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精选12篇)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1
高等美术教育应该是经典性、学术性、连续性、现代性的为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即要注重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又要突出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高等美术教育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关注一切美术现象,并把它梳理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现当代美术应该成为高等美术教育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有所体现。这样才能确保高等美术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脉络同步,永远具有魅力和活力。近年来,地方高校对美术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涉及课程体系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计中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相关内容,致使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发展现状相当陌生,对自身所处时代艺术的现实语境缺乏认识。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无所适从,无法把握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必须在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这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现当代美术知识谱系,在纷杂的艺术现象中理清思路,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习之路。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现状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这是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把《现当代美术思潮》列为美术理论与历史版块的选修课程。实际上在大部分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现当代美术思潮》这样的选修课程。由于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长期以来受到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影响,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弱化人文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上理论课程,技能课学生学习自由,教师授课轻松,又有现成的作品予以展示,还可以参展获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只有到教育见习、试讲、实习的时候,学生面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大量现当代美术作品时一脸茫然。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应该突出师范性、人文性、学术性的统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而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就不能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从地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来看,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艺术院系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现状
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下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中国画、油画、雕塑等。旨在培养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专门美术人才。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强调专业的方向性,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目前全国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学没有统一的指导纲要,这也是由专业在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没有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完全依附于任课教师的艺术观念,教师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就强调写实能力的重要性;教师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又强调艺术观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无所适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符合自己性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常被各种艺术思潮裹挟,在滚滚洪流中迷失了自己,逐渐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有通过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学习,才能对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把握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规律,主动地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因此,在地方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迫在眉睫的,可以为学生构建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欲去何方?欲寻何果?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能力做出相应的选择,以便于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美术工作者。
二、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与途径
现当代美术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不同途径把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渗透到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当前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在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现当代美术运动和美术思潮进行观照和反思,能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现当代美术课程既是美术史的延续,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专业领域。符合条件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可以直接开设《现当代美术思潮》《现当代美术史》等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新中国十七年美术、文革美术、“星星”美展、伤痕美术、乡土主义绘画、“八五”美术运动、新古典主义风格、新文人画艺术、实验水墨艺术、新生代艺术、政治波普与玩世主义、观念艺术,以及艺术群落、艺术市场、艺术展览等美术现象。教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行性的基本原则。由于现当代美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现当代美术教学资源的选择则要符合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优先选择现当代美术中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内容,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在史论课程中融入现当代美术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到课时、教材、师资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不具备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等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融入现当代美术教学内容。如果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能保证上述三门课程60学时的教学时间,就完全可以把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上述课程当中。首先,可以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现当代美术的章节,让学生的美术史知识具有连贯性。此外,《美术概论》课程中的发展论这一章节也可适当调整,中西方美术形态流变的内容与中外美术史是重叠的,可以列为课外自修内容。用足够的学时讲授当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描述,以保证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后,《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范例可以最大限度的选用现当代美术作品,化整为零,积少成多,这也是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3. 通过专业工作室促进现当代美术创作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逐渐采用了工作室制,这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改革举措。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体现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室制的优势在于突出专业方向性,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现当代美术的联系密切。工作室制采用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对工作室的艺术理念、教学方式、教师队伍进行了解,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注重艺术规律探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工作室教学的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先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美术现状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通过相互比较和互相借鉴,逐步拓展到彼此相关的专业领域,以点带面,由此及彼,全面把握现当代美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选择艺术方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4. 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是一个无限延展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要正确引导,不断鼓励,激发学生探索艺术的兴趣。在信息时代,学习艺术更多的依靠学生积极主动的不懈追求,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国内外艺术发展的动态。对现当代美术的研究离不开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专题研讨会等不同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一系列现当代美术学术活动。教师针对当前美术界的热点问题选出主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资料,在研讨活动中师生互相交流,碰撞出艺术的灵感,不断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此外,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各大艺术网站,美术馆、博物馆、画院、艺术院校主页,以及著名美术家博客等网络资源来了解信息,收集资料。长期坚持,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将不断深入,形成关注专业前言的良好习惯,这是对现当代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高校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相对肤浅。无论是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课程建设当中,让学生对自身所处时代的美术现状有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计中缺失了现当代美术的教学内容,致使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无论是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还是艺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设现当代美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不同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史论课程教学,专业工作室教学,网络课程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将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现当代美术,课程资源,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文海红.当代艺术——美术学院重要的课程资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1).
[2]王治平.高师美术教育人文课程的设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3]彭鲲.现当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之我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梁玖.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重度缺失的内容[J].艺术百家,2011(4).
[5]杨新林.“美术史”教学模式转换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2(6).
[6]詹武.谈高师美教专业教育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03(4).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2
目前国内最好的美术院校,当属中国最著名的八大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首,以中央美术学院最出众。此外,还有教育部确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及13所参照院校中美术类院校也比较拔尖。在单科美术专业中除了上述艺术类院校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如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厦门大学,工业设计(艺术类)的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的武汉纺织大学都是全国一流的。
(一)、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
北 京 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 天 津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 北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 宁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吉 林 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山 西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山 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上 海 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江 苏 南京艺术学院
江南大学
苏州大学 浙 江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河 南 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 北 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湖 南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 安 徽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江 西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福 建 福州大学(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厦门)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广 东 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海 南 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广 西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四 川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 重 庆 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贵 州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云 南 云南艺术学院 新 疆 新疆艺术学院 西 藏 西藏大学
陕 西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甘 肃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宁 夏 宁夏大学、福青 海 青海大学
(二)、内地高校美术类本科专业前5名
中国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
油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版画: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壁画:湖北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美术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环艺:广州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厦门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动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吉林动画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工业设计:江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东华大学。平面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服装设计: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鲁迅美术学院。
舞美设计: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三)、教育部确定的31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上院校都有招收美术生)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
教育部批准的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高校名单(13所)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东华大学
江南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仅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苏州大学(仅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
浙江理工大学(仅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内蒙古大学(仅限音乐表演、表演、音乐学等3个本科专业)
浅析地方高校专业应用型转型 篇3
【关键词】专业 舞蹈编导 应用转型
一、特色鲜明的专业定位
1、舞蹈编导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坚持面向湖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帖文化产业布局,优化舞蹈编导专业结构,突显专业特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创建集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交流、艺术研究、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新型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我校乃至湖南省面向现代文化服务产业的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2、舞蹈编导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我校舞蹈编导专业,本着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完善结构的原则,通过具体论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制订了具体措施。
一是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到2016年使我校舞蹈专业确保每年招生不低于100人,将舞蹈专业学生在校注册人数增加到500人左右,舞蹈编导专业专任教师增加到20人以上。同时通过逐步增加能反映舞蹈编导专业发展最新成果的新课程与已经实验证明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经典课程的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实现科学、优化的学科结构和布局。
二是我们在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舞蹈艺术表演编导为主,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的特点,发挥办学优势,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钢琴教学、文化管理、音乐评论、音乐编辑、群众文化干部、文艺节目策划、艺术总监、舞蹈编排等多个就业方向齐头并进。我们在重点加强舞蹈编导专业非师范专业的艺术实践实习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舞蹈编导专业在幼儿舞蹈培训、商业演出、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能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与双丰收。
二、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课程设置
1、就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因为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成为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依据,而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湖南地区教育需求必须相适应,教学的改革发展才能成功。从长远来看,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与管理要在突出湖湘民族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湖南地方高校舞蹈编导学科的文化特色。所以舞蹈编导专业依托湖南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学体系的管理模式,并且要与湖南的文化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对应需求,保证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流通。这也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必须有适合当地的就业导向。本院舞蹈编导专业就业导向就是培养能够在湖南地方舞蹈文化市场里能编创、能表演、能组织开展舞蹈艺术相关活动的编跳并举的实用型舞蹈人才。
2、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贴近人才市场需求,地方企事业单位舞蹈事业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人才也离不开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融合,在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的今天,专业建设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稳步实施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强化教育特色的同时,培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舞蹈人才。舞蹈编导专业深刻领会关于“产教融合”的精神,学院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将内涵建设、产学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与多家文艺团体或文化事业单位多次洽谈沟通,双方深入洽谈了共同推动校地深度合作的相关事宜。
舞蹈编导课程设置体系中涉及产教融合的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亮点,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创编课程的比例加大。现有课程为《即兴表演》、《舞蹈创编(群舞)》、《舞蹈创编(单人)》、《舞蹈创编(双人)》、《舞蹈创编(三人)》、《舞蹈编导(舞剧)》、《舞蹈排练》共计1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5%),为提升产教融合决定把创编课程的学分提高1倍,相对减少训练科目。并且在创编课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课程内容要针对性的选择地方舞蹈文化元素,课程常规性请用人单位委派教师指导,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贯穿今后面对的实质舞蹈工作内容。
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选修课程作用,选修模块学分占整个培养方案学分的23%左右(含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或文化素质教育拓展课程的8学分),这些课程的设置搭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引导好这个个性平台与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接合,更能为培养定单式人才提供条件。
三、环境现实化的实践教学
1、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舞蹈编导专业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强化实习和实训环节。本专业开设《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社会实践与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等集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0%以上。建立了合理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修订完善了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细节。其中开展舞蹈创编实训环境跟用人单位要求统一,《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环节直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举行实施。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舞蹈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技巧与作品创编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不仅体现在课内实践教学,同时还体现在课外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组织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舞蹈编导专业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汇报、专业比赛的活动,对各类舞蹈节目、创编作品、学术论文、舞评短文、参赛获奖、演出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确定教学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训练、节目创编、剧目表演等教学内容上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可操作性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走进课堂,让我们的教师深入舞蹈市场的企业,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达到订单式培养人才目的。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4
一、师资队伍建设
保山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6人, 讲师19人, 助教9人。结合各专业转型发展需求, 美术与设计学院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教师, 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措施增强师资力量, 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走向社会,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师资结构, 制定计划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或者邀请富有经验的知名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授课。
二、专业学科建设
美术与设计学院共有六个教研室:国画教研室、油画教研室、版画教研室、环境设计教研室、视觉传达教研室、产品教研室;在校学生人数653名;美术与设计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全面优化学科结构, 大力促进学科发展。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实力和办学特色, 突出学科本身以应用为主的优势, 取得了科研和教学上的长足进步。美术与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以提高创设计能力、绘画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方面的改革
1) 在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的进行调整, 尤其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调整幅度稍大。加大实践课时量, 应用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 在制定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培养目标。要以“交叉性”原则, 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强调课程之间的科学性。在教学中, 我们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2016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教学, 以专业课程为中心, 建立“课程模块化”, 如产品设计专业分为:项目设计实践模块、传统工艺模块、技术创新模块、兴趣拓展模块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每个课程相互链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面, 去集中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课程模块之间又相互链接, 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前后贯穿。
3) 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设置好美术、设计各专业选修课程, 让选修课程更好地辅助学生专业课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专业修养。最后, 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学科, 让学生在学科中将“课程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
三、实训教学模式与基地建设
根据转型专业培养的特点, 各专业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刺绣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染工作室、缝纫与制版工作、刺绣工作室、商品包装工作室、动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校外目前已经和10余家校企共建实践培养基地, 为专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基地建设
美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还处于建设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目前的阶段进行应用转型, 对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都是一大挑战。修订了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 相对全面转型, 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未来还要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美术与设计学院与保山壹玖捌叁装饰公司、腾越工艺品厂、保山市高黎贡山书画院、清虚斋、艺海轩红木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之外, 继续与意向部分实训基地进行洽谈, 促成签约。在合作过程中, 切实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着重研究“实训课程教学秩序管理”、“实训与课堂教学冲突协调机制”等问题, 并制定相关暂行管理办法。
2、扎实做好各专业各实训室
1) 存在问题:各专业将陆续购置实验设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 引进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进行管理, 做到有人管, 管得好, 不闲置, 创价值。结合各专业教学课程, 优化实训室管理制度, 强化实践教育, 更好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2) 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 完善校内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完善画室、工作室设施, 加强艺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二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现有和曾有的教学质量工程的作用, 做好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②拓展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 挖掘、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广泛开辟实习基地, 建立起与地方兄弟院校、中小学校、企业、事业、公司、媒体等单位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保山市本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教学, 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直接服务保山文化经济建设, 形成双赢互动的产学研生态链。
四、促科研工作建设
加强科研教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 教师方面:我院教师科研工作进步显著, 自2009年获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 获准各级课题立项3项, 其中校级2项, 厅级重点1项;教材、专著5部;校级以上获奖10余项。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服务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作品及教材4部;创作作品30余件, 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10余次。
2) 学生方面:目前, 美术与设计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共有9项, 创新创业项目给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今后也将积级申报, 认真把项目做实做好。另外, 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豆伴手作”项目, 参加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 取得很好的成绩。
五、加强对外交流
结合专业转型,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小学教师国培项目工作, 安排美术专业学生到各中小学顶岗实习;分别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我院调研。同时也聘请知名专家、工艺大师进课堂指导教学, 分别从“产、学、研”等方面给予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学、学术指导, 参观各专业实训室, 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
六、结语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5
摘 要 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获批河南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依托行业办学,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发挥岗位育人功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育人水平等,效果显著,特色鲜明。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专业建设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18
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河南省级特色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始终围绕“创特色、树品牌”的要求,持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
做法1:依托行业办学,科学定位专业方向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高级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等特点。从职业岗位群来看,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有5个。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两个方向,即“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
做法2: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们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四个模块。同时,专业基础课的设计还遵循两个思路:一是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和技能应用;二是强化职业资格任证知识的学习。在四个模块中纳入了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并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充分体现课程的指向性。
做法3: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实施“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一是实施“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二是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三是积极尝试培训式教学。选派专业教师进旅游企业参与管理,同时聘请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实现企业与高校的直接对接。
做法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四度递进”的实践环节,实践成为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实践―专业见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构成了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线。(1)课程实践是以课程实训、角色模拟、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2)专业见习实行学院统一组织与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短期顶岗等多种形式,深入旅游企获取对专业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3)综合实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节假日到我院“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短期实训。(4)顶岗实习是组织学生利用超过半年的时间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学习。
做法5: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发挥岗位育人功能
我院一向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与10余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形成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酒店主要分布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以此为基础,2013年,我院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了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周到细致的实习前准备工作。一是开展广泛、深入地动员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们对专业实习必要性的认识;二是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身体条件与家庭状况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明确重点关注对象;三是为化解风险,为每位实习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第二,全过程的跟踪指导与管理。一是强化指导教师责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每个实习点成立党小组,保障党员生活的正常开展,并发挥党员在实习过程中的正向引导作用。三是要求实习生以周记的形式记录实习过程。
第三,及时、全面的实习后总结。实习生本人、指导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对本组或本班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查找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并且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对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表彰。
做法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一是在教师培养中,坚持实行以老代新的“导师制”。
二是加快打造“双师型”队伍。每年选派1~2名年轻教师在寒暑假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从2013年起,所有新进专业教师都将被安排到五星级酒店、涉外旅行社或者4A级以上景区实践一个月,与本科实习生同岗、同吃、同住。此外,每年选派2名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酒店岗位技能大赛。
三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鼓励教师把专业建设目标与个人爱好结合起来,打造“专长”,形成特色,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逐步扩大个人知名度,进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与我校在旅游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中的影响力。
四是开展针对性研究。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教学改革、专业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年在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一个主题开展研究。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对符合专业建设要求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学院再给予1:1的配套资助;从2013年起,对出版的专著予以全额资助。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
体会1: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
一是在专业建设上,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科学预测,并结合专业的生源特点与毕业生就业定位,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二是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调整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克服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及时对专业培养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正。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6
关键词:美术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出现许多实际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逐渐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美术学科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这些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地方本科院美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立性,但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属于普通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基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中小学生未来的教育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所占比例严重偏小,专业技能课过多,只注重了专业课的培养,而轻视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失去了其“师范性”的特征,大学阶段不注重对艺术理论、文学等基础课程的培养与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艺术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严重不足等现象。
(二)现行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相脱节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2+2或1+3的教学模式,就是前两年普修美术基础课,后两年分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在大学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分为国画、油画、版画或雕塑等专业方向,这种分方向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纵深的学习与发展,与专业美术院校的绘画类专业教学非常一致,这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够与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尽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方案,在近几年也都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横向学科的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课时比重,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美术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国内专业美术院校或老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美院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注重美术学科本位的专业教学,他们接受的都是专业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这一目标理解甚少。
二、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文素养教育,进一步明确其师范性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美术学专业是高等院校一个以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标的专业,是一种培养教师职业的教育。它与普通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师范性”是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怎能做到即能完成美术技艺的传授,又能实现美术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突出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才能使美术学专业脱离单纯追求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回归到素质教育模式上来。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在整个系统中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亲身经历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受益,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去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高校美术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二)加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联系
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与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需求,而盲目地偏离培养目标要求地开展教学。
1.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中小美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灵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校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学习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新内容,认真体会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才能推进、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2.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
“一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一个画种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学生选择了国画方向,那么他在油画或其它画种方面了解得就很少,这又不符合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那么只掌握一个绘画门类的知识与技能的美术学生是不能够胜任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据培养对象岗位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现在“一专”的教学模式为“多能”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四内不再分专业方向教学,要求学生统修所有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美术史论教学环节,关注现当代艺术发展,是现今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之一。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学习美术史论知识同学习专业绘画技法同样重要。美术学专业学生只有全面地学习中西方美术史,对国内外美术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具备更广阔的艺术视角和准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将来的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美术现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改“一专”为“多能”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完善美术史论教学各环节,强化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理论素养。
3.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本土本民族美术资源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我们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文化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观,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在继承和发扬本国艺术传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本地区艺术传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民间美术的介绍较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介绍的也十分有限,在地方本科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狗狗”、滑县的“秦氏绢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舞阳的“农民画”等,加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学习与了解,有助于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了解、掌握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涵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4.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把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美术专业课程课时系数所占比例较大,教育理论课时系数比例偏小,纵观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师范美术教育中,把教育理论课程放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位置,课时比重与美术专业课相当。对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夯实专业基础,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备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才能符合未来的基础美术教育要求。
出台有效的教育实践环节考评管理办法,加强各个实习环节的监督管理,培养专职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在校内教育实习阶段邀请中小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名师,为实习生进行课堂观摩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不偏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岗前和岗后培训
只有大力开展美术学专业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通过研讨、实地调研、观摩教学等活动,在思想意识上加强教师对美术学专业的“师范性”特征认识,改变他们旧有的专业教学理念,加强他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意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够更好地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吻合。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7
一、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湘西民间美术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苗绣、刺绣、蜡染、 苗族银饰、蓝印花布、剪纸、滩头年画、凤凰纸扎、苗画、 土家织锦、苗族服饰、祭祀绘画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反映了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悠久深厚的历史内涵,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国家层面,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湘西地区已经有二十多位民间艺术家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是对湘西民间艺术形式的肯定,也是一种通过荣誉和物质的形式对传承民间艺术的奖励。在地方政府层面, 湘西州政府和文化部门定期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活动以及凤凰旅游节来推广和传播湘西民间艺术。本土高校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利用地域优势也开设了湘西民间美术相关课程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等等。
然而,尽管政府和其他部门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事业上做出了很大努力,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湘西民间美术日益变得式微,很多美术形式甚至已经到了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境地。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喜欢民间美术的大众数量逐步减少, 这也直接导致了从事民间美术事业的艺人的减少。其次, 民间美术本质上要扎根本土文化,而湘西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客观上导致了民间美术继承人才的缺失和断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艺术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大多遵循西方式美术教育形式,忽视了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使得民间美术研究和高级创作实践人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地方高校在培养民间美术人才,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形式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二、湖南地方高校在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中的优势
总体上来看,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而笔者认为,本土高校美术学院是湘西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机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湖南地方高校集中了大量美术师资人才,能够有效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据笔者了解,尽管湘西民间美术开始变得式微,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在湘西民间美术理论和创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功底。由于湘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很多美术学院的教师或直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因此,作为湘西民间美术人才储备库,尤其是理论人才储备库,湖南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
第二,高校的非功利环境有利于传承湘西民间美术。 众所周知,民间美术的根基在于民间艺人,其主要的生存环境则是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然而,如上文我们提到的,由于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当今湘西地区的青年大多离开这片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而奔赴南方打工,湘西民间美术的传承已经在现实的经济冲击和生活压力下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这样一来,既然湘西民间美术创作和研究总体上难以带来经济上的功利目的,而高校机构作为知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能以非功利的目的去研究、传播、保护湘西民间美术。
第三,高校展开湘西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和推广。艺术需要推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目前的情况是,湘西民间美术囿于其偏僻的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条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而在高校开展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学生毕业后将会遍布全国各地,能够有效推广和传播这一艺术形式,将湘西民间美术精华带到祖国各个角落甚至全世界,这是湘西民间艺人个体传播和推广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此可见,湖南地方高校能够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改变固化的以西方美术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为中心的思维, 将湘西民间美术直接或者间接融入日常教学中,这既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也能让当代美术散发出更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三、湘西民间美术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式
(一)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自主意识
与教授其他美术形式如油画、水彩画、素描课程不同的是,湘西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向学生传达一种迫切的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责任感。如果说一般美术门类课程主要注重创作技法,那么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湘西民间美术的价值、意义、文化审美内涵,尤其是其巨大艺术魅力和价值与其日益濒临边缘化甚至消失的现状,让学生在自主意识上认清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年轻一代,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美术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传统美术做出应有的贡献。一直以来,很多人甚至包括不少美术专业人士以及学生对民间美术抱有一种狭隘的看法, 认为民间美术代表的是粗糙、俗气、缺乏深度,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民间美术的动人,主要来自它的审美品格: 以特有的形式所体现的人格特征,即审美形式的劳动人民的人格特征——质朴、天真、活力。[2]因此,教师在开设有关课程前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授、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理论阐述等形式向学生阐明民间美术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位,以及湘西民间美术辉煌灿烂的历史和现状,逐步激发学生内心的保护愿望。
(二)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美术课程教学中
湘西民间美术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种,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将湘西民间美术中特有的、突出的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湘西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各类作品色彩独特,造型别致,主题鲜明,图案奇特,这些鲜明的元素都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代美术作品中,使得这类作品既保留原有的核心形式,又增添活泼性和陌生审美感,为艺术创新吹入一股清风。事实上,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奥运标志中国传统印章形式的运用,奥运火炬设计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的“祥云”图案,奥运“福娃”设计中融入的中国传统壁画、 风筝、彩陶等文化艺术元素。[3]由此可见,民间美术不仅不是当代艺术作品的累赘,反而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剥离。例如,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湘西刺绣中独特的图案,如石榴、苗王印、 蝴蝶花、星宿花等融入到作品中,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也可以将刺绣和印染的独特色彩融入其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中国重彩山水画教学中,通过对湘西民间美术中突出的色彩设置、空间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抽离有机地融入到创作中,并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结合的创造性意义, 进而鼓励他们尝试用这种手法创造出更多具有活力的作品。
(三)开设湘西民间美术课程进行传承
如果说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各个美术课程中只是传承湘西美术的辅助形式,那么开设湘西民间美术课程则是最佳方式。为了让学生对湘西民间美术有系统的了解,可以开设该类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湘西民间美术的历史、成就、文化内涵、具体门类、 特征、技艺、手法等。此类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面广, 对于湘西典型的民间美术形式如年画、刺绣、头饰、纸扎、蜡染、印花、蓝印花布、苗族凿花等都有详细介绍。 总体来看,此类课程的性质更多地属于文化熏陶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性地教授一种或者几种湘西民间美术技艺,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设计创作苗族刺绣图案并完成一幅小型的刺绣作品作为课堂作业。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教师讲授、 多媒体民间美术作品呈现、案例式分析、实践创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注重湘西民间美术的文化层面讲授,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便能够在学生毕业后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濒临消失的古老技艺。
总之,湖南地方高校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重大责任。高校独特的地位、集各种优势于一身的状况也为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湘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让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式永远流传下去。
摘要:湘西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美术之瑰宝,由于种种原因,湘西民间美术在当下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能让古老的湘西民间美术得以延续,有必要将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引入湖南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
关键词:湘西民间美术,高校美术体系,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9.
[2]郎绍君.质朴·天真·活力——试论民间美术的审美品格[J].文艺研究,1983,(5):32.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8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招, 艺术作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教育资源比例较低。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协调, 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学器材匮乏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 实践性不强, 甚至没有课外实践, 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单调的听课。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 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地级、县级城市和农村, 对艺术一窍不通, 同时又不敢大胆尝试学习, 如书法、摄影和舞蹈等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另外, 在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理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 知识结构和思维偏理, 无法在艺术追求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追求提升艺术素养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的模糊, 以及实际目的的不明确和不单纯, 主要表现为混学分和随大流。
教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于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某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 甚至个别院校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更不用谈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艺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以显现。
二、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楚艺术的发源地, 荆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 可实现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 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 并通过身临其境的欣赏, 开展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 创设美术的现实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真正掌握艺术规律和特性。
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矛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 以使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其中, 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使地方高校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 保护、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
三、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 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如在“美术欣赏”课上, 分析楚国的镇墓兽时, 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思潮, 使艺术与其他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 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 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 注重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发。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增加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形式, 强化地方性和本土化。
地方文化品牌一般被视为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 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选修课程或系列地方美术专题讲座, 并通过各种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课堂教育、社团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在校宣传, 使学生在品牌的吸引力下由好奇转为参与, 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
目前,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 没有统一的教材, 只进行理论抽象的形式讲授,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所以应该编著一本符合本校学生艺术欣赏的教材, 将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有机组合, 还要在完整的美术信息库中深度挖掘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
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注意视觉效果与视听效果, 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 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不紧密, 教学环节略显松散, 缺乏系统性, 便难以形成合力。
无论是系统讲授, 还是艺术作品讨论会、PPT作品展示、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或画展等形式, 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紧密联系, 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 还要注意巩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 如书法、动漫比赛、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 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拓展。
例如建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QQ群或者××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既改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认识, 又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此外, 高校还可以创建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 以此极大地延伸教学空间。
4. 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注
意, 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 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以及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 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是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 教师不能简单理解, 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 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
地方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我们也不能将其完全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是由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跨域性, 与地方美术资源的独特性和亲和力, 二者有机配合, 才能发挥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魅力。相反, 如果忽略地方美术资源的吸引力, 就会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缺乏生命力。
总之, 引入地方美术资源, 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必须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 以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更好地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阐述了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地方性,地方美术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2]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 2003, (12) .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9
1998年5月, 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 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 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 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 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 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 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 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 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 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 以专业为基本单位, 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 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 “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 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 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 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 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 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 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 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 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 (1) 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 (2) 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 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3) 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 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 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 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 但效果明显的不多[4]。
据统计截至2013年, 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 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 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 (16.8%) 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 (11.9%) 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 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 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 远远高于985高校 (8%) 和211高校 (12%) , 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 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 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业顶层设计, 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 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 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 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 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 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 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 对症下药, 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 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 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搭建认证教学体系,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专业顶层设计, 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 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 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 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 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根植专业认证理念, 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 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 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 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 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 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 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 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 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 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 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 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 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 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 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 积极谋划专业建设, 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 2007-10-26 (7) .
[2]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35 (4) :1-6.
[3]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克服“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7) :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篇10
1 历史回顾
1973年, 绥化学院前身绥化地区师范学校开始招收英语教育中专生。当时, 办学规模很小 (只有学生65人, 教师3人) , 办学条件较差。197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专科, 开始招收英语专科生。到了八十年代, 在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到近百人, 拥有一个电化教室和一个语音实验室, 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学大纲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 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 具体实施上坚持“五练一熟”师范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强调多做习题、勤考试,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管理得到加强和改善, 制定了多项规范和评估教学和科研的条例和制度。但是师资数量不足, 很多教师同时教几门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九十年代, 三所高校都招收英语专业学生。其中绥化师范专科学校 (现在的绥化学院) 和绥化电视大学招收的是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 (招收新生数量:师专70多人, 电大40人左右) ;教育学院招收的是自考学员 (1993年和1994年共两期, 每期近200人) 和函授学员 (共近30人) 。从师资上看, 教育学院和电大都是聘请绥化师专教师进行授课。开设课程上, 师专的英语课程涵盖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对专业课程进行了细化;电大和教育学院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
二十一世纪初, 教育学院的英语教育以函授和学历教育为主 (共40多人) , 电视大学以开放教育为主, 主要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教育。绥化学院主要进行本科教育,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现在校英语专业学生1500人) 。师资上, 教育学院仍然以聘任教师为主;电视大学使用中央电大的课件进行网上授课;学院的教师数量达61人, 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比以前均有大幅度提高。硬件设施方面, 外语系配有六个多媒体教室、12间配置先进的语言实验室、添购了30多台电脑和3部激光打印机, 建立起先进的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教学电台、还配置了教学用照相机、摄像机等, 是三所学校中教学设施最齐备的。
2 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电视大学和教育学院以聘请绥化学院英语教师授课为主, 所以这里以讨论绥化学院教师素质为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是绥化高校英语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对36名教师的随机听课, 作者发现70%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 “满堂灌”现象严重, 习惯于用“语法翻译法”向学生灌输知识点, 而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是拘泥于书本, 一些教师甚至不会制作课件。65%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懂语法不懂教法, 知英国不知美国, 知英语不知其相关学科知识, 且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职称科研”的现象还很严重, 一部分教师不能用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2 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2005年以前, 三所学校的教学大纲中, 都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篇章理解的能力。绥化学院的教学大纲还强调要扩大学生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 教学大纲只是提到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大纲非常明显地“重阅读轻听说”。在2005年以后的教学大纲中, 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但是现实教学条件下, 教师的授课模式未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改变, 还是沿用着以前的“满堂灌”讲解、做习题、复习、考试的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3 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不高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同时, 学生们对学习无所谓和厌学的态度也是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者认为, 与外在动机相比, 内在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Brown, 1990;Crookes and Schmidt, 1991) 。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268名同学 (绥化学院264人, 电大4人) 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 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以外在动机为主, 还有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改变教学观念
意识指导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首先, 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传授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的关系。语言知识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学生从书本上获取信息主要是接受语言知识, 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表达技能。在绥化市这样一个极度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城市里 (只有绥化学院平均每年有四个英语外教) , 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使用对话、辩论、演讲、话剧等形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校也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其次,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关系。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各项语言技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是应该协调发展的。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但是过分重视阅读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人类的语言, 都是先有听说, 后有文字和阅读。在语言交际活动中, 听说使用的频率和广度, 都远远大于阅读。因此, 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人类生存和交际的需要。
3.2 提高教师素质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 (1999) 认为英语教师最基本的素质结构包括:优秀的个性品格、过硬的业务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这是较为全面的对英语教师素质结构的描述。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在保证教师队伍的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加大力度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也要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吸引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名校的名师来校讲学、做客座教授等, 为本校教师和名校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教师培养计划, 切实把提高教师素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也要重视自己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个人品格、素养、魅力的提升, 只有教师个体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3.3 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都说明了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秋芳、王海啸, 1996;束定芳、庄智象, 1996;秦晓晴, 2002)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组织课堂活动和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学生自身来说, 应该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 加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为自己的语言学习和发展道路设定合适的目标。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上来说, 应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在教材选用上, 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
3.4 撬开学生嘴巴, 培养应用外语人才
语音面貌是外语专业学生的门面, 纯正流利的口语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要达到的目标。为此绥化学院外国语系提出建设“ASE” (Authentic Spoken English) 外语特色工程, 其实施办法值得借鉴:
1) 创造外语环境, 让外语走进每个同学的生活 (twenty-four hours a day, and seven days a week)
准备了丰富的外语资源, 有教室外语、寝室外语、餐厅外语, 校园外语, 工作外语, 生活外语, 文明外语等等, 就是走进卫生间也可以看到中英对照的文明用语, 让外语无处不在。
2) 晨读夜读加诵读, 语不惊人誓不停
每天坚持晨读、夜读、课外朗读和诵读, 让朗朗读外语的声音弥漫整个校园。
3) 要仿诵原文百篇, 开口讲地道外语
背诵和阅读是到达外语学习彼岸的必经之路, 然而背诵往往是“费心伤神”的, 有时是“费时多, 收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经过充分论证、精心策划, 编写了《实践英语诵读教程》, 其中精选了诵读文章192篇, 通过“五步”诵读法, 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到达外语学习的彼岸。
4) 充分利用外教资源优势, 进一步发挥外语沙龙作用
自从2001年建立外语角以来, 从未间断这个社团活动。经过加强组织宣传、烘托氛围、扩大规模, 不但有学生、外教、教师参加, 还有很多外语爱好者参加。
5) 周密组织各种外语大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为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省和国家级的各种外语大赛;定时组织班、系、校级规模的比赛。在班级初赛、年级复赛、系院半决赛、决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 向比赛要成绩, 向比赛要质量。
6) 积极为学生创造出国机会, 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 建立国外语言实践基地, 搭建东西方语言、文化实习平台, 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国外进行语言实习、语言实践或留学, 在那里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 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在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文化环境里更容易更新学习理念、感悟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
7) 半疯半傻练外语, 又好又快育人才
要学好外语口语, 就必须告别羞羞答答、难为情的思想, 就必须撬开嘴巴, 解放思想, 不怕说错, 不怕丢面子, 不怕别人笑话, 不怕有失大雅。随心所欲讲外语, 疯狂地讲外语 (才有了疯狂英语) , 更不怕被别人视为半疯半傻, 这样就一定能学好外语。外语是学会的、练会的, 不是教会的。
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虽然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与其它高校一样发展是主流, 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所培养的许多英语人才都成为地方基础教育中的骨干, 他们很好地推动了地方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
注:“五练一熟”体系包括“练写”指练写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实用文写作, “练讲”指练习讲课、讲演和讲普通话、“练艺”指练音乐、美术、体育等才艺, “练做”指练做电子课件, “练管”制管理班级, “一熟”指熟悉中小学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
[2]Brown H.Douglas M.Ms for Language Classrooms?Another Look at Motivation[J].Alatis, 1990.
[3]Crookes, Graham and Schmidt, Richard W.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Language Learning, 1991:469-512.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设计概论
中国分类号:H193
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越来越需求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为了把人才培养纳入全球体系和全球视野,许多高校已将双语教学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途径之一,部属高校率先开展了学科双语教学课程应用型课题研究,随后高校中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到今天为止,教育部和财政部共批准和资助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500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和效应逐渐凸显出来。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地方高校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其双语教学研究,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实力上乘的部属高校之间相比,都显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一、基于地方高校和设计专业,认识双语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中有一部分是位于中小城市、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地方新兴院校,这类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诚然,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具体不同的质量标准,但都要符合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的师生要扭转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的局面,及时认清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双语教学也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全球不断变化的市场紧密联系的动态性特征。溯源设计史,欧美国家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发源地和集大成中心,要想培养出能与设计发达国际进行平等交流的创新设计人才,在设计专业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破解研究受限的不利局面,提高双语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地方高校难以模仿照搬重点院校已经卓有成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力量和办校条件所限:师生普遍较低的英文水平、教材建设的盲目性、教学模式的单一和评价机制不科学等。因此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最大程度的破解研究受限的不利局面,探索一条适合于地方本科院校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以提高双语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是推进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关键。
双语课程要求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中英两种教学语言授课,教师传授专业内容的英文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生成的英语能力是双语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而这恰恰是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师生用英语表达思想、解决问题的语言障碍。地方本科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外语教学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英文水平普遍不如重点院校后或其它专业的学生,同时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研究的教师也寥寥无几。为了响应教育部"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号召,对于地处地级市荆门的地方新兴院校荆楚理工学院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的双语教学研究举步维艰,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更缺少具体的经验可参考,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不断与兄弟院校双语教学老师切磋交流,并结合自己本校艺术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老师到外国语学院进修、到国外短期培训、引进留学人员,来着力解决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并选用和编写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适中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进行准确定位,甚至允许师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汉语,循序渐进地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的教学策略。
三、把控复杂多元的教学过程,构建双语教学研究的科学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能动认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个过程不仅是对人类已有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也包含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其中的三个要素。
以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设计概论》课程为例,《设计概论课程》的备、教、辅、改、考、评各个环节离不开老师的缜密设计。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根据所选教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周玉基编写的《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每一个词汇的英语发音、拼写都应做到准确无误。例如,在讲到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时,身为德国人的他的名字拼写是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和英语的表达方式不一样,需要仔细比照拼写拼读。在学生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事先选好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一个作为实验组,另一个作为对照组,以便在课程完结后期实验结果分析时,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和辅助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大声地朗读专业术语、重要概念,推荐学生浏览国外优秀设计网站,提高学生外文资料的能力;在每一章节讲授完后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定期辅导和批改;在期末时做好科学评定成绩环节。经过两个学期的探索实践,我们的研究已初见成效。
四、总结
地方院校设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既意义重大,也充满挑战。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双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与选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方面,积极做好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并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双语教学经验,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和经验推广。实践证明,地方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平勇,李红梅.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装饰.2009,(06).
[2]张影,论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7,(7-8).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 篇12
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地方高校既肩负着培养地方基层专业人才的责任, 也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任务。我国地方高校一直承担着使命, 为全民素质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为各地基层培养了大批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加强旨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1]。”探讨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 是为了更好地修订课程方案, 切实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
2 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
地方高校人才目标是培养会学善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以此为目标的高校被归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毕业的学生, 多数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居于执行层, 从事执行工作或管理一个小型团队, 因此要求既有动手操作能力, 又有一定的管理和研究能力, 总之是应用型的人才。吴国英[2]将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做了清晰地表述, 如表1所示。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需要通过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课程方案, 经过实验、实习、实践, 四年不断线地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执行、解决问题、协调能力。然而,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方案陈旧, 即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实践教学。
3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介,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目前,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追求社会价值为取向。通常情况下, 课程价值取向也应随之转变, 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方案。现实情形却差强人意, 许多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多年如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时, 最为重要的课程方案未能同步跟上。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 导致频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流于形式。
首先实践课程门数绝对少。以实践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为例, 教学型大学的实验和实践性课程基本为6门, 包括2门教育实践课程。研究型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一般在10门左右。仅课程数量而言教学型大学就明显少于研究型大学。其次学时、学分执行最低标准。仍以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为例, 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规范建议课程教学按16~18学时折算1学分, 实践教学按32~36学时折算为1学分,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按每周折算为1学分的方法折算。教学型大学执行的都是最低标准, 而有条件的高校或研究型大学相同学时折算的学分要低许多。再次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型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基本是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平分秋色, 导致既没有突出专业特点, 也无教师教育专业特色。
3.2 模块化课程方案尚未建立
模块化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 (不同的) 主题式教学单位 (即模块) ”。模块化课程更加地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构造关系及其配置过程。每一模块生成的过程, 就是对课程与课程、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显然需要经历细致地推敲、严密地论证, 否则只能是全部知识的拼盘。地方高校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4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问题成因
4.1 人才培养目标失准
近些年, 高校数量增加、社会需求多样并伴有结构性就业失衡导致部分大学迷失了人才培养目标, 走错了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迷失、学校定位欠佳最明显的是省属本科院校, 它们处于高等教育中间层次, 前有部属重点大学, 后有新生本科院校, 不能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动态与本校的办学情况, 很容易被社会风潮带着走。人才培养目标失准, 一般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虚高, 超出了学校及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虚高表现在:一是课程方案制订时就已经低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变相或不执行课程方案。
4.2 课程方案指导意见的束缚
高校课程方案的结构与设计是经校级最高决策机构确定后再交由职能部门具体负责, 并提出“指导意见”, 其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就是给出课程方案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表”, 明确要求各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时遵照执行, 实际上是对课程决策的指导和框限[3]。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的要求各专业在设计课程方案时, 只能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进行抉择。
4.3 利益群体的阻碍
大学课程决策是大学课程运作链条的起始环节, 指课程决策主体在遭遇相应的问题情境时,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对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出一系列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即大学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一定信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选择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构造方案的分析、判断、抉择活动[4]。现实中, 在高校课程方案修订时, 会被某些教师认作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他们或是课程决策者或是影响课程决策者的人。使得在制订课程方案时课程决策者在考虑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建构的同时, 存在因教师设置课程:一是根据专业师资业务能力通盘考虑课程设置, 二是根据特定教师设置课程。有的教师因为自己或专业队伍素质达不到课程要求, 不去提高自身素质, 还阻碍课程改革影响课程设置, 以维护自身利益。这样课程方案设置真的就成了教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唯有立足本校, 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克服困难、顶住课程改革的阻力, 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设计实践课程体系, 因校制宜、保质保量地开设足够的课程, 定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更多踏实敬业、会学善用、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摘要:实践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媒介, 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决定着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 是突出专业特色的关键。文章从地方高校所属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论起, 阐述了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男星, 王春春.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与重点:访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J].大学:学术版, 2012 (1) :4-15.
[2]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D].天津:天津大学, 2010.
[3]皮武.大学的课程决策陷阱:基于镜像政治视角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4 (1) :1-8.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推荐阅读:
地方高校现当代美术06-24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11-13
地方本科高校体育专业08-12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6-27
新建地方高校07-16
地方医学高校10-18
广东地方高校06-02
民族地方高校07-06
普通地方高校08-04
地方高校特色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