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文献

2024-09-22

地方民族文献(精选12篇)

地方民族文献 篇1

摘要:该文以丽江市地方文献建设为例, 介绍了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建设对地方文献的保护及资源共享的意义;丽江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设计和服务功能实现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的基本做法。

关键词:地方文献,云共享,建设研究

云南丽江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的遗产圣地。丽江有世界上的三大遗产, 分别是丽江古城 (文化遗传) 、三江并流 (自然遗产) 、东巴典籍文献 (记忆遗产) 。在这里居住着纳西、普米、傈僳、彝等22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12个世居民族,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丽江具有悠久的历史, 多民族历史长河中积淀丰富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 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摩梭风情、彝族毕摩文化、边屯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整理和加工,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 因此铸就了这份规模浩大的地方文献。但是由于这些地方文献的年代非常久远, 经过长期的保存, 出现了老化、变黄、变形、发脆的现象, 很多文献已经被损毁, 不能翻看。建设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 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历史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 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传, 促进民族文化的研究及更好地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1 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 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服务交付模式, 即云计算。云计算就是借助网络向用户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硬件、软件、平台等,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云”的含义是网络资源可以无限扩展, 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地获取,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扩展, 可以按照使用数量进行付费。整合分散在全市各个地方的特色文献, 然后将其存储到“云”集中, 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避免建设重复的信息资源, 减少信息孤岛, 以构建出一个可以共享资源的空间。云计算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整合文献资源, 并使资源实现合理共享, 提供了一个信息检索的新平台, 提出了共享文献资料的新解决方案。第一, 云计算的一个功能是可以一站检索分布式数据, 整合信息资源, 提供给读者一个统一的异构数据库检索入口, 使服务更加便捷。读者对资料进行查询时可以同时检索出十多个数据库。不但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也极大的提高检索的效率。第二, 由于存储资源共享度不高、扩充能力比较差、响应速度比较慢等因素, 传统的磁盘阵列存储架构面临了新的挑战, 云计算的存储量更大、易于扩展、数据更安全。并且云计算还可以随时进行异地文件处理、实现多台设备的数据共享。云计算可以为上百万台服务器同时提供云服务, 用户的需求可以较快的得到满足, 不再存在访问限制问题。

2 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建设的意义

2.1 丽江市数字图书馆利用云端服务降低成本

在云计算理念中, 成本优势是一大亮点, 丽江市数字图书馆购买云端服务, 购买成本比较低。用户不必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购置各种电脑设备、服务器等, 数字图书馆云端资源只需花费较少的资金就可以购买。这样, 用户反而减少了设备升级和维修的麻烦, 服务商会完成这些事情。而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上登录就可以, 用户可以用节省的这部分资金来更新基础设备, 进而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字图书馆平台, 用户只需花费少量的资金就可以使用先进的图书管理平台, 这样有效地帮助了用户顺利的访问我国的图书馆资源, 同时也减少了由于系统不兼容造成的资源共享问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对软件功能进行增加和删除, 运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利用率。

2.2 利用云计算保证安全性

将来, 丽江市数字图书馆会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文献资料资源中心, 但目前还存在网络技术安全问题。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 而且当前很多图书馆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在当前的云计算体系中, 服务商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最大程度的保证系统的安全。同时, 借助其他的云服务功能和专业力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安全问题, 普通的图书馆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如果保证了技术上的安全性, 我们就可以实现无障碍的资源共享, 并且还可将自己的资源共享给其他成员。

3 丽江市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建设的策略

3.1 建立地方文献管理机构

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大工程, 需要各单位互相协作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3.2 丽江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丽江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分别开展工作, 即纸质地方文献数字化和音视频地方文献数字化。

1) 纸质地方文献数字化

我们把纸质地方文献进行如下分类:内部刊物、图书、学术会议文件、乐谱、族谱、图片、碑铭。先按照这样的分类进行一次文献处理, 对每种纸质地方文献进行区分, 为数字化添加一种检索属性。

其次把所有纸质文献按照纳西东巴文献资源, 丽江地方史料, 丽江地方人士著述, 丽江的民俗资料和风土人情, 丽江的旅游文献资料划分成五大类型, 然后再一次加工文献资料, 制作成二次、三次文献等, 通过计算机的扫描和录入, 将其转化成为电子文档以供使用, 实现数字化。对于老照片或者古老的图片资料可通过翻拍的方式转换为数字化图片;按照《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中的项目规定、标准、格式规范等来录入文献资料。

地方文献收集完后, 将文献进行初步加工和处理, 形成数字化的文献资料, 然后用户通过检索来使用这些资料。通过研究决定采用超星数字图书馆作为丽江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平台。通过该平台, 在系统中录入加工处理好的数据, 制作成纳西东巴文献资源, 丽江地方史料, 丽江地方人士著述, 丽江民俗资料和风土人情、丽江旅游文献五类, 采用的发布形式为B/S, 以供用户进行检索和使用。

2) 音频视频地方文献数字化

对于音像资料如录音带、录像带的数字化, 是指将音像磁带中的资料转化成数字化形式, 借助电脑上的数据传输接口, 再利用音视频处理方面的专业软件将录音录像带上的音视频信号录制到计算机中, 在计算机中存储这些数字化的资料, 借助计算机来存储这些编辑后的资料。音视频文献资料采用的点播系统为Video On Demand Services, 该系统可以实现丽江本土音视频资源的集中管理。具体过程如下:1) 对收集到的视频、音频进行类别区分, 如形成旅游文化资源、自然风景资源、人文文化资源等等类别;2) 在Video On Demand Services视频点播系统后台制作与类别区分相对应的专栏;3) 根据点播系统要求, 对收集到的音视频资源进行格式转化;4) 将格式转化后符合系统要求的音视频资源上传系统;5) 对系统后台已经上传的资源进行发布, 制作完成音视频资源本地库;6) 根据相应网络传输协议, 对本地资源库网络化, 形成可以在局域网甚至互联网访问的丽江地方文献音视频资源库。

最后, 对纸质地方文献数字化后形成的数据库资源和音视频地方文献形成的视频点播系统进行统一的接口规划并发布, 形成丽江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平台。

3.3 丽江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平台的建设策略

按照性质, 将云计算体系的图书馆分成纯租赁图书馆、云服务提供商、节点图书馆。节点图书馆为丽江市各个地区的图书馆, 通过计量收费来购买云服务。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在线图书馆就是超星数字图书馆, 该图书馆于1993年成立, 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的数字图书馆资源供应商, 同时也是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该图书馆是我国“863”计划中的示范工程项目, 于2000年开始正式在互联网开通运营。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基于元数据和内容的检索, 甚至资料的全文和章节都可以深入到, 用户可以看到资料的前言、目录、正文、版权等, 因此读者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查找的知识点。超星数字图书馆云端服务提供多种获取文献资源的途径:在线查阅电子图书、在线文献传递图书部分内容、馆际互借等等。接受服务的丽江数字图书馆只需登录超星数字图书馆云端服务平台, 由超星公司构建和提供云图书馆服务, 丽江各地的图书馆都可以建立本馆的综合型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在超星数字平台的同一界面上, 用户可以检索本馆的地方文献, 也可以检索其他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这样数字图书馆的整套业务流程就这样完成了, 不必再花费更多的资金去完成软硬件资源的购置和维修工作。当前, 丽江市各个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资金都比较缺乏, 因此比较适合购买云服务, 这样投入的成本就可以大大减少, 同时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3.4 丽江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设计和服务功能

丽江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服务功能:由超星公司构建和提供云图书馆服务, 丽江全市各图书馆都可以在平台上建立本馆的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在平台上可以检索本馆的地方文献, 也可以检索其他图书馆的地方文献, 并相互间可以提供免费的文献传递。

丽江地方文献云共享体系栏目设计:

1) 纳西东巴文献资源:

纳西东巴文献资源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2) 丽江地方史料:

丽江地方史料包括丽江地方志、碑刻、拓片、名人字画、家谱等。

3) 丽江地方人士著述:

包括丽江地方人士写的图书、期刊、报纸、会议论文、专利、视频等文献类型。

4) 丽江风土人情、民俗资料:

丽江风土人情、民俗资料指丽江当地的山川、地理、地方特产、名胜古迹, 生产和生活习惯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民风民俗的书籍、报刊、画册、图片、胶卷、胶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电视片、光盘等。

5) 丽江旅游文献:

丽江旅游文献介绍丽江优美的自然风光的书籍、报刊、画册、图片、胶卷、胶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电视片、光盘等。

云共享体系图如图1所示:

音视频点播系统如图2所示:

总之, 地方文献的云共享体系建设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复杂的工程, 首先要整理出全市各馆所收藏的各种种类的地方文献, 要认真检查馆内的图书目录, 编制出一套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再实现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行云共享,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但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去做, 丽江全市地方文献资源云共享的目标是会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杜云.利用馆藏文献为地方旅游经济服务[J].云南图书馆, 2006 (4) .

[2]和继全.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承模式——基于纳西东巴典籍教学传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 2012 (6) .

[3]刘黎明.云计算变革已经开始[J].软件世界, 2009 (6) .

[4]宋瑞.基于“云”的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 (6) .

[5]李祝启, 毛丹.基于云共享体系的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5) .

[6]湛江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EB/OL].http://183.61.10 8.195:9 l/Struts O1/libs/zjlib.

[7]刘智, 李惠林, 刘规定.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浅析—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J].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 .

地方民族文献 篇2

地方文献工作是省级图书馆工作重点之一,地方文献建设是省馆建设重点之一,这一点,大家认识是统一的,也是比较明确的。我们湖南图书馆积几十年搜集聚敛之功,入藏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基本上形成了馆藏特色。在提供使用和服务上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为纂修专门志、地方志、党史志,为古籍整理出版等方面,更是成绩斐然,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誉。

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出发,我馆把地方文献库从保管部析置出来,单独设立一个部门,在全国图书馆界据说是“独此一家”,堪说足够重视了。而建部以后,对地方文献工作并没有进行认真研究,业务指导思想、搜集范围、整理方案都不明确,以至于工作无进展,差强人意,造成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以此而言,又只能说不很重视。基于此,本文试就如何扭转局面,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谈一些意见。

一、地方文献工作的指导思想

目标是行动的前提,没有目的或目的模糊必然导致盲目行动。湖南省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之所以没有能开拓出新的局面,关键在于目的不明确,业务指导思想不端正。地方文献部是一个横断部门,其业务与采编、阅览、期刊,书目参考等部门的工作是交叉的,处理不好就容易形成馆中之馆。因此,首先要确定地方文献部的任务,明确地方文献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湖南地方文献工作的任务是搜集、发掘本省地方文献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宣传、报导、借阅,使人们认识湖南、了解湖南、热爱湖南、建设湖南。它的具体目标是:

(一)为各级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制定方针政策,提供省情资料和历史借鉴。

(二)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为从事专业史的研究提供系统资料。

(三)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四)为修志、编写年鉴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

(五)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

二、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是由地方文献的概念所决定的。什么是地方文献?长期以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从广义角度来理解,认为地方文献是由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本地工作的有影响的人物)著述和内容述及本地的出版物三个部分组成。这种提法源于图书馆界泰斗杜定友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杜先生长广东中山图书馆期间,就认为广东地方文献包括:广东史料、粤人著述(包括外省人在广东工作、生活过的“寓贤”)和广东出版物,并提出“巨细无遗,宁滥勿缺,片纸只字,亦搜藏之列”。杜先生离馆后,几十年来,肖规曹随,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同志沿袭了杜先生的原则,虽积累了一定的藏书,但并没有收到应有效果。另外一种解释,即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象甘肃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是坚持这一条的,他们的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在图书馆具体工作实践中,后一种理解被证明是符合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湖南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是反映湖南的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物产资源、文教科技、语言文字、山川河流、气候灾异、风格人情、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图书、报刊、图片、照片、影片、乐谱、碑帖、谱谍、墨迹、简报、会议录、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等,即使是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而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湖南地方特色的,均不应作地方文献处理。当然,不容忽视所收藏的资料,除内容必须具有地方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强调资料的史料性。

地方文献收藏的主要内容,具体地说可以是:

1.地方党,政、军、群众团体的文件、会议录、公报,领导人的讲话、报告稿;

2.地方报纸和主要报导、反映湖南省情的刊物以及中央、各省市报刊反映湖南的资料;

3.考察和研究湖南的资料,如调查报告、游记及专门论述;

4.有关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经济发展状况的资料;

5.有关工业、农业、科技文教各项事业的.概貌,机构团体、事业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

6.有关疆域变迁、地理沿革、气候、灾异的资料;

7.省内各部门(专业志)、县、市地方志、党史志、民族志、乡土志、山川志、地名录;

8.省内各学会、协会、各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不含专业性论文、报告);

9.综合反映省、地(市)、县的资料,例如:农业区划资料等;

10.革命史料(包括工运、农运、青运、妇运的历史、现状)、党史资料;

11.文史资料,主要是反映湖南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也包括文化艺术方面的史料,象地方剧种的沿革、唱腔、服饰;地方色彩的绘画、雕塑、碑文、金石等;反映本省区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

12.本省籍政界、军界、文艺界及各界历代著名人物(包括长期在本省工作、生活过的有影响的人物)的照片、手稿、日记、信函和传记、回忆录、著作研究材料及其主要代表作;

13.本省民族的起源、演变、迁徒、繁衍生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资料;

14.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的研究、介绍材料和图片;

15.反映本省各方面的图片、照片(新闻图片、风光图片、历史纪念图片等)。

由于关于地方文献的这些概念一直都没有得到统一明确的认识,导致地方文献收藏范围的混乱,这是地方文献工作起色不大,进退两难的基本原因。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库入藏的书刊主要是三部分:毛泽东著作、湘版图书、湘版期刊。这种“三位一体”的藏书组织是上述地方文献由三部分组成这种认识的产物,有必要重新认识,把认识统一在对地方文献的本质理解上,对藏书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重新规划和布局。

下面对目前入藏的三个部分做些分析。

(一)毛泽东著作

我馆入藏毛泽东著作各种文字、各种版本2,600多种,10,000多册。毛泽东著作是马列主义文献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毛主席家乡的省级图书馆珍藏毛泽东著作,既责无旁贷,又引以为骄傲和自豪。在已经形成馆藏特色的基础上今后还要进一步做好这个工作,尽量做到完整、系统、搜罗无遗,使其在我馆藏书中灿烂生辉。但把毛泽东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是不恰当的。毛泽东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是全中国人民的领袖,他的著作内容博大精深,而限于反映湖南的却极少,不能以毛泽东同志是湖南籍的伟人而把他的著作屈尊为地方文献,对毛主席著作也应该坚持以内容为划分标准,否则,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批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健在的湘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不也应该在地方文献库“虚位以待”吗?!还有军事界、经济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著名湘籍人物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曾国藩到胡耀邦,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彪炳显赫,著述宏富。他们的著作要千方百计进行搜集,但不能都作为地方文献。

(二)湘版图书

湖南有出版社十家:人民、科技、教育、少儿,美术、文艺、岳麓和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书刊1,500种左右。把这些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单独入藏,其意义主要在于反映湖南的出版、印刷情况,当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科学的发展水平。湘版书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如果按《中图法》来类分的话,分布在二十二个大类,绝大多之书籍内容不反映湖南。因此,湘版书不能完全入藏地方文献库。如要作为版本样本收藏,可以因循旧例,在基藏书库入藏,并建立一套湘版书的目录,按统一书号排列。

(三)湘版期刊

据采编部提供,目前所订阅和收到赠受的湘版期刊405种,其中正式出版的有203种。如此种类繁多的湘版期刊,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话,绝大多数不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例如:在地方文献库收藏的90种刊名前冠有“湖南”二字的期刊.初步鉴定可以作为地方文献的仅10多种,占六分之一左右;采编部作为地方文献订购的62种(订价约250元),内容反映湖南的13种,占五分之一多一点,完全不反映湖南的41种,占三分之二。

经过对地方文献库藏期刊的粗略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反映、报导湖南省情及历史、现状为办刊宗旨,俾使读者了解和认识湖南。例如:湖南政报、湖南画报、党支部生活、湖南经济研究、湖南教育、湖南文艺界等等。学报多是专业性刊物,有的又分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的不能作为地方文献,即使是社会科学版,也只是有限的篇幅载对湖南的考察、研究;报导该校的规模、历史、发展动态等材料。

3.技术性刊物。为科研、生产、设计、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为同行提供国内外信息。有一部分是纯理论性、技术性刊物,例《湖南数学通讯》、《机车电传动》、《微型电脑》等,不属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还有一部分刊有经验交流、科研成果的介绍,会议报导、事业发展概述、企业管理,这些内容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湖南的情况。

4.各种专业学会、协会办的刊物。一般是专业性文章,也载有学会动态、事业的调查研究、专业发展史。 同一学会、同一单位办两个刊物,一种是反映事业发展,一种是学术性刊物。如:湖南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湖南电力系统》、《湖南电力技术》;省农业厅主办的《湖南农业》、《湖南农业科学》;省林业厅主办的《湖南林业》、《湖南林业科学》。

5.以提高读者科学文化水平,进行学术交流为目的。例如:《公共外语》、《少年作文辅导》等。

6.文艺刊物。这类刊物且多且杂,须区别情况,慎重处理。有的是具有湖南民间或民族特色,象《湖南戏剧》;而多数文艺刊物并不是企图通过文艺形式来反映湖南,显示不出地方特色。

7.不是本省编辑,只是由本省出版或发行,更不能视为地方文献。例如:《中国》,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编辑部编辑,湖南出版和发行;《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是北京市期刊登记证第1288号,只是印刷、发行在郴州。

综上所述,湘版期刊可否作为地方文献收藏,要视其办刊宗旨而定。凡是以报导,反映湖南情况(不管是全面反映,还是重点反映某一方面)为主的刊物,都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并注意期刊的连续、完整。一般理论性、专业性、技术性刊物实以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阅读欣赏能力的刊物,不以地方文献入藏,而对其中概述事业发展、专业史等有关内容可采取复印、抽印,或做索引、文摘,集中以主题归类。文艺刊物中对一些着重反映湖南情况的代表作,以及关于湖南人物的报告文学,不论作者籍贯,都可以考虑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办法和上面的相同。

三、地方文献的收集

收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深入细致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几辈人的努力,才可望具备一定的规模,生产出一批成果。

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同志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头脑灵活,善于交际,有较宽的知识面,对湖南的史、地、治、人、事、时都有较深的了解,这是一个从事征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也是搞好征集工作的基本条件。同时,要“知己知彼”:“知已”,熟悉馆藏,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况情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好有目的地访求。不然的话,一无所知或若明若暗,工作就会茫无头绪;“知彼”,掌握出版信息,了解发行的门径。目前出版发行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如不了解情况,难以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某些资料的发现是“曲径通幽”,需要有一点执着精神。在知已知彼的基础上,就要广泛联系,与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征集交换关系,这是一般的征集程序。征集,是收集方式之一,也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一、二年内,我认为着重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派出专人,深入到省内各系统、各县市访求、征集或是购买。征集工作只是停留在“空中联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进去。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早在1983年就已经行文,建立了省内出版物的缴送制度。但文件要真正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光靠文件本身的力量是不行的,“红头文件”只能帮助我们扫除征集工作中的某些障碍、问题的解决还要靠我们的工作。盛世修志,现在各条战线、各个县、市都在组织力量纂修专门志、地方志,正是我们收集地方文献资料的极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收集过程中,提供馆藏情况,解答咨询,帮助修志人员提供资料线索。在收集中服务,在服务中收集,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互相配合的关系。在收集时,收集的面宜宽不宜窄,只要是地方出版物和历代文献资料,能收集到的尽可能搜罗无遗,收回来后再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不仅要收集当代的文献资料,也要十分注意历史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选购。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散见于各种古籍,近现代出版的图书报刊之中,要做好复印、抄录,剪辑、题录、文摘工作,这也是地方文献收集的主要方式。

四、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

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全馆业务部门工作的内容、采访、编目、藏书组织、流通阅览、书目咨询、情报资料服务。而它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所侧重。

藏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要求建立一个能自成体系的地方文献库,说起来也不无道理。但目前本馆地方文献资料按一定的藏书体系分藏于好几个业务部门,如果不考虑现实情况,过分强调集中馆藏地方文献资料,这样势必打乱了全馆的藏书体系,影响其他部门的正常工作,影响读者服务的质量。藏书体系是指一个馆而言,把全馆藏书根据总的工作目标和各个业务部门的任务组织成一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如果各个部门都搞成一个“小而全”的体系,形成各自为政的态势,实际上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只会破坏全馆的藏书建设。严重地浪费有限的购书经费,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省馆的任务。因而,地方文献库的建立应该有一个顾全大局,追求整体效益的前提,不能片面强调部门藏书的完整性、系统性。确因工作需要,也当然要调进一批复本或复制件,其他部门要大力支持。

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二,资料工作和书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有别于阅览期刊保管等部门的是:不只限于一次文献的借阅,而主要是提供二次文献并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这就是我所讲的资料工作。先要制定一个总体开发计划,然后确定分步实施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发掘、整理、编辑地方文献,再一个是书目工作,是地方文献部完成部门任务的主要手段。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馆藏,向读者宣传和报导,架起读者与资料之间的桥梁。

现在就要着手组织力量编制《湖南地方文献分类表》,这种科学的、适用的、地方性很强的分类表无法借用几部正式的分类法和其他馆已经编制出来的分类表,只能借鉴和参照,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个《湖南地方文献分类表》来。这种地方性很强的分类表无法借用几部正式的分类法和其它馆已经编制出来的分类表,只能借鉴和参照,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个科学的、适用的《湖南地方文献分类表》来。力量都消耗在内部扯皮上,贻误工作,贻误事业。总之,只有全馆一盘棋,才有可能切实地做好地方文献工作。

如何加强地方艺术文献工作 篇3

首先,应该加强对地方艺术文献的采集。地方艺术文献有历史的和现代的,它在河南大量存在,有不少是非正式出版物,属于“灰色文献”,如清代剧本《弥勒笑》的手抄本,武陟县冯丈村业余怀梆剧团保存的怀梆传统剧目手抄本,民间保存的反映艺人传承的“拜师帖”,过去时代点戏用的戏单,以及一些有价值的其他文字记录。这些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现代的地方艺术文献资料更为丰富:艺术活动的总结、报告、简报;领导的重要讲话、政府的有关规定;当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研究成果:重大专业的或民间演出的音像资料……这里同样是既有正规出版物,又有非正规出版物。正规出版物需要重视,非正规出版物也值得重视,都应该大力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以行政力量对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例如20世纪50年代对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60年代对传统文献的挖掘,80年代叫一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篡等,每一次都是一次文献建设的巨大工程,都留下了许多正规文献和非正规文献。这些都是文艺发展和研究的宝贵资源。全国编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时,收集资料达5亿字之多,而正式出版的文字不到十分之一,下余的都以“灰色文献”的形式存在,各地都应重视这方面文献的整理、存储和流通、利用。河南在编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时候,是省、地、县三级修志,收集的资料更为丰富,像《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国曲艺志·河南卷》,收集的资料都在3000万字以上,正式出版的“戏曲志”和“曲艺志”都只有百万字,不足三十分之一。其他都以地方性的非正式文献的形式分散存在,档案部门以及艺术研究部门的资料室应该把这些资料作为重要收集对象。

其次,应该注意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科学管理、存储,加快信息流通。就我们这个资料室来说,有关本省艺术的文献资料是相当丰富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戏曲、曲艺的发掘,80年代“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修,都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文献资料,有文字资料,也有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但是并没有进行科学地、规范的整理、存储,有些相当珍贵的文字资料甚至还堆放在那里。没有进行规范的整理、编目、上架存放,有的已经有霉烂的危险。大量的音像资料,没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处理,有的已存放20年之久,大有脱磁报废的可能。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艺术文献进行整理、处理、编目、归档,合理存储,给它们一个安身之所,以免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第三,应该重视地方艺术文献的增值、流通和利用。在对地方艺术文献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整理、归档的基础上应该使其增值,合理利用,加快信息流通。只有使这些文献承载的信息在社会上流通了,才能实现文献的价值。仅仅存放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要使现有文献增值和充分利用,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编写二、三次文献,二、三次文献通过对文献的集中、分类、介绍,不仅有利于对信息资源查询、阅读,同时又注入了对文献的理解和认识,实现文献的增值。就当前河南艺术领域现有文献情况来说,对以下几个方面编写二、三次文献很有必要:在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类介绍:对原来某一类型的信息写成简介,编印成册:对现有艺术家的档案资料进行介绍:对现存的民间舞蹈音像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料编写成二、三次文献对外介绍……总之,要把这些资料介绍出去,为阅读者、查找者提供方便。最近几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组织人力,把戏剧大师常香玉的资料集中起来,科学分类,编写了《豫剧大师常香玉》;把近年来报刊刊登的有关戏剧方面的资料集中起来,按照年代顺序编成《河南戏剧活动报刊资料辑录》,大大提高了这些资料的使用率,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欢迎与好评。

第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文献存储、流通的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艺术档案资料室当前的条件比较差,还很难一下子实现文献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但是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制作“河南艺术文献数据库”,电脑储存,网络流通。现在,全国正在进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我们应该利用这一机会,加快数据库建设,特别是地方艺术文献的数据库建设,让地方艺术文献的存储、流通、使用纳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流通,才能够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

地方融资平台文献综述 篇4

地方融资平台, 就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 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 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 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 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 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的项目。1994年分税制度的改革,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但同时政府又要承担公共建设的职能, 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2008年以来,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增长较快。我们认为, 其出现具有合理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 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政企不分、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地方融资平台是一种渐成雏形又须加强监管和引导的项目, 如何控制其运作风险, 构建阳光融资体制, 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 有必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述, 周小川 (2009) 指出“地方政府主要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作质押进行融资, 靠综合服务的收费能力而非项目自身的收费能力偿还债务。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资平台还债能力欠缺, 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等问题”。为实现与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对接和配套, 许多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的体制通道, 所以选择另辟蹊径, 成立了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城市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 代替政府进行直接与间接融资, 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包括: (1) 各类开发区、园区投融资平台; (2)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3) 土地储备中心类公司; (4) 城市投资建设公司; (5) 财政部门建设的税费中心; (6) 交通运输类政府投融资平台; (7) 其他类型。

通过对大量文献期刊的阅读和归纳, 笔者总结和提炼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几大特征: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从注册资本来看基本来源于政府, 公司主要负责人由政府任命或政府官员直接监管, 当地政府决定重大项目的融资决策和资金投向。 (2) 主要功能是融入资金, 借助此形式为政府进行市场化融资。 (3) 多数贷款偿还本息需要政府信用支持, 并且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为融资承担责任或提供担保。 (4) 所融资金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益性项目, 辅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5) 结构特点明显, 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于基建投资;从政府层级来看, 县级融资平台数量和贷款余额所占比例大;从融资平台贷款来源看, 国开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所占比例高。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分布不均匀。 (6) 规模增长迅速。2010年11月2日, 中国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估算总规模达8万亿甚至更高,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20%~25%。2009年末, 金融机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7.2万亿元, 占银行业总贷款的18%。在7.2万亿中, 2009年新增贷款约为3.7万亿元, 占51%。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之迅猛, 规模之壮大 (1) 。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和现状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主要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 政府政策催生出各地政府各种融资形式, 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的事权没有减少, 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凸显, 在需要更多财政支出的同时, 地方财力却显著下降了。据资料显示, 2008年, 地方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78.6%, 比1994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7%, 比1994年下降31.3个百分点。虽然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有所增加, 但与增加的事权相比, 仍捉襟见肘, 由此衍生而出的地方政府融资的动力就显而易见了。为了弥补支出压力, 地方政府融资形式不断变化, 常运用一些过渡性的、非规范的融资方式, 比如向国有企业借款, 动用预算外资金的盈余, 在有些支出项目上采取拖欠做法等, 或者各级政府设立的多种金融机构, 吸收各类资金投入到政府控制的企业中去。第二阶段是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国内土地市场一蹶不振, 地方政府财政紧缺。中央适时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财政政策。为了融资需要, 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末, 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机构达3800多家, 总资产8万亿元, 贷款余额7.38万亿元, 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 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 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2009年底, 主要上市银行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0%左右, 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地方性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较高, 2009年到2010年,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地方融资平台的增长呈现井喷的态势, 其成为地方政府完成投资任务的首要选择, 地方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展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激烈竞争。可见, 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确实惊人, 而其隐含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李靖 (2010) 从五个方面指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1) 商业银行贷款成本提高, 难度加大; (2) 从土地批租中获得的土地收益减少, 使政府陷入债务负担; (3) 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权重组等获得的资金能力有弱化的趋势; (4) 对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减少; (5) 强制集资带来民众舆论压力。

四、关于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综述

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论文的阅读和归纳, 大致总结出以下关于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 并列示各学者的观点。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大部分学者都从三方面考虑, 分别为信用风险, 给银行带来的还贷风险和对地方财政甚至中央财政的风险。

王曦 (2010) 指出的贷款风险问题: (1) 平台存在信用风险, 具体体现在缺少第一还款来源;以政府划拨土地和股权为依靠的融资平台属性, 产生信贷风险可能性大;平台融资责任主体模糊。 (2) 对银行而言存在的风险体现在长期贷款急剧增加, 对款结构不平衡两个方面。 (3) 给地方财政带来影响, 隐性债务显性化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 甚至由中央政府买单。

高立、张令奇 (2010) 也从对商业银行和地方财政的风险两个角度分析:

(1) 对商业银行:地方政府采用打包贷款方式, 分拆给不同项目, 导致贷款使用期限上短贷变长投, 资金使用存在偏差, “壳公司”还债能力低, 产生不良贷款。

(2) 对地方财政: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制于土地市场, 而土地市场不稳定, 无疑对地方财政施加压力。

王朝阳, 谢晨, 何德旭 (2010) 指出融资平台所存在的风险: (1) 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发的潜在金融风险, 集中体现在为银行信贷风险和债券违约风险。 (2) 融资风险一旦破产, 地方财政风险将被凸显。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 中央财政将面临着潜在风险。

同时也有学者从更为细化的角度提出关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比如李冠青 (2010) 认为: (1) 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有较高风险。政府隐性担保, 获得重复信贷资金, 一旦进入集中的还款周期, 过往积累的风险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2) 举债规模过大, 融资平台数量过多, 融资公司设立与运作不规范, 使得潜在风险大。 (3) 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担保存在不规范行为, 在担保程序以及法律文件方面存在漏洞。 (4) 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决策与贷款项目质量不直接挂钩, 从而造成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差, 导致银行产生不良贷款。

郑荣、张俊、干胜道 (2010) 对融资平台的风险较为具体地指出了以下观点: (1) 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包装风险; (2) 地方政府递延的还贷风险; (3) 助推房市泡沫的风险; (4) 融资创新产品“杠杆效应”引致的风险; (5) 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6) 再次形成“国进民退” (2) 的风险。

李靖 (2010) 关于融资平台风险问题提到, “过度依赖国外借款和银行债务融资, 使融资风险加大。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采取间接融资方式, 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各地外债规模普遍过大, 有些地方债务90%以上是外债, 对内融资规模小且手段单一。外债是主权债, 具有很强的偿还刚性。这种双重风险的融资格局, 使地方政府既要承担项目单位偿还能力的风险, 又要承担国家风险和外汇风险, 融资成本相当大。一旦还款发生困难, 地方政府就得动用财力垫付, 给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留下隐患”。

徐琳 (2010) 提到了系统风险, 他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风险, 很大程度上以未来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等效益的显现。 (1) 贷款担保流于形式。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 还贷支持性文件及地方财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正是这“担保函”增加了融资风险。 (2) 政府性风险问题突出, 政府融资平台的最大风险在于财务不透明从而导致真实资产评估较难。 (3) 借贷主体还贷能力不足, 个数繁多的融资平台使得隐形负债成隐患。

五、关于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

关于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措施,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改已经形成的;严格审核未来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加强监督。

高立, 张令奇 (2010) 指出针对融资平台防控风险的两大措施: (1) 按照项目制原则, 对现有融资平台规范和清理。1) 严格监控平台公司贷款的投向。2) 对平台融资进行项目限制。3) 完善平台融资的抵押、担保制度。4) 对平台融资进行新旧划断, 分别处置。 (2) 深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改革, 缓解对融资平台的过度依赖。1) 进一步推进中央、省、市县三级财税体制改革。2)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特别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 构建以房地产税为主的地方税收体系。允许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发债券, 减小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在《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 (2010) 这一文献中, 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

第一, 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分类处理, 对于省市一级财政收入比较稳定, 偿还能力较强的, 经过必要的规范和清理后, 应该对它们继续提供贷款支持, 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工;对于财政状况较差的县一级平台, 则尽量不提供贷款;第二, 投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必须与实体建设项目对应起来, 重点防范纯粹用来借钱的壳公司, 这一部分违规行为要重点清理;第三, 对打包贷款进行项目的对应和清理, 即银行把贷款所对应的项目一一打开和对应, 从而明确不同项目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水平;第四, 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如转让股份、转让资产或发行城投债。

徐琳 (2010) 着重就如何规避贷款风险提出了建议: (1) 要切实加强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管控, 对出资不实以及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 要严格限制贷款和发行债券。 (2) 融资平台要逐步改变政企不分的格局, 消除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行政干预, 转变其为政府融资圈钱的形象, 真正将融资平台打造为市场化的企业, 弱化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 强化企业信用, 消除平台债务风险最终转化为地方财政风险。 (3) 整合政府财政资源和资产, 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融资平台分类整合, 打造成几个具有规模效应的平台, 将分散于各部门和领域的财政资金包括上级财政转移资金集中起来使用, 增强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 (4) 强化对融资平台的信用评价;证券、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债券融资与贷款全过程的监管。

于小文 (2010) 指出发行专项地方债券要用于地方融资平台, 要增强地方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迫切的是需要新的资金注入, 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并能逐渐适应市场性竞争。为保证注资的可靠来源, 应在国债发行规模中, 沿用以往的地方债模式, 续发较长期限 (最佳五年) 的地方债券, 专项用于充实各地经过保留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 便于“专款专用”, 注资来源有保证, 操作简便易行, 便于事后审计监督, 同时可以回避信用风险的发生;从长远看, 壮大了平台的发展基础, 进而能够吸引银行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融资, 发挥财政政策应追求的“乘数效应”。

地方民族文献 篇5

摘 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的背景并着重论述了海南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全文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4805-0028-03

海南地方文献作为海南省珍贵的文化和知识遗产,在海南省整个文献资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对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随着全球各领域知识的网络化、数字化,以书本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已远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海南地方文献面临着新的挑战,它必须走向数字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1 海南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化的背景

1.1 海南建省前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海南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建省以前,海南只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广东省政府就对海南行政区的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当时,广东省各级图书馆大量地征集海南行政区各市、县的地方志及其它的有关海南历史、地理的文献资料。至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华南师大图书馆等依然保存着一套完整的海南各市、县地方志;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海南行政区各市、县图书馆开始积极主动地征集、整理地方文献;但由于当时各市县的图书馆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跟不上,文献没得到深加工。

1.2 海南建省后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

海南建省后,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市、县图书馆都有专款作为征集地方文献的费用。海南省政府于拔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再版国内及海外所存的海南省各市、县的地方县志,现在海南出版社陆续出版《海南地方志丛书》(共67册、1 500万字)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共了25册、560万字),将在10月出齐,这是到目前为止,海南最完整的一部史料志。此举对于保护、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海南省各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

地方文献对研究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教学和科研,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参与了海南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从1985年开始,我馆就对收集海南地方文献的重视,当时就从一些报纸和期刊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海南的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地方资料,并编制了一套卡片,分类编目后进行收藏。到1995年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时候,全部录入在ILAS中自建的《海南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1992年开始设海南地方文献专藏库,专门收藏海南解放以来各种地方报纸和杂志的合订本、历代的方志、地方丛书、会议资料汇编、年谱和族谱等古籍和现代出版的反映海南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和地理资源的图书。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地方文献,我馆多次派专人到广东各大图书馆考察,在华南师大图书馆复印了《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等珍贵的地方志,10月又派专人到广州考察,在广东民族学院复印了《广东民族研究论丛》、《黎族风情》等本馆没有的少数民族资料,并与中山图书馆合作参加上海图书馆主持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的海南家谱部分的编目工作,此书即将出版。

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我馆多次与省政协、省地方志、海瑞墓等单位联系,争取到了很多历史类的捐赠的书。201月14日,我们图书馆主办了“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座谈会”,邀请了研究海南地方文献的在海口的专家、学者参加,各位专家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不少专家把自己珍贵的私藏书捐给图书馆。韩冰老先生自己捐出珍贵文献的同时,还联系了香港东西方文化出版社的寒山碧先生,把他的一些珍贵资料捐给了图书馆。还有李放先生等专家也捐了珍贵的华侨资料。经过多方的努力,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在海南各图书馆中是最齐全的。

1995年开始,海南各高校采用深圳图书馆研制开发的ILAS软件进行自动化建设。我馆在建立书目数据库的同时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它包括了《海南报刊索引数据库》、《海南图书书目数据库》、《海南图书内篇名数据库》和《古籍书目数据库》四个专题数据库。《海南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立是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就是把原有的在报纸和期刊上搜集到的地方资料做成的`卡片目录录入建库,在此基础上又回溯了历年的刊物,增加了大量的数据,增设了内容提要字段,这个数据现有了4万多条数据,由于这个数据库的信息量大,实用性强,读者的利用率很高。为了把分散在一些图书中如论文集、资料汇编、地方文史专刊等类的书籍的有价值的海南地方文献集中体现出来,我们建立了《海南图书内篇名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目前也有1万多条数据。

2 地方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的建设的可行性

书目和题录数据库只是二次文献,二次文献仅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及其部分特征,只是为查找一次文献服务,用户检索的最终目的是要索取原始文献的全文信息,即一次文献的获取是读者需要的根本。为了让大量的海南地方文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读者一步到位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海南资料,跟上现代信息迅速传播的速度,海南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成为了必然性。

2.1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体现馆藏特色

地方文献反映了本馆馆藏的特点,各个图书馆只有建立据有本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数字库,才能体现自己馆藏的特色和个性。海南省属于典型地区,它的文献区域范围包括海南岛、南海及南海诸岛。海南省的各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有关地方文献的藏书,但海南至今没有一个地方文献的全文数据库,而我馆是海南地方文献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特别是历史文献,是别的馆所不能比的,在我馆建立海南历史文献全文专题数据库,是最能体现我馆藏书特色的建设。

我馆地方文献部20曾自建了《海南网络资源全文检索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从软件的设计到数据的录入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完成,共有3000多条数据。但由于数据库的容量不大,不能继续发展。这是我馆海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雏形建设阶段。在海南地方文献还没有全文数据库的情况下,在年5月份的海南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2.2 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是对珍藏本的保护

针对广大用户对一次文献的迫切需求以及索取一次文献难的问题,提供原始文献的全文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但地方文献中有许多珍贵的图书和合订本,由于时间长久,许多线装地方文献已经经不起反复的查阅、扫描或复印。

我馆是海南省地方文献收藏最完整的,所以我们除了接待本校的读者以外,经常有学校以外的读者来找资料,他们需要资料量大,虽然有了题录数据库,但又不能看到原文。结果有了很大的麻烦。如,三亚市政协来人要找有关于解放后国家领导来海南到三亚考察的资料,从题录数据库中我们找出了大量的有关文献,但又不能看到原文,只好翻阅了大量的报纸杂志,然后从七楼搬到一楼复印,再搬回来,这样不仅费时费力,又使许多藏书受到磨损。由此可见,地方文献资料全文数字化是最好的保护地方文献方法。

2.3 具备了建设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经费

目前许多研究海南地方历史文献的学者都注意到利用地方文献受到的局限,迫切希望海南地方文献早日实现数字化,因为经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实现。随着全球知识信息的数字化快速传播,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知识数字化的实惠,海南省政府开始对地方文献全文数字化的重视。205月海南省教育厅召开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会议,决定建立的一个较完整的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分几个专题来完成,各个专题由海南各高校承担。海南大学图书馆承担《海南旅游资源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收集古今中外有关海南旅游方面的文献,并将其整理、加工、建库;海南师范学院承担着《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收集从唐宋开始至50年代为止的海南岛史料,方便人们查找海南的历史文献;琼州大学承担《海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政府的出面,经费得到落实,一切的工作又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这就标志海南地方文献的开发开始走向数字化。

2.4 技术的可行性

建立海南地方文献还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年我馆投入使用北大方正Apabi德赛软件进行全文检索建库工作,现在我们已在这个库中建立了《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数据库(全文)》,在我们的网页上可以找到,这个库中又包括了《海南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海南历史文献电子图书库》、《海南历史文献音像库》、《海南历史文献图片库》四个子数据库。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数据库建设,我们还购买了Ar―tixScan DI 、惠普的扫描仪和汉王文本王扫描仪,目前这个库已有5 000多条数据。我们有待于解决的是怎样把原有的ILAS系统上的题录数据倒入Apabi软件中来。

3 结语

地方文献的全文数字化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全文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开发利用已有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转化可随机检索的一次文献,链接到Intemet网上,为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的法令迅速提供信息,为发展有海南特色的经济提供历史线索,对海南地方文化的迅速传播与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邓晓辉.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海南师院学报,,(2):108-1 10.

(2)王霞.宁夏区情文献资源全文数据库建设探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4):64-65.

(3)王卓杰.谈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全文数据库.图书馆学刊,1999,(4) :17―19.

(傅白云 女,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工作,馆员)

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特色馆藏 地方文献 意义 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各个图书馆已经把网络化与特色化作为学科研究的重点,所以如何搞好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也成为每个地方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支柱。地方文献藏馆是依据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收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以及利用价值,因此,想要把图书馆建设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就必须借助地方的文化特色进行形式上的结合。同时,特色馆藏的建设对于学术的研究以及学科的发展都提供较好的资源空间,形成馆内自身的特色,对于科研以及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建有以地方文献为特色的馆藏,就要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根据地区发展的经济战略,引导特色馆藏建设的方向,这不仅有利于拓展特色藏馆建设的新领域,还丰富了特藏馆馆藏体系,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深度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满足读者对地方经济信息的不断需求,也有利于加强经济建设并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二.如何构建特色馆藏体系

馆藏体系与馆藏结构是描述图书馆馆藏状态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馆藏体系是图书馆所积累的文献的整体。馆藏结构是构成馆藏体系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形式或构成形式。对与大众来说,所谓特色就是指在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资源。馆藏体系图书馆所积累的文献的整体。从本质上说,馆藏体系是经过长期的精心选择和馆藏组织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任务,搜集、筛选、整理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文种、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文献,构成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整体,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

1.围绕重点学科,规划馆藏建设。图书馆的规划必须要读者的需求,要与其他地方的特色有多区别,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布局。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馆藏体系上有了初步的形成,但与以后发展目标相比较,在数量、精度上还相差甚远,由其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资料比较欠缺,藏馆应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历史文化以及在技术性资料方面多投入,形成一定规模的馆藏,才可满足馆藏长远的发展。

2.适应区域特色,构建文献中心。作为一个地方藏馆,不论在馆藏设置上还是在科研立项上应与地方的经济密切相关,不但要体现出地方的浓郁特色,更应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立项研究,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地方图书馆应注重这方面文献收集,将其发展成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中心,扩大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特色藏馆作为本地区的发展特色,不仅有义务而且有实力在这些方面进行科研,将本馆建设成为地方文献中心,还应该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3.开发特色文献资料,形成专题性特色馆藏。特色文献资料由地方的特色、优势、特点、历史积累等众多的因素形成,而作为地方图书馆应先有限考虑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进行优先投入与整理,加以重点收藏、重点建设和重要整理,尤其是对这地方方面的学术著作、论文、讲义、手稿、毕业论文、参加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论文,专家教授、国内外社会名流的演讲,校领导在论坛上的演讲等,通过收集整合的方式,形成专题馆藏,这对本地方的教学、科研、地方经济有特殊的服务意义。

三.收集特色馆藏的途径

1.注重书刊的捐赠。建设地方特色馆藏就要收集地方的特色文化书籍与资料,因此,书刊的捐赠也是收集相关资料的一个途径,我们要努力开通渠道,争取到来自名家以及民间人士特色地方书籍的捐赠,变废为宝,这也是我们建设特色馆藏的方式之一。

2.注重非书资料的收集。注重非书资料的整理是指将图书以外其它类型的文献资料,如关于我们地方发展的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政府文件、政府出版物、讲座文献等一系列的资料进行收集。而这些相对于图书资料收集来说,更加的困难,但这些资料的专业性都非常强,适用于地方科研的立项、研究的参考,我们应予以重视并加以整理和收集。

3.大力发展电子资料。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文献资料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发布到互联网上,各种资料的数据库也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应创新计算机文献建设的途径,同时能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建设转移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资源建设上,形成电子文献资源。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初探 篇7

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 国内外的解释多达数十种, 为了直指核心问题, 该文不再一一赘述。概括来说, 国内有广义、狭义两张看法。广义的地方文献将有关该地方的一切资料全部囊括进去, 至少有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史料三大部分。主要依据作者、出版社是否在某一地方来判断文献属性, 只要是当地人士的著述、地方出版物, 不管内容是否涉及当地文化内容, 都将它归入地方文献。狭义的地方文献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作为划分文献的标准, 仅将内容涉及该地区文化的文献归入此类。该文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秉持广义原则, 因为当前地方文化、文献积累普遍薄弱, 再“狭义”下去就没有了。要尽可能广泛、全面收集、整理各种文献, 展现丰富的地方文化面貌, 才便于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

2 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的内容丰硕宽广, 一端指向悠远的历史积淀, 一端指向形形色色的当下文化生活痕迹, 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水力、风土人情、历史文物等, 举凡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在某一个地方有不同的呈现, 具有现实的学术意义和很高的史料价值。收藏地方文献对地方高校来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素材资料, 所形成的馆藏特色也为学校的图书馆增添价值。地方高校的教育无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文献资料的意义也就得到延伸。一个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 在制定各项经济决策、发展规划时都要审视当地的过去与当下实际, 从民情、地情、社会条件、资源条件各方面做出综合判断, 这时地方文献就为经济建设发挥出参考作用。与此同时, 当地乡土文化也就有了传承、发展的契机。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认识偏差和经费不足。许多领导对地方文献没概念, 对其重要意义当然缺乏必要的认知。现在社会崇尚“高大上”, 皇皇巨著作为镇馆之宝, 零散、局部的地方文献就难免边缘化。有的教学、科研人员也较少把眼光转向身边的文化和学术问题, 导致教学、科研对地方文献的忽视。从体制来说, 地方公共图书馆都有“呈缴本”制度支撑提供稳定的文献源, 而地方高校馆的角色位置使之缺乏“呈缴本”待遇, 也不容易得到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其他文献相比, 地方文献来源非常复杂。简单来说, 它有不同的载体、版本, 范围广泛, 形式多样;它有不同的出版、生产、发行单位;有不同的保存单位和个人。各种材料购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况且许多内部档案、内部资料仅靠市场渠道购买是很难收集的。当然, 图书馆缺乏管理地方文献的高素质专门人员, 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标准, 诸如此类都是问题。

4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对策

做任何事情都目标很重要, 地方文献馆藏建设也如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调查其对文献信息的实际需求, 根据需要确定收藏目的、范围和重点。可以先收藏校外作者和校内教师赠书以及赠书签名本, 当地历史名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图书占有一定比例, 师生的各种作品、毕业论文等学校内部资料来源则相对稳定。在收藏地方文献时最好遵循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的原则。地方文献的内容十分广泛,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 只能根据该校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研究任务来确定收藏对象和重点, 突出地方文献服务科研、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应涉及地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是较少的类目, 越要投以较大的精力。地方志等文献记载的地方知识往往具有连续性, 通常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重修或补充, 使某个地方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有连续、完整的历史记载。还有一些地方文献具有出版时问的连续性, 比如:各种统计年鉴、地方年鉴就是依年度连续出版的。除了保证大部头丛书、多卷册文献和连续出版物的配套、完整, 还要注意同一主题的文献在内容上的连续性, 例如:不同历史时期编修出版的同一主题的名录、方志、浏览指南等。文献内容涵盖面和内容连续性是衡量地方文献藏书体系质量高低的重要原则, 长时间持续积累才能见效。因此, 图书馆领导应提示采访人员注意持之以恒地积累文献, 并尽量保持采访人员稳定, 以免造成藏书系统残缺零散, 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进入信息时代, 应该重视网络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这是与以往不同之处。从整个图书馆入藏文献来看地方文献只占一小部分, 但其文献源分布散、文献出版方式灵活、文献增长速度快、文献时效性强, 走传统的图书馆统一大规模征集、编目、入藏的业务流程就难以发挥其功用。在众多采购图书渠道中网上购书比较快捷, 不妨从孔夫子旧书网、当当网、中图网等国内知名网站搜寻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献。这方面有成功例子, 玉溪师范学院就通过网上订购, 补充了关于杨升庵、担当和尚的早年出版图书。再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数字化、网络化地方文献资源日益增多, 图书馆工作人员检索地方政府网站、地方信息门户、地方网络报刊、地方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创建的专业性网站都可以获得大量文献。如果技术人员把收集到的网络地方文献集中起来, 日积月累建立地方文献网络资源数据库, 建立网上地方文献信息导航等完善的检索功能, 那么杂乱无序、稳定性差的网络资源就转化为有序化的、稳定的、利于检索利用的馆藏信息资源了。

由于地方文献收藏分散, 加之所藏数量、种类、特色、版本等各有不同, 传统借阅方式下读者必须在各馆之间奔波、翻阅文献、摘抄卡片, 可谓费时费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了技术保障。要使地方文化研究资料征集和收藏具有系统性、连续性, 就必须加强合作,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高校本来就有人才优势、资源优势, 地方文献信息加工的初级阶段就进行数字化, 有利于文献信息存贮、传输和使用, 而且还可利用网络进行深度开发。可先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 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数据库, 提高信息加工深度和综合处理水平。在此基础上, 依据各地文化特点建立专题地方特色数据库, 这往往可以成为工作的亮点。例如:玉溪师范学院可将花腰傣、抚仙湖化石等相关论文、文献收集、整理, 相对集中和分类编目。其基础是建立专架, 即按文献时代、类型、内容等不同情况在网络上进行集中管理、区别对待。管理员要定专题、定方向, 将散见于地方文献中相同的、相近的和相关的零星资料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汇集起来, 数字化并建立专题数据库。数据库放置于网站上, 既方便读者远程查阅, 又提升了文献的利用率和实用价值。开发具有该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数字资源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置文献的经费。配合馆际合作、网络文献交换等措施, 那么可以在节约人力、财力的情况最大限度充实馆藏资料。比如:公共图书馆有政府的“呈缴本”制度支持, 收集当地图书资料比较方便、全面, 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 进行文献交换, 那么很容易得到充足文献。

高水准的工作目标归根结底得依靠人才去实现, 所以要注意培养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一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 还要有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类知识储备。地方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 重点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知识面开阔、专业化程度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尽快掌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技能, 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培养责任心和事业心, 使之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有激情、有干劲, 以便为读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超凡贡献。

总体来说,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 是一个地区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综合记载。它是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 地方文献的建设需要图书馆人持之以恒努力去完成。应力图以历史发展脉络为轴线, 以不同学科领域为分支, 利用各类文献载体, 把该地区各时期的人文风物、自然地理展示出来, 让用户近距离的去触摸和感受历史。

摘要:地方文献因其地域独特性、珍稀性, 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探讨地方文献的概念、地方文献建设的意义, 分当前地方文献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加强地方文献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文献,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东黎.关于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实践中的探索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 (4) :120-121.

[2]郑芳梅, 彭立婷.地方文化与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7) :215-216.

论地方文献与地方志的关系 篇8

一、地方文献与地方志概念上的联系

1.地方志的概念。记录某一地区 (行政区域) 自然和社会情况的文献, 简称方志[1]。《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方志, 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书, 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 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分为:省 (自治区、直辖市) 编纂的地方志, 设区的市 (自治州) 编纂的地方志, 县 (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 编纂的地方志。

2.地方文献的定义。地方文献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没有录。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描述的是杜定友先生, 他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中提出:地方文献是记录着某个地方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 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等涉及某一地域并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的所有信息, 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文告、手稿等。

1998年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

地方文献与地方志从概念上可以看出都属于文献的范畴, 而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一种载体形式。由于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所以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更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也更能发挥地方文献“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和价值的文献形式, 也是地方文献搜集的重要内容。

二、地方文献对地方志编纂的重要性

1.地方文献内容具有广泛性, 是地方志编纂成功的前提, 为地方志编纂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多样的地方文献为方志编纂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一部成功的方志将是“一地之百科全书”, 它所容纳的信息是全方位的。要使一部志书内容翔实丰富, 必然要查阅大量的地方文献。这样, 编纂的地方志内容才会广博、生动, 具有丰富的资料性和严密的科学性, 其文献价值才会高。

2.地方文献的翔实性保证了方志成书的准确真实。由于地方文献多出于当时当地名人手笔, 许多是经过调查、采访或统计整理的实录, 可靠性较大, 有的还不为正史所载, 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量的情况告诉我们, 地方文献是有较高可靠性的, 志书的真实性决定了编写方志必然要参阅过去的有关地方文献, 因为, 地方文献植根于当地, 而志书的内容又记载于当地事实。因此, 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编纂志书参照当地文献越多, 编纂出来的志书准确、真实程度也就越高, 志书的质量, 实用价值也就越高。

3.地方文献的区域性增强了方志的地方特色。地方文献最根本的特征是区域性, 正是这一本质特征, 使它为编纂方志提供了其他任何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 地方文献是记录着某个地方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 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等涉及某一地域并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的所有信息, 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文告、手稿等。而作为地方文献的地方志, 它也是以一定的体例、对一定地方历史沿革、自然现象、物产资源和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土人情等方面分门别类整理记录的文献, 从地方志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全貌, 它的显著特色也是它的地方性。失去了地方特色, 也就不能称其为地方志, 而这些地方特色主要是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 所以编纂方志过程中为了增强方志的地方特色, 必定要参阅大量的地方文献。

三、地方志对地方文献的影响

编制方志的过程也是地方文献收集的过程。我们从众多旧方志的记载可以找到明证, 例如, “隋大业中 (公元605-617年) , 普诏天下诸郡, 条其风俗、物产、地图, 上于尚书”[2]。爰及唐代, 更令全国各州府, 按规定报送图经[3]。“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 十一月计九日, 请州图每三年一送职方, 今改至五年一造送, 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 即不在五年之限。后复故。”[4]以后历代修志, 都曾在全国范围征集过文献。《条例》第五条也有这样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 履行下列职责: (四) 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 组织整理旧志, 推动方志理论研究; (五) 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地方志特别是艺文志中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由于历代编制方志时对艺文志的重视, 一些不是名家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著作往往能从其籍贯地的志书艺文志中找到。笔者在收集榆林地方文献期间, 通过旧方志寻找到许多线索。例如, 榆林本地编写的地方志, 最早是北宋的《麟府二州图》、《新秦旧经》、《葭州图册》等, 均来自元地方总志《大元大一统志》残本的记载。还有一些内容涉及榆林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相关涉的诗文杂著, 如刘鸿声《爱菊园诗集》4卷, 李国瑾《石花鲤鱼赋》l卷, 杜肇声《马上吟诗草》6卷, 马汝骥《西元集》, 郝汝松《假我集》16卷, 郝崇元《野云子天问集》, 郝睿《孟浪子醉中集》、《西河吟草》等著作, 都是从府谷、绥德方志的《艺文志》中找到的。

四、地方文献与地方志业务工作之间的互动

在上次修志过程中, 图书馆为修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书馆和地方史志部门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 应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互动。

1.图书馆应主动与地方史志部门联系, 收集地方文献。编制方志的过程也是地方文献收集的过程, 地方史志部门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图书馆应主动出击, 争取把这些地方文献纳入馆藏, 当然史志部门不会也不可能把全部资料都交给图书馆保存, 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采取复印、复制、缩微等方式获得。

2.地方史志部门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地方史志部门在修志过程中, 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文献资源, 上轮编志工作, 各级各类图书馆为编纂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随着近年来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检索途径的拓宽, 新技术的应用, 一定会给地方史志部门更多更优的服务。二是人力资源, 方志编纂涉及许多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 例如从上轮志书艺文入志情况看, 大部分只摘录了部分文章和作者姓名以及作品名称。没有出版社名称, 没有具体的出版年代 (古代者则有朝代名称) , 也极少有作者简介, 更谈不上有作品提要了, 因而其实用价值不强。对图书文献的完整揭示、编纂作品提要、版本的鉴别校勘以及分类、编目等正是图书馆学的学科内容, 图书馆有很专业的人才胜任此项工作。

3.地方史志部门和图书馆共同组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组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史志部门和图书馆的工作职责, 应积极协调沟通做好这一重要工作。

地方文献植根于当地, 而地方志的内容又记载于当地事实。因此, 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数字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收集、检索途径的拓宽, 新技术的应用, 相信新修的地方志将更为真实准确, 质量会更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方文献与地方志概念上联系的论述, 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阐述, 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要使第二轮修志取得成功, 必须重视地方文献工作。

关键词:地方志,地方文献,特色馆藏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0.

地方民族文献 篇9

笔者以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为例, 从2005~2012年间进入该阅览室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登记的信息入手, 从读者类型、文化结构、查询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读者情况调查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2005~2012年, 读者类型及人次都基本稳定, 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学生和教师, 学生又以大学生、研究生为主。究其原因, 主要是地方文献的专业性、资料性、学术性较强, 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尤其是研究本地情况的研究生, 为撰写论文和做课题来查找资料。其次占读者比例较多的是离、退休人员, 这些读者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对本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浓厚的兴趣, 加之他们有充足的时间, 来图书馆既能丰富晚年生活、增长知识, 还能发挥自身余热。相比之下, 机关事业人员、企业人员、科研人员相对较少, 平均各占读者的10%左右, 这部分人员可能在时间上有所限制, 或所需资料要在专业图书馆或单位资料室查找。

由表2可以看出, 来本室阅览的读者学历相对较高, 大学本科学历的读者占了近一半, 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读者占17%, 并有上升的趋势, 大专以下学历的读者比例不到30%。由此可见, 地方文献知识的特殊性、针对性, 尤其受高学历读者的欢迎。

由表3可以看出, 地方文献的读者为撰写论文而来的占了1/3以上, 所撰写论文多为毕业论文及学术论文。平均有1/3以上是因课题、科研项目来查阅资料的。因“经济、商务”而来的相对较少, 平均占4%。“其他”主要是指因个人兴趣爱好或丰富个人知识面而来, 占了近1/3。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 地方文献阅览室作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窗口在读者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学术研究以及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有亟需完善之处。如, 地方文献收藏体系不完善、征捐力度有限, 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滞后等。

二 地方文献阅览室未来的发展及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

1.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规划和重点文献收集体系的确立

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来制订相应的长远收集规划。需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和重点, 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方文献资料,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 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丰富、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本着追求地方文献系统及全面的原则, 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图书资料列为重点文献, 不但可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整体藏书质量, 还能提高读者服务能力。

2. 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让读者更便捷地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就需要加大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方式既具备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的检索功能, 又有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 让读者更轻松地查阅所需资料。不仅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也有效地保护了发行量极少的史料图书。

3. 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有效加大征捐力度

虽然图书馆每年都有购置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 但与不断上涨且价格不菲的地方文献图书价格相比, 经费仍远远不够。因此, 图书馆要做大量的工作, 争取政府的认同、重视和支持。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作为一项有利于创建文化强省的重点工作来抓, 增加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的支出, 确保地方文献的购置数量。如在购书经费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就能购买诸如《云南丛书》等大型地方文献精品丛书, 让读者能够更为系统方便地查询所需史料;还可将读者利用率颇高的云南统计年鉴、各地州统计年鉴等工具书更加系统地完善起来, 保证读者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 地方文献的搜访人员要深入地方, 积极走访, 寻找挖掘散落于地方基层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文献, 努力与当地图书馆沟通合作, 通过交流、交换、征捐等多种形式, 不断丰富地方文献馆藏内容。

4. 开展个性化服务, 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文献的价值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实现, 地方文献也是一样。需针对本馆地方文献需求状况和读者情况, 开展多样化服务及多种形式的宣传, 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 以提高其利用率。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态度对读者的阅读有直接影响。在读者服务工作中, 馆员应投入真情实感, 对每一位读者以诚相待, 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急。做到主动与读者沟通, 了解读者需求;加强宣传工作, 主动向读者宣传阅览室的目录体系、藏书特点和阅览制度;主动与老读者保持联系, 建立读者档案, 开办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主题活动。让读者参与地方文献图书的荐购, 用高质量的知识信息、特色化的服务来吸引读者, 取得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支持。并积极联系学校、机关及各科研单位, 与其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与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展, 根据其需求制作二三次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 根据表1可知, 来地方文献阅览室的老年读者占了近1/5, 针对老年读者的个性化服务也开始突显其重要性。可在阅览室设立老年人专属查询台, 帮助不会使用电脑的老年读者查询检索;还可定期为老年读者举办专场读者活动, 开办针对图书馆检索系统的电脑及图书利用培训等;提供老花眼镜及放大镜等适合老年读者阅读使用的贴心小物件, 让老年读者宾至如归。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充分了解读者情况的基础上, 我们不难发现, 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专业技能、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要随之改变。只有不断推陈出新, 紧跟时代步伐, 才能进一步推动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旭.图书馆阅览室读者工作的服务方式新探[J].科技资讯, 2007 (16)

[2]裴文玲.济南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读者及文献需求分析[J].图书馆工作, 2012 (2)

[3]金更达、高跃新.图书馆用户需求层次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04 (6)

[4]温幽燕.浅谈公共图书馆读者类型及其特点[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6)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10

一、我省各市县地方文献缺失原因追究

1. 我省自古“无”文化。

一直以来, 不少人都说“海南是文化沙漠。”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很不服气, 并为之大光其火。其实, 别人所说不无道理, 而且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海南岛自古来孤悬海外, 是个蛮荒之地。秦朝之前, 它还是个“野仔”。到了秦朝才划入版图, 然而也只是个“弃儿”。一直到隋朝冼太夫人平定海南之后, 海南才设置管理, 才真正有了娘。但在文化方面, 一直荒芜。是后来苏东坡等贬官谪臣被流放到海南来, 海南才得到中原文化涓涓细流的滋润。

琼海市, 素来自诩“文化之乡”, 其实直至改革开放前, 全市没有发现有一本个人专著, 一直处于无“书”状态。其他市县的情形如何?想来也只是如此而已, 不少市县的情况可能比琼海还会更差。

海南文化的落后, 造成了海南地方文献成了无水无流。就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古籍”也寥寥无几。这种先天性的不足, 是海南各市县地方文献缺失的主要原因。

2. 海南的图书馆都是“新生事物”。

海南的图书馆普遍建立较晚。琼海市图书馆应该说是建立较早的, 那也只是20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由华侨捐款建起来的。其他市县图书馆的新馆大楼多数是海南建省后来建立的。

由于建馆时间短, 其藏书大都以购书为主, 忙于充实馆库, 学习和阅读、出借等日常事务, 对于地方文献的建设和发展便置之一边了, 谁顾得上呀。学校图书馆因为设馆目的需要, 他们仅供师生阅读, 对地方文献也不重视, 加上文化革命之中受到重创, 馆藏也严重不足。

3. 各市县图书馆缺乏地方文献管理人才。

目前, 我省各市县图书馆管理人员偏少。人手缺少, 造成了他们只忙于应付日常业务, 加上专业人员奇缺, 地方文献的专业人才就更成了稀罕之才了。而现在图书馆要走大数字管理道路, 电子知识, 智能知识, 智能化管理知识等学习, 都让现有的馆员穷于应付了。

4. 对方文献的建设与应用重视不足。

由于没有古籍, 没有遗存, 更因为对地方文献知之甚少, 对它们的价值、功能和作用不甚了解, 加上党政领导以及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 对于地方文献的建设和利用都没有足够重视, 有些领导竟把族谱之类视为另类异端加以排斥,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二、地方文献建设初探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记载、遗承, 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要以史为镜, 发展今天, 推动将来, 应当代代相继。研究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和思想的历史, 地方文献是重要依据。人们对于这些历史的认识, 有助于推动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地方文献有长期文献和短期文献之分。由于历史原因, 既然我们的老祖宗没给我们留下什么, 我们更应该负责任地为子孙后代留下脚印。因此, 搜集、整理、编录、上架、推介现代地方文献, 是我们当代图书馆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在这些环节之中, 搜集是第一位的。搜集的方式主要有:

向民间搜集。主要是搜集各个姓氏的族谱。从族谱, 我们可以研究城乡人口、村落的分布, 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 人的寿命状况, 文化状况, 民俗、民风、心理结构等等十分珍贵的史料。

向兄弟单位搜集:博物馆主要是搜集古文物和红色文物的发现和相关成果资料, 以增加人们对本地区历史发展进化的了解, 向文化馆搜集, 主要是搜集群众文化成果。向新闻出版部搜集, 主要是搜集出版的报纸、刊物。在大数据的今天, 还要搜集广播电视台的影视和播音资料。

向文艺团体搜集:主要收集作协、书协、美协、音协、舞协、摄协、戏协、诗词学会、乡土文化学会等文艺团体出版的文学、艺术作品。

向机关各单位搜集:主要搜集他们出版的各类实用书籍和出版物。

琼海市华侨图书馆就利用这些方法, 搜集到各姓氏族谱40余种200多部, 本地作家作者或在本地作家作者写作的文学作品近100种1200部, 本地干部言论作品20余种100多部, 文学刊物近100期1000余册, 书法, 摄影美术音乐作品集10余部50多册。建立起涉及明朝以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文献, 而且少花钱而极大地增加和丰富馆藏, 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和内容, 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益, 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 增强了图书馆在市民中的威望。

三、地方文献如何实现共享

随着当代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智慧的倍增, 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地方文献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化。

以图书馆的职能和服务责任的要求, 图书馆要通过自己的橱窗、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媒体, 扩大和深化对地方文献的宣传, 让人民群众、社会和对地方文献需求者了解地方文献的馆藏, 包括内容、期限、范畴, 等等。方便他们对地方文献的查阅和利用。

图书馆还要增强服务意识, 为查阅和利用地方文献提供时间、方法和手段等方便, 甚至要送上门, 共研发。同时要不断总结推广利用地方贡献的成果。

琼海华侨图书馆在上述诸方面做出了努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琼海市业余编剧符传真先生, 查阅到元朝二太子图帖睦尔被流放到万泉河畔, 深受万泉河民众的关爱, 编写出了大型古装琼剧《元太子与万泉河》, 该剧由琼海市琼剧团排演。在参加省琼剧汇演中获剧本、演出等数项大奖。之后, 他又根据《琼海革命斗争史》载的“椰子寨战斗”故事, 创作了现代琼剧《椰寨枪声》, 经市琼剧团排演后, 被选为第一部进八省歌舞剧院惠民演出的第一部琼剧。他还根据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村民创办旅游业的故事, 创作了现代琼剧《沸腾的万泉河》, 该剧参加2008年全省琼剧汇演, 荣获数项大奖。符传真先生三年里利用本地题材创作三个大戏, 在全省琼剧界引起强烈反响, 推动了全省的琼剧剧本创作, 琼海剧作家先后以本地题材创作出《恩义千秋》等数部琼剧。

琼海市作家冯衍甫在查阅了《琼海革命斗争史》、《琼海英烈》、《王文明》等史料后, 创作出反映在我党领导下琼崖早期革命斗争的人物传记《王文明传》, 该书被海南省委党史办领导和专家称为我省以人物传记讲述党史的开先河之作。省委常委许俊为之作序, 省政协主席于迅为之题写书名。

为了扩大地方文献的共享成果, 琼海市华侨图书馆还走出去, 同教育部门联合在嘉积中小学中开展读书活动, 举办“讲万泉河边的故事”的故事会, 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近日, 为了宣传市委市政府开展的“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建设成果, 华侨图书馆又联合市民进会举办全市性的“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诗歌朗诵比赛, 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赞扬。

试述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 篇11

关键词:地方文献;文化价值;西双版纳州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积累,也是地区发展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做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云南西双版纳州是傣族自治州,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孕育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情况,因此,在西双版纳州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继承和发扬本地区的傣族特色文化,加快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本地区文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傣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 地方文献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地方文献,就是指记载的关于某一区域发展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科学、地理、自然以及农医药等各个方面内容的文献资料。地方文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的地方文献是以图文形式流传的,包括地方志、地方人物志、地方民族志等,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以实物或碑文等形式存在,而无论是哪种存在形式,它们都是本地区社会群体活动方式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本地区自然、地理演变的见证者,对于地方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地方文献资料是专门记录某个地区的发展历史的,反映了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情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它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其中,地方性是地方文献资料的首要特征。同时,地方文献资料涉及了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它还具备了广泛性的特征。此外,地方文献资料还具备了连续性,是持续发展着的。

2 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

2.1 地方文献是连接民族发展的纽带。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维度里,都有客观、真实的记载,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构成。在少数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文献资料都详细、准确、客观地记录了民族发展与沿革的历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信息,加深后来者对本民族发展历史的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傣族人民的故居,傣族先人筚路蓝缕,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了优秀的傣族民族文化,地方文献真实反映了民族文化发展情况,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2.2 地方文献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在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经济决策,即根据本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制定未来的经济政策,以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提升本地区的发展水平。鉴于地方文献中记录了本地的人口、物产、水利等详细的内容,可以为政府部门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进而促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高经济决策的准确性。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热资源、林业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这些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在地方文献资料上都有明确的记录,可以为政府进行经济调研、考察提供详细的资料,进而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3 地方文献推动本地区精神文明的发展。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加强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可以充实教学科研,推动科学建设,还可以让青少年学习乡土文化与爱国主義精神,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让青年学生主动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树立更为远大的理想。

2.4 地方文献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现如今,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及地理特征正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有一些以分散形式单独存在着的地方性文献,这些文献并不能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些传统民间绝技、民族工艺逐渐失传或者已经面临灭绝。所以需要对地方性文献收集和整理,这样不仅能够清晰的勾画出地域文化发展的脉络,体现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可以从中发掘一些正在走向消亡但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地域文化。

3 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开发与利用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前提是具有正确的意识。要想加强地方文献建设,图书馆方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开发意识,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合理管理工作。将“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摒除,将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从收藏转移到开发利用中来,以实现文献的自身价值。例如,为了便于检索,图书馆可以引入专业技术为研究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方法。这样研究者在研究地方文献时可以得到很好的服务,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3.2 争取政府及其它部门的支持。要想使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更有效,政府和其它职能部门的支持是重要保障。在地方文献的搜集过程中,经费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对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文献资料的搜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图书馆会背负很大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与支持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工作,政府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地方文献的捐赠热情,通过社会各界的捐款或者无偿捐赠等方式缩减图书馆的运营资金,在丰富地方文献资源同时完善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3.3 建立地方文献资源后使开发利用长久化。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过程,地方文献长久开发利用的保障就是拥有一个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库。首先,图书馆应当注重对地方文献资源库的构建,并选用适当的管理系统对文献资源库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其次,只靠图书馆单方面的力量并不能将所有的地方文献收集齐全,因此,要加强各地方图书馆之间的联系,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从而丰富图书馆文献资源库的内涵,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料的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中,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文献信息资料库,同时还应加大图书馆的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祖祥,俞仲英.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2010.

[2]陆晓曦.河南地方文献文化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10.

地方民族文献 篇12

我国从20世纪末起, 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中, 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料, 为各级政府提供正确的发展决策及信息支撑, 促进西部地区健康发展, 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以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高校,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在为人才培养、政府决策、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顺应开发、服务开发是西部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术科研与地方社会发展重要使命。在制定馆藏资源建设的政策原则时, 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经济社会需要等具体情况, 切实考虑地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与开发, 注重民族地方特色, 面向社会, 广采博收。力争较为系统、全面的收集民族地方文献和信息, 使西部高校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能紧密联系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及经济民生状况。笔者结合近年的民族地方文献和信息收集的经验, 从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科学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以期为西部高校特色学科资源建设及民族地方文化融通提供有益借鉴。

1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

1.1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现状

目前西部高校图书馆对民间地方文献的收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有许多不足需加改进, 如收藏目的不明确、文献开发水平低、利用率低、管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高校图书馆收藏民族地方文献的目的是为了让校内外读者更好的使用, 虽然对西部高校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很重视, 但对其利用情况则不佳, 出现了为收集而收集的状况, 收集针对性、目的性不强, 专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较为突出。

笔者就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状况电话采访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等西部高校图书馆, 综合起来目前还面临以下问题, 各馆对本土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都比较重视, 一般自建馆以来都有长期的积累, 也进行了部分开发与利用, 但大都停留在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题录等基础层次方面, 缺乏全面、系统、深层次的开发, 而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长期规划与具体措施, 有些高校民族地方文献的咨询服务工作尚处于被动提供服务阶段, 缺乏主动参与的服务意识。

民族地方文献在高校中的利用率不高, 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1) 民族地方文献通常不对普通读者开放, 加之一些内部文件、资料需要保密, 只能在特定的小范围读者中使用;2) 各高校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 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也不同, 收集资料盲目追求大而全, 对特色的小而精有所忽略, 造成了一部分资料闲置浪费;3) 民族地方文献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民间内部印刷的, 故流行范围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小众文化与学科, 受众群体较少。另外, 民族语言的特殊性, 也会影响到文献的开发利用。

目前, 许多西部高校图书馆在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规范标准、收集范围上并没有达成共识, 或盲目收集、或只收集某些重点, 且收集渠道不明确, 尤其是在文献的整理上没有统一的著录、分类标准;在网络数据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标准, 无法网络间顺畅的互通互用, 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1.2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地域的文献, 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域的特定性, 合理确定民族地域范围, 既要收集本地区的民族地方文献, 也要搜集与本地区相关的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收集要本着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原则进行。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内容全面丰富, 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历史、人物、宗教等诸多方面, 具有内容广、形式多的特性, 对于正式出版的民族地方文献印刷品、音像光盘、古籍实物、内部交流本、手稿本等, 应尽量搜集齐全, 以确保文献资料的完整性与学科的系统性。

民族地方文献学科庞杂, 布局分散且不规范, 高校图书馆在采集前, 必须根据本馆实际发展需要制定采集计划, 要体现针对性原则, 明确采集目标任务。

一是要确定采集地域范围, 根据图书馆所处地域, 立足本地本土采集文献, 辐射周边地区。如兰州大学是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的重点综合大学, 位于西北五省中部甘肃, 广袤的西部土地上聚居着人口相对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 这些高原民族和跨境民族社会文化资料自然纳入兰州大学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

二是确定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类型范围。宏观上, 将西部各民族地区及周边跨境民族纳入民族地方文献采集的地域范围;微观上, 要注重收集本土各民族语言民间文本、各地方的方志、乡土志文献等针对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馆藏优势。

三是要确定学科范围。民族地方文献内容涉及面广, 采集时要考虑本馆实际, 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特色确立收藏的学科范围。考虑服务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注重收藏的系统性和层级。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 所以相关资料应坚持常年广泛搜求;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搜藏力求系统全面, 少有疏漏, 以为时政学者、学术团队、地方决策机构提供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另外, 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民族地方文献、孤本、珍善本及影印本都应及时采集入藏, 发现缺漏, 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从而完整、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1.3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

高校图书馆除了正常的采购方式, 即利用现有正规出版渠道发布的各种书目订购民族地方文献, 或全国性书展及专业书展采购民族地方文献外, 还应根据民族地方文献的特殊性确定有效的采集计划和采集途径。下面针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的特殊性总结出3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即集中采购、上门征集、建立采集协作网。

集中采购就是采集人员根据采集计划, 集中一段时间到相关地州市县或乡镇基层采集民族地方文献, 主要是搜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书刊资料、各种文献汇编资料, 采集的主要部门是地州市县文物古籍办、党史办、史志办、民委及民族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 结合馆藏和采集计划, 突出重点, 注意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文史资料、地方志、地方年鉴、统计资料等, 不能漏购。

各民族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载体多样的特点, 收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仅靠政府宣传和社会捐赠还远远不够, 必须采取“走出去, 请回来”的方式, 主动上门拜访, 掌握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主动性。与此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常年活跃着一大批扎根于民间、潜心钻研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 他们因工作需要或因个人爱好, 长期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修订本民族地方文献, 手中掌握着一些民族地方文献精品, 有的家里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藏书室。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各种社会关系, 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系、接触, 建立友谊, 宣传征集民族地方文献的目的和用途, 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他们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心血应予以适当估价, 支付他们一定的成本, 对于无偿征集的孤本、善本等珍贵文献, 应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由于民族地方文献固有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又受到人力、财力等因素制约, 全方位采集民族地方文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应建立相应的民族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 即在一定区域内明确各成员馆分工, 确定各自的民族地方文献采集区域和重点, 然后对所采集到的民族地方文献互通有无, 横向与相邻的民族高校图书馆建立协作网, 纵向与县市公共图书馆建立协作。要形成多流向多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的传递方式, 要尽量采取“双向传递”, 即信息提供者与利用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建立双向传递, 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适时、有效和畅通。一是要与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建立联系, 及时为他们提供最新资料, 也希望他们经常反馈信息给图书馆, 包括学术活动、研究进展、民间收藏、成果等。二是要加强馆际联系, 互通有无, 这是扩大地方文献资源收集的最经济的方式。例如兰州大学图书馆可与甘肃省图书馆等单位共同实行网络化, 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三是与全国各地的同类民族地区、同类民族院校图书馆之间加强联系, 采取征集、交换、照相和复制等手段, 对已有的珍贵民族文化文献, 则增大复本量以便交换, 达到区域或跨区域民族文献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2]。

2 民族地方文献的网络数字化开发利用

对地方文献作适当的整理并加以研究, 变“死”资料为“活”资料,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提供高品位的学术服务, 要面向社会服务, 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使广大读者能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馆藏。

民族地方文献馆藏信息网络数字化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要实现馆藏信息的网络化, 先要实现馆藏信息的数字化, 应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加工, 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目录数据库, 为系统管理地方文献创造条件。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时, 要严格著录格式, 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是数字转化技术, 尤其是对不同载体形式存贮的文献信息数字化, 文献信息数字化可分别采用两种数字转化方式, 一是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质文献, 还原成电子文字, 然后再进行编辑、标引、排版等深加工, 从而将大量的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 便于再次加工与深入处理。二是民族地方文献版本原态, 应通过扫描、翻拍等方式, 用图像作为存贮方式, 并原版显示, 在录入检索标引字段, 从而达到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数字化, 真实地反映出地方文献的特色, 让后人更全面的了解文献的真实性。

我国本土文献数字化起步较晚, 特别是西部地区, 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跟进最新进展, 争取在一个高起点上推进数字化工作, 各个高校之间应利用现有各种国家级、部级文献资料保障平台, 加强项目协作, 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以网络资源形式存在的数字文献资源综合性强, 并具备开放、广泛、及时等优点, 是纸张文献所无法比拟的[3]。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 尤其是西部中小高校图书馆应改变资源投入眼光, 树立资源分享的观念, 以开放的心态提供自有资源与大馆进行技术合作, 共同开发软件与数据库。[4]

3 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

3.1 科学馆藏

一是要建立健全民族地方文献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详细登录、科学分编、合理排架, 做好地方文献的补充工作。二是应适时成立专题性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一些图书馆过去对馆藏特色重视不够, 将陆续收到的民族地方文献都分散在各藏书点, 缺乏系统管理, 因此, 必须要结合建立特色馆藏这一目标任务, 成立专门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 集中所有馆藏民族地方文献加以管理。

建立专题性民族地方文献中心至关重要。立足本土资源, 做西部文章是地处西部地区各高校的历史使命。西部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加以集中管理, 使这类文献得到更好的利用。以兰州大学图书馆为例, 兰州大学图书馆为强化办馆特色, 加大对本校人文社科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力度, 于近期建立西部边疆文献中心及伊斯兰文献中心, 旨在建成本校西部特色学科跨学科研究资料平台。目标是逐步建成西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边疆文献、西部各少数民族民间文献、伊斯兰文献系统收藏、展示的综合文献中心。西部边疆文献中心收藏涵盖西部边疆各省区、各民族语种的地方史志、民族宗教、疆域边政、舆图、谱牒、民族志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文献资料;伊斯兰文献中心收藏世界范围内阿拉伯文古兰经珍本文献及伊期兰社会文化文献。

目前该西部边疆文献中心及伊斯兰文献中心, 主要收藏西北五省及西部地区民族地方文献及伊斯兰阿文文献, 现有资料近4万册, 有关民族学、敦煌学学科资料的收藏在西部高校图书馆独具特色。在促进西部高校文献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下, 该馆加强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文献资源的建设, 或可推动以该校相关重点学科为辐射带动西北及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学科西部边疆人文地理、敦煌学、西域学、中亚学、西北民族关系、跨境民族研究、藏学、回族学、伊斯兰文化研究等学术交流及研究, 并期待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融通交流有所贡献。

三是确定专人管理。搜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献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使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学科化服务水准, 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 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 熟悉西部地区民族情况并对民族地方文献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

3.2 学科服务与人才培养

在高校, 学科建设是龙头, 专业教学是永恒的主题。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建设, 只有和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双赢。兰州大学的民族学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该学科囊括了民族政策、民族社会、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方向, 围绕这一重点学科, 图书馆与研究中心从信息的沟通到课题跟踪提供全方位的学科服务, 馆员与专家一起进行调查, 协助课题申报论证, 搜集课题研究资料, 参与课题研究, 直到协助研究成果的出版, 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使图书馆学科馆员得到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使研究单位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料提供了保障。除通过跟踪学术团队获得提升外, 参与到图书馆采访、编目和查新、情报服务等业务工作和学科服务中的馆员, 能够有更多机会开阔视野, 了解国际国内研究本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学术资料, 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学术研究动向, 对一些能力强的馆员, 应定向重点培养。[5]

3.3 加强文献保护

地方文献的保护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民族地方文献由于载体形式的多样性, 也就注定了保护地方文献方法的多样化。作为专门从事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馆员, 提高民族地方文献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要充分认识到文献保护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继承中的意义和作用, 要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一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 都必须把文献保护放在第一位。如果花大力气从民间搜集来的珍贵资料由于得不到妥善保护而损毁, 那将与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努力创造条件更新并营造文献收藏的环境设施, 不断改善存放条件, 针对载体的不同特点, 分门别类地存放和排列;另一方面, 要不断改进保护技术, 对于那些处于危险状态的资源, 包括手稿、印刷品和音像资料等, 要及时通过扫描复制、缩微拍摄等技术加以保护, 以便使这些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能被长期利用, 日常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防盗、防火、防蛀、防潮、防尘等方面, 确保民族地方文献完好无损, 使文化瑰宝完好地流传后世。让民族地方文献, 为西部发展建设发挥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贴心服务下一篇:完全静态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