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

2024-07-06

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共8篇)

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 篇1

随着社会对美术专业人士需求量增大, 激发了很多学生对美术的激情, 如何提高学生色彩静物写生的能力成为了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 因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前受过色彩静物写生专业训练的人很少, 且缺乏色彩基础知识, 艺术鉴赏能力不高, 在写生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必须完善教学方法。

一、感受色彩的魅力,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 留下了色彩大师们珍贵的足迹。在欣赏大师们的名作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画面的构图、艺术特色、表现技法等方面认真地观察、反复欣赏, 吸收画面中的精华部分, 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对写生课的重要性, 通过作品赏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知识

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颜色的品种变化无尽, 绚丽多彩。色彩画是运用颜色来描绘世间万物的, 色彩的描绘过程也是对事物表现和认知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些色彩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光与色的关系。因此, 学生在色彩写生训练之前必须研究和了解用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色彩的基本知识。

三、重视学生对色彩观察力的培养

了解了色彩的一些理论知识之后, 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求我们从整体着眼, 首先把握住整体色调, 然后在此基础上, 去观察各个局部色彩与总体色调的关系, 绝不可直接从某一个局部着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整体开始, 逐渐深入到局部, 然后再回到局部、整体的效果中去检验与修正, 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色彩之间的对比, 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色彩关系。

四、课堂教学直观演示

色彩静物画有利于初学者把握物体的形体结构和色彩关系, 是学习、观察、认识色彩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教师必须掌握该课程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 利用课堂直观演示作画步骤,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作画, 对作画的方法步骤和表现技法一目了然,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示范时要反复强调, 从观察思考、构图起稿、着色、深入刻画、调整完成等都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使学生掌握作画的步骤及方法。

五、制定教学程序与方法

根据色彩课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 在静物写生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观察思考

面对一组摆放好的静物, 让学生不要急于动手描绘。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对象, 分析对象的比例关系、形体结构、主次关系及画面的总色调等。让学生讨论自己对于这组静物的第一印象。学生讨论过后, 教师进行总结, 使用创设静物情景的教学方法。

2、构图起稿

教师对静物写生的步骤进行配图讲解, 依据整体——局部——整体的作画原则, 学生在勾画物体轮廓时可先用铅笔, 运用几何归纳的方法找出这组静物的大外形, 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画出物体的形体特征, 确定好大的素描关系。

3、着色

在进行物体上色时, 要学会掌握色彩协调的对比度, 按照一定的顺序作画, 先把握住整体整组静物画大的明暗关系和大色调, 培养学生整体观察静物, 这也是整个写生过程的关键。

4、深入刻画

在确定了画面的基本色调后, 接着进入重要的刻画阶段了。要求作画者具有强烈的实感意识, 引导学生遵循刻画的顺序先主后次, 先近后远, 从实到虚, 逐步深入, 将各个部分形体结构、质地感受、主次关系、色彩冷暖等都详细的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应突出重点, 抓住本质, 以形体结构与明暗色调的关系为重点去充实, 注意物体的虚实及质感等的表现。

5、调整完成

细部进行深入刻画以后, 回到客观的静物上来, 恢复到第一印象, 认真分析物体, 找出问题, 调整修改。调整, 要从整体开始, 抓住整体, 将调整的过程变为充实整体的过程, 使画面色彩效果既明亮又协调, 做到主题明确, 色彩绚丽, 和谐统一。在调整过程中, 培养学生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能力。

总的来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 结合具体对象作具体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 找到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办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参考文献

[1]远宏张桂烨编著.《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 篇2

每年的美术高考考题是不一样的,当然在艺考美术操作上也会有所差别,今天石家庄强化学校老师认以《水果》为例讲解一下色彩写生的步骤:

静物分析这是一组以水果为主的静物组合,两块台布纯度不高,色调偏暖,整组色彩写生水果实物画面形成非常和谐的暖灰色调。色彩写生水果的体感与质感刻画是这幅画的表现重点。

步骤1用稀释的群青色定构图、打轮廓。强调每个物体的结构转折,并渲染基本的明暗关系。

步骤2用薄画法果断地铺出大的色彩关系,要求色调准确,整体统一。笔触要肯定概括,体现激情。同时注意笔触的衔接要轻松自然。

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 篇3

课题式教学又称研究式教学,属于建构性的教学,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课题式教学运用于色彩课程的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学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精神。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是,它更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积累,更注重学生对课题的自主学习。它对创造意识的培养及独立主动的思维具有开发性效应,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

色彩设计课程的课题设置,要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首要任务。正确的课题训练不但解决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观察方法。课题内容既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多门学科的,也可以是由某个专题内容组成的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还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等等。不管是何种形式,课题内容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教学中心,精心设计出具体计划和总体实施程序,制定出每一阶段的方法和步骤,把笼统、复杂、抽象的教学条例和原则分解为一连串新颖、具体的课题。所以,教学中课题的设置应该力求在练习中,体现富于创意的或具有设计意念的色彩效果,只有具备开发学生创意性的课题才能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

课题一:光色写生训练

光色写生训练,也是写实性色彩训练,在同一环境下,物象之间的各种色彩必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一阶段训练要求学生在科学、客观认识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和分析光源色、环境色与物象固有色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在一开始进行色彩画训练时,就能进行色彩规律的研究和探讨,学会生动地塑造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空间、结构、位置、质感等,给人一种客观真实的感受。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一幅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作者是否具备对画面色彩整体驾驭的能力,因此整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作画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本阶段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整体观察、概括表现的良好习惯,确立主动分析和把握写生对象各色彩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的整体表现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地,小色稿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色稿写生能够在十几分钟内完成,便于学生快捷地捕捉瞬间的光色关系。这样可避免把精力放在刻画上,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反复调整大的色彩关系。小色稿练习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色彩记忆能力,记忆作画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把握对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多作默写训练,可使学生的观察力不断得到锤炼。

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还要要求学生认真掌握好条件色规律,弄通色彩透视的基本规律,以及形体与色彩的空间关系,切实把握色调的组成关系,探究色彩的冷暖组合配置。写生中需要强化秩序、空间、结构和质量。练习内容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可以从单色练习入手,逐步过渡到单个静物色色光练习、组合静物的色光练习、质感肌理练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学习最新成果,调动多种手段,如电化教学、观摩交流和鉴赏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题二:具象设计色彩训练

符合自然光学色彩原理的色彩组合并不都是符合美的规律,而符合色彩美的规律的色彩组合却是百分之百地符合自然光学色彩原理。具象设计色彩训练这一课题是介于写实绘画和设计绘画间的过渡形式。这一训练的重点在于以不违反色光关系为前提,对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构形上要求学生在忠实于客观对象形体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取舍、修饰,产生一种简洁、单纯的效果,构色上要在画面中建立和谐的色彩关系,建构一个符合色彩规律的新的色彩关系。这一训练过程也是一个从被动塑造到主动的色彩设计的一个转变过程。这一课题的具体内容包括:画面变调练习、画面限色练习、色彩归纳练习等。

正常的色彩写生,一般是描绘对象客观的光色关系。而变调训练是以改变的光色关系为前提的,也就是根据作者的意图去组织一个与对象实际色彩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色调,如冷色调可以变成暖色调,亮色调可以变成暗色调等等。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改变因单一训练造成的对象的依赖,而将注意力集中放在对色彩规律的把握上,对象只是作为构图和造型的参考。

色彩归纳练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色彩立体概括能力,能够熟练地用“分阶法”、“限色法”等对自然物象的形与色作出概括,因此可以降低对形、结构等素描关系的要求,强调色彩调配的准确性,训练时力求达到直觉表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主要物体和前景的色块表现可以丰富些,次要物体和背景的色块应简洁概括些。随着训练量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色块可以逐步变小,使对象形体逐步明确。

这一阶段训练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训练辅导中的示范作用,形成正确的导向。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对设计色彩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设计提供灵感的源泉。教学方法应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题三:抽象设计色彩训练

抽象设计色彩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要求摆脱视觉对物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抽象设计色彩训练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色彩解构练习,二是色彩命题练习。

色彩解构练习目的是完成色彩造型从客观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使学生初步涉及设计思维的色彩思维模式,从色彩的演变进而提升到色彩的符号,追求形与形、色块与色块的比例关系以及调整、整合各种色彩的相互关系,使画面色彩语言更简洁有力,画面形式呈现一种平面化和装饰性极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色彩的抽象造型能力。

色彩命题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人们赋予色彩的某种文化特征和含义。色彩的表现主要依靠色彩的对比手段,有明度对比、纯度对比、饱和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等。如果作品的命题要求是活泼的、喜悦的,作品色彩应该以强烈、明快的暖色为主。如果是静态的、伤感的,作品的色彩应以中性的或冷色调为宜。此外,色调的运用还应该与构图的样式相协调,对称式构图应以色彩调和的“统调”表现为主,要注意画面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色彩协调。均衡式的构图应以色彩对比的“节奏”表现为主,要注意表现主、次要部分之间的色彩冲突和次要部分对主要部分的衬托。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被客观对象的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所束缚,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对物象进行拆解和重构,可以更多的加入主观的处理,强化主观变色、强化主观色调、强化对比倾向,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自由地运用色彩造型语言。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先让学生对设计色彩作品进行赏析、临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照片、范作进行变形、移植、借用与再设计。

通过课题式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绘画写生色彩的科学观察认识到主观理性地归纳设计色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把传统美术教学中的色彩写生能力的培养拓宽为形态、尺度、功能、材质、工艺技术等基本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引导学生借鉴图案、装饰纹样等民族文化中色彩规律和西方现代设计艺术诸流派色彩理论方法,掌握不同设计色彩方法,为将来从事的艺术专业正确地使用色彩、设计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自然过渡到更为深远的学习层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张名孝,《色彩基础中的课题式教学》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2).

论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色彩教学 篇4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色彩教学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 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关注对人才的美学素质和专业认知水平的培养, 并且结合本专业的具体特点, 让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观察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全面, 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色彩教学作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对色彩教学活动开展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色彩训练的开展

色彩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提高色彩训练的开展水平。要想真正提高色彩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要关注对学生色彩审美能力的培养。设计科学的色彩训练模式,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教学的效用, 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色彩构成知识, 这也是学生后期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有效的色彩训练, 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在色彩训练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应用, 通过计算机来制作相应的课件模型, 让学生对色彩的构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并更好地活跃思维,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创造能力。由于人的知识素养、视野宽度、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的不同, 面对相同的客体事物, 常常会有着不同的感知认识, 教师在开展相关训练的过程中, 也要重视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

二、将艺术性和基础性进行科学的融合

只有让学生学习的艺术性和基础性得到有机的统一, 其色彩教学开展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以往传统的色彩教学活动中, 客观对象受到学生更多的重视, 只有实现对象的再现, 那么整个学习过程也就完成了。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难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并且也遏制了学生个人风格与特点的发挥。在进行色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让学生在掌握色彩规律和其他基础知识的同时, 融入更多的自身情感和感受, 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例如, 在进行风景写生的过程中,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验和观察, 就自然的相貌和其内在进行感受, 从而提高作品的深度和艺术表现力。另外, 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让学生主动地对自身的艺术情感进行表现, 赋予作品更多的活力和艺术情感。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劳动成果, 同时也是艺术家修养的体现。教师在色彩教学中, 也要让学生领会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和美感, 通过分析来感受色彩的情感、规律以及背后的本质和内涵, 从而更好地促进色彩应用和表现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要对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积极的引进, 结合不同课堂教学重点来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艺术作品, 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 更好地吸收良好的艺术理念,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众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是启迪学生的重要源泉, 凝结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 是我们学习不同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 色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开展, 并且培养学生的色彩语言素养、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这既是色彩教学的基本需求, 同时也是新时期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需求。针对色彩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 广大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推陈出新, 以更加优质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二美术专业期末成绩分析 篇5

一、考试时间:

12月6日----12月10日

二、考试班级:

二·13班二·14班二·15班二·16班

三、监考改卷

四、考试形式:

专业课随堂考(两个班学生名单分成单双号排列四个考场)星期一和 星期三13班,14 班星期二和星期五15班,16班

五、考试内容:

速写(站姿男青年)素描(静物组合)色彩(静物组合)

六、考试要求:

1.考生必须使用统一的八开试卷;

2.考生只能使用作画工具作为表现用具;

3.考生自备画板或画夹及相关的绘画用具;

4.考生必须按试题规定及要求完成试卷,不得增加或减少考试内容;

5.表现方法不限。

七、考试时间:

速写考试时间为30分钟,素描色彩各3个小时。

八、考试成绩:考试每科满分为100分。三科课程成绩共300分。

九、成绩评定:

满分为100分,其中:

构图约占15%

大关系约占35%

局部刻画约占25%

整体效果约占25%

一、、成绩分析:

各科试卷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检测,根据高考的要求,难度适当,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较好的考查与区分。本次考试学生成绩总体稳定,从五个分段来看,基本上反映了高二的实际情况。高二年级参加考试人数226人,优秀率22.5%、及格率95.4%、平均分78分。从270分以上看优生21人,说明教学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成绩在分班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稳步提升,不少学生取得长足进步

2、部分学生成绩波动较大,说明各班级间,班级内部竞争都很激烈

3、部分尖子生的成绩不够尖,不够稳定,需要班主任和专业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更多地关注。

4、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习惯较差基础比较薄弱,班主任和专业老师要端正心态,正视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不能急于求成,在反复的教育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5、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抓纪律,抓稳定,关注后进生的给一点进步,进一步提高整体成绩。

6、通过本次考试,高二年级的老师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风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抓好课后的落实工作。

三、教情分析:

成绩比较正常,各班的高分均有适度的增加。专业老师上了高二以后,给予学生积极辅导,认真批阅作业,认真备课,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备课组工作,提高了听课意识。各位老师能鼓足干劲,锐意进取。希望今后教学抓好下面几点:

1、有针对性的训练,正对学生的增长点进行训练。

2、“集团作战”,共同使力,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3、学生的心理与心态进入较为特殊的时期,老师们要尽可能关注,多与学生交流,加强学法指导,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4、给学生一部分时间消化基础知识与技巧。

四、改进措施:

1、利用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落实,注重规范性训练。

3、加强平时作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解决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且告知学生在考试中主要抓分部分的关键性。

4、加强学生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加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特别是特优学生的培养。

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色彩 儿童 美术教育

1、引言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美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其中的色彩来说,更是孩子们绘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孩子们能够通过色彩将他们的所见都体现在绘画中,继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继而在此基础上为孩子们思维能力与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2、色彩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仅儿童美术教育如此,所有的美术教育都离不开色彩而存在,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色彩随着时间的不同形成了特定的风格,从先秦的崇尚黑色到汉朝随季节的轮回来依次选择不同颜色,色彩对人们的精神和生活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没有色彩的世界是苍白的,色彩成为点缀和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基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色彩则是构成了儿童美术教育丰富多彩活动的源泉,它以各种色彩为载体赋予各类美术作品以生命,最终影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在各类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都可以发挥其卓越的功效,使受儿童只需要简单的观察各种色彩的变化,就能产生内心和情感细致变化,进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和创造水平,对培养儿童良好的欣赏、绘画和创造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3、培养儿童对于色彩的审美能力的有效措施

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儿童对于色彩的审美能力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即是说,儿童会在丰富的色彩中发现各种兴趣,而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应该对培养儿童对于色彩的审美能力提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引导儿童认识万物色彩,培养儿童的欣赏能力

在认识到了儿童对于色彩的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础上,首先应该引导儿童对万物色彩的认识,以提升儿童的欣赏能力。最好的方法应该带领儿童真正走入到大自然之中,让他们感受到小草的美丽,蓝天的宁静,以及其他四季变化的色彩美。儿童在看到不同颜色后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红颜色很暖和、黄颜色很暖和、白色有点冷,这些不同的色彩也给了孩子不同的感受,在儿童有了自己对颜色的认知之后,也提升了儿童对于色彩的理解能力。

3.2指导儿童认识了解颜色,提升儿童的理解能力

通过相应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幼年时期的儿童特征的不同,对色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儿童往往只是对于红黄蓝三种颜色有一定的认识,对色彩运用的方法也仅仅是喜欢和方便中班的儿童认识红黄蓝之外,还能扩大认识绿、橙、紫三件色,能概括出

一些概念化的色彩,比如画出黑色的头发,绿色的草地,红色的太阳等。当然,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颜色的冷暖以及色阶进行理解,这种游戏方式是儿童很喜闻乐见的,每个儿童在游戏中和学习中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所欲言,让孩子们都能够接触到多种多样不同的知识,继而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3.3指导儿童认识颜色变化,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开始注重颜色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颜色给人带来的感觉。比如,教师可以多准备几张不同颜色的卡片,然后让孩子思考自己所喜欢的颜色,并找出相同色系中的其他几种颜色,然后使用语言将这次颜色描述出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大胆地说出这些色彩所给他们带来的温度感觉。比如,红色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因为火是红色的,太阳也是红色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必定能够让儿童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继而以儿童对色彩的认知为基础,达到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目的。

4、如何正视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绘画创作

色彩是绘画的基础,也是儿童掌握绘画技能的重要前提,儿童能够在绘画中进一步体现色彩的价值,因此,下文将对如何正视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绘画创作进行详细的探讨。

4.1正确认识儿童绘画过程的重要性

在引导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绘画的过程,而并非将绘画结果评判儿童的标准。这是因为,一是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孩子自己的思想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他们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是儿童创作的经过,也是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二是应该重视孩子的努力,孩子之间都是有着一定差异性的,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差异,不必过于计较,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充满饱满的热情,以提升美术教育在孩子们成长的重要价值。

4.2正确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

在对儿童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不要用成人的思维过多地加入到兒童的创造过程中。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的思维有着很强的发散性,不能过分追求完美,应该注意发现每一个线条、图形以及每一种色彩所传达的儿童的思想以及情感,对儿童的点点滴滴的创造进行赞赏;其次,要正确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尊重儿童,善于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以加强与儿童之间的沟通。

5、结语

总之,色彩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样作为教师和家长来说,也不能过分地将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而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指导,以促进儿童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君霞. 浅析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J]. 甘肃科技纵横,2008,05:197+30.

[2]吴修杰. 浅谈色彩观念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价值[J]. 新课程(下),2014,11:95.

[3]杨俏贞. 浅谈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有效性[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5:10-11.

美术专业色彩分析论文 篇7

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与教学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该培养目标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确定了基本的框架。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人才培养, 基于中等学校美术教学的具体需要, 应重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全面的人文艺术素养。这就要求在本科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要侧重于学生对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及其规律的深入理解。这一点应成为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本科各门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之一。其中, 专业基础课教学尤其应体现这一原则。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素描》和《色彩》为主。《素描》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造型规律与表现能力的掌握, 《色彩》着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两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构成美术学学科基础的核心部分, 且贯穿其他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 因此也是美术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主干部分。在这两门课程中, 对学科基础知识要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效果, 并进而对学生本科阶段总体学习效果起到决定作用。立足于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以《素描》《色彩》为主干的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重点, 理清教学思路, 将对本专业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就这两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而言, 《素描》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纯、其教学重点也相对明确。1《色彩》的教学内容则相对丰富, 所涉及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重点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色彩》课程教学重点与核心目标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使之清晰与明确。这中间, 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这三方面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同时兼顾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一门课程支持和引导下, 保证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实现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汤贞敏.民办教育研究与立法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01.[2]王屏山.民办教育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高教探索.1998.03.

[3]王宗敏, 徐广宇.关于民办教育创新体系的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民办教育研究专号) .2000.01.

[4]陈舒.构建理想引领中国高等民办教育.中华工商时报.2004.

的教学核心与主旨的确立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与实现是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单向的, 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中, 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 但同时也对教学内容和思路的发展和调整起到影响作用。事实上, 目前在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方面的问题与既有的色彩课程教学方式直接相关。

如前所述, 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色彩》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色彩基本表现语言的掌握。但是,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该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呢?或者说现有的色彩教学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实现此教学目标呢?既有的色彩教学方式与色彩课程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存在或者部分地存在偏离的问题呢?

二、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方式及其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影响

众所周知, 目前被绝大部分美术学专业所采用的《色彩》课程教学方式是以课堂写生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以写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通过写生这一最为直接有效的绘画学习途径, 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体会——表现”的过程中获取对绘画色彩表现语言的直观体认。其在基础色彩教学方面的有效性不容置疑。艺术是以实践为其根本的, 任何艺术规律的认识与理解都必须建立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讲, 把写生作为学习艺术基本规律和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是, 随着美术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化, 这一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 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偏重画面色彩表现技法的训练。其训练的效果以画面表现效果为主要衡量尺度。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具体的画面表现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对其进行辅导, 同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具体的表现技法。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并无问题, 但是通过考察历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色彩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在认识上的明显欠缺。很多学生在写生中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画面表现效果很好, 对基础色彩技法的掌握已经比较充分。但是这些学生却很难对所掌握的色彩表现技法做更深入的认识, 将其有效提升为对色彩基本表现规律的理解。更为严重的是, 在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中, 学生暴露出对学科基础知识要点的掌握不清晰甚至不准确的问题。作为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而言, 这些欠缺显然会对其未来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 正是在基础色彩教学中, 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 在色彩写生教学中, 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适应、体会和掌握特定工具材料在具体画面表现中的技术性问题, 并且极易流于描摹对象。在这样的学习状态里, 学生的思维状态陷于被动、主动性不强且不够活跃。总体而言, 动手有余、动脑不足。这固然不能促成其对色彩规律形成系统的内在理解。同时也不符合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5]蔡丽煌.民办高校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探索.“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5.

陈玉中, 讲师, 高级景观设计师, 现供职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张玉兰, 助理馆员, 现供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同时,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更多地陷于对具体技法的个别辅导, 忽视了对相关的学科通识知识的系统灌输。在过于偏重技法的教学中, 教师的状态也极易陷入被动, 被大量的画面技法问题所牵制。即便教师试图通过理论讲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以强调, 这一意图也很容易在之后的写生中被随机出现的各类个别问题所分散和淡化。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必须从知识形态的角度对“技法”加以认识。我们经常会认为, 掌握了技法就意味着理解了规律。画面上显现出较好地表现效果就意味着对相应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已顺理成章的完成了。而实际上, 技法本身更多地倾向于经验。通过大量的技法训练, 学生获取的是对具体的色彩表现技法的经验型知识, 又由于每个人在绘画表现中存在个性差异, 因此对经验的积累也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倾向。这种个体经验不能简单地与对于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解等同起来。更由于本专业所培养的是从事普及性美术教育的教师, 这种个人艺术实践中培养的经验型知识不足以满足其未来的职业需要。所以, 过于偏重技法训练的基础色彩教学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我们必须认识到, 职业艺术家和职业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两者之间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是存在差异的。要切实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就要对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模式加以调整和丰富。

三、偏重实践的学习模式向侧重研究和理解的学习模式的转型

上述分析说明, 如果基础色彩写生教学仅仅着眼于写生本身, 就会导致整个教学流于技法训练之中。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 技法训练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对基本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 因此也就不能充分胜任普及性美术教育的职业要求;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来说, 画面表现语言的锤炼是个人长期学习实践的过程, 本科阶段有限的学识很难满足此类学习的需要, 因此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基础色彩课程结束时, 对技法的掌握远不到位, 而对基础知识与规律的理解也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够充分。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使基础色彩教学切实有效, 就必须立足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严格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和主线。同时, 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将侧重实践的学习模式向侧重研究和理解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培养对基本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上。

不能把完整的色彩写生作业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是否能够完成好的写生作业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写生中培养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规律的理解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2. 针对课程教学目标, 对传统写生教学方式与思路进行适当调整。

对在本课程中应掌握的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加以条理化,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渗透到色彩写生课题中。对写生课题的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每一个课题都应针对特定的知识要点, 其目的是通过写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而非局限于训练技法。对规律的理解不能仅靠理论讲授, 更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而写生实践是掌握色彩基本规律的途径。

3. 调动学生在学习中动脑为主动手为辅, 引导学生在写生实

践中研究色彩的内在规律, 着眼于分析对象、分析画面, 而非仅仅着眼于画面效果, 培养学生建立学科意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综合上述三点, 色彩基础教学的总体定位应为“通过在系统理论教学辅助下的写生教学, 培养学生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要点, 理解色彩在美术学科中的位置与作用以及与其它学科组成部分的关系, 具备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的意识与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色彩素养”。以此作为色彩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路, 才能够使色彩基础教学充分符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

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在色彩基础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了试验性调整。具体做法是:

1. 重新设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传统色彩写生教学的内容设置主要通过调整写生对象来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意图。如课题复杂程度的由简到繁、针对不同色彩要素设计课题、针对画面表现的不同类型设计课题等2。由于这些课题的设计意图在课题中的体现常常较为笼统, 因此学生很难很好地领会, 因此意图也就难免落空。看似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实质上很可能是原地踏步。我们的思路是通过较为单纯的课题导入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要点, 将以往相对笼统的知识分解为更为细化的知识点, 并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对象中逐一加以认识。作业设计与知识点密切关联, 每一个作业都针对一个知识要点进行。将以往的全因素长期作业根据课题需要分解为小规模的中短期作业, 讲求有效性, 不以完成作业为目的。课程内容框架的设计也不再基于课题进行考虑, 而是紧扣课程知识要点的逻辑次序逐步展开。通过这样的方式, 将色彩基础知识有序地分解在系统的作业设置中并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教学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证。

2. 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式介入学习。

将一般的技法写生训练调整为针对不同知识要点的研究型作业,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学科研究方法, 并应启发学生独立研究,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这一研究过程得到答案。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都是通过各种色彩现象得到体现的, 而进行研究型作业正是发现色彩现象和分析色彩现象的途径。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将感性的、零散的经验与理性的系统的理解较好的结合起来, 避免以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接受环节上存在的脱节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以简单训练为主的学习引向主动的研究型学习。前者注重将一种既有的方法教给学生, 后者则注重启发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和方法。这仍然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3. 增加和深化辅助教学环节, 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丰富和充实。

要确保上述教学意图能够得以实现, 还需在写生作业的同时增加和深化辅助教学环节。例如: (1) 作品分析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 范画的作用其实主要是提供技法范例。我们主张改变解读范画的角度和方式, 引导学生从色彩语言和表现规律的层面对经典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形式应以必要的理论讲解和临摹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环节应根据各阶段教学内容与目的进行设计并安排在写生作业之前进行。 (2) 阶段研究报告环节。要了解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不能单纯考量其作业效果, 还要通过文本作业的方式考察其理解和掌握情况。每阶段的作业都应辅以相应的研究报告, 这种小篇幅的研究报告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作业讲评环节。此环节对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学生极具必要性。在此环节, 学生应对自己的作业和研究情况进行简短和准确的阐述。此环节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将学习和研究的心得进行梳理并能清楚地加以表述的能力。

本文限于篇幅, 着重于分析和讨论在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色彩基础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调整思路。对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难以做到非常详细的阐述, 而只是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且上述关于色彩基础教学思路和方式的一些调整, 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 还远未达到成熟。需要更多地吸收与借鉴同类型院校和专业对相关课程教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 进而在更多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充实, 使之更趋完善。但可以明确的是, 要适应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对色彩等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式不断深入研究、调整, 使之充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注释:

1.此处对《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方面的论述均属相对而言。本文就《色彩》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所讨论的问题其实在《素描》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限于本文主题和篇幅不做更多讨论。

2.针对不同色彩要素设计课题是指基于色彩明度关系、纯度关系、冷暖关系等色彩要素设计的具有针对意图的课题;针对画面表现的不同类型设计课题是指基于写生对象的不同视觉形态 (包括造型形态、材质形态) 引导画面形式形态的课题设计。

作者简介:

摘要:美术学 (教师教育) 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与教学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该培养目标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确定了基本的框架。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色彩》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色彩基本表现语言的掌握。但目前被普遍实行的以色彩写生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虽规定的方向, 也不能充分满足中等美术教育对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对传统色彩基础教学方式加以适当的调整和丰富。本文主要就传统色彩基础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与调整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分析 篇8

关键词:传统美术色彩,传统美术

一、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及国家文化也不断的得以变化与发展,而要想得到长久且稳定的发展,那么就需要合理的继承传统文化,要有机的与现代文化气息相结合,以便于更好的主宰自己的文化。其实艺术就是不断的激发出文化内在的东西,并且予以不断的延续,这与色彩艺术可谓是一致的。现阶段,许多全新的传媒媒介即便是已经纷纷崭露头角,比如包装设计、书封设计和海报艺术等,均得以不断涌现,然而,在这些传播媒介中所形成的现代平面设计色彩却始终与传统色彩文化的演变发展及其色彩观念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

二、传统美术色彩体系

2.1道家五色体系

道家主张寡欲及淡泊无为,是黑白两色充盈的一种世界观,老子讲授的守黑知白,道家提倡的有无相生等,均是重要体现。道家认为所有事物的发展及变化都是无与有的互相演变交替,并且是事物发展的两大极端,采用黑与白两色彩就可以表现出来。我国的水墨绘画便深受道家的影响,追求的是简单平静的色彩,使用的是白色宣纸和黑色墨色,逐渐构成特有的水墨画境界,传统美术汲取了道家色彩观,以简单、朴素的色彩来对宁静气氛予以表达。

2.2儒家五色世界

我国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等自成体系,对我国人民色彩观念的养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美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十分准确的将传统美术色彩观念展现出来。在银商时期,甲骨文便对有挂无色的四色白、黑、黄、赤的文字加以记载,而《周记·冬宫考工记》则是五色的确切记载始源,主要将五色的概念提出,并且记述了色彩与对比关系、时间观、空间观的结合等。我国的传统五色体系极大的影响了平面艺术色彩观的发展及进步,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间色代表着卑微,正色代表着权威与尊严,使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与色彩结合起来,色彩的运用则将严格的程式及规范呈现出来,同时,在我国民间五色体系确立了尤为深厚的情感基础,推动了民间色彩观的形成。

三、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色彩的应用

3.1色彩是性格、品质及地位身份的象征

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影响深远,对使用色彩也制定了尤为严格的规范及程式,自古以来我国便被称作是炎黄子孙,黄河是我国的重要象征,在五行中黄色占据正中位置,代表着中央政权及国土,是最为尊贵的,并且还代表着权势及威严。黄色到了隋唐后便成为皇室帝王的专用色彩,平民若使用黄色便会引来杀身之祸。在民间所演绎的戏剧中,色彩的运用便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则,在传统美术中色彩成为不同性别的象征,比如红男绿女。

3.2平面设计中传统美术的色彩程式化及装饰性应用

我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色彩关系并非是随意搭配的,而是历经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步积累下的配色试验。我国是崇尚红色的一个民族,黑色与红色的搭配是相当久远的,原始社会的彩陶、汉代的漆器以及民间的年画等,均是采用红色及黑色来将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在现代色彩学中,红色与绿色是相互补充的颜色,在古代便利用红色、绿色的搭配来对传统加以表达,而且还能够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效果。作为传统美术的一项重要要素,色彩通过理想化、程式化、规律化及秩序化的特性来达意传情。色彩的装饰性不但将美术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体现出来,并且还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所带来的影响体现出来,将古代人的审美思想体现出来,类装饰性历经历史的演化及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在美术作品中,传统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也就是色彩关系的形式化、适宜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促进着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发展,并且还推动着我国艺术设计不断的迈向世界。平面设计的现代化以及色彩的国际化,已经逐渐成为广大设计师的追求,所以,我们应当充分的挖掘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从而将我国的平面设计推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娟.中国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研究[J].艺术百家,2012(3)

[2]宫晨.中国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研究[J].青春岁月,2012(23)

[3]王涛.中国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J].艺海,2012(12)

上一篇:盐湖地区下一篇:三维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