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稻种

2024-06-08

地方稻种(精选5篇)

地方稻种 篇1

水稻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1], 是全世界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培育出抗病稻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实现绿色农业。传统育种方式效率低、周期长, 而且容易受到材料、气候、季节等许多方面的限制。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始于1980年, 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的效率, 使科研成果更快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作者总结了近些年水稻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纹枯病、抗黄矮病、抗稻曲病共计60个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 标出了大多数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 对水稻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这些数据可以为以后大规模利用分子标记研究这些相关基因或者选育新品种奠定基础。云南省是中国拥有三种野生稻的两个省份之一, 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 由于其多样的生态环境和多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长期人为选育, 其地方稻种资源极为丰富。本文首次分析了以往在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利用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大规模评价和筛选云南地方抗病稻种资源, 这有利于云南地方抗病稻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也有利于加快抗病水稻种质的育种进程。

1 水稻重要抗病基因定位及其在染色体上分布

总结了近些年来水稻的重要抗病基因包括抗稻瘟病基因、抗白叶枯病基因、抗褐飞虱基因、抗白背飞虱基因、抗纹枯病基因、抗黄矮病基因、抗稻曲病基因等共计46个主效基因和14个数量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水稻抗病基因在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1.1 水稻重要抗病基因及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

1.1.1 抗稻瘟病基因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栽培区的、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这里总结了水稻抗稻瘟病的28个主效基因和6个数量性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连锁标记以及与这些标记与抗性基因之间的距离[3,4,5,6,7,8,9,10,11,12,13,14,15], 见表1。

续表

1.1.2 抗白叶枯病基因

白叶枯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水稻严重减产的最主要细菌性病害。总结了18个水稻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分子标记的定位进展[2,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见表2。

1.1.3 抗纹枯病基因

纹枯病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稻瘟病的第二大真菌性病害, 每年造成巨大的损失。归纳了11个水稻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进展[28,29,30], 见表3。

1.1.4 抗黄矮病基因

黄矮病为叶蝉传播的水稻病毒病。Albar.L.等定位了一个抗黄矮病的隐性基因, 这个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 SSR标记RM252和AFLP标记E-ACG/M-ACA位于其两侧, 遗传距离分别为1.8cM和1.9cM[31]。

1.1.5 抗稻曲病基因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性病害。徐建龙等利用图示基因重叠的方法在第10、12染色体上定位了两个抗稻曲病QTL (QFsr10和QFsr1) , 分别与AK10150和RM277标记相连锁[32]。

1.2 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情况探讨

目前很少有关于水稻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规律的研究, 开展这方面的探讨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水稻各个抗病基因之间的协调、互作关系。本文在归纳的基础上发现66个抗病基因中64个已经被定位于染色体, 统计结果表明这些抗病基因并非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具体分布情况为:12条染色体上均有抗病基因的分布分布, 其中11号染色体上分布有13个抗病基因, 占据了抗病基因总数的20.31%;10号染色体上抗病基因最少仅有一个抗稻曲病的数量性状基因;第1号、3号、9号染色体抗病基因也较少都为3个抗病基因所占比例仅为6.52%。这表明11号染在水稻抗病基因的发掘方面更具潜力。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白叶枯基因Xa3、Xa4、Xa10、Xa21都分布在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 而Xa22 (t) 、Xa26 (t) 、Xa23也均分布于11号染色体;Xa1、Xa2、Xa12、Xa14则是被定位在4号染色体的邻近区段。这表明水稻抗病基因有串联成簇分布的倾向。基因串联成簇分布的原因可能是便于快速、高效地对外界不利病害做出反应, 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基因的起源相同, 长时间的自然选择突变使其成为不同的基因, 但仍具有相似的功能。除了一部分串联成簇分布的基因外, 更多的抗病基因随机分布于各个染色体。这可能与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水稻抗病反应的多样性相关。

2 云南地方抗病稻种资源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地方抗病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 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以及多民族耕作习惯的不同, 使其稻作资源异常丰富, 不仅是中国拥有全部三种野生稻的两个省份之一, 而且其地方品种也极其丰富多样。早在1998年云南省就考察收集了云南地方稻种6 000余份的, 整理保存了5 128份, 并通过品种的数量、类型特点等方面说明了云南稻作资源的多样性[33]。朱明雨等[34]通过对83份云南地方品种和3份标准样进行SSR分析的研究表明这些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52~0.900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了云南地方稻种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在这些遗传多样的云南地方稻种中, 很多都具有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优良的抗病性状。1998年, 范静华[35]等对479份云南地方稻种进行抗瘟试验, 结果表明77%的稻种不同程度的表现抗性, 其中17.7%表现高抗。肖放华等[36]对74份云南地方稻种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大白谷等云南四个地方稻种具有持久抗稻瘟性。梁斌等[37]采用自然诱发鉴定了74份云南地方稻资源的抗稻瘟性, 结果表明, 云南地方稻中的毫弄早、毫玉浪两个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比持久抗病品种Tetep、Moroborekan更强、更稳定。在抗白叶枯病方面, 钱君等[38]通过接种实验鉴定了300份云南稻种, 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17%对白叶枯病表现抗性, 是很好的抗原材料。

从以往对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研究中, 可以发现云南地方稻种不仅具有及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而且在抗病资源发掘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这将为我们以后水稻育种工作中提供重要、宝贵的资源。

2.2 云南抗病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云南水稻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抗病品种的选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在评价云南地方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培育抗病品种中的实践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2.2.1 抗病品种评价、选育多采用传统方法

以往对于云南地方稻种抗病资源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田间实验分析其抗病性状, 而很少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研究。直接的栽培、接种试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长、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而且实验结果重复性差。因此, 以后应该加快分子标记技术在云南抗病稻种资源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力度, 使分子标记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

2.2.2 缺乏抗病资源的系统评价研究

云南具有丰富的稻种资源, 以往对于其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也曾有分析, 但是大多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角度, 目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价、筛选研究。这将是以后云南稻种资源研究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方面。

2.2.3 病原菌与水稻寄主间间的互作关系研究较少

目前, 抗病品种的选育大多不具有持久的抗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对水稻病原菌与其寄主间的互作关系的研究。利用不断丰富的分子标记克隆抗病基因序列, 分析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互作关系, 以指导抗病资源选育, 培育具有持久抗性品种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2.4 分子标记的鉴定与辅助育种相脱节

世界范围内虽然已经发掘出了相当数量的抗病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 但是凭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育成的新品种或品系还比较少,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高效率、大规模培育优良抗病品种的期望仍未实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多数研究工作者把工作目标定位在抗病基因的定位上, 而忽视了抗病基因在实际品种选育中的应用。造成了重要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多, 而育成品种、品系少的局面。另一方面, 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在实用性和成本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特别是在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利用方面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不利于发掘云南多样的水稻抗病资源, 培育优质的抗病品种。

3 前景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稻图谱的日趋饱和, 分子标记技术在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基因分离克隆、种质资源研究及抗病品种等优良品种选育等方面也都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目前, 除在水稻抗病方面获得了许多个分子标记, 在水稻产量、株高、优质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多个方面也都获得了相应的标记。由此可以预见, 随着水稻各种性状的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分子设计进行水稻各种优良性状的聚合育种必定成为未来水稻育种的主要方向。但是从以上分子标记可以看出, 目前水稻的许多性状的分子标记还局限于RFLP、SSR、RAPD、AFLP等方面基本上都属于多态扩增的分子标记, 因此给目标基因检测方面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只有把这些多态性的分子标记转化成SCAR标记, 或者转化成具有特异性PCR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在水稻抗病、优质品种选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这些重要的水稻抗病基因相关分子标记, 很好地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稻种资源, 将会有效地加快整个水稻的育种进程。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大规模的评价和筛选云南地方水稻抗病资源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云南的地方稻种资源建立一份“分子档案", 为评价和保护云南地方稻种抗病资源遗传的多样性、避免地方稻种基因的流失、消除粮食安全问题隐患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稻种收后巧保管 篇2

二是要有良好的贮藏条件。种子不能与化肥、农药、油类等有腐蚀性、易受丌丌丌潮、易挥发的物品混贮在一起。种子仓库内要保持℃~℃的温度和一定的通气条件。

三是要有合理的贮藏方式。农家贮藏种子大多采用散堆、包装, 或用仓、柜、桶、缸等存放。建议将种子按不同品种分别用布袋装好, 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屋内。

四是要严防混杂。贮藏时, 种袋内外应有种子标签, 注明品种名称、种子来源、数量、纯度等。在一

五要加强贮藏期间的管理。稻种贮藏期间要经常检查, 及时通风、透气, 调节温、湿度, 以免种子发热引起霉烂变质。在贮藏前, 要将虫窝捣毁, 将鼠洞堵住。用布袋挂贮的种子, 可在袋周围用杉树枝叶、金钢刺等防鼠。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探讨 篇3

1 我国有机水稻的种植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被称之为“世界粮仓”。在有机水稻的种植上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2]。首先, 从国土面积上来说, 我国幅员辽阔,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 随着我国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对有机水稻需求量的增加, 促使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逐渐提高, 为有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殷实的技术基础;最后, 随着人民对有机稻米重视程度的增加, 国家出台相应政策, 为有机稻米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3]。

2 发展有机水稻的重要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发展有机稻, 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有机水稻的种植过程中, 不采用含化学成分的人工合成材料,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及生态原理。有机水稻的种植不管对农业、农村、农民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很大的福音。首先, 有机水稻的种植不仅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更为稻米的安全提供保障, 经专家实验, 有机水稻的种植可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另外,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有机水稻的种植特点让广大消费者吃到食品安全的定心丸;其次, 有机水稻的种植不仅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 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为我国跻身于农业大国及农业强国的行列提供保障;最后,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种植者的自身技术素质, 在有机水稻的种植过程中, 需要农技人员对种植者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

3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探究

3.1 品种择优

有机水稻的种植过程中,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水稻高产、增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虽然我国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地面积广阔, 但不意味着一个优良品种就适种于所有土地, 因此,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应能力强、高产稳产、抗性良好的有机水稻品种。另外, 在选择合适品种后, 还要对种子进行仔细筛查, 如果干瘪、杂质多、病虫害明显的种子较多, 则发芽率以及后期生长、成活率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挑选籽粒饱满、均匀整齐, 纯度高的种子进行育种培植, 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以利于后期生长及高产增收。

3.2 土壤达标

即使再优良的品种, 也要种植在空气、土壤、水达标的地带才能生长出一等一的有机水稻。在这几方面国家有一定的生产标准。其中, 空气环境应达到国家一级质量标准、土壤需要达到国家一级GB15618-1995标准、地面水达到国家三级GB5084-92标准。众所周知, 临近污染严重工业区的农业发展水平都不高, 因为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影响农作物的健康“呼吸”, 导致秧苗病害的发生, 因此, 有机水稻种植应远离空气污染区;另外, 土壤肥沃也是有机水稻高产增收的有力保障;最后, “水稻”顾名思义, 其生长的全过程中, 水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 因此, 种植有机水稻要选择在排、灌水便利的地方, 以确保旱年可以提供必要的灌溉补给, 涝年也能够及时排出多余水分, 不会因为过分缺水或水分过剩导致的减产或绝产。

3.3 时节适合

播种的时节又是影响最终产量高低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 有机水稻的下种温度一般选择在12.5~13.0℃的天气最为适宜, 而对于覆盖种子的覆土厚度也有讲究, 覆土厚度一般为0.8~1.0 cm, 覆土完成后, 总厚度应为2.5~3.0 cm, 过厚或过薄都不利于水稻生长。

3.4 肥料适当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有机水稻的种植完全摒弃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生长激素等, 也就是说, 它的生长肥料完全采用纯绿色的有机肥, 大多数采用动物的粪便作为肥料, 有机水稻的种植大多采用猪、牛、鸭、鸡粪作为肥料, 在施肥前需要将鸡粪充分发酵, 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而且, 在施撒过程中还要注意尽量施撒均匀。施肥采用前重、中控、后促的原则。

3.5 病、虫、草害的防治管理

既然有机稻田的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农药抑制病虫杂草, 那么就需要采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防治。农业技术:如采用诱杀灯消灭成虫绝其后, 如在南方早春稻田灌水闷杀越冬虫, 通过机耕犁、冬季晒白等方式杀死越冬害虫, 通过栽培技术措施, 如提前或推迟播种期, 调整水稻生育期与螟虫发育期错开。生物技术:如生物天敌防治, 放养寄生蜂, 鸭、蛙等。而对于各类杂草等也可以放养生物的方法治草害, 如稻田养鱼。

4 总结

有机稻米日益成为人们食品消费中着重选择的对象, 因此, 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有机稻栽培技术关键是病、虫、草害防治。本文结合自身经验, 对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作以简要分析, 为有机水稻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卢殿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概况[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 (6) .

[2]王峰.有机水稻种植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2) .

地方稻种 篇4

为解决水稻机械化插秧问题, 2000年全区开始推广插秧机以来, 目前全区已有乘坐式高速插秧机86台和步行式插秧机712台, 按照任务要求, 已扩大到了全区各个乡镇, 建立了多个机插秧示范点, 为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起到了引领作用, 受到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盐都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每年都召开乡镇分管农机、农业、财政的镇长及有关人员会议, 就机插秧进行专题会办, 统一思想, 落实任务, 并定期汇报交流落实情况, 保证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组织, 机插秧的地点、面积、资金、责任制等方面都能及时落实到位。在每年实施过程中, 农机、农业等部门, 从负责人到相关技术人员, 经常巡回在机插秧的地点, 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并进行技术指导。为了保证机插秧取得成功, 着重抓住了以下三个环节:

1 严把育秧质量关

全区机插秧试验采用的育秧方式有两种, 即塑盘育秧和双膜育秧, 从经济角度考虑, 绝大部分采用双膜育秧。为确保育出合格的秧苗, 一是抓了种子调换统一品种工作, 统一使用武育粳三号中熟品种。二是狠抓培训工作, 每年组织农机、农业相关人员参加省农机局举办的育秧、插秧培训班学习, 同时还在每个乡镇举办育秧、插秧人员培训班, 每年参加培训学习的人数都在递增, 而且现在每年还有农民参加复训, 基本掌握了操作步骤与要点。三是搞好试育秧工作, 育秧人员全部参加, 区农机、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四是加强技术指导, 整个育秧过程中, 技术人员经常巡回到育秧点, 进行技术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保证了秧苗质量。

2 严把栽插质量关

机插质量是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举办了插秧机手培训班, 学会了如何使用、调整、维护插秧机, 了解了高质量插秧应把握的几个主要环节。同时组织插秧机手试插, 进行练兵。针对试插过程中出现的缺棵、断行、栽插偏深等问题, 经过细致的分析, 提出解决办法。1) 要解决好在秧池里划块切秧质量, 切秧宽度为27.5~27.8㎝为适宜, 几何形状一定要长方形, 边与边成直角, 保证上、下块秧之间无空隙。2) 要提高平田质量, 大田要平, 水层要浅, 大田平整后要沉淀1~2天, 秸秆较高的田块要采取机械灭茬。3) 要求机工要加强栽插练习, 不断提高熟练程度。4) 针对步行式插秧机在最浅位时, 栽插深度仍然偏深的情况, 对插秧机浮板支架进行了改装, 解决其栽插偏深的问题。

3 狠抓栽后管理关

俗话说“三分种, 七分管”, 机插秧也不例外。在加强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 加强宣传, 提高对机插秧栽后管理的认识, 介绍栽后管理方式及注意点, 强调与人工插秧后管理的不同之处。2) 将编写好的机插秧栽后管理技术资料印发到各镇, 便于管理人员熟练掌握。3) 多次邀请市、区水稻专家到现场检查、指导,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4) 根据机栽秧“叶龄小, 活棵慢, 缓苗期较长;分蘖迟, 发苗快, 易发过头苗”的生长特点, 技术人员经常巡回各试验点检查, 及时指导农户抓住浅水活棵、浅水分蘖、合理施肥, 及时除草、治虫、适期蹲田、搁田等综合管理。

通过近几年机插秧试验推广结果看, 产量比人工栽插略高, 可以肯定, 目前双膜育秧机械插秧这一技术路线已基本成熟, 但是仍有许多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是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双膜育秧问题。目前采用的双膜育秧基本上是成功的, 但也有不足。如双膜育秧育出的秧苗长时间不能脱水, 移栽时秧苗较嫩, 再加上移栽时正处于三叶一芯离乳期, 进入大田后, 秧苗有失水现象, 特别是在晴好天气比较严重, 缓苗期长, 群众难以接受。而肥床旱育育出的秧苗, 活棵期则较短。今后将搞一些双膜育秧湿润管理或旱管试验, 如能成功不仅可以增加秧龄弹性, 延长生育期, 又能提高秧苗的健壮程度, 减少缓苗期。

二是要进一步研究提高栽插质量的关键措施。目前在栽插过程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断陇缺棵现象较多, 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 田面平整质量不高, 水层大。2) 机工操作不熟练。3) 秧苗不均, 秧块土层太厚, 湿度过大或过小。4) 秧块的尺寸和几何形状达不到要求。这些影响栽插质量的问题, 有的可以通过培训, 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加以解决, 有的则需做一些研究, 如切秧器具的利用。人工切秧尺寸, 几何形状 (长方形) 得不到保证, 甚至边上的一排秧苗都切掉了, 影响了栽插质量, 这些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田间管理力度。主要是按技术要求加以管理, 双膜育秧育出的秧苗长时间不能脱水, 故抽水机工费用大、用工多, 必须适当提高机插秧抽水费标准, 确保机工经济利益。同时要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指导农民按机插秧生育特点合理施肥, 定期用药, 适期蹲田。

三江平原水稻种植的对策措施 篇5

三江平原位于我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以及倭肯河与穆棱河流域和兴凯湖平原, 全区国土面积10.88×104km2。其土壤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冲积土、沙土等类型。耕地土壤以草甸土、白浆土和黑土为多。土壤的基本特点是有机质和养分总储量甚高, 有较高的肥力。但受黏、湿、冷、瘠等障碍因素影响, 低产土壤有很大面积。三江平原地区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三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山丘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埋藏条件复杂, 富水性不均一, 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结构单一, 厚度大, 水量丰富, 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三江平原地区松散岩类孔隙水为农田灌溉用水, 除水温较低外, 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总体评价水质良好, 适宜农田灌溉。

二、水稻种植和灌溉状况

三江平原发展水稻生产具有独特的优势: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特点是耕地面积大, 粮食商品率高,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后备资源多, 开发潜力大, 荒原分布集中, 开发条件较好;种稻与其他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也较高。生态环境条件好, 水资源丰富, 这是种植水稻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采取“以稻适涝”措施解决了涝害问题, 使由于涝害而低产不稳产的旱田转变成高产稳产的水田。

目前三江平原采用的是传统大水漫灌方式, 用井灌的地区5月泡田期集中抽取地下水, 使稻田面积集中地区地下水超采, 出现漏斗、掉泵现象, 地下水位降低,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 使水田发展受到限制。同时, 水利工程建设没有跟上, 充沛的过境水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调整种植结构, 量水而行, 水稻种植有一定发展空间。

三、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水资源调控能力低, 地下水局部超采。需调整巩固发展井灌, 因地制宜发展引提灌区, 已有地表灌区尽快配套, 发挥其效益, 逐步恢复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平衡。同时提倡打井补灌, 使渗水回归利用, 充分利用水资源情况下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防止潜育化、沼泽化、盐碱化。2) 水土流失严重, 三江平原水土流失不仅破坏生态环境, 降低土壤肥力, 还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3) 水体污染, 生态遭到破坏。三江平原内河流水质丰水期为III类、IV类, 只有个别断面为超V类水体;平水期多为IV类水体;枯水期水质较差, 几乎所有的断面都为超V类水体。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河流水质大多为III类。4) 湿地退化有待恢复建设。建国初期三江平原湿地面积443×104hm2, 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 1995年减少至249.1×104hm2, 到2000年湿地已经减少到151×104hm2。5) 由于多年种稻, 水土环境条件恶化, 使水稻产量下降, 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遇到了新的难题。

四、三江平原湿地种稻的对策措施

(一) 依量水做好可持续种稻规划

1) 三大江有充沛的过境水量, 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这些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黑龙江为2680×108hm3、乌苏里江为433×108hm3、松花江为725×108hm3, 水量充沛, 过境水量可以适当利用。三江平原两江一湖地区可发展水田面积47.88×104hm2, 占全省的22%, 占全省新增水田面积的61%。新增水田面积集中在边境河 (湖) 为水源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沿岸。但由于本地区多为潜育化土壤, 土壤肥力与透水性差, 应注意采取措施, 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有利于绿色水稻生产, 使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

2) 优化水稻灌溉制度, 充分利用降水, 满足水稻生长和生态环境需水。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冬、夏季风交替影响, 加上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4季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控制, 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是短暂过渡期, 天气变化频繁, 春风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450~650mm, 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降水大部分集中在6~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尤其7、8两个月雨量较为集中,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春季5、6月降水量较少, 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7%左右;利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 蓄存夏季洪水, 用于春天泡田期供水。而夏季要充分利用降水, 以优化的灌溉制度, 按水稻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灌水。在灌溉定额较小时, 水稻产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大幅度地增加;随着灌溉定额的加大, 产量增产的梯度渐小, 即灌溉水的边际效益渐小, 达到一定的灌溉定额后再增加供水量, 对增产无益。优化灌溉制度提供了产量随供水量而变化的过程与趋势, 更指明了不同水文年型条下为高产而需要的灌溉定额, 从而避免了水量的浪费。正常节水高产条件下, 优化灌溉制度可节水25%~33%;严重缺水条件下, 优化灌溉制度指导有限的水量在时间上合理分配, 节水增产效果更显著。

(二) 研究适应湿地的水稻高产优质品种

三江平原水稻属寒地水稻。寒地水稻品种均属对温度敏感类型, 积温多少是决定种什么品种的最关键因素。一个水稻品种从插秧到成熟需要的积温值是比较稳定的, 应根据当地积温多少可以初步确定这个品种在当地是否可以种植。纬度与高程均与温度、日照等光热条件有关。纬度高, 高程高, 日照少, 光能少, 气温低, 无霜期短, 热能不能满足水稻的生长要求, 一些高纬度与高程高的地区与国家, 不能种植水稻。三江平原纬度在44°1′~48°27′, 耕地高程一般在40~90m, 分别小于纬度49°, 高程400m。光能有效辐射量约118841013J/hm2, 日照可达到2300~2724℃, 时空变化在110~180℃, 若按80%保证率选择品种, 加上保护地育秧, 都能满足水稻种植;若光能利用率按1%计, 单产可达12000kg/hm2。而且由于热量分布与水稻发育基本同步, 三江平原南北所处纬度与高程不同, 一般可分为湿润冷凉稻作区、半湿润温和稻作区和半湿润温暖稻作区。

(三) 发展生物治虫、施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1) 农业措施。强调选用抗病虫的品种, 培育无病壮秧、稀植配方施肥, 不同抗病品种搭配种植。2) 药剂防治。狠抓两头, 巧治中间, 混配兼治, 放宽防治指标, 因地制宜地制定病虫害防治指标。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天敌, 结合使用农药, 控害护益, 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保护水生生物和农业生态环境。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三江平原水稻种植的自然、地理、土壤、水文等环境状况, 水稻生产和灌溉状况, 以及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三江平原湿地水稻种植的对策措施。

【地方稻种】推荐阅读:

地方税收07-14

地方院校05-13

地方党校05-13

省属地方05-14

地方审计05-18

地方元素05-30

地方立法05-31

地方科协06-05

地方行政06-06

地方材料06-14

上一篇:作文的创新下一篇:欢乐深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