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保护

2024-10-03

古桥保护(共3篇)

古桥保护 篇1

一、引言

常州是典型的水乡城市, 而分布于城乡的各类古桥则是水乡文化最有力的证明, 也是这座城市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古常州凡有人家处皆有水, 有水处皆有桥梁, 出门见桥、上街穿桥、纳凉上桥、嫁娶过桥, 桥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 一种交通道路, 更是起到了生命线的作用[1]。故人已逝, 古桥犹在。这些古桥与常州及其周边地区“天下名士有部落, 东南无与常匹俦”的江南文化、气候特征、水乡特色、等有着紧密关联, 呈现出兼具运河文化和传统南方水乡古桥一般特征的双重特征。常州是一座具有3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而古桥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许多古桥由于保护不当, 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有些甚至已被彻底拆除, 不复存在。因此, 对古桥采取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二、常州古桥的资源特色

常州段古运河是文字记载的开挖最早的大运河段落, 常州境内运河全长44.7公里, 其中中心城区内长23.8公里, 是沟通长江与太湖的重要通道。古代常州水系以古运河为径, 以南北诸河为纬, 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常州城在水网的联系下逐渐扩展繁荣, 最后形成了以古运河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带和城市格局, 常州桥梁建设也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常州城区的49座古桥中, 五孔石拱桥1座, 三孔石拱桥2座, 单孔石拱桥26座;5孔石梁桥1座, 3孔石梁桥8座, 单孔石梁桥11座。常州武进全县尚存古桥774座, 其中石拱桥89座、石平桥616座、木桥69座。但至2007年, 境内古石拱桥仅剩37座。

观莲桥

(一) 建筑风格特征

木桥:木桥为最古之桥型, 常州境内最古之木桥已无考证。木桥结构为上梁下柱, 有一孔、三孔或多孔, 桥面铺木板或泥土石块等, 两侧或有栏杆, 供农村生产、交流、迎婚、送殡等通过。因木桥结构简单, 可就地取材, 故在常州境内分布最广, 农村村落之间, 跨小河小浜、仅供单人通过的简易木桥也极多, 但多为危桥, 常出落水之祸。解放后十余年, 仍以建修木桥为主, 较大桥梁已采用水泥桩, 但桥面仍为木质。此种大小木桥, 到20世纪60年代广泛采用水泥造桥后, 才大批更新换代。

石板桥:石板桥为简易石桥, 上有三块条石并排为面, 下有三块条石并排为柱, 构成以一孔、三孔石桥较多。也有两端砌桥墩, 中搁三块条石的单孔石桥。石板桥桥身平直, 载荷与牢固度远胜木桥, 适宜车行。随着生产发展, 被普遍采用取代农村木桥, 因不能就地取材, 与木桥相比, 仍占少数。石板桥碍航, 故不建在主航道上。而德胜河、藻港河虽是出江主航道, 因岸高水浅, 只通小船, 航运不兴, 多靠车运, 故也都建造多孔石板桥或多孔木桥。民国期间石板桥已渐停造。

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在古代桥梁中占着统治地位[2]。常州桥梁众多, 古代石桥尤甚。石拱桥因坚固、美观、实用而逐渐取代木桥, 古时多建于主要陆路和主要航道之上, 其构筑为桥下有圆孔, 呈拱形, 供船舶航运;桥面有石板平铺;两坡有石阶, 有数级至数十级, 供行人登步;石阶上嵌以条石, 呈脊形, 可供独轮车勉强通过。桥的跨径因河而异, 小的如新安乡兴隆桥为3米, 大的如横林镇中吴桥为10.3米;桥面宽度不一, 遥观乡社塘桥为1.7米, 青龙乡羊头桥为5米;孔数单孔为绝大多数, 三孔、五孔、十五孔仅各一座。所有石拱桥多用木桩打基, 块石垒砌, 铁锢固定, 糯米石灰浆缝, 故坚固耐久, 历数百年犹存, 为常州境内保存最多最久之古建筑物。

石拱桥主要适宜航运, 故境内东部、南部水乡地区和孟泾河南段东安、村前等地以及鹤溪河上分布较密。石拱桥因工程较大, 造价甚巨, 故为数不多, 在1200座上志的古桥梁中, 大小石拱桥保存至解放的仅有143座。石拱桥元、明、清时期修建较多, 民国期间渐少建。

(二) 古桥文化的传承——传说故事

常州古桥的结构丰富多彩, 造型美不胜收, 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丰富多样。常州古桥文化的传承与古桥时代的人文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一座横跨河流的古老桥梁都在诉说着它们自己的故事。

1. 广济桥

广济桥, 又名西仓桥。坐落在西直街西端, 跨京杭大运河, 连接西圈门和三堡街。始建于明正统五年 (1440年) , 此段因囤积漕米为仓, 又称仓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 为本市最高的运河桥。两边各有台阶47级, 1986年因运河通航需要而拆除, 按原型移建于舣舟亭公园内半月岛。

在舣舟亭公园对广济桥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东坡到宜兴买田, 返回常州时, 船从湖过, 因遇风暴, 就到西岸塘里村避风浪。村北原有一座坡度甚陡的石桥, 东坡过桥时, 至桥顶就气喘吁吁, 说真够爬的, 乡人便戏称为‘狗爬桥’。又传, 东坡当年住此, 每晚散步至此桥, 因此得名‘晚步桥’。塘里村北有晚步村, 现谐音为迈埠村。为纪念这段传说, 故将广济桥改为晚步桥。”现在广济桥改为南北向, 北与舣舟亭相望, 南有苏东坡塑像。成为舣舟亭公园与半月岛相连的惟一通道。

2. 文亨桥

文亨桥位于常州大运河与西市河交汇处, 跨西市河南口, 在篦箕巷东首。是古代常州知名度很高的一座桥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写道:

一日, 行到毗陵驿地方, 那天乍寒, 下雪, 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贴, 辞谢朋友, 总说即刻开船, 都不敢劳动。船上只留一个小厮伺候, 自己在船中写家书, 先要打发人起早到家。写到宝玉的事, 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 光着头, 赤着脚, 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 急忙出船, 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 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 迎面一看, 不是别人, 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 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 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 如何这样打扮, 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 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 一僧一道, 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 还不快走。”说着, 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 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 那里赶得上?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政最后一别便是被安排在毗陵驿处的文亨桥顶, 可见毗陵驿在当时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3. 观莲桥

观莲桥又名昆仑桥, 位于常州溧阳市溧城镇 (溧阳经济开发区) 昆仑村的昆仑河上。

传说在乾隆十六年 (1751) , 乾隆帝曾由时任大学士的溧阳夏庄史氏5 2世孙史贻直陪同, 乘坐龙船自丹阳来到溧阳长荡湖、昆仑桥游览, 乾隆帝在桥上欣喜地观赏了河道里成片莲花盛开之美景, 即诏地方士绅改桥名为“观莲桥”。清代光绪十四年 (1888) 重建。1998年, 根据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的名作《陈奂生上城》系列小说改编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农民陈奂生》就是在观莲桥上和桥畔拍摄的外景。

三、古桥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

古桥, 作为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既是宝贵的历史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影响一座城市人文特色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才能更好地展现现代城市建筑的个性特征和文化特色。

(一)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科学的保护规划

自古以来, 常州所处的江南地带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 在城镇化建设中, 特别是道路建设对古桥及其周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古桥周边的村落几经迁徙, 村民们几经移居, 遗落了一座又一座古桥。一些古桥由于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损坏比较严重, 有些古桥由于保护不当, 也出现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病害”, 有的古桥则由于在旧城改造中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而被彻底拆除。常州古桥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 一天天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

(二) 缺乏专项古桥保护资金、执行力不足

古桥要得到有效保护就需要投入数量庞大的修缮资金, 每座古桥的维护修缮费用要以数十万计[3]。旧时桥梁主要靠民办, 由当地绅、董发起募捐, 筹集民资建造地方桥梁。各地无名小桥, 以当地绅、董、善人发起修造, 民众“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历来如此, 不胜枚举。历来达官、巨富中, 也有少数为后代积德, 来世修善, 或真诚热心公益的人, 常独资建造桥梁。建国后, 遵照上级“先通后畅, 因陋就简, 以修为主, 维护交通”的方针, 许多桥都恢复了通过能力, 但桥型桥质如旧, 未有变化。古建筑的保护是一项耗时耗力耗钱的项目, 在没有专项资金保障的情况下, 即便是被列为省级、市级保护单位的古桥, 在维护过程中的执行力也十分有限, 甚至很多古桥已经荒废很久, 处于随时都可能倒塌的状态。

文亨桥

广济桥

(三) 旧城改造、社会经济发展对古桥带来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 常州县境沦陷后, 我抗战军民为阻断侵华日军之交通, 全面破坏公路和内路的桥梁。除石拱桥外, 木、石平板式桥梁大部分被烧坏或推倒。抗战胜利后, 经抢修, 勉强通行, 但仅供车过、人行, 危桥甚多。解放初, 需修复、重修之桥梁达3000余座。

改革开放以来, 常州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建设大面积开展, 在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拆迁过程中, 对古桥等古建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很多乡民文物意识不强, 把一些尚未列入文保的古桥拆除或者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材料廉价卖给文物修建公司, 由此造成古桥每年以5-10处的速度消失。

四、常州古桥的保护

根据常州古桥的现状, 加强对古桥梁的研究与保护, 使那些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仍可修复、加固的古建筑可以长久地留存下去。这些现存古桥, 对于我们研究常州古桥的种类与分布、构造特点、施工方法及文化特色等都是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为更好地保护古桥, 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及采访当地居民,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 古桥与环境捆绑式保护

常州古桥虽然是单体的人工建筑, 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已经融入了环境。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目标和视线锁定在古桥建筑上, 应该做到“保护古桥建筑不仅要保护文物的本体, 还要保护其产生和存在的环境, 古桥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 就等于离开了历史, 再也唤不起后人的记忆”[4]。

(二) 宣传促进教育和引导

应该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一方面能使当地百姓加深对古桥的了解, 进而增强重视程度, 加强保护意识, 实现全民参与;另一方面有效的宣传工作能将古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 使古桥成为地方性的名片, 古桥的旅游开发也成为可能。

(三) 责任、资金及科学的保护规划三管齐下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古桥保护责任, 完美古桥保护措施, 通过切实可行的文件政策来提高民间的古桥保护意识;设立古桥保护专项资金, 切实保障维修和保护经费;建立科学的保护规划,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将古桥保护落实到位。

具体保护方案设想主要有:

1) 对当地古桥进行考察、登记, 整理简历数据库, 进行编制化保护规划;

2) 出台相应的古桥保护文件, 从上而下树立保护意识;

3) 对古桥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精心设计古桥旅游开发项目, 吸引游客, 古桥经济价值得到开发, 保护自然水到渠成。

常州古桥经受岁月的洗礼, 见证和记录了常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城市风貌在它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靓丽的神采风韵下, 变得和谐亲切。每一个常州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这些见证了沧桑变化的古桥, 相信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 常州古桥最终会在和谐共存中走向更为灿烂辉煌的未来。

摘要:常州是典型的水乡城市, 而分布于城乡的各类古桥则是水乡文化最有力的证明, 也是这座城市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许多古桥由于保护不当, 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有些甚至已被彻底拆除, 不复存在。因此, 对古桥采取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常州,古桥,保护

参考文献

[1]朱铁军.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2)

[2]卞二松, 李贵宝, 付华.古桥保护及其对现代旅游的启示[A].中国水利学会.民生水利——理念与行动: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C], 2010

[3]郭唯, 袁书琪, 李晓.福州古桥文化资源特征、保护及开发利用初探[J].福建地理, 2006 (02)

[4]朱铁军.江南古桥本体及文化综合分析和规划保护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苏州古桥装饰纹样的象征寓意 篇2

装饰艺术是指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 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 结合紧密, 其丰富多样、精美考究的雕刻纹饰, 其雕刻装饰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 利用雕刻的手法将大量的人文思想信息、信仰追求描绘在建筑构件之上, 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水平, 并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因此, 题材、纹饰、排列、组合、秩序的选择与应用,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象征寓意。

一、古桥纹样的题材与分类

作为建筑, 或者说作为雕塑的苏州桥, 就是“凝固的一刹那”[2]。就桥身而言, 装饰纹样也是凝固在桥上的艺术。苏州古桥的装饰形式一般依附于桥身, 纹饰多在桥身正面的桥面上以及桥两侧栏杆的望柱上, 另外, 在古桥的一些附属配套构建上也配以大量的装饰纹样, 诸如在桥亭、桥碑、桥头抱鼓石上均以各种纹样加以美化。桥身正面栏板的花纹形式多以“月华纹”为主, 桥栏杆及其望柱或券石上则多以莲花或莲蓬为主要图案, 并在莲蓬及荷花之下衬托荷叶。其雕工洗练、异常精细, 以浅浮雕为主, 层次变化丰富, 两侧绝不雷同,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位于胥门念珠街中段, 夸学士河上的来远桥, 平江路北段的胡厢使桥即为这一装饰纹样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苏州古代匠工们在桥梁绘画艺术、雕刻技艺及设计艺术上的高超技巧。

除上述装饰纹样之外, 吉祥纹样是苏州古桥梁雕刻艺术运用最多的一种装饰内容, 题材异常的广泛, 形式也是极其丰富。这些纹饰可以分为以下门类:第一类为动物类, 常见的有蝙蝠、梅花鹿、鹤和龟、麒麟和喜鹊、狮子、象、鱼和龙;第二类为植物类, 包括牡丹、莲花、灵芝、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第三类为人物类, 包括佛像、刘海、和合二仙、文武财神、渔樵耕读、古代雅士;第四类为图案类, 包括如意纹、八宝纹、暗八仙、轮回旋水纹。这些图案大多分布在桥两侧的护栏板上, 以及两侧的栏杆内外侧, 在桥头的抱鼓石及锁石上也时常分布着该类题材的纹样。另一点要说明的是, 在桥身券下侧有时也会有该类题材的图案出现。

苏州古桥的装饰纹样题材丰富, 种类繁多, 这些装饰纹样无不和桥面石阶及栏杆不规整的节奏护卫对照, 相互应和, 极大地增强了苏州古桥的韵律和节奏感。它和桥名一道构成了苏州古桥的艺术特色, 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体现着苏州的民俗风情。另外, 苏州古桥装饰上又体现了艺人们精湛的建筑技艺, 其多样的装饰手法, 运用谐音、借喻、象征等表现思想, 因物喻义、托物寄情。在雕饰中轻盈细腻、寓意丰盈;在环境间与景同构、和谐统一;在功能里实用美观、体现多元;在文化内隐喻寄托、祈福求祥。其形式和内涵与地方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传递着丰腴的人文信息。

苏州经济的富庶, 造就了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善良的苏州人在传统观念中坚守着仁者之心, 笃信“天地造化, 阴阳和合”, 与自然和谐相处;待人接物, 以忠厚为本, 万事都图个吉利, 把追求福、禄、寿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苏州古桥上多样化的吉祥装饰纹样无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思想, 传递出古代民间的事实, 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和人文内涵。

二、古桥纹样的象征寓意

(一) 以蝙蝠图案谐音福

桥栏上的蝙蝠图案一般和如意纹同时出现, 桥栏及护板上饰一蝙蝠, 在明清, 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在谐音寓意的流风之下, 使人们想到了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 才将它与幸福联系起来。而其实在内容上并无多大脸型, 一旦成为“福”的形象, 不论在器物上、建筑上及绘画和服饰上, 处处都能看得到蝙蝠的影子。有时在桥栏上可以同时出现五只蝙蝠, 五只蝙蝠嘴衔灵芝, 或伴随如意纹出现。五福之“五”其基本的寓意为:一长寿, 二荣华, 三康宁, 四善德, 无善终。这五个方面体现了苏州人的幸福观。尽管每个时代的幸福观不一样, 但五福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心灵渴望, 所以, 桥栏上的蝙蝠纹样的应用, 多是与其他内容相配合使用的, 如蝙蝠和如意, 即指“福寿如意”, 蝙蝠和铜钱的出现, 代表“福在眼前”。

(二) 以牡丹图案喻富贵

古人视富为福。《释名·释言语》:“福, 富也。”《礼记·郊特牲》:“富也者, 福也。”所以, 《尚书·洪范》将富列为“五福”之首, 因此, 富贵是古人认为的人生福气之一, 追求富贵也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精神奋斗的动力。

牡丹纹之所以会成为苏州桥梁上经常使用的题材, 其根本的原因是牡丹本身雍容华贵。花朵硕大而艳丽, 自唐代以来被称为“花中之王”, 有国色天香的特质, 不少文人为之著书立说, 使得牡丹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备受推崇。另外, 画家及雕刻工匠, 绘制花卉, 不论是盆栽还是瓶花, 多是花朵累累, 繁花似锦, 即使是折枝小品, 也是繁星点点。而在绘制牡丹的时候, 往往一枝独秀, 但却富贵十足, 并不显得孤傲。佛教中的宝相花, 花朵硕大, 似有牡丹的外形, 却是由人虚构出来的, 出于宗教使用目的, 显得过于庄严。只有牡丹, 真实而自然,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 均呈现十足的富态。人们将牡丹刻制在古桥的栏板、望柱、横帽石梁上, 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富贵的追求朴素思想。

(三) 鹿与禄

中国人喜欢鹿, 因为它性情柔顺、敏捷, 并且药用价值很高。鹿在苏州古桥的装饰纹样中同样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 从吉祥寓意的角度看, 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将抽象的“禄”观念形象化, 在谐音中找到了动物中的“鹿”。在苏州古桥装饰图案中鹿的造型常常伴随着鹤的图案一同出现, , 这种搭配代表了“六合同春”, 又成为老寿星的坐骑, 象征长寿。这种吉祥的含义如果去掉“禄”的谐音, 必然会使人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 极大地丰富了图案本身说蕴含的象征内容。这也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福、禄、寿的美好人生追求。

(四) 对功名的追求

苏州自古以来经济富庶, 文化氛围浓郁, 产生过大量的文人。教育及文化风气的盛行, 使得人们把对科举仕途的追求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赞赏从读书到做官的风光历程, 所谓“天上麒麟儿, 人间状元郎”“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从读书、科技、中第、做官, 乃至到晋爵封侯都已经形成了人们观念中一条最荣耀的光辉之路。这在苏州古桥装饰艺术上也表现得异常活跃。此类表现对功名追求的图案大致有如下几种象征寓意:鱼的造型大多指“鲤鱼跳龙门”, 跳过龙门而成龙, 比喻科技中第而身价百倍;鱼和龙成对出现, 则喻指鱼龙互化。民间传说中有“鱼化龙”, 以此比喻中举。龙形图案则有“望子成龙”飞黄腾达, 出人头地之意。一只鸭子口衔芦草, 借“鸭”旁之“甲”, 芦草寓“连科”, 一甲一名为状元。如出现兰草、茉莉、桂花这三种吴地常有的香花植物, 喻状元、会元、解元之“三元”。桂花和蟾蜍, 则比喻蟾宫折桂。鹭鸶、莲花、芦草, 用谐音手法寓意一路连科。

(五) 祈盼长寿

苏州古桥装饰纹样中另一类是和长寿相关的。1.灵芝和寿桃类。古人在新春佳节往往会饮用桃汤, 挂桃符, 用来驱邪祈福。给人祝寿, 大多也用面粉做成寿桃形状的食物。因此桃形纹样, 在古人心中已经约定俗成为长寿的象征。灵芝有很强的药用价值, 为瑞草, 食之可以使人长寿, 且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2.鹿、龟、鹤和松树类。在这一类装饰文纹样中, 其寓意的方式, 有的取其谐音, 有的则根据该类事物的性状。鹿与鹤, 以谐音的方式取其寓意为“六合同春”, 而龟和鹤又是长寿的动物, 民间传说中仙人身边经常有仙鹤, 且经常衔着寿桃、灵芝, 组成“松 (龟) 鹤延年”和“鹿食百草”图, 以此象征长寿。这些图案都集中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幸福长寿的渴望和追求。

(六) 吉利平安

造桥铺路, 本为造福乡里, 图的就是出行便利, 出门吉祥平安。因此, 在苏州古桥的另一类题材:鸡、如意、大象、麒麟、石狮、龙、暗八仙、竹子等纹饰经常出现在古桥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上, 一方面该类装饰纹样美化了桥梁的构成形式, 增强了苏州古桥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与文化内涵。

古人重吉, 以鸡谐音为最理想的选择, 鸡不仅是一种家禽, 作为守信报时的动物, 被人赋予“五德”。在苏州桥栏上的吉祥纹样中, 鸡的图案显然有“大吉”“吉庆有余”“金鸡报晓”等寓意。有的桥身护栏左右两侧还出现了暗八仙纹样: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渔鼓、横笛、阴阳板。因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 不直接出现仙人, 故称暗八仙。“暗八仙”又可称为“道家八宝”, 暗指吉祥, 用其万能的法术来驱凶辟邪、祈福增寿。如意纹在古桥上的装饰一般和其他纹饰搭配出现, 诸如蝙蝠、柿子, 其基本的寓意为“福寿如意”“事事如意”;大象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在桥头望柱和护栏挡板上, 驮着花瓶和万年青, 意为“太平有象”和“万象更新”。充分展现了古代苏州人民对国家和社会平安稳定的渴望。狮子一般为古桥上的形式最丰富和常见的桥兽石雕, 种类也很多。桥狮石雕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置于古桥桥头, 古人把它作为古桥的守护神, 造型千姿百态。一般是作为镇桥兽的作用出现的。狮作为百兽之王, 人们希望桥狮能威镇百兽, 威震四方, 战胜各种邪恶, 保证古桥的安全永固。所以古人在桥头安装桥狮, 在举行古桥启用时, 往往会给桥狮挂红披彩, 寄托人们渴求平安的期望。如虎丘的海涌桥、塔影桥、第二横河的福民桥, 乃至城外横塘的行春桥, 都装饰着丰富的狮子造型, 其形式非常生动, 艺术感极强。

(七) 文人的雅趣与修养

苏州古代文化发达, 儒风盛行, 文人雅士辈出。他们所创造的艺术, 追求高雅;而民间的大众文化, 包括民间艺术虽自生自长, 但其艺术也受到上层艺术的影响。即上层文人的艺术对给民间树立了标杆和效仿的对象。文人雅士喜欢的梅兰竹菊, 同样也成为底层百姓钟爱的事物。反映在苏州古桥的装饰纹样上, 就出现了大量和文人雅趣与修养密切相关的题材, 如平江河上的保吉利桥栏雕饰。这类装饰题材包括琴棋书画、岁寒三友与四君子等。这些纹样虽属民间工匠所为, 但其艺术显然是在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中受到了影响, 其差别只在风格和意趣上。

(八) 劝诫与惩恶

苏州古桥另一类较多出现的图案为“月华纹”, 也叫轮回旋水纹。此种图案一般出现在桥面的板心石和桥头抱鼓石上, 以“S”型线条, 将圆形分割成多寡不等的阴阳交错的图形, 并围绕一个中心点回旋不息, 前后相随。这种图案很显然是从佛教里的“卍”字演化而来的, 明清时逐渐演变成轮回旋水纹。这类图案一般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 在各种文化中“卍”字符除有好运、吉祥、健康的寓意, 还存在着轮回不绝的意义[3]。提醒信徒轮回中的有四个再生之地:天堂、人间、动植物、地狱。只有惩恶扬善, 广积功德, 来世才不堕地狱。苏州古桥还与寺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苏州至今流传着“桥桥有庙, 庙庙有桥”的俗语, 如寒山寺有江村桥、报恩寺有香花桥、慈云寺有禹迹桥……这种联系不仅是建筑空间上的需要, 还关系到人们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让参拜者走上桥的时候, 能够酝酿和提升虔诚的心态。因此桥上的雕饰也颇多宗教图案, 如轮回、宝幡、莲座、观音等[4]。

综上所述, 苏州古桥在装饰纹样上大致可归为人物、动物纹、植物纹和一些象征吉祥的抽象符号等几类。这些雕刻作为装饰, 并非纯粹作为美化桥梁的手段, 而是更多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心理暗示, 包含着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其中包含着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则。即桥上的栏杆、柱头在题材上往往保持一致, 但在局部细节又以绝不雷同的形式辅以各类题材。古桥上的装饰纹样文化意义丰富, 蕴含着无穷趣味。这或许不是古人故意为之, 但丰富的题材却在人的审美直觉上留下了很多含玩无穷味道。苏州古桥的装饰内容大多用象征手法隐含着一种吉祥观念[5]。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处处体现,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均存在它的影子。苏州古桥上的装饰纹样不仅是艺人们在艺术上的自觉选择, 而且体现出了一种较高的艺术思维。装饰纹样在形式和内容上结合的水平非常高超, 即图案既是装饰的形式的一部分, 又隐含着吉祥的象征寓意。

摘要:苏州古桥是指苏州城区内现存的从宋代至明清两代所遗存的一百多座古代桥梁。苏州古桥在形制上匠心独具, 造型丰富, 桥面和栏杆工艺装饰复杂精美, 题材丰富。无论桥名、建筑特色、桥面纹饰还是与之相关的传说, 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体现在苏州的民俗风情、文化风貌。

关键词:古桥,装饰纹样,象征,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苏州地方志办公室.苏州老桥志[M].扬州:广陵书社, 2013:1.

[2]王加伦.苏州古石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2.

[3]王蕾.对苏州古桥的符号学解读[J].理论前言, 2014 (4) .

[4]刘伟明.苏州古桥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9:6.

古桥建筑文化与五音桥的修复研究 篇3

古桥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当代建筑物的标志。在现代飞速发展的时代中, 桥梁的建造对于地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 在古桥研究与修复的过程中, 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从而提出可以让世人容易学习的造桥工艺。同时, 古桥工艺是现代一种非常值得建筑行业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利于我国桥梁得到进一步飞跃的发展。

2 古桥的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古代造桥技术精湛, 施工工艺高超,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建筑领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桥梁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主要交通枢纽, 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桥梁的建立, 也间接地加速了造桥技术的发展。古桥的建筑类型, 栏杆图案, 结构基础都能够体现出该地方的风土人情, 该地域的建筑风格,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产物。每一座古桥都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里程碑, 象征着该时期的建筑技术, 有着一定的先进性, 创新性, 科学性。因此, 古桥蕴涵着深层次的文明价值, 推动着中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 古桥是当代经济与历史文化的印证, 见证着每个时期的英雄人民。每个时期桥梁的构造方式, 结构类型, 艺术风格都不一样, 为了纪念一些伟人, 战争的胜利, 地域的发展, 都会建立一些有特色的桥梁进行纪念, 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延伸。另一方面, 研究古桥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建筑师了解到古代桥梁的核心造桥技术, 更深层次地联想到中国建筑的艺术。那么, 古桥不仅是一种建筑技术的科学丰碑, 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创新与传承, 加强对古桥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五音桥的文化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文明的建筑艺术风格, 古代桥梁是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建筑物独特的历史文化结晶, 各种有名的古桥间接反映了当代繁荣的经济、科技的进步、人文的素养。随着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桥梁建设更好地与声学环境、艺术环境、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充分满足了当代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追求, 使得桥梁更突显出当代民族的文化精神。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七孔桥, 俗称五音桥, 其栏板在木棍的敲击下, 会发出十分悦耳动听的美妙乐声, 时而低沉浑厚, 时而清脆悠扬, 仿佛让人亲临在一个含有中国五个音阶 (宫、商、角、徽、羽) 的音乐演奏现场。此桥的建设充分利用到声学原理, 结合独特的石质材料, 再加上匠师的精心制作, 使其达到一个完美极致的建筑效果。

桥梁独特的建材, 符合审美观的黄金线条比例, 整体结构体态能给人们留下宏伟壮观的视觉效果。正如河北著名的五音桥 (见图1) , 其全长110.60米、宽9.10米, 桥上有石望柱128根, 抱鼓石4块, 两边安设有方解石栏板126块, 每块栏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此栏板所使用的石材是由质地洁白、细腻的约含有50%铁质的方解石雕刻建造, 如果顺着敲击, 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五音桥的设计风格独特, 在栏板上所产生的声音效果, 增加了桥梁上的人文艺术效果, 展示了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国情怀。

4 五音桥的承载力与稳定性

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 其建筑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地基的抗剪强度、上部结构的自重及构件截面形状和面积等因素。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导致基础破坏的主要因素, 那么地基的好坏对建筑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中,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地基环境不同, 其土层的抗剪性直接会受到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在长期受到外力的作用下, 基础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倾斜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地基下有多种土层, 各种软质粉土和松软的黏土形成地基, 黏土的侧向位移、软土地层厚度不均匀等土层因素, 造成比萨斜塔倾斜, 由此可见地基土层的厚实度和均匀分布对建筑物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位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的五音桥同样受到地基沉降与承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五音桥的建设初期, 古代桥梁匠人充分考虑桥梁的承载力, 使得原基础能够满足桥梁地基础承载力的要求, 即使经过洪水常年累月的冲刷, 也没有较大程度影响到桥梁的稳定性, 确保原有桥墩基础不受到严重的损坏。然而, 地下水被人们过度开发利用, 使原有的地基土层失去原有水层的浮力, 间接地诱导了黏土土层的侧向位移, 破坏了地下流体物质的循环运动, 可能导致地基基础变得不稳定。因此, 桥梁周边的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桥梁的稳定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中国桥梁建造史中, 为了避免温度差异等不利因素影响到古桥的一个整体性, 在修建古桥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地基基础。著名的五音桥所处的当地温差变化较大, 导致地基土层的热胀冷缩, 粘结物在同一时间内水份蒸发程度不同, 从而产生地基土收缩, 可能使五音桥地基发生较大的局部或整体沉降。所以, 建造桥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温度因素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5 探索五音桥维护与修复的过程

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之处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建设的传承与发展更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形态和文化特色。古桥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对古桥进行修复与保护, 让一些遭受破坏但可以进行加固修复的古桥尽可能长久地保留下来, 该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修复古桥, 以中国著名的五音桥为例,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 从五音桥的地基层面分析。位于黏土地基上的五音桥, 其地基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影响桥梁本身的承载力。为了加固其地基的稳定性, 通常采用小木桩密排打入土中, 在木桩上有规则的铺设条石或块石, 再在上面砌筑墩身;一些难以修复的桥墩宜采用基础托换, 使用钢筋混凝土墩身, 外面砌筑原墩身一样的材料, 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还有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可采用灌浆加固法。另一方面, 地基病害的发生与地基土种类、上层桥梁结构有密切关系, 不同种类的地基土决定了其物理、力学性质。这类容易使地基产生病害的土我们一般叫做软弱土或者不良土, 其包括:软粘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季节性冻土、饱和粉细砂等。对于以上几种土质, 可以采取硅化加固法、挤密法、石灰浆加固法、旋喷桩法这几种方法进行加固。其中挤密法是加固桥梁地基中最常用的一种措施, 它是利用成孔机械在地基周成孔, 向孔内填入砂。灰土、素土或其他建筑废料, 用挤压设备捣实压实, 挤压地基周围松动土层, 使软土层承载力提高, 压实后土层与桩形成持力层, 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适用于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

(2) 从五音桥的基础层面分析。基础是承载着全桥荷载的关键部位, 直接决定了桥梁本身的质量和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能更好地发挥原本应有的作用。桥梁的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都会影响其基础的完整性、整体性、稳定性, 包括古桥的不合理使用及养护等都会使古桥产生一些破坏, 最终影响到古桥使用的年限, 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五音桥在长年使用的过程中, 其基础容易出现损坏的现象, 导致侧墙、拱圈等部分出现开裂, 甚者会导致桥梁的整体倾斜, 倒塌等状况。由于五音桥地基土层的不均匀沉降, 可能诱发基础出现沉降、位移, 再加上河床土和质地不好等因素更容易导致基础局部脱空。对于这种情况, 基础处理一般采用基础加固或基础托换, 然后将基础与承台连接来增加稳定性。

(3) 从五音桥的上部结构分析。桥梁的上部结构是桥梁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不仅体现其外貌, 还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五音桥经历多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等自然环境影响, 其防水层容易遭到破化或失效, 会导致拱圈, 桥面, 桥底漏水, 渗入到桥的内部结构, 从而影响整座桥的结构安全, 缩短桥梁实际的使用寿命。为了使桥梁的防水层可以得到修复与维护, 桥面上应适当进行填料, 在保证古桥的原有的外貌下, 可以添加沥青, 胶泥或三合土等做防水层。此外, 在某些变形缝处, 应该采取特别的处理方法, 可以灌注适当的混凝土砂浆进行密实, 加固, 确保桥面内部不留任何缝隙。当桥墩受到损害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延长其寿命, 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修与保护。上部结构的不对称荷载会导致桥墩的水平推力不平衡, 这样会加剧桥梁内部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 恢复桥墩的正常承载力应该从基础的稳定性和桥面承受荷载进行研究修复, 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修补。同时, 在保养桥墩的措施中, 应该适当地清除墩台顶面的污垢, 可以适当改善后台排水设备系统, 防止其顶面积水。对于部分切缝砂浆的脱落和裂缝, 可以采取压浆处理的方法, 将一些受到风化裂缝, 裂纹进行修补。通过各方面的修护与保养, 可以增强桥墩的抗压能力, 延长古桥的使用寿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前进, 外加新时代、新文化的价值理念, 多元文化的需求与发展, 传统古桥的修复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需要广大建筑师的努力。

6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 , 古桥的保护是多方面的, 包括材料、结构、文化等。而在中国,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 桥梁和桥梁文化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显和重视, 不管是从古桥的文化, 人文价值, 桥梁奇特之处, 还是从材料到施工工艺都需要围绕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展开。而一座城市的古桥建筑, 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之一, 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代表着建桥时的技术水平。对于具有地域文化的古桥建筑, 更能使人们了解其城市发展的历程, 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记忆。因此, 古桥的研究既可了解历史, 古为今用, 又为保护古桥、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古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古桥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 它既反映了丰富的历史掌故, 自然环境的变迁, 更反映了其本身建筑技术的演变与建筑工艺的发展。因此古代桥梁保护的难度远远超过其它文物, 其保护的必要性也远远高于其它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有着悠久的建筑文化, 饮食文化, 经济文化, 这些文化影响到该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其中建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比如五音桥典型的拱桥构造类型, 以及其它相当有名古桥的结构, 都是在古代建筑物中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探索我国建筑方面的历史文化, 从桥梁文化角度了解古人的风俗习惯, 于是对有名的古桥建筑文化与修复研究进行探索。

关键词:古桥文化,研究价值,桥梁修复

参考文献

[1]赵丹.石拱桥的健康监测与保护研究[D].聊城大学, 2015.

[2]董月兰.加强古桥保护留存城市记忆[J].城建档案, 2008, (10) .

上一篇:射频卡定位下一篇:课余体育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