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旅游

2024-05-22

农村体育旅游(共8篇)

农村体育旅游 篇1

距今为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已经提出了10年, 在这10年之中, 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实际上, 早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 就提出了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概念。而关于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随着时间的发展, 农村体育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文明、时尚的休闲方式, 各个地区也在不遗余力的开发自身的体育旅游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相关概念简介

1.1 相关概念

农村体育即在县与县级以下农村开展的, 以丰富农民生活, 增强农民体质,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农村体育有着广泛的地域性特征。在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资源的发展时, 不仅需要考虑到小城镇体育资源的问题, 还要考虑到村落体育的问题, 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分析方式, 正是由于小城镇体育是现代体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而村落体育则有着明显的乡土特征, 是一种地域性的特色体育资源。

1 .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村体育之间的关系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村体育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 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民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这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优势。同时, 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为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资源, 这既能够给农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也是保障他们体育权利的一种有效手段。农村体育资源属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发展农村体育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身体素质, 完善现有的民族体育文化体系, 让我国开始朝着体育强国的方向迈进。

综合各类因素可以得出,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从辨证角度进行分析,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促进农村体育产业朝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而农村体育作为一项新型的内容, 既能够丰富农民的文娱生活, 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 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所以说, 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1 . 3 农村体育旅游的概念与类型

农村体育旅游即利用农村特有的风情民俗、田园风光、自然环境、乡村聚落、农耕文化等, 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度假、观光、娱乐、健身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这既能够发展农村经济, 还可以满足游客的身心需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农村体育旅游资源有着商品化与产业化的特征, 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农村体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农村体育自然资源以及农村体育人文资源两种类型, 在自然资源上, 可以开发高空、水域和山地旅游项目, 如:登山、野外拓展、徒步等等, 这些项目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娱乐性的。关于农村人文旅游资源, 可以开发农家乐、季节观光采摘、体育赛事、生态园疗养、农事活动等一系列的资源, 让人们可以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感受休闲体育资源的乐趣。此外, 该种方式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农村体育文化, 还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感受民俗体育的精髓。

2 我国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

我国在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这与我国优越的资源环境和农村大力建设的良好契机有密切联系, 具体的讲, 我国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 . 1 农村地域广大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农村的地域是非常广大的, 广大的农村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也有着大量的传统体育资源和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 以少数民族较多的广西地区为例, 单单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 就有跳竹杠、板鞋舞、抛绣球、多耶、打铜鼓等等, 但是, 就现阶段来看, 我国农村地区的传统体育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2 . 2 休闲时代的到来

目前, 我们已经步入了全民休闲时代, 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 在节假日, 人们往往会选择多样化的休闲方式, 而旅游活动正是其中的首选。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 传统被动的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和娱乐的要求, 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在与农村体育旅游活动接触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环保中, 体会自然带来的乐趣, 抛开烦扰的城市。从这背景上而言对于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好顺应了人们对于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

2 . 3 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科学的进行规划, 注重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风貌, 实现对农民的增收。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之下, 各个农村地区需要抓住这个重要的机遇, 遵循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 合理开发体育资源。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推进为我国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发展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意义分析

发展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能提高我国民众体质, 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可观效益, 具体的讲:

3 . 1 可以实现大众体育的普及

实际上, 早在2005年, 国家为了促进我国大众体育产业的发展, 就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 近年来, 在城市地区, 大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 在农村地区, 由于农民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大众体育的认识颇有偏差, 在新一轮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发之下, 注重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不仅可以在广大农村群众中普及相关的知识, 还可以促进我国朝着体育强国的方向来转型。

3 . 2 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近年来, 人们的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娱乐、休闲活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娱乐休闲方式, 同时, 人们对于体育资源的消费比例也逐年上升, 旅游项目开始成为人们在业余时间的不二选择。调查显示, 在2014年, 全国居民对于体育用品的消费已经占据了除基本生活费以外的第二项, 体育旅游这项新兴产业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而发展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则可以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3 . 3 实现新农村建设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多年来,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推广活动中, 各类建设工作以及规划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大多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都将重点放置在了经济领域上, 未针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在现有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 不仅可以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 还可以转化农民的体育消费意识, 弥补现阶段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新农村建设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4 现阶段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4 . 1 程度落后、项目单一

虽然很多农村都开始意识到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但是, 关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生, 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农家乐上, 未形成系统的经营规模, 这种简单的开发模式是无法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的。但是, 目前农民又没有能力来开发新型体育旅游资源, 也无法将体育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致使现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处在初级发展状态, 既未得到推广, 还导致本应该以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4 . 2 未考虑到规模经济效应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很多人的价值观念变得扭曲, 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致使不少农民将旅游业的开发作为一根救命的稻草, 一些本身不具有条件的农村盲目的跟风来开发旅游资源, 甚至私自将更低转为娱乐设施, 但是却毫无特色, 最终草草收场。即便是目前体育旅游资源发展好的农村, 其关注的重点也就是旅游资源, 不注重周边环境与配套设施的改造, 甚至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拉客宰客, 导致游客逐渐对农村体育旅游丧失了兴趣, 这种做法无疑是杀鸡取卵。

4 . 3 管理模式混乱

体育旅游产业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不仅与体育部门有关, 也属于旅游部门的管辖范围, 但是,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 多数地区都未针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来制定管理制度, 更未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地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 管理问题混乱, 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 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5 . 1 既注重开发, 又要做好保护工作

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属于一种特殊的产品, 是不可再造的, 特别是一些传统体育旅游项目, 是在长久的累积下出现的, 对于该种资源的开发, 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存的原则, 注重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开发, 切记不能急功近利, 忽视了市场的需求。此外, 还要意识到, 农村体育旅游资源是具有承载力的, 任何开发活动都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承载力问题。

5 . 2 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法律法规, 是政府必须要在近期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虽然国家已经针对旅游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但是, 却没有针对农村体育旅游项目来制定法律规范, 只有部分发达地区制定了政策。因此, 在未来阶段下, 必须要注重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障我国农村体育旅游产业能够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

5 . 3 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在未来阶段下,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开展合理的宣传活动, 让更多的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有正确的认识, 了解这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渠道将农村体育旅游项目推向全国, 走向世界。此外, 在条件许可时, 要可以多举行体育赛事, 打造出与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的优势体育项目资源。

5 . 4 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发展农村体育旅游产业, 人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目前, 这一新型产业人才缺口极为严重, 虽然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 但是很少有针对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旅游专业, 致使农村缺乏综合性的体育旅游人才。此外, 农村体育旅游产业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 要求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旅游素养, 还需要具备体育素养, 为此, 各个部门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创新现有的人才培训机制, 为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 还要加强与各个院校的联系, 有针对性地开设民俗体育文化的课程。培养农村体育旅游的有关人员, 为农村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6 结语

总而言之, 农村是个大市场, 农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而天然, 如果能够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定能够满足休闲时代下人们的休闲、娱乐、健身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 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农村体育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旅游人才的培养, 以此推进农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176-177.

[2]陶萍.乡村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发展研究—基于低碳生态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 (2) :64-67.

农村体育旅游 篇2

人类即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表现出若干新趋向,即消费需求的情感化、消费内容个性化、消费价值的体验化、消费方式的主动化、消费意识的绿色化、消费内涵的文化化、消费动机的求美化等特性,因此在体育旅游营销策略上要迎合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新趋向,适时创新。针对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的新趋向,对于体育旅游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体育旅游企业若不能跟上时代步伐,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则必将被消费者抛弃。因此,为了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消费的新趋向,体育旅游企业在营销策略上要做出相应调整和创新。什么是体育旅游?作为某些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体育旅游活动似乎早已有之。但是,体育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发展中的专用术语,实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较新概念。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解释很多。其中有些定义,例如“体育旅游是不同的人在特殊场所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衍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未免因过于抽象而令人难解。相比较而言,表述较为具体、且较多为人们引用的定义是:“体育旅游是人们出于非商业性原因,为参与或观看体育活动而外出进行的旅行活动”,“体育旅游”包括外出参加体育活动的旅行、外出观看体育比赛的旅行、以及外出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行”,显然,在这些定义中,所谓体育旅游实指旅游者的体育旅游活动。

河南省地理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适合进行体育旅游的开发。构建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产业优势,促进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类型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出于商业性的目的,因而其开发和经营的成败都将取决于所提供的体育旅游产品受市场欢迎的程度。同样,这一认识也绝非意味着主张政府可对这类体育旅游的开发放任自流。政府在这一领域中的角色主要是根据发展旅游业的既定方针,为民间部门的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便利性服务,当然也需要依据有关的国土资源政策和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控制有关开发项目的审批,以及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限制因发展过度而带来的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

一、构建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经济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文化和经济的亲缘性为纽带,并通过特定发展模式构建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旅游、经济和文化协作发展的区域。所谓体育旅游经济圈,是指以体育为载体,依托旅游资源,融合旅游、健身、休闲、文化、娱乐、节庆等多功能的区域经济协作体。通过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有利于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统一发展,合理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可以打破地方本位主义和条块分割现象,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由于体育旅游经济圈资源优势强、种类丰富、品牌优势明显、对市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有利于整个体育旅游经济圈整体优势的发挥,能获得最佳的营销效果。

(一)外部条件分析

体育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产业。据国际体育旅游协会报告数据显示:瑞士仅滑雪旅游1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已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产值;韩国和日本通过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分别创造88亿美元和245亿美元的产值。

在我国,旅游业是经济发展最强劲的朝阳产业。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我国旅游业的收入每年将增长18%左右。根据我国政府的产业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

3.3万亿元,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体育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陆续启动了“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等16个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其中“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已经启动。“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利用雪域高原湖畔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龙头,大力发展环青海湖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对河南省体育经济圈的构建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内部条件分析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具有潜在的消费能力。自2007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自2005年以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全省旅游经济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速。200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2亿多人次,居全国第7位;旅游总收入1592亿元,居全国第6位,相当于全省GDP的8.6%,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全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湿地面积166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6%。全省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白云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济源的王屋山,平顶山的石人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南阳的宝天曼、老界岭,鹤壁的云梦山,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其中,建有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等3个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白云山、石人山、石漫滩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黄河故道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嵩山旅游风景区、伏牛山旅游风景区、太行山旅游风景区、桐柏—大别山旅游风景区)和18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景点。这些均可结合景观建设,开发汽车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可开展登山、汽车拉力赛、攀岩、滑翔、定向、龙舟、皮划艇、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体育旅游活动。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众多,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再加上相国寺、白马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景观,构成了河南省旅游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河南省的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名扬中外。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河南开发特色文化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中可以开发出风筝、舞狮、舞龙、武术、秋千、蹴鞠、投壶、高跷等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健身性的项目。人们之所以认为旅游业具有脆弱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目的地旅游业的生存对外部客源的依赖。客源地的经济及社会状况决定着其居民的旅游需求潜力,然而所有这些都属于目的地旅游业不可控制的因素。尽管从逻辑上讲,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点化甚至单极化有利于目的地经营者了解和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有助于及时地监测和查知目标市场对各种营销举措的回应;但是,一旦因客源地方面的缘故,其居民出游率大幅度下降,目的地旅游业所蒙受的风险和损失可想而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所以从实践上看,几乎所有的旅游目的地都希望并且都致力于将重点客源市场的选择建立在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基础之上。虽然如此,很多旅游目的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是,由于营销预算的制约,推进市场多元化的努力十分有限,加之营销技术方面的问题,客观收效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河南省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市场前景乐观。所以,构建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符合河南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整合和开发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最佳模式。

二、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

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的范围应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新乡、许昌为内圆,向外

扩展到三门峡、南阳、商丘、安阳,方圆100公里左右。城市之间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极为方便,适合旅客出行。这样,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圈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圈内旅游资源丰富的、各旅游景区联系较紧密的圈层式的经济联合体。

三、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开发对策

(一)有计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圈发展本身具有很强的区域关联性。因此,在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规划,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开发要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必须遵循整体性开发原则,因地制宜,对区域内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注意各景区的协调管理,通力合作,实现各地区产业之间和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发展共赢的局面。

(二)打造体育旅游文化精品

河南省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世界闻名,对国外和国内的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要抓住时机,在体育旅游经济圈内挖掘河南省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的旅游文化资源,并加以继承和发扬,打造出一批体育旅游文化精品,是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发展趋势。

(三)培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体育旅游的特点是旅游者的亲身体验,并且部分项目具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游客在参与具有危险性的项目,如漂流、游泳、攀岩等,要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保护,否则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注重加强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要加快体育专业导游队伍的建设,依托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即懂体育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为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体育与旅游之间的关联早已有之。在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理念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将体育作为旅游资源去开发主题旅游业的时机已经成熟。由于体育旅游的类型不尽相同,因而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宜采取不同的开发战略。重大体育赛事的旅游功效虽然诱人关注,但主办或承办这类赛事的机会往往是可遇而难求,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来说甚至是几乎不可求。因此,对于有幸能够获得这类机会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其体育旅游开发的重点工作无疑应围绕如何抓住和用好这类机遇而展开。但是,对于大多数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上看,有关发展体育旅游的工作都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所有各类体育旅游产品客观上都有其不同的市场,因此无论是体育旅游产品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还是其他营销组合要素的策划与实施,都需要以所选定的目标市场为依据。

农村体育旅游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体育旅游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胡锦涛同志强调, 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农村旅游, 既是旅游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近年来, 在全国广泛开展的旅游扶贫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 形成了农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各地兴起了一大批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形式多样的农村旅游,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全民体育健身和旅游意识的增强,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正成为现代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吸引力的朝阳产业。

一、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从旅游资源角度讲,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 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 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 进而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 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 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通分支, 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 始终离不开体育方面的参与、组织与指导。因此, 开展体育旅游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体育项目资源。国家体育总局已公布的体育项目有101个, 并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2) 体育场地资源。所有的体育场地都是开展体育旅游不可缺少的资源, 如奥运场馆, 训练基地等。 (3) 体育人才资源。各项体育专业人才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宝贵财富。 (4)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体育旅游拓展业务的空间。此外, 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大大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

二、新时期体育旅游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对体育旅游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然而, 我国农村体育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还不成熟, 还存在着各方面认识不足, 服务和引导不够, 发展水平不高, 配套要素滞后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体育意识提高, 但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够。

1.1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通过发展新产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资料表明, 到2006年的我国农民整体上达到了温饱有余的小康阶段, 部分地区, 如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后小康阶段。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广大农民求富、求文化、求乐、求健康渴望更加强烈,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更高涨, 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转变, 健身意识不断提高。

1.2随着体育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主流, 并影响着人们的出游选择, 全民对运动的热情无疑是体育旅游游客形成的推动。有报告显示, 在旅游者中, 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参与行程中的体育活动, 体验各种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但是, 农民是农村旅游业的主要经营者, 他们对体育旅游认识度不高, 不能够很好地看到体育旅游蕴藏的巨大商机。同时, 一些主管部门作为旅游的决策和引导者, 如果不能很好地为“体育旅游”这一发展趋势作正确的导向, 那将严重影响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甚至可以说会影响体育经济的持续增长。

2.体育旅游的环境改善, 但开发不够

2.1“村容整洁”, 就是建设新村镇, 构筑新设施, 就是要合理规划农村的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2006年我国中央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高达3397亿元人民币, 投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有些地区对农村的投资额已经开始高于城市。在解决基本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问题的同时, 更多的经费也已投放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去, 公益性体育设施、商业性体育设施、小型的体育休闲中心正在各地兴起;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正在逐步得到完善。良好的旅游环境, 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2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相关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体育旅游的地位逐渐提高, 但针对体育旅游的开发还相对较少, 在总体上尚不能为旅游者提供高品位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产品。虽然一些旅行社开展了体育旅游项目, 吸引了不少游客, 但旅行社团之间各自为阵, 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规划管理系统, 无法形成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规模, 体育旅游的影响作用难以体现。

3.旅游服务质量提高, 但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3.1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国家对“三农”加大的投入中, 三农教育为预算重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对三农教育方面的支出, 这一切都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支撑运作。农民通过学习文化知识, 通过职业培训, 掌握管理和服务技巧, 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 吸引和留住游客, 增加经济收入,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3.2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项目, 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 需要大批高素质的, 兼备体育与旅游两大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目前由于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 针对体育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对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在实际的体育旅游操作中多为非专业人员, 极少有专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管理与培训工作, 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发展体育旅游的建议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加大体育旅游的营销力度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 健全网络旅游信息和旅游网站服务, 做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 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 要重视体育旅游形象和体育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 制订促销计划, 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 有针对性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 增强促销的实效。借助各类宣传媒体, 广泛宣传造势, 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提高体育旅游的附加值。

2.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对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 各主管部门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 造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地协调两方面对体育旅游的管理是迅速发展体育旅游的便捷之路。采取政府主导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 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 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体育联合会、体育协会、体育局、旅游联合会、旅游局、旅游企业组织的协作。

3科学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旅游的开发规划应以需求为导向, 对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针对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要根据各地的区位、经济、自然等条件的区别, 统筹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使之既能满足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需求, 又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突出地方特色, 积极开发民俗特色的体育项目。特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王琳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130000)

摘要: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对受欺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我们可将受欺负儿童分为受欺认同和受欺否定两类。影响儿童受欺认同的因素包括欺负本身特点、受欺主体和地区差异三方面。

关键词:受欺负;儿童;自我认同;影响因素

一、关于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 与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知觉有着密切关系。Crick和Dodge等认为, 人际知觉的准确性是重要的社会技能指标, 儿童的自我知觉对其同伴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儿童的欺负/受欺负地位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 一旦建立会保持很长的时间,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受欺负儿童在自我知觉 (个性特征、一般行为方式等) 的基础上, 结合客观环境 (欺负特点、别人态度等) , 通过对受欺过程中“镜像自我”的界定,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

同时, 自我认同作为欺负过程中的一个变量, 起着一个过渡作用, 即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是在对一系列因素进行评估后形成的动态性结论, 这个结论又进一步影响着受欺负的发展。Unnever和Cornell发现年幼儿童和遭受长期欺负的儿童更易报告被欺负, 并且猜测受到身体欺负的儿童会更容易报告这种公然违背校规的行为。不难看出,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与受欺负的频率和方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即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方式是在受欺负中产生, 又对受欺负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的。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存在一个权衡, 即儿童在对自己是否受到欺负进行评估时, 可能根据不同的标准采用不同策略:一种是儿童认为自己遭受到欺负并且力求取得他人的认同, 另外一种是儿童尽量掩盖自己受欺负的事实以避免更大的伤害。前者往往在剧烈情绪反应 (如恐惧) 、强烈希望避免重复受欺或报告能得到社会支持时发生, 而后者往往是在害怕报告会带来不良交往后果时出现, 这种担心使得受欺儿童隐藏自己的状况或不承认受欺负的危害。Terasahjo等人对一群小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通常会低估欺负行为的不良后果并认为受欺负是应该的。

可以看出, 自我认同程度反映了欺负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和儿童对受欺负的态度。而探究受欺负儿童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 对于揭示儿童受欺负问题的实质, 进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意义很大。

二、受欺认同的影响因素

影响受欺负儿童自我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 (1) 欺负本身特点如受欺负方式、受欺负频率等; (2) 受欺负儿童本身特点如年龄、性别和评价能力等; (3) 地区性差异如经济文化、民族特点等。

(一) 欺负特点

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与儿童受欺负方式有很大关系。关于受欺负方式, 由于对于此类问题的调查研究往往采用调查问卷法, 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标准也不相同, 但基本都可分为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两类。如果从主客体角度看, 受欺负方式还可以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两种, 对于前者受欺负儿童可能更易形成报告决策, 而对于多对一的情况, 由于受欺负儿童处在一种群体压力中, 不能或不敢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甚至会产生自己“应该”受欺负的错误认知。

受欺负的频率对自我认同也有影响, Theriot等的研究表

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利用各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 开发如攀岩、越野、骑行、漂流、探险、射箭、蹦极、跳伞、骑马、狩猎、登山、竞龙舟、徒步穿越等户外体育项目, 不断推动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 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壮大。

3.4加快专业人员的培养

发展体育旅游业, 关键之一是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人才, 政府、学校、旅游企业应共同合作并根据市场的需求, 尽快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和加大岗位培训力度, 提高服务水平, 解决体育旅游人才不足的局面.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 受欺认同儿童与其他儿童比一周内遭受过更多欺负行为, 并且受欺负频率更高, 被打 (hit) 、被踢 (kicked) 及被攻击的频率与其他儿童有显著差异, 其中差异最大的为起诨名和戏弄。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 随着欺负频率的升高, 儿童自我认同会产生一系列转变, 在刚被欺负阶段, 受欺负儿童也许会积极寻求社会同情和支持, 而如果受欺负状况得不到改善, 受欺负儿童会由受欺认同转变为受欺否定, 以改变“懦弱”、“畏缩”形象, 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可能由受欺负变为欺负别人。

(二) 受欺主体

毋庸置疑, 个体社会认知发展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的, 那么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是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呢?Unnever和Cornell猜测其中原因是年幼儿童缺少应对和保护策略, 或是年长儿童出于自主独立想法而不寻求帮助。年龄差异还表现在对欺负的态度上, 年长儿童更多受社会角色和同伴观点的影响, 而不愿承认“被欺负”进而担心被认为懦弱或不受欢迎。

在对欺负的态度和感受上, 受欺认同和受欺否定儿童中表示“非常频繁”和“较频繁”担心受欺负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受欺负儿童 (24.4%, 31.8%和8.5%) , 而这其中受欺否定儿童表示“非常频繁”担心受欺负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受欺认同儿童 (15.9%和4.9%) 。Theriot等的研究发现, 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受欺负的学生表示同情并表现出帮助意愿,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生通常认为欺负/受欺负是应该的, 并且受欺负者可能会遭到敌对和排斥。许多受欺负者正是基于这种担心才隐藏自身的受欺负角色或使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三) 地区性差异

不同地区, 有着不同的经济状况文化和民族特点, 这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研究欺负问题也不例外。在儿童受欺负研究中,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间接因素。正如Schroth等人指出的:乡村地区存在高失业率、低收入和高犯罪率, 这些构成了受欺负儿童的生活环境, 通过家庭、学校、同伴关系等间接影响着受欺负儿童对自身状况的评价, 也造成了受欺负儿童的自我认同差异。

在地区性差异中, 文化因素很重要。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的含蓄, 后者的张扬, 这自然影响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欺负的自我认同。民族传统也是如此,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风俗民情, 有的民族热情奔放, 有的深沉内敛, 造成了人们对欺负的感受、态度及受欺负的自我评价不同, 会影响到欺负的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王琳, 1982生, 吉林长春人, 助教,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参考文献

[1]王振.试论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6)

[2]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 2000 (8)

[3]柳柏力, 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4]杨培玉.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农村体育旅游 篇4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准,其农村体育旅游的状况,在全国具有相当突出的示范性、典型性。本文试图把华西村体育旅游作为“麻雀”进行解剖,以期对江苏乃至全国农村体育旅游建设有所裨益。

1我国农村体育旅游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农村体育旅游建设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国内外有关农村体育旅游的学术研究近年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若用一个学科的标准对照、衡量农村体育旅游,它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1 . 1对农村体育旅游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作为农村旅游业的主要经营者,由于他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度不高,推出的旅游项目、旅游品牌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农村体育旅游是以农村地区特有的人居环境、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但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体育旅游的研究处于较低层次,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1 . 2旅游资源建设与“就地取材”的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旅游的地位逐渐提高,但针对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建设的开发还相对较少,在总体上尚不能为旅游者提供高品位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产品。虽然一些农村推出了体育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对旅游者而言,更加注重的是旅游旅途中的经历,不仅仅是观赏景观,更希望能够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寻找体育旅游的快乐,增加对体育旅游的兴趣,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然而,就我国的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一般都沿用传统的旅游方式,创新、开发力度不够,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旅游者的需求,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要求。[1]

1 . 3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不仅能使得游客满意,同时也会提高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期的规划,甚至破坏了现有的景区资源。农村景区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服务意识弱,文化素质较低,这与游客所要求的服务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缺少一些善于经营、策划的农村体育旅游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缺乏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职校培训。从业人员整体对 服务意识 和服务技 术的掌握运用还不 够成熟 , 难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

1 . 4基础设施不完善, 旅游环境卫生质量差

农村体育旅游景区处于农村,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往往没有能够及时跟上。有些景区的开发商为当地村民,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如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往往会出现通往旅游点的部分道路较差, 停车场、休闲、购物设施欠缺。另外,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资金匮乏等原因,一些农村旅游景点的道路、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景区环境的美观,也给游客带来很多不便之处。很多地区农村体育旅游休息设施在质量和数量上均达不到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要求,旅游环境的卫生状况不达标现象频现。排污不畅,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等。

2华西村体育旅游建设现状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建村五十多年来,始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时时有目标、段段有蓝图。20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21世纪造人。从“三化三园”新农村到“五容五子”第一村,再到“十全十美”新市村,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华西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从当初的农业单一化,发展到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等“五业”多元化的产业新格局,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华西村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魅力的“新农村”旅游特色吸引着世界上更多的关注目光。

中央四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分别对华西村高度评价。[3]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2010年,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授予华西村为全国“三农”实践基地。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 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城镇化的旅游城,宜居化的生态城,现代化的新市城”,华西村2013年主要利润来自于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三产服务业对华西整个集团的利润贡献率,已经超过六成。[4]

2.1 20世纪70年代末华西村体育旅游的雏形

20世纪70年代末,华西村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改变生产面貌,夺得粮食连年高产,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时,华西村就成立了华西武术队,专门从事国内外访问团、参观团、旅游团等的宣传表演工作。宣传华西精神,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吸引世界五大洲的朋友。

2 . 2体育旅游资源不断建设, 旅游环境优美如画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人靠自己的双手建造出:金塔、隧道、民族宫、天安门、山海关,桥文化、西游记壁画、世界公园、农民公园、植物园、博物馆等80多个景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旅游资源建设理念使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华西旅游城、中国田园旅游中心”。目前,村内绿树成荫,竹林成园,草坪成片,别墅成群,四季花开,鸟语花香。高效的投入产出比,是实现体育旅游营销升级的动力,华西村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的考察、访问,每年游客接待量在200万人次以上。

2 . 3体育旅游营销理念清晰, 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江苏省政府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万亿”级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的目标[5]。吴仁宝说:“让城里人来农村花钱,来农村消费”。让城里人到农村健身、休闲、疗养、探险、体验。近年来,华西村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产业调整的先行军,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增加旅游景点,优化旅游环境,使华西村旅游品牌越叫越响。开辟了特色农业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项目。行百米金塔、走千米巨龙、跑万米长廊、爬万米长 城。特别是 最近推出 的登高达328 m的中国第 八高楼“龙希大酒店”的体育旅游项目倍受追捧,农村体育旅游这一既具有竞技性、观赏性、参与性相融合为特征,又具有高度挑战性和娱乐性内容的旅游产品,是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品位需求的,符合了游客的旅游消费心理。2013年华西村的旅游业产值实现突破6个亿。

3建议

3 . 1加强旅游资源建设, 丰富旅游产品

农村体育旅游建设应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农村体育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造性。[6]因此,应加大多元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旅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社会投资农村旅游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本投入。开发出极具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体育旅游产品要突出农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实行农村与生态的结合,农村与文化的结合,提高产品档次和品位。农村体育旅游的建设要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出融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农村体育旅游产品。如:农家乐这一产品的服务项目中除了要有能提供体验或参与性的农事活动外,应加大能提供观赏性或参与性的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比例,特别是农村民俗传统体育活动。

3 . 2优化旅游环境, 提高宣传促销力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在保持原有古朴模样的同时,大力开发农村体育旅游产品,让诚市里人到农村来感受大自然的生态美和古朴的民俗,农村旅游环境的优化是农村体育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样既能吸引大量的游客,也能保护好环境,让子孙后代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坚持可持续开发,吴仁宝说华西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建设成一个“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的生态之村、环保之村。

据香港旅游协会的资料,每增加1美元的宣传投入,就可增加旅游收入123美元。许多国家在旅游业宣传上不惜投入巨资。比如:1995年泰国的海外宣传预算就超过10亿铢(约合4080万美元)[7]。农村体育旅游的宣传也一样。应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宣传、推介农村体育旅游产品,这对推动农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 . 3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健全旅游管理制度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唱戏需要搭台,发展农村体育旅游也需要搭建平台。政府部门为农村体育旅游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在宏观调控和服务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运转、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为体育旅游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供完善的保障。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以吸引游客到农村消费。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对农村体育旅游的相关方面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为农村体育旅游建立一个健康、安全、法制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积极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服务质量,确保活动安全,形成良好的体育旅游发展大环境。

3 . 4加强旅游建设认识,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准确把握农村体育旅游面临的新形势和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把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本地的优势行业进行发展,突出特色,积极开发建设一批精品项目和精品线路。农村体育旅游建设是一项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支撑运作。农民通过学习文化知识,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管理和服务技巧,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游客。

农村体育旅游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息息相关。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调动各级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的积极性,逐步建成多种类型的旅游人才培育基地。为农村体育旅游培养开发、管理、服务、经营等各类专业型旅游人才,建立一支适合农村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摘要:该文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旅游现状存在的对农村体育旅游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够;旅游资源建设与“就地取材”的开发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卫生质量差等问题的剖析以及对华西村体育旅游资源不断建设,旅游环境的优美如画,体育旅游营销理念清晰,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多彩等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把华西村体育旅游作为“麻雀”进行解剖,以期对江苏乃至全国农村体育旅游建设有所裨益。

休闲体育旅游探析 篇5

1 休闲体育旅游的分类

1.1 以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为主的“名胜古迹游”、“山水风光游”、“民风民俗游”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疆域广阔, 民族融合。既有比方地貌的粗矿, 又有江南水乡的婉约, 丰富的地理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无尽的传说故事, 游客或寻迹、或赏景, 通过旅游这一载体, 通过徒步的形式, 既锻炼了身体, 又陶冶了情操。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 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孕育出特定的社会风情和民族遗风, 它们是在各自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合成体。

1.2 以现代体育资源为主的场馆游、比赛观赏游, 体育表演游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奥运场馆成了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 目的就是重温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北京的球迷会不远千里随队去另一个城市为球队呐喊助威, 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队, 体现了一种热爱, 一种精神。上海赛车场轰鸣的马达声吸引了国内众多的赛车爱好者, 更有甚者, 为了一睹球星的风采, 会专门跑到国外去看篮球赛、网球赛…。这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3 以“探险”“刺激”为主的体验游

年轻人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喜欢冒险、刺激的娱乐活动。户外拓展、野外生存、海钓、滑翔伞等项目应时而生, 并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浙江地处南方, 却在临安建造了滑雪场, 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这正是迎合了都市人的冒险体验, 项目本身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双赢的作用。

1.4 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人们渴望利用节假日远离都市, 去周边度假旅游, 各种专门为都市人打造的休闲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 并换发勃勃生机。各种以度假为特色的度假酒店、度假农庄应运而生。在节假日, 家人出游, 或者三五好友聚会, 爬山、品茶、采摘、踏青、垂钓等, 抛弃工作中的压力, 亲近大自然, 放松心情, 所以深受广大都市人的喜爱。

2 城市发展进程中体育旅游的特征分析

2.1 体育休闲旅游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五天工作日的实施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的不断增加, 使人们的休闲行为有了物质保障。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 使人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 传统的以单位、社区为锻炼场所, 以散步、球类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体育活动逐渐被越来越丰富的运动项目所取代, 在进行传统的体育休闲行为的同时, 人们更愿意尝试新鲜的运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体育旅游包含了风光、探险、度假、健身、休闲等诸多因素, 所以体育休闲旅游的形式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新兴事物不断涌现, 传统的旅游和休闲活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开发符合新潮流需要的旅游项目势在必行, 其中主要是适合青年人的新的体育旅游项目”[2]。

2.2 体育旅游的需求、目的由原始走向高端

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和生活习惯方式改变的, 现代文明病也随之产生。体育休闲旅游的目的也随之改变, 由原来的“游山玩水寻访名胜”到现在的放松休闲寻求刺激和娱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需求内涵[1]。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 体育旅游的目的也正在逐步改变, 由原来原始的健身娱乐需要正逐步向参与、文化、冒险、刺激等多元需求转变。这正迎合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更多的注重精神层面,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而体育旅游以其自身的休闲、娱乐、健身的特点, 以及低碳、环保的绿色概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体育休闲旅游也将推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4-6.[1]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4-6.

农村体育旅游 篇6

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农民旅游意识增强, 更多的农民开始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据统计, 农民旅游出游人次在2007年已经达到9.98亿人次, 占当年中国过夜旅游人次的62%, 旅游总花费2220.23亿元, 占当年中国旅游国内收入的29%。我国有近9亿农民, 人口基数庞大, 是未来国内旅游市场主要拓展的空间。

由于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的差异, 农村旅游者在出游人口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产品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方式选择上和城市旅游者可能存在差异。把握这种差异, 可以让旅游营销人员、旅游服务人员针对城市和农村的旅游者, 分别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接待方式。

现有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特征, 或分别研究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的旅游特征, 对两者旅游特征差异的对比研究不足, 特别是缺乏定量分析。因此, 很难判断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旅游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否真正存在。鉴于这种情况, 笔者以游客调查表为基础, 通过统计检验, 分析了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在旅游特征上的异同, 内容涉及出游人口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产品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方式选择。

二、研究设计与调研过程

本次研究数据来自于笔者发放的游客调查表。一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9份, 有效问卷439份, 有效率为91.6%;其中城市旅游者样本383, 占87.2%, 农村旅游者样本56, 占12.8%。本次研究运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 对游客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卡方分析, 从而对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的旅游决策、旅游偏好、旅游满意度进行差异判断。卡方分析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 P值越小, 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

本次调查游客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的出游人口特征差异分析

在问卷中, 出游人口特征主要有: (1) 性别; (2) 年龄; (3) 文化程度; (4) 月收入; (5) 职业。分别对这些变量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其概率P值如表2所示。

由于年龄、月收入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0.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年龄结构、月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城乡旅游者的年龄交叉列联表的分析表明,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出游人数最多的年龄区间是26~45岁, 城市旅游者在这个年龄区间占53.5%, 农村旅游者在这个年龄区间占65.5%。城乡旅游者的月收入交叉列联表表明,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其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 说明中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由于性别、文化程度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0.05, 因此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的性别交叉列联表表明, 城市旅游者出游男性比例为48.5%, 女性比例为51.5%, 男女比例大致相当;而农村旅游者当中70.9%为男性, 占绝大部分比例,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的学历结构交叉列联表表明, 城市旅游者当中本科和大专占多数, 为62.8%, 而农村旅游者当中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居多, 占62.9%, 具有显著差异。

注:由于城乡职业性质本身不同, 这里没有对城乡旅游者职业差异进行分析

(二)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信息渠道来源差异

在问卷中, 旅游信息渠道被分为6类: (1) 亲朋好友; (2) 旅行社; (3) 书报杂志; (4) 电视广播; (5) 网络; (6) 其他渠道。分别对城乡旅游者与6种旅游信息渠道之间联系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3。

由于书报杂志和网络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0.05, 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书报杂志和网络这两个信息来源渠道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交叉频数表的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旅游者在通过书报杂志和网络获取旅游信息方面比例大幅度落后于城市旅游者, 从而验证了上述检验结果。农村旅游者最依赖的信息渠道是旅行社、亲朋好友推荐;城市旅游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亲朋好友推荐和网络。

(三)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旅游产品偏好差异

在问卷中, 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产品被分为5类: (1) 自然景区和文化遗址; (2) 温泉海滨乡村度假; (3) 主题娱乐公园; (4) 特种旅游 (如蹦极、攀岩、漂流等) ; (5) 其他。分别对城乡旅游者与5种旅游产品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4。

由于温泉海滨乡村度假旅游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0.05, 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温泉海滨乡村度假的偏好上存在差异。通过对交叉频数表的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旅游者的温泉海滨乡村度假偏好大幅度落后于城市旅游者, 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从整体来看, 不管是乡村旅游者还是城市旅游者, 他们选择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的比例仍然占绝对比例。

(四)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旅游方式选择差异

出游方式选择有散客出游和旅行社团队旅游, 对城乡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其概率P值为0.001, 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旅游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 城市旅游者选择团队出游的仅占33.5%, 而选择散客出游的已经占到66.5%, 达到2/3, 散客化趋势十分明显;而农村旅游者仍然有57.1%, 即60%左右选择旅行社团队出游。

(五)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年旅游花费差异

对城乡旅游者的年旅游花费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其概率P值为0.12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年旅游花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交叉频数表的研究可以发现,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年旅游花费在1000~5000元的占绝大多数, 其次是5000~10000元, 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 农村旅游者与城市旅游者的旅游服务满意度评价差异

在问卷中, 旅游服务满意度被分为6类: (1) 住宿满意度; (2) 餐饮满意度; (3) 交通满意度; (4) 景点满意度; (5) 旅游纪念品满意度。分别对城乡旅游者与5种旅游信息渠道之间联系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见表5。

由于所有的Pearson卡方检验的概率P值均大于0.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对交叉列联表的研究 (表6) , 可以发现: (1) 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满意度最高的是交通和旅游景点; (2) 满意度最低的是旅游纪念品; (3) 对住宿和餐饮,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绝大部分评价为一般。

四、研究结论及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在出游人口特征、信息获取渠道、产品偏好、出游花费、出游方式选择、旅游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 得出以下结论:

(1) 农村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在年龄结构、月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显著。城市旅游者出游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农村旅游者男性出游占绝大部分;从文化程度来看, 城市旅游者平均文化程度高于农村旅游者 (大部分高中以下) 。 (2) 在旅游信息获取方面, 城市旅游者通过网络和书报杂志的比例明显多于农村旅游者, 但从总体来看,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旅行社和朋友推荐。 (3) 在旅游产品选择上, 城市旅游者的度假旅游意识领先于农村旅游者。但不管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他们最青睐的旅游产品仍然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 (4) 在出游方式选择上, 城市旅游者散客化趋势比较明显;农村旅游者依靠旅行社团队出游仍占据主流。 (5) 在旅游花费上,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年旅游花费在1000-5000元的占绝大多数。 (6) 在行业服务满意度方面, 城市旅游者和农村旅游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城市旅游者还是农村旅游者, 认为满意的服务是交通和旅游景点, 认为一般的服务是住宿和餐饮, 不满意的是旅游纪念品。

本次研究的结论对旅游营销和服务接待的实践意义主要有: (1) 由于农村旅游者更依赖旅行社, 而城市旅游者散客化趋势比较明显。因此, 有条件的旅行社可以考虑进入广大的农村市场。主要目标为26~45岁的男性市场。 (2) 旅游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 针对城市旅游者应逐步加强网络、书报等形式, 对农村旅游者要重视利用亲朋关系的口碑效应。 (3) 不论是农村市场还是城市市场, 现阶段中国人最喜欢的旅游形式仍然是观光旅游。旅游企业要考虑的是在观光旅游本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形式的升级, 而不是盲目开发度假产品。 (4) 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 国内游客满意度最低的是旅游纪念品, 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2]国家旅游局.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8[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3]薛薇.2004: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曹新向, 安传艳, 李永文.我国农民旅游研究评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事业发展 篇7

一、从体育角度界定体育旅游概念

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 其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体育, 换言之, 是以旅游为形式、体育为内容。前者代表了体育内在的“强身健体、身心合一”的本质功能, 后者则体现了旅游内在的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需求。两者完美统一于体育旅游当中。在体育旅游概念里, 体育、娱乐的界限是模糊的。但也正因为这一点, 才能够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大众体育当中去, 在体育旅游过程中, 体育实现了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 体育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旅游, 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鼓励旅游者的亲身参与、彼此欣赏, 并充分发挥其社会交流和参与功能, 包括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体交流活动。

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有着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特点, 即“体育性”。首先是专业性和技能性。体育旅游者首先必须要掌握某项体育休闲运动 (如滑雪、潜泳、攀岩等) 的简单技能, 这样才能有效地亲身参与其中并获得新奇感与体验感。因此, 体育旅游在体育设施、体育培训和安全保障上有其专业技能性, 体育旅游的开展始终离不开体育的专业技能指导。其次是规则性。体育旅游者需要了解某项体育赛事 (如NBA、世界杯) 的比赛规则或者某些体育运动 (如高尔夫) 的竞赛规则, 这样才能获得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愉悦感和紧张刺激感。第三, 健身性。体育旅游是以获得身体健康为需求动机的一种消费行为, 这也符合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和宗旨, 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中也明确强调“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因此, “强身健体”是体育旅游业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 发展较快, 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尤其是足球职业联赛开始发展起来, 推动了大众体育的开展, 体育旅游成为了都市人消费的新热点。但中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远未成熟, 特别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体育旅游人才储备不足,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也离市场的需求较远。许多体育旅游项目和景点并不是独立展开的, 而是依托于文化游览、观光休闲。换个角度看, 体育旅游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 关键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应。

2. 中国拥有发展体育旅游的诸多优势

首先是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比如:东北的冰雪、南方的江河峡谷、西南的雪山, 西北的沙漠戈壁, 众多的名山大川……给我们提供了进行体育旅游的绝好基础;人文资源比如:我国的山峰险峻大连城市的“足球名片”、三亚的日光浴、敦煌的体育壁画、山东的蹴鞠文化……, 还有那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特的体育民俗和景观, 吸引着众多体育旅游爱好者。

其次是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公众体育观念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产阶级群体已经形成, 并逐渐壮大, 体育人口迅速增加, 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 体育范畴内的健身、娱乐、休闲、探险等特色旅游项目必然会成为人们的新宠, 体育旅游的开展还将大大拉动体育旅游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的扩大。

再次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体育项目在我国都已成功地导入了产业化运作模式, 形成了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这一切给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地区把发展体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给予重点扶持, 这是体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庞大助力。

三、从体育角度看未来中国进一步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1. 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运动会提升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1990年, 中国成功举办了亚运会;2008年, 中国又成功举办奥运会;今年中国又获得了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2019年男篮世界杯的举办权。至此, 中国已经举办或将要举办了全球和地区主要的体育盛会。比如:奥运会、大运会、大冬会、青奥会以及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单项世界杯比赛。这些运动盛会对体育旅游发展带动作用是明显的, 业界应该充分利用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契机, 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先进的体育设施, 以及由赛事举办形成的良好的赛事和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体育盛会的申办、举办这一过程推动体育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充分利用因大型体育盛会形成的良好的的治安、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的旅游环境。

2. 提升体育旅游业者的体育旅游经济意识

从体育的角度看, 体育旅游是一种休闲体育或假日体育, 是人们参与体育的一种形式或活动的一种方式。或者可以看做是到异地的体育活动。“假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体育旅游业大有可为。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业界没有充分利用节假日发展假日体育经济。业界首先自身要有“假日体育旅游”这样的意识, 同时, 要善于培育、培养体育旅游市场, 可以做一些市场细分。体育产业应主动与旅游业界结合, 根据各地区、各时段、各节假日的不同, 规划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产品。

3. 以品牌作为增长点发展特色体育旅游

体育明星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 特别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体育旅游业者可以请明星代言, 用以作为体育旅游的卖点, 体育旅游的周边产品也应当有明星的特色。要创造体育旅游品牌, 并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

4. 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很多体育项目和活动都讲求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性。不然就没有趣味。一些新兴体育项目, 像蹦极、漂移、攀岩等等刺激能够吸引人, 也可以开发出更多的项目鼓励游客的参与。

游客的参与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 体育项目有技术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例如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网球等运动项目需要有较高技术要求就需要有教练做一定的指导, 游客才能够体会到蕴藏在运动中的乐趣;例如漂流、滑水、登山等项目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 则更需要有专业教练从旁指导。

5. 注重体育旅游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强调体育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是说体育旅游应当合法合规, 决不可走入低俗、下流甚至暴力、色情的陷阱。所谓协调, 是多层面的。在体育旅游层面, 体育旅游所涉及的人事物三者应当协调, 这就要有相当的人才储备和组织, 专业的体育旅游公司也许会成为将来体育旅游的主力军;在旅游产业层面, 体育旅游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旅游种类, 而应是一种旅游方式, 应该有机地渗透到旅游产业当中去;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层面, 体育旅游应当和社会整体发展、自然生态的自我更新相协调。所谓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是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要有更为长远的眼光, 要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体育旅游发展再发展过程中, 须考虑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力。

在这其中, 政府绝不可以缺位:要连同业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 做好体育旅游发展的规划, 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的环境,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鼓励体育界和旅游界的沟通, 建立体育旅游开发体系和体育旅游信息数据库, 鼓励体育旅游人才队伍的成长, 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提升体育产业的社会地位。

6. 抓住互联网+机遇, 促进体育旅游的突进

“互联网+体育旅游”是互联网、体育、旅游三者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的进入, 无疑会改变体育旅游的业态。互联网+会迅速促进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化, 服务质量标准化、价格透明化、用户体验个性化。体育旅游行业需要抓住机遇, 体育产业从业者要通过互联网+加快和旅游业的融合进程。通过互联网+, 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消费者无缝对接。

结语

现代人生活方式已经大大改变, 健康理念和旅游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体育和健康意识的兴起是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体育和旅游的结合, 使得旅游超出了单纯的旅行和观光的范畴。我国拥有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 体育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大。从体育角度看, 体育旅游产业从业者要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运动会提升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力;提升体育旅游业者的假日体育旅游经济意识;营销过程中以品牌作为增长点发展特色体育旅游;加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体育旅游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抓住互联网+机遇, 促进体育旅游的突进, 以发挥出体育旅游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摘要: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人们体育锻炼健身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竞赛为目的体育旅游成为了人们特别是都市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旅游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 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体育界和旅游业界都应重视体育旅游。

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10, 31 (2) :25.

[2]胡小明, 倪伊克.运动休闲之要素—兼论竞技娱乐化[J].体育科学, 2010, 30 (1) :14.

[3]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 2010, 30 (11) :4.

[4]王伯超, 范冬云, 王伟超.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改革的背景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 (5) :6.

[5]宛霞, 邵凯, 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6) :33-35.

[6]杨强.从最新产业政策看体育旅游业如何健康发展[J].环球体育市场, 2010, (6) :14-15.

[7]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 2010, 30 (9) :12-17.

[8]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课题组.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2011-2020) [J].旅游学刊, 2011, (3) :93-94.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 从近2年火爆的旅游市场可见一斑。体育旅游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体育旅游既不是简单意义的观光旅游, 也不是纯粹的体育健身,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综合文献研究, 体育旅游可以分为直接性的和间接性两种。直接性的体育旅游 (参与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休闲、娱乐、竞赛、健身、康复、探险等活动;间接性的体育旅游 (观赏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观赏、观摩体育比赛、参观体育胜地等活动。总之, 发展体育旅游事业, 在带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又能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 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体育旅游如果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 对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为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1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 同时又依附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山西 (Shanxi) 位于太行山以西, 黄河以东。山西之名,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 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 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 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 总人口3410余万人,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 共85个县, 11个县级市, 23个市辖区。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由此可见山西在中华5000年泱泱文化中的地位所在。与如此丰富旅游资源所不相匹配的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体育旅游同样也没能逃脱厄运, 主要表现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太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旅游专业化服务人才的欠缺;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落后, 品牌效应不突出等。

2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东部, 北跨绵绵内长城, 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 东邻巍巍太行山, 南北狭长, 毗邻京津冀都市圈, 交通便利, 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省份, 在我国中部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此之外,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主题“2008奥运旅游年”, 山西省旅游局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奥运会期间来山西旅游, 提出了“赛在北京游在山西”的发展口号, 更奠定了山西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2 人文历史条件

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三晋大地, 任何一个角落都无不闪现着人文历史的光辉, 梵音声声, 香烟袅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令人赞叹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气势恢弘的北魏时期云岗石窟;流芳百世的洪洞大槐树;与法国艾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号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惊险绝伦的恒山悬空寺;世界第二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豪华气派的晋商四大宅院等等。

2.3 交通条件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山西旅游的交通条件无论是航空, 铁路, 还是公路都能形成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全方位衔接。

3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3.1 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无疑对山西体育旅游的全新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体育旅游市场,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区位的优势、市场的强烈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转变成具有独特卖点的体育旅游“核心产品”, 依据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应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努力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使其带动山西省体育产业及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圈” (图1、表1) ——晋北体育旅游圈:构建大同市、忻州市、朔州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北的佛教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古建和探险。晋中体育旅游圈:构建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中的晋商大院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和参观。晋南体育旅游圈:构建长治市、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为主体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参观和休闲探险。

3.2 提升水平, 强化资源整合, 重视配套服务的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 我们不难发现, 配套服务建设的欠缺是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价值很高的体育旅游资源不得不因此而大打折扣。不论从发展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角度, 还是从发展山西省旅游的角度, 或是从更长远的发展山西省经济的角度出发, 都不能只重视体育旅游自身基础没施的建设, 而忽视其他相关要素的配套建设及资源的整合。全面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之间的配套服务的建设, 才能有效的加快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步伐, 更好的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从而提升山西省旅游发展水平。

3.3 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随着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健全, 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超过55%的游客对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由此不难发现, 我省体育旅游服务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只有具有一流的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才能提供一流的体育旅游服务, 因此, 山西省应未雨绸缪, 及早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调动体育相关行政部门、旅游相关行政部门、全省各大院校的体育和旅游专业等对体育旅游人才资源的重视, 形成多方联动,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3.4 树立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树立对山西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的全新认识, 掌握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努力完善体育旅游市场的体系和机制, 加强对山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化运作模式、布局的系统化研究在学习体育旅游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与我省的基本情况相结合, 走具有山西省特色体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1) 注重对我省体育旅游的大力宣传。 (2) 加大对重要国际和国内赛事的承办力度。 (3) 积极寻求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公司的赞助。 (4) 努力探索与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山西省体育旅游特色的标志性产品。

4 结语

通过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这不仅有利于我省体育发展的整体部署, 更对我省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需要大家的一致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的现状与优势, 在此基础上, 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旨在推动山西省体育旅游“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体育旅游,现状,资源,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晓峰, 李建英, 王飞.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3) :126-131.

[2]李香华.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霍炎.体育经济新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1 (40) :7-8.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5]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 2005, 26 (4) :11-13.

[6]李思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凯, 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4) :32-34.

上一篇: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下一篇:防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