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跨文化交际

2024-05-21

教师跨文化交际(共12篇)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1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正因如此, 为了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掌握必要的国际交际能力。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 两种文化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礼貌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他们在交往中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大学英语教师在和外籍教师或外籍学生进行的交流中, 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交际质量, 构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引起误会、不快, 甚至是冲突。因此, 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要培养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 自己本身要具备跨文化意识, 还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有所了解, 特别是对与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有敏锐的感觉, 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对目的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 并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 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文化交际转为有意识的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还应注意把英语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以便在未来的交际活动中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才能把这种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三.学校要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跨交际能力培养的培训工作

学校要高度地重视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工作, 为了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 及时改革现有的教学大纲, 增加跨文化能力的专业课程, 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对外英语教育的前沿知识,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任职资格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 学校还要安排培训在职教师的特色才艺课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 有助于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才艺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很优秀, 并能适应海外工作环境, 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端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人才。

四、加强高校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力度, 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指导措施, 鼓励广大外语教师注重跨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上的应用研究, 改变过去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教学脱节的现象, 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导向, 使外语教师实现由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使跨文化教学的研究走向系统化。

五.让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直接到目的语国家进修学习是不现实的,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主动地接触目的语文化, 如利用原声影院、卫星电视节目来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再者, 鼓励高校教师阅读大量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 文学书籍是一个社会的全景图, 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教师们也可以增加有关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结束语: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跨交际能力是我们国家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只有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拓宽教师跨文化知识, 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只是对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几点简单的分析, 如有不足的地方, 请各位同仁给与改正和批评。另外, 由衷的希望, 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 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蔡植瑜, 邹慧民;第二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康莉, 李艳, 高松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深层障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敖玉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孙玲玲, 莫海文;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再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肖龙福;浅析我国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信息[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2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背景等千差万别的.缘故,中西方文化之间自然而然会在诸如问候语、时间观念、餐饮习惯、亲情观、称谓、赞扬、比喻用语、颜色词的使用等诸多方面产生细微或较大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尊重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基础之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作 者:全辉霞 全凤霞  作者单位:全辉霞(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全凤霞(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37)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7-02

1.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整体的设计。它是持续性专业发展的连续过程,体现了教师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

基于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贾玉新, 1997)的理念,笔者尝试探讨我国教师教育在跨文化交际框架里的问题与对策。主要探讨问题如下:1)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如何?2)外语教师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哪里?

2.我国当前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浅析

笔者通过观看上海优秀教师展评课以及其他省市的外国语中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共12堂课,研究其中的教师话语,发现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互动中使用英语,为学生创造语言发展的条件。起到了一个“隐性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英语。也从中捕捉到一些亟待改进的方向:1) 外语教师语言运用不细心。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虽然有互动、交际的意识,但教师不当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将来所获得的语言很可能是具有交际功能、但又大量语言错误存在的洋泾浜英语。2) 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偏重学生对词、词组概念意义的掌握,并不存在有意义的交际互动,忽略了社会语境的传授。3) 没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训练思维能力的机会。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单纯是为了阅读而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无从提起促进学生用英语发表个性化观点。阻碍了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最重要的一步。

3.原因分析及建议

从笔者所观察的教学实例中,这些教师的表现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善于识别并且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语言技能进行有效交际。究其原因,在于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3.1良师必为学者,学者未必为良师

不予置否,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内涵是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议题。“良师必为学者,学者未必为良师”这句话其中就包含着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典范。英语专业学者和英语教师专业两者的区别也正印证了学者未必为良师。虽然我们承认英语老师必须是“双料专家”,但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是教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不是该门学科的专门人才。

3.2 外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于探究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应提供什么知识,我们有必要提及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统的外语师范专业外的“英语专业缩略版”加“二学一法”的课程设置略显“粗陋”,如果按照这样的课程设置,英语师范专业将会成为“没专业”,形同虚设。根据Shulman的思想,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知识(PCK)是区别“英语职业教师”和“非英语/外语教师”的重要区别。但是从传统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无法看出学科教学知识(PCK)被置于较高地位,这与我们现今所谈论的外语教师专业化是有悖的。

华东师范大学的邹为诚(2009)曾对11所师范大学的课程体系进行量化分析,他将师范院校的外语课程分为人文和一般教育学知识、英语专业知识、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实习四大类。根据其中的数据统计得出,外语师范教育课程对“外语教师的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严重忽视(仅占总课程的4%),而这种英语学科的教学知识恰恰能够体现出外语教师的专业特殊性(比如识别语言协商、互动、纠错机会的知识,如何教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专门的技能)。有统计结果称我国教育学科知识课程比例偏低为7%,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杨春梅,2009)。我们应该意识到语言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特殊性,身兼“学者”和“良师”二职,外语教师的任务便是通过外语语言工具传授具有“工具性”的语言知识技能,为了将“学者”和“良师”的角色同时扮演好,外语师范教育阶段的教育学科知识(PCK)便是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纽带。

3.3 在岗教师教育需持续发展

需要将外语教师教育的重心转移至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的塑造并不是在职前学校教育的短短几年中便可一蹴而就的,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应成为连续的整体。当前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在这两阶段的培养机构各自为政,存在分离的现象,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内容重叠交叉、无连贯性。而教师的培训应该是职前与在职的一体化连续性的动态过程,所以这两种“各司其职”的独立机构应该寻求兼容并包,和谐共存的局面。

在当今跨文化交际大框架下,一名合格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并能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授给学生的外语教师其培养成才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目标,这是一个具有连续性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师范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招收师范生到在岗教师的进修学习都是外语教师教育的“掌舵人”需要考量并作调整的。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在新时代新环境下不仅要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着眼加强培养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邹为诚.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 (1): 1-19.

[3]杨春梅. 对高师英语教师教育现状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48-49.

作者简介: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4

高职英语课堂是师生用英语进行语言互动的场所, 同时也是高职英语老师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对硬性外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 否则高职学生的整体外语语言能力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同时, 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授也是高职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 这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世界, 通晓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为高职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之快速与社会连接, 与世界接轨。因此跨文化交际教育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现阶段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形势和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成果喜人, 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职业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人才养成目标就是能够在工作实际当中熟练运用相关英语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却不尽如人意, 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高职教育仍旧只关注专业技术的培训, 并没有把英语教学的质量提高摆在重要位置, 没有真正理解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再者, 高职英语课堂结构欠佳, 只注硬性知识传递, 忽视了英语交际能力的传授;最后, 大多数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的英语底子较为薄弱, 在英语课堂上, 鲜有竞争意识和上进精神, 欠缺必要的自控力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以上, 我国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亟待提高和改正。

3.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的分析

3.1 切合教学实际, 调整教学任务。

高职英语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计划, 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全面贯彻, 用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高职教育旨在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其专业性、实用性紧随社会需求因而发展迅猛。高职英语教师可根据高职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具体调节和整合英语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的分布和分类。也可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针对性更强的教育, 真正体现针对不同对象设定不同目标和教授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英语, 这可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运用, 也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

3.2 注重英语实践, 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人文情怀。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主要以突出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主, 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和感受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差别和不同, 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指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总结跨文化差异的内容, 加深高职学生对英汉文化知识的思考深度, 提高高职学生中英文双语文化素养, 进而促进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习。

3.3 结合现代传播媒介布置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应当从总体上优化并且简化课程构架, 改革课程结构, 使课程结构既方便教学, 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也要重视教学信息的实时反馈, 随后根据信息采集的样本提出修改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当代新媒体来与世界交互知识观点和想法, 例如微信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4 深入语言内核,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形式, 文化是沟通的内容, 学习英语离不开对英语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学习。传统的英文文化方面的知识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和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 当今高职英语教学亟需跨越这一要求, 研究和探索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要求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新方法。文化教育并非我国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新兴概念,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学习了文化知识就会拥有相应的背景文化意识。不同的是, 文化意识指的是让学习者去感知和理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 并用多重角度批判性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而文化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在文化教学中上升到主动理解文化的层面。

3.5 渗透母语教学, 聘请外籍教师。

聘请外籍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西方社会文化知识涵盖方向多而且广, 并不是所有中国教师都能够接触得到的, 因此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没办法纯正的西方社会习俗讲授给学生。而此时, 背景为西方文化的外教是最好的选择。外教可以直接以最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向高职学生传递纯正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一面使学生掌握了跨文化交际的具体生活应用, 一面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和学习都十分重要,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应该把知识产能相结合, 同时完善教学改革, 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吸收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概念,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多元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时代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 例如全世界都在各个方面进行高度融合、合作以及发展, 而外语是各国人民与世界沟通的最主要的桥梁。过去,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在硬性基础知识方面。而今,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将跨文化交际的观点和视野运用在课堂教学当中, 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的与西方文化和西方背景想融合, 做到知行统一。

摘要:当今世界高度全球化, 大国际环境下的英文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高专旨在培养与社会和世界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授, 常忽视英语国家背景文化软知识的导入。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误识中西文化差异, 并且在交际中出现语言失误。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职教育,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胡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职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3 (9) :15-15.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 篇5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 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2.补充(Complementing)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3.代替(Substituting)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4.调节(Regulating)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强调(Accenting)这个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看足球比赛时你支持的球队进球了,你呐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跳跃、握紧双拳等姿势庆祝进球这些体态间的差别,显示了语义程度轻重差别,其作用是强调。非语言沟通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的行为,空间距离,时间。

1.身体的行为 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中国、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名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中国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3.时间观念 人们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对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德国人特别准时,迟到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件很没素质的事,人人都要准时。人们说“节省时间或是消磨时间”,似乎把时间看成是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也不能影响下一步的进行,因此,事先的约定和日程安排对这种模式下的人们至关重要。多样性时间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约定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计划。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6

[关键词]大学 英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 角色定位

[作者简介]张建芳(1969- ),女,陕西南郑人,商洛学院英语系、英语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正良(1962- ),男,陕西商州人,商洛学院英语系系主任,英语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鲁绵茸(1965- ),女,陕西户县人,商洛学院英语系副主任、英语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陕西 商洛 72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商洛地区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JK131)。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33-02

一、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1.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得以重新确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了解、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和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实现从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教师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重视语言知识、忽略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核心要求。

2.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教学内容改革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教学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新视野》《现代大学英语》等教材的编写不仅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强调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鼓励教师探索用现代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教学过程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则,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3.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教师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发展交际技能的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批判思维,对中西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充分的认识、理解,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取舍、参照、传播,能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和交际策略培训,能认识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理解、尊重英语文化,扫除文化壁垒,培养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和文化观”②。

二、大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另外一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法、语法翻译法等,不能有效地运用新的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把自己当做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充当的是语言知识的‘容器’,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③。

2.课程内容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这主要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师参与课程内容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自身能力不强等方面,对课程内容建设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不能准确把握,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水平,阻碍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没有系统地认知,不能将当今世界的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与英语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充实、完善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不能结合课程的改革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了符合国际、时代要求的文化人才的培养。

3.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缺失。时代的局限性造成了许多教师不具备跨文化视野,对异族文化不能给予尊重和认同,对中西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洞察力、理解力和扬弃贯通的能力,导致跨文化知识、国际意识和正确文化观的缺失。

4.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进行培训和业务自修的时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对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科研的动向掌握程度较低,从而造成英语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相对较弱。

三、大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新角色的定位

1.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导航者转变。教师的指导是学生文化素质高低、文化习得与否及运用能力强弱的关键。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要成为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桥梁,要成为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意识、策略和能力培养的导航者。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方式,应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通过自己对英美文化的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内容的导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培训;教师还应具有文化批判思维,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和文化观。

2.由单一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书匠,只是课程计划和教材的机械执行者。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组织方式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可自主编写或选用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材;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开拓多种媒体教学空间,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手段,直观、感性地介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显性和隐蔽的交际文化;可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网站,指导学生认知和理解异域文化,建立起开放合理的认知、理解和吸取英语文化的跨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另外,还可设计开发相关的交际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交际教学模式。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7

1 商科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商科英语学习中, 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学生都围着英语的四六级等级考试进行英语学习, 学校也是把对学生的语言培养放在首位, 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比较落后, 在与人交流中也会因为语言失误而引起一系列的误会, 也就极大的降低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英汉语言在本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就必须要加强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时, 才能够与国外人士进行成功的交流。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还存在一些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渗透

学生要学好一门外语, 不仅要学习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 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够站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角度来观察世界, 以让学生能够了解那些英语国家的礼仪文化、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等,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 进行语言教学其实离不开语言的文化教育。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上, 甚至还错误的认为进行语言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熟练应用。

1.2 教师缺乏对英语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没有注意到英语文化教育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就导致在实践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通常, 英语的能力主要包括了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的能力, 在实践中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依靠英语词汇与语法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学生即使可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 但是也会因肢体语言的不恰当而造成在实践中交流不畅。

1.3 中外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 学生也会因为与外教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出现一些矛盾冲突, 其中产生矛盾的最基本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以至于在实践中会引起矛盾。所以, 如果不正确的解决掉这些矛盾, 就会对学生以后的涉外交工作中造成不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2.1 渗透英美文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要对学生进行跨国文化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使学生接受新的文化习惯。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由于课堂的学习时间空间还很有限,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进行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英美国家的一些基本的商务礼仪、企业文化等。通过一些具体形象知识学习, 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渗透英美的文化知识。另外, 教师在选择文化渗透的材料时, 还要注意趣味性、代表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余时间,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阅读, 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很好的了解外国的文化。鼓励学生在亲自观察对比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来正确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 并且在消除文化偏见的基础上来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元素, 以消除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障碍,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知识。

2.2 丰富学生的经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经历。商科学生可以通过与外教多交流来获取语言的基本技能和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而且还要在交流中来体验与英美国人的正确交流方式。在实践中,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 例如是各类国际体育的竞标赛、世博会以及广交会等活动的服务员, 在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进行跨国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 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内在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样, 不同强度的学习动机也对学生的跨国文化意识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看电影甚至是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巩固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学习反馈方面, 教师还要注意要以鼓励与赞扬学生为主, 对其学习不当之处还要及时的指出并且给出合理的建议, 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与终结性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3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在中外合作交流学校中开设的一些商科专业, 例如营销、会计、金融以及国贸等, 都是为了培养满足国际化的商务人才而设立的, 而根据我国高校的情况, 我国各类商科院校每年培养的人才已经超过了100万, 但是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却仅有3万多人, 同时具有扎实的商务知识又具有英语技能的人才就更少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商科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够跟上发展的速度了。所以, 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符合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通常, 我国培养的商科专业人才, 虽然有着很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商务知识, 但是在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方面却还比较薄弱。但是在中外合作项目中商科学生却有着巨大的优势, 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的商科知识, 还可以获得良好的英语技能。

4 总结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环境, 而多元文化也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商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习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 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授,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多做一些与跨文化交流有关的志愿者活动, 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明现.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7 (13) :87-88.

[2]沈丽花.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09, 21 (14) :56-57.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4 (12) :46-47.

[4]吴宾凤.商务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异同的表象[J].商场现代化, 2010, 23 (4) :133-134.

[5]刘晓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商科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广西轻工业, 2011, 12 (12) :157-158.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8

跨文化交际简而言之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贾玉新1997) ,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则是“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毕继万2005) 。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 敏感性, 并对文化冲突具有灵活处理的能力, 这样才能准确得体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不到位, 许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严重缺陷, 如语用能力薄弱, 对各种社交场景 (打招呼, 感谢等) 不知如何应对, 并且不善于运用交际策略补救交流障碍 (杨静林2004)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在交流过程中会导致语用失误, 交际策略使用不当, 从而引起文化冲突 (刘俊辉2013) 。

二、跨文化语言教学

由此看来, 要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杨盈, 庄恩平 (2007)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构成: (1) 全球意识, 由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构成。跨文化意识是对本族及异族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及对文化不存偏见。跨文化思维则包括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分析能力。 (2) 文化调适能力, 指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针对不同交际场合调整自己的心态及行为的能力。 (3) 知识能力, 是指与交际相关的文化知识, 例如, 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思维、 生活方式等。 (4) 交际实践能力, 指通过语言、非语言及交际策略的灵活运用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这四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笔者认为,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四种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 文化探索, 文化对比和文化间的“第三者”身份定位 (Liddicoat 2004) , 也就是应把学生培养为跨文化的中介者, 避免对异族文化采取偏颇的态度。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目的语交际文化知识, 并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 (2) 语言知识输入:语言是文化知识的载体, 文化教学不能孤立于语言教学而进行 (Liddicoat 2004) 。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语法知识讲解多, 语言实际运用少的情况, 要让学生将所学融入到交际活动中。 (3) 交际实践:如前所述, 学生要在交际活动中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适应外国人的交际风格, 灵活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和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培养应贯穿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之中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文化知识以语言为载体来传递,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探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在交际实践和课后反思中熟悉所学知识, 并通过深入分析使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课堂上所学的文化和语言知识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巩固。

另外, 笔者认为, 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中外教师应积极合作。中教熟悉中国文化, 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而外教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 他们的加入能让学生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 比枯燥的理论分析更直观, 体验更深刻 (刘俊辉2013) 。中外教合作, 各展所长, 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

笔者在2014年春秋两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兼顾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及文化内涵, 笔者从媒体资料上选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材料, 并围绕一系列能体现文化差异的话题展开该课程 (如culture shock, parenting等) 。每个话题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课前环节

教师提前选好阅读材料, 标出需掌握的语言点, 让学生预先学习语言知识, 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并准备一些问题在课堂讨论时提出。另外, 他们还需构思一个与话题相关的交际场景并思考该如何应对。如culture shock这个话题中, 一个可能出现文化冲击的交际场景是在朋友派对上与一个英美国家的人第一次见面;比较恰当的交际方式是以small talk开头, 然后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比如姓名、职业、业余爱好等, 但避免询问隐私。注意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 眼神交流, 并配合适当的面部表情。

(二) 课堂环节

这个环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从旁引导。 此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1) 语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重要的语言点, 扫清阅读障碍, 必要时辅以适当练习。 (2) 文化内容。文化内容的讲解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教师首先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确保他们充分理解文章内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就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探索正确的态度, 介绍相关的语用知识和恰当的交际策略。学生准备的问题在此时也应提出来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争取抛砖引玉。另外, 教师还应从具体的话题引申开来, 将教学深入到抽象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的层次 (常晓梅、赵玉珊2012) , 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和思考。 (3) 语用知识和交际策略。教师讲解相关案例 (必要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把案例呈现出来, 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 , 还可播放影视片段, 组织大家进行探讨甚至辩论, 以此分辨出什么交际行为是恰当的 (鲁子问2002) 。

以上部分由中国教师带领完成。课堂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外教讲座。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讨论结束之后, 外教会做一个以本单元话题为主题的讲座。每个学生在参加讲座之前需准备若干问题。讲座的部分时间设为互动环节, 由学生自由提问。

(三) 课后环节

每个话题的学习结束之后, 学生要写一篇报告, 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得。同时, 他们还需要参加每周一次由外教主持的英语角。教师鼓励学生和外教及留学生课下进行交流。通过课后活动, 学生一方面总结和反思了所学, 使知识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 另一方面也亲身实践了跨文化交际, 巩固了教学成效。

在学期进行过程中, 教师还会进行测试, 以检验学习效果。检验方式灵活多样, 既有笔试也有口试, 甚至有时让学生进行表演或辩论。

通过两学期的跨文化教学,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学年结束后的访谈中, 学生们纷纷对这种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欢迎。学生认为中教的教学启迪了大家的思维, 特别是课堂讨论, 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还非常喜欢生动直观的案例分析, 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又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和外教的互动一方面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克服了对跨文化交际的恐惧感, 让他们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产生了信心。

三、结语

跨文化教学有助于构建重要的国民素质, 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语言教学既要包含语言知识, 又要包括文化知识和能使两种知识得以运用的交际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中外教师应互相配合、优势互补。跨文化教学应使学生对异国文化养成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并培养出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娴熟的跨文化能力, 这样在将来的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消解文化冲突, 有效地进行交流 (鲁子问2002) 。

参考文献

毕继万.2005.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3) :66-70.

常晓梅, 赵玉珊.2012.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 (2) :27-34.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鲁子问.2002.试论跨文化教学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2) :1-7.

刘俊辉.2013.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基于中外教师合作的视角[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6) :108-111.

杨静林.2004.论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 :64-70.

杨盈, 庄恩平.2007.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 (4) :13-21.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9

一、国际汉语教师的胜任力相关调查与研究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教授刘骏受国家汉办委托, 于2010年1-3月派往美国的教师志愿者中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调查显示赴美教师志愿者的职责已远远超出了教学工作。除了与教学相关的制定教学大纲、制作教具等, 教师志愿者还要承担文化推广相关工作, 如组织各种课余活动、选择教材等。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课堂管理知识、人际关系、心理准备、对所在国家文化的了解、教学法知识、中文知识、外语技能、二语习得知识及高科技技术, 其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课堂管理、人际关系、心理准备和异国文化知识是最主要的基本素质。又有调查显示赴美教师志愿者最希望自己获的培训为课堂管理、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我国英语教师在美国担任对外汉语教师无论从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法方面有相对的优势, 但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得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渗透在各个相关工作中, 若能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对提升英语志愿者教师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胜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提升英语志愿者教师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胜任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国际汉语教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技能是教师成功进行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文化上的差异, 美国的课堂与中国的课堂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同。首先, 美国文化鼓励个体个性的发展, 因此美国的学生, 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 在美国课堂, 学生更关注自己的需要, 而不会考虑是否影响到他人。这就造成了美国课堂的复杂性, 这与中国的课堂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课堂里学生更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不去作影响全体学生的行为。其次, 美国布什政府通过了一项名为“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该法案规定, 无论种族、背景、语言, 学校里的任何一名学生都不能被忽视, 其学习需求都必须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顾及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再次, 美国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真的喜欢中文, 想学习中文;有的是因为父母的劝说而选择中文课;有的是因为学校的原因;更有的是随便找门课上。而国内的对外汉语课堂内,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动机明显。针对美国中文课堂复杂性, 汉语教师如果对美国文化了解不够, 就会在课堂管理环节上出现问题。因此赴美志愿者教师要重视中美文化差异, 和当地的老师学生做朋友, 加深理解和沟通以保证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国际汉语教师传授知识

教师无论是在本国从事外语教学, 还是在异国教授外语, 它首先是一个跨文化的行为, 其次才是一个教授语言的行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必须考虑到自己的语言与学生的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 以及由差异带来的冲突、误解。好的对外汉语教师会充分利用这些冲突和误解, 教会学生能够解决交际问题的语言能力。外语教学行为是基于跨文化平台上的语言操练。面对不同的群体, 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教学环境, 不同的学生层次与水平,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尽相同。正如上所述, 美国学生个性强, 需求不同, 学习的方式也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法理论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授课, 有效地组织传授知识。

3、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国际汉语教师协调人际关系

对外汉语教师既要有纯粹的语言学知识, 又要有相关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文化的交流, 双方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不会因为文化问题产生交际上的障碍;而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 两种文化的相同之处有利于双方的互动沟通, 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 并形成障碍, 甚至引起矛盾和冲突。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志愿者尽快适应生活和工作, 避免误解和矛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汉文化进行介绍, 也要对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进行了解, 了解他们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饮食禁忌、风俗习惯等。这是跨文化交际中平等意识和尊重双方民族文化的体现, 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前提。

4、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国际汉语教师适应异国环境, 推进文化交流

汉语志愿者来到陌生的环境, 最大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沟通问题。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持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 以理性的态度发扬汉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避免消极回避的态度, 减轻挫折感, 采取积极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教学同时是在传播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为尽快融入和适应当地生活, 要带着友好尊重的态度让自己尽快地融入其中, 去体验了解当地的民情习俗, 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 这对于文化传播尤其重要。

总而言之,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单纯地是传授汉语知识的教学, 而是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交际语言的教学。要有效地、成功地实施这种教学, 就必须先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才能使其成功地组织教学, 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升英语志愿者教师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胜任力, 以保证教学质量, 推动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胜任力

参考文献

[1]王魁京.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问题的多面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6.

[2]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5.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11

【关键词】实用英语 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指能够熟练说出一口流利的外语,更是要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气候、社会、宗教观念等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个人按照自己的说话模式和思维方式去交际沟通的话,势必会造成交际的困难,交际失败,甚至是交际冲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跨文化、跨民族的交际越来越普遍,因此,学会跨文化交际或者功能型英语交际(functional English),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重视的话题。但是,由于目前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对单词的掌握,句子的分析和篇章的翻译上,功能型交际英语的教学并没有深度和广度,也基本不成体系,虽然跨文化交际的书籍近几年层出不穷,但内容上大同小异,教学当中,也没有把跨文化交际当成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即使很多大专院校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各说纷纭,甚至一笔带过。因此,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很多交际错误,严重会影响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文化交际失误,甚至冲突。对于语音、语调的缺陷,西方人极其包容,但是口音流利,却有语用失误,往往被人为不礼貌,没诚意等。造成交际失误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种是语言习惯的失误。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一门文化,主要的目的就是用其语言去交际交流甚至用这门语言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只有用其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表达,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而不按其思维进行表达,就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举个例子,老外来中国考察,我们按照语言习惯说一些套话。比如“你们一路幸苦了。”翻译过来是“you must have been very tired.”西方人往往不领情,劳累意味着体力差,不能胜任等。他们会说“did you enjoy your trip?”或者“how was your trip?”顾客来店买东西,店员会问“准备看点什么呢?”英语用 “what do you want?”以示招呼,但西方人会说“what can I do for you?”或者“can I help you?”店员作为一个服务者的角度来提问。再者,如在校园里遇见同学,我们会问:“去哪儿?干什么去呢?”但这种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会引起误会,以为是干涉隐私。而西方人会说”后how are you this weekend?或者“you look great.”等此类话语来打招呼,其实这种语言习惯在表达谢意,谦虚回应,各种忌讳当中都有所区别,应当引起注意。

另一种是语言形式的错误。举个例子,常听老外抱怨说:“中国人说话没礼貌。”我们觉得很纳闷。中华民族,礼仪之邦,遇到陌生人都用“师傅”、“阿姨”、“姐姐”等称谓,可谓礼仪之全。没礼貌的评价似乎一种“污蔑”。其实不然,在英语国家中,有人邀请你去参加活动,会说,“I wonder if you have time to go for a party tonight(我想知道你今晚有没有时间参加聚会),假设我们没时间,我们会说,“Sorry, I cant不好意思,我今晚有事,不能参加”,但是在西方人眼里,却不是很礼貌,他们会说:“I would like to, but I have something else to do(我很想去,但是我有其他事情)”。询问别人的名字,我们可能会说 “what is your name?”但西方更喜欢说“May I know your name?(我能知道你的名字吗)”或者“How do I address you(我怎么称呼你呢)?”

以上分析,学习语言不能只了解单词,语法,做阅读理解等比较浅层次的文化知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无障碍交际,因此它的本质是交际功能。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积淀下,都会产生与本民族息息相关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所学外语及其人民的历史渊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把握语言。

三、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从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开始,注重语法分析,课文的分析等,学生因此只能掌握浅层次的语言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融入多途径、多模式、多渠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建议:第一、将文化背景知识时刻贯穿时课文讲解中。大学英语的课文大部分取自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的文章,因此文化背景的讲解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比如《无限的爱》这一课文,介绍美国“911”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对美国人民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亲戚们没能参加弟弟的生日派对的原因。第二、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学习实用交际英语,体会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才能掌握语用差异。情景表演生动有趣,话题内容实用性强,有助于学生练习英语语言的基本表达。第三、定期做与文化相关的讲座,报告,弥补学生知识空缺。美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英国历史的起源、日不落帝国的由来等等都需要额外的讲解才能完成。第四、利用多途径对比英汉文化差异。比如通过图片展示,配上解释形象又有趣的展示中英文化差异,让人过目不忘。

总之,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多层次、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认识世界。从练习实用英语的交际表达开始,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教师跨文化交际 篇12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但是随之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往往很难达到完全对等。由于翻译是一个双向性的活动,把不对等的意象进行等值化翻译带来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被译文化会被曲解误会,另一方面,译文接受者会接受错误的概念。龙历来在中国人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然而,在当今的许多翻译作品中,中国的龙却被很多人误译为西方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凶残、邪恶的怪兽,把二者等同起来势必会影响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在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的今天,准确地翻译中国龙,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龙的真正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一、龙和dragon的文化差异

龙的形象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传说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民族的图腾形成了龙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龙的形象具有多种动物的特征:“龙,……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头似牛。”(宋文娟2007:217)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有许多是关于龙的。“龙图腾神话是最古老的一种神话,最早产生于母系社会,当时人们知母不知父。在龙多发区的一些氏族,选龙形作为自己的标志,认龙为自己的亲属、祖先,幻想一次拉近与龙的关系而得到其保护和不降下龙灾。”(王笠荃2010:28)对中国龙的神话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的传说,不少文献都记载说伏羲是“蛇(龙)身人首”、“蛇(龙)身人面”,女娲是“人头蛇(龙) 身”。

在封建社会,龙一直是皇帝和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称是龙的化身。

进入现代后,龙演化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它以盘旋,飞腾等各种形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作为一种吉祥物,龙含有腾飞、成功、开拓、创造等寓意。汉语中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成语都带有积极向上的意味,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卧虎藏龙等等。

西方关于dragon的神话,最早出现在大约4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王国,传说天地万物的形成都要归功于龙。按照巴比伦神话,远在地球形成之前,有一条凶恶的母龙名叫泰蛮,巴比伦的天神见她都要退避三舍,唯有太阳神马杜克不怕它。经过一场大战,马杜克最后将泰蛮处死,肢解了巨龙的尸体,从而隔开了天和地。

Dragon在《新约·启示录》中作为基督教的最大敌人——撒旦的化身出现,“龙就是那条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其形象必然被丑化、恶化,所以,dragon在西方也就成了邪恶的化身。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dragon也是作为凶恶、残暴的怪兽出现。英国长篇史诗《贝奥武夫》就描写了一条喷火的恶龙,它凶残无比,最终被英雄贝奥武夫杀死,而英雄也因此受伤而死。

西方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在外形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条巨大的蜥蜴,“长着巨大的蝙蝠肉翅膀,狮子的爪,鳄鱼的头,身披鳞片,有带刺的尾巴,能喷火”。(宋文娟2007:217)

由此可见,中国龙和西方的dragon不仅在外形特征上大不相同,在其内涵联想意义上也截然相反。

二、龙和dragon的翻译方法

严复要求翻译必须做到“信、达、雅”;鲁迅先生提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忠实和通顺”,以适当的方式翻译中国龙也是翻译标准“信”和“忠实”的要求。对于龙的英译可以根据以往汉语专有的名词进行翻译。

1、音译法。

鉴于英语词汇中的“tofu”、“kungfu”等词汇都是从汉语“豆腐”、“功夫”直接音译而来,龙可以直接按其拼音译为“long”。然而,由于long在英语中有“长的”的意思,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很多人建议用“loong”来翻译中国龙,它不仅发音和“龙”相近,而且两个字母“O”像龙的眼睛,单词整体看起来像一只中国龙,和汉语象形文字的特色有异曲同工之处。

2、词缀法。

在英语词汇中,通过添加词缀产生新词是一种很普遍的造词方法。对于中国龙翻译也可以采用该方法。例如,Sino是一个前缀,《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中对Sino的解释为“of China;Chinese”,英语中有Sinopec(中国石化)、Sinotruk(中国重汽),同样,也可以用Sinodragon来表示中国龙。 (史传龙贾德江2007:114)

3、注释法。

对于中国龙的翻译也可以直接用Chinese dragon,在下面加注释注明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表示积极意义,以区别于英语中的dragon。

结语

龙与dragon在中西方民族中都是先民们于神话中虚构的凶猛神异的动物,但因民族意识、生存环境和风俗文化的不同,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有着质的区别。在中国,龙是智慧、力量、正义的化身,也是幸运、美德的代名词;而在西方,dragon是一种凶残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对中国龙的正确翻译不仅可以避免不了解中华文化的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还可以传播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史传龙贾德江.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 2007 (3) :114.

[2]、宋文娟.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A].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探讨会论文集[C].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主管人员下一篇:教学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