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心理

2024-07-03

入学心理(精选11篇)

入学心理 篇1

近年来, 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发展高职教育, 培养更多的高职类学生, 为社会输送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 学生在刚进入高职院校时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例如, 对校园环境感到陌生, 对大学学习方式感到困扰, 对专业不熟悉甚至是厌恶, 等等。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度过三年有意义的大学时光, 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大学生入学心理困惑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奋斗, 对大学校园的生活既好奇又担心, 好奇在于通过周围亲朋好友的介绍, 对大学充满了期盼, 希望在大学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为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同时面对新的环境, 新的同学和老师, 不知如何与人相处, 一时无法适应。

1. 学生对于大学校园生活充满了好奇, 对于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还不清楚如何应对。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在生活上都是父母一手包办, 很多问题都是父母帮忙解决。父母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但较少让他们思考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他们自然缺乏独立性。来到大学校园, 学生一下子失去了父母的照顾, 变得茫然、无所适从, 连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于是, 他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老师, 生活上依赖辅导员或班主任, 以求得到老师的帮助。而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由于高考的缘故, 造成心理落差, 不愿意面对新的环境, 有抵触情绪,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持消极态度, 遇到一些问题不好意思开口问, 只好自我封闭。有的同学因家庭贫困、内心敏感且缺乏自立自强的行动, 又不愿意让同学知道, 宁可在吃穿等生活细节中省吃俭用, 也不愿意接受学校和同学的帮助, 从而导致心理贫困。

2. 在专业学习方面, 学生对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熟悉。

上大学前, 学生对大学里的专业认识较为模糊, 有人把这种认识比作是在游乐园里看哈哈镜, 不是长了, 就是短了;不是胖了, 就是瘦了, 与真实面貌总不大相符。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存在以下特征: (1) 学生听从亲戚朋友的介绍, 认为某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或者家里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毕业后可以帮忙解决就业问题。 (2) 学生按照父母或老师的意志填报志愿。学生缺乏主张, 对专业的选择依赖父母与老师。 (3) 在填报志愿时, 凭自己一时的想象和热情, 对专业的理解非常片面。 (4) 专业是调剂过来的, 不是当初自己的选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对专业的认识偏颇, 逐渐产生厌恶、烦躁的心理, 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 从而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混文凭, 并没有真正学到专业知识。

此外,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 强调学生要学会自我规划、自我安排、自我管理。老师每节课的内容较多, 但不会反复复习、练习, 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消化、总结。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 还是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 遇到问题不解决, 过分依赖老师的教学, 而自己平时又很少花时间去温习, 就会不适应大学的学习, 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失去信心。尤其是高职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如果平时对实验、实训课缺乏足够的重视, 实践操作少, 就会对专业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自控能力差、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来说, 来到大学没有了家长的约束、监督, 没有了高强度的学习任务, 对自己的要求放松, 甚至还沉浸在之前长达3个月的假期中, 没有真正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

3. 学生进入了新的环境, 对大学的人际关系存在着迷茫。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 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 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 当与大学里面的新同学接触时, 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 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 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 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 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想问题, 不懂得谦让、宽容他人。或者处处坚持自己的想法, 不懂得适当退一步。学生之间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 不懂得如何打开心结、化解矛盾, 正确评价自己, 加上远离父母, 远离亲人, 又不愿意寻求帮助, 逐渐产生孤独感。

此外, 上大学几乎是所有高中生的人生目标, 在这个统一的目标下,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但是进入大学以后, 各人的目标和志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要找到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 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二、“点线面”逐步递进, 全面做好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1.“面”———学校应发挥学生心理调适的疏导作用。

首先, 学校要重视新生入学时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在新生入学之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图书馆等, 帮助学生熟悉学校设施, 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清楚可以向谁寻求帮助。此外, 学校通过安排老生交流见面会、听专家学者讲座, 让新生了解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

此外, 我校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工作,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以便及时跟踪、咨询和指导学生。同时做好心理预警学生的谈心跟踪调查反馈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常见的心理困惑。

2.“线”———专业老师应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进校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全面地接触专业知识, 了解专业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 转变学生对专业的模糊概念, 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

以我系对新生的专业教育为例:

(1) 安排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我系的仿真室、实训室、实验室, 和学生详细讲述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学生实验操作流程, 等等。同时, 安排学生参观化工企业, 让学生熟悉了解化工企业的一般工艺流程, 对专业有形象、具体的了解。

(2) 安排老生和新生交流专业学习心得。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 通过安排老生与新生的经验交流会, 可以让大二、大三学生传授好的专业学习方法, 帮助新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树立信心。

(3) 专业老师的专业教育指导。班主任一般都是专业老师, 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及时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同时, 专业老师会不定期地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 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觉与知觉、语言与思维, 锻炼专业技巧和技能, 锤炼专业人才的意志品质。

3.“点”———辅导员应发挥学生心理的指导作用。

作为新生最密切的朋友与老师, 辅导员在学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 通过班会、走访宿舍、班级活动等, 关心学生, 在生活上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 鼓励他们申请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在学习上勉励他们放下高考失利的包袱,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转变学习方式方法, 同样也能创造出精彩人生;在人际交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增强集体凝聚力,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平时, 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惑、情绪变化,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的想法, 开导他们,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生活。如我系构成“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协调咨询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防护网”, 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贯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此外, 每天安排一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的咨询, 并设置心理热线电话、网络QQ号、电子信箱等,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总之, 做好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只有老师悉心管理, 才能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 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掌握知识与技能, 将来顺利地踏上社会打好基础, 也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摘要:经历高考的洗礼之后, 高职院校新生在入学后会产生一系列心理不适状况。作者对高职大学生入学后心理困惑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学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三个层次逐步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疏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转变角色, 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顺利地度过大学三年时光。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周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咨询与辅导.中国健康教育, 1999, 15, (2) .

[2]杨新宇, 李齐全, 胡鹤玖.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措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 (3) .

[3]高桂英.浅议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及调试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8, (11) .

入学心理 篇2

沭阳县湖东中心小学

活动目标:

1、让一年级新生熟悉校园,让他们明白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尽早适应小学的校园生活和学习。

2、认识班级的新同学,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融入到班级这个大集体中。

活动准备:课件、卡片 活动年级:一年级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内容:

一、音乐导入:

1、活动以儿歌《我是小学生》引入,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哼唱。

2、开展游戏:快乐击掌

新朋友背对背站好,听老师讲述,只要听到“小学生”三个字,就立刻转过脸来击掌,比一比哪组的击掌最快、最响。加深角色认知。

二、认识我的校园

1.老师带着学生参观校园,了解校园与幼儿园的区别。2.师生回教室,讨论交流,分享感受。

三、师生共唱上学歌

四、开展游戏:有缘相识

1.按手中持有的卡片颜色找到“有缘人”组成五个组,并围成5个圈。

2.相互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职业、自己的爱好等。

3.组员介绍,仔细倾听,每组推选出一名了解别人最多的小朋友。

4.各组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他所认识的人。

五、课堂小结

让小朋友来谈谈自己今天对这节课的想法,老师总结。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心理辅导

设计理念: 儿童从幼儿步入小学既憧憬着对未来学习的渴望,又会伴随着对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心理准备不足的焦虑,因而有些幼儿会产生这种害怕上小学的心理。而入学后他们还将面临很多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如何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亲密的关系,从中体验学校生活的愉快,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小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起点,从而为他们过好小学生活奠定基础。作为教师应积极帮助幼儿消除这种焦虑心理,还要重视孩子多种良好品质的培养,同时还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期望,不可过高或过低。

本活动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2)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同伴相处的快乐。

活动目标: 尽快地熟悉校园、喜欢学校,认识班级新同学,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融入到学校这个大集体中。

活动内容: 小学生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心理辅导

活动形式: 参观、讨论、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参观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1.参观校园

师:我们学校有很多地方与幼儿园不同,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参观参观。(首先带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师:孩子们,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这儿有花有树、有美丽的小池塘,请你们观察一下,池塘里有些什么? 生:有鱼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集体来到宿舍楼一楼)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卫生室,万一有哪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伤了,要马上到卫生室找我们学校的校医,她能帮你包扎伤口。当然了,我们走路、上楼梯都要小心,不跑,这样就不会出意外。(师带生到教学楼西楼)师:这是美术室,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画的画和手工作品,漂亮吗? 生:漂亮 师:喜欢画画小朋友的请举手。哇,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画画,以后我们的美术老师会教你们画很多有趣的画,想学吗? 生:想(集体来到音乐室前)师:这是音乐室,谁能说出其中一种乐器的名称? 生:电子琴、钢琴、竖笛 师:以后你们就到这儿上音乐课,喜欢吗? 生:(纷纷点头)喜欢(把孩子们带到图书室前)师:这间是图书室,里面有很多书,下星期老师就可以带你们来这里借书啦。2.讨论交流

师:你们刚才参观了学校的哪些地方?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地方?说说为什么?

二、讨论:我们的校园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让孩子们说一说)

1.师:学校的生活让我们这么快乐,不过第一天来上学时有些小朋友却还不怎么习惯,大家回想一下开学时的场景。(有哭的,有嘟囔这小嘴的,有拉着大人衣襟不让大人走的,也有高高兴兴的„„)

2.师:孩子们,老师想问问你们,开学第一天,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交流)3.师:小朋友说的都不错,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开学感受,现在已经开学快半个月了,你们觉得学校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先小组讨论,我们再交流)

4.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小学与幼儿园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陌生到熟悉,慢慢适应小学的生活,也开始喜欢这里的生活了,一定会有很多开心的事情的。5.师:你觉得在小学里最开心的是什么事情呢?

三、我们都是好朋友

1. 你有好朋友吗?你知道什么是好朋友?回忆一下自己的好朋友,把好朋友的名字告诉大家。

2.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的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长得什么样子,他有什么兴趣爱好,他有什么特长,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朋友,先不要说出你的朋友的名字,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好朋友是谁。3. 说一说: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四、游戏乐园

(一)“贴鼻子”游戏

1.请小朋友们上台玩“贴鼻子”游戏,看谁能为小丑贴上鼻子。2.邀请你的好朋友帮助你,再玩一次“贴鼻子”游戏。

3.通过两次游戏,你想对你的好朋友说些什么呢?请参加游戏的孩 子说说。4.小结:看生活中朋友多重要,他像我们的眼睛一样能帮助我们健康成长。

(二)鸡蛋PK赛

师:有朋友的感觉真好,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我们在一起真快乐,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鸡蛋PK赛。(游戏规则:全体小朋友蹲下是一只鸡蛋,石头剪刀布,胜利的人半蹲,变小鸡—直立,变母鸡—飞到台上来,变成凤凰。)

五、总结

孩子要入学,心理准备做好了吗 篇3

心理解析:

A确地说不是孩子出了毛病。应该说是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帮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是孩子顺利度过第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的关键一步。一般说来,孩子做好了如上的心理准备,到入学时,父母把他高高兴兴送到学校以后,他会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家长应该帮孩子做好哪些方面的入学心理准备呢?

心理支招:

第一是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和对老师尊敬热爱的心情。

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当年刚上学时高兴的心情,也可以介绍一下学校有那么多的有趣的活动,还可以带孩子到学校参观一下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都可以激发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

第二是帮孩子养成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上,应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最好制定一个与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吃饭定时定量,不乱吃零食等。在学习习惯上,入学前的一段日子应增加孩子安静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如剪纸、捏人、写字、画画等,以便入学后能尽快适应课堂学习。

第三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四是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父母应教孩子学会合群,懂得尊敬老师,学习一些常规的礼貌用语。还应训练孩子克制自己,遵守纪律,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这都是由不同于家庭生活及幼儿园生活的学校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心理医生马志国)

谈大学新生初入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心理健康,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基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发挥, 对工作的效率和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 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还必须靠健康的心理做保证。所以, 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卫生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是大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大学生心理困惑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心理不健康的诱因和表象。刚入学的大学生, 往往会出现一些具有相似性或普遍性的心理困惑, 这些心理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 就会恶性循环, 演变成心理不健康的直接诱因, 主要的心理困惑及成因如下。

1.1 初入学的失落

大多数学生, 进入大学之前, 往往把大学校园想象成梦幻中的“天堂”, 理想的“象牙塔”, 烂漫奇特, 美妙无比。而实际上, 进校后发现并非如此, 和以前的设想感受大不相同。大学不是想象中自由的天堂, 现实中严格的纪律、紧张的学习、繁重的作业以及“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把原有的想象冲击得无影无踪。于是, 不少人感到极度失望, 热情下降, 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苦闷。

1.2 发展目标不明

绝大多数同学上高中时目标都非常明确, 考大学就是唯一目标, 自己所有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服从这个目标, 于是, 努力学习、废寝忘食、披星戴月、艰苦奋战、过五关、斩六将, 最终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入学后, 面对全新的教育模式、全新的学习生活, 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等等问题, 变得模糊不清, 行为变得缺乏热情、茫然不知所措。

1.3 学习适应不良

大学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 其教育方式和相应的学习方法有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习惯于中学那种处处离不开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 已经难以适应以主动性、探索性、快节奏为特征的大学学习方法, 一时间, 很多人产生了学什么, 怎样学等等困惑, 从而产生学习并不轻松的思想, 进而开始担心不及格、挂科、补考, 并为此而烦恼。据统计, 大学四年中, 大一时考试成绩不及格的人数最多。所以有人用“七不知”来描述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上课不知听什么, 下课不知干什么, 拿起书不知看什么, 躺在床上不知想什么, 作业不知抄了什么, 考试不知答的什么, 浑身难受不知为什么。”[1]

1.4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变化, 交往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 面临着全新的人际环境, 诸多的人际关系, 包括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同乡关系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 有的同学因为缺乏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知识, 处理不当, 整日郁郁寡欢, 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 精神压力很大, 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因此, 很多同学常常由于不能恰当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诸多问题, 而产生自卑、害羞、孤僻、猜疑、嫉妒、固执、封闭、逆反、排他、冷漠等交往的障碍。

1.5 恋爱心理困惑

不少新生进入大学校园, 看到有些高年级同学正在谈恋爱, 而产生心理困惑。一方面主观上认为上大学一定要努力完成学业, 学业重于爱情, 不能因谈情说爱而耽误学习;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讲, 正处于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季节, 不可能人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而不去思考恋爱问题, 大部分人都想追求一份浪漫、纯洁的爱情。这样, 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谈恋爱与不谈恋爱的心理矛盾, 进而导致心理困惑。

2 加强引导, 保持心理健康

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 保持健康心理。心理是否健康事关人生幸福和事业发展, 要想避免心灵苦恼, 保持心理健康, 需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1 全面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而实际上,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自知, 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人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 因而不自量力, 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失去信心。这就需要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客观的估价, 即不狂妄, 也不妄自菲薄, 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要勇于承认, 并努力弥补, 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还要学会承认、接受自己, 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 并努力改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 适当的展示它、发挥它,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别人了解你, 进而接纳你。

2.2 正视现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学生面对的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不宜从自己的息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社会。如果逃避现实, 终日沉溺在空想之中, 就容易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因此, 入学后应尽快的去了解、熟悉并努力适应新的人际环境, 主动和同学交往, 让周围的人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视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努力正确去克服、解决。

2.3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人耐挫折力不强, 心理承受力差,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 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 感到无法接受也无法解决。以后的生活中, 只要感到不顺利或遇到挫折, 就表现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行为, 这就难以适应社会。因此, 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去经风雨、见世面, 可有意给自己出些难题, 再自己去设法克服解决, 从而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2]。

2.4 学会自我调适, 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大学的学习生活, 与这以前的学习生活相比有很大差异, 教师授课进度快、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概括性强, 是以主动性、探索性、快节奏为特征的。而大学新生的“七不知”则使他们放松了学习, 学习生活变得盲目、被动。因而, 学校对新生的学习教育应注意:首先, 说明大学学习的特征, 指导新生改变学习观念,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强调学生要自觉学习, 培养其学习热情、激励其学习激情;其次进行学习方法介绍和学习经验交流, 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策略, 轻松地学习, 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规划, 善于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 充实自己又努力完成计划, 愉快度过四年大学生活。

2.5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

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它可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 使剩余的精力、体力得到释放, 改善心境, 消除心理压力, 还可增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 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方法, 对增进心理健康, 大有裨益。如遇到苦恼、刺激、挫折、失败时, 暂时离开所面临的情境,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转移注意力, 将不良情绪替换;对人谦让、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对别人宽容、克制、忍让, 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制定使自己愉快, 又切实可行的修身养性的计划等, 以增强自己的情趣与活力, 使生活充实, 富有乐趣;多参加校内学生社团活动, 不仅能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 还能增加知识、拓展视野, 在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度过大学生活[3]。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和谐统一, 才是健康概念的完整内涵。现代社会的健康已经不再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 生理机能正常”,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 心理是否健康事关人生幸福和事业发展。培养和保持健康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于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劳永逸。

参考文献

[1]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 2007 (9) .

[2]学生素质“十个学会”培养手册[M].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8.

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辅导教案 篇5

主讲:戴哲林

教学目标:

1、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辅导。

2、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

课时安排:一小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好!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姓戴,是咱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据你们老师讲我们存在适应能力较弱,学习目的不明确、目标不具体、学习自觉性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纪律观念淡薄等不足之处。所以,今天我就和你们聊聊怎么做一名优秀的初一新生,我辅导的主题是“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好不好?

先看看咱们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心情----“新”。

首先,进入新的环境。初一新生怀着兴奋、自豪的心情跨进中学的校门,看到的是新的校园,结识的是新同学,讲课的是新老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无不充满新鲜感。

其次,充满新的希望。初一新生普遍满怀对未来中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进取向上的愿望,无论在小学表现怎样,都希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良好的印象。上中学后要力争当“三好学生”的,请举手

上中学后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的,请举手

上中学后不掉队的,请举手

上中学后我也好不了的,请举手

由此可见,你们的愿望是良好的,向上的决心是强的。

随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想家,学习困难,与同学发生矛盾。这都是适应不良的表现。

面临新的困难。一是学习内容上的困难。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光靠死记硬背就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或者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都是很正常的。三是感觉到学习压力。四学校位置的变化。这种种表现,都将妨碍初一新生进步。

让我们看看你们与小学时的不同吧:

1、从“老大”到“老小” 进入中学,你们的积极性普遍都比较高,因脱离了“小”字,而充满着种种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坪坝中学大门,你们却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你们提出了挑战。在小学时,你们是“老大”,通行无阻;而在中学,自己又是“老小”,不准在楼道内跑跳打闹。这时,你们自然回顾起自己的过去。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时代,以及与父母一道做游戏的幼儿期的情景都将蒙蒙胧胧地重新出现在脑海里。对自己的过去,你们难于忘怀,对未来的向往,你们十分期待。加之大人们对你们的期盼,从而导致你们情绪上的不安。因此,你们会问自己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新世界”里,自己这个角色该怎么当呢?

2、学校管理变化----

3、老师从“里里外外都是”到“无事不登三宝殿”。

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你们在一起,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一步步都是老师搀着走。而中学,班主任“无事不登三宝殿”,许多事都是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任课老师深居办公室,你不去找他,他也不会找你。老师由“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小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很多。教师不仅管课内,也要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要管生活。因此,师生之间是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到了中学,每位任课教师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一般就不会那么深入细致了,任课教师多是抓学生的学习,多是管课内,多是在学习进行交往。

4、同学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班级的竞争更激烈。

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早不见晚见,原来就是伙伴;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里,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必须重新选择朋友了。就是同一个班级,也不都能成为朋友。因此,人际关系,朋友的重新组合,关系的重新确立,对你们来说,也是个新课题。班级的竞争更激烈,需要把握好心态。

5、小学生还保持着儿童期儿童对父母的态度,依然是依附于父母,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初中生由于身体的逐步成熟,心理也在发生不断地改变,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并且由于眼界不断地扩大,你们这时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更大的世界,向往脱离家庭,成为自立的大人。你们往往会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才能成为成人,往往以承担更大任务,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希望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行动的倾向在增加。你们的心理话也不愿像小学时那样向父母说了。一个十四岁初中女生的日记中这样写着:“太阳放射着光芒;天空碧蓝、碧蓝,舒服的微风徐徐地吹来!我多么希望得到自由、得到朋友;要么就孤零零的一个人好啦,这就是我的心愿、憧憬。我真想尽情得哭……。

那怎么做呢?我认为: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你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但现实是有的同学在小学时还不错,而进入初中后,成绩不稳定,有的成绩越来越差,以致不能跟上班,随之产生焦虑、不安、失望、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初中与小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学科增多了,内容加深了,每门学科分别由不同教师教学。因此,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就是要求你们有较广的学习兴趣,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适应每个老师的教学,具体包括熟悉教师的语音、板书、思路、要求以及某些教学习惯等等。要想有学习兴趣首先要明白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其次,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后总结、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记笔记和完成作业等方法。再次,应认真对待老师批改过的作业,必要时可以重新做一遍,体验学懂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作业时的欢快感情。

2、学会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生时代,择友的条件是只要能与伙伴一道玩耍就满足了。进入初中以后,人际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新同学不再仅是住家相近的同学了,还有来自不同小学的或较远地区的同学。而且初中生所寻求的是特定的朋友--挚友,他们表面上在一起做游戏、搞活动,或者沉浸在共同兴趣的活动中,但是,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彼此的心迹,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爱好或共同话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寻找挚友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你们就能够相当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挚友。

为此,一方面你们要扩大同学之间的接触面,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班集体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增强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适应班集体对自己比小学时代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一个学生适应班集体,心理发展健康;不适应班集体,会出现孤僻、不合群或调皮捣蛋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3、学会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注意学习方法的调整。

首先,要把握住预习——听课——复习——写作业,每一个重要学习环节。特别要强调养成课前先预习,写作业前先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如何预习、复习,要请教各科教师。

其次,要注意规范化,认真书写作业,严格按照规定格式答卷。同时,学会预习和记笔记。

最后,还可以参加各学科的兴趣小组。这样,不但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4、加强与班主任和好朋友的沟通。在与老师交流时,首先尊重老师然后以诚恳的态度开诚布公地和老师交流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为老师是你们可信任的长辈和学习的表率;在与好朋友交流时不要再耍小皇帝脾气了。希望同学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团结友爱、讲卫生、讲文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记住: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

5、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对孩子特别是对于长期处在自卑状态的孩子,家长应当多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尊重和信任孩子,发现并时常肯定孩子的闪光点,通过正确引导,让孩子迎接困难,建立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6、树立远大的理想,注重兴趣的培养。

7、抓住初一刚入学阶段习惯养成的机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是整个中学生活的起点,初一的学习情况如何,往往对整个中学阶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特别抓紧抓好。最后,是我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你们的大朋友给你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们:

你们好!

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们,因为当你们步入中学门槛的时候,你们就已经不再是爱哭爱闹的小孩!你们是与老师平等的“大人”了!老师愿意做你们最好的朋友!

经过了六十天的漫长等待后,老师们终于迎来了你们——我们的学生!要知道,做为六年级的一名班主任,是多么盼望着与你们的相见。看着你们一个个充满好奇的脸蛋,听着你们一声声饱含深情的问候,老师们感到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朋友们,老师有千千万万,而你们偏偏遇见了我们;学生有万万千千,而我们偏偏遇见了你们!缘分啊!朋友们,让我们为这不朽的相聚喝彩,也让我们珍惜这短暂的三年相处!

也许,我们不如你们想象中的优秀,但是在老师们的心中,你们永远是老师最优秀的学生,最真诚的朋友!可能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过去很调皮的!”、“老师,我以前成绩很差的!”、“老师,我以前经常受批评的!”……等等。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让我们将这些全都抛到脑后,用我们最灿烂的笑脸去迎接中学生活的到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注意自身的安全,规范自己的言行,夯实自己的基础,培养自己的爱心,锻炼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一个能独立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相信你们能行,记住:我能,我能行,一切皆有可能!

中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看你如何去描绘;老师与同学也是热情大方的,看你如何去相处;各科的学习也是趣味横生的,看你如何去面对。在开学的时候,让我们认真地去想想,我准备怎样度过我的初中四年?我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准备如何锻炼自己?我日后准备用什么来养家糊口?我准备交什么样的朋友?我准备怎样去与老师同学相处?…… 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必须去面对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因为这是我们与动物最伟大的区别!也正是因为有思考,我们才成为了与众不同的我们!思考其实很简单,比如我们来学校报名,你可以想:“这么简单的事,我也会,我为什么不能自己来啊?”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你会努力地去改变你自己,你会一步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这就是思考以及思考的威力。朋友们,从身边的小事开始,积极地去追问,努力去思考,相信你会体会到思考带给你的快乐与进步,愿你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建议你们多看书,这里说的看书,并不是你们所看的作文书,而是课外书,最好是文学经典名著。因为只有走进文学,你们才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文人学者对话,与智者同行,感受大师,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人生品位。语文是什么?语文有多种表述,我喜欢这样的表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语文博大精深,这些话中任何一句你只要去穷尽它,就会是一个博士生导师。读书吧,朋友们!因为只有读书,你才能发现语文竟如此绚丽!愿你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建议你们要做一个有感情的人,最好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呢?因为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朋友们,拿起你们稚嫩的笔,用你们火热的情,去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情描绘吧!也许你们的文字并不优美、表达并不流畅、故事并不伟大、思考并不成熟……但是只要你们的心是真诚的、情是纯洁的,只要你们曾经努力、曾经走过,相信你们今生无悔!今天这一切或许极其的平凡与琐屑,但当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你们重新翻开那发黄的日记本,你们回忆起来,那将是多么的美好与温馨,那将是多么令人激动,多么的令人热泪盈眶!朋友们,拿起笔,记下我们的故事,为我们的未来献上一份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的人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

记住:调整心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初中生活----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

朋友们,太多太多的话,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好好珍惜这短暂的相聚吧!

如果有缘,即使我们分开了,我们的心也会永远相连!为了未来的回忆,让我们将这每一天就当一年来过吧!相信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

你们的大朋友:戴

入学心理 篇6

【摘要】当前高校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大都是由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这就表明了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高校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帮助大学新生健康积极的成长。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问题 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9-01

一、大学新生的入学心理问题表现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离开了熟悉的高中同学和家人,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将要生活和学习在一起的陌生人,因此就会产生极强的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都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缺乏对新集体的融入感,不愿意同新同学进行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生活适应上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经常会面对独立自主的生活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只顾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而在进入到大学后,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学生自己解决,这对已经对家人产生依赖的学生来讲,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就会产生非常苦闷的心理问题。

3.大学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最大的考验还是来自于学习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理想专业与现实学习之间的差距,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失落感。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会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在学习中懒散应对的结果就是导致成绩不合格现象的发生,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急躁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的策略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就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针对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里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应该加强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心理问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力度,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的摆正自身的心态更好的适应大学的新生活。与此同时还应该开展具体的情商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会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新生对新生活的适应性,减少由于未知和陌生而产生的心理焦虑问题。

2.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重视对特殊新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指的就是家境比较贫困,以及身体上有缺陷的大学新生,这些学生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进而诱发心理问题的滋生。这就需要高校和班级辅导员加强对他们心理变化情况的重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帮助,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或者帮助他们参加更广泛的社交活动,避免出现他们由于自身原因而远离交际的现象,要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效性,从实际情况入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

3.加强对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班级辅导员同学生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己放在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要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加深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体会,才能寻找到更加高效的解决措施,以心交心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大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4.加强对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健全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不断的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要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减轻大学新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高校可以建立大学新生的心理档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快速准确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帮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的配合心理疏导工作,早日解决心理问题。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增加心理健康咨询的硬件设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全搞笑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正确引导学生快速的适应新环境,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玉清.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留守子女中职生入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7

一、留守子女入学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 环境适应性障碍。

留守子女大多很小就远离父母家人与祖辈 (或其他亲属) 生活在一起, 尤其是来自山区农村的孩子们, 他们很多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集中食宿, 生活自理能力相比城市子女要强。但长期远离父母带来的孤独感和亲情缺失使他们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淡漠, 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 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合群、不善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些留守子女学生原来在小学和初中时, 集中在校住宿, 大多封闭式管理, 生活的圈子较小, 社会环境相对单一, 而来到城市之后, 生活的地域空间变化很大, 人员相对复杂, 来自不同县市、不同学校的同学之间必然的会产生各种程度摩擦, 如果不能很快适应, 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

2. 专业学习障碍。

中职学生入校前, 处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对即将进入学习的中职学校和专业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之上, 而他们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更是对诸如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可能、技能掌握需求、职业就业资格、职业生涯规划等缺乏必要的认识, 对孩子的可能的学习兴趣、职业兴趣等等又缺乏足够的沟通, 由此带来留守子女就读专业的选择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一旦他们入学以后, 发现所学专业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去甚远的时候, 就容易产生“父母远在外地, 不管我学习不说, 还给我选一个不适合我的专业”的想法, 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3. 就业心理障碍。

很多留守子女们, 他们即渴望独立、期盼自己能够和父辈一样就业谋生, 同时又害怕不能谋取一份很好的职业。现在不少中职学校入校开始, 就全方位强化学生就业意识, 很多学校从二年级就开始带薪实习、顶岗实习、变相就业。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动辄用“就业”这一大棒督促学生学习, 却忽视对学生进行足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规划引导, 给初入学校的学生们施加了不少压力, 很容易让对就业市场心存疑虑的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障碍。

二、因素分析

中职生产生入学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各种各样, 就留守子女的具体现状分析而言, 突出的几个因素主要体现在角色变化、环境变迁、学习压力等方面。

1. 个人角色变化。

留守子女一旦进入中职生活, 他们的角色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中职标志着他们要走向就业、走向独立, 对于刚刚走出初中校门的中职生来说, 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要自己去安排诸如个人服饰、饮食、生活、人际等各方面的问题, 要独自进行很多命运选择, 这种角色变化, 对于处于青春期, 又长期缺少父母亲情的留守子女来说, 是很大的挑战, 既需要学校进行足够的引导和教育, 更需要时间去面对和适应, 尤其是在入学之处, 心理冲突在所难免。

2. 生活环境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各地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但不可否认的是, 留守子女身与城市的同龄人相比, 行为习惯、穿着服饰的差别比较明显。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 为了弥补对孩子爱的缺失, 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会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金钱作为补偿。殊不知, 过多的金钱加上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各种灯红酒绿的诱惑必然对缺少父母管教、而又涉世不深的留守中职生们带来很强的心理冲击。

3. 学习压力增大。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下, 不少中职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和专业操作知识的学习更加严格, 加上在校学习时间大大压缩, 有些专业课程, 中职学生入校之前可能根本就是闻所未闻加之中职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 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退学的危险,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三、解决对策

1. 加强和规范制度管理。

对与身心处于青春期, 社会认知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的中职生来说, 科学严格的管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基础, 要在在学习生活上, 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特别的关怀、辅导和教育的同时, 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诸如住宿生管理制度、重大活动教师参与制度、师生值日制度、各种检查督促制度、奖惩制度等, 并严格执行。用良好的校风、科学的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 积极开展留守子女心理辅导。

要针对留守子女的心理特点, 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为, 向他们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要集合学校师生的力量, 给他们以全身心的爱, 针对具体情况, 可以为孤独心理严重的“留守学生”落实好帮扶教师, 负责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他们予以贴身指导和个性帮扶,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用真挚的爱去善待他们, 强化亲情关爱。结合个别面询、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网络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 及时疏导、合理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从而使“留守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茁壮成长。

3. 积极引导, 磨炼意志。

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 加强班级内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在日常学生管理中, 引导学生们走向团队协作, 多给留守学生创造与他们交往、与团队合作、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认知社会规则、开拓社会眼界的同时, 引导留守子女树立良好的心态、感受团队合作、获取社会知识、锻炼社交能力、经受挫折失败、磨炼个人意志。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团队沟通、融入社会集体, 在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 消除他们走向社会的恐惧感。

4. 开展专业和职业指导。

专业指导, 就是要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专业前景、专业发展、技能要求、就业方向等有着全面的了解, 要引导他们在对专业有完整认知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学习能力、技能掌握等, 对如何学好专业、掌握技能有合理的、科学的认知, 消除他们的学习迷茫、解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职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 也是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有效的职业指导, 能够使职校生具有适应职业学校习环境的能力, 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 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 进行职业岗位的选择和准备, 使新生树立起专业学习、技能成长的紧迫感, 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 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打下基础。

摘要:留守子女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教育招收对象中有着不少的留守子女新生, 他们从基础教育走向职业教育之初, 面对职教的学习和生活, 难免出现一些入学心理障碍, 本文从留守子女的入学心理障碍表现入手,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留守子女,中职,入学心理阻碍

参考文献

入学心理 篇8

近年来,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中职生数量在中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812万人, 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为49%, 2009年、2010年中职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职生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对象,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年龄段相同, 先备教育相同 (即同样经历九年义务教育) , 中考之后, 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普通教育模式中继续发展, 而中职生则变换了“跑道”, 开始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社会认可度高的现实状况下, 进入中职的初中毕业生, 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低端生, 原来就存在着一些与学习障碍相关的情绪情感、意志、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而上中职, 作为被普高淘汰的结果, 又会成为他们心理上新的不良刺激源。读中职———认不认同———为了什么———将会怎样?一系列问题, 对中职新生, 在入学之前已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进入中职学校之后, 新生又面临着从普通教育体系跨入职业教育体系的环境变化。中职新生结束了小学到初中教师和父母密切关注、学习过程由教师详细安排、生活大多依赖于家庭照顾的学习生活模式, 进入学习过程管理相对宽松、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生活方式宿舍化、生活事务独立化的中职学习生活模式。管理模式、课程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生活方式、人际环境等等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 不仅仅是学生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变化, 而是学生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端, 从生命发展过程的角度看, 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事件。那么, 入学事件将会给中职新生的心理带来怎样的冲击?本文尝试从时间维度, 围绕入学事件对新生心理状态的正、负面影响做深入探析, 为中职学校有针对性开展入学教育提供依据。

中职新生入学期的时间界定

中职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成为“准新生”之后的心理, 对其入学状态有实际的影响。因此, 中职新生入学期应从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算起。新生从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确定就读, 到注册入学、了解在新学校学习生活的各种事项, 遭遇并妥善解决在新的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直至最后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并取得阶段性的个体发展, 这一个时间段, 就是中职新生入学期。从时间维度上说, 中职新生入学期实际上就是以入学事件为中心、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新生适应中职学校教学生活模式的一个特定时期。

根据“入学”这一事件对中职新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时间顺序, 可将新生入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到抵达学校报到注册这段时间为“前入学期”。到校报到注册, 初步了解在新学校的学习生活的各种事项, 与新同学组成新班级, 开始初步的集体活动, 这个时期为“入学初期”。开始常规校园学习生活, 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参与度加深, 与教师、同学的交往增加, 并逐步习惯和适应, 进而获得在中职学校自我发展的感觉, 对中职学校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未来职业建立了良好的期待和信心, 这个时期为“入学后期”。

在不同入学阶段中职新生的心理动态

(一) 前入学期

指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至注册入学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中考已经过去, 报考已经尘埃落定, 他们在放松或解脱之中等待开学。这时他们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普遍状态。

自卑感

根据埃里克森 (E H Erikson) 关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6~12岁是儿童通过与他人交流, 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 发展自我价值感和自信感, 获得勤奋感, 避免自卑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缺乏成功的经验, 缺乏鼓励和肯定, 人会形成自卑感。12~18岁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 获得同一性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同一性混乱将使青少年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我国心理学家结合我国学制把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童年期 (6、7岁~11、12岁) 、少年期 (11、12岁~14、15岁) 和青春期 (14、15岁~17、18岁) , 这三个时期分别对应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认为少年期 (初中阶段) 是学生通过各种评价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感, 获得家长和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获得在同伴中的自尊的心理发展时期。据上述研究可知, 大概6~15岁, 即我国学校的小学—初中阶段, 是学生建立自尊、避免自卑的关键时期。中职新生的年龄大概在14~16岁,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准中职生实际上处于“后初中”时期, 刚刚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的自卑感主要源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落后。我国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了素质教育, 但在中考选拔模式不变的背景下, 应试教育“幽灵”不会离开义务教育, 特别是离不开初中阶段教育。应试教育以学科成绩论成败, 中考选拔将这种成败论推至高潮。从文化课成绩来看, 优质普通高中选拔了高端生源, 一般普通高中录取了中端生源, 进入中职学校的主要是低端生源, 以及部分成绩中等而因其他原因放弃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抱着“普高去不了, 只好读职校”的失败、无奈心态踏入中职学校, 并有可能因此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低人一等。进入中职学校就读仿佛成了这些学生失败的标签, 使他们感到自卑。一些家长也对子女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 表现出失望的情绪, 甚至责怪子女, 这种做法也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主要由成绩中差生组成的中职生群体, 普遍有很深的学习失败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成绩主导着学生评价, 会使他们在其他方面也较少得到赞赏, 即使在其他方面得到某些肯定, 相比之下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 他们经常体验到的是自己的失败和平庸, 这些体验形成了他们的自卑感。

自新感

自新, 通常会跟“改过”、“悔过”等词连用, 隐含“改正、改过”的意思, 倾向于表示在道德层面上重新做人。本文所定义的“自新”仅指在心理层面, 个体摆脱旧形象, 以新的面貌出现。自新感是当个体离开旧环境, 进入新环境时, 感觉可以借此机会抛弃自我旧有形象, 摆脱或回避因旧环境制约而无力从自身剥离的缺点、劣势, 进而重建自我价值观、重塑自我形象的一种心理。对大多数新生而言, 虽然入读中职学校并不是首选, 但终于结束了充满竞争压力的初中阶段学习, 升入高一级的、另一种类型的学校, 未来仍有很大想象空间。近年来, 国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颇受关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这些信息, 会给中职新生带来鼓舞。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新生而言, 这些信息可以理解为, 在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课基础差可能不再是个问题, 可以摆脱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 不必每次考完试排名次。多年来压在身之上的“分数大山”终于倒掉了, 他们会对即将开始的中职学校生活充满期待, 期待改变在初中学习中失败而平庸的自我, 在中职学校塑造一个新“我”。总之, 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心理断乳期”, 渴望获得独立、信任和尊重的准中职生, 在“后初中”期面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会产生自新感。

(二) 入学初期

注册入学后, 中职新生初步了解在新学校的学习、生活的各种事项, 这时是入学初期。这个时间段有些学校可能是2~3天, 通常是一周, 如果紧随着进行军训, 则可能延续至两到三周。确定这个阶段结束的明确标准应该是是否开始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常规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新生在学校进行的基本上都是事务性活动, 了解的基本是校园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注意事项, 以及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信息。这个阶段, 新生的心理将混杂着兴奋和迷茫, 同时在生活适应上也会出现一些焦虑。

兴奋感

终于到了跟新学校“亲密接触”的时刻, 有好奇心, 感到兴奋是新生通常都会有的心态。如果在报到注册之前对新学校有较多的、正面认识, 那么他们的好奇心和兴奋感会更强。学校营造的迎接新生的热烈气氛会令他们兴奋;学校承担迎新工作的教师、工作人员及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接待, 会令他们兴奋;摆脱家长的“贴身”管教, 开始新鲜的宿舍生活, 也会令他们兴奋。有些新生会在新学校和旧日初中、甚至是小学同学“会师”, 这也可能成为令他们兴奋的事。如果有军训, 那么军训虽然是对他们身心的一个挑战, 但同时也会使他们认识教官、熟悉同学, 体验新的生活。这个阶段, 新生正式结束了他们的“后初中”时代, “入学”这一事件占据着他们生活的中心, 给他们带来令人兴奋的强烈心理感受。

迷茫感

虽然“中职生”的身份经报到注册确认了, 但实际上, 新生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认同自己中职生的身份。他们站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 实际上可能对这个学校很不了解。也许在前入学期他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但入学之初, 他们也无法真正地知道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事实上, 兴奋之余, 对于很多中职新生而言, 这个阶段他们强烈地感觉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孤立无援, 不知所措。认知上对新学校的不了解、感情上对自己新身份的不习惯, 会使新生在心理体验上感到迷茫。

焦虑感

这一阶段, 焦虑主要由生活的不适应引起。当前, 中职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 原来在家里有父母或其他长辈照顾, 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 依赖性较强, 自理能力差。入学以后, 住进宿舍, 马上面临着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洗脸、刷牙、吃饭、洗澡、上厕所、充餐卡等样样要排队, 寝室人多嘈杂没有私人空间, 都会使新生产生不适应感, 觉得生活不方便, 又无法改变, 产生焦虑感。另外, 学生宿舍基于维护集体秩序需要而实施的各种管理规定也会使新生感觉非人性化, 比如固定熄灯时间、房间物品摆放要求整齐划一、宿舍卫生检查频繁而严格等等, 新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熟练地按要求做好, 这也造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形成焦虑感。

(三) 入学后期

经过入学初期, 新生会逐渐熟悉新学校的生活, 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开始习惯自己的新身份。而常规课堂教学的开始, 则意味着新生接触到了中职学校校园生活的核心内容。实际的情况是, 随着时间推移, 在入学后期新生通常会碰到更多深层次的适应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需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 这个时期一般会延续到入学三至四个月后, 甚至包含整个第一学期。这个阶段, 新生对生活环境和角色转变已初步适应, 从适应过程中会获得一些自信感, 但随着学习生活参与度加深, 与教师、同学的交往时间加长, 他们可能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问题进展不顺带来的压力。国内外相关研究均发现, 在入学一段时期内, 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不仅不会降低, 而且会有所增高。入学初期的迷茫感和焦虑感可能因新的压力而延续, 同时还会产生失落、孤独等新的感受。

自信感

中职新生在入学后期的自信感, 既来自入学初期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接待, 也来自新同学之间的互动。因为中职新生在初中阶段的同质性 (即文化课成绩均不理想) , 会使他们得以在这个阶段比较没有压力地与新同学相处。此外, 自信感还来自入学初期对新学校的一定程度的生活适应, 以及对自身角色转换的初步接受。目前, 对中职新生适应性的研究极其有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 没有找到表明中职新生在生活适应、角色转换方面表现突出的定量研究资料, 但根据工作中历年对本校入学新生的观察, 认为他们在入学初期的生活适应方面表现较好。许多针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研究也发现, 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适应中, 生活适应的问题最少, 适应时间最短。中职新生与大学 (特别是高职院校)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情境有一定的相似性, 如都是新生结束应试选拔考试后“停靠”的“第一站”, 都面临着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换轨”, 很多新生是第一次体验独立生活、集体生活的具体环境等等。所以, 笔者认为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情况对中职新生的适应性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初步适应新学校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渐习惯自己的新身份是中职新生在入学初期较容易获得的积极感受。如对校园内外环境的逐渐熟悉, 会使新生觉得轻松;开始顺利处理生活事务, 会使新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新身份, 会使新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入学初期适当的同学关系、自我意识辅导还可强化这种积极感觉。车丽萍认为,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与自我概念中的能力、价值判断相关联。自信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 也是一种随环境调整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 自信与心理适应之间存在较高正相关。中职新生的上述一系列生活适应感觉正是自信作为一种随环境调整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的表现。

失落感、迷茫感

随着中职校园生活的全面展开, 新生入学初期的新鲜感消失了, 学校各方对新生给予的特别关注也结束了, 学习任务的常规展开向新生们提出了挑战。中职新生入学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构建出自己进入中职校的蓝图, 如果前入学期和入学初期的引导和教育是有效的, 这样的蓝图可能会更清晰、更现实。但受无法超越的个体发展阶段的实践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 他们所设想的中职校园生活是比较笼统的、模糊的、理想化的, 他们的蓝图中会有诸多不切实际、主观幻想的成分。当真正进入常规的中职校园生活后, 他们将感受到想象与现实的矛盾, 如生活不过就是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循环, 学习也不过是自由自在地泡在工作间、实训场或电脑机房, 考试仍然有分数、教学仍然在课堂、课程还有“语数英”等等, 一切似乎都没新意, 失落感自然容易产生。另外, 中职学校课程虽然注重实践性、操作性, 但汇集前人经验的教材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构成部分, 学生却可能因为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低下而重回学习失败的情境, 自新的期待落空也会带来失落感。此外, 中职学校的社团活动可能很丰富、很活跃, 但要在社团活动中有所表现, 还是得有点过人之处的, 校园里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如学生会、团支部、舍管部等) 虽然提供了一些参与校园管理实践的机会, 但也不是没有门槛。很多新生, 一入校就匆匆投身于学校的各种活动, 在各方面都想去尝试和体验, 急于在这些活动中给自己定位, 但由于心理幼稚、经验缺乏、能力不足, 可能什么都想干, 却什么都不会干;做事眼高手低, 大事做不来, 小事又不做;对各种活动热情参加, 却急于求成、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恰恰又容易使新生最终一事无成, 一蹶不振, 导致他们对中职校园生活的蓝图很快“灰飞烟灭”, 倍感失落。上述种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使他们感到在新的校园里无所作为, 难有所成。缺乏令人振奋的目标很快又会使他们陷入新的迷茫之中。

孤独感、焦虑感

新生初中阶段一般是住家里, 人际交往的范围较小, 交际的方式也比较简单, 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和单纯。进入中职学校后, 入学初期, 由于新同学初相识有新鲜感、交往时间短、交往程度浅, 而且生活适应问题迫切需要他们应对, 所以同学之间相处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师、工作人员、高年级学生的热情接待, 也让他们感受到人际互动的温暖。但随着校园生活步入常规, 随着与同学交往的深入, 出现的情况是:教师们各忙各事, 上课来下课走;同学之间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了, 彼此的话题也没太多新意;除了同宿舍, 大部分的人际互动越来越少, 天天同住一屋的室友, 难免因琐事产生矛盾;而熟悉的父母、旧同学、老朋友又不在身边。自然而然, 孤独感渐渐向他们袭来。另一方面, 相对开放的管理模式又让他们经常面临着独立与校园内各种身份的人员打交道的情境, 如参加社团活动要与社团的高年级成员打交道、宿舍卫生检查时要与宿管人员打交道、餐卡丢失了要与食堂工作人员打交道、借阅图书要与图书管理员打交道、进出校门迟到了要与保安人员打交道等等。在类似的交往情境中, 新生年龄、地位、经验等各方面都处于弱势, 很多中职新生感到了人际交往的压力, 产生了焦虑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再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并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入学教育是确保中职新生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获得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最终成为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第一步。入学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入学教育要行之有效, 必须准确把握新生心理状态的正、负面因素, 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 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董秀华, 等.我国中职规模及比例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2 (23) :24-25.

[2]张洁, 冯伟强, 李云峰.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8-99.

[3]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33.

[4]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1-22.

[5]贾晓波, 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50-52.

[6]王霜玲.调适中职学生负面心理的班主任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7) :39-43.

[7]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2) :81-87.

[8]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4) :397-399.

[9]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和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10]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5.

[11]朱慧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入学心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学后2个月随机抽取海南省国兴中学2010级初一学生92名,对入学适应状况、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首次自我评定。该中学为寄宿制学校,生源来自海南省各市县。第一学年结束前1个月对先前抽取的92名学生的学校适应、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再次评定。因5名学生失访,最终用于分析的调查对象共87名,其中男生56名,女生31名;平均年龄13.74岁。

1.2 方法

在入学后第2月及第1学年结束前1个月,分别对海南省国兴中学87名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适应水平进行测量。

1.2.1 学校适应问卷

采用自编问卷,该问卷共16个条目,分别调查人际(人际关系与人际挫折)、学习(学习管理与挫折)、日常生活控制(时间与花销管理)和环境(睡眠、内务与饮食)4个方面遇到的适应困难。问卷采用4级评分(极少、较少、较多、很多),被试根据条目陈述的内容(如“在学习上或某一门功课上遇到困难)与近2个月的实际经历按相应等级进行评定,分数越高,适应遇到的问题越大。该问卷在调查前初步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对获取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共抽取到4个因子,16个条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2。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采用周步成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5]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该测验共100个条目,受测者选择“是”或“否”进行自我评定,评定的内容有8个方面,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该测验修订后总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为0.82[6]。

2 结果

2.1 学校适应

由表1可知,在学校适应总分上,后测低于前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学校适应各维度方面,后测均低于前测,且人际适应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P<0.01。

2.2 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2可知,在健康总分上,后测高于前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心理健康各维度方面,除学习焦虑外,后测均高于前测,且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3个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P<0.05。

2.3 相关分析

前测中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与前测、后测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38和0.26,P值均<0.05),前测与后测的学校适应无显著相关(r=0.15,P>0.05),前测与后测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相关(r=0.55,P<0.01),前测心理健康与后测学校适应显著相关(r=0.22,P<0.05)。后测学校适应与后测心理健康显著相关(r=0.28,P<0.05)。

2.4 回归分析

以后测的学校适应为因变量,以前测的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为预测变量,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前测的心理健康进入回归模型(R=0.22,F=4.28,P<0.05)。见表3模型a。

以后测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前测的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为预测变量,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前测的心理健康水平进入回归模型(R=0.55,F=36.37,P<0.01)。见表3模型6。

3 讨论

本次随访调查发现:(1)总体上,学校适应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在2个时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呈降低趋势,后者呈升高趋势。(2)在学校适应的4个分量表中,人际适应在2个时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理健康的8个分量表中,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在2个时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前测的学校适应与前测、后测的心理健康正相关,前测的心理健康与后测的学校适应正相关,后测的学校适应与后测的心理健康正相关,前测与后测的学校适应之间无相关,前测与后测的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4)前测的心理健康可预测后测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提示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身上可能具有跨时间一致的稳定性,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理论可为上述结果提供解释。首先,个体的心理发展本质就是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获得适应性行为的过程。就阶段性而言,个体的行为(心理)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就连续性而言,在具体的某一发展阶段,行为(心理)结构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从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行为(心理)结构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后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其次,行为的适应性是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核心内容,因此个体的心理健康自然带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解决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性人格或不适行为,早期经历对后期发展起决定性影响[7]。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认为,个体如果在某一发展阶段受到阻碍,就会产生相应的发展障碍,并且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发展[8]。最后,发展心理病理学的大量研究也证实精神病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9],而精神病理是心理健康两极中不健康那极的代表。可见心理健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具有特质性。其现实意义在于,在处理初中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时,关注的焦点对象应该是在既往发展中受阻或不利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姜峰,张淑媛,郭秀丽,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41-642.

[2]魏游.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3):45-47.

[3]杨雪娟.延边地区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0.

[4]于华林,韩利群,王鹏,等.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适应和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8,19(5):103-106.

[5]周步成,方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22.

[6]陈朝阳.《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构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3):10-13.

[7]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86-287.

[8]肖少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82-84.

入学心理 篇10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谋取生存和发展, 据统计, 目前中国城市农民工数量超过1.2亿, 随父母在流入地居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占整个流动人口的25%, 也就是说全国有2 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政府当前的注意力在于如何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学生的心理变化容易遭到忽视。这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增智力的关键时期, 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是他们却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面临城市全新的生活方式, 使得这些子女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优良率和城市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城市学生优良率20.6%高出农民工子女近10个百分点。所以, 掌握和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和其产生的根源, 对症下药, 就成为学校和老师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农民工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 自卑感

自卑就是低估自己的能力,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一种心理和性格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根据蒋玉芝等人的发现, 弱势群体子女的抑郁成分比正常人群高, 从而导致自轻自贱等心理疾病。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更容易出现出自卑现象, 表现为做事不用心, 情绪低落, 不愿意与人交往等。产生自卑现象的原因:一是来经济层面, 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家庭没有稳定工作, 收入不高, 给予子女的经济资源无法达到城市子女的平均水平, 表现为缺少零花钱、着装陈旧、学习、娱乐用具不齐全等。二是生活方式层面, 农民工子女来自于农村, 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 表现为没有城市卫生习惯、饮食品种单一等, 有可能被同学冠以“乡巴佬”“土老帽”等称号。三是来自于思想层面, 因为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思想追求会表现出差异性, 农民工子女以满足初始生活、学习需求为基础, 城市子女以追求潮流为主, 容易造成自卑现象, 此外, 性别不同的农民工子女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男孩子容易忽视这些差距和不同, 而女孩子却比较敏感, 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 无归属感与自我封闭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者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落实感。也就是自认为自己属于某一个团体或者组织。缺乏归属感往往对工作或学习缺乏激情, 社交圈子狭窄。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初中及其以上的农民工子女相对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倾向。当长期差异难以克服, 学生会在班级或学校寻找与自己类似的人, 他们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背景, 通常以其他农民工子女或者城市下岗工人为对象, 如果一段时期内没有遇到这样的对象或者经受了同学嘲讽, 就会表现出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与缺乏归属感相伴的心理问题是自我封闭, 当找不到适合的群体对象并遭受到同学们的嘲讽时候, 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一种环境不适应的病态心理现象, 通常自我封闭是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社交活动, 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和自卑心理有一定关系, 当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又无法很快改变这种差异, 就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现象。这些差异中有些属于短期差异, 比较短时间内可以进行改变, 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语言差异等, 有些属于长期差异, 一个特定时间内难以有较大改变, 以经济差异为主。当以经济差异为主的长期差异一直在表现在外, 就可能对农民工子女特别是其中的女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三) 情感失落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初次进入城市, 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对待每一件事情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他们希望融入这个新的环境, 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可是慢慢地他们发现现实与其渴望大相径庭, 自己父母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关注, 反而受到了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父母的无精力关心, 缺少家庭关爱, 产生消极的心理, 导致情感失落。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

(四) 敌视心理

敌视心理是对某一同学或者群体产生仇恨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家庭或者自身受到了人身攻击或者耻笑, 比如父母受到城里人耻笑, 自己受到身边同学耻笑产生了羞辱感, 从而对某个同学或者某个群体产生仇视心理。对单个人的仇视表现为不与之接触并可能伺机报复。对群体的仇视心理表现为保持与该群体的封闭。仇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严重的会造成犯罪, 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一种, 老师的及时排解显得十分重要。

二、如何破解心理问题

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容易产生上述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对于孩子的学习和人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不加以关注甚至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对于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破解, 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 社会方面:高度关注, 实现社会融入

现在社会许多人对农民工存在歧视和偏见, 认为农民工低人一等, 对农民工子女印象同样不佳, 城市居民不愿意让孩子和农民工子女做朋友, 也不愿意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 认为农民工子女素质低, 生活习惯差, 生怕孩子沾染不良习惯, 导致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同辈将往变少, 直接影响其融入社会。农民工子女的交际圈缩小, 使得农民工子女孤独, 所以要加强农民工子女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社会交往, 增进其城市社会认同和城市社会适应。

(二) 学校方面:优化学校教育质量, 引导学生确立平等意识

学校在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常起到推动、主导、监督作用。在学校层面必须首先认识并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 并采取相应办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针对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其可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几种:针对学生的经济差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学校可号召大家穿校服, 不允许携带高档物品进入学校;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促进各班级之间的交往, 使学生找到与自己性格相仿的同伴, 避免自我封闭现象产生;创造关注农民工子女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要求班主任和老师多关心新入校的农民工子女, 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 进城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长, 难以关注到孩子心理成长, 班主任要和家长沟通, 提醒家长与孩子多交流, 关注心理变化;清理学校周边环境, 使学生免受不良环境影响;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避免走入歧途。

(三) 家庭方面:增强家庭关爱, 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是否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却是农民工群体的薄弱环节, 农民工家长没有过多精力和能力进行家庭教育, 甚至家庭教育意识本身就很淡薄。农民工工作较繁重,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不好, 平时除去繁重的工作后并没有过多时间或精力去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 农民工群体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了他们对于教育子女力不从心, 认为教育工作应该由学校、老师进行, 这种心理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层面首先家长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想法, 重视家庭教育, 不能以一种放任的心态对待子女。还要拿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关心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其次农民工家长要与学校沟通, 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互动活动, 尽快地发现女子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家庭教育。最后是农民工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教育咨询、讲座, 阅读一些家教方面的报刊、书籍, 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力不从心, 以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

总结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中国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 这些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心理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地方,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 问题原因, 并针对愿意你采取方法化解这些心理问题, 使这些农民工子女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怀川.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不良适应性的社会学分析[J].兰州学刊, 2006, (5) :152-153.

[2]李兰兰, 王云.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在三类不同学校中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8) :17-19.

[3]蒋玉芝, 吴携春.试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政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2) :72-75.

[4]周海霞.进城农民工子女班级环境与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10) :15-15.

[5]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 2006, (3) :35-37.

[6]黄小萍, 龙军, 刘敏岚.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反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10) :42-43.

入学心理 篇11

【关键词】中职新生;环境适应;团队策略;辅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4.2

每年的九月开学,当大批新生涌入新学府,兴奋的表情,热烈的讨论展现出他们对未来学习生涯的美好憧憬。但是当新鲜感逐渐退去,随之而来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却渐渐暴露出来。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笔者接待了很多入学后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如果不能帮助这部分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他们面临地往往是退学回家或是人际交往退缩等严重后果。所以对于中职学校新生的环境适应辅导,是我在每个新学年都要面对的重要工作。

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所谓的环境适应不良,是指当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无法适应,出现的异常情况。笔者认为,环境发生的变化,其实只是一个诱因,而真正造成学生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在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性格因素

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能迅速在新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朋友圈,也能较快适应环境。而性格沉静、内敛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顾虑较多,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过程缓慢时间长。从而导致了当一个宿舍、或是一个班级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互相熟识,而内向性格的同学还没有被大家所接纳。

(二)缺乏独立生活经验

有不少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前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没有住校经验,没有脱离过父母的照顾。当首次来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开始自己照料自己的住校生活时,问题频频出现。例如在宿舍中需要与同学共享团队生活,应对磕磕碰碰的小摩擦,还要跟上快节奏的作息时间,很多来寻求心理辅导的同学,都是过不了这关。

(三)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人与人打交道,无论是想法的表达与沟通、还是对他人要求的拒绝或接纳,都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很多不能迅速融入环境的学生,都需要在人际交往方面进行指导。让性格强硬的学生学会为他人思考,让性格懦弱的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也是笔者在心辅工作中要注重的内容。

除以上所述,每个具体的问题还存在具体的原因,诸如有的学生存在体貌缺陷内心自卑;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那么面对成因复杂的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笔者通过心理课堂的团体辅导还有课余的个别心理咨询,真诚接纳学生、细致分析问题、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努力做到在心辅工作中帮助学生度过难关、重拾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具体应对策略

(一) 布置团队任务、营造互助氛围

如何帮助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消除与周围同学的陌生、隔阂呢?笔者经过探索发现,制造同学间团队协作的机会,通过共同的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往往是一个不错的人际互动契机。于是我在心理辅导课堂上,以班级座位或是以寝室安排划分小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项任务——排练一个五分鐘的心理剧。

心理剧的排演说难也不难,过程充满乐趣,适合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展现自我魅力;但是说简单也不简单,需要编写剧情、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再内向的学生都有了与周围人交流、互动的机会,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一个心理剧排演下来,团队的意识在每个成员心里悄悄萌芽。和谐、互助的氛围里学生们互相接纳彼此。

(二) 完善辅导机制、及时排忧解难

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也有着与人交流的意愿,但是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也是很强的,稍微受到挫折便把自己重重保护起来。要帮助他突破自我防御、自我封闭的心理桎梏,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辅导机制必定是重中之重。除了在课堂上对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及每天进行的个体心理咨询以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三) 获得成功体验、塑造自信人生

因为这些学生在寝室或班级中落单了,退缩了,所以他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点自卑心理在作祟。但是越是畏缩不前,就越是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所以,笔者在心理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们参与校内丰富多彩的各式校园活动。本人所在的中职学校,十分重视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例如技能节比武、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心理剧比赛、元旦文艺演出等等,让学生们展示自我能力、勇于挑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错的心灵成长的契机。

成功的体验,是克服自卑心理的最好的良药。学校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是积极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展示与比拼,他们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自信的资本,是心理健康与学业能力的双赢。

三、 反思与改进

(一) 增强学生自主,减少依赖

对环境适应不良的新生,往往依赖性是很高的,而自主能力较弱。在家中依靠父母的照顾,离家到新环境,能力和情感上对他人有很强的依赖。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扶持与帮助容易成为他们依赖的下一个对象。

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与应对事件方法的改进,才是他们真正可以依靠的。否则一旦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他们该如何面对比校园更复杂的环境呢?所以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笔者也十分注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心理技能以后,我相信他们会慢慢具备这种能力。

(二)有足够的耐心,应对工作的长期开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区域很广,学生间存在地域差异、生长文化差异等很多不同点。外地来的新居民子女,会不敢说乡音浓重的普通话;备受呵护的独生子女,会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新生的环境适应不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是一个涉及面广、成分复杂的难题。它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校园问题,更是很多社会问题的缩影,例如贫富分化、外来歧视等等。这需要教师在心育中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

四、 小结

新生的环境适应不良问题,于细微处见深义。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笔者坚持“以心育人”的心理工作理念,辅导每一名来访学生。当学生适应新环境之时,也是他们认可了老师与同学,产生浓浓的同窗情、师生情之时。在校园这方净土上,我将认真履行一名心理老师的职责,培养中职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踏上社会。

【参考文献】

[1]林春莲.职专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的个案辅导[J].商业文化月刊,2012,05:73-75.

上一篇:宗教文化传播手段下一篇:美术专业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