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2024-05-22

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精选6篇)

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篇1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成就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并先后实施了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 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 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显著增强,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22%提高到2010年的1.67% (见表1) 。整个“十一五”期间, 国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相应的行政手段, 实施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截止2010年底,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19%,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14%, 工业“三废”治理效率也是非常显著,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也由2006年的1026.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778.5亿元 (见表2) 。此外, “十一五”期间, 国家还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措施, 有力地加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当前形势下节能减排所面临的难点

以“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成就为基础,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面临诸多难点问题。

第一, 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与节能减排的矛盾难协调。我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从发达国家的整个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 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对来说往往是能源消耗最多的时期, 以英国为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气化和化学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英国迅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 一方面,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对各方面能源的需求显著增多, 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 为转嫁国家矛盾, 谋取更多的利益, 不断对外扩张 (季丹虎, 2007) 。与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面临着这些问题。更为突出的是,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缓解国际相关矛盾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 国际社会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要求和期待不断上升;不仅是发达国家, 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要求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大国节能减排。

第二, 我国特殊的政绩考核机制与节能减排的矛盾难协调。我国是实行分权治理的国家, 地方政府被授予极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佟健、宋小宁, 2009) ;因此,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下, 长期以来, 上级政府主要通过GDP增长来衡量下级政府的政绩。当然, 以GDP作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手段, 这在调动地方发展经济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这也制造出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GDP、虚假失真的GDP、暂时的和局部的GDP、社会和环境成本高昂的GDP (孙居涛、易重华, 2006) ;更为可怕的是, 在GDP考核机制的作用下, 地方政府之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问题尤为严重。虽然目前有学者呼吁改变政绩考核机制, 主张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绩考核机制来激励地方政府官员, 国家也试图将节能减排纳入到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 如在党的十四大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 又在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但是, 在制度惯性作用的影响下, 特别是广大中西部省份, 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经济社会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更多的是寻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经济社会矛盾问题, 短期内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难以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这对节能减排工作来说是很大的难题。

第三, 我国非均衡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节能减排的矛盾难协调。无论是从东中西部视角来看, 还是从八大经济区 (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 视角看, 亦或是从省域视角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问题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区际之间的差距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经济结构水平等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作用下, 区际之间产业转移问题应运而生。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缺乏有效的产业信息甄别机制, 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发展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 显然这是与节能减排相违背的。

第四, 激励配套政策的严重滞后与节能减排的矛盾难协调。从目前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情况来看, 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强化对环保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投入力度, 为整个节能减排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地方政府财力和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下, 部分地区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奖励配套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这显然是不利于节能减排政策顺利推进的。

第五, 节能减排指标量化的困难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从定义上看, 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 广义而言,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 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 (包括三废和噪声等) 排放;狭义而言, 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无论是从产业的角度来度量, 还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节能减排指标的量化是极其困难的。张国斯 (2010) 认为, 依据现行的统计制度, 对煤炭消费、生活消费 (包括公用、商用建筑用能等) 数据进行统计非常困难, 即使是能够采集到相关数据, 也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 不仅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完好率不能完全适应能源统计和考核的要求, 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备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也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节能指标考核核算体系尚不健全, 特别是从企业到政府部门, 对高耗能产品的能耗标准和指标考核, 还没有一个清晰的量化指标。很显然, 节能减排指标量化的困难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三、破解节能减排难点的对策建议

节能减排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对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来说, 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节能减排不仅应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更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首选准则。要破解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需要采取下述具体措施。

第一,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力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节能减排工作。实践已经证明,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与区域碳排放量是紧密相关的。一般来说, 产业结构越优化, 碳排放量相对越少;反之, 碳排放量越多。因此, 要将节能减排政策落到实处, 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调整, 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要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等能耗小的产业, 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互为补充、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发展格局。要高度重视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督促企业及时采用先进技术, 力求生产过程中的零污染。要科学合理统筹安排产业布局, 强化审批手段, 将高能耗企业直接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二, 取消GDP考核, 重塑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绩考核体系, 夯实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要完善现行分税制, 切实保证地方政府的财力, 规避因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问题而发展高能耗、重污染企业, 特别是要改变过去“谁上的项目, 税收、利润就归谁”的财政分配体制, 正确引导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要将节能减排指标切实纳入到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 取消过去GDP考核的方式, 引导地方政府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 杜绝经济发展过程中“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做法。在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 特别是要建立高能耗企业的甄别机制, 要注意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在区域性规划过程中, 要高度突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尽量避免区域主导产业相同或类似的产业布局, 避免有限资源的大量浪费。

第三, 继续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引导区际间产业转移过程中, 强化监督和管理。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当前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契机, 支持和引导中西部地区为东部产业结构的转移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要抢抓当前农民工回流的机遇, 将农民工回流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紧密结合, 创造条件鼓励东部产业落户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 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强化科学技术的力量, 促进转移产业改进技术和改良工艺, 尽量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当然, 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 有选择性地引进外地产业落户, 要重视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引导和管理转移产业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第四, 强化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力度, 切实将各项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从财政的角度讲, 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辖区内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要从财政补贴等方面为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挖潜改造夯实财力基础;对于需要按照上级政府要求提供的财政配套资金, 要确保专款专户, 要将资金落到实处。从税收的角度来讲, 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放水养鱼”的税收政策, 要从税收方面为高能耗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税收在引导地方产业机构转型中的激励作用。从信贷的视角来讲, 要完善信贷政策, 尽力为企业更新技术、购买新进设备以降低能耗方面的支持力度, 可以尝试将扶持企业节能减排作为考核金融机构的重要指标;要大力发展保险业, 积极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竭力降低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五, 支持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创造条件。一方面, 政府需要高度重视企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不仅需要从财力上大力支持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的研发, 需要从人力方面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 如可以支持和鼓励大型能耗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方式为企业招揽人才, 强化企业的研发实力, 还应该高度重视对做出研发贡献的企业的奖励力度。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区际之间的合作, 切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 切实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还可以大力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 促进节能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丹虎.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次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7, 2.

[2]佟健, 宋小宁.政绩考核与政府官员激励:一个机制设计的观点[J].当代经济科学, 2009, 4.

[3]孙居涛, 易重华.取消GDP考核、重塑政绩考核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J].学习论坛, 2006, 3.

[4]柳庆刚, 李殊琦.GDP政绩考核制度下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竞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5]辛燕.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例[J].特区经济, 2010, 5.

[6]沈静, 向澄, 柳意云.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机制:基于2000-2009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J].地理研究, 2012, 2.

[7]张国斯.黑河市节能减排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 2010, 10.

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篇2

一、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

按照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河北省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双三十”各单位按照省里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分别编写了《2008~2010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将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重点项目。重点县(市、区)节能减排工作进展较快,表现为:

(一)强化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扎实开展。各县(市、区)都把节能减排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成立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部门、乡镇和企业的节能减排的任务与指标,严格考核办法,完善社会监督,实施明确的奖惩措施。

(二)以工程措施为核心,加快重点节能、重点治污项目建设。在节能方面,重点县(市、区)都根据当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安排了重点节能项目。如丰南区安排了以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为代表的6大节能工程,推广40项节能技术,狠抓36家重点用能企业,落实36个节能项目,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减排方面,重点县(市、区)基本都安排了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工业污水治理项目和燃煤发电机组烟气脱硫、钢厂烧结机脱硫项目。

(三)以结构措施为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沙河市对日熔化100吨以下的玻璃企业进行了摸底排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列出了分年度淘汰计划。迁安市到2008年底入统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可达到6.1吨标准煤,这主要得益于去年淘汰了20座2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30吨转炉2座、450毫米轧钢生产线1条等设备,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以管理措施为手段,加强对区域内节能减排的管理。从调查中看,在强化管理治理节能减排方面,各地主要有这样一些做法:一是严格源头管理,落实节能减排第一审批权。如武安市对年用能2000吨或用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新上项目,强制进行能评,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标准的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重点县(市、区)对有减排任务的国控和省控企业,安装在线检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适时动态监控企业,保障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三是推行现场管理。指导企业依法依规配备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计量器具,建立节能减排统计台账,逐工序、车间、工段、设备核定节能减排指标,节奖超罚,管出成效。

(五)以完善机制为目标,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制度创新。重点县(市、区)积极发挥政策机制的导向作用,在落实已有政策措施基础上,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激励政策,健全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二、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布局分散和结构性污染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这些地区的钢铁、建材等企业多为小而全大而全,且布局分散,彼此之间较少分工合作或形成产业链条,造成节能减排成本增加。如布局分散的企业格局难以集中治污,企业间的循环链条存在空间阻隔,使废弃物循环利用成本增加等。这些县域大多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状况突出,由于结构调整需要较长过程,污染物边削减、边增长的问题严重。

(二)淘汰落后产能遭遇依法行政、就业压力和地方利益等阻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只是根据相关产业政策,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关停遇到一定的执法困难;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会造成一定数量的下岗工人,且这些人员大多是本地群众,化解这些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难度较大,一旦解决不好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淘汰落后产能使减量加大,但优化结构的新建项目大多还没有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和地方收益。

(三)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建设和政策机制滞后降低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现有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亟需完善,如《节约能源法》由于该法颁布时间早,多原则性而缺乏操作性,已不能适应当前节能形势的需要。再如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法权。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等工作的法律支持亟待加强。

目前,差别水电价并没有在企业真正推行,环境资源零成本或廉价使用,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在治污投入中只占很小比例,“节能减排者受益,污染浪费者受罚”的体制机制尚有待形成。这种情况既是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资源性贫富差距、经济高消耗扩张的一个制度问题。由于激励和惩治都不到位,造成与节能减排的高额投入相比,企业若不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反而更划算,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仍有较大盈利空间,客观上降低了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执法监管能力薄弱。总体上看河北省节能环保技术普遍落后,重大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有限,特别是资源型产业节能减排的重大、关键技术如钢铁企业的脱硫技术不成熟,难以给予节能减排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节能减排的执法手段,特别是环境监测监察能力严重不足,现场执法所需的工具设备严重短缺。

(五)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异地转移。在重点县(市、区)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这些淘汰项目却被周边非重点县趁机引进,形成关闭企业地区发展权的“吃亏”现象。在重点县(市、区)的区域内则存在淘汰项目由县城和工业发达城镇向偏僻落后乡镇转移,纳入环境统计的淘汰设备向没有环保手续、未被纳入环境统计的小企业转移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制止,将对河北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造成严重威胁。

三、推进重点县(市、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短期靠淘汰、长期靠提升、关键靠项目、日常靠管理的工作方针。短期靠淘汰,是指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小、进度慢,是节能减排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如果不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技术设备落后,改造提升无望的小钢铁、小水泥进行大规模、彻底的淘汰,要完成节能減排指标是不可能的,在总量控制下,要大规模上马新项目也是不可能的。落后产能淘汰的规模和速度,决定这些区域优质高端项目建设的规模和结构转变的速度。因此,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必须提出高于其他地区的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淘汰落后产能的地方标准。长期靠提升,是指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一个长期的持久的任务,作为提高产业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重要机遇,把节能减排与提升产业质量有机结合起来,编制科学的、系统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力争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基础上,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通过传统工业改造提升,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使产业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关键靠项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上下联动,推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工程减排这个重要环节,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减排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管网配套。二是在淘汰落后产能中整合土地、水源、资本、政策、排放指标等发展资源,推进优质高端产业项目建设,走落后产能淘汰和优质项目建设双加快之路。日常靠管理,是指要在采取节能减排的临时性、强制性措施的同时,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检测、监督制度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提升資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资源型基础型产业,是搞好河北省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河北省科技资源的区域布局应向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倾斜,并以此作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出台扶持和鼓励政策。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的技术研发推广应突出以下重点:(1)围绕节能降耗,组织实施工业余热余能梯级利用技术、节能新材料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等,攻克一批节能降耗关键和共性技术。(2)围绕控污减排,组织实施矿产资源加工清洁工艺与深度综合利用技术、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减污技术、炼铁烧结脱硫与资源化回收利用,攻克一批减排治污共性和关键技术。(3)加强节能减排专家队伍建设,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培育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市场,为企业、单位和社区节能减排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的专业化技术服务。

(三)系统推进重点县(市、区)循环经济发展。在钢铁、煤炭、建材、电力产业集中的重点县(市、区),利用这些产业在资源、能源利用中的偶合关系,推进产业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力争形成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和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为此,一要强化规划约束力,严格落实综合发展规划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发挥政策、体制调节力,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抓住资源循环利用的薄弱环节,对一些重点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在组织企业和地方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的同时,要在资源型基础型产业重点县(市、区)加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力度。

(四)建立落后产业的退出机制,把淘汰落后与培育后续产业紧密结合。省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专项资金补贴,一方面补贴主动退出的落后产能企业;另一方面也用以解决关停企业工人的转岗培训、缴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费用问题。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谋划后续产业项目和就业转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引起当地经济滑坡和社会不稳定。鼓励和支持重点县(市、区)培育发展后续支撑产业和支撑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发展方式转变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对落后产能企业转产要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土地、税收优惠等方面研究扶持政策,鼓励其以项目建设带动原企业下岗工人转产就业;充分发挥重点县(市、区)民间投资能力强的优势,建立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投资的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

同时,对于落后产能由重点县(市、区)向非重点县转移,由城镇向偏僻落后乡镇转移,由纳入环境统计企业向没有环保手续、未被纳入环境统计企业转移的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大管理、监督和惩罚力度,严明纪律,严厉打击。在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乡镇、农村工业的污染治理,加大对分散于乡村中的重污染企业的强制搬迁和关闭力度。

(五) 强化鼓励、扶持和限制的系列政策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强化其在淘汰落后产能和治理污染方面的激励作用。加大财政对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力度,对重大节能减排技改工作落实财政补贴,对节能、循环和环保产品落实税收优惠;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拉大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的水、电差别价格;综合运用土地、水电价、税收等杠杆推进企业聚集,促进新旧项目向园区集中。通过分工协作,解决节能减排设施重复上、家家上的问题,以降低企业成本;实行建设项目审批“总量指标”与“容量许可”双重控制,把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限制类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部主任、教授

中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建筑,节能减排,难点,思路,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建筑行业发展中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也逐渐提升。但是建筑节能减排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 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和弊端, 导致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物质, 使得能源危机更加严重。有效实施建筑节能减排, 不仅能够减少社会环境污染, 对能源供应紧张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缓解作用。

1 建筑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在对建筑节能减排进行深入研究中, 清楚地发现这项工程的实施具备非常多的优点, 不仅能减少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 对能源的节约使用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这项工程具备非常多的优点, 才使得建筑节能减排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以下针对建筑节能减排在实施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详细论述。

1.1 绿色建筑不断增加

绿色建筑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建筑, 而且绿色建筑在规定时期内, 能够全面做到节约能源, 对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各个城市内部都存在绿色建筑, 这种建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为实现城市内部可持续发展提供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分析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其建筑年限, 可以了解到建筑施工与年份之间呈现一种正向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绿色建筑物数量随着年份的增长而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部分城市为了促使绿色建筑得到更好的发展, 开展相应的绿色生态城市示范评比活动。

1.2 低碳建筑技术取得较大的发展

实施建筑节能减排仅仅依靠绿色建筑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绿色建筑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在对建筑相应材料选取过程中, 尽可能的选择低碳材料进行建筑施工。而且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屋面保温、供热采暖、节能建筑和密闭门窗设施上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建筑中使用相应的低碳材料, 对节能减排建筑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其自身施工技术也发生一定变化。

1.3 低碳建筑出现促使行业规范化

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上清楚地说明, 3.曼谷吞武里大学亚洲国际艺术学院, 泰国曼谷10700)

建筑实施过程中使用合理的低碳环保材料进行建筑施工能够得到相应的政府补贴, 这种举措的实施从证明国家对建筑行业低碳材料使用的重视性。建筑规定的实施不仅仅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速率, 对其自身规范化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建筑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2.1 成本过高, 推广难度较大

由于建筑节能减排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对节能减排材料的选取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出现材料选取成本过高的情况。建筑成本过高又导致建筑出售时, 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下降, 从而使建筑节能减排的推广受到很大的阻碍。

2.2 监管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实施建筑节能减排的时候, 不仅需要施工单位的参与, 还要求管理部门起到高度重视。但是建筑节能减排经常会出现管理权限交叉的问题, 使得管理不能顺利实施。加上建筑节能减排涉及的环节非常多, 如果在管理上存在缺失, 会导致整个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全面衔接。

2.3 建筑节能减排的实施积极性不高

由于实施建筑节能减排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资金, 政府机关对这项建筑工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 导致这项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落实到实际。

2.4 建筑使用主体构成复杂

作为民用建筑主体的建设各方和居民, 建筑节能意识比较淡薄, 没有认识到建筑节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不了解建筑节能的法律规定, 违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

3 加快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思路与对策

3.1 加强节能技术研发推广

为保证建筑节能减排的顺利实施, 必须对其自身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对建筑节能减排的实施给予政策支持, 不断完善现存的建筑节能手段和建筑施工材料。同时还要注重国际建筑交流, 这对提升建筑技能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2 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实施建筑节能减排, 需要对其自身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有效监督, 从根本的角度上促使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对整个过程的相关体系做到合理完善, 促使节能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地位有明显提升。

3.3 采取激励政策提高建筑节能积极性

提升建筑节能减排积极性, 需要对实施建筑节能减排的城市和施工单位给予经济奖励。不仅能够对实行这项工程的单位提出有效表扬, 而且还能吸引其他建筑行业对这项工程的重视, 提升建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3.4 发挥政府监管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各个环节监管力度。建议政府对建筑的能耗等级进行检测、公示。建立设计质量审查的专项调审制度, 竣工验收环节建立建筑节能减排专项验收制度, 尽快构建覆盖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机制。同时, 建筑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 坚决不予验收;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建筑, 评出其节能减排级别, 明示节能减排量或节能减排比例。切实加大监管力度, 违规工程实行停工整顿, 违章企业进行通报批评, 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4 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建筑节能减排的实施对社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实施建筑节能减排具备很多优点, 这是建筑节能减排在我国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有效对策, 进一步促使建筑节能减排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峻岩, 金虹, 康健等.基于使用者特征的居住区公共空间交通声环境评价研究[J].建筑学报.2013, (S2) :124-129.

[2]董峻岩, 金虹, 康健.哈尔滨城市住区广场的声环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2) :257-259.

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篇4

1 电力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电力行业的能耗主要有三项:发电煤耗、厂用电和线损。其中又以发电煤耗为主要能耗指标,以一个年发电量为6 0亿kWh(相当于2×300MW机组年发电量)的中型火力发电厂为例,如果其发电煤耗是2006年全国的平均值356 g/kWh,则年耗标准煤213.6万t,以标准煤500元/t来计,年燃料费约1 0.7亿元。发电煤耗每降低1 g/kWh,即节省燃料费300万元。再以200 MW机组为例,锅炉效率每提高0.27个百分点、汽轮机热耗每降低26.67kJ/kWh、厂用电率每降低0.0237个百分点就可以实现发电煤耗降低1 g/kWh。根据电监会相关信息,2007年前9个月全国原煤产量14.3亿t,其中电煤消耗6 2%。

电力行业的废物减排主要包括温室气体(CO2)减排、二氧化硫(SO2)减排和其他污染物减排。作为国家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重点行业,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在全国各行业中居首位,2006年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770万t,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804万t的63%。

2 电力节能减排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型火电企业认真贯彻执行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但是,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在推行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配套的长效机制问题

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颁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及《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时又针对各行业特点及工作要求等,制订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为有效实现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截止到2006年底国家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30多个与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但是,目前该工作的实施更多的还在依靠节能减排的行政性措施,对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更好地发挥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应该考虑研究和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市场机制来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2.2 经济效益问题

在目前市场环境的条件下,对于占较大比例的火力发电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受着电价和煤价的直接影响。随着煤价高涨、排污费加大、水资源费用增加等,火力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形势严峻。特别是近两年来煤炭价格高涨给火力发电企业带来的严重压力,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3 管理问题

在供电调度管理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电力供需平衡,但是原来同一电网内同类型机组安排基本相同的利用小时数的调度方式,已经不利于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有序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适时改进,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近期实施可调整化的调度方式,同时进一步加强发电企业机组运行管理,积极与电网合理配合,提高整个系统效率及能源利用效率。

2.4 技术问题

当前,对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直接空冷机组、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一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发电企业能耗和减少了污染排放。但是,整个发电企业的技术改进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大至三大主机的选型、参数调整和运行方式的优化、厂用电率及线损的降低、各辅助系统的优化,小至每台设备的降耗,包括了众多的技术问题,还需要我们全方位地进行性能诊断与不断改进,以提高我国电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3 电力节能减排工作对策

电力节能减排是一个涉及到电力规划、设计、建设、生产、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综合性目标。笔者认为,推进该工作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节能减排;二是通过管理手段进行节能减排;三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

3.1 加强宏观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

电力宏观规划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认真规划、严格制/修订相关标准和及时总结执行过程中的经验,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能源、负荷中心及电力企业分布特点,研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合理安排能源流向和分布,控制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并优化燃煤发电结构,建设高效节能机组,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

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和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改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水电、核电、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这将是电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同时,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和深化电力改革的近期和远期手段,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也将会推动电力企业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约发展,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2 通过管理手段调整

管理出效益,同样地,电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严格管理。当然,这里的管理既包括发电机组的运行管理,又包括企业内的行政性管理。我们可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比如加强机组的运行在线优化、成立节能减排管理委员会,开展节能竞赛、配置能源管理系统来加强能源信息等等,同时在广大员工中构建一种节能和环保文化,经常组织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及减少浪费的活动。最终目标是在企业内部甚至全社会创建一种“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

3.3 通过技术手段调整

一个电力企业从最初的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开始,从主、辅设备选型,系统的设计,控制策略的制定;调试过程的控制;投产初期的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生产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维护以及机组投产后的设备改造、运行调整和优化等,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包含着无数的技术关键,因此技术手段对机组工作效率的影响不言而喻。

电力是装备性行业,工程设计一旦完成,其能耗、排放水平基本确定。如果设计上存在不足,会长期影响运行效率,再行改造也会造成新的损失。因此,设计过程中的严格把关,以及工艺系统和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工程设计阶段,对发电机组的选型、参数选择和综合优化,以及对用水、排水、脱硫、除尘等各辅助系统的优化设计和选型,都将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

电力企业投产后,抓好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切实做好运行调整工作、设备改造等,确保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在环保方面可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排放,如采用低硫煤、安装脱硫装置、采用低NOx燃烧器、安装脱硝装置、安装静电除尘器等来降低污染物排放。

4 结论与建议

4.1 深化改革是电力节能减排的长久之计

加强电力市场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调整、电力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执行,这是我们的节能减排工作的长久之计。

4.2 及时修订设计标准,优化设计,打好节约的基础

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我们应从总体经济性把握,根据地区特性制订不同标准要求,比如富煤地区可适当降低对机组能耗要求、相同参数的机组中可根据其他资源条件,考虑辅机设备配置、环保和节水等工艺选择,以分别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4.3 改变机组结构是发电企业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变火电发电机组结构,“上大压小”也是实现电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之举。采用高效能机组来替代低效能机组,可大大降低能耗水平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报告,到2005年底,全国大机组煤耗290~340 g/kWh,中小机组的煤耗高达380~500 g/kWh。全国电力平均供电煤耗370 g/kWh,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g/kWh,相当于一年多燃用近1.6亿t原煤。2006年底,全年电力平均供电煤耗366g/kWh,煤耗的降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机组比例的增加。

4.4 进一步重视节能减排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加强经济有效的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电力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同时,又将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摘要:通过对国家节能减排和电力形势的综合分析,提出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内容,分析了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几点问题,指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调整的三大工作对策,最后总结归纳出几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米建华,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在行动[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8):16~17

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篇5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 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和局部利益诉求, 时常会为自身的短期与局部利益而损害长时期、大范围的利益。但在“节能减排”的现实使命面前, 企业不得不服从长期与全局的利益诉求。对于企业来说, 在对节能减排的历史使命觉醒时, 一些原来可视而不见的问题变得不容忽视, 自然对政府出台的一些扶持性与引导性的政策极为关注。一些税收政策的推出, 使得一大群本来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管制的“顺民”, 突然蜕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公民”。企业意识到企业完全有权利要求政府合理调整自身收益与成本的利益格局来满足其长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 并可理直气壮地监督政府来维护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众多主体的根本权益。企业纳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意味着现代“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企业公民”的出现, 必然催生政府管制的市场化、利益机制的透明化。

从税收原理上看, 税收政策犹如一个兼备激励与制约效能的“指挥棒”, 它利用物质利益的“得”与“失”间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与萎缩, 即利用税收给予纳税人以有利或不利条件, 引导其经济行为服从于政府宏观经济管制的要求。从税制设计看, 国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 结合我国实际, 通过税种设置、税率调整, 实行减税、免税、退税、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等鼓励或限制性措施, 诱导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决策和消费行为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税收政策在促进节能投资、引导节能消费、调节节能产品进出口和鼓励节能技术推广等方面是有可为的。

现实税政的“群策图”——四类税政诱导“节能减排”

我国政府在税收政策适应节能减排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目前, 己出台了4大类30多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税收政策, 主要是:

第一类, 实施促进能源节约的税收政策导向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对外资企业在节能和环保方面提供专有技术所收取的使用费, 经批准可减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中技术先进或条件优惠者可免征: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购进的监测装置、专用设备, 统一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对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抵免新增所得税;技术开发费可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

在增值税方面, 自2001年开始, 对作为节能建筑原料的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增值税减半征收;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

在消费税方面, 根据“大排气量多负税, 小排气量少负税”的原则, 对小汽车按徘气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2006年4月1日起的新消费税政策规定:将石脑油、润滑油、溶剂油、航空煤油、燃料油等成品油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小汽车消费税税目税率, 按照新国家汽车分类标准, 将小汽车税目分为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两个子目, 对乘用车按排气量大小分别适用六档税率。

在资源税方面, 在现行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税从量定额的基础上, 自2004年陆续提高23个省区市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率降为5%, 主要包括铜、镍、铁合金、炼焦煤、焦炭等。

第二类, 实施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导向

在增值税方面, 一是对企业生产的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炉底渣以及以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 免征增值税;二是起始于2001年的油母页岩炼油、废旧沥青混凝土回收利用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煤矸石、煤泥、煤系伴生油母页岩等综合利用发电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三是起始于2001年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点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四是逐步取消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所得, 自生产经营之日起, 免征企业所得税五年。对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为主要原料, 生产建材产品所得, 自生产经营之日起, 免征企业所得税五年。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新办企业, 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

第三类, 实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政策导向

在增值税方面, 有五项应对政策:起始于2001年的生特能源垃圾发电的增值税即征即退:起始于2001年的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征收;起始于2005年的定点企业生产销售变性燃料乙醇的增值税先征后退;对县以下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生产的电力, 可按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实行值税退税。

在消费税方面, 起始于2005年的对国家批准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先征后退消费税。

第四类, 实施可抵可免、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导向

在增值税方面, 从2001年起, 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厂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对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生产的二水硫酸钙等副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内资企业, 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 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优化税致的“组合拳”——精细设计促进“节能减排”

尽管我国的税收政策设计与实施己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是, 直面新时期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 检视既有税收政策, 问题依然不少:一是税收政策惠及面有限;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单一:三是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等国际通用方式还没有被采用;四是优惠政策过于零散, 没有形成一套体系, 环保税收优惠缺少针对性、灵活性;五是资源税存在征收范围窄, 计税依据不合理, 单位税额偏低等弊端;此外, 一些税收政策的设计顾此失彼, 对于节能减排存在负面效应, 没有体现综合治理的思路。

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工程。从税收政策的制度安排来看, 应该梳理出分层次的征税思路, 即按“受益者付费”原则普遍征收一般环境税, 按“污染者付费”原则征收补偿性的污染排放税, 按“使用者付费”原则征收消费行为的污染产品税。在具体》接152页

料不合乎规范, 只能勉强通过。档案资料的装订及管理也不符合规定。

三、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广泛宣传, 营造一事一议人人参与的氛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处于启动阶段, 群众对政策了解甚微, 有的村还没尝到甜头, 需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制作展板、进村入户讲解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积极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心的活动, 全县上下鼎力支持, 共同制造良好氛围。二是提高财政奖补标准。建议将中省市财政奖补资金标准提高, 降低农民筹资筹劳部分, 这样即方便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 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要求, 体现多予少取放火的政策, 消除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投资不平等性。三是加大监管力度, 确保政策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把关。一是建立财政资金监督检查新机制——事前、事中、事后检查的程税收政策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采取改进与新设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应对策略述如下:

其一, 企业所得税方面的深化改进。与流转税不同, 企业所得税是直接对企业利润进行征税, 企业往往对税负高低更为敏感, 因此, 基于影响和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动机:一是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二是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比照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政策行40%幅度的税额抵免:三是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 生产规定产品取得的收入, 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 实行减按90%计入收入的减计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允许节能产品生产企业、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公共设施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折旧。

其二, 消费税方面的深化改进。消费税是针对特定消费品征收的税种, 其对经济行为的调整更具针对性:一是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更高的消费税, 对煤炭、电池、

序。即事前审查把关, 规范财政管理;事中跟踪监控, 保障资金安全;事后检查稽核, 评估使用效益。县综改办、财政、农业部门定期对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 发现违反政策规定截留、挪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行为, 责令纠正, 追回资金, 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加强奖补资金管理。试点乡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全部设立了专用科目, 实行专户存储, 单独核算。三是是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等纳入村务财务公开范围, 及时向村民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强培训, 提升一事一议工作质量。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要加大对此项工作链上的管理主体进行业务培训, 学习中、省、市文件精神, 提高工作积极性, 做到上下同心, 目标相同。通过总结经验、挖掘内部典型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提高工作能力。五是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二是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如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其三, 资源税方面的深化改进。资源税的调整对象是各种资源, 对于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扩大征收范围, 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列入应税范围, 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 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 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 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 以此限制掠夺性资源的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 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一起征收。总之, 税收政策的杠杆功能, 应该在科学设计与严格执行的前提下, 成为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法宝。

监督管理制度。一是一事一议项目公示制度, 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等情况及时向村民公示, 提高财政奖补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乡镇财政所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或数据库, 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表、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请表、施工合同、项目决算书、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 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澄城县综改办, 对深化村级

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的思考, 西部财会, 2011. (06)

2、张宏生, 孟雅莉, 杨增保, 铜川市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篇6

缺乏高效的能耗计量系统

近几年, 中国联通从多个方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具体包括优化网络结构, 网络向扁平化、IP化演进, 减少网元数量, 构建面向目标架构、支持业务良性发展的全业务平台体系;推进平台整合, 降低能耗;对现有通信机房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积极试点各类节能新技术;加强空调等配套节能管理, 加强对现有配套设备的节能改造力度。

但是, 目前中国联通尚有部分局站内没有能耗计量系统, 难以对各个局站点能耗进行实时的监测及管理, 难以判断节能减排效果的真实性, 无法对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 不利于大范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中国联通认为, 基于物联网节能减排技术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正是将节能减排与物联网的泛在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等特点相结合, 建设的一套能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局站能耗的精细化管理, 实现用电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传递、数据分析与报表、分集查询、定时备份等功能, 且采集设备安装方便, 安全可靠。

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优势显著

与传统节能减排技术相比, 物联网技术的节能减排方案具有如下优势:泛在感知、精准节能、可监可控和科学决策。智慧能源管控系统技术的目标是覆盖现网主要能耗设备, 数据客观、可量化, 并集中到统一平台管控;建立科学的能耗评估模型和体系, 并辅助决策落实节能减排方案;管控手段丰富、高效、准确, 自动化程度高, 提高各层面的工作效率。

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包括用电设备的电量采集器终端设备、电流互感器、上传数据的通信网关及相应的系统软件平台, 能够监测、计算、对比分析通信局站的交直流用电设备的各类电气参数。

该系统采用3级组网结构, 充分利用现有局站的动环监控系统。第1级为电量采集监控单元, 完成现场用电信息的数据采集、汇总、协议转换, 并采用适当的链路形式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地市级数据汇集中心服务器。第2级为地市级数据汇集中心, 收集局站接入站的用电实时数据, 进行本地数据缓存, 统计汇总各类数据, 并根据设置要求, 分类别、分时间段上传至省级数据中心。第3级为省级数据中心, 定时对数据安全备份, 并建立监测信息系统软件平台,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表管理, 产生各种类型的日统计报表、月统计报表、季统计报表和年统计报表, 这些报表将成为指导节能决策、挖掘节能潜力、优化节能管理流程制度等的有力依据, 以实现能耗数据的精确化、具体化管理。同时, 接受各地市级以下有关人员的信息查询。

利用物联网技术, 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投资和使用成本实现对局站用电信息的“泛在感知”, 获取传统由于成本原因无法在线监测的耗电设备电参数, 并以此为基础及时审核众多局站用电量是否合理, 长期困扰着用电管理的维护人员。不管是气候变化、局站设备调整、还是抄表间隔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物联网节能减排技术——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可实现对全网局站每月用电总体情况的把握、真正意义上可实现实时监测与测量用电设备耗能信息, 是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也正因为其成本较低, 其可以成为动环监控系统的一种有效补充。

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电量采集器。该部分技术上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提高了单相电力信号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度、无功电度以及各种功率, 实现了控制、数字信号处理与数据通信三大功能的完美结合, 从而大幅简化了产品的硬件结构, 提高了产品可靠性, 降低产品成本。另外, 电量采集器采用互感器二次接入, 无需对设备进行退服操作, 具体互感器的选取依据是根据不同配置需求, 选取不同配气的适合的互感器。

通信网关。该部分利用485总线和前端采集终端之间完成数据采集功能, 其通信接口抗干扰性能符合DL/T614—2007的要求, 支持电表通信规约DL/T645-1997/2007, 便于集成第三方的电能采集终端, 使可挂接的电能采集终端数可达到128个。上行链路支持以太网、E1、GPRS、WCDMA Modem, 支持相关的信息和现场进行配置操作。

上一篇:火星文下一篇:农村体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