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精选11篇)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是“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强调“宽口径、重实用”。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 更要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然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将英语作为陈述性知识来传授, 以学生掌握语法规则、理解词句篇章的意思为目的, 而忽视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际, 故而造成学生缺乏真实情境中的交际能力的锻炼, 缺乏语言使用的灵活性。针对此现象, 该文展开研究以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1 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提出。他认为, 交际能力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交际能力理论是美国的Canale&Swain (1980) 和欧洲的van Ek (1986) 的研究成果。Canale和Swain将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交际策略。这一解释包括了社会和语言使用的关系, 却忽略了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而van Ek的交际模式更全面合理, 他在强调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培养独立自主的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交际策略、社会文化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一研究成果成为交际法外语教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交际能力是只有着具体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同某一客观存在的语言群体进行有效、恰当交流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切只是和技能 (张红玲, 2008) 。
虽然由于研究者的视角、重点和所处坏境的不同, 对交际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是, 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就能深入、全面地理解交际能力的概念和它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英语交际能力是针对英语语言系统和使用, 要求学习者掌握英语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规范, 其目的是与讲英语的人们有效交流。
2 我国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从交际能力的视角出发, 以访谈的形式对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涉外语言学部大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分析他们的交际能力的现状并发掘出影响他们交际能力薄弱的原因。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 虽然经过初高中六年的系统学习, 但在课堂中教师侧重于语言本身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课中和课后以交际为目的地使用英语的比例较低, 故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 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 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低, 交际能力薄弱, 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交际活动, 影响其交际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2.1 传统教学法和教师交际能力培养意识的缺失阻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由于缺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意识, 当前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单一, 仍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导, 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脱离社会文化真实语境, 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略对文化知识的讲解, 不注重传授得体使用语言的技能培养, 交际法教学并为获得应有的重视。
2.2 学生以就业为最终目的学习英语
学院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往往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而用人单位也以毕业生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因此, 学生学习英语目的不是提高其交际能力, 而是通过英语考级。
2.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佳, 难以克服其“惰性心理”
英语学习没有捷径可走, 想学好就需要课后花时间去多听、多说、多练, 长久地积累。很有一部分学生懒学, 他们只是局限于课上的一点时间学习英语, 课后对英语不闻不问, 严重局限了交际能力的提高。
2.4 缺少英语交际的氛围, 学生深受“恐说心理”的影响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机械的口语练习, 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 且学生又过多地考虑句子的语法, 心里怕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而感到焦虑和紧张, 这些都影响学生顺利地表达。
3 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的策略
3.1 科学地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自身的交际能力素养
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说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 是新世纪高职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且迫切任务。这就需要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来,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和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英语文化课程的学习, 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 历史传统,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等, 努力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素养。同时学校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选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亲身体验“文化的冲击”, 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更生动地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 聘请资深跨文化交际人员做兼职教师等。
3.2 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交际意识
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交际意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课堂上将交际活动场景设置在真实的交际背景之中, 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来解决问题或交换信息, 发现和感受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提高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度和交际意识。另外, 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的思维模式的差异, 让学生在英美文化背景中有意识地进行得体的交流沟通, 内化其社会文化知识。
3.3 组织开展有效的课内外交际活动
3.3.1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 培养学生的交际动机
决定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产生主动的交际行为, 并积极参与活动。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赏原汁原味的电影及资料片, 有针对性地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愉快及友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任务型教学、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 使学生在真实的贴近大学生心理和生活的交际语境中, 体会英汉文化的差异, 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交际动机和意识。
3.3.2 通过鼓励和耐心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 尽可能给更多的同学发言的机会, 对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 特别是开口困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表扬, 使他们放下怕说错的思想包袱。
3.3.3 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课外, 学校和教师应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举办英美文化专题讲座,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话剧表演, 影视模仿, 英语演讲, 英文歌曲大赛等, 使其切身体会到英美文化内涵和思维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多观看原声电影, 收听英文广播, 广泛阅读英文原著, 访问英文网站, 积累异国文化知识。此外, 多创造与外籍人士接触交流的机会, 与外国网友交流, 从而学习如果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3.3.4 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加强顶岗实习
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能够更好地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而这只依靠校内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每年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操练, 增强现场工作能力, 培养其英语交际能力。
3.4 建立科学的注重交际能力的考试机制
目前多数高职英语专业仍采用传统的侧重知识层面的考试模式, 忽略了英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对待交际能力培养的锻炼。因此要将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考试模式变为重实践、重交际能力的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的形成性考核, 包括课堂表现 (回答问题, 课堂情境参与, 积极性与主动性等) 和终结性评价 (知识层面的笔试和涉及对话、表演等方式的口试) 。
4 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 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不断学习外语习得理论以指导教学实践, 在教学工程中反思教学摸索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式, 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实用型综合人才。
摘要:针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薄弱的现象, 该文利用已有的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 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现实, 分析影响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 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以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anale M, 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 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7.
[2]陈黛霞.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5) :157-15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蒋惠玲.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 (8) :52-54.
[6]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 2002 (6) :54-57.
[7]刘瑶, 张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外教育研究, 2010 (4) :45-46.
[8]王玲.高职英语专业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实用英语交际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2) :286-287.
[9]王悦.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华章, 2013 (3) :205-206.
[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1]张晓艳.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5) :61-63.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2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存在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显得颇为重要.
作 者:李娟 作者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年,卷(期):“”(6)分类号:H319.4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育专业 大学生交际能力 培养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3
关键词:交际口语 策略 英语专业
一、理论论据
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但就学习策略的本质而言,多数研究者已达成共识,Ellis(1994)从众多有关语言学习的策略的定义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概念(Stern1983,Weinstein&Mayerl986, Chamot1987, Rubinl987, Oxford1989),并归纳出关于语言学习策略诸多定义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即学习策略既是行为也是意识,作为语言学习的总体特征或趋势对语言学习产生间接影响,作为具体策略则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影响; 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及乔母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出现,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的问题上来。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Ellis (1994)的理论框架中明确指出,学习策略起一个中介作用,它将个体差异(包括信念、动机、性格、认知风格、语言潜能等)、环境因素(包括所学的目的语、学习形式、教学性质、学习任务) 跟学习结果连接起来。换言之,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决定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而学习策略的运用影响学习效果,即語言习得的速度和语言习得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加强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对于推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指导外语教学改革和改进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现状
(一)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水平是基本乐观的,绝大多数大学生(99.21%)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在学习策略中,最偏爱使用的是形式操练策略,占总人数的48.75%,其次是功能操练策略,占总人数的37.30%,再次是交际策略占总人数的30. 96%,最不常使用的策略则是母语策略,仅占总人数的18.26%。
(二)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形式操练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频率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在母语策略的使用频率上,男大学生则高于女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在语音、语法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内容和得体性,流利性最差。
(四)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语音、语法、流利程度,各项得分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总体水平上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得体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的对策建议
(一)形式操练策略与口语交际能力各要素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形式操练策略是促进口语表达在语音、语法的准确性上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口语表达内容、流利性和得体性水平的提高。就口语交际能力的总体水平而言,形式操练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口语交际能力总体水平的提高,但过度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语交际能力总体水平提高的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功能操练策略是促进口语表达内容、流利性及得体性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口语表达在语音、语法上的准确性水平的提高。就口语交际能力的总体水平而言,功能操练策略是促进口语交际能力总体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但过度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语交际能力总体水平提高的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交际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口语表达内容的提高。交际策略与口语交际能力在内容、流利性上的得分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交际策略是促进口语表达流利性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适当使用交际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口语交际能力总体水平的提高,但过度使用则会抑制口语交际能力总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母语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及交际策略均对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二)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努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习得语言,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就是交际性。因此,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适时的向学生介绍一些交际策略。鼓励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适当使用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促进口语表达的流利性,提高交际效果,克服焦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其次,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因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
四、结论
各项学习策略在口语交际能力不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较中等组及低分组大学生,更注重综合运用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和交际策略并努力克服对母语策略的依赖。中等组大学生较高分组大学生,在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上明显不足,且较多的使用母语策略。低分组大学生则在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和交际策略的使用上均明显不足,并且更多地依赖母语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桢福.英语高级口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4
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Hymes提出, 是指一个人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而针对提高交际能力的交际策略 (Communication Strategy) , 由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一篇讨论有关中介语问题的文章中提出。Selinker将交际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 为弥补语言能力不足而采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策略。综上所述, 口语交际能力由使用语言知识能力和运用交际策略能力两方面构成, 是在一定的语境下, 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技巧和能力。由此可以得出: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在其语言知识内容一定的前提下, 若能够适当地使用口语交际策略是能够辅助其交际顺利进行的。
二、口语教学与学习存在的问题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 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英语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因此, 口语水平才应该是衡量其英语学习质量的标准。虽然道理显而易见, 但英语口语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未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本文试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
英语教学方面, 第一, 受应试教育影响, 英语口语一直未能受到应得的重视。目前, 绝大多数中学的教学仍一切以升学率为重心, 英语口语没有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第二, 英语课堂的口语活动着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讲授与练习, 忽略了交际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实际上, 提高口语能力应同时从语言知识和交际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学生学习方面:一是学生对主动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的交际策略等知识匮乏。英语课堂几乎都是在围绕着英语本身来开展课堂活动, 即使是口语环节也是将重点放在语言知识本身的练习上。因此可以推理, 若能再适当地学习一些口语交际策略, 加以练习运用到口语中, 学生的口语水平将有明显的进步, 交际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那么学生尤其是刚升入大学的新生真的知晓所有的口语交际策略吗?本文试通过调查问卷考察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对口语交际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情况。
三、口语交际策略分类
综合Tarone (1980) 和Faerch&Kasper (1983) 的分类, 现将口语交际策略分为几种类别, 如表1所示。
四、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笔者于2012年9月对某高校2012级非英语专业四个本科班共18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177份。年龄在17~20岁之间, 在参加问卷调查前都学习了至少六年的英语, 此问卷调查不考虑男女生性别差异。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对自己口语能力作自我评定, 询问他们对口语交际策略的了解情况及使用情况。问卷结果以五分为满分计算成绩, 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说不清;4分:同意;5分:完全同意;第二部分是为得到学生对交际策略的态度和交际中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的频率。问卷结果以五分为满分计算成绩, 1分:从未使用过这个策略;2分:几乎没有用过这个策略;3分:有时用这个策略;4分:经常用这个策略;5分:总用这个策略。分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对各个交际策略配表1中详细的注释。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调查结果, 现将问卷两部分结果分别列出, 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表2、3。
从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满意, 半数以上学生没有听说过交际策略, 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交际策略, 必然不能够运用策略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部分学生使用过交际策略, 这说明交际策略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从表3可以看出, 对于学生来说, 在口语交际中, 最常用的交际策略是回避策略, 这与周可欣 (2006) 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减缩策略, 补偿策略, 求助策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副语言策略, 母语策略等较少被使用, 部分学生对所有的口语交际策略鲜少使用。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推断出, 在语言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适当地使用交际策略能够提高交际能力, 增加自信心。增加开口说的机会, 口语能力自然就会相应地提高。
五、问卷调查结论
(一) 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满意。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使用英语与对方交流。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衡量英语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不满意, 急需提高。
(二) 学生交际策略概念匮乏。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听说过口语交际策略这个术语, 但是对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从中可以看出, 学生们普遍仍把语言知识等同于交际能力, 认为口语表达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知识不足, 而没有意识到当交际超出语言知识范围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少数学生仅对交际策略处于了解阶段, 但不能系统地、有效地运用其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三) 学生对策略运用单一。在告知和详解交际策略后, 学生在诸多口语交际策略中自选, 最常使用的是回避策略和缩减策略, 而其他策略使用相对较少。这个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时, 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形式单一, 只是用几个简单的单词或者词组, 或者仅用最常用的句型诸如:I think;有时甚至选择放弃、沉默。
六、启示
(一) 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是提高学生使用交际策略效率的第一步, 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他们应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口头交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身应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 创造机会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师,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帮助他们认识交际策略学习的重要性, 即, 恰当地运用交际策略能够辅助交际顺利地进行, 提高交际能力。总之, 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对发展他们运用交际策略能力十分重要。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在口语教学活动中, 向学生强调交际策略的运用;通过分析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与他们讨论不同的场合应使用的提高交际能力的交际策略。通过提供与交际策略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明白哪些策略是最恰当的, 并明白什么时候用它来扩大自己的外语知识, 不断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证明, 交际能力只能通过交际活动才能获得, 而口语交际更是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 在着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也要重视对其交际策略的培养, 以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语言策略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Hymes, 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5
摘 要:交际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是当前外语教学课堂中的主流教学法。然而,文献显示交际法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实施情况和效果不尽相同。本文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堂交际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尽管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都认为外语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然而在具体的交际教学实践中,二者都重视对传统的语法、词汇的教学和学习。交际教学法在此类院校的实施效果不尽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有利于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用信息和参考。
关键词:交际教学;英语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00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02
1. 引言
交际法语言教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晚期英国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70年代末期引入中国并逐步得到推广。它是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理论,海姆斯所指的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他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是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1980年卡纳尔和斯温提出了一个交际功能模式,从而使交际能力的概念具有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随着威尔金斯的《意念大纲》、威多森的《交际法语言教学》等交际教学法的代表性著作相继问世,交际教学法逐步发展并趋向完善(张蔚,2001:91)。交际语言教学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便逐步引起学界的重视。国内学者对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石洛祥、齐迎军,2005;敖佳勇、杨建萍,2008)、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实施交际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Liao,2004;Rao,2002)、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施情况(如:丰玉芳,2007;李瑛、吴长镛,1998;Xiao,2011;张伊娜,2006)以及影响交际法在我国外语教学课堂实施效果的因素(Ding,2007;胡青球,2010;柳宏,2002;鄢小凤,2000;张庆,2007)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交际法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情况,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交际教学法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语言教学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学者们对交际教学理论的不断研究,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外语教学所盛行的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内容依托式教学等也都属交际法流派的分支,并且有的教学方法已经在一些重点高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交际法在重点大学和综合性院校的开展,在主流核心期刊中鲜有研究关注这两大层次高校以外的学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实际上,近十年来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很大的比重。据统计从1999至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升格了19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28.5%(武书敬、孟丽华,2007: 109)。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很多学科的发展还处于摸索、转型阶段。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交际法在此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期发现问题并为新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受试对象均是1999年以后新升格为本科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分别来自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和河南工程学院。参与调查的学生共200人,有效回收问卷182份;参与调查的教师22人,有效回收问卷22份。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5级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或者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不太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3=没有明确看法;4=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5=完全同意或者完全符合我的看法。问卷共涉及49道题目四个维度: 英语课堂交际教学实际情况、对交际教学的态度、对英语学习的总体认识和课堂实施交际教学的困难。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问卷收回后,运用SPSS17.0对所收集的所有有效数据进行频率统计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态度,在呈现结果时,我们将1(完全不同意或者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和2(不太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合并为“不同意”,3(没有明确看法)标为“中立”,4(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和5(完全同意或者完全符合我的看法)合并为“同意”。
3. 结果和讨论
3.1 对英语学习的总体看法
表1旨在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视角来了解“该怎么学英语、学什么、如何学最有效”等问题。
表1中有关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7%的学生不同意“学英语就是学语法规则”;48.6%的学生不认为“语法规则掌握得越多,语言能力就越强”;63.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很重要;在纠错方面,超过一半(51.1%)学生认为纠错很重要,而27.3%则认为纠错不重要。对于“发音标准是否表明英语学得好”的问题,我们发现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重持平,均为35%,而没有明确看法的就占到30%。可见学生对英语学习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对于第27、28、29、37、38这五项关于语言实际运用的题目,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明显多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而这五项正是强调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这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学习应该以交际应用为目的。
表1中有关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45.5%的教师不认同“学英语就是学它的语法规则”,而50%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可见多数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59.1%的教师认为语法规则掌握得越多语言能力就越强;同时,有80%的教师认为学习过程中避免语法错误很重要;然而,有趣的是,在多数教师认为课堂上语法教学很重要的同时,77.3%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很重要;对于发音标准是否表明英语学得好的问题,持否定态度的比重为45%,而持肯定态度的比重为40%,说明教师们在此问题上也没有明显倾向,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另外,所有的教师都不同意第27、28和29项中的说法,5%的教师不同意第37项以及10%的教师不赞同第38项中的说法,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是认同语言的实际使用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的。
比较教师和学生的结果,我们发现对于语言形式教学的重要性(如:语法词汇、发音、语言的规范性等)学生和教师看法不尽相同,但二者在对于语言实际运用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上看法趋于一致。
3.2 对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态度
表2呈现教师与学生对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态度,其中前五项是对语言形式教学的态度,后五项则是对语言交际教学的态度。
表2中有关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41.2%)不同意以形式操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第11和12项),此态度在第14项中得到进一步体现。62.1%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语法规则的讲解。第13项表明多数学生(59.3%)不喜欢老师用中文讲解,而第15项表明多数学生希望英语课上有锻炼口语的机会,或者说只有23.6%的学生喜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关交际教学态度的五项(第16、17、18、19、20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向往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表2中有关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教师(72.7%)不赞同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形式教学,而是支持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模式。这与学生的态度基本一致,说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同交际教学模式。然而,第12项的数据中有63.6%的老师经常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和复述句子,这说明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的形式教学。另外,第15项数据显示喜欢英语课上不需要说汉语的只有13.6%,这说明多数教师课堂上都会使用汉语来辅助英语教学。有关交际教学态度的五项(第16、17、18、19、20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支持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态度与学生的看法相吻合。然而,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教师在对交际法态度上的不一致性。他们一方面赞同以交际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形式操练。
3.3 英语课堂交际教学实际情况
表3是对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表3中有关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在第1、2和4项中,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重大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重,这表明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是以语言形式教学为中心的。对于第3项,有57.7%的同学否认英语老师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中文讲,但仍有26.9%的同学承认这一说法。第5项中尽管有46.7的学生否认他们在英语课堂上鲜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然而37.3%的学生承认这一说法,说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口语,这与上面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语言形式教学为主一致。这一结果在第6项中得到进一步验证,48.4%的学生否认他们的英语课堂是以交际为中心的,多于持肯定态度的比重(34%)。然而,第8项中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重又大于持否定态度的比重。可见在被问到课堂教学以什么为中心时,学生的态度在交际教学、语法和词汇学习之间摇摆、前后并不一致。这一结果与丰玉芳的结果相似(丰玉芳,2007:88-89)。
表3中有关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老师(68.1%)否认他们在课堂上以语法词汇为中心,86.4%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是以交际为中心的,而且大多数老师认为他们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81.8%)、设计一些使用英语交流的课堂活动(86.3%)、也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95.4%)。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教师在努力地尝试交际教学、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仍然无法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数据也显示,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课堂中交际教学的实际实践情况的看法不尽相同。同时,72.7%的教师认为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会解释语法,59.1%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母语来辅助课堂教学,仍然有31.8%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还是以教师语法和操练为主。这表明教师在实施交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仍然受到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
3.4 课堂实施交际教学的困难
表4报告了学生和教师对“造成在我校英语课堂实施交际教学法困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影响交际教学实施的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是B项和G项,均有超过70%的学生选择此两项,可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语言使用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B项“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教师讲、自己课后消化。这有悖于交际教学重视语言实践的理念。其次被提及较多的是C项:缺乏真实、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材料,可见学生对于学习材料和教材并不满意,然后是E项:以语法词汇为主的考核方式。说明要实施交际教学,须有与交际教学配套的考核方式。另外,也有超过50%的学生提及“缺乏设备和条件”,可见这些院校中实施交际教学模式的设备和硬件还有待加强。
教师方面,被提及最多的则是A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其次是B项和G项,说明学生的课堂表现会直接影响交际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只有41.4%的学生承认自己缺乏动力,说明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改善等得到提升。另外,C项也是被提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可见在学生和教师眼里这几大因素是影响交际教学成功实施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交际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要使交际教学良好地展开,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有兴趣说、有内容说;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学习材料。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软件、硬件设施的完善;同时,还必须摒弃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核心的考核方式,采用以考查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评估能力、现代化工具使用能力等,以满足课堂交际教学的需要。
4. 结语
本次调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交际教学符合学生的普遍需求,其课堂模式也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师和学生都认同交际教学对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有必要进行形式教学如语法、词汇的学习。这一观念在此类院校的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教师在尝试交际教学的同时,仍坚持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这可能与此类学校仍然以传统的词汇、语法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关,也受这些院校大班教学、硬件条件建设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调查结果有如下几点启示:1)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上应该达成一致,教师应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开展某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接受这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过程,师生只有有了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才能更为顺利地展开。2)交际教学虽强调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然而交际能力本身也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即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因此,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也很重要。对于新本院校来说,多数同学基础薄弱,因此语言的形式教学不容忽视,那么课堂教学中形式教学与交际活动的比重该如何分配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Ding,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A Survey of Attitudes and Contextual Factors[J]. CELEA Journal, 2007, 30(3): 14-24.
Liao, X. The Need fo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J]. ELT Journal, 2004, 58(3): 270-273.
Rao, Z.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nd Non-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EFL Classroom[J]. System, 2002, 30: 85-105.
Xiao, L.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Context: Beliefs and Practic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 34(2): 44-61.
敖佳勇、杨建萍. 交际教学法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法[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0-192.
丰玉芳.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2007(4):88-89.
胡青球.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眼中的交际教学法——一份调查报告 [J]. 外语界,2010(1):69-74.
李瑛、吴长镛. 交际法得失论——华东师大英语系交际教学法实验的调查报告[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23-25.
柳宏. 交际教学法的文化倾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9(3):121-126.
石洛祥、齐迎军. 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1):74-77.
武书敬、孟丽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09-112.
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0(1):11-14.
张庆.从文化视角论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61-63.
张蔚.交际法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口语教学[J].外语教学,2001,22(2):90-95.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6
一、明晰教学目的
明晰教学目的是有效进行课程教学的前提。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文化类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体系内其他文化类课程有相异之处。从教学目标来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的首要服务于交际,所以重点不在传授具体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里要指出的是,商务类跨文化交际教学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对商务基本礼节礼仪等的介绍,但师范类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题性还不够突出。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均提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总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为适应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英语师范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知与思考,更应该结合现行中学教材对文化话题和素材进行分析与渗透,为师范生将来从事基础英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厘清教学内容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所以课程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为政治、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礼仪、文学等基本社会文化常识,而更多应该聚焦于文化现象和文化差异背后的根源研究,如交际的基本原理、行为模式、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等。相对英美社会文化类课程而言,《跨文化交际》既要对外国文化进行梳理又要兼顾母语文化,且着眼点不在政治历史等大事件上而在于言语和非言语等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的生活文化,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道歉用语以及微笑等具体行为差别的渗透以及对这些关注意识的渗透。只有做到这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启发性、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跨文化交际》课程目的不是教授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动脑,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授课方式,尽可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如小组学习、讨论辩论、项目调查、采访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创设灵感。如讲到中西方在时间使用上的差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两种观点“生活应该是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来”还是“生活应该是自由和灵活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能体会“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两个概念的差别,并能在辩论中实现珍惜时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所在学校所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对外交流相对闭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多,语用环境的缺乏使得学生所学理论比较难以运用于实践,从而使得该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在教学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市面上现有的适合英语专业学生采用的容量和难度适中的课程教材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以调整和取舍,突出实践性特点。大量引入文化对比、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增加对跨文化差异的感知和体验。并适时邀请外教和留学生等做文化专题演讲。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探索发现和总结,如组织其到基督教堂等地与西方朋友过圣诞节和感恩节等,使跨文化教学落到实处。
3.课外活动和课内教学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定期举办中西主题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教、留学生等参与探讨,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与英语文化人群接触的机会,使其获得真实情境下的素材,增加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减少因信息来源不足而产生的思维定势与偏见,促进文化包容性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在《文化和言语交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针对言语行为在来自不同英语国家的外教和留学生中进行调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交流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鼓励学生经常举办角色扮演、小话剧汇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4.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内陆地方性高校缺乏多元文化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太多接触异文化的机会,缺乏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交往和相处的经历。绝大部分的教学素材都来自书本或是网络媒体,文化和交际均具有变化性特征,许多在过去合理的信息可能到当下业已过时,再将间接获得的实用性不强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显然不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素材匮乏的情况下上好跨文化交际课是有难度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也要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因此,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期,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及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等资源,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案例材料用听力音频、影视片段和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引进课堂,并同时建立习题库和相关学习网站,提高课程信息含量,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效果。
四、探索考核方式
《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依据学生水平,参考学生发言与讨论和课堂陈述等平时表现,采取多种多样的期末考核方式。可以是一张试卷,也可以是一篇课程论文。条件允许下还应将情境测试等口试环节纳入考核范围内,以实现课程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真正目的。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7
1交际能力的概念分析
一个社会人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是其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际能力不单单是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形式,同时包括一个人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和副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交际能力”这一复杂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提出的, 它涉及社会、心理、语言、修辞、文化等多种因素,而高尔夫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社会交际能力,同时要学会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毕业后英语水平才能达到其职业要求。
2高尔夫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1997年我国第一所高尔夫学院在深圳大学成立,虽然目前我国国内有50多所相关院校已开设了此专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高职院校高尔夫教育起步较晚,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模式,尚且都处于摸索的阶段。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高尔夫专业领域应用较为普遍,因此对高尔夫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便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挑战。 但是高职院校中高尔夫专业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语言运用能力普遍地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极其不利于专业学生日后的职业选择。因此,高职院校需对目前高尔夫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重点提高,能更好的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促进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3高尔夫专业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高尔夫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尔夫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具备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更是高尔夫产业界的宠儿。高尔夫这一国际运动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更有数以万计的外国友人也加入到它的行列,因此高尔夫行业对具备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极为重视,高尔夫专业英语在国内许多高校被设为了专业必修课。加强高校高尔夫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更是促进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尔夫行业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新兴行业,人们对它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心。高尔夫从业人员需要对高尔夫行业的市场动态信息准确理解和掌握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而高尔夫英语交际能力则是在高尔夫行业中获取极具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掌握此项交际能力的人员才能更好地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从而将对外服务和管理等工作更专业的完成。
3.2人际交往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能够从对方那获取行业信息,同时能够与同行交流球技,对国内国际高尔夫领域发展有所了解,在此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高尔夫从业人员能够借助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沟通工具,同其他国家球员沟通球技,提高其从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高超的高尔夫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促使高尔夫从业人员向国际水平更近一步。
3.3人际交往是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基本上是由人组成的,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具有互动性。高尔夫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更需要与人进行交往,没有交往就无法获得行业的最新动态,没有交流学生的球技难以有所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会停滞不前。而且,良好的英语人际交往有助于推动高尔夫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而不仅限于国内高球行业。
4如何培养高尔夫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4.1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不宜为学生制定过多的学习任务,首先以学生实际水平为基准,为其制定相应难度的高尔夫英语词汇,词汇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高尔夫专业词汇, 充实自己的语言用语。高尔夫专业词汇较为生涩难记忆,教师可鼓励学生联想记忆法,同时通过多朗读、多背诵、看图识记等方式积累高尔夫专业英语词汇,为日后英语口语的交际夯实基础。中级阶段适当地增加专业难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球场的一些专业用语、日常惯用语,通过反复记忆能够脱口而出。高级阶段,学生应将焦点更多地放在阅读英文高尔夫专业书籍以及国外专业网站上,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其高尔夫专业英语水平。
4.2情境模拟,杜绝”哑巴”英语
高尔夫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只学不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高尔夫球场的真实场景展现出来,仿真的球场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模拟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扮演角色中,将平时所学在模拟场景中切实使用,从而达到交际能力提高的目的。
4.3注重学生口语表达与交流
高尔夫从业人员主要通过口语直接对客户进行服务的,因此教师应重点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将口语的教学和口语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多次反复的启发和动员,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口语用法,还可以设置一些英语小游戏和英语歌唱比赛,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4.4引入西方文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高尔夫运动作为“舶来品”带有自身的西方文化,高尔夫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在工作中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高尔夫行业的职业需求。
5结语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8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具备相应的全球意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各种国际商务活动,包括各种关系的处理,并用英语来沟通和完成工作。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外事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进行商务活动过程时,交流的双方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高、低语境中理解多元文化,免除文化冲突是现代商务人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交际才能。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的重心不仅只局限于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和相关的商务知识,更应扩展到掌握各个种类的文化特点及差异。因此,要使商务沟通更加顺畅,成功实现多国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运用相适应的沟通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空前发展,对既能熟练运用英语交流,又能熟悉商务知识的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在商贸交流活动中,不同角色的双方人员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标准和思维路径,多元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习跨文化交际不但优化了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而且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业竞争力,为培养优秀外贸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意识
由于各国文化普遍存在差异,因而各国商务人士在处理各方面事物中,所表现的意识、行为、语言、办法、策略都会存在不同之处。不了解参与活动对象所具有的基本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和习俗性的礼仪信息,在交际活动中就会出现障碍、分歧或误解,使交际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日常学习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把本专业的语言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而且要注重对中西方文化、习俗、语言交流方式等内容的分析,达到知己知彼。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升交际能力
用外语进行观点的表达是成功外事交际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目标语言,才能实现与目标对象有效地沟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日常商务交际用语、专业性商务词语等知识点进行梳理、分类、整理、记忆,为日后商贸活动积累口语素材。同时,大多数领域的商务工作要通过口语交流、谈判来完成,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更应在日常学习中强化创设语言环境、用英文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杜绝强读写、弱听说的问题。
(三)了解文化特点,跨越文化障碍
当前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单词、句法、惯用句式的讲解为主要授课内容,教学板块中很少融入文化现象的分析。即便进行文化知识讲解,讲解内容也只局限于课文所提供的商务交际场景,很少对文化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和外延扩展。因此,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遇到文化问题,常常不知道怎样应对。所以学生应该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关注不同国家的国情常识、礼仪风俗、宗教习惯、价值导向。
(四)重视言语应用,锻炼跨文化能力
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要求学生能利用英语在商务场合中完成接待、洽谈、翻译等外事工作内容,及时传达交流双方的意见,避免沟通误解,消除文化差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加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的机会,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真实的语境下积累跨文化知识,加强文化移情能力,开阔文化视野,抢抓机遇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学习者来讲,在实战经验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商务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这对夯实其业务知识,培养其商务文化意识,丰富其专业素养,提升其学习效率及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积极的影响。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此担当起引领者的责任。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也应在教师的辅助与引导下,积极探索适应当前中国学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策略,以提高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提升商务交际能力,为成为优秀的涉外商贸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商务交往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运用英语,掌握丰富的商贸业务知识,还应积累商务交际礼仪知识文化常识,培养跨文化能力,以应对我国外事商贸领域对复合型商务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3,23.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交际能力,藏族学生,培养
由于受当地英语教学条件的限制, 英语专业部分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困难, 逐步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直接影响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回顾了交际能力学说的历史发展过程, 然后结合西藏民族学院教学过程中英语专业藏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培养其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交际能力的历史发展及其分类
对语言能力的看法,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 语言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尚未形成指导语言教学的系统理论。到了20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兴起,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 是一套符号系统。与此同时, 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外语教育界在当时流行的观点是, 学习语言就是要获得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语言可以分成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 人们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的理论是:语言能力是人的内在能力, 即辨认什么句子是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J.B.Carroll在1968年提出:语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语音、词汇和语法。
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人类学家D.H.Hymes于1972年首先使用的。因为Chomsky重视的是语言能力, 忽视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 Hymes针对此提出交际能力。Hymes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
可能性 (Possibility) :指关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可行性 ( (feasibility) :指可接收性;适宜性 (appropriateness) :指语言得体;现实性 (reality) :指交际中, 言语行为是否可行, 即现实生活中是否使用该语言。
Canale和Swain在Hymes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的基础上扩展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在1980年提出了语言交际模式。该模式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 即掌握语言规则知识, 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
(2) 社会语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 即交际者能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的理解和表达言语的能力。
(3) 语篇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 , 即能根据不同的语言载体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 组构成一定语言篇章的能力。
(4) 交际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 , 即为提高交际效果而有意识采用的各种技能, 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技能。
进入90年代, 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比前人的学说更全面, 更系统, 也更容易付诸实践。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
(1) 语言能力。由四部分组成: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功能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2) 策略能力。策略能力分评估、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实施四个部分。
(3) 心理生理机制。该机制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牵涉的神经和生理过程。
语言交际能力学说使人们明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不仅要合乎语法规则, 而且要贴切得体符合语境。
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语言能力是指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规则及应用这些知识和规则理解和造出正确句子的能力, 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现代语言学归之为理解和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主体和基础, 没有语言能力就没有交际能力, 也就不会有语言活动。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在外语教学中要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 做到既要培养语言能力, 又要发展交际能力。藏族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但交际能力仍需要大幅提高。
三、培养藏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较害羞, 不敢大声说和朗读英语, 认为听力和语法很难提高, 造成英语学习中出现畏难情绪和自卑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要培养藏族学生交际能力, 必须紧密结合藏族学生的实际水平,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时把单词的记忆和优美的句子结合起来。
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 要难度适中。简单的对话学生还可以理解, 长篇段落的材料学生就很难接受和听懂, 注意力就开始分散, 效果不佳, 因此必须循序渐进的播放听力材料。在播放听力之前, 要事先告诉学生材料中的新单词和需要回答的问题, 让学生注重材料整体大意的理解。至于口语和会话的锻炼是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机会, 可选择学生感兴趣和生活中熟悉的话题。
每个单元学完之后可以选择一篇故事性的阅读材料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授课中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基础知识。作文的训练也是如此, 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要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 对其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藏族学生在写作文或者做汉译英时, 有一个倾向就是把汉语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对应的英语翻译出来, 借助汉语来学习英语。但是英语表达习惯并不完全和汉语一样, 所以需要告诉学生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必要的语法知识可以单独给学生讲解, 让他们逐渐在写作或翻译中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
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其最核心的功能,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要通过有兴趣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此外, 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除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系统内的知识外, 还应加强和培养藏族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愿意用英语去交流。
在实践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要有耐心, 真正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探索民族教育教学规律, 让藏族学生爱学英语, 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 具备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Hymes.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Sociolinguistics by J.B.Pride and J.Holmes.Penguin, 1972.
[2]曹浩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3) .
[3]何慧刚.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 (1) .
[4]黄国文.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J].现代外语, 1993 (3) .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面对较为繁重的交际压力,与外国友人进行深入交流,如果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不了解,就很容易在交流过程中冒犯他人,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为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者应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商务英语交流需要
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需要与多领域的人群进行交流和合作,在此过程中就会接触大量的外国人,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较多,而且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交流过程中不能将英国的文化当做是所有英语国家的文化,从业者需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在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待。
如果从业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不仅会造成交流障碍,还容易冒犯他人的文化,影响双方关系进一步拉近。在商务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保持良好的合作氛围,不能出现彼此冒犯的情况。
(二)教学改革工作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从事其他工作,真正进入商务领域的人少之又少,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英语语法、词汇教学,对外国文化并不深究,学生获得的文化知识就随之减少,这一情况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降低。某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与外国宾客交流存在较多的障碍,双方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商务合作的可能性也就随之降低。为此,相关院校应当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通过案例教学将现实的商务环境引入课堂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将商务交流的环境带入课堂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将外国文化知识融入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和有利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注意案例应当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凭空捏造,否则案例的作用就会削弱,同时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在商务交流过程中经常遇到。此外,案例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时代性,过时的案例不应当出现在课堂中,教师要选择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案例资源。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掌握外国文化的能力会明显增强。
(二)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
许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对外国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教师在学习阶段没有到外国深入研究,其了解的外国文化往往来自于书本和想象,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文化素质较低。现实情况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自身不完美的地方,例如可以在暑假、寒假期间到外国去访学,高职院校要给予教师适当的资金支持,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外国英语教师的交流,从外国友人的口中学习外国文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2]。
(三)开设汉语文化课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不仅要开设外国文化课,还应当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现如今许多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了解非常少,反而对外国文化比较热衷,这导致学生在认识本民族文化时存在较大的偏差,容易将东亚文化认为是中国汉语文化。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从高中阶段提升至大学阶段,让学生学到更深入的汉语文化,在区分汉语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同时才能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同时传授中西两国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必要时可以组织汉语文化专家为学生授课,或者让学生参观汉语文化的精华成果,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接下来一个阶段要开设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礼仪和商务英语翻译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在今后的交流过程中,尊重外国的文化,实现双方的尊重互信。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教学工作也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不应当仅局限在课堂内,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与外教及国际友人用英语交流。或者与外国的学校进行联合,开展互联互视交流,让身处两国的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双方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文化的精华部分,这样不仅可以让我国的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还可以让外国学生了解我国汉语文化,可谓一举两得[3]。
总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很多年来一直坚持落后的教学理念,学生虽然学到了专业的英语知识,但是对外国文化所知甚少,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会经常冒犯对方,影响双方进一步交流。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学生学习外国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文化精髓。涉外商务活动的成功,除了必需的英语知识外,还要专业的文化知识进行辅助,这是一种内在的交流模式。高职院校要培养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实用性技能型外语人才,并将此作为一种长期目标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谢忠瑞.论商务外语学科及学术研究的再定位[J].职业,2015,30:81.
[2]刘春富.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J].河南科技,2014,06:276.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 篇11
根据陈国明和Starosta的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技巧组成;其中跨文化敏感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 只有对异国文化有正确的情感倾向, 才能激发相应的文化意识,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正确的交际技巧进行有效的交际行为。[5]因此, 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起点。
自2002年, 我国硕士扩招, 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国际文化、科技交流和互派高级访问学者日益增多, 这对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能力, 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 我国目前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的现状测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 这会导致外语教学的盲目进行及人才培养的低效率。
有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通过定量研究来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是什么?2)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自信心、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愉悦程度以及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如何?3)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的现状如何?4) 如何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是从6所高校中, 随机抽出100名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这6所高校包括部属院校和地方性大学。这些学生涉及的专业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有机化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日语等, 并且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及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两份问卷。问卷一是采用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6], 其中, 笔者对11、14、和23题项进行了中文注解。此表中的24个题项共由五大因素组成, 即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自信心、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愉悦程度以及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如表1所示:
每一题项有五个选项, 包括:5:完全同意;4:同意;3:不确定;2:不同意;1:完全不同意。每一选项前的数字表示分值, 将24项分值相加, 得到该量表测量总分。分值越高, 表明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也就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越高。
问卷二是调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外国文化接触以及对文化教学态度的量表, 共11题项, 内容涉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能力, 当前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3 研究程序
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 在实施调查后, 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应答定势的问卷, 共获得有效问卷92份,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是基于92份问卷。问卷的原始数据用SPSS17.0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程序为: (1) 两次描述性统计分析, 用来描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总分得分和其组成五大要素的总分得分情况, 以及学生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平均得分及其组成五大要素的平均得分情况; (2) 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得分的出现频率统计并以柱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1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92名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最低值为65, 最高值为89, 平均值75.49, 高于度量表平均值72。表3表明:因素1跨文化交际自信心 (平均值=3.102) , 因素2跨文化交际投入程度得分最高 (平均值=3.609) , 因素3跨文化交际专注程度 (平均值=3.587) , 因素4跨文化交际愉悦程度平均值最低, 为2.246, 因素5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 (平均值=2.87) 。由此可知, 因素1, 5, 4分值较低, 排名靠后。笔者认为, 主要由于当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外国文化、习俗了解较少, 在交际中, 会信心不足, 担心其他人会对自己作出负评价, 因而产生畏惧感或沮丧心理。
这种心态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很常见, 如, 在口语活动时, 很多学生不会选择首先开始话题, 能不开口就尽量不开口。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 根据本调查问卷的计分规则 (3为中间数, 表示不确定;4代表同意) , 其平均值3.145处于3-4分之间, 这也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对跨文化交际都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 都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表4和直方图为所有被调查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分值的频率情况提供了更加详实的信息。
表4及直方分布图显示跨文化敏感度平均值为3分或低于3分的共有25人, 占总人数的19.6%;在3-3.5之间共有60人, 占62.6%;3.5-4 (包括3.5) 之间共有7人, 占7.2%, 平均值主要集中在3-3.250。这说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 跨文化交际水平仍需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 但仍有大范围的提升空间;男生和女生在跨文化敏感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女生略高) 。由于被调查对象中的男生均来自理工科专业, 女生大部分来自文科专业, 但两者差异并不明显, 所以这也说明, 当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水平与自己本身的专业关系并不大, 由于学术交流的需要, 理工科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更多于文科专业研究生, 因而跨文化敏感度更容易培养。
2.2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外国文化以及目前文化教学调查分析
表5至表14为学生在语言能力, 文化知识,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对于文化教学建议五方面的情况。
本研究显示:
1) 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99%的认为语言与文化相关 (见表6) , 89.1%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兴趣 (见表8) , 82.6%的同学在看英文电影或小说时, 会注意到西方不同于中国的一些文化 (见表10) 。
2) 从接受文化及文化输入来看, 85.9%的被调查对象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 (见表7) , 一方面在于自身对文化的关注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文化输入较少, 有7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从课堂上能获得的文化知识不足 (见表9) 。这些说明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 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知识, 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拓宽知识面重视不够。
3) 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 有一部分也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可以说, 他们都已达到了“应试”的语言能力, 但是, 这种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并不成正比, 即与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能力相距甚远。在跨文化交际亲身体验时, 97.8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交流有障碍 (见表11) 。41.3%的人将其归因于英语不好, 听说较弱;27.2%将其归因为交流方式上的问题 (见表12) 。这一点说明了我国当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中重语法和句法, 忽视文化因素及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
4) 课程建设及教学建议上, 分别有51.1%和35.9%的学生最希望在课堂上学到听说技巧和跨文化技巧 (见表5) ;77.2%的学生希望有专门的英语文化课程 (见表13) , 并希望在课堂上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47.8%的学生认为与外国人接触交谈是提高文化意识和交际水平最重要的渠道 (见表14) 。
3 几点思考
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像所期望的那样取得长足的进步, 原因涉及教师的素质, 东西方文化差异学生因“功用主义”[7]而忽略文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基于这种思考, 本文认为, 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增强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目前, 大多数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在本土文化如何适应目标语文化上, 具有单一倾向性特点, 这就易于将跨文化教学简单地等同英美文化的导入[8]。所以, 外语教师应改变当前的教学理念, 增强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能力。因为, 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增强跨文化意识?一是要有虚怀若谷的包容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外国文化, 对不同文化行为和思想不要妄加批判, 做到“洋为中用”。二是在教学策略上, 要合理利用教材和其他语言文化材料,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内容, 引导他们对文化的思考。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教学素材的选用, 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既注意语言能力的提高, 又关注文化能力的培养[2], 将学生的文化体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3.2 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提升跨文化意识需要了解、学习外国文化。因此, 要多收听英语新闻广播 (如VOA、BBC) 、英语电视新闻或专题节目 (如CCTV-9) 、浏览英语学习网页 (如普特听力网、大耳朵英语学习网) 、观看电影、美剧 (《老友记》、《绝望主妇》) 等。如能这样做, 就可以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社会状况、文化教育、民族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知识以及英语环境中的新观念、新发展、新语汇, 从而获得原始的语言文化信息以及口语练习范本, 有效提高语用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提升需要电影、杂志、网络等媒介的“间接经验”, 但仅此还不够。因为, 学习者无法从一个单一文化背景的人过渡到具备双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人。因此, 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 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实践[2]。如, 可以通过完成一些项目来获取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觉察交际对方文化与母语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在动态的语境中适应文化的交流,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提高我们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3 改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年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 (试行稿) 》指出:“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9]显而易见, 教学目的仍只是单一的听说读写译, 并没有涉及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据笔者调查, 目前, 几乎所有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只有一个学期, 而且, 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为了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服务的。
事实上, 外语教学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还应注重交际能力、情感的培养。因此, 改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 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场综合性的改革和创新, 把外语教学逐步变成跨文化外语教学, 要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使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10],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17-20.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Bennett J, Bennett M, Allen W.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In Paige, 1999.
[4]张红玲.2010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 2010 (6) :49-53.
[5]任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8.
[6]Chen G M, Starosta W 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 2000:1-15.
[7]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453-457.
[8]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 2000 (3) :28-31.
[9]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 (试行稿) [EB/OB].http://yisb.tchtour.com:8080/master/webeditor/uploadfile/20078133836000.doc.
【专业英语交际石油工程】推荐阅读: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07-26
工程专业英语单词09-12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要点08-20
采矿工程专业英语05-18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08-23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08-24
制药工程专业英语单词06-26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文章08-11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pdf09-01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翻译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