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

2024-12-06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共12篇)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 篇1

本文描述的思维定势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模式,主要由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所累积的知识经验、思维的方式、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倾向性的影响。表现为在过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与当前新知识、新问题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使思维活动朝一定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对新问题的解决。

一、引言

农村的孩子,相对见识少,知识经验的积累也不足,思维活动也相对简单,其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是“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也就是我们所称之的“思维定势”。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过程,即所谓的“熟能生巧”,其关键在于融会贯通。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往往显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果一直沿着习惯性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出错。

本文着重从思维定势存在的负迁移问题入手,以实践为依托,尝试从原因分析,策略解决两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帮助农村孩子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发展他们的智力。

二、思维定势存在负迁移的几个主要原因

与成年人一样,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在不断地总结知识经验,农村的孩子,大都生活在相对狭窄的生活圈,再加上单调的生活节奏以及思维方面浓重的具体性、片断性等特点,因此得到的经验往往是不全面的,由此而产生的思维定势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常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 思维的想当然

很多知识由于其特征鲜明,会在学生的记忆中,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相对单纯的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种强烈的刺激往往会使学生的正确思维受到干扰,于是,当学生再次感知的信息与记忆中的特征相接近或相类似的时候,就会想当然地产生错误的判断。

(二)理解的片面性

学生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掌握这个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入手,这也是学生真正掌握某个知识的关键。但是一个知识所呈现给学生的,除了本质属性之外,还有一些非本质的属性也常常再三地重复出现,无意中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了强化作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对该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造成了思维的混乱,在解题时就产生了错误。

(三)惰性思维的影响

小孩子普遍存在惰性心理,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思维的惰性特别强。他们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是沿用老习惯或者常用方法去解答碰到的不同题目,而很少去思考现在所面对的习题中条件是否已发生了改变,是否仍能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是否还存在更佳的方法等等。

(四)似是而非的推理

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根据两个知识在某些方面的类似之处,从而推断出它们可能在其他方面也会有类似之处,进而做出推理或判断。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学生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扎实,往往只看到了表象,计算中常常进行似是而非的推理。当然,他们这样得来的结果,往往是不正确的。

(五)教师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设计的问题缺乏科学性,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无法引起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

2.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对各种知识无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至于学生无法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各个领域的知识挂起钩来,导致思维缺乏创造性。

3. 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指导,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与评价,使学生难以将刚刚获得的解题策略性知识应用于新的数学问题中。

三、突破思维定势负迁移的解决策略

(一)“建模”理思路

新课程全面实施已近十个年头,但在新课标的落实中,仍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过分强调解题的技巧与方法”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过分地强调极易使一部分处于中下水平的农村孩子产生“多加少减”或“什么题怎么做”等的解题定式。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提倡建立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将其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的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的获取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例如,在六年级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题:甲数是54,比乙数的多6,求乙数是多少?

正是过分强调了解题技巧的训练,中下生常常并未能真正体会“对应”的关系,如对应的数量并不是54,而采取了如“54÷-6”的错误解法。

这就需要我们能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提示学生画线段图,想想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还可以提示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尝试假设一下未知数,利用方程来解决等,而不是一味地谋求让学生掌握“怎样的题型怎样解答”的技巧。

(二)“开发”求突破

教材的编写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不同的学生群体在认知发展水平上也肯定存在差异性。他们对习题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尤其我们农村的孩子,思维的深度普遍欠缺,常常“认死理”,重表面。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习题的“再创造”,开发题目所蕴含的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型。

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习”教学片段(人教版第6册)

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计算并将得数分类。

第二环节,在分类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一定有0吗?”“被除数末尾有0,商末尾一定有0吗?”以有效地追问,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

(三)“变式”促发展

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探究完例题后,其实并不一定就掌握了此类习题的解题方法,只要练习的结构或呈现方式发生了改变,错误率往往就会显著提高。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变因素及材料,进行“变式”的训练。

如在高年级解决问题时,求比一个数多 (或少) 几的相关练习,在不违背学生可接受性原则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变式题组练习,变换题目的条件或问题,使数量关系发生变化,以避免解题方法的固定及惯性,这也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

(四)“对比”强巩固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鉴别异同或高低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这就要求老师注意收集错例,加以整理、分析,将一些特别容易受思维定势干扰的习题放在一起,以对比的形式再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晰知识的特点,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和巩固的目的。

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后,得到了“加起来再乘”会更简便的片面信息。其实,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计算中常常出现理解上的误导,此时可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对比:如:

通过对比,给学生以强刺激,学生就容易辨析其间的异同,建立起清晰而完整的表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比中要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实践,要让学生自觉地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扫清自己真正掌握知识道路上的障碍。

(五)“反思”促提升

一直以来,反思一词似乎只是针对教师,而与学生毫无关系。因此,广大教师很少涉及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们曾在五年级两个班89名学生中做过调查,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完成作业后你最想做的事是________。”统计结果中,选择“老师能让我们马上进行面批”的学生占57.3%。

但是能否总结自己的可取之处,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体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的会学习。因此,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决不能忽视的任务。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应当以反思的理念贯穿其中,方便学生对每一个操作的环节及整个解题的思路进行掌控,总结得失,查漏补缺,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片面影响,最终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以下是我们设计的解决具体问题的反思流程图: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要使学生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思考的过程上、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过程中进行反思, 促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 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 最终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六)“突破”谋创新

引导学生养成“活学活用”的能力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具有“突破”的意识和“突破”的能力。很显然,这样的意识与能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功在平时。

四、反思与展望

思维定势的养成可以极大地帮助小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数学学习,但如何突破负迁移所带来的影响更应该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突破思维定势的策略作了一些探索,同时我更感觉到真正做到这一点,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积极思维的心态,使学生能拥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心理准备,养成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并重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在引导学生建立、发展、强化积极的思维定势的同时,更能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影响,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真正学好数学。

摘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过程, 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 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但农村的孩子, 思维相对简单, 而且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往往显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如果一直沿着习惯性思维方式去思考, 很容易出错。本文从学生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 以及解决的策略两方面展开, 提出了建立新思维的课堂模式,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突破条件的束缚, 进行变式及对比练习, 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等策略,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定势,策略,反思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浙江大学出版社.

[4]冯忠良.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 篇2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支离破碎的知识整体化。进行每一章节的综合复习时,要求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其实就是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是一学生在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这一章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扦插、嫁接、卵生、胎生、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通过关键词,纳入思维导图中,从而可以让支离破碎的知识,成为整体,成为围绕某主题的复习知识图,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利用思维导图将错综复杂的知识关联起来,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知识之间关系的过程。在图1中,学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殖、发育的情况,看上去一目了然。当然,不同的学生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会有不同,而这也可以帮助教师判断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总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把科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整理过程,是将杂乱转化为条理的思维过程,是由肤浅转化为深刻的质变过程,是认识升华的创造性过程。它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从而达到复习的有效性。

巧用一题多解,多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势

教学实践表明,克服消极的心态定势,要从改变学生解题思维的常态入手,打破不同的解题方法之间的壁垒,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在使用中要启发学生关注这些联系。关注一些数学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很好形式,有利于知识的建立和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可扩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度,为提高解题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策略 篇3

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03-01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思维定势。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会影响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准确性,以及各种定理、定律、公式的正确应用,导致产生思维障碍。如何更好地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提升物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通过全面的综合分析,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思维定势会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影响物理学习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时,通过全面对比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推理,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打好基础,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在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教师举例:“同样大小的铁块和木块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两个同样大小的瓶子装满水和油,哪个轻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们根据已有的常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同样大小的铁块比木块重,同样体积的水比油重。”他们虽然能够知道结果,却不知道其中原因,因此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密度,就可以轻松地解释上面的问题了。”教师让学生根据例子猜测密度与什么有关。有学生说与“体积”有关,有的说与“质量”有关。“对不对呢?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上给出的密度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教师继续引导,让学生发现物质的密度在常温常压下是一个定值,表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过全面地分析,让学生由感性信息揭示事物本质,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运用多样的变式练习,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思维定势受到学生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导致先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干扰了问题的正确解决,降低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变式练习,防止学生思维的固化,避免学生思维模式的过度单一,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创新,探寻不同的解题思路,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习“速度与路程”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野兔在陆地上向前方60米远的山洞奔逃,速度是36千米/小时,秃鹰在野兔后面120米处追赶,速度是40千米/小时,问野兔是否能安全进入山洞?学生解答这道题时,大多数都是用野兔跑60米的时间与秃鹰飞(120米+60米)时间进行比较来判断。教师提示学生看看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认真思考,提出可以比较时间,即通过比较秃鹰速度比野兔速度快的部分在跑120米时所用的时间与野兔跑60米所用的时间长短;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比较速度。学生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答本题,转换了解题的思路,也深化了对这道题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变式解题训练,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深刻、灵活。

三、引发深入的思考反省,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度

回顾与反思是促使学生重构知识网络,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增强思维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内容,回忆学习的过程,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学会质疑和提问,从而对物理知识形成全面的认知和深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习“物质的密度”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学生通过回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导入环节中教师举出的实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且尝试发散思维,发现生活中很多常见物质的密度都不同,通过查阅密度表,可以根据密度的数量来初步判断是哪种物质。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对于“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是一个固定的比值,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有学生提出疑问:“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相同吗?”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度。

总之,思维定势不但会影响初中物理的学习效果,还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考验,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障碍。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全面、透彻地分析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运用多种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惰性,使学生在习得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真正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 篇4

关键词:数学后进生,思维定势,思维突破,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名学生,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习情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实际的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稳定, 态度端正, 但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较差, 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他们的发展, 正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思维突破又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源泉.所以, 思维定势和思维突破对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一、思维定势的界定

思维定势在心理学的角度, 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是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 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通俗地讲, 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模式、程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是一种思维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就表现为用某一种具体的方法、习惯性的解题途径、常用的模式去解答数学问题,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性、通法.

二、思维定势对后进生的影响

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理性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常由于数学符号的复杂性、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定理的隐含性, 以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枯燥, 致使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不喜欢数学, 不去学习数学, 成了典型的数学后进生.

数学后进生认为, 学习数学还有的一个难点就是即使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课即使听懂了, 但就是当他们独立自主的解决数学问题时, 却不知从何处下手, 因而面对数学问题就望而却步, 形成了典型的“只会听课, 不会做题”的数学后进生.本文就是针对这些学生进行研究的.

在我认为,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思维定势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学是一个严谨又开放的体系, 学生在学习中, 应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 因为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 具有思考时间短, 节奏比较鲜明、连贯, 思路比较清晰, 解决问题时程序化等特点.固定的思维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快速灵活地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 特别对数学后进生学习数学, 解决数学问题, 有了一定通性、通法, 解题就可以顺利进行, 进而追求解题捷径.

1.思维定势对数学后进生的积极影响

(1) 思维定势可以加强数学后进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的理解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数学的解题活动、研究活动等.对于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过程中, 可以用图形、图表、对比等方式, 让学生明显、快速地理解、记忆概念、定理的内容.特别是定理的学习, 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理解的语义描述出来, 定理就能很好地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对错练习, 强化记忆, 养成在任何概念、法则、定理的学习中, 都能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学习、理解、记忆, 那么概念、法则、定理对数学后进生来说就比较有趣、容易, 学生就会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进而喜欢学习数学.

(2) 思维定势可以加快提升数学后进生的解题能力

波利亚的数学解题法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养成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思维模式, 即就是一种解题思维定势.在我认为, 在数学后进生的解题中也应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对那些只会听课, 不会做题的数学后进生尤为重要.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解题时不知如何着手, 更不知怎样的题用怎样的方法解它, 所以对这类学生,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特别要对解题的通性、通法加以讲述, 什么类型的题应该用怎样的方法, 具体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思考的, 解题步骤应该怎样写出来等等.教师在讲解和平时练习的过程中, 都应该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性的方法,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也应根据教师的讲解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法, 让学生在教师这种思维定势的引导下去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 在自己的总结与发现中培养这种固定简捷的方法.

2.思维定势对数学后进生的消极影响

(1) 影响学生的变通能力

思维定势对数学后进生的数学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当遇到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时, 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变通能力, 甚至说他们根本就不会变通.遇见这样的问题, 数学后进生就会陷入到思维定势的模式中, 致使问题的错解, 解题时思路还是按照原有的思维方式、切入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这是思维定势对数学后进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影响.

(2) 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定势对于学生一般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懒惰性、僵化性和封闭性, 对固有的学习、知识运用固有的方法、途径、模式不经思考分析, 只是把新学习的知识或者要解决的新问题归到旧知识或旧题型的过程中, 无从培养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问题, 有自己的见解、想法的意识, 更谈不上创新.而创新是建立在一定的质疑、否定、探究的基础上的, 思维定势对数学后进生的创新能力加了一定的枷锁,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三、数学后进生思维定势及其突破的研究策略

我们研究后进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 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 最典型的标志就是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成绩以至数学素质, 将他们转化成数学学习一般甚至更加优秀的学生.

总的策略就是张奠宙先生所说的“优化外部环境, 激活内部机制, 选点切入, 双管齐下, 不论哪类数学差生, 都要从培养兴趣、沟通情感、端正态度、指导学法入手”.以下主要就研究后进生在思维定势及突破方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学之初培养数学后进生的思维定势

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之初, 建立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 概念、定理、法则等都有一定的方法去学习, 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逐步推进, 在达到一定的基础之后, 能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逐渐的深化内容, 掌握并总结解题的技巧方法, 最后能用通性、通法去熟练的解决对应的数学问题.

2.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之后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之上的, 只有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 才能谈及创新.数学后进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后, 达到熟练地掌握,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让他们对已经做过的题和学过的知识重新再认识、界定, 想出自己独特的意见和看法, 展开思路,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类比、怀疑、猜想的基础上转化数学后进生的思维定势

无论是数学概念、定理等的学习, 还是对数学问题的解决, 在数学后进生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势的基础上,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基本掌握, 就应该加大学生的“怀疑”能力, 面对原来所学的知识是否全部正确, 别人的做题方法、解题思路是否正确都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然后通过类比, 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 开放自己的思维.

(2) 刻意制造“陷阱”, 诱发学生自己打破思维定势

在对数学后进生的教学中, 能引发学生学习障碍, 或者不符合学生通常思维习惯的问题, 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先着手解答, 直到他们碰壁或者解答不出时, 通过一定的点拨, 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这样可以在内心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了某种程度的想战胜它的信心, 增强学习热情.

(3) 对固定的题型进行变式训练, 拓展数学后进生的思维

数学题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人能全部解完.做数学题时, 只是做典型的类型题, 然后根据其不断的特殊变化, 转换条件变更结论, 调动学生所有的数学知识储备,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多方位的思维变换.

(4) 从“一题多解”的角度突破数学后进生对解题的思维定势

每名学生对知识都有自己的见解、看法, 数学知识学习也不例外, 特别是数学解题中, 一道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得出, 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是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进而寻求适宜自己的简单易懂的方法, 更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打破思维定势.

总之, 我认为对于数学后进生的教学和他们自己的学习, 都应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入手, 寻找学生学习的薄弱点, 步步紧逼, 加强基础知识的思维定势.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特点, 方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和培养能力, 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7-88, 143-152.

[2]杨丽宁.浅谈数学思维定势及其突破[J].榆林高专学报, 1995 (4) :41-46.

[3]陈爱青.数学思维定势须效应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数学参考, 2008 (5) :16-17.

创新营销要突破思维定势 篇5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毛毛虫故事告诉我们“盲从害死人”,不逃离思维惯性而进行创新就死亡。

谭小芳老师了解到:角马长得像牛,生活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雨季期间,水量充足,广阔的草原上一片勃勃生机,一群群角马在绿草丛中自由地生活。但到了旱季,为了寻找水源和新鲜草料,角马就不得不离开这里了。它们聚集起来,成群结队地迁徙,每天要走48公里,一共行走数千公里。每次迁徙,角马群都要渡过一条让它们闻风丧胆的马拉河。这条马拉河,位于肯尼亚。河中,有两种动物是角马的杀手。一种是世上最大最凶残的尼罗鳄,一种是被称为“非洲河王”的河马,

每当角马群渡河时,马拉河上都会上演一连幕惊心动魄的厮杀与逃奔场景,那股狂野、惊险和悲壮,会久久回荡在马拉河上。

为了生存,角马群不得不一次次迁徙,而一次次迁徙就不得不渡过马拉河。渡一次马拉河,那惨烈的场面就会深刻印在幸存的角马脑中,永不忘却。当渡过两次、三次马拉河后,角马的脑中就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渡河是必须的,群体中的一些角马被尼罗鳄和河马猎杀也是必然的。

角马的这种认识深化后,就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它们会聚集更多的角马去渡河,因为数量越多,相对死亡率也就越低。它们还会把幼小的角马放在中间,这样它们会更安全些。思维定势也有坏处,这坏处是什么?

话说有一年10月,马拉河的河水不再湍急,个别宽阔地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这种罕见情况,几十年也难得一见。一大群角马来到马拉河边,几头年幼的角马发现不远处河水很浅,那儿一头尼罗鳄和河马也没有。于是,不少年幼的角马聚集过去,准备从那里过河。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几十头年老角马过来驱赶那些年幼的角马回到原处,不允许它们从较浅处过河。另外的角马们注视着这个举动,没有一头出来阻止。接着,角马群开始过河。后果可想而知,惨剧又重演。

角马明明知道水深的地方有凶恶的尼罗鳄和河马,为什么不从较浅且没有尼罗鳄和河马的地方过河,而是依然选择以前的路线呢?

突破思维定势 审视教育看点 篇6

思维定势是指比较稳定的、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方法。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能够帮助人们迅速解决问题,但在变化莫测的情境中,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思维定势更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突破思维定势,在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面敢闯敢拼、推陈出新。打破常规,用“另一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每一“点”,中小学教师都可以“看”出一些名堂,并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历练中,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少赶时髦,热中求冷看热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是教师的大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面对喧嚣的世界,面对各类奔涌的教育思潮和眼花缭乱的时髦口号,中小学教师特别需要冷峻的目光。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集中于“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生减负”、“创新教育”等几个话题。对教育热点问题的求证,中小学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人生体验进行审慎的冷思考。关于推进素质教育,与其跟着他人高喊“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如思考一下:面对“高烧不退”的教育热点,中小学教师可适当变换角度,热中求冷看问题,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更加理性的教育行为。

二、冷中求新,出人意料看冷点

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便会引发问题。在一些中小学,总务后勤、教辅实验、档案资料等工作及其从业人员,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但留心观察后就会发现:学校在对外展示工作亮点时,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还是学校的环境卫生是否整洁、亮堂,教学实验是否开齐开足,档案资料是否一应俱全等。随意乱丢的纸屑、垃圾,实验设施设备和相关记录的捉襟见肘,档案资料的残缺不全等,常让学校领导在参观者面前倍感难堪。由此,这样一个问题便浮出了水面:如何让学校的总务后勤、档案资料建设由幕后走向前台?还有,在中小学,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鲜花和掌声给了那些行为乖巧、喜欢抛头露面、听话且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忘记”了那些腼腆害羞、行为木讷、默默无闻的学生。对此,中小学教师是否意识到: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雪中送炭的意义远远胜过锦上添花。中小学教师就该对弱势群体关爱有加,这是良知和职责使然。当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冷静的头脑。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某些事情或现象,因为是冷门,处于生活的死角,大家都没在意,也不看好,谁留意了,花了点心思,就能搞出点名堂来。

可见,研究与发现,需要中小学教师有勇于坐冷板凳的精神,能够耐得住冷落、孤独和寂寞。大家都奔热闹的场面而去,你却坚守苍凉的角落,一旦时机来临,用武之地也就来了。还有,召开家长会之类的活动,绝大部分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往往大谈特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很少顾及家长的需要和感受。这些教师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当你准备召开家长会,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有多少家长的心情是兴冲冲的,是期待已久的?如果大部分不是,是否该反思一点什么。家长把子女送往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孩子几乎都是飞奔而去,他们上了小学,升入中学,情形还是如此吗?如果有变,幕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常常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上能不闪耀思想和智慧的光辉吗?

三、难中求变,展示新招看难点

难点俗称“拦路虎”,不搬倒,影响教师的进步、学生的发展。其实,难点具有相对性,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今天,中小学教育的难点主要有:“差生”的行为转化与品质提升问题;“空巢”学生、隔代养育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等。这些难点问题,有的具有永恒性,与教育现象共存亡,如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学习理论与投身实践的冲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纠结等;有的具有时代性,是某个时期方针政策等因素的产物,如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爱的缺失等问题,就与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密切相关。对求解教育教学的难点问题,中小学教师不必挤独木桥,一窝蜂地从事某项研究或开展某项活动,应独辟蹊径,如选取某个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解剖,或在确定主题之后进行一以贯之的跟踪考察,或变换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往往能“一语惊四座”乃至成就一家之言。

四、痛定思痛,反躬自问看痛点

学校教育的失误、失策,如歧视、刺激、伤害弱势群体(差生、贫困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等),漠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等,都可能致使学校教育走入误区。一些发生在中小学的出格事件,如“让学生互扇耳光”,“惩罚学生吃牛粪”等,玷污了学校和教师的名声。总体而言,我国的部分中小学过于看重分数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意义。教师关心学生的分数无可厚非,但过于关心学生分数对教师和学校的意义,则不免显得自私和功利了一些。冷落差生,是这一自私心态的反映。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教师实际上部分承担着家长的责任。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成人、融入社会是第一位的,分数、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家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遗憾的是,我国的某些中小学似乎更看重学校和教师的名声,学生的成绩是他们与社会讨价还价的筹码。我们看到,以毁灭少部分学生的前程为代价(如教学过程中对差生不闻不问,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以免影响班级和学校荣誉),而换取所谓学校集体荣誉和教师个人好处的事,差不多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此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了。教育是唤醒人性、净化心灵的过程,教育质量也是在学生走向社会20年以后才能看得比较清楚,一时的升学率或就业率并不能说明教育质量的高低。由此,中小学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情感、行为异常的学生,努力“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问题是,某些中小学教师更容易在这方面犯错误,有的教训还非常深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个人的成长固然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能做出令学生及其家长无法饶恕的事情。可惜,一些中小学教师难以在这方面理直气壮。显然,是学生及其家长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无知、无能行为买了单。

五、大胆质疑,自圆其说看疑点

“学贵有疑”、“从来如此,就对么”、“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为明天的信仰开路”。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因为司空见惯、从来如此、耳熟能详,人们往往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致不少中小学教师患上了“问题感受迟钝症”(对周围的事物感觉很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其行为准备状态,工作中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只会跟着教材和他人瞎起哄,在课堂上重复昨天的故事,充当“传声筒”、“搬运工”的角色,此类中小学教师是无法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的。中小学教师要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质疑是创造的前奏。红极一时的做法并不就是真理。譬如对师生的考核评价,量化打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果量化过度,则可能适得其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事情或问题,是没有办法进行量化评分的。品行问题、态度问题、情感问题等,谁也没有办法称轻重、论斤两。基于此,中小学教师不妨开展“中小学管理中的‘灰色地带’研究”,“师生交往过程中的‘难得糊涂’研究”等教育研究活动。凡事多留心,对各类现象多拷问,中小学教师就能在乱石堆中发现真金白银。

六、抓住关键,体现特色看重点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但如何建设,突破口选在哪里,却是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学校管理者可以在“中小学教师如何跨越成长的‘高原期’”、“中小学青年教师如何步入成长的‘快车道’”、“优秀教师的课堂魅力在哪里?”、“如何使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等课题中间选择下手的地方。对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探讨,应讲究策略,避免亦步亦趋。对某个重点问题的探究,如果在认识广度的拓展上已无多大空间,不妨在深度思考上做文章;如果他人的研究足够全面、深入,则不妨在案例精选上下工夫。总之,要体现有所不同。如探讨教师如何走出“高原期”这一课题,可提出“四个一”和“五个一点”的观点。“四个 一”:瞄准一两位教育大师;凝练一两条教育思想;催生一两种教学模式;打造一两个教学精品。“五个一点”:通读一点国内外教育名著名篇,以教育大家的风范引领自己的成长;了解一点教育理论和实践大家,效仿、借鉴顶尖教师的教育实践范例,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层次;关心一点教育政策法规,把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走向,力求通过政策法规的准确把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思考一点教育的成败得失,把工作经历转化为反思与提高的过程;提炼一点个人教育智慧,把自己殚精竭虑的问题、历尽艰辛做成的事,稍加提炼写成教育论文。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匠人,应是思想家和实践家。

七、不求完美,但求抢眼看空白点

空白点往往与新出现的事物有关。新出现的事物,不乏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要发现和研究的课题。如中小学绩效工资制度下的管理创新、学校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小学生的教育、免费师范生能否扎根乡村从教等问题,就值得中小学教师们动动脑筋。

八、不落俗套,自成一家看争论点

凡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多“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言之有理而又不落俗套,中小学教师不妨大胆直陈己见。问题争议与认识误区或认识受限密切相关。认识误区一般源于人们对政策、要求、举措的误读、误解和误判,也与人们思维方式上存在的某些缺陷有关。某些人比较习惯于线性思维,容易陷入“非白即黑”、“非对即错”、“非赢即输”的认识陷阱,而在今天,需要倡导新思维:双赢、共赢;人世间,有敌人、有朋友,也存在非敌非友的状态。应该看到,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确实也存在少数“非对非错”的成分,无法用“对”或“错”加以评判,如何处置,着实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凡此种种,中小学教师自然可以探讨一番。

突破思维定势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中小学教师走向教育高端的必备条件。在突破思维定势看教育的问题上,无论是看点的选择,还是策略、方法的运用,远不只是笔者论及的一己之见,在这方面,人们尽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中小学教师能够有效把握打破思维常规的策略和方法,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勤于实践和探索,注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以获得思想认识和工作业绩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初等教育学院)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 篇7

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因为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 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而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 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 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 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 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观的觉醒。”过去, 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 使得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学习, 接受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中学习, 接受知识, 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 没有很好地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缘由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没有培养创新与求异的能力。

针对思维定势是如何形成的, 我分析有以下几点成因:

第一, 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这样,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使得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最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一味地灌输知识, 等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不知道如何入手。因此, 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第二, 学生的数学意识缺乏。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第三, 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 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 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 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 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 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 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 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 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 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第二, 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 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 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 影响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 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 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 从而造成障碍。

第三, 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 因此,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由此可见, 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形成, 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怎么样才能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呢?我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见解。

第一,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对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的方法产生独到的见解, 他们的数学思维总会不断地更新, 不断地“进化”, 从而就更大程度地预防思维障碍的产生。如果想考更高的分, 就得打牢基础。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 教师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 消除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把自己原始的错误的解题思维充分展现出来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 , 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 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在解题教学中,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发现隐蔽关系, 优化解题过程, 寻找最佳解法等等。

当前, 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 则势必会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摆脱题海战术, 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 从而为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以上是本人结合实践对高中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突破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突破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篇8

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 定势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这样就可以将解决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拿来应用解决新问题, 或者是将新的问题进行分解, 化为和旧问题类似的情况, 这样就能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然, 凡事有利也有弊, 定势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较快地处理新问题, 但是也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惯性, 也可以说是惰性, 养成比较呆板或机械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貌似而本质不同的时候, 定势思维就容易让解题者步入误区。下面举例说明:由于人的眼界的局限性, 甚至是坐井观天, 所以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例如:1.“相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坐在教室里的人是运动的”。这一问题, 由于长期的定势思维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生很难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 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也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眼界, 先交代地球是绕太阳快速运动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 也是相对地球来说的。再让学生体会乘坐汽车时, 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的情景。说明这已下意识地把汽车作为参照物, 树木就是运动的。再举例宇航员能出入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 也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教师帮助下打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定势, 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 从而利用新的思维方式, 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2.在学习“托利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倾斜时的高度和长度问题, 学生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水往低处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液体往压强小的地方流”。玻璃管在倾斜时, 因为压强变小, 会有一部分水银流进玻璃管, 保持高度不变, 长度增大。有了新的思维定势,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出错。在连通器的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

3.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在电流的学习上, 虽然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但也要避免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 水渠中的水离水源越远的地方, 水流可能会变小。但在学习串联电路串联电流特点时, 学生也会因为思维的定势而出现错误, 认为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较大。这可以借助于实验, 用电流准确地测出整个电路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的电流大小, 进行比较, 即可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的结论。也可以根据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概念, 加以分析讲解。定势思维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 在某些问题上,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从另一角度看,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模式 (定向、定法、定序) 去解决问题。这又会出现负迁移, 就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学习中就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定势思维具有两重性, 根据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对策。

1.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双基”的定势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定势。

2.一般问题可以根据思维定势采用共同的策略解决, 因此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定势。

3.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 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4.在新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发挥原有定势思维的优势, 一般的思维定势较容易培养, 而关键是在突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以避免旧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篇9

一.从生活中切入, 打破历史远离现实的思维定势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小游戏导入, 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 打破历史远离现实的思维定势。上课依始, 让学生分组做说电器的小游戏比赛, 进而导入新课, 在学习汽车的问世一目时, 投影展示出几个汽车的标志, 和汽车图片让学生说出品牌, 并猜猜哪个品牌是最早发明的。由此导入。对于游戏比赛, 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 这样就自然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二.自主学习, 留下思维空间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历史知识, 同时, 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 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生动场景。为使自学不是漫无目的我为学生提供了自学提纲并设计了几个留有较大思维余地的问题。如:电力有哪些优点使之能够取代蒸汽动力?汽车、飞机发明的作用?等等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包括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和继续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及提问后, 由学生回答并做出评价, 教师只起点拨的作用, 在点拨时, 注意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引导学生突破。

如: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后,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后点拨:正是由于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和德国超过英国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率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 无论是认知, 还是情感, 通过交流评价, 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三.活动探究, 大胆想象, 有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想象, 可以冲破人们的习惯思维, 开拓创新的设想。在本课三个目的教学中,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设计环节让学生结合实践去想象、去体验, 去感悟、去理解, 鼓励学生动口动脑, 发散思维, 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 并结合问题展开联想, 进行分析与判断, 之后讨论交流看法、启示、感想。教师适时点拨, 不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高潮, 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 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 感悟历史与今天及未来的联系。

四.合作交流, 突破个人思维定势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通过合作讨论, 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 有利于突破个人思维定势, 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个体的知识、品德、能力变成群体的素养影响到个体,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分组激励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游戏、自学、活动、讨论时, 要求学生既要独立思考, 又要与同组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 并听取其他组同学的看法。在理解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我设计一些谈看法、谈启示、谈感想的思维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鼓励学生想一想、比一比、辨一辨、说一说、放飞思绪、活动设计等环节让讨论交流、谈看法、谈启示、谈感想, 教师适时点拨, 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感想, 你的表现如何, 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同时, 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 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习历史知识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从中体会到历史在生活中的价值, 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突破思维定势,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掌握知识、实现内化、获得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 让学生体验突破思维定势和学习成功的欢乐,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科学地掌握、评价历史知识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表达交流、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是持久的, 而且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并逐步深化。激起学生面对挑战、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 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谈英语单选题型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篇10

在心理学中,对思维定势(Thinking Set)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定势的成因是由先前活动对后面活动造成的,是一种不定的倾向性。在这种倾向性影响下的积极思维定势会为已出现过的问题的解决创造便利条件。而这种倾向性影响下的消极思维定势又会像枷锁一样束缚人的创造性思维,给新问题的解决带来困难。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其中的很多要素都受到已有习惯和固有思维惯性的影响。当思维的这种强大的惯性或顽固性逐步深入到潜意识,成为不自觉的、类似于本能的反应的时候,就会给语言学习带来阻力,学生的解题就会不自觉地“陷入圈套”。

我们先看下面两道单项选择题:

1.She couldn’t help______when she heard the news that she failed in the exam.

A.crying B.to cry C.cried D.cry

2.He couldn’t help______anything for his family because he was busy with the entrance exam.

A.doing B.to do C.did D.and did

英语词组记忆较好的学生看到第一题时,根据思维的惯性接下来就会首先想到can’t help doing这一结构,所以理所当然地选择A选项,crying意为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根据语境这个选择是对的。学生在解题时所依赖的思维就是积极的惯性思维。这体现了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可是假如学生遇到第二道题的时候依然依赖于这种思维方式,选择A答案的时候,就错误了。因为这句话所处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意为“不能够帮忙做事情”。这时候的思维定势就是消极的、负面的。

由此可见,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利用思维定势,同时又能突破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手积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全面的思维能力

从思维定势的定义可以看出,思维定势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常规性。就是人的主体思维上对前面发生事件中的某种过程的延续,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常规行为。在英语学习上就体现在对学过的语法、概念、表达、甚至词汇和结构等语言现象的固有认识,这种固有认识是在反复训练中形成的。比如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反复朗读can’t help doing,有了这种固有的认识就会出现前面解题中的问题。另外,思维定势不少情况下还发生在思维有较强惰性或依赖性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往往在做题时候只是运用了浅层思维,对题中的语言现象懒得作更细致的分析,借助思维的惯性浅尝辄止,结果出错。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着手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全面思维能力。通过大量的主观分析、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克服惰性思维。在练习的选择过程中也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通过大量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活跃学生思维,同时也要适当减少一些固有客观题型的机械训练,以降低学生解题中对固有思维的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训练学生在解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学会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必要时候找出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包括从句等,在一个完整的语境下选择答案。

例如:

1.They have a bridge to have______rebuilt.

A.somebody B.it C./D.that

2.What water______known to us all.

A.is B.is is C.is are D.are

这两道题对句子分析和甄别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第一题按照思维定势会有have something done这种结构,所以会选B这个选项。其实从整体意思上分析,have的宾语bridge已经出现在前面, 若再选择it就出现重复。而第二题更难,因为按照惯性思维很难有is is这种结构。有学生会认为题中water是主语,所以应选is,构成water is known to us all这种句型,没有注意到有what water is这个主语从句的存在。

二、加强同类题型的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思维定势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在问题解决中,它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所以,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相似性的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思维定势的这种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同类题型的鉴别能力,克服消极思维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例如下面两道选择题:

1.The girl looked______at her dying cat.

A.happy B.happily C.sad D.sadly

2.The man looked______when he found his lost child.

A.happy B.happily C.sad D.sadly

如果学生能从整体语境来考虑这两道题,对结构和动词look的用法进行分析、区别,就会选出正确答案D,意为“悲哀地看着”,以及答案A,意为“看起来很高兴”。由此可见,平时的对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甄别能力,加深对一些特殊单词用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突破思维定势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教学手法上有突破,才能正面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课堂上的互助式学习法(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研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 、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针对学生正处在心智高速发育期间的特点,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一定会帮助他们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对题目进行更多有效分析,获取更大量的信息以帮助选择正确答案。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因为母语对语言学习者的思维影响是顽固的。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要考虑到跨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囿于母语的一些思维定势,实现语言的突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思维定势的本质和成因,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处理有关思维定势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孝洋.论思维定势的本质.湖南农机, 2007.

突破思维定势走出易错误区 篇11

一、反向思维,巧越误区

例1取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两份

A和B,每份50 mL,向其中各通入一定量的CO2,然后各取溶液10 mL,分别将其稀释为100 mL,分别向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L·L-1的盐酸,标准状况下产生CO2气体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表明,原溶液中通入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 ,两种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加盐酸后产生的CO2体积的最大值为 mL.

(2)曲线B表明,原溶液中通入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 ,

两种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加盐酸后产生的CO2的体积最大值为 mL。

(3)通过计算求出原NaOH溶液的的物质的量浓度。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四个反应及其计算。四个反应中有两个是易错点,先后反应是难点。

本题采用逆向思维法:由于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通入CO2后有两个结果:过量与不过量。

即一种情况是:NaOH和Na2CO3,第二种情况是NaHCO3和Na2CO3(NaOH和NaHCO3不能共存,不考虑)。加足量盐酸后,生成气体的量就是判断的依据因为C守恒。从图像上不难看出A为Na2CO3和NaOH,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用逆向思维可解得。B为 NaHCO3和Na2CO3。其它分析略。

答案:(1)Na2CO3、NaOH;1∶3;33.6;

(2)NaHCO3、Na2CO3 ;1∶1;112;(3)0.75 mol·L-1

二、化归思维,突破误区

例2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通常采用氨氧化法制取。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利用中学实验室常见试剂制取NH3,并以空气、NH3为原料模拟工业制HNO3(三氧化二铬为催化剂,加热及夹持装置未画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A、C两装置均需加热,应先加热 装置,原因是 ;

(2)D装置中应填充的物质是 ,该物质的主要作用是 ;

(3)E装置的作用是 ,F、G装置中的物质分别是 、 ;

(4)若保留图2中黑色粗线框内的装置但去掉通空气的导管B,将C装置中的双孔橡皮塞换成单孔橡皮塞,请你用图示的方法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同样完成硝酸的制取(在图3所示的方框中画出装置图并注明所用药品的名称)。

简析本题考查了无机物中的重要的酸 ——硝酸的制备。从开始题目的导入,就将考生引入了常规思维:NH3的实验室制取。显然,应先加热C,原因是使催化剂达到适宜温度,提高NH3的转化率;而(2)中D应填充的物质与题目的“模拟工业制HNO3”有密切关系。由于NH3可与HNO3反应,故应选用能吸收NH3的干燥剂:CaCl2或P2O5,而非无水硫酸铜或碱石灰等;作用是除去未反应的NH3。(3)中的答案为:E的作用安全瓶防倒吸;F中的物质为水,而非浓硫酸等,G中的物质应是NaOH溶液,但应注意工业上是用饱和Na2CO3溶液(这是思维定势,需注意)吸收NO和NO2。(4)中考查了NH3和氧气的同时制取,而且是最简单的!平时复习中主图4要学习了NH3的简单制法,如把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等等;也复习了氧气的简单制法如把过氧化氢加到二氧化锰中等等,但同时制取NH3和氧气的却没有做过!于是,想到了把浓氨水加到过氧化钠中,但这不是最简单的答案。而是将空气通入到浓氨水中!如图4所示。

因此,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注意化归思维!从而突破误区。

答案:见分析。

三、发散思维,提高能力

例3著名化学家罗博特·波义尔(Robert Royle)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花瓣出现红色点点。他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各种假设,经过多次的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到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实验方案填写在表1中。

(2)从微观角度,可以从盐酸溶液中含有的微粒出发,探究变色是由H+、Cl-,还是由H2O引起的。对应的实验可以依据假设来进行设计和展开。

答案:(1)其它酸使紫罗兰变色吗 ;将稀硫酸、稀硝酸等滴到花瓣上,观察现象。

(2)盐酸能使其他种类的花瓣变色吗;将稀盐酸滴到其他种类的花瓣上,观察现象。

(3)碱液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将NaOH溶液、Ba(OH)2溶液花瓣上, 观察现象。

(4)是溶液中的Cl-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将NaCl、KCl溶液滴到花瓣上,观察现象。

总之,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努力使自己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数学定势思维的突破 篇12

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但是,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 处在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时期, 安全生产领域各类矛盾、问题和隐患还很多, 形势依然严峻, 事故总量仍然过大, 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如何化解安全生产矛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如何提高和有效增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服务民生和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有关政策措施和研究理论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但绝大多数是从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转变就是创新, 就是发展。本文拟从突破安全生产陈旧的思维定势, 切实转变观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创新的角度, 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在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略陈管见。

首先, 应彻底摒弃“重安全轻经济”的思维定势。大家知道, 思维定势是指主体对象性活动前的先在意识准备状态。它是由于主体受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情感、需要、意志、价值观念和社会思维方式等的影响, 而在考察、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相对稳定性和程序性, 它反映着主体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同化趋势。也就是主体遵循已有的知识经验模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思维方式等, 按某种相对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去实践和认识。思维定势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思维的惯性或思维的模式化[1]。思维决定思路, 思路关系生路。应当承认, 这几年来, 安全生产工作者都把“安全”记在心里、装在身间, 这是正确的思维。问题是, 当前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既有安全生产本身发展不够的原因, 也与经济社会宏观环境特别是发展理念不科学、规划制定不完善、组织管理不严密等有着密切关系, 从根本上讲, 安全生产领域诸多问题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问题, 必须在发展中用发展的办法加以应对和解决。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 经济为两条边, 安全是一条底边, 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没有安全保驾护航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经济发展需要安全生产前行护航, 安全生产发展壮大更需要经济发展来保障。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也关系着与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结构、速度和方式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进步。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尤其是安全生产工作者要科学分析和紧密研究经济发展, 从目前“重安全”、“轻经济”的思维定势中予以革新, 促进安全生产领域社会矛盾化解。

研究表明,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状况, 客观上反映了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及由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思考和研究经济发展与安全发展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实施经济与安全协调发展战略之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一方面, 我们应切实将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 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 并积极探寻“安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把握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另一方面, 制定安全发展政策措施, 要立足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 着眼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企业、职工群众和全社会的接受承受能力, 形成经济与安全“一张皮”, 落实齐抓共管, 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二是进一步丰富安全发展理论。常言道, 政治上的清醒是最大的清醒, 理论上的明白是最大的明白。抓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在新的发展阶段强化理论武装,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安全生产战线党员干部, 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衡量工作的标杆、破解难题的利器、谋划工作的指南。结合安全生产工作, 就是要不断丰富完善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 加强安全生产经济学、社会学基础、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以及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等的研究,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用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安全发展。要以安全生产观念、制度、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 积极与经济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协调对接, 形成协调良性互动。要以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关部署和要求, 积极推进广东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 重点在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公共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公共安全隐患治理督办制度、高危行业安全责任险制度、周边环境安全防护制度、区域安全综合防控制度、工艺材料技术设备安全论证检测制度等经济活动具有活力的领域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和影响大局的问题, 促进安全生产进一步稳定好转。

其次, 应注意克服“重推进轻预防”的思维定势。与先进国家相比, 我们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2007年我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约为日本的8倍, 美国的10倍, 英国的20倍;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 同口径测算约为先进国家的4倍, 大致相当于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3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波兰、俄罗斯等中等发达国家的3到4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是安全生产领域矛盾问题的凸显期和事故的“易发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 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当前, 我国安全生产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网络初步建立, 但影响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很有市场,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技改施工准入验收发证中安全把关不严, 企业在市场独立地位和经营自主权扩大、政府微观管理弱化、职工维权和社会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自我加压、守法经营内生机制不健全,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不起来、深入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事实上, 这几年来, 我们安全生产在强化推进、落实工作上力度大, 安全整治、安全检查成为“常规”工作, 也见成效, 但是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与行动力度还是远远不够。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经验表明, 如果不能做好预防、及时处理, 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能导致一场全面危机。当前, 我国正处于此发展阶段。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 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 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真正完善, 又诱发和加剧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风险。此外, 人口膨胀、流动增加、技术发展、环境污染、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也将我国带进一个风险社会, 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

因此, 面对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将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强化公共安全防控治理。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有预见性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的治理模式, 认为政府事前的预防重于事后的补救, 政府应该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 才能够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事前做出妥善的安排, 取得危机处理的主动权[2]。必须把防范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性任务,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排查治理公共安全隐患、提高事故防范能力上来,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强化风险防范治理。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风险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乌尔里希·贝克认为, 当今社会由于工业化带来的事故灾难风险不同于工业化以前人类所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风险源于人们的决策, 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社会成员、企业、国家机构、政治家都应该对工业化所造成的事故灾难风险负责[3]。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和矛盾凸显期, 正处于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连带问题日益突出, 将安全生产工作转变到预防和治理风险为主以及依靠科技进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三是强化预防性治理。在安全经济学上, 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研究成果显示, 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而工业实践中, 还可以得到一个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 相当于加工和制造时的10分安全性效果, 而能达到运行或投产时的1000分安全性效果。可以说, 抓好超前预防型投入效果优于事后型整改效果。因此, 要真正形成共识, 从重在事后查处, 向重在事先预防转变, 积极谋求和更好地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逐步并最终形成依法监管、科学监管、高效监管、长效监管机制。

再次, 应尽快转变“重监管轻主体”的思维定势。安全与生产具有“一体化”特征, 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才能生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生产及其利益是企业的, 企业就要承担起保护从业者 (劳动者) 身体生命和身体健康的责任;若疏于保护, 就要承担疏失的责任。政府正是代表特定的从业群众和不特定的人民确保企业履行保护责任和追究企业的疏失责任。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法定监管职责, 确保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及相应追究之责任的落实。但归根到底还是企业主体责任和企业资产者责任、企业经营管理者责任。应该说, 近几年企业生产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主要原因还是政府和社会给予了较大的压力:一是政府加的政策法律压力, 二是社会加的舆论性道德压力, 这种主体意识增强, 从目前看普遍还是外在安全压力大于内在安全动力。从中说明, 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非常重要, 但企业这种安全生产主体意识并非完全健全的, 不是内生机制形成的, 脆弱性大、依赖性强。事实上, 这几年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全力搞安全生产大检查, 甚至将企业安全隐患实施政府挂牌,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倒挂”, 也使政府往往直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某种程度上造成“政企一家”的局面, 极大混淆了各自职责, 既干扰了企业生产管理的自主化, 又阻碍了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也影响了政府履行安全监管监察的效能。

坚持依法行政, 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内容, 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而效率是任何谋求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所必然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 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找准职能定位, 进一步转变政府安全监管职能, 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制。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从注重政府加强安全监管向强化政府安全监察转变, 从注重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出详细规定, 并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和处罚转变。我国一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么规定过于笼统, 实施找不到具体或者互相冲突的依据;要么过于细化、理想, 操作性不强。而美国的安全生产法制中, 所规定的责任或者处罚都是以安全生产业务和活动为基础, 每一条责任和处罚都有明确的解释和依据, 这一点是我国在制定安全生产立法中所应该学习的。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隐患治理责任。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 最熟悉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 理应承担企业内安全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管监控的职责, 充分调动其安全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发达国家, 安全措施做得不好的企业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制裁与制约[4], 见图1。

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制约机制的建立模式, 完善政府、法律、保险、舆论等的制约机制, 将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工作与相关的金融、税收、财政政策相结合, 建立企业危险源监控情况公告、安全隐患治理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强化企业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同时, 要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监督的重点是对企业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不是替代和包办企业具体的隐患检查行为;管理的重点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政府层面上的行政管理措施, 不是替代和包办企业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行为。三是要充分调动和保护基层同志创新积极性。因循守旧、照抄照搬不仅省心省力, 而且没有争议、没有风险。创新需要付出艰辛劳动和极大努力, 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应探索和建立工作创新激励机制, 以改革创新精神, 创造性开展工作, 并运用SWOT分析法 (也叫态势分析法, SWOT分析方法有助于组织在即将变化的环境中找准定位, 通过对系统或机构的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 寻求最佳的趋利避害的对策, 充分利用发展机遇, 发挥优势, 以取得最佳的效果。[5]) , 鼓励和引导基层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实践, 强化依法履职。我们既要鼓励探索创新, 同时也应当允许犯错误, 对于创新中偶然出现的一些失误, 只要动机是好的, 主观上没有权力寻租、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故意, 就应当受到保护。同时, 在事故责任追究方面, 必须自觉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做到依法依规、客观科学分清责任, 尽一切可能保障安全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安全监管同志, 切实研究解决当前普遍感到精神压力大、法律风险高、工作难安心等状况, 以良好队伍建设及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等精神, 加强和创新安全生产社会管理, 进一步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实现安全生产“十二五”及长远发展的目标任务,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丘有光.论思维定势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J].哲学原理 (人大复印资料) , 2000 (1) :3-5。

[2]宋毅, 张红.发展战略学引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6。

[3]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 全球性与风险社会 (薛晓源, 周站超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3月。

[4]范维唐等.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播音与主持的语言魅力下一篇:潜水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