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2024-06-15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共12篇)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1

近年来, 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迅速, 农业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新进展, 草原生态建设、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强化,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初步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农业集约化发达地区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1 全国农业生态建设成效

从1994年以来, 农业部等七部委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 目前, 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 覆盖了全国30个省区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1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和6.8%, 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0.6和1.5个百分点。

1.2 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 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 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 节省了能源, 保护了植被;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等。

1.3 发挥了相当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省也开展了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到2002年底, 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已经超过400个, 其中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已达300个。农业部组织全国各地深入总结了生态农业建设十大典型技术模式, 目前, 推广示范面积已达到666.67万hm2, 生态农业建设正在健康稳步发展,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 全国农业生态建设问题

2.1 农业发展后备资源数量不足, 质量下降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hm2, 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 其中25度以上的退耕地有9100万hm2。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 基础肥力普遍下降。农业用水短缺之势难以逆转, 农业每年缺水300亿m3, 受旱面积近2700万hm2, 因缺水年均减少粮食500万t。

2.2 农业生态系统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沙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9%, 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hm2, 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扩大。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加剧, 受灾面积扩大到年均4000万hm2。因灾害年均损失粮食2000多万t, 棉花22万t。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 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

2.3 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t, 平均施用量高达400㎏hm2以上,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hm2的安全上限。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t以上, 有906.67万hm2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地膜污染也正在加剧。533.33万hm2以上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 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 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农产品污染加剧, 污染物超标率令人担忧。

所以在农业建设阶段,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寓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中。

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3.1 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深入做好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保护好耕地、草地、水域等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当前, 主要是加强野生植物、水生动物的进出口、采集、捕猎、销售管理。针对农业、渔业污染事故的不断增加, 要加大对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 维护农民、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草原“三化”治理, 以保护植被为重点, 大力恢复和改良草场, 坚决刹住乱垦滥挖、破坏草地的行为。

3.2 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重点抓好太湖、滇池、巢湖等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调查工作。

3.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水平

今后, 要加强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的监测体系建设, 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力度, 建立起高效、快速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体系。

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抓紧《草原法》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的修订和起草工作, 力争早日颁布。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保护研究的力度, 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 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3.5 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实施

要积极开辟资金渠道, 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和吸引企业以及农民的参与、投入。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引进外资, 扩宽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领域。

参考文献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网.

[2]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成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网.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2

一、概况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湖南、重庆、广东、陕西等省(市)、州、县从事农业管理、科研、推广等方面19位专家、领导组成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团,于2002年8月28日至9月17日赴美国加州(CaliforniaState)、德州(TexasState)、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等地进行了培训考察。

培训团分别听取了MichaelA.miller博士、TerryOvalle博士、AmbroseK.CharlesDvidoff博士、JoeJ.Stasulat博士、刘建潮教授、陆国先教授等所作的关于加州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德州农业投入品(农药)的登记管理、美国农业及其政府的农业政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地位与作用等专题讲座,系统地了解了美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农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美国政府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培训团还考察了加州大学Davis分校、德州农工大学及其试验站、德州FortBend县农业合作推广站及家庭农场、美国pAC生物技术公司等,参观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加州水利厅、德州农业厅等部门和单位。

在美期间,培训团按照培训计划,采取室内培训与实地考察、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顺利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所有团员能遵守外事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学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通过培训,大家认为,虽培训时间很短,但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又能在自己工作岗中位应用,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总体收获很大。

二、主要收获

(一)美国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强调依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美国自从早期移民开垦土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后,就着手对防治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技术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通过立法,重视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1953年首次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对土地开垦、耕作、工矿建设等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做了相应的规定,由于形势发展,新的问题出现,后又作了多次的修订,同时,其他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作了规定。如1936年颁布的《防洪法》、1937年《标准土壤保持地区法》、1939年《农业拨款法》、1954年《农业保护和防洪法》、1956年《水土保持与国内分配法》、1962年《食物与农业法》、1969年《自然资源保护法》、1973年《公共法》、1976年《国有森林保护法》、《露天采矿植被恢复法》、1977年《水土资源保护法》、《清洁水法》等等。

另外,各州、县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地方立法,完善联邦法律法规。这样美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明确了政府机构和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二)美国十分注重通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农业第一大州,该州从1957年开始动工,兴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由州经营的多用途水利建设项目(StateWaterproject)。该项目共有29个蓄水库,18座泵站,4座抽水发电厂,5座水力发电厂和1000多公里的水渠和管道。该工程将占该州总径流量70%的北部水资源输送到占该州用水量80%的南部干旱缺水地区。第一期工程1973年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大坝总长度达到5.2万米,总蓄水量为83亿立方米,有效供水量达28亿立方米,水库总水面达3.8亿平方米。其工程项目示意图如下:

这一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而且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三)美国在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重为农场主提供整套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持,指导田间灌溉和田间节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以加州为例,1990年制定了《有效用水管理法案》,将农业用水、环境用水和其它用水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制定动态的有效水管理方案(efficientwatermanagementpractice,EWMp),同时,确定EWMp的评价标准,对EWMP的执行进行评估,并在评估基础上编制用水管理计划(watermanagementplan),旨在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如在EWMp的环境评价中,不仅考虑了EWMp实施可能带来的用水需求变化,以及对地下水、地表径流、浅层水位、农用排水和水质的影响等,同时,还对EWMp实施区域内农药(除草剂)、肥料的使用,土壤侵蚀、农田扬尘、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及相关方面进行专门的调查和评估。

从1982年开始,该州建立了162个农业气象站,80%集中在加州中部(CentralDistrict)和SanJoaquinDistrict地区。通过这些气象站,测定不同区域的基础蒸腾蒸发量(ET,Evapotranspiration),利用“三S”系统,建立加州灌溉管理信息系统(Californiairrig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CMIS),并通过INTERNET对外发布,农民随时可以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基础ET值(ET0)、不同地区主要作物(加工土豆、糖、玉米、棉花、小麦、大麦、水稻、牧草、落叶果树、柑橘、葡萄、西红柿、洋葱、西瓜等)全生育期内以10天为一个单位的ET与ET0的转换系数,农民自己或在网上得到如何实施农田灌溉建议。据了解,CIMIS的运转经费85万美元,全加州有36.38万英亩农用地使用CIMIS,其年产出效益0.65亿美元,每年农业节水1.3亿立方米。

另外,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加州大学、加州水利厅等还专门制定了指导性非常强的灌溉手册(IrrigationManual),其内容详尽,使用方便。涉及范围包括土壤特性与灌溉的关系、土壤-植物-水关系等基础知识,灌溉设备的特性,安装说明、问题处理,灌溉制度的设计,灌溉系统的监测与管理,植物需水特性等。

这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的用水开支,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价值,特别是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美国通过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发展之中。据德州农工大学介绍,美国在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特征研究上,一是着重于长期性行为与生存之道;二是试图改变传统市场机制。它整合了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生物、工程、商业等多种学科,并将过去的人定胜天转变成天人合一,其存永昌。实现方式采取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供应链条式系统方法,政府负责标准的制定、质量的检测与认证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地力与资源保持技术和管理方法,产、加、储、运、销、消(消费)技术与管理方法,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同农地、社区城乡、区域环境和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形成网络。

从加州、德州考察的情况来看,无论城市农村,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令人美不胜收。据当地技术人员和农场主介绍,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防止水土流失和实现地力的可持续利用,积极开展保护性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农作物间作套种、测土施肥及种植豆科作物、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促进了美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美国,从联邦到州、县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县一级在普及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极大提高了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始建于1915年,德州1921年开始推广,现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备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据调查了解,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仅功能齐全,而且互补性很强。美国农业体系包括农业部及其下属的150个研究机构(中心)、州立大学所属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研究中心、州农业厅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加上与农业相关的各类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和储藏、包装等研究、生产体系,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分工清晰的体系。如德州农业厅的职能是收集、提供各方面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帮助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等等。州立农工大学主要是教学、科研、指导管理县农业推广站工作。

美国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除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社区和家庭消费指导服务、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在社区服务和家庭消费服务、青少年教育项目中,主要就是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同时,推广环境保护新技术、新产品,这些工作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美国十分重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树立农产品卫生安全意识。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环保法》、《劳工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农业投入品管理及农产品安全由联邦农业部、环保署、食品安全部分工负责。本次重点对德州农药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德州农业厅对农药管理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登记注册:美国法律规定,所有的农药都必须在联邦农业部登记,在使用的州注册。目前在德州农业厅农药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药品种有14000余种,约600种化学成分。注册一个品种,收费100美元,3-7天发证。

2、发放农药使用证:使用农药许可证每年核发一次,使用者分商业和个人两大类。前者德州有8000人,必须经过5小时再培训,使用证每年核发一次。个人使用证每5年核发一次,使用者要接收15小时培训,目前德州有50000人。

3、监督实施:州农业厅每年对各地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向联邦农业部、州政府报告,并以此进一步获得政府的支持。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各方面违法问题,监督对象包括农药销售商家和使用者,同时对投诉案件进行处理。去年德州农业厅共检查商家2000多家,农药使用者3000多个,用药劳动保护5000多起,处理上诉案件135起。

4、加强基础研究与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包括风险评估和毒理分析,受危害的动物,农药试验、残留分析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药使用进行监控,对各种稀有植物进行保护。联邦农业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分析给予资金上支持,1999年取样分析1660个,2001年进一步增加测试项目,分析样本4550个,这些都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农业部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确保使用者和农产品安全,把农药的投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

三、体会与建议

(一)为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十多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的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二)因地制宜发展我国节水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短缺国家,合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和天然降水,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建议: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水源与水利设施建设是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应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参与兴建水库、水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农民修建储水塘、窖等,积极推进改革,推广新的灌水技术和设施。二是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特别是北方要培育和选用抗旱作物品种,增加对有机肥料工厂化生产的投入,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推广地膜和秸秆覆盖、沟垄种植等,在降水少、产量低的地方,适当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发展畜牧业。三是依法管水,综合整治。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要做到依法管理、综合整治。长江、黄河流域要强化流域性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要制定系统性的规划,发挥行政调配作用。四是实施投入与用水机制创新,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在投入与用水机制上力求创新,吸纳各方面资金,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是借鉴美国做法,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分区域的墒情监测体系,并利用高新技术直接为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降低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美国的农产品生产中,从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过程、加工包装、运输等销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生产者按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者按照标准进行储运、销售,完全实现了农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美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借鉴。为此,建议:

在加强我国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方面,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职能,树立为企业、农民服务意识;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管理滞后给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

在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要制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质量安全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要确定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的目标任务,并有计划有步骤发展供国内城乡居民安全消费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和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重点建立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企业,制定统一的生产基地环境标准,走无公害发展的路子;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生产环境条件、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储运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质量监督体系法规管理体系等;实施名牌战略,其重点是发展省市两级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牌。

(四)发展可持续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体现在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的持续化,同时配套交通、物资和信息服务。加强地力建设和发展优势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在加强地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地力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大力推广草田轮作,发展绿肥等技术,不断增加有机肥投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各级农业部门要配套肥料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如化验室、配肥站和信息网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和应用专家施肥系统,推行区域化模式施肥技术,做好田间实验,监督肥料质量。

在发展优势产业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搞好区域布局,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应用,研究开发新型产品,建立新型产业,通过市场运作,创建品牌。建立科技型的农业与城乡服务产业,搞好农村劳动力的优化利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建立可持续农业各相关产业及农产品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加速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加大农业可持续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

(五)转变职能,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借鉴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针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建议创建我国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首先是转变观念,确定农技推广内涵。将现在推广内容从以增产技术为主逐步向食物安全、农产品经营、销售、储藏、加工等农民迫切需要技术延申,拓宽农技推广服务的范围,实现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的转变。其次实现农科教整合,力量相对集中,建立一套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立健全一套新型的农技推广运行管理机制,包括科学设岗、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管理新机制。在推广方式上,采取农民参与式、项目带动式、园区引导式、信息服务式、电话咨询式等,以带动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提高。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团

许发辉(团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李杰(副团长,重庆市土肥站)、田有国(翻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何才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李春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蒋启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袁德胜(重庆市农业局)、郭守斌(重庆市忠县农业局)、李文祥(陕西省土肥站)、陈秀峰(陕西省农业环保站)、邢胜利(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郑惠典(广东省土肥站)、饶国良(广东省环保能源站)、谢春生(广东省土肥所)、刘子勇(湖南省土肥站)、杨桂华(湖南省农业厅)、萧秀华(《湖南农业》杂志社)、潘太国(湖南省湘西州农业环保站)、刘海军(湖南省土肥所)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3

关键词:镇赉县;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02

1镇赉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仍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比较简陋,工艺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三废”大量排放;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养殖业特别是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不到位,大部分畜禽场地晴天蚊蝇成片,雨天粪水漫流。大量含有有机物和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水、污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土壤,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渐增,加上处理方式简单,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的危害很大。不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人体健康;森林草原面积减少,湿地面积减少,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

2 保护镇赉县生态环境的建议

2.1加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必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农业环境意识。深入广泛地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全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依法强化对农业环境和主要农产品的污染监测和管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农业部门应对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虽然我县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但由于队伍和手段还不健全,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根据国家的要求,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对全县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监督。

2.3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农业,强调以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统一为目标,因地制宜,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使物质多次循环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产出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通过调整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消除重点污染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逐步建立种养加一体化,农林牧渔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体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通过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2.4 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强化排污管理

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消除养殖公害、防治畜牧污染,是一项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益工作。尤其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时期,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区域化,而粪便治理带来的高投入和高成本又制约着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解决不好这个矛盾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便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5 增强植树造林种草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了解植树造林种草对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生态学家所讲森林草原是大地的肺,湿地是大地的肾,一定要保护大地的肺和肾,才能保护生态平衡。造林种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收入,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3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很大,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严重超标。过多施用化肥使粮食、蔬菜、水果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因此,需要发展绿色有机可持续农业,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农业生产上应多施用有机肥少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让人们吃到放心健康的食品。

3.1使用低毒残留农药,少用或不用高毒农药

可以采用无公害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包括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如稻田利用围栏养鸭,既可以防治病虫害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用白僵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可以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调整种植业结构

要掌握好市场信息,种什么效益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确定。我县干旱少雨,应减少玉米等需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面积,多种一些耐旱的经济作物(如花生),应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保护地生产,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蔬菜大量向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如果我县能建立龙头企业,将我县的蔬菜打入国际市场,那么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4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 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 危害大, 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 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 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 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 害虫又将肆虐发展, 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2]。同时, 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 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 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 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 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 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 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 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 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 长此以往, 土壤肥力减弱, 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 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 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 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 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 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 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 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 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 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 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 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 土壤质量下降, 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 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 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 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3]。因此,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 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 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 因此, 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 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 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 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 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 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 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 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 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 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4]。

此外, 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 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 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 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参考文献

[1]王环.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1) :94-96.

[2]陶鼎来.农业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 (4) :4-6.

[3]徐东瑞, 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3, 18 (2) :114-117.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5

试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结合利用的意义、途径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等方面说明了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 者:王萌 作者单位: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余州,221006期 刊:江西农业学报 ISTIC Journal: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年,卷(期):,19(12)分类号:X171.1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利用途径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6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X17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61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化肥及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使得重金属可通过很多方式残留到农田中,导致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点,因此极易在人体、动物、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创新,努力研发出科学、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问题

农业管理部门对我国多个城市的农田土壤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的农田土壤中As、Hg、Cd、Ni、Zn、Ph、Cu、Cr的单位含量都大大超过了土壤原来的背景值。防治农产品污染的农业部实验室对我国24个省市的农田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30个重度的重金属污染区,总面积大概57824平方米,农产品被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在被污染的农产品中占比高达80%。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郊区的农田均受到或轻或重的重金属污染,比如江苏南京的农田土壤受到了Hg、Cd、Pb污染,尤其Hg污染最为严重;2010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农田土壤中Pb、Hg、Cd、Cr的含量依次超出土壤背景值的45%、68%、60%、67%;连续5年北京近郊农田土壤中的Pb、Cd、Hg含量都远远超过远郊;2010年深圳农田土壤采样点中有37%的Hg单位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采样点中6%的污染程度在中度以上。此外,香港、重庆、海南、江西、广西、河北、福建、贵州等省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Ni、Zn、As、Cr、Pb、Cd、Hg污染。

2 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

当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的农田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而这些污染源都具有难以降解、毒性大、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能高效、科学、环保的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或降低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性。

2.1 植物稳定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借助特定的生物技术降解、清除、转化、吸收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以达到恢复生态效应、净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植物稳定修复就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形式,其具有修复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操作性强、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植物稳定修复技术,是借助很强的耐重金属的植物有效降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能力,从而减少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富集的机会。植物稳定一般借助根部转化、沉积、积累重金属的方式,或者借助根部表面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固定下来,从而大大减小了重金属扩散到周围环境及下渗到地下水中的风险系数。植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变周围的环境,可改变As、Cr、Hg的形态与价态,减弱这些重金属的毒性与移动性。有研究表明,黑麦草对土壤中的Cd、Mo、Zn、Cu等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这些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黑麦草的根部,很少向叶与茎转移;东方香蒲对农田土壤中的Pb、Cd、As的吸附位置也主要在根部,并且累积量高达87.12mg.kg-1、35.12mg.kg-1、31.69mg.kg-1,而叶与茎中只有20.18mg.kg-1、2.83mg.kg-1、2.06mg.kg-1。所以,可用东方香蒲修复被Pb、Cd、As污染的土壤。当前,用红麻、荠菜、纤维大麻、五节芒、荻、芦竹、芦苇等经济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

2.2 热脱附修复技术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7

一、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因

科技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加上使用技术的欠佳, 导致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偏低, 使大量残留物积累于土壤中或流失到河流中, 散发在空气中,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 造成产品多级污染, 品质下降, 严重威协人类身体健康。

在国家对延边地区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扶持下, 许多农民出国打工, 把自家承包地转让出去, 基本上是由少数农民种植大面积农作物, 为了节省劳动力和劳动时间采用机械化作业。施肥方法上很多农民采取“一炮轰”方法, 一次性用量大, 而且不结合有机肥使用, 即使追肥也不覆土, 导致肥料浪费多, 挥发到空气中或流失到河流中。植保技术欠佳, 表现在盲目乱配混用农药, 不“对症下药”, 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不但防效不佳, 增加成本, 还严重污染农产品品质和土壤以及空气质量。尤其严重的是有些农民将用完的农药包装物和剩余的药液随意丢弃, 是污染周边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

二、加大农技推广工作力度, 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识

多少年来广大龙井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 积极推广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 但有些农民种田思想还比较保守, 未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耕作方式, 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引导。目前, 龙井市已有39名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负责带领全市科技示范户, 走村入户, 指导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指导5~10户农民来共同努力提高科技种田水平。

首先在品种选择上要引导农民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避免肓目引进高产的品种, 而导致的适肥过多的现象。施肥技术上提倡合理的分次施肥, 不提倡一次性施肥, 追肥一定要覆土。例如2009年龙井市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其他县市一样, 也遭受了严重的冷害。龙井市春季气候条件常常气温偏低、干旱。比如有些山区常年积温少于2400℃, 这一年本应种植像龙单13号生育期115天左右的早熟品种, 又不必大量使用化肥, 又可避免晚霜, 可以取得稳产。但许多农户缺乏科学栽培技术, 种植超过当地积温条件的晚熟品种, 而大量使用化肥, 不但增加了土壤污染程度, 而且导致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贪青倒伏, 晚熟, 有的水田根本颗粒无收, 农民收入受到严重的损失, 尤其很多地方耕地由少数农户承包种植大面积耕地, 投入大, 连生产成本都没能收回来。

其次引导农民要种地和养地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后30多年来由于化肥的大量推广使用和有机肥投入减少, 种植面积扩大等人为因素以及土壤风化、沙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造成龙井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降低1.24%。因此, 农技推广首要任务要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高光效栽培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站继续认真提供测土配方施肥依据, 让农民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值合理使用化肥, 同时必须适当使用农家肥。多年来, 龙井市积极推广稻田养鱼, 稻田养鸭技术, 水稻使用沃土肥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玉米、大豆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 能够使一部分农民接受利用, 使得农田增加了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和除草剂使用。又能生产出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目前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大面积推广这些有机绿色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针对有些农民植保技术意识较差的问题, 下大力气利用农闲季节进行理论指导培训, 更重要的是在农药使用季节实地做技术指导, 让农民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比如像白金乡平顶村, 海拔高、生育期短、土壤类型大部分是白浆土, 以南瓜、葵花和玉米、大豆栽培为主。春季遇到雨天, 气温又低, 除草剂效果不佳, 再加上有些农民加大农药使用量和次数, 或乱混配药就常常出现农药害。有时影响第二年其他经济作物, 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非常重视这些地方的农业科技普及工作, 正逐步避免此类灾害的发生。

三、注重科技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重要意义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8

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目的是采用各种有效手段防止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保护好农业资源。农业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 在不违反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生态环境特征, 制定相适宜的生态保护工作计划和方法, 采用多种经营手段共同管理的方式, 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废渣、废气、废水、粉尘、垃圾、化肥、农药等来自城市、农村的各种工业生产废物、废料及生活垃圾,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质量,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降低了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准。对于消耗巨大、位置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和企业, 应立即勒令停工停产并改变生产方式, 将其移至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在降低农业垃圾产生方面, 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原料及生产方式,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的农药和废料,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产示范方式,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设, 鼓励农业人口采取、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 防治结合, 预防为主, 进一步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管理现状

2.1 立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央及个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 我国现存的大部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都只牵涉到了生态大环境的保护工作, 而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 因此,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仍需相关政府部门下大力气开展建设工作, 从而使国内的农业生态环保立法工作走上正轨。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展核心的环境保护法与农业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宪法》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作出了规定, 明确了政府、地方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和内容有所涉及;而《水法》、《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单项法律法规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等各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的保护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2 执法现状

近年来, 各级执法部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都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措施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生态违反案件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者和不法犯罪分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然而,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的过于庞大,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而城镇工业生产的规模又远远超过了我国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仍有许多方面亟需加强和改善。在许多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地, 无法正常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传统、落后, 存在着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可能性。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和制造业生产,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采用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和工艺, 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管理工作水平

3.1 完善立法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要以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规律,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立法部门要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 确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相配合的新思路, 以共同创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取代对生态环境的滞后保护、治理, 向国际先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靠拢。同时, 相关政府部门要利用、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资源, 取其精华, 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相结合, 深入了解和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难点, 借鉴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出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 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发展提高新的高度。

3.2 完善执法工作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义务向农业生产者、农业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工作, 让有关法制概念逐渐成为扎根于所有相关人员脑海中的观念, 改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

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的建设, 积极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概念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工作质量。要针对各种腐败及职权滥用现象推广廉政行动,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执法团队。同时, 为执法队伍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 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水平的差距。

要强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执法权力, 加大执法力度。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可赋予环保执法部门扣押、冻结、查封等强制性执行职能, 加强环保执法部门与当地政府机关、国家强力机关的密切合作, 调动一切力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坚决打击一切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破坏的行为。

摘要: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有九亿多, 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而农业人口为七亿多, 占总人口的50%, 而长时间以来, 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关键问题。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安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日益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农作物生产、牲畜饲养、水产养殖等产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阻碍了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 因此, 解决和消除当前国内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现状, 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 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金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 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13, 05:74-77.

[2]王燕.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障[J].农业经济, 2008, 01:10-12.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篇9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更加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连年增产增收,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会议强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总的要求是,坚持以农业生产力稳定提高、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依靠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就是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 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会议要求,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切实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坚持控量提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减量替代,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坚持减量控害, 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坚持五化并进,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坚持综合施策,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坚持点面结合, 稳步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各级农业部门要增强主体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试点示范,强化科技支撑,培育新型治理主体,推动政策创设,加强法制保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合理施用化肥保护农业生态 篇10

关键词:化肥,土壤,破坏,科学施肥

农业施肥是为了给土壤提供营养补给, 保持土壤肥力。农业化肥主要是氮磷钾这三种肥料, 通常土壤中的这三种元素的含量是不够农作物生长需求的, 其他的微量元素可以通过土壤来获取。

1 化肥的特点

化肥的特点就是直接使用, 且见效快。无极肥料的使用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 可是因为不恰当的使用化肥会让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我国的化肥使用是比较多的国家, 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化肥使用占据了农业生产的一半, 可是利用率比较低, 很多都流失到水体中, 产生了巨大经济损失。

2 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化肥的长期使用会打乱土壤结构, 化肥在土壤中, 特别是氨肥, 其在土壤中会硝化, 产生氧离子, 让土壤酸化, 因此土壤的结构被改变。氮肥的使用会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 同时也引入了有毒物质, 让土壤的微生物群受到影响。东北地区部分农场长期的使用氨肥, 以至于土壤的有机质大量减少。农田长期单独使用氮肥不施有机肥, 会让土壤板结。施肥不科学不合理, 只会让土壤的营养单一化, 化肥的使用, 短期内可以起到增产的效果, 但是长期来看, 并非有利, 因此需要科学的使用施肥技术。

2.1 改进施肥方法, 提高肥效利用率

施肥技术不当, 表现在轻视底肥、重视追肥, 撒肥和追肥时期不当, 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减少化肥随水流失的措施是改变灌溉方式, 如微喷灌溉就能比漫灌明显减少化肥的损失。

2.2 合理搭配施肥, 采用多种复合肥

合理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不能只重视氮肥, 就必须适当增加磷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等。复合肥是指含有两种以上元素的肥, 不仅有氮、磷、钾复合肥, 还有含有机成分的有机复合肥。复合肥具有使用方便。高效、污染小等优点, 在进年来发展迅速, 其在我国化肥消费量中, 已由1990年的13%~15%上升到2000年的22%。

3 测土施肥

在农贸部门与农户的统一配合下, 有针对性地配合组成成分。根据在用户农田采集到的土样, 进行分析、化验, 对土壤中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和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 形成土壤养分管理数据库和平衡施肥服务系统, 以农户地块为单位, 根据土壤状况和种植的作物, 有针对性地进行配方施肥。

4 大力推广有机肥的广泛施用

4.1 有机质是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作物吸收大部分氧。112~115的磷, 大部分钾都是由土壤作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源泉。故称有机肥为完全肥料。

4.2 有机质是作物碳素营养的源泉

绿色植物的完全作用, 就是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而空气中的二氧气碳含量仅0.03%, 作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量要高于空气中的1~4倍。这主要靠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据研究表明, 一般通过有机质分解出来的二氧化碳, 能使作物增产40%左右。

4.3 有机质能捉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的“粮食”, 而微生物好比农作物的“炊事员”, 通过它们的“烹调加工”, 能把有机质中作物不能吸收的东西, 变成“可口”的食物, 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农作物。其中固氧生物本领更大, 它们能将大气中的氧固定下来, 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4.4 有机质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 是一种很好的胶结剂, 它能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 改善土壤物理性能, 合理调节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情况, 进而能提高土壤肥力。

4.5 有机质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缓冲能力

因为腐殖质属于有机胶体, 它是作物养分的“储藏库”, 能吸收大量水分和养分, 既可减少肥分流失, 又能把储藏在土壤溶液中的一些养分源源地供应结作物。

由此可见, 提高土壤有机质, 既能使作物高产稳产, 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所以必须提高增施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作物推行结产还用, 合理轮作等, 才能达到种地养地相结合。

5 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

土壤下30 cm左右的地方存在着众多的微生物群。豆科植物可以在肥力较差的土壤中生长, 是由于其自身有生物固氮的能力, 可以自己产生氮肥。豆科植物的根部, 存在固氮根瘤菌, 直接产生氮元素为其生长提供氮素供给。磷细菌是一种微生物, 其可以将含磷的有机物进行分解, 形成可溶性磷, 让植物利用, 钾元素则有硅酸盐细菌来产生。

土壤的有机物和绿肥如果不经过分解, 农作物是不能够直接拿来利用的, 因此微生物就变成了很重要的中转机构, 由微生物来对其进行分解, 形成了可溶性的物质, 以便作物进行利用。土壤的性质不同, 其内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粘土和酸碱土壤中, 的微生物种类相对比较少, 所以通过人工的改善土壤环境, 来增加微生物群落和数量, 有利于土壤的肥力增加, 提升农作物的生产。

6 科学施用钾肥

钾肥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但是需要合理使用, 否则农作物只会徒长, 而不会增加产量, 钾肥的使用除了要根据当地情况以外, 还需要结合氮磷肥的使用来确定。

7 科学施用磷肥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考 篇11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5.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篇12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 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 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 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 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 易受自然灾害。, 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水土流失, 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 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 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 超量使用化肥、农药, 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 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

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 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 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 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 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 不仅导致减少产量, 而且还使农业, 林业, 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 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

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一旦被破坏, 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 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 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 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 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 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 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发展减慢, 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 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 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灌溉使用污水, 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 导致土壤污染。此外, 工业废水的排放, 导致土壤中有机物, 酸, 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 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4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多因素, 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以保证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加快立法工作,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执法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 加强法制建设, 普及法制教育,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企业和个人, 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 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充分考虑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 加强教育。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 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 积极拓展环境教育,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 宣传和加强农民环保意识。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到重视, 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滞后于发展, 各级政府长期规划中都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都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正在逐步完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并惩治各种农业污染, 尤其是对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 进行监测和风险分析, 定期对污染区或土壤监测, 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 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马上处理, 以防止二次污染和破坏。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实现农业生产零污染, 就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及服务业发展要扎起农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优势互补, 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市场的。

5 结语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 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对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 破坏的原因, 破坏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 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参考文献

[1]口陶黎新.从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甘肃农业.2012, 52 (05) :6一66.

[2]口柯华, 柯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党政干部论坛.2011, 45 (01) :32一33.

上一篇: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下一篇:餐饮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