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共9篇)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1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一、塑造官兵内在品质,展现良好风貌。
警营文化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其核心是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在表现是展示官兵的良好精神风貌。实践证明,在推动消防部队建设过程中,警营文化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展示形象、弘扬警察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对于消防部队来说,有利于形成清新优美、健康和谐、团结互助、昂扬奋发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形成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朗朗正气,更有利于建设现代人格,提升群体品质,塑造价值观念,凝铸警魂,从而为我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崇高事业锻造坚强的精神支柱。
(二)促“三基”、创和谐
和谐警营文化深沉而富有张力和感染力,是和谐警营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发展警营文化,推进文化育警工作在营造内部和谐、服务社会和谐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富有挑战性的消防工作,充满激情的消防战斗生活是警营文化创作的丰富沃土,警营文化要深深地根植于这片沃土,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以“三基”成果和社会和谐景象为蓝本,创作出更多的直接反映基层战斗生活、深受官兵和人民群众喜爱的警营文化作品,为广大官兵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警营文化更好地为队伍建设服务,为“三基”工程建设服务。
(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凡志趣高雅的人,精神更充实、才思更敏捷、身心更舒展。读好书知人论事,练书法陶冶情操,下围棋训练睿智,做体操强身健体。我们就是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官兵在职业之内、职业之外都去追求高雅志趣,丰富生活、怡情益智,自觉抵制沉迷酒色赌博等低级趣味。因此,要把发展警营文化,推进文化育警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提高官兵的内在素质,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
二、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贵在做到“两个加强”,“三个坚持”
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消防职业精神是官兵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共同意识,是警营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消防职业精神精神,就是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其核心是忠诚。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就要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熔铸坚强的精神支柱。
(一)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文化育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警营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单位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各级单位特别是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基层警营文化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加强警营文化建设上努力营造领导带头参与、带头组织、带头实践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加强对骨干的培养
警营文化的开展要立足以人为本,挖掘官兵潜力,让所有官兵都有施展自己才艺的平台和天地。根据官兵的文化层次,进行调查摸底,对有特长的官兵建立人才库,分类编组,并且把热心于警营文化事业的各种人才组织起来,适时组织文艺骨干到省、市歌舞团、曲艺团、杂技团、交响乐团等参观见习,并且由总队成立专门的警营文化指导小组在全省进行巡回指导,从中学有所得、练有提高,做到人有所技、技有所展,使其在警营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消防工作的大局。
警营文化必须紧紧围绕消防工作,生动形象地向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宣传消防工作的思路和重大部署,使之深入警心、深入民心。要以艺术的形式热情讴歌广大官兵在灭火救援、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树立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消防部队的优良传统。
多年来,广大消防官兵为城市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这些都是警营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挖掘我们消防部队的文化资源,弘扬光荣传统,教育后人,激励来者。
(五)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基本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警营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实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深入到官兵火热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反映本质,把握主流,不断增强警营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警察文化重在采取多种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唱响文化旋律,提高官兵素质
警营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各个时期消防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适时举办官兵歌曲创作和歌手演唱大赛、诗歌创作和朗诵大赛、美术书法大赛、摄影作品大赛,读书演讲大赛,适时举办书评、影评、歌评等活动,适时举办消防站开放日、警民联欢晚会、消防文化研讨会,通过文艺晚会、事迹报告会、故事宣讲会、电视专题采访等方式(如《同一首歌》),创新活动载体、唱响文化旋律,不断丰富警营文化生活,使文化活动日常化、经常化,确保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工作,切实把警营文化建设作为对官兵进行内心熏染的灵魂再造工程,真正将一些官兵从牌桌上、酒场上拉出来,使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认识现在的消防部队是文武双全集智慧与勇气为一身的文明之师。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2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是,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和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1 影响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 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1 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
在信息时代, 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 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 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 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缺失, 不敢创新, 发展、竞争意识不浓, 一些传统陋习, 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 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 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1.2 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2007年, 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56.13亿元, 其中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为14.99亿元, 人均仅2.06元。2008年, 中央投入2亿元, 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11月, 中央又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虽然投入在逐步增加, 但与农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乡镇财力困难, 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 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 一些农民文化站年久失修, 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 文化站、图书室形同虚设, 没有专人负责, 没有活动经费, 设施简陋不堪, 还有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 农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 农民除了看电视, 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 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 导致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
1.3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 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 文化工作相对清苦, 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 资金投入不足, 工资待遇不高, 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 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 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 干劲不足, 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缺少职业培训机会, 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 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 队伍定性也不强, 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4 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学技术, 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 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 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 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 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 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 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支出预算, 纳入扶贫攻坚计划, 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 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 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2 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 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 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 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 扩展功能、共建共用, 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2.3 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
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我们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 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 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文化饥渴得不到缓解, 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从谈起, 也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 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 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 以农民为核心, 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 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 创新形式, 创新手段, 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 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4 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切合当地风土人情, 切合当地文化传统, 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 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 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 成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 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 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 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 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 大力培育地方品牌文化。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 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 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5 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人才队伍是巩固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 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工作的主体, 丰富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 离不开他们自身的主动性, 要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 重视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农村文化能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 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开展“手拉手”、“结对子”, 各个地方组织一支文化科技队伍, 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文化的培训, 组织各种农业、科技组织, 特别是农闲时节, 给农民合理的安排, 真正实现科教兴农, 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 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 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基层文化宣传工作者,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做出贡献的要给与表彰和奖励。
摘要: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 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由于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积极探索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
参考文献
[1]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应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26.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警营文化;建设;公安队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理,警营文化是公安事业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警营文化是指警察组织群体长期的警务活动中形成的警察意识形态。它包含警察思想、警察价值观、警察精神、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等非物质因素。警营文化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体现警察强有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深刻的涵义。
一、加强警营文化建设的意义
警营文化意在提高民警素质,质在加强队伍建设,核在弘扬精神,不仅是满足民警求知、审美、娱乐、健身、成才的有效途径,而且具有陶冶情操、振奋士气、增长知识、促进团结、健壮体魄的作用。倡导倡导文化育警,把文化育警同政治建警、科技强警结合起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寓教于乐,可以缓解民警长期紧张疲惫的状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整体素质和良好形象,激发工作热情,进而有效增强对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全力提升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二、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警营文化在各基层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层次水平不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上对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基层交警大队领导和民警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育警”的强大功能,甚至错误认为开展警营文化会影响交管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警营文化工作在基层一些单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正确处理好文化活动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二是警营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多样性不够,难以激发和贴近民警的兴趣爱好。目前,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多集中于开展球类、棋牌类、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形式较为简单,开展的模式也一成不变,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到参与的民警群体也较为固定,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往往是利用重大节日或年终与辖区单位开展一些联谊活动,难以激发民警兴趣。同时,现在的青年民警知识面宽、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自我意识也很强,对集体组织活动,往往热情不高,很难有一种活动可以吸引很多民警参加,往往是参加活动的民警中,因感兴趣而主动参与的只占一部分,另一部分属被动响应参与。三是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警力不足的现状,导致警营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基层民警不仅要担负日常业务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警保卫工作和上级交办的临时性工作,民警精力严重透支。再者由于外部执法环境差,民警常常无故受到群众的谩骂或殴打,而民警工作稍有差错,轻辄批评教育,重辄处分、辞退、开除,使民警长期处于疲惫紧张状态。即使勉强组织参加参与警营活动,也“疲于应付”,活动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
三、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基层文化建设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要针对基层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文化育警和和谐警营建设要求,不断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把警营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基层派出所警营文化建设。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警营文化建设。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对警营文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公安文化建设的力度。加强警营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党委要高度重视,将警营文化建设系统规划好,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党委成员要带头参与,亲临其境,做好表率。政工部门要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结合公安宣传、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等工作,将警营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一体,相得益彰。警务保障部门要对警营文化建设每年都要有预算,并当作民生工程大力支持,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全力参与,形成良好的警营文化氛围。彰显公安机关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团体精神和引以为豪的荣誉感、使命感。
(二)从形式上扩展丰富警营文化建设内容。坚持文化工作主体是广大民警的原则,针对文化需求,在内容上拓宽视野,打好主动仗、进攻仗,给民警以振奋、启发、鼓舞和教育。一要抓好文化娱乐活动。要以落实队伍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体育每月有比赛,重大节日有晚会四句话要求为中心开展歌咏、乐器演奏、读书、智力竞赛、参观、游览等活动。二要抓好文学艺术活动。要从提高基础素质着眼,对民警进行文学艺术知识教育,开展书画、摄影等业余艺术活动,组织专题文艺讲座,观看电视、电影、专业文艺演出,开展书评、影评、剧评和业余文艺创作,办好黑板报、学习园地、墙报等。三要抓好艺术审美教育。引导民警正确进行美的欣赏,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警营美和自身美。四要抓好体育竞技活动。要组织民警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开展警体达标活动,搞一些竞技类项目,进行各种球类、棋类、牌类、田径、游泳、爬山等活动。
(三)从人才上广纳贤才充分发挥基层文体骨干的带头作用。以优秀成果为标准,广泛吸纳文化人才。要通过入警特长登记、各种人才选拔等方法建立文体骨干人才库,深入发掘各种人才,按文学、文艺、体育、电脑等进行分类,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一支警营文体骨干队伍,为繁荣警营文化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拓宽文体骨干培养渠道,采取办班、送学、请老师上门辅导等多种途径培训各种文体活动骨干,采取请社会艺人教、老文体骨干带、民警家属传等途径,采取专题短训、调演观摩、组织比赛等形式,不断提高文体骨干的组织活动能力。平时要多给文体骨干交任务、压担子,在组织文体活动时,让他们充当“小教员”、“负责人”,尽情地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以促进基层文化活动的经常性。从而确保基层公安机关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去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做到张驰有度,劳逸结合,不断提升基层公安机关的软实力。
(四)从加强硬件设施上积极营造和谐亲切警营环境。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是警营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加强警营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调动警察工作的积极性和更好的发挥处置事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先进警用设施,例如在警局当中修建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地等设施,定期开展相关比赛和活动,强化警察队伍的身体素质;建设警察文化历史馆,陈列本单位自从建立以来各类实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本单位先进警察及其优秀事迹,并向公众开放,加强公众对警营文化的了解,增进警民交流,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警察,另一方面,在与群众的交流中,也强化了人民警察服务人民的意识,共同构建和谐亲切的警民氛围。
建设良好的警营文化,对于提高人民警察综合素质,增近警民关系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的要求,找准切入点,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为构建和谐活力警营而努力。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4
警营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营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力。公安机关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主体,和谐温馨的警营环境也有利于公安机关广大民警进步和团结一致,更好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因此,在构建和谐警营文化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努力做构建和谐警营的表率,实现“共创和谐环境,共享和谐成果”的目标。笔者就如何构建本局和谐警营文化作几点粗浅的探讨。
第一,要树立“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么,什么叫“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从认识论角度看,我们主张的“和而不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承认多样性,承认差异性,提倡在揭露矛盾、积极斗争中坚持真理,推动工作,构建和谐。相反,“同而不和”则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逃避现实,貌合神离,是一种虚假的和谐。由此可见,我们讲到和谐,不是否认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转中发展进步的。我们公安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不可能没有矛盾。推进公安队伍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处理矛盾的持续过程。但是,在对矛盾的看法上,一些民警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偏颇:一种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简单化;另一种是把矛盾的统一性片面化。这两种“矛盾观”都不是唯物辩证的和谐观,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警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和而不同”的意识,克服“同而不和”的观念,正视问题,承认差距,求同存异,讲原则、顾大局,勇于和善于听取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在公安队伍中真正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活力四射的生动局面,用和谐理念灌溉出警营的和谐之花。
第二,树立自我超越的“人生观”。先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其人。一个其貌不扬、又笨又土的战士,钢七连高连长死活看不上他,曾两次把他拒之门外,断定他是个练不出来的“孬兵”。可后来就是这个“孬兵”,靠着刻苦训练,靠着超人的努力,靠着“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成了全团、全师乃至集团军数一数二的尖子兵,他的名字叫许三多。由此,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事,能不能成为一个对队伍对社会有用的人,关键是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敢不敢、能不能挑战自我。一个浅尝辄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大成绩。一个有崇高目标、期望成就大业的人,总是不停地超越自我,最后登上成功的颠峰。现在,我们队伍上下风清气正人和,给我们每个民警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海阔凭渔跃,天高任鸟飞”,工作、生活在这样清明的政治环境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工作做好,不把队伍管好,不把业务抓好,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种选择:埋头苦干、冲锋在前,奋勇当先,争创一流。
第三,要树立相互包容的“融合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制。对此,我们每一名民警都要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做到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豁达、境界更加高远。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民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特点也各不相同,队伍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而有些带兵人往往习惯用“纯而又纯”、“听不听话”的等老思维方式观察事物,以个人好恶看待下属,时常把个性当毛病、把特点当缺点。对多样性的事物、观点和意见,有的同志总有一种看不惯、不顺眼、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应当摒弃。有差异才有和谐,有多样性才有统一
性。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一个单位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因此,对下属的个性特点不仅要尊重和包容,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强化包容意识,关键是要努力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怀着深厚的感情,尊重下属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权利,倾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疾苦,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要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地信任和依靠他们,正视特点,尊重个性,不小看、不歧视,在感情上为构建和谐的警营关系奠定基础。努力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和谐警营建设。
第四,要树立尊重民警的“人本观”。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谐精神的“总开关”;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事关队伍建设相信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根本原则;不是一般的工作要求问题,而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从严要求与人性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工作的多,关注人本的少,重任务的布置,轻人文的关怀。这种“以物为本”、“以任务为本”、“以工作为本”的思维定势是本末倒置的,应当摒弃。要进一步强化“人是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观念,防止和克服单纯用物化成果衡量队伍建设成效的现象;进一步强化“民警素质是发展之本”的观念,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任务完成、轻素质提高的现象;进一步强化“民警是队伍建设主体”的思想观念,下大力纠正那种单纯把民警作为教育对象、训练对象、管理对象,而不重视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的现象。选准人文关怀的切入点,努力使民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意愿诉求得到充分表述,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同时,要把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融入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到科学发展全过程,努力使民警实实在在感受到单位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感、精神生活的充实感、素质全面提高的进步感、权利使用的公平感。
第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成才观”。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蓄电池理论”。这一理论说,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不间断地、可持续地释放能量。英国作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一句话:开卷有益。因此,无论你是高中生、大专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这些学历只是证明你过去曾经读过书,却不能证明你今天和今后不需要读书。因而,我们坚持读书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列经典,还要博览群书,学经济,学科学,学历史,学文学,书读多了,肚子里有了“东西”,干工作,才会游刃有余,成竹在胸。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增长才气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只有投身火热的工作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第六,要树立宠辱不惊的“名利观”。如何正确看待名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它是一块“试金石”,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工作心态,更检验着人品官德。司马迁,大家都熟悉,是汉武帝时候的太史令,他仅仅因为替出征匈奴而被俘虏的李陵辩护了几句,而震怒了当朝皇帝汉武帝,被投进监狱。在死刑与宫刑的选择上,他选择了辱没男人人格的宫刑。为什么?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他的《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忍辱负重14年,终于实现了他的宏图大志。在我们队伍也是一样,无论你是领导,还是部属,无论你是干部,还是民警,都是队伍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主力军,大家只是岗位、责任的不同,都一样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对待职务升迁、岗位分工,要有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泊情怀,要把主要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比出工作的高标准,比出思想上的高境界。
第七,要树立高度自觉的“自律观”。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这句话,我们从一些贪官身上都能得到印证,成克杰、陈良宇、文强是一些沦为阶下囚的人,要么是对金钱的贪婪,要么是对权力的攫取,要么是对美色的迷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实,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自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觉悟,一种素质。我们可以这样经常反思一下:我的所作所为,符合党员及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吗?对得起组织、官兵和社会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象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在为人做事就会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糊涂;多一份清廉,少一份贪婪了。一个人想不想自律、能不能自律,表象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其实质是一个人的荣辱观问题。记得在格言中,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感触很深。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羊在迁徙过程中,头羊年老体衰,无法带领大家继续向前。此时,狼群又伺机围攻上来,在群羊慌乱之时,一只中年的公羊号令大家形成圆圈,将头角一致向外抵御狼群的围攻。数次的较量,狼群败下阵来四处逃散。经历这次危险以后,在迁徙途中,羊群遇到任何危险。在这只中年的公羊的带领下都能化险为夷。在即将达到目的地时,羊群需要渡过一条大河。中年的公羊想一次性将大家都渡过河去。羊群怀着喜悦的心情上船后,船缓缓驶河中心。突然一个巨浪汹涌而来,在中年的公羊还没有向羊群发号分散指令时,羊群自动向中年的公羊占据的位置集结过来。大浪过后,河面上除了漩涡以外,一片沉静„„总之,一个人只有树立强烈的自律观,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5
警营文化以其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广大官兵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融入警营文化建设之中,有利于营造官兵互尊互爱,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奋力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代“四有”新人。
一、弘扬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和谐的警营文化建设促进团结友爱精神培育。
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特征,始终包含着“和谐至上的价值观,和合重于纷争的思维方式、集中规范的制度”。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进步性、和谐性,对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社会和谐起着维系传承的重要作用。其中,儒家和合思想强调对立面的仁爱、合作、统一、和谐,有着哲学方法论意义,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儒家修身思想以追求现实人生的存在和自我完善,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而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三个修身环节,才能实现这一价值取向,达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起家国观念。
建设团结和谐的警营文化,包括部队内部团结和警政警民团结。实践证实,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胜利。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部队就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团结,以共同理想和革命事业凝聚人心,不断提高全体官兵团结的自觉性,继续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官兵一致,尊干爱兵,始终营造和保持一种官兵友爱,战友情深的融洽氛围。“战士上前线,人民是靠山。”警政警民关系是部队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保证。消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我们作为公安现役部队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我们要时刻牢记宗旨,既要自觉服从和争取驻地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的领导,深入宣传和发动群众,更要做到执法为民,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风俗与生活习惯,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视驻地为故乡,积极参加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努力维护辖区稳定,取得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二、弘扬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有力的警营文化建设促进顽强战斗精神培育。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精神、聪明的较量,军事活动的每一个方面都渗透着文化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战斗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战斗精神培育中,先进文化是沃土、是阳光、是雨露。坚持用先进文化培育、提升官兵的战斗精神,是加强新时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先进文化是人类在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积累起来的聪明结晶,是社会前进方向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在军事实践中,文化体现着军队的生存聪明,是军人精神的火炬,是军队奋进的号角。战斗精神作为军人信念、品质、气节和意志融合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始终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等武德文化,一直培育着军人威武不屈、舍生忘死、所向无敌的品格。
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战火的洗礼和艰苦的磨练。红军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高扬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那是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百折不挠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先辈正是有了战斗精神的支撑,才能依靠“小米加步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就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锻造“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胜仗”的职业情操,激发官兵的爱国之魂、效国之荣、国之责、卫国之勇。带兵带士气,强军强精神。只有大力培育官兵的战斗精神,不断培养官兵尚武、精武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出官兵立足本职苦练精兵的满腔热情。要把战斗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唱响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主旋律,打牢官兵为祖国统一和国家利益义无反顾、不惜一切的思想基础;要把战斗精神纳入军人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摔打锤炼,把战斗精神的培育渗透到灭火执勤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去。
联系我们消防部队当前实际,就是要把战斗精神培育与“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全力打赢世博安保攻坚战”行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争夺先进的队伍,在抓部队全面建设中,要把文化工作重点突显出来,针对各个阶段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官兵不同的工作岗位,区分教育层次,制订不同的文化活动内容。可以把董存瑞、黄继光等战斗英模,以及本单位的先进典型制成灯箱宣传画,以革命英雄的舍生忘死精神和先进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召官兵,促进官兵战斗精神的培育。
三、弘扬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朴素的警营文化建设促进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祖祖辈辈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奇迹,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并形成了勤劳节俭,奋发图强的民族性格,“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久传不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和军队思想政治上的防腐剂。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6
推进警营文化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
加强公安系统警察礼仪修养是我市加强警察礼仪教育,提高警察礼仪素质,深入推进警营文化建设的一项具体措施,更是全面推进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形象,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专题讲座上,金针昆教授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民警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的基本礼仪和在警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一、警察礼仪的概念
(一)礼仪的历史渊源。礼仪,顾名思义:礼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对方;仪,是形式,是要把礼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礼仪是交往艺术,交往强调互动;礼仪是沟通技巧,沟通强调理解;礼仪是行为规范,规范就是标准。对于人民警察来说礼仪规范的养成有其职业的特殊要求,因此警察队伍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警察个人礼仪修养的提高则关键在于自己。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礼仪与发展同在,与进步共生。注重礼仪,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礼仪,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不同的一句话和不同的一个举动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其效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也正如俗话所说的:“一句话讲得人笑,一句话讲得人跳”。这就需要善于表达文明礼仪的方式,从而也显现出了讲究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要善于表达自己的律己与敬人之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讲究礼仪。见面作揖,参上跪拜,危坐敛膝等等要求严格的礼仪在中国古时数不胜数。不论“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也不必言“三礼”(《仪礼》、《礼记》、《周礼》)之繁文缛节,仅是流传甚广的“程门立雪”一事,就能让人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对文明礼貌的敬重。让我们把眼光看向海外。英国绅士淑女之优雅;日本谦语卑辞之多用;法国“女士优先”之传统„„无不令人啧啧称叹。
警察礼仪规范是指在警察职业活动中体现的语言、仪容、服饰、风度等方面的形象与风范。警察礼仪规范是按照警察的有关条例规
定,在各种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遵循的文明规范与准则,是人民警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人民警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是道德品行的基本表现方式之一。
警察礼仪规范起源于军队的礼仪规范,是在军队礼仪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警务(policing)是全部警察行为的总和。1829年,英国内政大臣的罗伯特.比尔敦促议会通了《大都市警察法》,据此创建了伦敦大都市警察局。从此,历史上第一支着警装的、享受国家警俸的正规职业警察队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也正式诞生。罗伯特.比尔是公认的世界现代警察之父,他倡导的建警创制被称为第一次警务革命。
(二)警察礼仪的概念和起源。警察礼仪规范是指在警察职业活动中体现的语言、仪容、服饰、风度等方面的形象与风范。警察礼仪规范是按照警察的有关条例规定,在各种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遵循的文明规范与准则,是人民警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人民警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在表现,是道德品行的基本表现方式之一。警察礼仪规范起源于军队的礼仪规范,是在军队礼仪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警务(policing)是全部警察行为的总和。1829年,英国内政大臣的罗伯特.比尔敦促议会通了《大都市警察法》,据此创建了伦敦大都市警察局。从此,历史上第一支着警装的、享受国家警俸的正规职业警察队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也正式诞生。罗伯特.比尔是公认的世界现代警察之父,他倡导的建警创制被称为第一次警务革命。
(三)警察礼仪规范的本质和内涵
警察礼仪规范的本质是体现警察本身职业为公共安全服务的总体要求,良好的警容和规范的举止、气质是实现其职业要求的基础。警察礼仪规范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党和国家对人民警察文明执法行为的一种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是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优良品格在警容风纪、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具体体现。内容包括礼貌和礼节、仪式、容貌姿态、服饰、举止等。
二、警察礼仪规范的要求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时又是一名国家公务员,一名具有比国家公务员身份更特殊的人民警察。因此他就要集这三者的礼仪规范要求于一身,三者的总和即是警察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的总体要求,而公民和公务员的礼仪规范要求是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作为公民的礼仪规范的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要求是“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就说明对于公民来说礼仪规范的要求就是在语言上要注重文明礼貌,在行为上要尊重他人有礼有节,在生活中要孝敬、诚信、友爱等。同时礼仪是规范涉及面极广,很多都是对细节的要求。生活礼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崇尚科学”、“文明礼貌”、“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社会礼仪方面包括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常识和社会行为准则,如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的不闯红灯,不跨越栏杆,不光膀上街,不乱贴小广告,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乱停车辆,不乱摆摊点等。职业礼仪方面创建文明行业,完善各行业、各工作岗位的文明礼仪规范,包括工作礼仪、服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党政机关、执法部门、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的仪态规范、服饰规范、语言规范等职业礼仪。
其次是作为公务员的礼仪规范要求,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要求公务员礼仪规范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公务员礼仪的规范,必将直接有助于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规范化的公务员礼仪属于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事部所发布的《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对我国公务员提出了“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庄”等八个具体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它们共涉及政治规范、业务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能忽略的是,礼仪规范是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的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普及公务员礼仪,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规范警察礼仪的方法和途径
(一)总体原则。规范警察礼仪,既要令其与警察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规范警察礼仪,理应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在规范警察礼仪的具体过程中,下列四个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其一,目标明确,对警察礼仪加以规范时,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目标,即:健全人民警察制度;促使广大警察内强自身素质,外塑政府形象。其二,循序渐进,规范警察礼仪时,应分步骤、分主次地循序渐进。就步骤而言,在规范警察礼仪时,应当兼顾警察礼仪自身的逻辑体系与广大人民警察的实际需要,并逐步进行。就主次而言,则首先对实际工作中运用最多的外事礼仪、接待礼仪、服务
礼仪与办公室礼仪等加以规范。其三,切实可行,应当强调指出:规范警察礼仪,绝非搞形式主义、官样文章,而是要为我所用,服务于现实。因此,必须简洁明了,要求具体、切实可行。大而无当的东西不要搞,难以操作的东西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决不搞。其四,大力推广,警察礼仪一经规范,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地予以推广。在推广警察礼仪时,一要长期坚持,二要总结经验,三要逐渐定型。建议在适当的时候,由有关部门出面制定专门的《警察礼仪规范》,并正式向全国发布。
(二)具体方法。
1、提高认识。要让每一位民警都认识到规范警察礼仪的作用和意义,养成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主动规范自己行为良好习惯,在规范礼仪的过程中自觉而不是被动,积极而不是强迫。同时还要将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荣誉感不断增强,进而自觉的投入到礼仪规范中去。
2、明确标准。警察的管理机关要将警察礼仪的要求、规范进行集中整理,制定出统一的标准,通过文件、读本、影像资料等形式在警察队伍里广泛宣传,使每一名警察都知道礼仪规范的标准是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3、严格要求。在工作里、生活中都要以相关的标准进行要求,领导带头垂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里按照规范的警察礼仪指导行为。加强警务管理,将礼仪规范作为警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平时的培养,将其列入考核目标。开展警容风纪的督察,加强督促检查,纠正错误行为,使不规范的行为和不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逐渐减少,最终达到杜绝的目的。
4、加强训练。一方面要督促民警在日常的工作、生活里自觉按照标准的礼仪规范开展工作,巩固礼仪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业务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岗位练兵等开展系统的警察礼仪训练,纠正不标准的动作,强化标准动作的掌握,进而提高整体警体技能和礼仪规范水平。
四、规范警察礼仪有助于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的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作为公务员的人民警察来说规范的礼仪,将直接有助于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而论,在提高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方面,警察礼仪的主要功能有三:
首先,有助于提高警察的自身修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文明程度空前提高。在日常交往中,公务员不仅要遵法守纪、爱岗敬业,而且也被要求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作为衡量个人文明的准绳,礼仪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一个人的仪容仪态、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所谓“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平时,包
括人民警察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往往具体体现于其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种种细节之中。有鉴于此,在我国警察队伍里普及警察礼仪,将促使广大人民警察从检点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其次,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形象。目前,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都十分重视自身形象。而塑造良好形象,则是礼仪的基本作用之一。在日常工作中,独挡一面的人民警察往往被视为政府的具体化身。人们对每一名警察印象与评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其个人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也就是说,在群众眼里,警察代表着政府,警察的个人形象往往与政府形象划着等号,所以警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政府形象的维护。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篇7
一、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认真研究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的有关政策文件,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以战略的眼光、与时俱进的思维、开拓创新的举措, 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切实加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 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基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并把各项任务纳入任期目标, 市、县、乡 (镇) 财政应设立专项经费, 确保文化站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 相关部门、乡镇要提高对文化站、场馆建设的认识, 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 简化办事程序, 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社会各界认识到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进而拓宽群众文化空间, 为人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 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愿望, 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多措并举, 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群众文化队伍
首先, 对基层文化专干的聘用、考核等采用严格的制度, 严把“入口”关, 达到一定的素质、技术条件才能担任文化馆 (站) 的专业干部, 做好工作;其次, 制止文化专业干部身兼多职现象, 使他们做回本职工作;再次, 要有计划地对文化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改变目前文化艺术人才断层的局面;最后, 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各镇主管部门可以和学校牵头, 把本地的一些民间特色、传统文化等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在镇中小学校进行宣传、辅导, 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热情, 同时, 制定出台一些激励机制, 通过文化专业干部培训业余文化骨干, 组建文娱活动队伍, 达到普及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
三、立足实际, 促进群众文化多元发展
一是要根据基层实际, 善于整合各种资源, 努力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 做到“一站多用, 共建共享”, 克服点多面广、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要借鉴学习外地文化发展经验, 倡导白天谈经济、晚上谈文化, 以文化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又以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文化的繁荣;三是培育文化品牌, 实施文化产业“一区 (县) 一品牌, 一乡 (镇) 一特色, 一村 (社区) 一团队”战略, 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引入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发展, 有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 文化市场是一个大市场,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各种竞争机制, 让文化这个产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推进群众性文化建设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需求者, 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 大力推进群众性文化建设, 必将在新的层次上实现整个社会文化与生活的一体化, 创造出普通大众新的审美生活和文化人生。
1. 让文化融入生活。
文化建设的生活化取向更符合文化的本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以文化人, 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于人的日积月累的影响, 让人在平常生活中开悟见性,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我们确立指向百姓生活的文化建设理念, 其目标就是让群众能够经常和主动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 尽可能多地创造出多种贴近当地居民的文化活动方式, 做到体现时代性, 传承好习俗, 引领新风尚。如, 可以利用群众传统节日的集会, 引导和发展庙会文化;可以在现有文化俱乐部创建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其功能, 探索建立“百姓知情室”“读书社”, 以充分满足群众对现代科技知识、政策法规、时事信息、乡村政务的知晓度, 使群众的文化活动真正由节庆化、仪式化向日常化、生活化转变。
2. 让文化服务群众。
“切实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为此, 我们要大力推进和实施文化惠民计划, 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建立镇、村图书流通服务点, 加大组织公益性文化演出和文化下乡活动, 扩大文化下乡的覆盖面。要努力建好县、镇 (乡) 、村三级文化共享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数字电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民信箱及中小学远程教育等网络, 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享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要推动各地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 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需要,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流动文化服务, 扩大文化惠民服务覆盖范围, 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搞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必须把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对此, 笔者认为, 文化活动的内容要多形式、多样化。既要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活动, 也要有读书看报、文化辅导、实用技术培训、法制讲座、卫生保健常识竞赛等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既要有专业人员送戏、送电影、送卫生、送科技等输入型活动, 也要有农民业余文化团体、广大群众参与的自娱自乐型活动。总之只有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 才能真正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城乡生根、开花、结果,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才能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袁恒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 2011 (14) .
[2]贾杰文.对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3 (01) .
[3]林迪.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1) .
[4]龙先颐.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时代教育, 2012 (24) .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8
金华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特点、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回音。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文化体制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对农村文化骨干缺乏有力的培训等原因的影响,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状况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公共设施完善等方面作出努力,力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总体来看,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在农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此外,可充分利用好村内有文艺特长的人,或外请有文艺特长的老师教授当地村民学习唱歌、跳舞等,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爱好人士的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部门应积极向
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各村委会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当地娱乐设施如村文化活动室、室外健身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力争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点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4、不断开创村民展示平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风采展示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富足,还要有精神的充实和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求新、求乐、求变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篇9
怀化市坨院学校蒲玉国418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三方面的论述,提出在当前城郊农村小学重建校园文化必须从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活动、生活氛围和校风入手,结合当地的特色,深入挖掘各种有用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快课程改革与创新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
一、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师生在学校教与学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反映在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教学、生活管理制度;反映在软件方面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化形式,指学校建筑、环境布置、教育设施等;二是人文氛围,如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校风传统等;三是校园精神,包括学校规章、管理机构、师生常规要求、各种文体活动等;概而言之,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具有非强制性、潜在规范性、影响持久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认识、鉴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要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以研究的态度来操作,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加强精神文化的提高,防止只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提高的倾向。
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2.思想性原则。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个性化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形成个性特色。
5.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6.以人为本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三、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因陋就简,构建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默化的影响。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应该做到:
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现阶段,城郊小学仍处于调整学校布局的阶段,新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造成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更新,以保持常新常丽。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要道路要平整洁净。对新建学校、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做好花草树木的管理看护,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队部、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屏风、花墙、台阶、雕塑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作用,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可以使城郊小学的校园散发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因势利导,建立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
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一个学生在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只有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教职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更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正处事、公平待人,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多加关心;个人对组织要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多讲一点服从;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修炼。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3.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教育不应是刻板的训导,而应是教育生活的一种润泽。如果说校园布置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一种校园文化,那么活动则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一种校园文化。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艺术教育的真谛,展示出学生的阳光活力。学校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孩子自主成长,个性发展。
学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人文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把升旗仪式、中队会、班队会、专题讲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清明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节假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入队仪式、读书宣传活动、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运动会、歌手比赛、体育比赛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同时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达到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利用学生的操行评定和评比三好学生、优秀班队干部、先进班队等评比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学生值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4.因地制宜,形成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生活氛围是指师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规范的生活氛围来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教育法》《教师法》等为依据,制订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学生行为准则。有了规章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对教师缺乏约束力,对学生缺乏规范作用。尤其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制度及督查评估机制来制约,仅靠教师的“凭心教书”和学生的“自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形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将是每一位农村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和不懈探索的课题。
5.因利乘便,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努力营造出奋发向上,健康和谐的校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立校之本。重视和抓好良好校风的建设,可以优化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使学校管理目标具体、内容充实、机制健全、渠道畅通、运行顺利,不但利于全校师生员工文明素养的提高,而且利于发挥学校对社会的窗口示范作用。校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包括良好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学生是校风存在的主体,良好的学风能有效地促使受教主体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实现素质的优化超越。教师是校风存在的主导,良好的教风是学校教师风范的结晶,它给一批又一批教师以濡染和熏陶,使其素质不断优化。良好的教风又是一种隐性课程,能够导引学生自觉地建设良好的学风。领导作风是校风存在的主心骨,良好的领导作风有利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班子成员素质的提高。良好的领导作风又是一种无声的示范,可以感染教职工和学生,带动好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丁柏铨胡治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2.《学校管理》郭振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3.《教育局长谈课程改革》陈进兴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3
【浅谈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新时期如何加强警营文化建设05-12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09-02
浅谈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09-28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11-18
浅谈如何加强煤矿班组建设11-14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08-03
浅谈如何加强地处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08-31
浅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思想建设08-24
杜海燕:浅谈如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