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通用10篇)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篇1
1、羽毛球运动的价值综述
羽毛球运动以其入门快、娱乐性足等优点深受高校师生们的热爱。第一,羽毛球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能够让师生们通过不断的奔跑与换位来实现球体线路的变化,努力的把球击打到对方难以承接的点位,因而这种运动本身就充满了乐趣。第二,羽毛球运动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们的体质,通过前后场的不断走位、中后场的扣杀球等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动神经。第三,羽毛球运动的双方需要不断的对抗与竞技。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能够极大的强化大学生的坚韧品质。通过羽毛球运动的锤炼,既增长了智慧也陶冶了意志力,能够让大学生们以一颗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当中的得与失。
2、体育运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当中的价值内涵概述
2.1、校园体育运动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杠杆
如何估量一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呢?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所高校的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高校课外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而体育运动则是校园课外文化的主体。体育运动凭借着观赏性、锻炼性、竞技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的踊跃参与,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体质,享受对抗与合作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因此,从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便可以折射出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程度如何。
2.2、体育文化建设是繁荣高校校园的重要助力
一个和谐、健康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具备四大要素,分别为:浓郁的学术氛围、精彩纷呈的体育运动、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友好的校园环境。体育文化建设的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浓郁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励大学生们投身到学业当中,硕果累累。精彩纷呈的体育运动能够吸引大学生们的奋斗进取热情,团结互助的对抗竞技运动更能够联接学生之间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能够培养大学生努力向上的学习心态,促进他们全身心发展。友好的校园环境更是能够促进友好互助的良好风尚,这也是高校校园建设的主要使命,是完善大学生人格的主要要求。
3、羽毛球运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现状
笔者透过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来简述羽毛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当中的现状。大学生利用课余活动时间来参加体育运动。除了锻炼体质之外,也是身心放飞的一种方式。从参加体育活动的初衷来看,男生主要是为了强健体魄,选择的大都是一些具有对抗性、强度高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等。而女生选择的主要侧重塑身这一方面,偏向于羽毛球、网球等等。羽毛球凭借着上手快、观赏性足等特点吸引了诸多大学生男女的喜好。在东部沿海城市,室内羽毛球硬件设施的不断健全,羽毛球已然成为了高校体育运动的主流课程,关于羽毛球选修课程的学习人数更是年年爆满。
4、羽毛球运动的开展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当中的价值浅析
4.1、强健的体魄能够积极影响大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化发展
羽毛球运动需要双方不断积极的对打,在双方的对打回合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压制对方,为了能够扣杀球,常常需要大学生具有更优异的运动速度、坚韧耐力和强健体魄。在羽毛球双打过程当中,对抗的同时要需要兼顾到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经常从事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们往往都具备了健康、强健的体能。强健的体魄是人格构成当中的要素。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拥有强健体魄的人能够更加的自信、乐观、心理耐压能力够强,能够适应和处理人生路途当中的险阻。而精神萎靡、体魄虚弱的大学生群体则与多疑、自卑、孤僻等特质关联,严重的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运动应该是充满阳光、激情四射的,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进去,这对自身人格塑造与个性化发展都是有利的。
4.2、注重大学生群体心理培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完美升华
大学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角色,其心理与性格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羽毛球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其“娱乐性、趣味性、竞争对抗性、团队合作性”等价值内涵能够深深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体育运动能够重塑人格,同样也能够塑造心灵,美化心理。通过羽毛球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不断进取、坚持不懈、对抗果断的健康心态。在与队友合作双打的过程当中,通过默契配合、坚毅顽强的拼搏赢得胜利,运动所带来的喜悦感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学生在校园群体里的归属感。只有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们拥抱健康、优质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才能够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刘喜林.论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J].体育时空,2013,(11).
[2]霍亮,边萍,杨学文.羽毛球运动参与者锻炼效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4).
[3]戴劲.高校羽毛球课考核评分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4]郜研.羽毛球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篇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是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既是文化学的分支,也是传播学的分支,在文化学及传播学的相互渗透过程中,它形成了固有的传播特征、传播途径及传播对象,同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并不等同于一种运动形式的简单输出,而是在高校校园内的师生互动,是一项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其积极有效的传播必将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度,反之则会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7]。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要素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共享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文化价值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涵 价值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限定
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不应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而且其存在的形态也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还应包括精神形态的文化;其核心应是价值体系,而且该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为学校成员提供了日常行为准则和共同意识等等。
从目前来讲,虽然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已经广泛地受到重视,而且许多大学都在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创建自己的大学校园文化,但许多大学只是重视了“有意识的或自觉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却忽视了“自在的”经验性文化之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学者李继兵指出:在大学校园中,既存在“自在的”、“经验性”文形态,也存在“有意识的或自觉的”文化形态。
1.经验性文化。大学校园中的“经验性”文化主要是指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或活动图式,是通过习俗化、常识化的交往方式以及生活中的行为示范等经验性的文化因素表征并体现出来的。从这一认识和理解上讲,大学校园中的“经验性”文化,既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的和直接的感受及体验,也是大学人的大学生活经验的历史的积淀,是大学人自发地形成的满足其现实的大学校园生活需求的较为适宜的思维方式或活动图式的稳定化表征和体现。
2.组织性和规范性文化。关于大学校园中的组织性和规范性文化,笔者首先是在区别大学文化中“自在的”“经验性文化”的意义上凸显校园中生活文化的“自觉性”,体现校园文化中的有意的组织性和规范化部分;其次,笔者是在有意剥离学科文化和院系文化的意义上,单独探究校园中的“非自在”的、自觉的文化因素和存在形态。从校园中存在的“非自在”的、自觉的文化因素和形态意义上来讲,大学校园中的“自觉”的、“非自在的”文化因素和形态至少有三:①物态文化,主要指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文化科技活动展览以及学生自办的报刊等;②方式文化,即校内有关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运行方式、社会性团体活动以及营造或积极倡导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及规范、消费方式等;③精神文化,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不是在自发自为的“自在的”意义上,而是指通过校园舆论、认同意识、人格典范等形式或途径有意倡导或营造的师生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文化价值
1.大学校园中经验性文化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大学校园中经验性文化所营造的生活化的文化氛围及内在的精神风貌和品格等,现实地表征着大学校园文化所营造的“精神场域”,大学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这一“精神场域”,已经成为大学中不可低估的教育力量。它对大学生的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修养、内在素质等方面发生着沉浸和熏陶功能。虽然这种功能在其形式上只是潜移默化地发生,但其功能作用绝不可低估。
2.大学校园中组织性、规范性文化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其一,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在大学校园中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通过组织性、规范性的制度的确立以及教学管理活动等,把大学的办学理念张扬并弥散于大学校园中,营造出一种明确的目标指向。其二,校风、校训在大学校园中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无论是校风还是校训,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自在性”的文化存在,但更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组织性、规范性,在大学校园中营造着具有明确的和“自觉”的目标指向性的“精神场域”。如果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那么,在大学校园就形成着反浮夸、焦躁、妄自菲薄以及懒惰、保守等的思想作风,倡导和张扬一种踏实、务实、求真求是、开放民主、锐意创新等精神品性和文化性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篇4
一场中考, 把学生分为普高生与职高生两个群体。一些在初中学有困难的学生中考失利, 只能选择就读中职, 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自信, 自暴自弃, 喜欢我行我素, 不受管束, 但是又活泼好动, 渴望被认可, 需要表现自我的机会。
中职生是未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中职学校肩负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对于今天的中职生, 如何将他们的缺点转化为优点, 变教学难点为工作亮点, 是每一个中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形成课堂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笔者认为, 在体育教学体系中, 本身就包含了“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任务,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活动的最好平台。
二、中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载体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 开展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 特别是集体文体活动, 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把精力投入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中去。
党的十八大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我们在校园体育活动中, 最可体现这点的就是比赛的公平、公正, 以及遵守统一的规则,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和凡事按规矩办的平和心态。
党的十八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说爱国先爱家, 在校先爱班集体, 集体荣誉至上,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集体文体活动中, 尊重对手, 友谊第一, 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责任心, 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
体育文化建设, 可以是阳光体育活动, 也可以是大课间体育活动, 还可以是传承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等, 这些活动的突出特点是适合集体参与, 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的精气神, 充分改善他们受应试教育打击的不良心理状况。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规模大, 学生层次高低不齐, 德育工作是最大的工作难点, 我们认为, 只有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活动中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学生文明、遵纪、团结友善, 才是实施正常的文化和技能教育的前提。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 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我们在校园践行核心价值观“三进”活动, 就是要挖掘这样的活动平台和形式。而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营造、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等, 正是我们工作的创新与亮点。
(一) 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形成常规赛事
我校规模大, 专业多, 因此, 实施校部两级管理, 以大类专业为分部原则, 共分为四个全日制职业高中部。各教学部团总支开展了有计划、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 例如, 二十人齐心协力、十人滚雪球、三人大拖鞋、拔河、跳长绳、踢毽子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集体协作性强、参与面广、竞争激烈、场面壮观,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集体阳光体育活动, 集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拼搏精神, 学生从中锻炼能力, 展示自我, 鼓舞斗志, 成为育人的最好平台。
(二) 精心组织大课间跑操活动, 形成课间操新模式
众所周知, 由于时代变迁, 学生更趋向于个性发展的需要, 曾经的广播操不仅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 反而给学生造成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影响。我校学生多, 人均运动场地相对不足, 但是在教务处、体育组的周密布置和精确计算下, 设计出科学新颖的跑操方案, 我们概括为“内外分道, 正反盘旋, 八卦阵式”跑操法。此新方案一经提出, 得到全校师生一致好评, 并且一次试跑成功, 大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如今, 跑操不仅是体育锻炼, 更像是艺术欣赏, 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师生无不被这壮观的场景所感染。每当课间操时间, 校园响彻着激昂明快的音乐, 例如汪峰的《飞得更高》等乐曲, 给学生以激情, 充满着正能量。适逢学校申报中职国家示范学校建设, 我们的跑操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亮点。大课间跑操兼具逃生演练、体育锻炼、集中教育和组织纪律性培养等众多功能, 也正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重要载体。
(三) 传承精武非遗文化, 营造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 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 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增强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余姚“精武拳技”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全省唯一“精武门”组织, 是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我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引入精武非遗优秀文化中, 创造性地开展发掘开发工作, 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自2006年开始, 引入精武文化, 建设校园体育特色, 具体策略步骤如下:
1. 建立精武分会组织, 培养精武师资力量
学校由体育组教师组成课题组,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学习精武拳技, 考取武术段位和武术教练员资格证书, 加入中国武术协会和余姚精武组织, 参加各级比赛和技术培训等。这是开展传统武术文化教学的必要基础。
2. 开发精武体育校本课程、校园网络精品课程以及教学科研
2009年精武体育校本课程获余姚市首届校本课程评比二等奖;2012年精武体育选修课获首届余姚市优秀校本选修课程;2015年3月, 精武体育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传统文化教学的网络化传播教学新途径。教研课题“中职学校弘扬精武文化的实践研究”获2014年度余姚市规划课题二等奖;论文《传承精武文化, 提升中职学生精气神》获宁波市中职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3. 开展学生精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 辐射选修课、体育课
学校累计开展精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18期, 选修课7学期, 在体育课开设武术模块教学, 受训学生达2000人以上, 精武文化知识影响面不断扩大, 师生报名踊跃。2015年年初, 成立教师武术队, 习练太极拳, 取得较好效果。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 硕果累累
组织学生参加每年校运会开幕式、校园文化艺术节演出, 这些活动展现了中职学生个性张扬、阳光正气、渴望表现自我的一面, 也扩大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面。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迄今已获国际比赛16金10银11铜。其中包括省第七届农运会三枚银牌、世界精武比武大会3银2铜、集体项目省级冠军两项。2014年7月, 获浙江省体育总会颁发“传承中华武术, 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奖。屡获宁波市传统武术比赛团体总分前三名。学生参加这些比赛和活动, 锻炼了能力, 重树了他们的自信, 提升了心理品质, 助推职业技能发展。
5. 创新激励机制, 保障非遗传承
学校教务处对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展示活动都给予学分奖励, 同时我们还创立了“精武传人”段位制, 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鉴定, 以嘉奖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段位分初、中、高三个段位, 方案得到了余姚市精武体育会的肯定, 并成为余姚精武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 作为对全体精武会员和分会组织考核的依据, 这是我校对余姚“精武拳技”非遗保护的重大贡献。
6. 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与精武体育文化特色学校建设
我校开展精武文化传承教学, 为余姚精武拳技申报省市非遗成功, 增添了较重的砝码, 是对余姚精武的又一大贡献。同时, 学校建成省市非遗传承基地, 受到宁波市文化局的多次考核验收, 并拨专款资助。2015年3月, 余姚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我校“余姚市‘精武体育文化’体育特色学校”称号。“精武精神”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集中体现, 孙中山先生为精武题词“尚武精神”, 并题写“精武本纪”, 是对精武的最好奖赏。现在, 上海精武总会、天津精武总会等都是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12月, 我校课题组赴上海精武总会考察取经, 现正积极筹备精武文化教学成果陈列室, 并作为我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7. 注重媒体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2014年5月, 余姚电视台《姚江桥头》栏目组走进我校, 对精武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进行采访拍摄, 并在黄金时段播出;余姚日报多次报道我校开展精武非遗文化传承活动。2015年3月以来, 余姚青年网、余姚教育局网站等网络媒体相继报道我校精武文化传承活动。
由于媒体的报道, 我们的成功事例得到广泛宣传,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一些学校纷纷仿效我们的做法, 例如,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邀请市武术协会师傅为幼师班学生教授太极拳;余姚一中开设武术选修课, 邀请市武协师傅传授四明内家拳、女子防身术;在我们的扶持下, 余姚市姚江小学成立了精武非遗小学基地等, 可见我们的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同行的肯定和效仿。
四、结语
挖掘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 篇5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史诗巨著,广州亚运会就是风俗画册。”智立方集团CEO杨石头说。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的看法亦表明,中国的体育营销走到了十字路口:过于强调竞技成绩的“金牌营销”将逐步让位,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挖掘正成为众多公司的新命题。
赞助商的账单
据广州亚组委公布的数据,本届亚运会募集到的赞助金额超过人民币30亿元,是多哈亚运会的5倍,釜山亚运会的3.5倍。但是,与北京奥运会跨国赞助企业云集不同,广州亚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商及供应商中,国资背景企业及广东本土企业居多,尤其是后者唱起了主角。如7家高级合作伙伴中有广汽集团与王老吉两家;6家合作伙伴中有TCL和网易两家。而5家赞助商中,广东企业有4家;7家独家供应商中,广东企业有5家;27家供应商中,广东企业也占了14家。
还有不少广东企业以“捐赠”名义,搭上亚运的营销顺风车。如广州绿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借向亚组委捐赠价值上百万元的净烟产品之机,让其产品直接进入亚运会各个场馆和运动员的房间。
但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体育赛事赞助的常客,一概不见踪影。
广州亚组委市场开发部综合处处长余小波道出其中原委:亚组委市场开发部也早早向一系列热心体育营销的国际品牌企业发出了邀请,但金融危机让这些企业犹豫不前。
但他否认广州亚运会赞助面临“广东本土化”尴尬。他说,随着金融危机冲击逐渐缓和,不少企业又流露出参与的兴趣,不过,由于亚运会各级别的合作伙伴和赞助商都有具体名额限制,名额满了,想进也进不来。
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显示,此次设定的赞助商体系,从高级合作伙伴到普通供应商共分为5个级别,据了解赞助门槛分别为3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
在体育营销业界看来,一个大洲内各国参加的亚运会,赞助费用标准已经接近影响覆盖全球的奥运会了。除广汽集团投下人民币6亿元外,三星电子、361度等企业赞助费也都在2亿元以上。
但很显然,精明的赞助企业也各有盘算。
亚运会合作伙伴TCL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开拓海外市场的进展一直不太顺畅,而亚洲市场向来是TCL海外自有品牌最重要的阵地,赞助亚运是他们在区域内各国提升品牌价值、拉动销售的好机会。
以菲律宾市场为例。2009年5月,TCL利用亚运合作伙伴身份在当地举行的“亚洲之路”推广活动,当月彩电等产品销售额超过了2008年全年在该国市场的业绩,6月份的销售又比5月份提高了近20%。
加速实现国际化,也是很多广东本土企业赞助亚运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向亚运场馆提供王老吉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的加多宝集团一位负责人坦言,东南亚是全球最大的华人聚集地,王老吉凉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很好的市场基础,借助亚运会营销平台,将会让更多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认识王老吉。
韩国三星电子的目标却直指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此次三星亚运赞助权益涵盖了通信、视听、数码、家电全领域,它的野心是每一个赞助商品类别上,在华南区的市场份额至少能增长20%。
但北京欧迅体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晓东仍然认为,由于亚运会的影响力仅局限在单一区域市场,这块招牌既不能同奥运会相提并论,甚至也无法与一些世界顶级的单项职业赛事相比,对大型跨国企业的商业价值不是很大,而且亚组委要求的赞助金额水平也太高了。
比如361度,在亚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中投入2亿元,让这位资深国际体育营销人士觉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他认为,体育营销在中国有点变味了,变成了政府营销,政府自己又不想多掏钱,只有让国有企业和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买单,这些企业很难对巨大投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广州亚运会当然不是独一无二的案例,如上海F1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以及田径钻石联赛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朱晓东说。
是否存在“鸡肋”现象?
作为体育营销的主战场,亚运会体育用品公司的营销战本该最是硝烟弥漫。
但事实却是,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公司等一线选手都有点儿“漫不经心”,361°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亚运会官方赞助商,更多是和安踏公司、乔丹体育等晋江体育用品同行“竞争。
竞技风暴是各公司体育营销的重要出口和阵地。耐克和阿迪达斯难觅广告芳踪;安踏公司冠名了“中国军团”;TCL有“3D亚运我在现场,快乐亚运新视界”投放;美的集团赞助了左上角最显眼的图片栏。
亚运体育营销是否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个说法很有趣,但我非常不同意。”奥美公司体育营销总监强炜告诉记者,“亚运会在国内20年才有了第二次,有些品牌想吃也吃不上。而且这类大型洲际赛事的综合影响力,在推动社会对体育文化及价值多元化的认知方面意义重大。”即便如此,强炜也无法否认,早在2007年,奥美公司帮助客户设计亚运体育营销方案时曾发出善意提醒——“要注意消费者对亚运会中国夺金潮可能有的抵触情绪”。
显然,这一点正是羊城亚运会与北京奥运会体育营销方面的本质区别。
一般而言,赞助体育赛事的风险往往在于公司付出高额酬金选聘的代言人未能取得好成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大获成功之后,全球顶级赛事体育营销的风向标一贯在此。最简单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国人寄予厚望的刘翔因伤退赛,这让刘翔赞助商耐克公司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与2006年刘翔在洛桑国际田径大奖赛上创12秒88世界纪录不同,彼时,耐克公司在一天之内赶出了“12秒88”T恤,第一时间穿到耐克专卖店的店员身上;而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的耐克广告投放也风头强劲。
再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阿迪达斯和耐克展开冠军豪赌。为了提高命中率,阿迪达斯甚至赞助了约15支参赛队,接近南非世界杯参赛队伍的一半。
多元的挑战和整合营销
强炜和奥美的善意提醒3年后果然应验。
关于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反思,也随着亚运会的召开而火热起来。
“千万不要把拿金牌变成坏事。”强炜称,企业的体育营销要建立在消费者对体育文化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金牌本身并不等于体育,体育的审美价值,赛会的体验、交流、文化、国际传播等丰富的多元内涵如何挖掘,如何同企业产品和品牌进行对接,将成为新挑战。
对此,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与强炜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在国内,一线城市、“重度”体育消费人群和意见领袖对于“金牌体育”确已出现厌倦情绪,但众多中等发达、不够发达的四五线消费市场对于体育营销的“金牌荣耀”认可度仍然相当高。
“经常吃鲍鱼的人,现在让他吃大虾,当然感觉不给力。”张庆说,国外赛事和国际赛事在国内的落地、职业联赛和草根的社区赛事的开展正将中国体育营销载体的层次不断丰富和立体化,而企业定位于国内不同层级消费者的品牌营销,选择多元而有针对性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多元化的基础是要扎实,不能盲目。”徐阳表示,安踏公司的选择是“四年赞助同一主题”,以期在“噪音大了”、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上“形成合力”,让安踏赞助中国奥委会的“这一刻为中国”、“品牌荣耀”概念深入人心。
事实上,像安踏公司这样考虑问题并身体力行的公司还有很多。
美的公司并非广州亚组委官方赞助商,但该公司签约了男子知名游泳运动员张琳作为代言。在张琳首战意外仅获得男子200米自由泳第四名的情况下,美的公司多少有些无奈;而当张琳协同队友获得4×200米自由泳金牌后,美的的“贺喜”广告标语长时间停留在体育频道。
作为亚运高级合作伙伴,王老吉“唱响亚运先声夺金”、“举罐齐欢呼开罐迎亚运”等营销活动,多围绕“金牌”展开。
2009年,杨石头参加广州亚组委主办的论坛演讲,当时,他提出的观点是“企业亚运传播应该侧重运动美学,而非运动哲学,否则很难有二次传播”。
“2008年之后,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大众体育的社区化趋势明显。消费者对体育认知和参与方式的改变,国家、社会对体育认知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是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最该关注和思考的命题。”张庆说,金牌主题传播之外,王老吉借助终端的整合营销效果不错,李宁和安踏在亚运整合营销上的不同选择与细分也很典型。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以校园为载体, 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而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系列, 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 如高雅的建筑,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二是软环境建设, 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 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活动, 等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展其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的竞技性、建设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也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 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 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可以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通过体育文化为本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见, 充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我校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田径运动会。
我校每年都举办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田径运动会。既有传统的跑、跳、投项目, 又有趣味健身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健美操表演等, 展现全校师生团结奋进, 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各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多种单项体育比赛, 如游泳比赛, 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 合唱比赛, 乒乓球比赛, 院系、班级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作用, 也为其体育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教职工体育比赛。
我校每年组织一些适合教职工的单项和集体项目比赛, 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 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我校合并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我校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两校合并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但是,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我校在两校合并后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最明显的就是篮球、足球场地严重缺乏, 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上体育时往往是很多班在一个场地上, 而且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只有从场馆、设施、器材这些硬件设施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首要的。
3.2 保持我校原有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比如我校根据海南岛地处热带, 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在1998年就大胆提出“海大学生, 人人学会游泳”的口号, 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游泳必修课, 学习效果良好,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对“游泳特色教学”的教学条件设施、教学方法等,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以此保证这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加强我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能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运动队刻苦训练的模范作用, 来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参加锻炼。比如我校在运动队多次在海南省的三大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近两年来, 有的项目我们大不如以前, 因此, 在招生等方面要多做工作, 使更多体育尖子来海大读书, 为海南争光。近几年来高水平运动队的申请成立组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
3.4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是学生扩展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想天地。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 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方面提供场地设施的方便。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能塑造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 积极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紧跟学校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乔立波, 梁平, 陈国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60-61.
[2]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 2008, (8) :94-95.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篇7
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2.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2.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参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已经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
3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5 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2 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4.3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4 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4.5 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3-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50-51.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音乐价值 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音乐,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它通过合唱艺术、舞蹈、乐器演奏等各式各样的形式, 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审美意识、道德情操等有着深远影响。这些音乐活动的展开, 丰富了校园文化,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合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合唱作为大学音乐活动之一,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对学生美育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用合唱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注重音乐的交流, 促进音乐教育中音乐氛围的发展, 通过合唱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对构建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 合唱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唱本省就是一种多人参与的音乐表演形式, 分多个声部演唱, 为了达到声音的统一, 最终达到一种统一的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 性格多好强, 合作意识偏弱, 合唱艺术是很多人参加的活动, 在合唱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大团队的一个个体, 成员之间要互相合作, 相互配合, 合唱是一个集体项目, 要求每一个成员相互协调, 学生在经过了合唱训练后, 能感受到大集体所带来的温暖和团队意识。
(二) 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之间的“和谐”。合唱要求声部之间相互平衡, 通过不断调节掩盖自己的个性, 以适应大家的共性, 个性服从于整体, 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和谐的声音, 增进相互协调意识,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合唱的美, 自觉地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尽力。
二 、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意义
舞蹈是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 他用独特的手段丰富着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通过舞蹈艺术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学生通过古典的或现代的, 激情的或柔美的舞蹈, 释放青春, 展现大学生青春洋溢的特点, 把校园舞蹈作为音乐教育中的形式之一, 必能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演出, 既锻炼了舞台实践能力, 又增强了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在全国开展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全国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展演的平台上, 各个高校之间有着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的过程, 更能促进高校之间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舞蹈是大学生交流的一种形式, 大学生在面临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下, 仍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大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 展示形体美,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自我感受形体美。舞蹈本身就是一个身心融合的艺术, 大学生在参与舞蹈演出中提升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创造, 以及后来的练习、表演, 开拓学生的思维, 开发想象力。舞蹈通过肢体语言, 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背景下翩翩起舞, 大学生在选择舞蹈的编排上, 大多选择富有朝气的, 符合大学生特征的舞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舞蹈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高校重视舞蹈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但是没有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用的教材, 一般教师都是在专业舞蹈的教材上进行编排, 或者自己根据以前的实践演出加以重新改编, 这种方法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教学上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另外, 舞蹈设施不健全, 不能保证学生排练的场地需要, 场地少学生多, 往往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
三 、器乐演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把器乐演奏引入课堂, 当代大学生一般只会演奏简单的乐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乐器演奏的技能, 改变以往的欣赏教学, 带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音乐, 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来, 把学生变为主体,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教授下, 学生能弹奏吉他、贝司, 敲架子鼓, 吹奏葫芦丝、拉二胡等简单的乐器演奏, 学生在乐器演奏的学习中还能学会乐理知识, 能够试唱出乐谱, 听出音乐的变化, 在长时间的演奏训练中对音高、节奏、力度的变化有了认识, 实践表明, 把乐器引入课堂, 积极调动出学生的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烘托了校园音乐文化。
“和谐”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具有高尚健全人格的学生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因此高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努力建设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刍议 篇9
价值取向决定高校校园文化的方向
价值是指事物的意义[1]。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有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 对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 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视阈下, 价值就是对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 对人和社会在导向、动力、保证等问题上的满足[2]。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 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 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3]。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以及教育教学的一切设施设备, 如校园建筑、绿化美化, 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和物化标志, 是校园文化的浅层面。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类人员、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规章制度、群体行为模式、风尚习惯等, 它是校园文化的中层面, 是校园文化更深层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层面, 它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校风传统、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4]。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1. 和谐价值取向。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其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推进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和谐为价值取向, 并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和谐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 发展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的发展价值取向表现在, 校园文化不仅要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更要能满足一所学校的发展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 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3. 政治价值取向。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高校校园是文化产生的重要阵地, 是传播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重任。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工作中的体现。校园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就是要始终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
4. 人文关怀价值取向。
大学之大, 乃学生之大。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 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 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 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 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大学的教育, 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 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 就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以学生为本。
5. 管理价值取向。
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应该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管理工作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 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 前者属于宣传教育范畴, 后者属于行政组织范畴;实践上前者是通过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过程, 后者是使人认同接受各项规章制度, 并自觉遵照执行的过程;前者的工作对象是人, 后者的工作对象是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和管理科学的不断深化, 两者的相通性日益凸显, 它们之间交互渗透、互为借鉴的性质在不断扩大和强化。而校园文化恰好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6. 实践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的实践价值取向是通过校园行为文化体现出来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学校各种社团、沙龙、学生组织等的存在, 一方面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本专业、本院系之外的同学以及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 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 为步入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 各种社团、沙龙等范围小, 活动方式灵活多变, 且由于他们的很多活动具有半社会性, 因此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易开展, 也更加有利于与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文化接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7. 生态价值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 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导
要加强对新时期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新时期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化、角色转换经常化、信息特征明显化等。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又有浓厚的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的兴趣, 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 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加强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 就是指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主动、系统研究时代和社会的规律, 并引导学生把校园文化纳入个人的自我成才体系, 从而保证高校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关于文化和价值问题[J].河北学刊, 2005 (1) :5-10.
[2]刘坤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的多重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4) :68-69.
[3]徐贵权.论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4) :40-45.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篇10
摘 要:大学志愿者服务是一个系统项目,培育良好的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关键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引领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的共享财产。目前,志愿服务已成为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维护社会安稳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志愿服务开展的十分普及。高校作为志愿服务文化培养的主要教育基地,在我国志愿服务文化的培养有着领头羊地位。
一、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含义和意义
1.高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含义
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内核,是各种社会精神力量的群体意识,指导或约束作用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志愿文化服务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志愿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精神。是指学生不求回报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专业知识和资源,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动。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在校园为基础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目的;第三,高校志愿服务文化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一样均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2.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任何社会事物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一些功能的需求。以学生为主通过奉献的志愿服务创造了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青年文化。学校志愿者行动体现了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并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文化意识。
志愿服务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志愿组织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注重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在促进为学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过程中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二、目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学校的志愿服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资源整合,工作模式等,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学生的整体效果并没有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志愿服务存在一系列问题。
1.志愿服务文化的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目前,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李春宏、王杏珍的《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刘家祥的《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等。二是关于学校志愿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如韩晶的《当代大学生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吕丽的《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探讨》、赵曙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等。
(2)培训现状。在校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文化十分推崇,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专业课培训志愿服务专业技能的院校较少。缺乏培训,使对认知偏差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存在,使学校的志愿者参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志愿服务。
(3)实践的现状。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责任感等当代大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的好处,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参与。
主办单位,学校团委是学校层面的管理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功能。多数大学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志愿者协会或服务。进入大学水平,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但从志愿服务的时间点,与节日为主,尤其是在寒暑假有足够的时间,便于有计划地安排周期长的志愿服务。
从志愿服务来看,相当多的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内容来看,如公益活动,生态斗士,社区服务等,大部分的志愿服务内容缺乏专业性,技术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更深层次的需求。
2.学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即使大部分志愿者活动有正式的组织部门牵头开展,但仍旧缺乏严密的管理,尤其是在一次志愿服务结束后,很多组织便不会再与志愿者联系,再有类似的志愿活动还需另行招募志愿者,浪费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2)服务对象和内容单一。随着支援队伍的扩大,出现了服务对象狭隘单一的状况,对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有可能丢掉志愿者自身所处阵地,使工作变成一种形式。
(3)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志愿者虽是一个不求回报,义务帮助他人的组织或个人,但是任然需要一定的服务知识和技巧,而目前的志愿服务培训组织机制非常不健全,零散不专业。
此外,还存在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匮乏等现状,使得志愿者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发挥最大作用。
三、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寻找对策,以促进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把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成成学生喜爱和支持的项目,使之逐步成为学生讨论、日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采用一些有力的举措,使志愿服务更加平常化、人性化和多样化。
1.正确引导,培养积极健康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点,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能够得到很多的教育作用和锻炼。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从“少数同学”发展到“多数同学”,从“特别人”到“一般人”,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竞争力都会有所帮助。
2.抓好学校志愿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学校是志愿服务文化继承发展的阵地。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增加相关培训课程,通过志愿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创新学校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和白塞,使学校成为志愿服务文化的发扬阵地。
3.还要开设更多稳定的学校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内容。学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创立应该遵循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不懈、等原则。这些项目应包括植树造林、公益劳动、校外教育、孤寡老人生活服务、特殊群体救助等。通过仔细论证设计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得开展的服务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可。志愿服务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是更加专业,专业化技能越熟练,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就越高。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专业和实际情况,提供诸如维修、护理、支教、法律援助、设计服务。
4.构建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活动只有坚持才会成为传统。当前,学校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还处于建设期,很多开展的活动,因为缺少相应的政策保障,都呈现暂短性、少数人参与的特点。因此,学校要敢于打破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研究和调查从而建立有效的鼓励机制,维护志愿者的志愿热情。只有具备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保障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健康发展。政府、社会、学校要齐心合力,共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政策是学校对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后盾,激励是对志愿行动的充分认可,不仅对志愿者自身有着重要意义,更大的作用是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所以,要把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发扬和宣传作为鼓励的重要方式之一。资金支持是志愿服务组织运行及服务的必需品。高校志愿服务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自身没有资金来源。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校志愿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提倡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赞助、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争取资金支持。
5.建设学校志愿主体特色文化。志愿主体文化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进行志愿行动时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志愿主体文化包括志愿者文化和志愿组织文化。建设学校志愿主体文化,需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及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志愿者个人的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志愿组织提供价值引领,社会进行相关的文化和技能培训等。文化对于组织来说,是一种凝聚力量。
四、结语
学校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持续深入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可以说志愿文化是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志愿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积极心理,还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提供创意支持。学校志愿文化服务文化的培养定会唤醒志愿者的责任感和主体精神,从而为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强劲的活力。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推荐阅读:
校园体育文化06-22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论文07-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06-20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08-13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1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05-12
校园体育文化之研究07-25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论文08-08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07-02
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总结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