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共12篇)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
一、培养运动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
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运动是一门科学,它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运动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二、健康新观念在校园运动中的体现
健康新观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尤其在农村中小学,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养。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将学习领域划分为5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校园运动的兴趣
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如,男生对球类(篮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尤其2015中考将体育成绩加入之后,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需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3.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建立多种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养成“会练”、“善练”的习惯。作为我们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学习锻炼的舞台,更要为学生建立安全的活动环境,保证学生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活动。
校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新课程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正>一、培养运动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运动是一门科学,它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
关键词:新课程,校园文化,理念,终身运动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2
[摘要]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以生为本,构建好和谐的班级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文化;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 决定因素。
1、为了让校园美起来,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校园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如:松柏、四季青、月季等),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从而,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校园的美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2、师生动手,共同建设校园环境。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笔者认为,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呵护花木,就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4、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笔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校园墙上有一首首“无声的诗”。“礼、义、仁、智、信”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幅幅“主体的画”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读书勤奋的“牛角掛书”;刻苦学习的“悬梁”故事等。在绿化区的石头上镌刻着“勤则成”。学生经常在过道、花园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三好学生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餐厅悬挂着图文并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水龙头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牌匾。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
二、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为班级全体成员承认、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感到最大 满足的一种文化,其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室是班级学生与教师进行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特定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沟通与交往质量,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在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属于低层次的教室布置。大多数教室只是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一张课程表,一张《小学生守则》,一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仅此而已;好一点的班级也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个“学习园地”,将学生画的、写的字帖和作文进行展览,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室的功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们提供“避风雨”和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场所,教室自身的育人功能几乎等于零。笔者认为:“温馨教室”建设,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无关,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有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没有深层次去理解教室是师生生命交往和沟通的场所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教室的“硬环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和物质形式的表现。干净整洁的教室使学生更加注重仪表,注意举手投足的细节表现;班级中的鲜花绿叶体现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状态;班级张贴的名人肖像、格言标语,教室正前方“认识自我,雏鹰展翅”,中间镶嵌着鲜红庄重的国旗。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墙报和壁报是班级同学表现自己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美感;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班级中的大事;也可以报道班级好人好事,形成良好向上的班风;也可以传递师生间的对话,增进理解交流;更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开拓视野。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可以及时交流大家的 6 读书信息、学习情况及班级里的一些活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
2、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制度文化能够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往正常良性方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同一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状态。班级精神应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弘扬班级精神必须靠制度文化作保证。一是利用班规班训警示学生。班规班集体明确提出的一种规范,班训是班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他们能够警示并激励全班同学,使班级的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它体现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二是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三是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3、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礼貌用语;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学生一道讨论决定。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1、狠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 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笔者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贤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多彩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
1、重视打造教师团队精神,凝聚战斗力。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简单地说,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在团队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更有助于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第三,团队获得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只有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改实践需要;第四,在团队的协作中,每个成员相互激励、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成为学校团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我校一直坚持年级主备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教师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 11 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升华。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在拼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过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教师认同为基础,以领导模范引导为关键,以赏识教师为动力,以建立机制为保障,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发展教师为目的,以共创佳绩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营造适合教师团队健康和谐发展的氛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的和谐。关心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让教职工能愉快安心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打造齐心协力的学校领导团队。
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以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中层领导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能保持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精纯的业务素质,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总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乡 愁”,坚守一份自我,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接地气,吮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化“千校一面”为“百花争艳”,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主编:郑百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二期第一版。
3、《人民教育》,2014年第三期第二版。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87-02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
体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国《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狭义指体育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体育作为有价值的活动加以肯定,并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使体育由自然活动变成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校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精神文化。我们通常所研究的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员工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 教育作用。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时时刻刻、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校园,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校园的每个人。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文化所包含的教育功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并为创造和发展人类优秀体育文化成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体育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这些充分体现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作用。
2 健身娱乐作用。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健身作用,是其特有的本质与功能。当体育为人的健身娱乐价值需要时,就能体现出特有的作用。体育文化的娱乐价值是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之一。学校应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和谐、心情舒畅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调节情绪。
3 心理健康作用。在体育活动中,人人都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体育活动可提供一个模拟的社会舞台,在这一特殊的舞台上,人们相互交流、相互竞争,也相互协作,经历许多成功与失败。在此过程中,对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从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现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 体育课。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强化体育精神的培养,增强体育艺术的分量,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引导学生体会体育愈来愈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课外体育活动。校园进行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吸引更多的师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对师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
四、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才,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价值。逐渐成熟起来。文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主体,不依人的产生而产生,从个人的角度看,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它不但能完善体育教育,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让它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体育教育的迫切需求。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
1 观念创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的活跃程度和思维的合理空间是观念的关键。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阻力有时往往就是观念创新的火花,只有不断摸索寻求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总结新的思想和理论。
2 内容和形式创新。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主线,结合各个项目特点,不同学生的人群个体特征,以及环境、风气等校园特征,改变工作方法和思维,充分发掘每个锻炼人群的智慧和个体表现,就能使内容和形式创新。结合现代科技中一些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声像工具,会对宣传、运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3 “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促进改革创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受不同观念、素质和环境的影响,会有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经过洞察和调研外部世界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拿来主义”不是不可取,只要取其精华,再融人自己的东西,让不同的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交融,这就是创新。只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精通业务,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走在改革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4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2]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3]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 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 树立理想
中小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 体育运动, 特别是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将学生团结在一起, 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 能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 经过团结协作, 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或是失败的酸痛, 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 [4]从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 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基础的时候, 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 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 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有的需要勇猛果断, 有的需要稳重镇定, 有的展示柔美和谐, 有的凸显阳刚顽强, 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
农村中小学的条件和师生的体育知识、视野都有限, 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气氛和设施。在广大城市中小学生为申办奥运加油, 亲自到现场为球队呐喊助威的时候, 农村中小学生却只能作壁上观;当城市中小学生开始玩轮滑、跆拳道, 进行定向越野的时候, 农村中小学生却还在泥巴球场上拍橡皮篮球。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丰富、文化视野的开阔是很有帮助的, 能够有效的拉近他们与现时代的距离。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农村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 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 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 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 激发民族自豪感。[5]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 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 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 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 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 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 抓好这三项内容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 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全面性、整体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 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 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 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 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3.2 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的建设是向上一级学校或专业队输送人才的保证, 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是学校展示自我、树立形象的头号招牌, 运动队的优秀成绩能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运动队的成绩好, 学校的运动基础就好, 参与运动的人才梯队也就能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 也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运动和锻炼的队伍中来。
3.3 开展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
农村中小学校应该效仿城市的体育传统学校, 广泛开展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 实验证明这是一条很有效的传播途径。在这些体育文化活动中可以进行针对学生、体育教师、学校教职员工等不同人群的各种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宣传等活动, 还可以结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进行各种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 有条件的甚至还可以邀请到本土的体育明星现场讲说。既丰富了师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同时又能吸引众多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拓宽视野, 丰富体育文化知识。
3.4 创造性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在农村中小学校, 由于硬件设施和经济条件都有限, 肯定无法随心所欲地开展活动, 但是只要开动脑筋, 其实也是有很多途径可以选择的:校园的大型图片、标语、广播等可以为学生经常性的提供知识和信息, 创建良好的氛围;遇到重大的或者有本土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视实况转播、录像等, 陶冶情操, 提高欣赏水平;结合电视实况对某些项目进行讲解和推广, 丰富体育知识;农村中小学校一般有比较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 如打陀螺、荡秋千、舞龙等, 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也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4 结语
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文化建设除了要抓好体育课、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常规体育活动外, 还要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积极开展各项文化节、体育节、体育周等体育文化活动。同时, 各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 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 决定了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和途径有所不同。因此, 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发展校园体育文化, 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6]
参考文献
[1]潘晓波, 华厚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3]杨德银, 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 2001.
[4]田玉军.论学校体育文化及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吴桂宁.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体育函授通讯, 2001.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5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6).
[2]赵强.大连市初中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的调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5).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8).
时尚体育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篇6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时尚体育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入手,重点阐述了时尚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建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尚体育不仅能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崇尚新颖的个性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极大的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时尚体育 高校 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主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而时尚体育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健身、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功能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人们在历经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体育教学、健身活动、体育意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的体育概念、健身意识、健康理念和体育意识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性,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目标都是为实现育人,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增长学生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共产主义精神。2.校园性,校园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文化,它相对于社会文化和其他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它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校园为活动空间,以一定的體育活动形式和娱乐手段对学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3.娱乐性,大学生都有强烈的文化娱乐的需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一定的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大学生不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是体现。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功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自信心,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承载着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和功能,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表现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和满足学生校园娱乐功能。大学生精力充沛,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竞争性、娱乐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竞争能力的需求和充分施展自己体育才能的愿望,同时为大学校园创造出和谐、娱乐、放松的学习环境。
二、时尚体育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时尚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形态,既保留了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具有新颖性、流行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竞技性、开放性的时代特征,更注重融合人文哲学、注重参与、交流、休闲和表演的效果,具有社会各个方面多方位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时尚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时尚体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要,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时尚体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时尚是适应社会的方式,是一种从众行为,会刺激个体与周围人进行同样活动的意愿,从而使一些人产生从众心理,追随时代潮流,同时时尚也是一种个性追求,试图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自然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对新鲜事物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较强的接受能力,涌现出张扬、叛逆、强调个性的校园新新人类。时尚体育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二)时尚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尚体育本身包含了丰富文化的文化内涵,它在大学校园中的开展可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和氛围。因此要充分利用时尚体育文化资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时尚体育运动所创造出的轻松、愉悦的环节恰好适应了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锻炼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向健康、活泼、高雅的方向发展。
(三)时尚体育的特性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与教育发展紧密相关,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享受运动快乐为目的的时尚体育运动,必然是一种良好的实施手段,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的复合型人才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7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是在中学校园内呈现出的, 以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符合广大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师资等;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体育课制度、大课间活动制度、体育竞赛制度等;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
二、推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学校体育不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个性的形成期和品德的养成期, 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丰富的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具体构建。更重要的是,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反映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风貌,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换句话来说,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离不开中学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基于上述认知,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这是建设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安全”的主题, 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和教育学生。
2. 弘扬“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为依托, 紧密贴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把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建立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
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 必定有一个和谐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主管校长为核心, 各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科学管理体系, 从而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稳步实施, 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需要。
4. 做好规划部署, 适应学校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积极规划, 整合资源, 保障到位, 逐步实施。发展规划还要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适应, 着眼于形成一个宏观布局与微观协调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校园体育文化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而学校发展的同时又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5.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学校要充分发挥运动会、各单项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以便调动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一来, 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激情, 同时也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 培养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6. 高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和学生同玩同练。不但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 创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沟通师生感情, 还能锻炼教师的身体, 缓解工作压力, 增进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教师 ( 尤其是体育教师) 的指导、保护帮助就显得极为重要。
7. 因地制宜, 建设有特色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受到各个中学办学条件的制约, 决定了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选择那些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要求, 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努力锻炼学生身体,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 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四、结束语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8
1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1.1 校园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推动与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潜移默化中可生动、灵活地培育优秀人才。第一,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适时穿插与中国体育巨大成就相关的内容, 讲讲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二, 通过开展活泼、生动的野外体育教学, 能够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无限风光, 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第三, 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过程中, 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性、整体性, 培育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通过体育竞赛, 还可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精神。同时, 通过科学体育教学与多种体育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1.2 校园体育具有健身性, 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增强神经系统的综合工作能力, 锻炼敏捷思维, 促进身心发育, 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这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身体保证。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 可以有效培育学生体育意识, 不但可以增强个人身体健康, 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当前,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理能力不高, 较为懒惰与自私, 难以吃苦耐劳、心理素质不强等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难以适应社会。而通过多种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体验与感受,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感受到失败的难过之感以及同学的帮助安慰, 这样在多种体验结果中, 可增强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树立大局观, 并培养出乐于奉献、坚持不懈、吃苦耐的良好素养。
1.3 校园体育具有凝聚力, 提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心力
任何一种体育活动, 均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与自身的独特要求。因而, 在参加不同体育活动时, 则需遵循不同规则与要求。如田径运动、篮球比赛等, 远动员在赛场顽强拼搏, 其他学生们则于场下为各自的队友助威加油, 这种自然而然的团队意识与荣誉感把学生们紧紧相连起来, 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运动员也将团队精神与荣誉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外, 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 不但可团结学生, 还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情感升华到对校园、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
1.4 校园体育具有娱乐性, 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趣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体育活动参与及体育比赛的观看过程中, 我们可以放松身心, 劳逸结合。尤其是青年学生, 他们对体育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喜爱之情, 通过观看不同体育竞赛, 如欧洲足球联赛、NBA篮球联赛、台球、体操等, 都可获得不同的体育美感, 如队员们的精妙配合、运动员的精彩射门与扣篮, 准确的台球走位等。而在体育项目参与中, 不但可自我展示, 体会成功, 还能给他人带来欢笑、喜悦, 可见, 体育具有的艺术性、娱乐性、竞争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智趣性。
2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作用的提升策略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其课程趋向于体育大课堂, 利用多种资源, 诸如体育教学、社会性比赛、运动队建设、课外活动等, 为院校体育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第一, 体育教学是主线, 强化体育学习。这需要院校与教师主动探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 突破教学空间, 适当利用现代化手段, 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直观感知, 生动认识。可利用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 增强同学们的体育意识, 唤起学生体育热情, 丰富其体育认知。如借助学校周围自然与地理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体育专项训练, 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第二, 课外活动是载体, 充实学生课余生活。通过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特别是学生自由安排与的体育活动,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烈, 同时, 还可帮助学生增强组织与协调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帮助学生抵抗外界不良文化影响, 进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 社会性比赛则是学校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可展现精神风貌与体育素养,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院校综合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展现。同时, 社会性比赛中的对内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2.2 完善校园体育设施, 提高教师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 体育设施是其物质基础, 为了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与便利条件, 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物质保障, 并为学生展开体育交流与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同时, 现代化体育设施也展现了校园文明, 体现了院校综合实力, 尤其是独特新颖的体育设施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更多的光彩, 所以, 院校应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体育设施。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指导者与活动组织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体育教师应强化自我学习, 促进自我素质的提升, 增强知识水平, 从而深入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另外, 体育教师还需展开专业学习, 如田径老师学习定向越野、健美操老师学习形体健美、瑜伽, 篮球教师学习篮球技能等, 以把握前沿的体育活动内容, 从而为学生提供先进体育活动。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体育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对于校园精神的培育、人文气息与人文氛围的营造、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所以, 院校与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本, 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 全方位接触社会, 从而培育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良好精神品质, 真正实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内涵,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
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设
新的时代条件下,众多体育工作者皆致力于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至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愿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广大体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校园体育文化,关注其现实发展水平,追寻营造校园文化建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措施。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方面,体育以其实践性和励志性引领未来,“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是体育精神传播和弘扬不可或缺的参与要素,校园不仅需要为祖国知识型人才的培育提供资源和土壤,更需为祖国全民的健康保驾护航。鉴于校园、体育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的关系,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即是以学校为载体、以体育为核心,将校园体育的实践和发展与个体的生活及价值观和谐融合的过程。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校园体育的发展可谓是呼声高但进步小,对学生知识含量的重视还远高于对学生精神及健康体魄的重视程度,从目前来看,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硬件设施仍需继续完备,参与个体对体育文化及体育精神的看法亟待改善,整个民族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而言,校园体育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参与对其未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实体角度看强健体魄的积累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意识角度看个人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必然会因其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而有所差异,直至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从学校角度而言,校园体育文化的营建工作功在此时,却利在千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绝对不能缺失体育文化意识熏陶。各种研究结果皆可证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体育活动,对个人身体、心理成长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语言激励都无法替代的,运动实践也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超越自我最好的动力系统;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体育文化若不能成为主流文化,那何谈一个民族的素质教育呢?何谈民族的气魄和人文精神呢?体育精神承载着其他各种精神,更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发展。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从物质载体来看,校园中的各种场馆、设施甚至团体,都为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学生的同龄性和集合性又为校园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人为条件,从精神载体来看,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精神所蕴藏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简单的体育行为、体育集体活动,甚至体育规则对参与者都会产生快速的、积极的、直接的影响,这种教育意义是其他学科教学甚至其他宏观教学手段都无法超越的一个目标,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我们亟须实现的目标。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达到的,笔者认为,这需要学生、学校、社会三大方面共同努力去营造,在具体操作中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系营造起来。
首先,应规范体育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活动行为。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而言,体育课是最直接明了的实践场,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作为体育工作者,更应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成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和体育文化情怀。而学生的日常活动行为,也可纳入对其体育文化建设的监督范围,这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应搭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高的平台。这种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表现为校园固定设施的改善,包括安全措施的改善,一个好的环境才能放心地营造出一些更好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师资力量的提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更智慧、更细腻的心可能会更有利于唤起被教育者的自我突破,有着高专业素质和高人文情怀的心也会激发更多体育爱好者的共鸣。最后,应扩宽校园体育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渠道。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将体育事业的育人功能发挥至极致,交流也是我们提升自身体育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以校园为载体, 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而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系列, 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 如高雅的建筑,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二是软环境建设, 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 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活动, 等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展其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的竞技性、建设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也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 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 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可以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通过体育文化为本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见, 充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我校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田径运动会。
我校每年都举办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田径运动会。既有传统的跑、跳、投项目, 又有趣味健身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健美操表演等, 展现全校师生团结奋进, 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各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多种单项体育比赛, 如游泳比赛, 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 合唱比赛, 乒乓球比赛, 院系、班级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作用, 也为其体育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教职工体育比赛。
我校每年组织一些适合教职工的单项和集体项目比赛, 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 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我校合并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我校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两校合并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但是,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我校在两校合并后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最明显的就是篮球、足球场地严重缺乏, 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上体育时往往是很多班在一个场地上, 而且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只有从场馆、设施、器材这些硬件设施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首要的。
3.2 保持我校原有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比如我校根据海南岛地处热带, 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在1998年就大胆提出“海大学生, 人人学会游泳”的口号, 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游泳必修课, 学习效果良好,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对“游泳特色教学”的教学条件设施、教学方法等,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以此保证这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加强我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能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运动队刻苦训练的模范作用, 来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参加锻炼。比如我校在运动队多次在海南省的三大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近两年来, 有的项目我们大不如以前, 因此, 在招生等方面要多做工作, 使更多体育尖子来海大读书, 为海南争光。近几年来高水平运动队的申请成立组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
3.4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是学生扩展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想天地。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 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方面提供场地设施的方便。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能塑造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 积极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紧跟学校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乔立波, 梁平, 陈国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60-61.
[2]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 2008, (8) :94-95.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18-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级中学展开,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上均有别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总体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1、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在校学生的年龄、思想和生活模式等不同,分享不同思想形态与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需要和追求,以此为依据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小学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等。
对于体育文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极为统一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一范畴。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尝试,包括活动方式、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它由体育运行方式反映出来,显示体育的精神意识,用之以体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其他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导致它的体育价值的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而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体育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组织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1)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和宣传等方面,涉及到人类体育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地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体育精神文化应该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精神文化。
(2)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參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也一样要受到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和熏陶,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活动。
(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学科,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的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中学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标准的体育物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选择1—2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且终身化。
3、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學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学校要制定体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5、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3- 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50-51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2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竞技体育,作用,关系
一、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属于校园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学生个体观念和其意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这片沃土,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笔者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研究高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中超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的,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而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学生在竞技体育中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
3. 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领导组织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的意识,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 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地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6. 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慧敏等.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 (4) :79-82.
[2]汪焱.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与营造的基本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 2006, 10 (1) .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06-05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07-03
农村中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13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08-3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09-08
初探农村中学校园规范管理07-26
农村小学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07-02
校园体育文化06-22
科学发展观农村教育和谐构建特色校园10-28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