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2024-10-05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精选12篇)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1

摘要: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重点关心的内容之一,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同时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问题也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且提高和改进环境保护措施也是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环境保护,加强,措施

1 概述

园林植物作为整个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园林植物的破坏, 会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环境恶化问题,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保护 (水、大气、固废) 的同时, 也有必要做好对园林植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园林绿化成为了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不仅能够美化城市, 同时也是改善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所以必须要做好对生态园林破坏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2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环境保护中所针对的对象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空间等。在研究环境保护的同时, 有必要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义。在上世纪环境保护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而言, 而当前所指的环境保护更多的则是针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来说。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完善和改进自我生存的空间, 并且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从而更好的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 环境保护也更好的降低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而换来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长远发展。而在环境保护概念提出后,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共识, 同时通过各种方法来控制环境的恶化, 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进步。而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同时也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积极有效的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园林植物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园林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同时, 园林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而在生态园林中, 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多, 并且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这也是出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当前, 生态园林中的病虫害已经成了破坏生态平衡最主要的因素。从研究中可以看出, 病虫害的种类不仅对, 而且分布较广, 对于生态园林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大, 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理, 未来也必然会出现严重污染问题。而在以往治理病虫害的主要方式都是通过农药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解决园林病虫害的繁殖, 但是对水、大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 很多地区由于农药的过量喷洒, 在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地都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 甚至地下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周边的生态物种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较严重地破坏了整个生态平衡,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治理方式。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生态园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还需要找出新的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样才能够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同时, 为了更好的保证园林生态环境的发展, 必须要减少药物污染的使用, 以保证减少对园林生态环境的破坏。

4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4.1 利用园林植物净化大气污染

园林植物能够通过吸收、累积、降解以及排放等作用, 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的不同, 其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也有所差别。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特点, 选取相对应的园林植物实行综合治理。比如, 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尘类物质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 因而可选取樟树、国槐、桂花、楝树以及银杏等乔木, 或大叶黄杨、海桐等灌木种植, 以利于净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环境。至于在工厂污染气体比较集中的地区, 可选取种植能净化多种污染气体的抗污染树种, 例如白桦、大叶黄杨、国槐及枣树等。这些树种不仅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SO2, 还能净化空气中的HF, 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4.2 农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得知, 对植物喷洒农药, 是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表现。利用农药杀灭害虫, 起效快, 作用强, 应用普遍。因而, 通过化学防治措施清除园林病害虫, 有助于保护园林植物。但化学农药的过分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 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 也可能会导致有益生物或害虫的天敌死亡, 最后反而造成害虫更加猖狂。可见化学农药的合理安全利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针对城市人口众多, 园林植物群类多样, 气候变化复杂等特征, 可选取较新的无毒、无气味且无污染的高效化学农药;其次, 按照防治对象的不同, 选取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再者, 在施放农药时应选择有益于天敌生存、防治害虫效果较好的时机。最后, 农药最好进行混合或交替使用, 以有效抑制病害虫的抗药性, 延长农药的药性, 从而实现以最少农药来更好保护园林植物, 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 合理掌握正确的农药施放方法与技术, 尽可能的通过浇灌或根部等方式进行喷洒农药。或者在绿地施放农药时, 应选取静电喷雾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术, 以减少天敌的死亡, 减少环境的污染, 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3 利用园林植物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据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 部分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可将重金属吸收并转运至地表, 能有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美人蕉、构树等园林植物, 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铜、铅等重金属, 因而可作为修复和重建环境污染区的首选植物。而对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 少数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其能彻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机污染物。另外, 通过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艺, 也能有效促进园林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进程。比如睡莲、黄菖蒲、黑麦草、绿萝等各种植物, 均适合用来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体, 且均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确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就必须尽早发现与分析园林景观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园林生态中的各种植物来净化与修复环境污染, 同时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多破坏, 这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顺, 苏德利.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2]王博.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9.

[3]蔡守秋.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J].现代法学, 2001 (4) .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2

(一)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内的石窟建筑、窟前木构建筑、窟前寺院遗址、古塔;

(二)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壁画、塑像以及构成洞窟整体的其它部分;

(三)由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机构收藏、保管、登记注册的文物藏品和重要资料;

(四)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内的地下文物;

(五)构成敦煌莫高窟整体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

(六)其它依法应当保护的文物。

第十一条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东以大泉河东岸为界;南至成城湾起向南延伸500米;西以石窟崖沿起向西延伸2000米;北至省道217线11000米里程碑处。

一般保护区:东至三危山西麓;南至整个大泉河流域,包括大泉、条湖子、大拉牌、小拉牌、苦沟泉等水域;西至鸣沙山分水岭向西2000米;北至省道217线1000米里程碑处,并以公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各延伸3500米。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第 十一条的规定,设置保护标志和保护范围界桩,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依据

一、土壤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土地具有自然与经济属性,自然属性的土地以土壤形式呈现。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本文中的土壤在水平幅度上仅仅包括地球陆地表层的土层和岩石圈部分,不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内陆水域和滩涂;在垂直幅度上仅指整个地表的岩土,不包括大气层,在物质构成上,仅指构成岩土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质,不包括地表以上的大气、水和各种生物。

土壤环境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包括:环境保养、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环境保养即通過先进的预防手段对我国的土壤利用现状进行监控,防止土壤环境污染的发生;风险管控指按照恰当的法规原则,选用有效的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的污染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土壤污染安全事故的风险度,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土壤修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目的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回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二、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一)在污染形式上,环境污染正由水污染、大气污染向土壤污染转移。根据可靠数据显示:自2001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1.27%,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会以0.8——1个百分比稳定提高。从2001年到2011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从328.5亿立方米增加到403.7亿立方米,增长率为22.9%。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2010年的1947.8万吨到2011年的2217.9万吨,增加了13.9%,其中在2005年向后,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排放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土壤污染却显得尤为严重,在2007年的1.5亿亩到当前的2亿亩,增长了近一倍,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警觉的数字。

(二)在污染领域方面,土壤污染正由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地表向地下转移、上游向下游转移。形成的污染具有突发性、区域性、连锁性的特点。更令人担心的是,土壤污染之一的重金属污染其潜在的危害正在升级,导致食物链正在受到侵蚀,人类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生命安全正在受到挑战。

(三)环境污染总体情况令人堪忧。综上所述,我国土壤环境污染当前呈现出:中国南方土壤污染严重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而这几个地区恰好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土壤污染主要以:镉、镍、砷、汞、铅、铬等重金属以及滴滴涕等农药中的有机物为主,有些污染超标达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三、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从法的渊源来看,我国关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既有综合性的法律法规,也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土壤污染进行限制和治理。

(一)《宪法》中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环境保护法》中提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在今年4月份修订的新版《环境保护法》中,第49、50条中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极易产生污染的农业污染源做出规定,表面我国对于土壤环境保护监管模式上的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往的仅仅重视工业的防治转为对工业、农业的多产业防治,这必将有利于当今农村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土地管理法》第35条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灌溉工程,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农业法》中也提到: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对农用土地的生态保护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砂治沙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部门法,对我国土壤污染的各种成因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四)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农药管理条例》、《土地复垦规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环保部于2014年3月18日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并就此目标计划制定了详细而又周密的行动方案。

四、现行土壤环境保护法律的缺陷

(一)保护土壤环境污染的法律效力层级不够,难以协调专项的土壤生态保护法律。总所周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在立法之初,本是作为统领所有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而设计的,即基本法的作用。但是依据《立法法》规定,成为基本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该法应当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然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包括刚刚审议的《新环保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因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仍不是基本法而作为基础法存在于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在法律关系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两部法律的效力等级不高于《农业法》、《林业法》、《草原法》、《水法》等专项法律,以至于在具体适用环节,法律的相关规定往往得不到实施。难以使得环保、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形成合力。

nlc202309020718

(二)无论是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还是从刚刚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管理还是停留在防治层面。鉴于土地污染修复的成本过高,我国在土壤修复方面的技术尚不够成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必须通过土壤环境保护来达到杜绝污染可能性很小,应担加大对土壤修复的资金投入补贴。

(三)当今的土壤保护法律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不过纵观所有的相关法律,无一不是在相关法律的某一条、某一点中提出的土壤环境保护的观点,这样做在具体实施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众多法律针对同一点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众口难调,难以统一,因此,应当从生态安全的高度来制定和完善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涉及土壤土地的规划。建设、评价、监测、预警等方面制定一份纲领性的法律规定处理这些关系。

(四)目前的部門法中的规定内容空洞,缺乏具体的土壤环境保护的做法规定。针对土壤污染,《环境保护法》中仅仅一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来规定了土壤环境保护的大致方向,缺乏硬性的规范。

五、《土壤环境保护法》的初步架构

(一)完善土壤的环境保护体制,将原先空洞的行政口号转换成具体的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根据今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即将颁布的《土壤环境保护法》中应当包括:农用地和集中式引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被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等管理办法。

(二)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行政问责制,加强土壤环保执法中的执法力度。在今年刚刚颁布的新《环保法》中提到:当前的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一是在环境执法中,环保执法工作者无强权可用,立法授予的监管措施缺乏强制手段,造成执法过程中无权可用的窘境。二是有强权不尽职,环保部门消极履职、执法不严,甚至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新法中尽管并未涉及如何加强土壤的环境保护手段,不过却提及了区域限批、越级举报、环境考评、人大监督等机制。对于《土壤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

(三)设计土壤修复制度,改善部分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2014年3月18日召开的环保部常务会议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指出,2020年,我国的农用地土壤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强调土壤修复将成为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8月5日的土壤修复企业座谈会更是讨论了法律草案中的有关土壤修复制度设计。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建议将土壤的环境修复列入市场的调节,土壤修复的市场化运营无疑将减少工作中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市场化的机制还会强化公众对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结束语:治理土壤污染,首先需要监督地方政府追求GDP忽视环境污染的行为,还要统一规范自上而下的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形成成文的环境评估标准、环境信息标准以及合理的土壤修复补贴标准;同时,还要改变农业、环保、国土资源、地矿部门等各自为政的弊端。总之,尽快制定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统一制度框架使得土壤环境保护变得有法可依是我国当前环保立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环境与生态,2004,53-04

[2]常纪文,焦一多.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突破、缺陷与时效问题[J]中国经济导刊,2014,6-50

[3]杨京平,卢剑波.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陈建鹏,李佐军.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回顾与未来形式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0007-05

[5]马克伟,张巧玲.认清土地国情珍惜有限土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3

[6]李艳涛.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的探讨[J]知识经济,2009,(128):5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4

环境保护的概念存在多年, 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这也就导致也如今环境的一再恶化。对于环境保护而言, 单靠人们自身的自觉性比较困难, 因此基于这一点, 国家相关部门应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规定, 根据规定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 社会转型也随之展开, 而在整个过程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 不顾环境的承受力, 凌驾于环境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 直到近年来环境发出了不同的警告, 才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了确保环境保护的效果, 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很重要, 其中不仅需要依赖国家的环保政策, 更重要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在平常生活中, 人们应该从小事出发, 立足于生活细节, 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及环境。环境保护涉及面很广, 而人们随手的小事都是保护环境的一部分, 都应得到重视。

2 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分析

2.1 增强公众自主参与意识

随着的城市不断快速发展, 如若不提供有效的环保措施, 环境污染的问题势必会愈发严重, 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关联。在城市发展中, 城市管理者不应该只关注经济的增长, 还应该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城市管理者的对环境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态度, 因而管理者应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并作出良好的榜样。首先,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教育工作, 以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然后, 呼吁公众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公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通过公众的自主协助, 针对污染企业要不留情面的惩戒;最后, 政府应集合企业力量, 通过教育和建议, 在长远发展的目标下, 促使企业从自身出发, 加强环保意识, 因为实际上任何监督都不如企业从根本上断绝以环境换发展的想法。政府应倡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公开生产信息, 从而增强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所谓的环保意识指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灌输、教育才能使人们充分了解, 这就意味着在环境保护措施中, 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2.2 建立健全环保法律制度

首先, 针对土壤、空气、资源等污染以及生态保护、大气保护等方面,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定和完善, 才能确保环保工作的有法可依、有据可依, 才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然后, 加强对各地各区环境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 从而在此基础上加大国家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监察力度;最后, 完善环境污染企业、个人的惩戒机制, 通过对环境民事以及行政公诉制度的了解和分析, 基于法律形式针对一些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进行不同程度的惩戒, 从而达到大惩小戒的警示作用。

2.3 加强建设环境保护队伍

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性、系统性, 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环保队伍十分必要, 这样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还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环保队伍的监管效果。建设环境保护队伍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基于国家的建设标准, 配备合适的环保监督人员, 并加强对其专业性的培训;环保部门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 配置相关先进的技术装备, 在提高自身设备的条件下, 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环境信息监督机制, 这样不仅有利于对相关网络、数据、服务等资源的有效整合, 还能有利于环境信息基础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从而进一步实现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环境信息决策的科学性、环境保护信息的及时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环境保护的整个过程中, 系统化、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十分重要, 在基础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也必不可少, 这样才能让公众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及最终目的。环境保护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 而是一个需要国家、大众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此外, 更需要明确的是, 环境保护的作用和目的在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只有让公众自主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正常化、有序化进行, 才能确保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范.谈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7) .

[2]关菁.浅谈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3) .

[3]李占营.浅谈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科技展望, 2014 (09) .

佛教与环境保护 篇5

佛教关于人与环境问题的`有关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原因,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环保思想及有价值的关于生态的思考.在当前环境全面治理和保护的大趋势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 者:王小力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四川,成都,610081 刊 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年,卷(期): “”(5) 分类号:B94 关键词:佛教思想   生态环境   环保   借鉴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篇6

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環境污染

与化学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气污染问题:这是指由空气中的颗粒物、硫的氧化物(SO2、SO3)、氮的氧化物(NO、NO2等)、CO、碳氢化合物、氟氯代烃等造成的污染。大气污染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形成酸雨、酸雾;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室内空气污染。

二是水体污染:这是指过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中造成的污染。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重金属污染,如重金属汞、铬、铅等进入水中形成的污染,这些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化工、冶金、电子、电镀等排放的工业废水。另一类是植物营养物质污染:水中高浓度的N、P等植物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形成的污染。它主要是由进入水中腐烂的含蛋白质的物质、含磷洗涤剂及大量使用的磷肥造成的。

三是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工业废料随意堆放造成的污染,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由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废旧电池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垃圾污染范围广泛,对环境及生物造成的不良影响途径多样。

2.环境保护的措施

(1)工业废气携带颗粒物的回收利用。

(2)工业、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

(3)回收、限制难降解塑料,研制易降解塑料。

二、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有关概念

(1)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这是一门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化学。

(2)绿色化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学开展的,因此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征: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b.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

c.产品应该是环境友好的

d.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物,甚至实现零排放。

2.原子经济性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7

环境保护的概念一直都有, 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依靠人们的自觉性是很难做到的, 国家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定, 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社会也出现了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企业只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环境被破坏的非常严重, 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很多年, 环境被破坏以后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们才发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一定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实施的效果。对于环境保护而言, 不仅仅要依靠国家的政策, 人们的日常行为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保护资源和环境。日常生活中, 人们可以对平时使用的一些东西进行更好的处理, 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而且电池的分解也要经过很多年, 在使用完电池以后可以将电池放到专业的回收地点。在平时购物的时候, 可以使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也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境保护上, 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也是人们综合素质的体现,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受教育水平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 在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时候, 可以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下手, 在人群密集的地区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 使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样人们会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是非常广的, 不仅仅要保护动植物, 还要进行森林的保护, 同时还要保护水资源和大气资源。环境保护也是为了治理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对资源匮乏的一种保护。环境保护理念在不断宣传过程中, 已经使人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样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会更加注意这个问题。环境保护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会影响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 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使经济社会可以可持续发展, 一定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2 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非常多的, 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建设者关心的只是经济的发展速度, 而企业追求的只是经济效益, 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何种危害人们是不会去在意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乡镇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乡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城市是有大的不同的, 在环境保护意识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定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 这样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 有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很多乡镇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这些在进行企业发展的时候对环境保护问题根本就不重视, 这样就会出现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对当地的环境带来破坏, 又因为地处偏远地区, 政府的监管根本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就会出现污染更加严重的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的环境信息要公开, 这样居民就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督。环境保护意识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 在不断的进行培养才会使人们逐渐积累。环境保护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才会出现, 因此, 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 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 环境也不会受到影响。

2.2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 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 健全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 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 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 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 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2.3 加强环境监管制度

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 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擅自投产的, 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 补办环评手续, 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 完善强制淘汰制度,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及时制订和调整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强化限期治理制度, 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 责令其停产整治。完善环境监察制度, 强化现场执法检查。

2.4 健全机构,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 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 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实现持证上岗。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 配置相关技术装备, 提高装备水平, 加强现场执法能力, 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 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要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 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 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 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 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 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共享, 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3 结束语

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要制定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同时要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保护的目的。环境保护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要有长期工作的准备。同时, 环境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这样可以实现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珊, 裴顺宁, 陈义明.浅析公路环境的保护[J].商品与质量, 2009 (S5) .

[2]项京华.论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8) .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8

1 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保护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保护一定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实施的效果。因此加强城镇环境保护迫在眉捷。

1.1 城镇及周边企业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 提高经济收入,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各地区竞相发展小型企业。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小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造纸厂、水泥厂、碳化硅厂等废水、大量的工业废水几乎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向江河湖库, 通过灌溉污染土壤、农作物。污染了周边的生存环境。

1.2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农药污染, 农药对于治理农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农药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 造成环境污染。造成水体污染, 农残超标。还会造成土壤污染, 农药在直接杀伤害虫时, 害虫天敌也受到了毒杀, 造成生态失衡。农膜污染, 农用塑料地膜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 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造成土壤板结, 妨碍土壤生物生存, 透气性降低, 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 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 未经有效处理, 直接进入农田或堆放, 污染水体, 腐败分解而产生的臭气, 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化肥污染, 使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增高, 土壤侵蚀严重, 板结, 土壤酸化, 土壤肥力下降。团粒结构破坏, 化肥中没有被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 渗入地下, 对人畜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1.3 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垃圾并未进行有效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 在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塑料袋, 玻璃、塑料吸管、一次性筷子、快餐盒、医疗垃圾和废旧垃圾等不可分解物,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生态环境, 直接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一定要影响。垃圾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会侵入水体, 进而严重污染水体。能够改变土壤的性质与结构, 垃圾腐烂形成的恶臭有害气体还会污染大气, 乱堆和乱放垃圾散落在地面造成景观污染, 不及时处理的垃圾堆会滋生蚊虫与传播疾病。造成生活垃圾污染。破坏人们的居住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同时, 国家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定,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加强环境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促进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引导经济向低碳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环境保护体系, 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

2.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定要重视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 以警示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重视, 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 有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 环境保护意识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 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 环境也不会受到影响。要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2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与体系。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 建立健全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支持和监督, 健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 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强化限期治理制度, 完善环境监察制度, 加强现场执法能力, 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

3 科学种田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控制化学物质污染。以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中心, 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 减少化肥损失和污染,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 提倡土中施肥和推广测土施肥。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掌握, 科学用药的技术,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 预防重大农药污染。

4 结语

总之, 树立“绿色发展”的环保意识, 要制定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紧抓环保工作不放松,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保护的目的。环境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定要重视加强人们环境保护工作意识, 真正使我们的环境变得“山青水秀”。

参考文献

[1]方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2) .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与保护 篇9

1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分析

所谓时事新闻,是指以时事为内容、不包含观点、评论及补充,且不具有独创性的语言文字报道。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明确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这就表明时事新闻可以由除原创以外的人自由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事新闻并不是作品,因为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反之如果一则新闻是“作品”,那么这则新闻也就不属于作品,因而不受法律保护。再进行深入分析,消息类新闻是不是时事新闻,那么要看消息类新闻是否具备“作品”的要件,而评论类、专题类新闻则不可能构成时事新闻。更为重要的是,时事新闻只是从“语言”来界定,因而具有图片和视频的新闻也就不算是时政新闻。比如,某摄影师拍摄了100余张“时事类”照片,该摄影师将这100余张照片上传到网络,某媒体在没有得到该摄影师同意的情况下将其中30张照片用于新闻当中,因而摄影师将其告上法庭,法院认为由于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尽管反映时事,但由于其具有独创性,因而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此,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原则,应当是按照时事新闻定义的新闻,即时事新闻必须不具有“独创性”的语言文字报道,因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时事新闻很多已经突破了语言文字报道的界定,因而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已经不适应我国时事新闻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时事新闻的定义以及不保护原则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时事新闻受到更好的保护。

2 时事新闻的保护分析

尽管从《著作权法》来分析,时事新闻并不受到保护,但继续深入分析时事新闻,并不意味着时事新闻采集者不受保护,特别是从我国法律体系来看,时事新闻的保护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多条时事新闻整合的保护。如果对多条时事新闻进行编排,而且这种编排具有“原创性”,当多条时事新闻构成一个整体之后,就会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这主要是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只要是对原创性材料进行选择和编排,而且能够构成“作品”,那么所选择的材料是否具有原创性都暂且不论,这也是《伯尔尼公约》所规定的内容。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家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的时事新闻栏目,尽管单条新闻可能不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全部新闻由于构成了一个“作品”,那么这个时事新闻栏目中的所有时事新闻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传播报道注明出处的保护。尽管《著作权法》并没有直接对时事新闻保护,但我国《<著作权法>司法解释》第16条则做出了如下规定: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条规定来看,实质上也是对时事新闻的一种保护性措施,特别是从《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分析,这条规定更具合理性,因而新闻媒体在传播报道时事新闻过程中,必须注明出处,表明该新闻不是新闻媒体“自行采集”,而是“取自他人”,这样能够给时事新闻出处一个交待,同时也能够让受众知道新闻的来源和渠道,这有利于公平竞争。

三是时事新闻采集人员的保护。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只是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没有说时事新闻没有法律保护,从《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分析,却提供了时事新闻采集人员的法律保护,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对时事新闻采集人员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时事新闻的保护,这样有利于惩罚那些盗用行为,也就是说时事新闻虽然不受版权保护,但并意味着时事新闻就可以随便传播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更好地保护时事新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新闻媒体必须深刻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既要避免出现违法行为,也要在必要时候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时事新闻。

浅谈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篇10

1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工作原理

1.1 保护接地

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目的, 防止间接触电而把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用满足相应规格的金属导线 (接地线) 与埋在土壤或水中的金属导体 (接地体) 相连接即接地, 叫做保护接地。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电源系统 (即IT系统) 中, 当接到这个系统上的某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时, 如果人站在地上用手触及外壳, 由于输电线路与地之间有分布电容存在, 将有电流通过人体及分布电容回到电源, 使人触电。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电流是不大的。但是, 电网如果分布很广, 或者电网绝缘强度显著下降, 这个电流可能达到危险程度, 这就必须采取保护接地安全措施。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三相四线制电源系统 (即TT系统) 中, 电气设备的外壳采用保护接地, 并不能保证人身安全, 仅能减轻电击的危险程度。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电源系统中, 如果电气设备采取保护接地安全措施后, 设备外壳已通过导线与大地有良好的接触, 则当人体触及带电的外壳时, 人体相当于接地电阻的一条并联支路。由于人体电阻远远大于接地电阻, 所以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 避免了触电事故。

1.2 保护接零

保护接零就是把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以及与外壳相连的金属构架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的零线作良好的金属连接。这种方式适用供电范围大的系统, 即TN系统。是保护接地的进一步发展。当某一相绝缘损坏使相线碰壳。外壳带电时, 由于外壳采用了保护接零措施, 因此该相线和零线构成回路, 单相短路电流很大, 足以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 (如熔断器) 迅速熔断, 从而将漏电设备与电源断开, 避免人体触电。

2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比较

2.1 工作原理

保护接地是限制设备漏电后对地电压, 使之不超过安全范围, 而高压系统的保护接地亦可使保护装置动作。保护接零是通过借零线使设备漏电形成单相短路电流, 促使线路保护装置动作。其次, 保护接零系统中的保护零线和重复接地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2.2 适用范围

保护接地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高、低压配电系统及采取了诸如装设漏电保护器的低压配电网。保护接零适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

2.3 线路结构

保护接地适用对象是系统只有相线、接地线及接地体, 而可以不设工作零线。保护接零适用对象是系统有相线、工作零线、保护零线、接地线及接地体。

2.4 重复接地

保护接地没有重复接地。保护接零有重复接地。

3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使用中存在及注意的问题

3.1 在保护接地使用中存在的及应注意的问题

(1) TT接地系统不应要求中性线重复接地。如果要求TT接地系统中性线重复接地, 可能会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能投入使用以及变成了TN_C系统;TT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采取单相接地保护即可。 (2) 在TT接地系统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中性线断线。应采用N线与相线的导线截面相同;保证N线连接的施工质量;尽量做到三相负荷平衡;对低压线路应定期巡视与检查, 发现缺陷立即处理。 (3) 低压配电线路中不应要求采用TN_C系统。 (4) 低压电网保护接地系统选用原则。非独立变压器供电的用户不采用TN_C系统;分散用户和农村用户宜采用TT系统;民用建筑低压配电宜采用TN_S或TN_C_S系统;商业用户宜采用TN_S系统;在爆炸或火灾危险场所, 禁止采用TN_C系统;临时施工电源宜采用TT系统;矿井用户宜采用IT系统。

3.2 在保护接零使用中存在及注意的问题

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篇11

关键词:女性 保护措施 权利

一、 我国女员工劳动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约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妇女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但我国在女员工劳动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突出问题。

(一) 女员工劳动保护范围过宽

为妇女提供特殊劳动保护,虽其本意是保护性的而非歧视性的,但如果保护的范围失当,过多过宽的话,反而会对妇女就业造成障碍,并在实际上产生一种对妇女的歧视作用。这类特殊劳动保护规定已经造成了妇女在法律上享有特殊待遇而在实际上缺乏平等机会的矛盾状态。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中也存在着一些特殊劳动保护范围过宽的问题,比如,国务院于1988年颁布的《女员工劳动保护规定》第11条要求女员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逐步建立女员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女员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作为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的设施确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关于要求企业建立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规定则属于不必要的劳动保护,应该予以取消。而且在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的今天,托儿所、幼儿园完全可以由专门的幼儿机构承办,这也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

(二) 实行一刀切式的特殊劳动保护标准

当前《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都是将女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基于她们的身体机能以及生理反映等特征设定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和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将女员工作为一个单一分析类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它可能会忽视女员工之间的多样性,模糊女员工的内部差异,特别是女员工本身在从业领域方面的区别,而这些区别是应该加以考虑的。例如从事一线流水操作的女员工工作节奏极快,而且要求在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但她们除工作用餐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长期从事这样的流水线工作会影响孕期女员工及其胎儿的健康。这种一刀切方式不仅忽略了从事不同工种的女员工之间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保护诉求,同时还使女员工在现实中所遭受的不利后果抛之于法律考量范围之外。“一刀切”的保护标准是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最低限度,每一位在劳动领域中的职业妇女均有权享受这些特殊照顾和保护。在这样的底线之上,我们还应该为从事不同行业的女员工设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三) 对女员工保护不到位

在女员工经期保护的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认为经期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女员工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而疏于采取保护措施。甚至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在女员工经期仍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严重违反了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在女员工孕期保护方面,仍有一部分用人单位以企业女员工较多、季节性突击生产任务较重、实行三班倒工作制、人员调配不过来等为由不为怀孕女工调离有毒有害工作岗位,任意安排孕期女员工加班加点,继续要求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员工上夜班。关于产期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产假时间达不到法定标准。一些企业将女员工产假硬性规定为两个月,个别企业甚至规定为一个半月,有的企业为了加快生产,往往在女员工产假尚未期满的情况下便通知女员工上班。关于哺乳期保护,有些企业根本不对女员工哺乳期给予保护,减少或者不给女员工法定的哺乳时间,甚至私定制度,任意侵害女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某果品加工厂制定的《劳动管理办法》规定,女员工在哺乳期间,确需要在上班时间内给小孩喂奶的,不得超过一小时,并按事假对待,扣发相应的工资和奖金。在更年期保护方面,一些企业对更年期女员工的保护不够重视,没有为更年期的女员工提供定期的妇科疾病的查治。

(四) 女员工保健工作不落实

有些用人单位对有关女员工保健的法律法规置若罔闻,认为女员工保健工作可做可不做,做好做坏一个样。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一些单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女员工保健视为负担。女员工保健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有的单位中甚至是大大打了折扣。

(五) 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设施普遍匮乏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十分突出,企业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医院等机构一应俱全,使得企业不堪重负。在市场经济时期,许多企业通过改制等渠道甩掉了这些沉重的包袱,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企业中普遍不设女员工劳动保护设施。有的女员工反映,企业有男员工吸烟室,却没有女员工卫生室。即便是简陋的女员工冲洗室、哺乳室也难见踪影,很多企业女员工只好到传达室哺乳。

二、现代社会下加强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措施

(一) 合理设定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标准

法律给予女员工特殊的照顾和保护,不仅仅是出于对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考虑,还基于妇女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因此,在设定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标准时,我们需要同时兼顾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和特殊劳动权益的保障。第一,对女员工所采取的特殊劳动保护标准与其从事的工作具有合理联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确定该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工作的客觀要求是什么、该目的与工作的客观要求有多大程度的联系。第二,善意的、真诚的相信这一特殊劳动保护标准是完成上述目的所必需的。第三,该特殊劳动保护标准对雇主完成上述目的具有合理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只有让所有的雇员都满足单一的一个标准才能完成工作,而无法通过不同的标准达到共同的目的。

(二) 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罚则的不力对法律的实际效力存在负面影响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如果某种行为仅被指为违法而不受相应程度的惩罚,那它的蔓延势必将难以控制。在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方面,应适当加大和健全法律责任的适用范围,可以规定多种制裁方式,全面设定侵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建议在现有法律规定下,增加用人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侵害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明确各级劳动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保护女员工特殊权益的职责,以及其不履行法定职责所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比如雇主如有违反本法关于女员工每月享有1天带工薪的经期例假的规定,应被判处1000元以下罚款。5年以下公民权利。

(三) 建立女员工生育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系统

生育保险费用从企业支付变为社会支付,意味着生育保险费用由企业成本转为社会成本。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肯定,也有利于改变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同时,这一变化也使女员工较多的企业受益不少。这些企业因此减轻了负担,能够与男员工较多的企业公平竞争,提高了用人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生育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层面来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与生育保险费用相比,女员工其他方面的特殊劳动保护费用要少得多,但是,女员工在特殊生理时期要减少工作量、不上夜班或调换工种所造成的工时损失以及女员工妇科检查、保健设施的建设费用对企业而言,毕竟也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女员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四) 建立女员工的劳动监察检查机制

劳动监察是由国家公权介入,平衡和补救强弱主体内在矛盾而建立起来的一项法律制度,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处于优势地位的雇主。因为劳动监察制度正是基于雇主普遍违反劳动法规、漠视劳动者权利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以雇主作为劳动监察相对人。检查机构应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尤其对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落实不到位、问题突出的企业,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要求;对侵害女员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行为,视情节轻重,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或法律的手段严肃处理。坚决制止企业解除孕期、产期、哺乳期女员工的劳动合同,强迫女员工从事禁忌劳动和超强度劳动,保证女员工在不危害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生产环境中工作。对女员工、女员工亲属和其他人员和机构举报、控告用人单位侵犯女员工合法权益的投诉,劳动监察部门应认真调查,一经查证属实,应及时纠正。

(五) 充分发挥工会在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中的作用

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工会以及女员工委员会在企业中的真正独立地位,保证工会有足够的权威为争取和维护女员工的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从而不断增强工会对女员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建设,实现“哪里有女员工,哪里就有女员工委员会”的目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女员工特殊劳动保护方面的作用。工会有责任积极主动地为维护女员工的劳动权益而努力,女员工委员会更加责无旁贷。各级女员工委员会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解决女员工在劳动保障、生产、安全、卫生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法行使监督权;在女员工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挺身而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女员工。对那些因贫、弱、残等原因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又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女员工,为其提供义务咨询,并通过协调、联络,帮助其聘请擅长劳动事务的律师,直至支持女员工提起诉讼。

环境保护与环境税 篇12

一、西方环境保护税收的主要内容

环境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经济思想主要来源于庇古税。从国外环境税的具体应用来看,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个时期环境税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其产生主要是基于“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要求排污者承担监控排污行为的成本, 种类主要包括用户费、特定用途收费等, 尚不属典型的环境税, 只能说是环境税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环境税种类日益增多, 如排污税、产品税、能源税、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纷纷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个时期是环境税迅速发展的时期,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

总体来说, 世界各国开征环境税愈加普遍, 环境税费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由于各国国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反映环境管理思路的具体税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别, 开征的具体税种、开征方法五花八门。但值得注意的是, 对环境污染的范围较广, 污染的方式很多, 但目前仅对能源、运输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课税, 且是少数国家课税, 大部分污染源并不在课税对象之列。

由于各国均已认识到, 必须对排放二氧化碳破坏臭氧加以控制, 以减缓全球变暖或所谓温室效应。有些国家如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美国等对排放二氧化碳者征以“消费税”但由于税率过低, 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显得力不从心, 更何况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只从战略上重视污染问题。

二氧化碳税是按二氧化碳的单位排放量征收的一种消费税。一般而言, 碳化物消费税的单位税额与能源价格密切相关, 而与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之间无相关关系, 而对煤这种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能源除瑞典和瑞士外, 其他国家根本不征税, 有时甚至给予补贴 (表1) 。而在大多数OECD国家石油产品的氧化物消费税单位税额都超过200美元 (法国、意大利更高) , 美国仅65美元;各国天然气单位税额更低, 却不能有效阻止各国二氧化碳污染排放量, 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在国际范围内采取一种相互协调的二氧化碳税, 至少连共识均未达成, 因此, 对于各国单方面征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税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据资料, 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卢森堡位居第一, 达9公吨/人均, 美国次之, 5公吨/人均, 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人均3公吨, 日本、爱尔兰、希腊、意大利、法国, 人均2公吨, 西班牙、葡萄牙量最少, 人均1公吨 (图1) , 而OECD国家整体而言, 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为能源、运输、工业及家庭和商业, 其中能源的碳排放量达35%;运输占到25%;工业占20%;家庭与商业碳排发量达20%。可见, 能源、运输、工业是二氧化碳污染的主要来源, 全世界各个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 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业务, 各国只有从人类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而不是从当前经济利益出发, 在国际范围协调产生一种达成国际共识的二氧化碳税, 并采取共同的治理二氧化碳污染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机制, 方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的天空和稳定的生态环境。

污染税在国际上虽为起步阶段, 但他与治理污染的其他经济手段如补贴、排污交易、排污收费相比, 是最优的治理污染手段, 具有下列优点:一是污染税能有效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使排污量在经济刺激下自动达到最优排放水平。即把排污量降到单位污染物税金等于其边际处理费水平。而补贴即不能有效控制污染, 反而有可能使排污者为多得补贴而扩大排污量。二是污染税有利于提高技术与污染治理水平。因污染税税金等于处理污染的边际费用, 因此, 排污者改进治污技术, 使治理污染边际费用降低, 排污者会少缴污染税。三是污染税有利于筹集资金, 为国家解决重大污染源或重大环境问题提供资金。四是污染税确立了政府对环境的所有权, 让排污者纳税体现了公平原则。

二、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缺陷

(一) 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 即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国外普遍开征的汽车燃料税、能源税、噪音税等我国基本没有设立。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它们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 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二)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收政策中, 有关规定不合时宜, 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如资源税纳税人缴纳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而与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几乎无关, 无法有效引导和监督开发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 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缺陷, 都制约了其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消费税虽然在2006年4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将石油制品和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纳入了征收范围, 但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 税率 (税额) 的确定还没有完全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城市维护建设税始终处于附加征收的地位, 缺乏独立性、收入规模小, 容易导致税负不均, 使负担与受益脱节。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能通过调节投资变量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发挥限制污染和低效使用能源的作用, 但2000年始已暂停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比例极低, 200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为137.33亿元, 仅占税收总收入的0.44%, 而且该税的纳税义务人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 又有许多免税规定, 因此对城镇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使用土地基本上没有刺激作用, 只不过是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小税种。耕地占用税也由于覆盖范围太窄 (只涉及耕地占用, 没有包括林地、草场等) ;税率明显偏低 (目前执行的税率仍为1 987年开征时确定的税率) ;优惠政策把关不严, 偷逃税款严重;分成比例不合理, 地方上解中央比例高达80%, 导致征收不力, 无法有效保护环境。

(三) 在其他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较少且形式比较单一

1. 在增值税方面, 自1999年10月起, 对企业使用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节约用电技术和产品享受免税优惠;自2001年起对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自2001年起, 对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等实行减半征收;自2001年5月1日起, 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 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的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自2001年7月1日起, 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厂 (公司) 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 予以免税;对部分有利于环境的产品, 如暖气、煤气等实行13%的低税率。

2.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 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 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处理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列举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 经批准可减征或免征1年企业所得税;对专门生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 (产品) 目录》 (简称《目录》) 中的设备、产品的企业及其独立核算盈亏的分厂、车间, 年度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 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 经批准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对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线的企业取得的赠款免税。

3. 在外国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方面, 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专有技术而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可按10%的税率征收, 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 可给予免税。

4. 另外, 在其他税种中还有一些优惠手段。但总体上看, 主要局限于减税和免税, 受益面比较窄,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 大多属于事后鼓励, 对治理污染的效果并不明显。当然, 我国还有一部分环境管理的收费制度, 如排污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等, 但这些收费制度除了普遍存在刚性不足、征收范围偏窄、收费标准偏低、不能体现地区差异等问题外, 还各有不同的缺陷。

三、在和谐社会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完善现行税法体系

(一) 增值税

继续对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方式实行优惠照顾,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 在增值税方面给予优惠;对在生产中严重损害环境的企业则加重课税力度。

(二) 消费税

消费税的税目设置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但现行消费税政策并没有充分考虑着一点, 有很多对环境极易造成危害的商品并没有被列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比如电池、塑料包装袋等一次性、不可降解产品等。因此, 应在现有立法基础上, 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 发挥消费税在引导绿色消费、抑制对环境有害的消费方面的作用, 逐步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纳入征税范围, 并根据商品对环境影响程度而实行不同的税率。

(三) 关税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我国许多地区以来料加工等名义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废弃物, 在取得微薄的加工费的同时, 也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的增加, 外商将本国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和设备转移到我国, 同时也造成污染的转移。因此, 我国在进出口环节征收环境关税迫在眉睫。

(四) 所得税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和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 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对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转让, 同时对环保企业给予所得税上的优惠等。在实行所得税加速折旧制度时, 应允许对防治污染的设备和设施、无公害生产设备、特定基础材料、废弃物再生处理等设备加速折旧, 以促进设备不断更新, 求得更快更好的治污效果。

(五) 资源税

改革资源税, 首先在税率方面, 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 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 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 实行差别税率;其次, 为了充分、永续地利用我国的资源, 进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应创造条件扩大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当前, 最紧迫的是把水这一重要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对在工业生产中直接抽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进行征税。此外, 在条件成熟时还应逐步把土地、森林、草原等重要的自然资源都纳入征收范围。

四、弥补现有税法的缺憾, 颁布真正意义的环境税法

(一) 改排污收费为征收污染税

为使污染者的外部成本内在化、法律化, 把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改为污染征税制度, 会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一, 将收费改为征税, 可使污染者认识到对其污染付费负有法律责任, 从而提高污染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 征收污染税后, 征收的执行管理工作统一到税务部门, 防止政出多门, 减少机构重叠和管理费用膨胀。

(二) 开征环境保护税

1. 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环境保护税应本着“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有污染或废弃物排放行为以及生产有污染产品的企业和个人, 都要按照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其课税对象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废弃物以及有污染行为的商品, 对于课税对象可具体设计几个税目进行征收, 将目前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或行为作为征税对象, 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氟利昂、汞, 造纸厂、皮革制造厂排放的污水、热电厂排放的烟, 鎘电池的生产和农业生产喷洒的农药、家庭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

2. 税率。

为贯彻公平和适当调节的税收原则, 税率的设计应按产品附属污染物含量和浓度确定, 对于浓度相同的污染物应按照排放数量来规定税率, 对于浓度不同的污染物应按照浓度高低来确定税率, 税率类型总体上应选择超额累进税率为主, 体现税收差别。同时,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应建立退税机制, 对于排污水平低于国家标准的按一定退税比率, 给予退税。

3. 计税依据。

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可参照国际通行计税标准, 按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浓度确定。

4. 征收管理。

环境保护税应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坚持中央统一领导, 同时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原则。在具体征管中, 要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并在环保部门的配合下进行。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建设和谐社会, 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加关注。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缺陷表现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专门性税收, 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 其他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量少而单一等几方面。只有完善现行税法体系, 通过改排污收费为征收污染税和开征环境保护税来建立环境保护税的税收制度。

关键词:和谐社会,环境税,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哲林.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中经网[DB/OL], 2007.

[2]陈志楣.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粱本凡.绿色税费与中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5]欣闻.税收优惠助推环保产业[N].中国财经报, 2003-06-05

上一篇:应力结构下一篇:来源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