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发展

2024-07-27

多样性发展(精选12篇)

多样性发展 篇1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区,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地处于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3个生物气候带。广西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5%, 故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广西多山地形具有复杂的环境条件, 富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不仅如此, 广西边缘地形多为山地组成, 例如, 西北部为云贵高原山地地貌, 以天平山、八十里大南山、都庞岭、萌渚岭相互连接组成;西部中越边境高原组成了喀斯特石灰岩地区山地, 为我国17个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2];南部十万山地区为典型亚热带气候山地分布, 为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地区之一。由于和山地与各地区联系密切, 为华南地区重要山地地区, 增加了广西复杂的环境因素, 具有很高生物多样性研究价值。特别是, 广西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 多为碳酸盐岩裸露山地, 为全区面积一半, 为全世界最典型、分布最集中的喀斯特区域之一[3], 其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 有防城港“华南绿色长廊”之称的十万大山绿地植被, 有乐业“世界岩溶天坑博物馆”之称的天坑群等, 具特色的岩溶地貌景观。

1 发展状况

1.1 国内发展进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已对生物多样性展开了评鉴研究。其中, 马克平 (1994) 运用测度指标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 曾志新等 (1999) 通过多因素评价系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 万忠成等 (2006) 对辽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进行划分, 验证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可行性, 万本太等 (2007) 总结了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 对全国生物多样性展开了全面评价。随着生物多样性评价系统的逐渐完善, 按照评价功能划分, 可以分为山地多样性评价, 草地多样性评价, 海洋多样性评价, 土壤多样性评价, 微生物多样性评价, 以及湿地多样性评价。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极端气候条件, 全世界湿地面积的迅速减少,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 (Mitsch, 1994) 。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受水控制的体系, 生物多样性丰富, 也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方向 (Ralph, 1984) 。朱京海等 (2008) 研究了辽宁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4]。

目前, 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的主要应用方向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在少数生态型项目 (不足10%, 如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展开综合评价, 并提出多样性保护可行性分析[5], 但仅限于计算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乏量化结果。另外, 在各类环境评估中, 有关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较少, 未能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流程, 多为理论评价体系, 缺少保护多样性意见的实用性, 因此, 如何将生物多样性评价与实用价值相互结合, 将是一个有趣的研究问题[6]。

1.2 广西区内发展状况

广西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884种, 占全国的14%以上。有国家一级保护种26种, 二级保护种116种。中国十大毒蛇广西分布有9种。植物种类高达2万种左右, 国家级保护种类100多种, 广西特代表动物种类有白头叶猴 (Presbytis leucocelhalus) 和鳄蜥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 植物种类有金花茶 (Camellia chrysanth) 和德保苏铁 (Cycas debaoensis) 。根据统计, 广西哺乳动物共有166种, Ev值为283, 在国内各省区中排在第6位;Er值为1.7, 排在全国第7位。共有483种保护鸟类, Ev值和Er值分别为517和1.1, 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7位[7]。此外, 在喀斯特地貌中, 石灰岩的双层结构形成独特的地下石灰岩生态系统, 包含了独特的生物类型, 如栖居洞穴中的象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 、鞘尾蝠 (Taphozousmelano pogon) 、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三叶蹄蝠 (Aselliscus whee-leri) 、须鼠耳蝠 (Myotis mystacinus) 、中华鼠耳蝠 (Myotis chinensis) 、小菊头蝠 (Rhinolophus blythi) 等蝙蝠;植物种类有香椿 (Toona sinensis) 、蚬木 (Burretiodendron hsienmu) 、望天树 (Parashorea chinensis) 、任豆 (Zenia insignis) 等珍稀树种。地下水体中生存的多种鱼类, 如:凌云和乐业溶洞的鸭咀金线 (Sinocyclocheius anatiyostyis) 、天峨洞穴的叉背金线 (Sinocyclocheius fuycodoysalis) 、乐业溶洞的白斑金线 (Sinocyclocheius albeogutta-tus) 、田林县红星村英雄洞的田林金线 (Sinocyclo-cheius tianlinensis) 、武鸣县起凤山太极洞的无眼平秋 (Oreonectes anophthalmus) 、都安县下坳乡地下溶洞的无眼原花鳅 (Protocobitis typhlops yang) 等洞穴盲鱼, 以及凌云县逻楼镇沙洞的小眼金线 (Sinocy-clocheilusmicrophthalm us) 等广西地方特有物种。以上生物种类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价值, 对全球生物性研究具有深远科学价值。

2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及其含义

2.1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指在广西区内所有野生植物维管束种类 (若存在亚种、变种和变型等种下单位, 以维管束中类单位为评定单位, 另外高等植物种类以维管束植物单位为主) 。

2.2 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

指在调查地区高等多植物种类为该类群评价单位, 以表示野生高等生物多样性指数。

2.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

以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数, 来评定调查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另外, 可以根据《中国植被》确定的植被分类原则, 可根据前人生物调查结果, 结合历年来调查区域的植物名录来参考。

2.4 植被垂直层次的完整性

以植被群落垂直分层结构的分布状况, 可以分为乔木层 (优势种、伴生种) 、灌木层、草本层, 来评定调查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层次感。

3 广西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

3.1 建立生物多样性专家数据库

根据前人生物多样性系统,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防治、动物保护、森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地理科学与资源、植物保护;

B.生物分类系统:昆虫、动物分类、植物分类、动物生态、植物生态;

C.地类生物多样性系统:湿地生态、海洋生态、温带生态、亚热带生态、热带雨林生态、沙漠生态、山区生态、土壤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生物、林业生态、林业生物、高原生态、高原生物、流域生态;

D.功能性多样性:人口生态、生态统计、古生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等。

3.2 确立专项知识

根据《环境评价资料汇编增补材料之二十》规定, 广西区内“由项目经理与世行的生物多样性或环境专家共同协商确定所需挑选的专家”为生物多样性评定准则, 设立独立的顾问专家组, 主要用于解决项目类别、规模, 评定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的功能。对此, 广西区内环境生态系统要充分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相关经验, 并加大与国际性组织的合作。

3.3 规范生物多样性评价准则

由于广西地理环境形势复杂, 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评价难度较大。广西区政府需要调动各相关部门, 充分利用好生物多样性评价专家的团队协作精神, 规范管理对项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保证全体保护部门相互联系, 达到合理、高效、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确保社会关注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得到最快速、最切合实际的生物多样性评定结果。

3.4 独立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

广西作为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绿色长廊, 素有“生态城市”称号, 为保护广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需要结合国内生物多样性专家委员会, 联合各类著名生物多样性权威机构, 针对广西区内特有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独立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 以保障广西区内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发展。以此, 可将生物多样性评定置于从属地位的风险, 可以确保广西区内资源、环境敏感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4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的建议

4.1 开展广西区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

建立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定向观测, 进行生物多样性编目, 编订评价体系进行保护。

4.2 努力发展保护区事业

加大自然保护事业的投入, 确保种源的原始性、贮备物种、保护好动植物生活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发展。

4.3 制定区域性可持续利用规划

生物多样性需要保证遗传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协调发展, 同时结合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价值, 打造出广西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科学的生态利用发展规划, 注入生态经济价值, 使社会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效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干扰。

4.4 制定区域性适合的政策法规

广西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将国家法律法规与当地环境因子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度, 对社会行为准则进行限定。并且, 需要得到当地部门协助完成, 严厉打击破坏广西区内动植物资源行为, 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常的法律秩序。

4.5 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培训与宣传

广西自然风光美丽, 多得益于广西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 并且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起到关键性作用。人们需要拥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才能保证广西区内经济、生活和环境协调发展。

5 生物多样性评价展望

广西动植物资源丰富,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财富。伴随着国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注度提高, 如何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丰富度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做好生态环境的维护需要面对巨大的考验。广西经济仍然处于落后地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不足, 做好长期的多样性保护工作十分艰巨。但随着广西区内各地区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下, 结合当地森林经营科学化和系统化, 以及当地社会对自然保护意识提高, 生物保护多样性成为了广西发展重要方向, 并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 给予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态工程中重要的地位, 为了维护全球气候环境的稳定, 保护全球濒危珍稀物种, 广西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影响作用将得以充分的发挥。

摘要: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 富含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作为中国南部绿色屏障,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多样, 以及人为干扰严重, 广西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着较严重的威胁, 动植物保护工作十分严峻。本研究根据多年来从事自然评价工作的实践, 阐述广西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总结出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保护建议, 维持广西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促使具全球意义的广西生物多样性同时发挥其全球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广西,生物,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迪强, 宋延龄, 欧阳志云, 等.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3]Tony Waltham.Caves of Guangxi China[M].Preparedfor World Bank, 2004.

[4]吴雍欣.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5]梁学功, 张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展望[J].环境保护, 2006, 12 (A) :50-52.

[6]陈薇, 杨宇明, 王娟, 等.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 (3) :224-226.

[7]马敬能, 孟沙, 张佩珊, 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多样性发展 篇2

人类发展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摘要: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又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5月10日在内罗毕发布的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单>报告指出,全球未能实现此前承诺的到使生物多样性减少速度显著放慢的目标.地球生态系统所承受压力正在逼近若干“临界点”,如不迅速采取根本和创新性行动保护并可持续地利用地球的.多种生物,支持全球经济和人类生计的自然系统有可能很快退化和崩溃.人类发展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生物频频灭绝再次向人类敲响了保护全球生态的警钟.作 者:邹德萍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广播电视台 期 刊:资源与人居环境   Journal:RESOURLES INHABITANT AND ENVIVANMENT 年,卷(期):, “”(13) 分类号: 

 

结合生物多样性发展华坪晚熟芒果 篇3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晚熟芒果

一、生物多样性的涵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的涵意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通俗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1.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

二、华坪县晚熟芒果发展情况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段北岸,东经100°59'~101°31',北纬26°21'~26°57',是目前我国种植芒果最北端,海拔较高(1100~1600m)的地区,在县内海拔1550m以下的地区属干热河谷气候类型,热量丰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很适宜芒果生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芒果种植,到2008年全县芒果种植总面积达106620亩,全县8个乡镇中有5个乡镇27个村委会297个自然村5712户农民种植芒果。到2010年全县芒果发展到14.89万亩,挂果面积5.81万亩,嫁接改良面积已达9.29万亩。全县芒果种植户已分布于全县6个乡镇,34个行政村,达到9198户,产量31460t,实现总产值15730万元。由于华坪特有的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加上在长期的种植生产中人们摸索出了种植晚熟芒果的技术,晚熟芒果因特有的晚熟,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出口到俄罗斯,价位高,为广大果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华坪县芒果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所独有的优质晚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大的提高,因此,从历年的发展种植面积,改良面积,种植户数等情况表现出全县人民对种植芒果的积极性在逐年提高,不仅农民种植,一些机关的职工,领导都有种植。

三、华坪晚熟芒果的发展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

华坪晚熟芒果的生产,由于涌现出一些种植户取得可观的收入,比如今年龙头果子山的一种植户的芒果收入达到102万,石龙坝临江的一种植户收入达到76万。这些收入可观的种植户起到了活广告的作用,从而有效带动整个县区域的芒果种植热情,使近年的芒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发展到现在,已达到近15万亩的面积,作为只有不足16万人口的小县,就有了如此大的芒果种植面积、平均每人就种有近1亩芒果。这些可观的数据不得不使人有一丝的担忧。现就针对华坪晚熟芒果迅猛发展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芒果产业发展中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

1.果农在果园病虫管理中的原因

病虫害防治对大多数果农来说,主要是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危害重时就用农药多次喷药防治。每年药剂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如此循环,造成成本增加,病虫害抗性增强,年年发生加重危害。使芒果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芒果抗病虫害能力逐年降低。使芒果生产区域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2.化肥、除草剂、化学农药大量普遍使用

由于大面积种植芒果,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传统的耕作管理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免不了大量普遍使用化肥、除草剂、化学农药,这些化工产品的大量废物流入土壤、空气中,破坏了原有的生物平衡,使芒果生产区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

(二)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荒山的过度开伐,影响生物多样性

华坪所特有的地域自然条件,较好的气候等原因,生产的芒果吃味好,色泽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极晚熟特性,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市场价,不断涌现出年收入达几十万元的芒果种植户,人们为追求经济利益,纷纷投入种植芒果的热潮,其中不乏毁林开荒的现象。有的地方果农偷着把松树等树林砍掉,种植芒果,可想而知,一株10米以上高的松树要经多少年才能长成,一朝被砍,实为可惜。果农把一些荒地进行开垦,对自然植被始终是一种破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的物种过于单一,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前面已提到华坪发展芒果的诸多优势,因此,大力发展种植芒果,在适合种植的区域几乎竭尽所能的种植,在荣将、石龙坝一带芒果的种植几乎遍布了每个山头,走到每一个山间,全是连片种植的芒果,有的是几百亩连片,有的是上千、上万亩,感到实为壮观。但物极必反,这样单一的种植模式势必存在缺陷,本身单一种植,必然减少了其它物种存在的空间,就是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维持是负面影响。就本身的农业管理工作方面而言,确实害怕传染性强的病虫害发生,如果一旦爆发,如不及时根治,对芒果生产的破坏性将是非常大的,比如产生抗药性,传播的快速性,到时再谈什么病虫联防之类的措施,其实到时候也只是一些补救的措施,只能减少一定量的损失,也就是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四、在华坪晚熟芒果生产中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为寻求低投入、高效益、多样化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是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决策者和生产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通过生物防治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有利于通过调节土壤生物的活动以实现营养的优化循环和保持土壤肥力,有利于通过整合和发挥各种因素的作用以减少外部投入、节约能量和作物持续高产。在华坪晚熟芒果生产中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几点看法。

(一)合理规划布局,保护生态平衡

就目前华坪生产芒果情况,也就是近10年的时间才逐渐形成规模种植的,现在进行有序的、合理的规划布局的调整还为时不晚。在目前的规划中提出几点看法。

1.为从长计议,即使在最好的种植区域,连片种植达到一定的面积后,都要设立一定空间的隔离带

至于具体能连片种植到几百亩、几千亩,要根据整个片区的实际自然条件来定,隔离带起码要有100~200m的距离不再种芒果,而是栽种高大的乔木或保持自然植被,禁止耕种。设立隔离带的作用,一是阻止传染性病虫害的长驱直入,二是在隔离带中能保持自然的生态,以保护多种生物的存在。

2.把果园规化成观光果园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社会对环境的过度索取,致使环境的生态质量一步步的恶化。拥挤的城市,高节奏的生活使人们与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观光果园是利用果园景观、果园周围的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水果生产、产品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果农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的一种水果经营形态;是结合水果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果园,在经营上表现为集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水果产业发展形式。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果树学、园林学、旅游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对观光果园的规划一方面是从生产角度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生态和景观效果。重视观光果园的多学科交叉特点,针对观光果园景观形式规划设计果园,布置长效果园管理系统,建立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可操作性的观光果园景观规划体系。

(二)果园生产管理活动中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

1.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采用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结合生物防治和一定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适期喷药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以预防为主,采用超低雾喷雾,充分发挥其药效,使农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农业防治上保持果园清洁,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果实采收后,及时清除果园病虫枯枝落叶,集中清出果园。在生长季节及时剪除病虫枝,果穗、果粒和叶片,集中烧毁。合理修剪、合理密植。适时灌水和排涝。物理防治上采用果园安装杀虫灯,粘虫板杀灭害虫,以减少虫害基数,对果实进行套袋。生物防治上主要是保护利用田间天敌,尽量避免在天敌活动旺盛期施药。

2.果园的土壤管理上注重保持生物多样性

①施肥,以多施农家肥,适当补施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最好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的有关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以保持土壤营养的平衡。②除草,争取采用机械除草,结合果园养鸡、养鹅等能除草的家禽、家畜帮助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③耕翻土壤,结合秋季除草(10月份)耕地,同时把铲下的杂草深埋于土中,杂草腐烂后提供有机肥和改变土壤理化性能。④种植绿肥等有益作物覆盖土地保护土壤。在有雨水的季节,于果园行间种植绿肥,矮杆的牧草等以取得综合利用的效果。

3.果园种植适当结合养殖

芒果园管理中适当结合养殖业,可以保证农家肥的贮备,为果园提供有机肥的来源,同时合理利用果园中的畜草等。

(三)从思想上,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立

在平时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中,从领导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引导,使广大种植芒果的果农都能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深远的意义。华坪的芒果正在成为全县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让广大种植户都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便有效的保护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好自已家园的环境,从而更有效的保持全县芒果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张伟强,王霞.观光果园的规划设计思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1)

柑桔技术的多样性与发展 篇4

1.1 在培养研究方面

近几年, 专家对柑桔的品种进行了改良, 主要进行改良的内容就包括了柑桔的皮、果实、以及果肉方面, 达到让柑桔的皮容易剥脱、柑桔的果实没有籽粒, 柑桔的果肉丰满而美味是最大的目标, 并且这一目标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感觉的需求量增大, 同时人们对柑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进行柑桔品种与繁殖的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 并且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透彻, 逐步的由以前的研究转变为EST, DNA芯片转录研究等, 并且在柑桔的研究过程中, 还将运用了番茄作为对比实验组, 将出现在番茄中的问题和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和解决, 以此来为柑桔的研究打下基础, 目前, 我国的柑桔种植最严重的仍然是柑桔的病虫害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由于美国和巴西是柑桔种植大国, 每年, 从美国和巴西出口的柑桔数量颇多, 所以在国际上, 在柑桔病虫害上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的是美国和巴西, 二者已经在病虫害上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并且研究的力度较重, 研究进展和程度有很大的突破。

1.2 在生物技术方面

在生物技术上的研究主要就表现为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种的研究, 在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的是柑桔的果树已开花并对其调查得出咳出, 这些柑桔都成功的长出了果实, 经过多方面多层度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的是, 在柑桔的遗传基因上面, 分子标记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运用, 并且在试验中培养的三倍体植株也已经开花结果, 并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倍体植株培育出来的柑桔呈现出无籽粒、果实的内外均佳的效果, 不过在对柑桔进行培育和研究的过程中, 最常见的就属柑桔的转基因技术, 这在研究中取得的成效是最显著的, 也是应用最广的, 在转基因技术中, 研究者总是观察目的基因与GFP标记的变化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定, 柑桔的转基因技术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每个国家在这上面都有所涉及研究, 在进行转基因研究的过程中, 总是会有目的基因从刚开始的CTV外壳蛋白基因为主开始慢慢多样化, 导致柑桔技术呈现多样化趋势, 这些多样性就体现在基因上面的差异, 有些是针对病虫害的基因, 有些是针对柑桔不育的基因, 有些是针对柑桔树苗偏低的基因等。

1.3 在基因克隆方面

在柑桔的基因克隆上面, 研究者的克隆方向发生了转变, 从之前生物在花朵、抗旱、抗病等方面进行基因克隆研究转变为现在的柑桔的途径、代谢等方面进行基因克隆, 包括柑桔的各种途径基因克隆, 再者, 运用大规模测序技术对柑桔这一水果独特的基因进行研究和观察, 其次, 在柑桔的数据库研究中, 目前已经抛弃过去的研究手段、运用克隆的方法对这一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评定, 另一方面, 柑桔的蛋白、代谢等组学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进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在未来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1.4 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

柑桔在病虫害上面最容易出现的病症是“炭疽病”、“白粉病”等, 这些病都会严重的影响柑桔的产量和质量, 导致柑桔树苗死亡, 严重者甚至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下面对这两种病害防治用药介绍如下:

炭疽病防治:在抽梢期至幼果期喷施1∶1∶200的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锰锌600倍液;9月是该病发病密集期, 以0.3°Be石硫合剂加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0.1%洗衣粉、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4∶1000波尔多液喷洒为宜。

若急性炭疽病爆发, 需喷洒配合输液增施磷、钾肥方有显著效果。

白粉病防治:发病期以0.5°Be石硫合剂或者50%甲基硫菌灵 (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需喷洒3次, 每次喷洒间隔10天;还可用77%氢氧化铜 (可杀得)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酸铜600~800倍液喷施。

1.5 在采摘的后期工作方面

在柑桔的后期工作中, 也已经由原来的采摘后包装、打蜡、病害防治逐渐开始发生转变, 并开始向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结论

柑桔技术是一门深奥的课题, 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深入有效地研究和探讨, 并针对其多样性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实验研究, 保证柑桔能够更好的生长, 促进柑桔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军蓉, 何坪华.我国柑桔商品化处理的组织运作特点·弊端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1)

多样性发展 篇5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个人学说。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朱熹、王yang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现在想要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语言多样性”。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1.下列有关“儒教”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时代的儒教特别重视社会和谐,有利于治理沦丧的社会道德。

B.先秦时代强调个人修养的儒教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

C.秦汉以后的儒教曾逐渐走向限制个人、压迫“文化多样性”的道路。

D.唐代以后经过改造了的儒教已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指导核心。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性质发生了改变。

B.“诸子百家”式的中国文化传统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C.中国经济只要高速发展就能为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

D.大大削减了的“语言多样性”是“文化的延续性”受到影响的表现之一。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它所信奉的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

B.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状态,直到近代才有显著改变。

C. 要实现现今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可能要以限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代价。

D.如果我们能恰当地保持和建设“文化多样性”,将对建立“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多样性发展 篇6

[关键词]民族唱法 风格 民族性

当代中国民族唱法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世界的交流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歌唱的方法越来越科学,声音越来越漂亮,技术也越来越完美。20世纪90年代初,涌现了一支以金铁林为代表的、以演唱民族歌曲为主的演唱队伍,形成了美声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一种统一的歌唱方法,在歌唱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了一个时代。然而,在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应始终把握民族唱法技术发展与风格多样的关系,既要注重歌唱技术的发展,更应该注重民族唱法的多样性。科学的民族唱法技术与各种民族风格的完美结合,才是我国当代民族唱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民族唱法与风格多样性

民族唱法是指以中华民族范围内的一种语言、一种音乐风格,表达中华民族生活、情感的声乐作品的一种演唱形式。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譬如呼吸的运用,头声的获得,口腔的打开,等等。但是,民族唱法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老百姓所接受的唱法,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它的发声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长处,吸收我国传统戏曲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发声技术。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从其传统来看,有南腔北调之说;就其地域方言来看,有不同的语言色彩区;就其民族来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调及演唱语言。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训练与演唱如何保持其原汁原味,如何将其科学地加以发展,涉及到民族声乐艺术与多样风格相结合的问题。

关于风格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通常所说的艺术风格,是指艺术的风貌格调,确切说是指艺术的形式所表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等。声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由于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且主要是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地埋环境、风土人情、传统喜好,审美观众等差异以及社会发展、政治思想变革诸因素构成的。

歌曲的艺术风格形式是多样的,也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歌曲因为民族性和地域而具有明显的艺术风格。比如,俄罗斯民歌就很有民族风格,其旋律风格很容易辨听出来。吉普赛民歌也是极具该民族舞蹈性的特点。中国的每个民族都各有特点:陕北的信天游、湖南的高腔民歌、青海的花儿、藏蒙民族的长调等等举不胜举,都说明了民族歌曲的风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当前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与现象

目前,对声乐中的民族风格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认为,只要模仿一些外在的技巧就行了。他们简单地认为民族风格无非是加上几个“小滑音”、“装饰音”,把声音唱的“白”一点、“直”一点,“尖”一点、“细”一点、“喊”一点就行了。另有一观点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爱好和欣赏应跟着时代的潮流走。对那些民族色彩比较深厚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歌,嗤之为“落后”、“土气”、“土得掉渣”。于是就采用流行的表现手法去演唱那些健康、朴实的民歌,结果弄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原来演唱民族歌曲比较出色的演员,也自认为那些朴素自然的东西已经过时,而去改唱流行歌曲,一味追求所谓“时髦”,且认为这是在追求“时代性”。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风格是作品外加的东西,与内容无关,提倡所谓“技巧加风格”等于“民族化”,忽略了风格、技巧与内容三者的有机联系。凡此种种风起潮涌,不能不波及到学院里来,在教与学的思想上造成了一定混乱,严重地影响了民族声乐的教学,也给音乐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民族风格、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民族风格的问题。

《音乐天地》1994年9期《我对今日歌坛的一点点忧虑》一文中,李武华教授对李谷一、彭丽媛等一些“民族声乐家”的演唱体系提出了质疑,认为她们学会了西欧旧的体系,反而改变了我国民歌的传统,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全国的音乐界应予以重视。当然,金铁林先生是知名的声乐革新者,他在发音、吐字等发声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许多声音优美的歌唱家。但金先生似乎忽略了一些风格化的原素,通俗地讲就是在演唱民歌的时候,“味儿”差了一点儿,就不是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了。

三、风格形态的多样性

在陕北老根据地涌现的一些著名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刘燕平等,所演唱的《白毛女》、《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兰花花》等曲目,在吐字、发声、行腔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已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我国的民族声乐,本应顺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发展下去。当然,老一辈歌唱家在某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在此暂不提及。笔者只是谈一谈他们在演唱民歌的风格上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而现在的青年歌唱家们却恰好相反,声音上虽然略胜于老一辈艺术家们,但在民族歌曲的艺术风格把握上就远远不及老一辈艺术家们了。笔者曾就艺术风格这一问题经常请教老一辈的声乐家和老师们,和他们谈到了一些想法,老师们也有同感。回顾一下声乐界的历史,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作品:东北的郭颂、湖南的何纪光、湖北的吴雁泽、藏族的才旦卓玛,等等,她(他)们演唱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未能有谁可以超越其成就、可以唱出他们原唱的“味道”,这正是现今歌手难免在风格上留下的遗憾。笔者在此并非有意去贬低当代的一些青年歌唱家们,而是提醒方家看到她(他)们在获得一片喝彩的情况下所忽视的东西,这是值得注意的,也正是应该努力下功夫去弥补的缺憾。

20世纪50年代的声乐界,对土洋问题曾有过不少争论。在长期的争论中,许多声乐学习者和工作者的观点都比较模糊。声乐是听觉的艺术,只能用耳朵去判断。就民族唱法而言,类型与风格五花八门,多种多种,有的以自然声音及真嗓为主,有的以假嗓为主,也有的运用真假结合的唱法,而在这些唱法之间各有各的流派、风格、特点和个性,这是很难全面概括的。

金铁林先生在近十年的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结合美声唱法,科学地训练出了一批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演员,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声的科学性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声乐艺术教育界也有众多人士对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在其训练下,歌手的演唱能力提高了,但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却丧失了。没有了风格,其民族艺术就不能成立。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培养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学生的同时,保持和发扬其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是每一个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及其学员必须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在发声训练及其歌唱表演中,以及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批评与新闻媒体的导向中,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

四、民族唱法的教与学及其风格多样性的结合

民族唱法虽然与其他的唱法有很大的联系,但是其训练是有自身特点和个性的。每一个演唱者的素质不同,各自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所以采取的对策也不能一样。当然从总体而言,民族唱法是有其一般的规律可寻的。从歌声的审美角度来说,民族唱法需要吐字清楚,音感亲切,在风格上具有民族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要自然、顺畅、靠前、清澈。掌握了民族唱法科学的发声技术后,要很好地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唱法发扬光大。

民族唱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本民族的特点出发。意大利人说,懂得说话就懂得唱歌,它的意思是指唱歌的语言是说话语音的延长。当然,歌唱吐字和生活中的吐字之间还不能简单地划一个等号。在歌唱中,由于语言是和音乐结合的,它必然要经过一番加工,要和曲调高低、长短、强弱、思想、情感相配合,吐字是一切歌唱的基础,吐不好字就唱不好歌,其理由至为明显,前辈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实践,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如在各种古典声乐论述中所提到的五音、四呼、十三辙、出声、归韵、字头、字腹、字尾、起声、过声、收声,等等。唱歌要感动听众,首先要把字唱清楚,让听到的人知道所唱是什么意思,如果连字都听不清楚,其它一切就谈不上了。所以说:“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但这还不够,还要吐得很亲切,有感情,才能达到悦耳动人的目的。如果有情无字,有字无情,就是声音再响亮也没有什么意义。

从事民族声乐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也比较艰巨,无论是教学、研究、表演,都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最主要的是在思想上要热爱这一项事业,满怀信心地去建设祖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特别是过去学习西洋唱法的人,只有不断地钻研探索,才能为声乐事业更多地添砖加瓦。

必须认真地继承传统,例如学习一些戏曲、曲艺,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声乐要戏曲化。因为,戏曲唱法也好,曲艺唱法也好,都只是民族声乐的组成部分,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远远不是全部。应该学习它们的一些技法,如吐字、润腔、运气等,学习它们的一些表现技法和正理方法,并加以消化。最重要地是学会、学好、学透,了解其精华,掌握其规律。

民族声乐的演唱是风格决定方法,同时追求美感,方法是表现风格的必须手段,服务于风格并接受风格的制约。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中,都会形成自已艺术表现的风格。一个民族歌手,其民族风格的培养和学习更是重要的问题。民族风格不是由单纯的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例如,民族特征,地域性,语言,音像,等等。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孕育了自已的民族歌唱艺术。我国各剧种、各民族的民歌都有其各自的风格。例如:《绣荷包》一曲,湖北、四川、云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都流传,但由于环境、语言、欣赏习惯的不同,就各有各自的特点。歌唱者如果不注意民族风格,就谈不到民族声乐,更谈不上原汗原味的民歌了。

基诺?贝基来我国讲课时曾经讲过:“每个民族都有自已本民族自已的感情和色彩的表现方式,唱外国歌曲的时候,要用外国的表现方式。唱中国歌曲,不用外国的表演方式和他的表现情感的要求,一定要用中国的感情和表现方法。”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在演唱方面,都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丢失了这些,就丢失了艺术的风格。老一辈的歌唱家已经做出了表率,如上海音乐学院的鞠秀芳教授,她原为周小燕教授的高足,后又师从丁喜才先生学习民间音乐。丁先生是陕北的著名艺人,鞠秀芳全心全意跟着丁先生学习,她不但学到了民间音乐的风格、韵味,而且还学会了应用民间音调来演唱,她的许多唱片都是丁先生亲自用扬琴伴奏而录制的,二者音律之协调,便可充分说明问题,这才是中西结合的范例。

应该认识到,民族唱法与风格的结合就是要使民族声乐进一步民族化。对于民族风格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反复探讨,从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如果能在民族风格上真正下一番功夫,那么民族唱法必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放射出艺术光芒。否则,技巧落后于形式,民族唱法的“味道”就会差很多。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民族声乐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去完成这个使命。

“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民族唱法是发展的艺术,发展民族唱法,必须踏踏实实地去研究风格的多样性。应该沿着老一辈艺术家开拓的路认真地走下去,应该力求声音与风格的完美统一,应该致力于民族唱法符合人民的审美情趣,促进其健康稳步的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周享芳.歌曲的风格及其润腔技巧[J].音乐探索,1985,(03).

[3]田方.民族声乐应走怎样的路[J].音乐天地,1996,(05).

[4]李桂林.关于民族声乐声音训练的几个问题[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01).

[5]王福增.浅谈音色风格及训练方法[J].人民音乐,1985,(06).

多样性发展 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的品位也在不断提升, 导致在引进城市植物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像引进植物的规模越来越大, 引进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从前, 城市引进植物时, 大多引进种子或者枝条, 但现在城市引进了很多的径级植株;现在驯化间隔也比之前缩短了很多, 而且, 有的城市甚至不经过试验就引进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 引进这些植物的确改善了城市的环境, 但是这样毫无原则的引进植物必然会造成很多问题。

1.1 绿化植物引进制度缺失

近几年, 城市绿化发展越来越快, 逐渐成为一项产业经济。新的植物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 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 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 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 很多园林行业都纷至沓来, 大批量地引进植物。引进城市绿化植物其实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 同时, 引进城市植物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我们在引进植物时, 必须以自然发展规律作为基础, 只有在经过试验之后才能够把植物引进城市。然而, 我国目前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不健全, 正因为这样, 在引进城市绿化植物时才会缺乏秩序性和规范性。很多园林行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大批量地引进绿化植物, 这其中蕴藏着很大的风险。这样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有些城市盲目地引进凤眼莲、三裂蟛蜞菊等, 都已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所以, 我们必须重视城市绿化植物的引进, 不能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盲目地引进绿化植物。

1.2 植物种类特色不明显

在选择城市绿化植物时应做到因地制宜、综合利用。选择植物时, 要考虑到城市自身的气候、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除此之外, 还要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城市居民的品位进行合理选择。但是, 现在很多城市园林绿化都是如出一辙, 尤其是选择绿化植物。如果省会城市选择一种植物, 不久之后, 其他城市也会逐渐引进这种植物。如果是环境条件都相差不多的城市选择同一种植物是可以的, 但是, 有些城市之间的环境条件完全不同, 却还要选择同一种植物, 这样只会破坏当地环境, 导致城市丧失本身的特色。植物的生存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身的特色, 在引进植物时, 必须要与当地的条件相适应, 照搬照抄只会削弱当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延缓城市的发展速度。

1.3 对本地物种重视不足

城市绿化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 很多工作者和市民都是一味地观赏外来的植物, 忽视乡土植物的存在, 甚至有些城市会放弃对于乡土植物的管理和保护。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可能会冲击当地的物种, 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不利于形成物种多样性, 而且还会损害当地的生态系统。其实, 很多乡土物种在城市绿化建设中, 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1.4 植物引种缺乏安全性认识和措施

因为各国之间进行着非常频繁的植物材料交流, 所以, 在引进植物时, 很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 有些生物入侵是引进的植物造成的, 但是有些是由植物携带的昆虫造成的, 这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存在很大的威胁。当前, 我国在引进植物时, 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 也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对策

2.1 地理环境与植物特性相结合

在选择引进的植物时, 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诸多自然因素, 选对植物, 城市园林建设才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不然, 将会是事半功倍, 白白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城市的土壤环境对于植物的要求非常严格, 特别是在选择城市道路植物时, 不仅能够经受城市强烈的辐射, 还要能够适应城市的土壤环境。

2.2 保住地域特色底线

在选择植物时, 不能丧失地域特色, 这样才能够展现出城市独特的美。必须掌控好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比例, 保护本土特色。

2.3 运用植物品种多样性提高生态安全性

如果生态系统或者物种是单一的, 那么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指数会大大增加, 如果很多物种都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 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会相对比较稳定。只有物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才能够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 与城市性质相协调

在选择引进的植物时, 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还要考虑到这座城市的性质以及城市居民的品位, 如果是一座文化型城市, 那么, 在选择景观时, 要注重它的观赏性, 如果是工矿型城市, 那么就要考虑到植物的抗污染能力以及自身的净化能力。建设园林绿化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 在选择植物时, 一定要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这样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时尚的现代化都市。

摘要:立足于城市的绿化植物逐渐多样化的视角, 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以期能够合理地运用植物多样化的特点, 降低引进外地植物引起的风险, 使城市能够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多样性发展 篇8

一、我国文化贸易现状

(一) 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然而, 与长期处于顺差的货物贸易不同,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的逆差十分严重。我国的确属于贸易的大国, 但是就文化贸易而言仅仅是一个进口大国。我国并未通过文化贸易有效传播和保护中国的文化, 反映了本土文化抵御冲击的能力非常弱小。

(二) 文化贸易产品“强硬软弱”

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中附加值比较高的文化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很小, 这也是我国文化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而像文教娱乐、体育器材与设备等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却是我国文化贸易出口的强项。文化贸易的产品结构总体表现出“强硬软弱”的格局。

(三) 文化贸易地区过于集中

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地区也存在着过于集中的问题。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 主要文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都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引进地集中一方面反映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分发展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通化与意识形态渗透, 另一方面东亚儒家文化圈在文化贸易过程中比较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而文化贸易出口地区集中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非常低, 只是在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有立足之地, 没能与不同体系的文化形成根本上的融合。

二、文化贸易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冲击

文化的“倾销”不仅会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冲击, 而且会对我国原有的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产生影响, 甚至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巨大的障碍或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 随着文化的传播, 文化贸易带给输入国的是政治强国附加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等, 我国的文化贸易呈现“一边倒”的逆差现象使国民不得不被动地接收外来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模糊了人们本土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 正是因为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性的存在,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形成了各国文化间的贸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片面的追求文化贸易自由化, 以自身经济实力作依托, 向经济实力较弱、文化产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倾销式地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 导致和我国一样文化出口起步较晚的国家的本土文化备受挤压。

三、国外文化贸易保护措施的经验借鉴

通过各国在文化贸易保护实践中可以看出, 文化贸易措施多集中在政府产业扶植政策及国产内容配额制度两个方面。

(一) 政府产业扶植政策

近十几年来, 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韩流”热潮以及日本的动漫产业逐渐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这与政府的政策与发展战略不无关系。

通过大学或相关院校, 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高技术人才。在韩国与日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各项法规的颁布, 多渠道融资, 基金的设立, 到不断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战略, 二者的政策引导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反观我国,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完善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与建设。直到2009年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才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 且面临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的问题。加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以及管理体制冗杂, 使文化产业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 国产内容配额

配额通过强加的政治手段, 从根本上限制了外国文化的“倾销”, 有利于限制一国文化进口的数量, 在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应用上也比较广泛。而韩国的“银幕配额制度”可谓是国产内容配额的典型。

自1965年起, 韩国电影法便规定外国影片进口量不得超过国产片的1/3, 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国产片90天。并且这一比例不断攀升, 到1995年甚至拉高至国产片放映不得少于146天。“银幕配额制”在韩国本土电影的起步阶段确实为其赢得了生存发展空间, 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如此, 必须指出的是, 银幕配额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韩国电影观众在电影这一消费品上的可选择性, 对于消费者福利是一大损失。而且在贸易自由化的视角下, 以美国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大国主张推动自由竞争、用市场手段管理电影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贸易壁垒争端一直不断。美国一直试图游说韩国政府放松甚至取消银幕管制。无论是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上的一次改革, 使文化产业发展更加趋向于市场化, 还是迫于美国的压力, 2006年, 韩国修改“银幕配额制”规定:将本国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国产电影的时间减半为73天。

在电影产业的幼稚阶段, 产量、质量、人才、资本均十分有限, 国产内容配额制度为发展之初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把保护伞, 使其在面临国外成熟同质产品的竞争压力时仍能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在WTO自由贸易的倡导之下, 逐渐放开政府管制, 使其在自由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寻求技术创新与质的提高, 凭实力赢得观众的喜爱亦是大势所趋。像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 我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 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也从13%增加到25%。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对文化贸易措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各贸易措施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政府的扶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基础作用;国产内容配额在限制进口方面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更为直接, 但在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中, 贸易壁垒的争端不断。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对国外贸易措施的借鉴, 对我国文化发展及文化多样性保护建议如下:

(一) 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充足的资金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政府的财政支持固然重要, 但仅仅依靠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多样性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从韩国与日本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引入社会投资, 设立专项基金扶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二) 抵制强势文化倾销, 提高文化敏感度

文化贸易的发展使各国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 强化了人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而文化霸权主义则试图通过文化的强势扩张从而实现文化的同一性进而加以统治, 这与现阶段对文化多样性的诉求背道而驰。在文化贸易大力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应保持高度的文化敏感, 坚决抵制强势文化的植入, 在谋求交流与融汇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独立, 加强国家文化安全, 促进各国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

(三) 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发挥人力资源的桥梁作用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智能产业, 一国能否将其具备的原始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在国际文化贸易蓬勃发展的今天,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竞争可能是使我国文化贸易走出低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10) :30-33

[2]赵有广.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J].国际贸易, 2007 (9)

[3]谭红梅, 柯妍.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9 (6) :113-115

多样性发展 篇9

1 发展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多样化的重要性

1.1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目前, 我国农产品营销主要的模式是农户加批发商。近年来,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为农户加龙头企业, 也常常被称为订单农业, 即农户负责生产农产品, 龙头企业负责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 双方相互合作促进农户的经济收入的提高[2]。但这种模式组织化程度小, 且机构不健全, 难以提供准确及时的消息, 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规模;农户和企业之间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

1.2 农产品批发市场点多面广, 平均交易规模比较小, 功能不够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但深入, 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 数量庞大, 但大多存在缺陷。农产品批发市场虽然数量多, 但规模比较小, 交易频率低。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条件很差, 管理上很松懈, 服务水平低, 未能在价格上形成统一的导向[3]。

1.3 农产品的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 超市和连锁店的市场份额比较低

农贸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在销售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质量无法得到确切保障, 经营中时常出现严重的不规范等问题。虽然随着超市和连锁店的发展,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了一定的拓展, 但超市和连锁店在农产品的销售上的能力十分有限, 占比例比较重的是粮油和乳制品以及深加工农产品, 而蔬菜、肉禽等产品的销售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1.4 传统的交易手段仍占据主导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子商务在产品的销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农产品的销售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技术手段拓展销售的渠道, 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 我国的农产品的营销仍然以传统的模式为主, 电子商务的渠道不到农户的重视[4]。因传统的交易过程规模较小, 缺乏专业的经营性的知识, 导致经营的盲目化操作。传统的交易方式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各类农产品信息的搜集缺乏相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影响交易的展开。

2 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营销渠道

2.1 实现农产品的营销主体的多样化

我国的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应当积极地跟随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的营销主体, 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体, 增强农户组织的多样化程度, 提高农户的营销能力, 促进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培育农产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建立农户加龙头企业的营销模式, 以企业为载体, 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密切合作, 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 企业加工销售, 农户生产提供, 有效保障了农户的收入。此外, 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2.2 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的批发市场

目前, 我国的农产品的经营市场有3种:一种是农贸市场, 另一种是政府建立的批发市场, 还有一种是企业建立的批发市场。农产品的经营者要与批发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 快速实现营销目的。各地的批发市场应当实现投资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尽力要实现股份制的模式, 使用企业的制度和规则来管理农产品的批发市场, 杜绝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发生不良现象, 实现公平交易。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交易主体进行严格审查, 实行严格市场审查的制度, 规范交易过程, 有效防范各种商业风险, 保障农户利益。在农产品的批发市场中, 发展多样化和综合性的体系, 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对农产品的保鲜和质量的严格检测, 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3 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的交易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产品的交易市场逐渐的与国际接轨, 而国外的农产品不断地涌入到中国的市场中, 这对我国的农产品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我国的农产品营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经验, 在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上实现多样化的发展。首先, 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拍卖交易。拍卖交易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进入交易市场进行拍卖, 而进行交易的主题要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 防止交易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上的风险, 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农产品的拍卖透明化、公开化的程度比较高, 减少了交易的主体搜集信息的过程, 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各地政府应当建立起电子的农产品拍卖场所, 对农产品的电子营销实施规范化的操作, 展开网络销售, 扩大农产品的营销规模, 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利用电子商务发达快捷的方式, 实现农产品营销的快速和高效的操作过程, 有效解决农产品自身的损耗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 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4 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我国农产品营销的周期较长, 且流通范围比较局限。因此, 要建立与农产品的营销相互适应的物流配送模式, 提高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建立生产配送中心, 实现农产品生产到销售再到客户手中的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模式, 加强对农产品的库存管理, 减少农产品的损耗, 实现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

3 总结

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要根据农产品的市场发展的变化以及农产品自身的特点来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开拓农产品的发展市场, 不断满足广大客户的需要。

摘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可以有效地促进市场需求, 开拓农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只有多样化的发展, 才能有效地巩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基于此, 通过对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多样性发展必要性的分析, 探索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多样性的发展道路, 对开拓我国农产品的市场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胡华平.农产品营销渠道演变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1.

[2]于振伟.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3]赵仕红, 常向阳.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 2011 (9) :105-108.

[4]陈茂强.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5-7.

多样性发展 篇10

按树往往成片造林且树种单一, 易使地下水位和土壤肥力降低,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按树人工林种植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在对按树人工林的研究分析中, 大部分集中在土地退化和养分循环方面, 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汇集各文献中的相关信息, 分析归纳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现状, 讨论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影响

1.1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成正比。而单一栽培的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通常很低。其因有二:第一, 生态系统类型减少, 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往往需要取代当地原有的其他各类生态系统, 进而导致当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二, 物种多样性减少, 林下群落的物种数通常比其他人工林树种更低, 其混交林的生物群落也较其他树种的低。林下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少, 只有少数地方零星分布草本植物及偶见的芒其等蕨类植物。因其林中植物单一, 导致通常伴生的昆虫数量和种类也极少, 相应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土壤动物亦是如此[3]。因此, 按树人工林被称作“绿色的沙漠”[4]。

1.2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地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地上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5]。林下地面植被的缺失正是造成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而水土流失的加剧又造成土壤养分缺乏, 有机质流失, 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差等土地退化问题。林下植被缺失, 因此枯枝落叶会变少, 导致林下土地养料得不到充分补给。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下降还会导致病害发生频繁, 如按树白叶枯病、茎腐病等[6]。

2 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桉树人工林可以满足工业用材林短周期内的紧张需求, 有效地缓解木材的供不应求现状, 对林业的发展和荒地的绿化、水土的保持、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要采用科学的措施及合理的经营方式, 尽量避免和降低桉树人工林发展中遇到的负面影响, 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2.1 统筹规划, 科学种植

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严格规划桉树种植区域和筛选优良品种[7]。桉树属于喜阳植物, 顶端优势强, 在早期会迅速生长。因此,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 应该选择科学的造林密度[8]。

2.2 杂交选育新品种

目前, 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主要是杂种无性系, 经过长久的栽培经营已经出现了退化现象, 虫害和风害经常发生, 有着潜在的生态风险。所以, 致力于桉树的杂交育种, 发现及发挥杂种优势, 开发新品种, 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此外, 加强桉树的抗寒性及其幼苗栽种问题的深入研究, 对桉树的北上推广和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2.3 保持土壤肥力, 增强抗逆性

桉树为速生树种, 因此会快速消耗大量的土壤肥力。在砍伐桉树林时, 改变全树利用的方式和禁止烧山的行为, 将其枝、叶、树皮和树根等留在原地, 以补充土壤肥力的消耗, 改善土壤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抗虫、抗病能力, 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桉树林抗逆性。

2.4 多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生态系统管理

要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指导, 以森林培育学为实践基础, 结合植物生理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土壤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环境科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 建立及完善生态系统管理综合评价体系, 将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社会效应最大化。

3 讨论

桉树是国家木材储备的关键树种之一, 起着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木材的重要作用, 是我国南方林业经济的战略树种。另外, 桉树还具有其一定的医学价值和食用价值。为此, 以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为指导, 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制定桉树人工林的选育, 种植及管理的完善体系, 致力于桉树的生态作用、杂交新品种及增加生产力的研究, 进行生态种植和经营, 以开创桉树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吕兰英.桉树生长环境各种因素对比探讨[J].吉林农业 (学术版) , 2011 (4) :250.

[2]常明山, 文娟, 朱麟, 等.黛袋蛾对3种不同桉树的取食嗜好比较[J].林业科学, 2009, 45 (9) :111-115.

[3]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2.

[4]王震洪, 段昌群, 起联春, 等.我国桉树林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 1998, 17 (6) :64-68.

[5]杨曾奖, 郑海水, 翁启杰.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地力及生物量的影响[J].广东林业科技, 1995 (2) :10-16.

[6]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6 (3) :36-44.

[7]杨冬生, 杨灌英.引种速生桉树入川的生态学思考[J].四川林业科技, 1991 (2) :56-60.

多样性发展 篇11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

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多个层次水平,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该四者间,基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根本上讲,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事实上,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体现在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潜在使用三方面。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例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态环境——以景观多样性为基础;生态旅游欣赏的对象是自然景观、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动植物类群、特定的物种、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欣赏对象。尽管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如同人类对自然界采取的任何行动一样,生态旅游对自然环境同时具有正面(主要是保护)和负面(主要是破坏)的影响。由于生态旅游是自然取向的旅游活动,最大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因而不同形式的生态旅游都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即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以保护为特征的旅游形式,较之传统的旅游形式,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较周全。

其二,从国外诸多成功范例来看,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显著,将旅游的经济收益部分投入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能够增大保护的力度,这即所谓“以山养山”、“以水养水”。

第三,生态旅游具有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的特征。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物种的过度掠夺。其中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两方面,这也是生态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负面影响的主要方面。

从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比较来看,其正面影响是相对的,而负面影响则是绝对的。只要生态旅游存在,其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作用就一定或大或小地存在。相比之下,其保护作用则更多地依赖于人类的意识、采取的措施、监管的力度等等。因而,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同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势在必行的。如果仅仅因为生态旅游本身具有环境资源保护的特征,本身是实现可持续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对其发展不加限制、引导与管理,对保护工作掉以轻心,最终人类又将再一次被自然惩罚,失去的也不会仅仅是旅游产业。

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2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

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

参考文献

多样性发展 篇12

以三块观赏型绿地:盐城市人民公园、盐渎公园和串场河公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1.1 盐城市人民公园

1.1.1 盐城市人民公园的现状。

盐城市人民公园是盐城市最早期的公园之一, 盐城市烈士陵园位于公园内, 园内还有动物园, 并且设有小型儿童游乐园。烈士陵园纪念塔, 四周配植苍松翠柏, 显得十分庄重。园内树木高大粗壮, 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 身处其中使人心情舒畅。

公园中部是大型水域区, 水生植物应用较少, 只有少量鸢尾散生在河边, 河水散发臭气, 并且周边植物养护管理措施不够, 杂草丛生, 极大地破坏了人们游玩的兴致。

1.1.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公园建于早期, 且疏于管理, 在植物多样性规划上需要稍许改进。

(1) 古树名木的登记造册。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有关规定、建档立卡、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 (2) 增加色叶植物和水生植物。色叶乔木如, 银杏、鹅掌楸、榉树、黄连木等;灌木类如洒金桃叶珊瑚、大叶黄杨、红叶小檗等;水生植物类如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等。 (3) 加强植物养护工作。“三分种七分管”, 按成年树木树冠的大小来确定种植距离, 合理选用种植密度, 加强林木的管护和绿地的养护。 (4) 利用植物的围合性创造空间感。在私密性场所中, 运用小灌木密集栽植造景的方式来营造空间感。可以选用金叶女贞、棣棠、石楠、火棘、小刺柏、忍冬等。

1.2 盐渎公园

1.2.1 盐渎公园的现状。

盐渎公园绿化面积达30万m2, 占总面积51%以上, 公园有大面积的湖泊, 人与自然有机融合。作为新建成的大型绿地, 公园植物种类色彩丰富, 植物的养护工作到位。通过错落有致的植物种植, 使林缘线曲折变化、林冠线高低起伏, 以体现群落整体的韵律美。

1.2.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1) 加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保持绿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如在棚架、走廊栽植爬山虎、紫藤、常春藤、佛甲草、络石、爬行卫茅等植物。 (2) 突显绿地自身特点。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方文化特色, 以"绿底水魂"为主题特色, 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水世界和绿色和谐的生态园。

1.3 串场河景观带

1.3.1 串场河景观带的现状。

串场河景观带是一条长条形的河滨景观区。植物种类较丰富, 色叶树种考虑相对周全。然而, 公园内的土壤板结龟裂, 植物长势不好。植物死伤的原因主要是:土壤通透性差, 粘性重, 有机质含量低;公园靠近河岸, 河水含盐量大, 河道上还有船只来往, 水体受污染;河对岸有工厂, 有烟囱排放污染气体。

1.3.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针对不利的植物生存环境, 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改善:

(1)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有较强的抗逆性, 可以降低养护管理的成本, 节约能源;其次, 具有一定的普及性, 能够大面积栽培,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种植耐盐碱和抗污染性的植物。乔木可以选择:柽柳、冬青、雪松、黑松、栾树、臭椿、国槐、紫花泡桐、白蜡等;灌木类:紫穗槐、雀舌黄杨、金叶女贞、金边黄杨、龟甲冬青、小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草本地被类:马莲草、黑麦草、黄习菜、碱蓬、盐灰菜、蒿子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3) 建立复层生物群落结构。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重视植物配置的多样化, 建立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群落。如春季可以配置群落为, 雪松、垂柳、臭椿、女贞、紫叶桃、紫荆、榆叶梅、迎春、紫花地丁、苔草、马蔺、鸢尾、五叶地锦等;体现夏景的植物群落如圆柏、云杉、国槐、栾树、紫叶李、紫薇、石榴、卫矛、蜀葵、小叶女贞、木槿、珍珠梅、月季、美人蕉等。

2 结论与讨论

论文针对三块不同类型的观赏型绿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 分析绿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观赏型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对策。

上一篇:纺织结构下一篇:循环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