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方体育(精选12篇)
高校地方体育 篇1
0 引言
由于传统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区域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在不同管理部门的直接监督、控制和干预下进行的。高校体育的发展空间相对闭塞, 鲜少与外界交流, 高校体育社会化程度始终达不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截止到目前为止, 教育系统还未意识到体育社会化的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系统发展方向的指导者, 必须树立大局观念, 与时俱进, 尽量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决策, 以促进高效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1 高校体育对区域体育的作用
与区域体育相比, 高校体育不仅有固定的场地设施、良好的师资结构和足够的财政支持;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 它在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不可取代。 发展高校体育事业, 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条件, 高校体育对于这两方面的准备相当充足。 区域体育如果能拥有这两方面的优势, 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 体育设施及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此外, 高校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一定的基础, 所以说, 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 从区域体育的角度来讲, 区域体育要实现全民化, 首先要求区域内必须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其次, 区域内的全体居民不仅是教育对象, 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实施者, 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2 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
在对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时, 体育教师普遍有这种看法: 在教学中不知道体育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感受不到教学的成果。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杂而不精, 对现实生活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也不明确, 教师教课无计划, 学生被动学习, 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无章无序, 因此有的学生才认为体育课对于能力提升及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就目前来看, 虽然高校体育都倡导“ 终身体育”、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生活化, 但是都没有认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区域体育不仅是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表现形式, 而且是践行终身体育的绝佳路径。 如果没有社会大体育环境, 高校体育就只是教与学, 而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来说毫无意义。
现代教育系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体育应该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努力适应现代教育体制, 在体育教学中, 教育者应该结合高校的课堂环境创设一种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将社会化的要求融入体育教学进程中, 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实现体育社会化。
3 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的可行性
3.1 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充足
高校的不仅有力量雄厚的体育师资, 而且还有素质较高的学生体育团体, 但服务于社会的情况存在分化, 大部分人力资源集中去指导体育赛事, 很少有专业人力投身于普通民众的体育健身事业中。 从总体来看, 许多人都看好区域体育事业, 但是都不知道如何去组织, 并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平台来运作这项事业。但是大学生的视野比较开放, 他们有想法, 也有执行力, 许多学生都愿意作为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为区域体育事业做贡献, 或者通过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来获取较低的报酬, 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点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尽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3.2 区域体育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增加
体育是一个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加强个人体质的综合性标志。 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我们需要抓投入, 靠政府、靠企业、靠社会加大投入。发展区域体育, 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足够的人力资源。大中城市的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练员担任, 他们经过体育理论知识, 并且都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 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身份, 在体育教学中他们是教师, 在体育赛事上是经验丰富的教练员, 在区域中则担任组织者、指导员, 能够胜任区域体育发展的需要。
3.3 提高服务社会体育的能力
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是全民体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 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如果体育教师仅仅将自身局限于校园环境中, 课堂教学一味的照本宣科, 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想学什么, 并且课程教学也无法达到社会化的要求。 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要时刻学习, 与时俱进, 尽己所能服务于全面体育事业。只有这样, 高校体育才会有活力, 才能有力促进区域体育事业长远发展。 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参与区域体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视野, 而且可以根据在活动中所总结的经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这也将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体育教学对社会的适应性。
3.4 调动体育教师的潜力
在高校中, 体育课程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课时进度总是为其他科目让步, 课程内容千篇一律, 体育教师缺少职业压力, 凭借几个动作和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敷衍了事, 他们并没有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事业来对待。对高校来说, 这些教师对职业的懈怠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鉴于此, 我们必须实施体育教学改革, 通过制定政策或制度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区域体育活动, 使其积极的潜力得以发挥和挖掘。 近些年出现的体育俱乐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一部分教师兼任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 负责指导区域体育活动, 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随着全民体育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 会有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区域体育事业中来, 这在一定程度能使现有体育教师产生紧迫感, 进而倒逼其坚持学习和创新, 这对于发展区域体育十分有利。
3.5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科研改革深化
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结合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研更加明确了方向性, 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的需要,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同拓宽了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领域, 并使区域居民也能成为最终受益者。 相对而言,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运动的结合的实践活动, 不仅实现了高校各种体育资源与区域的资源共享, 促进了区域体育运动的发展。 同时以区域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不仅拓展了高校体育研究的领域, 而且推动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所以加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运动的的结合, 互动式发展, 对区域的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4 建议
4.1 在高校建立体育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培训机构
要推动区域体育的发展, 政府和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构建各种体育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局、教育局的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都能加入, 形成一个网络, 使体育人力资源更为充实的同时, 使区域体育运动有更大的覆盖面。
4.2 利用科研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推广, 促进产学研发展
高校内可以借助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推广。一方面有效合理地利用科研经费来补充体育活动经费的不足, 另一方面借助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 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展。 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实践指导能力, 更是明确了体育科研和教改的发展方向。在充实学校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同时, 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完成, 推动区域体育的积极发展。
4.3 通过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体育指导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 促进高校积极为区域提供体育人力资源服务。 加强协调与管理, 将喜欢体育运动, 并志愿服务于区域体育的教师与学生组织起来, 以签约的形式与参与区域体育指导服务的人员建立约定关系, 明确签约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区域在享有体育运动指导服务的同时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协调、组织、宣传。 开阔广大体育教师研究领域和空间。
4.4 汇集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本区域的体育发展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不仅仅单纯依靠体育教师来服务区域体育发展, 还需要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包括本区域的企事业单位, 工会组织, 社会体育协会, 体育健身俱乐部, 共同促进本区域的体育繁荣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 以及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 以区域体育发展为依托,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参与为主线, 分析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基础上, 提出相关的建议, 推动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区域体育
参考文献
[1]林向阳.我国区域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4) .
[2]曹彧, 董新光.中国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2) .
[3]张斌.论我国的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J].成功 (教育) , 2011 (23) .
[4]吴长稳.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3) .
[5]李顺英, 杨卫民.区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3) .
高校地方体育 篇2
1、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思维决定出路。只有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一向被人们誉为“象牙塔”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缺少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更缺少对社会服务的理念。因此作为地方高校,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思考,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破除为办学而办学与社会脱节的传统思想,要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质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最终要通过人才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地方高校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高校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条件;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又要结合地方市场需求。要把学科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来;要立足于地方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将那些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浪费资源、不适应市场需求、脱离地方实际的专业停办、转型。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培养出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综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地方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道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推动产学研合作成为重中之重。规划指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整合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把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地方高校要紧紧把握住这一大好良机,把产学研相结合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高校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项目,要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要不断寻找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这样既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地方政府要重视高校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为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智囊团。高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建设直接关系到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为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加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探讨.商情..3
[2]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3
[3]潘伟强.大学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以常州大学城(现科教城)为例.现代商业.
[4]白旭东.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分析.西昌学院学报.2008.20
高校地方体育 篇3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群众体育运动
一、前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民众的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全民健身日”的设立,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为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由于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群众健身内容单一以及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限制了全民健身事业的普及与发展。本文将社会需求和高校资源相结合,对地方性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湖州市吴兴区10个街道社区、5家学校和8家企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479人,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184人。
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制定了《湖州市城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锻炼的现状和需求调查表》和《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情况的调查表》,从而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的地方性高校体育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共发放问卷700份,实际回收663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湖州市城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锻炼情况
表1的数据表明,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和企业员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体育场地不足造成体育锻炼的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在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往往仅限课堂教学,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特殊群体学校体育师资不足,专业健身指导和科学健身知识的需求旺盛。
2.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的情况
调查显示,体育专业学生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比例为男57.9%,女46.3%,其中“视情况而定”的学生男女比例为39.4%、47.9%。表2的数据显示,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健身操、舞蹈、武术指导和各类裁判,企业需求的广播操教练和学校需求的体育游戏教师,体育专业学生都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利用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资源将有力推动湖州市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3.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的动机
表3的数据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主要包括追求知识与技能、自我成长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回报社会等四个方面。如何创造多种条件 ,吸引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志愿者的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热情和能力,将学生技能、志愿热情和群众需求三者有效结合,是建设地方性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关键。
四、结论与建议
⒈随着社会民众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身理念的逐渐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高涨。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以及对科学健身方法的不了解等问题制约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
2.地方体育院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体育专业学生也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如能将社会需求和高校资源相结合,建设地方性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将会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有力地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
3.加强志愿者培训。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志愿者所需技能加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或技术,活学活用,通过志愿者服务,展现学习成效。
4.建立体育志愿者保障制度,将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与学生实践学分认定、学生党员发展、学生感恩教育和专业技能考级考证等挂钩,并宣传其先进事迹,表彰优秀志愿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学生参与志愿者的氛围,为地方高校建设体育志愿者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任海.奥运会志愿者与大学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4(1).
[2] 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28(3).
[3] 杨伦琪,周宇飞.高等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新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4).
(责任编辑 史玉英)
地方高校体育育人形式的探析 篇4
1、地方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地方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要对育人功能有全面的认识, 才能通过有效的形式促进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方体育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 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也是最简单、直接的美育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无形中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 向学生传递的美育教育, 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涉及到很多体育动作, 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美育教育, 优美的跳跃动作、力量动作, 都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 带给学生美得享受, 学生也会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气质锻炼, 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观的提升。
1.2、地方体育教育中的集体荣誉感
地方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有很多团体性运动, 参加活动的学生, 必须要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团结互助, 才能保证团队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渐增多,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依赖, 又相互牵制, 在比赛中竞争, 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这种集体性的体育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就业和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1.3、地方体育教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品质教育, 教师给学生传达的, 不仅仅是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健康的身体是开展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都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繁荣祖国的决心, 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 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不断的强化, 通过不同强度的体育训练培养学生完全的意志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督促学生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时, 除了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强调体育教育的德育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1.4、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体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开展体育活动,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说, 在没有教师和体育作业时, 学生也能够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 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如今, 体育健身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也是人们业余时间休闲娱乐的手段, 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来说, 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技能, 也要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 能够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快速的适应, 并且坚持较高的参与热情, 这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2、地方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形式
2.1、通过理论课进行思想教育
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 通过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起到育人的作用。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 有关于“体育的价值与功能”的讲授,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对体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体育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跑步、做操, 体育具有活动性、艺术性和竞技性等特点, 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传播体育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 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制,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 以及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2、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育的开展, 需要通过课堂和课外两个基本的过程来实现, 如果仅仅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 无法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课外空间是对课堂教育的延伸, 二者相互补充,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外空间。早操是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按时出早操, 能够使他们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同时克服懒惰的习惯。每天坚持出早操, 既可以增强体质, 又可以为一天的学习任务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能够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紧张的学习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能够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远离其他不良嗜好, 也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品质。
2.3、通过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育的过程, 除了知识的传递, 也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而教师自古以来在我国备受尊重,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中充满了崇拜与信任, 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 在无形中会直接影响学生, 也会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体育教师, 首先必须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自身衣着、仪态、手势以及表情等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教师要时刻关注自身的形象, 通过合理的服装搭配、得体的行为仪表为学生做榜样, 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热爱体育锻炼, 通过自己的技术的热情, 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是体育教育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形式。
2.4、通过舆论环境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 电视、广播、杂质等媒体都不断的加大关于体育项目的篇幅, 体育节目的数量和播出频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更是掀起了全民体育的热潮, 这种社会舆论环境对地方高校体育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地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 可以充分利用舆论环境, 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观赏, 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体育的美感, 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运动员在争取比赛胜利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打消体育无用的错误观念。通过体育赛事的观看,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舆论环境, 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2.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指导下, 地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应当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 应当坚持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原则, 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参考系, 注重个体差异, 注重对体质健康、体育技巧、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比如, 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评定中, 更加注重学生体质健康的进步情况, 即把学生原有的体质健康状况与当前状况相比, 得出综合成绩。体育成绩测评中, 我校不但注重体育技巧的掌握, 更要考核其态度, 即是否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在体育锻炼中克服困难、战胜胆怯、与人交往的表现情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 地方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应当本着以人为本、健康体育的精神, 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目标, 通过科学的育人形式, 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 促进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摘要: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在培养学生立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品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 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通过科学的育人形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是体育教育者们面临的一个重点课题。基于此, 本文就主要针对地方高校体育育人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育,育人功能,育人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琦.浅谈高校体育育人形式[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05.
[2]高东.关于构建高校体育育人机制的思考与尝试[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1, 01.
[3]孙德友.谈高校体育育人的历史经验与展望[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12.
[4]王建民, 郭平.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12.
[5]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2013, 05.
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篇5
一、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高校转型为优良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在于可以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高校转型由原来的学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评估标准,高校向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会被赋予较高的自主权,更加密切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以此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转型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会改变。高校教师在职业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显著的。
转型后为了配合高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教师的考核会从原来的以学术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教学实践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甚至高校自身根据需要制定对本单位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这样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密切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型后高校对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也会改变。转型后为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会从原来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考试成绩和教学实践成绩同时达标的考核体系转变,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必须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由企业或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有效杜绝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率而放水的行为。学生也会由原来被动的实践教学变为主动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考核的引入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二、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转型虽然为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建设优良学风提供了机遇,不过同样存在着不少的挑战。首先,需要改变对实践教学不正确的认识。正像职业教育容易被人忽视一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容易被人忽视,往往流于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在理论创新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教学方式也必须是问题导向性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动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大的努力。
如果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能完成这么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优良学风的形成都会是有非常大的促进。千万要杜绝以实践教学为借口变相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其次,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对地方高校放权,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者对于高校的学术权力同样要放权,以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高校教师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从以前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些都会造成相关主体出现不适应、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的情况出现。如何在高校转型过程中,既能达到转型的目标要求,又能兼顾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平稳过渡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学风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往往是几十年的教师治学精神和很多届学生的学习风气的积淀。目前不良的学风已经形成,即使高校转型为其转变提供了机遇,其转变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另外转型使高校处于变动之中,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最后,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会面临还要不要学术型教育,所占比例多少合适,是否应该像职业教育一样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等问题的困扰。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实行高校转型并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构建我国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另外高校转型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实施以来,虽然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增强就业能力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完整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很大冲击和破坏[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更不应该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作为本科层次的大学,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等的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5]。这也是区别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另外即使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其学生与部属重点高校的就业能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学术型教育的差距。所以,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与学术型教育并不冲突,学术型教育和实践性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高校教学的高质量。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也步入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高校转型发展为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转变高校学风不断退化的趋势,重建高校优良学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机遇的把握在于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实现高校的成功转型。
(一)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
高校转型发展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反过来,学风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校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高校转型发展虽然是为了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术型办学体制,重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个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就在于看这所高校的学风是否有了根本转变。能够通过改革将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的高校转型就是成功的。所以高校转型要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将学风建设贯穿于高校转型发展的始终。高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以优良学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就是要不断改革以往阻碍优良学风形成的体制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自主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自身要逐渐改革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逐渐探索国际上流行的“教授治学”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学生考核标准,提高学生毕业门槛,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严把学生毕业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6]。教师的师德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比较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风,同时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被赋予了高尚的职业地位。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处于夹心层,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行政主导下的高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多。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和主导型,赋予教师身份应有的威严。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优良的学风建设来展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面对部属高校及省级重大大学的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所以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高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根据所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建立需要创立并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基础性、广延性又体现出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实现的路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过由于各自需求未能完全对接,地方校企合作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校企合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不断寻求更大区域范围内,与更大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
高校成功的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而自我革新的难度比较大,正所谓“触动灵魂容易,触动利益难”,这就需要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和开放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的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开放合作,有利于找到自身差距,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改革的紧迫感,凝聚改革共识,缓解改革难度,以持续的开放合作倒逼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就是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凝聚共识,以此来推进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的主要方式包括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内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进行校际高层互访,交流经验;加强国外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面向世界招聘一流管理者和教师,并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师资和互派留学生提高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如前所述,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面临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尤其是转型发展初期,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用高校转型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要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首先,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制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及重要时间节点;其次,按照轻重缓急、由点及面的原则,将主要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稳步推进;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让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及时、稳步的落实。
作者:高贵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篇6
服务地方是大学的责任
宁夏大学党委书记齐岳
以前这盐碱荒地啥也种不成。宁夏大学的博士生搞土壤改良,把工业脱硫废渣拉到地里深耕后种上庄稼。现如今,这地方种小麦每亩能收660斤,种玉米每亩能收1500多斤……宁夏大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千千万万农民带来实惠。
“十一五”期间,宁夏大学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荒滩地多、农业产量低的实际,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今年4月,该项目示范以推广15.2万亩、资源化利用脱硫废弃物25万吨、新增产值1.35亿元、外省区辐射推广50多万亩的良好经济社会效益,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项目组被科技部评为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
2001年6月,根据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宁夏大学又与上海交通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两校成了“亲戚”。
宁夏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办“天地网”空中课堂的成功实践,以破解两校相距遥远的难题起始,以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报捷。如今,许多毕业生凭借两个学位证书和毕业文凭,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大公司高级人才。
“校际选课、承认学分、联合办学”的“天地网”空中课堂,吸引万余宁大学子跨校选修上海交大4000多门次的网络课程,两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点带面促成了宁大自身造血机制和良性循环。
资源嫁接,使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宁夏大学深深扎下了根。主动服务地方是大学的责任,会服务地方是大学的本领,能服务地方是大学的智慧,在服务中实现双赢是大学的追求。宁夏大学在对接中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本领。
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大连交通大学校长李学伟
产学研合作是人才、技术、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方式。大连交通大学有着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传承和优势,长期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价值取向,通过科研创新,开发新产品,发展企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
大连交通大学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与中国北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国内外31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关系紧密的产学研联合体,被评为“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大连交通大学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十分注重融入学校所在地——辽宁省和大连市的经济发展的大潮,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培养并确保为地方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地输送所需人才,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问题提供可行、合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期完善服务职能,实现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学校努力服务于我国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强化与铁道部,中国北车、南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扩大合作范围与合作领域。通过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连交通大学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围绕高速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城轨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制造与运用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努力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积极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材料、现代轨道交通隧道与地下工程、现代轨道交通牵引与控制及现代轨道交通安全与检测五大平台,服务高铁、地铁、城轨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相关千亿产业集群的培育,努力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利用地方特色,引领区域文化建设
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马立群
我校在推进区域文化建设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校地合作开展历史文化研究。齐齐哈尔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市委提出了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齐齐哈尔所在的嫩江流域被誉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昂昂溪的新石器文化、泰来县金长城、金代蒲峪路遗址、辽金塔子城遗址、清代黑龙江将军府、打响中国政府有组织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一枪的“江桥抗战”等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校依托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市委市政府合作多次举办“江桥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江桥抗战”的学术研究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同时,还联合其他高校多次举办了“重走抗战路”活动,丰富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内容。
二是校地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嫩江流域历史文化遗址众多,例如昂昂溪古文化遗址、嘎仙洞遗址、江桥抗战遗址、金长城遗址、清代水师营遗址等。但是很多历史遗产由于保护不当已经损毁,保护嫩江流域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对此,学校与市文广新局合作,签订了《齐齐哈尔市文化遗产数字化挖掘与保护项目协议》,对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的同时,将数字技术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将其编制成电视专题片,引入文史类、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优秀文化遗产的生命得以延续。目前,项目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校地合作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齐齐哈尔即达斡尔语“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乌钦”和“哈库麦勒”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校以此为切入点,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学校研究人员已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近40篇,各级立项近10项。学校成功地举办了大型地域风情歌舞晚会《阳光下的达斡尔人》,该剧用大气磅礴的民族歌舞和多媒体技术对达斡尔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再现了达斡尔人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对达斡尔族的文化发展与传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受到黑龙江省民委和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四是校地合作拓展和延伸校园文化。2009年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通过了“全国文明单位”的考核验收。1998年组建的校交响乐团已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品,成为齐齐哈尔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乐团在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巡回演出、全国第四届特奥会、中国·哈尔滨第29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进行了表演,还进行齐齐哈尔市龙沙音乐会、劳动湖之夏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年度专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起到了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
目前,学校与政府部门、地方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了15个产学研服务平台、39个共建基地,依托这些平台和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工作。
地方高校也应有追求“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高校也应有追求“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首先,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从大国迈向强国战略目标,必须想办法促进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确立远大的目标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第一步。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具有追求“国内一流”的胆识和信心。《规划》中也提及,各高校应当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可见,树立“国内一流”的办学目标也是地方高校贯彻《规划》精神的重要方面。
其次,有利于增加优质高等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求上好的大学、上一流大学,但是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显然是供不应求的。由于国内“一流大学”数量有限,不少学生只能选择留学海外。因此,争创“一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是地方高校在新时期的光荣使命。
再次,有利于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高校与所在区域存在着共生共荣的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要提高,就必须依托高水平大学所提供的科技文化及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当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撑和发展空间。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讲,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所在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地方高校只有勇创“一流”,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链接
高校地方体育 篇7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校本课程的概念。 对于校本课程的概念理解学者们也是各抒已见, 但是综合看来有着共同的特征。校本课程是由各个学校的老师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 针对学生自身差异和需求开发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理所当然老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体育教师们以实践体育和健康新课标为目的, 对自己的学生辩证科学的进行评估, 充分的运用学校提供的体育资源, 还要本着以健康为目标的原则设计课程方案。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是一个持续的、继承与革新并存的动态过程。
2、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满意。 假设将体育校本课程看作是客体的话, 那么与之相关的其他都当作是主体的话, 那么体育校本课程改革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校本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辽阔的国家,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较大、在历史文化的民族习惯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国家课程的设置很难全面的顾及到各个地区的教育需求。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 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如果要求各个学校都实施相同的教学课程, 完成相同的课程目标, 肯定会造成教学障碍, 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轨。体育的校本课程具有针对性, 结合了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 减少了与其他学校的发展落差。
2.2、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
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就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 整个学习过程规范有序, 从而达到教育素质提升的目的, 从何这方面来说, 基本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但是在基础课程方面也应该实现各个学校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当然一些地方课程多补充一些一些对国家课程的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只能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内做内容的补充, 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特定的学生个性发展。
2.3、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在以往的体育教育中, 教师只是本能的遵守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教育。但是在脚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当然是以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体育教学处于自主教学地位, 教师也承担着课程开发的责任, 因此,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创新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等等, 从而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得到一个全面提升。
2.4、有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我国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下, 国家拥有对课程资源控制、支配的绝对权利, 学校知识充当了一个传递者的角色。事实上每个学校会根据本校学生的的个人情况不同, 对各个地方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进行对号入座, 寻找他们适合的学习内容等等, 这一切理所当然的就决定了, 校本体育课程的改革一定要与学生和当地的特色相吻合。同时这些教学特色一定要与教育的基础思想相融合, 显现出学校的办学特斯与传统教育的创建和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2.5、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改革课程
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育校本课程, 能体现学校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的唯一办法就是开设体育校本课程。 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来看, 他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 国家课程往往就存在共性和普遍性。作为学校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就是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除了设置大众的课程以外还应该设置比较另类的课程, 凸显出地方特色和文化, 这是国家教育的需要, 更是学校建设的需求。如果校本课程的开发轻易的就被我们忽视, 那就称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校本改革, 也不能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所以, 在体育改革中, 一定要落实国家的改革方案, 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进程, 也是我国体育课程的实践需要。
2.6、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体现教育的民主化
校长、教师、课程专家以及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是脚本课程开发的实质。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借鉴, 广泛吸收众人的经验和教训,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个阶层的满意程度, 这都体现了教育决策的广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 这也是当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所追求的, 也体现了与当代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
3、地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3.1、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校本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充分条件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 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比较注重特色和创新, 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根据全面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地域特色和学生自身条件的优越性等物质资源, 辩证的分析优势和劣势后, 进而制订了适合学校发展的实施方案。整个体系的确立充分利用了我校的资源和体育设施, 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促进教师专业特长和专业素养有好处。
3.2、开发资源要讲究因地制宜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优势就是地方高校的独有特色, 各校想要创新开发模式, 无非就是从自身身上的独特优势着手, 当然还得确认自身的课程资源是否满足。 课程资源既可以作为一种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媒介, 还可以作为一种载体辅助课程方案的实施, 是校本课程质量的决定因素。 要想顺利实现体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具体的实行上, 各个地方高校把传统课程和新兴课程相结合并融入本地特色, 更可以将民间有历史的体育项目引入校本课程的教学, 既能实现课程的创新发展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3、科学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一门课程必须有其完善的评价制度。 让学生掌体育锻炼的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学会自主锻炼的方法是终身体育的目标。评价标准的制定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有目的的改进, 防止实施效果与实施目的出现偏离。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了普遍下降的状况, 我校也在面对这些现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在学期开始和快要结束时分别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查, 同时还要进行对比, 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摘要:高校体育的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中地方高校在整体高校系统中占有很大比例, 他们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是关乎整体高校发展变化的重要性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 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差异较大, 这就使得各个地方的高校体育课程难以形成国家的统一标准, 所以, 各个地方的高校体育课程往往需要进行各自的课程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探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对提升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有重要的帮助, 提高工作质量, 促进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 让教育事业达到巅峰。本文将对体育课程方面进行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促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创新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于继明.地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09.
高校地方体育 篇8
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师, 在“十二五”时期, 对构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而翔实的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是体育学院分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 多次与高校教务处和各体育学院 (系) 分管实践教学的领导进行讨论和研究, 同时, 本文对“实践教学”的定义也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积累的经验, 作出初步的设想, 并且还在不断地探索、整理和规划的过程, 望教育界同仁和专家进行审定和提出宝贵的意见。
1 实践教学的界定
在教育学理论中, 对“实践教学”没有完整和确切的定义, 以前普遍认为,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许多人把实习叫做实践教学, 更多人把实验教学叫做实践教学。就其内涵而言, 可以理解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专业训练、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活动或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从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分, 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从实施地点分, 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从实践性质分, 可分为生产性实践教学和非生产性实践教学, 等等。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中, 大凡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环节, 均为实践教学环节。从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看, 实验课、参观见习、调查考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校园文化活动、公益劳动、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都是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作者认为, 地方高校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实验、实习实训、科研与论文、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专业技能竞赛等六个主要内容。
2 实践教学现状述评
国外对实践教学起步较早, 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我国对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培养的研究, 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开展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时间不长, 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目前, 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 但总的来说尚不够成熟。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要求, 以及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类型需求的提高与转变, 许多高校在相关文件及工作计划上已经提出要重视实践教学, 但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 虽然我们强调应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 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但是这样的思想未能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2) 各个体育学院 (系) 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管理模式、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百花齐放, 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3) 实践教学内容的界定不明确。 (4)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设备老化、简陋, 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少等问题。 (5)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重视, 没有一支稳定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6) 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脱钩, 主要体现在实习 (体育教育实习、社会体育实习等) 。
3 对策与建议
3.1 精简理论教学内容, 加重实践教学比例, 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基本理论应用能力的训练上, 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更多知识。在办学实践中, 必须首先摆脱理论体系对实践内容的束缚, 精简理论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摆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按照实践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重组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总学时的50%。按照不同的模块、以不同的项目 (课程) 、按不同的层次安排独立的实践课程, 形成由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研究创新性实践组成的由基本概念理解、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再到开发研究能力训练的模块化、项目化、系列化的, 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脱离中学体育教学等进行教学改革, 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教学内容的更新, 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 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 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 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和监控办法, 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 评价更趋于合理。其次正确地理解中学体育教学中新课程的改革, 是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快乐体育、民主、开放”为目的, 将现行教学方式不断地完善,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3 以体育专业基本功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通过参加体育专业基本功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专业基本功竞赛, 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增加大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 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学生参加专业基本功竞赛,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同时, 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 逐渐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 建立实验技术平台, 为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通过学生参加基本功竞赛, 增长学生的见识, 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发现和培养技能拔尖人才, 进一步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 通过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竞赛形式, 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4 学校政策要向实践教学教师倾斜,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学校每年要组织实践教学成果展, 对在实践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进行奖励, 并与职称和岗位津贴挂上钩;对在实践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也要进行奖励, 适当增加学分, 并与评先评优挂上钩。各学报期刊特别是体育核心期刊要对实践教学类论文提高录用率;实验材料需要资金、实习需要费用、学生参加竞赛需要保障;摒弃“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为实践教学教师创造培训、进修、攻读学位的机会, 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
3.5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从考察和交流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体育学院 (系) 都是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 (副主任) 兼管实践教学。如果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到50%, 这一块的任务是相当重的, 必须要一名专门的副院长 (副主任) 来分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是:学校副校长 (最好是专门分管实践教学) ———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 (副主任) ———指导教师 (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 ———教学秘书。
3.6 实践教学内容新的界定
由于专业的不同, 各项内容只是一个总的方面, 具体内容根据专业的不同再分类,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而制定。
3.6.1 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见习与训练。
3.6.2 实验
实验包括课内实验、实验室开放 (为社会服务、为竞赛和训练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服务等) 、课外实验的运用。
3.6.3 科研与论文
科研与论文包括毕业设计 (论文) 、发表论文和作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教师项目或课题研究。
3.6.4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健身俱乐部任教、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勤工俭学、暑期三下乡、自主创业、社会公益活动、助教和助管活动等。
3.6.5 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学生学会活动 (如:乐美康俱乐部) 。
3.6.6 体育专业技能竞赛
体育专业技能竞赛包括体育专业基本功竞赛 (增加竞赛的内容) 及获奖、各类等级和技能及资格证书的认证。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虽然国家最近几年来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要求, 但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 特别是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文章根据目前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对实践教学做出了界定, 理清了研究的思路, 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为构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罗文广, 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性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2) :154-157.
[2]苏祝捷.高校体育实践课显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143-144.
[3]韦懿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 2010 (12) :70-72.
[4]徐格宁.构建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大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5) :1-3.
[5]舒锦宏.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135-136.
[6]林健, 等.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与体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6) :72-74.
[7]顾晓波, 许玉生.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6) :112-114.
[8]刘欢, 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9) :43.
[9]周宇, 等.地方高校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宁波大学信息学院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 :92-93.
高校地方体育 篇9
以榆林学院 (榆林市) 、陕西理工学院 (汉中市) 、延安大学 (延安市) 、渭南师范 (渭南市) 、安康学院 (安康市) 、榆林体育运动学校、安康市体运动学校、汉中市体育运动学校等8所院校现职教师与教练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与教练员各发放问卷共60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表1显示地方院校56.1%的教师认为所在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为竞技体校, 20%的教师认为是所在体育院系, 5%的教师认为是体育特色学校。
调查结果表3表示认为制约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的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的不足, 占调查对象的41.67%, 位列第一。科研经费的缺乏严重影响到体育科研的发展。认为制约体教结合运动发展的第二重要原因就是科学仪器设备不足, 占调查对象的37.50%。
调查结果表4表示, 有60%的教练员认为自身是体育科研的主体力量。
通过对上述几所院校回收调查问卷的整理, 根据调查体育工作者中, 投入竞技体育科研工作的人数太少占大部分, 因此科研成果也不尽人意,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教练员都负有教学和训练任务, 由于工作繁忙, 他们只有抽业余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致使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未能很好做到科研为竞技体育训练, 竞赛服务。初步了解到, 在训练过程中科研服务没有的比例占72%, 地方院校与地方运动学校之间的体育科研合作不充足占到70%。调查了解, 陕西省大部分地区都设有专门的竞技体育科研部门, 但真正能够长期坚持与选材、训练、竞赛等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活动却很少, 基层竞技体育部门的科研活动几乎没有。阻碍高校体育科研对地方竞技体育运动服务的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不足和科研设不足, 所占比例为52%。同时79%的教练员认为科研支持对竞技体育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借此总结经验, 使地方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相结合, 优势互补, 实现“双赢”, 提高地方的竞技水平与科研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教练员的队伍基本稳定, 但缺乏一定的科研条件与基础, 导致运动训练水平不高。
2. 制约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其次是能够用于科学研究仪器设备不足;另外, 繁重的教学任务也是制约教师科研服务竞技体育的重要原因。
(二) 建议
1.学校及体育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经费投资于科研。体育设施的条件是决定体育科研水平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 学校运动场地, 器材设施, 科研设备等是完成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良好的体育设施能与科研设备可以促进教师科研的兴趣。
2.建立地方体育院校与地方竞技运动学校科研合作的激励机制。加强地方竞技体育学校与体育院校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 有效提高高校现有竞技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各高校必须拓宽教师专业结构, 加快科研项目的建设, 建立奖励机制, 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迅速提高。
摘要:地方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是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运行状况将会对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不断改变的状况下, 需要对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运行机制及办学思路作出调整,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服务于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为此, 深入研究这些院校体育科研的现状、特点, 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不足等,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全面了解这些院校的体育科研概况, 确定对这些院校体育科研成果的评估体系, 及更好地结合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竞技水平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校地方体育 篇10
1、影响高校开展俱乐部制教学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张杰通过对19项因素的分析, 得出了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费因素、会员因素、工作人员因素、项目因素、制度因素和宣传因素。
许春采用主成分法对2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确定了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六大主因子。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体育兴趣与动机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体育氛围因素、学校体育因素、学习生活压力因素、体育政策法规因素。
李爱国在研究中指出, 影响体育俱乐部新课程改革的源发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制度本身的阻碍;二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理论研究的问题;三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客观条件的制约。
以上几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分析了影响高校开展俱乐部制教学的相关因素。总体来讲, 学校的硬件条件是学校开展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基础, 地方高校的硬件条件一般, 且短时间不能有较大改善, 在研究中暂不作重点;理论的完善和相关制度的制定是进行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师水平、经费、项目设置, 宣传等方面是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 对于地方高校来讲, 这些方面是研究的重点。
2、影响地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教师与学生的现状分析
俱乐部型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教师只起主导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 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和教师的主导性不强影响了俱乐部的发展。杨波、张亚峰等在对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的研究中指出, 教师的运动水平、项目的数量、科研能力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等方面都对俱乐部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受上课场地器材、教师数量和项目开设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选择上课内容、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时, 较多普通高校难以彻底满足学生的意愿, 不仅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影响了俱乐部制教学的实施。
2.2、制度的制定及管理情况分析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需要一个全面、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需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需要健全的会员制度、管理人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会费缴纳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制度上的缺失和不完善, 就会造成相对应的方面出现问题。通过杨斌对四川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 指出了在俱乐部的制度制定中, 目标管理、管理人员的任免、财务管理等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存在问题;李宇明在对吉林省部分高校的描述中指出, 所调查高校的俱乐部内部缺乏健全的会员登记制度、考核制度和会费缴纳制度, 造成会员在俱乐部内部没有约束, 选派的个别教练员责任心不强, 影响会员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
从文献所反映的制度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 目前, 较多高校在俱乐部实施的过程中, 对制度的制定或重视的程度不够, 存在制度制定不合理、不完善或实施不彻底等问题。影响了俱乐部制教学的改革。
2.3、学校硬件、师资和项目开设等情况分析
学校的场地器材是项目开设的硬件条件。一般来讲,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较固定的, 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因素, 所以, 俱乐部的开设一定要参照本校的实际情况。而通过文献统计, 多数研究者均指出, 多数高校的场地设施不足, 难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和俱乐部项目开设。
师资力量不足在众多因素中, 属于较容易解决的一个方面。虽然多数高校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 但通过教师的培训、聘请外校教师等手段可以暂时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 需要学校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项目开设不足的现象在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 较多数学生喜爱的项目不能开展, 而项目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影响。所以, 项目的增设的前提是解决师资及场地器材等问题。
2.4、具体改革措施和计划的分析
这方面研究的文献不是特别多, 而且研究只是在特定学校对具体一种俱乐部模式进行试验研究 (如:尹念龙在广东工业大学进行健美操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的试验研究) 。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高校只是借鉴外校的经验或只对原来的体育协会或体育团体进行更名, 作部分改动, 俱乐部制教学的改革并不彻底。
2.5、影响目前地方高校改革主要因素的分析
首先, 作为地方高校, 硬件条件普遍偏低, 所以, 硬件设施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为它决定了俱乐部开设的项目设置和规模, 以及模式的选择;其次, 理念及相关制度的完善是目前地方高校必须注重的因素;第三, 具体的宣传、实施步骤及程序等方面也是影响地方高校能否顺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3、针对以上现状和因素的分析, 普通高校俱乐部制教学实施策略的意见和建议
3.1、根据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条件, 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处于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初期, 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而俱乐部的改革要求改变现行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难度过大,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选择。若体育单项协会开展较好的高校, 可以考虑先完善课外俱乐部, 然后开展课内俱乐部, 最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若单项协会的基础较差, 就根据学校体育选项课开展的情况、校竞赛情况、运动队训练等情况, 选择从课外或课内入手。
3.2、重视俱乐部制教学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实施
制度的完善不是简单的指制度的制定, 而是要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师资、资金、学生、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的会员制度、管理人员制度、会费制度、财务制度和评价制度等制度 (比如:若某学校师资力量较紧张, 在指导教师或教练的人员方面, 可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经费紧张的学校, 就尽量开展需要器材少, 对场地要求不高的项目) 。特别是考核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的合理制定,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有利于俱乐部制教学的开展。同时, 也要强调制度的实施。
3.3、重视俱乐部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的设计
根据部分文献的分析, 结合部分高校实践的效果。一般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及计划可参考如下:
(1) 对本校进行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总结本校改革的优劣势,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设置合理的俱乐部项目,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
(2) 完善俱乐部相关制度;
(3) 对学生进行俱乐部相关信息的宣传;
(4) 学生进行“自主”选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5) 组织学生上课, 从实践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相关的制度, 并适时进行调整;
(6) 教学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4、结束语
俱乐部制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完善。各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有区别的,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张杰.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8) .
[2]许春煌.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主因子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
[3]李爱国, 宁丽娟.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源发性问题[J].体育世界, 2011 (6) .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策略浅议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方 服务 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254-01
Strategies on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erve Rural
Wei G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Hunan 418008)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serving the rural and proposed some straegies to how to serve the rural.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rural;serve;strategies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资源、藏书数量、种类和软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比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明显优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素质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以往仅仅将这种资源视为高校内部的自有资源,带有封闭性甚至垄断性[1],但高校图书馆属于国家资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满足校内师生的需要,而应该扩大服务对象,为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图书馆地区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但服务对象仅为少数校外特定用户,规模很小,影响力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这大大促进了农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农民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虽然每个地方都有公共图书馆,但公共图书馆存在馆藏资源少,知识更新不及时和服务意识落后等不足。地方高校承担着为本地方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办学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地方财政,这类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服务地方[3]。地方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拥有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好本校读者的前提下应该主动介入社会,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首要要求。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地方底蕴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甚至地方思维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不能循规蹈矩,千篇一律,而应该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抓住地方发展的各种需要,有针对性的搜集和增加地方特色资源,包括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特色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原有藏书基础上对本馆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有针对性地增加地方企业经营决策、市场营销、农业科技和医疗卫生的比例,建立为地方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并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发挥高校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对资源数据库进行专题性的多次加工,细化编录,能随时迅速提供相关信息,形成定点、定向及定题的特色服务;同时举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技术能力,提高居民的社会就业能力;此外,通过信息技能服务,帮助居民熟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掌握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提高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建立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措施,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必要手段。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4]。公共图书馆的由于经费、人员和其他原因,馆藏资源更新不及时,缺乏特色和难以提供针对性服务等不足,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和服务对象明显大于高校图书馆,因此两者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同时又为地方发展提供动力。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首先需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即通过建立统一平台,实现对各自馆藏资源为集体资源;然后构建资源来源保障体系,即各图书馆根据各自的主要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资源建设,做到不重复建设和全面建设,从而构建一个可以满足各种资源需求的文资源保障体系。
走入社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需求,但追求什么和如何追求则是惘然。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地方提供经济发展方面的指导外,还应该走入社区,进行精神文明生活的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潜移默化去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社区和本馆的实际状况,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建立“老年大学”、“社区学习中心”及“社区艺术团”等机构,举办各种展览、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较先进的技术设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服务技能,把一些利用率低或更新后闲置的资源及设备贡献出来,组建基层图书馆(室),并定期进行业务往来和指导,为发展基层文化做贡献。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从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服务体系出发,形成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并走入社区籍此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地方发展作出应用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华.试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3):28~30.
[2] 魏红菊.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52~54.
[3] 林小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2011,12(4):135~137.
[4]区旭坤.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31):249,251.
高校地方体育 篇12
1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名高水平的裁判员, 最基本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具体而言, 裁判员不仅要精通篮球裁判法规, 深刻理解篮球规则, 能合理把握判罚尺度, 同时还要具备一些其他的素质。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比赛过程中根据形势正确做出判断, 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但是, 目前我国大多数裁判还不能达到这些要求,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教学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英语水平不足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 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在篮球比赛中, 裁判需要不断与人沟通交流, 与运动员交流, 与工作人员交流, 还要与教练交流。而在国际赛场中, 国际篮联明文规定, 裁判须使用英语, 即:将英语作为国际篮球比赛中的官方语言[2]。但目前, 在我国, 大多高校对英语口语并未有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较低。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中, 学生英语水平则更加不足。根据调查发现, 在接受调查的篮球体育专业的学生中, 考过英语四级的人数只有47%, 考过英语六级的有35%, 有18%的学生甚至没有达到英语四级的水平, 且他们的英语的口语水平都不高[1]。总的来说, 在地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 英语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 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
1.2 篮球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在我国地方高校大学校园中, 学生有着很高的自由, 许多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体育专业类的学生, 他们中有很多都是由于体育特长进入大学的, 本身就不爱学习理论知识。但对于一名篮球裁判来讲, 他们需要有着良好的知识储备, 而且, 他们还要学习掌握《篮球竞赛规则》《篮球竞赛裁判法》等相关法规, 因为这是他们进行执裁的重要准则和依据[3]。所以, 他们必须熟悉这些规则,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罚, 从而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但是, 在调查中, 能够熟练了解掌握这些法规的学生都没有达到一半, 许多学生对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1.3 临场心理状况不够稳定
做一名篮球裁判员并不难, 但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篮球裁判员却不容易, 因为这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体能、稳健的执法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甚至可以说,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水平裁判员最重要的一项品质。因为在比赛中, 裁判的工作就是要捕捉运动员在比赛瞬间产生的犯规动作, 而且, 要敢于瞬间做出决断。同时还要能够良好应对场上、场下的任何突发状况。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素质, 他们才能在面对复杂状况时冷静思考, 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但是, 目前, 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学课程中并没有关于心理素质的相关练习与测试, 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当然, 除了上述问题, 地方高校教学当中还存在一些诸如理论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体能不足、知识理论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 这都是影响高水平裁判队伍壮大的不利因素, 需要一一加以克服。
2 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的教学革新方法与措施
目前, 我国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想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篮球裁判员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 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 不断进行教学革新, 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2.1 重视英语的学习
如今, 国际间的比赛越来越多, 对于一名裁判来说, 其出现在国际赛场中的次数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他自己的能力、水平、名气以及地位。如果在国际赛场上他无法与人良好沟通, 即使是专业能力再好, 也就算不上是一个国际优秀的裁判。所以, 教学中, 地方高校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英语的学习, 尤其是英语口语, 还要大力提高其英语水平, 如, 定期举办英语口语训练, 进行英语口语比赛, 开设英语角, 使学生可以在闲暇之余进行口语练习等。不断提升他们英语水平, 更好地发展自己。
2.2 不断完善课程安排
完善课程安排,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其中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就是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让学生不仅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专业课程, 还需要广泛涉猎一些其他的知识, 全面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其次, 重视实践, 加大实践的课时安排。目前, 许多地方高校重理论而轻实践, 导致学生实践时间太少, 学生实践的机会少, 其提升自然十分缓慢, 所以, 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就很有必要。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国际上的最新规则和内容, 力求紧跟时代的步伐。
2.3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裁判员来说非常重要。事实上, 裁判在判罚时, 天然就带有自身的主观色彩, 不可能让双方满意, 面对队员及教练的不服, 甚至是场下观众的谩骂、侮辱等, 这就需要裁判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冷静, 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良好应对场上场下的各种压力和干扰[4]。所以说, 有时候, 心理素质甚至在裁判判罚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 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就变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说, 大力引进一些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践与测试, 要定期、定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反应, 适时进行安排, 做到合理安排, 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 结语
哲学上常讲,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要坚信光明的前途而准备走曲折的路。当前我国高水平的篮球裁判严重不足, 地方高校的相关教学理论研究也并不完善, 但是, 许多的人已经在做出努力, 正在尽力完善。所以, 我们要坚信光明的未来,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地方高校能够有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篮球裁判能力的教学体系, 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篮球裁判, 大大充实我国的篮球裁判队伍, 为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袁鹏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0) :81-83.
[2]吴涛, 余一兵, 韦蕾.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体育科技, 2012 (2) :134-135.
[3]宁姝.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34)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