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高校

2024-07-06

民族地方高校(精选12篇)

民族地方高校 篇1

摘要:本文从校园内先进教育创新文化的建立, 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学硬件和软件平台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促进创新力形成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制订, 创新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对民族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探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教育作为一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 必将体现新时代的创新理念。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 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前所未有的, 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而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 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则需要创新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近些年我国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 但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 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因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 创新教育的理念刚刚形成, 而创新教育的实施还基本上处于起步的阶段。

虽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创新教育实践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 如:强调师生平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志趣;强调探索求新, 远离墨守成规;强调开放交流, 推进多种类活动、人员和方式相互交融;强调综合创造, 促使各种思想、观念、原理、方法相融合;强调动手实践, 学、思、做、练相结合等[1]。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还未能真正落脚到“创新”二字上, 在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资源的配置、教育教学的平台建设、人才的考核制度、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等方面都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族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在校园内建立先进的创新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可见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高等院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地, 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 而先进的创新文化必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 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需要从价值态度和文化情感上去超越。在与教育关联甚密的经学和中庸文化范畴里的思维模式对创新教育影响很大[2]。我校校长在学校的2012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并将2012年确定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年”, 以此为契机要在大学里不断宣传创新文化,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开放开明的、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 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 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 全面推动校园创新文化发展, 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积极探索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要从单纯培养“听话”的人转变为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造力、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综合化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3]。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可能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大量涌现出来, 不可能在过分重体系、重知识、重课堂、重记忆的教学活动中大量涌现出来, 不可能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象牙塔中大量涌现出来[4]。因此, 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越发重要。我校从2011级开始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工作, 进一步优化我校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发展个性, 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艺术修养。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技能训练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取得一定成果, 经学校认定后获得的学分。创新学分是本科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学生必须在一至七学期 (五年制在一至九学期) 取得8个创新学分, 方可毕业。创新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科研学分是指参加科技活动获奖、主持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论著) 、研究成果获奖、获国家专利等所获得的相应学分。技能学分是指参加学科竞赛、文艺表演和体育竞赛等获校级及其以上奖励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以及获得各类初级及其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相应学分。实践学分是指参加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并受到校级及其以上表彰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我校从2008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拟在其他基础课程中进行类似的分级教学。学校围绕园艺、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 切实抓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认真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 (支柱)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组织模式上, 应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讲授与探究, 讨论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传统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升教学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 所谓教学平台是指为开展教学实践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硬件平台包括教学实践的场所 (如教室、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培养基地、操场等) 课程、教材资源, 教学设备等。我校现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各1个。我校2012年的学校工作报告中还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 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实践平台, 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 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经过较长时间几任学校领导的共同努力, 不断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使我校的教学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加大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教学软件平台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制度机制和校园文化平台[5]。应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努力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 实现优势教学资源上网开放, 增进师生信息交流, 全面推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学科竞赛基地建设, 将学科竞赛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 探索建立“一院一赛”的考核机制, 使我校的创新成果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制订多种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改变“教育围绕着考试而进行, 通过了考试, 达到一定分数, 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的教育现状。为此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建立多种不同的、过程性的考试指标评价体系, 如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可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比如有的课程平时成绩加上实践内容的比例设置为40%甚至更高, 有的课程就完全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或上机操作中完成考核, 有的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就可以通过设计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在考试题型的设计上要尽量压缩客观题的比例, 改变学生应考过程中“背书”的习惯, 广泛采用座谈、辩论、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和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分析性、理解性、创造性的知识进行考查。避免出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完全是为了以课程的及格为目的, 出现考前千方百计要求老师“划范围、点重点”“大一的时候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备考、大二一个星期、大三一天、大四就只需要一个晚上甚至一个小时”的现象。再就是我校现已实行了学分绩点制, 平均学分绩点=∑ (课程学分×成绩绩点) /∑课程总学分, 成绩绩点:成绩大于等于60小于70为1, 成绩大于等于70小于80为2, 成绩大于等于80小于90为3, 成绩大于等于90为4;正常补考合格课程成绩绩点只记1, 毕业清考合格课程成绩绩点只记为0.5, 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必须要达到1.5才能拿到学位证。这样就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很多学生无故或借故不参考正常考试, 而指望补考或是毕业前清考老师给他送及格的现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进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 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 其根本目的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心要加大教学秩序检查, 教学质量检查, 教学信息搜集和反馈, 教学考核评价和教学调研指导工作, 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 使学生的网上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并联合学校的人事、教务、计财等部门使评价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升、课时津贴挂钩。加强督导, 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评价中心一方面要加强常规教学的督评活动, 加强教学专家督导组的队伍建设, 依据监督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要开展专项督评活动, 比如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毕业论文工作的督评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 (第三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丽莎.我国大学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04, (9) :125-126.

[3]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2) :113-114.

[4]郑家茂, 潘晓卉.大学创新教育呼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苏高教, 2008, (1) :83-85.

[5]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 (第一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民族地方高校 篇2

4.1 第一种方式

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质文献可采用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KD3.0(标准版用户)系统,通过扫描将纸制文档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里,并借助OCR识别系统,把图像还原成文字,然后再进行编辑、排版、标引等深加工,从而将大量的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

4.2 第二种方式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形式和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为保持碑文、木刻、图片、手稿、族系家谱等版本原貌,应通过扫描,以图像存贮方式作为原版显示,并录入必要的检索标引字段,作为建库的知识点,从而达到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数字化。虽然这种方式要占用较大的存贮空间,但保留住民族文献的原貌风格,能真实反映出地方文献的特色。

4.3 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

民族地方高校 篇3

【摘 要】通过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得出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化解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稳定。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重任,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做好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调研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新途径。

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2011年-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课题组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1-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呈不稳定态势,灵活就业所占比重偏大,升学和特岗教师考取率逐年增加,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升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正式就业、合同就业所占比例较小。

(二)2011年-2013年毕业生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基本上为教育系统,党政部门、参军入伍和到企业就业。到教育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是通过“特岗教师”考核、各县区公开招录和被确定为“三支一扶”志原者支教的;参军毕业生是通过省征兵办和教育厅选拔毕业生“预征入伍”被录用的;到党政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是通过“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被聘用的,以上几种就业质量较好,属于正式就业。企业吸纳我院毕业生数量较多的是私营企业、民营企业。

二、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区位劣势带来社会就业资源匮乏,导致就业岗位不足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一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区委劣势更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招生规模扩大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公平化,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市场机制的确立又在某些方面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加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对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占有和获取这些社会资源方面,处于严重的不平等状态。

1.就业信息不畅

承德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相对不便,信息相对闭塞落后。经济不景气,企业相对较少,吸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薄弱,地方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在面对地方就业过程中供求关系出现严重的矛盾。信息相对闭塞,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捕捉信息的能力意味著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抢得先机,获取就业信息的多少和快慢以及对有效信息做出反应的速度直接影响到就业机会。

2.就业市场有限制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人才的需求容量,可以这么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成正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尚未兴起或发育不全,传统的就业岗位早已饱和,区域内就业就业机会极少,必然迫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区域外寻找就业机会。

3.就业成本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从某种程度上毕业生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毕业生就业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找到好工作必须有物质基础做后盾”。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成本在不断的上涨,对于承德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而言,面对这些费用大多数学生望尘莫及。

4.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预期一种期望,大学生就业预期是大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设计。由于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直接经验,对于自身实际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在实施福特基金资助的贫困生能力建设项目时,对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作了抽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83%的毕业生将较高的薪金,优越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发展前景作为求职就业的主要选项,选择到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就业的不到10%。导致多次丧失就业机会。

三、化解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走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自身出发,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拓展就业市场、畅通就业渠道,建设稳固的就业基地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针对毕业生就业面临问题与制约,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积极开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构建完整的就业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为毕业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洽谈会平台推荐我校毕业生,将单位请到学校来选拔毕业生。坚持“巩固多年合作单位,发展一般关系单位,开发和培育省内外新的就业单位”的原则,加强联系,密切关系,对单位层次高、用人量大、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的单位商洽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二)强化民族地区高校人才的质量和特色意识

人才市场从精英教育阶段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大众化阶段的买方市场,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维系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又是塑造高校品牌的重要载体。人才质量与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成正比,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所以,要将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上升到事关学校生存的战略高度来重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引导毕业生把握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当前,整个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某些观念往往停留在传统的思维范式中,行为方式依旧按部就班。因此,正确的引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正确把握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设计,就业预期与就业可能相吻合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2.广泛搭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

提高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方搭建就业平台。针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思路,实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加强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固的,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基地,巩固合作关系,使实习基地既成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又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基地。二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地就业空间有限,主动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是扩大就业率的必然选择,加强就业信息收集,有目的地组织毕业生参加区域外的人才招聘会是民族地区高校服务毕业生就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坚持落实校内责任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一定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机制保障。

3.培养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服务本土意识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使命就是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服务本土的意识就会偏离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服务面向,背离了民族地区高校最根本的价值。因此,必须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服务本土意识教育,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创业意识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献身民族地区的精神,扎根民族地区,创造就业机会。

基金项目:

河北省普通高校就业指导研究项目( JYZX201323)

作者简介:

民族地方高校 篇4

一、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高等教育艺术院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 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当时,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围绕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当时制定的培养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随着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 高校对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已经不再是本科, 而是提高到硕士及以上;同时社会文艺团体的数量也大幅较少。因此, 地方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已经相当严峻。

减轻就业压力、让学生学以致用, 是目前地方高校在教学中需要尽快解决的一大重要课题。为妥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各地方高校不仅及时更新了人才培养目标, 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革新。民族器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

二、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发展策略

1. 革新民族器乐教学理念

针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 地方高校普遍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在民族器乐的教学实践中推行“强化课外实践能力, 优化课内知识结构”的课程设置理念, 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基础知识、艺术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提高人才的综合质量;同时, 通过分析民族器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地方高校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市场需求, 据此整合学校优质资源, 打破学科界限, 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 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分级别的教学。既满足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充分考虑到继续深造学生的深层次知识需要。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既充分体现了我国“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 也遵循了培养音乐人才的规律, 所以教学效果明显。

2. 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

演奏技能是表现音乐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无论何种器乐, 都要借助于熟练的演奏技能来表现。近些年来, 我国的民族器乐演奏取得了长足进步, 音乐表现丰富多彩, 究其原因, 就在于演奏技能的纯熟。西洋乐器教学中非常重视演奏技巧的规范化训练, 而民族器乐教学中则相对忽略了演奏技能的训练。地方高校在民族器乐教学中, 多数比较重视乐曲的整体演奏, 将技能训练作为一个短期的学习, 不能长期坚持训练, 所以很多民族器乐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基本演奏技能的生疏而难以驾驭作品。因此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增加演奏技能的训练课程, 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中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不断强化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3. 加强学生掌握作品风格能力

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作品多为民族传统乐曲, 这些乐曲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民俗环境中形成的, 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了乐曲的风格, 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作品的独特韵味。民族器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把握乐曲风格的能力。要理解和把握不同地域、不同乐曲的风格,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各种风格的作品, 不断积累音乐素材, 从模仿演奏逐渐过渡到自然表达, 将不同的风格融会贯通。如此以来, 学生就会不断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不断提高学习、欣赏音乐的能力, 进而能够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 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4.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就要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 所以对于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是高校教学中应该面对的现实。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已经注重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组建各种民族乐团,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民族器乐的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学习, 不仅提高了专业演奏技能, 而且需要从容应对各种演出状况, 这就会激发他们开动脑筋, 发挥自身潜能。在民族器乐的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具备了创新能力,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运用民族的传统器乐演绎出具备国际性的乐曲。

总的来说, 地方高校基本都认识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 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只有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具备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 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晓晨.传承性和时代性——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主题[J].北方音乐, 2013, 1.

[2]卢盈盈.浅谈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传承性与时代性的融入[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民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初探 篇5

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无疑是包括了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文献都是民族文献,这是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特殊性。本文为了便于阐述,特将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分别为不同的范畴提出加以研究。

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资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宝贵的藏书资源,收集与开发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当责无旁贷地开展这项工作,把收集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放在藏书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馆藏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与改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更好地为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现结合本州和本馆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工作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是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四化建设的需要。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资料一般都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工业、农业、军事、水利、物产、文学、艺术、卫生、教育、科研、民俗、风土人情等加以记载或描述,是某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社会发展的缩影,通过研究这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人们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产建设的速度。旧时曾有县官上任必看县志之说,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今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动力资源,这是四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各行各业势必要向图书馆提出查阅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要求。

2.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是民族地区图书馆自身业务建设的需要。作为民族地区图书馆,其藏书建设应根据本馆的馆藏基础及客观需要,有计划地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使之成为该地区最大的信息综合体和数据库,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藏书体系,这样就能在工作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3.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我国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自创造了自己独特、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文字文献资料和口头文献资料极为丰富。由于解放前的兵燹匪患。解放后的一些重大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地方文献古籍和民族文献古籍损失严重,有的地区甚至丧失殆尽。随着岁月流逝,掌握口头资料的老人相继作古,口头资料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收集地方文献古籍和民族文献古籍,是一项刻不容缓抢救性工作,要不失时机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收集范围

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首先要从内容上确定收集范围,本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确定了以下的收集范围:

1.记载土家族、苗族的起源、迁徒历史,族谱家谱,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文献资料。

2.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团结战斗,共同反对封建统治,抵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文献资料。

3.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湘鄂川黔边区建立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文献资料。

4.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革命斗争的文献资料。

5.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文献资料。

6.记载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古迹、景观、祠堂、陵墓、书院、职官、拓片、地方文物及出土文物的文献资料。

7.记载土家族、苗族的语言、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矿藏资源的文献资料。

8.土家族、苗族的名人传记,年谱、日记、书信、手稿、诗文、碑文等文献资料。

9.本地区的府志,厅志、县志、乡土志及各种专志。

10.内容上涉及到本地区、本民族问题的古籍中的正史、杂史、政书、类书、游记等文献资料。

11.党史办、文史办、修志办、民族古籍办编印的党史资料、文史资料、新编县志、专志及民族古籍资料。

12.当地政府的各种命令、布告、批告、批文、统计报表及各种会议文件汇编等。

13.有关土家族、苗族传统民族节日活动,民族歌舞,湘西风情的录像片及录音带。

14.有关土家族、苗族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遗闻轶事、古歌、古老话、函词、民谚、民谣等。

三、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收集方法与措施

珍贵的地方文献及民族文献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大都流散在民间,给收集工作带来了困难。就是现在编印的地方文献多数是内部资料,若不及时收集,时间一长也不容易收到。因此,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在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过程中,我馆摸索出一些收集方法和措施:

1.掌握文献的收集线索。文献收集工作在确定收集范围之后,首要问题是掌握收集线索,收集线索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①了解出版动态,审阅各种订购目录。从订购目录中,查找与本地区有关的图书资料。

②收集和交换各种有关书目,从中查找本馆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我馆现收藏有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馆藏古籍目录。目前,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和民族文献资料,有的就是从这些古籍目录中找到线索收集的。

③加强与各地古旧书店的联系,请他们提供与本地区有关的文献线索。

④深入民间采访是获得收集珍本,孤本线索的重要渠道。

⑤走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力量提供线索。一九八五年,我馆发出一批文献线索调查表,共收集到包括各种文献资料500多种,线索300多条。如:《乾嘉暴动清宫奏章》,石启贵先生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原稿,陈新传的《五溪苗民生活集》等。

2.深入民间进行收集。深入民间进行收集,是获得珍贵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由于几次重大政治运动,特别是“史无前例”的年代,文献古籍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幸存的,已经是微乎其微,有些是担着政治风险的人保存下来的。如本州花垣县一个苗族农民,为了保存一本湘西革屯领袖吴恒良著的《苗祖苗宗考》,离乡背井,逃到贵州落户,造反派如何捆绑吊打,他都不肯交出来。类似这样的情况而保存下来的地方文献,要想收集到手,实非易事。如一部清《永绥厅志》和一本解放前出版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经过本馆收集人员反复耐心地作动员工作,才收集到手。

3.加强与本地区有关单位的联系,及时索取他们编印的内部书刊,内部资料。有些业务单位出于业务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编印或出版相当数量的内部书刊资料,这些地方出版物,有些是某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有的是某一阶段的业务工作总结,有的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教科技卫生的总体综合资料。具有资料性强,信息量大,且富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的特点,是收集现阶段地方、民族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互通往来,密切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我馆在收集文献的工作中就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如州修志办的十县市的《新编县志》;湘西十县、市《地名录》;州群艺馆编的《湘西民间文学资料》;州民政局编的《革命烈士、名录》;农业局编的《湘西自治州农业区划》;州博物馆编印的《湘西剿匪资料汇编》等资料,就是经联系后每种免费送我馆一至两套。

4.向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收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人物,他们的论著和成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这是地方、民族文献收集的又一重要来源。一些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历来关心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并愿为此尽心尽力。本馆每向他们索取图书文献资料时,他们从不拒绝,并因本馆收藏他们的图书而引以为荣。如湘西籍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将《沈从文集》亲笔题名赠送我馆;天津南开大学南炳文副教授将其所著《清代苗民起义》一书寄赠我馆。在我馆建馆31周年和新馆落成之际,本馆向全国书画名流发出书画征集函,共收书画作品150多件。这些作品虽然多放与地方文献无多大联系,但其中有的作品本身就是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乡土气息浓厚,可视为地方文献。

5.建立书刊交换关系。建立书刊交换关系不仅可以扩宽地方、民族文献资源的收集门路,而且还疏通了图书情报资料的流通渠道,扩大了文献资料外向功能的发挥。从各地区交换得来的文献资料,因地区不同,文献资料内容涉及本地区的情况必然迥异不同,这不仅使本地区新出的文献资料与外地区所出的文献相互印证,也增强了文献资料的利用价值。

6.建立收集地方文献协作组织。民族地区图书馆之间加强地方文献收集的协作,建立协作组织是避免重复劳动,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少见效快的一种必要措施和手段。协作组织的具体任务,一是互相代收文献资料线索;二是对协作组织成员单位现藏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由中心机构统一调度复印或交换配套;三是编制地方文献、民族文献联合目录; 四是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及标准等等。

7.配备收集人员。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是民族地区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最好是配备专职收集人员,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尽可能固定专人兼职。无论是专职或兼职的最好是“三懂”的民族干部(懂古汉语,懂民族语言,懂民族文字)。

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目的在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而保存的目的又在于利用和开发。究竟如何利用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还是一门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相信,随着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日益发展,收集和开发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资料的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新局面。

民族地方高校 篇6

关键词:畲族音乐  地方高校  音乐教育

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世界各个地域的不同民族,都透露着本土气息。当地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自身特点创作了属于自己的带有地方性特色的民族音乐。但是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原因使得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不得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优秀的音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需要培育下一代,高校是教育传承文化的中心,高等教育自然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这是我们发展音乐文化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一、畲族音乐的特色

居住在我国浙闽山区的少数民族——畲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并且历史悠久。在畲族的音乐中,山歌作为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形式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传播着。在外人眼中的畲族音乐是山歌的一种,但是在当地人的心中这就是一种歌曲,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浙西南的畲歌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之处。

首先畲族山歌的题材也多种多样,它涉及到历史、故事、感情、劳动、谜语等等。这些歌曲还原了当地人们的生活面貌,将他们内心的思想活动以及惩恶扬善的优秀品质表现出来,同时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不同的种类的体裁的歌曲特色不同。例如:杂歌是山歌中最具文学性、艺术性的一类歌曲。它的内容较丰富,抒发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历史歌主要就是对于历史的描写,将最具影响力的故事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情歌顾名思义就是抒情之意,男女可通过对唱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而在曲调方面,畲族音乐遵循着发展的道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罗连调”。从体裁形式划分可以将其分为“连歌”和“条歌”。

二、畲族音乐融入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重视畲族音乐,深化建设

畲族音乐在本土区域需要加大力度的发展,增加乡土气息。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当地的畲族音乐,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有效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教学中既要使传统的音乐文化蕴含突出,同时也要有力提倡发展畲族音乐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

(二)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需要编制合理的课程规划:既要重视课程中必修的部分又要兼顾融入畲族音乐的要点。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切不可避重就轻,混淆主要概念,要把握好大局的方向。教材的建设要重视畲族音乐的发展。将其变为一种最具特色的课程,积极响应音乐文化主题的概念。

(三)重视实践教育,为培养音乐人才服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最好的发展就是实践。对教学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课题实践的延伸。每年的“三月三畲族歌会”这种重要的大型活动可以将其改变整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让它服务于弘扬民族文化,成为课程有效改革的先驱。我们要充分结合市场的需求,培养专业化音乐应用型人才。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音乐的基本知识,还要深层次地提高音乐带给人的精神层面的熏陶。通过一些“原生态”的声音,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音乐的魅力。让大家充分掌握畲族音乐的旋律、节奏、唱式方法等。教师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采风活动。这样的活动作用在于让学生们了解现状,能够认识到这种音乐文化被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适当的歌曲比赛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组建师资发展培养

在将畲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同时,培养师资队伍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手,所以教师方面的培养也要重视起来。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讲究高效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当中的创新元素也是对畲族音乐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孕育的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是对区域性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三、结语

畲族音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具有自身优秀文化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当然其中畲族文化是组成的主要部分。畲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这种音乐的传承就是口耳相传的方式。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产物,不同的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各具特色的,这种特色也使它能令越来越多的人为之倾倒的重要理由。但是现在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越来越不被年青一代所看好,正在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拯救,继承和发展这种优秀古老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泉,避免它的枯竭。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丽水学院校级教改课题的成果,项目名称:地方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培养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14JY12。

参考文献:

[1]罗俊毅.突现民族特色传承区域文化——畲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3,(03).

[2]郭敏.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5,(10).

民族地方高校 篇7

民族民间体育是伴随着人类体育活动的出现而适时产生的,没有高度的系统化,被大多数人群所所接受的,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民间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体育活动。是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根据自身的历史积累和独特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体现各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各民族特有的社会形态。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都是当地地区根据自身所独有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文化结构等所形成的符合人民需求的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它所独具的内涵。民族民间体育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极为常见,例如荡秋千、打陀螺、踩高跷、霸王鞭、打苗鼓、舞龙舞狮等。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中,最常见的是对于课程教材的更新换代。然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应试教育无法适应各个民族的不同需求,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特有的丰富资源无法发挥其本身巨大的作用,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无法适应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步伐; 其次, 现代的体育课程被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网球等体育项目所覆盖,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空间被制约和限制,得不到更好的利用;而由于城市化的渗透,民族民间体育的传承形式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开辟新的途径来满足当地的需求,而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主要途径之一。民族民间体育进入学校的举措,从教育的角度讲,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真谛,排解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压力,使其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社会的角度讲,为民族民间体育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形式,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最根本体现;同时为我们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

2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2 . 1 充实课堂内容, 改进课堂机制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机构之一,承载着文化输出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对民族民间体育的整合利用,不仅实现了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为课堂提供了新的教学元素,丰富了教学的开展形式。

2 . 2 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增进学生对于体育的体验

调查表明,目前高校课程内容缺乏趣味、竞技性强、重复性高,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民间体育中的踢毽子、舞狮等,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具有趣味性,同时因为其新颖的课程形式,使之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挑选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合理地完成课程内容,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完成任务后带来的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增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体验,进而上升到对于人生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

2 . 3 全球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影响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

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及边区,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逐渐渗透,生活习惯和周边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要开辟新的道路以求发展。把民间体育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具体表现。

2 . 4 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民族民间体育如今已成为社会体育文化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形式之一。将其引入高校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于民间体育另一种形式的保护与创新,是保护民族本土体育文化的一种重要力量。

2 . 5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集体主义精神

民族民间体育源于大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高校中民间体育的广泛开展,有助于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对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操具有引导意义。

3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3 . 1 民间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得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相关人员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开展是由教师进行引导与展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所需开发课程的认识深度与掌握情况是进行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学中的多面性以及复杂性要求教师要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素养。湘西地区高校教师并没有把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投注到对新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上。

教学开发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眼界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他们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喜好,合理地进行课程开发,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喜好因素在哪里。

3 . 2 民间体育课程信息资源

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不仅需要教师、学生和社会的通力协作,还需要教学信息的支撑。先进的、及时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提供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能通过实践获得更适应学生的教学经验。民族民间体育有其本身的传承方式,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民族民间体育的优势。

3 . 3 民间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目前湘西地区高校开展较多的体育教学项目仍然是现代体育为主,没有合理、充分的利用本地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使得大多优秀的体育项目闲置;同时,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在湘西地区高校开设的课程中,目前开发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有踩高跷、舞狮、苗鼓等,但其所开设的体育课程辐射范围并不广,只有少部分班级参与其中。

3 . 4 自然地理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优美,多山、多水、多树是湘西地区的自然特征。学校虽然建有篮球、足球场,有篮、排、足球等体育设施和场地,但也符合开展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育课程内容,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速度、灵敏、力量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完全可替代很多现代体育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增加了业余活动的选择,促使他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利用当地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对体育课程的开发是缓解经济压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是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以学校为牵头,教师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因地制宜的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3 . 5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物力资源

教材是对一门课程的总结与诠释,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产生联系的纽带。好的教材不仅能指导教师更进一步系统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程的要点,获取知识。目前湘西地区高校中民族民间课程的教材较少,缺少对于此类型教材的整合和编著。

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保证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物质基础,是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没有适合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物质条件,课程的创新也将成为空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湘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开放条件基本上符合体育教学的需求。

4 针对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4 . 1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民族民间体育进行整合编入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使教师了解掌握进行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理论素质和教师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听取报告会、进行教师间的交流研讨、与其他学校交流经验等方式来实现。

4 . 2 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使所受教育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建立符合他们身体情况、心理情况和年龄特征的课程,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 . 3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复杂性,并且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安排合适的课程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学习,教师对学生的不足和问题加以指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学习形成对民间体育项目的清晰的认知。

4 . 4 学校、政府部门加大对课程开发的经济输入

对于新的民间体育课程的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课程的开发、研究,教材的编写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体育器材直接制约着体育课程的开展,充足、全新的器材供给,不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学校硬件实力的一种直接展示。另外可以通过购入、利用周围资源制作,改造场地等形式实现。以坚实的资金力量为保障,是对课程开发最有力的支撑。

4 . 5 与地方优秀体育文化传统相结合

在开发的过程中,进行创新的同时,要因时因地的与地方优秀文化相结合,挑选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项目充实到体育课程资源中。在对课程进行选择的同时,选取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程度,在对新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随时根据情况更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同时,可以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整合,以期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经过重组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挑战性、适应性和健康性,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其中。

4 . 6 扩宽信息获取的渠道

多形式获取民间体育信息的资源,多方面收集促进改进教学的信息。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信息交换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学会如何从网络信息中捕捉自身所需的教学点,编写入授课教案,并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

摘要:民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至今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人民丰富社会精神和物质生活、增强彼此间交流的重要途径。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但由于体育观念落后、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地域环境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利用和更好的开发。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地区高校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势、体育课程的资源利用等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湘西地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存在着信息获取渠道窄、开发体育课程没有匹配教材、教学内容开发项目少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2(2):83,118-120.

[2]徐金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1(10):53,62.

[3]熊静梅.农村中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08.

民族地方高校 篇8

一、民族钢琴音乐文化教学基础研究

民族钢琴音乐文化教学主要是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地方高校现有的钢琴教学中,因此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现状研究、必要性研究、可行性研究。

(一)钢琴教学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学几乎都以西方作品的演奏为主,中国风曲目的钢琴演奏并未引起学校及教师方面的足够重视,学生也并没有很高的兴趣。而少数进行中国钢琴演奏的高校由于中国钢琴作品有限、演奏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教学效果不佳。

(二)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弘扬与传播都需要与钢琴艺术相结合。(一)我国许多钢琴作品都取材于民歌等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如《第一新疆舞》、《卖杂货》及《变奏曲》等,充分地体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钢琴作品的不断创新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的不竭源泉,也促进了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或许中国钢琴才是摆脱一味模仿西方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二)中国钢琴演奏或许是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引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最佳载体。钢琴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音乐形式,通过钢琴艺术将我国传统音乐结合,有助于唤起中国人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大力传播及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的可行性

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教师及学生习惯演奏西方钢琴曲目的先入为主的观念问题,还得不断提高我国钢琴作品的数量及水平。其实我国在钢琴作品的创作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展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水平,为民族钢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

本文探究了在地方高校中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培养民族音乐意识、制定相关教学大纲以及加强实践及练习等三个部分。

(一)引导学生培养民族音乐意识

教师应先加强自身的民族音乐修改,在民族钢琴教学中吸收借鉴西方钢琴艺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在授课时应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建立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体系。

(二)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遵照的纲领性文件,现有的中国钢琴教学大纲并未规定民族钢琴音乐的内容,因此民族钢琴音乐的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也无法真正落实。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形成规范,确立民族钢琴教育的主体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目的意义、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都应对民族钢琴教学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三)加强实践及练习

对于钢琴演奏而言,实践与练习十分重要。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技法与西方钢琴作品演奏技法有所不同,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音阶、和声及复调用法及五声调式等,其中指法的区别最大。能熟练演奏西方作品的学生未经练习也无法演奏好中国钢琴作品,因此加强中国钢琴作品的练习十分必要。民族钢琴音乐的弹奏及表现手法还需在课堂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规律。相信教师在带领学生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领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无穷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结语

中国钢琴教学的民族化能够同时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及钢琴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与历史使命。目前,我国钢琴教学民族化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体系能够为今后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相信在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稳步推进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

摘要:目前在我国,民族音乐及钢琴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因此民族钢琴文化的教学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而青年学生是音乐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因此要促进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在高校着力于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教学。本文对如何在地方高校推行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构了一套合理的教学体系。

民族地方高校 篇9

一、音乐专业资料室馆藏资料特征的分析

音乐学科专业资料的馆藏特征与普通学科资料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1、馆藏资料载体形式上的差异

普通资料藏书多以32开、16开为主,在书架上摆放整齐,而音乐书籍多以8开、4开为多,32开、16开的也有,从而造成普通书架放不下幅面大的书籍,若平着堆放,书籍难以取阅、回放,造成读者查阅不便,目前除了书籍的开本大小不等之外,还有音乐资料磁带、光盘、录像带等音响资料,这些资料易损、怕潮、怕晒,所以在收藏、摆放等管理上需要比较小心谨慎。

2、文献资料内容上的差异

音乐方面的资料在内容上主要以比较形象具体的音像资料为主,如乐器的弹奏、表演,声乐、舞蹈的表演方法、技巧等,理论上的知识又需要文字进行阐述,形成图文并存的形式展现学科内容,所以多数音乐书籍含有光盘。而其他文理学科多以文字资料展现学科内容。

3、资料收藏方面的差异

音乐学科资料相对文理科资料,数量要少得多,好的资料难以收集,原版资料少之又少,在一些小的城市是难以成批购置的,民族特色方面的音乐素材需要多方面的收集,更需要到很纯朴的民族地区去挖掘、整理,现代舞蹈、歌曲方面的内容更新较快,因此为避免资料损失,有些难以收集的资料学生不能借出资料室,只能在阅览室查阅。

二、资料室读者需求的特征分析

音乐专业学科的读者到资料室查找资料形式是多样的,如钢琴的演奏技巧,大师的弹奏技巧处理;声乐的歌唱、表演技巧,乐曲的处理;器乐的弹奏;舞蹈的表演技能;民族歌舞演唱方法及特点等,多数是直观的图像资料、听觉材料,如演奏《我的中国心》中最突出的音乐是大号奏出的旋律,第一次出现时很低调,再次出现时较第一次音高略有提高,第三次出现时其他乐器都不发出声,这时大号的声音十分突然,似乎从高处凌空爆响,高昂,节奏急,节拍强,空旷、悠远,震撼人心。再过几秒声音延续前意,稍有降低……,这样一些感觉上的东西,用文字描述是难以领悟的,通过图像的展现,人们就很快进入角色,这方面的资料需要在音响图像上去了解。也有查找理论方面文字材料的,音乐学科还有部分纸质资料是乐谱,他与其他学科资料不同,不是看看即可,有的需要在键盘上去感悟,或通过声乐读者口头试唱去品味作者的意味、情感,因此,有许多乐谱,读者要到琴房通过弹唱才能品味作者的意味、情感,并且需要反复啄磨、体会,所以读者需要复印曲谱。

综合以上分析,作为专业学科馆员,需要认真研究音乐专业学科资料室与普通资料室的馆藏资料情况和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与时俱进的为专业学科图书资料室作好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音乐学科资料室的建设规划

1、纸质资料室的设立

纸质资料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原始的资料在当今仍然宝贵的财富;乐谱是音乐学科纸质资料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学生常常摘要某本资料上的乐谱,所以在纸质资料室内添置复印设备是很必要的。

2、电子资料室的设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资料室在图书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电子书籍的查阅,乐谱歌曲的下载等,电子资料容量大,查找快捷方便,深受读者欢迎。

3、视听音响播放室的设立

前面我们提到音乐方面的资料内容上有比较形象具体的音像资料,这些直观音响图象资料如光盘、录像带等,需要通过音响设备才能反应他们的内容,目前不仅有单独购进的光盘,购进的纸质资料里面也配备有光盘,这样就造成光盘资料保管、借出的问题,前面还提到光盘、录像带等这些资料音响易损、怕潮、怕晒,借出又怕弄坏,不外借,在贵州等一些气候比较潮湿的地区,常时间放置,又容易起霉点,一样容易坏,所以在经费能挤出的条件下,设立视听音响播放室,建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解决光盘的存放问题,教师、学生可通过音响设备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去观看、视听,感悟,还可以用MP3、U盘等下载,这样就解决了光盘借出的问题,设立视听音响播放室对音乐专业资料室太重要了。在一些发达城市,有私人经营的音乐专业音响室,经营者搜集了有关音乐的经典资料,如一些经典曲目、经典大合唱等,他吸引着许多音乐专业人士前去观赏,经营者从而获得利润,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一套音响设备,而且个人搜集的资料很有限,因此从这一方面也说明设立视听音响播放室对音乐专业的重要性。

4、录音、光碟剪辑刻录室

音乐专业就需要乐曲,唱歌有乐曲、舞蹈更需要乐曲的旋律,音乐专业方面的学生能歌善舞,教师要求学生编舞,学生就要根据所编舞蹈去找适合本舞蹈的旋律,所以需要录音、剪辑。资料室内存集的一些贵重原始光盘资料、个人搜集的民间艺术题材,系上录制的学生集体演出,个人表演,学生进校专业的学习进程个人资料等等,有很多资料是学生非常想搜集的材料,这就需要光碟剪辑刻录。根据笔者在专业资料室长期工作总结,学生需要光碟剪辑刻录需求量是相当高的。据统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2006年教师、学生共刻录光碟320余张,2007年教师、学生共刻录光碟400余张。

四、音乐学科资料室的管理创新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地方民族高校经济的改善,科技设备进入各大小图书馆、学科资料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更好的为专业学科服务,就得思考、学习、工作、再思考再学习再工作。

1、加强业务学习

常言到:人到老,学不了,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与时俱进,学习的形式很多,可以进修、可以自学、可以通过馆内人员的相互交流、可以通过馆与馆之间的相互学习等等。

2、提高服务质量

礼貌待人、言语和蔼、动作迅速,细心观察询问读者所需要的服务,并加以总结,对达不到要求的服务作以记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读者的要求,尽量以高科技服务质量为读者服务。

民族地方高校 篇10

我国从20世纪末起, 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中, 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料, 为各级政府提供正确的发展决策及信息支撑, 促进西部地区健康发展, 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以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高校,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在为人才培养、政府决策、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顺应开发、服务开发是西部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术科研与地方社会发展重要使命。在制定馆藏资源建设的政策原则时, 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经济社会需要等具体情况, 切实考虑地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与开发, 注重民族地方特色, 面向社会, 广采博收。力争较为系统、全面的收集民族地方文献和信息, 使西部高校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能紧密联系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及经济民生状况。笔者结合近年的民族地方文献和信息收集的经验, 从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科学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以期为西部高校特色学科资源建设及民族地方文化融通提供有益借鉴。

1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

1.1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现状

目前西部高校图书馆对民间地方文献的收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有许多不足需加改进, 如收藏目的不明确、文献开发水平低、利用率低、管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高校图书馆收藏民族地方文献的目的是为了让校内外读者更好的使用, 虽然对西部高校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很重视, 但对其利用情况则不佳, 出现了为收集而收集的状况, 收集针对性、目的性不强, 专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较为突出。

笔者就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状况电话采访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等西部高校图书馆, 综合起来目前还面临以下问题, 各馆对本土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都比较重视, 一般自建馆以来都有长期的积累, 也进行了部分开发与利用, 但大都停留在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题录等基础层次方面, 缺乏全面、系统、深层次的开发, 而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长期规划与具体措施, 有些高校民族地方文献的咨询服务工作尚处于被动提供服务阶段, 缺乏主动参与的服务意识。

民族地方文献在高校中的利用率不高, 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1) 民族地方文献通常不对普通读者开放, 加之一些内部文件、资料需要保密, 只能在特定的小范围读者中使用;2) 各高校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 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也不同, 收集资料盲目追求大而全, 对特色的小而精有所忽略, 造成了一部分资料闲置浪费;3) 民族地方文献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民间内部印刷的, 故流行范围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小众文化与学科, 受众群体较少。另外, 民族语言的特殊性, 也会影响到文献的开发利用。

目前, 许多西部高校图书馆在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规范标准、收集范围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或盲目收集、或只收集某些重点, 且收集渠道不明确, 尤其是在文献的整理上没有统一的著录、分类标准;在网络数据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标准, 无法网络间顺畅的互通互用, 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1.2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地域的文献, 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域的特定性, 合理确定民族地域范围, 既要收集本地区的民族地方文献, 也要搜集与本地区相关的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收集要本着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原则进行。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内容全面丰富, 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历史、人物、宗教等诸多方面, 具有内容广、形式多的特性, 对于正式出版的民族地方文献印刷品、音像光盘、古籍实物、内部交流本、手稿本等, 应尽量搜集齐全, 以确保文献资料的完整性与学科的系统性。

民族地方文献学科庞杂, 布局分散且不规范, 高校图书馆在采集前, 必须根据本馆实际发展需要制定采集计划, 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明确采集目标任务。

一是要确定采集地域范围, 根据图书馆所处地域, 立足本地本土采集文献, 辐射周边地区。如兰州大学是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的重点综合大学, 位于西北五省中部甘肃, 广袤的西部土地上聚居着人口相对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 这些高原民族和跨境民族社会文化资料自然纳入兰州大学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

二是确定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类型范围。宏观上, 将西部各民族地区及周边跨境民族纳入民族地方文献采集的地域范围;微观上, 要注重收集本土各民族语言民间文本、各地方的方志、乡土志文献等针对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馆藏优势。

三是要确定学科范围。民族地方文献内容涉及面广, 采集时要考虑本馆实际, 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特色确立收藏的学科范围。考虑服务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注重收藏的系统性和层级。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 所以相关资料应坚持常年广泛搜求;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搜藏力求系统全面, 少有疏漏, 以为时政学者、学术团队、地方决策机构提供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 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民族地方文献、孤本、珍善本及影印本都应及时采集入藏, 发现缺漏, 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从而完整、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1.3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

高校图书馆除了正常的采购方式, 即利用现有正规出版渠道发布的各种书目订购民族地方文献, 或全国性书展及专业书展采购民族地方文献外, 还应根据民族地方文献的特殊性确定有效的采集计划和采集途径。下面针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的特殊性总结出3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即集中采购、上门征集、建立采集协作网。

集中采购就是采集人员根据采集计划, 集中一段时间到相关地州市县或乡镇基层采集民族地方文献, 主要是搜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书刊资料、各种文献汇编资料, 采集的主要部门是地州市县文物古籍办、党史办、史志办、民委及民族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 结合馆藏和采集计划, 突出重点, 注意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文史资料、地方志、地方年鉴、统计资料等, 不能漏购。

各民族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载体多样的特点, 收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仅靠政府宣传和社会捐赠还远远不够, 必须采取“走出去, 请回来”的方式, 主动上门拜访, 掌握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主动性。与此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常年活跃着一大批扎根于民间、潜心钻研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 他们因工作需要或因个人爱好, 长期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修订本民族地方文献, 手中掌握着一些民族地方文献精品, 有的家里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藏书室。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各种社会关系, 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系、接触, 建立友谊, 宣传征集民族地方文献的目的和用途, 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他们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心血应予以适当估价, 支付他们一定的成本, 对于无偿征集的孤本、善本等珍贵文献, 应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固有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又受到人力、财力等因素制约, 全方位采集民族地方文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应建立相应的民族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 即在一定区域内明确各成员馆分工, 确定各自的民族地方文献采集区域和重点, 然后对所采集到的民族地方文献互通有无, 横向与相邻的民族高校图书馆建立协作网, 纵向与县市公共图书馆建立协作。要形成多流向多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的传递方式, 要尽量采取“双向传递”, 即信息提供者与利用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建立双向传递, 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适时、有效和畅通。一是要与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建立联系, 及时为他们提供最新资料, 也希望他们经常反馈信息给图书馆, 包括学术活动、研究进展、民间收藏、成果等。二是要加强馆际联系, 互通有无, 这是扩大地方文献资源收集的最经济的方式。例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可与甘肃省图书馆等单位共同实行网络化, 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三是与全国各地的同类民族地区、同类民族院校图书馆之间加强联系, 采取征集、交换、照相和复制等手段, 对已有的珍贵民族文化文献, 则增大复本量以便交换, 达到区域或跨区域民族文献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2]。

2 民族地方文献的网络数字化开发利用

对地方文献作适当的整理并加以研究, 变“死”资料为“活”资料,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提供高品位的学术服务, 要面向社会服务, 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使广大读者能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馆藏。

民族地方文献馆藏信息网络数字化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要实现馆藏信息的网络化, 先要实现馆藏信息的数字化, 应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加工, 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目录数据库, 为系统管理地方文献创造条件。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时, 要严格著录格式, 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是数字转化技术, 尤其是对不同载体形式存贮的文献信息数字化, 文献信息数字化可分别采用两种数字转化方式, 一是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质文献, 还原成电子文字, 然后再进行编辑、标引、排版等深加工, 从而将大量的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 便于再次加工与深入处理。二是民族地方文献版本原态, 应通过扫描、翻拍等方式, 用图像作为存贮方式, 并原版显示, 在录入检索标引字段, 从而达到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数字化, 真实地反映出地方文献的特色, 让后人更全面的了解文献的真实性。

我国本土文献数字化起步较晚, 特别是西部地区, 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跟进最新进展, 争取在一个高起点上推进数字化工作, 各个高校之间应利用现有各种国家级、部级文献资料保障平台, 加强项目协作, 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以网络资源形式存在的数字文献资源综合性强, 并具备开放、广泛、及时等优点, 是纸张文献所无法比拟的[3]。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 尤其是西部中小高校图书馆应改变资源投入眼光, 树立资源分享的观念, 以开放的心态提供自有资源与大馆进行技术合作, 共同开发软件与数据库。[4]

3 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

3.1 科学馆藏

一是要建立健全民族地方文献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详细登录、科学分编、合理排架, 做好地方文献的补充工作。二是应适时成立专题性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一些图书馆过去对馆藏特色重视不够, 将陆续收到的民族地方文献都分散在各藏书点, 缺乏系统管理, 因此, 必须要结合建立特色馆藏这一目标任务, 成立专门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 集中所有馆藏民族地方文献加以管理。

建立专题性民族地方文献中心至关重要。立足本土资源, 做西部文章是地处西部地区各高校的历史使命。西部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加以集中管理, 使这类文献得到更好的利用。以兰州大学图书馆为例, 兰州大学图书馆为强化办馆特色, 加大对本校人文社科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力度, 于近期建立西部边疆文献中心及伊斯兰文献中心, 旨在建成本校西部特色学科跨学科研究资料平台。目标是逐步建成西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边疆文献、西部各少数民族民间文献、伊斯兰文献系统收藏、展示的综合文献中心。西部边疆文献中心收藏涵盖西部边疆各省区、各民族语种的地方史志、民族宗教、疆域边政、舆图、谱牒、民族志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文献资料;伊斯兰文献中心收藏世界范围内阿拉伯文古兰经珍本文献及伊期兰社会文化文献。

目前该西部边疆文献中心及伊斯兰文献中心, 主要收藏西北五省及西部地区民族地方文献及伊斯兰阿文文献, 现有资料近4万册, 有关民族学、敦煌学学科资料的收藏在西部高校图书馆独具特色。在促进西部高校文献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下, 该馆加强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文献资源的建设, 或可推动以该校相关重点学科为辐射带动西北及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学科西部边疆人文地理、敦煌学、西域学、中亚学、西北民族关系、跨境民族研究、藏学、回族学、伊斯兰文化研究等学术交流及研究, 并期待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融通交流有所贡献。

三是确定专人管理。搜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献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使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学科化服务水准, 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 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 熟悉西部地区民族情况并对民族地方文献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

3.2 学科服务与人才培养

在高校, 学科建设是龙头, 专业教学是永恒的主题。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 只有和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双赢。兰州大学的民族学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该学科囊括了民族政策、民族社会、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方向, 围绕这一重点学科, 图书馆与研究中心从信息的沟通到课题跟踪提供全方位的学科服务, 馆员与专家一起进行调查, 协助课题申报论证, 搜集课题研究资料, 参与课题研究, 直到协助研究成果的出版, 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使图书馆学科馆员得到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使研究单位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料提供了保障。除通过跟踪学术团队获得提升外, 参与到图书馆采访、编目和查新、情报服务等业务工作和学科服务中的馆员, 能够有更多机会开阔视野, 了解国际国内研究本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学术资料, 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学术研究动向, 对一些能力强的馆员, 应定向重点培养。[5]

3.3 加强文献保护

地方文献的保护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民族地方文献由于载体形式的多样性, 也就注定了保护地方文献方法的多样化。作为专门从事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馆员, 提高民族地方文献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要充分认识到文献保护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继承中的意义和作用, 要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一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 都必须把文献保护放在第一位。如果花大力气从民间搜集来的珍贵资料由于得不到妥善保护而损毁, 那将与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努力创造条件更新并营造文献收藏的环境设施, 不断改善存放条件, 针对载体的不同特点, 分门别类地存放和排列;另一方面, 要不断改进保护技术, 对于那些处于危险状态的资源, 包括手稿、印刷品和音像资料等, 要及时通过扫描复制、缩微拍摄等技术加以保护, 以便使这些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能被长期利用, 日常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防盗、防火、防蛀、防潮、防尘等方面, 确保民族地方文献完好无损, 使文化瑰宝完好地流传后世。让民族地方文献, 为西部发展建设发挥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论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篇11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69-01

民主与法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所追求和向往的社会状态,它们共同构成宪政的基本要素。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制化建设所体现的是正义和公平,而民主建设通常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它在满足社会的合法性诉求,制约国家权力和促进公民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法治价值体现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只有有了法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宪法、法律关于民族问题规定的进一步具体化,主要是为了保证自治权得到充分实现、规范自治权沿着法治轨道运行。它的建立,首先能够使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促进民族团结、国家政局稳定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它不只是民族地区的事业,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其次,它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行使相关的自治权,使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所遇到的困境

(一)体系结构不完整。

我国的法制建设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现在己基本构建起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等立法形式在内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但是,这个体系结构还很不完整。首先,各种立法形式仍不完备。就国家立法而言,尽管己制定出《民族区域自治法》,但是现如今对于散居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仍未能出台,致使该类人群的法律权益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障。纵观我国的地方立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中主体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問题最为最突,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有权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但是,时至今口,全国五大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仍未出台。其次,缺乏法律配套实施细则。《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立法法》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的主干,它们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们只能比较原则、抽象地作出相关规定。它们在客观上需要配套的法规、实施细则来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易于操作的行为规范。

(二)制度架构不健全。

任何法律或者法律体系的构建,都需要相应制度作支撑。我国己基本构建起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但是,这个法律体系仍然缺乏相应健全的制度支撑。在立法程序制度上,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在立法程序制度上欠缺,主要可以从《立法法》颁布之前,民族自治地方人大没有对立法程序作出规定看出,它仅仅对自治法规法案的提出、审议、表决、通过等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并未对变通、补充规定的制定机关与批准程序并且各授权法律的规定也不一致,这样的体制下对自治机关变通权的行使产生了阻碍。其次,立法监督制度存在欠缺。为了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宪法规定由国家立法机关统一行使立法监督权。现有立法监督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治法规的合宪性与合法性,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而报批制的制约也使得立法的过程过于繁琐、复杂。导致立法周期太长。根据现有情况不难看出《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对责任追究制度做出具体规定,也势必影响到作为下位法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对责任追究问题的规制。

(三)民族自治地方民众自治意识不强。

这主要表现为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群众自治意识淡漠。由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原因,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群众根本就不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意义,对《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法律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知之甚少或无从知晓,更不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权为何物,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质上是自治地方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治,缺失了少数民族民众浓厚的自治意识,所谓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完善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

(一)加强立法规划完善立法体系结构。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系结构的建设,首先应注意其立法的规划,其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和完善性。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特殊性所在,就要求立法机关必须更严格的审查立法项目是否属于立法的范围,以便明确哪些法律、法规或相关条款不符合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确实有必要进行变通,这样既提高立法的针对性,也避免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的形式化,对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结构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健全《民族自治法》实施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源于“权力制约论”。首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经常性地听取、审议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项民族政策情况的专题汇报,要经常性开展执法检查;其次人大应充分运用质询和询问权,时刻监督政府在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行为,使行政执法行为公布于众;最后,还要不断创新监督形式,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促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而社会监督机制是一种最广泛的社会监督,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往往能够产生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代替的特殊效应。社会上的一切丑恶现象最怕曝光,一经曝光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在这里指的是广大民众对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执法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得以顺利实施。

(三)强化自治意识,形成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尽管,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但人的实践活动都受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任何法律规范都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立法活动能否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往往是通过法律意识或观念对其影响,实施和完善自治地方立法与自治意识的强化是分离不开的。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发展、完善也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形成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展立法;以民主理念实现其公平性;最终以法治理念进行制约。

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是实现和谐、统一、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关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具体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永碧.《论民族自治地方对国家法的变通》[D]. 山东大学. 2012.

[2]赵纯.《民族自治法规立法程序存在问题研究》[D]. 延边大学. 2012.

民族地方高校 篇12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安置户”,电子资源,特色资源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图书馆职工队伍明显壮大,质量亦有提升;另一方面,图书馆馆藏资源明显增加,特色资源建设也初具雏形,从而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新时期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尚存在突出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新时期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到民族地区就业,这一情况给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奇缺,这些学校在引进博士研究生时求贤若渴,甚至有饮鸩止渴的倾向,将大量学历职称较低的博士研究生配偶安排到图书馆工作,无怪乎这些图书馆被戏称为“博士后流动站”。据统计,凯里学院图书馆的“安置户”为13人。这一情况的出现,导致图书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1],我们从凯里学院图书馆的情况管窥一斑。

2009年11月,凯里学院图书馆在编职工为23人。从职称来看,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无职称者6人。从学历来看,本科16人,大专4人,高中1人,初中2人。到2016年4月,凯里学院图书馆职工增至33人,职称结构为:正高两人、副高5人、馆员6人、助理馆员5人,无职称者15人;学历结构为:研究生3人,本科19人,高中5人,大专4人,中专1人,初中1人。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职工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时候,这些学校的图书馆职工队伍的职称学历水平并没有同步提升,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且,随着大量的外来“安置户”的到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变化。显然,这一情况,不利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电子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由于建设经费和建设思路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建设还不够重视,导致电子资源比较缺乏,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严重滞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有纸本图书1 165 052册,电子图书2 139 805种,其电子图书大约是纸质图书的1.8倍;怀化学院图书馆有纸质书刊126万余册,电子文献232万册,其电子图书也大约是纸质图书的1.8倍。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现有馆藏纸质图书64.8万册,电子图书74.1万种(册),其电子图书仅为纸质图书的1.1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42.01万册(其中珍贵古籍9697册),电子图书165万册(种),其电子图书亦仅为纸质图书的1.1倍。很明显,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低于中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

第二,特色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多是近些年才升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的考虑方面还不够成熟。同时,为了满足各种各样评估的需要,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中往往走了弯路,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有用的资源数量不足,特色资源严重不足。凯里学院图书馆尽管有纸质图书103万余册,并设有地方文献特藏室1个,但总体来看,地方文献特藏室藏书不多,特色也不突出,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特别是本校专家学者科研的需要。

二、新时期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出路

(一)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有学者指出,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建筑所起的作用占5%,信息资源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2]。可见,图书馆职工队伍建设在图书馆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鉴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近年来的特殊情况,这一任务更加艰巨与紧迫。

第一,大力加强在职职工队伍建设。由于近年进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安置户”较多,而这些“安置户”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都不尽人意。因此,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下功夫,盘活存量资源:一是大力开展在职职工的思想教育。由于这些“安置户”大多没有高校工作经历,因此在角色定位方面,“安置户”大多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安置户”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必须强化“安置户”的高校教师角色意识。尽管“安置户”来自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但成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职工之后,其角色则是高校教师,从而必须以“教师”和“高校教师”的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安置户”的服务意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一样,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也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因此,必须强化“安置户”的服务意识。二是多方提升在职职工业务能力。由于“安置户”大多不是图书馆相关专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其业务能力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升“安置户”的业务能力。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因人施教”,根据“安置户”的不同情况采取外出进修、馆内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通过“传、帮、带”,提升“安置户”的业务能力。

第二,把好进人关。作为权宜之计,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一度采取“安置”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到图书馆工作的“非常”措施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一做法不可持久。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协同人事处把好图书馆的进人关。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强调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而不是高层次人才配偶的安置机构,从而有效地抵制“安置户”;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来推拒“安置户”。事实上,一些“安置户”到其他部门工作往往更能发挥其特长。

近年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百色学院2016级新生已到校共5 741人,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6 941人。河池学院今年共录取3 789人,在校学生人数预计将达1.2万人以上[3]。显然,这些学校的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因此,这些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借此机会,在进人方面有所作为,重点引进一些图书馆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资源建设

第一,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建设。近年来,随着外来高学历教师的增多,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教师的地缘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同时,随着生源地的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学生的地缘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熟悉网络技术的学生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读书。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电子资源的普及。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教师而言,电子资源几乎成了他们赖以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电子资源以其快捷方便的优势正成为大学新生代的新宠,因此,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建设。新时期,加强电子资源建设对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一方面,与纸质资源建设比较,电子资源建设的成本较低,更加适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而言,加强电子资源建设还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发挥后发优势。由于诸多原因,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中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有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缩小这一差距提供了契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则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否则,会更加落后,永无出头之日。

第二,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建设。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打好特色牌,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同理,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搞好特色资源建设,从注重馆藏资源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性、地方性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图书馆应该树立特色资源兴馆的意识,主动加强与当地民委、档案馆等政府机构的横向联系,并组织人员深入各地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特色资源。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做好特色资源的信息化工作。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应当投入更多的人力及物力加强特色资源的信息化工作,尤其要加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建成自己的特色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邓小兵.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人员职称比例刍议[J].图书馆界,2011,(4).

[2]邓风芝.新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5,(1).

上一篇:流式信息下一篇:作文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