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通用9篇)
立足地方 篇1
摘要:立足地方文化,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 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图书馆人文教育的普及, 还能更好地实现文献资源的收藏功能。认为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 要突出地方特色, 既服务了地方经济, 又宣传了地方文化。
关键词:地方文化,遵义,特色馆藏
遵义, 古称“播州”, 是国务院首批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地方历史文化久远, 丰富深厚,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文化。如汉代有盛览、舍人、尹珍“三贤”;清代有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儒”;长征中红军在这里书写了“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辉煌篇章, 著名的“遵义会议”更使遵义成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而扬名于世。可见遵义地方文化的博大丰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遵义地方高校图书馆, 要实现“建立特色馆藏, 服务全校师生”的办馆宗旨,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遵义特殊的地域和文化资源, 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
一、特色馆藏的内涵及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1. 特色馆藏的内涵。
特色馆藏, 是指一个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馆藏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遵义师范学院, 地处遵义市区, 所处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图书馆不仅要有一般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共性, 还应具有遵义地方文化特色。所以,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要建立特色馆藏, 应立足遵义地方文化, 以地域环境为基础,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对遵义的历史、人文、民族、资源等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笔者认为, 建立特色馆藏可以从遵义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沙滩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等方面搜集文献资源, 充分展示遵义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地方高校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地方政府经济的支持。这就要求作为学术文献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应以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为前提, 围绕特色文化, 建设相对集中、完整的特色馆藏。从实际来看, 开发建设“地方性”特色馆藏, 既能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平台, 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还有利于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有本地区特色的文献信息交流中心, 进而提升所在高校的影响力, 更是弘扬当地文化、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1) 有利于人文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用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诸多事实证明,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 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的人文教育资源丰富, 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精神食粮。因此, 建立特色馆藏, 是遵义师范学院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完善人文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研究体系的最好选择。
(2) 能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收藏功能。建设特色馆藏, 必须突出地方区域性特色。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时就围绕“遵义地方文化”来展开文献的收集、整理。收集范围主要以遵义市所辖区域为主, 以沙滩文化、民族村寨、历史遗迹等为重点内容, 力求通过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 达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秉持“我有人无、人有我特”的原则进行收藏, 力争形成独有的办馆特色。目前, 已经与市图书馆、市方志办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希望互通有无, 扩大文献收集范围和增加馆藏量, 并以紧密结合本校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重点展开收藏工作。
(3) 是弘扬遵义地方文化的前提。遵义, 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 山地垂直差异明显。特殊的气候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山河地理, 孕育了古老辉煌的历史文化。汉三贤、清三儒等著名人物就诞生此地, 中国中世纪的古军事城堡海龙囤、杨粲墓等遗址则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史上留下的“遵义会址”等遗迹更提升了遵义文化。身处其间的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 不但有地利之便, 而且还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与丰富的馆藏优势, 有责任和义务承担遵义相关地方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传承的责任, 将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地形地貌、物产特产等传播出去, 真正起到弘扬当地文化、促进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 从而使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成为遵义市的文化汇集中心。
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应当突出的特色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 在充分利用原有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选择性地收集地方文献资料, 形成带有自己“地方性”特点的特色馆藏。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前提下, 建立特色文献采购体系, 以保证特色馆藏文献的“特色”。综观遵义地方文化, 笔者认为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重点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藏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藏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等。
1. 建立地方历史名人特色馆藏。
一般来说, 地方高校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曾经影响过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的名人。遵义在汉代就有“三贤”留名史上。位于遵义县东部的新舟镇沙滩村, 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 方圆仅2.5公里的沙滩在历史上出现了数十名举人进士, 是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及外交家的摇篮。在清代, 沙滩文化蜚声海内外,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郑珍和“全才君子”黎庶昌与莫友芝被誉为“清三儒”, 素有“贵州文化在黔北, 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 更享有“中华全国文化第一村”的美誉。直到今天, 沙滩文化发展成为黔北地域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贵州文化史上的奇迹, 对遵义乃至贵州文化的影响都很大。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建设地方历史名人特色馆藏, 能更好地发展地方文化。
2. 建立红色长征文化特色馆藏。
“红色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目前建设特色馆藏的主题。在伟大的长征历史上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强渡乌江等。尤其是遵义会议, 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因其历史上特殊的意义, 遵义会议纪念馆于1961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 并在1996年首批被命名为“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 遵义会议纪念馆先后修复开放了“秦邦宪 (博古) 住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及“遵义会议陈列馆”。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收集、研究红色长征文化, 对弘扬长征精神, 让伟大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对于培养青年一代, 意义极为重大。
3. 建设土司特色文化馆藏。
土司文化, 指唐乾符三年 (876) 至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 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 传承历史时间最长, 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过程, 是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及中国历史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遵义土司文化遗存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 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 主要以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南宋雕刻艺术的杨粲墓、蕴含深邃土司文化的遵义老城与杨氏墓葬群等遗迹、遗址为代表。土司文化, 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引起学者的关注, 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 重新审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是重要的新课题。
4. 建设旅游文化特色馆藏。
遵义, 山、水、林、洞皆有特色。其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现在, 初步纳入旅游开发规划的历史景观遗址有13处, 其中遵义会址、海龙囤、杨粲墓是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 (镇) 5处, 其中红花岗区为国家级。“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赤水桫椤被誉为“生物活化石”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水大瀑布被誉为“丹霞第一瀑”等久负盛名。尤其是杨粲墓,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艺术观赏价值大等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应加强保护, 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红色旅游更是重点, 长征主题是红色旅游中最耀眼的亮点。后人景仰红色遗址, 感悟长征精神的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体现了建设旅游文化特色馆藏的社会功能。
除了上述之外, 遵义地方文化还有国酒文化、茶文化、杂技文化等, 既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历史性, 又存在着自身长期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正是由其特殊性的存在而使其文化独树一帜并充满个性魅力。为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搜集、整合和服务工作, 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 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影响力。无疑, 建设具有遵义地方特色的文献馆藏, 不仅有助于凸显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办馆特色, 同时也将成为弘扬遵义地方文化的精彩平台。
参考文献
[1]熊焰.数字下地市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管见[J].邵阳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12) .
[2]屈爱红.高校图书馆开发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29) .
[3]彭跃宏.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几点设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
[4]王喜梅.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8) .
[5]李传美.加强地方特色馆藏建设, 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 2008 (11) .
立足地方 篇2
立足地方工学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探索与实践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高调召开,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职业教育终于开始摆脱后持续低迷的阴霾.重新步上发展的轨道.
作 者:甘慕仪 徐刚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71关键词:
地方特产:网销仍需立足于“特” 篇3
地方特产是指带有一定地域特色,是某一地区(地方)特有的产品或品种,其中包括食品、工艺品、地名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商品。特产的“特”字,是指特殊的生态环境、特优的品种、特殊的种养方式或加工方式以及特高的经济效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地方特产企业也纷纷开展网络营销,进行网络销售和推广,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特产都适合做网销。到底什么样的地方特产适合做网络营销,企业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需求火暴
在中国市场,地方特产的销售日趋火暴。首先是黄金周、节假日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一般都要购买一定数量的地方特产,在各旅游景点、车站、机场附近都有地方特产的销售。另外,超市也是地方特产销售的主要渠道,许多大型超市开设了地方特产专柜,也带动了地方特产的销售。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很多地方特产都是属于绿色食品,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
但目前地方特产很大部分的销售还是来自展会营销。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本省或者本地的地方特产去外地开展销会,或者是企业自己参加一些展销会。展销会销量往往较大,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局限性很大,往往去哪里参加展销会,外地的特产才会在本地畅销,但是不会形成连续的销售,即使消费者非常喜欢,也只能在展销会上购买到,展销会一过就很难实现重复购买。
特产的多重营销
目前我国地方特产的网络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自建网站平台,进行产品宣传,这种属于以B2B 业务为主的模式;二是利用已有的成熟的电商平台,包括8848、淘宝、易趣等建立旗舰店;三是通过网络招募实体店代理进行连锁经营的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也可互为补充,企业采取何种模式,关键要看地方特产的特点、企业的实力、当地的环境,需要综合各种因素。
地方特产企业选择好网销模式之后,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呢?
“微”营销,加强互动。新浪《2012企业微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企业微博总粉丝数近1.7亿,平均每个企业微博拥有的粉丝数超过5000个,地方特产企业可以通过微博来进行互动宣传。以贡天下为例,其作为经营地方特产的独立平台,注册了企业微博账号,而且在微博装扮上突出贡天下的网站特色,利用微博平台随时发布网站上经营的地方特产信息。贡天下还设立了省份地方特产的分微博,形成了公司的微博矩阵,能够与喜欢不同特产的消费者时时沟通,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粉丝更加了解贡天下以及相关特产信息。
此外,利用微博互动活动增强品牌黏性。特产企业要针对粉丝长期开展赢奖品、猜问题等互动活动,调动消费者与企业沟通互动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微博粉丝查找企业的潜在顾客,看看这些粉丝喜欢哪个区域的地方特产,进行一对一精准营销。由于信息的即时性,企业也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客户服务,消费者习惯利用微博的评论、私信等最便捷的提问渠道,比如很多粉丝会问贡天下特产产品的售价及产品特性等问题,贡天下会及时做出回复。同样,特产企业可以利用微博进行公关,监测网民在微博上对企业的评论,第一时间回应。
重搜索,抢占关键词。很多消费者不能叫出地方特产的名字或者具体品牌,消费者想了解某种特产信息的时候,绝大部分会在搜索引擎搜索查找。由于百度在中国搜索引擎领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地方地产的搜索引擎营销重点也应该放在百度。
以沾化冬枣为例,沾化县建立两个网站来宣传地方特产沾化冬枣,一个是沾化冬枣协会建立的中国沾化冬枣网,主要介绍冬枣行业信息;一个是沾化联农冬枣专业合作社建立的沾化冬枣网,主要是沾化冬枣的供求信息,还可以网上定购。两站选取的关键词都是冬枣与沾化冬枣,还有其它以冬枣为核心的长尾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优化。只要消费者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里面搜索冬枣或者沾化冬枣,两个网站的信息都会出现在第一页的显眼位置。
此外,当地联合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就冬枣互联网营销设计制作了“营销专场”,该专场同时在商务部新农村商网首页及其3000余家子站发布,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县级新农村商网,在全国范围内为沾化冬枣销售提供网上服务,一系列手段极大增强了沾化冬枣的品牌传播和影响力。
植入营销,深入人心。任何电影或者电视剧都离不开吃的,地方特产企业可以与制片公司合作,在电影、电视剧中增加自己产品的曝光度。例如消费者经常可以在电影里面看金华火腿,这种品牌及产品印象为金华火腿的网销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使消费者对金华火腿这一品牌耳熟能详,无形之中带动了金华火腿的销售。企业也可以通过拍摄相关视频或者微电影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例如土豆、优酷等,与更多的消费者分享地方特产信息。
当然,网络营销策略还包括其他很多种,例如论坛营销、SNS社区营销等,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对于地方特产来讲,除了不断整合新的营销手段,更应该融入本地文化特色,以本地市场为圆心向外围市场逐步扩散,将实体与网络充分结合,打造品牌口碑,进而占领更大的市场。
(编辑:杨春旺 ycw125@sina.cn)
立足地方 篇4
一、地方民生频道面临的制作播出难题
(一) 新媒体冲击力大、观众开机率低
手机、IPad的普及, 让观众的视线从电视这种传统大屏转向了手机小屏, 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 也在时效性、趣味性、碎片化上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对中部某省的省级台调查显示, 近年来, 该台观众流失了20%。以往占有率一度能达到40%, 如今为18%~20%。。
(二) 各地面频道受卫视和电视剧冲击大
今年各电视台都提高了对卫视的重视, 加大了对其的投入, 像某中部省会电视台今年在卫视投资10亿, 可谓举全台之力办卫视。不但各频道要向卫视输血, 而且卫视整体收视上升, 必然争夺地面频道收视市场。此外, 电视剧也分散了不少观众。
二、寻求个性发展、突出人文服务
针对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境遇, 各地各频道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只有个性凸显的、服务到位的, 才能在包围中立足不败之地。
(一) 研究受众、有针对性地制作节目
众所周知, 现在电视对老年群体, 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关注较多, 在现有收视条件下, 各频道都针对受众开展有个性的节目。比如湖北经视针对老年人婚恋推出《桃花朵朵开》节目, 促进老年人和谐再婚;山东经济频道《生活帮》主持人是以“丈母娘选女婿”的标准选出的, 因而特别受中老年观众喜爱;安徽经视《帮女郎》节目的观众中, 孕妇比例极大, 因此节目非常关注孕妇群体;湖南长沙政法频道, 针对观众收视习惯, 调整节目编排, 在晚上九点之后安排节奏舒缓的节目等。
(二) 改变人员编制、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体制所限, 许多频道都灵活采用工作方式, 最大程度调动人力物力。华东某省级台公共频道是总监领导下的大编辑部体制, 没有制片人, 所有记者编辑通用, 共有120余人为每天六档节目工作, 由当班主编安排内容, 安排人手具备极大的灵活性。
华东某省级台的地方频道有一档方言栏目剧节目, 群众演员储备量达七千名。但该栏目也是交给外面公司运作, 经视只把握“剧本”这一核心内容, 减轻了频道负担。
中部某省会台政法频道采取了制播分离的体制, 由传媒公司负责对整个频道的节目进行定制、品牌塑造和大型活动运营。政法频道的采编人员可以专心制作节目, 节目的推广和品牌包装、广告经营则完全交给了该传媒公司。
(三) 加强服务性、增强趣味性
各地都推出了生活服务类以“帮忙”为主打的节目。譬如山东经济生活频道《生活帮》、安徽经济频道《帮女郎》、江西都市频道《地宝当家》。在许多知名栏目中, 也出现了以人物帮忙为主打的子栏目, 譬如湖北经视《经视故事会》的《小娜手记》等。以上节目都是以记者为主角, 从记者视角出发, 深入事件, 进行调查验证。既有生活上的问题, 也有情感上的纠纷, 还有消费上的问题, 情感强烈, 贴近地皮, 很吸引人。
在制作节目上, 各栏目也是不拘一格。像江西台《地宝当家》, 某一期是做一个生活窍门, 日本有媒体称水在嘴里秃噜的声音可以让哭泣的小孩子安静下来, 出镜记者现场找来几个婴儿做实验, 并且请教了专家, 带动观众思路, 样式活泼, 几乎人人看、人人乐, 而且禁得住反复播出收看。
(四) 打造个性鲜明、标识度高的主持人和出镜记者
湖北经视《经视直播》中, 出镜女记者被叫作“经花”。湖北经视《咵天》栏目中, 有个子栏目《开胃蔡》, 主持人叫蔡仪。江西台《地宝当家》主持人阿志叫“地宝”, 出镜记者还有“小精怪”、“圆宝”、“活宝”、“辣婆子”等。山东经济频道《生活帮》主持人阿速叫“帮主”。安徽经视《帮女郎》的出镜记者则是清一水的年轻靓丽女记者。
在包装上, 各频道也是穷尽其能。譬如山东《生活帮》, 在打造主持人方面, 有三个人专门为主持人撰稿, 一字一句琢磨主持人用语, 让主持人一出场就个性鲜明, 让人记住。安徽《帮女郎》以选美之态选拔了女记者, 随后进行“包装”“出书”, 帮女郎俨然当地小明星, 尽显时尚一面。
(五) 在慈善公益事业上下文章
慈善事业已经走入人心、走近身边, 各地都有自己独有的慈善公益活动。湖北经视专门开设一档节目《欢乐送》, 每天20分钟, 头六点播出。分为三个板块:《欢乐来敲门》收视送礼。固定主持人每天随机选择住户, 只要在收看经视节目就送礼。《爱心在行动》主持人帮忙。有主题策划, 如关爱空巢老人等。《慈善超市》主持人呼吁捐赠闲置物资。
山东经济生活频道《生活帮》创办之初, 遇到一事:一名残疾妇女想办一所残疾儿童学校, 缺少资金。《生活帮》策划了“火柴换学校”的行动, 从火柴换蜡烛开始, 一步步做起, 引起社会各方关注, 最终举办了一场慈善晚会, 吸引山东残联加入。最后, 女子得到50万资金, 《生活帮》也一举成名。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每年开展“映山红”活动, 几年下来, 不但形成固定品牌, 也帮助几十所农村小学设立了图书馆。
公益活动的意义:扩大了频道的品牌, 顺应了国家广电宣传道德模范的要求, 也给普通群众一个施展爱心的舞台。其中, 湖北经视经常遇到有人要为患儿手术费包圆, 经视婉拒:爱心捐助, 人人平等, 等大家都捐完了, 不够您再包底吧。一个节目能做到这样, 可谓骄傲。
三、结语
虽然各频道面临的竞争都很激烈, 但并非每个频道都有忧患意识。譬如某知名新闻编辑类节目制片人曾坦言, 现在节目很稳定, 不用改版。诚然, 符合自己的是最好的。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常变常新, 是符合新时代观众收视习惯需求的。在确保品牌的情况下, 如何开拓新的战场, 打造鲜明个性, 做足服务, 做足细节, 是我们成功所见。
摘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媒体在传播时效、传播手段上显得有所落后, 而地方民生频道在卫视冲击下又显得势单力薄。如何在包围圈中凸显出自己的特点, 守住自己的阵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一些地方台的优势节目中进行总结、加以分析, 以期为地方民生频道的发展提供参考。
立足地方 篇5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于2006年开设了机制专业, 从而结束了我校没有机械学科的历史。然而, 由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在专业建设方面必将面临着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建立、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等诸多问题。社会需求决定了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建立。当然, 每个学校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科优势的不同, 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也不同。对我校来说, 首先, 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 以力学、机械为主”专业的教改及发展方向;其次,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还应该体现我校自己的特色, 从而使得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又要有独特领域的适应性;另外, 由于我校之前没有机械专业, 不存在专业调头的问题, 全新的专业建设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却给实验室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如何依据我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从而减少这一压力, 也是我们确定课程体系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 桂林位于广西北部, 处于珠三角边远地区, 专业方向设置既要考虑到桂林及广西本地的发展需求, 又要面向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 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综上所述,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 兼顾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科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支撑, 加强基础教育, 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多学科的结合, 从而打造一个特色突出、技术前沿、知识领先的工科专业。同时还要能够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 重点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 以提高我校新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 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1. 研究方向的确定。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研究方向包含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宽泛的方向。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广西本地, 他们毕业后很多人也将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从本地的产业发展来说, 桂林的机床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广西的几所高校的机制专业中, 有关机床设计方面的方向并没有涉猎到;同时, 广西的汽车制造已经被列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 与之相关的模具产业, 包括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 也将越来越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由此, 我校机制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为模具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两个方向, 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
尽管分了两个方向, 然而专业基础课程却是两个方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专业课的设置可以两个方向平行展开,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选择;也可以确定一个作为主要方向, 其他作为选修课安排。根据课程的性质, 兼顾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 理论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社会、自然基础课群, 包括思想理论课、数理课、体育课等;学科基础课群, 包括工程图学、力学, 测量与控制系列课———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与仪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群包括模具设计方向———聚合物反应工程、塑性成型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等,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运动控制系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3. 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构筑。
我院在科研力量、学生素质、实验室建设方面还和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就决定我们的本科教育培养的不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研究性人才, 而是能够学以致用, 能够很快被社会所吸收和接纳的应用性人才, 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才能达到充分就业。这便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 除了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课题的能力, 其中包括实践能力———传统及现代制造设备的操控、维修能力;应用能力———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从而完成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全部流程;创新能力———对原有产品性能加以改进的能力、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进而培养原始创新的能力。如果要实现上述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传统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大实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理论教学和能力培养要求。为满足新专业的要求, 应重建合适的实习内容。新的实习体系可将整个实习过程划分为工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训练。原有的认识实习可转换为电装实习、机器测绘实习和计算机硬件拆装和维护实习等的工科基础类实习。专业基础的实习可由数控机床的构造与操作、机械CAD/CAM技术应用实验以及现代加工技术实验等体现现代生产方式的实习内容来组成。学生的毕业实习可改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机电创新设计综合训练等, 从而加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2]。为实现上述的实践教学目标, 可充分利用我院已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 以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尽可能的组建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近的校办企业, 从而使学生能够零距离的与生产实际状况相接触, 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提供一个缓冲,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同时也使得就业后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学科建设的方向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 而培养目标又取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生产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建设才会充满生命力, 从而得到蓬勃发展。学科建设的关键依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机械设计与制造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群来支持, 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如此, 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时才会得心应手, 这是学科建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卜长根.面向未来加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6 (3) .
立足地方 篇6
一、困境犹存, 机遇仍在
时效、强势、广覆盖、优质报道, 这是任何一家媒体拓展发展空间必备的竞争力。相对而言, 这方面地市州报在同行业中相对落后。以阿坝日报为例, 作为一家地区报纸, 阿坝日报面对的困境是多重的。与内地相比, 新闻资源相对贫乏。由于地域广阔, 交通通信条件受限等原因, 新闻报道时效性始终上不去。订阅报纸以机关单位为主, 报纸发行量难以实现大幅度提升。在新闻产品方面, 拿不出拳头产品, 报道质量远远不如中央和省级报刊。此外, 相对于内地报社, 地市州报普遍存在惰性思维, 缺乏改革创新精神, 编辑记者“新闻意识”不强, 总结性稿件多于策划和采访。受众喜闻乐见的“三贴近”内容较少。新闻报道不出彩不能吸引记者, 致使报道宣传功能厚重, 新闻功能弱化。
尽管如此, 地市州报的功用仍然不可低估。地市州报是地方党委机关报。办好地市州报, 对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传媒界激烈的竞争态势, 作为地市州报的新闻工作者, 不仅不能气馁, 相反, 必须认清形势, 振作精神, 迎难而上, 在新一轮报业竞争中发挥自己特殊的优势, 巩固和拓展发展空间, 办好报纸,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彰显特色, 服务发展
一张报纸必须要有明确的办报理念。好的理念是一张报纸的灵魂, 是办好报纸的纲领。地市州报要办出自己的别人不可复制的个性, 首先必须在办报核心理念上独树一帜。作为基层党委机关报的地市州报, 必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那就是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配合好、宣传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战略决策, 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 《阿坝日报》总结历史经验, 结合本地区域特色和服务宗旨, 提出“党报风格、晚报特色”的办报思路, 为办出独树一帜的地方报纸指明了方向。多年来, 阿坝日报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 立足服务群众, 大量报道反映全州各地在经济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以其鲜活、适用、及时、灵活的服务风格引起人们的注意, 成为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政策、法律、信息的窗口, 较好地发挥了地方党报舆论引导、桥梁纽带等喉舌作用, 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掌握社情民意的参谋助手, 老百姓了解政策法规的信息窗口。
特色是地市州报的名片, 是其他传媒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地市州党报要在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的基础上, 努力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 从版面风格、栏目设置、报道内容、新闻语言上努力彰显浓厚的地方色彩, 做到盖上报头也一眼看得出是何地的党报, 字里行间即可以闻出粤味、桂味、湘味、川味等, 使报纸更具亲和力, 感染力。
报纸的拳头产品是新闻。真实客观是新闻的本质要求, 但是新闻传播的方式却可以各种各样。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条新闻不同的记者不同的媒体播报出来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的原因。在保持客观准确的前提下, 通过独到的角度选择、采编技巧和包装手法, 同一条新闻可以做出独特个性。因此, 在具体宣传报道中, 地市州报要努力改进编采惰性思维, 在大量的工作报道、会议报道、领导报道、典型报道、成就报道中寻求新的报道形式和方法, 向全国优秀媒体学习, 向不同媒体借鉴, 如学习广电媒体的现场感, 学习互联网的互动性, 学习都市报的应急联动, 学习新闻杂志的整合力和策划力, 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优势, 牢牢吸引读者。
三、大胆探索锐意革新
不管是市场报还是党报, 报纸总是给人看的。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报纸?什么样的报纸耐读?只有质量上乘的报纸才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可见,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 新闻的质量决定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地市州报的质量, 必须努力提高报社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 在报社内部形成积极写好稿、写大稿、出精品的良好氛围。
一篇新闻稿件可以靠优秀记者出彩, 但一张报纸要出彩, 就得靠一支优秀的团队。只有拥有高素质的队伍才能提升报业核心竞争力。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 地市州报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首先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队伍。近年来, 阿坝日报在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特别是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以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借鉴兄弟报社的好作法好经验, 使采编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但是, 当前, 报社在队伍建设方面也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境。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培养和造就过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缺乏手段更新和机制保障, 队伍建设问题依然任重道远。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宗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其他地市州报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 地市州报必须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 切实保证报社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能够始终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恪守职业道德, 做合格的党报新闻工作者。
除了建设好队伍, 地市州报必须不断创新报道方法, 努力做到“求新”、“创新”。“富于创造性”是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取得好效果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 地市州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采写出大量反映民情、体现民意的民生新闻。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报道中, 阿坝日报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深入一线, 创新思维, 创新手段, 用深情的笔和镜头报道了大量抢救生命、关爱生命, 展现人性光辉的生动事例, 在进入重建家园阶段, 把准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 始终把握好各个阶段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 形成了“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良好舆论氛围, 既有效抑制了错误和有害舆论的传播, 又保证了整个抗震救灾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得到了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切实发挥好舆论引导力
通过高质量的宣传报道, 将舆论引导能力发挥到极致, 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地市州报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用, 这是办好地市州报的终极目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摆在首位的任务, 而保持舆论导向的正确, 只是对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 要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除了要重视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外, 还要重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离开了有效性, 任何正确的舆论引导都是“放空炮”, 都是在做“无用功”, 引导本身也就毫无意义。
实践证明, 越是群众喜闻乐见和与群众利益关联度高的报道, 就越能牵动群众的心, 辐射面就越广, 影响力就越大。只有“关注群众”, 媒体才能被“群众关注”, 舆论引导才能有效。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报道中, 《阿坝日报》大批记者穿越死亡线、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聚焦广大群众所关注的问题, 及时传递抗震救灾的最新信息, 为读者提供急需的新闻和资讯, 使抗震救灾报道可亲可信, 倍受青睐, 从而很好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
可见, 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人, 多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声音, 多展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 多讲述着普通老百姓的故事, 才能使新闻传播体现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也才能让群众想看、愿看、爱看。为此, 地市州报要切实改变以往办报与新闻规律脱节、新闻与民生脱节的做法, 不断创新报道思路报道方式, 坚持民生新闻优先, 时刻将党和政府想做的、人民群众需要做的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使宣传报道深入人心, 也才能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 从而完成好地市州报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也为自身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来。
立足地方 篇7
一、地方高校设计教育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目前, 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大都只是基于课堂练习, 通过手绘和计算机表现完成相关课程作业。其余比较集中的实践经历主要来自大三的设计考察和大四的毕业实习。另外, 由于受经费、人力等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高校大规模扩招后, 部分高校的“软”、“硬”条件还没来得及充分配备就仓促上马, 造成对实践教育设备投入不足, 使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不能得到保证。而学生接触的实际设计项目又比较少, 设置很少参与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各项实践活动,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 理论与实践不统一。大部分本科应届毕业生与社会实际脱节, 对工业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分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了解,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更无法达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不加快进行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将危及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要求学生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表达设计意图外, 还要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 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设计教育除了要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还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应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生产过程、营销方式等。目前, 有些艺术设计专业, 由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教学内容上仍沿用美术教学的老路子, 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又不明确, 学生专业方向单一, 知识结构单一, 就业出路单一。社会发展到今天, 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知识层面已不可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急需摸索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便于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走出去, 在市场实战中学习、巩固并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由此可见, 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了。
二、国内外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
每个学校的学科设置层次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 发挥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 扬长避短, 创办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设计院校。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 包豪斯的学院就十分重视教学成果的转化, 学院设有印刷、编织、雕塑等等实验工厂。学校教育以工艺为基础, 实行作坊教学体系, 即“作坊训练”。主张通过“基础课程”与“作坊训练”的结合, 培养具有艺术创造与工艺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学习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是包豪斯首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生命线”。只有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 同经济、科技建立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与企业、产业部门取得进一步的合作, 才能使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学科建设方面更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要。这是今天高校设计教育必须正视的重要一环。忽视了学院教育的社会职能、忽视了对技术型科学和行业指导性理论的研究, 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就会非常欠缺, 对设计教育和行业发展也起不到帮助作用, 这就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 江南大学 (原无锡轻工大学) 设计学院之所以在国内兄弟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就是因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从创办到现今都有着自己的办学方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在轻工业学院中分离而创办的一所艺术设计学院, 它的专业前身是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它起初并不是以创办纯艺术设计院系为目标, 当时其学院综合实力还不能和一些研究型重点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校相媲美。所以,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起初是把培养美术与轻工业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实用艺术设计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 江南大学在国内设计类院校中已经具有较高的威望与声誉。这些成功的例子值得目前各艺术设计院校去仔细推敲与揣摩。
三、立足当地, 联系市场, 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般的地方高等院校, 培养目标应瞄准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设计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 发挥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 扬长避短, 有针对性地联系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构建“立足当地, 联系市场”的实践教学体系, 合理有效地实施实践教学, 改变上述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的局面。让学生学会从“课堂”走进“市场”, 加深对艺术设计“艺术十技术”这一本质属性的理解。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将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位置,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从时间上将基础教学、专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三者贯通起来, 在空间上将课堂、企业、市场有机地捆绑在一起, 多维度综合搭建高校设计教育“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构筑沟通课堂与市场的桥梁, 为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支撑。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将课堂教学与市场实践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结合在一起, 以“双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到市场实践中去;以“工作室制”落实科研项目的研究, 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促成教学成果的转化, 为课堂教学提供实例分析,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加大知识含量,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从理论上讲, 构成体系的各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 它们之间是先后承接、相互联系的, 可以有效互动并达到良性循环, 从而使全方位实施实践教学有了可能。
(一) 以“双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到市场实践中去
所谓“双师制”教育就是同时由两位导师授课。一位“形式导师” (或者称为形式大师、形态导师) 来教授基础课, 包括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等内容;一位“工作室导师” (或者称为作坊大师、手工导师) 来担任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的指导。这种教学制度来自包豪斯的创始人、校长格罗佩斯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为包豪斯培养了一批既有艺术素养, 又有科学技术使用头脑的设计者。现在看来, 这一教学制度对今天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依然非常值得借鉴。
目前, 一方面, 大部分地方高校扩招后, 都存在师生比拉大, 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是在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中成长, 知识结构也相对存在不足。因此, 对于一些专业性或技术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可仿效包豪斯双轨制的教学模式, 让学校教师充当造型教师 (形式导师) , 另外根据课程的需要, 聘请企业一线人员充当技术教师 (实践导师) , 由二者共同实施并完成相应地教学任务, 让学生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教育。例如专业摄影、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和加工工艺等课程, 就应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 让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中去掌握第一手资料, 到商品集中的超市、产品生产加工车间或工程施工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设计分析及市场预测判断。这种“双轨制”教学,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更能有效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 以“工作室制”落实科研项目的研究, 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德国魏玛的国立包豪斯学院, 到后来的新艺术运动, 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育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格罗皮乌斯指出:“包豪斯的工作坊” (workshop) 其实是一所实验室, 为现代日用品提供可行的新设计, 为大量生产改善模型。”[1]以“工作室制”的方式开展教学, 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 由著名的专家、教授为核心, 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 并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进行教学、科研和设计。学生通过二至三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 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的需求, 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目前国外大多数的艺术院校都设有工作室, 并配有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还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 为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供了条件。如:不少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了影视动画工作室、计算机图形工作室、模型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以工作室的方式开展教学, 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场所, 同时, 还根据考核结果授予学生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工作室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 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 从中得到锻炼, 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心理衔接和工作适应衔接的环境。我国的设计教育应认识到这种模式的重要性, 排除各种困难, 在学校教学的主线下合理的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三)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促成教学成果的转化, 达到产、学、研三方三赢
“校企合作”就是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和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设计项目,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真实的市场条件下, 充分感受市场氛围, 创造性地解决课题中所面临的问题。高校设计教育应加强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 例如高校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 企业在学院中建立研发中心等, 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有实践的场所, 同时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成果。
近年来, 由于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我国企业对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 一些企业为增强国际竞争力, 也在大力寻求与教育的合作, 但我国高师院校对此却不那么积极,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要认识到像以前闭门造车似的办学方式, 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需要了。正如马书林老师指出的:高师设计教育必须完善我们的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教育、研究、服务三重功能, 前者是教育本身的职能, 而后两者是教育的社会职能, 也就是高师艺术设计教育首先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必须能引导社会的设计审美取向, 提高大众对现代设计的认识, 并不断地推出领先于设计领域、领先于同一时代的具有前瞻性的理念, 引导并帮助产业发展[2]。
四、结语
总之, 高校设计教育在实践课程教学上, 应首要要加强应用项目的设计,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市场实际项目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其次,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课题, 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具体项目结合起来, 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 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另外,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起实习基地, 并加强与地方优势行业企业的联系, 为产业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结构和知识提升的需求, 把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好;通过建立设计研究中心, 结合产、学、研力量, 进一步推动人才交流和设计的专业化。还要立足本校的整体文化特点, 根据所处地方的经济环境、文化教育特点、市场需求, 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 HAU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商店, 2001.12
立足地方 篇8
“两个结合”
立足会场内外的结合。立足会场内外的结合就是要找准会场内外的有机结合点, 充分利用媒体自身的优势, 通过互动和引导, 让群众更好地关注“两会”, 让“两会”的主旨更快地深入到群众中去。
立足会场内外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广大读者 (群众) 与与会代表和委员的互动。二是会议主题的传递与广大读者 (群众) 关注点的结合。
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 媒体不仅仅要宣传报道, 更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地方“两会”的报道中, 作为地方晚报, 一头联系的是广大读者或者说是人民群众, 一头联系的是会议主题和参会的代表、委员。媒体如果仅是重视宣传而轻视桥梁和纽带作用, 是不负责任的, 也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两会”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意愿。民情、民声、民意是否通过代表反映到会议上?群众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需要反映到会议上?代表和委员是如何参政议政的?大会将作出哪些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决策……这些都是群众所关心关注的。
在驻马店市“两会”召开期间, 《天中晚报》从做好会场内外结合入手, 开通“晚报两会热线”, 征集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征集群众对全市经济发展、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食品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由晚报记者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代表或委员, 为“两会”建言献策。热线开通后, 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参与热情。同时, 针对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对参会代表和委员进行采访报道, 为群众释疑解惑, 在群众和代表委员中架起互动的桥梁, 有序有度有力地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引导。
做好会议主题的传递与广大读者 (群众) 关注点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会议重大决策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上。如果说, 立足广大读者 (群众) 与与会代表和委员的结合是“下情上达”的话, 那么, 立足会议主题的传递与广大读者 (群众) 关注点的结合则是做好“上情下达”。“两会”程序性的报道群众需要关注, 但他们更关注会议做出的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以及全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因此, 针对会议重大决策和政府工作报告, 《天中晚报》不惜版面, 浓墨重彩地进行解读和分析。
做好了会场内外的交流沟通和互动, 就提高了群众对“两会”的关注度, 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吸引力, 也就更好地发挥了媒体的宣传作用。
立足与会代表、委员与会议主题的结合。立足与会代表、委员与会议主题的结合, 其实就是围绕会议主题, 集中火力, 以不同的形式把新闻做深做透, 做到整体报道的不枝不蔓。
《天中晚报》围绕驻马店市“两会”的主题“民生与发展”, 在报道安排上突出重点, 关注代表委员新论高见, 强化稿件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在关注“民生”的报道上, 以“两会热词”的形式, 聚焦老百姓关注的民主、民生话题, 找准话题性报道的“坐标”, 通过代表委员的“热议”、建言, 把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 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
在对“发展”进行报道中, 则完全集中在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上, 同时摒弃泛泛空谈和赞美式的报道, 目光紧盯代表委员就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提出的思路、打算、方法上。如在对代表委员提出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难题》、《建立高科技人才重奖制度》、《出台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措施》等进行报道时不惜版面, 以专版、专栏的形式刊发, 而无关会议主题的“花絮”则是少报道或不报道。
立足“两个结合”, 使《天中晚报》的“两会”报道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析到位、引导有力, 针对性和贴近性得到加强, 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提升。
“三个创新”
从民生的角度入手创新报道内容。“两会”是最大的新闻, 但“两会”中的民生话题却是“两会”报道的切入点。晚报的读者大多是老百姓, 他们所以关注“两会”, 其实更多的是关注与他们相关的民生问题。对此, 《天中晚报》在对市“两会”的报道中, 结合自身特点, 在完整准确反映会议各项议程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减少对会议本身的报道和程序性的报道, 通过开设专栏专版的形式, 把版面最大限度地留给关于民生的新闻报道上。
首先是开设“两会热线”专栏, 从群众的角度关注民生。会议期间, 每天至少保证三分之一的版面, 对群众反映的民情、民生问题进行整理报道。比如建立城区早餐网络工程、合理设置红绿灯、加强犬只管理、设立城区无车日、增设公交车、加强对中学假期补课的管理、建立打击传销的长效机制等。
其次是开设“两会热词”专栏, 从代表委员的角度关注民生。晚报记者一方面带着群众的意见建议就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采访代表和委员, 另一方面通过采访把代表和委员有关民生问题的提案、议案、建议刊发出来。
再次是开设“两会QQ”专栏, 广泛征集网民有关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QQ故事、QQ百姓留言板等形式, 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网络语言反映民情民生。
《天中晚报》对民生问题采取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报道, 既突出了对“两会”报道的重点, 也彰显了“两会”鲜明的主题;既实现了对重大战役性报道的改革创新, 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又履行了媒体基本职能, 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赞誉, 可谓一举多得。
从引人入胜入手创新报道形式。内容是新闻报道的根本, 而形式上的创新是为了让报道内容更加引人入胜。《天中晚报》对2010年市“两会”的报道, 尽可能地在形式上追求完美。
一是专版和专栏相结合, 专版中有专栏, 相互辉映, 特色鲜明。保持以往对市“两会”报道开设专版的报眉统一风格一致的情况下, 在专版中开设《两会热线》《两会热词》《微博》《两会QQ》《两会影像》等一批新专栏, 使整个报纸面目焕然一新。
二是突破常规大胆使用图片。此次会议报道, 《天中晚报》刊发了大量表情生动、现场感强的图片。报道中除刊发了许多配图和单幅主图外, 《两会影像》还以图片专版的形式反映“两会”代表和委员“诤言议大事寸心系民情”的动人情景。大量图片的刊发增强了整个报道的美感, 充分发挥了纸质媒体“以图说话”的传统优势, 也使报道更加直观和生动。
三是头版是整个报纸的脸, 报纸“脸上有光”。《天中晚报》对市“两会”在头版以图片专版进行报道, 不仅开了头版报道“两会”形式的先河, 也形成了该报对2010年市“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此外, 在报道中, 改变以往以消息为主的报道方式, 消息、通讯、述评等“十八般武艺”全部上阵, 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也极好地配合了整个报道形式的创新。
引进新兴传播载体, 实现载体创新。一是充分运用了网络。设立了“两会QQ平台”, 开通“两会QQ群”、“两会微博”, 通过网络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两会”报道中来。
二是积极与驻马店新闻网联合, 在驻马店新闻网联合开设“两会花絮”“图说两会”等栏目, 补充报纸版面不足的缺陷, 使报道内容更加翔实丰富。
立足地方 篇9
1.基本现状
(1) 积极做好科技服务, 引领地方科技创新。
南京市秦淮区科技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 努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1) 拟订区域科技创新政策, 如《秦淮区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秦淮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等, 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区内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政策保障, 提升了创新服务的环境。 (2) 扶持科技项目申报。深入走访区内科技企业, 向企业发放《南京市科技创新政策20条》等科技服务手册, 举办“创新政策和科技项目申报”专题讲座, 提高了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成功率。 (3) 建成科技服务网站。建立了科技企业数据库、科技人才数据库, 采用了短信呼、邮件通等现代化服务平台, 实现了“零距离、零时差、零成本”的“三零”服务, 即为企业服务“零距离”, 科技政策传递“零时差”, 企业享受服务“零成本”。 (4) 大力推动人才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2人成功申报2010年度“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4名企业家推荐申报“2010年度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项目。 (5)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举办了“秦淮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座谈会”, 开展了“知识产权服务零距离”“专利执法”等系列知识产权宣传保护活动, 积极推进专利申请工作。
(2) 充分发挥载体优势, 做好招商协税工作。
南京市秦淮区科技局充分发挥科技创业中心优势, 积极做好招商和协税工作, 全面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社会经济建设指标。2010年, 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9.2亿元;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3.2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加2个百分点;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8个, 建立产学研基地1个, 新建校企联盟1个;年专利申请量达445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全区新引进科技企业276家, 科技局引进科技企业65家;实现税收1550万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5万元。
(3) 深入发动宣传普及, 全面开展科协工作。
南京市秦淮区科技局全面完成科普、防震减灾等科协各项工作目标。2010年, 制定了区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十二五”规划;全区科普活动学校普及率已达到100%, 双塘小学喜鹊观察探究活动成为秦淮品牌科普活动;获市科协“海智计划”立项1项;获市金桥工程项目2项;获市科协学术交流重点项目1项;晨光1865科技园获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项目;科普工作荣获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志愿服务 (单位) 贡献奖”;区科协被江苏省人事厅和江苏省科协联合表彰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2.发展思路与举措
(1) 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全区特色发展、转型发展的主线, 以招商引资、护税协税为中心,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以效能建设为抓手, 积极抢抓南京市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 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程、知识产权战略基础工程、科技人才引进工程、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等“科技创新五大工程”, 不断发挥创新对秦淮区发展的引领作用, 积极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 主要措施。
(1) 积极整合各方资源, 形成科技招商强大攻势。首先, 加强内部建设。优先配置招商人员, 引进招商引资专业人才, 增强招商力量。强化全局招商意识, 制定招商引资工作制度,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各科室明确招商引资任务, 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重点招商客户由局领导分工负责, 定期上门服务, 确保招商质量。其次, 构建科技招商网络。整合区街、部门招商资源, 主动与市投促委、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高新技术企业协会、软件企业协会联系,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招商网络, 深入合作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再次, 加大招商宣传力度。第四, 瞄准新兴产业开展招商。未雨绸缪, 在产业转型中抢占先机, 大力发展智力要素、科技要素密集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与软件产业, 提高引进企业质量, 积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五, 积极安排重大招商活动, 并利用各种会展机会积极外出招商。
(2) 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五大工程”。a.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积极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企业, 做好各项科技服务, 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科技创新型企业。b.知识产权战略基础工程:在不同的群体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宣传, 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建立以知识产权部门、街道、企业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网络, 设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 目标分解到各单位, 进一步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由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工程师、中介专利师组成的专利管理队伍。c.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做好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和南京市“紫金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 在充分挖掘秦淮科技人才的潜力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省市人才政策做好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依托秦淮区科技创业中心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为科技人才科技创业提供办公场所、提供贷款担保资金、提供创业政策扶持, 鼓励科技人才入驻。d.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全方位征集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 积极为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合作牵线搭桥, 推进高校与企业开展点对点合作开发,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鼓励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订货”服务, 不断提升秦淮区产学研合作水平。e.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程:加快重大研发平台建设, 充分借助江苏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省医疗器械检测所等驻区企业的影响,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全力推进江苏无线电厂有限公司、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校联合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鼓励企业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抢抓南京市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试点机遇, 积极引进科技投融资机构, 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
(3) 充分发挥科协群团优势, 全面开展科普与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强化服务职能, 促进企业创新有新作为。继续在企业中组织“金桥工程”、重点学术交流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开设秦淮区服务企业创新专家工作分站, 加强与企业及企业科技人员沟通和联系, 继续争取各类科技引导项目立项支持, 推动企业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搭建协作机制, 推动《纲要》深入实施有新进展。认真履行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加强统筹协调, 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修改完善《科普工作管理办法》, 推动考核机制常态化;加大创建示范工作, 做好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省级科普示范区”创建评估和准备工作, 通过检查验收。三是发挥科普阵地宣传作用, 科普品牌有新影响。推进“科普元素进景区”工程, 加大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加强夫子庙核心景区的电子科普显示屏、科普导示牌建设与维护;充分发挥区域内6处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宣传作用;改善基层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活动室等设施, 拓展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四是突出主体作用, 确保各类主题科普活动有新水平。精心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活动, 宣传科学发展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主题,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促进和谐社区和谐建设;加强横向与纵向协作联合, 利用“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日”等各种节日, 开展科普活动。
(编辑蔡忆宁)
摘要:随着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科技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秦淮区科技局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而且还以创业中心为依托, 直接参与到招商引资、护税协税等经济工作中来。如今科技局、发改局、商务局被称为秦淮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不仅为秦淮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还为新的历史时期下科技部门政府职能的转变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文章分析了秦淮区科技局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作出的贡献, 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