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用6篇)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1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素质和文明形象的窗口,它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历史和风格,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陶冶人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既要切实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工作,又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文化建设工作,还要切实运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发挥每一个角落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文化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和所遵循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它是展示学校综合素质与文明形象的一个窗口,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蕴藏着一所学校的历史和风格,也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对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加强持续的、健康的、温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八大”精神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切实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相比城市小学,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因此,近年来,我们南港小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提升,四打造”活动为契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2012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把握“校安改薄攻坚年”的有利机遇,对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餐厅、道路、运动场地、教学设施以及辅助用房进行了全面改造,绿化、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目前,我校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校园环境的改变,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学校二(2)班学生张浩然的家长深有感触的说:“学校变化太大了,校园环境太美了,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如今,步入南港校园,定会让你耳目一新,定会让你发出由衷的赞叹:怎一个美字了得!破败陈旧的学生宿舍楼、教学楼不见了,代之以洁白的墙体,新崭崭的门窗。坑洼泥泞的道路不见了,代之以平整宽阔的水泥大道。乱象丛生的树木和池塘不见了,代之以美丽新颖的花池和鱼塘,让人赏心悦目。与学校历史一样“悠久”的课桌椅不见了,代之以全新的课桌椅,让学生们欢呼雀跃。学生餐厅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餐桌椅全部换成了新的,同学们坐下来吃饭的感觉真是爽。
学校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要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着手,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又要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⑴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⑵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⑶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⑷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的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着师生意识的形成,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学校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学校独有的群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学校内部的所有师生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思想意识、共同的信念和兴趣的体现,也是师生们心理素质的综合。
校园观念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它是情感意向型的意识,是学校师生的共同情感、志趣和理想;
二、它是评价型的意识,是学校全体师生关于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价,这与全体师生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需要有关;
三、它是实践型意识,是全体师生共同选择的行为、目标以及实现的方针和教育战略。校园观念文化集中表现了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意识。因此,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住学校的观念文化,也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个核心,它促进着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
2、学校的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我们常说,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正确的,但除此之外还应增强一个“约之以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乏无力。实践证明:严格的校纪可以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为了实现学校精致化管理,学校管理者必先抓“校风”“教风”“学风”及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这些制度文化对全校师生在一定意义上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也有强大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实际上就形成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对师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和正确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
3、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形成学校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是校园文化中群众性最强的一部分,它的教育效果是人所共知的。师生参与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是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其中师生和谐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师生关系和谐并不是无原则的放纵,一味的包办,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和谐,而是在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和谐。在文化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成年人经常回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时,记忆犹新的往往是学校组织的一些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而正是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协作能够促进事业发展,也能培育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切实运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学校有了优雅、健康、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各种器物的设置也是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比较直观而固定的文化。我们不但要运用好校园文化资源,而且要发挥好每一角落的作用。“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为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例如:我校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刻有智、爱、仁、思、勤等字的文化石启迪着师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厚重的校园文化陶冶着师生的情操,清新的校园环境感化着师生的心灵,促进了良好校风的有效形成。
学校还应结合“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为主。比如: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进行“诚信、爱校、环保”为主的教育;利用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组织学生开展纪念或庆祝活动;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收看重大新闻、看影视片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总之,校园文化是无声无息的思想工作,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自学自愿地接受教育,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艺术力量,校园是社会的敏感区,社会文化的变动有时会涉及校园,在改革开放,低碳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都在影响着学生。教育工作者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需要依据教育目标,精心组织和管理。绝不可放任自流,使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高,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师生需要共同努力奋斗。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教育要均衡发展, 但事实上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很多农村学校校舍不足, 没有国家规定应该有的教室与操场, 课桌椅残旧, 教学设备过时、老化, 更谈不上配备先进的办公、教学设施。
2.师资不足, 骨干教师流失。久隆镇小学与区内其他很多乡村学校相比, 师资的配备显得更为紧缺, 教师课程负担重。很多年轻骨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往县城或郊区调动, 却没有相应的教师进入。
3.部分家长监管不力, 留守儿童问题多。久隆镇是劳务输出大镇, 有一大批留守儿童。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的人在学习上不能监督、指导他们, 平时又不能管理、照顾好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放学后处于一种“完全放养”的环境中。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久隆镇小学全体领导和教师决定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 借助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 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 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 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 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然而, 久隆镇小学的校舍、设施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添置的, 将近20年过去了, 很多校舍、设施已经残旧, 尽管平时也进行维护,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 很多校园给人一种残旧的感觉。面对这种状况, 校领导在2009年春决定, 要制订出校园建设的规划, 精心设计, 在仅有的资金中增加投入, 改善设施;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 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 大大改观了校容校貌。
1.认真抓好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建设。各学校认真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校园内一律不设小卖部, 精心设计绿化区, 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的主人翁精神, 树立净化校园、创造美好环境的思想。
2.“让每面墙壁说话, 让每寸土地传情。”每所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确立各自的办学理念, 增添适当的板报或者宣传牌, 出版适应时势的教育信息、师生作品、安全卫生知识等, 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
3.办好校园文化长廊, 彰显校园特色。我镇小学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 通过文化长廊等展示各自的特点。比如:我校通过文化长廊、爱心角、净灵圃等, 突出了“绿色学校”的管理成效, 体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青草小学围绕“交通安全学校”这一主题, 出版了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 同时增设了健身、勤奋、梅兰竹菊等板块内容, 体现了“高兴上学、愉快学习、平安回家”的精神面貌。
4.精心布置教室, 体现班级管理特色。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以前的教室前面黑板上方几乎全是“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后面黑板上方清一色是“学习园地”, 千篇一律, 没有个性。经过整改, 各班班主任把班级教室设计得焕然一新:前面黑板上方的班训, 有的是“我学习, 我快乐”, 有的是“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原来的“学习园地”则变成了“学海扬帆”、“书香满园”等。教室内的名人名言条幅换成了彩印的或者是“题画诗”, 走廊外则新贴了印有名言警句的瓷砖, “三表”张贴处、读书角、卫生角、荣誉榜既有统一亦有各班的特色, 体现出各个班级的管理理念。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经过不懈的努力, 久隆镇中心小学围绕着“德才兼备, 勤学有为”的校训, 形成了“自强、自励、创新、创优”的校风, “敬业、精业、爱教、乐教”的教风, “博学、勤学、求真、求进”的学风, 整个小学校园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为此, 我们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 建立起良好的校风, 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四、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正确、健康的舆论, 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能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 可以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我们通过教师平时的教育, 并利用红领巾监督岗、广播站、宣传栏等加大宣传力度, 总结学生的优、缺点, 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培养集体意识, 要求每一位同学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发挥团结友爱精神, 维护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农村学校如何“抓”校园文化建设 篇3
【摘要】校园文化是农村学校的短板。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学校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深入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施途径,促进教育事业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势在必行。现结合走访调查实际,探讨和审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抓”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农村学校 现状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5-01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当前学校发展的新航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
一、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
近日,笔者以区县为半径,走访附近农村学校,发现农村学校教育基础不牢实,“教育JDP”等体制问题的硬任务,牵制了学校不少精力。所以,总的来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为文化而“做”文化倾向比较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有下面几点突出的问题:
一是学校办学理念模糊,缺乏前瞻性。不少学校教育政绩观、功利心突出,追求短平快。不少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的近、远期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方向引领和理论支撑。
二是制度建设跟不上,缺少规范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指导和约束,民主决策意识淡化,随意性大,缺少规划和统筹,缺少“使重拳出大力”的办学导向,缺少“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
三是建设投入匮乏,缺少保障性。建设校园文化,基础性的文化墙、板报公示橱窗的打造、校徽校服的订购等都需要资金投入,更不用说后续跟进手段的开销。
四是文化特色不明显,缺少独特性。绝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明显,相似度高,缺乏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缺少深度挖掘的空间,有些项目开发的教育价值有待商榷。
二、如何实施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的根本在育人。学校要抓住内涵特质特色发展,就需要有文化主张,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我们认为:
一是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学校应充分认识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学校,是与时俱进的应然选择。通过特色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传播力,彰显教育的生产力;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让学校教育从“精英”应试教育回归到“平民教育”的原有位置上。
二要有科学的规划蓝图。校园文化首先得选准具体的项目,选准切入点,切忌虚无空幻。既要注重显性文化,也要建设隐形文化,既要关注物质文化,还要提炼精神文化,形成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所以,这不是校长拍脑袋、拍桌子、甩票子就随意定下的工作,而要协同教师,集众智,聚群力,全民征集,反复讨论,反复提炼,广泛听取草根意见,争取最大认可度和最大支持力。
譬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蓝图上,学校首先必须重视校园自然文化环境建设,精心打造“绿色校园”,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一种和谐之美。使校园的路、水、园、林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统一的主题,有自己的特色,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在统一的大主题下,各建筑、各楼层、各教室都要有相关主题与特色。
三是实施校长和教师的文化建设培训。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新课程”,科学性、人文性、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必须加强专题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指导来转变办学观念和提升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科学规划的专家和建设的行家。
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结合起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投入才有大文章,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以保障基础性建设所需、活动开展所需和推广影响所需。
五是建立承续提升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关键是不间断地改善,力所能及地慢慢改善,让曾经的边缘文化成为核心文化。校园文化其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个反复论证、多次实践、不断打磨和丰盈的过程,没有一套长效承续机制不行。就以我县来说,校园文化亮点还不够,影响还不宽,特色还不够鲜明。这原因首先是我们所选项目,对其本身文化含量不明确,加之挖掘还深,停留在感知层面,其次是理论探索浅表化,文化味淡薄,与教育本真价值结合度低,再次是外宣工作不够,制约项目的“特点”不“特”,“色彩”不“鲜”和“温度”不够。
六是狠抓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永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心所在。课程建设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加强对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深思考量,将课改与校园文化充分整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很大的发展引擎。课程文化建设好了,将对学校发展产生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校园文化目的是滋育人、教化人、影响人和成就人,“自我”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自我”的作品,最能愉悦身心。校园环境文化感染力,形成各具特色,人、景、文化合一的环境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好的作品是原滋原味本色的师生作品,来美化、亮化师生的教育生活,让校园成为师生才情的挥洒地和精神的栖息园。
总之,特色学校要找准文化背景,坚持源于文化、指向文化、浸润文化、彰显文化和折射文化。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师者和自我的细微、细节和细致的沐泽教化。尤其是校长,要成为变革和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和“抓”校园文化,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才和学校的成就抓好“一片绿荫”。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力[N].中国教育报,2008-5-6(6).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4
一、加强师资,缓解不足。
由于体制问题,教师队伍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补充新员了,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教育部门要想方设法寻求政策支持,让政府多招录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补充到学校中去。教育部门也要依据现有情况,采取措施,如引进资教生,选拔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或讲座,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实行教师“联校走教”制度。教师在乡镇区域内,兼任几所学校或几个教学点的课程,由 “单位人”变“岗位人”等等。
二、强化培训,转变理念。
强化师德教育,弘扬敬业精神。目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淡化仍然存在,有些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因此要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通过政治业务学习,开展各种活动让教师理解“身正为范”的道 理。
加强业务培训,让教师拥有新的理念,明白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协作者,教师应如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以教育质量为归宿点,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和业务练兵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平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增强自身素养。还可以教学帮扶、以老带新,加快教师的成长。
三、健全机制,鼓励先进。
在农村学校,由于经济落后、条件相对艰苦等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要采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教师的考核与奖惩。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并加以量化,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教师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与工资、奖金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在教师聘任上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适者聘任,能者高聘;劣者不聘、量才而用、优胜劣汰”,进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 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保障地位,提高待遇。
为什么农村的教师都往城里跑,就是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太低。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待遇、改善住房条件等,成为稳定教师队伍,保障学 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当务之急。
进行民主管理,建构和谐校园。许多事实表明,不管办学条件多么差,只要领导平等待人,体恤下情,甘苦与共,严于律己,教师就能够想学校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与学校保持一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的融洽、愉快,学校就能留得住人。
五、构造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学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师质量,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学校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加激励”,培养教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教师成长服务,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篇5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可以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本文在分析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筹措问题确定为研究的目标,对农村基础设施特征和投资成本补偿方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政府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管理方式等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基础上,做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1、基础设施投资的定义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40年代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一个国家发动和应付战争能力的研究。在《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基础设施被界定为“由基地、服务训练设施等构成的整个系统,用于部队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最早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他认为社会先行资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分类。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总量和投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东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484.1亿元,中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24亿元,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59亿元。可以看出,中西部地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金来源的匮乏,使得东中西部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可以说,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对于与中西部农村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3、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据远景设计研究院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是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
3.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创造和谐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3.2调整农村产业部局
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实现城镇化,必须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当招商引资到乡镇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随着产业的做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产生城镇人员的集聚性从而达到城镇化的目的。
3.3“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政府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这种决策方式将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为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消费需求,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按照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产品“虚拟”供需曲线,得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虽然在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供应者难以取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可以采用迂回的解决方式,例如前述的“投票模型”等,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显示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偏好信息。
3.4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应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主攻一二个产业,起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帮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降低农民从事市场活动的风险,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4、结语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6
——以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商贸系 马驰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审视和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观念、行为,而精神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何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去构建校园文化,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做出论述。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精神 弘毅理念 校风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全国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审视和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①一般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特性和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保证和决定物质文化与组织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它主要包括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以及与社会,与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职业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最终体现的应是职业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它是一种潜在的心里力量”。②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宿迁第一所高职校,其前身是江苏省沭阳师范学校,始创于1920年。学校拥有一支“率先垂范、业务精湛、求真务实、特质优秀”的干部队伍和一支“精神振奋、信心坚定、德技双馨、特点鲜明”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信息广告、机械电子、商贸旅游、社会服务、汽车应用五大类专业群。
学校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始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学理念。提出“弘毅”教育理念、“大课程”教学理念、“秩序育人”管理理念、“四特”③发展要求,初步建立“弘毅教育”理论体系和“秩序教育”实践体系及“创建秩序一流高职校”目标体系。学校弘扬“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弘毅”精神,遵循“敦品励技,至善至精,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的校训,初步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一、重视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崇尚人的自由和尊严;注重个性,把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当作优先发展的目标;重视人的感性,强调和谐发展,引导人们回归人的内心价值情感体验中。
1、学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学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实际因人施教,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受导学生搭建立体教育平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受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学校教育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变为“人生成长的导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需求。
2、学校每年、每学期、每个月都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还鼓励学生积极创办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就本人所在的商贸系来说,本学期参加了全校的运动会、跑操比赛、啦啦操比赛、合唱比赛,在这些活动中我系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为系争光。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协作下我系取得了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跑操比赛先进系部,啦啦操比赛团体第一名等一系列的荣誉。我系街舞,轮滑,加菲猫等社团活动也开展的十分红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平台,也适应了学生精神生活多样
化、个性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在活动中学生多以集体为单位参与,这也要求每个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和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个体。
3、学校还非常注重人文类课程的开设。
我们职业学校面对的是一群不想学,怕学的学生,早恋、打架、上网、捣乱是他们的主修,上课睡觉,课后活跃,这让不少老师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他们入学开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三、四年级时候还专门开设相关讲座,以此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职场,做好适应社会、融入职场和就业、创业的准备,成就事业,创造美好生活,享受幸福人生。此外,学校还开设一些比如影视欣赏、音乐欣赏等艺术课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感受美。这有利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动手能力。
二、在“弘毅”精神的引领下开展弘毅教育和秩序教育
“弘毅”出自《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通俗地说,“弘”就是有理想,志存高远,待人处事胸襟豁达,悦纳他人;“毅”,就是有毅力,能够为达成愿景目标而坚忍不拔。据此可以把“弘毅”理解为“胸襟宽广,意志坚强”。“高远、豁达、坚韧” 构成完整的弘毅品格,是弘毅精神的核心。据此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利用校内网、例会、等途径开展关于弘毅精神的解读活动;开展弘毅精神扎根于课堂的行动,在教学中贯彻弘毅思想,通过例会、国旗下讲话、团课等向学生宣讲弘毅精神的实质,引导学生践行弘毅;利用早宣誓、晚自省,跑操等活动进行弘毅教育。学校还在弘毅精神的指导下重新设计了校徽。学校还针对职校生规则意识缺乏、秩序观念单薄的现状,积极开展秩序教育,从上课秩序、就餐秩序、跑操秩序、行业从业秩序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社会意识,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并大力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园之魂、立校之本,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生
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品味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力加强校风建设,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和品牌特色形成,显得十分必要。
1、学校将过去的一年确立为“校风建设年”。开展全校校风讨论活动,以“特色、特质、特点、特长”为学校发展要求,重新确立了“敦品励技,至善至精,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的校训,“敬业、严谨、创新、争先”的教风,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通过抓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来全面推进学风建设,推动 “热爱学校、遵守制度、友爱他人、德技双馨” 的优良风气的实现。
2、成立校风建设组织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的加强校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落实校风建设各项工作,将校风建设工作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宣传和德育教育 利用国旗下讲话、总结表彰大会、主题班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在教室、办公室和一些重要场所书写张贴“校风”要求。试行“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在校行为档案。加强德育教育,集中就校风、学风和班风要求,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关于我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在重视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方面.今后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促进人际交流协作的沟通礼仪课程,并使之上升为必修公共课。应尽可能的开设诸如历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课程,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因为人文类课程,既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强调对人的品格的塑造,使学生将外在的文化素养、道德标准与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应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的热情,启迪学生思考、创造,让每位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要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当前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
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我们应该对其积极引导和实施有效监管,我们必须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以上所谈就是我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想法,认识有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注释
① ② 《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48页。
③ 包括:特色、特质、特点、特长。
参考资料或文献
1.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关于加强校风建设的工作方案。
2.李瑾凤.浅谈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与职业,2004
3.张好.中等职业学校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09-02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05-27
浅谈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09-28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11-18
浅谈如何加强煤矿班组建设11-14
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文档07-12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08-03
浅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思想建设08-24
试论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08-22
杜海燕:浅谈如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