7, 则抛物线顶点是 (7, 3) , 设抛物线为y=a (x-7) 2+3, 将点 (2, 0) 坐标代入很容易求出a, 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又如, 要画一个面积为13cm2的正方形, 怎么画呢? 画正方形要知道边长, 但这里求出的边长是无理数, 按一般做法, 只能取近似值, 不但麻烦, 而且不够准确.是否可以通过别的途径间接地达到目的呢?
先画一个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ABCD, 再以对角线AC为边长画正方形 , 即得到13cm2的正方形.
三、引导学生类比联想,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是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运用联想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也有效地避免某些片面的思维定势的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部分知识, 都要安排并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例如:如上图, 已知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点B是弧AN的中点, 点P是半径ON上的一动点, 若⊙O的半径为1, 则求AP+BP的最小值为
根据问题求AP+BP的最小值, 联想到尺规作图:作出点A关于ON成轴对称的对称点A′, 连接BA′交ON于P点, 从而AP+BP=PA′+BP=BA′,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使问题得到解决.
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AP+BP的最小值为_____ .
四、引导学生分类讨论, 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 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 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要不断训练, 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 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通过分类讨论, 可以修正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
例如:在学习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后, 我们知道一个多边形减少一条边, 内角和就减少180°, 则一个n边形 (n>3) 剪去一个角, 那么它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呢?
在这个问题中, 一开始, 许多学生由图 (1) 得出结论:剪去一个角边数减少1, 因此内角和减少180°,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个结论不够全面, 于是我动员学生拿出剪刀以五边形进行剪拼, 经过反复操作, 分类讨论发现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 (1) , 沿相邻两边端点的对角线剪下, 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减少1, 内角和减少180°;
第二种情况:如图 (2) , 沿一个顶点和邻边上的一点 (不是顶点) 剪下, 这时多边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边数不变, 内角和不变;
第三种情况:如图 (3) , 沿相邻两边上的两点 (不是顶点剪下, 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 内角和增加了180°.
因此, 对于任意n边形, 当n>3时, 因为剪去一个内角有3种不同的方式, 所以其内角和有3种不同的结果.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牢记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既要遵循常规, 但又不能被常规束缚住手脚,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才.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2]陈爱青.数学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成因及防治对策.中学版数学月刊, 2008 (9) .
[3]周洪林.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初中数学教与学, 1999 (8) .
突破思维定势 提高解题能力 篇11
下面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结合学生局限于常规思路而经常出现的错误分析如下,供同学们借鉴,以求突破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He is waiting ____ the bus stop.
A. at B. for C. inD. to
[思维定势]一些学生受词组wait for 的影响,每逢看到wait,就不加思索地选for。
[解题点拨] wait for后跟宾语“人”或“交通工具”,不跟地点作宾语。故正确答案为A项。
2. There arealot_________people today than yesterday.
A. ofB. mostC. /D. more
[思维定势]学生看到此题,很容易受到固定搭配a lot of 的影响,从而误选A项。
[解题点拨]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题干便知,此句包含连词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是个比较结构,排除A、C项,B项是最高级,也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实质是考查a lot 修饰比较级more,意为“多得多”。
3. I’m sorry I cannot help_________ the work.
A. to finish B. finishing
C. finishes D. to finishing
[思维定势]一些学生受cannot help doing sth.(禁不住做某事)这一习惯用法的影响,所以误选了B项。
[解题点拨]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句子,根据句意:“对不起,我不能帮忙完成这项工作”,就可知道正确答案为A项。cannot help to do sth.表示“不能帮忙做某事”,这时,help后的不定式可带to也可不带to。
4.—Would you like some tea?
—Yes , I prefer tea_________sugar.
A. toB. forC. with D. of
[思维定势]同学们容易受固定搭配preferto (喜欢……而不喜欢……)的影响而错选A项。
[解题点拨]从句意可知:“你想喝些茶吗?” “是的,我喜欢加糖的。”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项。
5. China is larger than ____country in Africa.
A. any other B. other
C. others_________ D. any
[思维定势]此题考查的是比较级句型。很多学生受“比较级+any other+名词”这一结构的影响容易误选为A项。
[解题点拨]在此题中,中国不是与同一大洲——亚洲的其它国家相比,而是与非洲的国家进行比较,无需排除“自身”这个比较对象,不必加other一词。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6.There’re little oranges in the box,_________ ?
A. are thereB. aren’t there
C. are they D. aren’t they
[思维定势]此题考查there be 句型的反意疑问句,由于little出现在句中,所以很多同学误认为这是考查 little表示否定意义的用法,很容易误选为A项。
[解题点拨]我们知道,little表示否定意义时,修饰不可数名词,而本句 中 little后 为 复 数 名 词oranges,little在句中意为“形体小的”,表示肯定意义,句意为:“盒子里有小桔子,是吗?”根据“前肯后否,前否后肯”的原则,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 Peter makes a kite_________ in the sky.
A. fly_________ B. to fly
C. flying D. flies
[思维定势]因受主动语态中make后面的不定式要省略to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同学们容易错选为A项。
[解题点拨]同学们应注意到,make只有在表示“使、让”之意时,后面的不定式才能省略to;而表示其它意思时,则不能省略to。依据题意,此处make表示“制造”,因此选B项 。
8. —How deep is the hole?
—It is_________ .
A. four metre deep
B. four metres deep
C. four-metre deep
D. four-metres-deep
[思维定势]同学们容易受 four-metre作定语修饰名词的思维定势影响,而误选C项。此处deep是形容词,不符合这条语法规则。
[解题点拨]此题问句:“这个洞有多深?”答句:“有四米深。”答案为B项。因为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其结构为“数词+名词+形容词”。
9.The doctor did all she could_________the poor girl.
A. help_________ B. helped
C. to helpD. helping
[思维定势]很多同学容易根据“情态动词后面跟动词原形”的思维定势而误选A项。
[解题点拨]此句中“she could”是定语从句“she could do”的省略式,其后的不定式短语在主句中作目的状语。故正确答案为C项。
10. Mary thinks that she will visit her relatives next week,_________she?
A. doesn’tB. does
C. won’t_________D. will
[思维定势]一些学生一看到think后面的宾语从句,就运用“think+宾语从句”变反意疑问句的常规思路,从而误选了C项。
定势思维 篇12
笔者在教学中接触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1所示, 一个质量为M的人, 站在台秤上, 手拿一个质量为m, 悬线长为r的小球,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且摆球正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 求台秤示数的变化范围。
错解:摆球正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 所以在最高点时球的重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由
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 由动能定理有: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N最大=N , 解得:FN最大=Mg+6mg。
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 此时绳的拉力T=0, N=T+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N最小=N, 解得:FN最小=Mg。
所以台秤示数的变化范围为:Mg≤FN≤Mg+6mg。
错解分析:问题在于台秤的最小示数是不是出现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 我们知道当小球转到上半个圆周时, 除了最高点外绳的拉力都不为零, 即绳对人有拉力, 这样人对台秤的压力就要小于自身的重力Mg, 即FN≤Mg。原解错误的原因在于想当然地认为, 小球通过最高点时, 人对台秤的压力最小。
正解:设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时, 球速为v, 绳的拉力为T, 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N=N,
解得:
当
可见, 在小球向上转动过程中人对地面的压力先变小后变大。所以台秤示数的变化范围为:
显然, 造成求解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形成了思维的不良定势, 认为是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关键点都在“能否通过最高点”, 在错误的思维引导下不进行深入的思考, 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 比如关于汽车过拱桥问题, 绝大多数都认为“汽车能否安全过桥在于能否通过最高点”,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定势思维】推荐阅读: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12-06
破除思维定势议论范文07-05
思维定势的认知与突破11-02
27.突破思维定势,创造美好未来10-10
结构定势10-16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08-09
创新思维之自由思维08-22
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06-26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