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交际教学

2024-06-19

英语交际教学(精选12篇)

英语交际教学 篇1

一、引言

每种语言都是由具有一定意义的词和句子组成的。每一个词和句子最少含有一个意义, 有些可能包括数种意义, 这也是英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歧义是英语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本文将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 把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 (unintentional ambiguity) 和蓄意歧义 (intentional ambiguity) , 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讨论这两种歧义造成的效果, 并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举例。这样的分类, 能显示出语言消极的一面和创造性的积极的一面, 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现象,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无意歧义与交际教学

按照语言交际教学的观点,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 而无意歧义则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 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病和误解有时就是无意歧义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造成的对语言交流的损害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如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系统的建立“歧义”这一概念, 让学生了解到语音结构中, 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 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 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 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 教师可以系统的从诸多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的方法, 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

1. 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口头交际中, 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 因此有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1) a.Where’re those stools?

b.Where’re those tool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 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这时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 互不粘连, 便可以避免歧义产生。或者, 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 也可起到避免无意歧义的作用。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for me to stand on?

Where’re those left-handed tools?

2. 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

词汇歧义形形色色, 这里只略举几例:

(2) Look out!There comes the train! (当心!火车来了!/看外面!火车来了!)

(3) They passed the notice in the d ark. (他们暗中在传递着通知。/他们在黑暗中传递着通知。)

这几个例子都是同形同音异义词 (组) 。

有时, 词 (组) 有本意和转义之别而造成歧解:

(4) We saw the light. (我们看见了灯。/我们明白了。)

(5)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long face. (他因脸长而著名。/他因常闷闷不乐而著称。)

有时一词会兼褒贬两义于一身, 如pride, proud;envy, envious;ambition, ambitious等。下面以ambition为例:

(6) Her ambition was to be a famous singer.她的理想是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7) Hitler’s ambition was to conquer the whole Europe.希特勒的野心是要控制全欧洲。

在交际教学中, 教师应将语言结构和词汇学习与语境相结合, 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 教师可以有侧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专题练习, 如将此类词汇作一列表, 辅之以不同情景, 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 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映。

3. 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 (引自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 下面列举一些实例:

(8) Our club demands change.

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造成的无意歧义。很明显, “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被解读成不同的词类, 即既可以是名词, 又可以是动词。那么在实际交际中, 就有可能被理解成:

a.our club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

b.the demands of our club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

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误解现象发生,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某些句法代号来表明这些易混词的词类。如在demand前使用情态动词will, demand词尾加一般过去时的后缀;change前加a或some。也可demand前加限定词the, 或在change前使用情态动词, 这样使之分别呈现出名词或动词的特征。

三、蓄意歧义和交际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 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但“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万事有利有弊) ”, 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 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 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 这就是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 最令学习者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 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 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 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

1. 语音引起的蓄意歧义

在利用语音制造蓄意歧义的交际效果时, 同音异义词 (组) (homonym) 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 (面粉) 和flower (花朵) , need (需要) 和knead (揉面) 等, 他们发音相同, 但意义各异, 常常会使人产生误解。例如:

(10) ——“When does the baker follow his trade?”

“Whenever he kneads the dough./needs the dough.”

这里利用的是need和knead这一对同音异义词, 并配上dough一词的多义 (面团;钱) , 造成了两种解读方式:1) 当他揉面时;2) 当他需要钱时。这里蓄意歧义形成了双关来达到幽默效果。

2.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

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不仅产生于发音相同而意义相异的两个词, 也产生于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意义, 即一词多义。因此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 或故意弄的模模糊糊, 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这样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11) “Fourth floor, please.”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 son.”

“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 didn’t I? (我带你上来的, 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 不是吗?)

因为英语中许多习语不能按其字面组成词的意思来解释, 而是具有作为习语的特定含义, 因此这也成了蓄意歧义的一种来源。如:

(12) The American Dream does not come to those who fall asleep.

这里的American Dream (美国幻梦) 已成了一个特定词组, 专指“人人都能追求富裕、自由, 机会均等”, 已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这句话又将dream和fall asleep对应起来, 使其不仅具有幽默感, 还带有警句色彩, 耐人寻味。

3. 句法结构引起的蓄意歧义

句法关系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蓄意歧义的效果, 即在同一句子的内部因存在着不同的内在句法关系而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形成蓄意歧义。比如:

For more than a year, a man had eaten in a small restaurant where the sign read:“Mary’s Home Cooking”However, he had never seen Mary.When he finally curiously asked the waiter why Mary was never around, the answer was“Mary was just where the sign says:she is, home cooking.”

招牌上的这句话, 其中的’s结构, 从句法结构上看可以是所有格形式, 这是意思为“玛丽的家常拿手菜”;也可以是is的缩写, 这就成了“玛丽在家里做饭了”。

总之, 在英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蓄意歧义达到的交际效果, 意识到幽默是智慧的体现。在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 让他们尝试在交际中自己使用一些结构, 体验其效果, 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语

在交际教学中, 歧义现象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歧义的语言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 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另外, 在英语实践方面, 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 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 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同时, 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 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

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 应被避免和消解;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 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 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研究素材。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 在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都具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炼, 允贻.歧义问题[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邱述德.英语歧义[M].商务印书馆.1998

[3]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5 (1) .

[4]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1985 (1) .

[5]贾德霖.与歧义探源[J].现代外语.1991 (4) .

[6]王萃田译.英语结构上的歧义现象[J].现代外语.1984 (3) .

[7]秦洪林.歧义与模糊辨析[J].徐州师范学报.1993 (2) .

[8]王洪跃.英语句法歧义比较[J].河南师大学报.1993 (5) .

[9]张逵.英语歧义与幽默[J].山西师大学报.1993 (3) .

英语交际教学 篇2

一直以来,提起中国人学英语,我们常常会想到“哑巴英语”。由于英语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单词、语法,忽视了口头表达运用,以致许多懂英语的人在某些场合不会说或羞于说,形成心理上的语言交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学生正处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阶段,这时候的他们并不十分在意自己开口说的英语好与坏,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的基础。说英语,可以先由课堂开始,由朗读课文中的单词、句子开始,再到平时生活用语的对话,最后到简单地用英语交流。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更多地用英语教学,使学生实现由被动说英语到主动说英语的转变。并且充分利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趣味性中大声地说英语。

其次、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表情、耐心的语言、恰当的手势,配以适当的游戏和直观教具,使学生克服爱面子、害羞、怕说错、怕同学耻笑、怕老师斥责等心理而产生的紧张感,放心大胆地参与听说训练活动。在教学中,要以鼓励学生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纠错方式,不要每错必纠,以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只有通过多读、多说,才能使学生增强语感,获得认知识辨的能力。

英语交际教学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09-02

Bachman的研究將交际能力划分为广义的概念“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语法和篇章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备的,也是克服文化障碍所必须的。[1]尽管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已经提上日程,然而,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非语言交际差异,仍然是很多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难以涉及的部分。

一、非语言交际的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言语之外的传递信息的所有人际沟通方式,包括手势、眼神、姿态、面部表情、气息、服装、发型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

研究人员指出,有时候非语言信号比语言信息对交流的效果起着更决定性的作用。比如,玩笑或者嘲讽取决于讲话同时的面部表情和语调。

虽然各地人们都同时无意识的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觉,非语言行为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的彼此理解和交流,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行为却任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交流双方来自不同文化,拥有不同非语言符号时,必然产生误解。所以对非语言交流中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容低估。“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2]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却常被忽视。而事实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会造成更大的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非语言交际应该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能放弃的一部分。

二、非语言行为的种类

非语言行为可以大体上分为四类:身体语、时空语、辅助语和客体语。

身体语,又称体态语(body 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学家Birdwhistell(1970)最先提出。David Abercrombie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讲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这一类非语言行为包括姿势(posture)、手势(gesture)、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及目光语(eye contact)和接触语(haptic)。身势语可以理解为交际过程中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们具有象征、说明、情感表露、调节与适应性等功能[3]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时空语即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E. T. Hall在他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中指出,“时间讲话”、“空间讲话”,这就是非语言行为所谓的时空行为(temporal and special behavior)。是研究时间在交际行为中的使用,它是交际文化中最大而最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失误的因素。

辅助语,或称副语言(paralanguage)。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丰富多彩但各有交际含义。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语调对交际意义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像语调一样,音高、音质、语气,叹气、沉默、咳嗽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影响。副语言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它贯穿语言交际的始终,伴随语言所表达的真正意义。

客体语则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表达。比如交际者的衣着、饰物及那些源于文化而相对稳定的环境或客观存在的因素,都能被交际双方所感知,因而也可以提供文化特性等交际信息,往往也能揭示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特定情况下,能传递出比有声语言更多的意义。

三、跨文化英语交际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教学

对文化背景、对整体社会形态的认知是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基础。非语言交际训练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先期可以开设文化基础、文化比较等课程。在文化教学中除设置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国家基础知识外,还要多把东西方国家的习俗传统、价值观、社会形态进行对比,体会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案例教学贯穿非语言交际案例可以是文字案例、视频案例、演示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文字案例目标明确,直接易懂。视频案例直观、真实,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演示案例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从而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产生的各种情景。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和理解。

与语言教学相结合非语言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语言行为而存在,在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文字、视频或情景演示,语言都可以为其设置一定语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4]。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HYPERLINK“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BookSources/978-0-19-437003-5”\o “Special:BookSources/978-0-19-437003-5”978-0-19-437003-5

[2][美]杰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英语教学与交际 篇4

一、交际的定义

泰勒等人在Communication书中对交际下此概念:The process of receivingstimulation interpreting them(assigningmeanings to them)through our centralnervous system. 即:交际是通过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接收理解并确认各种外界刺激的过程。英语教学自始至终是个活动过程。英语教学如果离开了交际,那便失去了教学的全部含义。在哲学范畴里,过程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为前提,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过程,否认过程也就否认了物质运动运动,英语教学其实就是学习英语的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过程。

二、交际法教学

近年来,教育部门提出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学中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其结果是应试教育使英语学习者缺乏语言交际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hristopherCard和Henry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创立了交际法。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为纲,以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交际法的核心是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学习者能用到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在不同的场合能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流。交际法所强调的不是语言如何完善优美与精确,而是具体语言的不同场合的得心应手的使用能力。它的主要特点如以下几个方面:

(1)它的教学目的是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所用到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

(2)交际法强调课堂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的教针对学生的学,应该发挥课堂民主,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3)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和合理性,忽略了语言的精确性。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比如李阳疯狂英语的教学模式—疯狂激励,对此李阳先生的解释是:“疯狂”是百分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李阳还有一句名言:“游泳是游出来的,钢琴是弹出来的,汽车是开出来的,语言是说出来的!”只有脱口而出,才能锻炼嘴巴、解放嘴巴,才算是真正地学习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目的。

(4)交际法重视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的学习,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学生对交际法的配合在交际教学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逐渐提高交际能力。例如,笔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Presentation、Discussion和Warming up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互评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在Comprehending中学生对Reading的理解能力,参与程度,是否善于提问,善于与他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及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根据学生之间的评价,给出评价等级,同时还鼓励学生做好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在Presentation中的表现找出自身的优缺点并加以点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评价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语言学习者。实践证明:交际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模式的有效途径。

英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教学与学习的反复交际过程。从这层面上说,交际就是英语教学的实质,假使没有了师生间的频繁的交际活动,英语教学即不存在。

三、教学交际的特点

1. 师生关系相辅相成

首先,师生是个持续稳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教学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一方面受到教育规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也受到师生双方心理活动的制约。这种稳定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双方一般无选择的余地,教师不能逃避学生,学生也须面对教师。其次,师生交际的心理相容性高于普通的日常人际之情。交际的内容涉及人性、品格、知识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倘若注意到师生交往的特点,既有助于我们课堂中的交际,让教学更富有成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成就有效课堂。但是在当前有些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误解了新课程理念,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违背了“教”与“学”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

例如,有些教师只强调教,忽视学,把教师的主导变成主宰,一节课讲到底,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思想。也有些课,却只过于强调学,忽视了教,单纯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教师成为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却只有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吵闹中收场,无功而返。所以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勿忘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上师生利用形体语言相互影响,表达彼此的思想,以对方活动来调节自己的活动,提问时,教师看着学生的眼睛说话,他们就不会产生“人在屋檐下”“被冷落”的感觉,而会时时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关心自己,倍感师生间的温暖和爱意。同时,教师的一个有意识的手势动作,一个有意识的表情甚至走动,都会给学生一个感觉,让他们意识到教师走近了他们的生活,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或身体正对侧向,甚至走向他们,又会使学生感到他们与老师同在课堂,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得体举止都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交际方式。

3.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定向

(1)交际能力的形成。人类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在生理调节的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属于经验范畴,是个体经验的系统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技能,在交际活动中起自我调节的作用。交际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技能却是完成活动的方式。

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只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能力,还要把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有效针对性的训练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准确、适度、适时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学习中不断将知识技能概括化、系统化,促进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交际能力的定向。英语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观念和信念以及行为习惯,形成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迎接未来世纪高度“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严峻挑战。

交际策略与英语口语教学 篇5

一、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时期,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英语教学氛围不浓厚。课堂上大多是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活动,不管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的氛围和环境。结果,学生口语发音不标准,错误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不敢说或者不愿意说英语,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进行说话与交流,存在着心理障碍。很多学生不敢用英语进行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进行口语交流的机会则少。另一方面,英语口语学习的呆板性。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有着自身的语言环境,跟我们母语的语言环境不同。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建立很好的语言环境,课堂上仍然是侧重对英语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忽视学生听、说、读等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这种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呆板的,没有生气的,不能进行灵活运用。

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受环境因素。语言学习是和其环境密不可分的,语言环境是习得第二语言的前提,并创造了学习的快速渠道与进行语言沟通的场所。由此,学生必须在语言实践中持续的对英语加以运用,才能够切实提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现阶段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除课堂之外,在实践中运用英语的机会相当少,导致学生中有英语口语交流方面爱好的寥寥无几,未形成与他人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口语交际能力止步不前。

2.受学生自身因素。一是心理素质。部分小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例如,部分小学生认为自身英语基础不好,使用时语音、语调不规范,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说英语,恐惧被人耻笑,长此以往,英语表达的兴趣不断消减。在离开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表达不清晰,且害怕表达出来的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对语言模式的精准性过于重视,难以开口。二是小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制约。小学阶段的年龄相对较小,和外部社会接触与沟通的次数匮乏,思维模式过于形象化,组织语言的水平差,词汇、语法知识等储备严重欠缺。三是受母语的影响。所有的语言均具备其独立的语言习惯与语法属性。如果想使用一种语言进行流畅的沟通,则需要在其语言的表达与思维模式的坚持上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小学生已习惯了运用汉语,在进行英语表达时普遍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母语里的表达与思维模式套用其中,这实际上对其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形成了很大干扰。

三、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的对策

1.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口语交际话题。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相关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相比较课改前的旧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新教材里仍不乏一些成人化、城市化的话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重视地区差异,尊重个体差异,真正的将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在一些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应备课充分,多花心思,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踊跃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在一些学生中,有些连汉话普通话都还说不准,对于这些学生更应该加以指导和纠正。

3.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堂责任感。口语交际课堂追求的是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灵动的课堂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进和深入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更倡导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心、动口、动脑,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老师起决定作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往往出现重视形式化忽视真实性、重视个别学生的表现忽视全体参与的倾向性的表现。学生会为了迎合老师的意愿而表达观点,这样,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课堂责任感,意味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交际话题的权力,自主选择课堂形式的权力,自主思考与发言的权力。赋予了每一位学生课堂主体的权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课堂责任感。让学生有在课堂上自觉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心态,有对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许诺认真负责、坚决执行的态度。

4.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口语教师队伍,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由于大多数教师虽然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并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可能来自非英语专业或者并为经过专业化的口语训练,他们的口语发音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问题发音等现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口语教师队伍,从外引进英语专业人才教师或者将学校里的英语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可教英语口语这门课程,如此一来,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小学生们也有了更加专业化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口语教学,引进的教师将会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们进行口语训练,在口语发音上能够纠正他们以前一些不正确的发音方式,让他们以更正确的方式开展他们的英语口语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5.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除了开设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还可以加一项口语训练。在口语训练中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或是感兴趣的事,或者就平时的所见所闻进行讲述。师生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优化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喜欢上口语交际,喜欢和老师交流,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更多的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析情景交际英语选修教学 篇6

一、课程内容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情景交际英语选修课程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在面试、宾馆、银行、邮局、美容院、机场、医院等交际场所中的相关词汇及用语的讲解,以及情景模拟的演练,每两课时进行一个场景的解说及演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进行新知识的掌握,进而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对英语的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程组织安排与设计思路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理解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基础上,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使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交谈,就熟悉话题进行谈话或连贯发言,以情节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课程安排分为不同场景及情景,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尝试运用学到的口语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情景交际英语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不同交际场合的特定英语用语,以及一些最新交际词汇及流行语,并基本听懂英语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一般题材的英语讲座。

2.职业技能目标。

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听说能力,所以情景交际英语课程英语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用英语进行一般交际和沟通;可以应对今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 职业资格证书。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为方便学生的取证需要,引进了职场英语考试、托业桥考试、国际商务英语(初级)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证书,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

为确保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师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情景交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科学、适度、恰当的情境,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本课程中所采用的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情境”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生动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能力。

2. 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获取最佳注意力,再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求职及面试单元,教师要创设求职面试情境,让学生分配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景交际英语课程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情景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以实现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目标。

情景交际英语课程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情景案例为导向,要求学生以小组对话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使用他们会说的语句重建英语情景,这样完成从情景到语言,再从语言到情景的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进行新知识的掌握,掌握不同交际场合特定英语用语,进而为将来在工作中英语的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瑜生.试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1.

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 篇7

一、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 Hymes提出的。他认为, 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 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 (口头语或书面语) 和副语言手段 (身势语) 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语言学家Littlewood则将交际能力概括成4点:掌握语言知识, 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 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 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 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 (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 及得体 (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 。

二、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 加强听力训练, 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 其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读和听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 经过思维, 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加工和重组, 并赋予新的内容, 然后输出, 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由此看出,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Rivers认为, 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 学习者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 能初略地识别, 能根据自己所有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经验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初步地切分音段, 这基本上是一个被动和接收的阶段。第二阶段被称为识别阶段, 它是一个通过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来识别的阶段。学习者把所接收的信号一个一个地加以识别, 把已经识别的与正在识别的联系起来。这个识别过程是积极的、细致的。第三阶段为领悟和建立阶段。学习者通过认知系统重复一遍所听的材料, 而且不时地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与听到的加以对照和修正。学习者通过重新理解使所听材料成为一种比较容易保留的形式被存入记忆里。这样, 理解了的材料得到了改变, 被保留下来的是语义信息。有了语义信息, 人们再寻求表达形式。学习者由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 口头交际能力差异很大。

2. 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英语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 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 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 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 再把语义信息, 即他想说的, 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 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 大都是Chinglish (中式英语) 。比如,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 gofirst, 或Go first, 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再比如, 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 经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 (自行车) ”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 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

3. 采用分级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原则体现在口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是采用分级教学。

第一级为初级阶段。在此阶段, 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与运用对象语。教学内容要具体, 不要太抽象, 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 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这些内容可包括饮食起居、节假日、舞会、晚会、作客、信件、电影、电视、求医、求学、购物、旅游等。除此之外, 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 学生还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英语最基本的句型和习语、惯用语, 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背诵在语言学习中, 特别是初级阶段,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一些公式化的套语、记住许多现成的口头话语, 对能编制出创造性的言语、弥补第二语言规则的不足以及摆脱交际困境都是必要的。第二级为中级阶段。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生儿育女、公共道德、人际关系、个性特点、生活习惯、趣味爱好、生活经历、体育运动、勤工俭家、学习方法、健康减肥、犯罪案例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 把故事编成对话, 把对话编成故事等。第三级为高级阶段, 亦可称为创造性阶段。通过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有了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欲望, 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口头交际的技巧, 又具备了连贯说话的能力, 这就为学生自由运用语言以及创造性使用语言打下了基础。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通过这3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就能逐渐地做到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观点了, 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4. 充实社会文化知识, 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 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者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实际交往中, 很容易将自己的母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 从而引起误会, 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失败。比如, 中国人常问:“你吃了没有?”“去哪?”“你每月挣多少钱?”“你结婚了吗?”等问题, 译成英语为:“Have you eatenyet?”“Where are you going?”“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How old are you?”英语本族人听到这些问话会很不高兴, 觉得对方不懂礼貌, 干预他的私事, 他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再比如, 中国人受到别人表扬或赞美时, 会习惯地表示谦虚, 往往回答:“哪里, 哪里。”或是“不, 不。”译成英语是“No, No。”英语本族人听了却感到纳闷:我赞美他, 他不但不领情表示感谢, 反而认为我赞美错了。中国人听到对方对自己表示感谢时, 常回答道:“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是“It's my duty”, 英语本族人听了会想:原来他并不想做这件事, 但这是他的职责, 所以不得不做, 这与汉语所要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这种由于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 而说出不得体的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 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思想以外 (达意) , 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 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 (得体)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应该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 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说, 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 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 (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 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 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打招呼和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 介绍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 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例如:Manyhands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 Out of sight, out mind (眼不见, 心不烦) ,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无风不起浪) 等。由于文化对语言的特征有重大影响, 英汉谚语的差别有时也很大, 汉语中有些谚语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习俗、思想的影响, 而英语的谚语反映的是基督教的影响。

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 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 进行逻辑推理, 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 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 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 就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 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 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围绕交际能力包含的几方面的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年第8期。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外语界》, 1997年第1期。

[3]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 《外语界》, 1996年第3期。

[4]吴祯福等《英语口语教程:2英语中级口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6月版。

中学英语课堂交际教学 篇8

交际法原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 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其二,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其三, 语言的主要单位不仅是语法、结构特征, 还包括功能范畴。交际法原则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语境化

语境化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同一形式可能有多种功能, 多种形式也可能只有一种功能。因此, 教学活动应以话语在语境中能实现的功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以便学习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需要, 真正培养使用语言的能力。

传统的词汇教学把单词作为孤立的语言单位来进行教学, 即先拼读单词的发音, 再解释词的意义, 罗列词的用法, 最后进行造句练习。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而且容易遗忘, 更不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使用新学的词汇。如学生会背单词“see”, 知道中文是“看”的意思, 结果碰到“看书”、“看电视”、“看黑板”都用“see”。正确的用法应该是“read books”、“watch TV”、“look at the blackboard”。如果把词汇语境化, 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词汇, 就能使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 还能自如地使用。

同一句型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功能。

如 (1) -What do you do, young man

-I’m a teacher in a middle school.

(2)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 evening

-I usually stay at home and watch TV.

对话 (1) 中“What do you do”表示对职业的询问, 对话 (2) 中的“What do you do”则表示询问做什么事。

反之, 在不同的语境中, 同一种功能也可用多种句型来完成。

如: (1) come here.

(2) Would you mind coming here

(3) Could you please come here

这三个句子均表示要求或请求别人过来, 句子 (1) 是命令或要求, 用于长辈对晚辈, 上级对下级, 或熟人、朋友之间;句子 (2) 一般用于不太熟悉的生人或正式场合;句子 (3) 是一种请求, 语气委婉, 是带有礼貌、尊重的语气提请求。

所以句型教学中语境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真实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第二、交际化

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 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下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这意味着语言课堂应该排斥机械训练, 尽量创造较为自然的言语交际条件, 按情景题材组织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操练、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情景模拟、游戏、角色表演等活动形式。在交际化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 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或照搬课本上的对话进行表演, 或根据教学材料设计一些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去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另外,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置教学情景, 进行模拟对话训练。内容可以是问候, 询问 (天气、气候、日期、生活起居) , 打电话等活动, 在开展这些课堂交际训练活动时, 教师应运用可行的管理手段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小组和全班活动中, 教师应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 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

第三、直观性

中学阶段, 特别是初中阶段, 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 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易于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 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 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近几年许多学校添置了电教设备, 这也为外语直观教学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是的交际场合, 有助于营造英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如教名词时可以拿实物来进行教学。再如教形容词, 可以拿两把长短不一的尺子, 两个大小不同的盒子也可以叫两个高矮不同的同学, 进行比较, 并进行充分的练习。

第四、灵活性

新教材试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 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 不再单纯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 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 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 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 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 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 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 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教师切忌照本宣科, 拘泥于教材内容和教案。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学生特点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 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 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那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第五、多样化

初中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 记忆力强, 有竞争意识和表现欲, 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生的特点, 以便于学生边学边练, 学用结合, 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 教师课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 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例如, 学习现在进行时的句型, 可以用学过的动词在一些卡片上写些“指令, 如“eat”、“swim”、“plant a tree”、“put on a jacket”等等, 请学生上前来任意抽一张, 照上面所写“指令“做个哑剧动作, 同时发问“What am I doing?”其他学生进行猜测, “He is eating.”“He is swimming”,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 并且进行了交际训练。

“交际法”与英语语法教学 篇9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尝试运用“交际法”教授英语语法, 从中受益匪浅。现将我们的一些体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结合情景和语言功能进行语法教学

如在讲授“There be”结构时,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每组发给A、B两张图画, 一个学生持A图, 另一个学生持B图, A图和B图上那个个有一间卧室。首先要求每组的两个学生向对方描述自己所持图画中卧室的物品和摆设, 在描述的过程中, 说谎方可以询问对方图画中的细节。再如, 在学习形容词排列顺序的语言点时, 笔者先让学生聆听或阅读一篇有关失物招领的记叙文, 然后组织学生扮演失物招领的角色。不同失物的“领取者”在“失物招领处”一一回答“保管员”关于失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询问, 再把描述失物特征的形容词纳入一句话里, 向“保管员”进行复述在上述两例中, 就是先给一个情景, 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操练, 在学生熟悉了某个句型或某一个语言点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归纳, 然后再进行巩固化练习。

二、利用自编故事进行语法点的练习

这一练习要求要求编出的故事情节连贯、语句通顺、语气适当。

每个学生至少要说两句话, 而且每一句话都要使用某一语法点。

例如, 语法点——冠词。

Sa:The young man was born in a smoll town.There was a hill not far from the street.

Sb:On the top of the hill, there was a big and short water tower.Many tall pine trees were growing aroungd the tower.

Sc:The forest was his paradise in his childhood.He spent his good time in the ferest.

Sd:One day, he······

以上是学生们变数的故事片断, 由于联系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不仅能讲故事写的生动活泼,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而且语言也得到了强化, 将冠词用得恰到好处。

三、信息转化

信息是多种多样的, 传递也有多种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可让学生将已知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 如看图说话, 看图写短文, 根据副书画草图、填写图表或生产流程图, 复述故事、概括大意, 解释形体动作, 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但有一点必须注意, 就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都要于当日的语法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 在学习被动语态时, 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方框, 未加任何说明。学生不解其意, 这在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了信息沟。老师不急于填平这个“信息沟”, 而是给学生读一段如何植树的短文,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要求:将栽树的几个步骤图示于黑板上的几个方框内。然后老师在让学生用被动语态复述以上听到的内容。学生又将听到的信息, 以图示为线索, 变成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样就完成了信息输入、提炼加工、转化、输出的全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的。

再如, 教师出Topic进行讨论, 题为If I were the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what would I do?让学生讲一两句话, 练习虚拟句。再出Topic:What shall I do when I grow up?要求学生讲几句话或进行对话练习一般将来时。

交际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篇10

关键词:校本教材,交际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仅需要看得懂英语的人才, 更需要一大批有着流利英语口语并能应对各种情况的交际型人才。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设立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而由会到熟则需要在“课外”的各种环境中不断地重复和使用, 校本课程交际英语正是为了提供给学生重复使用的环境而开发的。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我深感自己成长了许多, 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要明确

学习目标, 即学生通过每节课的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这一目标并不是指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而是学生每顺利完成一项活动, 就算是达成了一个目标, 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每一项学生活动列出目标,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终极目标。比如, 可将某课目标设定为“At the end of this class, we will:1.Practise reading the dialogues.2.Pay attention to the useful phrases.3.Practise the usage of the key words.4.Describe a festival.5.Learn about some western custom.”

二、课时安排要合理

由于校本课程的课本是由授课教师亲自编写, 所以我在编写的过程中更注重对初中知识的复习巩固与新知识的融合, 并适当地融入了一些趣味性强且时尚的内容, 力争把每一课都编写得十分精彩。然而, 每节课只有40分钟, 能讲的内容很有限, 所以如何分配好每课时的内容就成了极其重要且极具技巧性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 绝不能生硬地进行“填鸭式”教学, 更不能机械地独立讲授每一堂课, 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 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并把课本中不同课时的内容相融合, 随机应变, 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除添补, 把一些内容提前或推后。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

三、学生活动设置要精良

要想达到“输出”的目标, 每节课教师至少要留15分钟给学生练习、思考、编排对话, 因此之前的所有环节必须在25分钟内完成。这就要求活动的设置必须非常巧妙, 每个活动都要有多重用途。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轻松自如地学到知识并当堂消化,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动学习。

诚然, 由不喜欢学到喜欢到主动去学, 需要一个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活动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 如何设置学生活动, 这两个问题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四、真正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首先, 在日常教学中,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 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有些口语能力差的学生更是不敢开口, 怕说错受到同学嘲笑, 特别是一些内向的学生, 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参与口语练习的欲望。针对这一现象, 在交际英语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形式, 促进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他们学习口语的浓厚兴趣, 进而有效提高口语水平。

其次, 在巩固新课时, 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法, 引进竞争机制, 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这样才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促使他们跃跃欲试, 尤其是对于自我表现力强, 期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 效果更为显著。

再次, 英语教学注重言语实践, 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比如, 校本课程交际英语基本把英语对话的场景分为18类 (分为18课时完成) , 每部分都重点突出了5个“W”功能, 即Who, When, Where, Why, What, 这些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英语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 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其加以利用。同时, 由于学生的年龄处于青少年期, 普遍对节日、聚会、礼仪和闲谈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因此, 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初步分为节日篇、聚会篇、礼仪篇和闲谈篇, 并尽可能地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扩大知识容量。如将教学内容分为讲解经典句型和重要语言点;介绍和补充一些西方风俗和礼仪知识, 拓宽知识面;设置场景描述或编排对话;小组活动进行角色扮演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增强自信心。

总之, 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纸上谈兵, 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我们更要不断努力学习, 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并在研究中不断学习, 不断实践, 不断反思, 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好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迎燕, 夏学胜.语用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04) .

[2]郝勇.交际法英语教学及其基本方法[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1) .

[3]刘雪梅.如何发挥教师在交际英语教学中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2) .

[4]陈枭.交际英语教学理念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5) .

英语交际教学 篇11

【关键词】 交际能力 听说能力 第二课堂 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04-01

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D.Hymes)指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言语能力不仅是他是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他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著名的概念。随着我国加入WTO,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语言的社会交际性。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外语适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听会说就是外语适用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教育部亦将旨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改革作为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验的四大工程之一。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部分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在全国普通高校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目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比较弱,主要表现在听、说能力相对薄弱。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往的四、六级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法知识,这就导致我们在每学期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上也以考察这两方面内容为主,从而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以讲解语法知识点和单词的用法为主,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四级考试即将进行重大调整,听、说能力将成为考察的首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听、说能力亟待提高。

2. 受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的班型对英语教学而言显得很庞大,学生的知识程度良莠不齐,使得教师很难做到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除了讲解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以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多少开口练习的机会。

3. 学生操练的机会太少,学到的生词、句型没有用武之地,必然很快遗忘,词汇量难以扩大,新的句型结构难以掌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4. 缺少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5. 缺少教师耐心、细致和准确、到位的指导以及纠正。

针对学生目前英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的状况,我们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逐步建立起的扎实的语言技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同时也是应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转向以听、说能力为考察重点这一重大改革。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采取哪些方式呢?

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仅靠每周四个学时远远不够,这既不符合学习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因此,我们设计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学习小环境,使得课上教学与课下训练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完备的科学的循环体系。

1.第二课堂中以交际活动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活动可采用双人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短剧、讲故事、采访等形式。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扮演了管理者、示范者、监控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积极创造外语环境,设法培养学生对听、说英语的兴趣,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取得的进步,知道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克服缺点,取得新的进步,进一步坚定他们的自信心。

2.我们还邀请外籍教师走入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发音和语言表达进行细致的指导和纠正,并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学生的听、说、写作的能力给予循序渐进和有较强针对性的培养。

3.积极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组织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接触最新的英文时讯;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组织英语演讲和英语交际能力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定期地多种形式地检测学生听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对检测结果予以讲评,不断总结并给予微观指导,使学生看到成绩和不足,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可以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班级与按照以往教学方式教学的班级进行对比,以考核的方式来提供分析数据。

海姆斯进一步说明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即内容;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语言表达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1. 首先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形成创造性地、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新的场合中重新组织,创造性地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明确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英语作为交际工具,要通过英语交际活动和有兴趣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3. 应明确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外因。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创造、提供真实的、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及情景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

浅谈中职英语交际教学 篇12

关键词:交际能力,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 但毫无疑问, 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精心设计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假如没有口头语言, 我们就不可能创设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 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 也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利用英语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广泛应用的交流工具。采用交际教学法, 能显著地促进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作为一名基层的英语教师, 应深知交际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 不一定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而作为中职英语教师的我们, 面对一群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学生, 总感觉在课堂中贯彻交际教学原则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平时与学生交流, 我发现很多中职学生其实也还是很想学好英语的, 但苦于基础的原因, 对英语渐渐失去兴趣, 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就是很多同学学习英语的感觉如同雾里看花, 非花非雾。一些很有实际作用的知识, 在课堂上好象是听懂了, 但一让他们实践操练, 就觉得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怎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大纲及新教材的交际性教学原则呢?交际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的核心是主张“通过运用来学习语言” (Learn a language by using it) 。交际教学法强调三种教学原则:沟通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 即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通过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和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从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 (Hymes) 的定义, “这种广义的交际能力是指学习者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贯彻交际教学原则, 就必须首先吃透教材。中等职业英语新教材, 是新大纲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 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 突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教材在话题和内容选择方面充分考虑了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内容在将来生活与工作中的实用性。本套教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 强化学生的主题性。所以, 教师应吃透教材, 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教材的能力, 才能根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 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 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教师所面对的是多个不同的学生, 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 英语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课堂的交际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应该提供在交际中学习语言的机会, 使学生从中获得交际技能。教师应当对所要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课堂活动中, 才能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活动,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言实践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同学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 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活动, 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收益, 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 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国作家斯迈尔斯·S (Samuel Smiles) 曾经说过:“Practical wisdom is only to be learned in the school of experience”。即“实用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学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 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实际中, 不仅检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学和用相互相成, 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所学知识呢?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 积极创设一个模拟情景, 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真实的交际氛围, 这样可以更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交际教学的开展。如根据新教材的内容, 我们可以模拟企业招聘、商店购物、客房预定、餐厅进餐等真实的场景, 学生可以成为模拟老板、职工、营业员、服务员。这样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 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英语。在实施模拟情景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起“导演”作用, 一个或多个学生作“演员”, 扮演特定角色, 其他学生做听众或观众。比如在讲《英语》 (基础版) 第一册中的“unit6Would you like to order”时, 我就采用了模拟情景进行交际训练。在教学中模拟了餐厅点餐的场景, 利用一些简单的道具, 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简易餐厅, 让学生分别扮演服务员和顾客, 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 分组进行表演, 告诉他们要从中选出班级的最佳服务员, 并且颁发一个奖杯 (自己利用木材所做的简易奖杯) 。学生听说还有奖杯可拿, 热情高涨, 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因为是分组进行, 合作表演, 所以他们都认真准备, 积极表现。最后我从学生发言的流利程度、发音、音量和表情等方面评出了一个最佳服务员, 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他颁发了奖杯, 那位同学非常高兴, 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出于鼓励的需要, 我对每组参加表演的同学都给予口头表扬, 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此次模拟情景表演, 不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Welcome to XX Restaurant”“Can I help you Would you like to order”“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What’s the specialty of the house”“Let’s go Dutch”等常用餐厅用语, 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可谓是一举三得。

语言学家毛鲁 (KE Morrow) 曾经说过:“To learn it, do it…only by communicate”, 意思是“要学, 就得实践”。贯彻交际性原则, 就是要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实际。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坚持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 养成并保持进行课前常规对话训练的习惯, 培养课堂交际氛围。根据职校生的特点, 一进课堂我都会讲些简单而又常用的句子。如“It’s nice to see you again”“Who’s on duty today”“Are we all here”“It’s fine today, isn’t it”等, 学生会做出相应的不同回答, 引出更多对话, 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其次, 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 我都尽量在网上收集一些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予呈现。要求学生根据幻灯片上所显示的资料进行大脑风暴训练,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地加以描述。比如在讲“Welcome to our party”这个单元时, 我首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呈现一些与派对有关的精美图片, 学生很感兴趣。我趁机告诉学生, 如果我们要举行一个生日派对,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How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 我要求大家必须尽可能地用英语发言。因为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再加上感兴趣, 同学们热情高涨, 积极献技献策, 这样就为本堂课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交际氛围。

再次, 在讲完每个单元的对话后, 都要进行领读, 让学生熟练所学句子, 然后适当让学生朗读和表演对话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 布置一些相关的任务,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 然后再搬上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82页) 课堂表演,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最后, 在每个单元进行课文讲解时, 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进行造句, 尽可能地给每位同学创造发言的机会, 同时进行及时鼓励。在学完单元课文后, 及时领读课文, 然后要求学生齐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有关内容, 从而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在开展课堂语言交际训练活动时, 教师应该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操练、认知体验活动, 同时教师在必要时适时地加以指导, 教师在总体范围上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当学生的活动出现不合总体目标的偏差时, 教师应运用可行的管理手段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小组和全班活动中, 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既热烈活泼, 又井然有序。

综上所述, 借用屈原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我将借着新教材改革之风, 努力求索。

参考文献

[1]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2]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粘附因子下一篇: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