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体育竞赛

2024-10-03

课余体育竞赛(共12篇)

课余体育竞赛 篇1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 体育在高等教育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但是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情况却依然不容乐观, 这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本文从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 了解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现状;结果表明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课余体育竞赛项目不是很丰富、组织结构不健全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期为课余体育竞赛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现状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 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 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具有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健身性等特点。

1、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发展现状

1.1、高校没有常设课余体育竞赛管理机构

高校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是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具体负责机关, 是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能够高校体育的发展要求组织好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 利用课余体育竞赛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使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但是当前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建设并不健全。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 各高校没有认识到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思想上不重视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组和发展。

1.2、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频度和投入时间较少

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频率是课余体育竞赛现状的重要体现, 也体现着学生体育竞赛的习惯。现在高校生在参与课余体育竞赛上的频度非常低, 甚至一周没有不能参加一次, 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少, 不能体现出课余体育竞赛的普及性要求。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校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课余活动时间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金限制在体育场地建设上力度不大, 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齐全的体育场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

1.3、课余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及使用不合理

经费是高校开始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基本保障,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能否顺利开展,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在体育经费上情况。在这一点上,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现在高校课余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生自筹, 剩下的则依靠班费、各种赞助。在有限的体育经费当中, 也使用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从调查情况来看经费开支主要有场地、裁判、工作人员、奖励、宣传办公费等方面。在学校在自身的支出方面, 并没有给予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以最大的支持, 这一点可以说是限制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的一个最大的因素。

2、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发展的对策建议

2.1、设置课余体育竞赛管理机构

各高校应该制定课余体育竞赛促进措施, 成立专门的课余体育竞赛管理机构, 加强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学校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组织管理上的作用, 多组织一些融健身性、趣味性于一体竞赛活动, 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在课余体育活动机构设置上, 除了学校的体育老师之外, 还应该将校、系学生会的体育负责人纳入到管理机构当中, 具体负责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 借助于学生会组织在高校教育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让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2、不断丰富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和形式

课余体育竞赛应该有学校运动会、单项运动竞赛、单项娱乐性 (趣味性、健身性) 比赛、季节性单项比赛、体育节、体育周、体育文化节、校际间交流比赛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学校体育的开展。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分组方式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分组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分组方式:打破年级界线, 把全校学生按红、白、黄、蓝等颜色分成几个队, 这样的组合既可使各队实力接近, 又有利于不同年级的沟通。这种分组方式不仅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而且还可以促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

2.3、扩大课余体育竞赛经费来源

在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中除了学生自筹之外, 学校和院校应该给予活动最大程度的经费支持。学校划拨专门的经费用于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 同时学校动员体育协会广开渠道筹措资金, 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进行赞助, 保证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经费的充足。院系也应该在活动经费当中拨出部分经费用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弥补自筹和学校资金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淑民, 米力云.试述学校体育竞赛现状及改革的构想[G].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2]张淑民, 米力云.试述学校体育竞赛现状及改革的构想[G].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

[3]胡靖平.学校体育竞赛现状与构想[G].上海体育科研, 2003 (1) .[3]胡靖平.学校体育竞赛现状与构想[G].上海体育科研, 2003 (1) .

课余体育竞赛 篇2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探索

陈进武

摘要: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学校课余体育工作需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课余体育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节

新的世纪,新的热点。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而学校课余体育,也将在进入新世纪的过程中,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辛勤耕耘在体育教育园地的园丁们渴望搞好学校课余体育工作,愿意为学生们夯实终身体育的基础。然而,面对那围绕中考体育成绩、达标合格或某些比赛的奖牌而形成的校园“热点”,同学与教师一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校课余体育工作需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路。

现代社会要由现代人来创造,现代人要由现代教育来造就。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间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并实行了《劳卫制》,将课余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2节体育课,同时,要坚持作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等。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并提出搞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成绩。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第10条规定:“普通中小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安排课间操,每周要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在第四章中,又对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同年,国家教委下达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也都对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下少改革措施,如削减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致使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娱乐在人类身心成长过程中

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官兵们,他们都无一例外,乐于接受游戏,而非训练。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余体育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终身化是课余体育的新追求: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课余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从事体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期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体育各方面才能的机会。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

2、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3、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培养过程。持之以恒地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本身就是终身体育的行为,是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过程。

4、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余体育的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要体现出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方向,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结合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谈谈如何组织开展好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看法;通过“学校体育节”这种形式,全面有效

地展开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简述如下:

精心地组织和积极地开展好“学校体育节”是有效地开展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一、学校体育节的发动、组织与实施:搞好学校体育节必须抓好制定方案、思想发动、组织实施几个环节。

1、制定方案:

1、1建立组织领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认为具体做法是,由分管体育的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体育组、校团委、校学生会体育部,以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配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

1、2、确定活动形式与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广、工作量大而且繁杂,要想把它开展得很顺利而又有条理性,就必然要付出很多的劳动,通过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对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等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每学年的同一时间都能如期开展活动,使课外体育活动走上正规化,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状态。

1、2、1、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又使课外活动与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对此,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中,适时的举行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棋牌比赛及其它小型比赛等,这样能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1、2、2、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象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愿意参加,在各种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情感。

1、2、3、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1、2、4、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

的安排,及时的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1、2、5、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锻炼的功能;②学习的功能;③愉悦的功能;④宣传教育的功能;⑤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3、制定活动规程:根据项目特点来制定,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而且清楚、通俗、易懂,形成条文。

2、思想发动:

2、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讲清实施方案中的各项任务、要求,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召开各层领导小组负责人的会议,听取汇报,检查落实情况,使上下各级工作同步进行;

2、2、通过学校广播电台和宣传橱窗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2、3、对所有参加体育节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引起足够重视,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地做好体育节活动期间的准备工作;

2、4、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节的目的和价值。号召大家积极参加这一活动,搞好全民健身活动。

3、组织实施:搞好活动,制定好实施方案只是第一步,要把方案落实到实处,取得理想的效果,严密细致的组织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如每年校外体育竞赛活动运动队的组建和训练;每年一次的全校田径运动会;迎春越野长跑比赛等,这些组织复杂的专业性项目由体育教

研组具体组织实施;每年一届的校篮球赛、体育活动月和广播操比赛由校团委和学生会体育部组织、宣传和发动,班主任紧密配合并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体育组全面负责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在各项竞赛中的裁判能力培训;课外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具体组织,体育教师到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辅导;所有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场地、器材,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协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格的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各负其责。既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重负担,同时又使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落到实处,不仅仅是一种写在纸上的计划。

二、学校体育节的主要形式:①广播操比赛;②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③各种球类比赛;④各种友谊比赛(教职工联队与技能组对抗赛、师生友谊赛、年级对抗赛、与校外球队的对抗赛等);⑤小型比赛(跳绳、拨河、障碍接力等比赛);⑥体育摄影、体育征文等的评比活动;⑦体育知识讲座;⑧体育知识竞赛;⑨年度“最有价值球员”、“校梦之队”的评选活动;⑩“先进体育班集体”、“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最佳裁判”的评比活动等。

体育节的组织形式要生动,不拘一格,应有所创新,避免每年都是同一形式,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体育节,动员全体学生都参加,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体育节的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从而使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新的任务,要切实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提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依据,制订相应的评估和管理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特别是在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形势下,更应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把课外体育活动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体育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刘瑞武 试述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功能和发展趋势 中国学校体育 1993(3)

3、魏成玉 如何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中国学校体育 1993(3)

4、曲宗湖 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 人民体育出版社

5、周登高 毛振民等 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若干热点问题对话 《体育教学》 1-6期

体育教师如何搞好课余训练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余训练

【分类号】G633.96

学校课余训练为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输送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最基层的环节。要想把学校课余训练搞好,在田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处理好所涉及的人际关系。

一、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体育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处理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据我们所见到的经验资料和个人体会,与学校领导交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领导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把本职工作干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比如:把以前的“放羊课”变成优秀课,运动成绩从榜上无名,变成名列榜首;课外活动从时有时无,变成经常化、制度化,这样才能赢得领导的信赖,重视和支持。同时,体育教师也要积极配合领导工作,让领导少费心,领导工作遇到困难时,积极协助出主意、想办法,让领导少操心。二是与领导交往要从长计议。一般来说,体育教师性格直爽,工作实干,但往往因一时正常的需要和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与学校领导“断交”这种“10-1=0”的事情使体育教师尝到了“受压”的滋味。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和领导搞好关系,让领导重视课余训练,为课余训练安排时间,肯给训练机会,解决训练的一些种种困难是课余训练的先决条件。运动会取得好成绩,校长在比赛场上高兴、激动,在兄弟学校中有威望、有地位。真正体会到有付出,就有回报,风雨过后有彩虹,有的校长很负责任,不怕花钱,缺铁饼,买铁饼,缺标枪,买标枪,支持体育教师工作,甚至体育教师周六、周日、早晨、晚上训练,也到校上班。身先士卒,激励教师。

二、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尽管不如班主任那么频繁,但是很必要。通过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目的。首先,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时,要端正动机,家访要经常化,我的感觉体育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解决思想问题。一是对学生而言,比如: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很好,被选到田径队,但自己不愿意参加,这就需要与家长共同来做工作。二是对家长而言的,同是上一种情况,但自己主观愿意参加田径队,而家长怕耽误学习不让参加,这个矛盾需要体育教师去作,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其次,要尊重家长,力戒损伤家长的感情,对体育尖子和体质较差的学生的家长应一样尊重,但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师做得不尽人意,谈话应采用商量的态度不以使用讽刺、奚落的语言。做好家长工作,争取赢得学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课余训练的重要保证。

三、与学生的关系

课余训练是“苦差事”,无论教练还是运动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苦不出成绩,有的学生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感到厌烦,意志品质薄弱,教师就得给他们讲优秀运动员的事迹,激励他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名人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为学生多讲些,奥运健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流血的故事,奥运健儿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多看些奥运会影片资料,为那些给祖国人民带来这一切光辉荣耀的运动健儿们感到骄傲,更加深切地为那些付出了许多艰辛汗水而未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们感到惋惜。虽然金牌只有一个,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英雄。正像雅典开幕式上的一幕。主灯光熄灭,坐席间荧光灯像群星般璀璨,象征着我们的奥运健儿如群星聚焦雅典奥运。我总会闭上眼睛回想那壮美的一幕,是他们使这个夜晚美丽,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看后义愤填膺,会起很好的激进作用。

有的学生怕训练耽误学习,教师就得给他们制定补课措施,与他们的任课教师协商及时给予补课,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有的学生家境贫寒,训练时,还穿着漏脚趾头的布底鞋,这样怎能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练给买双运动鞋,解决他个人的训练困难,虽然一双鞋子并不贵,但是它能使师生感情拉近,关系融洽。解决好后顾之忧,有利于课余训练开展。与学生的关系得体是课余训练的基本动力。

课余体育活动的探索 篇4

关键词:课余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以, 课余体育历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1年7月, 政务院通过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 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 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为课余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课余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形式

余暇时间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当前, 国家提出了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 有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 如削减学时, 减轻学生负担, 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主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合理支配余暇时间的工作, 适时组织一些健康快乐的课余体育活动,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娱乐体育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体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游戏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游戏和娱乐是体育运动的基础, 是体育活动诞生的灵魂, 随着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教育学派的不同追求, 致使游戏和娱乐在体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们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娱乐在人类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 甚至是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官兵们, 他们都无一例外, 乐于接受游戏, 而非训练。

三、课余体育活动终身化

体育终身化是课余体育的新追求: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课余体育活动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 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它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有效手段, 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如何开展学校课余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应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 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由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像体育课那样有确定的教学大纲的制约, 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吸引力,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愉快。

课外活动项目要注意季节性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过程, 同样是体育教学过程, 只是其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广泛而已。体育教学的过程, 也就是教师教学信息输出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过程。教师教学信息的输出时机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即要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中, 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 及时地调整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要注重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综观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 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锻炼的功能; (2) 学习的功能; (3) 愉悦的功能; (4) 宣传教育的功能; (5) 发展个性和特长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从根本上讲还取决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最终的目的、功能就是使学生能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在校期间有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 增强体质和体能;使学生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文化课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益,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制定活动规程:根据项目特点来制定, 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 而且清楚、通俗、易懂, 形成条文。

四格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制度 篇5

为切实抓好我校的体育特色教育,规范管理我校课余体育训练,使我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真正做到系统、科学、有效。为提高我校运动队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提高我校在省、市、县内同类学校的知名度,为上级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了我校体育特色教育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学校与相关职能部门

一、我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由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管理领导小组领导管理,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体育工作副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全面主持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工作。

二、学校依据本校发展规划、场地器材、生源、师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组建有关体育运动队。并根据带训教师的工作态度、技能特长、带训水平、体训生评教结果等选拔合适的带训教师。对无故不服从学校安排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训练效果很差的带训教师,学校有权取消其带训资格和酌情处罚。

三、学校对课余体育训练必须的经费要予以保障。总务处负责根据训练情况适时地按照训练需要增添必须的体育器材和运动设施。班主任必须支持和配合带训教师搞好本班体训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学校必须支持和组织校队参加本校有资格参加的各级相关体育竞赛,并为争取取得优异成绩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和动力。

五、学校对带训教师给予带训补贴,补贴标准根据本校其他教师补贴标准、同类兄弟学校以及上级规定的带训补贴标准和训练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学校对在课余体育训练中、体育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带训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取得历史性突破成绩的带训教师,学校将酌情额外重奖。同时学校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要求和精神;确保每年给体育教师发放体育训练服装长短各一套。

六、每学期对带训教师的带训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带训质量和对体育特长生教育管理效果等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带训教师的考核中,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对带训教师进行奖惩。

七、组织带训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相关的体育运动训练技能培训和体育运动理论培训,注重带训教师带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持续提高。

八、学校和教师要考虑到体育特长生同时兼顾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的辛苦,要看到体育特长生对学校所做的贡献,不得因为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较差产生歧视或放任不管。对体训生因外出比赛所缺的文化学习课程,学校需安排专门教师进行补课。

九、课余体育训练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在抓实抓好课余训练的同时,切实注重体育特长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体育特长生优良文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体育特长生,学校将给予奖励;对道德品质有问题且不思改正、文化学习成绩差且不努力的体育特长生,将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和体育特长生管理细则等进行处罚。

十、学校将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管理措施,排除训练期间的安全隐患,确保体训生的训练安全。

十一、学校体育开展项目;以中长跑、竞走项目为主;举重、皮划艇、传统体育为辅。

带训教师

一、体育特长生选拔在课余体育训练管理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由带训教师具体操作,选拔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本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简章执行,坚决杜绝人情选拔。

二、带训教师要认真制定切合体育特长生实际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中严格执行训练计划,同时在需要时根据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情况调整修改训练计划。带训教师带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更不能无故旷训。对带训教师随意旷训的行为,学校将视其情节轻重予以处罚。规定带训时间确有重要事情需要处理的,必须向值日领导说明原因并请假,也可以在不影响体育特长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调整安排好训练时间并事先通报值日领导。

三、训练期间,带训教师对体训生的训练出勤情况要及时记录以实行严格监控。带训教师要随时和体训生进行训练方面的交流,有必要时要做好训练和交流记录,带训教师每学期要及时做好训练工作总结,为以后调整修改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四、训练期间,要密切注意训练场地情况,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排除,无法排除的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解决,以确保体育特长生训练安全。外出比赛或外出做适应训练前,必须提出申请并得到学校分管领导的批准,方可外出,外出期间必须全心全意带好队伍。

五、课余时间,带训教师要经常与体育特长生谈心交流,经常和班主任、课任教师进行双边交流,并在有必要时和家长进行沟通,以便全面了解学生品行、文化学习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现状,及时掌握体训生的各种实际情况,以便切实做好体训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体育特长生

一、坚持常年科学系统训练。体育特长生平均每周训练不少于9小时(其中达到和有望达到国家一级运动水平的体育特长生每周训练不少于12小时),体育特长生每周训练不少于6小时。为兼顾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每周训练时间:星期日—星期四。早晨训练时间从6:30—7:00严格控制在30分钟左右。傍晚训练时间从16:40—18:10控制在90分钟左右。寒假一般至少集训一周,暑假一般至少集训2—4周(省级及以上比赛前和体育中考前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训练时间,需事先报告批准)。

二、体育特长生训练因故缺勤的一般要及时补上,对旷训的除按缺勤训练时间两倍进行补训以外,还将视其情节轻重按照《体育特长生管理细则》进行处理。

三、体育特长生在训练中必须严格按照带训教师的训练计划进行,不得自说自话自搞一套,更不得以非正当理由拒绝训练。

四、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生活补助,凡是体育特长生都给以按时补助,对体育特长生每年训练服装长短各一套。

五、对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特长生,将依据学校体育竞赛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对学校体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体育特长生,学校将另行酌情重奖。

六、按照项目特点对非本地特长生统一安排食宿(可收取基本费用);统一安排代表队教练员、运动员中餐(运动员可收取基本费用)。对经专家组鉴定确有天赋,但家庭困难的特长生减免食宿费用。

七、体育特长生违反校规校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处理,和一般同学同等对待。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属四格中学。本管理制度从2012年3月开始实施。

四格中学

论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 篇6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和最高的荣誉。应该协调好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利用体育课进行训练;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中;加强体育生的思想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训练多样化、安全是前提。

[关键词]体育训练中学生课余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66

我校是一所县城的普通中学,是自治区的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中学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地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体育后备人才。我校一贯坚持通过素质教育的培养原则,向高校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体育尖子生,所以课余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体育教师,学校教学是一方面,运动训练是衡量教师运动能力的又一重要表现。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学校男子排球队的训练与高考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体育生是我校高中招生时只看其体育特长,而忽视文化课成绩招收的学生,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在班组里成绩不太好而又喜欢运动的学生就选择了做体育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和最高的荣誉。所以在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工作中,我总结出一些体会,想通过以下几个课余训练的方法与大家进行探究。

一、协调好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高中阶段的课余训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且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特长,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习使文化成绩下降,这样对升学产生影响,所以在训练时应做好以下两点。

1.合理安排好训练时间

高中学生相对来说学习任务较重,既要训练又要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我们要注意安排好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确保课余训练、文化学习两不误,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早上训练时间为30分钟左右,主要是以学习基本动作、柔韧性、协调性等一般性训练为主,这样学生的体力消耗不是很大,对整个上午的学习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主要训练时间都是安排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和体育课上,这样对学生训练、恢复和文化学习都不会有不良影响。

2.安排好训练周期,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训练均属于课余训练,训练只有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训练周期的每一阶段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根据现行高考考试项目的要求,我们将每个学期作为一个大的训练周期,再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将每个周期分为两个中周期。每个周期在开始、期中、期末都安排一次测试,目的是充分了解学生在每个阶段的训练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求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当学习与训练发生冲突时,训练应服从于学习,妥善处理好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同时,要求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要上好每一节课。所以,我在训练之余,利用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至第四节课的时间,不定时地到各班去观察、了解学生上课的学习情况,哪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哪些学生上课伏台睡觉,喜欢上什么科教师的课,我都能了解清楚,并在当天下午训练结束时侧重表扬认真上课的学生。此外还经常与各班班主任交流,反馈每一位学生训练的情况,对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学生,能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思想变化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既爱学习又爱训练,使学习与训练处理得当。通过体育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坚强的意志,使他们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体育课进行训练

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重,特别是进入高三年级以后,为了增加训练时间,确保训练质量,在高二学年开始,我就适当地利用体育课对其进行实心球的训练,这样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运作,提高训练成绩。在利用体育课进行训练时,组织学生进行10—15分钟的球类活动,增加趣味性,也充分做好了准备活动,防止意外伤害事故。这样充分利用时间,更利于学生掌握运作技能,也利于提高训练水平。

三、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中学生一般都处在生长发育青春期中的后期和定型期,此时,肌肉落后于骨骼发育,小肌肉群落后于大肌肉群的生长。所以在开始训练时都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发育情况和系统性来安排好训练内容,各阶段训练有所侧重。由于我校的新生都来自不同的学校,针对这个现象,在一年级期间我们要求学生做好基础性体育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运动,这一期间以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小重量的力量过度为主要内容。进入二年级以后,主要任务是发展绝对力量,并充分发展那些对考试项目成绩起决定作用的肌肉群力量,此时期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大重量的负荷练习穿插到中等负荷的练习中进行。通过大重量的负荷练习促使肌肉横断面积加大和提高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力量打基础。在速度训练上,可以用最大力量负荷和最高频率进行最高速度训练,三年级以综合素质为主要训练内容,对各项成绩稳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中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本身热爱体育训练,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运动技能,这样才能在训练过程中充满自信,充满激情和活力,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影响,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其次在训练过程中能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和通过历届考上大学的学长学姐们的训练事迹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对体育训练产生深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训练中。

五、加强体育生的思想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中学教育中,很多人认为最难培养的是体育生,这些学生几乎成了学习差、纪律差的代名词,更有甚者说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种不良的现象使得体育生也对自己的认识有所改变,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有爱心,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通过与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每当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其次,每学期开学时均召开一次体育生的会议进行总结,表扬先进,指出不足之处,在会上还提出新学期的各项训练目标及要求。同时还要求他们在会议结束之后各写一篇训练的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生写来的心得体会,又能更进一步了解他们学习、训练的思想动态,再跟各班主任反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改正学习、训练过程中散漫和懒散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并为自己准确定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训练中。

因我平时比较注重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所以每届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精神、集体荣誉感、文明礼貌等品质都非常好。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些后进学生通过我的精心教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六、训练多样化、安全是前提

因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所以必须做好如下两点。

1.培养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不仅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在进行器械项目的练习时,一定要认真练习,不能一边练习一边打闹。同时还要注意身边的队员和练习环境,需要有保护的练习一定要安排好保护人员,促使学生形成高度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体育训练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练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教练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场地的安排、训练的方法和内容要科学合理并严格认真地组织好每一节课的训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另外,教练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的受伤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抽筋、脱臼、中暑、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

总之、中学阶段的课余训练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用科学的训练理论去指导实践,确保训练的方法科学有效,才能使课余训练走上正轨,才能为高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体育人才。

浅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7

一、处理好学校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搞好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卓有成效的展开。首先,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其次,在指导力量方面,体育老师固然是主要的,但还是根据需要与实际可能聘请有体育专业、专长的其他老师,还可以组织运动队中的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以老带新、共同提高。学校在搞好体育课教学和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的同时,这不仅可以发现、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振奋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还能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风气,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持久地展开。

二、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

学校课余训练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学习和掌握一些专项和非专项的技术、战术和知识。加强身体、技术、战术等全面训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对体育的情感,提高对所从事专项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有的教师、教练,为追求在市级等田径运动会上拿分,只着重抓运动员身体素质,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使很好的“苗子”过早地结束了运动生涯。所以,我们在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更应重视对运动员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科学的选材是搞好训练的重要环节

对学校代表队,必须坚持一定的入队条件。一般有思想进步、学习努力、有某项体育专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组成。从运动技术要求角度看,选拔运动员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经验选材; 二是科学预测。经验选材是根据过去训练实践累积的经验选拔运动员的方法,力求被选拔的运动员符合该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如投掷项目需要身高、体重值大,身材粗壮有力,篮、排球运动需要身材高大、四肢较长、手足较大、反应灵敏等,中长跑运动特别要求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较好,然后再根据运动员在历次比赛中所表现的运动成绩,择优录选。科学的预测选材是指被选对象的某些与专项运动有关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再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其运动潜力,以便把有潜力的苗子,及早地挑选出来,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以提高训练成功率。如父母身高对子女都有较大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身高的遗传系数为0. 75。还可以从骨龄预测身高,如我校学生XXX,下肢较长,肺活量3400mm,安静时脉搏每分钟73次,运动负荷后脉搏从每分钟160次很快恢复到安静时的脉搏,显示了良好的心肺功能,虽然成绩一般,但仍作为重点训练对象,实践证明XXX在经过一年的课余训练,各项素质及跑的能力都有很大提升。200X年X月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初中男子组800米第二名,1500米第三名,并以2分14 秒的成绩创造我校 800 米新纪录,而高 XX 同学身体条件虽然不错,但心肺功能较差,经过半年的训练后进步缓慢,不得不中止训练。

四、要制定长期及年度各阶段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量

根据不同年龄身体发育规律,训练分为几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 13 ~15岁) ,初级专项训练阶段( 16 ~ 18岁) ,专项提高阶段( 19 ~ 21岁) 。我校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3 ~ 17岁左右的中学生,所以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是我们训练的重要任务。根据这个任务,我们制定了多年V年度及各阶段的训练计划,保证有目的、系统的训练。

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多年训练计划和本年度参加重要比赛的日程制定,参加一次重大比赛,按单周期制定。若参加两次重大比赛,则按双周期规定,根据竞技状态发展规律每个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休整期三个时期。以我校田径队为例: 田径队修炼一般采用单周期,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和主要任务,准备期的时间较长,从新学期开学九月份至下一年2月份,约6个月,主要的任务是: 1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全面提高训练水平。2学习和改进技术、战术,提高技术、战术水平。3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顽强拼搏的作风,提高心理训练水平。我市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一般在每年4月份举行,所以竞赛期安排在三四月份。主要的任务是: ①进一步巩固、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②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保证顺利参加比赛,充分发挥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的最高水平。③做好赛前思想、心理准备、保证比赛中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心理稳定性,创造好成绩。休整期主要是消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后,体力和精神上的疲劳,积蓄力量,以便更好地迎接下一个大周期的训练。

阶段训练计划是把年度计划中某个较大时期划分为几个阶段,通常为一个月左右。阶段训练计划主要以该时期的训练任务、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并结合训练进展情况和下一个阶段训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指在训练中根据训练任务和运动员承受负荷能力,逐步的、有节奏的加大运动负荷,并使大、中、小负荷科学结合,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的积累。

①要根据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并通过训练,逐步的、有节奏的加大运动负荷,最后达到训练指标的要求。

②要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训练中承受一定负荷后,肌体会产生疲劳,因此要有一定休息时间,要保证机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有利于下次训练。

③要由小到大,逐步提高,有节奏的安排运动负荷,由于人体对负荷有个适应过程,而人体各方面的适应又不是同时产生的,所以要由小到大,逐步提高,有节奏的安排,采用大小负荷相结合,不同性质的负荷交替安排,使负荷波浪式的发展提高,以获得良好的训练效应。

④要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在一个大周期的训练中一般是准备期优先增加量,并在中期达到较大的量,后期逐渐下降,同时开始较大的提升强度,在准备期的后期达到较高水平。在竞赛期,强度继续提高,并达到该周期的最高峰,以迎接比赛的到来,与此同时量也下降到较低的程度。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分析 篇8

1. 构建意识淡薄

许多高级中学对体育的德育功效和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 造成对学校运动队的建设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没有彻底地配合实施,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尤其高中阶段, 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课余训练的时间得不到障。使得训练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训练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 体育教师被动地应付各项任务,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

2. 学校体育设施与师资紧缺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课余体育训练的条件简直是太简陋。首先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高级中学3个年级只有3个体育教师, 高中阶段实施的选项教学根本得不到开展, 这是制约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在体育设施方面, 场地、器材方面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纵观学校体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其课余训练水平与其先进体育设施是分不开的。如:我国每百所中学标准体育场不足3座, 体育馆不足2座;而美国四分之三的学校拥有标准体育场, 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体育馆, 有的甚至2座;日本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一个标准体育场, 80%的中学拥有体育馆。设施、师资的不足也严重限制学校体育的发展。

3. 生源紧缺稀缺

生源是高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保证。“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 经过长期刻苦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高中的运动训练, 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延续。目前, 有些学校为自身的荣誉, 在各自的招生过程中对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文化成绩上进行了一定的倾斜, 但力度不大, 产生的效应不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体育优秀生的特招制度。对面临着升学的的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过高, 造成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流失, 也挫伤了初中体育教师和运动员及其家长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了下级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难度。

二、体育课余训练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坚持改革, 优化环境建设

大力加强优化环境的建设。优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轻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 包括教师的住房条件、工资待遇、教学与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及科研设施等;轻环境主要指精神环境, 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激励和鞭策教师努力。我们必须要以优化环境为前提, 把那些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吸引在课余训练的岗位上, 同时也要淘汰一些不适宜做课余训练的教师。这样才能消除逆向流动, 稳定“军心”, 优化教师队伍, 促进课余训练工作蓬勃发展。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学校课训工作开展的基础。一般课余训练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体委部门的投入;二是教委部门的投入;三是企业和社会的赞助;四是学校自己筹措资金。由于政府的经济投人有限, 需要我们多渠道改善业余训练设施, 更需要我们有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象工厂里废齿轮可以做杠铃片, 废铁球可以代替铅球, 废铁棒、废轮胎都可以作为和改造为体育训练器材, 自己也可以制作一部分, 比如跳高架、踏跳板、体操垫等。要想维持有序的课余训练, 不能等, 不能靠, 要主动想办法, 争取条件。

2. 严抓管理

协调好训练时间课余训练时间能否得到真正保证是队员运动水平能否提高及能否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根本前提。一般学校课余训练时间有隔日安排训练;有一周安排1—2次训练课;也有少数的学校坚持天天训练;有统计表明有的学校训练时间不能保证。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与教师和班主任多加强沟通, 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对队员的每天下午的上课时间有全面的了解, 以便制定训练计划与时间的安排。长期以来, 采取整体与零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即保证一周至少有两次的集体合练, 其余时间根据队员下午是否有课来决定是否参加训练与训练时间的长短。这要求教练对队员了如指掌,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如某天下午哪位队员有时间可以过来训练、他的技术缺点在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来给他安排训练内容。

3. 积极宣传争得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在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同时, 努力开创一个有利于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工作的外部环境, 积极宣传是必要的。学校、家长、社会是宣传教育的窗口, 教练、队员要在窗口前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 运动队有了骄人的运动成绩, 自然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教师、队员平时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无私敬业、善于管理, 要做一名好教练, 先做一名好教师。队员要刻苦训练、纪律严明, 要做一名好队员, 先做一名好学生。教练员全面抓, 抓全面;运动员学做人, 学文化, 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均能全面提高, 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知识型运动员。运动队伍能体现体育人对学校、社会等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其次, 要抓传统, 促品牌。有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和管理经验, 要善于总结和延承下去, 积极为学校争取具有品牌的传统项目学校, 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确立, 不仅能巩固业余训练的稳定性, 也对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是输送后备体育人才的主渠道。我们一定要权衡思考高中阶段影响体育课余训练的矛盾和冲突, 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决目前阻碍课余训练中的不利因素, 以促进学校课余训练的正常稳步发展。

摘要: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材, 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 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为课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余体育竞赛 篇9

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质量, 不仅需要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从物质和精神上提供切实的保证, 更重要的是教练员如何开展自己的训练工作, 体现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 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科学选材

现在体育运动比赛竞争很激烈, 能否问鼎, 不仅取决于必胜的意志和训练的程度, 同时也与运动员先天的条件分不开。现在体育训练方法更加客观和科学化了, 一种新的训练方法的出现, 很快就会传播开来。因此, 在训练方法、条件和手段的差别日渐缩小的情况下, 个人先天条件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

现在选材的误区大致有二:其一、单纯以高取人。虽然有一定身材高度的田径运动员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条件, 但不能作为唯一的选材标准。比如独领世界撑杆跳高风骚多年的布勃卡身高为1.83米, 可令2米左右的运动员大为逊色。其二、选材在形态上的“按图索骥”。虽然在一些教科书中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各项比值都做了规定, 表明了评价分值, 但也不能完全追求分值的最优水平。现实证明, 我国的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某些形态的比值指数并不十分理想, 比如我国跳远运动员陈尊荣身材并不高, 才1.80米左右, 他的双腿从外观形态上来看垂直度并不理想, 但三度改写亚洲纪录, 取得我国男子在亚运史上跳远金牌零的突破, 被誉为“亚洲飞人”。所以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数据“按图索骥”, 很难找到真正的人才。

实践证明要选好材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定: (1) 身体的形态比例适中; (2) 智商和心理素质较高; (3) 爆发力和动作速率较好, 动作协调性好; (4) 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练员, 第二方面是对运动员。

首先是教练员的选择。要做到所选运动的所练项目和教练员的专长相结合,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 教练员训练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教练员的理念基础、专业知识结构水平和经验。人无完人, 也不可能样样俱通、面面俱到, 所以要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做到分工明确细致。

其次, 训练运动员也切忌“大锅煮”, 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运动队, 不管队员的项目、年龄、素质、技术差异如何, 大家都练一样的内容、安排一样的负荷, 这样训练, 效果肯定很差。即便是基础, 但由于队员情况各不相同, 也需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

三、明确联系的目的和要点, 自觉保证练习质量

训练质量不高, 最具体、最明显的就是表现为完成练习的质量不高, 只注重计划的量, 而未完成计划的实质, 为此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必须明确只有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才能获得训练的效果, 达到训练的目的, 否则就是浪费了时间, 浪费了精力。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多对运动员的思想进行教育, 使之明确训练要注重实效, 量是基础, 质是飞跃, 量是质的保证, 质是量的前提, 只注重量的完成而不考虑它的质, 训练就没有实效性。比如, 在课时训练计划的实施中, 不考虑量与强度的关系, 不考虑时间的间歇, 一味赶进度, 坚持所谓的“一大”原则, 这就会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损伤, 因此, 要注重训练的科学性原则。

其次, 必须弄清每一个练习的实质和作用, 切实把握练习的要点。

第三, 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握好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有些教练员不考虑中小学的训练特点, 为了某种利益搞短期行为, 过多采用专项身体训练, 拔苗助长, 还有一些教练员过多地进行一般身体训练, 使成绩增长不明显, 这都是片面的。

一般身体训练主要是全面发展和增强运动员的机体, 提高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使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提高到专项需要的水平, 而专项身体训练是要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和要求, 发展运动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比如短跑这个项目, 就是要发展以力量、速度为主的专项素质, 以满足短跑比赛的直接要求。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基础, 根据运动员的年龄和水平, 确定两者在训练中的比重, 这个比重一般随着运动员训练阶段的提高, 一般身体训练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中小学生只属于基础和初级训练阶段, 所以更重要的是基础。我国男子13岁~15岁跳高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同年龄组运动员的成绩相比, 差距并不大, 但16岁以后成绩差距拉大了, 这就说明, 由于训练衔接不好, 以及在训练中过早地专门化, 使得运动成绩增长幅度逐渐落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把握好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的关系和比例, 提高训练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四、及时搜集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后的生理、心理、技术等方面的变化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 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 再科学的训练计划或多或少会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为此, 及时搜集运动员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是提高运动质量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的处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队员记训练日记。教练员通过批阅训练日记与运动员交换认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从中获得所需的有关信息, 也有利于与运动员的感情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同时运动员在教练对自己训练日记的评语中, 获得好的评价, 受到启发和鼓舞, 并了解存在的问题, 以利改进。教练员不仅要求运动员写好训练日记, 还要及时查阅, 更要注重写好评语。

课余体育竞赛 篇10

2007年4月23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 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国各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余体育竞赛, 实施“阳光体育”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效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1]。

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充分实现体育的作用, 通过体育运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体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而不是过去所讲的只面对体育尖子生。课余体育竞赛要求“不落下一个人”, 争取人人都能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来, 是学校体育竞赛改革的目标。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研究, 有助于开发多种体育竞赛项目,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得大部分学生从看台上真正的走到竞赛场地中来[2], 从而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甘肃省5所独立学院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为5所独立学院主管体育的领导、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

1.2 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充分了解甘肃省独立学院学生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 本研究分别设计“甘肃省独立学院课余体育竞赛学生调查问卷”和“甘肃省独立学院课余体育竞赛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 体育教师问卷25份,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的方式。学生有效回收问卷291份, 有效回收率为97%。体育教师有效问卷23份, 有效回收率为92%。

在发放问卷之前, 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对问卷的内容有效度、结构有效度进行了检验。问卷的可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信度, 在进行问卷调查15天以后对小部分调查对象又进行了复查, 发放学生问卷50份, 体育教师问卷10份。回收后与前次问卷进行对比, 两次问卷的重复率在90%以上, 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2.3 访谈法

就甘肃省独立学院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走访了在甘肃省独立学院中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工作的20位教师。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甘肃省独立学院课余体育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意见。同时对45名学生就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状况及改进意见进行了访谈。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

2.1.1 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了解程度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来吸引学生参加, 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 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 不仅影响学生对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还影响体育教师对课余体育竞赛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非常了解”的仅占2%, “部分了解”和“很少了解”的分别占到48%和39%,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了解不深, 对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还不清楚, 学校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宣传和开展力度不够, 致使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课余体育竞赛。

2.1.2 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组织形式的了解程度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组织形式的了解集中在“学校运动会”、“校际运动竞赛”和“学校组织的比赛”这3个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课余体育竞赛就是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校级体育比赛等, 而校外的体育竞赛及校内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小型的、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属于课余体育竞赛的范畴。说明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认识不全面, 对课余体育竞赛不够了解。

2.2 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项目 (见表3)

课余体育竞赛中开展的运动项目是体育竞赛活动的主体,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 从表3中可以看出, 球类项目依然是各学院最普遍的体育竞赛项目。课余体育竞赛项目在近几年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集健身、健美于一体的健身操得到学生的喜爱, 成为课余体育竞赛的又一大项目。但是田径依然是以校运会为主, 很少有人参加田径类的除学校运动会以外的其他竞赛活动。从统计中还可以发现, 课余体育竞赛的竞赛项目较集中, 反映出可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资源严重不足, 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 使学生锻炼受限, 即使有适合的运动项目也无从开展, 削减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3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甘肃省独立学院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 主要是班级组织的比赛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比赛, 分别占到39%和43%, 其次才是学校组织的比赛, 占22%。由此看出, 学生基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比赛, 这说明学校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不足, 没有调动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2.4 学校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配备情况 (见表5)

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是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基础, 是课余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正常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和代表队训练的基本保证。它们是否合理完善, 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表5对甘肃省五所独立学院场地设施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甘肃省5所独立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明显不足, 均不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且配置不齐全、功能单一, 对学生课余体育竞赛的正常开展, 造成了较大影响。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 在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上, 学生和体育教师的看法基本一致, 认为体育场地、器材不充足的占到了50%以上。作为独立学院, 学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而学校的硬件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部分校区还在建设中, 并且由于经费有限,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

2.5 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经费是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保证, 也是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必要条件。

从表7可以看出, 目前甘肃省独立学院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经费来源按照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筹资金”、“学校拨款”、“赞助商”和“其他”。这说明, 目前甘肃省独立学院对学生课余体育竞赛经费的投入还不够, 这与独立学院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2.6 学校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经费投入

目前全国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是降分录取, 提高学费标准, 学校主要的经费来源就是学生的学费, 经费非常紧张, 再加上学校领导对体育的不重视, 所以, 投入在体育竞赛上的经费就少之又少。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其实就是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 很多学校领导都认为体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几乎发挥不了作用, 而组织、参加竞赛活动还要花费人力、财力。

从表8中可以看出, 有78%的体育教师、73%的学生都认为课余体育竞赛的经费投入不充足, 不能保证很好地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 有的学校教学经费中没有体育经费这一项, 只是在需要的时候, 经过请示, 才能批拨, 这样就使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受到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大部分甘肃省独立学院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了解不够。同时,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比较单调, 活动内容单一, 很难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积极性。

(2) 甘肃省独立学院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奖励办法等都过于竞技化, 趣味性差, 使得学生参与性低。

(3) 学校对体育竞赛的经费投入太少, 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缺乏, 运动场所环境差, 限制了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

(4) 甘肃省独立学院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竞赛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3.2 建议

(1) 学校领导要及时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竞赛, 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2) 改革体育竞赛内容。学校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与新兴的运动项目相结合, 使竞技性与趣味性、健身性相结合, 竞赛内容多样化,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3) 学校要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宣传,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 优化课余体育竞赛环境, 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改善竞赛条件, 保证体育竞赛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悦悦.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田径课余训练作为传统体育训练的重要项目,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田径课余训练的娱乐性差和枯燥性强等原因,其发展势头相对较为缓慢,因此,针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解决對策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

1.管理工作方面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方面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化的管理体制将课余训练与管理工作相分离,没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显示,部分中学尚未成立专门化和统一化的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管理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在抓田径课余训练的同时兼管其他职位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及其相关教育工作者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田径课余训练的目标工作定位不准。

2.带训教师方面

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带训教师学历较高,一般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受教育层次较高,田径课余训练的专业性较强,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定方面,存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带训教师的职后训练程度不一,绝大多数教师从事的是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专项的体育训练任务实践经验不足,入职后参加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较少,对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课余训练基础设施方面

首先,在训练过程中,部分中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分配,影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部分中学的经费不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依靠学校拨款完成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最后,在医务监督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完善的医务监督系统,专业化的医疗人员队伍建设进程滞后,相关的保健器材设备不完整,有的学校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严重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对课余训练质量的重要性,将管理工作与课余训练的日常训练工作相分离,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低下。部分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田径课余训练的成绩,没有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片面追求成绩,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中学的奖惩制度不合理,难以充分调动带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训练质量不高。

2.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带训教师没有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理念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和细致的认识,这对带训教师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带训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科研的能力不足,中学学校相应的科研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带训教师训练的积极性。

3.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田径课余训练时间的减少,并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课余训练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对自身的作息时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困扰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问题。

4.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中学由于训练经费不足,导致其难以正常开展田径课余训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方面难以有效和稳定地落实,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没有标准化的田径课余训练场地,在遇到雨天、雪天、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课余训练难以正常开场,特别是硬化场地极易对在训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三、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使其朝着科学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者要对田径课余训练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调动多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田径课余训练项目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评估。建立明确化的管理制度,将管理与课余训练紧密结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做到上行下效,保证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带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训练质量。

2.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要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带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田径专业项目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培养的思想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同时,中学要加强体育科研,加强对带训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完善相关的培训与教育制度,提高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

中学要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训练培养模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将教育与训练紧密结合,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保证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未来之路的多极化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训练的良性循环。

4.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

中学要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要加强与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多方联动,不断加强对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学要与相关的教育结合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统一整体,建立畅通性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财力投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解决中学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其标准化建设,提高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教师、管理制度、时间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田径课余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青.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05).

[2]熊晓红.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S1).

[3]徐利民.区域内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2).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篇12

一、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

对于很多初中学校来讲,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那些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作为初中学校的体育的教学只是相应讲解一下课本上的内容就可以,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心思,从教育理念方面就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教师来讲,很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主要是以辅助科目的形式出现,上体育课时只是完成课程要求就可以了。因此,这类老师上课时,就只是按照课本上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很少关心下面的学生是否学会这种锻炼技巧,缺乏深入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关注。作为学生,上课就只是听课,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很少会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体育锻炼,更不会主动进行体育的相关练习,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这些情况对于初中生体育素质的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2.体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课程作为非文化课程,应该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很多学习的体育课程仍然和其他文化课一样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与学生预想到的内容不同。在体育课上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放松,并不会系统的教给学生锻炼体质的方式和技巧,这就导致学生在课下想要积极的进行锻炼,但是苦于没有什么系统有效的方式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主动的教给学生一些时下比较有效的锻炼方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技巧,在课上带领学生一起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下主动利用学会的技巧和方式,进行体质训练,进而培养身强力壮的体质。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具体措施

1.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体育教学

由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提高,当代社会对学生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体育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就要开创新型的当代教育技术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某一适合学生的锻炼方式进行讲解和赏析时,可以利用共同探究式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锻炼,慢慢得出锻炼和训练时技巧和方法。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该体育训练技巧的印象,更能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为今后良好的体质发展打下基础。

如课堂上,在教某个体育锻炼技巧或者方式时,可以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在学习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段与这段锻炼相关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对体育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的课堂教学中更加容易接受。通过画面和动感的音乐刺激学生的神经,进而引发学生对其学习的积极性。课下布置给学生相应的课下锻炼练习任务,进而促进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种结合当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同时对该部分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从而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组织开展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的活动

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联合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对于喜欢学习体育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开展关于体育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锻炼技巧和锻炼体质的方式进行演示,可以采用录视频的形式,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帮你录下来,然后将视频传到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锻炼方式进行评价,然后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将优秀作品中的锻炼方式推广到学生日常的训练当中来,这种方式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体能的训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例如,在空余时间教师可以安排社团开展一些体育方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活动的演示,学生可以利用平时学过的技巧来设计一些活动形式,不仅仅是体育方面的体质锻炼,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锻炼方式,可以采用古典的舞龙,舞狮的形式进行表演,进而在比赛的过程中增加活动的丰富性,同时吸引观众的兴趣。在活动中还可以结合一定的音乐伴奏进行舞蹈或者锻炼的创作,在创作时可以根据音乐的鼓点安排锻炼的节奏,这样不仅仅能使表演形式连贯,还可以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相应的锻炼演示。在活动中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打分,在每种形式的演示中选出最佳的表演学生,进行奖励,进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去,增加学生对锻炼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指出每位学生表演的不足之处,进而让其更好的完善自己的锻炼形式。

3.举办课余花样体质训练

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锻炼内容进行锻炼形式的在创作,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对传统的体质训练产生一贯的思维,很难在现有的锻炼方式上进行多样的锻炼教学方式,但是在学生面前所有的锻炼都是教师新教的,现在的锻炼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是一样的地位,因此,学生在面对锻炼方式时可以自由的进行锻炼方式的组合,进行花样体质训练的新形式,很多由学生进行改造后的锻炼方法在教学中更易被其他的同学接受,在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对于新型的锻炼方式抱以期待,希望这种花样新颖的锻炼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使当代的中学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锻炼方式。

三、总结

当代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初步发展是十分关注的,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对初中教学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学的方式要不断的提升,学生也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学校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教学,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能力,让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利用学过的体育锻炼方式在活动设计新颖的体质训练形式,进而激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使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健康的人才。

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初中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理念下也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阶段是体能训练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很多学校为了提升体育的教学质量,积极的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而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有很多学校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需要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训练项目,很多教育方面的学者提出了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就该教学方式做出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裕慧.初中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策略实践分析[J].现代体育教学,2014,(08):92-93.

[2]张翔.初中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策略实践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5,(03):22-23.

[3]宋巧宁.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以及相关实践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

上一篇:古桥保护下一篇:包装技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