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24-09-05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共6篇)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是影响交际效果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的分析和讨论,概括总结了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而总结出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教授不同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

作 者:张琳 张文政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定势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2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语境

跨文化交际, 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对事物、观念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别。当然, 没有差异, 就不会有多元文化的发展。由于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 在跨文化交际中“冲突”难以避免。

跨文化交际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下进行的, 其中文化语境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因素。英国伦敦学派的Firth将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文化语境是大的语境, 它制约着具体的情景语境, 而情景语境继而影响语言语境。我国学者索振宇提出语境应该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继而又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分为历史文化语境、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三个方面。本文所述的文化语境依据索振宇的分类, 进一步分析文化语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 历史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 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一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在历史长河中, 不同民族积淀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质的文化内涵。如文学作品或民间流传的典故往往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习语, 对于外国人来讲, 大概会摸不着头脑, 那么在交际中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 造成交际障碍。

(二) 社会规范和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 要遵守一定的交际规则, 这些规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成为大家共同认可和共享的“社会规范”, 生活在其中的人潜移默化地在交际中遵守这种规范, 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而对外来学习者而言,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如果对一些共同的社会规范比较陌生, 那么可能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甘伯兹的《会话策略》记录了这样一个交际失误的案例。一位研究生被派去采访一位黑人家庭主妇, 他来到被访者家门口, 按动门铃, 男主人来开门, 微笑着面对来访者说话。

Husband:So y’re gonna check out ma ol lady, hah?

Interview:Ah, no.I only came to get some information.They called from the office.

接下来的访谈就比较拘束, 不太顺利。这个男主人说的是黑人常用的套话, 那么他预设的回答应该是与之风格相似的程式化表达。但这位研究生忽略了男主人语言的风格暗示。他应该用典型的黑人英语回答说, “Yea, I’ma git some info”, 以此表明他熟悉本地的人情世故, 而不是用标准英语, 使男主人意识到这不是自己人, 不能信赖。

社会规范和习俗无形地参与在交际之中, 默默左右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交际模式。

(三) 价值观与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不同,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也就不同, 反映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造成理解障碍。在台湾作家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 作者记录了这样一个观察。

有一天, 一群朋友刚离开, 十五岁的中德混血儿子菲利普说:“妈,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华人朋友的特征?”妈妈说没有。菲利普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 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 而且, 就站在我面前, 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接着他们一起做了一次实验, 就是观察下一次朋友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结果是这样的:教授甲进来, 妈妈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 这是我的儿子菲利普。”他们握手。然后, 甲教授对着妈妈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中文吗?”妈妈说:“会, 说得不错。”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妈妈。妈妈说:“十五。”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看着妈妈。妈妈说:“你问他吧。”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利普。但是没说几句, 又转回来说:“他懂几国语言啊?”

后来, 菲利普在多次观察之后, 做了这样的总结, 他说:“妈, 我觉得, 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 譬如在德国学校里, 你只要满十四岁了, 老师便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 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 而是辈分, 不管你几岁, 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 你就是‘小孩’。”

在这个例子中, 菲利普的观察和总结是敏锐的。这个案例正反映了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可以说是中西方在“深义文化”中的差异。西方比较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 而中国受传统文化熏陶, 尤重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重视长幼有序, 宗族观念比较深厚。

美国学者Samovar认为:“文化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被认识, 我们在自身文化环境里成长的过程中, 文化对我们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大脑的原始部位, 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人们的意识层面之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如果我们扎根在本土文化里又能熟悉对方文化, 那么就会减少交际中产生的障碍。

二、框架理论与文化语境

“框架”由Fillmore介绍到语言学中, 他把框架看做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框架理论认为, 人们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状态、属性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等的认识往往以一种类似框架的结构存储在头脑中, 在交际中面临一个新事物时, 会自动调动大脑中适宜的框架模式予以匹配。如果匹配成功, 那么对事物大概有个正确的认识, 交际顺利, 否则交际失败。

框架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产生的, 它与文化语境息息相关。索绪尔曾指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方面构成,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观念等会反映在语言上, 而语言反过来制约我们的有关联想。对词语的认识不同就可能激活不同的框架。不同文化语境中, 框架有不同的表现。

(一) 不同文化语境下框架的重合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在涵盖整个人类的“地球文化”的框架下, 那么不难看出各个不同民族、地域等亚文化之间有着很多超时代、超地域的天然共性。况且在当今时代下, 文化有更强的渗透性, 那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此外, 我们老是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其实是相对的。不同文化可能存在一个相同的大的框架, 但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可以填充什么是因文化而异的。况且, 如果我们跳出来看, 这个大的框架可能还是一个“回型”结构, 依次递归。

拿儿童的语言习得来讲, 儿童语言习得阶段是类似的。先是独词和双词语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只会说单词, 不会用语法组织句子;然后是语法化阶段, 他们会模仿、归纳一些语言现象, 然后又用这些规则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最后是递归语法阶段, 儿童开始注意习得用法, 注意一些规则内和规则外的用法。至于在这些阶段里, 儿童学习的语法规则、语用规则等内容则因语种而异。

(二) 不同文化语境下框架的缺失

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对事物的认识、观念等是该文化特有的, 在其他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这样一来, 如某一文化中特有的认识, 在其他文化中找不到能指和所指的联系, 其文化语境下的框架就不能在其他文化中激活, 因此就会造成交际中断。比如, 很多中国家喻户晓的习语,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很难被外国人理解, 这就是由框架缺失造成的。“西施”、“诸葛亮”等是中国古典中的人物, 有其人物的鲜明性, 看到“西施”我们会激活脑海里的框架, 联想到“漂亮”, 看到“诸葛亮”我们会联想到“足智多谋”等。而外国人由于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知识, “西施”、“诸葛亮”在他们大脑里是空白的, 也就不存在在这一文化语境下框架被激活的可能。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古典诗词中通常运用一些意向构建意境、表达情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诗词常通过“月亮、梅花、竹子、梧桐、杜鹃”等意象表达自己或思乡、或依依不舍、或坚定的信念等情感。如果大脑里不存在这些意象的框架, 那么就无法品味蕴含的韵味和意义了。

(三) 不同文化语境下框架的差异

文化语境是一个模子, 把我们对世界、事物等的认识放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就会塑造出不同的框架, 这正形成了不同文化间的框架差异。这种差异经常会给跨文化交际的双方造成误解和失败。关于不同文化语境下框架差异的例子, 比比皆是。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 中国人看重品。”如果在这个框架差异下, 那么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人喜欢玫瑰而中国人喜欢兰竹。因为兰竹是“品”的象征, 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 对同一框架可能会激活不同的事物。如在“早餐”这个框架下, 中国人激活的可能是“包子、豆浆”, 外国人激活的可能是“面包、牛奶”。如“月亮”在中国人脑海里, 可能会联想到八月十五、团圆, 在外国人眼里可能会联想到宇宙飞船、狼人变身等。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 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其次才是语言教学行为。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层面的教学。“语言”和“文化”是教学的两个方面,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学者曾指出, 汉语与文化存在着镜像关系和理据关系。一方面, 汉语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了汉族历史文化, 将各种事物观念及习俗得以“记录下来, 流传下去”。另一方面, 许多汉语现象、汉语构词、文字等各种层面又都可以从汉语文化中找到阐释的理据, 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健全的。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汉语教学,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是对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量。锻炼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就要使其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互动交际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语用策略、言语规范等知识。一般来讲, 我们在交际的时候往往固守于自己的语言文化框架, 当我们把自己的说话方式带入到跨文化交际或第二语言学习中时, 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从文化语境理论看, 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共变的关系, 在教学中, 要注意让学习者深入一定文化语境之中, 以语言层面的学习为基础了解深层文化的内涵, 要注意文化语境的动态性、多样性。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情景式教学。对于不同文化语境中框架缺失和差异的情况, 教师应注意通过一些场景实践和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或重构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框架。此外, 在教学上要形成“结构—功能—文化”这样连贯的教学系统, 使学习者在综合全面的基础上提高交际能力。

我们强调不同文化存在着差异, 但也应该在看待差异的同时不忽视关于语言共性的认识。或许可以借助语言具有的共性, 激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认知心理, 充分发挥二语学习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此刺激第二外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潘凌.框架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工会论坛, 2011, 6.

[2]索振宇.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约翰·甘伯兹著.徐大明, 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5]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6]Fillmore, J.Frame Semantics.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 [C].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198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定势 跨文化交际障碍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播中华语言、弘扬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扩散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对外影响力,形成对国外国家、种族吸引力的重要实现手段。可以说,文化的融合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软实力的进步必然带来巨大的吸附力和国际影响力。

1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化定势

1.1 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主流文化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性,西方文化注重个体性。在中国社会中,受传统文化影响,做事需要考虑角度都是家庭、社会、国家,而个人的问题永远是放在次要地位的。根据调查,有超过60%的人认为集体荣誉感很重要。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得不到外国人民的理解,比如有人在为外国集体进行服务的时候,因为过于劳累,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但是这些人并不会对此进行善意的理解,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违背个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必须要让接受汉语教育的外国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知晓我国的主流文化内容;当然,作为对外汉语的教学者,也应该对学生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行了解,这才能够将文化定势造成的交流障碍降到最低限度[1]。

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避免空泛的教育形式,必须针对客观情况进行教学,减少对我国历史和文化自夸行为,不然会让学生们产生反感情绪。

1.2 合理适应对方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定位,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语言学家在经过诸多研究之后,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设定为两种,一种是阶级类,一般是指交际的双方在地位和身份上的高低贵贱的差别,另外一种是双方平等的交际关系。中西方文化在这个方面进行对比之后发现,中国文化更强调尊卑关系,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平等关系[2]。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可以用来检验中西方在交际上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人物定位关系,这种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引起较大的反应。中、日、韩的学生由于文化上的接近,因此对教师表现出较为尊敬的态度,但是来自欧美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因此并不存在十分敬畏的情况,反而表现得很直率。在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下,在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冲突是必然的。比如用餐的AA制问题,中国学生的聚餐往往是由学生负责交款,而教师则不需要,但是对于外国学生而言,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是不起作用的,外国学生在践行平等观念的同时也会引起中国教师情感上的不愉快,这种情况就是由两种不同文化对立所致的。但是对对外汉语的教育者而言,应该主动适应外国学生的风俗习惯,如此在师生的交际中才不会出现隔阂,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被清除[3]。

2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外国学生,因而各种文化的表征十分复杂,文化定势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各国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只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别则是实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的最大阻隔。文化定势的差异性是具有抽象性的,并不像衣着差别那样明显,所以人们对此并不能进行直观的察觉,因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会受此而产生重大变化。

不难发现和推断,外国学生在来到中国学习之初,看待问题的眼光是没有变化的,依然按照在本国养成的习惯对待事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际的深入,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意识和行为的冲突,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出现反感、反对的情绪,这就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继续进行。此外,文化的优越感、模式化以及偏见也是阻止跨文化交流的重大障碍。

3相关策略

针对这种交流障碍的产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学习本国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外国文化素养,如此就可以增进师生双方的了解;师生之间在相互了解之后也可能会出现文化上的碰撞,这就要求包容环境的营造,使得师生之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让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知道,国内和国外的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必须针对这个特性予以重视,要怀着求同存异的理念。

总结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成为当时较成熟的跨文化交际者,因此他们很明确文化差别带来的影响,语言的不同更是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阻碍,虽然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准备并不会解决全部的现实问题,无法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化定势,解读了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蔡绿.文化依附矛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谈对外汉语教师素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45.

[2]黑琨,王凤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3):68-69.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策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忽视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影响、教学习惯、文化差异等所致.同时给出了几点避免产生语用失误的策略.

作 者:李亚红 张莉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   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5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不同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 因此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所以人们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学习或了解不同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 使交际能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最根本的因素。

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指的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和交际, 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际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旅游专业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定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保定是“京师门户”, 是古燕国、中山国、后燕建都之地, 清代八督之首, 成为冀北干城、都南屏障, 素有“京畿重地”之称。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使我市成为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红色文化丰厚、特殊资源荟萃的旅游资源大市, 并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顶桂冠。因此保定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会极大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 也可能进而影响到保定在国内或国际上的声誉。

二、保定地区各学校旅游专业英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笔者调查了保定地区各个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 (主要是河北大学) , 以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的情况, 结果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旅游业的特殊性, 调查主要从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三个方面开展。结果表明:

首先, 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主要的问题是不敢开口说话, 这一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较为突出, 即使学生们通过了四、六级考试, 也总认为自己所说的英语是错误的。

其次, 从文化理解能力调查过程中发现,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较差, 容易从本国的文化出发去理解西方文化, 比如在思维方面、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 中西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必要的。

最后, 交际能力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有不同的理解, 往往就会产生误解。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直接对保定的旅游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根据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如下策略:

第一、加强西方文化的学习。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预先准备做PPT的展示, 主题是关于各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标志物,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展示,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异族文化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外教的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引进一些外教, 以河北大学为例, 近四年来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从美国、英国等国家引进外国教师为本科生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外教课堂上比较活跃, 也更加勇敢的张口说英语, 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增长,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 通过网络辅助学习的模式, 学生可以有效地积累国内外文化背景知识,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

本文通过对保定地区开设旅游专业的大学 (主要是河北大学) , 以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差, 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本文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三种策略, 希望更好的为保定地区培养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 促进保定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保定地区各高校以及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英语的调查与研究, 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从而促进保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欣平:《高职旅游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2]华琴:《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探析》,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篇6

1.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 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和开展。在教学过程中, 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思维习惯不同、行为准则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会因此引起文化冲突, 形成交际障碍, 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 从而造成教学失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 在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顺畅的交际。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发成冲突, 并且对此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 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2. 跨文化语言交际

交际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 语言是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的必要因素, 人们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的时, 首先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障碍会在各方面产出影响。像在文化方面, 红色对于中国来说是很喜庆、吉利的颜色, 我们在婚礼、寿宴等庆祝的场合会用红色装饰。但在西方一些国家, 红色代表的是血腥。他们会在婚礼上选择白色, 认为白色是美好、纯洁的象征, 而我们国家在葬礼上会选择白色。试想一下如果在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者一袭红衣去参加中国人的葬礼会有多尴尬。为了防止出现这一的场面, 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

3.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除了语言交际外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 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感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也很重要, 很多非语言行为在世界各地都是通用的, 虽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不同, 可借助于非语言行为同样能够有效地进行交际, 达到教学目的。同时, 我们也要了解一些不同国家非语言行为的差异, 相同的动作可能是不同文化内涵, 会容易引起误会。不仅是课堂中我们要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非语言行为我们也要注意。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1. 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要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能力, 克服交际障碍, 对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这一技能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向汉语学习者渗透跨文化意识, 有利于他们注重文化差异, 尽量避免文化障碍。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减少有些不必要的解释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推广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 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目的地语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来进行汉语教学。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教授学生, 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来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让更国人了解中国。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 构建交际语境, 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构建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让学习者在最真实的环境下去学习语言, 更容易接受。在课堂上讲到中国文化或风俗习惯时, 可以放一些相关视频, 有机会可以带学生参加活动, 传统民俗不仅是民族特色的外观形态和地域环境的表现, 也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俗风情中, 大开眼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风味美食中, 大饱口福品味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妙。通过创造实际的交际环境, 让汉语学习者亲身经历并留恋其中, 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适应能力, 加强他们潜在的跨文化意识。

2. 加强跨文化训练, 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为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确保对外汉语教学顺利进行, 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是在课堂中进行, 在课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渗入进去。教师鼓励学生多交中国朋友, 多进行交流活动。学生充分利用了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学习中国歌曲、戏曲, 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晚会等等, 从中得到锻炼提到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亲身感受文化差异, 灵活地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在实践中学生综合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会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

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 还要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以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障碍。那么, 为了让汉语学习者克服交际障碍, 汉语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

[3]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年.

上一篇:一年级英语小测验下一篇:体育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