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2024-07-02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精选12篇)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篇1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摄影艺术, 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爱。家庭聚会、外出旅游、好友重逢、情人见面、亲人团聚……无不以摄影留念作为其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正是因为摄影艺术得天独厚的广泛性群众基础, 才使它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 而且成为新闻传播、宣传报道、科学研究、军事侦察、地理探测等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多样性是摄影艺术最为显著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 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详细解读。

一、技术手段的多样性

摄影艺术的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上。

传统的摄影, 只有胶片摄影一种技术手段, 即使物体形态通过透镜先在感光片 (胶片) 上曝光, 构成潜影。再把曝光后的感光片经过显影或定影等技术处理———化学处理, 得到明暗程度与物体相反或色彩与景物互成补色的负像 (即底片) 。最后使感光纸 (相纸) 通过底片曝光, 再一次经过显彩和定影等化学处理, 得到明暗程度与色采用与被摄物体一致的正像 (正片) 。

而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摄影艺术早已打破了胶片摄影一统天下的旧有格局, 出现了技术手段多样化的新态势。其中主要有以下几大新的摄影技术手段:

其一是数码摄影技术。这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摄影的一种高科技手段。它通过影像数字化器将像片影像转变为“像无灰度值表示的陈列, 存储在磁带中, 再用电子计算机作各种影像处理。也可以通过数模变换再现影像。在解析摄影测量、数字化自动测图、遥感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一般的数码照相机, 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宠。

其二是全息摄影技术。这是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 (振幅、相位) 的一种摄影技术手段。它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它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 (强度) , 而且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它再现的图像具有三维立体感。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存储、生物学与医学研究、军事技术等领域。

其三是红外摄影。它利用红外线原理与技术, 具有可以穿墙越壁的拍摄功能。

此外, 还有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等等, 可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 均可以拍摄。

由此可见, 摄影技术手段的多样性特点, 是显而易见的。

二、艺术样式的多样性

摄影艺术样式的多样性, 也是摄影艺术整体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摄影艺术按作品题材分, 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宣传报道摄影、广告摄影等等。

按画面颜色分, 分为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两种。

按技术手段分, 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摄影、数码摄影、胶片摄影等。

由此可见, 摄影艺术样式的多样性, 也是十分鲜明的。

三、艺术流派的多样性

摄影艺术流派的多样性, 也是其整体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就世界范围考量, 摄影艺术可谓流派众多、异彩纷呈, 其中主要有纪实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各派均有不同的艺术主张, 其作品也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限于篇幅, 不一一赘述。

四、拍摄方式的多样性

摄影艺术拍摄方式的多样性, 也是它整体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按拍摄的视角分, 分为正拍、仰拍、俯拍、前拍、侧拍、背拍等。

按拍摄的方法分, 分为抢拍、摆拍两种。

按拍摄的地点分, 分为室内拍、室外拍两种。

按拍摄的时间分, 分为昼拍、夜拍两种。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篇2

摘要:

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从表现上还是空间的装饰性上,都无法摆脱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各种纤维材料的产生和运用,也促使了纤维艺术向着更为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纤维艺术;纤维材料;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

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

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 ,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现代纤维艺术的制作手段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甚至是借用了许多其他工艺的制作手段,一件作品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体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现代纤维艺术家们在研究纤维语言时,基本上由两种倾向:仍然利用传统纤维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开发新的纤维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法。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使作品具有新的形态,显示强烈的个性。”传统的纤维艺术特别是编织类的作品,一般是由设计师设计好画稿,由制作工人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的,其制作方法和过程完全是在有序中进行的。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纤维艺术家自己完全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他们不再按稿而作,而是将制作的过程变为创造的一部分,为了创意和情感的表达,他们打破传统的制作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向过程中亦实现了个性化的反叛。蔚然成势的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信息时代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和多样性发展的趋势,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加入到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随着纤维艺术展现面貌的千姿百态,纤维艺术的创作手法也不在于拘泥于传统:缝缀、捆绑、印染、刺绣、粘贴、照相印刷、转移印、烙痕、装置、声音、灯光、塑型灯都成为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形成,带给人们崭新的视觉感受。”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篇3

关键词:进步;发展;语文学习;基础;兴趣

一、作业多样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1、善于发现课内和课外作业。作为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在作業方面一定要保证学生的新鲜感,避免作业枯燥乏味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情绪。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确保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作业的趣味性,充分了解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情况,善于发现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内容,通过借鉴和学习以及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布置科学有趣的作业。

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作业技巧,注重作业的独特性。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大多停留在书面上,无法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隨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作业形式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课内外作业,拓宽作业的宽度和深度,在不断的实际工作中摸索作业设计技巧,使得作业形式能够丰富多样而不是单单拘泥于一种形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提高小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让作业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作业形式走向多样化的措施

1、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所以,作为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作业对学生的帮助,还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如果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样的,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只能被动的完成作业,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丧失求知的欲望。现代的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作业形式应该灵活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

2、增强作业的灵活性。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作业效率不高、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作业单一固定的模式造成的。如果作业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必然会使学生对作业始终处于新鲜的状态,能够保持一定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完成作业的动力。作业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业的形式并不能固定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达到教学效果。有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诗词和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默写或者听写,作为外校生可让父母帮助孩子听写完成,住校的学生可让老师和同学帮忙听写,之后教师会抽查检测,这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种作业也可以按照写人、写物、写事等来分类进行抄写和默写,或者按照动词、形容词等分类默写和抄写,也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类整理默写下来,也可以将生活中的趣事写一写。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了词汇量和知识储备,也大大调动了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设计时代感较强的作业。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也是十分关键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比如在学习完《西门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作业:(1)你认为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2)如果要送给西门豹一块牌匾你要在上面写什么字;(3)历史上的有为清官有哪些;(4)制作一张和清官有关的手抄报;(5)对于贪官你有什么整改措施。这几个都是教师设计的作业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有选择的完成。这使得很多同学能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不同的作业形式,施展自己的才华。根据自己选择的作业题目收集材料,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4、增强作业实践性。就目前而言,很多的小学生都不喜欢写作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们在作业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布置作业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而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安排的作业一步步完成,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学习了《景阳冈》一文后,告诉学生武松英雄大哥大学毕业闲赋在家,并让学生扮演武松,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经验寻找一份工作。通过实际演练探索人物特点,认真阅读原著。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课外知识,增强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5、增强作业的自主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当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大多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一直在教学中占中心位置,作业的布置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己教学情况而布置,很少有对学生情况的考虑。作为教师应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放开作业形式和布置作业的权利,最大的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对于小学语文作业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影响。与从前的作业形式相比,如今的语文作业更加的丰富多样;灵活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课内和课外知识都能够更加丰富,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周建叶.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性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6,07:90.

[2] 姚菊萍.基于2011版新课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文学教育(下),2013,06:59-61.[3] 冯敏.小学语文“快乐作业”的思考与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20:63-64.

[4] 仲小波.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109.

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篇4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

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 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诗歌创作中, 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 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 恰当的用典, 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因此, 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 巧拙新陈, 险易浅深, 浓淡肥瘦, 靡不毕具” (《唐音癸签》卷六) 。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 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杜甫善于体贴物情, 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使意与境浑, 心与物共, 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 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 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 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 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国家的倾覆, 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比较直露, 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也就是移情入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接触外界的物镜,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着对外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 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具有浓郁的诗意。杜甫在这里即是表现的正是有我之境, 在诗中作者看到的是: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道出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明为写景, 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 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杜甫虽然有悲观的时候, 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性格的重要方面。诗人在创作中主要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 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杜甫虽身逢乱世, 但毕竟是从盛唐走过来的, 盛唐的雄风时时吹拂诗人激荡澎湃的心胸。杜甫生于唐睿宗天元年间, 开元元年他才两岁, 可以说他是和开元盛世一同生长起来的。诗人从小就才情四溢,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 嫉恶怀刚肠” (《壮游》) 。杜甫二十多岁游吴越, 过了八九年的豪爽生活, 盛唐时代赋予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 诗人借景抒情, 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展现了一个境界开阔、雄浑的意境, 塑造了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高大形象。《房兵曹胡马》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诗风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诗人以马喻人, 用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志士的壮志雄心, 诗歌的意境开阔深远, 反映了诗人青年锐意进取的建功立业精神。

即使是在战乱之中, 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一点没有改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诗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 。此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抒发了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心情, 如万斛泉源, 出自胸臆, 奔腾直泻, 其诗歌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意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 他十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 这一人格特点使杜甫创作出了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 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写景诗、田园诗及交往诗中。他以诗人的热情和敏感去感受生活, 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去描绘它们。在他的笔下, 春雨、秋花、细麦、娇莺都和他建立了亲切的朋友关系, 充满了蓬勃的生趣。如:

鹅儿黄似酒, 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 无行乱眼多。

——《舟前小鹅儿》

把鹅儿写的天真烂漫, 好像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 多么逗人、多么可爱。

二月六夜春水生, 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鸶鸂鶒莫漫喜, 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

诗人使用纯口语, 写春水漫生、水禽嬉戏, 诗人也如欣喜的水鸟一样, 也感到了春光的召唤。杜甫就是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 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在一首《春夜喜雨》中, 诗人更加描绘了春雨的可贵及诗人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流水对, 把春雨的神韵灵活刻画, 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 赞美春雨的体贴人意, 适时而来, 不声不响地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通篇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 却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诗作在诗人的作品中也不少, 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 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 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江亭》) 。“仰面贪看鸟, 回头错应人” (《漫成二首》其一) 。“野船明细火, 宿鹭起圆沙” (《遣意二首》其二) 。“芹泥随燕嘴, 花蕊上蜂须” (《徐步》) 。“仰蜂粘落絮, 行蚁上枯梨” (《独酌》) 。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杜甫是一位多才的诗人, 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 晚年惟好静”, 但在他的作品中毕竟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 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 疏灯照水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泼刺鸣。

——《漫成一首》

纤维艺术教学设计 篇5

本次展览以“回归与超越”为主题,展出来自美国、英国、波兰、加拿大、意大利、瑞典、丹麦、德国、巴西、荷兰、澳大利亚、格鲁吉亚、韩国、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吉林大学美术学院、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等80余所综合大学艺术院校及职业技术高校的300余件作品。祖籍南通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也携其大型纤维艺术作品《喜马拉雅》参展。南通本地参展作品16件,其中,南通市副市长朱晋的刺绣作品也被特邀参展,以展示南通纤维艺术的发展风貌。

当代纤维艺术发源地是瑞士的洛桑,正是从那里开始点燃了当代纤维艺术最初的薪火,开创了世界纤维艺术新的视野。从1962年开始到1995年的33年时间里,洛桑双年展共举办了15届,每一次展览都推动着这一领域的艺术创作向前发展,新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段使它逐渐摆脱传统壁毯艺术的束缚,成为人们尝试、表达艺术观念的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的作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视觉,扣动着人们的心弦,激发着人们的思考。洛桑双年展的停办,在某种程度上令国际纤维艺术失去了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

自然之源自然和生命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对于自然和生态和谐的关注是本次亚洲纤维艺术展的焦点之一。众多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赞颂,无论是灵感来源还是表现手法,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叶都是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篇6

在西方美术史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从古代世界吸取灵感的热潮,而拉斐尔前派的古典主题应该算是欧洲世界对古代的最后一顾。从社会学角度说,拉斐尔前派是十九世纪英国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拉斐尔前派的年轻艺术家面对一个逐渐开始由机器主宰的时代和实利主义的时代,既无法接受,也无力改变,所以转向于怀念早期文艺复兴和中世纪,他们毕生都生活在梦想里,用远离现实和功利的古老传统来滋养他们的梦想。他们对美与艺术的追求贯穿着对实利主义的蔑视,他们的艺术之路是一个由怀旧、浪漫到象征、唯美发展过程。

总体来说,拉斐尔前派还因其在艺术观念上的进步,艺术创作上的积极主张,艺术实践上的突破与创新对于英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近代“古典主义”美术向现代艺术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奠定了拉斐尔前派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成为英国画坛最具影响的画派之一。

事实上,拉斐尔前派在形成之初,并没有明确的宣言和宗旨。他们的纲领只存在于每个成员头脑之中的印象而已,因此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性。

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福特•马道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 1821—1893)

尽管福特•马道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2]从来不曾是这个派别的成员,但他可能算是他们的鼓舞者和引导人。他促成了拉斐尔前派所沿用的原则,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成员。他和拉斐尔前派的成员交往甚密,虽然事实上他从未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但并不妨碍他的作品和他们基本一致,也不可能把他与拉斐尔前派在英国绘画史中分开。

布朗在1852-1865年间,绘制完成了自己代表作《劳动》,画面以一群在一条纵深延展的汉普斯顿大街上掘土的工人修路为主题。虽然只是劳动的一个瞬间,但各种情节充斥着画面,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劳动》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画家想用这种繁琐和强烈对比构图手段来启发观者思考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民主与自由。画面上有身着礼服的绅士、铲土的工人、打着阳伞的淑女,有捧着鲜花的衣着破烂的人、还有奋力工作的童工、以及悠闲地骑着马的贵族、远景处还有悬挂着广告牌的流动宣传员。

画面在处理手法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当时的学院派的色调相比,显得更加明亮,有着明显的室外写生的效果。但是对形体的依恋,体现着布朗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阴影过渡中虽然已经抛弃学院派的程式法,但仍然流露着淡淡的痕迹。整幅画场面宏大,层次丰富,色彩也宁静而抒情,不仅深入地刻画细节,在众多情节的组合上显得密而不乱,使观者不由地赞叹艺术家对画面的把控能力。从整体来说,作为拉斐尔前派的先导者,布朗开创了拉斐尔前派的“忠实于自然”艺术语言,开始面向下层社会,同情劳苦大众,体现出自我的一种情感,以及稍显生涩的象征主义。

2、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1827—1910)

亨特1827年4月生于伦敦, 184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开始画家生活。在此时期,亨特从研究前辈大师的作品中获得一种启迪,觉得一个画派的衰落,全在于后继者的盲目跟从,没有从自然提供的雏形事物中探索新的艺术规律。他决定走自己的艺术道路,把眼光直接盯向自然。1847年亨特参观了布朗的画,深受鼓舞,一度拜其为师,1848年与米莱和罗塞蒂一起组织拉斐尔前派后,在理论上他是最忠于这个组织的一人。 但是其作品大部分都具有宗教道德的说教意义。

1853年完成的《道德的觉醒》,从画面看,首先就会为画面主体的女孩那一张迷茫眼神所吸引,抬眼望着上方,空洞的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痛,与其旁边高兴歌唱,一边弹琴的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冲突让观者产生一种难以平静的矛盾感,从而去探求画面所蕴含的真正的艺术主题。画面的色彩十分丰富,女子身上的白裙,以及白裙角复杂的装饰图案,钢琴的木边的机理,钢琴上的自鸣钟,以及花瓶里紫色的插花,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桌子底下的猫,和猫前边的那只死去的小鸟,墙上华丽的挂毯上的小鸟啄食庄稼的内容,以及壁炉上那一个隐约可见的萎靡女子,都在揭示这是一段不伦的情感,这个女子只是他身边男人的一个玩物,只是镜子中那明媚的阳光可能告知人们还有一个灿烂的空间。这也是拉斐尔前派艺术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寓教于画,激起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但也有一些其它题材,如1852年完成的这幅《迷途的羊群》,画面上一群绵羊站在悬崖边吃草嬉戏,画面色调柔和,构图细密,而又错落有致,每只小羊的动态神情皆不一致,悬崖边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远处湛蓝的海水一直延伸到天边,一种春意盎然,宛同柔和阳光照在身上的感受扑面而至,在这牧歌田园风光的描绘中,呈现出耀眼的色彩。这是典型的拉斐尔前派“忠实于自然”原则的写照。

亨特的造型严谨,刻划入微,色彩把控能力出众,这使得其在油画的表现力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都是其他拉斐尔前派的成员所不能比拟的。其作品具有理性、秩序之美。在运笔技法上层层罩染,以精致、工细的笔触追求“照片式”的逼真效果。但是其神秘主义和宗教情节过于严重,尽管当时其作品深获好评,但其“古典主义”色彩浓重,主题是回归情节最重的一位。这种倒退的发展,使其在美术史发展历程上的地位深受影响。

3、约翰•埃弗雷特•米莱(John Euerett Millais 1829—1896)

1829年6月8日,米莱出生在南安普敦。12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此后又多次获奖,有着“天才”之誉。1847年结识亨特之后,深受影响,决定把亨特最早运用的写生方法作为自己的绘画基础。实际上以自然为基础这一原则,是拉斐尔前派共同遵循的原则。

《盲女》画了一幅雨过天晴的自然美景,青黄色的草地延展到蔚蓝的天边,天空中彩虹高挂,草地上有着飞鸟、牛羊,充满了清新愉快的氛围。盲女与其伙伴依靠在一起,似乎在聆听小伙伴给她描绘着天边彩虹的美景,陷入无限的遐思之中。盲女左手紧紧地拉着伙伴的手,右手拉着身边的小草,似乎通过这些来体味那些她看不到的真实,衣服上的补丁,笨重的鞋子,以及膝盖上的手风琴,都揭示着这是一个穷苦的下层人民。虽然画面有大块的红、黄热烈色调,但那种淡淡的哀伤情调充满了整个画面,甜美的田园风光无法掩盖盲女给观者内心留下的忧郁与哀伤。

米莱的本性与罗塞蒂相比,缺乏后者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与亨特相比,又缺乏亨特那种道德说教的狂热性,但他却将写实的艺术引入了诗一般的境界。米莱的感伤与浪漫情调在1852年的《奥菲利雅》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作品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亚是残酷的宫廷复仇的牺牲品,她的父亲因参与宫廷阴谋而被哈姆雷特所杀,而她深爱的王子哈姆雷特却又远走他乡。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阿,奥菲利亚最终发疯,整天唱着歌游荡在田野之中,呼喊着哈姆雷特,最终落水而死。

画面中是一个平静、超脱的场景,就如同莎士比亚描述的一般,衣服四散展开,奥菲利亚如同美人鱼一般漂浮在水面上,嘴里还哼着古老的歌谣,圣洁的面孔上流露出无忧无虑的快乐以及难以言说的评价。溪边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水中青苔似乎也在缓缓流动,奥菲利亚手中的花环也散开随水漂流,一切都显得宁静而优美,没有一丝濒临死亡的恐惧与压抑,溪边倒垂的发着嫩芽的柳树,以及青翠着装的水草,使得画面的优美气息更加隆重,似乎在说,奥菲利亚终于脱离了这个苦难的世界,飘向自我理想的天国。那极为浪漫而感伤的内容与梦一样的景色中显得更加动人。

米莱的艺术是多产的,但他也是最早脱离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特征的。可以说,他曾把“对自然对象的细致描写”作为创作原则,但只是视为一个基础,拉斐尔前派的经历就是他艺术生涯打基础的一个阶段。很快他就成为了拉斐尔前派的反对者。他背弃了室外作画,创作主题也不再是那些严肃的寓意事物,细节也不求精确,代之是一些符合学院派审美情趣的激情场面。晚年被推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4、但丁•加布瑞尔•罗塞蒂 (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 1828—1882)

1828年5月12日,罗塞蒂出生于伦敦。孩提时期就沉浸在但丁的诗歌海洋之中,最终选择但丁这个名字,以表示对这个大诗人的崇拜,这些对他艺术生涯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其性格难以适应学院生活,使其不能有足够的耐心接受系统的艺术基础训练,这也是其艺术的缺憾之一。由于其文章书写出色,参加拉斐尔前派后,他就成为这一运动的理论代言者。

罗塞蒂先后拜过布朗、亨特为师。其中亨特让其构思带有文学主题的构图,这才使罗塞蒂、亨特、米莱结成了亲密的艺术友谊,共同发起拉斐尔前派运动。

罗塞蒂1950年的《受胎告知》画面甚为简洁,气氛庄重,圣母优雅地坐在床角,眼神中充满着矛盾,天使手持百合站在一边,一只信鸽从窗子外飞入,白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使得人物与主题显得圣洁而高雅。这幅画赋予宗教题材以象征性的细节和色彩,可以说充分地展示了拉斐尔前派的审美观念,画面一改学院派的厚重与真实感的塑立,画面充满明亮的色彩,有一点点不符合透视,装饰性和诗意感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展出后所遭遇的舆论抨击中,罗塞蒂还借《萌芽》杂志予以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艺术与文学融合一体的新理论。可是不久随着更大的责难声而至,罗塞蒂一度想放弃绘画,去专心创作可以表达幻想,浮现他对中世纪生活所梦想的一切。此时,他用水彩画了很多这样的题材。总体上来说,罗塞蒂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活动十分短暂,他在1850年以后就更多迷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除了用水彩构思一些画稿,主要是在寻求但丁的诗篇中的中世纪的诗情画意。

罗塞蒂深爱的妻子伊丽莎白•西达尔在1862年因吞食药物过量去世,使得罗塞蒂深受打击,在感情的伤感中创作了以但丁诗歌为内容《贝亚塔•贝亚特利齐》,这应该是罗塞蒂最典型的理想作品之一。

《贝亚塔•贝亚特利齐》这个名字是但丁长诗《新生》里所写的一个作者钟情的女子;但丁九岁与其相遇,十八岁时再次相遇,这个美丽的女子便深深地留在但丁的心中,但不久就嫁给了佛罗伦萨的一个银行家,但二十五岁便郁郁而亡。但丁悲痛欲绝,整理出诗集《新生》,但丁在诗中对其予以理想化,使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一个完美形象。

画面前方一只红色的鸽子叼着一只白色的罂粟花,这是一种明显的颠倒手法,意图生死的颠倒。在贝亚特丽齐的形象后面还有两个隐约可见的形象但丁、爱神。还有一只古代的日冕,上指九点,这是贝亚特丽齐死亡的时间,也是西达尔接近死亡的时间,这里画家把现实与理想进一步融合。整体呈十字形构图,也暗示着——贝亚特丽齐与西达尔都是为爱献身的人。

罗塞蒂的大量后期作品都没有实在的叙事内容,它们仅仅是唤起一种情调、梦想、诗意或另一个世界的联想。而且人物总是头发像一团火样浓密,脖子表现得修长而极具魅力,嘴唇总是厚厚的。

这种非叙事性和唤起某种情调联想和神秘的寓意的手法代表了一种象征主义的特点。象征主义风格在19世纪下半期广泛流传,也可以说是写实主义向印象主义过渡的风格,其创始人正是罗塞蒂。

罗塞蒂、亨特、米莱三人组建了拉斐尔前派,他们都锐意改革,力图寻找绘画的新出路,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难以以一个风格来形容,因此拉斐尔前派的艺术风格应该说具有多样性。

公众开始肯定该协会的艺术意义的去向,有的将其定义为英国美术的未来象征。

实际上拉斐尔前派的出现,为英国艺术摆脱传统加之的沉重负担,从形式主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是因为已丧失生机的管理和公式开始被怀疑。自然被看作是真实和美的丰富的宝库。画家对自然应持之以恒地从中探求启示和灵感,只要他不是自然主义地模仿,他的作品就能获得生机勃勃的美感。

作为“协会”这一组织活动,拉斐尔前派延续的时间并不长,成立之初还吸收了一些成员,大约三、四年内出现了松散现象。到1854年正式解散,各成员也不再在画布上签署共同的符号,各自自由地去探索个人的艺术风格。米莱斯最早脱离拉斐尔前派,后来还成为了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亨特则沉迷在宗教题材里,成为19世纪下半叶宗教画的大师。只有罗塞蒂还坚持着拉斐尔前派的立场,但更多地也把兴趣转移到了诗歌上面。拉斐尔前派的部分成员把他们的艺术主张移植到了文学领域,其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唯美主义特征,并且否认诗歌的道德内容,主张诗歌要达到肉的灵化、灵的肉化,最终进入“灵肉合致”的境界。

注释

[1]一译为先拉斐尔派、或前拉斐尔派、先拉飞注意。

[2][英]J•厄耐斯特•费桑.拉斐尔前派.世界美术,1980年第3期.14页

[1][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陈叔平、周俊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英]威廉•冈特.拉斐尔前派的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4]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5]李建群.英国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665

[8]朱伯雄.拉斐尔前派.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9][英]西蒙•威尔逊.罗塞蒂,伯恩-琼斯——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绘画.世界美术,1986年第3期。

[10]张志伟.中国需要感伤惟美主义——由维多利亚时代绘画想到《盲女》在人心中的永恒.艺术评论,2006年第7期。

[11]唐晓琴.谈罗塞蒂的创作原则和风格——〈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赏析.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2]徐盾.拉斐尔前派绘画中的爱情道德观念.艺海.2007年第1期。

[13]李晓华.论拉斐尔前派运动从绘画到诗歌的延伸.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篇7

一、传承经典的高比林艺术

20世纪90年代初, 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大学教授基维·坎达雷里两次应邀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在“作坊”式的创作环境中, 他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体悟Goblelin技法丰富的编织语言, 实践纤维壁挂的设计制作。古老的Goblelin编织技法从此在中国的纤维艺术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成为我国艺术家进行纤维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次展览中, 运用传统的高比林技术创作的作品比例相对于以往几届展览而言, 数量上有所减少, 但高质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第七届双年展的银奖作品《织晓》, 以及铜奖作品《家园》都体现了高比林壁挂经典艺术的价值取向。三件作品都由作者亲自制作, 均采用了传统的羊毛编织工艺, 技艺精湛、表现深入。比如说由中国青年艺术家郑丹创作的获得本次展览银奖的作品《织晓》, “织”一字体现出作品对于纤维材料制造技艺的礼赞, 各种微妙的的色彩变幻被作者细致的表现出来, 通过艺术家高超的织造技术, 传神的表现出如烟似雾的视觉形象, 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获得铜奖的作品《家园》深深者的打动了我。羊毛织造的作品看上去有些粗糙的质感, 正中是一棵茂盛峥嵘的大树, 大树的树杈上坐着一个头戴王冠又让人感觉有些神思哀怜的女性, 大树下的左面和右面分别游离着两位同样感觉萧索的男子, 整幅作品充满了凄凉的美, 单色但层次无比丰富的设计使作品更富于意境, 如同诗歌一般。

观看本次展览的高比林壁挂作品, 不难看出, 作品大都体现出经典艺术的倾向, 专注于艺术本身, 呈现出传统的、手工的、平面的基本特征;对编织技艺有着较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坚持艺术表达的纯粹性;以探索纤维艺术本体语言为基础, 将创作者和制作者集于一身、融为一体。

二、生活化的艺术表现

纵观新千年开始的“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各届展览, 我们不难发现, 纤维艺术虽源于纺织, 关乎纺织, 但当代的纤维艺术实质上已经超越了自身定义的边界, 新的材料、技术和工具扮演了改变艺术语言的重要角色。科学和技术创造了新的存在方式, 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的、更加开放的当代纤维艺术新境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兴行业, 纤维艺术跟其它的艺术类别相比较, 毋庸置疑,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活化。纤维用品服务于生活、纤维艺术品装饰生活、表现生活, 与生活紧密衔接, 纤维艺术不仅聚焦于艺术的本身, 更呈现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关注。许多纤维艺术作品从材料的选择、作品的设计与构思、都跟社会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回归社会, 成为一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艺术。南通展年的纤维艺术展览贯彻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越来越突出的呈现生活化的艺术倾向, 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成为审美的很大一部分内容, 作品呈现出与经典艺术作品截然不同的追求和面貌。在本次展览中, 大量的作品不拘于传统的高比林艺术形式, 把当代艺术中三维的、装置的、多媒体的等各种手法、各种媒材都积极地运用到实验性的探索与表达之中, 以求更好的表现生活的内容和生活的感受。第七届双年展中最吸引观众的作品是用800斤毛线编织而成的高8米、宽4米40的巨型大毛衣, 是中国青年艺术家马韫慧和她的家人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这件体型庞大的铜奖作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来自福建的工艺美术大师阮少珍的作品《可餐》是用丝绵和丝袜做出来的一筐筐“土豆”,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体现出普通生活的一份温馨。绝妙的构思、逼真的造型让几乎所有的人看到“土豆”的瞬间都很好奇, 纷纷驻足观看, 伸手触摸, 甚至要带回家去模仿制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 更让不了解纤维艺术的普通观众感到亲切, 缩短群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感, 改变当代艺术在群众面前高端而曲高和寡的形象, 为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广阔的群众基础。

三、中国传统刺绣绽放光彩

在当代欧美艺术的牵引之下, 当代中国艺术曾经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语境, 而今在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 它又正在逐渐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中国传统刺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回归本土的探索方式, 在展览中绽放出夺目光彩。中国刺绣经过千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门类, 日用与观赏两者即可兼容并蓄, 又可分而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因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扫荡, 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审美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曾经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都留有身影的刺绣艺术渐渐远去。现在, 随着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兴起, 刺绣艺术不但焕发出新的光彩, 更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成为表达的方式, 开始走向纯艺术。在第七届纤维艺术展南通展年上, 出现了许多构思巧妙、工艺技法高超, 及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优秀刺绣作品。有一件立体作品坐落在展馆的地板上, 远观富有几何感、构成感, 走近观看会发现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柱头都被绣上了植物的小像, 植物品种各个不同, 但都绣得精致, 雅致。生动具象的刺绣形象与抽象、几何方正的立体造型相映成趣, 丝线与木材等天然材料组合在一起又和谐的透出一股自然清新的格调。本届展览的唯一一件金奖作品《荷韵》, 就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洪兴宇与其研究生丁剑欣创意设计, 河南汴绣作坊的残疾人工匠在艺术家指导下制作完成的一件优秀作品, 刺绣针法与设计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出绚丽又自由飘逸的东方美。

总之, 在今天的中国, 纤维艺术以当代艺术的姿态伫立, 在众多纤维艺术家和参与者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在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 我们看到中国的纤维艺术在当下, 即不忘对经典的高比林艺术孜孜探寻, 还使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更在“生活”的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美学发展的新潮与主潮的今天, 不但发挥纤维材料柔软亲切的材料特质装饰生活, 并实时着眼于身边生活细节, 创造出让观众即新奇又感觉亲近熟悉的作品。在当代艺术的“生活美学”世界性潮流下, 在当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创造的模式比纤维艺术更具生命力, 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主流, 一直与人类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

摘要:从2000年至今,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经举办了7届, 对推动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七届纤维艺术展盛况空前, 参展作品即传承经典的高比林艺术, 又有关注生活的当代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刺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回归本土的探索方式, 在展览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关键词:纤维艺术,当代艺术,高比林,刺绣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现状分析[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5)

[2]刘悦笛.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J].艺术百家, 2010 (05)

实用艺术形式美的多样性与统一 篇8

形式美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经过长期的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美的外在形式虽然与美的内容不直接相关联,但总是体现着某种内容、意味;离开美的一定内容,它就不是美的外在形式。

人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形式创造了差异,美即为形式,艺术存在于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

现今,实用艺术的门类不断被细分,实用艺术形式美的多样与统一便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

二、形式美在实用艺术中的体现

(一)服装设计

形式美法则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其主要有比例、平衡、韵律、视错、强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借用不同手法创造并诠释着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即运用美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组合点、线、面、体,形成完美造型的过程。

1. 点在空间中起着标明位置的作用,具有注目、突出诱导视线的性格。点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形态,以及聚散变化都会引起人的不同视觉感受。在服装中小至钮扣、面料的圆点图案,大至装饰品都可被视为一个可被感知的点。我们了解了点的特性后,在服装设计中恰当地运用点的功能,就会收到出奇不意的艺术效果。

2. 点的轨迹称为线,它在空间中起着联贯的作用。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它具有长度、粗细、位置和方向上的变化。不同特征的线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服装中线条可表现为外轮廓造型线、分割线、省道线、褶裥线、装饰线、面料线条图案等。服装的形态美的构成,无不显露出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 线的移动形迹构成了面。面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不同形态的面又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服装中轮廓、结构线和装饰线对服装的不同分割产生了不同形状的面,同时面的分割组合、重叠、交叉所呈现的平面又会产生出不同形状的面,它们之间的比例对比、肌理变化和色彩配置及装饰手段的不同应用能产生风格迥异的服装艺术效果。

4. 体是由面与面的组合而构成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也将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体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的基础要素,设计者要树立起完整的立体形态概念。一方面服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的形态,以及运动时人体的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体的创意性设计也能使服装别具风格。

(二)工业产品设计

一件成功的工业产品,除必须符合“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外,还要有较好的宜人性和与使用环境的和谐性。现代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产品造型设计时,产品形态的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物理体积和外观形态的创造上,还应使产品具有美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事物总是以千姿百态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探究美的形式是寻求美的现象和美的作品一般通用的原则。形式美首先见诸自然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体等均有诸如秩序、比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连续、间隔、重叠、反复、疏密、粗细、交叉、一致、变化、和谐、生机、发展等形式特征,由此种种形式特征构成的美感,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美,被认为是一种最自由、最纯粹的美,而在种种形式特征中就包含了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对于现代产品造型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规律性很强的形态所具有的特征称为单纯。所谓规律性,是指构成形态要素的大小、方向、位置、夹角等。单纯化的肯定形式要求构成要素少,结构简单,形象明确。单纯化的形体虽然结构简洁,但仍可构成较复杂或意义深刻的形态。因此使产品简洁单纯是现代产品设计中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产品造型设计就是将各具特征的形态要素赋予新的秩序,使之体现出一个总的规律和特征的活动。秩序并非要求完全一致、千篇一律,秩序是个体的多样性在整体中的统一,秩序本身就是和谐,这是形式美的最高原理。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由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建筑形式美法则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为了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这些法则,注入新的内容。传统的构图原理一般只限于从形式本身探索美的问题,显然有局限性。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师便从人的生理机制、行为、心理、美学、语言、符号学等方面来研究建筑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这些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无疑会对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形式美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设计艺术。它的形式美带有一种生命感,使得静止于平面的物体有了形态的感受。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解剖的。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形式美往往就是主体所认识的客体外部形态特征和内在的理性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明暗结构。

由于光的作用,在具有体积和空间的物体上产生亮部和阴影,从这里人们发现了“明暗五大调”这个直观的现象。五大调在绘画中的运用,解决了二维画面上表现三度空间感的难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画家们又发现了光照在千姿百态物体上所产生的变幻无穷的光影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等更加深层的美的规律。而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发展和应用,使画面上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更为准确、真实。

2. 光的色彩。

古典油画,光与色是分离的。所谓“色彩”不过是固有色与明暗的表面叠加,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当西方光学家把太阳光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并且研究出红黄蓝是所有颜色的基本原色之后,画家们发现环境的色彩对画面主色调有重要作用,以及物与物之间在色彩上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光与色这些基本原理的发现,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得到普遍应用。

3. 构图。

西方油画的构图,从表层来看,三角形、锯齿形、弧线、十字形、X形、L形等几何形应用十分普遍。这些简单几何形的运用,使复杂、繁琐的画面趋向条理化,从而起到突出主题和主体的作用。从深层来看,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使构图更科学化和更理性化了。对立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统一和变化不仅指形体的组合,而且指色彩的组合,通过对形和色的秩序化、条理化、重复变化等配置,使之产生音乐般的节奏美感。

(五)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无论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为笔墨。笔墨不但代表了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中国画在用色上有自己独特之处,以画法分有白描画、浅绛山水画、青绿山水画、水重彩画、没骨画、工笔画等用色方法。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利用水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浓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能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这迷蒙浑然的韵味,给人变化朦胧、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水墨画无论是它的表现方法还是独特的画面效果,都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可以说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中国画表现出的空灵飘逸,虚实相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三、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形式美是人们的一种艺术追求,是我们经常向往和不断追求的一种目标。形式美是一种社会科学和环境哲学现象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美的心愿愈来愈强烈。形式美存在于客观世界和生活之中。因此,形式美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存在。这个客观事物的美包括在自然界中提取后概括的美和变化的美,我们生存在这个自然界中,各种实用艺术形式包围着我们,自然中的美是客观的,是自然形象在客观事物中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艺术形式美,更无法彰显实用艺术独特的形式美。

实用艺术的形式美是人类由概念到实用艺术具象的再创造,实际上是在现代科学的水平上深化了形式同生命的联系,因而也进一步证明了美的形式就是适合于生命的形式,任何美的形式都是如此:服装的款型、建筑的结构、工业产品的造型、绘画的韵律、书法的线条等之所以成为美,就因为它们在多样与统一之中展现着生命的脉搏,呼应着生命的律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9.

[2][英]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英]鲍桑葵著.彭盛译.美学史[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8.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6]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任德山.中国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陈震邦等.工业产品造型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9]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现代纤维艺术的大众赏析 篇9

当下, 随着纤维艺术的种类由墙上走到墙下, 由平面走向立体, 从宫廷走入千家万户, 其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具的功能已为大众所熟知, 而辅助大众对纤维艺术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赏析, 从而推动纤维艺术在民间的发展, 是每个纤维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笔者认为, 对纤维艺术全面有深度的审美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纤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纤维艺术最早起源于欧洲, 早期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 到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形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起步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 追求类似逼真的照片或写实性绘画的装饰效果, 同时兼具纪念性和防潮保暖等实用性特征。这一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从业人员,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 纤维艺术迎来了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终于从传统的壁毯工艺中解放出来, 被冠以更多的艺术观念和表现语言, 从而真正步入艺术领域。这一时期随着一大批老一代艺术家的努力, 纤维艺术开始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纤维艺术逐渐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限制, 走向追求独特材料语言的新天地。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历经平面到浅浮雕, 再到立体化的“软雕塑”的探索尝试, 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单一化、平面化向立体化、空间化、多元化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 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提高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 人们对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进行着不懈的尝试, 纤维艺术已成为集材质、功能、空间、灯光、音效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门类, 为更多的人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盛宴。

二、纤维艺术的材料与表现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 各类艺术形式在不断尝试创新, 视觉艺术中不断涌现出新奇新颖的材料。作为传统工艺出身的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上, 也不曾落后, 甚至更为积极主动地在这个领域里拓展。

传统的纤维制造材料以天然纤维为主, 包含毛、丝、棉、麻、棕、藤等。而现在更多的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的使用, 为纤维艺术带来了新的审美意义和时代特征。如:纸浆、铁丝、稻草、塑胶、报纸、金属部件、矽树脂、光纤、金属网、玻璃、鱼线、人造皮毛……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要而有所选择, 为个性风格的体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而材料与形态表现往往是有机联系的, 材料的挖掘同时也带来形态表现的多样化。现代纤维艺术注重材料的工艺结构, 传统的编制技术仍然是发展现代纤维艺术的基石, 无论是緙织法﹑纬织法, 栽绒法都频频为艺术家采用, 成为纤维艺术最基本的结构语汇和美感来源。随着新材料的不断介入, 缠绕﹑环结﹑缝缀包裹、捆绑、粘贴、悬挂、排列等手段更是屡见不鲜。人们的视线由画面内容转向材质本身, 转向材料质感、空间结构、肌理触感、光线配置等, 进而引发对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的新奇感受。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上下了巨大的功夫, 或尽力体现材料的原始质感, 或尽力体现与原材料恰相反的质感, 很好的传达了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 诠释了艺术家的观念和思想, 在视觉上赋予全新的感受, 把司空见惯的初级材料加工并给予与最终不同的意义、价值及艺术性, 将多姿多彩的纤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纤维艺术的形式与种类

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 是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 长期对新纤维材料及纤维艺术作品构成形式关注的结果, 丰富和强化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力, 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纤维材料不同质感和体积为纤维艺术作品提供更多表现空间.传统纤维艺术作品多是以平面形态展示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 按构成形式可分为二维空间的纤维艺术形态和三维空间的纤维艺术形态。

二维空间纤维艺术形态中的二维空间, 指的是只有平面形式的纤维作品, 包含一切所谓的艺术家墙面壁挂和浅浮雕形式。这要求艺术家要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 处理好作品的形式与功能。包括承载墙的面积与作品的尺寸比例间的关系要适度;作品的肌理表现、形态轮廓要与承载墙的形态与功能相协调;还有材料的拼接、色彩的搭配……强调在限制中的发挥创造。

三维空间的纤维艺术形态通俗的说就是将纤维艺术从墙面拿到地面, 将平面转化为立体, 创造空间的三维艺术, 也叫软雕塑, 是现代纤维设计开拓的一种全新领域, 愈来愈为更多的艺术家们所偏爱.软雕塑”一词, 是对纤维艺术在三维空间展示的形象化表述.它的特点是其构成视线是多角度多方位的, 会受到室内空间结构、建筑功能及环境色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纤维艺术作品的造型、结构、材质、色彩等在整体环境中要多视角地考虑.同时配合特殊的照明与音效, 能使作品的色彩曼妙、肌理丰富、个性鲜明, 是纤维艺术与环境创造空间美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如今, 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种类, 进行着卓有建树的探索和试验, 使纤维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风貌。这些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的共同作用, 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 蔚然成势的纤维艺术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和努力下, 不断发展壮大, 为更多的人带来美的启迪与心灵的震撼!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2006.中国教育出版社.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 篇10

关键词:纤维肌理,认识,材料,技法,模仿,创新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多元化的艺术, 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从其表现形式、使用材料、技法的的多样性往往让初学者无从下手, 纤维肌理正是从纤维艺术中分离出来解决材料和技法的问题, 从而打破学生对材料、表现技法、空间认识的局限性。作为纤维艺术的基础教学课程, 是纤维艺术的设计创新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垫脚石, 其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纤维肌理的教学的步骤为认识——模仿——创新, 其中从模仿到创新是个循序渐进的重要过程。

(什么是纤维肌理?我们通常所说的肌理又称质感,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 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 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纤维肌理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使用材料和技法使作品表面呈现的纹理或构造组织, 不同的纹理给人的视觉感受迥异, 是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因素。)

一、认识

这里的认识是指对材料的认识。我们知道, 材料是纤维艺术设计的第一要素, 纤维艺术的创作如果离开纤维材这个载体就不可能进将其完成。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 纤维艺术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认识了解材料是纤维艺术中的不可或缺部分。提到材料, 在课堂中, 学生能给出很多日常见到使用的材料, 但经常是混乱无序的, 且约定俗成的材料使用方法对学生的思维也有所禁锢, 很难衍伸到创作中去。作为老师, 教学生“认识”材料, 一方面就是分类和归类, 通常我们可将材料通过材料形状、材料来源、材料质地、材料的固有形态、材料物理性能和使用性能等方面来分类。比如, 根据材料的形状分类可分为点状材料 (钢珠、石子、豆粒、玻璃球、纽扣等) 、线状材料 (线、绳、钢丝、细木棒、纸带等) 、片状材料 (纸张、木板、塑料片、石膏板等) 、块状材料 (金属块、石块、粘土、泡沫块、木块、泥块等) 等几个主要类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材料, 并将所熟知的材料归到这些门类之中, 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对材料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使用起来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 通过改变材料的外在形态来认识材料、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 一般可以通过材料的化整为零、软性材料的硬化处理, 硬性材料的软化处理来改变形态或外貌, 使之在外观上成为一种新材料, 其用途更为扩大化。例如吸管, 不同的学生改变其形态的方式不一, 有的剪成细颗粒状、有的剪成圆圈, 有的剪成花, 有的烙出花纹等等, 三十个学生可能有三十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是让学生知道材料的可塑性, 方法的多样性, 能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特性, 并为创作打开思路。

二、模仿

从模仿入手是纤维肌理课程训练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学生的模仿对象是自然, 从自然中发现肌理, 并将之用相片的方式捕捉固定下来。这里, 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呈现方式及分类, 为学生的收集打开思路, 从而敏锐地发现身边的肌理。为了讲解方便, 我将肌理划分为直接呈现的肌理和间接呈现的肌理, 在直接呈现的肌理 (属于视觉肌理1的范畴) 除了我们肉眼能在我们身边直接发现的外, 还有宏观世界中的肌理和微观世界中的肌理。所谓宏观世界中的视觉肌理主要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设备站在一定高度或有一定距离才能提炼到的, 例如山川、河流、城镇的分布、卫星云图等一些航拍图片等, 简言之就是肌理的大而小之;微观世界中的视觉肌理主要有树木的纹理图、冰花图、生物细胞图、电离子的运动图等一些需要早显微镜下看到的图片, 也就是肌理的由小及大。间接呈现的肌理主要是以创新的方式提炼的, 下面的章节我们会重点谈论。

我们用各种手法收集了完大量的肌理图片以后, 就开始对图片进行模仿, 这种模仿不是单纯的图片复制, 而是将图片的中的颜色或骨架 (构图) 提炼出来, 并以形式美的法则 (重复与节奏对称与平衡对比与统调等) 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就是对材料的选择、改造和搭配, 以不同的材料模仿相同的图片, 所表达出的肌理效果是迥然的, 这些就需要学生对材料特性的了解与掌握。

范例1, 以骨架 (构图) 为主的模仿。下图学生选取的照片为城镇的航拍图, 所选取的重点为城镇的划分格局和房屋的细节, 忽略颜色。左图所选的材料为白卡纸和透明吸管, (镂空的卡纸为房屋) 透明吸管垫在下面使房屋凸起道路凹陷产生浮雕的效果;右图以泡沫板为材料切割而成 (道路凸起, 房屋凹陷) , 手法简单, 但表现效果大相径庭, 达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三、创新

纤维肌理里的创新主要是感官感觉的提炼,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间接呈现。这些间接呈现的肌理中也有视觉的肌理, 这种视觉肌理不是以固态的图片形式出现, 而是以流动的形态出现。这里, 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常学生在这一环节有些不知所措, 从一个固态图片的简单提炼到一个流动形态的提炼可能对很多同学来说比较困难, 但这毕竟是设计的开始, 有尝试才可能有成功) 例如影片, 给我们比较强的视觉感受, 我们可以把这种流动的形态或颜色通过后期加工提炼, 通过肌理表现出来, 这里面综合了许多的元素:构图、颜色、材料、表现的方式。在这里就要提醒学生在设计中要以一个元素为中心, 其他元素辅助的原则。

在间接呈现的肌理中也还有听觉肌理, 主要是通过声音对耳朵的刺激而产生的心里感觉, 例如音乐, 不同的乐曲给人的心里感受不一, 爵士乐的明快的节奏、轻音乐舒缓的调子, 交响乐的宏大厚重, 摇滚的金属感等等, 这些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同理的还有味觉肌理和嗅觉肌理 (例如酸、甜、苦、辣、咸等) 等, 这些曾经在色彩构成中训练过的方法, 在纤维肌理的设计中, 除颜色以外, 还要结合材料技法将之表现出来。

这些间接呈现的肌理主要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灵感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来源) 发现生活中自己对灵感的感受, 并把这种感受通过肌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课余的时间, 随时都可以做这种小练习将作为一种创作的方式保存下来。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一个小小的肌理练习, 将之系列化, 完善化就是一个具有创意的现代纤维作品。感官感觉的提炼其实是内心的一种感受, 将抽象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具体化, 材料与技法的得当巧妙使用能使观赏者产生共鸣, 这便是肌理设计的美妙之处。在今年的纤维艺术本科生毕业展中, 一学生的作品《80后》, 表达的是当下社会中80后所承担的巨大现实压力与不自信的心理压力, 以及在这种压抑下内心的彷徨于惶恐不安, 也即是内心的挣扎与现实的荆棘, 他将自己这一系列感受提炼出来, 通过各种材料的选择试验, 就是硬性材料 (铁钉) 和软性材料 (衣服) 的结合, 点与面之间的穿插, 着重于以肌理的设计, 表现坚硬外壳下的密集荆棘, 让观众感同身受。见范例2。

设计就是在不断地创新, 而创新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模仿, 从模仿到创新, 这可以说是纤维艺术设计的一条捷径。纤维肌理设计作为纤维艺术设计中最为基础的课程, 为后续的平面纤维艺术和立体纤维艺术解决了基础方法问题,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空间内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始终要条理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融入到纤维艺术设计中, 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逐步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注释

纤维艺术视觉语言的分析与研究 篇11

孟婷

现代纤维艺术是一种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的独立艺术形式,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关于现代纤维艺术的相关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开始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完善。 在现代纤维艺术理论中,视觉语言的相关研究是其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拟通过简要概述现代纤维艺术,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及其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继而探讨影响现代纤维艺术视觉语言的因素,以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纤维艺术 视觉语言 审美本质

一、纤维艺术的概述

有关纤维艺术相关概念的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而这一概念被具体地研究论述则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62年,古代与现代国际壁毯中心(ICAMT)在瑞士洛桑正式成立,而 ICAMT 的成立则让洛桑受到了来自于世界范围内壁毯及其相关织物艺术家的关注与重视。1965年,在洛桑举办的第二届瑞士洛桑双年展中,出现了一批引发众多热议与关注的纤维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均采用的是一种非传统的机织方法,这就使得人们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手法。一位现代纤维艺术家在论述纤维艺术创作思想时指出:现代纤维艺术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艺术家不仅仅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呈现除了与传统的织物艺术家所截然不同的特点,而且遵循的相关艺术原则与方法也具有之前的艺术创作原则所不具备的显著特征。①

“纤维艺术”的概念由“壁毯”发展而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壁毯” 这一概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艺术作品的发展要求,因此“纤维艺术”应运而生。 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确切的表述,即纤维艺术是通过人工合成或天然制作等方法提供材料,采用各种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平面与立体上的一种视觉美感与触觉享受的造型艺术。现代纤维艺术主要包括两种样式,即传统的平面壁毯样式与现代的立体织物样式②。

二、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语言特征

1.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与绘画、雕塑、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它们都是通过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的个人感悟和理解具象化并且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艺术创作的基本源泉。有关学者指出:当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劳动产品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劳动产品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 从劳动产品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分析,前者不仅为后者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同时也拓展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视野和审美意识,进而帮助艺术家进一步地发展创新艺术创作活动。③

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纤维艺术的存在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劳动属性上面,而迄今为止能够被称之为是最古老纤维艺术形式的可以追溯到结绳了。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有诸多结绳记事的记载,而当另外一种更为实用、应用价值更高的信息表达方式——文字出现后,结绳的地位与作用自然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转而逐渐变为了一种艺术形式,最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纤维艺术。而纤维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实践上与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形式发展历程其内在规律是相一致,因此,实际上就审美本质在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言,纤维艺术与其他形式是并驾齐驱的。

2.纤维艺术的语言特征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实际上只能够说明现代纤维艺术是艺术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组成部分,而无法对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确切地论述。 当前诸多的艺术门类令人目不暇接,将各个艺术门类较为迅速并准确区分开来的有效方式是艺术语言。只要通过具体艺术形式的艺术语言,才能够让人深切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艺术家真挚感情与生命体验时的不同结果,才能让人对于具体的艺术形式及其艺术表达效果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现代纤维艺术也有其自身区别与他类艺术形式的显著特点,即材料上和结构上的特殊性。

(1)材料的语言特征

材料是现代纤维艺术形式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无一例外地都要接触到相关的创作材料。音乐家的材料是五线谱和音符,作家的材料是思想和生活素材,而现代纤维艺术与上述艺术形式的材料则呈现出了较为独特的特点,即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是各种纤维。这些纤维是一种天然、朴质的纤维,代表着现代纤维艺术家特有的审美诉求与表达方式。这种艺术美感对外来装饰不会产生依赖性,而是通过直接展示自身在触感、视觉上诸多特点与优势来吸引住人们的目光,得到必要的肯定和支持。材料的语言特征即让鉴赏者进行亲身经历,以触觉、视觉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现代纤维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同时实现了观者与现代纤维作品的对话,充分领会到艺术设计者的匠心所在。

现代纤维艺术的这种材料语言特征与人们与纤维材料的长期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了两个方法。第一,纤维材料的相关物质、化学性质使得其与人们接触最为密切和频繁。 古今中外以来,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于天然纤维中的棉、毛、丝、麻等材料,人们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喜好意识,而大量的纤维衣物与纤维制品在提倡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侧面应征了这一点。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人工化学纤维而言,天然纤维在吸湿、透汗、防静电、防摩擦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其二,纤维材料的视觉与触觉使其强化了人们的感知与喜好。不同的纤维材料会由于自身的内在结构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与触觉体验。例如棉纤维粗细均匀,表面富有大量的细小的绒毛,其光泽度与柔和度方面较为适中;毛纤维由于表面所特有的鳞片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弹性;丝纤维细长且表面光洁,长期以来被称之为柔软、光泽肥亮的代名词等等④。

(2)结构的语言特征

结构是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另一关键词,一般来说,结构包括人为结构和天然结构两类,前者为通过人为加工的方式所后天制造产生,后者即以自然的方式天然生成的结构形式,而现代纤维则属于天然结构。在现代纤维艺术的相关理论中,结构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它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艺术家对于纤维材料要从结构上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了解,并了解其审美本质和文化内涵。

现代纤维艺术结构的语言特征主要是由纤维艺术在视觉表达上给人造成的不同视觉效果来展现的,而这两种视觉效果即规则结构视觉效果与自由结构视觉效果。传统的纤维艺术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规则结构,它们由生活实用品演化而来,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能够依照相应的编制原则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维,通过将大量的结构单元进行重复编排,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另一方面,现代纤维艺术的另一种自由结构,它往往更强调于艺术家在进行作品设计时要充分地体现出个性精神,要彰显个人的设计理念,同时将基本的纤维结构理论与新颖观念相结合,进而创造出完全不同于传统创作方式的新型纤维作品。规则结构的纤维作品易于大面积重复生产,而自由结构的纤维作品更适于进行概念展示、作品收藏等。

三、影响纤维艺术视觉语言的因素

现代纤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也受到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 由于现代纤维艺术与西方相应的文化氛围、艺术理念、建筑思潮等都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密切联系,因此通过研究西方相应的艺术文化理论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探索发展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道路。 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

1.西方现代艺术观念

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冲击着织物相关思想与技术的发展,进而间接促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纤维艺术是伴随着新型文艺思潮理论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西方艺术理论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变化。二十世纪以来,艺术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基于传统织物艺术发展而来的现代纤维艺术在革新过程中也不断地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诸多形式(绘画、雕塑等)的影响。 相关文献资料均记载显示,诸多著名画家与雕塑家均对于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和关注度,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此外,西方现代艺术家们进入纤维艺术领域之后,其艺术视角、艺术理论均对后世的纤维艺术美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言以蔽之,现代纤维艺术的语言表达随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2.西方现代建筑空间特征

西方现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引入了空间特征方面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建筑领域不断应用拓展之后,相关理论运用与纤维艺术创作中同样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效果。单纯从空间的角度上而言,现代纤维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壁毯、地毯或者其他三位表现方式,在空间上都需要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而这种美感主要是依托于该纤维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营造出的三维氛围中。 可以说,具有空间美感的建筑物是纤维作品的展示平台,而纤维作品则是前者的有力补充与辅助。 因此,现代纤维艺术的语言表现也体现出了一种深受建筑空间环境影响的关系。

3.西方现代审美心理

尽管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其他艺术形式并无二致,但实际上现代纤维艺术的被认可度受到社会审美心理的直接导向于影响。 由于直接的时代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特殊时期的人们会在心理上产生必要的变化发展,进而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审美心理。 就当下而言,西方现代审美心理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个性化与普遍性。个性化即指审美更加注重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普遍性即指艺术作品要切合最基本社会群众的接受维度与心理范畴。 此外,不同的社会风气、不同的审美心理,对于纤维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艺术家由于个人性格迥异而创作出不同风格特征的纤维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大众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纤维艺术家会有意转变个人风格与内容,并掺杂一定的个人审美意识。

注释:

①李万 武.人的本 质力量 在 通 往美 和 人 类审美 活 动的道 路 上 [M].美学 ,20096,4:45.

②王向峰.艺术的审美特性[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59.

③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0.

④徐百佳.纤维艺术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08.

试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篇12

关键词:纤维艺术,现代,软雕塑,空间环境,艺术,科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仅仅为纤维艺术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突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精神内涵上也更加注重纤维艺术家的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总体上看,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是日益趋向高雅的格调, 人性化的设计, 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统一, 希望本文通过对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解读, 补充目前人们对于“现代纤维艺术”一词字面意思以及形态方面的理解, 分析现代纤维艺术存在的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及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界定

“纤维艺术”一词由“Fiber Art”翻译而来, 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至80年代被广泛的使用, 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称, 以适应壁挂艺术由墙壁走向空间, 由羊毛、蚕丝、棉等传统材料走向麻、化纤、塑料、金属材料甚至现成品, 由表现“美”走向表现“观念”的不断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艺术形式。

对于现代纤维艺术的界定应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纤维艺术运动开始出现的, 由纤维艺术或其他的艺术设计者创作的, 相对独立的现代派纤维艺术品。它传达现代的设计理念, 反映了现代的审美和价值观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现代的形式。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现代纤维艺术是从欧洲和美国开始的, 战后的美国作为现代艺术运动中心, 艺术家们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极大地热情。因此, 现代艺术的观念对纤维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在法国著名艺术家让·吕萨的倡导下, 1961年, 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在洛桑成立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又经过一年的筹备, 在瑞士洛桑创办了“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 1962年6月12日, 第一届双年展在洛桑州博物馆开幕。1994年6月, 瑞士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宣布停办。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从20世纪60年代创办, 到90年代结束, 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纤维艺术活动, 引导着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潮流, 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发挥了深刻的影响。

1969年第四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 波兰艺术家阿巴卡诺维奇展示了她的巨型雕塑——《阿巴康》系列, 其中的《红色阿巴康》巨大的红色体铺满墙面, 从这片预示生命的红色中一个以厚重的西沙尔麻编织的硬质纤维体悬于空中, 轮廓清晰, 直指前方, 首次展示了棕麻材质在空间的可塑性。至此, 一件真正的“编织雕塑”诞生了。同时, 这件作品也使得壁挂从二维的墙面空间扩展到了三维的自由空间, “软雕塑”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之后又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纤维艺术家,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创作思想上没有被传统材料或是现代新型材料的区分所束缚, 强调自由与创新, 在解放纤维艺术特定形式的同时, 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

纤维艺术在慢慢发展到极度抽象之后又重新回到现实, 八十年代, 纤维艺术家们竭尽所能寻找身边的材料, 像纸、布一类的成品材料又重新被运用到作品中, 带给了艺术家新的启示。韩国当代著名纤维艺术家郑璟娟采用棉质手套现成品, 染色后排列连接, 做成一系列的装置作品, 直接采用棉质纤维成品使作品更加淳朴、贴近自然, 相同元素的不断重复叠加, 不仅在空间上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肌理效果, 而且运用这种材料所达到的效果也是雕塑所无法比拟的。

三、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两个:一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的独立表现形式, 成为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理解与表达的一个途径;二是作为为建筑环境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其增加视觉亮点和精神重点。

(一) 现代纤维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表达

现代纤维艺术不再局限于绘画及材料的束缚, 在功能需要的推动下, 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新材质、新的艺术语言, 突出表现其材质肌理语言, 将材质包含的最为艺术的特征发掘出来。由此, 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艺术面貌, 使得纤维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与现代融合, 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工作室陈瑾的作品《静语》, 将皱纹彩纸进行搓拧, 处理过的纸绳颜色、粗细、长短可以自己把握, 后用栽绒的技法处理, 产生的效果令人惊叹不已。将皱纹纸的肌理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如同花蕾的般变幻的色彩, 组合成一片花的海洋, 令人惊叹。

所以现代纤维艺术使艺术与技术充分融合, 新材料的开发利用、表现手段的丰富, 都使得现代纤维艺术越来越具有综合化的语言。

(二) 现代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现代空间建筑要求现代纤维艺术在空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定下实现观念的整体表达, 无论是在室内装饰环境中还是室外建筑环境中, 作品都必须具有装饰功能以及对环境空间的优化调节功能。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 纤维材料的柔和特质与现代建筑材料产生对比, 产生一种更容易使人们感到温暖亲切的美感。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现代纤维艺术所采用的表现形式, 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但相同的是, 它能在人与建筑中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 以其材料质感与色彩的不同使人们更贴近艺术, 与建筑空间融合。

就像林乐成教授的大型纤维艺术作品《高山流水》系列, 该系列作品是运用毛、麻纤维编织而成的, 其中清华大学大楼入口处悬挂的一件, 组合的疏密有致的赭色山石形态流畅优美, 其有四层楼的高度可使人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观看, 透过大厅玻璃顶层照射下来的光线, 更使作品从视觉效果上有种特殊的朦胧而梦幻的美感。

可见纤维艺术多样的表现形式为环境空间注入了活力, 优秀的纤维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注视着人们的生存空间, 以美化、融合为标准, 通过好的构思为现代纤维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

四、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纤维艺术进一步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 不仅体现于材料上的创新, 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亦使纤维艺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艺术审美。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风格上的“复古”、软雕塑的盛行、以及未来纤维艺术的东方情节。

当今社会科技成分增加、生活节奏加快, 使得人们怀念起几个世纪之前的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平静, 但是经典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概念是不同的, 于是, 曾经的经典作品作为复古元素被融入到新作品中。

结语

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历时30多年, 举办了十五届。从它的历届参赛作品和其影响下各国产生的大量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60到90年代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程, 艺术家们标新立异的作品鲜明地展现出了纤维艺术无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以独特的纤维艺术语言表达作者生机勃勃的艺术思想, 给予人们更丰富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张怡庄, 蓝素明.纤维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龚建培.纤维艺术的创意与表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徐百佳.纤维艺术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发动机装配技术下一篇:行业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