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2024-10-07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精选11篇)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9月~11月, 我们对抚州部分农村中学抽样调查了初一至高二的五个年级, 共50个班, 2 6 0 0人次。

1.2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 问题座谈和专题谈话等方式, 采用数据统计法,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数据统计。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对体育健康认识的正确与否是体育锻炼的动力。我们为此作了专门调查 (见表一) 。

表1可见, 抚州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是好的。按选项的百分比的排序依次是;为了健美占第一位, 为5 0%, 为了健康占第三位, 为4 85%, 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为了更好读书的占42.4%, 列第四为;这四种选择意象表明, 农村中学生对体育认识大多是积极的。但值的注意的是, 有占49.8%是想参加体育但是没有场地, 这一项列第二位。还有38.4的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没有时间的, 这一项列第五位。可以看出, 当前农村中学没有足够的设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务农的家庭占多数, 所以学生一般回家还需要帮助父母做大量的家务, 所以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占30.52%;体育能充实生活, 占28.3%;体育培养意志的认识占32.2%左右;体育培养人的人格, 占20.7%;能享受快乐的占34.4%左右, 锻炼身体可以完成社会任务的占6.3%;锻炼身体是为了保卫国家的占15.6%。说明中学生有1/3的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人生价值和健康的价值, 这是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因素。但是农村中学生缺少体育场地, 要帮助家里做家务, 放学后路途还要花时间, 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条件买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械等原因, 造成这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偏差, 不能正确的认识体育的人生价值, 他们大多数参加体育活动是被动的。其中有1/4的学生是为了体育达标, 而参加体育锻炼, 有占3%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有2.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 如何转变这部分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是搞好农村中学体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2抚州农村中学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是指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时间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不足的, 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也不多, 时间分配时段也不一致。如果早晨锻炼的时间较短, 这一时段有12.4%的学生锻炼为10~20分钟, 占13。1%;20~30分钟占13.6%;30分钟~1小时占15.8%;1小时以上占6.9%。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学生体育锻炼最多的是在下午, 如这一时段锻炼10~20分钟的仅有18.4%;20~30分钟的占19.2%;30分钟~1小时的占16.8%;1小时的占17.2%。总体上看, 农村中学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保持经常性的不到20%, 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在30分钟左右尤其是在下午锻炼者占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这种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主要是受上学路途远近的影响。据我们调查, 这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 这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有场地的便利和受其他爱好锻炼学生的影响, 这部分农村学生锻炼时间多在下午第三节课后和中午。

2.3抚州农村中学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

抚州农村中学体育场地有限, 加之农村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因此, 他们课余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城市中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和特殊性 (见表3) 。

2.4抚州农村中学学生课余开展体育活动的地点与形式我们选择调查的农村经济较发达, 因此情况比欠发达农村更好 (见表4) 。

由表4可见, 农村中学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地点排位情况:第1位的是学校操场, 占15.2%;第2位是篮球场, 占1 3.5%;第3位空地, 占12.5%;第4位家里庭院, 占7.6%;第5位是田金径, 占6.7%;第6是村里体育场所, 占5.6%;第7位是乒乓球场, 占5.1%;第8场地, 占4.8%;第9足球场, 占3.4%;第10位是键身房, 占1.5%。总体上看, 农村中学学生主要体育活动场所还是以学校为主。近年来,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各乡镇建有不少体育活动场所, 这也为农村中学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 所以有占5.6%的农村中学学生利用村里体育场所 (主要是篮球场所.乒乓球室) 开展体育活动。表4还可以看出, 除了篮球场之外, 足球场, 健身房锻炼的学生较少, 家里庭院 (主要是打羽毛球和体操) 还是重要的活动场所, 这比欠发达农村中学要好的多。在走访调查和座谈中, 我们还了解到, 农村了解学生课余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 主要是与同学, 邻居结合或自由型的, 而与班主任, 家长, 学校集体一起的体育活动偏少。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调查结果显示, 抚州农村中学对课余健身的认识主要是为了健美, 为了健康, 为防病和追求乐趣。说明抚州农村中学对体育认识已有初步的认识。然而对农村的学生来说, 他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样可以少生病, 又能为家里干农活, 这是农村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目的。

3.1.2农村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在下午和中午, 晨练的学生较少。

3.1.3农村中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上也有自身特点, 主要开展篮球, 足球, 乒乓球, 羽毛球, 跑步, 散步, 这些项目虽然有一些锻炼效果, 但在项目多样性方面远没有城市学生那么丰富。

3.1.4农村中学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地点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 形式以个体和自由性为主。总体上看, 农村中学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松散,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了解太少。

3.1.5农村中学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 锻炼身体的针对性也不强, 致使一些体育活动达不到健身、健体、健心的效果。

3.2建议

3.1.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南昌农村中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是很大的, 兴趣也是广泛的。但是农村学生缺乏体育健身知识的现象是较普遍的。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对他们加强健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指导。使农村中学生能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参加体育锻炼。

3.1.2农村中学生应把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作为发展学校体育和看作课余教育的内容来抓, 加强课余指导和组织, 体育教师在这方面应制定课余健身计划, 并确实付诸实施。

3.1.3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农村学生健身观念、意识、行为的培养, 教会农村学生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开展体育活动, 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1.4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设多样性的体育场地, 有条件农村中学应加强对学校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 以方便大多数农村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的使用, 确实从穷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发, 把农村中学课余体育活动活动办得有声有

参考文献

[1]张永明, 翁家银.广东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J].体育学刊.2001, 9 (5)

[2]范立仁, 顾美蓉, 干华倬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 3 (2)

[3]姚丽琴, 左新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 5 (2)

[4]桑莉等.论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错误观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3) :86-87.

[5]史湘平.对湖南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云梦学刊.2007, (5) :135-137.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2

摘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是保证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不断上升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应该“因势而变”,以新的形式、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倾向,是保证课余体育活动实效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关键词:社团模式;学生;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不足,这种现象固然有客观成因,如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这项工作缺乏认识的问题,没有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不足等;也有学校不重视体育工作的问题,由于课业负担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忽视师资、场地、器材的建设等,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对学生缺乏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供学生选择的课余生活内容多了,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机、上网聊天等等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远不如这些,只要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课余体育社团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社团的个人愿望和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学生还是愿意挤时间参加体育社团的。

一、开展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学生对体育社团比较感兴趣,并且愿意与兴趣相同的同学参加活动,因此,采用社团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活动平台,学生就容易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而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相符合的,也有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结合现时期学生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倾向,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群体认同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同时对于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所以用学生社团模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切实可行的。

二、运用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四点做法

1、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组建社团。以社团模式开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就是把对某个运动项目具有兴趣倾向的学生自愿组成一个集体,按照社团的要求来开展群体活动,使社团成员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在我校开展社团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客观实际,拟定要成立的体育社团,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组织学生报名参加社团活动。由于每个社团都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因此社团内部存在着一种客观的亲和力,同学们通过社团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共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个人爱好,完善自我,从而使社团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逐步增强。

2、以学生自治为原则培养社团干部。学生自治是社团活动的基本机制,关键在于社团干部的自治自理和自主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养和引导,放手让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对他们多鼓励少责备,引导他们在工作中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载体,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我校在筹备开展体育社团时,高度重视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对社团的首批负责人,我们在学生中选拔在某个运动项目有特长、又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担任社团的组织者,同时规定社团的组织者作为各社团的首届负责人,以后各社团的负责人由社团选举产生。对确定的社团组织者我们进行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的培训,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使这些同学在社团成立以后能够自主开展社团工作,并对社团的发展、凝聚社团成员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全面客观的审视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社团一个准确的定位,结合上级的政策性文件和本校的实际,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团工作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和激发社团活力的重要保障。在完善社团制度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制度的落实和贯彻上。通过建立“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活动”、“优秀社团干部”等评比表彰机制,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形成鲜明的导向,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通过实践,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

4、以和谐为目标调配活动资源。要引导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同时,要鼓励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做到特色出人才、特色出效益,通过创新增强社团的凝聚力,达到营造和谐社团的目的。另外要积极培养社团成员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声誉意识,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科学地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人才。

(二)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成效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良性发展的蓬勃景象。

1、促进了学校的群体活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健身性、娱乐性活动来放松紧张的精神,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体质,调整生活节奏,陶冶个人情操,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的运动场、校园各个角落都是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欢乐天地。好多同学都深有感触的说:“现在一天不参加社团活动,就感觉心中空荡荡的”。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群体活动。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确保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而且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另外,学生在参加社团专项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该项目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为以后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运动苗子的发现与培养。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挖掘和发现了一批有运动天赋的体育人才。

三、体育社团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活动课的实践,不但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掌握了许多体育游戏的方法和体育运动技能。通过小型体育比赛,了解自己在身体素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自己要保持和努力的方向。学生们也在活动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体育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体育课的体育活动,开始走进专业体育社团去更深入的学习体育专业知识。

2.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每学期的小型体育竞赛的开展使体育教师感到了压力。因为比赛成绩不但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态度的检验。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和学生交流。社团训练中也要求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总结思考,找到技术突破口。例如:阳光伙伴社团中两人三足比赛,要想获胜就得跑得快。怎样跑得快呢?解决技术问题(默契和跑的节奏)。怎样解决呢?听节奏先由踏步到小步,由小步到大步,再由走到跑地练习。这些是教材没有的,必须教师自己总结。在这个总结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积累,会使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专业素质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3.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和体育习惯的促进

学校内开展多种多样体育社团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和环境,并且将这种氛围辐射到了家庭和社会。我校12月的小型体育竞赛是跳绳,开幕式中跳绳社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学生们就利用一切时间练习跳绳,争取加入跳绳社团,除了课堂上,还有清晨的操场上,课间的楼道里,小区内„„学生的认真态度也吸引的家长,他们也十分关心孩子的锻炼效果,纷纷打电话来咨询,“跳多少个可以打破记录?什么时间比赛?跳绳有没有什么窍门?能否来观看比赛?现在,怕体育活动影响学习成绩,而阻止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家长越来越少,要求并支持孩子加入体育体育社团的家长越来越多。

小小社团蕴含着大智慧,要把社团活动搞好,还需要我们不断开扩眼界,不断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未知。

参考文献:

提高课余体育活动兴趣“八法” 篇3

任何一门课程、一项活动,要吸引学生,收到实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体育教师,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组织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都应该多加思考、认真研究,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活动,同时遵照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想的效果,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并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呢?

1.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指引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有需要就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要使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产生兴趣,首先必须要激发起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有了明确的动机,学生就会积极地、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只有在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动机的激发才能发挥作用。在活动中要力求活动的内容新颖、生动,并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收到效果。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设法使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动机与眼前的活动发生联系,转移到课余体育活动上来。例如,学生希望将来做某个项目的运动员,那么教师就应不断地加强引导,引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动机,去攀越更高的山峰。而对于一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逐步建立明确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每次训练和活动都有方向,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2. 选择合适项目。要想有效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尚不大成熟,对很多项目可能都感兴趣,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导,可能练什么都是“一瓶水不满”,所以教师就必须发挥自己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第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因为一个人对某种运动兴趣越浓,越容易坚持持久,越能获得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倘若选择那些自己都不太喜欢的项目,开始还能参加,但时间一长就会不感兴趣了,失去了参与的动力。第二,根据运动项目的基本要求,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健康、体质状况良好、有一定锻炼基础的青少年,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大的一些项目锻炼。如,长跑、短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如果体质较弱或健康状况有缺陷的人,则应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小的锻炼项目,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第三,教师应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教师在了解清楚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清楚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没有不宜参加某项活动的疾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3. 尊重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的特点,它是独特的。因此,教师面对的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对每一个“独特”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措施,在活动指导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所以体育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的特点,尤其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应该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体育教师就应该承认差距,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于“吃不消”的学生,可降低难度和要求,如越野长跑就可以减少距离;跳跃项目,可以降低高度和远度。这样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的确进步、提高了,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信心,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开小灶”,加大训练的量和难度,精心指导,为选择、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做好准备。

4. 开展趣味比赛。现代社会,快节奏成为大家的共识。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为了应付日渐繁重的学习任务,可谓是身心疲惫。为了缓解压力,这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而课余体育中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体育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的情绪,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地想学生所想,帮助学生在身体和心灵上放松,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力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让学生能够玩得投入、轻松、愉悦。具体可以采用比赛法、游戏法、对比法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比如:通过开展比赛(师生联谊、班级对抗、年级竞争等),使学生在“有观众”、“有胜负”、“有竞争”的条件下趣味盎然地完成练习。在这样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奇的好、情绪十分高涨,大部分学生在这种争取胜利、追求成功和超越的氛围中,“润物细无声”般地承受着接近于最大负荷的运动量,不但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还能促使学生在复杂的比赛条件下提高合理运用技术、技能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5. 组建特色社团。社团,脱胎于以往的兴趣小组,又有别于过去兴趣小组的活动层面,它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深度。社团组织,打破了班级甚至是年级的界限,学生接触到的是更多自己原本不熟悉但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更容易交流和沟通,甚至因此会结下深厚的友情。实践证明:与兴趣小组相比,社团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更多,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更高,成果展现的方式更为丰富。我校目前有20余个学生社团,而最受学生欢迎的是体育类的社团,比如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足球队、棋类组、跳绳组、踢毽组等,参与人数都超过了其他的文艺社团。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活动,每周五的活动场地学生们你来我往、你争我夺、腾挪蹦跳、欢呼雀跃,个个都是那么投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6. 展示自我才能。课余体育活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各方面体育才能的机会。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是满足学生展示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运动队靠拢的重要条件。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为此,笔者经常在校内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学生从事体育竞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一些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体育场地纵横驰骋、举臂呐喊、挥洒自如的娴熟动作赢得了场内外阵阵掌声,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己,也让大家认识到了他的运动才能,老师和同学们也会为班级有这样一位体育健儿、未来的体育明星而自豪。

7. 注重熏陶感染。学校毕竟是个小团体,即使人数再多,但也毕竟仅仅限于老师和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体育的魅力、感受运动的风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有关的大型比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锻炼的意义,真正体会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健与美的统一,对生理极限的挑战。通过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来感染学生、同化学生,使学生的锻炼由被动到适应,由适应到主动,由主动到自觉,由自觉到习惯。没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的电视、录像,如一些重大比赛的开幕式和一些重大的国际性、全国性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锦标赛等等,其激动人心的场面,其优美动人的表演,可以培养熏陶学生的对力量美的感受,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激情。再如:各种高水平的球赛、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看了以后,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美育情感,更能激发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8. 发挥激励功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这对学生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解,从中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其自主、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讲解、示范的时候,语言应清晰、明白、浅显易懂;对学生作出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如:“好”、“不错”、“有进步”、“基本正确”等。但鼓励的话语要恰如其分,并在鼓励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不仅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促进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能力的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4

开展大学生体育活动方式的研究, 不仅符合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对体育的需求, 适应国际体育发展潮流, 而且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丰富充实他们业余生活, 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将产生积极影响。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铁职院6个系 (电气系、轨道系、机电系、经贸系、信息系、人文系) 350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查阅近年来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系列资料对湖铁职院6个系350名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50份, 其中男生200名, 女生150名, 回收有效问卷333份, 有效率达95.1%。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从认识的角度来看, 我校大学生普遍喜欢上体育课, 调查显示男女生分别有79.4%和62.8%的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很感兴趣或较感兴趣。对课余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的女生为9.5%。 (表1) 说明多数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兴趣, 有较大的亲和力, 这是我校改善和促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有利因素。

(%)

3.2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从表2中可以用看出, 以参加健身、健美体育活动为首要目的的男生占84.27%, 女生占52.61%, 通过锻炼达到体形健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共识。也有以娱乐消闲、发展个性、增进交往、适应现代生活为目的的, 平均为50%左右, 说明学生正在逐步认识和接受体育的多功能。遗憾的是, 只有12.98%的女生和24.77%的男生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终身体育的需要, 反映出我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还很淡薄。

3.3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

从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总体看, 大部分同学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在2次以上, 达到了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每周不少于2次课余活动的要求。但是, 每周活动只参加1次课余体育活动的有17%。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我校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就业压力以及价值取向, 场地、器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见表3)

3.4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我校大学生每周锻炼时间3h以上男生约43%, 女生约21%, 平均每天锻炼的时间还不到30min。与《学生体育工作条列》规定有较大的差距。

3.5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

从调查中来看, 男、女大学生的喜好有明显差异 (见表5) 。男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对抗性强、活动量大、技艺性较高的运动项目上, 如篮球。女生主要喜爱艺术性强、活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 如健美操。

3.6 我校体育场地的现状

从表6可知:我校室外运动场地为3.7平方米/生, 这比国家教育部规定的4.7平方米/生小, 室内运动场地为0.5平方米/生, 这比国家教育部规定的0.3平方米/生略大, 但我校室内运动场地平时是不开放的。由此看出我校的运动场地还没有满足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3.7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及教师的辅导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出, 我校有36.57%、20.87%的男生和35.42%、23.47%的女生认为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由于缺少组织和缺少教师的辅导。

3.8 我校课余体育活动比赛情况

通过课余体育比赛可以推动课余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还可以宣传体育, 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 培养课余体育兴趣, 养成锻炼习惯。我校的课余体育比赛项目主要是篮球赛和校田径运动会, 这种课余体育比赛平均是一年一次, 从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看, 对我校目前课余体育活动的比赛种类和次数难以满足。希望学校应加以重视课余体育活动的比赛, 以满足学生们的课余体育锻炼要求, 从而达到课余体育比赛的目的, 以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

3.9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地点

我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小组自由活动, 男女比例高达75.4%~70.3%;活动的场地以运动场地居多, 男女分别达到65.8%和34.8%。虽然现今大学生校园内健身、运动方式的空间有多种结构可供选择, 但大多数学生仍喜欢传统的运动场地, 所以我校必须注重运动场地设施的进一步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以健身、健美为首要目的的男生占84.27%, 女生占52.61%, 只有12.98%的女生和24.77%的男生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终身体育的需要, 从这里可以反映出我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还很淡薄;而缺少活动场地、器材是影响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客观因素。

4.1.2 我校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知识不能很地指导自身锻炼, 迫切要求在当前的锻炼中, 讲究科学指导、掌握技术、定期检测, 迫切需要教师的辅导和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

4.1.3 统计数据表明:在参与的运动项目中, 男生排在前2名的分别是篮球、健身, 女生排在前2名的分别是健美操、乒乓球, 从中可以看出我校男女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差异, 男生的选择主要是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运动项目, 而女生却相反, 选择是则是艺术性强、活动量小的运动项目;参加课余体育的形式以几名同学小组自由活动为主, 锻炼场地以运动场地的占绝大多数, 锻炼次数男女生每周2~3次最多。锻炼时间为每周1.5~3小时以上的同学最多。由此反映出我校课余体育锻炼男女之间的差异较大, 学生锻炼的次数与时间还没有达到全民健身的标准。

4.2 建议

4.2.1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要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 形成全员参加课余体育的良好氛围, 激发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热情, 真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现代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4.2.2 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的科学引导

体育教师应参与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运动中来, 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的科学指导, 使课余体育真正成为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

4.2.3 加强我校体育文化环境改善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群众性体育活动, 如体育知识竞赛活动、辩论演讲比赛、各种体育项目比赛等等, 并要求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继续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 动员并建议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

4.2.4 进一步改善我校体育教学任务

多年来我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实践课时多, 理论课少。调查发现, 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工作后体育活动影响不大, 体育活动处于盲目状态, 这是忽视体育理论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 课的内容显得呆板, 这些环节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 也不利于学生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 这种现状我校必须改善, 以此来突出体育教学的健身性、科学性和娱乐性。

4.2.5 进一步改善我校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

要改革现有体育教学形式、内容, 破除几十年一贯的呆板式的“三基法”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和发挥其创造性的机会。

4.2.6 加强我校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

我们大学生更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线, 按照人的一生健康、休闲、职业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层次性和阶段性, 而且要考虑到全民健身的系统性与长期性, 使我校大学生具备终生体育意识与全民健身运动接轨。

摘要:本文从湖铁职院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动机、内容、频率等角度分析了我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象和规律,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对我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次数不足, 缺乏体育意识与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锻炼效果不理想, 缺少活动场地和器材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华倬, 范立仁, 顾美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0 (2) :7-11.

[2]赖天德.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体育科学, 1990, 10 (3) :7-11.

[3]左新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4]范立仁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 .

[5]刘一民, 孙庆祝, 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1) :28-31.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5

关键词体育活动运动损伤 中职学生

何谓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安排,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

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不仅影响正常的训练、比赛,妨碍运动成绩提高,减少运动寿命,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残废,甚至丧失生命。对体育健身参加者来说,也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也对体育健身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健身的正常开展。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中职学校顺利开展,本文对福建铁路机电学校部分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铁路机电学校2006级机械、机电、电子专业的部分在校生。调查时间: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

通过在体育课间休息、运动队训练时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运动损伤的部位、性质、原因以及专项特点。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分析法

汇总各项调查情况,200名学生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的人数为191人,其中以足球项目受伤人数最多,共有43人,占受伤人数的22.5%;其次是篮球受伤人数为37人,占受伤人数的19.4%;排球受伤人数为30人,占受伤人数的15.7%。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1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调查可以发现,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损伤人数共有110人,占总人数的57.6%。损伤的部位主要以软组织损伤为主,损伤的性质主要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及皮肤的擦裂伤最多。

2.1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专项特点分析

为了总结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调查,从表1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如足球项目,学生需要进行身体的合理冲撞、技术上的需要对抗,造成的损伤也就较多;而篮球项目对抗性强、娱乐性强,参加人数较多,加上场上变化快、身体接触较多、空中动作与落地较频繁,造成损伤也就多;如排球项目,损伤人数30人,占总人数15.7%;竞技性较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健身、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2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按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其中以踝关节损伤人数最多;膝关节损伤人数次之;指关节损伤人数位列第三。在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这时维持关节稳定的机能也相对减弱。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是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会发生损伤。

由表3可看出,按运动损伤性质分类,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3中职学生体育活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由表4可知,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因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其次是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遵守运动规则、场地设备不好、思想上不够重视、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参加者身体状况不良和其他因素等。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小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在学习一些新难度的动作技术或是体育锻炼时间不长的学生,他们在对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往往急于求成,违反了身体结构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这样就容易发生损伤。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场地布局不合理、设备器材不良、学生不穿运动服、运动鞋或穿皮鞋、塑料底鞋等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时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饭后、中午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体育活动。由于当睡眠不足、休息不好、身体疲劳或受伤初愈时身体功能处于不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其力量、动作的协调准确性都会下降,这时如果再不注意生理卫生,就易导致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由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微循环状态不良,肌肉伸缩能力、弹性以及关节灵活性均较差,动作不协调,这样就容易损伤,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损伤。

3结论

3.1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3.2损伤发生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3.3因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和设备不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等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3.4因人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和某些项目或动作技术对人体的特殊要求而造成的损伤,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总之,因部分中专生对运动损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运动规则与动作技术要领掌握不当、运动负荷过大及运动组织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中专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和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从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传授预防创伤技能和强化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建议

4.1加强监督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自我监督的方法,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的变

化,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同时还须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在平时体育教学中,通过“健康专题讲座”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方面的教育,提高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4.2注重讲授运动规则和技术要领,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切实了解并掌握运动规则、技术要领。教师应加强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要领和规则的讲授,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减少在体育活动中因不了解动作的要求和规则致使技术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身体碰撞和出现不合理的动作,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还应及时传授运动损伤的防护技能,针对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和种类,开展一些防护知识讲座。例如:为了预防“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学生应懂得在饭后或空腹时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和运动前不能吃冷饮等卫生知识,还要掌握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维持良好的呼吸频率、出汗后及时补充盐分和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等技能等。

4.3定期检查场地和设备情况,应定期组织检查、检修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不断完善运动场地建设,更新运动器材、合理安排器材与场地的使用等措施,教育学生不穿皮鞋或塑料底鞋参加体育运动。

4.4教会学生应对损伤的方法,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为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和预防并发症。

4.5加强学生的全面训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注意加强易伤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

4.6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训练项目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对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

4.7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集体、遵守体育道德和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良好道德品质。

4.8注重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重视运动损伤的调研,即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设施、运动技术技能、运动量等因素与运动性损伤的关系,切实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课余体育活动的探索 篇6

关键词:课余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以, 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1年7月, 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 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 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课余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形式

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 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 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 如削减学时, 减轻学生负担, 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主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 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 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 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 致使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们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娱乐在人类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 甚至是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官兵们, 他们都无一例外, 乐于接受游戏, 而非训练。

三、课余体育活动终身化

体育终身化是课余体育的新追求: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课余体育活动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 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 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如何开展学校课余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 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像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 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

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过程, 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 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 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 及时地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锻炼的功能; (2) 学习的功能; (3) 愉悦的功能; (4) 宣传教育的功能; (5) 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 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益,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制定活动规程:根据项目特点来制定, 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 而且清楚、通俗、易懂, 形成条文。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7

关键词:阳光课余体育,薄弱原因,解决办法

前言

“阳光课余体育”指的是体育课之外的一切学校体育与健康活动, 主要包括课外体育锻炼、早操、大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以及课余的体育训练和竞赛。阳光课余体育活动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延续, 又是确保每位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阳光运动的保障, 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社会适应能力、自觉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等方面, 有它独特的功能, 深受学生欢迎,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就本人对本地区的了解, 当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实行如火如荼, 而应与之相呼应的阳光课余体育活动方面就很薄弱。本文试着从理论与实践上究其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薄弱原因

1. 应试教育的干扰

由于各学校追求高考升学率, 阳光课余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 甚至被取消, 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次要, 紧起来不要。以至于很多体育计划挂墙上, 活动无组织, 只抓运动队和体育考生训练。大家都明白阳光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延续, 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 实现“健康第一”的重要组织形式。据今年我校向上一级部门提供的高二年级材料表明, 当前我校学生身高的增长已大于体重, 多为瘦长型, 学生 (尤其是男生) 的柔韧、耐力和力量素质越来越差, 肺活量等指标有停滞和下降趋势。今年我校高一到高三男女生有30多人的坐位体前屈是0值以下, 有20多位学生的肺活量没有过千。我校是生源较差的一所完全高中, 据本人的调查, 高二年级561名学生, 有近150名学生近视, 这些现象在其他学校也普遍存在。

由此可见, 中学生的体质状况有下降的趋势。阳光课余体育活动高一“松”高二“紧”高三“怕”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所以阳光课余体育活动非抓不可。

2. 主观认识上的偏差

重课内轻课外, 论成绩淡过程, 抓个别放集体。忽视阳光课余体育活动, 忽视其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发展的多功能作用。阳光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身体素质、终身体育意识、兴趣爱好、运动能力以及现代人所具备的心理品质等, 都可以通过阳光课余体育活动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它是学生在校参加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活泼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更是确保每位学生每天都有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最有力的保证。

3. 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不明确

阳光课余体育活动, 涉及面广, 内容也很多, 它是涉及学校各职能机构、体育教研组、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各种体协等, 需要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一项复杂工作。因此它的目标和计划必须动员各个职能部门, 采取各种措施, 才能得到有效施行, 不能只是几位体育教师的工作。

二、解决办法

1. 组织管理

(1) 建立阳光课余体育活动管理机构

阳光课余体育活动参与学生多, 工作量大, 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很难长期有效地做好,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由领导及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阳光课余体育活动管理机构, 以加强阳光课余体育活动管理效能, 使学校的阳光课余体育活动有章有序地开展。

(2) 学生组织的管理

阳光课余体育活动应加强学生的组织, 进行合理调控, 除学校安排活动时间外, 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和各种体协组织的协调作用, “延伸”合班选项教学的模式, 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补充”那些因选项教学而不能尝试提升其他项目学习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课的“教”与课外活动的“练”更好地结合起来。

(3) 目标管理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必须建立相应的课余体育活动管理目标、领导层的规划目标、管理层的监督目标、执行层的组织措施目标。例如, 可制定一些具体制度, 如阳光课余体育活动辅导制度, 实施阳光体育合格标准制度, 制定各种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参与者和组织者的积极性。

2. 制度管理

阳光课余体育活动的改革要完善各种制度, 制定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活动有计划

各年级或班级要根据学校的安排,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 成立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团委成立各项目的俱乐部, 学生会依据团委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辅导、咨询站。开学初, 各部门及辅导教师一起制定各自的活动制度与计划, 公示于全体师生, 并定时按计划开展活动。这样做能充分调动那些有特长的学生, 也能对其他学生进行较系统、有组织的训练。每次活动要做好记录, 以便学期结束时对各部门进行考核和表彰。

(2) 活动有时间

除保证学校每周一到两次规定的课外体育活动外, 其他时间由各组织部门自行安排。同时应结合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和目前各高中学校住校生多的特点, 提倡晨练10分钟计划。学生这样有组织、有规律、有节奏地锻炼, 既能增强身体素质, 又能在课外把注意力集中到体育活动上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延伸德育的内涵。

(3) 检查评比

由德育处或教导处、体育组、学生会体育部共同组成考核和检查评比小组。对各班各协会组织参加活动的人数、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对学生各协会的组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利用校广播、板报等形式进行公布, 并作为“先进班级”、“优胜协会”、“优秀组织”以及“优秀组织者”的评选依据。借以对活动进行调控, 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3. 方法管理

笔者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在方法管理上应重视以下几点。

(1) 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各种体协和俱乐部的配合下, 扩大活动的范围, 增加活动的内容, 可根据体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特长, 成立若干个同项或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 学生和教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锻炼。

(2) 活动过程的规范性

整个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学生在活动的同时, 应用练习的手段、组织方法拓展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 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提供保障。

(3) 活动竞赛有效性

让学生参加活动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参加的快感, 而体育的各种竞赛是最好的途径。因此, 参加竞赛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竞赛加强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热情, 充分表现运动技巧。竞赛中学生可以了解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运用运动技术、战术等有关知识来指导竞赛。有些学生还成立了“体育运动知识咨询站”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 这样能有效地普及体育知识, 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 同时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4) 活动结果的激励性

每学期都应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评选出“体育锻炼先进班级”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表现好的组织者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且纳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条件。对组织活动有创意、效果好的组织和个人给予“活动组织优秀奖”奖励。

综上所述, 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抗挫折能力以及勇敢顽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在真正完成“体育与健康”的实施, 在品德、体力、情绪、运动技能、认知变化等方面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姚蕾.学校体育学习题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健康关系 篇8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他们生长发育的特点、性别和健康状况提出不同的卫生要求,并且要求进行医务监督才能促进生长发育,防止事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贫困地区的学生还没有摆脱过去的那种生活水平低、营养差、严重影响身体发育的状况;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又存在营养过剩,过度发育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一、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影响的研究方向

1. 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的有力因素

解放初期,注意利用自然因素——空气、日光、水对幼儿进行三浴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就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发育的影响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证明课外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皮层指挥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灵敏性等都有促进作用,对形态和机能方面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但同时也观察到,如果体育不与卫生结合,不加强学生的健康管理,运动量不适当,没有相应热量和蛋白质的补充,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目前一般高等学校三年级不上体育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减少,普遍出现体质下降的情况。

2. 研究体育对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系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把重点放在中、小学方面,研究体育对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系,研究不同年龄联合体符合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学生训练的效果。如6~8岁训练滑旱冰或骑自行车较适应,因为这一阶段是平衡器官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女孩9~10岁,男孩8~11岁跃进耐力猛长,宜于训练跳跃动作。应与体育部门共同研究最佳年龄进行不同训练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课外游戏活动,也会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有益于学生健康。

二、如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外体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使身体新陈代谢旺盛。解决需要新鲜空气多而肺活量小的矛盾,弥补呼吸功能不够完善的缺陷。儿童在户外与自然界接触,充分利用日光、冷空气和冷水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因此,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必须保证充足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1. 锻炼小组

锻炼小组是在体育教师的领导下,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组成锻炼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进行锻炼。在文化课后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脑力疲劳,要特别注意安全保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含体育课),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2. 业余体育训练

各学校都有由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校、年级的运动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凡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都应该是体格检查和心血管机能试验为正常的人。同时学生每人要定期做好自我观察登记,女生要建立月经卡,供体育教师和学生本人及时了解健康状况,以便调节训练时的运动量。

业余体育训练的运动量应以从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严格控制。9~11岁每周训练1~2次,每次持续时间1小时;12~15岁每周可2~3次,每次1~1.5小时;16~18岁每周3~4次,每次2小时。运动训练一般安排在下课后。但要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不影响休息、进餐和睡眠。目前有的学校或业余体校对运动队学生供应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参加短时剧烈活动项目的运动,神经高度紧张,故应多增加糖类。脂肪只在参加游泳或寒冷条件下运动时才稍增加一些。

维生素B1、C和PP均需增加约1倍左右。短时剧烈活动项目比赛前40分钟服维生素C100~200毫克,到比赛时服葡萄糖100~150克,持久类项目比赛前1.5小时服葡萄糖,到比赛时才服维生素C。

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C有增强白细胞吞噬机能作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与血液含维生素C水平有关。维生素C充足时(血液含0.15毫克%),此时白细胞吞噬功能明显下降。在一般训练时每日补充维生素C150毫克,维生素B14~5毫克。

运动时大量出汗,必须适当补充水分,但不宜在运动中间或运动后立即大量饮水,以免血容量骤增,使心脏负担加重,口渴不一定反映机体缺水,多数情况下只要湿润咽喉,少量饮水就能止渴。在补充水分时,还应适当加盐分,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进食时间必须与训练或比赛时间适应,一般体育训练应在饭后一小时开始,因为进食后肠胃道充盈,横膈上顶,使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受影响,而且食物消化过程需使血液集中于肠胃道,因此进食后立即运动不仅不利于消化,有时甚至可引起腹痛和呕吐。运动后应有充分休息时间才能进食,因为运动时体内血液比较集中于肌肉及皮肤血管,肠胃处于一时缺血和抑制状态。运动结束后,应当休息30分钟以上再进食,在大运动量后,应当休息45分钟以上才能使心肺活动基本恢复稳定状态,使肠胃道有了适当准备后再进食。

3. 野营活动

学校应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锻炼学生身体,如组织夏令营、春游、旅行等。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眼界,增长知识,而且促进身心健康。组织这类活动时,都应事先了解该地的卫生情况,如路途远近、交通饮食的供应和住宿条件(如需住宿)。如步行就注意学生的衣着和鞋帽,行程应适合学生年龄的体力。应备简易药箱,饮水、卫生用具和干粮。野营活动要特别注意生活制度,保证休息和睡眠,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注意饮食卫生。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9

百色中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即1905年, 是广西创办于清朝时期的8所学校之一, 现有学生3 000多名, 教职工188人。作为百色市一所著名的百年名校,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被称为培养状元的学校。但是, 学校教职工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各种评价体制等方面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教师的健康状况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因此, 我们对学校教职工进行了抽样调查, 重点了解他们的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分布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干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

(1) 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如长期超负荷的加班、劳动强度过大、压力过大, 过度紧张;以车代步, 缺少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等。

(2) 由于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 超过半数的教师会出现腰酸、背疼、心脑血管等症状。2012年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 83.4%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3) 我校教师年龄大部分在30~45岁, 处在这个时期的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除了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外, 还有对父母的赡养、子女的教育及家务的负担, 没有太多时间及精力顾及自己的健康。加之生理上开始由盛转衰, 生理功能日益下降, 精力逐渐衰退, 会出现相应的身心健康问题。

(4) 学校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力度不够, 校园体育氛围不够浓厚, 教师健身意识不强, 缺乏主动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

(5) 影响教师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有:惰性和缺乏兴趣;客观因素有:缺时间、工作忙、家务重;没有运动氛围, 缺乏锻炼的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广泛, 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不够强, 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应积极采取防治策略与措施。

为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的颁布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为教师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实施十多年, 我校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目前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 目前形势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十分必要, 也非常重要, 而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组织工作复杂, 牵涉面广, 实施起来相对较难。如何组织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体育教研组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我校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组织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1) 争取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 踏实工作, 干出成绩, 拿出“东西”, 相信学校领导是会重视学校体育的。如组织教师参加“园丁杯”气排球赛, 我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既加强对学校的宣传, 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因此受到学校的高度赞扬。同时, 每逢学校举行体育竞赛活动时, 有意识地安排学校领导“露一手”, 给其显示的机会, 这样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识也会于潜移默化之中发生变化。

(2) 培养教师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使更多的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所以, 要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 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 让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 使教师在活动中感到愉快, 愿意参加, 产生良好的情感,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当教师被某项体育活动吸引时, 继而产生迫切需要去练习的动机, 就会产生渴望参加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 才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才能持之以恒地参加课余体育活动,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3) 做好开展体育活动的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通过教职工大会和宣传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 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同时, 加强对体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指导, 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能自主、自理地带头搞好搞活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4) 体育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易到难地安排内容, 避免片面的或枯燥乏味的练习。在练习中, 应根据个人差距, 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教师, 可降低难度和要求, 让他们经过努力看到和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的确进步、提高了, 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树立信心,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5) 推广适合教师参加活动的体育项目。风靡广西的气排球运动负荷适中, 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大众性和安全系数高等特点, 可满足各种人群的健身娱乐需求。目前, 气排球也越来越受到我校健身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另外, 体育竞赛可以激活广大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活跃课余文化生活。我校每学期都举行教职工气排球比赛, 使课外体育活动走上正规化,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这些举措, 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在每天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 球场越来越热闹。

课余体育活动与健康 篇10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件、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人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起到抑制的协调作用,并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苏联一位学者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

2.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进行体育运动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关专家通过对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更有自信,这说明体育运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3.体育运动能和谐人际关系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处理应激能力强。

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情绪消极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的作用,一种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试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篇11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 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 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 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2.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 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2.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2.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 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2.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 做事有头无尾, 思想混乱, 语言支离破碎, 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 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 树立远大的理想, 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2.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 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 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目前, 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概括如下:3.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地知觉 (观察) 、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3.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 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 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 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 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 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 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3.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 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 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 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 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 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3.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 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 (1985年) 指出,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 效果很好。3.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 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 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 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 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4 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 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 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 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 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少娜.体育与心理健康.

上一篇:清洁空气论文下一篇:合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