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2024-10-15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共11篇)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篇1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法[1], 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任务为载体,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保持对任务的热情, 继而激发求知欲。学生会因为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而继续学习相关知识, 以完成下一个任务。同时, 教师在学生展示其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 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因而能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 实践因材施教, 体现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 侧重于应用, 非常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学院的专业平台课, 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等特点, 自2010年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目标及学生现状分析

(一) 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选取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环境检测与评价、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专业领域未来对应的职业岗位 (群) 任职相关要求, 结合自然保护区行业的反馈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确定的, 再根据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人的认知规律进行序化。

(二) 学生现状分析

1. 有利方面。

(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热门话题, 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2)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小城镇, 对当地的各种生物和地理气候知识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校园周边的树木、森林、池塘等资源也为现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场地。 (3)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中学习过初步的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地理等相关知识, 有一定的基础。

2. 不利方面。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学科, 涉及动物、植物、法律、社会伦理、自然保护区、国际合作、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学生没有系统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中感到对有些知识难于理解。 (2) 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方式, 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较少, 缺乏对身边环境中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能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行动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 可及教学资源分析

一是学院处于昆明城郊, 与野生动物园、金殿公园、金殿水库、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所管辖的金殿林区毗临, 周边就有森林、湿地、动物园、野生植物收集圃等, 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林业、农业、环保、NGO组织等都建设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涉及如野生动植物保护、NGO组织及其公益活动案例等, 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或关系密切。三是学院2009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生社团, 建设有网站, 并与云南绿色发展基金会、七彩云南、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NGO组织有合作, 社团成员多次参与各种公益宣传活动。这些资源为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 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实践条件。

二、课程开发设计

(一) 设计理念

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 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 “任务”为载体,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知识、技能、态度、行动”五个相关目标的培养目标, 以“理解、识别、应用”为原则, 任务为导向, 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锻炼技能,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为其在后续学习、工作、生活中具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视角和行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 设计思路及结果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分析未来学习工作中应具备的该课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 确定了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2]。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要针对每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结合可及的教学资源,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做、能够做, 同时又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明确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评价, 实践“学中做、做中学”, 多元能力评价标准, 认可多元的职业能力, 而不仅仅是所记住的知识, 不断反馈改进,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模块为例加以说明 (见表1) 。

三、教学组织与实践

该教学设计方案在2009-2012四界四学期共12个班、约600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 涉及环境保护与评价、森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

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各项任务中, 采用了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和调查、案例查询及汇报讨论、参加社会活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任务”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都以“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引导,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做中学、学中做”,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拓展思路和视野, 锻炼语言表达、书写计算、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在此, 以“保护方案初步设计”为例来说明 (见表2) 。

四、教学结果及分析

(一) 取得的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中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 综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也存在不足。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了, 也更容易开展因材施教,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培养了职业综合素质。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完成每一项任务后带来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及学会聆听其他组员的汇报, 培养了其合作精神;而准备课堂汇报的过程, 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材料收集及利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他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3]。任务驱动法教学,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开发其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而不是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2.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 学生是主体, 完成任务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 这种平等的地位, 促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 发挥和表现其知识和能力, 尤其是在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更好的激发。而传统的授课形式, 由于教师“管”得太多,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学生多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 学习内容更为丰富, 思维更加开放, 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预设的、封闭的, 它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后, 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 而无预设和封闭, 这就使学习内容更为开放。此外, 它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统一, 这就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4. 更能实践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的教学要求。

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知识、思想的过程中, 教师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 其对知识的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看问题的角度等, 教师因而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避免满堂灌的盲目。如课堂上, 在一次学生的交流讨论过程中, 一同学说“有石头的山就是喀斯特地貌”, 还有很多同学认为“是水葫芦污染了滇池的水”, 这些严重的错误知识不论是其以往断章取义学习的结果, 还是来自于其他的错误引导, 都是需要纠正的。只有在双向交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 才容易被教师发现, 进而鼓励大家讨论来辨析其真伪。

(二)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少数同学“浑水摸鱼”, 需要教师督促。

以小组的形式查资料、外业调查及报告编写过程中, 少数同学就只想挂名而不分担任务;出于“人情”关系, 其他组员也会有无奈, 但有的也会“包庇”。面对这样的学生, 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此类学生, 多检查多督促, 迫使其主动参与。

2. 课程进度受影响。

采用学生课堂汇报和交流讨论, 虽然教师一直强调准备要充分, 并控制汇报时间, 但受学生思维速度、背景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准备的充分程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预计的时间往往会不够, 而老师为了鼓励学生, 一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因此, 计划的教学内容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对此问题, 需要教师在强化教学组织的同时, 精简内容抓重点, 舍弃一些较深的理论、空洞的内容。

3. 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 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当遇到语言功能或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发言或汇报时, 有些学生表现得不耐烦, 甚至讲小话, 缺乏理解和包容;二是为了鼓励学生, 教师一般不对学生的表现做批评, 以建议和指点为主, 有的学生因此认为老师不够严厉, 就不太重视老师的要求;三是因为大量鼓励学生讨论、资料汇报、相互提问, 内容扩展后, 会给学生留下知识不系统、不严谨的感觉。对此, 老师要注重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总结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并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 成就感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一方面, “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设计出学生愿意做、能做、循序渐进的任务;其次, 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也很关键,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但不能过多地干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 教师还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多鼓励少批评,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而真正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中[4]。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 在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背景的基础上, 围绕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 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及其教学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课程开发,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钟志贤, 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2) .

[2]陈百君.任务驱动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 (上) , 2011, (4) .

[3]安凤彩.高等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12 (3) :39-42.

[4]徐琼, 任务驱动法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6) .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篇2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课题背景、意义

1、背景说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的破坏,生物灭绝的速度让人触目惊心,以前我们身边很多常见的动植物,我们的孩子都只能在书本上或电视上才能看到了。大量生物的消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县生物资源的现状,更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认识本地的生物,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本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今天我们周边环境的情况,从而形成一种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爱惜我们的生物资源。养成负责任的社会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佛冈生物资源的现状。

2、了解本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的破坏,认识到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

3、了解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知道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上图书馆查阅、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调查报告。

3、经历小组合作学习,调查取证,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与人协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产生危机感。

2、积极主动地宣传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

3、懂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xuéxiàoyánjiūxuéxí

4、更好地认识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为家乡做贡献。

5、通过活动,增强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有500到800字的作文能力;

3、学生的有一定的统计知识;

4、学生对周围的生物比较熟悉;

5、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6、学生非常乐意承担这个调查研究。

7、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深,对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太重视。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地生物资源的现状。

2、生物消失与减少的原因。

3、生物资源被破坏的危害。

4、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收集有关佛冈生物资源过去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不同之处,从而唤醒同学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本地生物物种与数量减少的调查及分析。

3.人的活动对当前生物生存环境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4、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调查。

5.政府社会对生物保护的态度与实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

2:我们身边最后的生物会是谁?

3: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4:家乡的变化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每个专题都会有一份调查报告,每个专题都会制作相应的手抄报,每个学生都会有记录活动过程的笔记,每个学生都会有喜爱生物的照片,每个学生都会有保护生物资源的宣传标语,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

六、资源准备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各种动植物的名录。

2、农业局、林业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的联系电话以及联系人。

3、学校图书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4、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

5、评价量规。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接触、讨论问题。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呈现各种动植物的照片,触动学生的心灵。

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

3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讨论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本地生物资源的变化,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呢? 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比如:

1、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2、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意义。

3、人类活动与生物资源。

4、本地生物史的变迁。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实地考察小队、科学实验队、宣传队等。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一、收集资料活动

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走访、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采访专家,第二阶段采取分散方式,一部分同学走访群众,其余的同学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

二、实地考察活动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方进行观察拍摄,了解当地生物的生活环境,摸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三、拯救生物活动

把搜集到的资料和拍摄调查到的材料整理,以各种形式向周围的人展示,宣传爱护生物,爱护我们的家乡。

1组织学生到农业、林业等部门采访专家;

2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调查目的地;

3给学生一些考察重点提示;联系好一些种植户养殖户,让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约定时间采访。5 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6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阶段:评价

(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将近一学期的研究成果,如照片、手抄报、调查报告等。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3 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

4当所有组成果汇报完毕,各小组还要参照(评价表2)整理意见,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展开评价。各组长整理汇报本组的“被访者评价”以及“家长评价”。6 各成员集成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价表4)。

老师根据一个学期以来,各小组活动情况,利用(评价表3)给出教师意见。老师根据整个活动过程给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企业路径 篇3

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在资源开发和生产经营中建立剥离一采矿一复垦一体化联合工艺系统,坚持开采与环保同步,推进采矿用地改革试点,与矿区居民共建和谐,最小化露天采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012年,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宣布推行“可持续海产品计划”,即旗下所有酒店餐厅、宴会场合停售蓝鳍金枪鱼和智利海鲈。

“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持续发展。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注入新的动力和打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方面,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力量可以充分立足自身优势,发挥重要作用”。11月22日,在以“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具体行动,具有现实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而生物多样性无疑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有待提升

企业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既是生物多样性利用的主体,也是保护主体。但企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底有什么样的认知?“在保护意识和知识方面,企业受访者都有一定认知,但是普遍存在片面性,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重要政策等信息了解得也很少。在保护态度方面,企业普遍有比较强烈的参与意愿,70%以上的企业表示愿意投入相应资金进行生态友好型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并寻求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陈亮发布了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意识调查结果。研讨会由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共同主办,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承办。

“具体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关系上,超半数企业会首先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说明多数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仅停留在态度上”。此次调查涵盖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态度、行为和期望四个方面,为下一步引导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对高层管理者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高层管理者在权衡保护与发展时更倾向于后者。接近2/3的高层管理者认为,不能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影响企业生产运营。这说明,虽然很多企业管理者生物多样性知识水平较高,但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不足,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企业经济发展放在了对立面上。

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更加清晰深刻地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关系。在国际上,不同国家之间也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展开探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介绍的欧洲企业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分享的企业责任、海洋管理委员会分享的市场手段推动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多方组织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未来必由之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管理将成趋势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在采取具体保护行动和措施方面,部分企业已经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制定措施降低或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中国有色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中广核集团、中铝广西分公司及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代表分别从企业的角度上,介绍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实践内容,从中国铝业集团的生态产业探索到香格里拉的可持续的水产品等案例,为企业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有色集团在缅甸达贡山镍矿项目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投身当地环境保护的行为获得缅甸政府高度评价和赞许,此项目也被缅甸评为输电线路施工样板工程。中国有色集团战略研究室副主任聂丽蓓表示,“有色集团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环境宣传工作、保护耕地与水资源、矿山复垦等生态保护措施,在异国他乡建立了一个充满工业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与共的绿色工厂。”

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境保护理念,最小化露天采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平果铝土矿通过采场强化开采技术缩短采矿占地周期,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建立试点,推进采矿临时用地改革,四年内复垦还地于民,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居民参与,探索出一条适合平果生态矿业的开发模式。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区域经理张艺介绍道:“自2005年起启动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并于2009年将其整合规划为‘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和‘关爱自然’三条主线。”其中关爱自然项目旨在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确保集团旗下度假酒店在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方面做到步调一致,主要包括珊瑚和海洋生物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通过“可持续海产品计划”,张艺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同每一位客户一起,增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WTO经济导刊》主编于志宏点评认为,从企业的实践来看,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从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转变。例如中铝公司,已经从顶层设计上考虑生态矿山的生命周期问题,有色集团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矿山的选址当中,三峡集团针对水电发展过程中的水电问题,在设计上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公司的发展规划当中,中广核善用自然力量的概念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香格里拉从服务业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等案例都表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企业主动开始重视多样性保护,并且将其融入管理已成一种趋势。

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企业已经从“单纯保护”向“如何利用”的思路转变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巨大的。如何挖掘、探索、利用、分享,平衡自然与商业的关系,帮助利益相关方利用资源。企业应不断与利益相关方坦诚沟通,与专业机构、当地组织、政府进行多方的交流。从保护到利用,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开始逐步从单纯的自身实践向多方合作的理念转变。

企业应该从沉默务实向主动传播转变,生物多样性本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适合主动传播,能够形象地展示出公司在这方面的价值。媒体应帮助企业,加大宣传,在公众当中继续普及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看到生物多样件的丰富价值。

创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需多方努力

对于面临的困难和对未来的期望方面,多数企业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政策激励措施的缺失是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困难。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除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外,必须让企业充分意识到生物多样性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深刻了解生物多样性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富的经济价值。

从案例分享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企业的需求。首先,企业希望现有激励机制有所变化,政府需要针对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提供支持和激励。其次,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需要不同工具、相应知识的培训。第三,企业需要继续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机制。

李干杰在针对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良好发展时建议:“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环境;行业协会应发挥平台作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向纵深发展;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企业运营相结合,在业务影响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生物多样性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无限的,政府、企业、公众都应积极加入到保护工作中来。“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最终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将有助于企业走出一条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公平的绿色发展之路,”李干杰强调。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篇4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部分是3项政治原则:

1.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 各国在开发并利用资源方面享有主权;

2.相对富裕的国家在帮助相对贫困的邻国遵循公约方面负有义务, 应该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3.物种资源丰富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可以分享以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制成品产生的利润。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多样性 意义 方法

当下对于全球来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体,其中发展包括的内容较多,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就是为了确保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界的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就目前生物的生存现状来说,物种减少,并且递减的速度加快,很多稀少的物种已经频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这些生物都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逆的,所以他们的灭绝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为此我们一定要肩负起保护生物的重任,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课上对生物多样性概念与表现的解析

从生物学的观念出发,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物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开始关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包括的内容是相对广泛的,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还有就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仅只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等。

二、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它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为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提供了物质保证。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我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探究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职责,在深感责任重的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思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相信,只要我们全民同心,齐心协力,一定能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做到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依法打击、制止乱捕滥伐滥杀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意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给生物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下面笔者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法制观念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社会公民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法律法规,要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只要触犯了相关法律,都要严格执法,一视同仁,使其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治和教育。

(二)转变思路,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我们常说,“单丝不成线,独步不成林”,所谓“众人拾材火焰”。在具体工作中,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需要,可以联系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各部门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并且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砍伐、非法运输、非法经营生物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扩大宣传

要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每一个公民要做相关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大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调动身边的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做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并且,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廣泛深入地想向人们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另外,要敢于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何其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途径[J].学周刊,201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篇6

随着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指标逐年降低,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环境热点问题, 在城市规划领域中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目前,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已逐步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评价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

通常所指的生物多样性是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 并以“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项为例, 以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理论为基础, 提出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与要求

目前, 在规划层面上国内尚未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规范和编制办法, 仅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编制说明》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简要阐述, 并不能满足各地实际的保护和管理需求。《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必须做到二点:一要做好城市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二是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实施。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即结合以上两项基本要求和绵阳市自身特点进行的一个专项规划。

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是在绵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不同空间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目标、思路以及保护措施, 以此指导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其中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动物多样性和城乡生态环境的基础。本保护规划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并对植被保护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不同空间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策略

为制定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依据现存生物多样性分布和保护对象的差异性, 结合绵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分别就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面对绵阳市生物多样性提出保护要求。

1. 市域——建立完整的自然生态格局

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是从对市域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出发, 以构筑市域完整的自然生态格局为手段, 通过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的建立, 对市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生态廊道是建立市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构架, 而廊道需保证一定宽度, 才能防止外来种的入侵。一般来说, 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 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 提高生境多样性, 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 控制水土流失, 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 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 m宽时, 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环城区防护林带在600~1 200 m宽时, 能减弱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因此, 绵阳市的蓝色网络以火溪河、平通口、通口河、安昌河、凯江、芙蓉溪、梓江、涪江为主。划定上述水系及沿岸150 m范围内沿线为区域水源保护生态敏感区, 进行严格管理, 维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保持其生态功能。绿色网络则由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护林带组成, 宽度在50~200 m不等。此外, 生态廊道的植被选择应以地带性植被为主, 一方面是因本土植物适应性强, 使廊道的连接度增高, 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迁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残遗斑块的扩展。

市域生态斑块是根据市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划定的三个生态功能区, 包括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区和农业生物多样性恢复区, 具体保护要求为: (1) 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应严格保护现有山林植被, 加强退耕还林。在现有铁路、公路等工程设施分布的地区, 应保持合理的生物通道; (2) 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区应加强生物廊道建设, 完善生态绿地建设, 保持城郊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健全。城市内尽可能应用乡土植物, 同时注重植物的引种驯化。城市绿化养护中注重应用生物的管理和防治; (3) 农业生物多样性恢复区应加强农田林网、水系的生态建设, 增加植物群落建设, 加强恢复生境环境, 农作物应运用抗病虫害物种, 减少农药污染, 合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在绵阳市域范围内还分布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基质, 这些是绵阳市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规划严格保护该范围现有的生态资源, 丰富种群结构, 严禁开发与破坏, 并按国家相应法律法规予以严格保护。

2. 城市规划区——完善植被结构、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

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规划该区域以植被的抚育与修复为主, 重点使植物群落结构趋向合理与稳定, 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提高生物多样性, 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达到保持水土、提供一定的经济价值等作用。植被的抚育与修复从五方面入手。

(1) 针对于现有人工纯林的近自然更新, 尤其是对现有马尾松林的改善。提高混交林抚育, 可在总体布局上可以采用小片纯林、大片混交林的形式;对于目前的马尾松纯林, 可根据林龄的不同采取相应抚育措施。马尾松幼林可根据生长情况, 对于生长不良区块进行其它树种的混交更新, 清除葛藤等有害的杂草、藤蔓, 增加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山矾、乌饭树、盐肤木等灌木树种。马尾松成林可针对性对单株、单群进行管理, 保留部分枯木, 保护林下植被, 并结合景观要求适当增加其它中生性乡土乔木幼苗, 如枫香、枫杨、桤木、樟树、杨梅、化香、青冈等乔木树种幼树。

(2) 保育天然次生灌丛, 即结合栖息地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部分次生灌丛进行有方向性的抚育。在鸟类集中栖息地区, 增加那些具有核果、浆果、梨果及球果等肉质果的乡土灌木, 以吸引鸟类、昆虫或小型哺乳动物。如冬青、桑树、樱桃、女贞、拐枣等。

(3) 针对坡耕地及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耕地的营林建设, 对于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耕地, 可逐步改造成经济林或者公益林, 公益林可以采取风景林的方式进行抚育。

(4) 针对现有果园的进行水土保持改造, 保护基本农田。果园应注重林下植被的保育, 减少由于果园养护引起的水土流失。

(5) 对城市建设所形成的山体开挖、填方, 应尽快进行植被修复, 减少水土流失。植被应采用多种植物混播的方式, 而非单一的单子叶草本植物。

3. 中心城区——建立合理的自然与人工生态环境

中心城区是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密集区, 应着重保护自然生境与提高生境恢复能力为重点, 在市区的空间布局上是根据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性质以及自然的分布情况, 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按空间划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建成区:建成区是多样性异地保护的主要基地, 需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和多样性的植物物种, 配置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 对于一些濒危植物可通过人工培育扩大繁殖, 合理引种驯化, 培育新优植物。规划尽快建立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专类公园, 如以植物园建设为主体, 围绕植物物种的收集、引种驯化为重心, 通过制定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重点收集和保护绵阳及其周围植物区系的园林植物种类, 保护绵阳地区典型生态类型和名贵园林植物。

(2) 城郊:绵阳市的城郊地带具有物种丰富、结构良好和生态稳定的林地资源, 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栖息环境。规划中心城区周边的林地、次生灌丛、草地、湿地作为绵阳市城郊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在对现有林木保护的同时, 加强定向培育以及森林群落的建群树种建设, 加快恢复植被森林群落。此外还应结合城郊郊野公园建设, 选择合适地点建立鸟类环志站、野生动物救助站等, 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动物保护意识。

(3) 重点生态保护地带:在城市中的河流、湿地、滩地、滨河绿地等区域, 需保留河流沿岸的本底风貌, 必要的人工护岸应尽可能采用生态工程, 大力保护和培育湿地, 减少人工构筑物。规划加强市区内“一江两河”沿岸的绿化建设, 强调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当中, 沿河岸的居住区、商业区等都必须预留足够宽的沿江绿带;市区内的主要干道及新建道路两侧也要相应预留足够的绿化带, 从而形成以沿江河绿带为主绿轴的纵横交错的绿色大棋盘, 并结合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绿化的建设, 形成网络状景观生态格局。

三、管理措施

为有效保证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实施管理, 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到:

(1)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网络体系;

(3) 合理分享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 做到全面规划, 科学管理;

(4) 采取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途径, 抢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

(5) 充分挖掘地带性物种资源, 科学引进外域物种, 丰富本地物种资源;

(6) 注重植物空间配置结构, 提高园林养护管理技术;

(7) 加强法制建设与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保障;

(8)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形成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氛围。

四、结语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庞大和系统的工作, 而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更侧重于空间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就地方管理而言, 有明确空间界定和具体项目的规划成果, 更有益于管理部门有的放矢的工作, 达到有效保护管理的目的。绵阳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在认真详实的基础调研上, 从不同空间层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出发, 分别从宏观的生态安全格局、中微观的群落结构和自然生境保护与恢复的角度出发, 解决相应层面的具体问题, 建立起绵阳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T50563—2010,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 1998 (3) .

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篇7

赣南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地带, 中亚热带南缘, 气候温和,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十分适宜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 动植物分布具有古老性、多样性、独特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 属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行动战略 (2011~2030) 》中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列,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和探讨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赣南生物多样性特点

1.1 生态系统多样

赣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众多的生态系统, 境内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自然生态系统有淡水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2 植物种类丰富, 区系复杂, 植被类型多样

赣南处热带与亚热带及温带区系交汇渗透地带, 生境复杂多样, 蕴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据科考资料, 仅分布于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就有4大类270科1 035属2 843种[2], 其中:蕨类植物40科89属229种, 裸子植物9科17属20种, 被子植物169科830属2 402种, 苔藓植物52科99属192种;境内植物区系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起源古老, 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 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 也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分布较多的地区, 据调查, 全市分布有珍稀濒危树种124种[3], 属于国家Ⅰ、Ⅱ级保护树种41种, 其中:Ⅰ级6种, Ⅱ级35种;境内植被类型多样, 常见森林植被类型有暖性常绿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以及竹林、灌丛等, 局部地段少量分布“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山顶矮林等类型。

1.3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 赣南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既有南北广泛分布的种类, 也有分布于华南亚区的种类, 还有与西南亚区相似的部分动物种类。据调查, 仅齐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分布有森林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4目101科394种[2], 无脊椎野生动物18目200科1 364种。全市列入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125种[3], 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48种, 省级重点保护77种。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截至2012年, 全市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林业) 35个,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受保护总面积26.36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6.69%;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8处, 面积13.97万hm2, 占国土面积3.5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8个, 面积1.88万hm2, 占国土面积0.48%;建有各种木本种质资源基地9个, 面积0.18万hm2, 保存了大量的优良种质资源;建有树木园1个 (赣南树木园) , 通过异地迁移和保留原有树种的方式, 保存树种1 200多种, 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树种52种, 引进示范树种120种, 贮存种子标本1 442种。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种质资源基地及树木园建设, 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有效地保护了域内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但由于赣南现有森林大多是在贫瘠的荒山、水土流失区内由飞播马尾松和经人工造林形成的, 纯林多混交林少, 中幼林多成熟林少,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纯林、中幼林及以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为优势的针叶林在乔木林地中的占比分别达到71.1%、88.3%和66.5%, 低产低效林多, 树种单调、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综合功能较弱,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其次,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也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分布呈现不均匀状态, 多样性丰富的阔叶林呈块状相嵌于针叶林分中, 增加了保护难度;再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采伐利用现象剧增, 原始群落逐显萎缩之势, 使许多动植物特别是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狭窄且质量下降, 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瓶颈。改善森林结构, 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原始群落环境, 恢复、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 是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重点

要立足“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生态定位,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分布特点, 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就地保护为主体、迁地保护为补充、资源管护为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构建、完善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 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等为辐射的市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网络, 强化区域内特殊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进一步充实“绿色宝库”、复兴“生态王国”, 推进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3.1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要根据境内特有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分布状况, 以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原生地或集中成片地区, 特有、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区, 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迁移地, 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等为保护对象, 新建 (或晋升) 一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重点抓好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晋升与建设, 安远、定南、宁都、会昌、寻乌等县7个自然保护区的晋升 (省级) 与建设, 兴国、于都、赣县等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新建等工作, 并新建一批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保护小区, 完善市域自然保护区体系, 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级和管理水平。

3.2 新建一批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众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是就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繁衍丰富的重要措施。要以《中国南方 (赣州) 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3~2020) 》为指导, 落实完成规划期内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新建和晋升工作, 至2020年,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个、面积3.18万hm2, 形成覆盖市域的湿地保护网络。

3.3 林木种质资源基地维护和续建

林木种质资源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载体, 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要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 保护、恢复和扩大林木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等重要种质资源的物种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模、水平和成效。

3.4 重视迁地保护

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收集、保存具有重要价值的动植物资源, 并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在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赣州植物园, 使之成为保护和拯救我国华东地区植物资源的信息库及普及植物、生态、环境等科学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的科普园地;分别在市域东部的石城县、中部的章贡区 (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西部的崇义县、南部的龙南县等地, 依托自然保护区布局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为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及时救治伤残动物、促进濒危野生动物的引种、驯化和回归自然等提供理想场所。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建立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资源调查 (动植物区系、动物群落、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物候等) 、生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保护效果评估、生态灾害预警等。

2)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增强公众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和法制观念。

3) 加大保护能力建设投入, 在生态重要区域设立界碑、界桩、指示牌、管护点、巡护哨卡, 添置野外巡护装备设备、执法机构装备、动植物救护设施设备、扑火设备, 进行必要的通讯网络建设, 维修野外巡护道路, 新建或维护防火设施 (瞭望台、瞭望塔) , 对执法人员和森防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开展定期培训等。

4)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采取多种途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经费, 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征收开发利用资源的补偿费, 争取国际援助、民间募捐等建立专门保护基金等。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106号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R].北京, 2010.

[2]刘小明, 郭英荣, 刘仁林, 等.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篇8

一、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二、迁地保护

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然而对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不能维持,或若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此情况下,似乎只有一种阻止物种灭绝的办法,即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这种策略就是迁地保护。动物迁地保护设施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猎物农场和圈养繁殖计划。植物则被保留在植物园、树木园和种子银行。

例如,对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对活的植物体、器官和组织等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存是主要的植物迁地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建立基因文库,这种方法也称整个有机体保护法。这种方法使植物的整个植株脱离其天然的生境,用人工的方法繁殖并栽培,如将植物的枝条移植到植物园、树木园或其他栽培地等。

三、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迅速灭绝,现在已经超过一万多种物种濒临消亡。因此拯救濒危物种的任务迫在眉睫。地球上的物种是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它是大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建立基因库,收集并保存各动植物物种的基因,以此来防止物种的彻底灭绝,起到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例如,在2007年,我国在云南昆明建立最大的植物种质库,这也是我国最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它主要是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到了2009年11月底,中国建成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这是我国第一座规模达到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2004年,广西启动了“动物诺亚方舟”计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濒危动物一一建立基因库。目前,正在收集广西乃至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濒危的野生动物的种质基因资源。

四、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环境经历了什么变化,什么鸟类、动物减少了,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的结论。这时,教师再给学生介绍《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环境法》等,并结合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绿色的家园。

摘要: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是人类摄取食物的来源,及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来源,它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而当代许多人类活动却极大地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要切实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修正错误的生态观念,树立科学的生物多样性观念,同时对人类的相关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篇9

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植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滥采乱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其中有17300多个特有种,如“活化石”水杉、银杏等,可是有些种类现在的数量已经极其稀少,目前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总数占世界的10%以上,脊椎动物6347种,其中有667个特有种。更有大熊猫、金丝猴等160多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上述野生生物都需要我国特别注意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自然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演化等重要功能,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其中有26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7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十多处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此举有效保护了我国80%以上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绝大多数自然遗产,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就湿地调查、分类、形成演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湿地资源状况。对沼泽、湖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一些珍稀水鸟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态习性、饲养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通过开展鸟类环治工作,对中国鸟类特别是水鸟的迁徙活动有了深入了解。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目前,我国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占国土面积的10%。从陆地到海洋,可以说,我国自然环境最洁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

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各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完善法规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十一五”乃至较长的时间内,我国还要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继国务院1994年发布《自然保护区条例》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政策、规划。为了实现“十一五”生态保护目标,我国还要建立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如矿山生态恢复标准、生态脆弱区评估标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评估标准、生态旅游标准等,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的成员单位,与国外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开展了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引进了生态保护管理理念、技术和资金,以外促内,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展现了新的风貌。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盛产有机茶 篇10

Green tea, abundantly available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for Li, who has been farming tea for twenty years. Every year the mountains attract hundreds of tourists who come to buy quality tea from local farmers. Ensuring that they yield the best tea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farmers of Xinyang.

In an effort to boost tea brand, quality and price, Li and 170 tea farmers in Luoshan County, formed the Lingdingfeng Natural Tea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Agency. Many farmers in the agency, however, used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in tea production, techniques which not only jeopardized the land and water quality of the plantation but also negatively impacted the price of tea. “As we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certification as organic products, we couldn’t raise the price of our tea.” said Li.

The agency’s 340 hectares of tea plantations in Luoshan County is located around Dongzha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art of an eco-corridor with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 tea-rich mountains play in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protected areas and serve to protect the ecosystem and conserve biodiversity. Lack of fertilizer or pesticide use during the plantation,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periods leave clear water and preserved forest and vegetation. Since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they rely on are in good condition, the fauna and flora are better protected.

In 2000 UNDP and the Xinyang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Henan Province launched the pilot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in The Headwaters of Huaihe River Basin project to addres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o conserve global biodiversity. The headwater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its biodiverse mountainous regions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IEFA),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a river basin or a region.

The project links IEFA conservation goals with economic activities, such as protecting the plantations in Xinyang and boos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project helped to develop a series of local government guidelines, amending 7 policies that previously had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the tea farmers in Luoshan County, the local government issued the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2013-2020) and introduced advanced organic tea production techniques.

“We received training around tree cropping and infusing and now have a more species-diverse plantation,” said Li. With improved techniques, the plantations are able to maintain a more stable ecosystem. Newly equipped solar-powered insect traps and sticky cards can help the plantations better control the reproduction of harmful insects, reducing the use of pesticides.

Farmers also received technical support to increase tea productivity in an organic way, using fertilizers such as biogas slurry and sewage. After introducing these natural fertilizers, tea yield increased. “We had a 10 percent increase in production this year and were able to pick more leaves that could meet the premium level standard, noted Li. With the improved quality, farmers were able to charge 30 percent more on the market price for their tea. “Our income increased from 8000 to 12,000 CNY (US $1290-1936) per farmer per year.”

In total, there were 11 biodiversity-friendly production sites like the tea plantation implemented in Xinyang, benefiting more than 3,000 hectares of land and approximately 2,100 households. The five-year long project also helped promote the amendment of the Municipal Land Use Plan 2010-2020 towards incorporating special regulations for a large corridor of more than 135,000 hectares of land.

In 2013, Li’s agency applied for organic certification for their tea and are still optimistically awaiting approval. “We’ve passed all the requirements of organic products,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our tea as well as the soil and water conditions in the plantation. Thanks to the eco-friendly production techniques, we are going to have certified proof of our organic tea.”

对于中国河南信阳农民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保障能够生产最好质量的绿茶。作为罗山县海河生态走廊的一部分,东寨自然生态保护区目前盛产绿茶,尤其是信阳毛峰茶,这对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帮助国家环境管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河南信阳政府共同启动了一个实验项目--海河流域源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研究 篇11

1 张掖湿地环境和法律保护现状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但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湿地法》来切实保护湿地。 虽然各个湿地地区都有从法律方面保护,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地方特色明显, 难以规整。从更深层讲, 我国虽然初步形成法律体系, 但是在实际应用上湿地法律保护依然存在漏洞。

甘肃河西走廊干旱少雨, 风沙盛行, 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但张掖黑河湿地的存在, 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黑河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有湿地植物45 科124 属195 种;由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18 种, 国家“三有”鸟类60 余种。

湿地生物物种虽然丰富, 但是由于人们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 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 动植物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虽然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仍不能有效的解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状。

张掖市出台了一些关系湿地保护的政策性规定:建立省级的高台县黑河流域地及候鸟保护区, 编制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 年4 月10 日市政府等32 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 然而, 湿地保护法制体系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地方性法规的配套, 执法制度的建立, 执法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没有把湿地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 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 气温逐渐升高, 导致了冰川渐渐融化, 这样虽然对土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增长有一定的好处, 但这样会导致黑河径流减少, 进而地表水减少, 湖泊干涸, 湿地面积开始缩小, 荒漠化加剧, 植被枯竭死亡, 物种减少。 如果在肆无忌惮开发和过度开采, 不保护生态环境, 使得湿地这样一个生态宝库将成为历史的一段风景。

2.2 人为因素

2.2.1 人类的活动开发

张掖市地处丝绸之路重镇河西走廊, 北方的小绿洲, 物种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为发展经济大量使用化肥等农业, 污染了湿地土壤, 湿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开垦, 群众法制意识和湿地保护意识淡薄, 而且相关的法律措施不完善, 导致湿地面积大幅萎缩沼泽旱化, 草地退化和沙化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现象明显, 加上过快发展的畜牧业、种植业和城镇化,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2.2.2 管理机制及执法制度不健全

各个地区湿地法律保护条款分散, 差异较大, 并且地方的湿地保护条例中一些法律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 使得湿地保护立法仅仅具有一种宣示作用, 而且没有可操作性, 这使得执法的效力大打折扣。当前湿地生物多样的保护, 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很薄弱, 当地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在执法过程中, 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也是当前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2.2.3 公民保护意识淡薄

张掖作为一个农业城市, 当地群众目前所依赖的还是土地, 肆无忌惮地开采土地, 不合理利用农业肥料, 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文化差异, 使得当地的群众缺乏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一方面湿地的保护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完成湿地保护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张掖湿地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倡导公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3 张掖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环境优先, 湿地优先的法律意识, 加强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

张掖市随着经济发展,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黄金段的加快建设, 张掖作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 “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 承东启西, 承南启北的作用日渐显现,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使得张掖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因此, 为了促进张掖生态法制建设, 实施天然林保护, 草原生态治理, 退牧还草, 加大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 推进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实现生态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中, 利用保护好生态资源, 将生态价值充分发挥, 进而推动经济, 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完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体系

法律为了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范而制定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而现在我国的依法治国国策, 逐渐侧重于调整生态与社会的法律关系, 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生态严重遭到了破坏和威胁, 这促使全世界人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

为了湿地生态的发展, 也为了更好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中应该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好地衔接, 充分的发挥湿地的多功能性, 需要加强对湿地的监管和保护, 并在湿地保护立法工作中建立一个专门的湿地保护执法机构, 更好地保障湿地建设, 加强管理监督, 建立湿地保护的协调管理机制, 缓解现阶段我国湿地管理权利冲突问题。①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是以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与姿态参与社会管理, 而且参与湿地环境保护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但在湿地保护中, 公众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公众普遍缺乏对湿地定义和功能的了解, 而且在许多人眼中, 湿地与一般的景观公园无差异, 张掖湿地公园走访考察过程中公众的保护意识令人担忧, 游客在欣赏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同时, 将矿泉水瓶和塑料袋随手丢弃在水面上, 垃圾污染随处可见。

因此, 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设置标语, 更多的举办环境保护的法律宣讲活动。 目前的公众参与机制仅停留在宣传教育, 应当加快改变此种模式, 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公众保护湿地的权利。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切实发挥网络信息功能, 将公民参与湿地保护的评论, 建议及提出问题及时给予回复, 还可以通过手机将湿地最新资讯发给公众,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保护协会, 鼓励公众积极去参与到保护湿地的队伍中去, 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实现从传统的法治社会向法治生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广, 李萍.张掖黑河湿地资源现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J].甘肃林业科技, 201035 (4) :51-53.

[2]吕宪国, 陈克林.中国水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J].野生动物学报, 1997 (3) :10-13.

[3]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D]中国发展, 2006 (04) :64-67.

[4]张雪.完善中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D].2015 (01) .

上一篇:半解析法下一篇:灾害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