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2024-07-03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1

摘要:毕业创作是美术专业本科生在离开母校到踏入社会的一根纽带。衡量一名本科毕业生是否合格, 在他的毕业创作作品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作为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师,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是现实, 但是要告诉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找工作……

关键词:毕业创作,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技法,美术展览

全国除八大美院外, 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就读于非美术院校, 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所处的是一般高等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 而不是专业的美术院校, 所以当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择业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至少在这样一个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好就业。纵然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却也暴露出现今高校教育体制的诸多弊端。对于一个就读于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 不管他是否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 大学四年里的最后一次课程, 即毕业创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是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缩影。著名艺术家苏百钧说:“‘创作’意味着去创造一种过去所没有的作品。如果说创作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培育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 那么, 只传授既定的艺术模式和制作程序就算不上教好了创作。授人以鱼, 而未能授人以渔。其后果是:学生只能够熟练地重复前贤说过的话, 却无法表达自己真正的见解与感受, 所做的一切无疑只是在‘帮人打工’” (1) 在专业的美术院校, 毕业创作被当做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大家都非常重视。在整个毕业创作阶段, 包括从构思到构图, 从搜集素材到最后的正稿完成, 都需要耗费创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大量时间和心血。当然也要得益于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学生在学校的“重压”下, 也认真起来, 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毕业创作。这样众人齐心合力所完成的毕业创作必定是质量颇高的。美术学院还为毕业生们制造了诸多参展的机会, 如全国美展, 省美展等等, 充分搭建了一个个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施展才能的平台。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影响下, 有的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参加了省展甚至全国美展, 更有甚者还在这些美展中拿到了奖项, 这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要知道有的美术工作者终其一生也拿不到一个全国奖。通过参展与获奖, 增强了这些毕业生的自信心, 在毕业后找工作时也能为自己加分。加之又是专业美术院校的“科班出身”, 自然成了招聘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其实且不谈找到的工作的优劣, 单就本人而言, 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相信这样的毕业生在他本人以后的艺术人生道路上定会颇有建树, 毕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 再不怎么用功的学生, 一到画毕业创作的时候就开始认真了。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创作完成之后感慨:在毕业创作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是自己在大四之前根本不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 就会发现学生的话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有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以前确实贪玩, 没有把精力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而到快毕业了才幡然醒悟;二是我们的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如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而不精, 虽也是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 但是毕竟在每次课程只有四周 (最多六周) 的情形下不可能把课程学到很精的地步。

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纵然国家已经编好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随意更改, 但就毕业创作而言, 是不是可以未雨绸缪?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起, 学校就要因势利导地为他们灌输创作, 特别是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和方针及理念, 以引起学生对创作和毕业创作的重视, 这样, 通过三年多的刻苦训练, 学生在第四年的毕业创作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一筹莫展。毕竟到了毕业季就有许多现实的困扰, 包括面临的毕业答辩和找工作的事情。如果能在学生大学四年级之前办好历届的毕业创作展览, 势必会让还没有成为毕业生的他们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氛围, 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美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质量好的毕业创作作品展览也必将促进高低年级之间的学习也交流。高年级也低年级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而低年级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受到促进与熏陶, 到下一个和下下个毕业季时, 又能产生更优秀的毕业创作作品, 为下几届的学生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其实所谓的“传统”, 就是这样来的。能够把好的思想意识形态传下去, 再加以发扬, 不管在哪个领域里运用, 定会做得越来越好。学校把毕业创作办好了, 概括地说就是以毕业创作“养”毕业创作。只要“养”得好, 在学生方面是受益无穷, 而作为非美术专业院校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教学经验。当然, 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毕业创作这门课程。否则, 以毕业创作“养”毕业创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 作为非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师,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是现实, 但是要告诉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找工作。换言之, 不应该让找工作这样的现实问题来阻碍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 与其他文理科的学生区别还是很大的, 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不仅要心手一致, 思想境界也要高, 才能绘出优秀的作品。“作为创作课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最基础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 所谓科学的教学也就是这个道理。” (2) 所以, 在大学本科期间, 专业基础技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技法是组成一张画的重要元素, 好的技法能让你的作品熠熠生辉。要想画好一张画, 光有好的创意和题材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精彩而娴熟的技法去驾驭它。技法不是一张画的全部, 但一定是画好一张画的重要手段。而这一点, 作为刚入校的许多本科生是还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 到画毕业创作的时候才大呼以前没有学到东西。告诫学生技法的重要性是我们当教师的责任。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画之目的, 曰惟妙惟肖。” (3) 要做到“惟妙惟肖”必须先在技法上下功夫。由于美术专业的特殊性, 关于技法的练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绝对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技法的问题如果能在大学期间的前三年解决, 毕业创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关于技法的提高, 没有别的途径, 除了老师的授课, 只能靠自己勤学苦练。记得当代著名国画家陈运权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自己画五十张画, 就什么都不用来问我了!”可见技法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而技法的学习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本科期间谁也不可能把绘画技法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是偏偏练习技法却是在学校的硬性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毕竟所学知识有限, 艺术修养的提高毕竟比手头功夫 (技法) 的提高还要难。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掌握一定量的技法就已经很不错了。此外, 艺术氛围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前文中提到, 非美术院校的艺术氛围问题, 艺术是感性的东西, 氛围的营造就显得特别重要。良好的艺术氛围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在专业的美术学院, 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层出不穷, 身处其中的学子们在目不暇接的展览里无疑受益匪浅, 所谓见多才能识广, 那么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思想肯定也是非同一般。但是在非美术院校里的美术专业本科生要想看看这些展览还确实没有那么容易。这就导致了在思想上没有美院的学生开放和活跃。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好在当今互联网比较发达, 随便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美术方面的信息, 学生不至于像井底之蛙一样, 对美术界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但是, 我要说的是, 还是一个艺术氛围问题。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在网上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有义务鼓励学生走出去多看美术展览, 了解现当代美术的思想潮流和动态。俗话说,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更重要的是, 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的东西才会是鲜活的。况且, 对毕业创作的要求要比平时的作品更高一些。不仅要内容健康、贴近生活, 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也要求较高的层次。

毕业展的策划与布置, 也是毕业创作课程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三分画七分裱”, 或许言过其实, 但如果作品装裱精美, 展厅宽敞明亮, 势必会给作品加分, 令观者赏心悦目, 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品的美, 自然也令创作者感到自豪和欣慰。一次圆满的毕业创作作品展带给每个参展者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美术学院自然有专业的展厅, 但是往往在非美术院校, 人们对展厅的要求变得遥不可及。没有专业的展厅, 毕业创作展览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 对毕业创作作品, 对每位参展者, 都带来遗憾。所以尽快完善非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显得尤为迫切。不仅关乎到学生的利益, 而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 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毕业创作课是大学本科生在大学里的最后一次课程, 它说大也大, 因为它是学生在校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汇报;说小也小, 它毕竟只是属于学生四年里的最后一次必修课而已。但是它的分量是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最重的。毕业创作是美术专业本科生在离开母校到踏入社会的一根纽带。衡量一名本科毕业生是否合格, 在他的毕业创作作品中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序[M].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苏百钧.当代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M].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阮璞.《画学十讲》163页[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12月第一版.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2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使用到自我评价的地方非常多,自我评价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家知道怎么写自我评价才是正确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评价1

本人是xx学校xx级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正式工作之际,我先到xx公司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两个月的实习也许是短暂的,但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我在学校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充分结合,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演习,使我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下面就是实习鉴定。

我是学设计的,在书本上学过很多套经典设计方法,似乎通俗易懂,但从未付诸实践过,也许等到真正成为一个美工时,才会体会到难度有多大;我们在老师那里或书本上看到过很多精彩的设计案例,似乎轻而易举,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两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成为一名称职的美工做准备,在实习期间,我认真的听从前辈的意见,虚心的像他们学习,不懂的地方就积极的去解决。性格比较开朗的我,能很好的跟同事沟通相处,培养了我良好的团队精神。

这段时间学到了不少学校里没有教的东西,感觉很不一样。也许这就是社会吧。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认真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因为我马马虎虎的。毛病,老是做错。也许现在的错误看起来很小。可是如果不能改掉这个毛病的话,以后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每天都得自我总结一下,做了什么,做好了什么,还有什么缺憾。必须尽快改掉这样的习惯,做好一个社会工作者。

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而正是有了这样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为挑战所以存在,我相信自己的实力,在未来的道理上创出自己的天空!

美术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评价2

我是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xx届的一名应届毕业生。

学习上:在校期间学习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以及美术基本技能的应用等知识。获得过两次专业一等学金,一次专业二等奖学金。国家计算机二级已过,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工作上: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更加做到与社会与时代接轨。因此,学习之余,本人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发展。曾担任辅导员助理兼学生会副主席兼班长职务,在学生会外联部也工作过。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协助老师及各部部长成功举办多次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任职班长期间,组织同学春游、聚餐、举办画展等多项活动,班级里学习氛围浓厚同学间情如姐妹,所在班级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大一、大二在校舞蹈团跳舞,多次参加校里文艺演出,并获得过校舞蹈大赛二等奖、优秀表演奖。暑假期间在画班任过代课老师。大学四年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拥有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对工作充满热忱。

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目标是:今天我以师大为荣,明天师大以我为荣!

美术专业毕业生实习自我评价3

工艺美术专业的“作画”课程与教材依赖性不大,不一定使用指定教材,尤其素描、色彩不用教材也可(看基础喽),对于“构成”“包装设计”等等只要是找一本比较新、内容全的的即可,因为这方面有一些新名词,如果完全自学的话可能不知道,还是要紧跟“时尚”的。素描考试一般是人物头像写生,以青年头像居多。色彩一般是静物写生,水果、餐具、食品等等。在学习工艺美术这一过程中,我都能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画面风格:艺术这东西,没有准确的标准,所以不可以轻视每次考试,有时自己觉得不错,但未必符合阅卷老师的审美,结果可能很惨。所以我注意时间的分配:胸有全局之后,具体作画时,水粉颜料不容易干,可以画这部分、晾那部分,不要等干了一块再画下一块,最后可能到交卷时画面不能全干或画不完。

2。拣自己拿手的画:其实这还是“扬长避短”的问题,因为题目不可能太死,都是留有发挥的余地的。所以画面上的形体我拣自己拿手的画,比如我觉得画个人效果好,但是我画不好人,那么,我不要再临时练习画人了。赶紧转变思维,比如我拿手画建筑,我可以考虑在画面上用建筑的形象而不用人,即使效果没有画人物好,但总比画不好人物强。

3。掌握了平面设计师学习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广告学、企业c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课程。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在学习上,我一丝不苟的认真学习,对老师讲的各个知识要点我都能熟练的运用,对老师布置的习题也是认真的完成,基本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在学习中我不怕苦不怕累,认认真真的学习每一个知识点。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对时间观念性十分重视。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同学相处甚是融洽。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3

[关键词]美术学 美术史论 审美文化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刘思智(1955- ),男,山东阳信人,滨州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山东 滨州 2566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11-01

由于近些年来艺考热的升温,美术类考生与高校招生数量都在大幅度增加,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如此一来,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毕业生“改行”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经济的时代,为个人的多方向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不断扩大。因此,高校美术学专业不能像生产标准件一样,把学生当做美术技能与表现方法的传承者来培养,应改革传统的大一统的技能性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审美文化素质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艺术创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高校美术学专业美术史论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使其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够自信地迎接各种挑战。

一、改革美术史论的培养模式,加强审美文化素质教育

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Eisner)等人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视觉艺术形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他们的这种教育理念,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不无启迪意义。

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及美术批评(统称美术史论)是构成审美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强化的却是大一统式的技能化教育,美术史论课程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可持续发展空间不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必要性被凸显出来,加强以美术史论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美术史论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识别、鉴赏和表现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相互协调并得到提高,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其三是通过艺术鉴赏活动,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与完善的人格,并使学生“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统一协调”,从而使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技能技术的训练。而仅有技能的美术教育,只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即某种技能方式的传承,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完整人格和个性独特、思想情感丰富的美术人才。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大一统式的技能化教育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要增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同时将技能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为学生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从改革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美术史论课程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地位,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美术史论教学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传统的美术史论教学方法,教师较多地注重向学生介绍由于社会状况、哲学思潮,包括宗教、文化、伦理、风俗等的不同而导致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的演变发展走向,给某个时期的美术现象作一个结论性的概括或总结。教师习惯于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讲授的重点。这种方式,可以将美术发展演变过程讲得很详细,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在授课中,教师对美术理论讲授较多,对艺术作品分析不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且学生也容易忘记所学的美术史论知识。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注重理论讲授的美术史论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枯燥有余而趣味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主动思考获得的知识,比轻易获得或别人灌输给的知识的记忆印象和记忆持久性要强许多。在美术史论教学中,如果加强艺术作品的鉴赏,用直观的艺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师生处于一种急于交谈的良好教学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改革美术史论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美术史论教学中注重艺术作品鉴赏,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及艺术思潮等“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美术鉴赏的思维活动实际上是艺术创作思维活动的逆向活动,对艺术家来说,其创作思路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美学思想融进作品中,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赏者;就观赏者来说,其思路却是要通过作品将艺术家融入其中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意蕴挖掘出来。因此,鉴赏者要想深入地读懂一件艺术作品,就必须对作品所处的社会状况、思想文化背景、艺术观念,乃至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审美情趣、艺术追求、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等进行较深入的认识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时,这些“理论”就成为学生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教师自然获得了传授理论知识的良好条件。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指出,美术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创造性的艺术评价活动。课堂不是知识与真理的终点,课堂所讲的一切都是可以商榷的,对艺术的认识及对美的评价都是在发展着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给他们创造一定空间,提醒他们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答案,去创造性地看待世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得到艺术佳作带来的精神陶冶和审美快感,也不仅在于使学生熟悉几幅名家名作,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主动从前人留下的优秀艺术遗产中创造性地发现什么,自觉借鉴、吸收适合当代艺术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养料,从而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并且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史论对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意识到美术鉴赏活动的创造性所带来的重要价值。学生会在这种“向前人学习”的意识驱使下,在艺术鉴赏的兴趣和美感追求中,自觉在课外全面、系统地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

最后,美术史论教学必须把比较研究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画派的艺术特点以及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而且可以扩大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视野。例如,将欧洲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放在一起,人们就能从中比较分析出两者的不同风格特点:在中世纪浓郁的神学观念下孕育出的绘画作品,宗教题材最多,作品的神秘气氛浓重,人物表情刻板,缺乏生气,画面平板;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现世人性人生的重视,以及达·芬奇等艺术家对透视学、解剖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染上了浓郁的人性特点及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画面色彩丰富,具有较强的立体空间和科学的透视比例。对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鉴赏研究,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和归纳等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比较鉴赏研究的深度,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开放性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无疑是很有效的。

总之,在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项选择的今天,高校美术学专业应从改革课程结构和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方法入手,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思考的学习方式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乐趣,从而利用美术史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美)艾斯纳.美术教育中七则神话的检讨[A].夏勋.美术教育选集[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6.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4

一、对美术类毕业生业务能力的分析

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尽管相对灵活, 不过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难度仍然较大。身为从事高校美术教育工作的我, 从接触过的许多美术绘画专业的毕业生来看, 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不过, 改行谈何容易, 深圳大学版画系教授应天齐曾说过:“美术类学生除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改行或者找到工作均普遍容易外, 那些绘画、创作类的, 要想改行都不容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不难看出我省乃至全国的美术毕业生都有这样的尴尬境遇。据调查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对现在的美术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是:知识面窄,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创新能力有限, 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际操作。河北省报考美术类的考生呈连年递增的趋势, 到2008年是为最高潮阶段人数激增至36040人。大肆扩招的后果, 使得生源质量远不如以前, 再怎么扩招, 每年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有那么几个, 其余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热爱艺术, 而是仅仅为了取得一张大学文凭。曾经多年来河北省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考题采取了统一的内容, 统一单调并趋于僵化与“透明”的考试内容, 使许多录取入学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从头学习。还有一些因为文化课不好而临时硬着头皮“改变兴趣”的也愈来愈多的被录取进入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有人说:“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这话千真万确, 正是这种“大跃进”式的盲目而片面的追求高等教育表面的繁荣造成了大量不合格的“等外品”和“滞销品”一批批涌向社会。试想有哪一家的单位愿意高薪聘请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都是低水平的工作人员呢?另一方面应考的突击训练, 使学生放弃了文化课常规课程的学习, 考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难免有欠缺, 更不利于考察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质。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表明, 深厚的艺术积淀始终是不可缺少的。从事任何一门专业学习, 除了勤奋与努力之外, 热情、兴趣与天赋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对于那些以美术为“救命稻草”而“临阵磨枪”的考生而言, 很难说他们就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艺术专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素质全面、富有个性、充满朝气的人才, 而不应将选择美术专业看成单纯追求升学和未来求职的敲门砖。

二、对美术专业学科教育弊端和美术专业学生价值取向的分析

国家教育模式和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的灵动性落后于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历史长期积淀的美术教育体制的原因, 徐悲鸿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写实主义思想与前苏联的具象写实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者难以逾越。有人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直至今日, 我省大专院校依然延续着这种所谓“美术基础”的单一技能表现方式。目前我省美术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结构趋于相同, 培养目标, 教学体制, 教学模式趋于统一, 所设置的专业内容也相差无几, 大致分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 专业单一专业过细且没有有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例如灯光设计类专业, 目前只有上戏和中戏开设, 每年毕业生不足百人, 随着电视表演、音乐会等文娱活动逐渐升温, 这类人才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据悉, 上戏该专业每年15名毕业生, 就业率达到100%。根据专家统计, 目前动漫专业需要的人才是15—20万人, 而每年提供的人才仅1万人左右, 07年高校培养的动漫专业曾创过就业100%的记录。这说明高校内专业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也是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另外我省部分美术院校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践的硬件设施较差, 学校开艺术类专业只是想把学科布置的更广点以便达到所谓的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学校师资力量环节相当薄弱,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数量不足, 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短缺, 许多年轻的教师及助教承担着讲师或副教授、教授所应承担的课程, 知识更新迫在眉睫, 学历层次和能力亟待提高, 很多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达到与相关知识的整合, 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我省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方面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道德水准不高, 职业情感淡漠, 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在学术上则表现为作风浮躁急功近利, 甚至违背职业道德, 如此就像有位专家说的“还谈什么培养合格人才?”

毕业生的人生价值观也是影响就业现状的因素之一。众多的美术毕业生都不约而同的达成这样一个观共识:目前美术的投资绝对是大于回报的。导致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想赚回成本的期望值较高。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和农村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同工作量的工作人员工资也存在很大落差, 至使很大一部分的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的择业目标锁定的地域和业务性质都很狭小。很多的毕业生都认为发达的大城市和品牌公司、旱涝保丰收的事业单位才是自己的英雄用武之地。但据调查农村和一些有待开发的边远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不仅数量大, 而且层次、学科专业繁多, 是“广谱”的, 几乎无所不包。由此看来真正的就业困难多指的是条件优越的城市的就业困难。

三、社会和人才任用市场存在的弊病分析

从1999年开始, 我国的高等教育连续几年扩招, 河北省也不例外, 随着学生总量的翻翻, 美术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 然而面对大量供过于求的过剩人才, 无论用人单位, 还是社会, 都已转变了选材的方式和观念, 从以往的不看学习只看学历的几个单位争一个毕业生到现在的一家用人单位在千军万马中选择自己称心满意的优秀人才, 从良莠不齐到现在的精益求精, 从以往的只注重成绩到现在的成绩是基础, 品质是关键, 能力是优势。而这些恰恰又生成了让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欲语还休、欲前不能的“名校效应”。在企业眼中以“学校血统”作为筛选标准是最快速和有效的方式。不管企业是否承认, 一如消费市场存在的对知名品牌的崇拜, 职场上也或隐或现地存在着名校情结。相对于品牌企业进一般企业也并非易事。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 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 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传统的就业统计方法已不适应新的毕业形势, 尤其是对美术类学生的就业统计。有些美术类毕业生会组建自己的绘画工作室、各种等级的专业培训班或者成立装潢装饰公司等, 他们虽然没有受聘到固定单位, 但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且有比普通单位更高的薪水, 学校很难对这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出具体统计。

综上所述当前我省美术毕业大学生剧增而真正的美术人才却少的可怜,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根本就是社会经济和人才资源配置之间的问题, 是失衡的美术教育的结果。不论是文化艺术产业, 还是国民素质教育, 都呼唤和需要高层次的艺术专业人才。即使是从就业角度看, 高层次、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依然缺乏, 饱和的往往是低端人才。因此, 我省的高等艺术教育也应当调整、优化结构, 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也应从一切可能的方面进行对美术相关专业的扶植使我们的各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为祖国腾飞贡献力量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勇民:《关于“美术高考”的几点思考》, 《光明日报》, 2009, 5, 4。

美术专业,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由于西方园林风格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但纵观历史,中国的园林设计源远流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笔者从一个浅显的层面,分析了一下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中国园林的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园林继承

【正文】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造园艺术就已经开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庭院建筑,点景与园名,还常借用古典汉语;我国园林艺术不仅在亚洲影响日本等国家,并且还传播到欧洲。从十七世纪末期开始,欧洲对中国园林的活泼而自然的处理手法颇感兴趣;到十八世纪,英国仿东方风景园林达到全盛时期;不久法国又受到影响,出现了中国式景园。中国的园林设计能如此影响世界,并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有增无减。这大概是因为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其建筑物仍作园林之主,石木次之;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故能远播海外,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

继承“中国园林”并不是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在古代只是供少数人观赏,为封建帝王、贵族官僚和士大夫们服务的。它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些

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的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曾风靡一时,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诚然,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但是,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由于景观建设的年限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强占着城市的一席之地。

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由西方园林风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大中型园林一般都由几个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而且设计

者也会对景象进行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行进中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

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其设计,并时常以普通游览者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设计足够的硬地和停车场,铺上草皮„„,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结局,设计者和主人皆大欢喜,硬说这就是“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

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景观设计师不能再继续这样的破坏,而是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

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

其实这倒也不是西方园林风带来的弊端,因为在其本土,它的设计也有着自己的精神灵魂。问题是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当然,追求形式美也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但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职专美术专业作文课堂新创设 篇6

(关键词)感知;动机;兴趣;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农村职业学校面对的是一批从“学校”到“学校”的学生,相对视野不够宽阔,感知社会的能力不够丰富,想象力的能源比较贫乏,所以,创新课堂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久逢甘露的大地。就是这样美术专业的作文课堂让我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一、感知美术生、捕捉动机

当代语文教学论认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机,才能促使他们的学习。明代学者王阳明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表明,儿童喜游戏,乐玩耍,在游戏玩耍中学习,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成长,提高学习效率。他还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促使学生愉快心情的生成,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扶植学生的学习信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情感是求知和激发思维的心理条件。以情导知,知情交融,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和谐运转,激发学生追求和探索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从而在乐学中减轻学生的学业幅度,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

初始,面对一群美术生,我的作文课堂贫乏无味,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觉的美术生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强的学生,作文课应该象出美术作品一样,各有特色,风格万千。实则不然,每次作文都平平淡淡,这使我一度困惑,太多的疑惑让我用一双搜索、发现的目光开始捕捉美术生的信息,去发现每一个亮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专业课听评上我茅塞顿开。看不到同学们在作文课上的思维迟钝,语言贫乏;看到的是思维活跃、滔滔不绝的争论、评价,引人入胜。课下分析原因,原来自从走进美术专业,耳儒目染,随着对专业课的学习不断深入,点评、比较、评价一种审美眼光正从他们眼中形成,评价成了他们的一大特色。面对所有的事物他们会习惯的归到美术领域中去点评。

美术专业学生的情就系在画笔画纸上,系在优美的艺术作品上;感就系在评上。由情而爱,由感而发,捕捉兴趣,抓住动机,美术生的作文课堂将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二、精选题材、循循诱导、激活思维、勇于创造

如果说在阅读中培养感知是间接的,那么写作实践中的观察活动便是最直接的。因而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倡导学生深入大自然,体味大自然的美,领略大千世界的美。

找到了学生的兴趣,挖掘到了学生的情感所系,在此基础上,精选题材,循循诱导,以美术生特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学生的思维训练,开创特色作文课堂。

首先、专业课题材向作文课堂的转型

这种练习不是那种机械、重复的练习,是在学生专业兴趣的基点上出发的,形式非常新颖。学生在兴趣中有一种期待、探索,对学生极具吸引力,课堂的开展也顺理成章。“春”“夏”“秋”“冬”曾是学生练习的专业课题,我先让学生以谈自己作品创作的思路引题,学生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把作品讲评的头头是道,思路清晰。我把环节标记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生疑、好奇之心,接下来我把自己收集的“春”“夏”“秋”“冬”图片展示出来,不等提问,同学们已经在评头论足的点评开来,优美的地方,不美的地方。看到时机成熟,我就提问让同学们描述画面,没说到的进行补充描述,我在一旁不经意的做着记录。最后,我同用学们的发言组织了“春”“夏”“秋”“冬”四篇文稿,并把它诵读给同学们听。这时,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在怀疑,这就是自己刚才总结的吗?同时也兴奋起来,爆发出了对作文的第一次情感。把握动机,我就把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讲述了一下,作为初步认识,效果甚好。这样使评析与写作紧密结合,由形象接触到抽象感知,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心理上的亲切感,写作思路也大幅度正向迁移。

其次、精选题材,层层递进,走进创新

所选题材要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没有认知感情的隔阂,内容量适中,易于学生驾权,图片优劣结合,让学生有话可说,便于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激情和培养其积极求异思维的能力。在写作中,使“搀扶”与“放手”巧妙结合,从模仿写作到独立写作,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把“指导”与“评进”前后连贯起来,构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作文系列训练。完成作文写作。例如:

《我爱我的专业》这是一个对学生都有一定思想的题材,在认知感情上很熟悉,从专业特点入题,展示美术专业的内容分析,包括课程开设升学就业方向,从事事业范围,学生激情万丈,带着激动的心,认知美术专业的用途。接下来欣赏不同作品,在评价作品中认知美术专业,感受美术专业迸发情感火花,在情感中总结美术专业的用途,了解美术专业行情,歌颂美术专业的伟大,感谢拥有美术专业的机遇,立定学好美术专业的信心,期盼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样写作思路就清晰化,由原来的聊专业就自然走进了写作课题《我爱我的专业》。因为选择欣赏作品的不同性,让同学们的思维不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感悟有深有浅,层次不同,这就为创作打下了伏笔。接下来,整理思绪,起草提纲,一篇文稿就有了大的雏形,就在同学们感到既轻松又有成就感的时刻,老师要抓好时机,讲授分析总结本篇题材作文写作要点,层层递进,让同学们写作升华,完成作文的创作。

一段专业题材转化训练,奠定同学们的兴趣起点;特色题材练习,形成美术专业特有写作模式;专业入题——情感评价——总结点评——写作升华——创作收获。而教师的搀扶与放手巧妙结合,指导与评进层层递进,完成了创收。现在美术生写作课堂再也不会沉寂无声,因为不会写的同学在用专业模式去写;而会写的同学也真正理解了写作,已从专业模式中走出,细心体会写作技巧、方法为创作更优秀的作品而努力。

浅论高校美术专业毕业创作教学 篇7

学生的毕业创作指导包含了学校艺术教育思想, 教师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众多方面, 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毕业创作指导, 我认为学生的毕业创作 (以中国画、油画、版画、设计为例) 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创作作品应体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 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课程, 如素描、色彩、形体结构、透视、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活动, 这些教学活动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 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专业基础直接影着响美术创作的开展。

“在再现性写实绘画中, 素质的训练, 首先强调真实描绘万物象的写实能力, 熟练的技巧绝不是“技术主义”的代名词。因为, 生活中的事物首先通过人们的感官——眼睛去观察, 然后才是头脑对形象外部和联系诸因素的分析和理解。形、色、影、线, 是画家综合概括后在平面的画幅上传达出来的, 是有造型规律界定的, 任何风格、技法的表现, 都应以此为基础”1。

徐悲鸿先生曾说:“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故艺术家不在写生上立下坚实基础, 必成先天不足现象, 而乞灵抄袭模仿, 乃势所必然也”2。

观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由于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美术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 加之逐渐扩大招生规模, 渐渐暴露入学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高学历、高水品教师紧缺, 本科毕业教本科, 软硬件条件不足的状况。同时, 毕业的学生必将成为今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如何加强学生基础课教学和创作指导, 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

而作为体现教师教学成果和体现学生各方面学习成果的毕业汇报展览应该如实反映教学效果, 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及造型能力掌握的程度。也就是要要求学生展示体现具有写实能力的作品。写实能力是体现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 也是今后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的基础。

纵观美术创作舞台, 众多的绘画艺术大师, 无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基础训练, 而达到登峰造极的造型能力。

“再现性的写实绘画 (主要存在于油画、素描画、水粉画等画种) 作为最古老的造型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 它的发展史决定了绘画本身具有再现客观物象的特性与模仿对象的创作精神相一致”。

从绘画发展历史来看, 在现性的作品, 突出表现出一下特性:

1.强烈地揭示了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环境的紧密联系。2.鲜明地表明美术创作服务于社会的社会性、民族性。3.作品为人民服务有极为广大的接受者, 由于直观因素, 有超越国界的普及性。4.同样具有观赏的愉悦性、造型艺术的美感及绘画艺术的技巧性。5.作为创作方法, 作者造型能力对其他绘画能力具有包容性3。

再现性的写实创作正因为具有以上特征, 从西方绘画创作历史来看, 有着广大的创作队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教皇伊诺森西奥十世》《纺织女》, 法国新古典主义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泉》,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猎狮》,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石工》, 俄国现实主义苏里柯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人的作品无不遵循了再现性绘画的原则。

中国绘画里同样有大批的以中国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的再现性绘画作品, 如周昉 (唐) 《簪花仕女图》, 顾闳中 (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 张择端 (宋) 《清明上河图》, 现代蒋兆和的《流民图》,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罗中立的《父亲》等。

因此, 在毕业作品创作中, 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再现性绘画作品的创作, 有利于学生对造型艺术基础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作品创作, 不断发现和弥补造型能力的不足, 促使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提高造型基础能力为今后美术创作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毕业创作作品应体现当代造型艺术观念

“创作”直接地反映着绘画者的天赋和创作性思维能力, 滋润着画家的人生历程。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 从理论而言, 通过对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课程的学习, 已经基本了解了中外美术历史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了解了中外各种造型艺术思想, 众多艺术风格流派及其艺术主张, 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等, 有了一定的作品创作理论基础。

接受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毕业生, 将成为传承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 不断地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不断地在开展艺术研究。

一切经典的艺术作品贵在于继承与创新, 二者必不可少。在毕业作品创作中, 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索性艺术创作, 有利于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风格、表现方法等探求, 不断树立艺术贵在创新的理念, 构建和确立自我独异于他者的艺术转换理念, 培养较强的表达传播自我观点的陈述能力。

“艺术家独有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艺术思想或思想体系, 只有在艺术家对艺术创作实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艺术家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思想, 才能很好地确立正确的艺术观。进而才能从更新层次上促进自己的艺术创造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4不断接触新的美学理念, 进行多方面的创作研究活动, 更能体验到艺术原理与艺术表呈技术的整合关系内涵, 有助于对艺术学科进行较为准确、到位、专门化、系统性地探究、陈述。

在毕业创作中,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现代美术理论教学、参观展览、利用互联网等有效教学平台, 使学生广泛地浏览现代艺术作品, 了解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方法, 不断提高对现代艺术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他人的已有经验和方法基础上, 不缺乏自我的鲜活、灵动和独创的意识和思考悟性去进行艺术创作, 探求适合于自我艺术表现的创作语言, 以丰富艺术创作领域, 实现艺术创造之梦想。

三、毕业创作作品应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

“越是民族的, 越具有世界性”。民族、民间艺术是我们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 它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广泛的群众性和各民族性格特征形成各民族文化艺术风格, 无论从造型艺术的内容、表现形式、造型特点、色彩表现等都体现出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与时代群体社会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渊源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 它是我们各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 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民族、民间造型艺术特点引入到现代大学的美术课程教学当中, 从学习、研究民族、民间美术规律入手, 兼吸收中西造型艺术, 从而产生有别于它的艺术作品。

“当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蜂拥而至时, 艺术的准则正处于消解与重构之中。创作上的茫然犹如迷雾困扰着我, 于是, 我返回头去, 追寻原始的创作力, 转向本土的民间艺术, 试图从中找到艺术的原动力, 获得艺术发展的启迪”。5

“作为中国艺术本源的传统民间艺术, 宫廷、宗教、文人艺术都是由它们发展而成的。陈洪绶的线描;石涛、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大写意;林风眠的水墨与西画合璧;古元的木刻, 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民间美术的气质、题材、民瓷绘画及年画剪纸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创造。西方艺术家布鲁盖尔、高更、毕加索、卢梭等, 也都吸收民间艺术而名噪于世的。这些中西名家对民间艺术的有限吸收的启示, 雄辩地说明民间艺术的涵量是丰厚的, 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6

梁玖认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四个中心、四个忽视的问题, 即:第一, 以汉族为中心, 忽视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第二, 以中原为中心, 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第三, 以文人为中心, 忽视了民间美术, 第四, 以绘画为中心, 忽视其它美术。”7应加强对民间美术的研究。

民间美术纳入现代的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体制, 对充实原有的美术教育框架, 提升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深入认识、体验民间的文化与生活, 提升艺术涵养都具有深远意义。

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内涵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结晶, 是我们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通过开展创作实习、采风等实践教学活动, 充分使学生体验一些民族的民风、民俗, 收集具有艺术创作价值的第一手素材, 创作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美术作品, 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这不仅是民族艺术的继承发展, 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它有助于对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充实与完善, 确立民族艺术教育的特色, 有助于学生在今后不断创作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造型艺术特点和风格, 丰富和充实美术创作领域, 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

四、余论

美术专业教育中的传统、现代美术理论、造型基础是美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是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和进行理论研究、教学和艺术创作的基础。作为进行绘画创作者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他不能够游离于客观现实之外。因此, 学习和研究具有现代造型艺术观念的美术理论和实践是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学习和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理论及造型特征, 从中借鉴和凝练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方法,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有别与他的艺术创作语言和特点。三者并不矛盾, 是起到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 一方面强调提高造型艺术的基础, 第二方面强调现代人的美学观念和现代艺术创作思想, 第三方面强调在众多民族、民间艺术中继承、发现、挖掘和吸收具有艺术发展价值的造型观念、艺术符号、题材、内容等在艺术创作中进行研究与探索。这一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艺术创作的过程, 也是影响和形成自我艺术创作风格的重要方面。

梁玖认为中国目前的学校艺术教育, 普遍存在共性大于个性的弊端。这不利于教育思想的自由, 又不利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更不利于独有艺术教育观和教育论特色的形成。从而致使学校和学习主体缺乏生存竞争的理念和能力。究其原因:既有对艺术教育学科的认识与研究不够的因素。各地的学校艺术教育主体, 应采各地的民间艺术, 以启迪、思考、研究、转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 制定特有课程标准, 选择个性化课程内容, 研究凝结风格化教学方法。8

我们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强调以上几个方面, 是体现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思想, 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认识。在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实践, 现代美学观念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的教育教学, 通过这些教育教学的开展, 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美术教学和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 有利于促进艺术教育、研究活动, 有利于形成独特的艺术教育、教学效果, 有利于艺术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启文:《创作与构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第1版, 第19页。

[2].张启文:《创作与构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第1版, 第2页

[3].张启文:《创作与构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第1版, 第14页

[4].梁玖:《新编艺术概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新1版, 第99页。

[5].郑莜莹:《民间艺术的启迪》, 《美苑》, 1999年第五期。

[6].杨先让:“我对民间美术参与中国美术教育结构的思考”, 引自《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大全》, 1993年3月第1版, 第406页。

[7].梁玖:《新编艺术概论》, 2003年3月新1版, 第85页。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设计 篇8

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创作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实践全面的最后总结, 同时亦是毕业前更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 美术学专业历来重视毕业创作而忽视毕业论文, 这种现象存在已久。这种认识态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仓促、随便、盲目, 脱离实际。如毕业论文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脱钩;毕业论文缺乏前沿选题。同时抄袭现象普遍, 论文答辩成为一种表面形式, 达不到毕业总结的目的和效果。毕业论文指导管理工作亦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进行系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以上原因, 围绕我校美术学专业的四年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就业方向, 在近几年指导毕业论文时, 我们从选题入手对毕业论文进行了改革研究探讨。

一、选题指南的确定

在布置毕业论文前, 我们首先将美术学相关研究热点选题分类、分方向给学生公布了研究选题指南:

(一) 美术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教学方法、兴趣、创造性思维等)

(二) 城乡美术课堂教学区别研究

(三) 地域民间美术与美术教育研究

(四) 美术教育与其它教育关系研究

(五) 各门类艺术的技法、风格研究

以上分类尤其是前四点正是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指南的提出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锁定具体论文选题目标。

二、毕业论文选题过程指导

选题交上来了, 我们发现学生犯的几大错误:

(一) 选题过大、宽泛。如“关于西方绘画的探索”“中国画色彩”

(二) 没有创新如“西方绘画浅谈”

(三) 没有观点如“中小学美术教育”“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思考”等等。

(四) 缺乏对实际问题研究

教育部对高校毕业论文评估中明确规定: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 也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非常重要。考核一个学校的毕业论文主要看两点, 一是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选题是否结合实际, 二是看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是不是适当,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除了考察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 还要考查学生的能力, 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应用工具的能力, 写作的能力, 表达交际的能力。要坚决杜绝抄袭现象。关于毕业设计 (论文) 是不是必须强调“一人一题”的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2004]14号) 要求: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一人一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相互抄袭的有效前提。 (1) 另外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论文字数只要求五千字, 属于初步研究, 因此选题更应注重小而精、精而深入。

以此为指导, 针对研究美术教育、美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就业方向, 各指导老师与学生沟通, 缩小选题研究范围, 重新确立、纠正了选题, 以下是经过修改后的选题:

三、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与范畴

在毕业论文选题中我们的主导思想是:

第一是“前瞻性”, 选题是第一关键, 选题切忌陈旧, 尽量避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如果是老问题要有新的角度、新的材料, 这就是研究的创新点。选题缺乏创新点, 根源在于自己对准备探索的领域认识不够全面、透彻。对于以前做的研究深度亦缺乏认识, 找不到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前瞻性至少包含如下几个因素:当前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致力于解决的新问题;教育教学历史上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他人还未发现或引起注意的问题等等。这几点具备了, 选题就有了前瞻性, 也就有了创新性。

第二是问题意识, 要带着问题去搞研究, 但问题要小, 切忌太大, 太大则流于空泛;另外研究的问题要明确, 研究者要知道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指导老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在美术研究、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首先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学会找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 然后围绕问题提出观点, 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结论。

有研究者提出“就选题而言, 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熟悉、兴趣、开创性。”熟悉的领域, 研究者容易了解全面、透彻, 明白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再加以浓厚的兴趣, 自然容易得出具有原创性的结果。 (2)

四、结束语

确立好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前提, 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导毕业生工作以后的研究, 所以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重视起来。因为毕业论文同时也是对教与学四年结果的双向考察, 它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解程度, 理解的范围, 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对于老师则是检验出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是否准确;指导教师本身的研究与理论水平以及学术敏感。只有通过严谨、科学的论文指导, 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法以及相对稳定的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向。而对于学生而言, 通过严谨一丝不苟的论文写作过程, 学生将学会初步的科学系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及严谨、正确的写作方法, 对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而毕业论文选题一旦形成系列化深入研究趋势, 毕业论文成果应用于教学以及科研, 将对美术科研、教学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摘要: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创作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全面的最后总结, 同时亦是毕业前更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关键是选题。本文从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选题原则以及选题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题的意义进行研究, 以期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选题,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2004〕14号)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9

一、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的区别和共性

(一) 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之间的区别

1、专业美术的特点

对于专业美术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 主要是指在美术范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理论知识的美术, 它相对于群众美术, 接受了更多专业美术知识的教育、要求更高、人数相对较少, 它的专业、系统性对于美术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它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 专业性

对于专业美术, 它的专业性必不可缺少, 它具有相对稳定、严谨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而且对于美术领域的专业技法具有群众美术无法企及的深刻研究。

(2) 相对束缚性

由于专业美术的专业性, 使得教育模式严谨、稳定, 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仅限于教育系统带来的。让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很容易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 无法打开思路;而群众美术就相对自由, 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术活动的需要, 人们自主无限制的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和美术创作。

(3) 局限性

由于进行专业美术的人并不多, 可是说他们就是美术界的人才精英;而且, 由于专业美术的专业性, 使得人们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都需要较高的美术水平。它的学习和创作者只是社会群体的一小部分, 使得专业美术的普及范围和深度具有局限性。

2、群众美术的特点

群众美术是应群众的需要而生的, 它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趣、审美等为目的;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力量, 对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作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 广泛性

群众美术的广泛性主要有两个表现, 一是进行群众美术的群众没有什么特殊限制, 可以使各种阶层、民主、肤色的人, 普及群众具有广泛性;另一个是群众可以在各个地方参与群众美术活动, 它的地域非常广泛, 与专业美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2) 公益性

参与群众美术活动一般都是不需要花费金钱的, 它具有公益性, 参与群众美术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美术鉴赏力和追求, 从而推动美术产业的发展。

(3) 自由性

群众参与群众美术活动是志愿参与的, 不带有强制性;而且对于群众美术活动的时间、地点选择都具有自由性, 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空间参与。

(二)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的共性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都推动了美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都对美术的形式、特点等都自主进行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了认同感、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中国民间美术的社会文化。

二、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之间的关系

(一)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相辅相成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都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群众美术或是专业美术任何一种, 美术文化的整体格局中都会残缺。如果只进行专业美术, 没有群众美术, 那么就变得没有现实感和生命灵魂;如果只进行群众没有专业美术的辅助, 那么就会变得没有立体感和艺术感。所以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美术文化的发展。

(二)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发展的形式、标准、目的都不相同, 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点, 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 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专业美术要实现其推广和普及, 必须脱下神圣的外衣, 走下神坛, 向具有广泛社会和群众基础的群众美术学习, 这样才能实现精英教育的普及, 推动专业美术的发展;而群众美术要实现其健康、系统的发展, 就必须要向专业美术学习, 拥有专业、系统的知识、评判标准, 完善群众美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此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两者可以借鉴学习, 共同提高, 促进美术文化的进步。

(三)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之间必须要通过对方的制约和监督, 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及时的修正完善, 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审美方面, 专业美术要对群众美术做好标杆, 走进群众美术, 对其存在的缺乏系统、内涵的缺点进行监督完善;群众美术也要发挥其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去检验监督专业美术的适用性和推广度。一件成功的专业美术作品, 必须是贴近现实和群众的, 可以经得起历史考验和群众的检验。

三、结束语

总之, 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都是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相辅相成、相互学习促进、相互监督, 共同学习进步, 一起促进我国美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未来的美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是向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相互融合的方向进行, 既有专业、系统的知识和审美能力, 又拥有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力量, 可以进行社会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10

关键词:专业美术,群众美术,融合促进

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并不是截然独立的状态;过去人们相对比较愚昧, 对群体的力量十分看重, 注重群体教育, 借助于群众文化来规范、引导和强化人的教育。而进入到阶级社会之后, 文化活动出现了一些改变, 有人专门从事精神生产, 因此, 就有专业文化产生。专业美术与群众美术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我国民族美术文化的发展。

一、群众美术与专业美术的特点

1.群众美术的特点

具体来讲, 群众美术主要服务于基础人民群众, 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其群众和基础比较广泛, 且公共特性较强。首先为普遍性和广泛性, 不限制参与人员, 任何职业、性别和行业的人都可以创作群众美术, 提供审美意见, 可以在任何地点举办群众美术活动, 促使群众需求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其次为公共性和公益性, 群众是群众美术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 人民群众不需要投入过多, 只需要享受艺术和文化即可, 主动的创作美术和审美;最后为主观性与自由性, 因为其为群众广泛参与的艺术活动形式, 对人们参与时间及地点不会限制, 群众能够结合自身情况, 来独立决定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2.专业美术的特点

专业美术是从群众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具有更高的专业性, 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美术知识, 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美术事业未来发展方向;首先,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这个特点是最基本的, 如果参与者的美术知识较少, 不够系统和专业, 那么就无法融入进来;其次是束缚性, 教育系统不够完善, 导致理论条件等会束缚到专业美术人员的创作, 思路无法打开, 影响到专业美术创作者的发展;最后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因为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方可以开展专业美术创作, 并且本行业的优秀人才方可以参与创作, 只有较少的人数, 仅仅占据了较小的比例, 对专业美术的普及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3.共性特点

不管是群众美术还是专业美术, 都对美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两者都发扬了美术的特点及形式, 传播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群众对民族的归属感得到增强, 将我国优秀文化精神给延续了下去。

二、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的融合促进

1.相辅相成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在美术文化系统中, 都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群众美术不能够积极借鉴和学习专业美术, 其内容与品质就会遭到降低, 很容易变得庸俗, 与群众、生活所脱离,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比较的孤僻, 没有生机;只有借助于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的互相配合, 方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发展, 要将其互相渗透、改造及制约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促使美术事业能够健康发展, 不能够片面的否定任何一方。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大众文化影响到了部分群众, 开始追求物质和名利, 部分画家也丢失了自己的立场, 融入到普通大众中, 审美观点与审美标准遭到了放弃,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在群众文化建设中, 专业美术干部具有较大的作用, 其不能够仅仅为了物质利益, 而将自己的审美立场给放弃掉, 世俗社会的评价也不能够决定画家的个人价值及名誉地位, 而是需要制定完善的方案来解决人民群众出现的审美倾向及价值观问题, 并且不断的健全。如我国著名画家安正中、孙才清等, 在创作过程中, 对于生活密切关注, 与人民群众积极交流, 创作出来了一批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2.互相学习和促进的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具有差异化的发展形式、发展目的和标准, 因此, 其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 需要互相学习和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研究美术发展史可以了解, 审美活动紧密联系着生活, 审美产生于生活过程中, 虽然具有差异, 但也融会相通, 分工出现之后, 生活与审美慢慢分离出来;现阶段专业美术依然在艺术范围内开展审美活动, 人为的隔离了审美与生活, 促使审美独立起来;但是, 通过专业美术教化或者强行施加某种理念, 就能够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 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行为, 紧密联系生活, 逐渐形成。专业美术比较的权威, 要想促使大众群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需积极学习群众美术, 不能够自贵, 而是要深入到生活之中, 促使审美生活化的目标得到实现。群众美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与人群涵盖了生活各个层面, 那么就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 专业美术需要及时提供相应的指导, 借助于专业美术的评价, 促使群众美术的健康发展得到实现;因此,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之间可以实现互相学习和促进。

3.互相制约与监督

只有将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之间的互相制约监督作用发挥出来, 方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从审美教育的角度上来讲, 专业美术主要是将标尺作用给发挥出来, 在群众美术建设中投入自身力量, 深入研究群众美术, 帮助坚定群众美术立场。因为业余性和自娱性是群众美术的特点, 那么就带来了一些文化弱电, 除了世俗关怀, 人文精神遭到缺失, 那么就需要将专业美术的引导和制约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避免其盲目发展, 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 以便将促使新时期的审美文化能够健康发展, 走向繁荣。而在这个过程中, 群众美术则需要将群众的力量给发挥出来, 通过生活实践, 对专业美术所提倡的审美观念进行检验, 促使民众的审美能力获得不断提高;专业美术作品只要足够优秀, 是能够感染和打动人心的, 引发心灵共鸣;在专业美术创作过程中, 需要将群众美术的亲和性的特点积极利用起来, 对群众美术中那些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借鉴, 降低理解难度, 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借助于创造的作品来将群众生活反映出来, 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对正确的审美观念大力倡导, 以便有效结合发展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专业美术和群众美术共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发展, 两者并不是分立的关系, 而是互相融合与促进;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之后, 相应的专业美术人才在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增强自身人文精神, 深入认识群众主体论, 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要与群众积极的对话, 积累生活经验素材, 从而迸发思想灵感, 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乐.论群众美术与专业美术之间的关系[J].参花, 2014 (10) .

[2]梁义勇.试论群众美术和专业美术之间的关系[J].艺术时尚旬刊, 2013 (19) .

美术绘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11

【关键词】江苏中职;美术绘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47-03

【作者简介】徐军,江苏省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常州,213000)艺术设计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江苏省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坚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成为专任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实施建议,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综合的能力素养。中职美术绘画专业教学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文结合新出台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其组成部分进行解读,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性质分析

把握课程性质,主要是明确这门课程的类型、前后关联和培养目标。以“速写”为例,其课程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素描”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扼要概括表现对象、快速捕捉对象形态的美术绘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后续“中国画”和“油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必修”“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阐明课程类型;“在……课程基础上”“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具有扼要概括表现对象、快速捕捉对象形态的美术绘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说明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1学时为45分钟。《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美术绘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素描”为320学时、20学分;“色彩”为213学时、13学分。“素描”学时要多于“色彩”学时,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造型练习,为职业岗位实践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描绘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教学活动,如何规划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是课程设计的关键。以“素描”为例,引领课程设计思路的是:“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融合美术创作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了核心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与人文内涵拓展整体发展的要求,满足当下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多平台发展需要,突出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美术绘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中高职分段培养需要而确定。

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结合三年制中职学生的特点,紧贴从事中国画、油画方向工作岗位的实际和职业发展需要而制定,突出课程内容与时代的紧密对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结构编排的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教学模块为主线,根据教学单元设计学习任务,突出造型描绘、色彩塑造、快速表现等职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美术绘画专业课程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Photoshop软件的操作技能,能够对图像进行综合处理,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设计制作能力。依据总体目标,按如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达成:掌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会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合成、色彩修饰、绘制图形;会运用Photoshop软件设计制作图文混排的平面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美术绘画专业较强认同感,专业意识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课程目标也是制订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内容与要求,循序渐进,剔除一些技能要求过高、与当下学生实际能力不符的课程内容;在要求上,有些课程内容达到“会使用”“具有一定”即可;在课时安排上,偏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提升。以“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为例,教学单位“滤镜与图像”中的内容与要求:会使用滤镜“模糊”滤镜组、“渲染”滤镜组、“纹理”滤镜组、“扭曲”滤镜组、“画笔描边”滤镜组、“风格化”滤镜组、“杂色”滤镜组、“锐化”滤镜组、“像素化”滤镜组、“艺术效果”滤镜组;能运用滤镜改善图像。以模块课程为主,即以模块为中心,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教学单元;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根据当下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学历提升,强调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色彩”课程模块里,既有共性的“静物写生色彩”“人物肖像写生色彩”,也有个性的“选择性创作色彩”;“素描”课程模块里,有针对学历提升考试的“人物素描”,也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素描创作”等。在整个模块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综合职业知识,还养成了核心素养,培养了关键能力,实现了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到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施建议分析

美术绘画专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强调了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理想的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而且美术绘画专业的教学在所有的学科教学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发挥空间。“素描”“色彩”教学建议里提出“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学时”;“速写”教学建议里提出“可将临摹与写生相穿插、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相结合开展训练,还可组织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客观人物和场景,进行观察、写生,感受自然美”;“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教学建议里提出“可将临摹与写生相穿插、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相结合开展训练,还可组织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客观人物和场景,进行观察、写生,感受自然美”。

教学评价的本质其实是对教学的过程、行为及结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因此,课程评价也要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方法、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重视学生综合发展,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识,以及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评价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优点,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评价,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要把评价多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便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色彩”为例,评价建议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方评价作用;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按照熟练程度、作品完整性和画面艺术表现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被评价者的不足,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通过合理的教材选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学生而言,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视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比如:“素描”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中提出“教材内容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色彩”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中提出“教材呈现形式可多样化,美术材料可与图片文本相结合,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要创设体验性学习场景,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实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比如:“素描”“色彩”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建议中提出“广泛利用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及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建议中提出“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现场的课程资源作用,与广告公司、设计事务所、图文设计工作室、喷绘印刷企业建立工学交替平台”。

七、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些建议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江苏省三年制中职美术绘画专业“素描”“色彩”“速写”“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四门课标的制定已经完成,其实际的可操作性还有待检验,需要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完善。

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准确把握学当下中职美术绘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实施的重要要求。

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12

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美术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况, 代表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愿望, 因此, 民间美术一直是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认识和利用民间美术能扩展我们的审美视野, 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 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传统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 形成现代民间美术式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采用课堂教授、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课堂辅导的教学模式, 其教学模式单一, 而像电影、游戏、参观、故事、辩论、竞赛等现代教学手段几乎没有用在美术教学上。这些现代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民间美术是传统的母体艺术之一,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因此, 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学习民间美术, 不但可以释放学生的压力、舒缓情绪、激发创造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民族自豪感。民间美术多是表达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愿望。欣赏并了解这些艺术作品, 可使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与热爱。观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民间美术是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需要创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 学习民间美术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内容, 可使学生在民间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 通过对通过讨论、沟通、点评和互动,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美术学习能力。艺术作品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进行创作之前要在脑海里形成一些线条和颜色, 然后根据需要把这些对象进行抽象概括, 而民间美术的多数作品, 如窗花、剪纸和陶艺等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 学生学习这些作品, 可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自主学习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民间美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特色鲜明, 将其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中, 民间美术所表现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 从而将其发扬光大。民间美术多彩多姿、样式繁多的艺术内容, 能美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提高道德情操, 并且民间美术教育可以和智育、体育相互联系, 共同培养其人文素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高校是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高校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时, 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 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问题的精神。学习民间美术就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因此, 要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要在课堂上使用也要在生活上使用, 如在挖掘和研究豫西民间美术的同时, 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民间美术与剪纸”公选课, 不断尝试把豫西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把“民间美术与剪纸”定位于开阔眼界、拓展素质的教学目标, 把课程分为理性认知和动手实践两部分内容——即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豫西民间美术形态的学习与把握, 以点代面使学生对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民间美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全面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剪纸形式的具体艺术实践, 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一简单简捷的表现形式去体味民间美术中率真、淳朴自然的表现特质。

二、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使民间美术教学融入地方色彩

豫西地区, 古称河洛地区,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变迁中, 豫西地区的民间文化始终以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健康地发展着。豫西民间美术根植于豫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 形成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面塑、民间纸扎、民间皮影、民间绘画、民间说唱与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 承传有序, 衍变出新, 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古朴的外在形态彰显着传统艺术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

豫西地区的民间美术源远流长, 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习俗, 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仪、岁节时令密切相连, 内容囊括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 可以说它是豫西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是豫西广大劳动者追求美好、寄托理想的最便捷、最直观的物化方式。这种情感和理想是健康的、光明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的学习, 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民间美术与剪纸”课程通过民居与工具欣赏、民间服饰与陈设欣赏、民间玩具与面具欣赏、民间神像与贡品欣赏、民间版画与雕刻欣赏、民间绘画与刺绣欣赏、豫西民间剪纸欣赏等大量的影象图片资料的观摩与赏析, 使大学生了解和把握民间美术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 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 全面认知民间美术的特异品质和本源精神。

三、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大学美术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新生力量, 具有传承文明、建设未来的使命。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头。但现在许多民间美术样式都面临消亡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应该主动去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探索和挖掘传统的民间美术样式, 把传统的民间美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现代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

“民间美术与剪纸”特色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欣赏与创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深受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民间美术与剪纸”课程不但使学生对民间美术悠久的文化渊源、绚丽的艺术形态、独立的艺术体系和多元的造型方式有系统而又深刻的认识与掌握, 更重要的使学生在感悟其博大厚重的同时能够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人民、源于劳动, 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加强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开放性想象思维, 确立和完善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同时, “民间美术与剪纸”的教学实践也为我所在的学校进一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这浩如烟海的民间美术形态中, 豫西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只是一个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民间美术面临消失的危险。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民间美术教育, 使大学生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并对其继承发扬之, 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传统的母体艺术之一,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有选择地把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 对当代大学生认知艺术的本源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拓展创造性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

[2]李勇, 李滔.美术教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安塞县文化文物馆, 安塞民间绘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4]张道一.燕尾裁春[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入学心理下一篇:胀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