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2024-07-13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共9篇)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1

在我们日语课堂上, 首先应该确认的是我们在传授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 而是一种文化, 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文化表现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因为两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的不同, 同时也就产生了两种文化。因而两种语言的交流也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 同时促使我们在使用外语的时候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高职日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目前高专日语教学现状, 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在高职学习日语的学生中, 很多都是零起点, 因此在教学难免存在着学时少、任务重、学生基础差的状况。同时由于教师以及学生人数等等的原因, 很多学校采取了大班上课。从而使课堂上人均交流减少, 课堂互动受到限制,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培养。长期以来, 文化因素在日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可能真正掌握和使用日语。然而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 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 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高职日语教师要具备的重要教学素质。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究其根本, 就是因为中日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及不同的历史背景, 必然带来人们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维模式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 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个不相同的,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虽然日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其典型表现为日语中所使用的汉字,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它又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相对于中国文化直率的思维方式, 日本文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委婉的思维方式。

2、行为准则的差异

行为准则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也就是说, 就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一种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使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准则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行为准则, 在双方的交际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误解。比如说中国人见面寒暄时更倾向于握手问好, 因而对日本人见面时鞠躬致意的问候方式感到不解或无所适从。

3、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其特有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像着人们的交际能力, 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决定了不同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 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或一种文化认为是自然地, 而另一种文化则认为是不自然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正视并了解这种差异。

4、语用差异的影响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 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其根源就在于不了解语用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在各种活动中介绍到场的嘉宾时, 经常使用“领导”这一词, 因而有些人在翻译汉译日的活动致辞是就直接使用了“リーダ”这个词, 然而日本人的习惯是将嘉宾统称为“お客様=客人”。

三、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日语语言使用能力, 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肢体语言等等,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原文影视资料等等来了解日本文化, 认识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并能够理解和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 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掌握语用知识, 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 往往较侧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 即要求学生能造出一些词语使用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 却忽视了向学生教授语用知识及在具体环境中用日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用知识的欠缺, 使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如日语的“敬语”包括“尊敬语、郑重语、自谦语”对于不同的场景、时间、对象, 使用规则不同。例如: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内”与“外”的区别, 日本人对于自己的上司及前辈需要使用敬语, 但当对外部人 (如其他公司) 提及自己的上司及前辈时则可以省略敬语。因此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 必须使他们熟悉中日语言语用知识的差异, 才能真正了解日本文化。

3、渗透中日文化, 培养非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交际过程中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它包括服装、眼神、手势、面部表情、时间观念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中日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日本人见面寒暄时的鞠躬、家居交往中的跪坐等行为。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语言交际相辅相成, 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实现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完美结合, 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可以有效地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在面对面的交际中, 大部分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在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4、改革教学手段、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日语语言教学, 包括单词、语法、句型之外, 还要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及外籍教师等教学资源, 丰富实践教学, 充分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教师通过文学作品、日文影片, 对日本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 进行中日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日本的深层文化,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交际任务教学, 课堂上加强学习者理解、处理、组织日语或用日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 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意义而不是训练语言形式上。使学生能够克服羞涩感, 能够更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日语时间, 组织学生开办日语角, 鼓励学生与外教交流, 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 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四、结语

语言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是要能运用它来顺畅的完成日常的交流, 从而保证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既是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也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日语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日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日语教学过程中, 只有将文化的讲授最大限度的融合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培养出语言知识能力、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要把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高职日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日语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日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日语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冲突原因的分析, 论述高职日语教学中研究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并由此提出了提高高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志灵:《论新开设日语专业之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2]江静:《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3]徐灵芝:《日语圈跨文化交际技巧》,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9年4月。

[4]羊文娟:《浅浅谈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 《科学大众》, 2010年5期。

[5]杨瑱:《论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科技信息》, 2010年26期。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2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对日语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教学中的重视语言本身,忽视学生日语运用与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在分析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宗旨,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探究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 日语教学 ; 情景式教学法

【关键词】大连外国语大学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外语强化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14-RCY-15)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04-02

一、当前大学日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本身,忽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他们紧紧围绕教材内容,除了讲解词汇往往以语法的教授与练习为重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此种情况下,学生虽记忆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句型却不知如何才能用得恰当、准确。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掌握大量的单词,读懂大段的文章,甚至能通过日语能力考试的一级、二级,但是,在日常的口语交际表达中往往会陷入日语表达语法正确但语气生硬,令日本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误区。这些都是只注重语言本身,忽视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弊端。

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因过于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忽视对学生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民族习惯的导入与渗透,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和日本人的实际交流过程中,总是运用中国式思维去组织语言,这样的日语表达总会显得很不自然,和日本人不能顺畅地沟通,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这是因为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内涵,没有把语言符号和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联系起来。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备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師的传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来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单词的说明、语法的解释、句型的演练、课文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日语而学日语,并不在乎应该怎么去实际运用。这极大影响了大学日语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尤其在基础日语课堂多媒体教学还未普及,情景教学法应用还不够广泛。这种较为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日语氛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日语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师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是关键。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日语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过分注重对日语知识点的传授,这势必造成学生日语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的局面。

此外,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捷径。尤其外语的学习方法更有其独特之处。对于在大学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零起点”。如果他们还沿用高中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来学日语那一定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对日语的兴趣,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调,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日语水平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往往起到了“教”“学”的导向作用。目前大学日语的教学评价大多数是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来衡量。尤其是基础日语课,期末总成绩虽包含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以笔试形式进行的期末考试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对日语教学产生了误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期末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听、说”水平未必高,日语实际运用能力未必强的情况。当前,社会所需求的是“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日语人才。在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听”和“说”尤为重要。因此,应该不断完善目前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能充分反映学生真实的日语水平。

二、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当前大学日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手段的实施,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因此,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从以往的关注“教给学生多少”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会多少”,并以此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为了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引导学生的“听”和“说”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应该是“引路人”,而不应该充当事无巨细一手包办的“家长”角色。

1.采用情景式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或营造某些具体而生动的场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离不开“语境”。在大学日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式教学,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日语表达练习可充分调动他们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及时检验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在此,教师可通过设定场景扮演角色演练、分小组场景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听”“说”演练。endprint

2.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日语教学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氛围,立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高效、快速地接受知识信息。多媒体教学是建立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日本原版动画片、影视作品、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体现授课主题。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只是日语教学过程的一个辅助手段,是为整个教学活动服务的,其运用一定要适度。除日语视听课以外,尤其在基础日语课堂,如果整堂课多媒体运用过多势必会造成学生一味在“听”、“看”的局面,从而影响学生对日语的实际运用。例如在讲“初次见面互相自我介绍”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日本人在实际场景下对话的短片。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对这一日本人社交的重要礼仪有更直观的印象。 但是,在此播放的影像时间不宜过长,只需“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更多的应该是指导学生模仿练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日语教师应把握好“度”,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能真正实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3.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脱离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实际交流中是起不到顺畅沟通的作用的。在大学日语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能反映民族习惯、风土人情和日本文化的短片,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等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学生在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另外还可以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角度入手介绍日本文化独有的特点。总之,在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下日本文化的导入应该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借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日语学习兴趣

日语有发音、语法构成、敬语诸多自身特点,这些都是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对大学日语而言,它不同于英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零起点”。面对一门新语言,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日语学习的最初阶段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担忧和困惑。这些担忧和困惑不及時解决,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日语学习,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法指导包括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方法”和“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内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授课时要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尽量结合日本的社会文化和民族习惯进行课堂讲解。在此,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情景演练,使学生“会听课”、“听好课”。

在“课外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可教授给学生一些词汇、语法记忆的窍门,使之提高学习效率;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日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同时可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与日语有关的活动;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动漫、日剧、网络等来扩大日语知识量,培养兴趣。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转变观念改变一直以来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论好坏的模式。尤其在日语基础课教学评价方面,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日语课,单纯的卷面考试不能反映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水平。因此,不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点只放在考核学生单词、语法的掌握程度、阅读水平上。在此可采取“期末综合考试”(基础知识+小作文+听力)+口语会话能力考查+课堂表现这一模式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期末综合考试”可采用主观题+客观题+小作文+听力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力水平;“会话能力考查”可在该学期期末以随堂考试的形式完成。“会话能力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采取选定某一话题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形式,也可通过教师指定话题和场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学生表演情景对话的形式考查 “课堂表现”可以说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出勤、听课状态等综合印象的体现,可灵活掌握。笔者认为各项评价内容较为合理的分数比例是:“期末综合考试(基础知识50%,小作文10%,听力10%)+口语会话能力考查(10%)+课堂表现”(20%)。

(四)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日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拓展自身文化视野、了解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标准、最新的日本社会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尽可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成为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制作出更加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课件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多媒体制作技术,以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总结或是通过互相交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复合型的趋势。高校的日语教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重新审视教学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日语表达和交流,以求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赵秀侠.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日语教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王志红.轮模拟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2(21).

[5]回光智.情境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作者简介:夏岩松(197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3

随着我国与日本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中日跨文化交际成为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将变得日益重要。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日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自身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日本文化。

二、我国日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既然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

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

参照以上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国目前的日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而造成交际失败。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常把文化仅仅看作是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的知识文化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使学生缺乏跨文化差异意识和移情能力,在与异域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或按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选择言语行为。如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遅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特别着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出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双方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日语教学需要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际、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现代教育关键是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复合性人才,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日文化的差异融会到日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 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讲授日语词汇时,教师应注重介绍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如“龟”,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解释,我国古代的人民常用“龟”来比喻长寿,如《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但是,现代汉语中的“龟”却多用于消极的场合,特别是多用来骂人、贬低人,如“你是乌龟王八蛋”。然而,“龟”在日本无论是在古日语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多用于褒义,「鹤は千年,龟は万年」(鹤有千年、龟有万年之寿)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不知中日文化的这种差异,当日本人送给你一个龟形礼品时,尽管这礼品精致乖巧,可能也会觉得莫明其妙,日本人怎么会送这玩艺儿给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对那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往的日语语法教学只注重语言结构的讲解,对于句型要求死记硬背,而不和汉语中的语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作为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日语的句子成分就与汉语句子成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让学生分析较难的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其翻译成汉语,看看汉语的结构,再对日语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处,这样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会避免许多中国式日语,母语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干扰因素。日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日汉之间的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成效,从而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并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如在日本,人家特意为你做点事情,通常应该说「すみません」来表示感谢,而不是按照汉语的思维说一声说「ありがとう」。这时如果你说「ありがとう」,对方会并不一定高兴,因为听到这句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不少麻烦,真是对不起。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方法去发现日语和汉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讨论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 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教师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还有很多。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结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现实而具体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举昆.共同学习原理与跨文际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4) :44-4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480.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4

关键词;日语教学;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2001年教育部出版了《日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该教学大纲与原有教学大纲的最大不同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要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其一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其二为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在我国,日语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学习动机和目标多样化,学时非常有限。尤其是因为学时紧张,教师为了赶进度,在词汇、语法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在口语教学和对日本文化的介绍方面缺乏力度,这显然和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相悖的。

针对日语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时应该扬长避短,培养他们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确保他们传达的语言符号是有效的。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用科学的教学理论、生动的教学形式,结合日语本身的发音和语法特点,使学生彻底掌握语言基础,这将为学生以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语言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交往中,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这些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表情、肢体语言、服饰、身体接触距离的界定、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和空间意识等。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起着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尽管二者表现形式各异,却共同担负着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

日本人的鞠躬礼在日本很常见,是一项基本的社交礼节,它表达的意义很多;感谢、道歉、拜托等。对方的身份和个人要表达的感情程度不同,鞠躬的程度和时间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初学日语的学习者往往顾此失彼,难以恰当应用。这需要教师配合影像资料给学生做深入的讲解,并让他们细心揣摩,以发现鞠躬礼节背后的深层内涵。日本文化中有一种重要特征,即“体察”式文化,也就是不仅仅依靠对方的话语,更重要的是依靠对方的细微表情变化来推测其真实的想法。因为日本人崇尚“沉默是金”,所以日本人在国际会议中的表现被西方人戏称为“3s”,即保持沉默的“silence”,窘于应对、以微笑回应对方的“smiling”和回避交流时的“sleeping”。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形成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语言交际风格。当然与西方突出个人意识的会话风格相比,中日两国都是以群体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因此,中日两国在语言行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次研究将重点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师必须要在日语教学中大力介绍日本文化,尤其是启发学生对日本人的思维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到目前为止人们以不同的范畴和视角来对其进行了各种定义,笔者采用其中的一个文化定义。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第一、第二层次呈显性特征,容易被人们辨识,第三个层次呈隐形特征,较难把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生命力,研究文化对了解一个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即中日文化同根同源,是同质文化,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日本文化的确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但日本文化在近代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混合的特征,正如日本著名的文化学者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一再提示的那样;所有的异质文化在日本都经历了“全面接受——消化反刍——本土化”这一发展模式,异质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表象化的特征,底层涌动的是一成不变的日本民族的传统意识和精神,有日本本民族的特点,这应该是对日本文化的很中肯的评价。

“集团意识”是日本人心理层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人感叹;有日本人的地方就会有集团,每个人在这个集团中总能找到准确的自我定位,并恪守本分,主动向集团靠拢,一举一动都视集团整体动向来进行自我调整,不会擅自越位,乱了规矩。能顺势而为者会被集团接纳,成为其组成部分,不守规则者被视为“读不懂空气”,会被嫌弃甚至被抛弃,成为游离于集团之外的一个失败者或孤独者,即使勉强留在集团内部,也会被无视、被欺负。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另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这显示出其强烈的自律意识与独立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情往来,把互帮互助作为一种美德,比如,别人有求于自己,即使再麻烦也要尽力周全。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则更为矜持,他们的烦恼总是尽可能地内化,他们以麻烦别人为道德禁区。日本3·12大地震后,很多失去家园的日本人住在临时住所里,压抑自己又不愿向他人倾诉或与他人交流,以致于很多人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另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种情况;IS极端组织把日本人汤川遥菜作为人质绑架,在要挟日本政府支付2亿美元赎金未果后将其残忍杀害。此事一出,举世震惊,日本人在谴责极端恐怖行为的同时,更对因受害者本人的莽撞行为给整个社会造成的“麻烦”大加抨击,最后受害者的父亲不得不亲自出来向公众鞠躬道歉,此事才得以渐渐平息。

“道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电车偶尔晚点会反复道歉;如果走路不小心碰到别人,双方都会相互致歉;商品缺货商家会写上道歉的牌子;学校临时调整学生食谱会给家长写道歉信;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更是要道歉,甚至有人用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向公众谢罪。有人认为,日本人热衷于道歉更多的是一种日本式的处世哲学,是日本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也是集团文化的一种生存策略;尽可能地减少低端摩擦,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化。

要想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也要求增加对学生中国国情知识、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日语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核心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石,是构成我们自身文化的原点,对其他文化的正确理解必须借助我们自身雄厚的文化积淀才能成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数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站在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下审视的话,这一点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异质文化,并给予相对深刻的理解。日本历史上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摄取,完成了自身的飞跃式发展,可以说,日本的发展史是借助中国文化的支点才得以顺利推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更有助于对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大致上有以下四种;

第一,强化信息输入;比如,就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作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等。这是目前教学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第二,提高文化敏感度;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活动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解文化的共性与特性,进而了解日本的文化。

第三,培养分析能力;可以先叙述在日本发生的一件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注意其真实性),和学生共同分析造成这些冲突的原因,也可以人为地设计一个与日本人的思想和性格完全相反的模式,由一个学生扮演,让他与日本人交往,从矛盾中体会到日本文化的某些特点。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5

一、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与目标语国家的人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起着制约作用。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教学是基础,跨文化交际是目的。仅掌握外语语言知识,而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不具备交际能力,就会产生交际障碍和摩擦,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具备文化方面的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要求。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目前,国内外已经产生了多种理论系统。笔者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是指学习者的外语语言水平;文化能力是指学习者具备的文化常识和文化素养,不仅包括对象国家的文化,还包括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交际能力是指学习者所掌握的交际知识和交际策略。

二、高校日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四个途径。

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综合日语、阅读等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习语言知识,也能通过日语文章等获得一定的日本文化知识。另外,大部分高校在高年级阶段都开设有日本概况、日本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课外活动。演讲比赛、配音大赛、日本文化节等课外活动的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用日语进行表演和思考,甚至模仿日本人,这能够使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第三,外教。外教是直接的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的载体,他们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外教的交流,不再是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而是跨文化交际的实战,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能力,在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文化分歧等也有助于学生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经常与外教接触的学生往往跨文化交际水平比不接触外教的学生要高得多。

第四,网络资源。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学生通过在网络上观看日本动漫、电影、电视剧等,能够了解真实的日语和日本,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高校日语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是零散的、片断的,缺乏系统化,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且缺乏理论支撑,大部分日语教师都不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二,重语言、轻文化。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日本文化方面的课程,但重语言轻文化仍然是普遍现象。首先,日本文化方面的课程只占日语课程的很小一部分,综合日语、听力、会话等语言方面的课程仍是主导。其次,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大部分日语教师还停留在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等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第三,不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策略、技巧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可缺少的,而当前的培养模式中对学生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

第四,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三、日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高校日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师资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一)课程设置

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系统讲解跨文化交际理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和技巧。日本创价大学在所有的语言专业中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入门课程,而我国只有英语专业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很少有高校在日语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外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不管是哪种语言,都有必要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开设日本文化、文学、影视欣赏、日常礼仪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式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语境设置

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句子,都离不开语境,仅了解词汇语法等,并不能正确地进行使用。例如,“さようなら”这个词,如果只告诉学生它的汉语意思是“再见”,学生就会把它将汉语中的“再见”对等起来,但实际上二者在使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さようなら”主要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是长久的分离,而经常见面的人和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多用“じゃあ”“また”等。在日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其使用语境与汉语差别很大,如果学生不了解使用语境,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语用错误。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在他的论文《跨文化语用失误》中就指出,语法错误容易被谅解,而语用失误则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不友好。因此,在教学中要设置相关的语境,使学生真正了解其使用场合。

2.课堂上的文化导入

在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课的教学,二是语言教学课堂中的文化渗透。在讲解词汇、语法、文章、翻译等语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讲解其反映的日本文化,将语言置于文化之中,使学生从文化的视角学习语言。

3.重视本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不仅要了解目的国文化,还要掌握本国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坚定本国文化立场的基础上进行交际。同时,只有了解本国文化,才能更加敏锐地把握两国文化的差异。

4.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满足于陈旧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导入视频、音频、图片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扩充了教学内容、延伸了教学深度,能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扩展更多的内容,是文化导入的重要手段。

(三)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开展日语角、日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日本话剧表演、日本美食节、中日文化交流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同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QQ群,在网络上与学生分享语言和文化知识,及时进行师生互动,这也成为目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新途径。

(四)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日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补充大量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其次,要重视外教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外教组织或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一起唱日语歌、制作日本寿司、欣赏日本影视等。在课外时间,组织外教和学生到商场、公园等进行实际的会话演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合理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构建起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系统,从而在实践中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2]Judith N.Martin,Thomas K.Nakayama.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6

一、了解日本的日常生活

中国和日本虽然同是亚洲的民族, 然而两者的生活习惯差异非常大。日本人与人见面时, 喜欢作长时间的寒喧, 对待不认识的人, 日本人喜欢先针对无关紧要的话题进行谈论, 慢慢才进入谈论的正题。日本人的尊卑意识也很严重, 他们的后辈对长辈说话、下级对上级说话都要严格的使用敬语。这些细微的生活特点很难从书面语言领悟, 要准确的了解日语就必须详细的了解日本人的生活。

比如日本人说某样东西很大的时候习惯性的用的说法, 这种表达方式如果用日本语法来解释它就是错误的, 然而目前日本很多年青人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这种日语、英语结合的表达方式成为他们的一种语言习惯。学生学习日语时要熟悉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要了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观看多媒体的方式了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学生可以观看日剧, 了解日本人的待人接物、起居生活、社交礼仪等;可以观看介绍日本生活的纪录片了解日本人的生活、日本人的价值观, 从中了解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说话;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日本的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等, 让学生多从侧面了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二、了解日本的文化风俗

文化背景会引导一个国家的语言表达, 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 如果学生对这类文化不够了解, 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说这句话, 这段话的语境究竟是什么意思, 他们在理解日语时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中国和日本过去同样是中央集权制国家, 可是中国人的地域广阔, 中央的权力一直不能延升到方方面面, 实际上每个地区都是依靠当地的风俗各自治理, 而中国各地风俗不同, 执行风格也不相同, 所以中国人处事弹性很大。日本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 它长年会遇到天灾人祸, 只有统一的管理才能方便治理, 为了便于治理, 日本更加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 强化人与人的尊卑。这些文化都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在日本, 如果对稍微有身份的人说:这是很失礼的, 因为这句话的背景是向有身份的人建议, 在日本文化里, 人们不能对先生随意指手划脚, 而只能给予建议, 所以如果说:会更加恰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日语, 就要引导学生详细的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文化相关的书籍, 像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源氏物语》、《平家物语》、《古今和歌集》、《百鬼夜行抄》等了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日本的纪录片, 比如日本电视台播出的《转动历史的时刻》、《历史秘话》、《料理往事》等, 都有详细介绍日本的历史、风俗、文化等。只有详细的了解日本的古今, 在实际理解和使用日语时才不会有文化的隔核。

三、了解日本的情感表达

日本人的感情表达与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感情的表达都会影响日本人的语言习惯, 如果不能理解日本人的感情表达, 在理解日语时就会产生误区, 在与日本人交际的时候就会产生误会。

中国人在禅述观点的时候, 习惯每个人都禅述自己的观点, 轮流表达, 认为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才是有礼貌的行为。而日本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 习惯由一个权威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后自己通常只会补充观点或者附和观点, 在日本人的理解里, 自己旁若无人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是对他人, 特别是权威者的不尊重。日本人这种在礼仪上谦卑、自省的风格渗透到日语表达里。比如以下一段典型的日本人交流的方式:

在这段交流中, B没有明确的露出拒绝A的意思, 它用一种含蓄、模糊的方式表达。如果直接拒绝对方, 对日本人来说是伤害自己自尊的行为, 使用这种方式是由于在意对方的感受, 所以选取一个暧昧的、不伤对方自尊的方式表达, 让对方心领神会。学生在学习日语时, 不能直观的从字面的意思上与日本人交流, 他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情感习惯, 在使用与交流日语时才能准确、符合礼仪的表达自己。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日语时,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揣摩、多领会日本人的说话方法, 了解日本人本身的感情习惯, 这样才能领会日语表达的深层含义。

总结

在学习日语时, 之所以要强调跨文化的交际, 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之间, 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风俗、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人们用自己的文化方式解释对方, 表达就会产生很大的岐义, 理解时也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日本人虽然和我们同属亚洲民族, 可是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差别, 他们的文化交际表达方面已经与我们产生很大的差别, 这些差别表现在文字表达方面, 比如在日本的汉字中“丈夫”含有“结实”的含义, “娘”含有“女儿”的含义, 如果不能理解这些文字的差异就不能深层次的理解日语;这些差异还表现在意识形态上, 比如日本人既谦卑自省, 又激烈自傲;表现在古日语和现代日语的差异上, 虽然日本人现在已经使用现代日语, 可是在部分场合下, 日本人会用古代日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造成的, 如果学生仅仅只理解现代日语, 将很难理解日本人使用古代日语时表达的意义。以上的差异都影响着学生对日语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日语时, 不仅仅要让他们掌握日语课本中的知识, 还要引导学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日语。

参考文献

[1]赵军峰, 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 1998 (02) .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7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日贸易人员的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同时对于日语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实现高质量的日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本国的文化,还需要去深刻地了解日本的文化,从而更加全面掌握日语的学习与应用。高校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对日语的听、说、读、写层面,却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以下将针对高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1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日语教学

1.1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指实现本民族语言与非本民族之间语言交际的能力。跨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文化背景方面的差距。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交流时,其文化差异的表现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在具备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对方民族的行为方式、语言特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一些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得自己的话语充分被理解,保证顺利的沟通与交流。

1.2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与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一个方面要充分尊重对方,具有积极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公平、公正,将彼此的尊重作为交流与互动的前提。因为中日之间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所以语言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对方的语言特点,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具有深入了解对方本质特征的能力。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使我们处于有利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需要对对方的民俗风情、自然环境、语言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融入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去。要不断地学习对方先进的文化内涵,充分把握交际对象的本质,在进行友好交流的前提行下,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三个方面是要具有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才会产生文化的本质差异。对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具备环境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具有敏捷的思维与活跃的思想,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应变。移情水平体现在交际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处理问题。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移情水平高的人通常更为通情达理,常常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反而,对于移情水平低的人,思维往往会受限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在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四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切记盲目判断。跨文化交际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遇到对方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和意思不够明白的情况,不要盲目地做出肯定性或判断性的回答,避免造成交流过程中误会的产生,给彼此带来不好的印象等一些负面的影响。为此,在交流中要多使用推测、试探性的口吻,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保证对方可以充分理解自己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五个方面是要做到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轮换交际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沟通的各方要做到相互配合。当一方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另一方应该保持安静,注意倾听,必要时可以做好记录的工作。采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可以让双方都有机会去表达个人看法与聆听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轮流的交换的交际方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六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具有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地域、民族的差异,出现沟通交流的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出现尴尬的场面,这个时刻就需要双方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缓和情绪,打破这种局面,促使交流的正常进行。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充分看出,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交际能力与水平。

2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与模式过于传统

我国普遍高校的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停留在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等层面,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能将日语的教与学从语法的学习中分离出来,还是依据听、说、读、写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牢记发音、语法、词义等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下,高校日语的教学无论从教材的定制上、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模式上都是以对日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为重点,从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针对课堂的实际教学环节,学生通常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日语的学习任务,缺乏真正实施跨日语文化交际的基本训练,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2.2师资力量不够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少

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也是一种双向的意识,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师,还是文化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高等院校虽然已经设置了日语专业课程,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方师资力量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日语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际的互动过程,由于一部分日语教师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出国留学的背景,没有真正体验过日本生活,对日本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能进行地道的口语交流,在授课过程中并非全日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低,大量的理论教学替代了取代了日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过少。这样就造成了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高校日语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日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做好如下几点:

3.1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深刻掌握日本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因素的灌输,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要在师资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力度,通过引入日语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师资力量,充分提升高校对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

3.2要做好课程的改革,教材的调整

在课程的改革中紧跟时代的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课程的改革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形成。在日语教材的设计中,应该将日本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开展相关的日语文化交流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加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教育。采用强化实践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实践环节,从而达到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去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日语培训项目,如日语演讲比赛、日语作文比赛、日本国情知识竞赛、日语语音模仿比赛、日语书法比赛、日语翻译竞赛等。有意识地参加日语交际活动,加强日语的训练。学校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3.4重视师资培训,组建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学校还要重视对师资团队的培训与教育,而培养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而且还能提高日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以便日后能够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以说教式的方法或者实例体验的方式进行讲座和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组建一个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4结语

我国的日语教育政策应该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本文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针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从而为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婷.大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1,3(2):79-81.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8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与人的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主要包括两个因素,即文化和交际。文化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交际行为及行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就在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方式或行为习惯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规约和习惯。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乏对对方社会文化传统的了解,忽视两者的文化差异,则有可能产生交际障碍,造成误解。

众所周知,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具有相近的文化要素,包括汉字、思维体系、宗教等。特殊的地域因素和悠久的历史往来,促进了两国的交流。但是,中日两国有着各自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两国文化又存在着许多相异之处。因此,在语言表述、思维方式乃至生活习惯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文化差异。如中文的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文却是“腐っても鯛”;中国人脚上长的“鸡眼”在日本人口中却变成了“魚目”,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大陆文化与日本的海洋文化的差异。再比如问路,中国人直截了当,直接询问对方:“请问到电影院怎么走?”而日本人则委婉含蓄,拐弯抹角地询问“すみません、映画館へいきたいですけれども...”(对不起,我想去电影院……)在就餐时,日本人习惯以“いただきます”和“ご馳走さまでした”作为开始和结束的寒暄语,而中国人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另外如果受到别人的款待,日本人除了在当时表示感谢之外,还会在下次遇见对方的时候再次表示谢意,这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一种过于客气、令人见外的行为。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因素,便难以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因此,日语学习者如果不能深刻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交际文化、传统习惯及生活方式,将无法准确得体地使用日语这个语言。

二、在日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有哪些呢?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具体而言,就是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移情能力等。

我国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以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上面,将课堂及课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语言形式的讲解与操练、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应试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不够重视。

在语言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注意了语言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那么在交际中就不会有问题。因此偏重于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而忽视了语用、语境等问题,使学生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而造成交际失败。如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明日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明日忙しいですから、行けません.”(明天一起去看电影吧。”“明天太忙了,去不了。”)从日语语言的角度来看,语法正确,句型无误,但这样的回答方式却不符合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令日本人感到难以接受。

在文化教学中,一些教师认识到导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但是往往失之片面,即只简单地把文化分为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等知识文化,而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导致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自觉地使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选择言语行为,从而产生文化冲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联欢会上,中国学生想请日本老师唱首歌,就这样用日语询问对方:“先生、歌を歌っ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老师,请您唱首歌吧。”)在中国人看来,这种邀请方式已经十分恭敬客气了,可是仍然引起日本老师的不快。作为学生,应对老师这样说:“先生、歌を歌っ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老师,您能为我们唱首歌吗。”)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用请求的态度,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与日本式思维在交际文化中冲突的表现。

因此,日语教育者应该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在日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特别是交际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传授文化知识的适度性、实用性、科学性之外,还要注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转变和选择。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情景,虚拟交际场面,通过交际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情景下的语言交流。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教学内容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材上,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便于学生了解日本社会动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和交流的机会。

最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将抽象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扩展到多元化的文化学习中去。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也应求新求变。如:介绍学生感兴趣的日本料理、和服、茶道、歌舞伎等内容、系统导入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外教的课程传授学生日本歌曲、茶道、插花、料理,使语言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文化体验课程;教师选择课题,组织学生进行中日文化对比讨论的文化差异比较教学;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日本人的行为礼仪和生活方式等的情景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实践者和协调者。教师除必要的讲解外,应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习和交流。

总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实际上是以思想、心理、文化的交际为基础和目标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之际,便是在进行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人与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必须研究其文化的相关性,注重文化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运用日语进行交际。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真正达到目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摘要:汉语和日语看似相同, 其实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环境完全不同。如果日语教学者只重视学生纯正的发音、丰富的词汇量、正确的语法句型等方面的教学, 而轻视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这些和语言密不可分的因素的引导, 那么必然会产生文化摩擦, 使交际难以顺畅进行。因此, 日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430.

[2]胡文仲, 张占一.文化与交际——试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36.

[3]郭举昆.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4) :44.

[4]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中央公論社, 1993.

[5]板坂元.日本人の論理構造[M].東京講談社, 1997.

[6]傅美莲.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107.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篇9

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可以认为是该国家或者民族的“理所当然”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发展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在此思维定式下的行动方式、习惯、习俗价值观都成为该民族的“理所当然”。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地学习语法、扩大词汇、巩固听力这些不足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且知悉日本的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日语课程中导入文化课程显得尤其必要。

二、传统日语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人材的需求的矛盾

传统的日语教学重视单词、语法、听力、写作的讲解和掌握。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强调反复记忆和大量练习而很少或者几乎不提供相应的场景和语境。这样的记忆和练习会因为缺乏可靠的背景依托从而显得机械和枯燥。同时又与学生母语文化环境不相融合,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无法顺利切换模式,从而则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和谐。例如,在汉语中,作为第二人称的“你”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与平辈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都可以无碍使用,不会使人觉得突兀和诧异。而日语中相对应的第二人称“あなた”一词在现代日语中已经演变成夫妻之间或者情侣之间的比较亲密的人之间的相互称呼。如果日语教师在讲授日语中相对应的第二人称“あなた”时没有将这些称呼后面的文化习俗告知的话,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以“あなた”来称呼初次见面的日本人。这对日本人来说无疑是惊吓,甚至会引发不好的联想,从而妨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因此,忽略文化因素的导入可能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当然我们在强调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否定对于语言本身的学习。相反,跨文化交际对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日语基本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只是一种空话。

三、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内容

既然跨文化交际既包括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那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时也须从此两方面着手。

1. 日语教学中语言交际的文化导入。

日本虽然也属于儒家文化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演变和受容,与日本人独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以及传统文化整合,已经形成了完全有异于中国文化的日本独有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日语特别偏好使用重视状态、结果描写的自动词以及被动句,而有意无意地隐藏甚至忽略动作主体。日本人多把事物描写成为客观的自然形成,而自己并非意志的决策者,而是事物和状态的接受者与参与者。因此,日本被称做典型的“なる”型语言。而中国自古信奉“人定胜天”,认为“谋事在人”,因此汉语属于典型的“する”型语言。这种差异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带来了文化上的干扰。例如,中国人习惯用他动词来表达的意思而日语往往用自动词来表达。例如,“我决定结婚了”这个句子。“决定”这个词属于个人意志型动词,里面含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因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认为结婚这种事情是由“我”来决定的,因此“我”是动作的发出者。按照这种思维把这句话译成日语,就成为“私は結婚することにします”。这句话从语法来看完全符合日语语法规则,然而日本的习惯说法却是“私は結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前一个翻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把人看作事物的决定者因此用的是意志性动词,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主语的“我”并不是结婚这件事情的决定者,而是结婚的参与者,“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再如汉语中的“下雨”、“刮风”都属于动宾结构,然而日语表达形式为主谓结构“雨が降る”、“風が吹く”。风和雨都成为主语,而不是汉语中的对象语。这也是因为日本人信奉和崇拜自然界,认为自然界一切都是自身主动发生、人的意志无法干预的原因。如果学生无法在学习语法的同时知悉其文化背景,虽然能写出符合语法习惯的日语,却不能写出符合日本人的心理的自然的日语,因而显得生硬呆板。

2. 日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导入。

非语言表达是与其所依靠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有些非语言行为是全世界通用的,比如说在开心的时候都会露出微笑的表情等等。除了这些世界通用的之外,更多的是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各国独有的非语言文化。日本民族特殊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守,谨慎,节制,低姿态的肢体语言;以他人为中心;善于体察等[1]。这种非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就是日本人谨慎、保守、低调的一个典型表现。日语交际中无处不在的“相槌”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低姿态、以他人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相槌”意为“随声附和”。在日本人的日常交际中,虽然自己未必赞同对方所说,但是也会频繁地以“はい”、“そうですね”这种语言来应和对方。这种应和只是表明自己一直在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的立场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日本人怕自己不及时应和对方也许会难堪的这种好意的体现。但是翻译成中文或者英文意思就成了“是的”、“是啊”。如果不了解日语交际中“相槌”这个交际功能的话,就很容易误认为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同一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巨大差异,甚至引发一些大的纠纷。板坂元(2009))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妥善处理”)这个词在日米纺织交易的时候引发纠纷而名噪一时。在佐藤与尼克松会谈中,佐藤首相对于尼克松关于日本纺织品出口一事以“妥善处理”一词作答。该词被美方理解为对美方的承诺和约定。然而事后日方否认有过这样的承诺。后来在调查中发现佐藤首相说过“妥善处理”这句话。[2]

对于日本人来说,“妥善处理”这句话只表明了“我听到你说的话了”的意思,而并非美方所理解的“我们会好好处理,并给你一个答复的”的意思。“相槌”在日本社会被广泛、高频率地使用,在听别人说话时不停地附和对方,甚至用比较夸张的肢体语言去应和对方。上述纠纷的根源就在于美方没有理解日本社会“相槌”的含义,而日方也一如既往地以本国模式进行跨文化交流而未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会被误解。

除此之外,如果不了解在日本社会的“割り勘”,那么交际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说,在召集相熟的人一起吃饭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由谁付款,就是平均分摊费用或者各付各账。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大家各付各帐的话,一般由召集人来付款。

“相槌”也好,对付款的不同做法也好,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转换思维,而是按照本国思维方式来与对方交流,因此产生碰撞也是理所当然。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

具体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1. 讲解。

教师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造句从语法上看其实是没有错的,但不符合日本人的说话习惯。说到底还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日语、日本文化,教师有必要讲清语言的文化背景,并对此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2. 比较。

单单讲解还不足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失误,在详细讲解日语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之后,还可以将相关的中国文化以及汉语与之相对比,让学生明白两者差异所在并加深印象。比如汉语中男性女性自我称谓没有太大差别,而日语体系中男性自称多而且复杂;女性自称则相对较少,等等这些问题。

3. 场景设置。

学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场景的设置和氛围的设定。有些学校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寻找一些日本人相互学习汉语和日语,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直接模仿日本人的发音,还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日本文化。没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的学校的学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场景设置来加强巩固日语的学习。首先教师要设定一个场景,在此场景下指导学生做演练。场景设定下的演练既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让学生脱离枯燥机械的重复练习,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印象。

4. 实践。

学生基本能够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之后,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比如日资企业参观等等,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日本、感受日本文化。当然,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切忌在课堂上讲述太多而使语言学习的课堂变成日本文化的课堂,点到即止,让学生明白即可。

五、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而是抱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植入脑海,这样才能在日语教学当中贯穿跨文化交际理念,让学生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日语的理解。另外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中国、日本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讲解清晰、透彻。最后还要因地制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吸引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材。

参考文献

[1]刘慧云,李玉华.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上一篇:心理分析与调控下一篇:雷达测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