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特色(共12篇)
地方高校特色 篇1
一、地方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1-1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统计来看, 自2010至2013近四年来, 国家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等学校 (简称“国家高等学校”) 数量一直远远低于地方高等学校, 且地方高等学校的数量还有逐年上升的态势, 地方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高等学校发展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的, 与承担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国家 (研究型) 高等学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相比, 地方高等学校应主要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
二、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2) 在英语中, 特色所对应的单词是“characteristic”, 意思为“特有的、独特的”。 (3) 特色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独特性品质, 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依托本身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而表现出来的优势。发展一词, 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有四种解释:一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二是指变化的趋势;三是扩大;四是发挥, 施展。 (4) 在本研究中, 发展主要是采用第一种释义, 即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综合以上解释, 特色发展即为事物在自身由小变大、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声誉等特质。
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 教育发展层次的需求就有所不同, 这种现实状况就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转变其办学思想, 根据实际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调整自己的任务, 适应特色发展需要, 寻求更适合的发展道路。地方高校想要更好的生存并发展, 亟需进行特色发展, 如果地方综合性大学能够满足或者适应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则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如若不能, 那么其大学本身的生存也将会面对很大的困境, 所以说, 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 其中盲目从众、趋同发展的现象尤为明显, 使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化, 出现了“千校一面”的怪现象, 例如很多师范类院校转型后, 盲目的模仿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套路, 不仅丢失了原本的优势和特色, 在本质上也没有真正的实现综合性。《教育规划纲要》中就专门针对这类问题给出了建议, 要想克服克服千校一面、趋同发展的问题, 可以施行分层办学、分类管理。地方高校想要更好的发展, 走特色发展道路是必然之选。地方高校应该做好科学定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据此规划学校的各项建设思路, 避免一味的趋同, 要形成各自的特色, 并依此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建立地方高校在社会中的特色定位, 并取得社会的信任, 提升竞争力。
那么应如何进行特色发展, 从哪些方面进行特色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认为, 首先要有自主性。现在大学提倡办学自主, 制定属于自己的大学章程, 这样可以较好的突出大学本身的特色, 也能够发挥这种特色优势, 增强地方高校的竞争力。其次, 培养方式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能够吸引大批人才, 也能够确保人才的不流失。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定位和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 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摒弃那些只懂理论不懂实践、只会读书不会工作的单一型人才, 要发展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其三, 评价制度上要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和国家重点综合大学所承载的职能有所不同, 所以在对两者的教育质量评价上也要有所区分, 要建立一套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评价制度, 量体裁衣, 这样能更好的监督和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其四,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要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能盲目从众, 要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学校和地方的特色之路。最后, 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学校的特色发展要适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重视与科学技术发展步调一致。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我国地方高校的数量也是迅猛增加, 那么地方高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研究将从地方高校的地位、作用, 特色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道路来探讨其特色发展的价值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李金, 王一然.地方高等学校的挑战与出路[J].教育研究, 2011, (11) :48-52.
[2]刘尧.地方高等学校走向何方[J].院校研究, 2007, (1) :67-69.
[3]李喆.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性大学的使命[N].光明日报, 2003-01-29.
地方高校特色 篇2
◎文·时薇萍 木子
首届校内创业计划大赛
工商和税务知识培训
创新型人才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秉承“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确立了“基本素质+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人才要素培养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起了具有颇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成效显著。
与时俱进 构建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常熟理工学院党政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该院党委书记许霆教授和院长傅大友教授亲自带队赴其他高校考察和调研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努力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在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中推进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为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学院分别从完善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和建立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方面,学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担任主任,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负责全院创业教学研究和指导学生实施创业实践。2006年,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负责在院团委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关心支持下开展一系列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建立校园代理销售站点以及建立网上连锁店铺等。随后,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此外,他们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给予条件支持,如安排专用办公室为创业者们提供咨询服务;开辟专门的培训教室(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举办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店面房等。同时,学院还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大力开拓创业基地,相继建立起“动感地带移动通讯大学生创业基地”、“友通数码港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企业家创业俱乐部”等。
为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每年学院都设有专项创业教育和服务经费,2006年2万元,2007年3.5万,2008年6万元,2009年投入达10万元。该院领导表示,今后将会继续增加创业教育经费,各院系均安排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专门负责大学生创业服务和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学院还通过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金,相继建立了“学生创业基金”、“企业家创业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等。此外,他们还积极与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olleges
〔群星〕
教育与职业
2010.01.EDUCATION AND VOCATION
税务部门等联系合作,广泛建立协调机制,为学生创业争取最优惠的扶持政策等。
搭建创业平台 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常熟理工学院建起了一套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行“双百工程”(即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家进校园),倡导以第二课堂为创新创业教育阵地,努力营造一种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学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且每学期都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定期组织创业教师队伍进行教学探讨和实践体验,并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统一备课,定期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2006年起,院团委启动了大学生科技节,为学生搭建了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近3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校级科技实践活动近60多项,院系级科技活动近300多项,各类论坛讲座近70多个,连续两年评选出了“校园十大科技之星”,鼓励、带动了更多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投身于科技创业实践。
2009年5月,学院与常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SYB创业培训班,邀请常熟市工商局和税务局领导就工商、税务知识对学生进行了专题培训。据统计,学校每年接受创业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的教师近100人次,接受培训的大学生近5000人,占在校学生的38%,还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观看《赢在中国》创业电视片,据统计近3500人次观看过该片。
为检验、展示学生创业实力和成果,学院先后组织、开展了“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来集中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
2009年6月,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校内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担任大赛评委的都是学院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其中获奖作品之一“EY电脑饰品”专营店目前已在校园内营业。最近,学院又与江苏星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星驰专营店创业计划大赛”,对获奖学生正在进行创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将由双方资助开办1~2家“星驰专营店”。
近3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显著,获得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在第二届江苏省职业生涯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校鑫博创业团队获得三等奖。
发挥专业优势 学业与创业相得益彰
常熟理工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侧重于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倡导学以致用,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由于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所掌握的最有利的资源,也是最可靠、最能够得心应手支配的资源,所以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活动,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
目前,学院下设的机械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都有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为选拔的优秀学生配备相关指导老师和项目,将创新实践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例如,机械工程学院5名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实验和改进实践服务团,针对常熟市方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养殖水体臭氧消毒装置开展了钢筋弯曲和雾化混合器2个项目,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设计方案,使公司实现了大批量生产。
随着学院创业活动的不断深入实践,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越来越高,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也越来越浓,成功创业的学生企业已有18家。2009年7月,在友通数码港常熟店创业大赛中,学院推荐的3个学生创业项目“雷克斯游戏专营店”、“酷我数码”、“影弛数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审后,成功入驻友通数码港常熟店开展经营活动。
近日,从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决赛现场传来好消息:常熟理工学院共有3件作品参赛,其中参赛作品
《网络版趣味数独手机游戏》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论文《硫堇修饰的癌胚抗原CEA免疫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获“挑战杯”世博竞赛全国三等奖。
地方高校特色 篇3
关键词:专业特色;比较研究;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62-03
一、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生产者、供应者和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它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生存地位、社会声誉、市场份额等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主要取决于市场的竞争(任海泉,2000)。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的转型和市场化的深入,大学之间的竞争正在逐步加剧,地方高校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杨科正,2009)。当前,“质量”和“特色”是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苏三庆,2008)。特色专业建设成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黎建新,2012),也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提出,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十二五”期间组织着手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指出: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希望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众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曾经呈现出高度同质化。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7〕1号),“特色专业建设”被列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六个子项目之一,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高校的重视。国内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纷纷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及所处的区域特征来提炼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之间的具体差异,加深我们对专业综合。改革基本要素(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改革、专业特色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专业内涵建设和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发展。据此笔者选择部分地方院校的省级市场营销特色专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比较①
(一)湖北经济学院:培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湖北经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于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目标:以培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为目标,建成“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特色专业和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措施:第一,师资队伍实现青年教师博士化,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来校全程授课;第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层次体系;第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衔接,学生学习与就业方向衔接;第四,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验、企业实践和学科竞赛结合。
(二)南京财经大学:按照三类规格培养人才
南京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于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厚实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方法、技能,胜任市场营销策划、组织与管理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涉外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特别注重营销与广告交叉人才的培养。
(三)广东外贸大学:坚持国际市场营销方向
广东外贸大学市场营销国家级特色专业于2009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定位是:坚持国际市场营销方向,坚持“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球营销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国际视野拓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相结合的培养思路。总体思路:突出定位、完善计划、创新方法、注重实践、强化外语。
(四)湖南农业大学:夯实措施打造专业特色
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设始于2000年,2008年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特色突出体现在其专业建设措施:派出教师参加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学术会议。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市场营销模拟实践和营销策划教学实习)。推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企业家进课堂)。组织教师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写。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形式多样化、基地固定化)。本科生导师制。组成2~5人教学团队。建立涉农企业研究所,围绕农产品营销、农村市场营销等“农字号”专题进行学术研究。承办重要的会议与比赛,扩大知名度。
(五)吉首大学:依托“四环合一”教学模式
吉首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开办于1998年,2002年通过新专业评估,2009年被评为校级、省级特色专业。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服务西部民族地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能从中小企业基层营销工作做起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市场营销专业确定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教学上水平,科研出成果,人才创品牌”。阶段目标是“经过3年的努力,建设成为西部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专业建设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优化课程设计,创新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模式: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为导向,树立学生职业经理人职业理想,形成了创新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构建其职业志行品德)、研究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包括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研究能力)、课堂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四环合一”的教学模式。
(六)山东工商学院:系统化的打造专业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从1992年开始招生,2006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具有系统化的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专业坚持“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方针和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满足各类组织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办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营销人才培养基地。专业特色:市场营销专业注重实践环节教学,以诚信教育、绿色意识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为特色,推行全过程动态引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目标:将市场营销专业办成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省级品牌专业。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五个一”:建立一支在省内甚至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队伍;出版一套在国内有一定特色的专业教材;形成一种适应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的营销领域的科研课题,发表系列高质量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有创新精神,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优秀学生。专业建设思路:注重师资力量培养和引进;强调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突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等。
(七)西安外事学院:“三个有效结合”彰显特色
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陕西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有效结合”,即“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实践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同时,辅以专业建设措施:独立开设三门实验课程——《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网络营销模拟实验》和《网上零售模拟实验》。增设10家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政府部门人员和部分创业企业家进课堂。参与学科类竞赛活动——全国商科院校网上零售技能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营销专业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意、创新”大赛。
(八)山东交通学院:围绕汽车营销形成特色
山东交通学院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于2008年获批立项建设。人才培养模式:“5+X”智能培养模式,即能说、能写、能做、能想、能管,X是指同时培养自己的一种专业特长。汽车营销方向办学特色,依托汽车专业开设课程和安排实践教学。
三、打造专业特色的经验借鉴
(一)局部放大专业构成要素
专业特色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因此,专业特色不仅能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而且代表了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专业特色建设的要义可以凝练为“定位是基础、模式是灵魂、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条件是保障、学生是根本”。八所案例高校正是抓住专业构成要素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了放大和强化,才彰显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许多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力度很大、速度很快,所谓的专业特色既有历史积淀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最近几年刻意培育的结果。
(二)市场细分与差异化发展
纵观八所案例高校,我们这些地方高校基本上都是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区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细分后,采取了一种采取差异化战略。如湖北经济学院市场营销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以“培养中层管理人员为目标”,刻意增加企业授课课程门数。湖南农业大学以强化和突出农产品营销等“农字号”营销特色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色地位,成功打造了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营销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以国际市场营销为核心定位,坚持“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凭借“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实践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三个有效结合”显著特色,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2012年)。最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情况,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发挥优势与打造品牌。
(三)培育特色兼顾打造品牌
随着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大学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大学间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质量是最集中、最激烈的竞争。作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取决于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高校特色化发展实质是利用优质资源、创建竞争优势的一种路径。地方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发挥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示范效应,通过专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可以拓展大学品牌的收益途径(赵学义,2011),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获取竞争优势和巨大的教育品牌收益。
参考文献:
[1]任海泉.高校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杨科正.论地方高校大学品牌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6):64-66.
[3]苏三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凸显特色服务地方[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大学经营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325-331.
[4]黎建新,叶泽,廖水香.理工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8):40-41.
[5]柴达.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26-28.
[6]赵学义.论品牌特质对提升大学品牌收益的作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4-26.
地方高校特色 篇4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辽宁发展战略要求, 装备制造业、物流等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但目前辽宁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这些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省内的高校多数还是以传统的培养人才,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比较脱节滞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缺乏活力, 难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束搏。只注重传授知识, 忽视培养能力, 特别是忽视物流企业操作过程的能力培养, 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动手能力差以及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和特长。
脱离实际, 主要在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与实践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脱节, 忽视教师职业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以上这些长期存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使学生综合能力不高, 思想底蕴不厚, 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难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另外, 我国关于物流研究的理沦没有发展起来, 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以及物流方面的资料和教材很少。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有关物流的理论和有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远远落后。在经济活动中, 物流活动的发展发展快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研究落后于物流业的实践发展。这大多与高校学科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设计有很大关系, 这种课程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 偏重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理论知识,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这种弊端越来越制约着技能质量的提高, 很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如果不尽快解决物流高校发展的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脱钩。物流行业作为城市配套, 更多是低端岗位, 要求毕业生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吃苦耐劳精神和熟练的作业技能;而目前高校更多的以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线, 部分高校想加强技能培训却苦于实训室建设费用高、实训教师不足等难言之隐。
科研成果与实际要求脱节。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荣誉, 偏重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 重理论轻实践, 重名分轻实效。科研成果应用性和实际需求脱节, 无法进一步研究, 无法由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缺乏激励机制。高校搜索社会需求、搜索市场信息意愿仍然不强烈, 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然比较狭窄, 层次比较低, 缺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行性对策
高校前瞻理论研究, 指导物流发展方向, 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物流特色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能优势, 开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与应用,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服务, 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在物流产业由生长期向繁荣期发展的进程中, 为其把脉定向, 高速发展的物流产业必将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高校定向特色培养毕业生, “零过度”上岗, 高效满足辽宁物流需求, 服务辽宁经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型人才, 高校特色物流定向培养技能专项、综合素质高毕业生, 在校期间完成岗前培训, 专项提升岗位技能, 实现“零过度”上岗, 到岗即上手, 高效完成本岗工作, 从最基层服务辽宁经济发展。
高校系统特色物流毕业生, 可持续发展后劲强, 是推动地方物流向繁荣期发展的有效生力军。
校特色物流工艺研究, 加速物流自动化进程,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目前国内物流处于半自动到阶段, 高校特色物流工艺研发、技术支持、信息提供, 加速物流产业自动化进程, 提升物流城市配套功能, 增强辽宁经济竞争力。
启动“双企双能,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专业建设、行业需求的目标, 进行专业定位和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 将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 拓展为教育资源,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实施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结合生产, 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生产与人”的理念。
改革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要遵循以下几点: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适应物流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需要。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尽可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突出了职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 增强了职业的定向性。课程内容适应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抛弃过去学科体系的繁琐和偏深、偏难的东西, 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和实践内容。注重学生素质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 还设置选修课, 增加信息量, 拓宽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突出了学中做, 做中学, 做学合一。创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开发网上教学资源等形式,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模拟实训环境和工作流程, 对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不间断电源、多媒体系统等设备和软件进行采购、安装和调试, 以便开展物流实际操作流程、物流运行单证、虚拟物流企业运作等实训项目。通过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与案例教学纳入实训过程, 开出生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策划、经营管理等实训项目等。
建设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进行与物流行业相关的采购、运输、装卸、物流营销等经济管理业务, 突出了“生产育人”的理念, 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瞄准企业的需求, 主动服务企业, 与企业联系, 赢得企业信任, 得到企业支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实际实践过程中,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高校物流特色教育的发展。
在“教师、培训师、工程师联动、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合一”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具有掌握先进教育思想、把握物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发展方向、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能给企业开拓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与企业紧密合作,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团队。
高校积极参与行业项目, 依据项目专项开发特色实训室,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提高实训教师比例。高校积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 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高校创新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员, 开展课堂进企业, 教师走出去, 将科研成果推介到需要的企业。
沈阳市各区人民政府已经与各高校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 加强行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 作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物流决策, 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 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定期进入行业企业, 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搞技术更新、流程优化, 提升行业自动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
(课题来源: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课题名称:物流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LSLKTGLX-31)
地方特色反映 篇5
公婆岩产权归属于黄泥坎村,从山脚延伸到山顶,都用石阶铺砌而成。近两年,一个喜欢健身的老板出资,专门在公婆岩的山顶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提供大家健身。
练结村是个革命老区,也是首届中共永康县委诞生地。从2005年开始,永康市对这个革命旧址进行全面整修,并投入了35万元完成了练结小学革命旧址。
中共永康县委诞生地纪念馆不仅是党组织发展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党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它的开馆将教育全市人民饮水思源不忘历史,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精神。
1927年10月,在练结村章氏宗祠里,选举产生了中共浙江省委直接领导的中共永康首届县委。该纪念馆的落成,将成为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永康市党组织发展史教育基地”和“永康党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在祠堂一间20多平方米的简陋厢房内,正中并排整齐地摆放着10张桌椅,前方小桌上放着一盏古朴的油灯,墙上挂着一面褪色的小黑板,上面写着繁体的“首届中共永康县委选举结果”字样。在修缮一新的“首届中共永康县委诞生地”纪念馆,仿佛步入了那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
在展馆内,参观者可以领略到党组织发展历程、新时期党建、重要建设成就展示三个部分内容。
芝英祠堂
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芝英有81处宗祠、30处古民居,一个晒场或一口池塘周围就有四五个雕梁画栋的宗祠,光七村就有13幢。宗祠、大宅院、寺庙道观、牌坊„„古迹之多,令人难以置信,同时吸引了不少考古和摄影爱好者。
紫霄观
位于芝英八村东南隅,创建于公元536年。永康历史上原有四大道观,延真观、崇道观、菩禅观、紫霄观。紫霄观是永康四大道观之一。北宋进士胡则曾在此读书,并留诗纪念。诗云:绮霞重叠武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南宋状元陈亮也曾在此读书,观内尚存陈亮撰写的《紫霄观重建记》石碑一方。相传陈亮伏案读书时,有青蛙跳上书桌,陈亮戏称你也要读书,求取功名吗?我给你。就用朱笔在青蛙头上一点。结果观内青蛙头上都有红点,观外青蛙头上没有红点。
大宗祠堂(也称芝英应氏大宗祠)建于公元1522年,现在堂墙尚存。大宗祠堂是用以祭祀迁居芝英初祖和万、巽、恢、惟、庸先祖的场所,其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事宜,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合族订有《家规》20条,无论男女老幼以此律己,遇有族人违反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故每任县太爷上任后,都要先去芝英拜访大宗祠堂事管会。
小宗祠堂(又称仕濂公祠)建于公元1567年。相传应仕濂公助田4亩作为市基,兴办义市,因应仕濂系祯行二十四,人称“三八公”,为纪念他的兴市功德,定于农历逢三、八为芝英集市,至今已有500多年。
思文公祠1733年建,址在七村天祥路,后曾重建。270多年来,历尽沧桑,经历过较大的破坏就有三次,屡毁屡修。据记载在1647年曾“毁于乱”,疑毁于当时反清复明的义军,被焚后于公元1733年由梧州知府应远公捐俸重修。公元1788年发生“祠灾”„„目前七村三委已把其修葺一新,成了村民的娱乐场所。
古贻堂建造于康熙年间,距今已300余年。因年间久远,建筑有特色,2001年已被定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迹坐落正街63号,坐北朝南,门面由水磨青砖与花砖砌成,称花门。门厅和后厅中间有约七米的大明堂,前后厅的大梁、桁条全都雕有图案。因西厢后檐是正街,所以后檐开成店铺。芝英有名的小麦饼就出自西厢。
朝议大夫第坐落四村,坐北朝南,大门面对正街,大门上方石刻着“大夫第”三个字。相传梧诧公建了“落轿厅”与“前厅”之后,已无财力再建“后堂”,由于梧诧公的门生、同僚、故吏认为梧诧公有五男五女,只“前厅”九间房不够用。所以大家集资为梧诧公建了“后堂”一排五间,左右两厢各三间共间。因为“后堂”是门生、同僚、故吏所建,所以不仅木材质量好,建筑也很讲究,一律花槛,楼上的前楣都有挑出的避水层,避水层两板之间又是木条连接,这种构造现在已经很少见。
应祖锡故居曾是芝英老区委办公地址,是当时独一无二的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建筑的外形是中式,而其布局之巧与一般大不相同,实在是西洋味十足。特别是窗户,既是中式花雕,又全用上玻璃,使之更加明亮。
紫霄观位于芝英八村东南隅,创建于公元536元。永康历史上原有四大道观,延真观、崇道观、菩禅观、紫霄观。紫霄观是永康四大道观之一。北宋进士胡则曾在此读书,并留诗纪念。诗云:绮霞重叠武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南宋状元陈亮也曾在此读书,观内尚存陈亮撰写的《紫霄观重建记》石碑一方。相传陈亮伏案读书时,有青蛙跳上书桌,陈亮戏称你也要读书,求取功名吗?我给你。就用朱笔在青蛙头上一点。结果观内青蛙头上都有红点,观外青蛙头上没有红点。一九九零年十二月被芝英镇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形成于东汉,兴盛于南北朝时期。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观即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永康芝英八村的东南角,目前尚保存着一座历史极为悠久的道观,它就是紫霄观。“紫霄”原为紫云、紫气之意,道教认为是吉祥之物。该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山门正对峰岘岭,门前原有永康通往方岩的古驿道,西南侧灵溪流淌,溪上还横亘着一座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桥——灵溪桥。
据有关文献记载:紫霄观建观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此地原为仙人炼丹之所,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始建观依焉。五代十国之时,吴越国朝廷尊崇道教,道观大兴。清泰三年(936),紫霄观得到进一步扩修。北宋宣和庚子年(1120),紫霄观不幸毁于盗贼纵火。盗贼平定后,因“无尺椽片瓦可为蔽依”,道士遂“结茅以居”。南宋刘居靖任知观事时,紫霄观进行重修。中间建有大殿,以崇奉道教圣祖,两侧建有厢庑。斋堂、庙宇、钟台、藏室、厨房、澡堂及道家应该供奉的,无所不备。殿之西侧,建有书院,藏有道、儒等各家经典图书。宋至民国年间,紫霄观又几经修葺,香火一直十分兴盛,被称为我市的四大道观之一。
紫霄观久负盛名,这还与北宋名臣胡则及南宋状元陈亮有关。胡则(963-1039),字子正,宋端拱二年(989)进士。他曾到过紫霄观,并留有《紫霄观》诗一首。诗的全文为:“绮霞重迭武陵溪,鹫岭相将路不迷。白石洞中人乍到,碧桃花下马频嘶。深倾玉液琴声细,旋煮胡麻月色低。犹恨此身闲未得,好同刘阮灌芝畦。”诗文中用《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溪”来比喻紫霄观前的洞灵源溪,以印度佛教圣地“鹫岭”来比喻紫霄观正对的峰岘岭。描述了紫霄观优美的自然环境,溪岭相将,风光无限。这种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以水秀其姿,形成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选址方式,体现的正是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据传他十岁时曾在紫霄观读书,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的“状元点蛙”的故事:有一夜,陈亮正在烛光下苦读,突然有两只青蛙跳上案头,朝陈亮呱呱地叫,屡赶而不去,陈亮就在每只青蛙头上秉笔点朱,然后高兴地说:“中了!中了!都中了!”自那以后,紫霄观附近的青蛙,头上都有明显的朱砂痣。后来陈亮中了状元,故事也就一直传了下来。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不足为据。然而淳熙九年(1182),陈亮为当时紫霄观知观事刘居靖撰写的《紫霄观重建记》,后人刻成了两块石碑。一块即《紫霄观重建记》,为宋嘉定辛巳年(1221)石刻,另一块为《紫霄观楼宇重建记》,是明嘉靖十四年(1525)石刻,其碑文也为陈亮曾在紫霄观读书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解放以后,紫霄观的产权分给了芝英八村及当地农户所有。道观变成了农家小院,东侧慈善屋部分房子进行了改建。文革期间,原置于三清殿中陈亮撰文的两块石碑也被废弃,一块被砌在天井作洗衣石,一块被卖给当地工场当场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终于发现这两块石碑乃宋代状元陈龙川所撰,遂引起人们注意。1990年12月,芝英镇政府重竖了这两块古碑,并将紫霄观列为芝英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镇政府的委托,芝英中学退休教师应彰乾先生负责这两块碑文的清理工作。作洗衣石的那块,由于字面朝下,幸而未被磨损,只是字面涂着石灰,并有柏油渍。应彰乾先生对每字进行认真洗刷,用小刀刮去字划里的石灰。碑文除附文里被凿掉三个字外,全文清晰,碑身上题“紫霄观重建记”。而当场桌的那块,碑面磨损严重,字迹难以辨认,碑身上题的“紫霄观楼宇重建记”依稀可见。
由于紫霄观内住户较多,且成份较为复杂,观内住户办厂、明火作业等行为依旧严重危害着紫霄观的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芝英三宝
蒋耀祖正在补铜壶。
应广火正在钉秤。
应业根正在打锡。
永康地处浙中丘陵盆地,人多地少,乡民历来有外出以手工技艺谋生的传统。其中打制、修补铜制品是永康人外出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五金中一个重要的行业。永康铜艺历史悠久,铜匠众多,且技艺高超。众多制铜艺人肩挑铜壶担,走南闯北,历尽艰辛,打铜修补,“打铜修锁补铜壶”指的就是铜匠,他们的出现为农耕社会时期工业落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广大民众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永康锡雕,是永康五金一门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其制品古色古香、光泽夺目。制品多用于传统嫁妆和各式日常生活用品。永康旧时风俗,当姑娘出嫁时,嫁妆里都会有一套锡具,即使家境困难,一副烛台也是不可缺少的。永康打锡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锡制品已在民间普及,“打锡”遂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到了明清时代,永康打锡业已达鼎盛。打锡工匠世代相传,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一带。
永康素有“衡器之乡”的美誉,制作木杆秤历史悠久,全国闻名,上世纪90年代是生产木杆秤最辉煌的时期。130多家衡器厂,一年用从菲律宾进口的木材加工制作成的杆秤达2000多立方米,从业人员2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衡器集散地。传统木杆秤的崛起,促进了永康经济的腾飞,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支柱产业。
打铜、打锡和钉秤也是“芝英三宝”,因为这“三宝”的代表人物蒋耀祖、应业根、应广火都是地地道道的芝英人,他们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三位老艺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
钉秤:应广火:今年79岁 打铜:蒋耀祖 打锡:应业根
年届八旬的应业根从13岁就开始拜师学锡艺,60多年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制作的烛台、锡壶、锡罐、香炉等颇受欢迎,他的一把茶壶和一对烛台已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风俗及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每年八月的迎胡公,打罗汉,有踩高跷,大面姑娘,三十六行等节目。
名小吃,工艺品等
芝英名小吃:芝英肉麦饼,芝英小麦并,烤包子,炒粉干等。工艺品:锡制工艺品,铜制工艺品,秤等。应詹,武功大夫,后军将军,散骑常侍,光禄勋,护军将军,观阳候,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敕封镇南大将军,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应宝时(1821至1890),字心易,号敏斋,又号可帆。直隶州知州,江苏苏松太道,江苏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日本通商条约事务帮办。皇上六次传旨嘉奖。覃恩一品封典。诰授荣禄大夫。卒后,钦赠“内阁学士”衔。奉旨赐恤,谕赐祭葬,在上海建立《应公专祠》列祀。
应祖锡,字壁如,号韩卿。任驻西班牙使馆二等参赞,徐州府邳州四品知州,后任溧阳县、高淳县、句容县知事。民国初获嘉禾勋章一枚。
应贻诰,字锡之。任浙江省咨议局常驻议员,金巨严处四府公学监督,永康县民事长,遂昌县知事。
应 飞,历任新四军教导员、浙江金义浦地区区委书记、特派员、浙赣路南地区六支队(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支队长。建国后历任浙江永康县委书记、县长,金华地委委员、专署第一副专员、地委统战部长,上海北四川路区、新成区、静安区区长,上海市粮食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等职。第六届、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天行集团:天行集团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组建的,以天行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由七家子公司组成的无区域企业集团。是永康市为数不多的连续十五年的纳税大户企业。铜业、化工、门业、房产开发、水泥是集团的五大基础产业。公司总资产8亿元,厂区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具有年产铜板、铜带、铜排、铜棒、铜管和无氧铜杆5.5万吨,金属门系列产品60万樘,氟化氢4万吨,水泥80万吨的生产规模,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O10012:2003计量检测体系认证,产品获得了CE认证,"天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天行”商号获浙江省知名商号,产品获评浙江名牌产品,金华市名牌产品。现有员工800余人。集团的前身是从事小五金加工业的家庭作坊——永康模具电器厂。二十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依托,不断开发新产品,曾首创永康五金名品《口福牌》铜火锅,电热杯、三用铜火锅、节能铁皮锅等,为永康炊具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自身的资本积累。1992年公司开始进军铜材加工行业。通过1992、1996、2000年三次技术改造后企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三个文明”建设上了新台阶。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上交国家税收2150万元,双创历史新高.近十年来公司的工业产值,上交税收以及增加社会就业等,分别增长了22.4,14.5和15.5倍,展示了“弹指十年间,巨变在天行”的骄人业绩。董事长应天行先生,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运筹帷幄;以豪爽,诚信聚集资源,靠卓识的远见,成功打造现行的天行集团。现任中国世界有色金属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民营企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金华市人大代表,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二十年来,他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艰辛地耕耘在民营经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险阻危机,使企业规模从小到大,综合实力从弱到强。在加入WTO的今天,他更是雄心勃勃,以开拓创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气概创新企业机制,创建企业文化,追求现化企业制度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入滚滚向前的世界经济大潮。
力士达铝业有限公司:浙江永康力士达铝业有限公司属民营企业,位于交通便利的永康市永东公路边芝英路口。主营铝合金型材、铝合金部件、铸铝合金锭。公司创建于198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现已拥有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自92年始,连续被评为永康市“纳税大户”、建设银行的“AAA”级企业。
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历来重视软硬件的投资建设。在硬件设施方面:主要设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等水平热顶铸棒及自动浇锭生产线各两条,日本宇部1880T双动穿孔挤压生产线一条,台湾源上1750T挤压生产线一条,台湾梅瑞880T挤压生产线三条,台湾梅瑞660T挤压生产线两条,台湾梅瑞550T挤压生产线两条,自控氧化着色生产线一条,台湾产精密拉管生产线两条,多滚校直设备一套及各种国产高档精加工设备。在软件方面:公司十分重视组织与培养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且在98年建成了公司的计算机局域网,致力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用友及为本公司量身定做的ERP),办公基本实现数字化,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与发挥。98年3月,公司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2002年2月,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精良的生产、检测设备,雄厚的技术实力,保障了年产铝合金型材250000吨、铸造用铝合金锭20000吨的能力。“遵循公理,供给需求,福利社会”是浙江永康力士达铝业有限公司的宗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造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松塘园村又称松川,村名源于村口的松塘和松树林。微风下的松塘,池水清澈,碧波荡漾。塘前新栽树木郁郁葱葱,而一幢幢整齐大方的排屋就掩映在这些鲜花绿树背后。虽然一些农家别墅建造没有最后完工,环村公路初见路基,但改造后的松塘园村与湖、花园、村祠堂等自成一体,宛如一处“世外桃源”。
别具特色的建设之路
松塘园村历史悠久,村庄已有5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松塘园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业经济型村庄,村庄耕地面积有限,农户除农耕外,多从事小手工业为生,村庄环境差,集体经济薄弱。
改革开放后,松塘园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办厂经商,腰包鼓起来了,但如何能住上像城里小区那样整洁舒适的房子,成了他们心里的梦。
2011年4月,松塘园村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改造破旧空心村,建美丽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富民强村发展目标,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响应。2011年下半年共拆除破旧房屋18000平方米,并完成拆除了垃圾清运、地基平整、地基抽签到户等工作。2012年100户农房主体工程完工。
与其他参与农房改造的村庄一样,松塘园村严格按照《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编制、审批、实施建设规划,农房户型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户一宅、合并安置的措施。但与众不同的是,松塘园村的新农村建设完全建立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所有破旧房的拆除都依据村民自己的意愿,并且所有被拆除的破旧房都不进行补偿,造房子的资金都由村民自筹。像有几户人家,在改造前就造了新房子,没必要拆的就可以保留。而且像拆除面积、安置面积这些情况,全部都张榜公开,接受全村人的监督,农房改造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全村人的团结和对梦想家园的渴望。
农房改造后的松塘园村
2013年,村里投入500万元用于村庄道路、给水、排水、照明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空间、空地、池塘,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程。
改造后的松塘园村,家家户户新建生态粪池,安装太阳能,铺设天然气管道。原村中央长期不能搬迁的坟墓已全部统一搬迁到公墓,将建设成开放式的户外体育活动中心和绿地公园。
未来,松塘园村将依托近邻省级中心镇芝英镇的优势,整合资源,以精品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打造优良居住环境的新型农村社区。
乡村田园式的浪漫
“美丽乡村,不仅要有舒适的居住空间,还要有配套的生活休闲设施。”村里早在农房改造前,就在松堂前修建了一座胡氏祠堂。这座三进两厢的四合院式徽派建筑,外面白墙青瓦古朴雅致,祠堂内窗户和门楣上的樟木雕刻保存完好,富有浓厚的江南风情,可谓村中一景。
村里还有一座有150年历史的清末江南古民居,俗称“小五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文保单位,但对于我们村意义非凡。今年我们要把它改造成农家书屋,里面还将收集具有永康特色的插秧、割谷等农机具,办一个小型的‘农机具展览馆’”。
为了给村民营造花园式的生活空间,保证松塘水质不受污染,村里放弃了将松塘作为鱼塘承包出去的想法。现在松塘前的排屋,一开窗就是青山绿水,俨然就是近年来房产商热推的“江景房”。
地方高校特色 篇6
近几年,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主动瞄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基本特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多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兴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292人,博、硕士665人,57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市优秀专家和市拔尖人才。
学校坚持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中心,大力开展质量工程,将2007年定为“课堂教学质量年”,2008年定为“实践教学改革年”,2009年定为“教学管理规范年”,2010年定为“迎评促建年”,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学校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相结合,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相结合,根据徐州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学校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光伏工程培训研究中心,进行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与徐州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创建“徐州淮海工业设计研究院”。学校建有江苏省生物食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徐州市工程装备检测及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物流配送研究中心、珍稀植物繁育种植和生物质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社科成果奖3项;获得市厅级科技成果奖62项。社科成果奖10项等。
学生就业逆势而动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江苏省、长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数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毕业生在这些地区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选择考研、专升本及自考等升学深造以避开就业寒冬。
在此情况下,学校经济学类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文学类的涉外秘书专业的社会专业岗位数量大幅减少,毕业生不得不考虑跨专业就业,以期暂时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为此,学校不断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为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提供有利的环境。目前,学校建有32个实验室、10个研究所和1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特别是2009年,学校取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奖项合计15项,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其中,财务管理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工程类专业“弹性顶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推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对社会用人单位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常识和应用辅助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欠缺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尤其是在综合应用和社会交往方面,欠缺得比较厉害,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学生的品德素质方面,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要求比较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所占比重一直很大,对学生的个人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素质内容,如开设公选课程、举办文体活动等。此外,学校还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教授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多方努力,学校总体就业率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届学生最终就业率为98%,2008届学生最终就业率为95%,2009届学生最终就业率为97%,很好地履行了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责任。
着力提升品牌服务质量
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围绕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形成了以工程类学科为主,兼设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文学、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70亩,固定资产近8亿元,仪器设备值1.2亿元。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高在校生18000余人。
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内涵建设,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结合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对自身专业建设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学校部分专业招生数量及人才培养定位不切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地区需求,盲目求大求多;部分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没有开设或者是招生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如工程预决算专业、工程安全专业等;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与其他高校无区别,专业知识结构千篇一律,学历层次较低达不到社会需求,如专科学历的会计类、国贸类专业;学校设置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过于单一、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为此,在设计总体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时,学校坚持科学地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宽广的专业口径、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更加重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学校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基本教学要求,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实际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强,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例如,在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喜获铜奖;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项,二等奖7项;在首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算量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获特等奖。此外,学校在第四届、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以及代表江苏省参加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桥牌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地方高校特色 篇7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最为显著的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2013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由此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正在向前推进。由此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正在向前推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各级各类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 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以此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高校之间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然而, 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方面却面临着生源质量总体偏低、教育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成为了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本文着力探讨了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以期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二、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
高校专业在设置上固化现象严重, 如重点高校无重点, 地方高校无特色, 专业设置大同小异。这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审批、规划、考核、测评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适用范围的说明中, 还是强调本方案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还没有走出“一刀切”评价的标准。这种过于僵化的评估标准, 不仅无法评估出特色, 更难促进其培育发展, 甚至还会阻碍地方高校特色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地方高校本身在专业建设方面贪大求全, 经常以扩大专业数量来提高自身实力, 提高办学的政绩, 导致高校自身专业同质化严重, 造成高校资源严重浪费。
2. 学校建设理念滞后
传统的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是按照学科专业来划分二级学院, 特色专业建设在建设方法的理念上存在误区。传统观念“认为特色专业就是学术一流的专业, 有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际条件, 才能形成一流的特色专业。如果以此为导向, 将会使很多学校形成不了特色专业”。因此, 要认识到特色的标准不能简单的用学术水平来评价, 特色专业同样具有多样性, 需要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3. 教师缺乏与经费不足
地方高校与大城市中的部 (委) 属院校相比, 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不利因素, 地方高校的信息、交通、人文环境、知名度、开放程度都处于劣势, 这些劣势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外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本校教师水平快速的提高, 从而影响特色专业建设中“软实力”资源的缺乏。在我国, 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以“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为重, 对地方高校的投资力度无法和重点工程院校相比, 这就造成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缺失。
三、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1. 建立正确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办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学校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 而是一个重要的精神生活组织。”所以地方高校必须要更新“学术传承”的传统观念, 来寻求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要从地方区域经济的角度来探讨, 地方高校以服务社会,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这也是地方高校实现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自身建设发展走向共赢的良好选择。
2. 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深入企事业单位和市场进行调研, 了解地方人才的需求情况, 了解相关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其次是追求精益求精, 构建合格与优秀的人才培养框架, 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提高基础学科和公共课程教学质量, 突出专业设置方向, 按照地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形成“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合理的科学知识体系。最后要及时将相关行业内的新科技、新理念引入课程, 其中特色专业课程更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 以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内引外联为手段, 构建一流师资队伍。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注重引进高水平人才, 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科研能力方面带来新的空气, 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其次要加强新引进的高水平教师与原有教师合作交流, 使学校师资队伍焕发活力, 客观上使全校整体师资水平得到提高。在引进人才上特别要注重兼职教师的选择与任用。研究者陈少斌提出师资力量建设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 努力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最后地方高校在师资条件上有限, 所以要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 在学校内部要精挑细选, 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的青年科研团队, 把握好现代学术发展方向, 培育优秀的学术科研群体。对外部人才的引进方面要向特色专业倾斜, 要引进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的高端人才, 双师型骨干教师, 以争取科研高地, 确定特色优势以此来保持专业的特色。同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对特色专业建设师资予以经费支持, 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建立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人才骨干梯队。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法, 针对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关理论进行梳理, 为我国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期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冬生.特色专业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 2009
[2]欧阳骥.一种建设地方高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
地方高校特色 篇8
一、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内涵和管理活动
1. 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内涵。
议题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谢斯把它界定为为了实现有意义参与创造影响个人或组织命运的公共政策目标,理解、动员、协调和指导所有战略和政策规划的能力以及公共事务/公共关系的技术[2]。90年代西方学者对它进行了重新界定,议题管理是对那些能影响组织实现其使命和目标的机会和威胁保持明智认识的过程,它的目标是找出潜在的或正在出现的、可能对组织构成影响的问题(法律、政策、政治、经济、社会或者文化教育问题),然后动用并协调组织的资源去对这些问题施加战略影响[3]。运用议题管理的理论分析我国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活动,将有助于对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理解。
地方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建立或者合并升格而成的。许多地方高校由于缺乏本科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的积累,在其办学实践中以学科专业增加和在校生规模扩大代替了如何形成特色的办学思路,发展呈现出同质化现象,这些一直被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诟病。在反思地方高校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的同时,一些高校管理者从历史、文化和社会适应的视角审视、提炼和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和执行特色发展战略。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将地方高校提供的知识活动或教育服务差异化,通过地方高校的知识活动与竞争对手的明显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树立起一些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议题管理活动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为了实现地方高校的“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使命和目标,根据学校的文化历史和外部环境,选择学校的关键发展区和特色发展战略,然后动用并协调学校的各种资源去执行其战略的全部活动。
2. 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的活动。
一所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这对其战略管理者来说是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其历史传统、环境和资源条件影响下形成的,而且各个学校之间的历史和资源条件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还要面对不同的区域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关键是这些环境因素越来越复杂,而且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就会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不同的特色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内涵反映了各个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的不同的关键发展区,通过解决这些关键发展区问题,实现它们的整体发展,即在资源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作为战略议题的办学特色是从战略的高度建构地方高校发展关键区,促进学校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力的提高。
在战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地方高校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主张。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如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区域文化特色、行业特色、知识组织特色、大学文化特色等等。除了表1所列举的办学特色外,还有研究者指出的学校管理特色、科研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办学特色往往包括多个方面,是多种特色的融合。有人把目前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归纳为以学科特色为龙头、人才特色为落脚点、管理特色为支撑的办学特色体系[4]。这反映了目前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管理的实际,也反映了我国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多元化特征。出现这种状况在于各个学校既定条件的差别,特别是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以及战略能力之间的差别。因此,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做出不同的反应,就如我们经验可以观察到的那样,有的特色项目来自于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如学科专业特色、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有的来自它们对所面临的环境压力的反应,如知识组织特色、大学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等。
从议题管理的过程看,表1所列举的各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主张,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认定。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议题认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地方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提炼办学特色;二是根据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互动形成办学特色。这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合理的,因为它反映了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因素,同时表达了一定的战略视角。地方高校发展是在历史中不断积累而成长起来的,而且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个过程包含着战略议题分析的活动,即对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环境的分析,也就是说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政治环境、法律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明确地方高校发展的威胁和机遇。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影响其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环境,即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对地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等;其次是法律环境,即关于高等教育和地方高校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地方高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法律意识;再次是社会文化环境,即生源环境(教育人口环境)以及地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趋势;最后是经济环境,指地方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有助于地方高校内外部环境的信息收集分析。战略议题分析赋予地方高校管理者战略洞察力,使地方高校能有效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拟定应对策略;也可以使地方高校通过影响政府的教育政策以及学校内部决策,明智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
地方高校培养和开发办学特色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似性或者采取雷同的策略。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策略是形成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核心特色。从地方高校议题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以行业特色为议题管理活动,因为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色,在办学定位上,以教学应用性为主,以服务于行业发展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在于培养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人才,为本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实用性人才;在学科设置上,建立起与行业紧密相关的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专业群。也有高校以学科特色为议题管理活动,这类主要多指音、体、美或以某一(些)特色学科为主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是办学特色战略议题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许多地方高校试图通过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取胜。总的来说,地方高校议题管理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坚持“人无我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来培育办学特色。从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实践看,由于它在特色发展的议题选择和发展策略方面的雷同,地方高校并没有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办学特色,反而是趋同性在增强。反思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选择的战略视角相关。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管理者选择的“文化———环境互动”的战略视角基本上属于适应性的,这把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的办学视野局限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上,而不能主动地创新办学特色和追求学校具有特色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特色议题管理的问题与反思
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管理需要选择合理的战略议题,这样可以使其明确战略中心任务。由于国内学者对战略议题管理的探究很少,战略议题管理实践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导致了研究者和地方高校领导者对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缺乏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也不够重视,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战略议题是组织必须面对的关系到其使命实现和走向期望的未来的基本问题。它包括独特和有意义的规划挑战,是由组织实行事先(环境、差距和标准的)分析带来的结果。发展战略议题管理是对那些能影响地方高校实现其使命和战略目标的机会和威胁保持明智认识的过程,是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从过去经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还有助于理解未来趋势和发展。战略议题管理有助于领导者认识高校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把握战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灵敏地应对来自环境、政策的挑战和社会公众的要求,实现地方高校更好的发展,同时提高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管理的能力。在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中战略议题管理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在高校战略管理的实践中很少人专门探讨发展战略的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战略议题管理、议题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忽视说明目前对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2. 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知识匮乏和能力不足。
国内几乎没有关于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说明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还处于知识匮乏的状况下,也进一步制约着地方高校领导者的战略议题管理能力。对于什么是发展战略、什么是战略议题管理等问题,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还缺乏理性认识,同时也不能从理论界得到知识和技术支持。战略议题管理能力是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审视、监控、分析和优先考虑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战略议题是地方高校对自身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地方高校的战略管理者对这些环境的敏锐的把握和理解、快速的反映、明智的决策,就是其战略议题管理能力的体现。地方高校不仅处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监控之中,还处于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之中,所以其面临的环境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还有来自国际的和全球化的。环境变化意味着外部环境对地方高校的战略要求的变化,即它们要求地方高校做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事情,或者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其战略愿景。但是并不等同于特色就是“文化-环境”的互动,一旦适应性战略理念代替了发展性战略理念,在适应性战略视野下,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管理者很难提出新的办学特色议题。因此,一方面要求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要具有能明智、迅速把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能根据环境变化主动创新地选择发展战略议题并开展议题管理活动的能力。
3. 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的路径依赖。
议题管理首先要明确地方高校的关键发展区,也就是选择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且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知识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的战略使命。不管是地方高校的战略使命、目标还是发展政策,都长期受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在管理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了体制依赖,指望政府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的政策来保护或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5]。这种状况导致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的议题管理陷入政治论路径依赖的困境中,一旦进入这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可能使地方高校进入循环发展的怪圈并受其驱使。环境变化要求突破路径依赖的困境,寻找新的战略管理路径。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以培养学校特色为议题,是竞争战略理论的内在逻辑建立的。这种思路基本上具有内在逻辑自洽性,属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注定与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会发生一定的冲突。
特色发展战略建立在战略理论的逻辑框架下,是国外竞争战略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认识论路径体现了地方高校自主办学的意识,但是理论的逻辑遭遇到制度和现实的困扰。竞争战略理论假定存在一个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场和财政资源市场,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市场或许还是一种假设,不存在完全意义的市场或者还只是存在一个局部的市场,那么市场细分或者形成办学特色等问题也只存在理论意义。高等教育制度成为竞争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门槛。现在高校管理者普遍存在一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由国家政府负责,缺乏公共意识,缺乏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或许市场还真是非常好的试金石,高校进入市场,可能侵蚀传统的大学理念,却可以形成新的公共理念和办学理念。
三、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策略
由于地方高校的战略议题管理的知识匮乏和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更缺乏有关议题管理的理性思考,所以我们不仅要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存在的问题而突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从理性的立场出发思考特色发展战略的策略,后者或许更重要一些。虽然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议题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特色战略议题管理基本上拥有相同的策略,包括地方高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的认识和陈述、地方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的分析、识别和选择地方高校的战略议题、形成地方高校发展的特殊的战略视角、运用地方高校的资源对这些环境施加战略影响。
1. 地方高校的组织属性和使命陈述。
“什么是地方高校?”我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探讨地方高校的组织属性。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具有学术属性、行政属性和产业属性三种属性[6]。这种观点不利于明确大学这种特殊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等组织的边界。大学自诞生以来,其职能在逐渐增多,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基本活动。大学的这些职能的实现与大学活动的开展,都以知识为基本要素,它表现为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知识不仅是大学活动的基本要素,还规定了大学的组织边界。知识决定大学这种组织的基本属性,也确立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如政府、企业以及各种团体之间的区别。因此,知识组织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属性。“地方”表示这一类型高校的空间差异。空间差异决定了地方高校与部属及处于省会城市的大学之间在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和策略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地方高校对中心城市发展及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地方高校发展问题与其说是局部问题,还不如说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地方高校的使命阐明地方高校为什么存在以及它究竟能做些什么?地方高校是我国特殊政治格局下的知识组织,它围绕知识的传播、应用与生产为中心而开展知识活动,满足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其中也包含了其重要的战略使命和目标。
2. 地方高校发展的环境特征分析。
地方高校在形成发展战略决策时,要选择合适的议题,这既要考虑地方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当前的资源、知识和能力,还要考虑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内部环境关系着一所地方高校相对其他高校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关系着一所地方高校发展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战略环境分析的目的之一是确立合理的地方高校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具体说,环境分析就是为了确定一所地方高校“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它是战略决策和选择战略议题的依据。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趋同倾向和同质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发现其特色,以确保其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最主要的环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蓬勃发展起来,学校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由于受地方高校原本的教育能力———特别是资源能力的制约,地方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规模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的问题。地方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一般认为,在特色发展战略理念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以培育地方高校特色为战略议题,这是实现其战略使命的关键。
3. 识别和选择地方高校的战略议题。
如何选择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取决于该校和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社会结构和高校知识活动的技术特点,这就会形成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的路径依赖。一般来说,战略议题管理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可以把战略议题看作是外部环境的发展(事件、趋势或者不连续的事件)而产生的结果,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由外部发展带来的机遇或挑战。外部的发展通常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或技术的发展这几个方面。二是把某些问题当作“议题”来研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7]。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议题管理基本采用第二种路径,即议题管理,也就是问题管理。
办学特色就是地方高校运用其个性化的知识实践活动满足特定社会需求。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就会形成极具特点的人才培育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这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实施载体,是地方高校强化自身优势、形成和发挥特色竞争力的具体路径。这种观点依照竞争战略理论逻辑,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不可复制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8]。因此,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的议题是培育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内外部条件,选择不同内涵的特色发展战略议题,呈现出表1所归纳出来的多元化特征的战略议题的内涵。
4. 形成地方高校发展的特殊的战略视角。
地方高校的愿景与战略议题结合在一起,形成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特殊的战略视角。从不同的战略视角,我们将会发现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的办学特色,以及它们在将来的办学过程中可以培育的办学特色,可以把这些特色看作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区。从表1关于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议题的内涵来看,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视角包括人力资源视角、知识视角和文化视角。
从人力资源的视角看,人才培养特色这个战略议题把特色人才素质规格和培养机制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专业化知识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能力技巧;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优化课程结构,在现代环境中发展学生的特色才能。
从知识的视角看,大学从其诞生开始就是一个与知识相关的组织。伯顿·克拉克指出,“只要高等教育仍是正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9]。一方面,“保存知识和观念,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大学的任务,有时甚至被视为其唯一的任务,现在偶尔也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任务。无论如何,大学总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项职能;不管大学如何变化,任何重建工作都不会剥夺大学的这一职能”[10]。另一方面,大学以加工高深知识为己任,而高深知识不仅限定了大学的主要组成人员,还限定了它的组成状态、目的以及活动形式。在知识社会中,地方高校作为一种区域性高等教育机构,其一切活动都是以知识为手段,甚至以知识为目的。目前,大学的知识组织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学知识的学科分化和专业化造成了学科壁垒,阻碍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有现代知识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认知性知识受到程序性知识的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知识的战略视角与地方高校组织属性具有契合性。
从文化的视角看,地方高校的办学孕育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是全校师生共同培育的和遵循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同时地方高校处于一定的行政区域之内,地方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对学校的办学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体现在地方高校定位为“服务地方”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进而影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育规格,还对地方高校的课程、学校文化、价值观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培育地方高校校园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5. 对多元主体施加战略影响。
地方高校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而且这些复杂的环境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者需要运用各种资源对环境施加不同的战略影响。
首先,强化地方高校战略规划和管理过程,对那些来自公众和市场所倡导的影响公共政策的观念所带来的威胁和机会保持清醒的认识,提供支持,以使组织明智地思考这些机会和威胁,迅速地采取行动策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仍然在计划制度模式下运行,高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政府是高校的举办者、投资者和认同者,高校在现实中往往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或者政府机构的延伸物,政府对高校的认同往往决定高校发展的前景和命运。
其次,强化地方高校理解和实现其责任的符合标准的能力,以满足和超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高校竞争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这些价值需要通过高校的社会活动来实现。现代高校具有多种社会角色,首先它是教育机构,其次是学术研究机构,最后还是一种社会服务机构,因此其活动为教育活动、研究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教育与知识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教育是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的主要途径,知识是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载体。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应用知识活动,其目的在于知识创新,是生产新知识的过程。高校的社会服务与其他组织的社会服务不同,高校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把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活动。社会组织或企业通过与大学合作,一批新型学术组织产生,科学园区的广泛发展,让企业家能够与大学研究人员密切合作,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传播业应运而生。地方高校开展具有特色的知识活动,充分发挥知识的功用,实现其价值与其对学生的责任、对知识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满足和超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再次,增强地方高校参与战略性公共政策对话,采取顽强的防御或明智的反击。在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下,高校面临着环境威胁,试图发展与政治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加强高校组织内部的控制,以免政府财政支持被削减或者取消。地方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生存与发展是艰难的,硬件资源不足,办学经费紧张,财政援助属于被“遗忘的角落”,优质生源短缺。因此,地方高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竞争优质生源和丰富教育资源,确立各自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地方高校受地理区位与政治格局的影响,其本身的办学条件相对有限,国家和社会要求地方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些给地方高校带来空前的经济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在法律与政策领域,地方高校往往成为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盲区。这种紧张状况所带来的压力将地方高校带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的同时,高校领导者尝试重新定位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目标。在重新定位过程中,所制定的决策和发展性战略是根据情况改变地方高校的核心能力或者主要的科研与教育教学活动。然而现实却表现出相反的方向,地方高校的关键发展区还不明确,我国高校定位趋同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以培养办学特色为战略议题,可以看作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
参考文献
[1]Ray Ewing.The Uses of Futurist Techniques in IssuesManagement[J].Public Relation Quarterly,1979,24(04).
[2]Chase W H.Issue management conference-special reports[J].Corporate Public Issue and Their Management,1982,7(23).
[3]Heath Robert L.Issues Management:Its Past,Present,andFuture[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An InternationalJournal,2002,2(04).
[4]雷金火.办学特色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5]陈翠荣.中国大学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4).
[6]季诚均.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8-82.
[7][美]保罗.乔伊斯.公共服务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4-45.
[8]Prah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May-June).
[9][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地方高校特色 篇9
关键词:新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瓶颈,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次新的历史性机遇, 这同时也给高等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适应着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趋势。如何在社会发展中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每一所高校都在努力做的一项课题。而作为地方高校, 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 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特别是新建的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更应该紧紧地围绕着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 新建的地方高校却因为种种原因, 在发展地方特色即办学特色时, 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显然已经成为新建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
一、新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瓶颈
(一) 新建地方高校办学时间短, 经验不足
所谓新建的地方高校, 就是指建校不足20年甚至不足10年地方高校基本上没有办学历史, 也就很难有什么办学经验。所有的基础建设都是靠学习别人的经验来建设的, 也有的是靠一些理论来指导的, 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 也就很难一下子知道办学特色到底是什么。因此作为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要想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 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和探索。
(二) 新建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往往不尽合理, 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建的地方高校, 在建校之初确定学科专业时往往是“身不由己”, 一方面是由于刚建, 无法确定哪些专业是学校特色甚至是地方的特色, 就会在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 盲目增设专业, 简单地将此作为学科建设上的“新”[1], 于是仓促开设一些专业和课程, 却不能为地方服务, 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就更别提拥有学校的办学特色了。另一方面, 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也有一定的规定, 这就让地方高校很难科学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三) 新建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以及层次有待提升
新建的地方高校, 在一定程度上师资队伍建设, 以及相应的教学实践实训相对比较薄弱, 再加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求, 特别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以及需求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急需高层次的IT人才, 但是我们学校目前还只是在培养初级的技术人员, 该类型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 新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 加强与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是其立足的基础。然而地方高校由于建设的时间比较短, 很多理论还无法很好地在实践中得到印证, 而且, 很多企业对学校的了解也很少, 通常他们寻求的合作的高校都拥有雄厚的实验支撑或者拥有一批高层次的人才, 因此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实际办学中, 很难有企业愿意与之进行校企合作, 这也就制约了新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二、新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有效途径
可以说,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自身的规律, 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就必须遵循人的规律进行办学。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办学特色可以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 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则应该主要体现在应根据地方或区域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点与特定的地方文化资源, 科学规划学科建设, 确定专业方向;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技术以及智力优势, 使得所培养人才在某些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优于其他院校人才, 进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据此, 新建的地方高校的发展要坚定特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自身实际出发, 紧紧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结合地域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的层次类型中形成比较优势, 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 新建地方高校应该依托地方产业优势,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地方高校应找到本校的立足点和生存发展空间, 科学准确地定位办学特色, 进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创建办学特色的前提。一般情况下, 地方高校所处的城市拥有其本身发展的固式。因此作为新建的地方高校应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所需的人才, 科学地确定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根据自身所处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以及产业结构来合理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如笔者所在的城市, 园林是其特色, 我们就可以加大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偏重该方面的教育, 适时为学生提供根据地方特色的产业的技能实习以及实训, 培养地方实用的高级的应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 新建地方高校应该依托地方文化优势, 科学确立办学理念
创新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地方高校努力发展的目标。可以说, 有了科学的办学理念, 高校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 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新建的地方高校应该根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理念[2], 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民俗风情习惯, 挖掘其地域文化的特点, 用一种文化内涵以及一种地方特点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底蕴。如笔者所处的学校在楚霸王的故乡, 因此当地西楚文化盛行, 所以我们就可以依托西楚文化来研究发展学校的特色。这样就很容易将学校融于地方文化建设的整体中。从而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有所发展, 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办学理念。
(三) 新建地方高校应该依托地方项目优势,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本职。新建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己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天然的“亲情”关系[3], 更加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同时也可以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与当地的企业共建各类“虚拟班”, 加强与地方合作。同时新建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应用研究, 牢固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理念,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重大现实问题, 与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深度合作, 以争取科研项目为抓手, 力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李晟.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
[2]俞海洛.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09) .
地方高校特色 篇10
1 行业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1)院校归属关系变化导致生源结构变化,导致就业区域发生变化。行业院校一般原属于行业部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殊性,主要承担为行业培养急需人才的任务,如北京印刷学院原属于新闻出版总署,以为全国印刷出版行业培养人才为主,招生主要面向全国,学生毕业后也是流向全国为主,特别是印刷产业发达的广州、深圳等地。划归地方(北京)后,招生以面向北京为主;北京生源数量从不足10%逐步增加到目前大约60%,北京学生几乎都在当地就业,但是印刷产业的中心却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主,特别是广州、深圳地区,造成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2)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劳动环境有待改善,影响学生就业意向。如印刷工程主要面向印刷领域,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印刷是出版产业中属于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如工作噪音大,气味重;而且随着北京市城区搬迁改造,很多企业陆续迁往郊区,导致交通不便,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行业工作,转而进入其它行业。
(3)部分学生对行业专业不认可,但未做好其他行业就业准备。由于我国特有的招生制度,很多考生在高考报名时仅考虑是否能考上某所学校,并不太关注专业,导致部分学生入校后不喜欢现有专业,在专业课学习上缺乏动力,导致成绩较差,由于行业特色专业学习内容涉及知识面相对较窄,领域相对有限,而学生未能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在行业专业外就业困难,影响学生就业。
2 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招生体制与学生职业兴趣的矛盾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考依然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主要途径,势必造成学生把考入大学生当作第一目标,在进入大学生之前太关注专业的就业去向和个人兴趣之间的结合,同时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导致进入学校后随着职业意识的启动,有部分学生开始从朦胧转向不喜欢专业,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大学的学习,对其他专业或者行业也未能进行探索和强化自身能力,导致面临就业是缺乏竞争力,影响就业。
2.2 学校培养体制与就业领域拓展的矛盾
高等教育是属于专业教育,特别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知识学科经常使用领域相抵较少,有些专业知识几乎在其它行业中不会出现,因此导致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缺乏吸引力,可选择面小,知识面的拓展范围有限,导致就业选择面前缺乏信心,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影响学生就业。
2.3 生源结构与行业特点之间的矛盾
普通高校的特色专业大多与行业相关,工作有特殊行业背景。以印刷工程为例,对数面向的是印刷包装企业,相对工作环境较差,部分学生特别是90后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同时印刷包装行业在传统中是男性为主,企业招聘中也倾向于男生,但是目前在招生中却一直都是女生占半数甚至更多,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
2.4 毕业生能力与满足企业要求之间的矛盾
学生能力是就业的基础。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当前许多学生在能力上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除了部分学生自身的缘故,如专业素质不足或其他因素外,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未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背景单一等缺陷,使人才培养技能方面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3 推进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
3.1 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同时确保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企业和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改革,寻求适合专业的独特发展空间和模式,办学特色与所在区域经济产业特色相连,与学校历史传承相连,与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相连。
3.2 加强专业教育引导,提高学生专业认识和认可度
高考制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逐步接受并认可专业,从而愿意在本行业领域内就业。专业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专业是做什么的,学习哪些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他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什么,在行业中就业有哪些就业领域,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专业教育应采用多种形式,如通过专业讲解、参观实习、校友的讲座和访谈等多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用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3.3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
针对学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个人职业意识培养,通过职业规划和专业教育,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的学生、生活。特别是促使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认识并开始逐步去了解到自身适合的行业,以及通过大学生学习、课外实践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获取自身感兴趣的行业的知识,为将来毕业时转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4 加强市场开发,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特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依托行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就业基地建设等模式不断强化,促进了特色专业本行业就业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深,跨行业就业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在挖掘本行业中从事非专业工作机会的同时,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
特色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产生是在高等教育社会化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是产生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高校充分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大学生本人积极主动地就业,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也会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则强,程文明,董大伟.新时期特色专业就业之路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1).
地方高校特色 篇11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都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地域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同时又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院生源覆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的内容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依托两个相关市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与本科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教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对特色课程理念、特色课程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精心设计并有力实施了整体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逐渐建构了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1建立采风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那气势恢宏、凄婉动人,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的“南溪号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自然、参与者众的“摆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花灯”,是我们主要的收集源。建立“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承担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任务。
2收集原始音乐资料
为了使学生了解民风、民情,能很好地学习本土民间音乐歌舞,我们长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乌江流域地区采风,请当地民歌手演唱,请原秀山花灯剧团团长王世金讲花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毅讲民族音乐的研究,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中笑教授讲音乐采风的具体方法,指导师生科学地收集原始资料。
3资源整合
将师生收集的原始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分类,综合汇总,汇编成册,并对其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讨。精选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聘请校内外专家、民间艺人作为课程开发顾问。
二、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遵循“加强基础、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龙头,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方案、大纲和教材上精心设计方案,注重实施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修订教学计划
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进研究成果,专门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开设课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赏析》。
2修订教学大纲
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音乐文化特质、音乐形态等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原始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练习;《形体舞蹈》课程中融入“摆手舞”、“花灯歌舞”。
3特色教材建设
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60余首,分别由指导教师写出教学分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把握演唱、弹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风格。
如《钢琴》课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鸡》“教学指导”写道:“这是一首劳动号子,#C羽调式,从整个段落结构看,每段均停在属音上,只是到尾声即全曲结束时才落在主音上。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呼应关系。在配置和声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采用D、T的配置来加强应和效果。配奏时应以柱式和弦为主,以强调劳动节奏。
《声乐》课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演唱提示及要求”:这首歌为稍快优美的单乐段结构,比较流畅规整,并用了很多衬词,达到补充和加强感情,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风格,从“人说柳州(即渝东南酉阳县)”这个地方到“姑娘好”这一句以借代手法来抒发情感,要唱得热情愉快,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用简明的音乐语言准确地创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衬词乐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声收为佳。
同样是这首民歌《黄杨扁担》,当我们把它引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时,老师重点对本曲的音调、节奏练习要求进行提示:“此曲重点区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时注意结束句中复大二度的音准”。
2005年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乐简介》讲义、《渝东南苗族音乐简介》讲义、《秀山花灯简介》讲义、《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及组合》讲义等。
4更新教学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对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学生是从小听着长大的,加之我们采风收集,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在理论上加以升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表演教学、观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构建的特色课程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教材配套,教学直观,简洁易懂。
三、创建“研、创、演”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地方高校特色 篇12
一、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内涵分析
“特色”即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它以“唯一”、“珍稀”或“他者莫及”为判断的首要前提。“特色文化”指类型独特、民族或区域特征明显、传承甚少或濒于湮没、价值极高或技艺精湛的各种文化形态, 不论指历史遗存, 还是指乡土文化, 都是建立在类比之上的一个相对概念。基于“特色”及“特色文化”的含义分析, 在此我们将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地方文化土壤的、能反映出本校独特风格的“存在” (“存在”广义概念即为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综合) 。因此, 可以说地方高校特色文化是一所地方高校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即能区分一所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的东西, 能辨出“同中之异”的东西, 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 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
二、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缺失及其表现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大学文化的趋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能一概而论。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大学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 也反映了大学对高等教育共同规律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 大学文化的盲目趋同也暴露了我国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同样, 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态度积极, 内在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显性的成果, 既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显性成果, 如确立校训、校歌等, 也有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显性成果, 如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文化景观等, 还举办了许多学术、科技文化活动, 加强了大学文化的形象展示和传播等。但是, 这些显性的文化建设成果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推动高校实现扩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各高校的实际办学行为和师生员工的实际学术追求来看, 许多学校虽然重新确立了校训, 但是还没有形成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价值观。在一些学校及其师生中还存在着只重视和追求科研经费、项目、学术论文、重点学科、实验室数量等量化指标的现象, 甚至存在个别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 没有自觉按照本校校训以及大学精神的要求去做, 忘记了学校肩负的使命以及师生自身的学术责任和学术追求, 校风、教风、学风成了挂在墙上和嘴边的口号。因此, 将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显性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构的主要目标。
2.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规划宏观, 可操作性不强
地方高校制定了特色文化建设的规划, 但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却出现了规划中的内容难以实现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特色文化建设内容的操作性不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高校文化发展中呈现文化活动多、散、乱等状态, 许多活动举办目的不明确, 占用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可能对师生起负面作用, 影响师生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文化活动没有真正取得实效。
3.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行为相似, 缺乏个性特征
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行为相似产生原因为各校相互借鉴的结果。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上由于很多为相互借鉴的行为, 忽视了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及特色, 缺乏学校自主创新, 导致学校文化建设中缺乏个性特征, 没有特色。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或为多个学校合并而成, 普遍重视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支撑, 淡化了文化的历史积淀与传承, 致使地方本科院校文化的不同只是校园的“物景不同”, 内在并无差异。
三、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构策略
当前, 无论教育研究者还是学校 (教育) 管理者都对学校文化建设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追求。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或是只是基于“历史的文化积淀”, 缺少“主动构建”, 文化建设及发展缺乏创新;一些院校则抛开“历史的文化积淀”, 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楼院建设来铸造学校文化, 体现了诸多的现代元素, 却无法凝练文化的特色。本文研究认为, 积淀、传承历史文化与主动建构现代文化策略的有机结合才是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方略。因此, 可以通过传承社会文明, 发扬个性文化;提倡学术自由, 探索高深学问文化;科学对待外来文化, 铸造自身个性文化等途径实现。
1. 传承社会文明, 发扬个性文化
传承社会文明、发扬个性文化, 即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基于传承历史文化, 并主动构建个性文化。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密切。高校文化是地方社会文化的主体及创造者, 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同时地方高校文化也受地方历史和社会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高校文化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 它需保持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独特的气质, 而这种气质即独特性表现在高校是传承社会文明的基地。因此, 地方高校应在一个区域内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 积极促进高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传承社会文明, 同时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其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并积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努力发扬个性文化, 创新特色文化;抓好高校和城市文化互动, 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抓好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抓好公益性文化活动, 抓好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2. 提倡学术自由, 探索高深学问文化
学术自由长期以来一直是所有大学长期的追求及不断发展的根基, 地方高校在文化建设中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学术水平, 学术自由文化需要在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得到重视。为此, 可以采取的做法是:激发学生从事学术科研的兴趣, 培养科研能力 (许多高校经常邀请校内外、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组织学生与专家教授定期座谈,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 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锻炼学生的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 (为学生科研创造条件, 如提供科研经费、开放实验室等) ;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是通过多种激励机制 (如经常举办学术经验交流会) ,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以形成良好的学术声誉。同时, 要发展与创新学术;培养学术道德;健全学术监督体制;实行大学学术自治, 实行教授治校制度,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重建学术规范。
3. 科学对待外来文化, 铸造自身特色文化
在与国外一些高校文化的交流中, 地方院校要结合区域社会及经济发展、结合本校建设及发展现实, 科学对待外来文化。在文化建设策略、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 应坚持本校文化历史及特色;面对多样化的外来文化, 坚决摒弃盲目照搬, 也不全盘否定。通过辩证分析, 有效的选择并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如可通过外来文化的启发设计自身文化, 从而创新文化并强化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迈克尔·M·凯撒.艺术行业战略策划——实用指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2][英]伯尼斯·马丁 (Bernice Martin) .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M].李中泽,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杨全印, 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