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2024-07-20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共13篇)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1

二、“五严”贯彻实施后的教学应对策略与办法材料

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1、校园课堂

A、主题内容:

初中:健美操、天罡武术、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

高中: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篮球、天罡武术、乒乓球、游

泳、田径

B、实施形式:学校或年级协会、俱乐部

C、展示方式:汇报演出、比赛、竞赛成绩等。

2、社区课堂(研究性学习)

A、主题内容:初中:体育锻炼与终身发展、美食与健康、运动

与快乐

高中:CBA与NBA运营模式的比较、乒乓球赛制

运营模式及推广、终身体育锻炼与美好生

活质量

B、实施形式:学校或社区研究小组

C、展示方式:成果汇报会、小论文、调查报告、活动展板等。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2

关注点之一:学技术

众所周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学技术, 三节展示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偏离“技术”学习的要求, 而且有明确的技术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与要求 (见下表) 。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三位执教教师选择的教材均有一条明确的“技术线”, 沿着这条“技术线”, 在设计本单元每一课的技术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时都非常具体, 在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规律三大特殊规律的同时也体现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教学的思想。

依据《纲要》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课是《技巧:肩肘倒立》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时, 主要从技术维度出发, 以前压、后倒翻臀、双手撑背、屈腿肩肘倒立到直腿肩肘倒立依次展开学习。第二节课是《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教学单元的第二课时, 主要从体能维度出发, 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练习, 在发展学生体能的同时, 以巩固提高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的拍球部位、转体探肩等动作技术。第三节课是《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及运用》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 按照《纲要》要求, 主要从运用维度出发, 采用多种形式的分组合作练习, 把前两节课所学的技术运用于实战中, 进一步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

关注点之二:强体能

技术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展体能的过程, 但如何利用有限的技术学习时间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 这就需要在练习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上进行思考。

《技巧:肩肘倒立》这一节课, 授课教师主要采用集体练习及两人一组合作学练的组织形式, 练习密度超过了30%, 课的密度超过了50%, 在这样的高密度练习下, 学生的腰腹力量等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一课, 授课教师从准备活动开始, 基本上是球不离手, 或自主学练, 或合作学练, 学生始终是在行进中练习, 通过运球——传接球——投篮等多项技术的组合练习, 能让学生掌握所学技术的同时,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

第三节课《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及运用》也是如此, 学生始终是在运动中学技术, 在小组合作学练中发展体能。

此外, 辅助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发展学生体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位执教教师对辅助教材的安排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选用的都是素质练习游戏, 第一节课选用多种形式的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游戏来发展学生腰腹及上肢力量;第二节课选用平板支撑、齐心协力游戏来发展上肢及下肢力量;第三节课选用绳梯接射门游戏来发展学生下肢力量。

总之, 体能的发展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重要指标之一, 课堂在重技术的同时切不可轻体能。

关注点之三: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创新教材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等特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组织形式。

如, 第一节课《技巧:肩肘倒立》教学中, 执教教师非常有创意地运用一段经过精妙设计的四十分钟音乐和闹钟将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完美地串联起来, 并将身体比喻为闹钟的时针和发条, 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简单轻松地掌握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 学生学有兴趣, 学有激情。

第二节课《篮球: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一课的执教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利用平板电脑实时录制学生动作及课前录制的视频, 通过无线连接到屏幕播放器上进行播放、讲解分析,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第三节课执教教师注重学生平时感兴趣的组合练习, 采用不同人数的组合、不同动作的组合等形式,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技术的能力。

关注点之四:促常规

纵观三节课整体情况, 对照《纲要》中提出的常态课标准和《温州市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三位执教教师在课的开始部分都安排有队列队形练习;准备活动不仅有趣味, 还与主教材关联密切, 始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 达到了热身充分的效果;在主教材教授中, 不仅有单一的身体练习, 还安排了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或趣味比赛等;结束部分采用的放松方法手段趣味性、教育性强;课的过程中安全组织到位。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篇3

[关键词]课堂规范 备课周密 示范优美 语言规范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0

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规范在目前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存在被忽视的不良现象,分析其原因结果发现,个别教师思想上认识不清楚,把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有的课堂规范当作负担或累赘,甚至认为课堂教学规范早就应该从教学环节中取消了。对教育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表现出:备课不认真,必要的组织教学工作可有可无,上课时不整队,师生无问候,不报告人数,教师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对学生更缺乏这方面的要求),简化教学程序,不做课前准备,不布置场地器材,有时连教具也是要学生临时去拿,下课时不做必要的结束工作和小结……试想,如此下去教学工作的质量在哪里?又有何素质教育结果可言?其实, 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一些教学事故, 不正是由于忽视必要的课堂规范而发生的吗?

上好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好每个学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之一。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要成为一个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称职教师,必须坚持体育与健康教学规范。回顾我的执教经历,规范课堂使用以下八法,自感效果显著。

一、备课周密法:备课前认真阅读钻研课堂标准和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分清教材重点与难点,选择好的教案格式、教学手段,编制技术要领口诀,安排好练习次数和组数。另外,对天气、气温等自然条件和学生的水平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器材选用要兼顾全局。这样才能写出一份比较详细周密的教案,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运动负荷、备场地器材……

二、行为楷模法:体育与健康教师的师德品行、穿着、举止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因为其行为规范、上课着装、讲话态度、面部表情时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故不论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师都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楷模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三、语言规范法: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上课。坚持普通话的使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优化教学环境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要简明扼要。建议使用规范的动作术语和教学口诀,这样可节省时间,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示范优美法: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的良机,因此教师示范力求准确无误、优美潇洒、动静相宜、快慢分明。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尤其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更要示范准确才能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锻炼科学法:体育与健康课是通过有效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的,但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上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化。既要有合理的密度、运动量,又要控制好强度和学生最高心率的限度及出现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千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防止造成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故发生。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中练就一套应变本领,以防不测。

六、竞赛公平法:当今游戏、竞赛法普遍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我观摩过不少公开课和日常课,发现竞赛不公平的例子经常发生。如人数不一致,规则不统一,教师对学生“投机取巧”不指正,男女无区别,一时以快决胜负,违反“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力求竞赛达到公平的有效目的。

七、分组合理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的类型,选择灵活多样的分组形式,如耐久跑教学时按健康状况强弱分组,球类教学时按水平高低分组,艺术体操和广播体操学习时按男女分组等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各得其所,避免失落感和自卑感的心理现象发生。

八、场景美化法:学生上体育与健康课一看到宽敞的场地或新颖的器材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享受感和求知欲,自然萌发出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在课前周密设计、准备好场地、器材。即使是与前一节课上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时改变场景,突出一个新字。如进行速度跑可设计圆形、放射式、对角式场景,切忌临渴掘井,草率马虎,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以上自我执教规范八法的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纪律严明,效果好,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互相关心、学会创新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4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宣布课的内容,引入正题时得讲究点艺术,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能收的回。下次课时,我想先提出了要求,再引入课题,同样的情景,能够很快收场,进入正常的.教学中。总结一句,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对学生要求不到的,没有学生做不到的。本课与前一次课承接,教会同学一套完整的“徒手操”。

徒手操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形体教学,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教师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动作的术语,还加强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如让学生自主复习技巧,单个运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建构新的技巧知识和技能。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5

论文标题: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成功体育教学初探 作者姓名(含合作者): 周志勇 第一作者姓名: 周志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82年10月 职称: 中学高级 职务: 体育教师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及邮编: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136@#@#@#@#@ 所在单位意见(盖章):

县市区教研部门意见(盖章): 报送日期: 年 月 日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体育教学初探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是大多数体育老师都面临的难题。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最好的老师就容易成功了,但是不能否认成功也能激发兴趣。作为老师无法马上给予学生兴趣,但让学生体验成功却是能做到的。

成功的体验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说,学习上的成功,不止意味着得到教师、集体乃至学校、社会的承认和接纳,更重要的还包容着对自我价值、自我力量的认识、发现和肯定。而且成功体验是学生自信的增强剂,成功体验丰富的人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而这种良好的心境有着稳定的特征,可以扩散、迁移到学生的智力生活、道德生活、审美活动中,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其他功课的动力和信心,成为学生自信的增强剂。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体育的快乐,那他们就会参加体育活动去追求成功的体验。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就达到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

要想学生在体育课上有成功的体验,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上都要有所创新,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体育的乐趣,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首先创新的教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50米跑的教学与练习中,先让小组学生进行正50米跑,教师记住第一个学生跑到终点后其它5位学生的位置。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反50米跑练习。每人的起点是刚才跑正50米时第一位学生到终点时其它学生的位置。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到达终点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避免了身体素质的差异。这样学生练习的积极要比正跑50米的积极要高,练习的效果要比正跑50米的效果要好。

其次灵活的组织也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比如我们运用异质分组进行练习投掷或跳远时,本来是想起到优生带差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效果,结果因为差距大,成了优生表演,差生躲着不愿意练习。如果运用同质分组,让差不多的几个在一起练习,学生就有了成功的体验,反而更愿意练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组织的方法是学生获取成功体验的基础。再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教什么和用什么教,才能让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更愿意去学。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喜欢活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上起体育课就无精打彩?因为大多数教学内容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中学生因为各方面身体素质达不到,完成起来没有成功体验,反而很枯燥。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比如学习投掷时,如果学生难以达到一定的远度,我们可以改为打“冰壶”看谁投得准,这样就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大家不知不觉的练习了投掷。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器械,来进行体育锻炼,既让体育课有了新鲜和乐趣,也让学生有了动手的成功体验。这样的变通与创新,并不是说就降低了教学要求与目标,新课程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最后在教学中,可采用定量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学习态度、身心素质和思想品德各方面给予及时灵活的评价。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灵活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锻炼与学习中去。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6

摘要:体育的课堂是享受运动的课堂,是促进健康的课堂,是追求快乐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幸福的一生奠定基础,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通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实现四个“化”,即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细化课堂组织教法,强化有效课堂小结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 健康 体育教学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下定义时,也明确把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心胸宽广等心理健康内容作为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我们身边的学生中目前普遍存在着焦虑、无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缺乏意志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将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体育运动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因其娱乐性、竞争性、集体性等特点可以使人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焦虑。所谓“养乎吾身,乐乎吾心”。因此,我们应利用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促进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幸福的一生奠定基础。

一、美化课堂心理环境

1、设计科学合理、新颖美观的乐学环境。

为了让我们的体育课更好地吸引学生,学校在选购体育器材的时候,要选择外形美观、色彩鲜艳、高品质的运动器材,激发学生运动的渴望。体育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授课内容,提前设计布置好场地,并预先摆放好器材,使运动的场地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一到运动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从而调动学生运动的热情。

2、营造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乐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真诚的微笑鼓励学生,用友善的目光温暖学生,用亲切的语言肯定学生,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友好、合作、团结等品质,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信任、探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3、创设兴趣盎然、内化协调的乐学情境。

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趣味性,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场地器材,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将 “越过障碍”改为“运送弹药”这一情境游戏,将练习内容故事

化、游戏化,将练习过程中的跨越体操垫、钻过栏架、跑过体操凳等故事化为跨越“小河”、钻过“铁丝网”、跑过“独木桥”等,最后运送“弹药”至“前线”,再配以红旗、激烈的枪炮声、音乐等,让学生在战争的情境中参与练习。身临其境式的练习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练习中得到最大的展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置

1、教学内容新颖活泼。

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心理游戏,能够使学生学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助于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如在五年级体育实践课“障碍接力跑”的激趣热身阶段采用“诺亚方舟”进行随机分组,有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采用 “绕着地球跑”,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在学练技能阶段,采用“星际大战”、“警察抓小偷”、“流星雨”、“解开千千结”等游戏,可以凝聚集体的向心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整理评价阶段进行“造反运动”、“快乐动物园”等心理游戏,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消除运动疲劳,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课程。心理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2、教学内容难易适当。

在选定教材的内容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原有技术水平提高的可能性,做到难度适当。如在我校的校本课程体艺2+1中的排球垫球教学中,对于初学的学生设置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肘关节伸直,垫上一个两个就是优秀,这样就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愉悦” 的情感体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太极拳、踏板操等新颖的项目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堂上除了安排篮球、健美操等集体项目外,还可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的项目,如乒乓球、田径单项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3、教学内容组织灵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而体育教学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主要场所,再加上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又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如用舞蹈、健身操、游戏等活动来代替常规的集合后的跑步热身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游戏、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给学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开展单杠、双杠等一些有危险的技术练习时,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特别关注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差、有焦虑害怕情绪而不敢练习的学生,切忌用指责、批评和否定性的语言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我保护你”“你能行的”“勇敢些”等,使学生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如

“好样的”“有进步”“你真棒”等,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他们体验到练习的乐趣。另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生提出适当的练习要求,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练习,达到自己期望的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细化课堂组织教法

1、注重浓厚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良好心理定势的产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因此,在体育课的激趣热身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替代传统的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通过目标设置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我执教的《家乡的桥》一课,从身边的独木桥谈到家乡现代化建设的钱江九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模仿心中的桥,积极地参与到如何让身体上拱成“桥”的实践体验中去。在浓厚的兴趣面前,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信心满满,迫不及待地自己去锻炼,那么幸福地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2、注重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促进良好心理体验的发展。

体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探索的课堂。如体育实践课“叠罗汉”一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习,鼓励他们去自己探索尝试,合作完成叠罗汉练习。让我高兴的是,学生不仅给我惊喜而且是对他们能力深深地赞叹:有在两人“1、2、3”口令的配合下,一人跪撑,另一人在其背上成跪撑举腿,并同时抬头亮相,真是精美好看啊。同学们还表演了三人的,先让两人并立,成跪撑,另一人两脚踏在两人背上,两手侧平举,成功亮相。同学们还邀请老师一起来参加,有些开始还胆小的女生也能来尝试了。我给学生都照了相,在调整评价阶段的六七分钟里,我们一起围坐在草坪上,看着我们探索创造的镜头,谈论着一起合作努力的心得,脸上洋溢着成功快乐的笑容。

所以我深有体会,体育教学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启迪精神,陶冶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要把握学生特有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抉择,充分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

四、强化有效课堂小结

1、加强师生交流。

调整评价阶段我们可以进行轻松的趣味游戏,在欢乐中放松紧张的身心;通过自主讨论的方法探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真诚的交流中巩固知识;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在愉悦中享受运动的喜悦。再如上面讲到的“叠罗汉”一课中,师生围坐在一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更多的是让师生平等和谐的去谈心去交流,很真诚很有效,师生围坐在一起,“坐”出了一个平等,“坐”出了一个真诚,“坐”出了一个加强师生交流的平台。

2、注重多元评价。

积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每节课的调整评价阶段都要好好利用,多进行自我评价,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从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多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增进感情,促进友谊,形成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而教师评价,能及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坚持探索科学合理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郁,课堂气氛一定会更加和谐,身心一定会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萧山区《体育与保健新课程标准》2009

殷恒婵《体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王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1 杨偲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7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发: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并在互联网搜集有关田径训练的资料加以分析, 结合实际为本篇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逻辑分析法:在分析数据、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综合应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状态下学习, 观察力敏锐, 记忆力增强, 想象力丰富, 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 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 更应该是从兴趣出发。学生中有的喜欢游戏, 有的喜欢球类, 有的喜欢武术, 有的喜欢舞蹈等等。由于个体差异和性格的不同, 喜欢的运动项目也不同, 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兴趣, 使其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将体育活动、思想教育与身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产生自身的体验和兴趣。高中体育课实行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大单元教学。模块与模块教学内容是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基本理念来确定的, 模块教学内容一经确定, 就将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来整合多元的目标进行教学。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思想性原则;增强体质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教材多样性与兴趣性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 穿插小游戏教学, 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体会运动的欢欣和愉悦, 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真正成为热情的体育者, 聪明的体育者, 有能力的体育者, 终身坚持体育活动的人。

2.2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健康知识由体育理论知识和保健理论知识组成。新课程对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有着严格的课时比例, 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身体锻炼, 培养文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进一步学习生理心理健康和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自我锻炼, 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 健康教育观念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课时比重在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 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持久的体育动机, 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必要条件。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把一些可以终身运动的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行走、跑步、跳绳、游泳、舞蹈、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小场地足球, 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除了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外, 已经纳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内容和适应中老年人从事锻炼的内容, 这些内容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3 因人因地置宜, 注重态度与能力培养

我国地广人多, 各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 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特别是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差别更是不尽相同, 所以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可以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 灵活选择和变化。体育课虽然是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但其教学内容却有很大的灵活性。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有权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对教学内容规定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种。在选修内容上又分限制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 选修内容约占60%。 (高中选修内容学时不断增1961年:14%~16%, 1978年:30%, 1987年:38%~50%, 1996年:45%, 2000年:60%) 这就为我们体育教师施展其才华, 拓展其能力, 创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也满足了不同民族, 不同风俗, 不同地域, 不同个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使不同条件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我国对体育教学目标非常强调“态度”与“能力”的培养, 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要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充分体现了“态度”在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自主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实践能力, 关键在于其有没有体育健康意识, 取决于其对体育的“态度”。因此, 注重对学生态度与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认为:认识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 而必要的教育是形成这一认识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体育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 才能导致其行为的改变, 才能将参与体育活动变成自觉的活动。学生在自觉的体育实践中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

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锻炼兴趣, 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欲望, 必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 形成“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培养”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心理欲望, 引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效果, 使被动学习变为热爱学习, 我要学习,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态度”, 在自觉的体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基本运动能力, 保健能力, 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 体现体育在素质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向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课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而, 体育教学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仅育体, 而且育心, 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 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道德修养, 这需要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去体验、去磨练、去感悟, 以提高现代体育意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体育是一种教育行为,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 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承受生理和心理压力下,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使之不断调适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之间, 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 这种体育中的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协作意识、守法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种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的练习,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统一行动的习惯;通过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等项目的竞赛,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 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器械体操项目的练习,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胆怯心理, 培养学生顽强拼博、百折不挠、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通过传统武术项目, 使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舞蹈和健美操,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体育的德育功能和独特魅力, 早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地挖掘、拓展、探讨, 使其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5 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 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深刻领会, 积极正确贯彻。因此, 认真探讨评价方法, 是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一面镜子。

2.5.1 自我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时, 首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上表现以及学习效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小结, 检查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在自我评价中满足学生对自己不足的认知和对自己进步的肯定, 能使学生心理上达到平衡, 产生自信。师生互评能达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效果, 也能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5.2 个体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基础知识、动作质量、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是教师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审视自己的运动水平和健康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评价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先天差别等区别对待, 依据学生的身心身体条件和自身发展、发现其特长和进步的幅度, 切身体会到锻炼的好处和效果。例如, 有的同学身体肥胖, 通过长跑练习, 使体重下降, 长跑的成绩提升明显, 虽不及其他同学成绩优秀, 但与其自身相比, 还是有长足的进步。为其评定成绩时, 要纵向比较, 也给予肯定, 应予以表扬。也有的学生天生素质较好, 即使不参加锻炼, 运动成绩也不错, 这样的情况也不予提倡。

2.5.3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能充分体现其反馈功能, 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调整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教学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 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交流,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口头表述的方法, 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实现教育学的有效控制。终结性评价在于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等级评定, 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性等级评定,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和认识, 能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把握自己, 以确立今后锻炼锻炼的目的性。

2.5.4 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

理论考评包括回答问题、讨论、总结、笔试答题等多种方法, 使学生从中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 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考核包括健康考核、体能考核、技术考核、运动成绩测验等能准确地体现出教学成绩和学习效果。通过各项指标的认定, 使学生体会到锻炼的乐趣, 体育运动的作用。

我们的评价方法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保健习惯,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使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加完善, 更加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2.6 教师转换教学角色, 改革教法学法

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大纲背景下学习体育的, 因此需要一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实质, 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和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并充分跳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是课堂内容的构建者, 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是学生的引导者, 所以要从改革教法学法入手深化教学。如变换形式提高练习兴趣, 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拓展创新, 赋予教材新的活力,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3 结语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不断的改进, 这不仅使中学的体育课堂更富有了地方特点和实际的意义, 更加体现了现代的体育人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与热爱。奥运会、亚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 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兴趣与忠爱, 今后在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方面将会有更多可喜的变化。我们的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使我们的教育群体在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年华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 为了健康的身体, 为了终身体育的养成, 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 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探索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J].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2001 (5) .

[2]北师大, 滕子敬.国内外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J].

[3]李艳群, 王朝平.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3) .

[4]赖天德.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2011年国培.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8

摘 要:传统的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69-02

新课标明文指出: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力求摈弃那种传统的教学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主体、和谐、发展”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与功能

所谓“主体”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谓“和谐”主要是指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出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发展”就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实现其智力、情感及其它方面的全面发展。

“主体、和谐、发展”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是核心,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和时代特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和谐”是条件,教师只有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设了真诚、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实现学生主体主动探究,合作互动、自主发展的教学过程,“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主体、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启动——联动——能动”。“启动”主要指教师对主体的激发,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

进入“教”和“学”的准备,“联动”指学生在老师的巧妙指导下,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与教师相互影响,相互启动,相互促进。“能动”则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

“主体、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是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

1、从对教学结果的关注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再只看学生获得知识多少,而更重要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灌输与启发的对立走向统一。

2、从对知识传授的关注转向对知、情合一的关注,由知、情对立走向知情统一。

3、从对少数的关注转向所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关注,即关注“优秀”又关注“平等”的共同提高。

4、教学方向由单纯的技术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方向转变。

5、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与学生的对立转向教与学的统一。

二、“主体、和谐、发展”教学的实施

心理学指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会有一种推动自己学习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

1、启动阶段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提出、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正如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从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当问题提出,触发如同竞赛一样的激励情境时,学生往往目的特别明确,兴趣非常浓厚,求知欲十分强烈。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生活。

(2)目标导向,主动调动

教师应积极根据本课内容进行引导,提出目标,激励导向性使学生明确认识目标,产生求知欲,从而引发学习动机。如一堂《我当竹农》教学课,教师拿出一支竹笋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教师充当技术员指导“竹农”进行种笋,从而使学生有了目标,产生很强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出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联动

(1)质疑问难,因材施教

教师应多创设学生的质疑氛围,激励学生质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并积极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疑惑,教师再不断(下接第70页)(上接第69页)引导和启迪学生,让学生多发现问题,动脑解决问题,使课堂融入一种在练习中发现质疑,在练习中解决质疑氛围,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比如:一堂滚翻课(前滚翻),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尝试练习前滚翻,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和诱导学生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评价。学生尝试前滚翻后,教师再做完整的示范,让学生评价教师,并与自己和其他同学对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断诱导和启发学生拓展滚翻的动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自己设计生活实际中出现情况或情境是怎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进行解决问题,使师生融入一种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使“主体、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2)引导探究,合作互动

教师巧妙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提供给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合作,师生合作,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参与,能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自锻能力。如一堂跳绳课,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练习,创造出更多的新花样的能力,然后让小组进行交流自己小组的创新动作,这样使整个课堂在合作互动中进行,并使课堂富有活跃的生命力。

3、效果检测,充分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为教动作而教,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其过程应渗透德育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求异思维、分散思维得到发展,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的陶冶,知识的内化,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教学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五个教学环节。三个阶段即启动——联动——能动,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3)质疑问难,因材施教;(4)引导探究,合作互动;(5)效果检测,充分发展。

三、结论

1、此模式不仅能够与新课程目标与理念相一致,而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益。

2、强化了主体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且筑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而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让每个学生找到了“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4、平等、和谐、发展的教学,能大大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了解,帮助,鼓励增加,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实际证明平等、和谐与发展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活动和组织管理培养。从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益,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1998

[2] 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珊 珊.体育科学兴趣爱好与习惯.体育科学,1992

[4] 李 蔚.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

[5] 体育教学模式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三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总结 篇9

教学总结

2017年三年级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担任三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扎实做好本分工作,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体育与健康教学理论知识, 扩大自 己的知识面。工作中, 我尽职尽责, 面向全体学生, 为人师表, 深受师生的好评。我认真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向老教师 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 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 的实际, 设计课的类型, 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 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课后及时对该 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渗透思德教育 通过教学和游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三、队列队形训练

这学期重点抓了队列队形练习, 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假期,对队列队形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再纠正就困难了。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10

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之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关注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为每个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将体育文化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融合,推广和开展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文化活动,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心灵更高尚,知识更丰富,并最终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合格的现代人才.

作 者:白莉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0036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G80-05关键词:校园 体育文化 大学生 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11

关键词:健康;教学标准;品质课堂

一、研究目的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學、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六、实施策略

认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具体目标责任和要求。认真学习《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全面理解实施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办法。研制《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有力推进九龙坡区品质课堂建设。全员培训,重点打造一批体育领军人物。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健全《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各项管理制度。

总之,研究和建立《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是实施和落实我区“品质课堂”建设的根本,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这个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2.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12

1 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拓宽学科教学功能

1.1 教师应当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由全部的教职工人员一起遵守的有关人际交往的约定, 处事原则和人生价值观共同形成的隐形环境, 同时又被称作是课堂人文环境。

一个好的课堂人文环境拥有重大意义, 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以及在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都有所帮助。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对于课堂的常规内容的实现与游戏规则的践行都要同时注重。要努力促成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还有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人格的成熟化趋向。比如, 体育健康课上,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良好的纪律意识。上课后保持列队状态时, 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动除了眼睛。学生要学会遵从规则, 以打乱教学秩序为耻。教师要显现出榜样的力量, 实现公正平等的教学工作。

(2) 老师要想创建具有人文环境的课堂, 需要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 据此来完成对学生的指引。在有“课堂小社会”称号的体育课上, 教师的人格能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拥有良好人格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信仰、道德行为、价值观共鸣的局面,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生活都得到相应的调节。

(3) 为了实现体育教学课内氛围更深层次的探索, 需要老师能在课内的教学过程中传输有关新课标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在体育课里, 学生需要自主的艰苦练习, 不躲避;虽然先辈们存在体胖个矮运动素质差的缺点, 不以此为耻, 而以那些凭借父辈优良基因而取笑他人的人为耻;老师可以向学生宣扬一种“靠自己努力拼搏、刻苦练习得来的东西”观念[1]。

1.2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性来创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

无论是学生触目可及的体育设备, 教学环境等等, 还是其他自然材料, 有智慧的老师都可以将其转换为能勾起学生兴趣的施教工具, 通过一连串的物体来带动学生的热情的方式叫做课堂物质环境。

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需要综合考虑到诸多要素, 这些要素包含安全, 技能掌握, 习得知识等等。教过体育的人都有这个认识, 只要勤快一点的做布置会场, 安放器材等等工作, 这样的工作没有难度却能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体育学习中去。构建好的物质环境条件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体育课堂的组织性及讲学效果上。

1.3 根据学生的各种特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

构建任务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获取合乎他们自身生活的兴趣、道德观。例如:故事情境的教学符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中学生使用目标设定, 团队合作, 挑战场景的环境更为有效。

2 改进教学行为的方法, 提升教学的质量

2.1 正确的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教育机会

在考量体育和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时候, 考察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相关知识掌握, 技能的熟悉、练习的效果方面, 于此同时还不能忽视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表现。完成这些任务, 需要老师充分利用教学的时间, 在学生的心理和外在方面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完成教学工作时, 教室可以联系生活, 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课内常规联系, 教学方式, 经典教学实例来展开工作。体育和健康课内教学的特点包含实践性强、实在、效果突出, 对此要全力捕捉, 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运动精神、心理情况及处事能力要进一步加强。

2.2 教师要科学运用课堂语言, 提高语言艺术性

2.2.1 教师的言辞可以锋利, 但是不可以过于夸大

在学生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的时期, 已出现学生过于自大, 另一面也会降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指数。以诊断效果为追求目标, 求真务实, 帮助学生从小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 赢得自信的人生。

2.2.2 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需要尽量的翔实, 还要有针对性

好比在某学生做完一次前翻练习后老师说一句“低头团身动作有提高, 要是滚动方向正了就更棒了!”远远比单纯表扬的言词要好很多。

2.2.3 需要利用顺口溜来减少字数来记忆

比如, 两脚分开请站好, 摆臂屈伸要协调;两脚同时蹬地跳, 屈膝缓冲落地, 可以作为立定跳远的顺口溜。

2.3 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示范艺术

在此条件下, 还不能忽视示范方法和示范角度的有效性。

教龄长的体育老师同时需注重示范资料的积攒, 帮助自己完成不易做到的技巧动作示范, 比如, 在完成仰卧推起成桥时, 教龄长的男教工人员需要灵活的变通学习步骤, 自然的从简单垫上练习开始, 一步一步的根据挂图, 影响资源, 优生的示范等方法来实现直接教学效果。

2.4 教师要善于科学搭配教材

在教学的时间过程中, 面临两个教材的选择时可以使用这些原则, 有“方便器材高效使用”“上肢配下肢”“复杂配简单”“负荷大配负荷小”等。比如在开始教学技巧肩肘倒立时, 适合配合游戏“绕垫子接力跑”来教学, 不仅让学生的身体的到全面的锻炼, 还让“垫子”这个材料得以发挥作用。

2.5 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有合理的策划

放的内容包含三点:一是在学生可以自主的完成运动步骤时, 二是在学生的目的十分确定明晰时, 三是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这放和引的关系属于相互辅助[2]。放让学生得到可以获得全面活动和展示的机会, 老师就难以发现学生存在的瓶颈和“兴奋点”, 找不到教学的重点和发展的机会。有放就不能离开引, 否则就会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学生愉快玩耍的乐园就取代了体育课堂。

3 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 促进课程改革

3.1 正确把握评价的内涵

(1) 测量过程, 就是客观真实的对事物的质或者量做出一个有效判断并且记录在案。

(2) 价值判断, 通过深入的在运动过程中联系主题性与客体性, 例如, 对于都是用8秒6跑50米的同学, 不同同学对这个成绩就会因为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为不同同学所经历的过程不同而影响这个客观成绩, 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此做出价值判断。

3.2 教师要理解评价的功能

(1) 复查功能, 每一次教学之前, 体育老师都要有一个系统性评估考察过程, 并且依照结果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比如在教材的挑选上, 授课的方式上诸如此类。

(2) 反馈调节功能, 在对体育与健康做考察时, 不可以时有时无, 得出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不停的完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 来完成有效的推动。

(3) 认定总结功能 (甄别与选撇:教师可以在学期末或者结束阶段学习之后对学生和自己的学习与教学成果作总结, 进行价值评估, 改进教学工作。

3.3 教师应当把握好新课程学习评价的方向

(1) 重视在教学工作中涉及的知识点与方式, 讨论的是“基于教学学生态度、行为的变化发展”, 而非“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

(2) 着重考察对于健康和体育知识的掌握与使用情况, 不局限于记忆知识:比如小学生努力做到不挑食、体育课后不喝生水, 初中生长跑中极点现象的精确处理, 重点表明的就是有效的学习可以是在行为发生变化的学习过程中[3]。

(3) 对于运动参与程度和运动训练方式的评价, 比如在做前滚翻时传统的技术能力定级只是单纯的考察一个动作的好坏, 其中表现出来的学生不惧困难, 刻苦坚持, 自信友善等行为, 能把所学的动作运用于实践中, 甚至于危难发生时, 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蔡宝来, 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1) :12-17.

[2]吴俊.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教学法[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20) :132.

(三)体育与健康校园课堂、社区课堂 篇13

一、减少场地限制,自由性发展

定向运动由于是一种依靠指向工具来进行徒步行走的运动,贯彻到体育课堂中则会大幅度减少教师在选用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学生在进行训练时能够不被器材或者场地干扰,从而专心于自己的训练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楼这个范围中来开展学生的定向运动训练,教师规定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所有分成两组的学生要找到自己藏在教学楼内的红旗,哪个小组先找到便表示先赢。这个方式就是一种探索式的定向运动,学生有着“小红旗”这个寻找目标,在教学楼中进行搜查。并且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思维拓展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学生的活动场地设为教学楼内,也就缩小了学生的体育训练的范围,也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借用体育题材、占操场或者其他训练场地的尴尬现象。

教师可以把范围限定在教室范围内,让学生在教师中寻找某一根粉笔。这种方式也将训练场地集中到教室内,当遇到雨天、雪天或者其他恶劣天气时,定向运动就起到良好的协助作用,帮助师生在合适的地点进行同样要求的训练,并不会因为天气等客观原因来限制体育课的开展。而学生在教室内寻找粉笔的训练法也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在体育运动中,起着引导作用的思维意识对体育活动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定向运动在初中课堂的运用突破了场地的限制,为教师教学的自由选择提供了途径,也为学生自由训练创造了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定向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在活动进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任务去完成,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目标,使得他们心中有着一定的方向,为自己的发展树立起强烈的目标意识。而在学生的体育发展中,目标性意识的训练不仅是体育教学目标中的观念,也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意念。所以教师在定向运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目标性,培养他们探索目标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整个操场进行一个“夺宝”式的定向运动,将一些物品视为“宝藏”分散放在操场的各个角落,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探索宝藏这个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必须懂得教师的心理,去猜测这些“宝藏”可能放在哪些位置,再去进行搜索,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寻找,导致时间的浪费和精力的损耗,导致训练结束都还未将宝藏找出“,夺宝”计划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这种目标式的定向运动训练还要关注到藏宝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的推测和思考下再去进行夺宝探索活动,这是一种目标性的训练方式,培养了学生为目标而思考的能力。

除此外,定向运动的目标性培养还可以体现在对学生的心理毅力的锻炼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姿态,不允许任何移动。这个看似是毅力训练的方式,其实也更是对学生目标性意识的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姿势不动,让学生心中有着一种“我达到多长时间便可以完成任务”的信念,从而在自己的信念下,坚持到底,完成目标。这种方式不仅是对学生目标意识的培养,更是为学生将来在旅行过程中或者野外探险活动中心理意念的锻炼,只有通过这种强有力的训练,学生才能够树立起强大的内心。这也是定向运动训练中所宣扬的思想。

三、技能培养,独立生活

定向运动是一种探险式的活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扩大范围,设立障碍,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探险”提供条件。在探险中,学生要运用野外生存的方法和常识以及地图、指向针、探测仪等工具进行探索活动。教师不放在整个校园进行一场模拟式的探索训练,并且设立一些障碍点,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同伴协助才能穿过,为下一步探索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指南针进行方向定位,帮助自己确定好行走的方向;还可以使用对讲机,确保自己能与同伴保持好联系,也为团队合作提供一定的渠道;在迷失自己的道路时,学生还需要借鉴地图来帮助自己定位,以保快速走出困区;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要掂量好每个人的身体特征和性格特征,以便能够在合适的时机选出合适的人员进行解决困难的任务,保证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的协调发展和“安全”。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能通过定向运动表现出来,学生在经过训练后,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加强自己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从活动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未来的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定向运动中学生拿着一张地图和指南针就可以进行探索;遇到困难或者陷入困境时,可以拿出对讲机进行呼救,要求伙伴前来救助;在集体碰到障碍需要协调时,能力差的学生能够得到能力强的学生的保护……这些现象都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不能看到的,学生在定向运动的训练中,不仅了解了探险知识,增加了自己对探险的知识,而且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自己的友谊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当真正遇到困难时,学生们能够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有充分的技能去应对。

总之,结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发展的理念,定向运动不仅能够为初中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途径,凸显教学理念,更能够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的学生拥有实际的技能,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发展,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将定向运动教育方式加入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这种方式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发展、能力拓展、安全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涂岭中心小学2009年春德育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0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