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2024-12-12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篇1

一、引言

毋庸置疑, 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一种范畴, 每种文化往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和体现;文化又是语言的归属和活动场所, 只有在文化交际活动中, 语言才能成为有活力和实际意义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 只有通过第二语言习得的渐进和掌握, 我们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一定范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我们才能使得我们的语言符号产生现实意义和行动效果。在了解另外一门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是先熟悉该语言的符号系统和使用规则, 然后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视角转换, 从一种经验领域迈向另一种经验领域, 实现不用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 要想学好英语并搞好英语教学, 我们首先要认清并摆正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并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兴起洋务运动, 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同文馆以来至今, 英语语言的正式引入和系统教学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 英语教学的思路和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到西方文化体系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也在不断修正着教学理念, 比如我们学习英文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和了解西方的语言文化, 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传播和弘扬我们国家自己的语言特色和民族文化, 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彼此的借鉴和吸收, 而不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表现在英语学习的教材上, 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还是大学研究生的高等教育, 课本一般都是以英美国家的概况或者习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和学习背景, 很少涉及到我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及饮食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我们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及传统特色不足为外人道也。长此以往, 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变成了构建以英美大国为交流和学习核心的意识和交际, 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成为了我们按照英美文化习俗和意识主流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培养。要命的是, 我们一直强调的用英语思维也成为了很多学生努力忘记或摆脱自己母语语言及文化的意识和影响, 最终结果导致国民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 甚至是英语好于自己的母语。这种结果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学导向上, 我们过多强调了英语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 即要注重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标准性和权威性, 殊不知这样一来导致很多本土化的英语变体遭到了抵制和扼杀, 英语在我们国家的领土上失去了我们应有的语言特色。试想, 为了简便和保持一定的特色, 我们老祖宗创造的古汉语在演变成现代白话文的今天不也保留下来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嘛, 我们理解起来照样也没有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不应该低估大众和国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英美人士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 否则将来的年轻人和国民将会是人云亦云, 没有脊梁的软肋, 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也更加没有话语权和地位了。

应该看到, 英语语言的强势推广及英美文化的浸透会不断提升英美国家及公民的国际地位和社会价值, 从而使得我国的母语文化长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局势。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 国民对英美文化的认同和了解远远大于对自己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和了解, 我国的年轻一代对于我国的语言和文化越来越不重视, 对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最终造成中国文化的“集体失语”现象。君不见,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不太发达的乡镇, 满大街小巷的英语补习班炙手可热, 与之相比较, 我国国学的集大成之作——“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恐怕鲜少有人问津。诚然,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的年轻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难以读懂和参透原文,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在思想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麻痹和轻视。

诚然, 外语教学的第一选择是目标语文化的输入, 然而不加分析和借鉴的盲目输入容易造成英语的“语言帝国主义” (linguistic imperialism) 和“文化帝国主义” (cultural imperialism) 。跨文化交际即两种语言和不同国家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应该是“平等”和“双向互动”的关系, 而不是某一方的顺应和迁就。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展开需要交流的双方或者两种文化主体共同来构建。交流双方一方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另一方面要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审视对方的思想。目标语文化知识是交际者调整自身文化心理和行为的参照, 母语文化则是交际者跨文化理解的基础。跨文化交际活动还包含了交际各方了解和学习彼此文化的期盼。一方面是因为人类主动探知未知世界的自然心理, 在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交际各方总是对彼此的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另一个原因源自于现实需要。交际各方总是渴望获取关于彼此文化的知识, 以便在交际中能够在帮助对方保持其社会文化身份的同时, 维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此外, 对两种文化的客观理解, 也能够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学业成功的保障。

三、结语

外语教育本身就是具有跨文化教育的属性。学习目标语文化固然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和社会的理解, 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育亦不可忽视, 因为它是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和社会文化认知的基础。由于外语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活动又具有两种文化双向互动的特点和内涵, 所以加强目标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的学习就成为外语文化教育的一种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 2001年03期

[2]庄恩平.跨文化能力: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语界, 2006年05期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篇2

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表现及成因,探讨有效防范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策略.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加强文化对比,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有效途径.

作 者:朱奕霏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9(9)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英语教学   防范策略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综述

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国际间在众多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全球性的交往正在形成。然而,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国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名英语语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无法回避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呢?所谓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指在进行非母语的目的语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教学,意在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意义

我国语言学家吕必松先生说,人们的交际能力至少由语言内容、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又是获得进一步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满足学生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为其今后的文化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从学习掌握外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凡是不讲就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都应在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教授给学生。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层次、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阶段性原则得以合理地实施。

3.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主要指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应考虑到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外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4.兼容性原则。所谓兼容性原则,就是指应该用一种平等的观点、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重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客观地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辉映,共筑世界文化之文明与繁荣。

5.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生命线,对文化传播的总体来说,起着统帅作用。它既是上述阶段性、适度性之和,也囊括了系统性、准确性、针对性等其他内容。科学性还包括文化体系构筑和文化导入方法是否得当,在文化传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内容

1.习俗文化。习俗文化是贯穿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且人们应该遵循的一定规则。诸如在社会交往中问候、告别、谦恭、隐私等用语的规约。这是在人类社会的各种交往中慢慢形成的,其中贯穿着该民族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2.思维文化。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从大到小,先全面考虑,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而西方人则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线式的思维方式,一种由点到线,以线式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3.心态文化。心态文化是指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渗透于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表达。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

4.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指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建立的积累。如果学习外族语言,不了解西方发展史,不了解伊索寓言、莎士比亚戏剧等等,又怎能知道诸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Rain cats and dogs. Ones pound of flesh. 等习语的真正含义呢?

5.体态文化。体态文化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我们同别人谈话时,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在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不同语言文化中,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了解英语国家的体态语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方法

1.直接阐释法。对英语教材中涉及文化背景内容的短语或文章加以注释,进行解说,指明其文化意义和运用的文化规约。这种方法灵活、简便,适用于各种语言材料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表现。

2.交互融合法。交互融合法是指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抓住它们。

3.异同比较法。异同比较法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差异,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能够从事有效的交际活动。

4.交际实践法。交际实践法是指通过在课堂内设置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扮演角色,或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从而得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5.阅读文学作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反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所负载的内容,又是语言特色产生的根源。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培养“文化的吸收者”、“文化的包容者”和“文化的串集者”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真正体现文化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实用性、阶段性、适度性、兼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杜春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郭安国.试论文化导入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4]汪静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教学对策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4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美国现代语言学家Dr.Brown曾指出:“语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发现语法错误,这使得他们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目前,学生对其它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含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来说,在语言教学中对其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一)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与条件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二)从词语中进行文化对比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 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语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等。

1. 习语能传达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

习语的习用性是指习语广泛地被英、美国家人民所沿用,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如: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为了泄忿反而害己),play cards close to one’s chest(保守秘密),bill and coo(说情话),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交),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虽然有些习语已经成为陈词滥曲,有些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但是由于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含义,至今仍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

2. 神化典故中潜藏着文化信息。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典故的运用既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又能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如果对彼此典故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不了解的话,就会造成交际的困难。英汉典故从来源类型看是比较相近或相似的,但其所反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汉语中的神话典故所反映的是汉民族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每个典故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然而,汉语中没有一部成系统的神话故事体系,而是多散布于古代各种典籍中,是先民们对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的美好和悲壮的解释。而英语中的神话典故多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如:Achillens’heel(阿基利斯脚踵,喻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喻打入敌人内部的人),Cupid’s bow(丘比德之弓),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喻万恶之源)等。但这些典故却不是来自于英国民族的神话故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不仅影响到英国的文化,而且对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挖掘词语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义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内涵。比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豺狼凶残贪婪,汉语说“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英语也有类似用法greedy as a wolf;老鼠在汉语中是胆小、无远见的象征,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但在英语中代表胆小的动物却是兔子;孔雀在汉语中代表漂亮,但在英语中却被视为自高自大的象征。兔子的迅捷,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英语有a srapid as a hare;汉语和英语都用“母鸡”(hen)喻妻子,汉语说“母鸡司晨家不兴”,英语中的hen-pecked(被母鸡啄的)即指“妻管严”。这些联想表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或相符点(correspondence),这些相符点反映在不同体系的语言之中。

4. 注意英汉色彩词的涵义。

比如说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还有《纽约新闻》以夸大、渲染的手法报道色情、仇杀、犯罪等新闻,人们也称这一类的新闻为“黄色新闻”。西方文化中的黄(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如yellow press(黄色报刊),yellow journalism(黄色办报作风),yellowback(廉价轰动一时的小说)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yellow 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等。

(三)语法学习中的跨文化教育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 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综上所述,在英语庞大的语法体系中,有许多可以当成跨文化教育的素材。在日常语法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引入跨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西方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阐释变得鲜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语言归根到底是一种交际的手段。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新世纪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与文化教学应立足高职英语教学实际,加大目的语文化的输入途径,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和课堂中感悟异域文化氛围,接触到目的语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找出适合学生自身文化学习的方法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摘要: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分析跨文化冲突与障碍产生的原因, 阐述了研究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并由此归纳出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培养,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

[4]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5) .

[5]欧阳雪青.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和强化措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4) .

[6]陈秀菊.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河北师范大学.

[7]方保军.素质教育大参考.

[8]赵冬艳.跨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5

随着国际间的竞争、合作与交流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愈加频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教学也必须顺应国际化的大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英语教学必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文化,培养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最终促成跨文化交际顺畅有效地进行.

作 者:刘妍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母语文化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策略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文化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掌握英语语言的前提。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就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以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主旨,以提高语言教育质量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为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者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具体包括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交际对方的文化),对异族文化持宽容、尊敬和理解的态度,并能把文化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能力。Fantini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通常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低到高可以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短期旅行者,通常是出国进行几周短期学习和访问的人士;第二阶段,旅居者,通常是指前往国外留学或实习的人士;第三阶段,职业者,在跨文化或多文化环境下工作的人士;第四阶段,跨文化专家,指专业从事跨文化培训、教育、咨询的人士。

二、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没有语言的人类文化是不可思议的。同样,离开了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存在。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思想得到了认可和普及。虽然单纯的外国语言学习并非不可能,但是这样的外语教学只能使学习者获取一个除自己母语之外的一个新的符号系统,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因为离开了该语言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实,这一新的符号系统便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和价值。Milton J. Bennett将这种熟练掌握了一门外语的语言体系但是不懂该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容的人戏称为“流利的傻瓜”。

英语学习者的目的多种多样,但是对于正规学校的英语教学而言,提高學习者外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意义系统。而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的教学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外语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影响文化学习的因素。文化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成熟、认知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文化学习的结果。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者的文化体验、文化学习的环境以及文化学习的时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学习。

文化差异对文化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差异的大小上。一般认为差异越大,文化学习就越难。反之,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如中国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自然要比欧洲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要困难一些。中国学生学习美国文化可能会经受很强烈的文化冲撞。而文化差异越大,要进行文化学习的内容就越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丰富和调整幅度要更大。

学习者的文化体验越丰富,他们接触到的感知和认知模式就越多,文化学习就越顺利,效果也就越显著。然而,文化体验也会给学习者带来负面的影响。文化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以文化多样性为原则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外语教学促进文化理解的目标。

3.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的需要,还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外语教学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将文化作为主题,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有一些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语言知识教授层面,很少涉及文化教学。而有的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教授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也只是点到为止。而有的教师过分注重教学成绩,不愿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文化教学上。而有的是因为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就很弱,他们也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查找资料认真备课。

另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足。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很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如果教师不介绍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学生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对外语学习固有的概念,让他们把外语学习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非简单的字、词、句的堆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西方文化。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促进教师和学生改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开发出一些将文化资源与英语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

1.文化渗透或文化旁白。这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果学生不了解或者缺乏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前需用文化旁白的方式进行文化背景的介绍。另外,课文内容也往往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工业等诸多内容。这类文章往往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因此,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渗透文化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文学修养、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利用英文电影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一部好的英文电影不仅能够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宗教信仰。同时,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和故事情节也会使学生感悟出人生真谛,如《阿甘正传》中的执着和忠诚,《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坚持与自信等。教师也要精心选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影片。电影的内容要健康,对白、发音要清晰地道,语速要适中,选择英文字幕或无字幕的,同时也要把影片复制给每位学生,以便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跨文化外语教学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语言文化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和亲身体验,仅凭借教师或教材给予的间接经验,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者无法完成从一个单一文化背景的人过渡到具备双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更不可能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前提。

四、结束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获得足够的文化知识,才能够真正理解和领会一门语言,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化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鑫.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孙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跨文化交际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篇7

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国际间在众多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全球性的交往正在形成。然而, 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 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国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名英语语言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实践中, 是无法回避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那么,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呢?所谓跨文化交际教学, 是指在进行非母语的目的语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 也进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教学, 意在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意义

我国语言学家吕必松先生说, 人们的交际能力至少由语言内容、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由此可见, 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又是获得进一步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进行跨文化教学, 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还可满足学生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需要, 为其今后的文化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从学习掌握外语, 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 凡是不讲就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 都应在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教授给学生。

2. 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 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现象到本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层次、教材内容、教学时数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保证阶段性原则得以合理地实施。

3. 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 主要指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应考虑到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 加深学生对外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4. 兼容性原则。

所谓兼容性原则, 就是指应该用一种平等的观点、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西方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优缺点,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 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 重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客观地比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辉映, 共筑世界文化之文明与繁荣。

5.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生命线, 对文化传播的总体来说, 起着统帅作用。它既是上述阶段性、适度性之和, 也囊括了系统性、准确性、针对性等其他内容。科学性还包括文化体系构筑和文化导入方法是否得当, 在文化传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内容

1. 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贯穿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且人们应该遵循的一定规则。诸如在社会交往中问候、告别、谦恭、隐私等用语的规约。这是在人类社会的各种交往中慢慢形成的, 其中贯穿着该民族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2. 思维文化。

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 从大到小, 先全面考虑, 后缩小思路, 考虑具体细节。而西方人则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 这是一种线式的思维方式, 一种由点到线, 以线式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3. 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是指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渗透于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表达。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

4.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指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建立的积累。如果学习外族语言, 不了解西方发展史, 不了解伊索寓言、莎士比亚戏剧等等, 又怎能知道诸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Rain cats and dogs.One’s pound of flesh.等习语的真正含义呢?

5. 体态文化。

体态文化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 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我们同别人谈话时,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在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不同语言文化中, 体态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了解英语国家的体态语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方法

1. 直接阐释法。

对英语教材中涉及文化背景内容的短语或文章加以注释, 进行解说, 指明其文化意义和运用的文化规约。这种方法灵活、简便, 适用于各种语言材料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表现。

2. 交互融合法。

交互融合法是指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抓住它们。

3. 异同比较法。

异同比较法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比分析, 揭示差异, 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能够从事有效的交际活动。

4. 交际实践法。

交际实践法是指通过在课堂内设置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让学生扮演角色, 或到现实生活中去实践, 从而得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5. 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反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 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所负载的内容, 又是语言特色产生的根源。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时, 要注意通过培养“文化的吸收者”、“文化的包容者”和“文化的串集者”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真正体现文化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实用性、阶段性、适度性、兼容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杜春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郭安国.试论文化导入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8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不过,以上对于歧义的理解多把它局限于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素材中,其实,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很多语言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对其加以研究分析。但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对歧义类型的总结、歧义现象的描述,而未将其置于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另外,很多语言学家在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时,往往是从固有歧义出发,尽可能脱离上下文对歧义的语义制约,来进行研究。这固然是因为歧义现象本身是具有不同释义特征的孤立语句,但是从交际语言观的角度来看,将语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割裂、孤立地对待,是不符合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的。

鉴于以往研究的局限性,笔者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蓄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和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 ambiguity),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其中前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或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而后者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病和误解有时就是无意歧义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分类,能显示语言创造性的积极的一面和因节约性而引发的消极的一面,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无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而无意歧义则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

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有限的音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在此,笔者就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所遇到的案例,作一探讨。

2.1 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因此由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Where’re those tool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这时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作停顿,互不粘连,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for me to stand on?

Where’re those left-handed tools?

2.2 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以及笔者建议的消解对策。

a.名b.词(动词)+动词(名c.词)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例如:

Our club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即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1) 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2) 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读现象发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 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也可demand前加限定词the,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d.修饰语+名e.词

English teacher是在交际教学中时常引起歧义的一种现象。它既可能是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又可能是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要限定English teacher是表达1(或2)的意思,关键在于明确它是复合名词还是有修饰语家名词组成的名词短语。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靠重音模式来区分上述不同结构。如果重音模式为主重音—第三重音则表示1的意思,即English teacher是复合名词;如果重音模式是次重音—主重音,English teacher就成为了名词短语,表示2的意思(Roberts)。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重音来强调、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另外,也可以通过常识和交际语境进行推理。

f.动词词组+名g.词宾语

下面也是引起语言歧义现象比较典型的句子:

The doctor looked over my head.

句中的over是副词还是介词?如果是副词,则和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意为examine quickly;如果是介词,则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意为look above。因此这种句子在交际中会有两种解读方式:(1)医生检查了我的头。(2)医生从我头顶看去。

避免和消解这种歧义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学生over一词在句中如果用次重音并且在over前不用持续连音,那么,学生就会将over理解为副词,而词组为复合动词词组;反之,over一词在句中使用第三重音,并且over之前使用持续连音,学生就会把它理解为介词,与其后的名词组成介词短语。

另外,小品词用作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可变换,可置于名词宾语的前面或后面,但只能放在代词宾语的后面。小品词如用作介词,起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置于介词宾语之前。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句意的一种方法。

h.名i.词+修饰语+修饰语

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又有可能修饰第一个修饰语。如:I visited thewoman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其中“who was sick”是修饰“the woman”还是“the kid”?

另一种容易造成歧义的结构是修饰语+名词+名词,这时往往使人造成迷惑的是修饰语到底修饰的是哪一个名词。如:young women and men,就有两种理解方式:1)年轻女人和所有男人;2)所有年轻的男女。在交际活动中,为避免这种歧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和连续连音,以及调整词序等方式,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

2.3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交际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材料都有语境相随,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可释义为:1)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2)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向义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结构和词汇学习和语境相结合,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不同的语气声调也会承载不同的信息,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如将此类词汇做一列表,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

3. 蓄意歧义和交际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万事有利有弊)”,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最令学习者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下面就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蓄意歧义造成的这种效果,及其对交际教学的启示。

3.1 语音引起的蓄意歧义

在利用语音制造蓄意歧义交际效果时,同音(形)异义词(组)(homonym)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面粉)和flower(花朵),need(需要)和knead(揉面)等,它们发音相同,但意义各异,常常会使人产生误解。如一家健身房的广告:

We have c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

这里就采用了蓄意歧义来制造幽默效果,因为grown(成年的)和groan(呻吟)是一对同音异义词,被巧妙地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幽默油然而生。又如:

“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needs the dough.”

这里利用的是need和knead这一对同音异义词,并配上dough一词的多义(面团;钱),造成了两种解读方式:1)当他揉面时;2)当他需要钱时。这里蓄意歧义形成了双关来达到幽默效果的目的。

3.2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不仅产生于发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两个词,还产生于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意义,即一词多义。因此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或语境不明,或故意弄得模模糊糊,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这样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Fourth floor, please.”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 son.”“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 didn’t I?”(我带你上来的,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因为英语中许多习语不能按其字面组成词的意思来解释,而是具有作为习语的特定含义,因此这也成了蓄意歧义的一种来源。又如:

The American Dream does not come to those who fall asleep.

这里的American Dream(美国幻梦)已成了一个特定词组,专指“人人都能追求富裕、自由,机会均等”,已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这句话又将dream和fall asleep对应起来,使其不仅具有幽默感,还带有警句色彩,耐人寻味。

3.3 句法结构引起的蓄意歧义

句法关系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蓄意歧义的效果,即在同一句子的内部因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句法关系而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蓄意歧义。比如:

For more than a year, a man had eaten in a small restaurant where the sign read:“Mary’s Home Cooking”.However, he had never had never seem Mary.When he finally curiously asked the waiter why Mary was never around, the answer was“Mary was just where the sign says she is home cooking.”

招牌上的这句话,其中的’s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可以是所有格形式,这是意思为“玛丽的家常拿手菜”;也可以是to be的缩写,这就成了“玛丽在家里做饭了”。

总之,在英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蓄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蓄意歧义体现了智力的优越,而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需要智慧。在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让他们尝试在交际中自己使用一些结构,体验其效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语

对交际教学而言,由于歧义现象是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消除和利用的全过程,会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形式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联系。这种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全面、辩证的语言观,建立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的理念。

其次,对歧义现象的关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歧义或暗含歧义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于主流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英语实践方面,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而同样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在讲解词汇和结构形式时,不应单纯着眼于其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

总之,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其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歧义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其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更不应该忽视这一独特而不乏重要性的语言现象,应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地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 1995, (1) .

[2]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 1985, (1) .

[3]贾德霖.与歧义探源[J].现代外语, 1991, (4) .

[4]王萃田译.英语结构上的歧义现象[J].现代外语, 1984, (3) .

[5]秦洪林.歧义与模糊辨析[J].徐州师范学报, 1993, (2) .

[6]王洪跃.英语句法歧义比较[J].河南师大学报, 1993, (5) .

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萨费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一个种族……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也就是对文化的学习, 而就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 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由来已久。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与束缚, 以及英语教师本身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 而在英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 必须以跨文化知识有意识地组织教学这两个问题上, 还远没达成一致的认识, 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培训的结果常常是大多数学生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 尤其听不懂、讲不出, 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即“哑巴”英语。这样的交际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 所以英语教师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包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差异的了解。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 即学会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环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

一、文化与交际文化

文化,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 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 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语言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历来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 也是语言教学家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 没有语言, 便没有文化。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 在交际当中, 由于对语言 (包括非语言) 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 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影响交际, 因而它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际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为模式, 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俗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心理、社交礼仪及思维倾向等。交际文化本身是个系统, 它包含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英语教学中, 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 进行有关目的语的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导入也好, 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二、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 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之中,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针对这一问题, 语言学家胡文仲推荐了以下方法: (1) 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 (2) 就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的区别,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 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 然后组织讨论; (4) 鼓励学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5) 让学生读一些短篇故事或剧本, 同时要求他们记下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 (6) 让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 (7) 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 同时,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借鉴以上的方法,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做陈述 (Presentation) 的时候, 鼓励那些语言功底较差、性格比较内向而不敢发言的学生, 让他们做到有准备地发言, 从而克服羞于开口的缺点;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英语报纸杂志, 增加阅读量。多阅读一些介绍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方面的材料, 既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又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 在有趣的阅读中学到相关的文化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文化更加感兴趣, 更加容易地掌握这一知识。

2. 运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社会背景。

影视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可谓是包罗万象。通过观看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英文影片, 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相应的英语文化。此外, 在英文影视片里, 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习语来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锻炼英语听力, 学到一些现成的地道简洁的表达方式。

3. 充分发挥学生的客体作用, 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学生要懂得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实践中获得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 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 如听、说、读、写等训练来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知识。此外, 学生也可以自己编排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场景, 通过亲自参与到相似的交际场景中, 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困难, 并通过化解, 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总之, 学生应该不断丰富扩大社会文化知识和积极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 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营造学习外语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是在母语国学习英语这一现实情况, 有必要营造学习英语即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氛围, 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英语+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总而言之, 创造语境和情境能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并直接感受到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 英语教师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改进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要认识到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育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传统的基于课本的听、说、读、写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网络课件教学、外语课外活动、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与外国人顺利交流, 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总之, 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还应导入相应国家的文化,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 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 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并且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Scollon, R.&S.Scollon.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Ltd, 1995.

[2]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及研究, 1998, (3) .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5]徐盛桓.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1) .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10

一、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所谓价值观, 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 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 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然而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20世纪50年代, 霍尔率先进军跨文化交际领域, 并对之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他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 文化就是交际, 了解了文化的异同, 才能真正的学好英语。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由于文化间的差别多而复杂, 因而在交际过程中间极有可能出现误解或不协调等现象。跨文化交际已经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但每一个国家都拥有一个固有的文化判定模式, 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为标准, 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为规范是否正确或恰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 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 因此往往导致相互的不理解, 同一种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 父母安排的婚姻, 在中国文化范畴内, 是可行的, 但在美国文化范畴内, 可能被认为是奇怪的、不可思议的, 在更坏的情况下, 被认为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由此可见, 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好的、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 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 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二、自我观的差距

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 因此, 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 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 强调个人的面子。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 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 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 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才会变得完整, 因此, 文化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 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 强调群体的面子。中国文化自我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为尺度, 在交际中遵守近亲准则。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Hymes认为, 交际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规则的知识, 而且包括在交际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例如, 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 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 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 了解私事是交际一方为了缩短和对方的横向距离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表示把对方定位在一个离交际主体相对较近的位置。又如, 中国人喜欢打听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或Are you married? (你结婚了吗?) 之类的问题, 有时甚至涉及到经济收入, 他们只不过把此类问题当作是交际手段和交际内容, 大家司空见惯, 而西方人则会将之视为侵犯隐私 (privacy) 。语言能力是个动态的概念, 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包括在交际时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从以上的几个模式中可以识 (词汇、句法和语义等) ; (2) 交际技巧 (言语的使用规则、篇章的组织规则, 交际和释义的准则以及为达到交际目的所使用的方法等) ; (3) 文化知识 (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等)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 (H.P.Grice) 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coperative Principle)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关联准则 (Relation Maxim) 和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20世纪8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G.N.Leech) 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其中包括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Praise Maxim)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和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 而使别人获利, 以取得对方的好感, 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 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 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 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 “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 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 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 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 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 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 因为, 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 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 因而是礼貌的。因此, 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 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 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而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 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 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 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 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 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如果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 如“请光临寒舍”等, 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逊准则, 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体现多元文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活动为重心。在文化导人的内容上, 首先, 应有足够的文化信息量;其次, 选材尽量多样化, 尤其是从文学作品中寻找隐蔽的价值观;最后, 还要就英语中的文化现象, 结合母语讨论和归纳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逐渐培养起构筑于两种文化之上的文化意识, 培养起一种跨文化交际的理想能力, 同时也是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更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另外, 努力营造西方文化的氛围并鼓励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进行个人交往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同时, 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带头分析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作用下, 句子及词语可能有着极为不同的含义,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从而构建起关于英语的立体式、交互式的语言及文化体系, 进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

四、结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即实现跨文化交际。作为教师, 首先得承认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跨文化交际的边接点, 即在跨文化交际中, 既要注意保留本族文化, 又要容纳异族文化并从多视角去理解。而就英语的学习者——学生而言, 应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大量接触英语文化, 尽量避免思维定势对自身的影响, 避免过早地对对方的言语和思维习惯下结论;必须克服民族自卑心理, 避免过度模仿外国腔;可以充分利用联想能力, 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同时利用监控能力, 识别交际错误, 并纠正自身言语行为。“跨文化”的关键是跨越文化的障碍。文化是有差异的, 通过发现彼此的不同点, 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 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碰撞, 站在对方文化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并调整交际方式及策略, 便可避免交际的失败。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摘要:从文化价值观、自我观及礼貌评判标准三个方面介绍了不同文化存在的差异, 并论述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大学生理解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篇1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习惯;文化态度

一、跨文化交际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同社会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制约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譬如:西方国家崇尚以严谨的逻辑分析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东方国家却更倾向于采取整体把握的模式来看待问题。再如:西方国家对待隐私的保护程度较高,谈话中不会轻易涉及婚姻、家庭、年龄以及收入等个人隐私的问题。但是,在东方社会这些基本信息内容在日常交流中随处可见,不会刻意回避。只有真正地把握好这些东西方文化中的思想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应对。

2.不同的语言习惯

由于受我国传统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的限制,我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还停留在表层语意上,未能形成扎实的语用知识系统,甚至一直采用的是一种“翻译式”的语言应用模式,将一些想说的话直接以“中译英”的形式翻译出来,而不是放在西方的语言习惯中使用英语表达,这样,在交际过程中自然会带来很多交流障碍。譬如:如果按照天津人见面问好的习惯去与西方人打招呼:“你吃了吗?”如果这句话直译成:“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就会引起西方人误会,以为你要请对方吃饭。只有消除这些交际过程中的语用障碍,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

3.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西方,宗教与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在日常交际中,西方人会经常在对话中引用一些宗教文化中的人物、典故或者神话故事,如果学生对西方的宗教和神话背景没有基本的了解,必然会产生很多交际中的盲区,不明所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除了宗教与神话之外,不同的民族历史、不同的风俗传统、不同的文学氛围,都会在语言中体现出不同的交流习惯。我们学生要想准确、地道地使用商务英语,就必须对以上所提及的文化背景差异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4.商务英语教师与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虽然,商务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过关,都能达到专业英语老师的任教标准,但是,这些教师却很少具备足够的商务实践经验,大部分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也没有相应的企业锻炼经历。同时,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由于缺少跨文化的环境与条件,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也不强。以上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教学短板,会直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中体现出来。我们还需加强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此外,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比如:论及英语的专业水平,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薄弱会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好这基础的一关。再如:论及文化背景,我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很多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都不达标,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识就更加浅薄了。这些学生基本功方面的短板,一旦遇到具体实践就会立刻暴露出来,高校必须在注重理论培养之余抓好基础与实践这两大关。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需要,我国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时,应达到以下三个基本培养目标:

1.把握好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差异

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应该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具备基本的领悟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要体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对语言的不同影响,要让学生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习惯,从而让学生对中西方思考方式、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有基本的把握,以便在与外国人实际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西方商务语境下的内容与含义。

2.树立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世界各国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我们在传授学生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之余,也应注重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包容的文化态度,让他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能克服民族中心思想,以客观、包容、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做到求同存异、共同进步。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才能做到真正了解他国文化,进而达成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的教学目标。

3.帮助学生掌握交际技能与培养其不断进步的学习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交际场面,掌握基本的交际技能才能在交际场合下将商务英语运用自如。可以说,交际技能是发挥好商务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前提,将交际技能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是学校注重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在课堂学习中未曾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学校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学无止境的道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针对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语言与交际能力,才能达到与职位要求相匹配的商务英语水平。

三、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通过以上背景和原因的分析以及教学目的的明确,我们看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处理的问题,需要我们校方和学生共同努力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升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1.把握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应注重阶段性培养

商务英语教材在注重商务知识理论的培养之余,也应重视起社会文化的培养。一本跨文化交际性的商务语言教材,必须具备与学习层次相匹配的词汇、语法知识内容,还应融入相应的社会文化内容。在对应的文化交际背景下学习体会跨文化语言,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首先,注重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明确大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余,也要熟识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的教学要求。其次,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教学的阶段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写教材。建议前两年的教材编写以语言知识为主,可适量渗透社会文化知识,在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之后,后两年的教材编写可再加大社会文化的授课比重。这样分阶段、分重点的教材设计更科学,也更具实践性。

2.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勇于创新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在具备授课的理论条件之余,多加强交际能力、跨国文化和外企锻炼等方面的能力储备,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充分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营造跨国文化环境的学习氛围。

另外,轉变教学观念之余,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不断钻研,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更具创新理念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引导性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譬如:

(1)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融入西方语境

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通入西方语境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灵活的授课模式。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的方式,定期向学生推送语言使用规范,交际方式标准的英文读物、英文影视资料和英文刊物节选。也可以每天在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录制一个西方文化的交际技能或文化习俗的语音,这样既能让学生灵活利用课外的琐碎时间加深学习,又能在日常将西方的文化氛围和思考方式渗透到头脑中。又或者通过校方的努力,多为学生在假期争取到外企实习学习的机会,在不影响对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机会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等等。

(2)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氛围

教师在授课时,应多还原语言背景,多利用英语影视资料的片段,把学生带入具体的语言氛围中学习和感受语言与交际技巧。同时,在课堂之外也应注意英语氛围的营造,可以在校园多设置英语角,提供充分的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与交际的学习资料,定期组织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尤其是了解商业环境的英语国家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感受文化差异,了解交际内容,规范语言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为自己寻找和创造英语语言环境,自主地完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总之,我们早已迈入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对商务英语教学的跨文化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不仅是时代任务导致的教学难度的提升,也是国家越发重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体现。高校务必要把好教育关,为国家培养和输出大量符合经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

[3]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初探 篇12

1 跨文化交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英语语言文化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机械的语言知识的层面,而是要深入研究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校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文化精英,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打好语言知识基础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不同的语言文化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形态。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性,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把握不同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

2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

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促进我国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英语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文化,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针对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教学策略:

(1)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中西方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固有的思维定势,语言是思维的动态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形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是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前提。

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我文化素养的提升,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数字设备从一些英语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补充语言文化知识。例如,美国影片Just for Luck中导演对美国社会文化中幸运和不幸的标志做了大量的解说,展现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教师应该仔细学习,从中获取有利的语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从英语教材中挖掘文化因素,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全面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应新的教学需求,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化差异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学校的外教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让学生在英语口语的交际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和习俗。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适应性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对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的必要前提。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其语言功能较强且内容丰富多样,基于与各国间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成为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性和文化敏感度,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思维判断对跨文化交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才能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3)通过差异对比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

词汇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英语词汇往往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主要体现在英语习语以及历史典故两个方面。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某些特定语言用法,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习惯用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运用习语,会使交流显得更加亲切,能增强英语交际的语言表达力。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西方的语言文化习俗,通过差异对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习语的语义,并且选择最恰当、最贴切的词汇应用到英语口语交流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对中西方习语差异的了解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习语的差异也许会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让对方感觉到不尊重。例如,dog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是“狗”的意思,通常在汉语的表达中会带有一些贬义的色彩,但在英文表达中却恰恰相反,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and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都表达了dog这个词汇偏向褒义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都有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民族文化反映了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西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不仅要掌握英语词汇最基础的意义,还要充分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了解西方历史典故是尊重外国文化的具体表现,它既保证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准确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4)积极鼓励学生,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夯实英语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方便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跨文化交流当中。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组织学校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创设英语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口语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校园英语沙龙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另一方面,各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教师要积极组织高校间的经验交流座谈会,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3 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精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总而言之,语言是一种直接的交流手段,而高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高校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跨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将理论教学与交流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促进我国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3).

上一篇: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下一篇:电影《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