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的形势

2024-08-07

节能减排的形势(共8篇)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1

一、我国的节能减排的新形势

早在2009年10月到2010年9月间, 我国审计署组织了18个特派办对河南、江苏等20个省、区、市, 连续开展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钢铁、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审计的调查。时隔不足两年, 2012年5月, 审计署又开展了2010年到2011年对10个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短短两三年, 节能减排审计从陌生走向熟悉, 再到常规化。

第一阶段专项审计主要为了摸清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政策措施执行等总体情况;第二个阶段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专项审计调查, 重在揭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是为了促进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贯彻落实, 推动地方政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同为节能减排审计, 但三次不太相同, 2013年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 这期间的节能减排审计又有着特殊含义, 不仅要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 更要监督好资金的有效使用。

“节能减排”, 即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经过各方努力, 扭转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十二五”期间, 一方面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节能环保领域技术竞争加剧, 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另一方面, 能源需求刚性增长, 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节能减排难度加大。国务院在2012年8月, 正式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这也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意义。

二、节能减排审计的重要性

按照十八大的要求, 未来几年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能源需求刚性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由于城市化的加速、消费结构升级、交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共同需要, 重工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经济因素必然要求原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 而原材料产业主要是高能耗产业, 这是中国工业结构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的演进中的必然规律。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压力, 要求我们在“十二五”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题、主线, 以节能减排审计为重点, 通过审计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当前,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 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增加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因此, “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调查任重而道远。

三、节能减排审计的重点

节能减排审计工作, 应把资金、项目贯穿起来, 从微观入手, 从大处着眼, 关注、研究、揭示、分析节能减排在体制上、制度上的深层次问题。

以资金为主线。“财政资金用到哪里, 审计就要跟到哪里”。对于节能减排的审计, 首先要关注的是主管部门分配、拨付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情况。是否存在财政等政府部门滞留、截留和挪用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情况。其次关注用款单位申报、管理、使用资金的情况, 是否存在申报材料虚假, 套取中央投资补助资金, 管理不规范, 使用不符合要求等情况。

以项目为抓手。《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分别是: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脱硫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每类工程最终都落到具体的项目上, 所以在审计过程中以项目为抓手, 各类工程抽查几个典型项目, 可以直观了解节能减排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能更好地反映宏观政策在具体项目的作用。

微观着手, 大处着眼。节能减排审计工作量大面广, 人力资源和时间有限, 所以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开展审计监督, 可选择节能减排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审计和调查, 如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及效益情况开展审计和调查, 或者对政府履责情况进行审计等, 这样既抓住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质内容又能够发挥审计专业优势。从微观着手还体现在见微知著, 如, 对主管部门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履行责任情况的调查, 可以找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 促进政府制订和完善更适合各行业能耗标准的考核评价办法, 使节能减排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又如, 通过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审计, 检查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真实情况, 准确合理地分析评价地区和企业的能耗状况和水平, 促进政府部门强化监督管理, 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维护公众利益。

四、节能减排存在的新问题和发展方向

节能减排审计与其他类型的审计比较, 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涉及被审计单位多, 既有政府主管部门又有企事业单位, 政府主管部门又包括发展改革、环境保护、财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统计等多家部门。二是专业性强, 既涉及财务、计算机等常规的知识, 又会用到能源、环境、工程建设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三是资金链条长, 流程复杂繁琐。

目前在新形势下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依然存在前两年审计时出现的问题:如法律依据不足、审计评价标准缺乏、长期有效的执行监督考核体制不健全、审计工作专业的人才紧缺等。但今年节能减排审计, 也呈现出了新问题:资金使用未发挥相应效益。如金太阳示范工程是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为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光伏发电技术在各类领域的示范应用及关键技术产业化而下达的财政补助性资金。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工程项目建设缓慢, 未按时完成工程进度;资金投入基本依赖中央资金, 自筹资金较少等问题, 这与该资金使用办法奖励初衷不相符合。又如农村连片整治项目, 很多村庄在进行相关设施建设后仍然将污水排放到附近河流中, 资金未发挥效益。

“十二五”期间, 节能减排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第一, 整合人力资源, 克服被审计单位较多, 专业性较强的难题。将项目涉及到的政府部门进行分类, 合理分配审计组成员, 引入专业人才。以“四手”建设为契机, 加强“双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既要提供多元化专业知识的培训, 又要提供多部门实践锻炼的机会。对于新录用公务员要采取一帮一, 在最短的时间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审计经验相结合。对于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优秀的审计人员, 要有重点的给予更多知识培训或实践锻炼的机会, 完善其知识结构, 丰富其实践经验, 促使其由单一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第二, 项目落到实处, 核实各项节能减排量出处。审计中, 很多项目申请资金往往最终需要量化, 如淘汰落后产能需要量化淘汰设备的产能, 煤层气开发利用需要量化开采的煤层气量等等。在审计中不仅要重点关注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上报数据真实性问题, 同时也要关注是否存在多报、少报等情况来套取国家资金。第三, 学透《规划》, 研究新指标。2011年3月,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 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减少10%”的指标要求。在审计中应重视各指标的基期数值, 各指标量的计算是否真实有效等, 避免目标任务完成的虚假。第四, 加强节能减排审计整改检查。审计机关应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 以督促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节能减排。审计机关可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检查, 并提交检查报告。对于被审计单位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 应依法采取措施, 督促节能减排审计后续整改。

摘要:目前, 在新形势下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依然存在前两年审计时出现的问题:即法律依据不足、审计评价标准缺乏、长期有效的执行监督考核体制不健全、审计工作专业的人才紧缺等。但今年节能减排审计呈现出的新问题是资金使用未发挥相应效益。节能减排审计工作, 应把资金、项目贯穿起来, 从微观入手, 从大处着眼, 关注、研究、揭示、分析节能减排在体制上、制度上的深层次问题。“十二五”期间, 节能减排审计应从学透《规划》, 研究新指标;加强节能减排审计整改检查;整合人力资源, 克服被审计单位较多, 专业性较强的难题等方面加强落实。

关键词:新形势,节能减排,审计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英来.节能减排审计研究[J].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09 (3)

[2]高志远.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管理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5)

[3]任洁.浅析“十二五”规划下的节能减排审计方向[EB/OL].审计署网站, 2009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2

[关键词]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节能减排 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节能减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全国化学需氧量和SO2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的下降8%。

为了培养既懂能源工程又懂环保设施的复合创新型人才,2003浙江大学率先改革“热能工程专业”而产生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新专业在定位上突出了环境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环境保护与能源生产的密切关系,这在国内外能源动力专业中属于创举。新专业培养具备宽厚热工理论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开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形势十分严峻。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应具有节能意识、掌握节能技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高校各专业,尤其是和节能减排直接相关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应增加节能减排方面的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的工程人才。以下是对节能减排形势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初步探讨。

加强节能减排的渗透

1.培养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责任

本专业主要涉及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人工环境、空调制冷等领域的相关科技问题。本专业涉及的电力等行业,正是能源消耗和SO2、CO2排放的大户,所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举例、讨论、行业专题介绍等方式,从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角度使同学认识到在能源转化过程中节能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树立节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给人类带来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加剧等话题进行讨论,使大家认识到CO2的过度排放是导致温室效益的罪魁祸首。减少CO2的排放可以通过降低能耗等途径实现,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节能对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在学习该专业过程中有意识地认识到节能减排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意识。

2.加强教学中节能减排的渗透

除应该设立节能技术等专门课程外,还应在其他课程(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教学中加强节能技术的渗透。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节能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推进科学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

工程热力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理论应用两大部分,而贯穿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始终的则是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思想,而这正是节能减排的根本出发点。为达到培养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整个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突出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思想。工程热力学的主线是提高能量利用率,其理论基础是能量转换定律,即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而这也正是节能的基本理论。具体而言,能量传递和转移过程中数量守恒但是质量不断衰退,节能不仅体现在减少能量数量,更体现在降低能量质量衰退。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在各种不同的实际过程和循环中应尽可能降低能量质量衰退来实现节能的目的,真正认识到节能的根本思路是尽可能降低能量质量衰退。其次,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突出节能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教学。目前对循环、系统、设备进行节能评价主要采用能量分析法。常用的能量分析方法包括效率法、熵方法和 方法,应当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从节能的高度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第三,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上突出节能理论的应用。在讲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增加理论应用部分的课时,用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节能重要性的认识和培养,使学生在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中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意识的指导作用。

传热学阐述了能量传递、转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是节能技术的基础。加强在传热学教学过程中节能技术的渗透,如强化传热。应用强化传热技术提高换热设备的效率,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还有,传热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传热工质和热导材料等节能措施。

3.加强实践教学中节能减排的渗透

首先,结合课程实验,强化节能减排意识。为了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节能理论的认识和对节能理论应用,一方面,可以给定实验内容和特定设备,使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能量转换情况和节能措施。另一方面,也可给定实验目标和一般性设备,要求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过程。合理的设计实验,可以强化理论教学中节能减排意识培养的效果。

其次,结合专业实习,细化节能减排意识。培养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分为3个层次:参观学习、简单的设备部件制作和安装、系统运行管理。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亲临现场,直接接触主要设备、系统,以及设备和系统的加工、安装、运行等环节,使学生对本专业能源使用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节能的基本途径。通过参加简单的设备部件制作和安装,学生亲手制作安装设备部件,便于学生掌握设备和系统内部结构。进行系统运行管理方面的实习,可以使学生熟悉运行管理的基本内容、关键指标以及调节的基本方式。总之,充分利用实习,可以细化理论教学中对节能减排意识的培养。

最后,结合工程实践,深化节能减排意识。利用教师所承担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深化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例如,可利用太阳能热泵系统,探讨太阳能热泵系统的节能原理及系统工作性能的研究。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能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当下的形势,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重。一方面,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形势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专业产生了强烈需求,无论是能源、环保行业,还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都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人才短缺现象,不仅缺专业技术人才与设计开发人才等,也缺乏相关的产业经营、工程管理、金融、财务与售后服务等人才。所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应大力加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能源、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新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结语

在节能减排形势下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应紧贴时代的步伐,培养大学生节能减排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理论授课中结合基本理论,灌输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工程实践,深化对节能减排的认识,了解节能措施;为了适应国家能源与环境的战略需求,专业目标要定位准确,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永俊,李风,成晓玲等.节能减排教育的课程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94-196.

[2]顾煨莉,刘泽华,柳建祥.以节能减排意识培养为向导的工程热力学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64-67.

[3]王丽丽,李文哲,王忠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优势极其未来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0,(6):54-56.

[4]左远志,杨晓西.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建设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17(5):107-112.

[5]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1):21-23.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3

有鉴于此,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力求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节能减排无疑将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期望通过一系列严厉而有效的措施和改革,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毫无疑问,节能减排的持续推进必将推动中国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管理体制。然而,这一过程只能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一方面需要尊重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也需要突破技术、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障碍,在稳定中寻求创新,在求变中保持稳定。

“十一五”规划的前半期,政府在法律法规、管理机构、政策手段、公众参与等政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就,节能减排取得部分进展。2008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88%;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674.2万吨、1213.3万吨,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48%、3.96%。尽管如此,种种迹象表明,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景不容乐观。“十一五”规划的时间已过其半,但仅完成节能目标的35%,二氧化硫为51%,COD为34%。同时,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使得节能减排的政策推进和效果面临不确定性。“十一五”中后期,节能减排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不仅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更要抓住机遇建立长效机制。

一、中国节能减排的驱动因素分析

用以表征人文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IPAT方程指出,环境质量受到人口数量、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经济规模又包含两层涵义,以GDP增长为表征的规模效应和三次产业所占比例为表征的结构效应。在假设四大要素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前提下,人口和GDP增长通常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负向因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则趋于改善环境质量。当前中国采取的节能减排政策与措施也着重依赖技术革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在“十一五”前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除此之外,相关的节能减排工程在促进节能减排尤其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发挥了难以忽视的作用。

1、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最大的驱动力

于2006年开展的节能减排促使政府、企业采取种种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能源与环境领域的技术进步,并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2007年中国火电供电煤耗已经从2005年的370gce/kWh下降至356gce/kWh,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由17.8%缩小到14.1%。目前,8个行业14项产品能耗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由2000年40%缩小至20%[1]。由于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为节约能源消费和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据初步推算,“十一五”上半期实现节能总量1.92亿吨,而工业部门的技术节能总量达到了1.945亿吨标准煤[1]。

2、经济结构调整缓慢成为节能减排的阻力

政府对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寄予了厚望,期望通过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优化结构等措施,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不合理增长、淘汰落后产能并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最终改善环境质量。然而,由于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于2003年开始的重工业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从三次产业的比重来看,自2000年以来中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达到48.6%,比2005年高出0.9%。从重点行业来看,“十一五”中前期占到工业COD排放70%的造纸、食品、化工、纺织行业,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60%的火电、水泥行业,以及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行业,其增速依旧偏快。由于结构调整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采取的其它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的效果。

3、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十一五”中前期超过9.5%的年均GDP增长速度,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难度非常大。制定“十一五”二氧化硫和COD总量控制目标的情景方案是全国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5%。然而,2006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年均在10%以上,大大超过原先预期。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伴随着急剧上升的能源、水等资源的消耗,给二氧化硫和COD等污染物的治理与减排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自2008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可能会因此而松动节能减排政策,不能延续“十一五”中前期的努力,最终影响和减缓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设。

4、治污工程进展顺利,而工程节能贡献不大

除了技术进步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还期望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形成相应地节能能力和末端治理污染能力,并通过监管等措施保障治污能力转为实际的治污量。在污水处理方面,2007年与2008年上半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978万吨/日,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44%。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方面,到2008年上半年,燃煤电厂的新建机组基本全部安装脱硫设施,现役机组的更新改造已经完成了68.9%,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400多万吨。但节能工程进展不顺,2007年十大重点节能减排工程仅形成2550多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占《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目标的10%左右,对节能的贡献较小。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

二、中国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诊断

节能减排本应由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共同推进。然而,技术革新不可能凭空发生,产业结构也不一定会朝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面调整。两者必须依赖于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手段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在“十一五”前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表明当前的制度安排、资金流向可能有利于促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却难以在支撑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1、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进步,却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引导企业达到最优的社会生产边界。然而由于能源价格一直被人为压低,将对资源配置形成不合理的激励。企业考虑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存在替代关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对能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做出反应,增加廉价能源的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其后果是一方面企业缺乏开展节能减排的经济动力,不愿开发和应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将更倾向于使用资源性、高能耗产品,这将导致大量资源流向如钢铁、化工等高能耗行业。

为应对资源能源价格偏低形成的不合理的激励机制,政府为节能减排提供财政支持、利率优惠等措施,在实质上是降低资本使用的价格,改变能源与资本的比较价格。企业受其激励,可能会优先开发与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这便促进了技术革新与进步。然而,通过压低资本价格而不是提高能源价格以改变能源与资本的比较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资源流向高能耗、资源性行业,助长重工业化趋势,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十一五”中前期节约能源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不是经济结构调整是由于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的。

另一个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可能是国家宏观上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在微观上出现了新的行为反馈[2],刺激企业不断地扩大产能。由于中央政府在钢铁、水泥、化工、电力、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推行“扶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产能较小的企业存在着扩大产能的冲动。与此同时,因产业结构调整要涉及到企业关闭、人员安置以及地方税收减少等原因,地方政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本地企业扩大产能的行为,避免其被行政性关闭。甚至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也可能应“扶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而产生扩大产能的冲动。与此同时,随着产能的持续扩大,反映技术水平的单位产品能耗因为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断地下降,表现为技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不断上升。

2、管理能力不足以应对节能减排的要求,难以在促进结构调整、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当前激励机制事实上倾向于引导资源流向高能耗、资源性行业,助长这些行业非理性扩张的前提下,产业结构调整被迫依赖于行政手段,包括在信贷土地、环保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行政性地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同样,依靠末端治理实现污染减排意味着污染排放要从免费排放过渡到高价排放,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包括建设和确保污染设施运行等措施。

然而,当前的管理体系因环境法律法规、实施体系、监管能力、环境统计、信息传递和责任考核等领域薄弱的问题,难以在促进结构调整、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实现节能减排。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责任考核、政绩考核机制,难以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也难以激励其以牺牲不合理的GDP增长为代价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在过去几年,因地方政府不够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一直进展滞后。其次,即使地方政府受到激励参与节能减排,也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实施体系、监管体系、环境统计等配套设施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无法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的监督,减排缺乏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保证,减排工程运营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在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完整时,缺乏公众参与的渠道,政府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节能减排信息。近期内,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应当优先帮助政府获得相关的信息。

3、资金不足限制节能减排,制约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基础保障。“十一五”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环保投入能否及时到位[3]。依据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规划,“十一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需求约为15300亿元,占同期GDP的1.35%,其中属于政府事权范围内的投资为8400亿元[4],其余部分需要撬动社会闲散资金。

然而,存在多种因素限制了资金供给以及资金投入的效果。一是环境污染治理资金难以落实。据统计,2006年中国环保投资仅占GDP的比例仅为1.23%,低于“十一五”规划的平均水平。资金不能落实到位,将会使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滞后。二是企业节能减排融资渠道有待扩宽。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中,占环保总投资需求45%的6900亿元需要企业自行筹措,但企业缺乏可行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与创新手段不够,按照传统贷款方式将会因为成本与风险问题而缩减。

三、“十一五”后期中国节能减排面临的新形势

与2006年的形势不同,“十一五”后期推进节能减排面临新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如何在经济危机中抓住机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革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依赖于政府的决心与战略。

1、金融危机带来不确定性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延伸至全球范围,并开始对实体经济造成难以忽视的影响。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风波。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增长压力和就业压力。一系列刺激政策措施为“保八战役”而相继出台。从国家层面来看,2008年11月提出的4万亿元资金将在2009年陆续投入,钢铁、汽车、石化、纺织等九大行业的振兴计划已经出台。各地方政府为拉动本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投资、消费需求,也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

但相关经济政策的导向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给节能减排带来不确定性。首先,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会自然而然地减缓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增长,有助于减轻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这对短期目标而言是积极的一面,但无助于长效机制的建设。其次,在技术进步方面,来源于国外的技术和资金转让也可能因为金融危机而有所缩减。当前较低的能源价格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的积极性。再者,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出口受阻以及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需求下降,有助于促进产业内部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重新配置资源流向。但也可能出现重工业化趋势。最后,在政策力度方面,保GDP增长的压力可能使得节能减排的政策推进和力度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重现以扩大规模、增加总量为单一目标的倾向,忽视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问题等等问题[5]。

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走向与决心。坚定的政治意愿是必需的,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形势发生转变,节能减排工作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变化。“十一五”中前期关注如何在经济发展过快的前提下抑制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而如今要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前提下,探索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方式。

2、节能减排工作本身面临新的变化

除了宏观经济形势发生转变,节能减排工作本身也面临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过数年的持续努力,燃煤电厂现役机组的脱硫设施改造已经完成了68.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2008),进一步依靠脱硫设施等末端治理的减排空间较小。“十一五”期间,国家选择电力行业作为SO2减排重点,尤其依赖于火电厂脱硫工程,随着这一最重要的减排潜力逐渐变小,政府可能被迫寻找其他减排路径。二是伴随着治污设施和节能工程的逐步建成,如何保证电厂脱硫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治污工程的运营将上升为主要问题。政府在“十一五”中前期重点关注落实减排工程建设,但在建设完成后需要注重治污工程的运营和减排实际效果。三是除工业部门外,建筑与交通等部门正逐渐成为能源消费的重要领域。由于建筑物的寿命一般在50~60年,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年限也在十年以上,若现在不加以重视并实施相关的配套政策,可能会难以避免锁定效应。

因此,从近期看,针对如何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策略可能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减排转变,涵盖生产的全过程;二是从注重落实减排工程能力向注重减排实际效果转变;三是从注重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向全面削减转变。

四、新形势下推进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建议

节能减排通过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得以实现,但这又依赖于恰当的制度安排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政府、企业与公众协同努力,在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的良性发展。相对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和完成数量控制指标,形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更为重要。因此,在推进节能减排时,不应仅仅以短期效果为标准,应着重考虑建立基于市场机制节能减排激励制度,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利用价格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形成倒逼机制,并配以必需的行政和监管手段,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中谋求经济发展。

1、构建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当能够同时促进先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充分发挥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一方面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尤其是煤炭、水、电等关键资源的价格,进而改变资本与能源的相对价格,通过比价效应,促进符合环保要求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为有效激励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还需要依据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宽征收范围。

2、探索排污权交易

鉴于当前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根据地区分解,存在实施成本较高、激励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尝试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利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促进各项节能减排措施能够有效率、低成本地推进。在构建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数据收集系统之后,应当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法律,探索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指标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逐步推广排污权交易,从而有效降低节能减排的经济成本。与此同时,排放许可证转让机制与排污标准相结合,对超出排污标准的企业单位处以高额罚款。

3、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

政府监管体系需要着重关注两个问题:解决市场失灵,即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解决政府缺位,即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保证地方政府落实自身责任。因此,首先应当完善法律体系和相关实施方案,包括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尤其要将污染物总量控制纳入法律,为政府监管给予法律保障与依据。其次,继续推进环境三大体系的建设,健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确保指标体系可核查、可检验、可度量、可比较,为责任追究、科学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再者,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管监察体制,加快节能减排执法队伍建设,能够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开展有效的监督。最后,近期内要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确保已经形成的节能减排能力能够转化为实际减排。

4、加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力度

除了依靠市场力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外,还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植力度,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区域布局,解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当前较恶劣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出台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相关规划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这些行业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生产总量,鼓励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利用规模效应优化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淘汰造纸、酒精、味精和柠檬酸等落后产能,并强化对技术成熟、成本低的污水治理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北京: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高级政策顾问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2008.

[2].王毅.中国的水问题:转型、治理与创新[J].环境经济,2008(52)∶27~33.

[3].齐建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节能减排目标分析[J].财贸经济,2007(10)∶3~9.

[4].吴舜泽.全方位推进总量减排系统工程.中国环境报,2007.

浅谈供热企业节能减排形势及对策 篇4

201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温家宝总理做重要报告的《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主题为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部署, 由此可见会议规格之高, 内容之重要。10月17日国家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中国2011能源动力设备节能国际论坛》, 该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导, 由中国节能企业联合会主办, 会议的主题为特种设备“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及工作方向。

五年前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 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目标, 向全社会郑重的敲响了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警钟, 也响亮的提出节能减排的口号, 对国际社会提出了承诺。经过五年的努力,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据统计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 (规划为20%)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国家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工作目标是:到本期末,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由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万元GDP下降至2015年的0.869吨标准煤/万元GDP。

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调整结构促节能减排, 技术进步促节能减排, 坚决打赢节能减排持久战和攻坚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关于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思路

据统计, 目前全国特种设备——锅炉60.7万台, 年锅炉用煤量22.4亿吨, 占全国原煤产量的70%, 其中工业锅炉约43万台左右, 年用煤量约6亿吨, 而我们国家的工业锅炉的平均运行效率在65%左右, 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左右, 节能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被列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首位, 刚刚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仍然把工业锅炉的改造列为节能重点工程的首位, 并且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工业锅炉的平均运行效率要提高5%的目标。

二、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

1、建立锅炉节能工作基本制度,

从工业锅炉的生产环节强化节能监管, 开展锅炉设计文件节能审查, 锅炉产品定型能效测试, 促进锅炉本质上的节能。

2、抓锅炉使用环节的技术管理, 促进锅炉使用及能效管理水平。运行的工业锅炉两年必须进行一次能效检测。

3、建设国家锅炉设备安全及节能

技术服务中心, 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企业提供优质的节能技术服务。

4、建立节能技术交流平台, 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

5、通过技术引进与合作, 提高锅炉能效指标及测试技术与方法。

“十二五”期间, 国家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放在全国1.7万家年耗万吨标准煤的耗能大户上。目前, 我们公司现有各类锅炉52台, 平均效率居全国平均水平偏下, 就能耗来讲, 仅煤炭年耗就达30多万吨 (原煤) 。因此我们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是势在必行, 其一是国家、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 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其二是企业自身节能增效, 创新效益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即使国家没有要求, 提高系统工作效率节能降耗也是我们长期努力的工作方向。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要组织加强公司的生产、技术科长的培训, 提高他们一线生产指挥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司炉工的培训, 提升司炉工对锅炉的运行调节意识;实行“一站一测, 一楼一法”细化供热调节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主动参与调节的意识。

2、节能技术抓典型, 抓示范, 抓细节。总结影响供热调节的问题, 突出重点加以解决。树立供热调节示范泵站。

3、利用国家政策, 争取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资金的支持

通过目前盛行的、国家又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进行项目的运作, 虽然这样不能全额拿到国家的政策资金, 但是我们还会从中受益的。同时我们要重视企业节能评估工程师的培养, 考证取证, 以适应随着国家对于企业节能工作监管评估力度的加大而带来的能源评估管理问题。

3、继续加大能源消耗监测检测设备的配置、培训、使用, 例如锅炉烟气分析设备的配置, 要求锅炉运行公司经常性监测锅炉烟气的成分分析, 有针对性的解决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降低锅炉运行的五项损失, 提高锅炉运行效率。

4、采取技术措施, 合理的提取锅炉尾部烟气热量为我所用, 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5、注重供热系统整体系统的优化

改造, 从热源、热网、换热站到热用户的整体综合优化, 以最小的能源消耗换取理想的效果。

6、加强供热调节, 培养调节意识,

完善调节手段, 关注不热用户和过热用户, 均衡供热, 分时分段供热, 看天气供热。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5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2/3以上,煤炭行业平均能源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能源利用率,是我国九大重点能耗行业之一。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对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然而,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煤炭回收率低、能耗大、排污量大、功效低、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及以后我国煤矿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压力很大。只有煤炭企业因地制宜,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强和完善煤矿节能减排措施,科学管理,才能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但目前来看,具体落实还存在不少障碍和问题。

从煤矿企业自身内部来看,我国煤炭企业的资源回收率低,乱采乱挖、丢贫采富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煤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节能减排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的方向不在同一水平。“十一五”以来为满足煤炭需求,建设了一批大型矿区,高产矿井,不可避免增加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其次,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效果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煤炭行业作为国家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高能耗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和投资的滞后效应,导致一些投资不可能马上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再次,一些地方存在保护主义,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煤炭企业仍然我行我素,对国家关于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规定置之不理。

煤炭企业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个体煤炭企业加以重视和改进,同时也需要国家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现煤炭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3 对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1)煤矿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要统一思想,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煤战略。(2)根据井田地质条件,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应用先进的采煤方法和工艺,改进开采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优先选用壁式采煤法,尽可能一次采全高,提高煤炭采出率,实现矿井高效开采。(3)煤矿企业施行节能减排工作,关键在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这是对传统工艺流程、技术路线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煤矿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应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装备,淘汰落后工艺,从而提高整个煤矿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加强对煤矿洗选厂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洗选率和回收率,提高热能的转换率,节省运输成本,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4)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三废”利用好,认真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对煤矸石、洗矸、煤泥、瓦斯、矿井水等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积极研究和应用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回填复垦、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既可有效实施节能减排,又可得到良好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是发展煤矿企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大矿井瓦斯的开采利用,变害为利,合理抽放利用瓦斯,既可减少瓦斯事故,又可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还要加大对矿井水的清洁处理,减少排放,做到循环利用。(5)加强煤矿企业管理,健全企业制度。要以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导向,建立节能减排的责任体系,制定煤炭企业的具体节能减排措施,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督和奖励制度。(6)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节能减排政策。政府部门需要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措施,同时对煤炭企业节能减排要做到监控有力,落实到位,保证节能减排在煤炭企业顺利有效实施。(7)加强煤矿企业的节能减排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煤炭企业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加强对煤矿职工的节能、环保的知识与技能,有计划的组织节能减排业务学习和培训,加强企业节约型文化建设,提高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

4 结论

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煤炭企业要认识到自身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国家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政策规定努力开展煤炭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开拓新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煤炭产品质量,要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关的节能减排具体措施,保证节能减排在煤炭企业顺利有效实施。为此在实际工作中,煤炭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时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节能减排目标。煤炭企业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能否实现节能减排,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切实完成国家关于“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足够、优质、环保、绿色的煤炭能源。

参考文献

[1]严贤红.煤矿设计建设与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J].煤炭工程,2008(7).

[2]曾凡彪.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浅析[J].山东煤炭科技,2009(3).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6

从“十一五”情况看, 湖北省全社会节能主要依靠工业部门, 而工业节能则主要依靠高耗能行业。“十二五”期间, 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缩小, 仅依靠提高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社会节能的模式已难以维系, 必须充分挖掘结构调整潜力, 提高结构调整对节能的贡献程度。同时, 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等其他部门和行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 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合力支撑节能目标实现的工作格局。

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湖北省工业占比持续上升, 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依然偏重, 结构节能潜力较大。按可比价计算, 三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 二产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 可以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一个百分点。2010年, 湖北省第三产业占比为38.4%, 比二产比重低12.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至2015年, 如果第三产业比重确保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 则能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约3个百分点。

湖北省已初步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必须牢牢把握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推进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的基础上, 加快经济发展, 挖掘产业结构节能潜力, 使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十二五”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要顺应工业化趋势, 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大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2 工业节能

2.1 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

2010年, 湖北省6大高耗能行业和装备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86吨标准煤和0.40吨标准煤。6大高耗能行业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可以拉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个百分点, 拉动单位GDP能耗下降近1.0个百分点。尽管“十一五”期间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和化纤等高耗能行业比重在下降, 但总体来看, 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仍滞后, 高耗能行业比重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根据《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 全省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力争达到15000亿元。据此测算, 全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5000亿元左右, 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食品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五千亿元, 新增有色金属、医药、船舶、钒钛等四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

湖北省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低, 约为规模以上工业的1/3。“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轻重工业发展将更加协调, 两者比重预计调整到35∶65左右, 轻工业比重上升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化往高加工度化发展的标志之一。通过转换轻重工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是工业节能的关键。

2.2 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湖北省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 节能潜力还较大。在统计的21个可比单耗产品中,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2种, 占57% (表1) 。如果这些产品单位能耗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每年节能量就达15万吨标煤, 到“十二五”末, 可累计节能近百万吨。

3 建筑节能

3.1 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 将绿色指标纳入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报废等全寿命期各阶段监管体系中, 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开展绿色建筑试点, 以建筑门窗、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根据湖北省气候特点, 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探索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建筑能耗水平、技术支撑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 对改造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引导和促进单体绿色建筑建设, 推动既有建筑的改造, 试点绿色农房建设, 促进建筑节能向绿色、低碳转型。

3.2 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化发展

引导建筑节能市场由政府主导逐步发展为市场推动, 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 构建有效市场竞争机制, 加大市场主体的融资力度。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制约建筑节能发展的关键技术,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应用, 引导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 培育节能服务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推进建筑节能的产业化发展。

3.3 有效融合、统筹兼顾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城市综合改造、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结合起来, 集中连片的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 发挥综合效益。控制增量, 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 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的监管。改善存量, 提高建筑管理水平, 降低运行能耗, 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注重建筑节能的城乡统筹, 农房建设和改造要考虑新能源应用和农房保温隔热性能的提高, 鼓励应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 因地制宜地开发应用节能建筑材料, 改进建造方式, 保护农房特色。

4 交通运输业节能

交通运输业是湖北省的耗能大户。2008年, 湖北省交通部门运营车辆加上其他部门和私人车辆的用油量占全部汽油消费总量的90%, 占全部柴油消费量的70%, 占全部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0%。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特别是家用汽车发展, 交通运输能耗将出现不断上升趋势。另外, 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效率低、油耗高, 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25%, 节能潜力很大。据测算, 湖北省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等运输行业, 在“十二五”期间约有30万~50万吨的节油潜力。

在“十二五”期间, 应充分发挥湖北省区位优势, 优化配置运输资源, 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积极发展铁路和内河运输,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 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及高耗能渔船装备, 加大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研发和示范力度, 鼓励发展节能型和新能源汽车。

5 公共机构节能

湖北省公共机构电力消费超出全省农业用电总量;电费开支一年超过1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源消费总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充分说明公共机构节能潜力巨大, 急需做好节能工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点是建筑节能。根据测算, 公共机构能耗总量的70%以上是建筑能耗, 必须抓好公共机构建筑节能这个重点。

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制度, 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大力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行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试点, 推动建立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切实抓好公务用车节油工作, 加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和考核, 推广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重点抓好空调、采暖、照明、电脑机房等能耗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 积极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优先或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的规定, 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集中采购力度。

6 农业和农村节能

湖北省农业和农村节能有着较大的潜力。农村小水电效率低, 农民生活用能近年来增幅较大, 农业和农村节能应引起重视。建议推广使用节能农业机械, 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农用机械和渔船设备, 加强节能检测与维修保养, 实施老旧大中型拖拉机、柴油机的节能技术改造, 降低燃油消耗, 推广节能型农用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快农田水利的节能改造。大型农业提水排灌、大型水利排灌设备机电设施节电改造,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适合农村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灶和多功能生物质炉具, 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用能中的比重,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7 商业和民用节能

湖北省居民生活用能主要是电力、城市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2010年全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1386.6万吨标准煤, 其中用电量211亿千瓦时 (折合715万吨标准煤) , 占生活用能的51.6%。因此, 该领域的节能潜力主要在于节电。

应进一步提高商用、民用耗能设备能效标准, 严格市场准入,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鼓励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型产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采用低待机能耗电器。严格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 进一步规范节能产品市场。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 冬季不得高于20℃的标准。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7

“至2015年, 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3000万辆, 其中乘用车占75%, 如果当年柴油乘用车能够占据乘用车销量的30%, 按柴油车比汽油车节油30%计算, 则一年节油300万吨, 减碳900万吨。”

“在日本最近的公布的汽车发展大纲中, 已经令人注目地提出乘用车柴油化发展战略, 其主要考虑是柴油车在节能和减碳方面的技术优势。”

“吁请政府和业界高度关注和重视柴油乘用车的发展, 并给予政策倾斜!”

这是2 0 1 0年1 2月2 8日在京举行的“十二五”中国汽车节能减排高峰论坛发出的声音。论坛于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经济日报、华泰汽车主办该论坛, 政府相关部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官员、专家、学者出席。

2010也是华泰汽车10年华诞, 在业界以重点研发、推广柴油轿车见长的华泰集团以这种方式庆贺自己的生日。

论坛指出, 为有效完成“十二五”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目标, 实现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能源、新能源两条腿走路是远近结合的战略路径, 拓展新能源视野对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汽车工业在过去十年实现了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令业界和国人倍受鼓舞。预计今年汽车产销将突破1800万辆, 2011年中国汽车更有望突破2000万辆, 而2015年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 这也将使得能源与环保的压力日益严峻。这是中国进入汽车汽车社会不容回避和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参与此次论坛的专家表示, 如果中国汽车业不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突破, 其健康、快速增长的态势很有可能因能源和环境压力的影响而受到遏制。有数据显示, 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 而在碳排放问题上则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在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 节能减排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可以预计, 新的节能减排指标将更加严格。论坛认为, 从积极的角度看, 节能减排将是中国汽车业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成为汽车强国的“催化剂”, 而前提是中国汽车工业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先导, 不断提升汽车的节能环保水平。

论坛认为, 从长远看, 发展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是大势所趋, 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依靠技术进步, 挖掘现有汽油、柴油内燃机的潜力大有可为。专家们建议, 在现有行业基准上, 节能效果超过30%、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产业化的动力和搭载该动力的整车, 应参照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给予优惠待遇和扶持。这将极大地促进基于现实产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果, 也符合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的原则。

清洁柴油动力的应用潜力受到专家们的一致推荐。专家们在发言中指出, 经过十几年发展, 特别是新一代高压共轨技术的应用, 已经使得现代柴油机脱胎换骨, 排放更清洁、动力更强、更具经济性。有数据显示, 与同排量的汽油机相比, 柴油车可实现节油3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 而动力却可以提升30~50%。据测算, 如果至2015年柴油乘用车车市场份额能达到30%, 则一年省油近300万吨。按保有量计, 10年以后一年因为使用30%的柴油乘用车就能节省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的原油年产量。对于面临巨大能源供应和环保压力的中国汽车业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柴油动力车在节能和减排上的优势, 有明显的实例可以佐证。比如, 中外的重型载货车都使用柴油动力, 一是由于柴油动力强, 二是因为省油30%而带来的运营成本降低;清洁柴油轿车在环保标准苛刻的欧洲占据了半壁江山, 充分说明了清洁柴油车在减排和环保指标上同样表现优异。随着我国能源效率和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 大力推广清洁柴油乘用车符合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论坛讨论了发展柴油乘用车的两大瓶颈问题, 一是我国柴油供给短缺问题。柴汽炼油比为2:1, 而我国柴汽用油比为2.23:1, 已经出现“柴油荒”。柴油车主要用于火车、轮船、建筑机械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建议多进口一些柴油以弥补国内柴油不足。二是高压共轨等先进清洁柴油动力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 华泰等企业已经通过引进创新掌握了这种技术,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 自主企业完全有可能掌握新型柴油机的核心技术。

节能减排的形势 篇8

通过对南风集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调查,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必须把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放在首位

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运作机制, 是一切工作成败的重要保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同样也必须把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运行保障机制放到首要位置。

1. 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

为了搞好“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南风集团成立了由集团公司总经理为组长、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节能环保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了节能减排管理机构, 明确了节能岗位职能和责任。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为企业节能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节能减排责任体系,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把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基层单位, 一级抓一级, 层层有责任, 真正使“节能减排”工作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集团公司与各基层单位统一协调, 实行部门配合联动, 广大职工广泛参与, 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行动, 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局面。

2. 构建责任明确、规范有序的“节能减排”运作机制

根据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南风集团结合企业发展实际, 制定了“十一?五”节能规划, 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措施办法、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科学、切实可行的规划。制订了严格细致、操作性强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及工作细则。另外, 他们还按照《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 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 建立了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能源统计审计制度;建立健全了能源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进开展, 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二、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必须把加强和创新企业管理贯穿始终

加强和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同样, 要开展好“节能减排”工作, 也必须靠加强和创新企业管理, 要把管理贯穿于“节能减排”全过程。因而, 近年来南风集团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 大力加强和创新管理, 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了“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

1. 以构建“节约型南风”为目标, 加强节能管理

南风集团所从事的行业都是薄利行业。所以, 多年来, 一直把加强成本管理、节约能源资源作为管理的重点。早在2002年, 他们就提出创建“节约型南风”的口号, 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每年初, 集团公司都要与各单位签订节约责任书, 并进行跟踪考核。集团公司产供销各系统、各基层单位、各车间工段, 直到每名员工都要根据集团公司的节约目标, 结合各自实际制订节约方案和计划, 进行严格的考核办法, 对节约成效显著的进行表彰奖励, 对完不成节约任务的进行处罚, 做到人人头上都有指标。在制定节约目标时, 要采取以市场价格和历史成本为参照标准的成本倒推法, 尽量使能耗控制到最低,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他们还通过大力开展“双增双节”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发动职工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立足岗位, 从点滴做起, 开展全员性节约活动, 极大地降低了能耗和各种成本、费用。仅集团公司本部2007年与2005年相比, 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4.46%, 节能量为27036.54吨标准煤, 节约各种费用1000多万元。

2. 以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 加强清洁文明管理

南风集团作为一个化工企业, 多年来一直特别注重加强环保工作, 在企业内部开展了以“清洁文明”为主题管理活动。早在1997年就根据企业发展需要, 制订了创建“清洁文明企业”的规划, 近年来又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要求, 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需要, 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工作着力点由原来的以厂内现场管理为主, 扩展为厂内现场清洁和保护环境、减少排放并重。为了保证这一规划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他们实行了集团公司、各生产单位、车间三级责任制, 将这项工作与经营业绩挂钩, 建立了严格的检查考核制度, 每年由集团公司职能部门深入各基层单位进行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奖优罚劣。实行排放巡视制度, 并对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监测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纠正, 并要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的处罚, 确保减排降到最低限度, 达到要求。另外, 他们还实行了举报投诉制, 发动职工对清洁文明、环保减排工作进行监督。经过几年的努力, 无论是企业内部现场管理, 还是环保减排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

3. 以“精细管理, 强化执行”为主题, 开展专题管理活动

为了促进节能减排以及企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南风集团于2005年和2006年, 分别开展了以提高执行力和精细化管理主题活动, 着重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入手, 理顺管理流程, 查找管理漏洞, 细化目标、细化考核、细化措施, 把“节能减排”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的每个程序、每个环节。同时, 建立了督察机构, 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 不断加大考核力度、责任追究力度, 提高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精细化管理和提高执行力主题活动的开展, 为保证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也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举措和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 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改造老技术、老设备、老工艺、老材料, 才能使“节能减排”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以上的认识, 南风集团历来十分重视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向技术进步要“节能”, 向技术进步要“减排”, 向技术进步要效益。

1. 打造雄厚的技术力量

经过多年努力, 南风集团的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家级的技术中心, 下辖7个专业研究所, 各基层单位都设有技术科, 形成了技术门类齐全、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研究相兼、研究发力量雄厚的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 他们坚持以及从国内外引进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 积极改造老设备, 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能力, 无论是设备规模, 还是技术含量, 在国内外名列前茅。这些都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 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一方面, 他们充分发挥本企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制定了“技术创新激励条例”、“技术创新实施方案”、“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从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投资、应用、保护、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 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造激情。另一方面, 他们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先后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北大学以及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中国日化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 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 为依靠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注入了不竭动力。

3.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南风集团把“节能减排”作为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南风集团是以运城盐化局为基础重组改造而来的。运城盐化局是一个创建于1948年的老化工企业, 生产基础薄弱, 设备相对陈旧, 加上南风是一个发展中的企业, 国家紧缩银根, 资金紧张, 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针对这一实际, 他们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改造现有生产设备上, 在经营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想方设法不断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 采取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高能耗、高排放的老工艺、老技术、老设备。仅2006、2007年就投入1300余万元“节能减排”改造资金, 先后实施了10多项改造项目, 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 在节能方面, 硫化碱分公司新建15吨硫化床锅炉替代链条式锅炉, 炉渣碳含量由30%下降到2%, 年可节能燃煤资金200万元;日化分公司实施的燃煤热风炉改造, 停用煤气发生炉, 年可节约燃动力成本50%;日化系统的洗衣粉原配料改造, 年可节约包装材料10%以上。在“减排”方面, 硫化碱分公司1.5万吨/年裂管蒸发器改造, 大大减少了烟尘排放;日化分公司、洗化分公司实施了冷却水回收利用改造项目, 年可回收循环利用废水8万吨;元明粉分公司的余热化硝和硝水回收利用工程, 大大提高了水硝的利用率。与此同时, 关停淘汰了工艺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的2条2万吨、1条1.2万吨元明粉生产线, 5台6吨锅炉, 有效地减少了SO2、废水和废渣的排放量。

三、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根本途径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推进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也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地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型、绿色环保型产业, 才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出路。南风集团积极涉足旅游业这一“不冒烟”产业, 大力打造以“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

南风集团是一个依托运城盐湖发展起来的化工企业。运城盐湖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为南风集团以及其前身运城盐化局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保障, 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充分利用盐湖资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他们对运城盐湖进行转换性开发。我们聘请国家权威科研机构对运城盐湖矿物质进行分析检测, 发现运城盐湖的卤水和湖底黑泥中含有26中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其中组分与以色列死海在一个数量级上。同时, 他们还发现运城盐湖卤水具有与海水相似的特征, 其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为深度综合开发盐湖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从2002年开始, 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大力开发运城盐湖的旅游资源, 建成了以“黑泥洗浴、盐水漂浮、医用矿泉水”为核心的, 集体验、休闲、康体功效于一体的“中国死海—运城盐湖”特色旅游项目, 并已初具规模, 正在成长为南风集团的又一经济增长点。同时, 他们也正在尝试开发运城盐湖的卤水养殖业。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南风集团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 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风集团还特别注重加强传统化工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化, 延伸产业链, 推进深加工,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他们提出了化工产品精细化的方针, 着力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程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做到产业精益化、高效化。利用盐湖中的矿物质开发出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黑泥化妆品;开发了饲料级硫酸镁、精细硫酸钡、特种元明粉等化工产品;开发了无磷洗衣粉、天然皂粉、除菌皂、低泡节水洗衣粉等产品, 这些品既为企业赢得了市场, 又充分利用了资源, 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立足地方下一篇:使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