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英语(通用5篇)
美术专业英语 篇1
摘要:毕业创作是美术专业本科生在离开母校到踏入社会的一根纽带。衡量一名本科毕业生是否合格, 在他的毕业创作作品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作为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师,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是现实, 但是要告诉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找工作……
关键词:毕业创作,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技法,美术展览
全国除八大美院外, 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就读于非美术院校, 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所处的是一般高等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 而不是专业的美术院校, 所以当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择业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至少在这样一个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好就业。纵然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却也暴露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对于一个就读于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 不管他是否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 大学四年里的最后一次课程, 即毕业创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是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缩影。著名艺术家苏百钧说:“‘创作’意味着去创造一种过去所没有的作品。如果说创作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培育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 那么, 只传授既定的艺术模式和制作程序就算不上教好了创作。授人以鱼, 而未能授人以渔。其后果是:学生只能够熟练地重复前贤说过的话, 却无法表达自己真正的见解与感受, 所做的一切无疑只是在‘帮人打工’” (1) 在专业的美术院校, 毕业创作被当做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大家都非常重视。在整个毕业创作阶段, 包括从构思到构图, 从搜集素材到最后的正稿完成, 都需要耗费创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大量时间和心血。当然也要得益于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学生在学校的“重压”下, 也认真起来, 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创作。这样众人齐心合力所完成的毕业创作必定是质量颇高的。美术学院还为毕业生们制造了诸多参展的机会, 如全国美展, 省美展等等, 充分搭建了一个个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施展才能的平台。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影响下, 有的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参加了省展甚至全国美展, 更有甚者还在这些美展中拿到了奖项, 这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要知道有的美术工作者终其一生也拿不到一个全国奖。通过参展与获奖, 增强了这些毕业生的自信心, 在毕业后找工作时也能为自己加分。加之又是专业美术院校的“科班出身”, 自然成了招聘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其实且不谈找到的工作的优劣, 单就本人而言, 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相信这样的毕业生在他本人以后的艺术人生道路上定会颇有建树, 毕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 再不怎么用功的学生, 一到画毕业创作的时候就开始认真了。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创作完成之后感慨:在毕业创作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是自己在大四之前根本不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 就会发现学生的话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有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以前确实贪玩, 没有把精力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而到快毕业了才幡然醒悟;二是我们的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如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而不精, 虽也是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 但是毕竟在每次课程只有四周 (最多六周) 的情形下不可能把课程学到很精的地步。
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纵然国家已经编好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随意更改, 但就毕业创作而言, 是不是可以未雨绸缪?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起, 学校就要因势利导地为他们灌输创作, 特别是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和方针及理念, 以引起学生对创作和毕业创作的重视, 这样, 通过三年多的刻苦训练, 学生在第四年的毕业创作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一筹莫展。毕竟到了毕业季就有许多现实的困扰, 包括面临的毕业答辩和找工作的事情。如果能在学生大学四年级之前办好历届的毕业创作展览, 势必会让还没有成为毕业生的他们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氛围, 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美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质量好的毕业创作作品展览也必将促进高低年级之间的学习也交流。高年级也低年级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而低年级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受到促进与熏陶, 到下一个和下下个毕业季时, 又能产生更优秀的毕业创作作品, 为下几届的学生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其实所谓的“传统”, 就是这样来的。能够把好的思想意识形态传下去, 再加以发扬, 不管在哪个领域里运用, 定会做得越来越好。学校把毕业创作办好了, 概括地说就是以毕业创作“养”毕业创作。只要“养”得好, 在学生方面是受益无穷, 而作为非美术专业院校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教学经验。当然, 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毕业创作这门课程。否则, 以毕业创作“养”毕业创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 作为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师,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是现实, 但是要告诉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找工作。换言之, 不应该让找工作这样的现实问题来阻碍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 与其他文理科的学生区别还是很大的, 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不仅要心手一致, 思想境界也要高, 才能绘出优秀的作品。“作为创作课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 所谓科学的教学也就是这个道理。” (2) 所以, 在大学本科期间, 专业基础技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技法是组成一张画的重要元素, 好的技法能让你的作品熠熠生辉。要想画好一张画, 光有好的创意和题材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精彩而娴熟的技法去驾驭它。技法不是一张画的全部, 但一定是画好一张画的重要手段。而这一点, 作为刚入校的许多本科生是还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 到画毕业创作的时候才大呼以前没有学到东西。告诫学生技法的重要性是我们当教师的责任。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画之目的, 曰惟妙惟肖。” (3) 要做到“惟妙惟肖”必须先在技法上下功夫。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 关于技法的练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绝对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技法的问题如果能在大学期间的前三年解决, 毕业创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关于技法的提高, 没有别的途径, 除了老师的授课, 只能靠自己勤学苦练。记得当代著名国画家陈运权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自己画五十张画, 就什么都不用来问我了!”可见技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而技法的学习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本科期间谁也不可能把绘画技法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是偏偏练习技法却是在学校的硬性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毕竟所学知识有限, 艺术修养的提高毕竟比手头功夫 (技法) 的提高还要难。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掌握一定量的技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此外, 艺术氛围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前文中提到, 非美术院校的艺术氛围问题, 艺术是感性的东西, 氛围的营造就显得特别重要。良好的艺术氛围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在专业的美术学院, 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层出不穷, 身处其中的学子们在目不暇接的展览里无疑受益匪浅, 所谓见多才能识广, 那么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思想肯定也是非同一般。但是在非美术院校里的美术专业本科生要想看看这些展览还确实没有那么容易。这就导致了在思想上没有美院的学生开放和活跃。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好在当今互联网比较发达, 随便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美术方面的信息, 学生不至于像井底之蛙一样, 对美术界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但是, 我要说的是, 还是一个艺术氛围问题。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在网上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有义务鼓励学生走出去多看美术展览, 了解现当代美术的思想潮流和动态。俗话说,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更重要的是, 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的东西才会是鲜活的。况且, 对毕业创作的要求要比平时的作品更高一些。不仅要内容健康、贴近生活, 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也要求较高的层次。
毕业展的策划与布置, 也是毕业创作课程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三分画七分裱”, 或许言过其实, 但如果作品装裱精美, 展厅宽敞明亮, 势必会给作品加分, 令观者赏心悦目, 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品的美, 自然也令创作者感到自豪和欣慰。一次圆满的毕业创作作品展带给每个参展者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美术学院自然有专业的展厅, 但是往往在非美术院校, 人们对展厅的要求变得遥不可及。没有专业的展厅, 毕业创作展览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 对毕业创作作品, 对每位参展者, 都带来遗憾。所以尽快完善非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显得尤为迫切。不仅关乎到学生的利益, 而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 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毕业创作课是大学本科生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课程, 它说大也大, 因为它是学生在校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汇报;说小也小, 它毕竟只是属于学生四年里的最后一次必修课而已。但是它的分量是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最重的。毕业创作是美术专业本科生在离开母校到踏入社会的一根纽带。衡量一名本科毕业生是否合格, 在他的毕业创作作品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序[M].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M].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阮璞.《画学十讲》163页[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第一版.
美术专业英语 篇2
论文关键词: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方式;测试方式
论文摘 要: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大纲脱离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方式落后;测试方式和方法存在弊端。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重新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计教学大纲,在新大纲的基础上选取富于时代性的教材,改善教学方式,依据新的教学大纲采取切实可行的测试方式和方法。并且基于此调查结果分析,探讨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1。目前武术系英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武术系的外语教学处于极其传统落后,停滞不前的状态。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课堂上说话,睡觉,阅读课外书;课后根本不完成作业,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课堂教学仍然处于传统的“添鸭式”的教学状态。教师的讲解和举例几乎占到课堂时间的90%,甚至更多的时间,其原因是学生毫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为了使教学继续进行,教师只好自己讲解。由于学生没有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又不能完成作业,课后也不积极的学习,因此形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陌生,不理解,无法掌握,其结果是无法通过期末测试,而考试的失败又进一步挫伤了学生本来并不高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逐渐放弃了英语学习。这样的课堂情形也导致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下降。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2。研究问题
教学行为是教与学的统一。著名的教学法专家(P。 Corder)认为“典型的麻烦是我们总谈论教,而不谈论教学,教和学是一种结合的行为。不应过分把注意力集中在教上。”所以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本文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而言,与他们学习紧密相关的是教材和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及考试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因素之一。Hutchinson and Torres曾经指出没有教材,就没有教学背景,教材反映了教学思想�p目的和方法。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主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对老师而言,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Nie Aiming, )。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而在目前的学习环境下,即单纯的母语学习环境,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外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外语教学目标的集体执行过程。其次,对许多中国学生来说,课堂是其接受外语输入的主要场所,对部分学生甚至是唯一的场所。第三,外语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接受外语输入的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接受学习策略培训、学习行为得到评估的最重要的场所。”(束定芳)因此本研究除了围绕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材,教学方式,考试方式之外,还把学生对课堂的期望也作为研究内容之一。
2。1如何定位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2。2学生如何看待现行使用教材?
2。3学生如何评论现行使用的教学方式?
2。4学生如何看待现行的考试方式?
2。5学生期望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3。研究设计
本研究把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式,试图发现以上问题的答案,因此该问卷调查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的。
3。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武术系2006和级的部分学生(2006级75人,2005级75人),共150人,占该系英语学习人数的75%。回答问卷件调查的150名学生均由教师随机抽取。
3。2研究工具与方法
调查问卷由作者在文献阅读和与同行反复讨论后精心设计,包括10个陈述。涉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对教材的看法、对教学方法和测试的看法。每个陈述后提供了四个不同层次的评价,供调查对象选择。
3。3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于11月进行,要求150名参与问卷回答的学生自由而坦率的.回答所有问题。15分钟后,收回所有的答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20份)。
3。3。1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偏低
高达60%的学生“从没学过”或只学过“两年”英语;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25%的人认为“相当于小学毕业水平”。换句话说,70%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只有5%的人自己评定为“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这一结果表明该系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偏低。
3。3。2目前选用的教材不适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陈述3和4是有关教材的。60%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难”;20%的人认为“难”;50%的学生希望教材“简单一些”,30%的学生还希望教材“有意思”。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选用的教材不满意,其原因是教材难度较大,不适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而且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很落后”;25%觉得“落后”。也就是说超过60%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教学方式。高达55%的学生希望“使用语音室”或“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有40%的人希望“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一结果说明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迫切要求采用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3。4学生对目前的测试方式不满
65%的学生对目前的考试方式感到“讨厌”或“很令人讨厌”;40%的人希望的考试方式是“口试和笔试结合”。这样的结果说明学生对目前的测试方式不满,希望采用新的考试方式。
3。3。5学生希望的课堂教学形式
高达70%的学生“讨厌”或“很令人讨厌”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其原因可能与教材难度较大,以及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他们所希望的模式不一致有关,因为有40%的人在“我希望的课堂形式”这一陈述中选择“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另外还有30%的人选择“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想结合”。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厌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借助新的教学设备以及和同伴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4。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修订教学大纲、根据新的教学大纲选用适当的教材、采用适合学生并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方式采用适当的测试方式方面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对策。
4。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大纲除了要对语言内容和语言要素进行描述外,还要设计语言的其他内容,并且反映语言的教学理念,形式和方法(范爱克,1975)。教学大纲的制订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其出发点就是适合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符合学习者对语言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也要指明适合学习者学习习惯和要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目前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且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规定的教学内容陈旧,语言呆板,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英语,以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因此,修订教学大纲,使新的大纲教学适合学生偏低的英语水平,满足学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教学理论和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目前改变两个系英语教学状况的当务之急。
4。2选用适当的教材
吕必松(1993)指出:任何一种第二语言的教材都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并且提出了教材普遍适用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用性;(2)交际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语言材料的组织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3)知识性原则:教学内容中要包含学生感兴趣的新知识;(4)趣味性原则:要求教材内容和形式生动有趣;(5)科学性原则:语言要规范,解释要科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6)针对性原则:要明确所编教材适用于那一种教学类型、那一种可型、那一种教学对象等。刘��把教材的编写概括为五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不难看出,对教材通用性原则的认识大同小异。这也就是我们选用教材不得不遵守的原则。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选用的教学内容陈旧,句子冗长,语言缺乏时代性,导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失去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教学内容丧失了教材通用性原则,直接导致了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呆板与保守,使目前两个系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于厌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改变两个系目前的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状况,根据教材通用性原则选用适合武术系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刻不容缓。
4。3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结合选取教材的特点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种课堂教学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良性上升状态。
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理论知识和形成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体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二是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必要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Carroll)而且,“把新的语言材料跟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景教学。”(Carroll)因此,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多媒体课堂教学又有效的实践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何克抗:3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正是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两种教学理论体系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既促进和完善了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也加深了了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也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材料,进一步的了解了英语国家及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提高了起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4。4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
根据本文前面谈到的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适当的教材、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作者建议采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一致的测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具体细节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教师把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测试分值之一,能有效的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而期末的成绩则是一个学期阶段整体效果的显现;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则可以更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的高低,这一反拔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因此该测试方法适合武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要求。
5。结语
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从小就把注意力放到了专业学习上,大部分学生的文化知识面相对于其它学生而言比较狭窄,这从他们进入大学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英语也不例外。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结果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学生整体的英语教学现状。所以,本文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发现该系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并且希望对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Cohen,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London: Longman。 。
[2]Kelly, K。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M]。New York: Norton。 1963
[3]Nie Aiming。 2001。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Applying Proficienc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Tsinghua University Publisher。
[4]Pang,weiguo。 Self―regulated Learning―Principl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
[J]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5]Papert, S。 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6]Piaget, J。 & R。 Garcia。 Towards a Logic of Meanings [M]。Hillsdale, NJ: Erlbaum Associates。 1972。
[7]Schunk, D。 H。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on Motivation and Efficacy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2005。
[9]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1)。
[10]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5)。
[11]刘��。对外汉语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美术专业素描静物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美术专业;素描静物;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2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美术专业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尝试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参与式课堂改革,为静物素描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一、静物素描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静物素描呢?静物素描是以静物(一般指果蔬、花草和器物等)为对象,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和相关工具来描绘静态对象的轮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基本造型的绘画。素描作为一门基础课,其训练目的就是使学生创作出具有视觉美感、空间感、立体感的作品,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上创造视觉上空间立体感觉的能力。静物素描可分为静物结构素描和静物明暗素描。前者注重的是物体的结构透视关系,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不施明暗,没有光影变化,主要以线条为表现手段来强调突出物象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要从具体的形体中提炼和概括出来。后者则注重画面物体的明暗、体积、空间和质感等关系,以明暗调子来塑造对象,强调素描艺术的直观真实性。要表现一个物体的明暗调子,正确处理其色调关系,首先就要对这个物体的形体结构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素描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作品的灵魂就是优秀的观念和创意。因此,高校艺术类目前均对很多有关创意规律和创意方法的课程进行了开设,这类课程能够让学生更专业,更独特的去对事物进行观察以及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得到了开阔。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在创意时都会产生好的想法,具备灵活的头脑和开阔的视野,具备了创造优秀设计作品的前提,但是因为在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无法使好的创意完美的再现。尤其是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把好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学习相关的创意课程时就受到了限制。再者,因为学生们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较差,教师就不得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基础课。而素描所练习的造型能力和构图能力就是对这类问题进行解决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学习素描是很必要的。
三、静物素描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
1、线性结构素描。(1)透视法则的掌握。其要点是使学生明白平行透视(一点透视),余角透视(二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石膏几何体的反复描摹加以理解。为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并准确地掌握角度、比例,应把看不见的部分(虚体)也画出来,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圆锥体是由长方体”切割”变化而来。(2)合理的结构分析。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物体结构分骨架型、积量型两种类型。素描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从物体绪构方面去认识,在构造上去把握,本质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素描表现的深刻性。(3)画面的有序组织。即画面的构成因素,“通过圆柱、球体、圆锥来表现自然,把一切都放到透视里去……”塞尚的观点是从自然法则中用几何形式去发现有序结构的绘画形式,就是运用归纳法,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客观自然世界。静物素描教学中遵循此法,要求同学从物象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以及物象之间的组合关系,物象与背景的生存关系,对布纹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从而构成画面一个有序的整体。
2、明暗色调素描。(1)光影与黑白意识。光影产生明暗,明暗构成黑、白,它是构成完整视觉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光影是我们知觉空间中最重要的标志物,由明暗而产生黑与白,要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与背景的正负空间,以及物体明暗生成画面的黑白构成关系。其中关于黑白中心的关注、黑白对比与节奏、黑白分割与衔接、黑白灰布局、黑白基调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2)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在进行明暗深入的过程中,要同学意识到亮部与亮部之间,暗部与暗部之间,中间色之间,通过人的视觉所产生的有节奏感的渐变规律。通俗地讲,物象最亮、最暗之处,只有一处;其它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从而产生色素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3)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体积感与空间感,是整个素描观念的直接体现,既要有整体的体积,又要有细节的体积。作画前,首先要分析形与体的关系,关注形体结构线,转折点;注意形体的起伏变化,外形与明暗交界线的变化,与形体的起伏变化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整体体积的意义就在和透视规律,并服从于画面的整体。
3、多元对比关系与表现素描。(1)质感表现。首先,要近距离观察物体的肌理走势,是紊乱的,粗糙的,还是有层次变化的,这是表现物体质感的突破口;其次,表现技法可以通过线条的有序排列,或揉擦、涂抹等多种手段去模拟肌理变化;最后,使所画物体更加生动逼真。(2)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曲折、图形的大小、方圆、正负、明暗的黑白、强弱、色彩的冷与暖、红与绿,以及物质材料所形成的坚硬与松软、平滑与粗糙、干涩与湿润,等等,均会产生两极相压的对比。对比形成反差,反差生成视觉束激。在静物素描教学训练中,运用反差对比,可达到生动、活泼、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3)艺术处理。整个素描过程都是以形象思维规律去观察美、发现美,发现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因素。教学中,要求把对形象的认识提高到艺术形式美的高度来观察,发现其中的形式美感、形的力度感、深厚感、节奏感和秩序感。积极主动地通过点、线、面、黑、白、灰等造型因素的运用,积极有效地表现对象、表现感受。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以课题单元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要注意探索与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
4、多元化素描教学的方法
(1)素描观察训练教学。素描的观察方法有整体观察、比较观察、局部观察等,整体观察就是要对你所要描绘的对象做到全面细致地观察,首先是看主体部分,其次再看局部细节,在作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大局。比较观察是把一组静物中的每一个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它们之间的大小、轻重、高低确定你要画的每一个物体在画面中所要占的比例。对象中的结构、透视、空间等关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辨出来,我们所说的比较就是整体与局部的比较、局部与局部的比较、大局部与小局部的比较;这些比较有位置高低的比较,体积大小的比较,线条长短的比较,光线明暗的比较,色彩深浅的比较等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较,才能使画面有节奏感,才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空间。
(2)全因素素描基础教学。静物素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分为写实性的、表现性的以及研究性的。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是从属于具象领域和现实主义范畴的两种表现形式,有助于静物素描基础课训练的学习和掌握。全因素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强调造型的科学性,比如形体比例的研究,解剖结构、透视知识等,通过明暗关系的处理,依靠空间透视的原理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多种因素。全因素素描的主要特征是在固定光源下,用明暗色调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进行全因素素描首先是从写生对象整体明暗关系着眼,将对调子的理性分析与形体分析相结合,在不断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刻画局部细节,即先整体后局部。全因素素描的作画过程就是感性——理性——感性,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
全因素素描是目前我国美术院校测试考生水平的主要手段。所以考生在平时训练中要以全因素写实素描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打下扎实的写实绘画基础,为自己将来的艺术之路做铺垫。
(3)专业造型分析素描教学。由于素描形式上简洁明了的特性,所有造型专业都可以用素描这种形式来体现自己的视觉需求,学生在进行了全因素素描基础训练之后必然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专业造型的分析素描。根据今后发展专业的不同需求,其技法和表现手法各有侧重。造型因素的取舍使得专业素描的视觉效果别有意境。像版画专业的素描,其视觉特性具有平整、简明、准确的特色,与油画专业的素描面貌明显不同,而设计专业素描则更多使用线性结构,强调结构的穿插关系。在静物素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有了学生个性的参与,再加上造型因素,素描中对各种表现手法的有意的选用与摒弃,这一类型的素描必将呈现出形式多样、面貌迥异的特征。
在专业分析素描的教学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手段去表现对象,但所有的选择都必须经过思考。如何把视觉形象直接溶解于具体的表达之中,使技能训练成为有方向、有目的的自觉行动,这是这个阶段教学所要注意的。这种实验性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4)艺术创作阶段素描教学。进入这一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各造型元素进行构成组合训练,突破单色概念,将各种质、各种媒介引入素描,从而上升为素描教学的艺术创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学生广泛观摩前辈大师的作品,从古典大师和现代大师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求视觉造型语言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素描造型艺术创作活动中教与学是平置的,教师与学生只是一种对话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组合、设计、创作的样式,创作的冲动及灵感往往产生于对话中的冲突和碰撞之中,教学的目标在于诱发学生个性的自然成长。赏识式教育在此阶段中具有魔力般的效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旗.创新美术课程中的素描教学[J].《美术观察》.2015,(24).
[2]孙海洋.地方高校基础绘画教学研究[J].《美术研究》,2014,(04).
[3]张成子.浅谈素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书画艺术》,2023,(01).
美术专业英语 篇4
一、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的区别和共性
(一) 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之间的区别
1、专业美术的特点
对于专业美术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 主要是指在美术范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理论知识的美术, 它相对于群众美术, 接受了更多专业美术知识的教育、要求更高、人数相对较少, 它的专业、系统性对于美术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它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 专业性
对于专业美术, 它的专业性必不可缺少, 它具有相对稳定、严谨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而且对于美术领域的专业技法具有群众美术无法企及的深刻研究。
(2) 相对束缚性
由于专业美术的专业性, 使得教育模式严谨、稳定, 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仅限于教育系统带来的。让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很容易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 无法打开思路;而群众美术就相对自由, 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术活动的需要, 人们自主无限制的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和美术创作。
(3) 局限性
由于进行专业美术的人并不多, 可是说他们就是美术界的人才精英;而且, 由于专业美术的专业性, 使得人们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都需要较高的美术水平。它的学习和创作者只是社会群体的一小部分, 使得专业美术的普及范围和深度具有局限性。
2、群众美术的特点
群众美术是应群众的需要而生的, 它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趣、审美等为目的;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力量, 对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作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 广泛性
群众美术的广泛性主要有两个表现, 一是进行群众美术的群众没有什么特殊限制, 可以使各种阶层、民主、肤色的人, 普及群众具有广泛性;另一个是群众可以在各个地方参与群众美术活动, 它的地域非常广泛, 与专业美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2) 公益性
参与群众美术活动一般都是不需要花费金钱的, 它具有公益性, 参与群众美术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美术鉴赏力和追求, 从而推动美术产业的发展。
(3) 自由性
群众参与群众美术活动是志愿参与的, 不带有强制性;而且对于群众美术活动的时间、地点选择都具有自由性, 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空间参与。
(二)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的共性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都推动了美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都对美术的形式、特点等都自主进行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了认同感、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中国民间美术的社会文化。
二、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之间的关系
(一)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相辅相成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都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群众美术或是专业美术任何一种, 美术文化的整体格局中都会残缺。如果只进行专业美术, 没有群众美术, 那么就变得没有现实感和生命灵魂;如果只进行群众没有专业美术的辅助, 那么就会变得没有立体感和艺术感。所以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美术文化的发展。
(二)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发展的形式、标准、目的都不相同, 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点, 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 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专业美术要实现其推广和普及, 必须脱下神圣的外衣, 走下神坛, 向具有广泛社会和群众基础的群众美术学习, 这样才能实现精英教育的普及, 推动专业美术的发展;而群众美术要实现其健康、系统的发展, 就必须要向专业美术学习, 拥有专业、系统的知识、评判标准, 完善群众美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此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两者可以借鉴学习, 共同提高, 促进美术文化的进步。
(三)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之间必须要通过对方的制约和监督, 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及时的修正完善, 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审美方面, 专业美术要对群众美术做好标杆, 走进群众美术, 对其存在的缺乏系统、内涵的缺点进行监督完善;群众美术也要发挥其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去检验监督专业美术的适用性和推广度。一件成功的专业美术作品, 必须是贴近现实和群众的, 可以经得起历史考验和群众的检验。
三、结束语
总之,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都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辅相成、相互学习促进、相互监督, 共同学习进步, 一起促进我国美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未来的美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是向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融合的方向进行, 既有专业、系统的知识和审美能力, 又拥有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力量, 可以进行社会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美术专业,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由于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但纵观历史,中国的园林设计源远流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笔者从一个浅显的层面,分析了一下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中国园林的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园林继承
【正文】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造园艺术就已经开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庭院建筑,点景与园名,还常借用古典汉语;我国园林艺术不仅在亚洲影响日本等国家,并且还传播到欧洲。从十七世纪末期开始,欧洲对中国园林的活泼而自然的处理手法颇感兴趣;到十八世纪,英国仿东方风景园林达到全盛时期;不久法国又受到影响,出现了中国式景园。中国的园林设计能如此影响世界,并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有增无减。这大概是因为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其建筑物仍作园林之主,石木次之;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故能远播海外,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
继承“中国园林”并不是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在古代只是供少数人观赏,为封建帝王、贵族官僚和士大夫们服务的。它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些
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的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曾风靡一时,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诚然,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但是,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由于景观建设的年限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强占着城市的一席之地。
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由西方园林风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大中型园林一般都由几个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而且设计
者也会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行进中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
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设计足够的硬地和停车场,铺上草皮„„,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结局,设计者和主人皆大欢喜,硬说这就是“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
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景观设计师不能再继续这样的破坏,而是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
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
其实这倒也不是西方园林风带来的弊端,因为在其本土,它的设计也有着自己的精神灵魂。问题是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当然,追求形式美也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但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