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4-05-26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共12篇)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和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害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各国政府和森林环保人士也都加强了森林树木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对年轻一代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本文就森林资源的合法利用和保护,生态采伐和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森林生态采伐,生物多样性,采伐方法,生态系统

随着工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事业的发展繁荣,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全球能源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危害,能源的日渐减少,环境的日渐污染,不仅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也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源危机的日渐逼近,森林的日渐减少,各种恶劣天气的日见增多,使得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此,各国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且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对现代社会人们环保意识、节约减排、绿色节能、低碳生活等理念和精神的培养和宣传,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森林不仅是人们生存的一项重要资源,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要加强对森林树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陆地生态体系主要的承载主体,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植物物种,也涵盖了很大的陆地面积。据有关数据调查分析,森林的生物量占据了整个陆地生物量的4/5,且其面积占据了陆地面积的1/3,由此可见,森林资源众多,森林生物具有多样性。森林物种众多,面积广阔,使得其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和保障,也能够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森林不仅能够提供树木以及其它林产品的资源,还有着维护森林水土、防风沙、调节气候、美化大自然等功能。但是,由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人们对森林的大规模、大面积的采伐,使得森林的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循序体系损毁,系统不平衡、森林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森林其它物种生活环境的恶劣,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森林系统崩溃,进而使得森林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当地环境恶化。此外,森林的生态体系是动态的,它是维护森林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证,尤其是森林中一些重要的共建种或者是建群种。如果森林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树木采伐现象,就会使得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瞬间发生变化,也会使得森林生物的物种瞬间增多。但是,一旦超过森林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森林的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从而造成森林许多物种消失。由此可见,森林采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森林生态采伐

2.1 从森林景观方向考虑生态采伐

首先,对于一些已经明确划分并制定了自然森林景观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合理采伐时,就要充分考虑森林演替阶段变化、采伐和保留地的位置比例,老龄树木的保护和恢复,景观的自然性,以及森林景观树木的多样性这些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采伐计划和方法。

2.2 从森林树木成分方向考虑生态采伐

如果从森林树木成分方向考虑生态采伐,就要保护森林树木物种、树种的多样性以及森林植被的多样性。此外,在保护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森林野生动物生活树丛的保护,确保景观地区的生物物种和植被的多样性,以及对采伐剩余物的合理分布等3个方面。

2.3 阔叶松林的生态采伐

对于阔叶松林的生态采伐,一般工作人员会采取一种选择采伐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是通过利用阔叶松林的树木年龄层结构的特点,充分利用森林的生产力。然后在进行择伐时,强度要低,采伐周期要适宜,采伐树木要选用老龄过熟的树木,利用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森林破碎化现象,维护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确保森林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在对森林进行合理的采伐和基材时,工作人员首先就应该依据森林生态采伐的原则,在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前制定采伐规划,尽量避免出现对其它树木造成损伤的现象。此外,也要尽量避免对森林保留树木以及幼树的采伐和损坏,还要做好补苗的工作,确保森林的生态体系和自然环境不会受到不利影响,进而才能保证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亚藏,梁彦兰,张东斌.浅谈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J].河南林业科技,2008(4)

[2]何亚平,黄登才,费世民等.川西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J].四川林业科技,2009(4)

[3]马静.森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目标——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在京举办[J].国土绿化,2011(6)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2

生物教师都很重视概念和知识教育,但是大多数教师主要着重于如何把生物概念解释透彻、提供给学生理解、总结体系和指出概念错误成因,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课的教学中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1)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当代生物环境被破坏的文字资料。

(2)大屏幕交替播映我国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

提出问题:

(1)请说说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

(2)谈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程度和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后回答。

通过介绍教师本人在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旅行的见闻,用教师本人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请两名同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入:

许多同学会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然重要,但那是部门的事,自己无须操心,或者认为自己操不了心。我们的`身边也没有砍伐珍稀植物、疯狂挖掘发菜、偷猎大熊猫之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小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经过漫长岁月进化、发展的结果,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几重意思,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作为中学生,不仅应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怀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能为我们国家、我们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本节课我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优美图片的优势,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前准备时,通过大屏幕循环交替播放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

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3

【关键词】森林植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分析;保护措施

森林植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必要前提,是整个森林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生命系统经过数千年逐渐进化所得。但伴随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了对森林的破坏,导致森林植物多样性遭受了从未有过的破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被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所认同,并成为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当前,森林植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很多,并以惊人的速度持续进行着,本文首先针对森林植物特种多样遭受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随后对具体的保护措施进行阐述,以期在森林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给出参考。

1.森林植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

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是一个客观的原因跟很多森林植物本身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关系。物种的形 成和灭亡都会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变化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肖遇到一些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很难应对,有可能导致一些植物物种的灭绝。加上有环境灾害现象的存在,比如地震、火灾、暴风雪等,都有可能会对森林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1.2人为原因

人类的活动行为是引起森林植物特种减少,多样性遭受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肆无忌惮的向自然伸手索要,同时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

1.2.1人类对森林的过度开发

为了满足人类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树木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如家具制造、造纸行业等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乱砍滥伐的现象较为严重,大大的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森林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树木资源,还有各种经济作物,如珍稀药材等,人们看到了这其中巨大的经济坐,并越来越多的进行开采,长此下去,这些特种将面临灭绝的局面。

1.2.2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口数量的逐年递增,人们对可用土地的需求量也呈增长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将森林开垦成耕地,将森林用地转变成经济建设用地,一个个接踵而致的经济建设项目的崛起,是以森林资源的破坏为代价的。林地的减少,造成了森林植物无家可归,物种多样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1.2.3外来物种的入侵

人们出于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将新的特种引入到植物保护区,由于前期预测及调查工作不足,导致引来物种失控,泛滥成灾,使原有特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失去了其原主的主体地位,甚至是来绝。

1.2.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带来的一些环境污染也会影响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如酸雨、粉尘等物质对自然生物的影响非常大,有毒气体可以直接进入到植物体内,比如土壤污染会导致植被生 长的退化使得很多植物根本不能存活,导致一些森林中植物绝迹,温室效应等都会对植物的多样性产生破坏。

1.2.5人类活动导致森林片段化

森林片断化是当前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 是生态系统受损的典型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森林植物多样性丧失最严重的一个因素。理论预测表明, 片断森林由于面积减少、隔离增加、物种多样性将降低、种群遗传变异逐渐丢失且种群间分化加大。

2.加强森林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2.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投立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方面,但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仍然需要一 定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加快相关保护性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对森林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对原有的法律法规中的一些条款,需要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调整和修改。

2.2加强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带来了很严重的破坏,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控制,比如限制人类对森林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控制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资源的范围和规模等,不断提高森林植物资源生存的各种自然环境的质量,保护植物多样性。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环保教育。就植物多样性而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强人力对森林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减少对森林植物资源的破坏和过度的开采利用,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2.3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合作

对于森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化的,因此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种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等都应该意识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团结各国进行森林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各国都应该积极响应号召,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森林资源多样性的保护。

2.4加强外来物种的管理

森林保护工作人员,在没有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调查及实验前,不要轻率的引入外来物种,同时,在日常检察和寻查中,要细致到位,观察是否有自然的外来物种入侵,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2.5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植物资源进行利用

森林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保护中适当的开采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在对植物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应该以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基本前提,在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森林资源多样性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多样性,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政府和人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过初步的统计,目前我国已有约17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并有约160个植物园,保护效果初见成效,财时,我国政府还建立了各种配套法律法规来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顺利进行,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大多数的国人都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植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植物各类越多,数量越多的地区,气候环境明显较好,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以身做责,促进森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科]

【参考文献】

[1]袁国安.森林植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分析与保护措施探[J].现代园艺,2014-04-25.

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篇4

赣南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地带, 中亚热带南缘, 气候温和,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十分适宜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 动植物分布具有古老性、多样性、独特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 属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行动战略 (2011~2030) 》中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列,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和探讨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赣南生物多样性特点

1.1 生态系统多样

赣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众多的生态系统, 境内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自然生态系统有淡水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2 植物种类丰富, 区系复杂, 植被类型多样

赣南处热带与亚热带及温带区系交汇渗透地带, 生境复杂多样, 蕴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据科考资料, 仅分布于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就有4大类270科1 035属2 843种[2], 其中:蕨类植物40科89属229种, 裸子植物9科17属20种, 被子植物169科830属2 402种, 苔藓植物52科99属192种;境内植物区系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起源古老, 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 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 也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分布较多的地区, 据调查, 全市分布有珍稀濒危树种124种[3], 属于国家Ⅰ、Ⅱ级保护树种41种, 其中:Ⅰ级6种, Ⅱ级35种;境内植被类型多样, 常见森林植被类型有暖性常绿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以及竹林、灌丛等, 局部地段少量分布“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山顶矮林等类型。

1.3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 赣南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既有南北广泛分布的种类, 也有分布于华南亚区的种类, 还有与西南亚区相似的部分动物种类。据调查, 仅齐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分布有森林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4目101科394种[2], 无脊椎野生动物18目200科1 364种。全市列入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125种[3], 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48种, 省级重点保护77种。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截至2012年, 全市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林业) 35个,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受保护总面积26.36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6.69%;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8处, 面积13.97万hm2, 占国土面积3.5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8个, 面积1.88万hm2, 占国土面积0.48%;建有各种木本种质资源基地9个, 面积0.18万hm2, 保存了大量的优良种质资源;建有树木园1个 (赣南树木园) , 通过异地迁移和保留原有树种的方式, 保存树种1 200多种, 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树种52种, 引进示范树种120种, 贮存种子标本1 442种。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种质资源基地及树木园建设, 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有效地保护了域内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但由于赣南现有森林大多是在贫瘠的荒山、水土流失区内由飞播马尾松和经人工造林形成的, 纯林多混交林少, 中幼林多成熟林少,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纯林、中幼林及以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为优势的针叶林在乔木林地中的占比分别达到71.1%、88.3%和66.5%, 低产低效林多, 树种单调、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综合功能较弱,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其次,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也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分布呈现不均匀状态, 多样性丰富的阔叶林呈块状相嵌于针叶林分中, 增加了保护难度;再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采伐利用现象剧增, 原始群落逐显萎缩之势, 使许多动植物特别是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狭窄且质量下降, 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瓶颈。改善森林结构, 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原始群落环境, 恢复、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 是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重点

要立足“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生态定位,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分布特点, 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就地保护为主体、迁地保护为补充、资源管护为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构建、完善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 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等为辐射的市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网络, 强化区域内特殊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进一步充实“绿色宝库”、复兴“生态王国”, 推进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3.1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要根据境内特有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分布状况, 以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原生地或集中成片地区, 特有、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区, 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迁移地, 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等为保护对象, 新建 (或晋升) 一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重点抓好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晋升与建设, 安远、定南、宁都、会昌、寻乌等县7个自然保护区的晋升 (省级) 与建设, 兴国、于都、赣县等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新建等工作, 并新建一批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保护小区, 完善市域自然保护区体系, 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级和管理水平。

3.2 新建一批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众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是就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繁衍丰富的重要措施。要以《中国南方 (赣州) 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3~2020) 》为指导, 落实完成规划期内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新建和晋升工作, 至2020年,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个、面积3.18万hm2, 形成覆盖市域的湿地保护网络。

3.3 林木种质资源基地维护和续建

林木种质资源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载体, 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要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 保护、恢复和扩大林木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等重要种质资源的物种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模、水平和成效。

3.4 重视迁地保护

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收集、保存具有重要价值的动植物资源, 并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在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赣州植物园, 使之成为保护和拯救我国华东地区植物资源的信息库及普及植物、生态、环境等科学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的科普园地;分别在市域东部的石城县、中部的章贡区 (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西部的崇义县、南部的龙南县等地, 依托自然保护区布局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为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及时救治伤残动物、促进濒危野生动物的引种、驯化和回归自然等提供理想场所。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建立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资源调查 (动植物区系、动物群落、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物候等) 、生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保护效果评估、生态灾害预警等。

2)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增强公众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和法制观念。

3) 加大保护能力建设投入, 在生态重要区域设立界碑、界桩、指示牌、管护点、巡护哨卡, 添置野外巡护装备设备、执法机构装备、动植物救护设施设备、扑火设备, 进行必要的通讯网络建设, 维修野外巡护道路, 新建或维护防火设施 (瞭望台、瞭望塔) , 对执法人员和森防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开展定期培训等。

4)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采取多种途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经费, 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征收开发利用资源的补偿费, 争取国际援助、民间募捐等建立专门保护基金等。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106号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R].北京, 2010.

[2]刘小明, 郭英荣, 刘仁林, 等.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篇5

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西太平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6

高于:西太平洋是世界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世界60%的金枪鱼都是来源于这个地区,金枪鱼是顶级的捕食者,它在中西太平洋的数量会影响到生物链的平衡,而渔业捕获金枪鱼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目前台湾在中西太平洋的渔船是最多的,注册在中西太平洋委员会下面有1954艘,也就是说30%的船都是台湾船,日本比我们少三百多艘,这些船只的数量当然还不包括一些和太平洋岛国以及美国的合作,其他船只的旗帜是挂在其他渔业组织的下面。但是台湾很多关于保护海洋的题案都是比较保守的,因为会牵涉很多国家的利益,以至于中西太平洋的保护区无法设立,我们很担心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会严重破坏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是因为需要保护这个地区的海洋生物,我们建立了绿色和平台湾办公室。

西太平洋的海洋生物主要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威胁?

高于:总体来说海洋所面临的威胁非常的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过度捕鱼以及非法的渔业行为、气候的变迁、海洋的污染。中西太平洋最主要的经济渔业价值就是巨大的金枪鱼数量,工业化的捕鱼造成了金枪鱼的过度捕捞,中西太平洋有四种金枪鱼,其中2010年大眼金枪鱼已经列在动植物保护联盟的红皮书上,但是令人惋惜的是,2011年长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也被列入了IUCN的濒危名单,由此可见过度捕捞的危害。另外还有一些意外捕捞的情况,本来有些围网是要捕捞金枪鱼的,但是也捕捞到一些其他的海洋生物,造成它们的死亡,比如比较珍稀的海龟和鲨鱼等等。全球来说,每一年大约有680万吨到2700万吨是被意外捕捞并丢弃的海洋生物。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对鱼类和珊瑚礁的生存延续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海洋石油污染以及人类所产生的垃圾都会对海洋生物的繁衍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们食用大型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是否会有一些潜在的食品危险呢?

高于:金枪鱼的一个特点是会不停地游动,并且会不停地进食,金枪鱼的旅行范围可以远达数千公里,能作跨洋环游,被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我们在台湾近海捕捞到的金枪鱼有可能是从大西洋来的,它们可以游非常远,它可能经过很多人为污染的地区,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非常营养没有错,但是由于它也会吃下很多受污染地区的鱼类,就会在金枪鱼体内淤积很多污染物,比如各种重金属污染甚至是核污染。

在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否是一个好的办法?

高于:我们面临很严峻的渔业保护的挑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呼吁各国政府建立海洋保育区,全球有40%的海洋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成海洋保护区,绿色和平以前做过一个报告就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怎么运用在海洋区域保护,不过现在全球只有大约1%的区域设立成了海洋保护区。海洋生物保护区需要一定的面积以及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保护那个区域的海域不会被污染和过度捕捞。

台湾的海洋生物保护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呢?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森林保护,森林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的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①直接价值: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药物以及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 并为人类改良生物品种提供了源泉。②间接价值:它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③潜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 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了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 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 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 同样应珍惜和保护。

专家估计, 地球上已知物种的25%已经消失, 并有20%~30%还有消失的危险。据IUCN保护监测中心预测中心预测, “现在植物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总之, “今天物种形成的速率下降了, 而绝灭的速率却大大加快了”。“任何多样性的丧失都是不可逆、不可再生的”, 对人类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 将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乃至人类的生存。因此,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需要人类共同采取迫切行动。

1 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3个层次的内容。从生物多样性3层次看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其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4%, 生物量占陆地生物总量的80%以上, 是支撑陆地生物圈的主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植物多样性、植物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以及群落生境的多样性, 又为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②森林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据估计, 全球有500~3 000万种生物, 其中50%以上栖息繁殖在森林中, 森林的破坏将导致物种的大量灭绝;③森林是最丰富的遗传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了多样性的生境, 是物种进化和产生新种的基础, 是遗传多样性的保证。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的灭绝, 也必将导致遗传基因的大量灭绝。灭绝一个物种, 就损失成千上万个物种基因资源;④森林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 森林的破坏将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 如气候失调、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及退化、土地沙漠化等, 导致其他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因此,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影响,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2 中国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现状

中国被认为是“物种王国之一”。我国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的80%以上生存在森林中。有高等植物约30 000余种, 居世界第三位。动物种类也极为丰富, 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 340种, 约占世界总数的10%。鸟类1 244种, 占世界总数的13%。此外, 我国特有动植物种类繁多, 种子植物有10个特有科, 321个特有属, 约有1万个特有种。兽类中有一个特有科, 8个特有属, 63个特有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我国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良, 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的掠夺式开采及不合理的经营, 使得我国森林的破坏和物种消减形势极为严峻, 如西双版纳毁林种橡胶正在摧毁原始的生物多样性。近50年来, 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据统计, 我国高等植物中大约有4 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9种之多。据专家考证, 原产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等十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野外已经绝迹。据1988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 在今后的40年内, 如不采取有力的抢救措施, 亚洲象、华南虎等种珍贵动物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消失。现在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状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 我国就占了156个, 约为1/4。这50年来所获资料证明, 我国许多野生植物分布区显著减少, 种群数量剧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这种严重状况,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 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3.1大力保护现有天然林, 营造补救式的人工混交林

天然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 天然林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天然林的减少和破坏将伴随大量物种的消失与灭绝, 对生物多样性将是灾难性的。我国自1998年起禁止在国内砍伐天然林, 并对规划为公益林的天然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这对我国天然林的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一步, 国家应将我国所有的天然林都规划为公益林, 使林农得到实惠, 以便更好地保护天然林, 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另外, 在保护好天然林的同时, 国家应大力营造补救式的人工混交林, 这种补救式的混交林也是禁止砍伐的, 目的在于弥补过去一部份所破坏的天然林, 以尽快恢复原有的生境。

3.2集约经营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原料林

走向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的道路, 努力改变林木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集约经营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原料林, 虽然会减少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 但是它能提供充足的林产品和社会需求的各种加工原料, 直接增加经济收入, 增加社会就业, 从而缓解木材紧缺、耕地不足、人口剧增对林草的压力。新西兰集约经营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4%, 却满足了全国95%的木材需求, 保证了大面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 从整体上说, 速生丰产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森林的持续利用是有很大贡献的。

3.3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近年才开始重视?因为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科学家研究发现, 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要比自然的灭绝速度快100倍甚至1 000倍, 这个速度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态系统是物种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单元, 如果仅仅保护物种的话, 实际上不容易把这个物种长期保存下来;只有把生存环境保护下来, 才能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因此, 保护物种最好的办法是保护其生存环境。保护生存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也就是说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截止2004年底, 我国已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 194个, 占国土面积14.8%。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上绝对没问题的, 但质量还需提升。目前, 我国大部份自然保护区存在资金不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国家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3.4谨慎引进外来物种

外来种的引进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实际中, 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 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等;动物的经红鳟鱼、海湾扇贝等;植物的黑樱桃木、苹果梨树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然而, 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来讲, 外来物种的入侵毕竟是个扰乱生态平衡的过程, 因为任何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是经过了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 这种平衡一旦打乱, 就会失去控制而造成危害。人们最初引进物种时, 只是引进了原产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份, 食物网中的一些天敌或者它所控制的物种是没有办法引进的, 这样, 控制不好成灾就不可避免, 而成灾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于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危害, 甚至是灭顶之灾。所以, 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要先进科学论证和试验后, 再决定是否引进。

3.5防止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进而导致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前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故生物多样性可能会丧失;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在进化和模式, 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发展, 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

3.6实行限额采伐与间伐相结合的采伐制度

森林采伐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以有效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间伐可以维持适当的生态环境, 避免皆伐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毁灭性的破坏。另外, 在造林和采伐时应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美国Franklin1985年针对森林采伐对景观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林业理论,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并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样性, 要求营造混交异龄林, 同时森林采伐时要保留一些活立木、枯立木以维持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要合理布局, 以保护野生动植物, 降低景观的破碎程度。

3.7大力发展野生经济植物的人工栽培和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

我国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对野生动植物进行科学研究。我国经济物种极为丰富, 其中药用植物11 000多种, 重要观赏花卉2 238种, 食用菌858种, 经济动物200种。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发展山区经济, 大力发展药用植物、观赏花卉和食用菌的人工栽培, 积极驯养繁殖经济动物, 这些都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对此, 国家应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 以降低山区人民对森林资源的直接依赖。

3.8建立森林公园, 积极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长期以来, 森林经营“木头”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地位的日益重要, 我们必须转变和更新原有的森林观及经营思想, 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角度重新认识森林的价值, 努力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保护好森林, 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比如, 我国有很多森林蕴藏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 对这些森林适当地进行旅游开发, 建立森林公园,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需要, 让人们更深刻体会生物多样性的好处。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在规划设计上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景观和植被, 尽量少建或不建人造景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上几条仅谈了一些粗浅的对策, 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转变我们原有的森林观念及森林经营思想, 坚持“开发促保护, 保护为发展”的方针, 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森林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8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森林的恢复与健康问题。自2002年6月起,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先后在江西省信丰县、云南省丽江县、贵州省麻江县、陕西省佛坪县、北京市八达岭林场启动了5个试验区和山东泰山等4个实验点。至此,森林健康被正式引入到中国并进行较大范围的试验[2,8],并将培育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森林作为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2]。

为了解主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资源及经营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在2007~2008年对信丰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群落调查,并集中分析了各森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为探索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健康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信丰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贡水支流(桃江中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14°34′~115°19′,北纬24°59′~25°33′。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为黄红壤,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 430 mm,年平均无霜期263 d,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见木本植物有80多科350余种。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常绿阔叶林已采伐殆尽,在采伐迹地上封山育林形成次生常绿阔叶林,反复干扰形成灌木林,部分地段形成马尾松林,一些地方毛竹入侵形成毛竹林,但大部分地段实行炼山造林,目前形成大量的杉木、湿地松、火炬松人工林,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不但森林结构,而且物种组成都发生相应变化(信丰县森林健康项目规划书,2005)。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2007年6月~2008年8月,根据示范区森林植被资源,确定7种主要森林类型作为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对象,并综合考虑各森林类型特点、培育现状、立地条件、林龄、经营措施、受干扰程度等多个方面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林分进行样地调查,其中次生阔叶林4个、灌木林2个、杉木林2个、马尾松林2个、火炬松2个、湿地松3个、毛竹林3个共计18个样地,样地大小为了30 m×30 m,同时把每个样地划成9个10 m×10 m的小样方。调查时首先对乔木(DBH≥5cm)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树种、胸径、树高,更新幼苗和藤本植物按种类记录多度、高度和盖度;另外,每个小样方中设1个1 m×1 m草本样方,共计162个草本样方,记录草本种名、盖度和平均高。将现场不认识植物制成标本,并带回实验室鉴定。

2.2 数据处理

2.2.1 重要值。

群落中某一物种重要值的计算,本文参考王伯荪等人的方法[9-10]。

2.2.2 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测度的方法很多,本文选用应用较广泛几种指数,即:物种丰富度(S)、Margalef指数(Dm)、Simpson指数(Ds)、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11,12,13]。

2.2.3 相似性系数。

选用Jaccard系数(Cj)[13,14],并参考卢双珍等人的相似程度判别标准[16]。

注:FEb: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FSh:Shrubbery;FCl: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FPm:Pinus massoniana forest;FPe:Pinus elliotii forest;FPt:Pi-nus taeda forest;FPp: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物种重要值分析

物种重要值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越大的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越大[9,10]。如表2所示,7个森林类型乔木层第一优势树种的重要值排序为:FPp>FPm>FCl>FPe>FPt>FSh>FEb。毛竹林经过砍杂去除针阔叶树,大多毛竹林变成绝对的纯林,毛竹的重要值为100%;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偶留有少量其他树种的萌生条,其第一优势树种重要值在70%上,基本上为纯林;湿地松和火炬松林林中混栽有木荷、枫香或杉木萌生条,通常形成混交林,其第一优势树种重要值分别为52.0和37.67;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较多,且他们的重要值都低于20.0,说明常绿阔叶林没有绝对的优势树种,但林中中生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重要值最大(19.72),反映了这里的阔叶林还是真正的演替群落[杨清培]。

3.2 各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

3.2.1 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

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统计(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900 m2常绿阔叶林样地内有树种12种左右,其Margalef指数为2.37,Simpson指数为3.9左右,生态优势度仅为0.3,说明其物种丰富度最大,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生态优势度较低;而毛竹林只有1个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为0,生态优势率为1;杉木林(FCl)、火炬松林(FPt)、湿地松林(FPt)林分中混栽有少量其它树种(如杉木林中常混有南酸枣、枫香,火炬松、湿地松中常混有杉木、木荷、枫香等),它们物种丰富度基本相当,但因杉木林中其他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不大,故其物种多样性指数比火炬松、湿地松林相对要低,相反生态优势度要高。7种森林类型物种数量大小依次是:FEb>FSh>FPt>FCl>FPe>FPm>FPp,可见当采伐常绿阔叶林后,或造林或荒弃,都对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3.2.2 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

从表3可以看出,7种森林类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是:FPp>FSh>FEb>FCl>FPm>FPt>FPe。毛竹林(FPp)林下灌木种类最多,原因可能是毛竹林大多水土条件较好,这些林子在过伐后林下光照条件较好,后期缺乏管理,加上周边保留的杂灌林可以提供种源,造成物种的大量侵入,故林下灌木恢复较快;而湿地松林(FPe)、火炬松林(FPt)、马尾松林(FPm)或是该林分郁闭度较大,或是常有附近村民割杂捡针做绿肥,林下灌木种类较少,各项多样性系数都比较低。

3.2.3 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7种森林类型草本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是:FEb>FPp>FCl>FPe>FSh>FPm>FPt;层间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大小依次是:FPp>FSh>FEb>FCl>FPm>FPt>FPe(见表3)。各类型林分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都要比草本层植物高,可能是在森林群落中,光线较弱,草本植物难以生存。另外,不论灌木层还是草本层,毛竹林的物种多样性都较高,湿地松林(FPe)、火炬松林(FP t)、马尾松林(FP m)等针叶林多样性都较低,究其原因可能与人类经营活动(刈割)密切相关。

3.2.4 群落总体物种多样性。

从森林群落整体各项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见表3),物种丰富度大小依次是:FP p>FE b>FS h>FC l>FPm>FPt>FPe,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是:FSh>FEb>FPp>FCl>FPm>FPe>FP t,相反,生态优势度高低依次是:FPt>FPm>FPe>FCl>FPp>FEb>FSh,说明常绿阔叶林不但物种丰富而且种间数量分布比较均匀,而毛竹林虽然物种组成较复杂,但种间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少数物种占有较多个体数量,故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大,生态优势度较阔叶林高。马尾松林(FPm)、火炬松林(FPt)、湿地松林(FPe)不但物种丰富度较小、多样性指数低,而且生态优势度较高,森林群落中大部分个体数被少数优势物种占有。同时,从森林群落不同层次来看,各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都表现出:灌木层>层间植物>草本层>乔木层。

3.2.5 各森林类型灌木层物种组成相似性。

7个主要森林类型相互间的相似性(Jaccard指数)均低于0.50(见表4),说明森林类型的灌木层之间相似性较小。从常绿阔叶林与其它林分间的相似性来看,除阔叶林—灌木林轻度相似(0.271)外,其余FE b与FC l、FP m、FP t、FP e、FP p均极不相似,说明阔叶林转变成其它林分后,不但乔木层发生了改变,而且林下灌木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阔叶林采伐迹地上造湿地松林,林下灌木差异最大(0.156),而如果让阔叶林采伐迹地自然演替(先形成灌木林),其物种组成变化相对较小。从针叶林来看,4种针叶林(FC l、FP m、FP t、FP e)之间构成6对相似性均介于0.25~0.50之间(其中FC l-FP t最高,为0.463),说明他们之间有轻度的相似性。另外,毛竹林(FP p)与其它各森林类型相似性都小于0.25,均为极不相似。

注:a为二森林群落灌木层共有的物种数。

4 结论与讨论

采用物种重要值、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生态优势度等多个指标,对信丰县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7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群落整体水平来看,次生阔叶林(FE b)、灌木林(FS h)、毛竹林(FP p)都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而杉木林(FC l)、湿地松林(FP e)、火炬松林(FP t)、马尾松(FP m)林物种组成相对简单,但从群落层次分析来看,毛竹林的物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林下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的多样性上,其乔木层的多样性明显偏低,相比较而言,阔叶林乔木与灌木物种多样性较高,而草本或藤本植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林下灌木层作为森林垂直结构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17]。进一步对7种森林类型林下灌木相似性分析发现,21对系数中仅有3对达到轻度相似水平,其余均为极不相似,说明各森林类型灌木层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从常绿阔叶林与其它林分间的相似性来看,除阔叶林—灌木林轻度相似(0.271)外,其余FEb与FCl、FPm、FPt、FPe、FPp均极不相似,说明阔叶林转变成其它林分后,不但乔木层发生了改变,而且林下灌木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然,森林的经营目的决定了森林的经营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种多样性。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人工林,常被加以人工干扰(如剔除非目的物种、劈山垦复等),可能会使森林生态系统锁定在一定的演替阶段而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本文主要是现状分析,只有对不同经营措施对不同林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才能真正弄清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况、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与森林健康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森林健康经营的模式与方式。同时,在监测范围上也要扩大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类群(动物、微生物),这些都有待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

摘要:建立永久样地,采用群落调查与测度方法,对江西信丰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次生常绿阔叶林、灌木林等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而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针叶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但从乔木层来看,只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物种组成较复杂,其他类型都比较简单或为纯林,而且各类型间灌木组成相似性系数都比较小。这些结果说明天然阔叶林转变成其他林型后,不但乔木树种发生变化,而且灌木层组成也发生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森林健康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长期监测提供本底资料。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篇9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部分是3项政治原则:

1.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 各国在开发并利用资源方面享有主权;

2.相对富裕的国家在帮助相对贫困的邻国遵循公约方面负有义务, 应该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3.物种资源丰富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可以分享以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制成品产生的利润。

谈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10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生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即生物资源。其次它可提供受生物影响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不同于非生物资源, 如果保护得法, 利用得当, 则是可再生的。因此在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人类靠生物多样性为主, 没有生物, 特别是植物, 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

1.1.1. 农业方面。

被人类作为食物使用的五千多种作物基本都是从野生种开始, 经过逐步驯化成为栽培种,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人类食用的蛋白质平均1/3是由动物提供的。象农作物一样, 动物品种也是驯化后成为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品种多, 遗传多样性也很丰富。人类未来食物结构的改进, 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人们发现新的优良物种, 同时还取决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水稻雄性不育这一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培育出杂交水稻, 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可见多样性丰富, 人们才能从中驯化, 培育出高品质的品种。

1.1.2. 工业方面。

生物多样性为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生产原料。植物提供的产品非常多, 有橡胶.漆.树脂.木材.纤维等。如芦苇可用来造纸;霍霍巴的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可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动物为人类提供毛.丝.皮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歩发展, 未来有望从动植物中提取更多能源, 为人类造福。

1.1.3. 医药方面。

许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中.微生物中提取研究后, 再加工生产。不少动植物还可直接作药。据调查发展中国的百分之八十依赖动植物提供传统药物;西医使用的药物有百分之四十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一万种以上。在不久前, 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人类许多不治之症的根源, 需要开发和研究新的药品, 而生物多样性是其开发研究的基础。

1.1.4. 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重要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 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

1.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1.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 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1.2.2. 维持气体平衡。

植物制造氧气, 吸收二氧化碳.动物消耗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2.3.

涵养氺源, 防风固沙, 降低噪声。

1.2.4

.吸收分解污染物质, 美化环境。

1.3.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由于人类认识研究的局限性,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 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 其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遭到过度的开发利用, 使其受损, 许多地方的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类过度的采伐., 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 病虫害等导致森林毁坏, 生态系统受损, 对原有的物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垦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 甚至难以恢复;沙漠化, 盐碱化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物种绝…以上种种, 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灭绝。

人类对直接经济的追求导致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其生物多样性降低, 甚至导致灭绝。如:对野生动.植物的偷猎走私及滥挖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威胁。

2.3.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如: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使植被退化.森林不再生长, 土壤动物变得稀少甚至绝迹;空气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发的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2.4. 遗传物种资源受威胁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使许多古老的遗传物种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绝迹。

2.5.

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或变异性以及灾难性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生物多样性。

2.6.

生物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威胁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人类的生存及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积极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 具体措施见以下几点:

3.1. 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 提高国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因为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另外在中小学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尤其要重视相关课外活动。

3.2.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即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 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所以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我国的《自然保护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等, 这些立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3.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其他物种的普查。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了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但保护区只占本国国土面积的很少一部分, 许多珍稀物种生活在保护区外, 另外食物链跨越保护区边界, 非保护区内的国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护区来的物种,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保护区外的其他物种进行普查。

3.4.

大力建设现代化基因库, 特别是加强保存野生种的基因。

3.5. 进行国际合作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更好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 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并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1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物种减少;国际合作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分类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或生态保护的核心概念。1986年这一概念提出后,起初是在生物及生态学等学科使用,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重要性凸显,始进入法律表述,成为法定概念。目前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权威界定的,要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依该公约第2条“用语”所定义,所谓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即“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

(二)生物多样性的分类

一般可将生物多样性细分为三个层次,即分别体现在“物种内”、“物种间”与“生态系统”之上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2]

首先,在微观层面,即“物种内”的层面,体现为“遗传多样性”。物种由其下若干种群构成。因此,生物多样性首先在种群的范围予以呈现,体现为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间、及同一物种同一种群内遗传的多样性。这种种群范围的生物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其次,在中观层面,即“物种间”的层面,体现为“物种多样性”。物种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在生物物种种类数量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体现出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最后,在宏观层面,即“生态系统”的层面,表现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具体包括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以及生态过程的多样性”[3]。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范畴。

二、美国及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生物多样性问题首先出现在欧美地区。随着生态意识提高,欧美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法律制度已发展得愈加完善。

(一)美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是美国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基本立法,该法首次明确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后,美国联邦及各州分别制定了一些立法,就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如在部分公共土地上划定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态多样性。截至目前,美国已划定超过1.09亿公顷公共土地,这些公共土地都处于联邦及各州政府地严格保护与监管之下。在《国家环境政策法》这一基本立法之外,美国还陆续通过了诸如《濒危物种法》、《迁移鸟类条约法》、《国家野生生物庇护所管理法》、《北美湿地保护法》等不同专门单项立法;其中1973年通过的《濒危物种法》,堪称全球最严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范,其表现为:第一,“应用同一标准,将美国和国外濒危物种列入相关目录”;第二,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内之动植物,予以保护;对濒危或生存受威胁之物种,专门制定规划或方案予以保护;禁止进出口或销售濒危或生存受威胁物种及其制品;严厉打击持有或运输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者[4]。美国对生物多样性之保护可谓不遗余力,涵盖了国内保护与国际保护两个层面。可以说,美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单是其国内政策法律制度,同时也成为其国际政策与战略,二者是高度一致的。

(二)欧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欧盟也相当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野生物及其生境等法律规范,如1979年《关于保護野鸟的指令》,1992年《欧共体关于保护自然生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指令》等。此外,欧盟还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生态保护网计划》、2006年《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并先后提出了《我们的生命保障,我们的自然资本: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2020》等区域发展规划[5]。受到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驱动,欧盟各成员国也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如德国通过制定或修改《联邦水法》、《联邦植物保护法》等立法明确德国联邦政府以及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水生物、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义务;法国则通过《水质保护法》、《土地和土壤保护管理法》等立法建立了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欧盟的另一架马车———英国先后颁布了1976年《濒危物种法(进出口)》和1996年《野生哺乳动物保护法》等立法,对濒危物种及野生动物进行严格保护[6]。

(三)美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一,注重立法,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项专门立法。欧美都是成熟的法治化国家和地区,其注重通过制定正式法律的形式,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是成功的,其依靠法治的力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借鉴。

第二,注重立法的协调与统一,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法律自身的体系性。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不单注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立法,其立法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与规模的数量较多之上,更体现在其不同法律规范与制度之间,彼此相互协调、一致、统一,共同构成了自洽而完备的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从本文最初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类型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个涉及范围颇为广泛、关系极为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生物多样性法律制度充分回应和适应,在物种内、物种间及生态系统整体这三个层次上,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护,决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单一或抽象的法律规范。

第三,再具体制度设计上,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结合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政策法律制度。以美国为例,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存在大量公共土地,这为美国建立其以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律制度体系,提供了制度土壤,反而,在人口密集、公共土地偏少的歐洲,这种制度模式是难以形成的。

第四,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建设本国或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政策法律制度体系。从欧盟的法律实践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都将内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制度建设,融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实践。美国和欧盟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其内部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活动中,始终同时关注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趋势,并与之同步接轨。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滞后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并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89年施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基础性法律。然而,该法早已严重滞后,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而又严峻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等问题。总之,目前我国立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是较为有限的,存在着较多的空白领域。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生物多样性涉及林业、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这与我国行政上条块分割的分权式管理体制相冲突;其次,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部门责任制不完善。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单单依靠市场和社会不足以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安全,这就亟需相关部门积极介入。然而,一方面由于各级部门经济发展激励驱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立法不完善,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对政府职责的细致规定,甚至,对于物种灭绝等生物多样性减少,很难追究有关部门监管与保护不力的责任,从而也就难以促使相关行政部门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有待加强

我国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了多部门分割管理的制度模式,很难以一个声音说话,以一个身体行动。这种模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模式差异较大。这造成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是,在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找不到合适的国内牵头主体。同时,在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公约、条约时,由于国内多头分管的局面,也影响了国际义务在国内的落实。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我国生态多样性法律体系性建设

生物多样性,不是一部法律,或者一两部法律就能够成功。法律是依靠体系的力量实现其自身的,据此,我们应当构建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使得生物多样性贯彻在宪法、法律、法规之中。首先,我们应在《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基本立法中,明确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专门章节的形式,集中系统规定诸如外来物种防治、濒危物种名录、自然保护区等制度内容;完善各《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各具体单项立法,增加和改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规范内容。

(二)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行政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较明显,这种多头管理的制度模式,非常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7]因此,必须打破多头管理的局面,按照协调统一的原则,重构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管理制度。或者,打破以行业或地域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制,以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为中心,实施在地化、综合性管理,例如在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或形势严峻的地区,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生物多样性实施综合统一管理,这正是美国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基本精神。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强和完善政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对轻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力的地方政府、机关或个人,依法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交流

事实上,很多生物物种的生存、繁衍与迁徙,都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一项全球性公共事务。只有通过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及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才是可能的。欧盟等国都极为注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作为一个大国,一个经济与人口规模长期高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生物多样性形势极为严峻的国家,迫切需要融入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社区中,通过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多变及双边条约的起草、制定与实施,将国际先进制度经验引进到国内,并同时将我国有特色的制度模式推送到全球,共同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

参考文献

[1]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EB/OL].http://www.npc.gov.cn/wxzl/g ongbao/1992-11/07/content_1479265.htm,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4月11日。另可参见:胡志昂,王洪新.遗传多样性的定义、研究新进展和新概念[M].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1996.

[2]夏铭.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9,(3):59-65。另可参见:史学瀛,何向亮.土著与地方社区的传统知识与做法对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兼论土著民族的权利保护问题[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2001;魏辅文等.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59(6):430-437;桑海英.中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及借鉴[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年,等.

[3]王晓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任海军.综述:美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概览[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1-05/22/c_121444714.htm,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4月11日.

[5]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2页。另可参见姜岩.新闻分析:解读欧盟保护生物多样性10年战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04/c_12137910 2.htm,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5月11日.

[6]孙中艳.英国、印度和美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4):7-9.

[7]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3页.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篇12

一、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二、迁地保护

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然而对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不能维持,或若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此情况下,似乎只有一种阻止物种灭绝的办法,即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这种策略就是迁地保护。动物迁地保护设施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猎物农场和圈养繁殖计划。植物则被保留在植物园、树木园和种子银行。

例如,对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对活的植物体、器官和组织等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存是主要的植物迁地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建立基因文库,这种方法也称整个有机体保护法。这种方法使植物的整个植株脱离其天然的生境,用人工的方法繁殖并栽培,如将植物的枝条移植到植物园、树木园或其他栽培地等。

三、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迅速灭绝,现在已经超过一万多种物种濒临消亡。因此拯救濒危物种的任务迫在眉睫。地球上的物种是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它是大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建立基因库,收集并保存各动植物物种的基因,以此来防止物种的彻底灭绝,起到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例如,在2007年,我国在云南昆明建立最大的植物种质库,这也是我国最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它主要是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到了2009年11月底,中国建成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这是我国第一座规模达到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2004年,广西启动了“动物诺亚方舟”计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濒危动物一一建立基因库。目前,正在收集广西乃至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濒危的野生动物的种质基因资源。

四、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环境经历了什么变化,什么鸟类、动物减少了,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的结论。这时,教师再给学生介绍《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环境法》等,并结合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绿色的家园。

摘要: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是人类摄取食物的来源,及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来源,它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而当代许多人类活动却极大地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要切实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修正错误的生态观念,树立科学的生物多样性观念,同时对人类的相关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上一篇: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下一篇:财会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