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政策

2024-06-22

节能减排政策(共12篇)

节能减排政策 篇1

与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相比,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按照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以汽车强国建设为核心, 以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 以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手段, 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为突破口, 积极营造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力求推动汽车行业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 促进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创新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自主品牌,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积极推进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 妥善解决因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到2020年, 初步把我国建设成汽车产业强国。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整相结合,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坚持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相结合。

2011年另一个重要政策是业内期盼已久的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据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草案, 2015年, 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汽车强国, 预计2015年产销量达到2500万辆;继续鼓励中国汽车集团跨区域兼并重组, 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3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2015年, 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 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我国汽车产业将从依靠内需市场, 转向大规模走出国门, 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超过10%;大力扶持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 支持研究开发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汽车。

指导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在今年出台。《规划》包括明确电动汽车产业化研发方向, 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7个方面。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 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发挥市场和资源优势, 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 投放电动汽车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 满足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有权威人士透露, 即将出台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代替汽车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 该规划已经制定完毕, 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是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文件, 落实行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意见细则《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有望在今年出台。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实施积极的汽车进口促进战略。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 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

鼓励消费政策变化较大

2011年, 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包括购置税优惠等在内的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将分阶段退出。这表明国家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已经从拉动消费转向鼓励节能减排。

连续实行两年的购置税优惠政策已在今年年初取消。《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和《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2011年也已停止 (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 。目前, 只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 (1.6升及以下乘用车) 推广实施细则》延续执行, 购买符合节能汽车补贴标准汽车的消费者仍可获得每辆车3000元的中央财政补贴。

在车船税方面, 2010年公布的车船税改革草案提出, 我国的车船税将实行7档税率, 汽车按照排量大小征税, 排量小缴税少、排量大缴税高, 表明了国家支持小排量汽车的政策导向。草案公布后, 行业和社会各界反响不一, 争论较大, 今年的车船税有可能保持不变。

2011年, 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去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 将在今年继续带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节能减排政策 篇2

在7月19日举行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被审议并原则同意,并明确了今后5年节能减排的六项重要工作。

中国将确定各地区“十二五”的能耗和碳强度下降的目标,对于地方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的结果向社会公告,并实行问责制。

未来5年,中国在健全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

目前已经确定在“十二五”期间推行的各项“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包括:节能改造工程、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管理能够建设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工程、火电脱硫脱销工程。

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我国将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健全税收支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财政方面,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税收方面,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金融方面,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

:《方案》提出,一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二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任务按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三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四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五要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

节能减排相关扶持政策解读 篇3

支持范围:

(一)城市能源储备及运行安全保障。重点用于支持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的煤炭、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能源储备;电力迎峰度夏、燃气迎峰度冬等。

(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开发。重点用于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应用。鼓励支持石油制品替代能源、氢能等新能源的应用。

(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用于支持本市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的实施。

(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用于支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具有推广意义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

(五)合同能源管理。重点用于支持合同能源服务公司为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前期节能诊断服务,以及企事业单位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开展的技术改造。

(六)建筑交通节能减排。重点用于支持节能65%的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试点示范工程,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诊断和节能改造、能耗监测平台建设等。支持交通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交通工具,应用高效、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等。

(七)清洁生产。重点用于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在行业内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清洁生产项目审核等。

(八)水污染减排。重点用于支持污水处理厂COD超量削减、脱磷除氮改造、污染源截污纳管、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鼓励节约用水等。

(九)大气污染减排。重点用于支持电厂燃煤机组烟气超量脱硫、控制扬尘污染和推广商品砂浆、垃圾焚烧厂烟气污染超量削减、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能力建设等。

(十)固体废物减量。重点用于支持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收集、鼓励包装减量化等。

(十一)循环经济发展。重点用于支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电厂脱硫废渣等资源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

(十二)节能减排产品推广及管理能力建设。重点用于支持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如节能照明、无磷洗涤剂等),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及节能减排宣传等。

(十三)市政府确定的其他用途。

专项资金主要采用补贴或以奖代补方式。补贴或以奖代补费用按照项目性质、投资总额、实际节能量和减排量、传统能源替代量、资源综合利用量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综合测算。

《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沪发改能源〔2014〕87号)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2013年-2015年投产发电的新能源项目。

支持范围:风电1、陆上风电项目2、海上风电项目;光伏1、光伏电站(全额上网)2、分布式光伏项目(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包含个人光伏发电);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新能源工程及示范项目。

支持方式:对于风电、光伏项目,根据实际产生的电量(风电按上网电量,光伏按发电量)对项目投资主体给予奖励,奖励时间为连续5年。单个项目的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

《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办法(修订)》(沪发改环资〔2010〕031号) 本办法支持:工业、城建、农林和生活等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如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机电产品再制造、电子废弃物、废铅酸电池、危险废物以及其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回收网络建设。国家重点支持、需要地方配套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市政府要求重点支持的其他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采取一次性“以奖代补”资助方式。标准如下:对纳入上述支持范围的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资助标准按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与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部分投资总额)的20%执行,单个项目资助总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申报条件:

(一)由在本市注册并落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二)符合本市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

(三)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及布局导向;

(四)项目投资额原则上应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农林类项目,投资额原则上应在200万元以上;

(五)项目已按国家有关要求和规定取得相关部门审批文件,已于申报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行,已发挥资源环境效益,已办结国家规定的环保等相关政府部门竣工验收手续;

(六)项目示范和推广作用明显,能够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效益显著,不对公众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七)资金和纳税信用良好、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上海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工作及能力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沪发改环资(2011)073号)

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切实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夯实基础工作,强化全社会节能和低碳意识。该资金在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并按照《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管理。本办法有效期5年。

申请此项资金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相关工作须列入市政府年度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或国家明确要求地方开展的。

2、经费预算在部门年度预算中未予安排的,原已通过部门预算渠道安排的仍维持不变。

3、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开展与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工作及能力建设相关的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还应具备条件:

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2、具备实施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基础工作及能力建设项目的能力。

3、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信用状况等。

采购方式及组织形式:

1、对于单个项目资金预算超过100万元的,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会同市节能减排办,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等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国家有保密要求不宜公开招标的除外)。

2、对于单个项目资金预算小于100万元的,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或单一来源采购等政府采购方式选择项目承担单位(市政府文件已指定相关机构承担的除外)。

3、具体的采购方式按照当年的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执行。

充分挖掘节能减排“政策红利” 篇4

1 节能减排的认识误区

1.1 节能减排抑制了地方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 各地通过采取定目标、控项目、严监管、重问责等有力措施, 基本完成了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但是, 这项政策的推行也给各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压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较多“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的地区来说, 经济增长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此情形下, 一些管理者看不到节能减排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积极效应, 过分放大了政策压力和短期影响, 担心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会因此受阻, 错误地把节能减排等同于限项目、压产能、抑发展, 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消极应对行为。例如, 对于落后产能该关闭的延迟关闭, 该转移的努力留住, 该转型升级的暂缓推进。此外, 一些地方仍难以摆脱传统“大项目带动大投入,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的惯性思维定势, 继续打着各种名目大干快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 甚至为保立项、促上马而对一些高能耗甚至具有潜在污染的项目继续大开绿灯。

1.2 节能减排有损企业竞争力

客观上, 节能减排政策短期内会给企业增加一些额外的物力和人力投入, 特别是在当前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出口形势严峻、市场日趋饱和的新形势下, 企业生存面临较大压力。正因如此, 有种观念认为节能减排政策对企业生存条件是雪上加霜, 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 新政策可能会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是对于那些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 一些人认为节能减排投入会分散现金流, 或由于能耗总量与环境容量的限制, 无法上新生产线, 从而失去发展机遇。

1.3 关停并转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有效手段

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对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缺乏系统思维, 对长效机制建设不够重视, 把关停并转看成是快速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将节能减排与整个地区产业素质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 从而使得节能减排演变成为单纯对企业提要求、施压力、加负担的政策。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简单, 导致一些具有技术提升空间的企业过早被淘汰, 一些在本地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关联作用的企业被迫迁移, 对地区产业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 纺织业中的印染行业、电子行业中电路板行业等, 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关停并转”成了唯一的选择。

1.4 发展传统产业不利于节能减排

目前, 有些管理者对产业链条短、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采取措施, 推动其转型升级。但是, 实践中许多人往往把传统产业简单理解为低效率、高污染的代名词, 与节能减排的要求不符, 而不顾实际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产业。纵观世界产业史, 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的技术升级路径一直都是在效率、环保、安全等约束下演进的, 传统产业正是凭借能源效率与环境效益的提升, 才实现了向现代产业的华丽转型。

2 节能减排的转型升级“政策红利”

2.1 创新红利——节能减排压力是技术创新的新动力源

大量研究表明, 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触发器, 能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应用新技术与新工艺, 不仅能够实现“创新补偿” (即企业为应对节能减排政策而开展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能够部分、全部甚至超额补偿由此而投入的成本) , 还能带来巨大的“创新红利”。例如, 在美国进行二氧化硫排放限制的法令后, 相关污染治理专利数量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快速增长, 许多尘封已久的专利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而在美国空气清洁法案实施后, 有关油漆和涂料中新的低挥发性氧化物的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并付诸于应用。著名管理学家波特发现, 正是当时美国严格环境政策的出台, 才使杜邦公司开始致力于臭氧耗损物CFSS的分阶段处理, 并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低臭氧耗损的替代品。

2.2 成本红利——降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长期边际成本

为了应对节能减排, 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 采用更为先进的工艺, 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管理力度等, 短期内经营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是, 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之后, 长期生产经营成本往往会低于政策实施之前的水平。波特研究了德国和日本情况, 结果发现这两个世界上环境标准较高的国家并未因为高环境标准而导致整体竞争力的丧失, 反而踏入世界上环境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行列, 尤其是日本, 在污染控制设备、清洁剂等方面更成为世界的领先者。

我们在对广东省纺织印染业的调研中发现, 严格的节能与环保政策, 促使许多企业建设废水深度处理设备以提高回用率, 通过在不同生产工序加装蒸气引流设备以实现蒸气余热的再利用, 引进废渣干化处理工艺以用作锅炉燃料等措施。尽管初始投入成本较高, 但运行一段时期以后, 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本开始下降。

2.3 市场红利——获得新市场的先发竞争优势

企业动态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不断推出新产品、占领新市场。通过这种方式, 企业摆脱过度竞争、获取高额附加值, 也形成了率先进入新兴市场带来的先发竞争优势。

节能减排政策会激发企业生产具有绿色特征的产品, 抢先占领“绿色市场”, 获得“产品差异化”带来的额外收益。比如, 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发明了含氯氟烃替代品, 在制冷剂等领域奠定了长久的竞争优势。又如我国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许多红木家具企业自主开发、应用的环保型水性聚氨脂家具漆, 不仅有效解决了家具漆污染问题, 也为大涌镇成功占据全国60%的红木家具市场份额, 成为中国唯一红木家具专业镇。

2.4 结构红利——提高优质产业的比重

一是催生新兴产业。这里所谓的新型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节能与环保产业, 以及那些研发活动活跃、技术含量高, 能耗低、污染轻的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制造业。以环保产业为例, 由于节能减排政策创造出庞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经济的新活力和新亮点。

二是加快优胜劣汰步伐。大多数行业中, 技术水平较高、管理先进的企业, 往往更加追求能效与环保卓越的目标, 它们愿意也能够将节能减排从生存的威胁转变为机会, 从而获得超常的利润。而那些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的企业则受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很大, 若被政策强制, 大多会降低生产能力, 甚至倒闭。因此, 节能减排政策加速了产业优胜劣汰的步伐。

3 对策与建议

3.1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 善于借势, 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推动力

改变传统惯性思维定式, 消除悲观情绪, 充分认识到节能环保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从怎样更好发挥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的积极思维来谋划, 而不是抱着悲观情绪来被动应付节能减排工作。

充分利用政策的东风, 扩大政策宣传和影响力度, 让全社会广泛认识到, 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 成为国家的宏观战略和刚性政策, 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造势活动, 促使企业尽早行动, 抢占先机, 获得转型升级的先发优势。

3.2 提高服务水平, 帮助企业转变观念、开阔眼界

充分发挥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优势, 及时将节能减排的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向企业披露, 广泛介绍国际国内优秀企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新理念、新做法, 帮助企业转变观念、开阔眼界。

通过举办专家咨询会、案例分析会等方式, 帮助企业分析节能减排政策的威胁与机遇、可行的应对策略等, 帮助企业识别问题、找准方向、科学投入, 提高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3.3 转变定指标、压任务、提要求的传统工作方式

建议尽快转变工作方式,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政策手段。在目标设定时, 不搞“一刀切”, 在确保区域总目标完成的前提下, 针对企业设备折旧年限、资金周转情况等, 灵活设定目标和任务。既有年度任务, 也有跨年度甚至多年度任务;既允许企业提前完成任务而不“鞭打快牛”, 也允许企业有政策缓冲而平安度过转型阵痛期。

在政策手段上, 多采用政策合同、自愿协议、设备租赁、创新激励、信息公示等新型柔性政策手段, 让企业自主选择设备和工艺、设备折旧时间, 发挥企业的自主能动性, 提高政策的响应程度。

3.4 补齐知识短板, 实施政策援助, 帮助企业平安度过转型阵痛期

帮助企业补齐节能减排投资中的知识短板。调研发现, 由于缺乏信息渠道与专业知识, 许多企业不知道到哪里寻找, 也不知道如何科学选择节能减排的技术与设备。一些企业有节能减排需求, 但因缺乏信息、技术和人才, 往往无从下手;一些企业迫于形势要求匆忙更新设备, 但往往产生设备不会操作、设备运行不畅、与原有生产工艺不匹配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 应加大节能减排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加快搭建企业节能减排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为企业答疑解惑、专项诊断, 提供技术指导。

增加节能减排的财税支持力度, 加大节能环保设备采购的财政补贴覆盖面。将补贴重点投向本地产业节能减排急需的技术与设备上, 放宽条件、简化申请手续与程序, 努力改变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难以享受政策补贴的尴尬局面。把优秀节能减排企业的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名录、惠民工程、家电下乡、“广货”推广平台等, 发挥政策示范带动效应。

3.5 优化支撑条件, 为企业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提升产业援助能力。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给予一定补贴, 促进技术的引进与扩散。扶持节能环保产品与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良好的技术和产业环境。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优先支持节能环保咨询机构的发展, 搭建门类齐全、广泛覆盖的咨询服务网络。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系统服务能力的大型龙头节能服务公司, 鼓励优秀的节能减排系统服务商通过收购兼并、联盟等方式加快扩张步伐。推动服务方式创新, 引导更多工业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服务外包来实现能力提升, 通过支持节能服务企业与节能项目实施企业共同申请节能项目资助等方式来促进合作。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字: 年

日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文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当前的能耗水平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能源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差距较大。节能减排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所以现阶段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鉴国际先进的税收政策经验,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架构及配套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粗放型: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环境税:资源税

目录

...................................................................5

(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正要地位...................................................................................5

(二)未来时期内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及现状...................................................................5

(三)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问题越来越.............5

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重要地位.......................................................................6

1.理论基础。.........................................................................................................................6 2.我们应该积极肯定税收政策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6

三、国外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借鉴...............................................................................................6

(一)污染税...........................................................................................................................6

(二)能源消费税...................................................................................................................6

(三)资源税...........................................................................................................................7

(四)经验借鉴。...................................................................................................................7

四、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构想.......................................................................................7

(一)酝酿开征环境税...........................................................................................................7

(二)开征燃油税...................................................................................................................8

(三)完善其他的税收政策...................................................................................................8

五、综上所述,...............................................................................................................................9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

一、我国实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原因

(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正要地位

1.能源是人类社会消除贫困,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能源是一种重要的基础产业。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能源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经济增长需要能源供应支持,能源消耗会带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反过来又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2.煤炭资源。丰富而廉价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来看,煤炭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能源,与石油和天然气等其他资源相比,煤炭最具有竞争力的能源。

3.石油。世界范围来看,能源结构中的石油对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油气工业不但是世界经济不可过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投资的重要领域而且已经推动现代工业,运输业和经济发的重要动力,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4.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核电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由于其高效清洁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未来时期内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及现状

1.从能耗水平来看,我国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我国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我国目前技术上可行的年节能潜力约为2.5—3亿吨标准煤。从能源结构的优化看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突出,在短期内不论煤炭资源的供应是过剩还是短缺,但从长期看水电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石油、气等清洁、高效、优质能源严重不足,随着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尖锐。2.所以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当前的能耗水平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能源供应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供应将面临结构性短缺。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化石能源人均可采量“先天不足”

(2)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具有更高的依赖性。(3)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紧长局面。(4)能源环境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 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年均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年均2.2%。因此,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重要地位

1.理论基础。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工具,理应在促进节能减排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成为理论界、政府部门着力研究的问题。税收政策在世界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担当重要角色,与其它调节工具比较,税收手段的“双重红利”假设已经在研究者中形成普遍共识。外部性理论是税收政策调控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从社会成本和税收的关系角度揭示了税收政策调控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无论是设计整体的绿色税收制度,单独开征某一个绿色税种,或在某一个税种中规定特殊的绿色税收优惠措施,其理论基石都是公共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以及“庇古税”的基本思想等。其目的都是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自然资源在代内和代际均衡与公平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们应该积极肯定税收政策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综合考虑环境、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税收的密切联系,从而加大对税制体系的研究,促进税质的改革与创新。使税收更加方便、准确的为节能减排而贡献,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国外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借鉴

(一)污染税。污染税是对污染物排放或污染行为征收的一种税。一是对废气排放征税,如美国、瑞典、荷兰、挪威、日本、德国等开征二氧化硫税;芬兰、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等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是对废水排放征税,如德国、荷兰开征水污染税。三是对固体废弃物等征收污染税,如挪威的饮料容器税;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旧轮胎税;意大利对生物降解能力小于60%的塑料袋征税;比利时的环境税适用于饮料容器、废弃的照相机、工业使用的某些包装品、纸以及电池等;荷兰、芬兰、英国开征了垃圾税;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征收噪音税;农药税最早开征于瑞典,后来比利时、丹麦、芬兰、挪威均对农药和化肥征收污染税,等等。

(二)能源消费税。能源消费税是对能源消费和污染征收的一种税,一是为了保护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二是可以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美国、日本、欧盟 和南非等国家开征了燃油税,还有一些国家对煤、石油等燃料和电力产品征收消费税。许多国家单独开征了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开采自然资源征收的一种税,不少国家还对资源开采开征矿区使用费。从已经实行环境税的国家看,实行环境税的环境效益明显。如瑞典的硫税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低于法定标准的50%;挪威的二氧化碳税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l%;美国对家庭垃圾征税使垃圾丢弃量明显降低,回收率显著提高;OECD成员国实行含铅和不含铅汽油的差别税导致市场上含铅汽油的使用比例大幅度下降。

(三)资源税。许多国家单独开征了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开采自然资源征收的一种税,不少国家还对资源开采开征矿区使用费。

(四)经验借鉴。

1.能源效率管理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提高能源使用成本,促进能效提高。

3.促进自愿协议的推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

4.促进税收政策制度的创新,使得税收政策更好的为节能减排发挥重大作用。

四、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构想

(一)酝酿开征环境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在越来越多的增长,因此开征环境税已经是迫在眉睫。我国有关专家、学者对在我国开征环境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他们提出的环境税征收方案大致包括独立型环境税、融入型环境税和环境税费方案三种类型。独立环境税方案包括一般环境税、直接污染税和污染产品税:一般环境税基于“受益者付费原则”对所有环境保护的受益者进行征税,纳税人为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目的是筹集环境保护资金;直接污染税则以“污染者付费”为征收原则,计税依据是污染物排放量;污染产品税则以“使用者付费”为原则,对煤炭、燃油等潜在污染产品征税。由于独立环境税方案涉及环境保护受益者、环境污染制造者、污染产品使用者,能够广泛激发环境保护意识和制约环境污染行为;融入型环境税是对现有税制的修改和完善,不改变现行税制的结构,但税基仍较窄且对公众的警示作用较弱;环境税费方案是在现有环境收费的基础上进行的费改税,使其具有法律保障,但我国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过低,若实施费改税则同样涉及税率等的重新设定问题。在我国由于环境税的征税对象具有特殊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可以把环境税的征税对象确定为工业污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垃圾以及超过我国环保标准的噪音,以后再逐步扩大征税范围。借鉴国外的做法,环境税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浓度等作为税基;环境税的税率可以采用弹性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将来还可考虑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指标交易的办法,鼓励企业努力减少污染和提高治理污染的积极性。运用征收环境税的方法促进节能减排,需要有比较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已习惯于随便排污,也很难监督,如何能对它们的排污进行准确计量,需要很好地研究和解决。

(二)开征燃油税。近年来,汽油、柴油等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导致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大,这为开征燃油税提供了契机。它的开征势必促使车主节约用油,从而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我们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将燃油税的征收范围设计为汽油、柴油、煤油、石油、天然液化气和其他燃料。而在税率的设计上,可考虑采取一些优惠税率。如,对火车、公交车、飞机用汽柴油(燃料)可实行优惠税率。此外,在税收征管设计上,可将燃油税列为共享税,对军队、武警部队、铁路、国家储备、农垦等直供燃油征收的燃油税以及由海关征收的燃油税全部作为中央收人,其余燃油税收入,中央分享40%,地方分享60%。

(三)完善其他的税收政策。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现行消费税。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可考虑对煤炭开征消费税,根据煤炭污染品质确定消费税税额,在开征初期可采用低征收额大征收面的方针,对清洁煤则免征消费税。2006年4月,我国对消费税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税目,但这种改革还不彻底。还可将那些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包装物品、电池及产生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的产品列入消费税的课征范围。此外,近期还可考虑增设一次性餐饮容器、塑料包装袋、镍镉类电池、含磷洗涤剂等产品的消费税税目。2.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一些重要资源列入其中。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对水资源课税可促使公众节约用水、企业减少对水的污染,以缓解我国水污染、缺水日益严重的状况;对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课征资源税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破坏。为更好的促进经济主体节约资源,应将现行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3.健全绿色关税。当前,西方各国大多都制定一系列限制进口的环境标准,实行绿色关税壁垒。对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因此,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也应建立绿色壁垒,强化绿色关税,以全面适应环保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需求。4.给予或取消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如,取消增值税中有关农药、化肥低税率的优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给予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正是出于此目的,我国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对2831项商品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包括钢材等一些产品;对废品回收站销售其回收的废品免征增值税。5.完善企业所得税法。虽然我国在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了新企业所得税法,但在新税法中仍要改进一些节能减排的鼓励政策。如,在计征收入时,可对企业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计收入;在列支时,可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一般企业用于治污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在税收抵免时,可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发生的投资纳入其范围;在捐赠扣除时,对企业用于环保及环境美化方面的捐赠也可按企业所得的3%进行扣除。此外企业要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必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目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第二十七条第四款对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所得税;第二十八条第二款对符合条件的高薪技术 企业税收优惠;第三十条第一款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第三十二条对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等。这些新规定相对以往已经是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节能减排政策 篇6

高速公路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也是全省重点终端用能特别是石油消费的大户。2010年,江西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为387.4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6.67%,其中高速公路运输能源消耗占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45.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65%。如果“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能源消耗降低10%,将会带动全省能源消耗降低2.8%。本文拟对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对策。

一、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一是改善路网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节能减排。到2010年年底,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数达3042公里,在全国排名第九,中部地区排名第三,通车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4.2%,已基本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如以1类公路的汽车油耗为基数,汽车在2类公路上行驶油耗要高10%,在3类公路上要高25%。江西“十一五”期间共建成高速公路854.5公里,假定建成的高速公路替换了三类公路,测算出少耗油总计节约燃油526.5百万升,折标煤65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5千万千克。

二是加强交通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节能减排。一是投入使用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交通运输安全GPS监控统一平台,积极采用现代化的运输装备,开展了推荐车型、客运车辆等级评定。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在全国大规模应用厂拌冷再生技术,并将此技术在九景技改中全面推广,不仅节约了土地、矿山、沥青等资源,而且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在彭湖高速公路建设中,该公司通过优化比选路线方案,采取清表施工、复耕复垦取弃土(渣)场等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沿线生态的影响,节约和保护了土地资源。

三是强化行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江西省和交通运输部相关法规政策,大力开展节能教育培训。二是以体制改革为保障,不断提升江西省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输组织管理水平,改进行业能源利用水平,2009年江西省营运货车的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分别约为78.6%和16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的问题

1.能源消耗依然较大,能耗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江西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2009年能源消耗为387.4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5812.5万吨标准煤的6.67%,其中高速公路2009年石油消费总量为238.16万吨,同比2000年的105.17万吨增长了1倍多,年均增长12.65%。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2009年所消耗的石油是118.5万吨,占全省石油消耗总量的43.82%,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

2.结构节能有待改进。2009年江西境内高速公路总长为2433公里,只占全省运输线路长度的17.76%,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衔接不顺畅,比如江西南昌到吉安高速段经常出现问题,高速公路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状况严重影响节能减排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

3.技术节能体系尚未建立。江西高速节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节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滞后,特别是对替代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缺乏鼓励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

4.节能管理体制不分健全。一是节能减排工作思想认识不统一,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二是交通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比较混乱,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交通建设工程节能设计标准建设滞后。三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速公路行业节能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行业主要耗能设备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目前仍为空白,高速公路运输市场主体“多、小、散、弱”,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低,运输组织覆盖网络有限,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道路货运里程利用率较低。

三、以技术和制度为保障,深入推进江西高速公路节能减排

1.促进结构调整,推广设计节能。以寻乌到全南高速公路建设和投入运营为例,随着新建项目营运,路网中各路段交通量发生了变化,随后引起了车速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计节约燃油117百万升,折标煤14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百万千克。因此,“十二五”期间有必要推进高速公路结构调整,改进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国道主干线等公路大通道建设,加大国省道技术升级、改建工程建设力度,增加高等级和等级公路比重,完善路网结构;阻止动力性差的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并推广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

2.提高装备能耗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施工技术。一是促进机械节能,把那些机械状况差、耗油量严重超标、燃油燃烧率低及没有修理价值的机械进行报废处理,更换一些目前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做到施工机械的节能减排。二是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施工方式,推广散装水泥,发展温拌、冷拌沥青技术。三是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推广路面沥青再生技术,泡沫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相关专用设备的开发。

3.构建运营节能减排技术体系。推广公路建设与运营节能技术、隧道照明和通风节能技术、隧道智能联控制技术。推广高速公路运输节能技术,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技术;开发、推广柴油发动机客车、混合动力汽车;研发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设备;推广节能环保的汽车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继续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节能减排联合技术攻关工作,推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为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数据,加速货物等运输周转率,提高高速公路运输效率,降低空载率和运输工具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4.促进道路节能与车辆节能协同。开发和应用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车用塑料等新型材料,大大减轻了车体自重,减小汽车空气阻力,采用箱式货车,安装导流罩、阻风板,优化汽车传动系速比。汽车使用子午线轮胎后可节省燃油3%~8%,而混合动力系统汽车储能系统一方面吸收汽车制动能,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和释放能量使发动机在最佳经济区域内工作,能降低汽车的燃料消耗10%~50%。在运用方法上,要优化驾驶操作,驾驶员驾驶习惯对汽车的燃料耗量影响范围达30%。拖挂运输,与单车相比运输油耗平均低30%左右,车辆的里程利用率提高1%、3%和5%可分别使汽车油耗降低3%、7.5%和15%。

安徽用价格政策促进节能减排 篇7

主要措施

一、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为及时遏制高耗能行业的盲目发展,安徽省物价局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1.切实加强领导;2.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高耗能企业的甄别分类工作;4.完善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政策。

二、鼓励小火电机组关停,降低发电能耗。安徽省针对小火电机组煤耗高、污染重的状况。实行“以大代小,电量置换”措施,取得了成效。并且制定了《安徽省小火电机组向高效机组转让发电指标的实施办法》。

三、完善脱硫加价政策,减少污染物排放。截止到2006年底,我省有近半数统调燃煤发电机组没有安装脱硫设备,机组装机总容量722万千瓦,占全省燃煤火电机组装机总容量45.84%。

四、采取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能力相对滞后,目前,仅有一家垃圾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附加的开征和电价补贴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我省已经核准可再生能源发电示范工程4座,总容量13.5万千瓦。

五、完善峰谷分时电价办法,促进电力资源合理利用。针对近年来,安徽省出现的一些高耗能企业利用低谷电价进行生产,低谷电量增长过快的情况,2007年省物价局对高耗能企业执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对属于国家淘汰类高耗能企业和限制发展的高污染企业,停止执行分时电价。

六、完善相关收费政策,促进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对环境监测收费政策进行了完善,重新核定了环境监测收费标准。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了《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2008年上半年,所有设市的城市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县城也创造条件于2008底前开征。

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007年以来,尽管安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从工作实践看,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差别电价政策的后续管理工作量大。一是由于部分高耗能企业存在着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生产线并存的现象,给具体甄别和差别电价执行带来难度。二是因受差别电价政策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会进行技术改造,或调整产品生产,甚至转产经营,这就要求对差别电价政策进行动态管理。三是一些企业为规避差别电价政策找借口,政府必须重新进行甄别。四是由于存在着地方保护,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监督、落实需要省级做大量工作。

二、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后续资金可能面临不足。目前,我省在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4个,总容量13.5万千瓦。预计明年将陆续投产运行。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额度和补贴规模测算,2008年将资金出现缺口,2009年缺口将达到6598万元。

三、脱硫加价需要研究新的消化途径。目前,安徽有722万千瓦统调燃煤发电机组没有安装脱硫设备,占全省燃煤火电机组装机总容量45.84%。约有511.7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正在或将进行脱硫改造。加价金额约4.?08亿元。对我省的经济影响比较大。

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意识。由于节能减排工作刚刚起步,全社会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措施的贯彻还不够自觉。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对企业等有关方面的监督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二、加强指导。节能减排需要各方面形成共识,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视,需要各方面共同做工作,但是现阶段,政府的推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8

(一) 节能减排的增值税政策

《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的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再生资源的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了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这些行为的奖励。例如, 废旧器材回收再利用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 废水循环利用等可以实施增值税免税的税收优惠;烧垃圾已供应电力, 将工业废气提纯再利用生产新产品等可享有即征即退的优惠;以煤炭、石灰、油母页岩为燃料提供热能和电能, 核能产生的电能以及地热产生的热能等可享受即征即退50%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等。

(二) 节能减排的消费税政策

在消费税的税目中涉及到与节能减排有关的税目包括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一次性筷子等, 其中, 成品油的消费税税率自2009年1月1日起提高了, 例如:把柴油的消费税单位税额从0.10元/升提高到了0.8元/升, 无铅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0.2元/升提高到了1.0元/升;含铅汽油消费税的单位税额由0.28元/升提高到了1.4元/升;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消费税的单位税额由0.1元/升提高到了0.8元/升等。另外, 从2005年起, 对由国家批准的定点生产企业免于征收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的消费税, 对于个别企业实行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虽然还未得到广泛的推广, 却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从2009年1月1日起, 对小汽车 (乘用车和中轻型商务用车) 按排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 (税率从1%到40%) 征收消费税, 体现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对污染排放的限制作用。

(三) 节能减排的所得税政策

企业所得税对于服从国家政策去购买污染减排设备、对使用减少污染排放的设施的实行抵免。以提高税前比例的方法征收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研发可替代能源工程及发明设备的费用。如果企业以排放的废弃物作为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时, 企业可以在计税前扣除相应的利润, 并对企业获得利润后用于节能减排的那一部分给与适当的退税优惠。而对于企业创新研发节能减排的技术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进行加速折旧。

(四) 节能减排的资源税政策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到2004年为止10年间山西煤炭平均价格上涨了150元/吨左右, 却没有适时的调整税额。由于资源税的征收和开采的数量有关, 煤炭价格和资源税却成了反比增长。通过调查表明, 山西煤炭资源税税赋由1994年的2.28%下降到1999年的2%, 再降到2003年的1.09%。一是面临着国家资源收益的大量流失;二是由于高额的资源收益使开采者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 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研究表明, 山西开采煤炭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一年就达300亿元。

二、我国现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流转税效果不明显

1. 企业技术升级受增值税影响。

当前, 我国生产领域主要实施的增值税制度, 增值税对于所有的企业都是按照多与原材料的价值部分进行征收税额, 像企业研发高端技术的原材料成本较低而产品的附加值高这种情况, 企业所缴增值税税额相对高, 使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获得利润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从而阻碍了进一步发展技术。如果企业开始使用高端的设备, 能产生明显的节能减排的效果时, 这时产品的增值税就和正常不使用高端设备产出的增值税相差不多了, 这是企业由于花高价购买生产节能减排的产品, 这样做就是企业获得的利润变小, 只有国家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对利润过低的企业进行补偿, 调整市场的公平竞争, 企业才会继续坚持用节能减排的设备, 资源才会被高校的利用起来, 从而促进了环境保护。

2. 企业转让技术受营业税影响。

我国现在是根据个人和企业的收入来计算营业额的。如果一个企业自己没有节能减排的设备和技术, 需要从其他企业转让得来时, 这期间的费用就要按照计算营业税来征收。企业会和多个企业相互联合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或者设备, 那么经过多次的技术转让得到了属于自己企业的技术, 然而企业在这个周转过程中的花费是最大的, 所以很少有企业愿意花高价去引进其他企业的先进设备, 因此适时地制定更合适的营业税减免的优惠以方便技术转让, 更好地促进企业之间转让节能减排技术。

(二) 所得税奖惩不匹配

企业所得税的制定、贯彻和落实上对于节能减排工作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显的奖励惩罚制度等方面。目前的企业为了本身利润而过度使用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废弃物排放过多, 然而就算是对其行为进行惩罚, 其惩罚力度与企业所获得利润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所以很多企业在明知会被处罚的基础上仍旧不改陋习。使得环境的污染越发的严重。而对于一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 国家并没有给予过多的税收优惠和税后激励,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三) 缺乏促进“节能减排”的相关税种

我国在制定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上还不够成熟, 导致税种不够集中, 很难形成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 更难以发挥其制定税收优惠的作用。在原有资源税、环境税的基础上, 应该更多的制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却容易被忽视的税种。以缓解税收政策模式过于单一这一情况。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 而汽车尾气是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国就可以制定一个有关汽车尾气的税目, 以控制私家车的运营。

三、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 完善流转税税收政策

1. 给予增值税税收优惠。

一是抓紧制定节水、节能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用以生产节水、节能等节约资源型产品的关键设备, 政府鼓励发展的节约资源型重要产品生产企业的关键设备以及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循环型的关键设备准予实行加速折旧。二是通过对废旧产品进项税额抵扣的提高来减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负, 鼓励企业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废旧物品进项计提的比例可适当地提高;按照适用税率对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征税;对废旧物资回收的企业实行先征后退的税收政策, 并且对其进行定期地检查, 规范管理且则财务核算健全的企业才能给予退税;根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生产产品中实际耗费的废旧资源的比例, 实行部分先征后退或者全部返还的税收政策。

2. 调整消费税的政策。

为了有效地在消费环节促进节能减排, 应该把危害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消费品都纳入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中。例如,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含磷洗涤液, 对资源造成浪费的塑料袋、一次性餐具, 在生产消费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电池。在恰当时间, 可以根据煤炭的污染程度确定税额, 逐步对煤炭征收消费税, 而对清洁煤炭则免予征收消费税。这既可以对煤炭的消费压力进行缓解, 也可以刺激企业对节能型清洁煤的开发, 有利于促进煤炭消费企业的节能减排, 使煤炭的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又例如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及能耗高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适当提高对人类健康有危害、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的鞭炮、烟花、硝钱炸药等消费品的税率。大力提高严重浪费资源的一次性产品的消费税率。

(二) 构建科学所得税优惠政策体系

科学的所得税优惠体系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对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二是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 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 自生产经营之日起, 免征所得税5年;三是对于允许退还或部分退还这部分利润所缴纳的所得税, 使用上一年利润用于节能减排工作的给予税收优惠;四是企业间经常由于技术转让中的巨大耗费, 而不引进促进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 对于这种情况, 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鼓励多个企业间共享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五是科普人们对化石燃料、不可再生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鼓励企业使用新能源如核能、氢能等, 利用好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三) 加快新税种的开征

1. 开征环保税。

环保税也称环保关税, 亦作绿色关税或生态关税, 是一种对国际贸易中有污染行为的保护。透过对从输入国入口或送输出往出口国的货物所征收的关税或税款, 作为对货物未能达到关税要求的环境污染控制的补偿, 以防止“环境方面的恶性竞争”及“废物倾倒”。环保税的指定是为了让人们理解到, 污染环境就要付出金钱上的代价, 使其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利润与之付出的代价相互抵消, 从中毫无利润所得。以税收的杠杆作用使之达到公平。在征税范围上, 先把较为严重污染环境的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超标噪音等纳入征税科目, 在不断将等级较低的纳入其范围。在计税依据方面, 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如德国对污水的处理方法等等。根基企业的污染程度及利润来计税。

2. 开征燃油税。

是指政府对燃油在零售环节征收的专项性质的税收。通过征税的办法从油价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养路等费用。其基本原理是:车辆类型及行驶里程长短, 载货量大小是与耗油量的多少紧密相连的, 耗油越多证明其享有使用公路的权力越多, 因此, 包含在油价中上交的燃油税就随之增多, 对公路养护所尽的义务也就越多。由于现行的养路费一般是按吨位和两种计费方法收取, 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定额费。而对于用油大户尤其是汽车来说, 道路使用率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无法测算每台车的道路使用率, 燃油税通过将养路费捆绑进油价, 将每辆汽车要交的养路费转换成税费, 在道路等公共设施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 更多地体现了“多用多缴, 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

参考文献

[1]孔姝涵.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2]朱迎春.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不足及改革思路[J].当代财经, 2012 (5)

[3]付剑茹, 曹胜芳.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不足及改革思路[J].财会月刊, 2013 (1)

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政策及现状分析 篇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在此期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目标,这是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恶化这一现实的危机决定。电力行业作为耗能与排污的重点领域,当然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其转换效率的高低和污染控制的好坏,对资源和环境都产生重要影响,它在节能减排上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绿色电力产业的实现,无疑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近几年,我国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电力规划政策、“上大压小”等电力产业政策、节能调度等电力运行政策、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政策、差别电价政策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成效可以体现在电力结构、供电煤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单位发电量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1.1 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电力结构

几年来全国电力建设投资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电源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火电投资比例大幅下降,核电、风电投资比例较大幅度增加,由表1(2005年~2009年电力行业总装机容量及各种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可知,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已达87 407万千瓦。其中,火电达到65 205万千瓦,占总容量74.60%,比上年比重75.87%下降了1.27%,而且自2006年最高值后已连续三年下降;水电装机容量达19 679万千瓦,占总容量22.51%;风电并网总容量1 613万千瓦,其所占比重都较上年略有提高。据专家预计,2010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9.5亿千瓦左右,其中,火电7亿千瓦,水电2.1亿千瓦,核电1 016万千瓦,并网风电3 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1.2 推进上大压小,调整火电结构

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短期内还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要调整整个火电的结构,减少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是我们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任务。据统计,2006年初,全国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容量是1.2亿千瓦,占整个火电装机容量的30%,由于小机组性能比较差,每千瓦时的煤耗在450克左右,比60万千瓦的超临界的火电机组多150克左右,比单机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也多了110克左右。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关停5 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7]2号)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对淘汰小火电工作的主要原则、职责分工、激励办法、保障措施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政策既体现市场原则,又发挥行政作用,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淘汰落后与优化发展有机结合,符合电力行业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关停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006年~2009年四年中全国各年小火电机组关停装机容量分别为314万千瓦、1 436万千瓦、1 668万千瓦和2 617万,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 035万千瓦,使“十一五”关停小火电任务已经得以提前完成。

1.3 电力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提出,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为2 294.4万吨,其中电力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51.7万吨。这项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力。根据《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共安排约1.37亿千瓦现有燃煤机组实施烟气脱硫。由于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大规模建成投运,电力企业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能力大为增强。如图1所示,2005年-2008年全国燃煤烟气脱硫机组发展情况。2007年,在火电发电量增长14.6%的情况下,电力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了9.1%。截至2008年底,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了8.95%,其中,电力二氧化硫排放量减排成绩尤为显著。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63亿千瓦,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上年的48%提高到60%;脱硫综合效率由上年的73.2%提高到78.7%,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电厂供电煤耗明显下降

供电煤耗作为一项电力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发电机组的能源利用效率。一直以来,我国的供电煤耗比起发达国家差距很大,2005年,我国电力工业平均供电煤耗374克/千瓦时,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克,相当于一年多燃用1.6亿吨原煤,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十一五”以来,上大压小政策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节能调度按照机组能耗确定次序的调度规则又进一步加快了企业从高能耗到低能耗的转变。如表2(2005年~2009年全国6 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电厂供电标准煤耗逐年下降,到2009年,全国6 000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42克/千瓦时,已经提前实现“十一五”末355克/千瓦时的目标。

2 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性分析

目前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为达到这一目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节能减排指标列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并通过责任制将指标纳入考核各级政府政绩和企业经营效果的否决性条件。同时,通过完善和配套一系列的法规、政策、规划、标准,把节能减排指标量化为可以操作的各种措施,采取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与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节能目标责任书、“十一五”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关停目标责任书等方式。极大加快了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2]。

以山西省为例,作为煤炭产出第一大省,火力发电的重点省,在电力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小火电机组比重大的问题,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关停267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目标,2007年5月省经委出台了《山西省关停小火电机组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本着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实行差别电量政策。依据发电机组的能耗、水耗、环保等指标排序,优先调度高效清洁机组和可再生能源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并逐年减少未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发电量。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改年度下达发电量调控目标为季度发电量调控目标,根据发电机组运行状况进行适时调控,进一步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具体办法包括:按单机容量确定发电机组的基准利用小时数;以上一个季度全省平均供电煤耗和分机组的供电煤耗为基础,实行奖优罚劣;在基准利用小时数的基础上,脱硫机组增加50小时,空冷机组增加100小时;在电力市场供不应求时,按照机组供电煤耗先低后高的原则,增加相应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在电力市场供大于求时,优先对小火电机组进行调峰,按照机组供电煤耗先高后低的原则,减少相应机组的发电小时数等等。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推进了全省节能减排的工作。2008年山西平均供电煤耗349克/千瓦时,比上年的365克/千瓦时降低了16克/千瓦时。虽然数值还稍稍高于全国同年的平均供电煤耗,但煤耗同比降低4.4个百分点,大于全国平均降幅。同时,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0.84万吨,又比上年多减排5.65%。

3 几点建议

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仍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应继续完善之处,几点建议如下:

3.1 正确处理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随着对污染物控制要求的加强,电力企业的发电成本进一步增加。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和运行增加了发电的边际成本,目前电厂污染治理技术路线选择过于单一,工艺设计粗放。一味追求高效率,不是根据标准、煤质、场地、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电厂实际情况优选处理工艺,不仅造成了浪费,也影响了循环经济型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在制定节能减排方案时,应正确处理依法达标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节能与减排的关系,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之间的关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管理、优化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和运行,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双赢。

3.2 继续电价改革,实行脱硫脱硝电价

在每千瓦时加价1.5分钱的统一脱硫电价政策的激励下,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区差异使电价的合理性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氮氧化物作为电厂的另一主要排放物,也可充分采用市场机制,利用价格杠杆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但在脱硝电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电价的制定应针对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生产情况,给予区别对待,比如可考虑每千瓦时加价1.5分钱到2分钱的范围内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这样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推进电厂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进烟气脱硝产业化的发展,为大规模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奠定良好基础。

3.3 降低单位发电量用水,实现废水零排放

节水也是节能中重要一环,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近年来,各电力企业加大了节水力度, ,越来越多的电厂采用空冷技术,采用城市再生水作为循环水,通过水务管理实现废水回用,单位发电耗水量有所降低、废水重复利用率有所提高,但重视尚不够。各地在实行节能调度或者差别电量时,一般只是以单位供电煤耗率、脱硫情况等作为考核指标,并没有把单位发电耗水量、废水重复利用率作为硬性指标。可以考虑以各地平均发电水耗和分机组的发电水耗为基础, 奖优罚劣,推动废水零排放的实现。

3.4 脱硫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尚需提高

据统计,全国有90%以上的烟气脱硫机组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随着脱硫机组的大规模投运,脱硫石膏产量逐年提高,2008年全国脱硫石膏产量已达3 500万吨左右,但综合利用率仅约为45%,大部分火电厂的脱硫石膏主要采取灰场堆放或填海处理。这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增加灰场的投资,而且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脱硫装置的运行管理,提高脱硫石膏品质,同时加强与建材部门合作,积极为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创造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上、经济上采取措施,加大对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提高脱硫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4 结 论

节能减排对电力行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和推进行业内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在节能的同时减少电厂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5年~2009年度).

节能减排政策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然而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更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 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 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节能减排,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 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有效的突破口。

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企业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要依靠政策。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监管标准和向企业征税等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比如对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制定相应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标准, 并征收能源税、碳税、污水税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公共干预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比如采取给予补贴、鼓励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鼓励技术进步。二要依靠投入。节能减排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三要依靠科技。核心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才能获得。由于投入和科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的安排, 再加上环境和技术具有外部性的特征, 因此必须加大政策的激励作用。实施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政策, 比如征收排放税, 针对的是环境的外部性;另一类是技术激励政策, 比如补贴和合作, 针对的是技术知识的外部性。具体而言, 补贴政策解决的是技术研发的市场失灵问题, 通过政府向企业提供补贴,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或提高企业的研发收益) , 以此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政策解决的是信息共享的市场失灵问题, 通过政府鼓励在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展开技术创新合作, 可以有效避免企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由于一国的环境政策在制定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各地区通过制定合理的技术激励政策对实现节能减排将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自主性[1]。

2 相关研究回顾

早期关于技术研发的文献主要以生产工艺研发为主。通过生产工艺不断改进,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Aspremont和Jacquemin通过设计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 分析双寡头市场中厂商在两阶段竞争、两阶段合作或仅在研发阶段合作这三种不同的合作政策下取得的研发水平、产出及社会福利问题, 发现在溢出效果显著时, 厂商选择两阶段都合作将获得最高的研发水平、产量及社会福利[2]。Kamien等利用两阶段博弈分析了研发竞争、研发卡特尔、竞争研发联盟、卡特尔研发联盟四种不同研发竞合模式下技术进步与社会福利的多寡[3]。Martin研究得出由于研发受吸收能力的影响, 企业间技术溢出的比例是完全内生的, 并且企业研发投资行为在考虑吸收能力和不考虑吸收能力的模型中是完全不同的[4]。郭焱、郭彬通过分析企业间不联盟合作、全联盟合作和半联盟合作三种不同竞争战略的博弈模型, 探讨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的联盟形式的选择问题[5]。霍沛军、陈继祥、陈剑考虑一个带有研发溢出的双寡头模型, 分别就双寡头生产研发不合作与合作两种情况给出了政府为取得最大社会福利而对研发进行补贴的效应。随着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关注日益加深, 学者们开始做一些有关污染减排研发的研究[6]。Ulph考察了环境政策对研发的激励作用, 并比较了排放税和减排标准两种政策的效果[7]。Petrakis的研究侧重在对因降低成本从而生产更多产品引致更多污染的问题上, 对分别应用补贴和合作两种技术政策的效果进行比较[8]。Poyago-Theotoky研究了在研发竞争和合作条件下对内生的排放税的影响, 比较了内生排放税下不同研发组织形式企业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9]。Slim考虑了政府和厂商间非合作的对称的三阶段博弈, 研究表明企业在共同市场竞争, 同时允许研发溢出, 可以更好地帮助不合作的地区内部化跨界污染[10]。国内学者研究减排研发较少, 以孟卫军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外生的排放税的条件下, 对企业减排研发分别实施补贴和合作的技术政策, 并对其效应进行了分析比较[11];在征收排放税的条件下, 分别对合作和不合作减排研发的政府研发补贴进行研究[12]。但学者们在研究污染减排研发时都没有考虑生产工艺研发, 而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需要通过污染减排研发减少税负,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生产工艺研发降低能源消耗;而且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 即使单位产品产生的污染量降低了, 但总的污染量会因为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可见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活动联系紧密, 不能分离。

本文在外生的排放税的条件下, 将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研究了补贴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合作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 通过全面比较两种技术激励政策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运用情况, 为找到有效的技术激励政策提供有力参考。

3 基本模型及假设

考虑分别来自相邻两地区且生产同质产品的两个寡头企业组成的行业。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研发改进生产工艺,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称为生产工艺研发;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政府会根据污染物排放多少征收排放税, 企业为了减轻税负, 必须通过研发提高污染减排水平, 称为污染减排研发。两企业的研发活动相互间均有技术溢出发生。

假设1:两企业的线性反需求函数为:P=a-qi-qj, i≠j, i, j=1, 2, 其中a为市场容量。

假设2:两企业的成本函数是由相互独立的生产成本减去通过生产工艺研发减少的生产成本, 再加上生产工艺研发成本和污染减排研发成本得到。

上式右边第一项中的c为单位生产成本, a>c;第二项为企业依靠自身的生产工艺研发和竞争对手的生产工艺研发溢出减少的生产成本, xi代表通过生产工艺研发减少的单位生产成本, k为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 (0≤k≤1) , c>xi+kxj;第三项为生产工艺研发成本, 这里设为二次式以反映研发支出的报酬递减特性;第四项为污染减排研发成本, yi代表通过污染减排研发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

假设3:借鉴Ulph对污染排放量和产量关系的处理方法, 假定单位产量产生单位污染排放量, 可得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产量的关系:

其中, σ为污染减排研发溢出率。

假设4: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将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造成破坏, 因此各地区遭受污染的破坏程度是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对本地区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地区的污染破坏成本可以表示为:

其中, α为本地区造成的污染的边际破坏成本, β为相邻地区对本地区造成的污染的边际破坏成本。

4 补贴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

政府采取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分别进行补贴的技术激励政策, 其博弈过程可以描述为:第一阶段政府预先设定给予企业的研发补贴率, 第二阶段企业确定分别用于生产工艺和污染减排的研发投入水平, 第三阶段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竞争。博弈的均衡解可以通过逆向归纳法求得。补贴政策下企业的成本函数变成如下形式:

其中, d为生产工艺研发补贴率, s为污染减排研发补贴率。

在第三阶段, 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展开竞争, 选择产量最大化利润:

由上式的一阶条件, 可以得到最优的产量和利润:

其中i≠j, i=1, 2;A=a-c。将式 (6) 代入式 (5) , 可得:

由上式可以看出, 最优产量和生产工艺研发水平有关, 和污染减排技术研发水平无关, 随着排放税的增加, 产量会下降, 利润会增加。

在第二阶段, 企业选择研发水平最大化利润。对式 (7) 求关于生产工艺研发水平的一阶偏导, 由可解得:

在对称均衡条件下有x*ssi=x*ssj=x*ss, 代入上式可解得最优生产工艺研发水平为:

将式 (8) 代入式 (6) , 可得:

容易证明, 说明排放税越高, 生产工艺研发水平和产量都会越低。

对式 (7) 求关于污染减排研发水平的一阶偏导, 令可得:

由上式看出, 当t=0, yssi=0, 表示在不征收排放税的情况下企业不会采取任何治理污染的措施;随着排放税的提高, 企业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污染治理。

由于企业获得的利润来自生产和污染治理两部分, 在对称均衡条件下利润可以表示成:

其中, V*ssp表示通过生产获得的利润, V*ssa表示通过治污获得的利润。易得:

经过整理, 企业获得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在第一阶段, 政府选择补贴率最大化社会福利, 福利函数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以及产生的环境破坏。为了便于讨论, 假定边际破坏成本α=β=A/2, 福利函数如下式:

上式等价于:

将式 (8) 、 (9) 、 (10) 代入式 (14) , 可得:

将式 (15) 最大化, 通过一阶条件, 可解得生产工艺研发的最优补贴率为:

易证, 表示生产工艺研发补贴率会随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的增加而增加。

对式 (15) 求一阶条件, 可解得污染减排研发的最优补贴率:

当t=0, s*=1, 表示在没有征收排放税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承担污染减排研发的成本, 政府承担所有的研发成本。由于, 表示补贴率会随征收税率的提高而减少。令s*=0, 可得临界税率t*=A (1+σ) 。当t≥t*时, s*≤0, 政府不提供补贴;当t0。同时, 表示临界税率随污染减排研发溢出率的提高而提高。

综上, 补贴政策下企业的均衡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分别为:

5 合作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

政府采取鼓励企业之间在生产工艺和污染减排上进行合作研发的技术激励政策, 其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两企业展开合作最大化共同利润, 第二阶段企业在产品市场展开竞争。在此政策下, 两地区的企业可以完全共享研发信息, 即研发溢出率达到最大值1, 企业的成本函数变成如下形式:

在第二阶段, 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竞争决定最优产量:

由上式的一阶条件, 可以得到最优的产量和利润为:

其中i≠j, i=1, 2;A=a-c

由上式可以看出, 与补贴政策相同, 最优产量和生产工艺研发水平有关, 和污染减排技术研发水平无关, 随着排放税的增加, 产量会下降, 利润会增加。

在第一阶段, 企业选择研发水平最大化利润。由一阶偏导数可解得:

在对称均衡条件下有x*ssi=x*ssj=x*ss, 代入上式可解得最优生产工艺研发水平为:

由上式可以得到:

从式 (26) 和式 (27) 可以看出, 生产工艺研发水平和产量都和排放税成反比。

对式 (25) 求关于污染减排研发水平的偏导, 令可得:

由上式看出, 当t=0, y*cc=0, 表示在不征收排放税的情况下企业不会采取任何治理污染的措施;随着排放税的提高, 企业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污染治理。

企业获得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其中, V*ccp表示生产产生的利润, V*cca表示治污产生的利润。

易得:

整理后企业获得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下式:

上式等价于:

综上, 合作政策下企业的均衡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分别为:

6 比较和讨论

本节将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对补贴和合作两种技术激励政策下的研发水平、利润和社会福利进行分析比较。

6.1 研发水平的比较

6.1.1 生产工艺研发水平的比较

将式 (33) 和式 (18) 相减, 得到:

从上式可以看出, 两种政策下的研发水平都与税率成递减关系, 其大小取决于研发溢出率。令上式左边等于零, 可以解出关于研发溢出率的二次方程, 并得到以下结果:

由于溢出率不可能为负, 去掉负数根,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时, ;当时, x*cc-x*ss>0。说明在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低时, 补贴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水平高于合作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水平;随着研发溢出率的提高, 合作政策下的研发水平要高于补贴政策下的研发水平。

6.1.2 污染减排研发水平的比较

将式 (34) 和式 (19) 相减, 得到:

从上式可以看出, 合作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与税率成递增关系, 补贴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与税率无关。随着排放税的增加, 两种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差距在增大。当t=0, y*cc-y*ss<0, 当t→∞, y*cc-y*ss>0, 存在临界税率tw*, 使y*cc-y*ss=0, 此时tw*=2 (1+σ) 。当t>tw*, y*cc-y*ss>0;当00, 说明污染减排研发溢出率与临界税率成正比关系。

6.2 利润的比较

将式 (35) 和式 (20) 相减, 可以得到:

由于企业获得的利润都是通过生产和治污两方面产生, 为了更好地比较两种政策带来的利润差异, 首先分别比较两种政策下通过生产产生的利润差异和通过治污产生的利润差异, 然后再对两种政策下企业获得的总利润进行比较。

6.2.1 V*ccp和V*ssp的比较

两种政策下企业通过生产产生的利润差异可以用下式表示:

从上式可以看出, 企业通过生产获得的利润都与排放税率成递减关系, 相互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令式 (41) 左边等于零, 解得关于溢出率的方程为:

求解后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当0≤k≤0.4255或0.5≤k≤1时, V*ccp≥V*ssp;当0.4255

6.2.2 V*cca和V*ssa的比较

两种政策下企业通过治污产生的利润差异可以用下式表示:

两种政策下污染治理产生的利润都与排放税率成递增关系。令式 (42) 左边等于零, 可以得到两个根:t*w1=0和。

容易证明以下结论:

6.2.3 综合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当0≤k≤0.4255或0.5≤k≤1, 且时, V*cc≥V*ss;当0.42552.0807A时, V*cc>V*ss。其余情况要视各项参数的取值而定。

6.3 社会福利的比较

将式 (36) 和式 (21) 相减, 得到:

首先分别比较两种政策下通过企业生产产生的福利差异和通过企业治污产生的福利差异, 然后再对两种政策下产生的总的社会福利进行比较。

6.3.1 W*ccp和W*ssp的比较

两种政策下通过企业生产产生的社会福利差异可以用下式表示:

从上式可以看出, 两种政策下通过企业生产产生的社会福利差异都与排放税率成反比, 大小取决于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令式 (44) 左边等于零, 解得关于溢出率的方程:

求解后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当0≤k≤0.4355或0.5≤k≤1时, W*ccp≥W*ssp;当0.4355

6.3.2 W*cca和W*ssa的比较

两种政策下通过企业治污产生的社会福利差异可以用下式表示:

可以看出, 合作政策下当0≤t≤2A, 福利与排放税率呈递增关系, 当t>2A, 福利与排放税率呈递减关系;当0≤t≤4A, W*cca≥0, 当t>4A, W*cca<0。补贴政策下福利与排放税率无关,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t>4A, W*cca

6.3.3 综合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

当0≤k≤0.4355或0.5≤k≤1, 时, W*cc≥W*ss;当0.4355

7 结论

本文在外生的排放税的条件下对政府实行补贴和合作两种技术激励政策下企业的生产工艺研发和污染减排研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研究表明: (1) 当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低时, 补贴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水平高于合作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水平;当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高时, 合作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水平高于补贴政策下的生产工艺研发水平。 (2) 当排放税率小于临界税率, 补贴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高于合作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当排放税率大于临界税率, 合作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高于补贴政策下的污染减排研发水平。 (3) 当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适中且排放税小于临界税率, 补贴政策下的利润高于合作政策下的利润;当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高或较低且排放税不低于临界税率或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适中且排放税大于2.0807A, 合作政策下的利润高于补贴政策下的利润。 (4) 当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适中且排放税小于较小的临界税率或居于较大的临界税率和4A之间或大于4A, 或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低且排放税小于0.2194A或居于4.5584A和4A之间, 或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高且排放税小于0.202A或居于4.9516A和4A之间, 补贴政策下的社会福利高于合作政策下的社会福利;当生产工艺研发溢出率较高或较低、排放税介于两个临界税率之间, 合作政策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补贴政策下的社会福利。政府选择技术激励政策的依据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企业选择研发行为的依据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本文的研究将为现实中政府选择激励政策、企业选择研发行为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孟卫军.减排研发激励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0

[2]C D’ASPREMONT, A JACQUEMIN.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 78 (5) :1133-1137

[3]MI KAMIEN, E MULLER, I ZANG.Research joint venture and R&D cartel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5) :1293-1306

[4]S MARTIN.Spillovers, appropriability, and R&D[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75 (1) :1-32

[5]郭焱, 郭彬.不同竞合模式的战略联盟形式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 2007, 10 (1) :39-45

[6]霍沛军, 陈继祥, 陈剑.R&D补贴与社会次佳R&D[J].管理工程学报, 2004, 18 (2) :1-3

[7]A ULPH.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hen governments and producers act strategicall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6, 30 (3) :265-281

[8]E PETRAKIS, J POYAGO-THEOTOKY.R&D subsidies versus R&D cooperation in a duopoly with spillovers and pollution[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 2002, 41 (1) :37-52

[9]J A POYAGO-THEOTOKY.The organization of R&D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2007, 62 (1) :63-75

[10]SLIM BEN YOUSSEF.Transboundary pollution, R&D spillove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9, 43 (1) :235-250

[11]孟卫军.基于减排研发的补贴和合作政策比较[J].系统工程, 2010, 28 (11) :123-126

节能减排拐点显现 篇11

今年上半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大目标在实现程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单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正在显现,节能减排的势头很好。

然而,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已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上看,形势都不容乐观,到“十一五”末期完成这两大目标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11.5%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但节能任务仍然艰巨。继去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实现了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

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看,煤炭下降7.76%,钢铁下降6.49%,建材下降7.84%,化工下降5.17%,纺织下降0.73%,电力下降2.57%;石油石化和有色分别上升1.27%、1.58%。与去年全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45个百分点。可以说,自从去年下半年突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拐点后,今年上半年这种好的趋势得以继续巩固。

但是,我国高耗能行业仍在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部门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5.7%、19.1%、24.1%和21.2%,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整体增速。不仅如此,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发电企业“上大压小“后发电效率提高的结果,因为在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同时,单位GDP电耗却同比上升了3.64%。在高耗能行业仍然快速增长而关闭小火电的潜力越来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完成节能目标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第二,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但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仍然上升。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从增长幅度上来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经开始下降,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增幅也较去年同期回落近3.5个百分点,这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即将出现。

但是,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个不平衡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甘肃、宁夏12省(市、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下降,其中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为13.06%,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浙江省,为2.48%,但黑龙江、吉林、福建、广西、海南、云南、陕西、青海、新疆9省(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增加。

另一个不平衡是行业不平衡。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成效显著,在火力发电量增长18.3%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5.2%,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的增长。

这种不平衡既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同时也说明主要污染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进展缓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

第三,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发展,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今年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爆发,贡湖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污染,严重影响了无锡上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这是继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后,又一次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事故。随后,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进一步大规模暴发的隐患仍然存在。

在一些流域,由于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尽管国家这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重点湖泊流域中,化学需氧量没有被完全控制住,氮和磷又有所上升,富营养化状态达到中度和重度,并且呈加重趋势。

湖泊的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盲目围垦,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湖泊面积减少,甚至消亡。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建国50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個湖泊已锐减为300个。

第四,海洋污染状况在加剧,海洋生态恶化的趋势无改善的迹象。受陆源污染的影响,海洋污染状况在加剧。2007年上半年,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对全国五百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约77.1%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比上年同期增加18.2%,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

在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其中劣IV类和IV类水质区面积高达453平方公里,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58%。约66%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要求,近40%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排污口日平均排海的污染物总量为9230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7%。而在排海污染物中,约有41.6%进入海水增养殖区,只有10.9%排入排污区。目前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排污口设置在排污区,超过四成的排污口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和保护区。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长效机制仍然缺失

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能减排的工作高度重视,虽然年初国家没有设定具体的年度目标,但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却在不断强化。今年上半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能耗标准门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审批备案程序,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二是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继去年9月份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之后,今年上半年以来,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加能源、资源类产品、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自4月15日起,再次调整钢材出口退税率。

多次调整使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出现回落。不过,钢铁、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仍增长逾两成,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不仅增加了节能减排压力,也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三是淘汰小火电取得明显成效。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今年上半年,全国有3900万千瓦燃煤脱硫机组建成投产,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30%提高到36.3%,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551万千瓦,完成全年任务的55%左右。 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已组织完成“以大代小”发电权交易电量207亿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16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3万吨。

四是节能减排的投入不断增加。加大资金投入,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表明,在年初基础上,近期中央财政又增加100亿元资金用于推动节能减排。今年年初,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63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预算亦安排5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加之近期增加的100亿元财政资金,今年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已累计达213亿元。其中用于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为90亿元,为去年的13倍。

五是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所增强,电厂脱硫装置比例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近700万吨/日,其中完善管网设施增加污水处理量约400万吨/日,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稳步推进,1400多家重点企业采取了污水深度治理措施。这些都为在GDP增长11.5%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较2006年的增幅回落近3.5个百分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自去年以来大幅提高了新建燃煤机组同步安装脱硫设施的比例。自2006年以来,全国新投运煤电机组同步安装并运行脱硫设施(不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的装机容量比例达到82.5%。另一方面,现有燃煤机组安装脱硫设施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行超过5290万千瓦。这些都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下降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然是中央政府主导,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缺少长效机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当前,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小行业的同时落后产业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偏低;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长仍过快,投资结构仍需改善;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税收体制不健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可能会导致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出现逆转。

经济又好又快

从六方面完善节能减排工作

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目前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上看,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路有明显的变化,将更加强调从体制机制入手,着眼长远、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第一,继续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下半年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严格环境准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纺织、汽车、电力等十大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准入条件;凡是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产。

针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依然上升的情况,下半年将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建设,监督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做到长期稳定;加大挂牌督办和流域限批力度,加大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完善后督察制度,形成对造纸企业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奖励、激励政策。实施节能减排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的体制机制。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投入支持节能降耗的重点包括: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给予支持,采取按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多节能,多奖励;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支持关闭淘汰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中央财政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关停后的实际节能减排量,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支持建立能效标准、标识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设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提高环保收费标准。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将推进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改革,逐步提高环保收费标准,并研究开征环境税,条件成熟时把环保收费通过法律以税收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要逐步把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提高到能够补偿环境治理的成本,并且使治污企业能够盈利,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分三年把现在的排污费标准提高到污染治理的成本。二是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收取范围;要使垃圾处理费标准能够补偿垃圾处理企业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成本,并且合理盈利;要鼓励垃圾焚烧,逐步减少填埋。三是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补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网的维护成本,并将污水处理费由现在的城市逐步扩大到城镇。从长远来看,污水处理费应该与城市供水价格大体相同。

第四,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体制。国家正在通过出台更多税收政策,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体制,从源头上加大企业对资源使用的成本,达到倒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将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缓解环境污染,保护紧缺资源和能源,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第五,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国际金融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安排中进一步突出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将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以遏制企业盲目投资行为,确保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完成。

第六,借助法律手段推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今年年底之前,新的《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都有可能正式颁布,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节能减排意识薄弱、责任不明确、政策不完善和协调不得力的现状,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从法律层面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也对我国日后更长远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节能减排政策 篇12

关键词:节能减排,增值税,资源税,实证模型

0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 能源供需矛盾的阴霾始终如影随形。在当前政策背景下, 为实现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 不少地区已使用了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 但2011以来, 电力缺口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能源供需矛盾仍未显著缓解。为最终实现2020年40%~45%的碳减排任务, 政策调整已刻不容缓。在各项经济政策中, 税收政策由于能通过课税改变资源品相对价格, 并对高耗能企业进行税收惩罚, 相比其他政策能更好更快的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1,2,3]。

1 我国税收节能减排效应的实证检验

1.1 模型设计

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环境税收体系, 而只是通过相关税种或一些税种的特定税目对节能减排进行调节。其中最主要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三个。其中增值税涉及节能减排的税目有成品油, 机械、交通设备, 小汽车, 原煤, 原油, 发电和供电七个税目, 消费税有小汽车、汽油、柴油三个税目。因此, 把上述各个涉及节能减排税种的税收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作为自变量, 把税收政策的能源效应作为因变量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式中, Et为税收政策的能耗效应, 这里用全国单位GDP能耗来表示;v为增值税中成品油, 机械、交通设备, 小汽车, 原煤, 原油, 发电和供电七个税目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x为消费税中小汽车、汽油、柴油三个税目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z为资源税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εt为随即扰动项, c1、c2、c3、c4分别为系数。

方程两边取对数用以减少异方差性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1.2 测算结果

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历年《中国税收年鉴》计算得出

在表1数据的基础上, 用eviews5.1统计软件对我国1994-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 得出结果如下:

式 (1) 描述了全国单位GDP能耗与税收政策作用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单位GDP能耗的变化与各解释变量的判定系数为0.91, 说明所采用的计量经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而且通过查询t分布表, 自由度为13的t值是1.77, 说明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 拒绝原假设, 所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显著。

1.3 模型政策含义分析

从式 (1) 中可以看出, 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增值税比重与全国单位GDP能耗负相关, 该比重每提高1%, 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07%。说明增值税在节能减排中的政策效果显著。但是涉及节能减排的消费税和资源税比重与全国单位GDP能耗却是正相关, 说明消费税和资源税并没有能够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的下降起到推动作用。这从表面上看好像与常理相背离,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则可以看到数据背后的合理性。

就消费税而言, 我国消费税的框架是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的, 直到2006年4月1日才进行了相关税目的调整, 尽管改革突出了环保的政策意图, 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 效果恐怕并不明显。一是增加的税目大多缓征或减征;二是由于大排量汽车价格需求弹性较低, 消费税的增加对其购买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三是消费税的价内税特征, 使消费者负担的税金具有隐蔽性, 从而削弱了消费税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消费结构和限制某些消费品消费的作用。就资源税而言, 我国1984年开征资源税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调整级差收入, 并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保护能源和引导能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意图, 而且资源税过低的税率也无法通过供求关系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 难以真正有效的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此外, 资源税以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 这会造成企业对开采而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 间接鼓励了纳税人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纵容了高耗低效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 没有起到对资源配置应有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2 高、中、低三种方案下税收模型的修正

2.1 三种方案的确定

为了能更好对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目标进行量化测算, 根据利用税收政策实现减排目标比例, 制定高、中、低三种方案。在高方案下, 通过税收政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70%;在中方案下, 通过税收政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60%;在低方案下, 通过税收政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50%。

2.2 模型修正的原因

从上述基于税收和GDP能耗的历史数据求得的结果可知, 消费税和资源税两种本该对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的税种, 当前对单位GDP能耗仍是负影响。在不对式 (1) 中模型修正的前提下, 要想达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0%~45%的目标, 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增值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在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大背景下, 要提高该比重, 只能提高增值税的税率。而这和我国当前的“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明显违背。因此, 为了更好的体现税收政策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的作用, 首先需要对式 (1) 模型的结果进行修正, 而且修正重点是消费税和资源税的方程系数。

2.3 模型修正的结果和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 模型修正主要涉及到消费税和资源税两者的系数。在参考增值税系数为-1的基础上, 把消费税和资源税的系数确定为 (-2, -3) 、 (-2, -2) 两种组合。上述系数的可行性主要基于下述两种考虑:一是在2020年末, 消费税和资源税的改革应基本完成, 作为两个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的税种, 其税制的完善应使其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程度超过对货物普遍征收的增值税-1.07%的水平。而且资源税作为直接体现资源调节意图的税种, 其系数应至少和消费税持平或更高;二是参照2008年涉及节能减排的消费税收入和资源税收入分别占税收总收入1.31%和0.52%的水平, 按照税制改革和税收发展趋势模拟测算, 上述两个比重应在1.5%~2.5%和1.5%~3%之间。因此, 通过选取了消费税的四种可能比例, 即2.5%、2.2%、2%和1.8%, 在上述 (-2, -3) 、 (-2, -2) 两种消费税和资源税的系数组合下, 按照税收实现高、中、低三种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 分别算出了对应的资源税的比例。结果证明, 资源税比重都落在1.5%~3%区间内, 符合修正模型的假设, 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两种系数组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修正后税收模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测算

3.1 消费税系数为-2, 资源税系数-3时的测算

当消费税的系数为-2, 而资源税系数为-3时, 修正后的税收测算模型方程如下:

(1) 高方案下测算结果。在高方案下, 到2020年, 需要税收政策使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837 1。把Et=0.837 1代入式 (2) , 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取加权平均数10.44%, 则在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5%、2.2%、2%、1.8%时, 为了达到高方案下减排70%的目标, 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需要分别达到1.57%、1.71%、1.83%和1.96%。

(2) 中方案下测算结果。在中方案下, 到2020年, 需要税收政策使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892 1。把Et=0.892 1代入式 (2) , 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取加权平均数10.44%, 则在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5%、2.2%、2%、1.8%时, 为了达到中方案下减排60%的目标, 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需要分别达到1.54%、1.68%、1.79%和1.92%。

(3) 低方案下模型的测算结果。在低方案下, 到2020年, 需要税收政策使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947 1。把Et=0.947 1代入式 (2) , 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取加权平均数10.44%, 则在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5%、2.2%、2%、1.8%时, 为了达到中方案下减排60%的目标, 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需要分别达到1.51%、1.65%、1.75%和1.88%。

3.2 消费税和资源税系数都为-2时的测算

当消费税和资源税系数都为-2时, 修正后的税收测算模型方程如下:

(1) 高方案下测算结果。在高方案下, 到2020年, 仍需要税收政策使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837 1。把Et=0.837 1代入式 (3) , 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取加权平均数10.44%, 则在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5%、2.2%、2%、1.8%时, 为了达到高方案下减排70%的目标, 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需要分别达到1.97%、2.24%、2.46%和2.74%。

(2) 中方案下测算结果。在中方案下, 到2020年, 仍需要税收政策使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892 1。把Et=0.892 1代入式 (3) , 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取加权平均数10.44%, 则在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5%、2.2%、2%、1.8%时, 为了达到中方案下减排60%的目标, 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需要分别达到1.91%、2.17%、2.39%和2.66%。

(3) 低方案下模型的测算结果。在低方案下, 到2020年, 需要税收政策使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947 1。把Et=0.947 1代入式 (3) , 增值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取加权平均数10.44%, 则在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5%、2.2%、2%、1.8%时, 为了达到中方案下减排60%的目标, 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需要分别达到1.86%、2.11%、2.32%和2.58%。

3.3 测算结果分析

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系数组合的测算可知, 消费税和资源税前的系数对节能减排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系数越大, 则达到同样减排目标所需要的两个税种的比例越低, 反之则越高。此外, 在系数组合确定的前提下, 消费税和资源税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性, 如果消费税的比例低, 则达到同样减排目标需要资源税的比例就高, 反之就低。

4 税收政策改革建议

通过上述对税收政策的定量分析不难看出, 在增值税保持平稳增长的前提下, 在不同的消费税和资源税的方程系数下, 为了达到中方案下税收60%的节能减排目标, 消费税和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根据方程系数的不同要达到2%左右和1.8%~2.5%之间。而当前消费税和资源税的比重仅为1.3%和0.5%左右。因此, 为了提高两者比重, 达到这个税收节能减排目标, 需要相应的对当前的消费税和资源税进行相应改革[4,5]。

4.1 消费税改革

一是改变计税方式。消费税按照计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价外税和价内税两种。价外税是消费负担公开、透明的课税方式, 很多国家都采用此种形式。比如在美国, 价签上标明10美元的商品, 交款时就得付10.85美元, 这多交的0.85美元就是政府规定的销售税 (即消费税) 。日本的税法也规定, 面向普通消费者销售的商品必须标出商品不含税的价格。价内税则是一种隐蔽的形式, 是将消费税全部累加在货物的价格之内, 但却并不标明其所含税款, 其优点是简便征收, 但是消费者是在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被动纳税。因此, 如果我国消费税实现价税分离, 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清楚地知道商品的应税价格和自己的消费税负担, 从而使其对商品的消费更好地进行选择, 有利于国家消费调节政策的贯彻执行, 而且将提高税收本身的透明度, 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二是拓宽消费税征税范围。消费税按照课征范围的宽窄分为有限型消费税, 中间型消费税和延伸型消费税。现在欧洲国家大多数实行中间型消费税, 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 世界各国对于消费税的课征范围都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以增强本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调控力度, 适应现代经济集约环保的发展模式。相比之下, 我国的消费税仍属于有限型消费税, 征收范围偏窄, 尤其是许多会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物品和消费行为没有纳入征税范围, 使消费税不足以限制资源破坏,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也是消费税当前促进节能减排不利的主要原因。因此, 当前可以考虑将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 如在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征税的基础上, 把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以及电池、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等也纳入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中来, 进一步强调消费税能源节约和促进环境保护的功能。

三是实行同类产品的差别税率。消费税本身最主要的特点在于通过对课税物品的选择以及不同物品的税率高低和同类物品的税率档次的差别设计, 以体现政府的不同经济政策调节意图。而我国现行消费税对资源的耗费及其对环境污染程度不同的产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的税率无差别或差别不大, 除汽车和烟酒外, 多数物品都只是设置了单一税率。可以考虑对同类产品按照环境污染的大小来确定税率高低, 对环境危害大的实行高税率, 危害小的实行低税率, 凸显政府的调控意图。

通过上述三项措施, 尤其是通过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提高部分产品税率, 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将会有效提高, 达到定量测算所要求的2%左右的水平, 也将满足税收节能减排目标的要求。

4.2 资源税改革

一是扩大征税范围。现行资源税制度覆盖的征税范围较小, 基本上仅具有矿藏资源占用税的性质, 不能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为了有效促进资源合理开采与利用, 全面保护自然资源,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考虑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可考虑把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湖泊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税收范围, 和国际接轨。当然, 考虑到目前征收管理水平的不足, 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扩大征税范围。

二是改革资源税计税方式。随着资源税自2010年6月1号在新疆的试点,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 资源税计税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将向全国推开。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税逐步改为从价征收, 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 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如果把资源税从价税率确定为5%, 经过初步测算, 仅煤炭一项, 资源税额将比按照从量计征时增加五倍以上。因此, 综合考虑资源征税范围扩大和计税方式调整两方面的影响, 完成能使得资源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当前0.5%的水平提高到1.8%~2.5%之间, 满足税收节能减排的目标。

5 结语

从上述对税收政策的实证分析中不难看出, 如果及时调整税收政策, 进一步提高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在总税收收入中的比重, 则税收的节能减排效应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此外, 如果考虑到“十二五”期间极有可能出台的碳税, 环境税等专门性税种对节能减排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税收政策在实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磊, 蒋义.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8)

[2]陈洪宛, 张磊.我国当前实行碳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行性思考[J].财经论丛, 2009 (1)

[3]匡小平, 罗晓华.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比较分析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经济, 2008 (3)

[4]刘虎, 朱志刚.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 2007 (11)

[5]周明宇.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思考[J].中国财政, 2010 (7)

上一篇:预应力组合梁下一篇:强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