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纤维(共4篇)
苎麻纤维 篇1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环境保护、卫生健康越来越重视,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纤维这一具有生物降解性、环境协调性以及质轻和价廉易得的可再生资源上来,麻纤维以其独特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2,3],在麻类纤维中苎麻性能最为突出,其纤维素含量高、强度大、纤维长度长,属于高性能的天然植物纤维[4],很适合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5]。其复合材料主要有以下特点[6]:(1)密度小,比刚度和比强度较大;(2)成型工艺性能好;(3)材料性能可以设计;(4)抗疲劳性能好;(5)减振性能好;(6)热稳定性好。利用苎麻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开发环境友好的复合材料,已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等各个领域,不仅为苎麻纤维开辟除纺织以外新的应用空间,为苎麻开发利用找到新的增值途径,而且为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体系增添新内容,意义十分重大[7]。
1 苎麻纤维的性能
苎麻的化学组成以纤维素为主,其次是半纤维素、木质素、甲胶等,表1是几种麻纤维与玻璃纤维的性能比较,由表1可见,虽然麻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都比玻璃纤维低,但是苎麻的比强度与玻纤接近,且苎麻是麻纤维中性能最好的,所以它完全可以替代玻璃纤维,作为复合材料增强剂。
2 树脂基体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各种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潮,研究所用的聚合物基体既有热固性的,如不饱和聚酯树脂[8]、乙烯基树脂[9]、环氧树脂[10]、酚醛树脂[11],聚氨酯泡沫[12]等等,也有热塑性的,如PP[13]、LDPE[10]、乙烯-丙烯共聚物[14]等,热固性树脂易与增强体结合,固化温度相对较低,操作简单。热塑性树脂可重复加工,有优异的抗冲击韧性、耐疲劳损伤性能[15]。
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尽管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没有把纤维素的潜在优势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纤维与聚合物之间的不相容性和纤维易降解性对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3.1 苎麻纤维的亲水性
苎麻的纤维素大分子重复单元每一个基环内含有3个羟基,这些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或分子间氢键,使其具有亲水性,而热塑性塑料多数为非极性的,具有疏水性,从而引起基体聚合物与纤维之间很难形成物理或化学键的结合,界面层很薄,界面张力大,使得纤维与树脂间存在十分清晰地相界面。纤维素的链结构如图1。
3.2 苎麻纤维的易降解性
纤维素受热会发生降解,纤维素的热降解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25~150℃):吸附水解吸;第二阶段(150~240℃):部分葡萄糖基断裂;第三阶段(240~400℃):糖甙键开始断裂;第四阶段(大于400℃):残余部分芳环化。对纤维进行红外分析,结果显示:在温度为105~240℃,时间为0.5~5h的试验条件下,纤维红外谱图变化不大,说明植物纤维在低于240℃时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这对于植物纤维复合加工过程是有利的。
4 界面
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形成可分成两个阶段[16]:一是基体与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二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在此过程中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的过程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界面层的结构[17]大致包括界面结合力的性质、界面层的厚度、界面层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苎麻纤维和聚合物之间界面的粘合性能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界面结合能力决定了将应力从聚合物向纤维转移的能力,从而决定复合材料的强度[18]。界面使基体与增强材料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它传递应力,而苎麻与聚合物基体的黏结力差使得应力在界面不能有效地传递[19,20],为了使复合材料内部能够均匀地传递应力,显示其优异的性能,必须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界面层。
5 改善界面相容性的方法
如何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是进一步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为此各国学者进行了多种有益地尝试[21,22,23,24],并归纳出3种方法:一是对苎麻进行改性;二是对塑料进行表面改性;三是在共混物中加入第三组分。
5.1 纤维的改性
5.1.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碱处理、拉伸、压延、热处理、酸处理、蒸汽爆破处理、表面原纤化及放电处理,如低温等离子放电、溅射放电、电晕放电等。碱处理是一种老的纤维素纤维改性方法[25],可以提高纤维的强度,改善吸湿性。低温等离子放电处理主要引起化学修饰、聚合、自由基产生、结晶等变化;蒸汽爆破处理这种方法可引起纤维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去除半纤维素,使纤维素含量增加,同时表面积加大;溅射放电处理主要引起物理变化,如表面变得粗糙等以增强界面间的粘结性能;电晕放电,通过改变纤维素分子的表面能来降低复合材料的熔融黏度。这些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纤维的一些主要参数,如表面张力、吸湿性、膨胀性、吸附性从而提高与高聚物间的相容性。
5.1.2 化学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减少纤维表面的羟基数量,在苎麻和基体之间形成物理和化学交联,主要包括偶联剂法、接枝共聚法、酯化改性等。化学方法改变了纤维表面的化学结构,有利于其在塑料基体中的均匀分散,提高纤维与基体间的黏结力。
①偶联剂处理
苎麻复合材料中最常用的偶联剂为有机类,包括硅烷、钛酸酯、铝酸酯、异氰酸酯偶联剂等。硅烷偶联剂可渗透到纤维的所有间隙,使得偶联剂与纤维表面保持良好的接触,而有机硅烷中的烷氧基团水解后形成硅醇,硅醇跟羟基作用,使纤维的吸水性减少,降低了纤维的极性[26]。另外,有机硅烷中的乙烯基跟树脂形成连接点,并偶联形成网络,有效提高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强度,使复合材料的强度提高。偶联剂用量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用量太少,起不到理想的偶联作用;用量太多,在纤维表面覆盖过多的没有起偶联作用的偶联剂分子,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低[27]。刘晓洪[28]等研究发现经KH-550和A-151硅烷偶联剂分别预处理后,苎麻/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有提高,拉伸强度分别提高42.13%和69.14%。
②接枝共聚
在苎麻纤维表面直接引入官能团是最为方便和高效的。用含有官能团的马来酸酐(MA)、丙烯酸、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GMA)等单体对苎麻纤维进行接枝改性,改性后纤维的抗湿性和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但其综合力学性能有所下降[29]。张一甫[30]等使用苎麻落麻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备了复合材料,其对落麻的接枝共聚改性的研究表明,经接枝的落麻纤维的浸润角减小,吸水率下降,这说明接枝麻纤维分子中的羟基减少,纤维亲油性增强,达到改善纤维和树脂界面的目的。
③酯化改性
酯化或醚化改性可以降低纤维的表面极性,使其易于在基体中分散,从而改善纤维和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31]。酯化试剂一般为乙酸、乙酸酐、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酐等低分子羧基化合物,反应机理为:
5.2 塑料的表面预处理
在纤维的表面自由能和表面极性一定的前提下,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塑料进行改性[32],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将塑料与另外一种或多种聚合物混合,形成聚合物合金的方式使塑料表面自由能降低和表面极性提高,以适应纤维的表面形态。二是对塑料表面进行接枝共聚处理,在树脂大分子链上接枝极性或反应性支链来提高纤维与塑料界面相容性,接枝方法有溶液法、熔融法、固相法、辐射接枝法、高温热接枝法及悬浮接枝法等方法[33]。三是表面氧化处理,引入含氧极性基团,提高塑料的表面极性。低表面极性的聚合物可以通过火花放电、浓酸氧化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提高它们的表面极性,在氧气存在条件下提高塑料熔融时的温度,以促进塑料的表面氧化,在塑料表面产生所需要的各种活性官能团[34]。Karnani[35]使MA和PP在引发剂作用下于挤出机中就地反应,随后和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纤维共混挤出,力学性能和PP/纤维简单共混相比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工艺比较简单,但接枝反应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副反应,严重影响接枝效率,而且反应不易有效控制。
5.3 第三组分的加入
改善相容性的另一途径是加入相容剂,其在两相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而将两相连结在一起[36,37,38,39,40,41,42],界面相容剂有非反应型相容剂和反应型相容剂,这些相容剂表面含有羧基或酐基,能与纤维中的醇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或与纤维形成氢键,降低纤维的极性和吸水性,同时长的分子链插到聚合物基体中,在聚合物和纤维之间起桥梁作用,界面粘合良好。常用的相容剂有乙丙三元橡胶(EPDM)、聚异丁烯(PIB)、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聚甲基丙烯酸(PMAA)、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Kazayawoko等[43]采用傅立叶红外漫反射光谱法进行研究,发现MAPP处理可以使纤维和聚合物的相容性得到改善。
6 国内外研究情况
苎麻增强聚合物的研究越来越多[44],国外对麻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展较早。欧洲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德国、英国、丹麦和意大利为主。亚洲以印度等国为主,采用苎麻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与热固性和热塑性聚合物复合,制成天然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品,已开始工程应用。我国则起步较晚,目前各科研部门尤其是一些高校已开始研究制备不同麻纤维的复合材料。
7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在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苎麻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除了顶盖、门饰板、高价箱、前后保险杠、仪表盘、座椅等,现在也应用到挡泥板衬、扰流板、前后保险杠、发动机罩等外部部件[45]。这种新型材料取代汽车生产中使用的玻璃纤维,可减少车身重量,这是降低汽车能耗有效的办法之一。此外麻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可以用于土工织物、皮带尺、过滤布、电缆的防护层等,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建筑用钢结构来制造屋梁。
8 结语
苎麻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兴未艾,并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尤其苎麻是我国特有的绿色资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0%,在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日益受到保护的21世纪,研究苎麻复合材料正好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绿色、环保的要求,更可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具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影响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并介绍了复合材料界面和改善界面的方法,以及苎麻复合材料的应用。
关键词:苎麻,聚合物,复合材料,增强
一种苎麻纤维不间断收获的方法 篇2
苎麻为荨麻科 (Urticaceae) 苎麻属 (Bochmeria) 多年生韧皮纤维作物, 起源于中国, 被西方人称为“中国草”。苎麻作为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作物之一, 其纤维品质优良, 在纺织上有重要地位, 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目前, 中国苎麻种植面积约10万公顷, 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导致传统作物栽培模式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包括水稻、棉花、油菜等许多作物开始研究和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己经取得了巨大突破。苎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手工收剥用工占总用工量的80%以上, 且收剥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靠农民白己种植、收获, 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剥麻, 一户一般只能种植几亩苎麻。苎麻如不能及时收割剥制, 将严重影响其纤维品质和下季产量。因此, 麻纺企业要建设大规模的优质苎麻原料基地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难以实现。解决苎麻种植业的瓶颈之一就是实行轻简化栽培, 实行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操作, 并进行适度规模的生产集中——建立专门的工厂剥制纤维。而实行工厂化苎麻生产的关键问题在于有稳定的原料供应, 即每天有一定规模的苎麻原茎送到工厂进行后续加工。但问题在于传统的苎麻收获模式为1年3季, 且收获时间基本在6月、8月及1 0月上中旬, 其他时间则没有原料供给工厂, 这样无疑会增加工厂的运行成本, 使原本寄希望于工厂化剥制纤维的设想成为空谈。因此, 探求能够不间断 (每年5~1 0月, 工厂可连续运转1 5 0 d左右) 提供给工厂原料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也是本发明研究目的所在。
2、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苎麻纤维不间断收获的方法, 方法易行, 操作简便, 实现了苎麻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趋势, 提高了工厂机械运转效率。本发明通过将苎麻种植基地合理分割, 充分利用6~9月降水及日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 能够实现每年5~1 0月不间断收获, 在合理的收获期内每天都可以给工厂提供原料, 原麻纤维质量均一, 适合规模化、工厂化的现代种植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主要技术规程包括:苎麻种植园合理分割, 适时早收, 及时追肥, 冬季培管四大步骤。
1) 苎麻种植园合理分割
即将所种植苎麻讲行分区域分时间段收获 (视苎麻园土地面积, 可以划分为1~1 0 d采收块) , 充分利用6~9月降水及日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 能够实现每年5~1 0月不间断收获, 在合理的收获期内每天都可以给工厂提供原料, 原麻纤维质量均一, 适合规模化、工厂化的现代种植要求。
2) 适时早收
可比正常收获时间提早5~20d收获。
3) 及时追肥
兰麻纤维收获后按照N60~80kg/hm2标准追施氮肥。
4) 冬季培管
冬季加强培管, 重施饼肥1000~1 500kg/hm2, 三元复合肥600~800kg/hm2。
苎麻纤维 篇3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供试品种(系)有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苎麻品种“湘苎三号”、Tri-1、Tri-2、新品系R057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苎麻品种“中苎一号”。
各品种(系)于各季麻工艺成熟期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5株,切取5个长约3.0 cm的茎中段,FAA液固定,徒手切片,番红染色,置Olympus BH光学显微镜200倍视野下观测横切面内纤维细胞腔径、壁厚、直径、纤胞总数,共观测300个,3次重复;观测茎横截面表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部各占其半横截面的比例,60次重复。另取各品种(系)三麻部分茎中段剥制麻皮,经硝酸一酒精法[12]离析(单纤维长度测定,采用细菌脱胶法单根抽取),光学显微镜下随机取样100个,重复三次,观测其单纤维长度、直径、壁厚、结节数和节间距离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横切面纤维细胞的生长发育
2.1.1 头麻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苎麻纤维细胞的壁厚与直径不仅是影响纤维产量而且是影响纤维质量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纤维细胞直径越大,胞壁越厚,越能改善纤维的性能;相反,则能提高纤维的细度,改善可纺性。新品系R057头麻纤维细胞壁厚最厚,高达13.91 um,明显高于对照且比壁厚最薄Tri-2的多1.99 um(表1)。经多重比较分析,新品系R057与对照中的湘苎三号、Tri-1、Tri-2相比达差异显著,但与中苎一号没有显著差异;腔径和直径与对照品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腔径比最大值湘苎三号的少2.49 um,比最小值Tri-1的多3.11 um,而直径最大达到了49.8 um,比最小Tri-2的多4.03um(表1)。说明苎麻新品系R057头麻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最大,纤维强力优势较明显。
注:表格中数据后的小大写字母表示各处理P<0.05、0.01的显著性差异。下同。
2.1.2 二麻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苎麻新品系R057二麻纤维细胞壁厚、腔径、直径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2)。与头麻相比,二麻各品种的壁厚、腔径、直径大小既没有达到最大值,也没有达到最小值,而是处于中间位置,但就这三者而言,壁厚、直径有增加的趋势,腔径有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二麻期间温度高,光照足,湿度前期充足,后期偏少有关。说明苎麻新品系R057二麻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具有平均性状优势。
2.1.3 三麻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新品系R057三麻纤维细胞壁厚及直径都低于对照(表3),胞壁最薄,只有12.47 um,明显低于对照且比壁厚最厚的Tri-1少3.9 um,与对照中的Tri-1相比达差异显著,但与湘苎三号、中苎一号、Tri-2没有显著差异;腔径和直径与对照品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腔径比最大值Tri-1的少1.53 um,比最小值Tri-1的多2.58 um,而直径也只有85.72 um,比最大值Tri-2的少3.69um。与头、二麻相比,三麻各品种壁厚呈先增加后减少,腔径先减少后增加,直径却一直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三麻期间,温度下降快,湿度条件差有关。这说明苎麻新品系R057三麻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较小,细度优势明显。
2.1.4 茎横截面各部位生长发育
成熟麻茎横切面结构由表及里可明显地划分为表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部分。苎麻纤维主要分布于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形成层以外的表皮层及韧皮部内,从表4可知,新品系RO57的表皮层(398.33 um)及韧皮部(606.14 um)所占茎半横切面的比例均少于对照,为4.11%、6.4%,分别比最大值湘苎三号和Tri-1的少1.65%、4.43%,形成层、木质部所占比例居中,而髓部(高达6529.57 um)所占比例最大,达68.92%,比最小值湘苎三号的多10.62%。以上分析说明,新品系R057表皮层、韧皮部较薄而髓部所占比例大,以致收获期纤维层不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单株产量。
2.2 离析纤维细胞的生长发育
2.2.1 离析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新品系R057离析单纤维壁厚及直径都低于对照(表5),胞壁直径最小,分别仅10.31 um、75.11 um,明显低于对照且比壁厚最厚及直径最大的Tri-1少4.96 um、32.30 um;与对照中的Tri-1相比达显著差异,但与湘苎三号、中苎一号、Tri-2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三麻横切面纤维细胞生长发育规律类似。
新品系R057离析单纤维壁腔比、结节数和节间距离大小居中,与对照品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结节数(106个)比最大值中苎一号的少104个,且与对照中的中苎一号相比达显著差异,但与湘苎三号、Tri-1、Tri-2没有显著差异(表5)。以上分析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较小,细度较高;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优势。
2.2.2 离析纤维细胞节间距离生长发育
新品系RO57与对照相比(表6),单纤维细胞最短节间距离为41.46 um,占总长的0.07%,处于中间位置。但节间距离平均值(2606.33 um)及最长节间距离(12783.48 um)都达到了最大值,各占总长的4.33%、21.24%,分别比最小值Tri-1的多1.29%、11.90%。由前述可知,新品系RO57节间距离大,具备了苎麻优质纤维的理想性状。
2.3 经济性状
对构成苎麻产量有关的经济性状,即株高、茎粗、鲜皮厚度、有效株数和鲜皮出麻率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7)表明,新品系R057与对照品种相比,有效株数最多,高达21.78万株/hm2,分别比湘苎三号、中苎一号、Tri-1和Tri-2高2.22万株/hm2,1.78万株/hm2,3.34万株/hm2和3.11万株/hm2;株高除略高于中苎一号外,均矮于其余对照;茎粗与中苎一号相当,但稍粗于湘苎三号、Tri-1和Tri-2。鲜皮厚度最低,略薄于对照;鲜皮出麻率为12.92%,则明显少于对照。经多重比较分析,苎麻新品系R057与对照相比,有效株数最多,与对照达极显著和显著性差异;鲜皮出麻率最少,除与湘苎三号、Tri-1无极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余对照达极显著性差异。株高除同湘苎三号、Tri-1和Tri-2各达差异极显著和差异显著外,与其他对照无显著差异;茎粗除同Tri-2差异极显著外,与其他对照无极显著差异,但除与中苎一号、Tri-1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余对照差异显著。鲜皮厚度则除同中苎一号差异极显著外,与其他对照无极显著差异,但除与Tri-1和Tri-2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余对照差异显著。可见,新品系R057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多(21.78万株/hm2)、鲜皮出麻率少(12.92%)、麻株较矮(150.2 cm)(除略高于中苎一号148.9 cm外)是其不同于对照的显著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韧皮纤维细胞生长发育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苎麻新品系R057横切面韧皮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的大小具有季别差异,纤维强力与细度均优于对照。二是苎麻新品系R057离析纤维细胞发育良好,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性状。三是该品系分株能力强,有效株数多,但纤维层相对较薄,具有高产优质品种的基本特征。
3.2 讨论
苎麻纤维 篇4
关键词:苎麻纤维,改性,可纺性,服用性
苎麻纤维具有纤维长、强力高、吸湿散湿性好、抗菌防腐等优点, 是一种优良的纺织原料。 但是脱胶后的精干麻存在弹性小、耐磨性差、织物易折皱起毛、上染困难等缺点,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使用价值。 苎麻改性的目的就是在保留其纤维原有优良风格的前提下克服其缺点, 从而改善纤维的可纺性和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
1 改性的理论依据
苎麻纤维的缺陷是由于其结构的结晶度高、 取向度高造成的。 改性就是利用化学方法, 在基本保持其纤维大分子结构的前提下, 适当破坏纤维内部的结晶度和取向度, 使其弹性、勾结强度、耐疲劳度、染色性能提高, 利用纤维润胀变形, 产生一定的卷曲, 增大成纱抱合力, 有效地改善可纺性, 提高纱线条干均匀度, 减少毛羽, 提高织造效率, 改善织物耐磨性、抗皱性、吸湿性、上染性。
苎麻纤维与浓碱接触后, 立即发生碱液浸润、扩散等一系列作用, 同时伴生醇化型化合物和加成化合物:
它们的形成、组成取决于作用的介质、材料、温度等诸多因素。 但是可以肯定碱金属离子或碱分子和纤维素大分子上羟基的结合, 导致纤维素分子氢键的减少或分子间力的削弱, 而碱金属离子是有较大水化能力的, 它的周围将聚集水分子形成水化层, 使纤维素大分子间距增大, 结晶度下降, 晶格距离增大, 无定形区扩张。 水化层愈厚, 纤维结构变化愈显著。
2 工艺流程和参数
2.1 工艺流程
脱胶精干麻 ( 干或湿) ———碱浸———脱碱———碱中和———水洗———脱水———给油———脱水———烘干
2.2 工艺参数
脱碱:水洗洗三次、开启循环泵, 每次洗10-15min
碱中和:用适当浓度的酸液中和, 使p H值在6.5-8.0之间
其余工艺参数同常规脱胶工艺参数。
3 测试结果和分析
3.1 单纤维物理性能的测定
从表1 可知, 改性后苎麻纤维断裂伸长率、勾结强度、勾结伸长率、卷曲数、疲劳强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纤维的可纺性、细纱生活及断头率都有明显改善。 这从实际生产中也可反映出来。
3.2 改性前后纤维的断裂功
改性后, 纤维强度下降了, 这是否会影响织物的牢度? 我们对反映织物牢度的断裂功进行了测试。
从表2 可看出, 尽管改性后苎麻纤维单强有所下降, 但由于纤维断裂伸长成倍增加, 断裂功明显增大, 因此, 织物牢度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增加。
3.3 染色性能 ( 改性前后上染率测定)
从表3 中反映出, 改性麻上染率比普通精干麻提高了200%, 效果非常明显, 这大大改善了麻类织物的上色效果问题。
4 结束语