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保护

2024-07-26

农业植物保护(通用12篇)

农业植物保护 篇1

2015年3月5日, 美日两国政府在东京重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 磋商, 就此前谈判过程中农业领域开放问题的巨大分歧探索新的落脚点。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常规方式, 在WTO规则下, 农产品全方位自由贸易被各国积极倡导。两年前, 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消息后就立即遭受农业利益团体的反对, 东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教授也组成反谈判代表, 他们对日本的粮食安全表示担忧, 并衡量由此造成的农业损失。大米作为日本唯一自给有余的农产品, 其进口关税税率高达778%, 而日本在TPP谈判中坚守的其他重要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 黄油为360%, 糖为328%, 小麦为252%。一系列现象的背后都与日本政府过度强化农业保护息息相关。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 为什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仍然强调农业保护?为什么通过农业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偏离市场均衡水平?值得深思。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 关于日本农民增收、农协发展、农产品贸易、农业技术推广等研究日益增多, 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针对农业保护的研究略显不足, 单纯着力于农业保护原因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日本曾历经乌拉圭农业回合谈判、多哈回合谈判、FTA/EPA农林水产品谈判、TPP谈判等国际重大磋商, 但日本政府在各方面巨大压力下仍竭尽全力设法阻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对主要自给农产品保护表现更加明显。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 促使农业保护研究不断升温。综合已有研究成果, 对日本农业保护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经济因素角度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朱强 (1991) , 冯海发等 (1993) , 江瑞平 (1996) , 叶堂林 (2004) , 孙柏 (2006) 主要从农业综合生产率低、比较优势缺乏和农业部门发展落后角度阐释;而刘佳 (2014) , 李勤昌等 (2014) 则认为保障工农两部门平衡发展、粮食自给率下降、农产品贸易逆差、贸易自由化的巨大冲击是日本政府强化农业保护的经济原因。政治因素现有研究, 朱强 (1991) , 冯海发等 (1993) , 叶堂林 (2004) , 孙柏 (2006) , 任婷 (2011) , 李勤昌等 (2014) 主要围绕农业集团和政党集团的利益倾向, 两大集团通过选票作为桥梁实现利益交换, 达到双赢。极少部分学者, 江瑞平 (1996) , 孙柏 (2006) , 刘佳 (2014) 从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历粮食奇缺的历史记忆角度总结日本农业保护原因。

2 日本农业保护的多维动因

2.1 自然环境

2.1.1 土地。

土地是农业之母, 土地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日本国土总面积近38万km2, 耕地面积仅为454.9万hm2, 占比12.04%。日本是著名山国, 71%的国土为山地和丘陵, 且山多坡陡, 平原狭小, 耕地分散, 大型机械设备等农业技术基本无用武之地。日本火山多, 以火山灰土为主的酸性土壤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此外, 日本耕地土质总体上不肥沃。一是以火山灰土为主的酸性土壤因缺乏磷酸而肥力低下;二是地形和气候导致的倾斜地多、雨水多造成土壤肥料严重流失;三是日本农耕历史悠久, 土地集约型利用大大削弱土壤天然肥力。

2.1.2 气候。

日本地处寒温带到亚热带, 属于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主要有:一是季节变化明显, 冬寒夏热, 气候差异性大;二是日本国土南北狭长, 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差别悬殊。气候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都会引起各种农业灾害与歉收。如山地、河川沿岸地区的水灾, 高寒山区的冷害, 高温多湿地区的病虫害等。

2.1.3 水资源。

日本国土面积窄小, 山高坡陡, 地形起伏大, 河流短促, 湖泊面积有限, 降水很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 积存不多。这些独特的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河流湖泊实现储水灌溉功能。因此, 在东京、福冈等大城市, 政府部门经常受困于开辟水源途径、创新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据此, 农户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 建立了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浇灌机制。他们根据农作物需要浇灌时节, 相互协商讨论, 在达成共识后才开始行动。这种农业活动已不再是单独、个体的行为, 其高度统一性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然而, 正是由于农户间的内在统一性, 才为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2.1.4 自然灾害。

日本农业除受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影响外, 自然灾害更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破坏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有:一是火山。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火山国之一, 火山活动可改变地形地貌, 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同时火山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等掩埋良田, 毁坏农作物。二是地震。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 直接破坏农田和农业设施等。三是台风。台风带来大量雨水往往引起洪涝、海潮、泥石流等灾害, 对日本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2.2 历史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才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二战”中, 为预防粮食危机, 日本政府实施保障粮食安全措施, 颁布了《农地调整法》和《粮食管理法》。此外, 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掠夺的大量农产品暂时缓解了国内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二战”后, 日本陷入严重粮食危机。一是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重创, 农业产出水平严重下降。据统计, 战争导致粮食产出水平不足战前60%。1945年是大荒年, 受台风影响, 农业损失惨重。二是粮食来源渠道受阻, 供应体系崩溃, 出现巨大缺口。战败前日本可以从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国家掠夺国内大米需求量的20%左右, 这种侵略途径下的供应链在战败后不复存在。三是粮食需求量激增。战后, 数百万军队、侨民从战场和殖民地回国, 连提供勉强维持生命的配给量也无法保证, 日本陷入历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发的岛国, 国内民众的危机忧患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在战争期间体验粮食奇缺, 战后初期目睹粮食危机, 加上对本国农业脆弱性的深刻认识和长期根植的农本位主义思想, 人民即使过上富裕生活, 那些无法抹去的惨痛记忆也为他们敲响警钟。如今, 虽然日本已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但多数人对当时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惨状仍历历在目。

2.3 经济因素

2.3.1 农业从业人口减少且老龄化突出。

据日本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 1990年日本农户数为383.6万户, 到2010年只剩下163.1万户, 减少57.5%。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 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8%下降到2012年的2.1%。2010年, 60岁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占农业就业总人口比例高达74%, 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75%。目前, 日本205万农民的平均年龄为66.1岁, 4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者比例仅占10%左右。

2.3.2 耕地面积减少且利用率下降。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耕地资源被不断侵占, 日本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据农林水产省统计, 1961年耕地面积约为608.6万hm2, 到2012年已减少到454.9万hm2。同时, 耕地利用率也不断下降。1985年, 日本耕地利用率为105.1%, 1994年下降为99.3%, 2011年进一步下降为91.9%。同时工农比较利益差距明显, 农耕意识减弱, 抛荒撂荒严重, 2010年抛荒耕地面积为39.6万hm2, 接近全国耕地面积的10%。

2.3.3 投入高且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

日本具有经济强国与农业弱国的双重特征。在综合国力增强后, 为扭转农业衰退及增强农业多样化服务功能, 实施“以工养农”政策。日本农业发展资金几乎全部依赖中央政府转移支付, 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各种优惠政策, 如大米保护价政策、旱田作物补贴、品种品质和利用绿肥轮作等附加补贴。高投入引起高成本导致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比较优势丧失, 其他国家农产品涌入日本市场, 造成巨大冲击。

2.3.4 自给率下降且主要农产品依赖进口。

上世纪60年代,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越发多元化、高端化。日本国内粮食供需数量、品质和种类严重不对称, 进口日趋增多, 自给率呈下降趋势。1980~2012年, 日本谷物自给率从33%降到27%, 供给热量自给率从53%降到39%。在国内产出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 日本对农产品进口采取“有保有放”策略, 即对稻米等主要由本国出产、对于粮食安全具有核心作用的农产品实行严格进口限制;对玉米、大豆及其他农产品则实行自由贸易, 采取完全开放的进口策略。

2.4 政治因素

2.4.1 党派之间选票之争。

日本是个多党制国家, 党派众多, 派系林立, 斗争激烈。Grossman和Helpman (1994) 提出的“保护待售”模型指出, 政治因素组成利益集团的产业会受到保护, 否则会受到惩罚性负保护。议员将政治利益视为优先考虑的政策选择, 在“绕地球”拉选票的过程中, 往往做出对农民有利的口头承诺。作为回报, 执政后通过实施农业保护政策来提高农民收入, 用工业生产利润补助农业保护所需资金, 真正做到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倾斜性政策。据此, 拉票和农业保护政策之间实现特殊含义上的交换。相关学者研究指出, 在日本, 各政党都尽全力满足农民需求, 自民党在稻米产量高的地区得票率较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民党一直通过国内支持和边境保护维护稻米价格。

2.4.2 农协利益诱导机制。

农协是日本最主要的农业利益集团, 自上而下推行建立, 组织结构庞大严密, 经济实力稳固雄厚, 在农业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农协是日本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体化非政府组织, 几乎所有农民都加入该组织。农协业务内容覆盖全面, 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经营, 也包括农村金融事业和农村公共生活事业, 还涉及保险、教育等非农领域, 使得日本农业、农村、农民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王国”。农协在日本农业保护处于核心势力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农协、“农林族议员”、农业官员就组成强大的农业保护利益集团, 保持着互惠互利的关系:“农林族议员”运用农协的选票获得政治地位和连任机会;农协通过“寻租”从农业官员那里获取利民利己的政策支持, 允诺其卸任后可以在组织中担任要职;农协在巩固人际关系后可以维护利益集团地位和争得巨大利益。

3 我国农业保护的逻辑起点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 我国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征税等方式汲取农业剩余, 无偿获取丰富资源, 农业比价优势下降。21世纪, 国家制定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全面实现由农业剥夺政策向农业保护政策的转型, 达到“负保护”向“正保护”的转变。综合分析, 我国实施农业保护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 政治上的必要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必然性

3.1.1 基础产业理论。

首先, 农业是一种特殊的且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产业, 它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食物、衣物, 这是人类生存、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其次, 农业是其他部门兴起、独立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没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剩余的出现, 就没有其他经济部门的产生和独立存在。最后, 农业还是其他经济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库兹涅茨 (1961) 认为,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来源和人力资本, 而且以剪刀差的形式为工业化起步阶段提供原始资金积累。

3.1.2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当一方的行为使另一方付出代价时, 外部性是负的;当另一方受益时, 外部性为正。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 通常情况下, 呈现正外部性。正外部性表现在保障农民就业、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生机活力、维护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气候、水源等良性循环等方面。在处理不当时, 呈现负外部性, 包括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土地自然肥力丧失等。因市场机制无法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成本, 导致农业外部性难以衡量, 但从整个社会看, 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3.1.3 弱质产业理论。

一般认为, 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与其他产业竞争过程中,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农业的高风险性。农业生产面临固有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生产周期长, 生产过程不易调整, 自然条件变幻无常且难以控制, 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 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在农产品市场上被放大和农产品作为有生命产品在运输、储存、销售中会发生腐烂、霉变、虫害等因素致使农业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 (2) 农产品供求价格弹性低。受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农业生产者在短期内做出调整的范围和幅度是有限的, 因而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也相对有限。农产品作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无论价格高低, 居民都会有刚性需求, 且这种需求是不可逆的。同时, 生理因素也决定了居民不可能无限制购买, 农产品的供求弹性大都不是很高。

3.2 政治上的必要性

3.2.1 保供给。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粮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象征。保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近些年, 因为人口增长、消费质量升级、城镇化建设等,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愈发困难。当前,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隐忧, 粮食自给率已突破95%底线。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1) “地”流失:随着经济逐步发展, 非农用地不断增加, 地价持续攀升, 转让、买卖比比皆是, 农地流失严重。此外, 地力衰竭、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带来农地的间接流失; (2) “钱”流失:资本逐利性决定其一般流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率的领域, 农业自身资本外流无法阻挡, 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狭小; (3) “人”流失: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利益级差的扩大, 作为理性的决策者,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主动离开土地, 到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和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的地方从事非农产业。

3.2.2 促增长。

促增长是实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的基础, 而扩大内需的前提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如此,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市场潜力。改革开放后, 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 但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且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说明具有长期效果与经济规律作用相一致的农民增收机制并未形成。到2009年, 全国城镇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比扩大到历史最高水平3.33:1, 近几年, 城乡收入差距仍处高位, 一直在3.2:1左右。所以, 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创造条件, 亟待国家加大农业保护力度。

3.3 经济上的可能性

3.3.1 工业反哺农业条件的具备。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农业GDP占总GDP比重降到15%, 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比重降到30%, 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5%以上, 人均GNP达到800~1000美元时, 工业反哺农业时机成熟。国内学者马晓河等 (2005) 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反哺农业”起步阶段向全面、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迈进的转折时期。蔡昉 (2006) 研究东亚保护形成的轨迹, 认为我国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就具备了农业保护的条件, 反哺农业已经是适宜的选择。杜辉 (2012) 判断, 2009年存在加入加强农业支持的以工哺农阶段的可能性。毛志勇 (2013) 分析2003年农业部门与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认为2003年我国已经完成“工占农利”的工业化初始阶段, 开始进入实施大规模“以工哺农”政策的战略机遇期。

3.3.2 农业支持综合能力的提升。

(1) 财政投入支农。农业支持主体是政府, 各级财政是农业支持主要力量。从年度财政总收入看, 中国财政收入处于迅速增长阶段, 从1990年的2937亿元到2013年的129209亿元, 增长40多倍, 年均增速达到两位数, 特别是2001年以来,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加额都在2000亿元以上。所以, 从理论来讲, 从财政收入中抽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支持是可行的。2012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为125953亿元, 其中农业支持共计12286.6亿元, 占总支出的9.8%。2007年至2012年, 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财政农业投入比重分别达到8.7%、9.5%、9.5%、9.5%、9.6%、9.8%, 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2) 金融涉农贷款。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理应与财政共同支持农业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动下, 随着农信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银行的改制上市等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提高、新型农村机构不断涌现、服务网点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农村信用环境、支付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自2008年以来,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迅速, 年均增速达26.9%。截至2014年末, 涉农贷款 (本外币) 余额23.6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28.1%, 同比增长13%。此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民间信贷活动日趋活跃, 民间资本较之以往已极大丰富, 资金融通量也在迅速扩大, 作为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新能量, 有助于促成农业支持主体多元化格局。

4 结论

农业保护政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与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密切相关。新形势下, 日本面临TPP这一“烫手山芋”, 国内各方力量虽相互博弈, 但囿于自然环境的劣势和考虑到农业长久以来的保护政策和经营模式势必会给农业利益集团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带来冲击, 所以, 可以基本断定,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日本仍将农产品市场作为谈判特例和保护对象, 既不会全面开放农产品贸易, 也不会轻易承诺大幅削减农业支持与保护力度。而我国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农业比较优势和农民收入的下降, 在可观的财政收入和丰厚的资本积淀的保证下, 为保供给和促增长, 很自然地从传统地对农业征税政策时期过渡到保护农业的阶段。为实现高质量开放的现代化农业, 对农业合理有效保护作为一项宏观战略决策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农业植物保护 篇2

南阳市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现状与对策

野生植物保护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本文用实例阐述了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南阳市野生植物资源状况及保护现状分析,提出了当地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 者:周文晓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河南,南阳,473007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00926(6)分类号:X3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 保护 现状 问题 对策

浅析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植物保护作为一项农业技术措施,是针对自然界中有害生物发展的规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农事管理活动。其是以保护人类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方法。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以保护和使用自然资源为基础,不仅要保证当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在农业生产中以质量、产量、效益、环境等各因素达到最佳的配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其一是在保证后代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下,实现当代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其二是保护环境的良性发展及资源的供需平衡。人类在从事的各项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源主要由植物所供给,植物对农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着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1.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目前我国的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来达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但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生物灾害频繁发生,受外来有害生物侵害严重,对我国本就较为脆弱的生物灾害监测防控能力是非常严重的考验,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其次,目前在农业种植上广泛的依靠化学农药,且使用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都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使粮食从生产到储存到市场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最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要想可持续性的发展,则需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增强我国的国力,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当前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减少污染的发生,保证所出产的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纯绿色的标准,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

2.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植物资源的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因此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在保证粮食丰产增收的前提下,注重粮食的生产安全;其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的解决农村的贫困状况,促进农村的综合协调发展;最后要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现农业可持续性 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将对植物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将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就有利于农民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区域植物资源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上看,通常情况下以粗放式经营利用、精细密集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利用三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采用粗放式经营利用型的较多,此种方法不仅达不到有效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植物保护的进行。精细密集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利用,不仅达到了较高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对区域植物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得以不断的加快,这将有效的带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将逐渐被精细密集利用和高科技产业选择和所取代,从而更加有利于区域植物保护的进行。

第三,在某此区域内,由于经费的缺乏,对于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业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地区的特点,增加经费的投入,使植物保护得到落实。

3.加强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不断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实践证明,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成正比。据调查,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的农户比文盲农户平均单产高18.9%, 人均收人高67.31%。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对科技推广项目接受能力提高, 农药的正确使用才会成为现实。因此, 各级部门应努力营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各种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3.2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加快新型农药研制及推广应用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既要对其使用的主要问题,如农药本身的质量问题及药品的使用不当问题等有所了解,又要对其使用条件,如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危害规律及其使用的有关环境条件等有所认识。 同时, 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对症用药、选择合适用药时机、用药量及选择合理混合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还要注意使用的安全性和更新喷药设备等措施,达到用药量省、施药质量高、防治效果好、不发生药害、对有害生物不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天敌及水生动物安全无害等要求。其次,从目前来看, 因为化学农药防治仍然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农药仍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效、 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等安全、经济的“绿色农药”的推广,加速“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加快新农药、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步伐,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积极推广使用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品种, 特别是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采取行政、技术措施,逐步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防治成本;同时,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药的行为。

3.3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

可以把人类对害虫防治的方法归结为2大类即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来得快速彻底,但因为强调物种全部消灭, 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极大破坏;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则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 维持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平衡。采用生物防治配合其他防治措施,改变了过去定期施药的状况,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降低了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4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 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作为一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包括植物保护)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示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大力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对加快与不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4.结束语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4

近些年来,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在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量的目的下, 大量的化学药品、化学肥料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虽然使种植业得到了增产, 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 造成了大量土壤污染、农副产品污染、水质污染等。所以, 现阶段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水质化学污染等问题, 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大量使用农药、化学肥料造成的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链中的重要一环,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重中之重, 所以, 合理、有效地对植物进行保护, 防治病虫害, 减少农业发展中的化学污染, 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对植物保护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化学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化学农药的应用, 可以有效、快速地除去虫害、杂草, 特别是近些年来, 大量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使用, 可以有效杀菌治虫, 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发展到现在, 农业生产中, 已经离不开化学药品、化学肥料。我们知道, 凡事都是有利又有弊, 由于长时间广泛大量地使用化学药品、化学肥料, 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如一些害虫已经逐步适应化学农药, 所以, 在消灭过程中, 就必须加量使用农药, 并逐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另外, 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 对土壤、益虫也造成了大量的伤害, 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如:土壤恶化, 农副产品上面的农药残留超标, 不仅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破坏了生态平衡。

2 对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

2.1 加快新型科学型农药的研发及推广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研制开发新型、高效、低用量、易分解的化学农药已经成为可能。所以, 科研人员要不断加快新型农药的研制, 这是有效保护植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2 加快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推广和应用

昆虫生长调节剂无毒、无害、无污染, 该药品的使用只作用于昆虫, 即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周期, 使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受昆虫的危害。在现如今,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保护生态环境的背景下, 开发和推广这种昆虫生长调节剂, 有较好环境相容性, 且成本低, 应成为必然趋势。

2.3 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

用拮抗微生物来抑制病害对作物的侵染, 是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项技术。美国研究人员已从土壤中分离, 得到抗生素, 并将其研制成菌剂, 用于拌种, 配合其他农业耕作措施, 可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使小麦增产10%~30%。我国制成的“荧光93”菌剂, 对小麦全蚀病病原的离体抑制作用, 提高2~3倍, 可使小麦全蚀病的白穗率减少65%, 增产20%以上。

2.4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文化素质, 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药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经过研究、实践表明, 农民生产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率、科学种田是成正比的。具资料显示, 农民文化素质在中学以上的比文盲农民种田的单产要高出10%以上。所以, 只用农民的文化素质高了, 科学意识高了, 才能实现科学种田, 才能积极采用科学的化学产品, 才能正确使用农药。在上述措施中, 开发研制新型农药, 仍是植物保护的最主要途径。提高农民素质是保证正确进行植物保护的基础。

3 结语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认识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增加, 在植物保护过程中, 结合当前各种手段, 进行分析和管理, 提高其保护措施和植物的保护方法, 为当前农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农业作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措施和重点手段,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结合当前各种技术进行改进, 为人们生活的良好有序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对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就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植物保护方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 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完善手段。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阿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3, (02) :59.

[2]薛喜梅, 白献晓.中外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比较与启示[J].科技与经济, 2012, (03) :89.

农业保护论文 篇5

一、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浅谈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关系协调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忠海.锡盟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技术保护的几种措施[J].现代农业,20xx,16(11):23-23.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农业植物保护 篇6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1

农业环境是由农村土地、农村水资源、大气、森林资源、草原、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综合环境体系,是农村居民生活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了恶化,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有序利用,促进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控制各类污染源向农村的扩散,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黑土地保护、新型农村能源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改善农业环境;加强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保护现有的种质与物种资源,恢复被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业环境现状

我国农业环境当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城市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在一些地区已经向农村转移,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破坏了农村水资源、大气环境及土壤性状,更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如工业废气中的二硫化碳、氮氧化物、汞化物等会对农村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能形成酸雨(雪),增大土壤酸度,并对人们的皮肤、呼吸道等造成损害。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普遍存在。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加之不科学的施用方式,造成农药和化肥大量流失,进入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中,造成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村地下水资源和大气环境。比如农药污染,目前使用的部分农药由于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分散而残留于土壤中,进而随灌溉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再被生物吸收,从而形成了土壤——水体——生物的污染链。再如农用塑料薄膜,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回收,大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土壤耕层和理化性状变化,使农作物减产。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畜禽粪污大量增加,加之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推行不力、监管薄弱,对土壤、大气、水体等农业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比如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沙门氏杆菌、蠕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无害化处理,就可能通过灌溉水或肥料进入耕地,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染源。再如畜禽粪污中的硫化氢、氨气等会产生恶臭气味,危害人类健康。

四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固体垃圾和生活废水等,固体垃圾随意丢弃或堆放,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而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如洗涤剂,在进入水体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秸秆焚烧会急剧升高地面温度,杀灭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和养分构成,还会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总的来说,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农业资源衰退,农业灌溉水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把农业环境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从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角度予以倾斜,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完善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体系,解决突出矛盾,切实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农业、水利、环保、林业、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应互相协同,共同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控制工业污染。严格执行城市及工业污染不准向农村转移的规章制度,坚决打击破坏农业生态、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并限期治理与恢复农业环境。加强环评审批环节的监管,对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一律不予立项。

四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环境;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推广先进的施肥(药)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加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确保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得到有效落实;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畜禽养殖规模化和无害化,推广循环农业,从根本上治理畜禽污染问题。

五是推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力度,净化、美化庭院,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莉,沈贵银.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难点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

[2]郑丽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1).

农业植物保护 篇7

《农业技术与装备》 (植物保护版) 为双月刊, 每单月28日出版, 设置“植保论坛”、“预测预报”、“绿色植保”、“农药器械”、“研究试验”、“海外鸿泥”、“企业之窗”、“信息长廊”等20余个栏目,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1.文题: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题目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选题及内容:要与植物保护有关, 应紧扣时代脉搏, 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前瞻性, 要求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3.写作格式:试验研究及综述性文章要有300字以内的摘要, 3~5个关键词和3篇以上公开发表的主要参考文献。正文一级标题用1, 2, 3……表示, 二级标题用1.1, 1.2……2.1, 2.2……表示, 三级标题用1.1.1, 1.1.2……1.2.1, 1.2.2……表示, 依次类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 即依引处出现先后顺序, 以阿拉伯数字排序, 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

4.汉字使用要求:汉字使用以现代汉语词典 (2005版) 为准, 不得使用繁体和自造字。专用名词术语要规范、标准, 不得使用地方方言。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名称要用学名, 并注明拉丁文名称。不得使用俗名、土名和别名, 更不能自造名称。农药名称一律用农药通用名称, 商品名称可在括弧内注明, 农药含量及剂型不能省略, 同时注明生产厂家。缩略语在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 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共知, 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

5.图、表要求:文稿中表格要少而精, 并具有自明性。表格采用卡线表形式。表中原始数据要完整、准确、计算正确, 表格右上角括弧内注明试验地点、时间。形态特征图或曲线坐标图不宜太多, 同样要具有自明性。图、表均应有序号、提名。

6.计量单位及符号:文稿中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7.数字用法:文稿中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 而又得体的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数字范围号用“~”。百分数的范围, 前一个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相邻2个数字连用或带“几”字表示的概数应用汉字。

8.英文书写要求:英文字母需要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进行书写或印刷, 注意大小写和正斜体。

9.参考文献格式:[引文序号]作者 (只录前3人, 后加“等”字)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 (专著出版地:出版社名) , 出版年, 卷号 (期号) :引文页码 (专著为出版年, 引文页码) .

10.作者简介格式:作者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籍贯、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现主要从事的工作。

11.投稿要求:来稿建议用Word格式编辑, 使用电子邮件发送至本刊编辑部邮箱。也可用A4纸打印, 邮寄至编辑部。

12.本刊声明:来稿文责自负, 请作者自留底稿, 来稿无论选用与否, 恕不退稿。请勿一稿多投, 凡在6个月之内未见本刊刊用的, 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刊用后, 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

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98号

《农业技术与装备》 (植物保护版) 编辑部收

邮编:030001

电话:0351-7821131, 7821038

传真:0351-7822510

E-mail:sxzwbh@qq.com

农业植物保护 篇8

《农业技术与装备》 (植物保护版) 为双月刊, 每单月28日出版, 设置“植保要文”、“植保论坛”、“预测预报”、“技术交流”、“农药器械”、“绿色防控”、“植物医院”等20余个栏目,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1.文题: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题目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选题及内容:要与植物保护有关, 应紧扣时代脉搏, 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前瞻性, 要求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

3.写作格式:试验研究及综述性文章要有300字以内的摘要, 3~5个关键词和3篇以上公开发表的主要参考文献。正文一级标题用1, 2, 3……表示, 二级标题用1.1, 1.2……2.1, 2.2……表示, 三级标题用1.1.1, 1.1.……1.2.1, 1.2.2……表示, 依次类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 即依引处出现先后顺序, 以阿拉伯数字排序, 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

4.汉字使用要求:汉字使用以现代汉语词典 (2005版) 为准, 不得使用繁体和自造字。专用名词术语要规范、标准, 不得使用地方方言。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名称要用学名, 并注明拉丁文名称。不得使用俗名、土名和别名, 更不能自造名称。农药名称一律用农药通用名称, 商品名称可在括弧内注明, 农药含量及剂型不能省略, 同时注明生产厂家。缩略语在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 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后两者间用“, ”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共知, 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

5.图、表要求:文稿中表格要少而精, 并具有自明性。表格采用卡线表形式。表中原始数据要完整、准确、计算正确, 表格右上角括弧内注明试验地点、时间。形态特征图或曲线坐标图不宜太多, 同样要具有自明性。图、表均应有序号、提名。

6.计量单位及符号:文稿中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7.数字用法:文稿中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 而又得体的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数字范围号用“~”。百分数的范围, 前一个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相邻2个数字连用或带“几”字表示的概数应用汉字。

8.英文书写要求:英文字母需要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进行书写或印刷, 注意大小写和正斜体。

9.参考文献格式:[引文序号]作者 (只录前3人, 后加“等”字)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 (专著出版地:出版社名) , 出版年, 卷号 (期号) :引文页码 (专著为出版年, 引文页码) .

10.作者简介格式:作者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籍贯、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现主要从事的工作。

11.投稿要求:来稿建议用Word格式编辑, 使用电子邮件发送至本刊编辑部邮箱。也可用A4纸打印, 邮寄至编辑部。

12.本刊声明:来稿文责自负, 请作者自留底稿, 来稿无论选用与否, 恕不退稿。请勿一稿多投, 凡在6个月之内未见本刊刊用的, 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刊用后, 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

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98号

《农业技术与装备》 (植物保护版) 编辑部收

邮编:030001

电话:0351-7821131, 7821038

传真:0351-7822510

E-mail:sxzwbh@qq.com

植物保护领域中的农业专家系统 篇9

1 农业专家系统在植保领域中的作用

1.1 农业专家系统的构成

典型的农业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推理机、知识库管理系统、解释器、用户界面7个部分组成, 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核心部分[1]。它通过总结、收集农业领域知识和技术、各种试验数据及数学模型, 模拟农业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行判断、推理、以求得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指导农业生产。

1.2 农业专家系统在植保领域中的作用

农业专家系统在植保领域中的应用, 是根据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特征和发生规律, 整合大量高层次病虫草害研究专家多年从事病虫草害研究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人机交互, 为用户提供有关作物病虫草害的远程诊断、专家决策以及预测预报。既可以帮助农民对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实时诊断,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还可以根据输入的实时资料自动模拟和计算, 快速得出预测预报模型, 进行相关的病虫害预警, 大大提高决策和防治的准确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2 农业专家系统在植保领域中的应用

2.1 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

病虫草害的诊断与识别是农业专家系统在植保领域应用的主要方面之一。主要是根据观察到的病虫草害症状及危害特点, 模拟农业专家的辨别思维, 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病害处理, 推断鉴定出目标病虫草害, 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认识、了解目标病虫草害, 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管理。如安徽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开发的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 (DCDIRES) , 根据水稻被害状或病虫害形态, 判断为害水稻的病虫害种类, 并向用户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有关知识咨询;邵刚等研制的北京地区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治专家系统VPRDES, 对北京地区140余种蔬菜常见病虫害进行远程辅助诊治和信息查询、管理;张卫等研发的农业远程监测和咨询诊断综合平台, 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生产现场远程视频监视和远程双向视频咨询诊断功能;赖军臣等建立的玉米叶斑病病害诊断模型, 实现了对玉米常见叶斑类病害图像的处理与识别;李峥嵘提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小麦病害的知识获取与推理方法, 实现了对小麦病害的智能诊断。

2.2 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风险分析

预测专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己知状况的分析, 推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用于预测预报的专家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预测, 利用病虫草害的为害症状和一些参数数据列成等级标准, 进行简单的趋势预测或管理咨询;另一类是定量预测, 将专家系统与测报模型相结合, 对病虫草情作出动态的预测预报, 给出病虫草害发生风险的概率值。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农作物 (水稻) 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 2010年开发构建了小麦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 并于2011年1月正式启用, 全面提高了水稻、小麦重大病虫害信息管理水平, 加速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进程, 并为后续数字化领域拓展和功能深化提供参考[2]。柳小妮等开发的草地蝗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 预测蝗虫未来发生动态, 并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和技术;戴小鹏等利用生物灾变中害虫预测方法, 通过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发育、产卵量建模, 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灾变预测;罗菊花等建立的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3], 将抽象的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电子地图, 直观明了地显示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

2.3 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管理决策

通过对现有病虫草害数据的分析, 发现病虫草害在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反应, 评估当前目标病虫草害为害水平、为害程度及未来的风险性, 根据评估的结果做出适当的管理选择, 帮助管理者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毛莉菊等建立的棉花害虫综合管理系统, 使病虫害的综合管理决策更加准确;李勇等研制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专家系统[4], 集病虫害防治辅助决策、病虫害发生程度预测及虫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于一体;赵于东等设计的农作物病虫害诊断查询知识库, 可实现任意种农作物和任意多种农作物的病虫害信息添加, 并可生成农作物病虫害诊断防治专家系统。

2.4 植物检疫

专家系统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有害生物和各口岸检出病虫草害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分类和鉴定等领域。喻名扬等研究开发的植检害虫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和李志红等研究开发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辅助鉴定系统已在国内60多个主要口岸检疫局推广应用[5]。专家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植物检疫工作带来了方便,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业专家系统还应用在植保的农药管理、病虫监测等领域, 在植保教学、专家咨询、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农业专家系统在植保领域中的展望

3.1 系统开发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 “3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 、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被更广泛的应用到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中, 将极大的增强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对复杂的农业问题的处理功能, 丰富专家系统的开发手段, 便于非专业人员操作和使用。

3.2 系统技术集成化

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动态的因素, 如技术的革新、环境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新的病虫草害的出现、抗药性的产生等诸多问题, 通过集成层次、网状和分布式等数据库技术, 模拟作物生长发育、器官生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的作物模拟模型, 基于概率论、二值逻辑和模糊逻辑的不精确推理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可实现专家系统的及时有效更新和信息的快速传达、获取, 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率和利用率, 有效指导农业生产。

3.3 系统功能综合化

多学科集成、高度综合化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研究开发的必由之路。由于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受作物的栽培条件、品种的抗性、气象条件、农田小气候以及病虫草害本身的内部规律的影响, 这就使得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中不能只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 而应从农业整个生产过程及生态系统全局出发, 构建高度综合的、真正能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农作物生产管理决策系统, 能解答多专业、多领域农业问题。

3.4 系统研发产业化

植保、种子、作栽、土肥、气象等多领域, 农业、工科、计算机等多学科以及推广、科研等多部门合作更加紧密;地域性基础数据库, 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状况数据库等加速建立, 并实现共享, 推动公共大数据库共享体系的建设, 有效整合资源, 减少重复建设;系统开发成本大大降低, 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系统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升级更加方便快捷。随着市场的发展, 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 专家系统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葛中一.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及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3 (4) :150-153.

[2]曾娟, 刘万才, 姜玉英.小麦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 (7) :36-40.

[3]罗菊花, 黄文江, 韦朝领, 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初步建立[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2) :127-131.

[4]李勇, 周强.基于Oracle数据库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专家系统[J].昆虫学报, 2005, 48 (1) :151-154.

植物保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篇10

1 农业中植物保护存在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 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

的大政方针。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的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在三农方面投入的增加及配套政策的实施, 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 农业中的植物保护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病虫害时有发生, 为我国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2 原因

我国农业中植物保护存在是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的原因。传统农业生产是比较轻视农业中的植物保护的, 这是与我国农业生产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的, 在解决农业中植物保护问题过程中, 经常出现能力不足现象, 因此, 在遇到破坏农业中植物的问题时, 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2.2 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植物保护方面起步是比较晚的, 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都出现滞后的现象。很多地区只有在农业中出现植物破坏的情况, 才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3 措施

3.1 坚持预防为主的思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植物保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古语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 做好农业中植物保护的准备工作,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也是减少损失的比较有效的措施。农业植物保护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做好相关的预案, 这是农业植物保护的前提, 做好物资方面储备工作, 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监控和上报制度则是做好农业中植物保护的保证, 在第一时间发现疫情, 并且能够及时的上报, 是减少灾害发生造成损失的关键。只有做好农业中植物保护的相关预防工作, 才能够在灾害发生时, 从容应对, 减少损失, 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有序的进行。

3.2 加强领导, 完善制度

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联动, 因此, 加强农业中植物保护过程中领导力度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 领导的重视体现在2个方面, 一方面是一把手负责制, 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应该担负起农业中植物保护的主要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相关措施的贯彻执行。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常常能够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在开展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过程中, 强化领导的带头作用, 能够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农业中植物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完善相关的制度。现在社会是法制社会, 以法制代替人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在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 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中植物保护的相关制度, 应该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对于主体, 客体及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便在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时, 能够权责明确, 赏罚分明。

3.3 借助科技手段, 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 在很多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中开展植物保护, 科技也能够一显身手。随着农药技术不断的完善, 许多植物疫情已经能够借助农药的方式, 得到很好地控制, 并且在预防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药滥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由此产生的土地板结, 食品安全等问题也使人们对于农业中农药的使用产生了质疑。因此, 借助高科技的手段, 改变农业中植物保护措施,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基因工程就是其中比较理想的方式。基因工程借助改变植物的基因结构, 抑制有害基因发展, 促进有益基因发展, 从而达到保护植物的目标。是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新措施, 也是未来植物保护的发展趋势。

3.4 加大植物保护的投入

植物保护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 加大国家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 增加涉农资金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增加农业中植物保护方面的投入, 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意义, 是我国农业稳产, 增产的保证。其中, 完善各地植保站的硬件设施是比较急迫的。我国植保站由于历史的原因, 条件比较简陋, 实验设备缺乏, 难以适应农业中植物保护的发展趋势, 对于很多植物疫情无可奈何。影响了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我国农业植物保护过程中的瓶颈。因此, 加大有关投入, 对于农业中植物保护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4 总结

农业植物保护 篇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第七批)业经2008年4月3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发布施行,列入其中的有:橡胶树、茶组、芝麻、木薯、甘蔗属、小豆、大蒜、不结球白菜、花烛属、果子蔓属、龙眼、人参。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施行

5月25日,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公布,条例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强调,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猪屠宰活动。但是,农村地区个人自宰自食的除外。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以设置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生猪产品的小型生猪屠宰场点。

条例强调,国家根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扶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条例指出,违反条例规定,未经定点从事生猪屠宰活动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生猪、生猪生产屠宰工具和设备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对单位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

管理办法》发布

中国保监会宣布,我国保险业第一部专门规范养老保险业务的部门规章——《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从经营主体、养老年金保险的产品管理和经营管理、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等方面,对养老保险业务的经营行为做出规范,对保险公司的违规经营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表示,出台《办法》的目的是规范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保护养老保险业务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这对促进养老保险专业化发展、推动产品创新、规范市场行为、改善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

标准》实施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去年10月29日发布了新修订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

据悉,新《标准》由原来的225条修改为259条,其中关键项目由56条调整为92条,一般项目由169条调整为167条。主要增加了对企业在人员资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验证文件等软件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以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

据了解,新《标准》的认证检查评定标准更加严格,按照原来的《标准》,如果认证检查发现严重缺陷少于3条,可以限期整改后通过认证,但新《标准》规定,如有严重缺陷将不予通过认证。同时,为有效制止药品生产企业在GMP认证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新《标准》规定,“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的,按严重缺陷处理。检查组应调查取证,详细记录”。

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

5月1日,由全國人大常委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实施,新法规对原法规的第76条作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汽车在无过错情况下撞人的赔偿责任。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实施以来就引来多方争议,原法规强调“以人为本”,撞了不白撞,从尊重生命权的角度看比较进步。但是,第76条规定由机动车负主要责任甚至全责,引来众多司机的质疑,并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某些新的交通问题,如一些地方屡次出现撞伤不如撞死、事故逃逸、碰瓷敲诈等案例。

新法规明确了汽车在无过错情况下撞人的赔偿责任,并把赔偿限额定为10%,令众多司机松了一口气。以2004年“新交法第一案”为例,当时某车主在北京南二环撞死横穿快车道的行人,最后被判决赔付15.69万元,占整个事故赔偿金的三分之二,按照新法规,他只需要承担2.39万元的事故赔偿。

专家指出,在众多机动车撞人事故中,并非机动车与行人两方的责任,路政管理部门及道路设计部门等漠视行人路权,人行横道分布不合理,导致行人违章,也是事故的诱因之一。“新交法”在完善行人与机动车两方责任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对路政和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

基本生活消费品提价

实行备案制

国家发改委宣布,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基本生活消费品提价备案制》,以后,凡是粮食、食用油、猪肉等等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消费品,经营者要是一次性提高价格5%以上或是十日内连续提高价格累计达到8%以上的,应当在价格变动之时起24小时内向当地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价格变动的情况及原因。如果理由不充分,主管部门将会要求经营者退回原价或者降低调价幅度。

我国实行塑料购物袋

有偿使用制度

农业植物保护 篇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耕地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培肥地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 对土地肥力更为重视, 如西部地区气候干旱, 土地贫瘠, 风沙较大, 种植大户、农业公司等在秋天收割后, 会播撒小麦种子防止水土流失, 春天通过深耕将麦苗翻到地里作为绿肥, 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效益低, 认为这种培肥地力的方式成本太高, 一般不采用绿肥, 冬天收割后将土地裸露在田野里, 水土流失较快;春天播种时通过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产量, 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长期保护耕地, 解决耕地无人种的现象。根据调查样本分析, 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年龄超过45岁的约占50%以上, 也即再过10年, 耕地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将出现耕地无人种的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租入土地,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经营, 既可以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问题,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护耕地;也可以提高农村老无所依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减少劳动强度。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既有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合作组织, 也有农牧业公司、农机服务队等。对适宜耕种的土地, 会增加科技投入, 选择最优的种养殖气候、土壤、温湿度、生态环境等, 休耕、轮作、套种农作物或拓展林下高效生态种养殖, 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和培育优良品种, 实现高产、机械作业等, 实施精准农业。对于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会通过测土配肥, 提高地力, 改良土壤, 实现耕地保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提升土地质量, 增加土地数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很多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种植大户, 或具有较高种养殖技术的科技人才。将种植业的果实或秸秆作为饲料, 增加畜牧业的养殖数量;同时将养殖业的粪便做成有机肥, 提高地力, 增加产量, 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既有利于高产农田的有效利用, 又能改善中低产田地力, 有效利用废弃荒地, 达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进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是依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 由县 (区、市)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家庭农户承包土地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及变动情况记载于登记簿,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权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明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财产权, 具有排他性, 可以流转, 也可以抵押贷款。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 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收益需要, 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土地的功能。

2.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

土地确权初期, 农民认为地是自己的, 害怕失去土地, 不愿意出租, 但是土地收益少的事实使得农民不得不粗放经营土地, 因此首先要整合土地资源, 量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制定《农村产权管理交易办法》, 完善土地监管机制。其次, 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 制定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 对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实施财政奖补,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正规的土地流转合同, 可以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第三, 安排专项资金, 对土地规模流转村集体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调动土地规模流转的积极性。第四, 对引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评估和监督机制, 避免破坏耕地和拖欠农民土地租金, 出现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3.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使得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缓慢, 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农业生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成研发, 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从事科学种养殖, 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防治病虫害、治理土壤污染, 以农牧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 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 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保护耕地,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科学技术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4.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

在调查中, 农民根据自己的信用评级确定出租土地意愿, 农民信用评级的衡量标准是保护耕地和增加收入。首先对政府和科研院所的信用评级最高, 最愿意将土地长期出租给政府做绿化林带, 或者出租给科研院所做试验田, 这样不用担心改变承包地用途, 还能获得稳定租金, 降低交易成本。然而, 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其次, 农民愿意将土地出租给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或龙头企业, 如果出租给农业公司, 土地租金大约在1200元/亩, 也有些距离城市较近地区的农民向龙头企业索要2000-2500元/亩的土地租金, 相当于工业用地价格, 但是土地流转合同规定不能改变土地用途。除了上述两项外, 农民出租土地的选择依次为: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因此, 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可以有效保护耕地。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1.做大做强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整合市场资源, 以基地为依托, 市场为导向, 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一批“农业公司 (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加销一体化综合体, 发挥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发展链条经济。

2.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 给予相应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农户将承包地的经营权委托入股到土地合作社, 合作社对分散土地统一整理、集中连片后, 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也可以由自己经营, 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规模种养殖, 生产优质安全的特色农产品。

3.根据农民的特长和技术, 培育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农场或专业种养植大户, 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 实行财政奖励、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贴息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通过和科研院所、大中院校联合解决种养殖的技术问题, 通过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殖。

上一篇:健康测量下一篇: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