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2024-10-12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共11篇)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1

园林植物配置传统上定义为:运用各种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材料,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艺术手法与其它园林要素有机组合来创造景观, 供人们观赏、游憩。

1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环境关系

1.1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师法自然, 回归自然—建立相对较完整的植物群落, 不是简单的植物堆砌,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自然情有独钟。以少胜多, 咫尺山林—营造意境, 艺术的表达,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 小中见大。蕴含特殊意义, 情感表达—寄情于植物, 与文化、精神紧密相联。与“风水”密切相关—建立舒适的人居环境背山靠水的地方常常作为风水宝地。

1.2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闻名世界, 是世界3 大园林体系之一, 从古代起, 造园者就十分注意植物配置来美化人居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就与人居关系密切相关。秦朝时期, 植物配置模式主要以自然为主, 人为种植甚少。唐朝时期, 街道两侧槐树成行排列, 街景单调, 相对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人们开始做简单的植物配置, 以满足生活需要。宋朝时期, 道路绿化出现色彩, 有意识的在河里种植荷花, 道路两侧在种植桃李梨杏, 并配以草花, 出现简单的搭配。元朝时, 此时的城市引入并栽培了奇花异草, 宫廷内定的花园也会着重植物配置, “师法自然”的植物配置模式开始出现雏形。明朝时, 主要种植梅花、柳树等。私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多栽植槐、榆、松、柏等树木, 自然式植物群落的配置得以发展, 并开始结合人文因素。清朝时, 保留了明朝的都市特色, 风景园林体系走向成熟, 大规模皇家园林营建, 结合水系整治, 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民国时, 城市发展较快, 此时的园林植物配置开始尝试引进国外植物, 著名的有法国梧桐, 加拿大白杨等树种。并出现先造林活动, 但就全国而言, 风景园林资源利用较少, 植物配置模式上更多得受西方文化影响, 开始出现不同形成的配置模式。而到如今, 许多城市都在大兴土木, 国外树种被大量引用, 植物配置模式多样化。

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环境关系

2.1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模式

孤景树配置模式:以1 株植物为主要景, 配以辅助的树种或灌木、草花, 烘托主景。这类配置模式主要体现主景树的形态美或色彩美。地被配置模式:以大面积地被植物种植为特色, 营造开阔的视野。乔木、地被型配置模式:几株植物根据几何原则搭配, 并配以一定面积地被植物, 主要利用草坪或鲜花的色泽为背景, 既体现了景色之美, 也打造供人休息的场所。乔木、灌木型配置模式:搭配几株乔木, 并种植灌木, 可表现高低层次不同树木的层次美韵律美。乔木、灌木、地被型配置模式:3 种不同高度和形态的植物类型搭配在一起, 更能体现丰富的层次, 并能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 生态效益明显。

2.2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形式多样, 能顺应潮流及时代的发展, 大量引种和驯化对植物的运用更加多样, 使植物能实现跨地区生长, 丰富地方景观。当然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像配置植物时只重植物的观赏性, 忽略植物的生态效益, 如大面积种植草花, 如模纹花坛。景观同质化严重, 缺乏人文元素。只注重绿化率指标, 大面积种植物草坪, 导致植物达不到量的要求, 不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植物多样性缺乏, 地带性植物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大量盲目地大树移栽, 或盲目外引树种, 只有短期效应, 且不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影响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并没有居民要求的绿色, 生态, 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要求。

3 对策及展望

3.1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设计者应充分认识我国观赏植物的特点, 充分利用植物多样性特点, 营造最佳的本土人居环境, 在引入植物时慎重筛选, 避免植物入侵, 要因地制宜, 以群落生态学理论基础为指导, 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人工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使园林植物能充分发挥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

3.2注重艺术性

园林植物配置中也不能忽视艺术性, 注意花木搭配、分层搭配以及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美化人居环境。

3.3注重文化的表达

植物配置要支持文化、表达文化, 体现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 植物不仅能赋予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构建的意境也能感染游人, 使人居环境更具历史意义。

3.4注重环境问题

各部门相互配合,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人为调控, 如减少废气排放、减少硬质水泥地面对植物根系的伤害、减少光污染等措施。

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积极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出更好的人居环境。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2

知识目标: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植物生产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熟悉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2.熟悉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重点)。2.土壤剖面(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任务一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相关性,植物成花等知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同时也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生长发育吗?

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大家说说自己家中或当地农户中植物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 新课讲解

植物生产两大要素: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微生物的影响: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植物的影响:是农业要素的本体;杂草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2)光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同时光也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和地理分布。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

(3)热 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

(4)水分

细胞吸水:细胞主要靠吸收水分来增加体积。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的变化而起作用的。

(5)空气 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如二氧化碳和氧等浓度的增减)和质的改变(如有毒气体、挥发性物质的增多和水气的增减等)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生育。

(6)土壤 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有以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营养库作用。二是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三是雨水涵养作用。四是生物的支撑作用。五是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每一层次又可细分若干层。

旱地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淹育层),代号A;犁底层,代号P;斑纹层(潴育层),代号W;青泥层(潜育层),代号G等土层。

(7)养分 养分是指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营养元素,主要有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和微量元素(铁、锰、锌、铜、钼、硼、氯)。土壤中的养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要想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必需投入人工养分,即肥料。

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5项。

(1)土地 三个特点:一是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人类不能制造土地。二是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不能移动,不能置换。三是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2)劳动力 主要作用有:第一,植物生产过程体现为通过劳动把自然和人工要素转化为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产品。第二,劳动力要素是其他农业要素的使用者、创新者和发展着。第三,劳动力是植物生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节者,决定了系统的生产力、经济力与生态力。第四,农村劳动力不仅是植物生产的主力军,而且是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后备军。

(3)资本 资本是人工的物质性要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活跃的现代要素。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资本属于稀缺要素,增加资本投入是提高植物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4)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各种农业要素的质量与能力;科学技术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科学技术还可以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农作制度,促使农业现代化、商品化。

(5)管理 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农业各种要素的作用,以提高生产力;农业主体将生产与经营联系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宏观管理可以将众多的生产主体联系起来,以协调、改善、提高总体的生产力与经济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三] 综合小结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光 光合作用、光照条件、日照长度。

(3)热 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4)水分

细胞吸水;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5)空气 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

(6)土壤 土重要作用:营养库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自然土壤剖面: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旱地土壤剖面: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水田土壤剖面:耕作层(淹育层);犁底层;斑纹层(潴育层);青泥层(潜育层)。(7)养分 主要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5项。

(1)土地 三个特点: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2)劳动力 主要作用有:把自然和人工要素转化为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产品;劳动力要素是其他农业要素的使用者、创新者和发展者;决定系统的生产力、经济力与生态力;是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后备军。

(3)资本 资本是人工的物质性要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活跃的现代要素。(4)科学技术 改善各种农业要素的质量与能力;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农作制度,促使农业现代化、商品化。

(5)管理 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经济效益;协调、改善、提高总体的生产力与经济力。[四]课堂检测

1.请解释: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农业增长要素;土壤剖面。2.自然土壤、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剖面层次有哪些? [五] 课后作业: 1.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有哪些?对植物生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2.植物生长的农业增长要素有哪些?对植物生产有什么重要作用?

课后反思: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互动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需课后完成作业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

单元1 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 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1)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光 光合作用、光照条件、日照长度。

(3)热 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4)水分

细胞吸水;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5)空气 空气成分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

(6)土壤 土壤重要作用:一是营养库作用。二是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三是雨水涵养作用。四是生物的支撑作用。五是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自然土壤剖面; 旱地土壤剖面; 水田土壤剖面。

(7)养分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5项。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环境》 教学语言 运用技巧

无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其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做到“学术功底﹢语言艺术”,且二者必须有机地整合,缺一不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其中,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学语言的运用也各有特点,教师必须结合课程的需要灵活有效地去运用,才能事半功倍。教学阶段和教学意图不同,教学语言的运用也各有偏重。《园林植物环境》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的课程,教师在语言运用上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忽略细节,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讲述。那么,在《园林植物环境》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特点才能既凸显出《园林植物环境》课堂的特色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描述要力求教学语言准确严谨

《园林植物环境》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选择植物、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和园林土壤肥料的有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从微观到宏观,集客观性、科学性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正确地引用本专业的科学术语来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本质,尤其对于名词的定义、原理及规律等方面的描述,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语言,使描述含混不清、模棱两可,避免使用“大概”“或许”“可能”之类的言辞,更不能用想象和猜测替代严密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在所难免,在课堂提问设计时也要考虑其科学性、严谨性。教师科学、严谨的提问对学生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点拨,恰当的提问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是一种语言示范,教师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在质疑发问时,如何去运用语言技巧,组织语句,突出核心问题。

二、对植物生长状态、生长规律及生长环境的讲解要语言简练、明白

简洁的语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绝大多数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教学语言在简洁的基础上还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听懂教师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反之,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就会使学生听起来莫名其妙,也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园林植物环境》所包含的知识繁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数有限,且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又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语言表达一定要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拓展讲述内容,表述冗长啰唆,这样,理解力差的学生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进而失去听课的信心。

课堂小结的教学语言就要精炼准确,能高度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的新知识,帮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对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争取达到“课已尽,趣未尽”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力求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运用带有感情、意境、色彩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就会像欢跳的泉水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的笑脸。引入环节的教学语言多要求简明扼要且具有启发性,既要做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园林植物环境》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没有重大而有趣的事情,都是平淡无奇的植物及相关内容,学生四十五分钟如果始终身处同一教学语言节奏中,那么会很快进入听觉疲劳状态,甚至会昏昏欲睡,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所以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

五、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幽默感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4

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其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所谓的环境心理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人类生态学, 它主要探讨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有关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虽然很早, 但是一些具体细化的研究还很少。那么环境心理学对园林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

一般来说, 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在设计某个园林时, 都更多的想着什么样的环境会更吸引人, 什么样的景观会让游客流连忘返, 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设计师更多的考虑人和景观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景观本身。例如, 园林山坡的某一棵桂花树, 人们闻着她的香味, 在树下面休憩, 谈论、野餐等等, 每个人对这处风景的感受都不一样, 因此他的行为也不一样, 人和环境都对彼此产生了作用和影响。这就是环境心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在园林植物配置时, 设计师都要考虑很多环境方面的心理因素, 要考虑风景与空间环境以及它们与人的关系。

2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配置中的主要体现

据相关心理学专家研究, 不同园林空间景观配置类型会给人带去不同的环境意象, 然后给人留下不同的美好回忆。尽管每个人对园林配置的环境意向的认知都不同, 但是这些意向还是会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来逐步形成, 具备一定的长久性和稳定性。那么环境心理学在园林配置中的主要体现:

首先, 具备一定的安全性。现代人们都要求有个人的空间, 这样才会有一定的安全感。这是由于公共空间领域能够为人们提供沟通的平台, 同时人们能够对自我空间进行掌控, 这给人一种安全感。因此, 园林植物配置人员就会在设计时考虑到这些, 然后在其作品中呈现出来尊重个人空间的安全性的特点。例如, 现在的园林周围都会建筑围墙, 而且在围墙上面还会种植一些高大的、难攀爬的树木, 这些都给游客一种这里很安全的暗示。

其次, 现代社会是讲究效率和效益的社会。在园林配置上面也不例外, 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用性。在我国古代的园林里面就都种植了很多果蔬或者是草药、菜圃等等。现代园林的植物的选择也都是如此, 在考虑其生活习性之后, 会选择集观赏性、价值性于一体的植物, 如树荫下面的凳子具备休息性, 篱笆边的灌木就能够区分空间, 同时能够起到挡风、降低噪音的作用。

再次, 园林植物配置必须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 要具备美观性。园林首先是作为一个让人放松和休息的场所, 它必须要让游客感到轻松、感到愉悦, 必须要满足人们寻求自然美的需求。树有树木的挺拔和高大, 竹子有竹子的修长有节, 花丛有花丛的热烈美观, 不同花木颜色的搭配和设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因此现代园林在配置植物时都会抓住人们的享受的心理特点来布置, 既给人一种美好的视觉享受, 也会赋予园林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最后, 园林植物配置还能达到一种私密性和相对公共性的特点。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紧张, 生活空间和压力都较大, 而园林利用多种多样的树木花丛能够把风景和空间隔离开来, 人们在园林某处无人场所就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 例如, 现代园林的绿色屏障, 或者是半隐半现的亭子等等。此外, 园林配置同样也能够营造相对的广阔空间, 从而使得景物具备一定的公共性的特点。空间的隐秘和公共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因此只要区别空间环境与人的作用关系, 就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同时也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园林环境意向。

3 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不仅仅要考虑到园林植物和土壤之间的适应性以及植物能够产生的生态作用和效益, 还要考虑到植物的色彩、各自习性以及美化、改善和保护周围环境及生态循环系统。与此同时, 园林植物配置还必须要充分融入和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和精神文明, 才能够使得园林不仅仅成为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休憩地, 还能够成为人们心灵的休憩地。

参考文献

[1] 郭春梅.园林植物配置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6)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5

参考文献:

1罗明典.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4)

2丁一佳.浅析景观植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30)

3陈盛彬,浅谈彩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J].(32)

论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园林建筑;园林工程;植物;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园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建设的终极目标。在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园林建筑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在园林建筑建设过程中,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要遵循美学原理,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还应该结合园林建筑的实际情况以及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从而才能够因地制宜对园林植物进行和谐配置,进而使园林建筑更具景观效果。而为了进一步促进园林建筑的发展,还必须要加大对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关系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出发,对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关系的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的园林建筑发展添砖加瓦。

1 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 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

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

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

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调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4 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

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5 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

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 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公园的入口和大门的植物配置

应随着不同性质、形式的入口和大门而异,要求和入口、大门的功能氛围相协调。常见的入口和大门的形式有门亭、牌坊、园门和隐壁等。植物配置起着软化入口和大门的几何线条、增加景深、扩大视野、延伸空间的作用。

2.2亭的植物配置

园林中亭的类型多样,植物配置应和其造型和功效取得协调和统一。从亭的结构、造型、主题上考虑,植物选择应和其取得一致,如亭的攒尖较尖、挺拔、俊秀,应选择圆锥形、圆柱形植物,如枫香、毛竹、圆柏、侧柏等竖线条树为主,如“竹栖云径”三株老枫香和碑亭,形成高低错落的对比,从亭的主题上考虑,应选择能充分体现其主题的植物。从功效上考虑,碑亭、路亭,是游人多且较集中的地方,植物配置除考虑其碑文的含义外,主要考慮遮荫和艺术构图的问题。花亭多选择和其题名相符的花木。

2.3水榭前植物配置

多选择水生、耐水湿植物,水生植物如荷、睡莲,耐水湿植物如水杉、池杉、水松、旱柳、垂柳、白腊、柽柳、丝棉木、花叶芦竹等。

2.4公园管理、厕所等建筑的植物配置

公园管理、厕所等观赏价值不大的建筑,不宜选择香花植物,而选择竹、珊瑚树、藤木等较合适。且观赏价值不大的服务性建筑应具有一定的指示物,如厕所的通气窗、路边的指示牌等。

2.5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3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

3.1建筑背荫面的植物配置。

应选择耐荫植物并根据植物耐荫力的大小决定距离建筑的远近,耐荫植物有:罗汉松、花柏、云杉、冷杉、建柏、红豆衫、紫杉、山茶、桅子花、南天竹、珍珠梅、海桐、珊瑚树、大叶黄杨、蚊母树、迎春、十大功劳、常春藤、玉簪、八仙花、早热木、沿阶草等。

3.2建筑前植物配置。

应考虑树形、树高和建筑相协调,应和建筑有一定的距离,并和窗户错开种植,以免影响通风采光,同时要考虑游人的集散,不能塞得太满,应根据种植设计的意图和效果来考虑种植。

3.3建筑墙的植物配置。

一般在建筑墙的西面用中华常春藤、地锦等攀援植物和观花、观果小灌木进行垂直绿化,减少日晒。在建筑墙的南面,引种不耐寒但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形成墙园。常用的种类有:紫藤、木香、地锦、蔓性月季、五叶地锦、享式爬山虎、深山日天蓼、猕猴桃、葡萄、山荞麦、铁线莲、凌霄、金银花、盘叶忍冬、华中五味子、绿萝、迎春、银杏、广玉兰等。

3.4角隅的植物配置。

建筑的角隅多线条生硬,用植物进行配置效果很好。一般宜选择观果、观花、观干植物成丛种植,宜和假山石搭配共同组景。

3.5天井等室内空间绿化。

应选择对土壤、水分、空气湿度要求不太高、而观赏价值较大的观叶植物,如芭蕉、鱼后葵、棕竹、一叶兰、巴西木、绿萝、红宝石等。

3.6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

屋顶花园的出现使得植物和建筑更加紧密的融为一体,丰富了建筑的美感。屋顶花园土层较薄,基质含的有机养分较单纯,且保水、抗寒、抗风能力较差,应选择体量轻、根系浅、抗风、抗旱、抗寒,花、叶、果美丽的小乔木、灌木、草花为主。

4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发展园林城市已是大势所趋。在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处理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当前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发展程度,而为了全面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二者关系必须要求得和谐一致发展。通过本文对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的详细论述,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在园林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美学原理,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还应该结合园林建筑的实际情况以及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从而才能够因地制宜对园林植物进行和谐配置,进而使园林建筑更具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和忠、张玉兰.试论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4,52-55.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策略 篇7

一、单元内容目标化,知识能力一齐抓

在具体教学中,我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基础知识目标、能力养成目标、实验实训目标、课外阅读目标和参观实习目标五部分。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就把本单元这五部分内容以图表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并使目标具体化,突出重难点,让学生心中有数,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分层优化。在基础知识目标特别针对教程理论性强的部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植物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的叶子?树叶为什么春天是绿色而秋天会变黄?等等。通过目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生动形象

植物课教学内容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到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壤、肥料。但具体到每个细胞的结构,却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做成精美的PPT,声音加视频播放。如,讲到“植物的细胞”这部分内容时,把植物细胞的各种不同形状、细胞的结构等做成动画,改变了枯燥的课堂,使学生乐学、易学,印象深刻。

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自己亲自实践,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材上比较抽象的内容,只有亲自试验才会有大收获。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实验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并从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给学生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如,在学习植物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观察实验中,我们先复习了显微镜的各个部件及取镜、对光、放片、低倍高倍物镜的使用方法等,然后引导学生从预先准备的实物材料上切片,在显微镜下亲自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自己动手绘成生物绘图,从而牢牢掌握教材所学。

四、重视参观实习教学,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实习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深入实习、走访、调查,查阅获得直接经验知识,不但巩固所学,而且培养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课。如,植物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的观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实习方法。在学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一节时,对于土壤和肥料、土壤组成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我们重点采用课外实地采集样品,亲自操作,到有关部门调查参观的方法。到农田、菜田了解植物生产需要的土壤、肥料、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到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气象局实地走访技术人员,收集第一手资料等。通过这几个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

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在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本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以下考核方式:(1)每节课一开始必考几道上节课重要知识点的题,为充分检查学生课后复习情况,也为新知识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临下课几分钟就本节课内容,准备几道测试题,检查学生当堂内容消化情况,并对考核结果详细记录,做到心中有数。(2)针对实验课多、知识点多的情况,每次实验课前,我会就实验前的导入思考题和实验结束的测试题,打印成活页纸发给学生,实验结束收回并记录成绩。(3)作为一门专业课,其中有一些社会实践,凡要求学生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农场的活动,便通过学生就一些课题进行辩论赛和写实习报告等途径评价学生成绩。

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由让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备课,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由学生讲课,课后批改作业,这一过程让学生对知识记得牢,理解得透,印象深刻。另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答案并表述出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好的教学策略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摘要: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着“重视实践,淡化理论,够用实用”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好课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8

园林植物(是指园林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类别)作为校园绿化美化的重要材料,以其形体、色彩、气味等供人观赏,在校园园林绿化美化中的主要表现:构成景观、装饰美化、增加景观的季相变化、陶冶情操等,并极具生态效益。可见,校园绿化树种的选择和植物的配置,是校园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校容校貌的重要组分,是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亮点。作者依据本校的特点和地理条件以及本人多年的校园绿化工程的实践,就其校园绿化树种的选择及植物配置作如下商讨。

1、校园绿化美化树种的选择

园林树木因其体形高大、寿命长、种类丰富、观赏价值高、管理方便,故在园林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园林绿化美化的基础和骨架。因此,树种的选择是校园园林绿化美化工程的关键,若选择不当,这将不仅会浪费植物资源,增加校园绿化美化的成本,还会使校园绿化美化的规划效果难以实现,继而影响其校容校貌。根据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和特点,其绿化树种的选择有以下几点体会:

1.1 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选择树种

湖南环境生物职院所处地为紫色土壤,化学风化较微弱,属微碱性土壤;在一年中的最低气温为-2℃左右,最高气温为38℃左右.降水量一般在1000mm以上。在选择树种时,依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地树为主,外地引进树为辅。所引进的外地树必须考虑该树种是否与本校所在地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或通过土壤改良、改造能使之相适应;若不相适应,所栽植的树木就难以生存,或不能正常的生长,将使校园园林绿化美化规划蓝图难以再现,严重影响其观赏效果。

如:竹柏(Podocarpus nagi),竹柏叶形奇异,终年苍翠;树干修直,树态优美,叶茂荫浓,为优美的常绿观赏树木;将其栽植在本院办公楼前的广场中,实为不适,因竹柏属耐阴树种,性喜湿润,在高温、曝晒、阳光强烈的环境下,生长不正常,继而根茎会发生日灼或枯死的现象,从而失去其观赏性。而栽植在教学楼侧面较隐蔽的、疏松、湿润、用红壤(呈酸性)填充的花坛中,其生长情况则大不相同,叶呈深绿色,有光泽,常年正常生长。

海枣(PhoenixSpp.)原产非洲西岸的加拿利海岛,是世界上著名的一种高级风景树,树形高大、壮观、优美、叶片翠绿有光泽,树姿粗犷健美,为优良添景树,经土壤改良,2002年栽植于本校园广场,生长良好。

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 G.Don]较喜光,大树要求充足的上方光照,否则生长不良或枯萎;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微碱性土均能适应;经土壤改良,能适宜于本院栽植,孤植于校大门广场、教学楼门前较合适,且生长正常。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原产我国西南喜马拉雅山东段,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亚热带树种;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除碱性土和低洼地或过于粘重、排水不畅的土壤外,一般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更加适宜。桂花叶茂而常绿,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经用红壤改良土壤,较适宜于本校栽植。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又称香樟,属樟科常绿性大乔木,树龄成百上千年,可称为参天古木,一年四季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为优秀的园林绿化林木。经用红壤改良土壤,较适宜于本校作主干道绿化树种栽植。

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由于开花大,且形似荷花,故又称“荷花玉兰”,又因其原产于美洲,所以又有人称它为“洋玉兰”。荷花玉兰树姿雄伟壮丽,叶大绿荫浓花似荷花芳香馥郁,为美化树种,又因耐烟抗风对SO2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在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方面起极重要作用。经1995年栽植实践证明,经土壤改良(栽植穴用红壤土深层填充),较适宜于本校种植,栽植于道路两侧,5月花期,可构成一道靓丽的风光带。

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为芸香科柑橘亚科柑橘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春季开花,10~11月果熟;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强;四季常青,枝叶茂密,树姿整齐,树形优美,春季满树盛开香花,秋冬黄果累累,既有观赏效果又获经济收益。很适宜于本院种植,可辟园区栽植,也可孤植或丛根植于草坪、含笑湖边,以供观赏。

石榴(Punica granatum)为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5~6月,多为朱红色,亦有黄色和白色;果熟期9~10月;喜光、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喜湿润肥沃的石灰质土壤。石榴树姿优美,枝叶秀丽,初春嫩叶抽绿,婀娜多姿:盛夏繁花似锦,色彩鲜艳;秋季累果悬挂。石榴较适合本校种植,可将其丛植或孤植于宿舍区、游园广场之角,以供赏花赏果。

依据本校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选择樟树、广玉兰、桂花、雪松、红罗宾石楠、红叶石楠、槭树、紫叶李、白玉兰、紫玉兰、桃树、柑橘、石榴、火棘、竹子、樱花、含笑、罗汉松、垂柳、水杉、杜英、银杏、紫荆、七里香、红桎木、杜鹃、海桐、木芙蓉、金叶女贞、小叶女贞、枸骨、紫薇、夹竹桃、黄杨、聚八仙、茶梅等园林树木作为校园的绿化美化的基础和骨架树种,是较适宜的。既达到了绿化美化校园的效果,又能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保护环境,还能满足师生及游人观花、赏果、观叶、观景的愿望。

1.2 以园林乔木为主,灌、草为辅,林木兼之

园林树木中的乔木较草坪、花卉等植物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构成了园林绿化的骨架;在增强校园观赏、改善校园生态、保护校园环境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乔木根系发达,树冠大,枝叶浓密;能揭挡阳光,尤其在夏天吸收太阳辐射;将其种植于人行道两旁、居住区、广场、景观小区等地,能降低小区环境的温度,增加其空气中湿度,净化空气,并能有效地隔离噪声,防风保水。如樟树、广玉兰、桂花、松、雪松、红罗宾石楠、杜仲树等树木。乔、灌、草搭配,以构成上、中、下多层次植物结构组合;以充分利用空间,扩大叶面积系数,增加其光合效率;以构建起稳健的园林生态植物群落,能发挥出较大的生态效益,增强其观赏效果。如香樟—七里香(球)—红桎木搭配;香樟—红叶李—吉祥草搭配;香樟—鸡爪槭—红桎木、杜鹃、小叶女贞三层次多种植物立体结构组合搭配;广玉兰—海桐(球)—杜鹃、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等三层次多植物立体结构组合搭配。本校南面后山栽植松、竹、桃树等,并种植成片,以形成松林区、竹园、桃园、橘园等风景园区,作为本校园林绿化美化的背景;并配置休闲凳、桌等,供人游览、休闲;以体现出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

2、校园绿化美化植物的配置

高校是传授知识、进行科研、培育人才的圣地。本院是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校园绿化美化进行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其专业特色,依循科学性、艺术性、多样性的配置原则,使之成为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当师生员工在学习、活动、休闲、游览的同时,能观赏到婀娜多姿的树枝、五颜六色的花朵、红橙黄绿的异果、各种植物构成的生态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2.1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彩色植物及果木类园林树木搭配,以常绿植物为主

通过这样的搭配,使校园一年四季均能观赏到多姿多彩的叶,营创出四季常青(绿)、四季有景可观的效果。如常绿植物:樟树、广玉兰、桂花、雪松、海桐、含笑、枸骨、夹竹桃、女贞等;落叶植物:水杉、垂柳、白玉兰、紫玉兰、木芙蓉、紫荆、海棠花等;彩色植物:鸡爪槭、三角枫、紫叶李、红叶石楠、银杏、杜英、红桎木等;果木类树木:桃树、柑橘、石榴、火棘等;再配置各种时花。这样,当你在本校校园漫步时,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均能观花赏果,观叶观景。

2.2 突出四季景色季相变化

在校园进行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所栽植的植物对各季节气候的反应、枝叶的变化,以及对环境适应的表现。在突出某一季景观色彩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三季的景观效果;使花色、叶色成为季相变化的主流色调,再以果实相衬托,从而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季相景观。如:鸡爪槭、三角枫、紫叶李、石榴、石楠、桃树、柑橘、火棘、金叶女贞、春季花(金盏菊、虞美人、郁金香等)、夏季花(凤仙花、荷花、金鱼草、芍药、石竹等)、秋季花(一串红、菊花、翠菊、大丽花等)、冬季花(羽衣甘蓝、红叶甜菜等)等园林植物,这些观叶、观花、赏果的植物均能有效地突出四季景色季相色彩的变化。

3、结束语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在校园绿化美化时,对其树种的选择和植物的配置,应因地制宜,依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地树为主,外地引进树为辅;以园林乔木为主,灌、草为辅,林木兼之;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彩色植物及果木类园林树木搭配,并配置各种时花;突出四季景色季相色彩变化。以体现出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将其绿化美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作为园林、林学、生物等专业的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齐海鹰主编.园林树木与花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9

1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目标明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 且教学的过程十分详细, 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 然后进行讨论继而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学生在拿到目标之后会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学习, 最终完成课程项目, 教师再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和指导, 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将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教授给学生, 再进行教学示范, 学生在自己进行实践练习时教师会先给予一定的提示和要求, 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将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总结, 交给老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2.1目标的确定

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 其中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对植物的结构以及生长规律等有所了解, 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明确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熟练掌握控制环境因素的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有一定观察的技能, 如对水、光、土、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的观察和测试, 且具有调控这些因素的能力, 结合节能环保的理念, 对环境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提升植物生长的质量和速度;价值观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主要是指学生要保持热爱专业的态度以及踏实勤学的劲头,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2.2创新学习方式, 提升学习能力

对于《植物生产与环境》这一门课, 很多学生都觉得学起来复杂抽象, 在学习知识时会产生瓶颈, 从而导致学习劲头上不去, 兴趣下降等现象。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这一课程的兴趣, 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和会学这门课程, 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立学习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只有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才是真正的教授学生。例如在进行土质检测时, 可以先让学生采集样品, 并且提供一定的指导,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采集场所, 如实训基地、苗圃、校园、农田等。学生采集完土壤样品后分组进行实验, 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土质检测报告,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指导和鼓励即可。这样有目标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

2.3激发学生主动性

有效的教学模式都是将学生放在主导位置, 教师只需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整个教学的过程,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和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参与学生之间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各个过程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而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用人单位考虑的首要选项。项目化教学对理科学生来说相对较难,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则相对简单一些, 通过对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发现, 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容易产生雷同, 其中90% 以上的学生都存在照抄行为, 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应在布置任务前教会学生查阅参考。

2.4确定实践项目,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活动, 并且强调实践活动的意义, 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思考“什么样的实践可以帮助自己提升专业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之后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专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分析, 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尤其是在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这一课时, 目标为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为主, 先进行任务的布置, 然后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 学生在完成计划后, 教师可以进行评估和检查, 之后要给予一定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关继东.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园林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调控 篇10

1. 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 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 在经喷头喷射到空中, 散成细小水滴, 均匀散布在农田上, 达到灌溉目的。喷灌可按植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要求适时、适量供水, 且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作用,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 还兼有节省灌溉用工、占用耕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 能改善田间小气候等优点。

2. 地下灌溉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其他工程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 依靠土壤的毛细血管作用浸润根层土壤, 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技术。地下灌溉可减少表土蒸腾损失, 水分利用率高, 与常规沟灌相比, 一般可增产10%~30%。

3. 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包括灌溉、微喷灌和涌泉灌等。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节水节能。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60%~70%, 比喷灌省水15%~20%;微灌是在低压条件下运行, 比喷灌能耗低。二是灌水均匀, 水肥同步, 利于植物生长。微灌系统能有效控制每个灌水管的出水量, 保证灌水均匀, 均匀度可达80%~90%;微灌能适时适量的向植物根区供水供肥, 还可以调节株间温度和湿度, 不易造成土壤板结,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适应性强, 操作方便。可根据不同的土壤渗透特性调节灌水速度, 适用于山区、坡地、平原等各种地形条件。

4. 膜上灌技术。

这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以往的地膜旁侧改为膜上灌水, 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灌水渗入进行灌溉。膜上灌投资少, 操作简便, 便于控制水量, 加速输水速度, 可减少土壤的深层渗透和蒸腾损失, 因此可显著提高水分的利用率。近年来, 由于无妨布 (薄膜) 的出现, 膜上灌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膜上灌适用于所有实行地膜种植的作物, 与常规沟灌玉米、棉花相比, 可省水40%~60%, 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5. 植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 在一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 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后, 达到节水增产, 改善品质的目的, 通过调亏可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量, 实现矮化密植, 减少整枝等工作量。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果树等经济作物, 而且适用大田作物。

二、集水蓄水

1. 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 (或坡地沿等高线) 起垄, 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 垄作后拍实, 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膜, 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 渗入土壤深层, 沟要有一定深度, 保证较厚的疏松土层, 降雨后要及时中耕以防板结, 雨季过后要在沟内覆盖秸秆, 以减少蒸腾失水。

2. 等高耕作种植。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 该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 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又要节省土地和劳力, 适宜等高耕作种植的山坡要厚1m以上, 坡度6°~10°, 带宽10m~20m。

3. 微集水面积种植。

中国的鱼鳞坑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一课树周围, 筑高15cm~20cm的土埂, 坑深40cm, 坑内土壤疏松, 覆盖杂草, 以减少蒸腾。

三、少耕免耕

1. 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间隔带状耕种等。中国的松土播种法就是采用凿形或其他松土器进行松土, 然后播种。带状耕作法是把耕翻局限在行内, 行间不耕地, 植物残茬留在行间。

2. 免耕。

免耕具有以下优点:省工省力;省费用、高效益;抗倒伏, 抗旱、保苗率高;有利于集约经营和发展机械化生产。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利用前残茬或播种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防治病虫、杂草。

四、地面覆盖

1. 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普遍, 它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 起到抑制蒸发, 减少地表径流, 促进自然降水充分渗入土壤中, 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此外沙田还有压碱, 提高土壤温度, 防御冷害作用。

2. 秸秆覆盖。

利用秸秆、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已翻耕过或免耕的土壤表面;在两茬植物间的休闲期覆盖, 或在植物生育期覆盖;可以将秸秆粉粹后覆盖, 也可在整株秸秆直接覆盖, 播种时将秸秆扒开, 形成半覆盖形式。

3. 地膜覆盖。有提高地温, 防止蒸发, 湿润土壤, 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湿作用, 从而有显著增产作用。

4. 化学覆盖。

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 喷洒到土壤表面, 形成一层覆盖膜, 抑制土壤蒸发, 并有增湿保墒作用。

五、耕作保墒

1. 适当深耕。

生产实践中, 通过打破犁底层, 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空气孔隙度, 达到提高土壤蓄水性和透水性的目的。如果深耕再结合施用有机肥, 还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2. 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 疏松土壤, 可以破坏土壤浅层的毛管孔隙, 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表土层蒸发, 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 同时又可以消除杂草。特别是降水或灌溉后, 及时中耕松土显得更加重要。能显著提高土壤抗旱能力, 农谚“锄头下有水”就是这个道理。

3. 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 适时镇压, 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土壤耕作层及耕作层以下的气管孔隙数量, 吸引地下水, 从而起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

4. 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生活中, 通过增湿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 建立合理的乱作套作等措施,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再结合少耕、免耕等合理的耕作方法, 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状况, 增加土壤的保水和透水能力, 从而使土壤保持一定量的有效水。

5. 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 能涵养水分, 保持水土。树冠能截留部分降水, 通过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大量下渗, 使林地土壤涵养大量水分。同时森林又能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土壤冲刺和养分的流失。森林还可以调节小气候, 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 使林区上空空气湿度增大。据测定, 森林上空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高12%~15%, 因而增加了林区降水量。

6. 水肥耦合技术。

通过对土壤费力的测定, 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 合理施肥, 培肥地力, 以肥调水, 以水促肥, 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 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7. 化学制剂保水剂、抗旱剂等物质, 减少水分蒸发, 增加作物根系蓄水利用的一种保水节水技术。

六、水土保持

1.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 包括等高耕种、等高带状间作, 沟垄种植 (如水平沟, 垄作区田、等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作、抽槽聚肥耕作等) 、坑田、半旱式耕作, 水平犁沟等。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 包括草田带轮作、覆盖耕作 (如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青草覆盖) 、少耕 (如少深松、少耕覆盖等) 、免耕、草田轮作、深耕密植、间作套钟、增施有机肥料等。

2. 工程措施。主要措施有修筑梯田、等高沟埂 (如地埂、坡或梯田)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等。

3. 林草措施。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荒坡造林 (水平沟造林、鱼鳞坑造林) 、护沟造林、种草等。

参考文献

[1]唐祥宁.园林植物环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2]宋志伟, 王志伟.植物生长环境[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3]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罗汝英.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园林植物生产与环境 篇11

1 环境条件对植物有害生物的影响

1.1 新有害生物的出现

在全国各地各个省份的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温度升高、CO2浓度增加、湿度增大,新的有害生物的入侵,定殖、繁殖和生长发育都危害着园林绿化植物,主要表现为,当地新的有害生物的出现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1)不同省份地区新病害的发生,以武汉园林花木根结线虫为例,主要是寄生性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群[1]。目前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日趋上升,已到分布广、危害重的局面,以上3种线虫均属于线虫纲根结线虫属,是园林花木地下根部主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还加剧土传病菌发生,诱发腐霉菌、镰刀菌和丝核菌在根结中为害繁殖,增加防治难度。

2)有害生物的入侵,椰心叶甲是近几年来新发的一种入侵害虫,是我国1992年新增的禁止进境的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2]。该虫原产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分布于东南亚、澳洲、所罗汇群岛及太平洋岛区等地的21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早年仅分布于台湾、香港两地。2002年发现该虫在海口市自然定植,现已扩散蔓延到海南、广东等地,严重影响了椰子、槟榔、大王棕等棕榈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我国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种植的棕榈科园林植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结合其生物学物性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模拟试验,如果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劣变化,温度湿度的改变,椰心叶甲和群在我国可能适宜定植的地区范围更广。与此同时,病原真菌和病毒病也会传播为害,更多的有害生物威胁到我国的园林植物。

1.2 环境条件对有害生物世代数目的影响

植物有害生物的爆发与有害生物群体在生长季节的生长速度有关,有害生物世代数的增加也增大了其危害的潜力,适宜的温度可以加速有害生物的发育,缩短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而气候变暖又延长了它们的活动期,二者都使其在一个生长季节里的世代数目增加。随着气候变暖,由于世代不足而对园林植物来说不重要的有害生物可能变得重要,目前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也可能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加其危害爆发的可能性。

2 环境条件对植物病理(植物病害)的影响

全球气候大幅度的变化,对植物病害影响巨大,未来几十年环境变化的幅度仍不确定,全球变化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复杂互作和程度也不确定。园林植物的生存发育、全球的环境条件变化对园林植物病害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由于病害和其他有害生物是影响园林景观的重要方面,所以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植物病害和有害生物控制的潜在影响非常重要。

2.1 大气CO2的增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大气CO2的增加可使光合作用加强,水的利用率提高导致多数生产条件下许多作物产量的增加[3]。CO2的浓度的提高对许多病原物未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是一些间接效果十分严重,如寄主植物聚集度的增加有利于如锈菌和白粉菌类的活体营养病原物,引起病害增加园林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及其生长势的增长将导致冠层密度增加而使冠层微气候有利于病害发展,病原物残留到植株体内或是枝杆处有利于腐生病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以及非浸染性病害的浸染为害。

2.2 全球变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全球变暖将导致现有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高纬度地区更适合大部分园林植物的生长,而低纬度地区的温度条件可能影响该地区园林植物生长。但植物可用多种方式来适应逆境,逆境反过来能使植物易受病原物侵害,导致植物逐渐恶化并增加感病性。随着全球变暖,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的增加,多种扩散机制病原物、害虫和杂草随之而来。因此,通过预测气候变化和收集寄主分布数据,可有效地预测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

植物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均温度的变化上,假设温度升高是连续的,近几年许多植物病理专家所做的气候模型预测,冬季温度变化最大,至少在北方地区(北半球)是这样,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全球变暖将导致每日温度不对称地升高,亦即每日最低温度升高同时每日的最高温度变化很小,根据病害流行学的观点,这一变化非常重要,冬季温度升高有利于病原物越冬,初始病原群体的增大对生长季节病害的发展很有利,尤其是对单循环病害。每日温度不对称升高的结果是病原物适性的增加比温度对称增加的期望值还要高。从总体上讲对病原物更加有利。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全球变暖后北半球中纬地区夏季的大陆性干燥将更加严重,夜间温度升高,露水的积累可能会减少,这些对病原物的浸染是不利的。

2.3 臭氧与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臭氧和紫外线B的增加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是有利的,O3不可能对土传病原物有直接影响,因为O3进入土壤后,小部分通过挥发而消失,大部分残留在一定深度。由于叶部真菌和细菌在湿润、多云或有雨等高湿度条件下活性大,这种情况下O3的能量较低。因此O3对叶部浸染病原物没有作用[4]。

紫外线B(UV-B)的增强对病原物和寄主有一定的影响。还可导致病原物突变率升高。不同的菌系在自然条件下对不同的紫外线水平有自己的适应性。Septoria tritici和Septoria nodorum的孢子在体外对紫外线B的反应不同。Finckh等[5]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加强紫外线B对水稻瘟病的影响,他们发现紫外线B的增加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的生长(叶面积、干重和高度)。尽管稻瘟病有所下降,UV-B可引起植物的耐病性下降,感病植株很难从UV-B损害下恢复,另外,UV-B影响病害的机制可能随不同病原物、寄主组合而不同[6]。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条件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植物病理工作者应更加广泛地进行有害生物发生在地理分布的研究,并对病原和病害的地理分布效应进行分析,对地理分布的决定因素和病原物传播至无病免疫区的风险评估,最终达到控制园林植物病害的目的。

摘要:从环境变化包括温度、CO2浓度升高、臭氧、紫外线B-辐射的加剧对园林植物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气候温度的升高在园林植物上发生新的虫害以及生物入侵的条件可能性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环境变化(CO2的增加、全球变暖、臭氧、紫外线B-辐射)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变化,臭氧,紫外线B-辐射,植物病害

参考文献

[1]蒋太平,欧阳克芳,夏文胜.武汉园林花木根结线虫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园林科技,2007(4):24-26.

[2]鞠瑞亭,彭正强,李跃忠.入侵害虫椰心叶甲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研究[J].园林科技,2007(3):34-37.

[3]Goudriaan J,Zadoks J C.Global climate change:modeling the potential responses of agro-ecosysete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rop protection.Environ[J].Pollut,1995(872):215-224.

[4]Manning W J,Tiedemann A von.Climate chang:potential ef-fects of increased atmospheric caibon dioxi2)d,e(oCzOone(O3),and ultraviolet-B(UV-B)radiation on plant diseases[J].Enviromental Pollution,1995.88:219-245.

[5]Finckh M R,Chavez A Q,Dai Q,etc.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the growth of rice and its susceptibility to rice blast 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5(52):223-233.

上一篇:化工自动化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国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